国内关于“友善”价值观的研究综述
当代大学生友善价值观培养方式的研究
当代大学生友善价值观培养方式的研究
本文是对当代大学生友善价值观培养方式的专题研究,以明确培养方式对倡导社会主义友善价值观的重要意义,探讨相宜的培养方法,提高现代大学生友善价值观教育的实效性为写作的主旨。
在论述了友善价值观及培养方式的基本理论之后,遵循问题导向,分析了目前大
学生友善价值观的培养存在内涵宣传上有误导、价值导向上有障碍、制度建设上有缺陷的问题,以及传统的教条说教过度、现实的怨气戾气过重、和媒体的负面宣传过分等问题存在的原因。
针对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本文对大学生友善价值观与培养方式的关系,从理论上进行
了适应性分析。
首先从友善价值观与培养方式之间相互渗透、互为因果和相互作用上论述了二者的紧密联系;之后分析了当代大学生友善价值观对培养方式的特殊需求,从大学生思想活跃的特点需求、自我实现的目标需求及社会实践的成才需求三个方面展开;进而提出了确立大学生友善价值观培养方式的基本原则,具体论述为友善价值观的普遍教育与理论提升相联系、理论辅导与环境营造相联系、内在修养与行为评价相联系。
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本文探讨了提升当代大学生友善价值观培养方式实效性的对策建议。
重点要阐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提出要重视针对性,充分利用中外思想文化资源,尤其是在以各种方式组织专题互动讨论上进行创新探索,使当代大学生坚定树立起友善价值观的思想信念;在践行友善价值观的品行修为上,从优化人际关系、校园环境和制度建设三个方面提出了具体的方法和途径;最后是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正确引导大学生理智地面对友善价值
观上各种社会影响的对策,主要是通过正反案例的比较分析使当代大学生在友善价值观上明辨是非善恶,做出以社会主义友善价值观严于律己的自发步履。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友善的基本内容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友善的基本内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社会共同的价值信仰和行为准则。
友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个基本内容,它体现了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美德和人性化的现代价值观念。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阐述友善的基本内容。
一、友善待人友善待人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一个基本内容。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讲究“以德报怨”、“礼尚往来”。
现代社会中,人们应该学会用温暖的心态对待身边的人,尊重他人的人格,关注他人的感受,积极帮助他人解决问题,宽容待人,充分体现人文关怀和社会公德。
二、友善交流友善交流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一个重要内容。
在当今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已成为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良好的交流不仅能够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发展,还能够充分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增强沟通的效率。
在交流中,我们需要关注他人的身心健康,尊重他人的思想和感受,注重语言的礼貌和准确性,做到真诚、客观、善意。
三、友善服务友善服务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另一个基本内容。
在现代社会中,服务已经成为重要的经济活动,同时也是维护用户和企业关系的关键。
在服务中,我们需要耐心地倾听用户的需求和意见,及时解决用户所遇到的问题,提供贴心周到的服务,增强用户满意度。
在服务中,我们需要体现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尽可能地满足用户需求,树立企业的信誉。
四、友善共处友善共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一个基本内容。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共同生活在一个社会中,在日常生活中需要保持友善的共处态度。
友善共处需要增强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协作意识,注重公序良俗和社会公德,希望各个群体能够和谐相处,互相尊重、理解和关爱。
总之,友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一个基本内容。
友善涵盖了人与人之间的各种关系,不仅反映了我们的人性化品质,也为人们的日常生活提供了必要的道德准则。
我们期待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友善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新风尚,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向前发展。
当代大学生友善价值观探析
当代大学生友善价值观探析党的十八大首次提出了“三个倡导”,其中友善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不难发现当代大学生在友善教育上存在着诸多问题,友善意识薄弱,友善行为欠缺,友善教育不到位等。
但我们积极寻找了解决对策,如提高大学生对友善的认知,强化友善行为,更加注重友善教育,让大学生在友善价值观教育上有突出的成绩。
标签:大学生;友善;价值观一、价值观及友善的内涵(一)价值观所谓价值观,就是一定的主体,其中包括各民族、各阶级和阶层以及个人的生活实践和文化积累的产物,是现实生活中的价值在我们头脑里的能动反映,然后反过来成为人们的一种评价的标准。
也就是人认定事物、辩定是非的一种思维或价值取向,从而体现出人、事、物一定的价值或作用。
(二)友善党的十八大首次提出了“三个倡导”,即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友善需要我们保持友好妥善的态度,谦虚谨慎、宽厚温和,来处理各种各样的关系及问题,达到相互尊重、理解的效果。
友善是一种优秀的道德品质,也是一种完美的行为表现。
二、大学生友善价值观中存在的问题(一)大学生友善意识薄弱当前大学生的物质环境非常的丰富,成长的环境相对以前也比较复杂,各种思想观念、价值选择充斥着这个社会。
所以他们的友善品行状况并不让人满意,功利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更是屡见不鲜。
比如有的同学见到弱小不知道主动帮助,没有同情心。
在与人相处的过程中不和善,与同学发生矛盾冲突不能主动和解,使同学间的关系日益恶劣。
还有人与人之间不能真诚的相处,当面一套背后一套,使心计耍小聪明,以自我为中心不能友善的对待身边的人。
(二)交往中缺少友善行为大学生在交往中很多行为都缺乏友善,比如在学习、生活、社会交往中。
在学习过程中遇到问题时出于个人利益的考虑或是存在竞争情况同学间不能互帮互助,更存在着攀比的风气。
大学生在学校中还有更多联系的就是教师,但现在不尊师重道的情况更是屡屡发生,对教师的管教不管不顾,置若罔闻。
中国传统美德友善待人的价值观
中国传统美德友善待人的价值观友善待人是中国传统美德中的重要价值观之一。
在中国文化中,友善待人被视为一种基本的道德准则,它强调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尊重、关怀和理解。
这个价值观具有深远的影响,并且在中国社会的各个层面都得到了体现。
一、友善待人的背景和历史友善待人的价值观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文化传统。
中国古代哲学家们强调了人类之间的亲情和友情,并提倡了以和为贵的思想。
例如,孔子强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他认为每个人都应该待人如己,不伤害他人。
这种思想观念在中国古代社会中深深植根,并对后代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友善待人对个人的重要性友善待人不仅有益于他人,同时也对个人有着重要的意义。
首先,友善待人有助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当一个人友善待人时,他能够赢得他人的尊重和好感,从而建立起亲密的友谊和合作关系。
此外,友善待人也有助于个人的自我成长和修养。
通过与他人的交往,个人能够更好地了解自己的缺点,从而不断改进自己,提升自己的内涵和素养。
三、友善待人对社会的重要性友善待人也对整个社会有着重要的作用。
首先,友善待人有助于构建和谐的社会关系。
当一个社会的成员都能以友善的态度对待他人时,社会将充满爱与和平,人们之间的互动将更加融洽和谐。
其次,友善待人有助于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良好的人际关系将有助于社会中的合作和共享资源,从而促进社会的繁荣和进步。
四、友善待人的实践方法友善待人虽然是一种美德,但它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需要通过实践不断培养和完善。
以下是一些实践友善待人的方法:1. 尊重他人:尊重是友善待人的基本前提,我们应该尊重每个人的尊严和人格,不论其社会地位或身份。
2. 体谅他人:体谅是友善待人的重要方面,要学会从他人的角度思考问题,对他人的困难和需求给予理解和关怀。
3. 善待他人:友善待人是一种积极的行动,我们可以主动去帮助他人,为他人提供援助和支持。
4. 倾听他人:倾听是友善待人的另一重要方面,我们应该耐心倾听他人的意见和建议,尊重他人的发言权。
当代大学生友善价值观培育研究
当代大学生友善价值观培育研究友善是个体善意的真性情之合理表达的一种高贵品质,同时也是推己及人、推己及物处理社会关系的一种道德规范,主要是在习得的基础上,通过个体的自我更新、自我完善来养成和维系。
友善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中华文明道德构建的发展脉络中,友善的印记清晰可见。
党的十八大之后,友善成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核心价值观其他部分相辅相成、共同发生作用。
友善价值观是人们关于友善对人的作用、意义、价值的观点、看法和态度。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倡的友善与西方伦理学中的友爱、资产阶级所谓的博爱以及时人屡屡为之辩护的伪善有着本质的区别。
它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继承了优秀传统文化,吸收了世界文明成果,彰显了时代精神。
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
立什么样的“德”很重要,如果解决不好这个问题,立德树人就会流于笼统和空泛。
友善价值观,其实就是一种德,它辐射了最为广泛的社会关系,是大学生的基础之德,对于大学生个体的全面健康成长,对于高校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培育,对于全社会向上、向善价值观念的形成,对于和谐社会的构建以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等都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对于社会上存在的,在转型期表现更为突出且已投射到大学校园的,与友善相悖的冲突、失范、乱象与隐忧具有一定的调解作用。
友善价值观培育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可见一斑。
长期以来,大学生友善价值观的培育一直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友善价值观的不断变迁,其培育工作相继经历了在探索中面临困境、在困境中迎接挑战、在挑战中选择坚持、在坚持中不断创新的过程。
在这一曲折前行的历程中,取得了一些成就,也积累了一些经验。
多项调查表明,大学生的友善价值观培育呈现出比较良好的发展态势,主要表现在:第一,大学生对友善价值观的认同程度较高;第二,大学生对友善价值观的践行意识比较强烈:第三,高校友善价值观培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作用发挥比较明显。
论当代青少年友善观内涵及培养
论当代青少年友善观内涵及培养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迁,当代青少年的成长环境和生活方式也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
在这样一个多元化、信息化的时代,青少年们承受着来自外部和内部的各种压力和挑战。
在这个过程中,友善观成为了一种非常重要的素质。
本文将围绕当代青少年友善观的内涵及培养展开讨论。
一、友善观的内涵友善观是人们在相互交往中所持有的一种积极的态度和价值观。
它不仅包括着对他人的尊重、理解和关爱,更体现了一种积极、乐观、包容的心态。
友善观的内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尊重他人:友善观最基本的内涵就是尊重他人。
这里的尊重不仅包括着对他人的基本权利和人格的尊重,更包括对不同观点、不同文化和不同生活方式的尊重。
青少年应当懂得在与他人交往时,要尊重和接纳别人,不要因为自己的优越感或偏见而对他人进行歧视或排斥。
2. 理解他人:友善观还体现在对他人的理解上。
理解并不意味着认同,但懂得站在对方的角度去理解对方的想法和行为,能够帮助青少年更好地与他人交流和相处。
3. 关爱他人:友善观也意味着对他人的关爱与关怀。
这种关爱可以是实际的帮助,也可以是一种关心和问候。
青少年应当学会关心身边的人,和他人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
4. 积极包容:友善观还包含着一种积极、乐观和包容的心态。
青少年应当培养宽容的心态,对于他人的错误和缺点能够宽容和原谅,而不是批判和指责。
以上几个方面构成了友善观的基本内涵。
这种积极的价值观是当代青少年必须要培养和具备的素质。
二、培养当代青少年友善观的途径在当代社会,培养青少年友善观已经成为了父母、学校和社会的一项共同责任。
下面我们就来讨论一下在这个过程中,可以采用哪些途径来帮助青少年培养友善观。
1. 父母家庭教育:父母是孩子最直接和最重要的教育者。
他们的言传身教对于孩子的性格和价值观形成具有重要影响。
父母应当和孩子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用自己的言行影响和指导孩子的成长。
在家庭中,父母可以和孩子一起讨论现实生活中的友善行为,教育孩子尊重和理解他人,树立乐观包容的心态。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综述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综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指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经过世代传承、历史积淀、群众智慧的结晶,最终构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的核心价值观体系。
这一价值观体系共分为12条,分别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尊重人民,民主法治,公正正义,诚信友善,爱家·和谐,责任担当,荣誉信仰,敬业奉献和创新改革。
本文将从价值观意义、形成背景、研究现状等方面进行综述。
一、价值观意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核心,是经过长期历史积淀,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产生、形成并不断丰富的价值观体系。
它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征,是全体人民共同的精神财富和文化基因,是激励全社会积极向上、不断奋斗的重要力量。
二、形成背景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持续发展的基础上,经济、政治和文化建设各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就,但同时也面临着一系列社会问题和风险挑战。
为了建立更为可持续、稳定和公正的社会体系,中国开始广泛开展关于核心价值观的探索和研究。
2006年10月14日,中共中央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思想政治工作的若干意见》,这一文件首次提出要“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广大文化工作者的首要政治任务”(中央文件,2006年)。
从此,中国政府加强了对该领域的研究和支持,探索和发展中国特色的核心价值体系,形成并不断完善价值观体系。
三、研究现状目前,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研究涉及社会学、教育学、心理学、哲学等多个学科领域,多种研究方法被广泛采用,例如文献研究、实证研究、访谈法、问卷调查法等。
主要研究领域包括但不限于:1.历史文化背景下的价值观形成: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优秀民族精神、近现代中国历史等为研究背景,分析探讨中华民族在相应历史时期内对于核心价值观的理解、认同和传承。
2.核心价值观在现代中国的传播和应用:研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核心价值观在现代社会中的传承、应用和创新,分析相关法规政策在推进核心价值观建设过程中的作用和效果。
论“友善”核心价值观之内涵、特征及基本要求
论“友善”核心价值观之内涵、特征及基本要求友善是一种对他人尊重、宽容、关爱和帮助的道德素养,是调节社会人际关系的重要规范。
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利益调整和社会矛盾叠加呈现,弘扬友善核心价值观具有现实紧迫性。
一、友善的内涵解读从词源来看,在古汉语中,友善是由“友”和“善”两个相对独立的概念组成的。
“友”是象形字,表示两人结交并协力互助。
《说文解字》云:“同志为友。
”因此,“友”的基本含义就是志趣相投、协力互助、相互鼓励。
而“善”则是会意字,由“羊”和“目”二者组合而成。
“羊”象征吉祥,“目”则表示安详温和。
因此,“善”的含义为神态安详、言语谦和。
《说文解字》释道:“善,吉也。
”“友”与“善”组合,其基本含义便是:在人际交往中,基于善良之心或善良意志所表现出来的友好的言行。
也有学者将“友善”理解为友爱。
友善不同于友爱,它包含友爱,但其外延又远超过友爱。
友爱是一种带有情感的行为及品质,它只是在被爱者对爱者的友爱感到愉悦,并回应爱者以爱时才能存在。
这就是说,友爱是相互的。
换言之,友爱本身具有直接的互惠性,一般只能发生在熟人之间。
而友善不仅涵盖了友爱,还包括对陌生的他者的理解、尊重以及在需要时不要回报地救助;不仅如此,友善还包括对自然界的保护与爱护。
概括地说,友善是基于善良意志而对他人宽容友好的态度和助人为乐的行动。
尊重宽容、谦敬礼让、关爱扶危是其基本内涵。
一方面,友善一定是善意与善行的统一。
友善包含善意但又不局限于善意,还包括饱含善意的善行。
这是因为,善意侧重于采取友善行为前的动机,而真正的友善一定是发自内心的仁爱举动。
换言之,友善必然包含善意,友善者一定是怀有为对方的利益着想的善良意愿;友善本身又不只是善意的主观形态,否则,便陷入了友善问题上的动机论。
友善自身更具有付诸实践的品质,它是一种去做当做之事的德行。
友善作为德行,体现的是德性和能力,更多地是以善意行动的形式存在着。
总之,友善与善意存在一定的联系,但友善不完全等同于善意,善意只是还未付诸行动的善良意向,而友善则是付诸行动的善意,知与行的内在统一是友善的鲜明特征。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综述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综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支撑和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由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公正、诚信友善、敬业奉献、富强民主文明构成。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是在我国社会转型升级市场经济体制和全球化背景下的必然产物。
它包含了传统文化和先进文化的融合,其着重点和意义在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使国家和社会保持了稳定的发展。
近年来,学者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研究也日益深入,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第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渐进性。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发展进程是一个不断推进、渐进的过程,需要适应中国社会的发展和变化。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问题的出现,它也应不断完善和发展起来。
例如,在信息时代的社会,网络空间中涉及习惯、信仰、世界观的利益与价值冲突和倾轧也已经愈来愈多,所以当前社会中,针对新兴社会问题和存在的困难,要进一步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深化。
第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影响和借鉴。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和表现,是社会发展的产物,同时也受中国传统文化中“仁、义、礼、智、信”等价值的影响。
比如“爱国、家国天下之爱”的本义,即“以身许国,无私无我”,也与“孝、忠、信、义”等中国传统文化中一脉相承。
第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文化硬实力的关联。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增强我国文化的凝聚力和竞争力、提高文化的硬实力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而文化的凝聚力和软实力又互动交融。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真正价值在于激发人们的思考,促进文化传承与创新,提升国家文化竞争力。
总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在我国的学术领域中已逐渐成为重要的研究领域。
与此同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设也是当前中国社会稳步发展的关键力量之一。
大学生友善观调研报告
大学生友善观调研报告友善观调研报告一、引言友善观是指对他人友善以及为他人着想的态度和行为。
在大学生群体中,友善观的培养和提高是非常重要的。
友善观不仅关系到大学生群体的和谐与融洽,也影响个人的人际关系和心理健康。
本报告通过调研大学生友善观的现状和影响因素,旨在为提高大学生友善观提供参考和建议。
二、调研方法本次调研采用问卷调查和个别访谈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问卷调查对象为某大学的500名本科生,通过随机抽样的方式确定调查样本。
个别访谈对象为该大学的10名学生,其中包括男生和女生各5人。
问卷调查主要侧重于大学生友善观的现状和影响因素,个别访谈则更多地关注个人的友善观形成过程和对友善观的认识。
三、问卷调查结果1. 大学生友善观现状根据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超过80%的大学生认为自己具有友善的观念和行为。
他们大多数时候对他人礼貌友好,并且愿意主动帮助他人。
另一方面,约有20%的大学生对友善观不太关注,甚至对他人表现出冷漠和敌对。
2. 大学生友善观形成因素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友善观的形成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首先,家庭教育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60%的受访者认为父母的榜样对于塑造他们的友善观非常重要。
其次,社会环境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大学生在校园中的交往和接触经历会对其友善观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
此外,学校教育也是塑造大学生友善观的一个重要环节。
课堂教育和校园文化都会对大学生的友善观产生影响。
四、个别访谈结果1. 友善观的形成过程个别访谈结果显示,大多数受访者表示友善观是在成长过程中逐渐形成的。
其中,家庭教育是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受访者的父母都以友善为表率,这使他们从小就接触到友善观念,并受到正面的影响。
此外,朋友圈和学校教育也对友善观的形成有一定的影响。
2. 对友善观的理解大多数受访者认为友善观是一种对他人友好和善意的态度。
他们认为友善观的核心在于尊重他人,关心他人,并愿意提供帮助。
友善观不仅体现在言语和行为上,也体现在心灵上的理解和关怀。
友善 实践调研报告
友善实践调研报告1. 引言友善实践是在社会交往中表达友善、宽容、关爱的行为方式。
友善实践在构建良好的人际关系、增强社会凝聚力方面起着关键作用。
本调研报告旨在探究友善实践在不同领域的应用情况,为提倡友善实践提供参考和借鉴。
2. 调研目的友善实践是社会进步的基石,通过调研不同领域友善实践的现状,可以深入了解友善实践的推广情况和效果。
通过研究友善实践在教育、工作、人际关系等领域的案例,可以总结出有效的友善实践方法和策略,为今后的工作和研究提供借鉴。
3. 调研方法通过文献研究和实地调研,本次研究总结了友善实践在教育、工作、人际关系等方面的经典案例。
4. 友善实践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友善实践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是关乎下一代的成长和发展的重要环节。
一个友善的教育环境能够培养学生的积极品质和良好的行为习惯。
友善实践在教育领域的案例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4.1 师生之间的友善实践友善实践在师生之间的应用可以通过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来体现。
教师应该关注每个学生的发展需求,提供适应不同学生特点的教学方法,并在教学过程中保持耐心和友善。
同时,学生也应该尊重教师的努力,互相尊重、包容。
友善实践在此可以体现为互动式的教学,鼓励学生合作互助,增强师生之间的互动体验。
4.2 同学之间的友善实践友善实践在同学之间的应用可以通过培养友善的班级氛围来体现。
班级里每个学生都应该关心和照顾其他同学,建立和谐的同学关系和学习团队,共同进步。
友善实践在此可以体现为同学之间的互帮互助,避免欺凌行为和歧视现象,并鼓励同学们积极参与集体活动,增进友谊和团结。
4.3 家长与学校的友善实践友善实践在家长与学校之间的应用可以体现为互通有无的沟通与配合。
家长应该积极参与学校的活动,与教师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关注孩子在学校的表现和发展。
学校也应该积极与家长进行互动,及时传达学校的教育理念和教学进展,与家长共同关心孩子的成长。
5. 友善实践在工作领域的应用友善实践不仅在教育领域起重要作用,也在工作领域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有关友善的调研报告
有关友善的调研报告调研报告:背景和目的:该调研报告旨在了解并分析人们对友善行为的看法、态度和行为习惯。
友善行为是指基于善意和关爱的正向行为,有助于建立积极、和谐的社会关系。
方法:我们采取了定性和定量的研究方法。
通过面对面的访谈和问卷调查,我们收集了来自不同年龄、性别、教育程度和职业背景的参与者的意见和观点。
结果和分析:1. 友善行为的认知:大多数参与者一致认为友善行为是一种关心、尊重和帮助他人的行为,能够促进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2. 友善行为的重要性:绝大多数参与者认为友善行为对个人和社会都非常重要。
他们认为友善行为可以增加人与人之间的互动,提升生活质量。
3. 友善行为的体现:参与者提到了一些常见的友善行为,如微笑、礼貌待人、帮助他人、倾听和关心别人的需求等。
4. 友善行为的障碍:一些参与者认为缺乏时间、忙碌的生活方式和个人利益是友善行为的主要障碍。
5. 提升友善行为的方法:参与者认为可以通过教育、宣传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来提升友善行为。
结论:友善行为被认为对个人和社会都非常重要,能够建立积极的人际关系和促进社会和谐。
然而,现实生活中存在一些障碍,限制了人们的友善行为。
因此,我们需要加强社会教育和宣传,促进友善行为的普及和提升。
建议:1. 在学校和社会机构中加强友善行为的教育和培养。
2. 媒体和广告宣传中强调友善行为的重要性和影响。
3. 政府和组织可以通过相关政策和措施来鼓励和支持友善行为。
4. 个人应意识到自己的友善行为对社会的积极作用,并主动培养和展现友善行为。
限制:由于时间和资源限制,本调研报告只涵盖了有限的参与者和环境。
进一步的研究可以考虑扩大样本规模、增加研究范围和深入探讨友善行为的影响因素。
思修社会实践调研报告友善
思修社会实践调研报告友善一、调研目的友善是一个社会需要的品质,它包括了对他人尊重、关爱和友好的态度。
友善不仅可以增进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也能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
然而,在现代社会中,友善的现象并不是随处可见,反而很多人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了冷漠和攻击性的行为。
因此,本次调研的目的是为了了解社会对友善的态度和意识,以及搜集现有的友善实践案例,希望借此推动友善理念在社会中的传播和实践。
二、调研方法为了全面了解社会对友善的认知和实践情况,我们采取了问卷调研和实地观察两种方法。
1.问卷调研我们设计了一份包括基本信息、友善认知和实践情况等内容的问卷,以了解参与者对友善的理解和行为。
我们将问卷分发给不同年龄、职业和教育背景的人群,并收集了300份有效问卷。
2.实地观察我们选择了几个具有代表性的场所,包括街道、公园、商场和学校,进行了友善行为的实地观察。
我们记录了参与者在不同场所的友善行为的频率和方式,并对参与者进行了简短的访谈。
三、调研结果1.友善认知情况调研结果显示,大多数参与者对友善的理解主要表现为:尊重他人、关心他人以及帮助他人。
在具体的友善行为上,参与者普遍认为礼貌待人、尊重他人的意见、乐于助人是友善的表现。
2.友善实践情况实地观察结果显示,在公共场所,大多数人都表现出了友善的行为,如礼让行人、帮助他人搬运物品等。
然而,也有少数人在行为上表现出了冷漠和攻击性,如不愿意让座、争抢商品等。
3.友善案例收集我们在调研中收集了一些友善实践的案例,包括一些志愿者组织的公益活动、邻里之间的帮助行为以及一些企业和学校开展的友善教育活动。
四、调研分析从调研结果中可以看出,社会对友善的态度普遍积极,大多数人对友善有着正确的认知和实践。
在公共场所,友善行为也有着明显的体现。
然而,也存在一些冷漠和攻击性的行为,需要引起重视。
在分析友善认知和实践的原因时,我们认为友善的理念在社会中得到了广泛传播,这促使人们在行为上更加尊重和关爱他人。
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论文
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论文友善,是人们对待他人和周围环境时所应当具备的态度,是一种相互尊重和谅解的情感表达。
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十分重要的一个方面,它是体现了人与人之间关系和谐的实质。
友善意味着一种热情的关怀,是一种相互理解和道德负责任的行为表达。
在中华民族的文化中,友善一直是重要的文化基础,也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道德的体现之一。
随着时代变迁和社会发展,友善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意义也逐渐得到了更加深入的拓展。
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我们在生活和工作中,用友善的态度对待他人,用言语和行动,传递正面情感。
这样,我们就能把善意和美好的力量传递出去,并逐渐形成一种良好的氛围和风气。
比如,在家庭中,我们要以友善的态度对待家人,换位思考,多体谅对方,以和谐的氛围构建美满的家庭。
在工作中,我们要以友善的方式对待同事与客户,在人际关系中,保持良好的沟通与互动,以和谐的关系提高工作效率,提升协作能力。
提倡友善意味着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推动文明发展,为社会和谐稳定注入正能量。
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关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通过友善互动,互相扶持和支持,可以促进社会上的“和为贵”理念的实现。
在社会关系方面,要加强情感交流,增加相互理解与信任,确立互助互爱的关系,拉近彼此的距离,全面提升社会各界之间的交往质量和关系友好度。
在公共空间中,如果每个人都能够行使友善的态度,随善处世,注重和谐友善,就可使所有人在践行“爱人如己”的基础上,尊重并保护他人的合法权益,形成和谐稳定的人际关系。
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要求我们注重环境保护。
对环境友善,就是把环境整理得干净整洁,不乱扔垃圾,不使用有害物质,共建绿色家园。
保护环境是共同的责任,只有大家积极参与,肩负起保护环境的责任,才能实现更加优良的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要积极传承和推广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需要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积极地践行和传递。
当代大学生友善观研究
当代大学生友善观研究作者:姜楠武玉玲来源:《智富时代》2019年第02期【摘要】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
”友善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一个重要的内容。
与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其他范畴的研究相比,我们对友善和大学生友善观的研究相对不足。
文章通过分析当代大学生践行友善观的现实境遇,浅议了引导大学生树立友善观的多维路径,促进大学生积极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关键词】大学生;友善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友善观的概念界定(一)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友善的认识“友善”是一个组合词,可拆为“友”和“善”两个字,“友”字其一含义为友好,亲善。
友从二又(右手),甲骨文字形,像顺着一个方向的两只手,表示以手相助相交友也。
“善”字本意是像羊一样说话。
羊是一种温顺的动物象征着合作。
早在《孟子·公孙丑上》就提到过:“取诸人以为善,是与人为善者也。
故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
”墨家的“兼爱,非攻”,其实质就是要求我们具有仁爱之心,亦是友善的一种体现。
(二)友善观的界定友善观作为一种主体意识的价值观被提出,是人们对友善的价值追求和价值观念,是指导人们在友善方面的思想和行为的根本价值意识。
在社会主义新时代,友善观不仅是指人们对友善的认识和观点,也是其对友善的根本态度和价值取向;友善观作为公民个人层面的一种价值追求,深刻影响着整个社会的人际关系的和谐发展。
在新时代,就必须明确友善观的科学内涵,增强友善观培育的针对性、实效性,让友善观成为当代大学生主流的价值观和基本价值共识。
(三)马克思主义的友善观马克思、恩格斯对友善的问题比较重视,他们关于友善的基本观点是建立在唯物史观基础之上的,贯穿或体现在对其世界观、历史观、道德观的阐述之中,他们更多的是通过批判资产阶级所宣扬的“博爱”、“友善”等概念的虚伪性和局限性来论述自己的友善思想的。
概括地说,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友善的基本观点主要有三点:其一,友善是具体的、历史的,在阶级社会里没有抽象的、超阶级的友善。
新形势下大学生友善价值观的培育研究
新形势下大学生友善价值观的培育研究作者:张燕来源:《西部论丛》2020年第01期摘要:友善是中华民族的历史传统美德,也是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的基石。
十八大报告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制,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新时期大学生是祖国未来的接班人,响应国家和党的号召是大学生的职责,树立正确的友善价值观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积极践行社会主义友善价值观。
关键词:友善;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友善,简言之就是人与人之间良好的社会关系,从古至今都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之一,也是现代大力弘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随着国家经济、政治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人们开始出现各种新观念、新思想,大学生作为容易接受外来文化的一个群体,新思想新观念必然影响对他们的观念产生巨大的影响,但同时也容易被错误的价值观带偏。
因此加强对大学生正确的价值观的引领尤其是友善价值观的学习,这无论对大学生自身还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具有重大的意义。
一、大学生友善教育的必要性友善是中华民族千百年形成的基本传统美德,我国传统文化中有大量关于和谐友善思想的论述。
《论语·学而》中说,“礼之用,和为贵”,强调以一种和谐友善的态度來对待自然、社会和他人,以一种宽广的胸怀来处理各种关系。
《周易》中说,“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表现出一种器量宏大的宽广胸怀。
友善作为一种核心价值观,一方面指引人们人格的完善和公民道德的培养,另一方面引领社会关系和秩序的优化。
在践行社会主义友善价值观的过程中,要求当代大学生在继承传统道德价值观的同时,并对其内容不断发扬、创新。
大学生的友善状况是整个社会的风向标。
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新时期提高大学生的友善意识,不仅可以提高其自身的素质,也会影响到社会的一些风气。
加强大学生友善教育,有利于健全新时期大学生的人格,也有利于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和谐关系的构建,能够创建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
浅议“友善”价值观对于个体的层级要求
浅议“友善”价值观对于个体的层级要求1. 引言1.1 友善的定义友善,指的是在人际关系中表现出尊重、理解、帮助和谅解的态度和行为。
友善是一种积极的情感和行为表现,旨在促进和维护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与良好关系。
友善的本质是对他人的尊重和关爱,不仅包括直接的行为表现,更包括内心的态度和价值观。
友善的定义不仅包括对他人的尊重和关爱,还包括对自己的善待和关怀。
友善不仅体现在言行举止上,更体现在对自己和他人内心的崇高情感和人性的尊重。
友善不只是一种外在的表现,更是一种内在的修养和境界。
友善是人类文明社会的基石和灵魂,是构建和谐社会、促进个体成长和发展的重要力量。
友善的力量是无穷的,它可以温暖人心、改变命运、调和纷争、净化心灵,是人类社会共同的价值信仰和美好愿景。
友善是一种普世价值观和道德准则,是构建美好人际关系和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
1.2 友善的重要性友善是一种积极向上的品质,是人类社会共同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价值。
友善的重要性体现在多个方面:友善是人与人之间建立密切关系的基础。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人际关系也越来越疏远,而友善的态度可以缓解人与人之间的疏离感,促进彼此之间的交流与理解。
友善是维系社会和谐稳定的纽带。
一个友善的社会能够减少矛盾与冲突,增进人与人之间的信任与合作,从而有效推动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友善还能够传递正能量,激励他人积极向上,帮助他们度过困难,使整个社会更加温馨和谐。
友善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每个个体都应该在日常生活中注重友善,从自己做起,为构建更加和谐美好的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2. 正文2.1 友善对于个体的内在要求友善对于个体的内在要求是一个人内心深处对待他人的态度和行为。
友善不仅仅是表面上的礼貌和善意,更重要的是内心的真诚和善良。
友善的内在要求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友善要求个体拥有一颗善良的心。
善良是友善的基础,只有心存善心,才能真正体会到友善的意义和力量。
善良的人会关心他人、乐于助人,愿意分享喜怒哀乐,与他人共同经历生活的喜怒哀乐。
新时代大学生友善观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
新时代大学生友善观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友善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美德,无论在哪个时代,它都是维持人际交往关系、人与自然关系、人与自身相处的关键法宝。
它的伦理价值随着历史的发展而不断丰富。
在古代是道德修养的重要要义,新时期成为我国公民的基本道德规范,现如今更是上升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公民理应遵守的基本道德规范和具备的道德品质,尤其是作为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坚力量的大学生群体。
大学生是否具备正确的友善观,关乎大学生个人健康全面成长,更关乎整个社会友善风尚的形成。
十九大报告中强调我国发展进入新时代,新时代给大学生友善观教育提出新要求。
新时代需要什么样的大学生友善观教育?为什么需要加强大学生友善观教育?大学生友善观教育现状如何?如何加强大学生友善观教育?这些是新时代大学生友善观教育迫切需要探讨的问题,是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理论与实践课题。
故而,本文围绕大学生友善观教育的重要价值、理论依据、现状剖析以及现实路径四个方面进行探讨,以期能回答以上问题,促进大学生将友善观内化于心并化于行。
绪论主要阐述研究缘由及意义、研究综述、核心概念界定、研究方法以及创新点,为研究的进一步开展打下基础。
论文主体共包括四大部分,具体内容如下:第一部分阐明新时代大学生友善观教育的重要价值。
新时代背景下开展大学生友善观教育具有个体性价值和社会性价值。
个体性价值主要表现在塑造大学生健康人格、提升大学生品德修养以及构建大学生和谐人际关系。
其社会性价值为,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促进社会普遍团结,共筑中国梦、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以及建设美丽中国。
第二部分挖掘新时代大学生友善观教育的理论依据。
大学生友善观教育具有深厚的理论依据,包括马克思关于友善观教育的相关理论、中国共产党关于友善观教育的重要论述以及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友善观教育思想。
其中马克思关于友善观教育的相关理论为本文提供最根本的理论指导,中国共产党关于友善观教育的重要论述为研究提供具有时代性和民族性的理论支撑,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友善观教育思想为本文提供力量源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内关于“友善”价值观的研究综述从党的十八大把“友善”提升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来,国内学界对“友善”的研究可谓是达到了一个新的高潮,取得了比较丰富的理论成果,但也存在着一些不足。
通过介绍并梳理专家、学者们的研究成果,以期为未来的研究提供借鉴,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理论基础。
标签:友善;道德;价值观;传统文化“友善”是我国的一种传统美德,党的十八大报告把“友善”提升到了价值观的高度。
此后,国内学者针对“友善”价值观的内涵、思想渊源、缺失的表现及原因、践行路径等一系列问题做了进一步的探索,取得了许多富有学术价值的研究成果,也存在一些遗憾。
本文主要对当前“友善”价值观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彰显其优点,揭示其不足,以期为日后的研究提供理论借鉴。
一、关于友善词源学意义及内涵的研究“友善”的内涵是“友善”价值观研究的基础,也是迄今国内学界在“友善”问题上研究最充分的领域。
大多数学者倾向于从人际交往的角度进行揭示。
首先,一些学者认为,友善的内涵就是与人为善,在与人交往中心怀善念,对他人关心、爱护。
黄东桂、何春燕、潘腾腾提到,友善观就是关于友好待人、与人为善的根本观点与根本看法[1]。
同时也有学者指出“友善”也是有原则和界限的,李建华指出,友善是有来源的,因为人们追求善,才在人际交往中产生了友善。
人们为了实现友善价值会去相互促进、相互帮助[2]。
焦国成也指出“友善”是有界限的,没有原则的“友善”会起到助恶的作用。
“友善”既不能不分善恶、不辨是非,也不能长袖善舞、四处讨好[3]。
其次,一些学者认为友善意味着志同道合和共同奋进。
沈壮海指出,友善的内涵应该包括帮扶互助、谦敬礼让,双方在志同道合的同时携手奋进[4]。
再次,还有学者将习惯性的志愿服务作为友善的最高境界。
焦国成认为,善良不仅是对人友好、亲切的态度,也不仅仅是人们之间的互相帮助,友善还有一个更高的境界是习惯性的志愿服务[3]。
此外,部分学者还认为友善意味着宽容与尊重,代表了一种心态与气度。
金炎认为,友善包含着关爱他人,在人与人的相处中不要苛求于人,不把自己的想法强加于人,进而有助于人,这体现着人拥有宽广的胸怀,要追求纯净、高尚的精神境界[5]。
李建华也指出友善价值观的两大核心内涵分别是尊重与宽容[2]。
也有学者从公民之间的伦理和社会秩序来理解“友善”。
夏晓虹、李轶璇、孙大永指出,友善价值观的内涵包括与人为善、谦虚礼让、和睦相处的态度[6]。
综上所述,从友善价值观的内涵来讲,现有研究成果对友善内涵的揭示比较全面,但是,专门针对友善的理论研究和探讨的文章数量很少,能将友善这一传统美德同我国当代社会实际紧密结合,对友善价值观当代内涵进行揭示的研究成果还比较有限。
二、关于传统文化中友善思想资源的研究在关于友善问题的现有研究成果中,我们会发现关于中国传统文化中“友善”思想资源的挖掘,是绝大多数研究者着力的重点。
他们认为在我国的优秀文化中蕴含有最高尚的精神追求,在博大精深的文化中孕育着优秀的精神基因,它们都包含拥有五千年中华文明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不断壮大的动力和源泉。
首先,大多学者认同友善与儒家思想文化联系紧密,大多从以下五个方面研究儒家文化中的友善思想资源。
有学者指出儒家思想文化中的“仁爱之心”是友善价值观的思想根源。
袁济喜在《友善:中国传统美德之彰显》中谈到,孔子曾经说过,友爱以仁义为基础,先有仁义之心再将其上升为友爱[7]。
武东生认为,友善就是要秉承仁爱精神做到与人为善、关爱他人[8]。
王翠华谈到,跟友善最接近的是儒家的“仁”或“仁爱”思想[9]。
耿濒也提到,孔子推行仁爱,就是把友善当作一种豁达的胸襟情环[10]。
有学者认为当代友善价值观的适用范围和儒家思想文化中的“交友”原则是一脉相承的。
袁济喜认为,仁义之心可以孕育出友爱的思想。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我们从中可以了解到,高尚的人交朋友是有一定准则的。
而小人的交友则是利益相交[7]。
王翠华在《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友善》中谈到,孔子的“泛爱众”和孟子的“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思想为当代友善价值观的提出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渊源[9]。
焦国成也提到了“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的交友原则[3]。
一些学者认为应该把儒家思想文化中的“善”作为友善价值观的价值指向。
田晓彤提出,《孟子》当中有“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即品德高尚的人最高的境界是和别的人一起做好事。
《大学》中提到,“大学之道,在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是说君子之道在永无止境地追求至善至美,把最高尚最善良的举措作为我们的行为准则[11]。
武东生也指出,儒家的“与善为友”是仁爱思想的重要价值指向[8]。
部分学者強调,儒家思想文化中的推己及人、平等、尊重是当代友善价值观的重要伦理意蕴。
李楠、王磊认为,孔子提出将心比心、推己及人,在人际交往中,只有做到尊重他人,体谅并善待他人,才能被对方的友好相待[12]。
耿濒也指出,在行事方式方面,以孔子提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为思想基础[10]。
还有学者揭示出“乡愿”是友善的禁忌。
焦国成在《作为公民道德基本规范的团结友善》一文中结合儒家对“乡愿”的批判,他认为友善是有原则的,八面玲珑、四处讨好是小人之交,是一种伪友善[3]。
此外,还有学者从其他传统文化中对友善的思想资源进行挖掘。
有学者指出,在道教领域里,友善是贯穿一切的总理伦。
袁济喜认为,在道教思想文化里,友善得到了更好的诠释。
如老子提到的“上善若水”的道理。
相比较儒家思想,老子更加注重友善的精神方面的内容[7]。
武东生在《“和而不同”、“推己及人”与团结友善》一文中提到庄子的“天人合一”思想为如何友善地处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提供了重要思想资源[8]。
还有学者对墨家文化中的友善思想资源进行研究。
王翠华认为,墨子提出的“兼相爱,交相利”的理想即为“友善”思想在墨家思想中的体现[9]。
除此之外,李楠、王磊还指出近代学者辜鸿铭将国人的内生的性格总结为人性的友善,它扎根在我们灵魂的最深处[12]。
从上述研究可以看出,学者们立足于不同学派的主要思想,对其蕴含的友善的思想资源进行了挖掘。
大部分学者着重挖掘儒家思想中的友善思想资源,这一领域的研究成果较为系统,也较为全面。
为我们日后的梳理工作提供了很大帮助。
然而,美中不足的是,其一,专门从中国传统文化的其他学派的思想来考察友善思想资源的成果比较少。
其二,目前专门研究中国传统文化与“友善”价值观之间关系的成果数量还比较有限,并且在内容上也多是罗列古籍中的语句,对各个学派中的具体思想与“友善”价值观的思想资源之间的关系缺少细致、深入的梳理,为未来的研究留下了较大的空间。
其三,从研究者的专业来看,从事中国思想史等研究的学者很少关注到这一论题,这也限制了研究的细致性和深入性。
三、关于当代社会友善缺失的表现及原因的研究1.友善缺失表现的研究。
在当下社会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过程中,多了利益诉求,少了道德考量,因而出现了一些道德问题,首当其冲的就是道德冷漠,专家学者们认为,道德冷漠的主要原因就是友善缺失,是一种对他人行为不敏感、不理睬的麻木状态。
具体表现形式主要可分为四种:一是社会道德敏感缺失。
黄显中认为,当前社会,公民的友善情感上均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冷漠症。
当人们在公共场所没有交集的时候,就表现出不相干、不插手、不参与的态度[13]。
二是是非善恶观念缺乏,缺乏最为基础的是非与善恶分辨能力。
三是社会同情观念缺乏。
对于他人,有些人永远是报以旁观的心态。
四是抵制基本道德义务。
在友善型社会还没有成熟的时候,受到大环境的影响,人们对必要彰显道德时不为所动,甚至抵制有道德的行为。
另有研究者针对大学生的“友善”缺失现象进行了研究。
黄东桂、何春燕、潘腾腾指出,大学生友善观确立的困境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分别是自我身心健康与和谐发展面临着困扰;与同伴渴望交往却遭遇各种信任危机的阻碍;面临师生交流贫乏、亲子关系淡漠的现实;关心公益、善待社会却遭遇社会信任困境;建设“美丽中国”却面临着环境恶化的考验[2]。
2.友善缺失原因的研究,部分学者从经济角度阐发友善缺失的原因,认为首要原因是市场经济发展不完善。
黄显中认为,市场经济发展的不完善制约着当前社会中的友善行为[13]。
李慧认为市场经济的发展,让有些人唯利是图,放松了道德约束,全然不管人与人之间友善的传统准则[14]。
其次,部分学者认为贫富差距的扩大是另一个重要的经济原因。
王素在《网络戾气的产生及化解》一文中提到,由于贫富差距扩大,导致社会不友善现象日益增加[15]。
胥刚、张玉梅也认为,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贫富差距形成的心理落差也容易引起同学之间的矛盾[16]。
理论研究者还从文化角度阐发友善缺失的原因。
吕晶晶指出,传统糟粕文化的影响,尤其是我国几千年来封建经济环境下的小农思想对当下社会仍有着消极的影响,狭隘、自私的道德观使得当今社会愈发冷漠[17]。
胥刚、张玉梅认为,我国的传统价值观一定程度上也受着西方消极思想的冲击,而且价值观的多元化和西方文化的冲击也影响了友善价值观的践行。
西方思潮中的享乐主义、个人主义、拜金主义等不良之风日益盛行,对我国传统价值观有着不小的威胁,再加之社会上的一些不良风气和各种诱惑,人们更容易产生扭曲心理或极端行为[16]。
部分学者从社会角度阐发友善缺失的原因。
首先,大部分研究者认为社会保障制度的不完善是制约友善行为的一个重要原因。
沈壮海认为,友善品质的培养需要加强道德治理,惩恶扬善。
当前社会不仅缺乏对善行义举的保护机制,还缺乏对损人利己等不友善行为的惩处措施[4]。
夏晓虹、李轶璇、孙大永指出,当前我国对善行义举进行保护的机制及相关的法律法规均不健全[6]。
其次,当前社会对“友善”教育的重视不足也导致了人们友善观念的缺失。
李阳指出,我国现代教育制度对“友善”教育注入力度的不足是大学生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道路上的明显障碍[18]。
李慧也指出,思想道德教育的缺失导致很多大学生在集体生活中对他人缺少关心和尊重,感恩意识缺失,集体主义淡薄[14]。
从目前已有的研究成果来看,很少见到专门对当代社会友善缺失的原因进行研究的文献。
不少研究者在对“友善”其他问题进行研究的同时会提及友善缺失的原因,但篇幅不多,表述也不详细,由此可见,针对友善价值观缺失的研究还没有引起学术界以及社会各界的广泛重视,还未进行有针对性的研究,该领域的研究成果也较为有限。
四、关于培育和践行友善价值观的研究迄今为止,关于如何培育和践行友善价值观的论述较多,这些研究主要从我国市场经济、制度建设、社会氛围和个人修养等方面来分析,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有学者认为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能够为践行友善价值观提供物质保障。
沈壮海认为,“友善”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要以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為基础[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