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长沙》 7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但最后的两句,一个民族已经起来,表明了作者的希望。
这里,作者既有对未来的忧郁,又有对前途的展示。大地依旧,然而一个民族已经起来,一个希望正在升起。
八、课堂.总结
这首诗运用了反复的手法,构成了诗歌 的主旋律,表明了赞美的内容,这首诗像一个梦境,通过一些意象的描绘,表达了痛苦的希望交织的情感。
九、作业
当时的形势是:全国范围的大革命风暴,因为一九二五年五月上海工人反英反日大罢工而爆发了。五月十五日,上海日本纱厂资本家枪杀了共产党员工人顾正红。五月三十日上海工人和学生在上海租界举行了援助纱厂工人的示威游行。上海租界英国巡捕在南京路枪杀了大批的游行示威的工人、学生,引起了全上海以至全国人民的极大愤激。在以后数日,上海工人、学生和市民,继续举行了反对帝国主义枪杀中国人的示威游行,并继续遭受了英、美和日本巡捕的枪杀。全上海的工人举行了总罢工,学生举行了总罢课,商人举行了总罢市。五卅运动发动以后,迅速地扩展到全国各地,形成全国规模的反帝斗争。各城市的工人、学生和市民,都举行反帝示威和罢工、罢课、罢市,并发动了一个全国的(包括农村在内的)群众性的抵制英货、日货运动。这些斗争中规模最大、影响最广的是香港、广州工人的大罢工——“省港大罢工”。由于当时在广东的革命政府支持了罢工工人和人民的反帝斗争,所以“省港大罢工”一直坚持了十六个月之久。面对这样的大好形势,毛主席是怀着极大的革命激情来写这首词的。词的中心思想是通过游览岳麓山和水陆洲(橘子洲)时的感触和学生时代的回忆,抒写了对革命事业的坚强信心、对中国人民的光明前途的乐观主义精神。
三、课文分析:
1、全班同学齐声朗诵一遍。
注意读准字音:舸gě怅chàng寥liáo廓kò遒qiú遏è
2、放录音。(同学们一定会发现自己读与录音有不同了,为什么?有感情。对。让我们来分析这首词,之后再来诵读。)
3、课文分析: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谓独自一人伫立在已有寒意的秋风之中。唐杜甫《乐游园歌》:“独立苍茫自吟诗。”点明了时间、地点和特定的环境。寒秋,指深秋有寒意,也可理解为处境险恶。湘江:源出广西灵川东海洋山西麓,流贯湖南东部,经长沙北去,最后流入洞庭湖。全长817公里,是湖南境内最大的河流。
这一句的大意是:在深秋的季节,我独自一人站在橘子洲头,望着江水日夜不息地向北奔流。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竟自由。
本句补出“独立”的具体处所。橘子洲:在长沙西湘江中,古时洲上多美橘,因此得名。洲形狭长,故亦称“长岛”。看:领字。据格律,当领起下四句十六字;据文义,则直贯至“万类”句为止。万山:群山。主要指湘江西岸岳麓山诸峰。万,写山之多。红遍:岳麓山上多枫树,经霜后满山皆红叶。遍,写红之广。漫:满。碧透:谓江水碧绿至极。百舸:泛指众多的船只。汉扬雄《方言》卷九:“南楚江湘,凡船大者谓之舸。”争流:形容群舟争相行驶。“漫”字写出了江水溢满之状,“争”字活现出千帆竞发的热闹场面。用词极富表现力。
熟读。找出自己仍不理解的句子。思考其中的道理。
.教案点评
这首诗较为抽象,学生阅读起来比较困难,所以,要求教师作较为认真的指导。而一般的参考书上对此诗又没有较为详尽的分析。在多次的阅读中,对这首诗作了一点比较幼稚的解释,在这里呈现给大家。
.教案示例2
《再别康桥》《死水》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在反复吟诵中,体会两首诗意象运用的特点。
提示:面对的个人,作者激动(要拥抱每一个人)、悲伤(为了他失去了拥抱的安慰)。
小结:这一小节中作者写了农夫走了以后的悲哀。
七、阅读第四小节
1、阅读第四小节前六行,思考:这几句写的是什么?
提示:注意作者反复强调的东西。这几句写的是人民的痛苦、大地的荒凉依旧。
2、面对这种现象,作者有什么感受?
提示:阅读以下三句,体会作者的感情。作者为了民族仍将有可能面临耻辱的历史而痛苦,徘徊。
1、作者在这首诗中,交织着痛苦和希望两种情感,请阅读第一小节,你认为在这一节中,哪些意象是痛苦的,哪些意象是充满希望的?
2、明确:作者描绘了干燥的风,单调的水,忧郁的森林三种哀景,描绘了说不尽的灾难、沉默的爱情和鹰群、干枯的眼睛期待着泉涌的热泪三种哀事,展示了大地的苦难,又通过“不移的灰色的行列”、到处看见的人民、一个民族已经起来,三个意象,展示了大地的希望。
《沁园春·长沙》7
一、教学目标:
(先明确本单元教学目标,请同学们看教材说明)
1.了解词的有关知识,了解本词作的背景,弄清词的思路,体会作品中所表现的变革社会、改造自然的雄心壮志。
2.通过高度凝练的语言,理解诗人塑造的艺术形象,及其表达思想感情的作用。
3.通过分析和鉴赏,理解诗词中情景交融的表现方法,理解联想与想象是诗歌的生命。
3、毛泽东诗词概说
毛泽东是无产阶级诗词创作的代表人物,集政治家、革命家和诗人于一身。他本身有很高的古典文学修养,对唐“三李”(李白、李贺、李商隐)情有独钟,他的诗作洋溢着浪漫主义色彩。他强调以丰富的形象表达丰富的感情,寄寓所表达的事理,从而产生巨大的感染力、感召力,使诗歌具有耐人咀嚼的“诗味”、“诗意”,调动读者的联想,引起读者的共鸣。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首意境开阔的现代格律诗,从诗的意象中领略作者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和壮志豪情。
六、阅读第三小节
这个农夫走了以后怎样呢?阅读第三小节,从诗中找出问题的答案。
提示:他走了以后,他的家庭更加困难,家人无望地等待,忍受着饥饿的煎熬,他的家乡还是像原来一样的贫困荒凉。但是他走了,从不回头诅咒。
这说明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我们对这个农夫又有了什么新的认识?)
提示:舍家保国,义无反顾。
面对这个崇高的人,作者有什么样的感情?
3、小结:这一小节是作者对大地的宏阔展示,虽荒凉贫瘠,但行列、人民使大地充满亮色,全诗笼罩了“赞美”的基调。
五、阅读第二小节
第二小节诗人由地到人,写了一个农夫。这个农夫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阅读,思考。提示:这个农夫原来在田野里辛勤地耕耘,但时代的变迁打破了他家乡的宁静,他听从时代的召唤,踏上征途。(引导学生理解:“翻起同样的泥土溶解过他祖先的”,即“翻起溶解过他祖先的的同样的泥土”;“他看着自己融进死亡里”,即走上可能让他死亡的征途。)
二、解题:
1、什么是词?
词:兴起于唐,盛行于宋,配乐歌唱,句式不齐,也称长短句。词最初称为“曲词”或“曲子词”,是配音乐的。后来词也跟乐府一样,逐渐跟音乐分离了,成为诗的别体,所以有人把词称为“诗余”。
词牌:就是词的格式的名称,又叫词调。一种词牌有一定的格律,不同的词牌,其段数、句数、韵律,每句的字数、句式、声律,均有各自不同的规格。作者按照这种规格去填做,叫做“填词”。词分小令、中调、长调。《沁园春》属于长调,分上下两阕,也叫双调。词牌起初一般是题目,后来仅仅表示一定的格式,与内容无关,于是作者另标题目“长沙”。
我国是诗的国度,从《诗经》到《离骚》到唐诗、宋词、元曲到现代诗、当代诗,诗的队伍庞大而瑰丽。诗能给人美好的情感体验。古典诗词发展到了近现代,出现了旧体新诗这一形式,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无产阶级诗词大大开拓了古典诗词的意境,题材。他不仅是全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也是一位思想深刻的哲人、诗人。他在各期的诗词或抒情或咏物或怀古,描写了世间风起云涌、波澜壮阔的形势和中国人民从黑暗走向光明的历程。著名诗人臧克家说:\”毛泽东诗词是伟大的篇章。\”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沁园春长沙》。(板书课题)
4.掌握词中涉及到的一些词语、典故、神话的含义及其表达作用。
二、教学要点及难点:
1.体会作品中所表现的变革社会、改造自然的雄心壮志。
2.通过高度凝练的语言,理解诗人塑造的艺术形象,及其表达思想感情的作用。
3.通过分析和鉴赏,理解诗词中情景交融的表现方法,理解联想与想பைடு நூலகம்是诗歌的生命。
4.掌握词中涉及到的一些词语、典故、神话的含义及其表达作用。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怅:惆怅、感慨。寥廓:空阔貌。主:主宰。沉浮:泛指世上一切事物的消长兴衰。以上三句意谓:面对广漠无垠的天地,感慨丛生,不禁要问,要思索:国家和社会的命运究竟由谁掌握?
小结:绘了一幅多姿多彩、生机勃勃的湘江寒秋图,并即景抒情,提出了苍茫大地应该由谁来主宰的问题。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通过学习,体会两首诗的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
教学难点:《死水》意象的象征意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播放电视连续剧《人间四月天》主题曲《飞的理由》,并展示徐志摩的图像。
伴着这熟悉的乐曲又把我们带回到了那个时代,他曾经悄悄地来了,又轻悄悄地走了。“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然而却给我们留下了传世之作《再别康桥》。今天,就让这乐声伴随我们,走进徐志摩的《再别康桥》。
“鹰击长空”谓雄鹰展翅搏击长天,迅猛矫健。
教师提问:这里不用“击”,用“飞”可以吗?为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击”透出猛、劲,而“飞”霜天:深秋季节。深秋霜降,故称。不能。
教师提问:“鱼翔浅底”,翔,本指鸟儿不扇动翅膀的飞行,用在这里是不是错误?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翔\”字写出鱼儿在清澈见底、水天相映的水中游动得自由轻快,像在天空中飞翔一样。
二解题:
放映有关康桥的录像或幻灯片,教师或学生(事先布置给学生检索有关资料)结合画面解说徐志摩与康桥的关系及相关背景。
三配乐朗诵
乐曲:《人间四月天》主题曲
听读要求:注意体味诗人对康桥的感情。
这一句的大意是:远望群山,重重叠叠的树林点染如画;近看满江的秋水碧绿清澈,无数船只争相行驶。雄鹰展翅搏击长天,迅猛矫健。鱼儿在清澈见底、水天相映的水中游动得自由轻快,像在天空中飞翔一样。天地间的一切生物都在这秋色之中充分展示着各自的无拘无束的生存形式,象是在比赛看谁更自由。
教师提问:一个“看”字,总领七句,概括描绘了什么景?从什么角度来写景物的?有什么顺序?这些景物都有一个共同的什么特点?词中含有多种对比,你能找出来吗?对比有何作用?
三、教学时数:两课时
四、教学方式:讨论、讲授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高二阶段,学习我国现代当代文学作品、古代文学作品和外国文学作品,着重培养同学们初步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包括几个内容:1、积累2、领悟(由景、物、事到情、理)3、鉴赏(用词、修辞、表达技巧)4、表达(运用相关术语表述鉴赏结果)
1、分析下阕内容,.教案示例
《赞美》
教学目的:
一、使学生理解该诗的思想内容,体会诗人痛苦和希望交织的感情。
二、了解该诗中运用的反复手法及梦一般的诗境。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奥地利心理学家弗洛尹德说:文学创作都是艺术家的白日梦。诗人尤其是“醒着做梦的人”。我们今天将要学习的这首诗就有这种特点。
二、简介作者
穆旦,原名查良铮,浙江海宁人。一九三五年入北京清华大学,抗战爆发以后随清华、北大、南开大学共同迁往云南昆明。一九四二年,毅然随军远征缅甸。他走了很远的路,也看到了很多的苦难,这为他以后的诗歌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引导初读
作者在诗中写了什么?(他梦到了什么?)亦即诗人在诗中写了哪些意象?
四、阅读第一小节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独立橘子洲头所见到的一幅色彩绚丽的秋景图。仰视,雄鹰在升空展翅高飞;俯看,鱼儿在江水中轻快地畅游。诗人从山上、江面、天空、水底选择了几种典型景物进行描写,远近相间,动静结合,对照鲜明。宇宙中的万物都在秋天里生气勃勃地自由舒展、蓬勃生长。这七句,为下面的抒情烘托了背景,准备了气氛。对比如“万山红遍”与“漫江碧透”主要是颜色的对比;“鹰击长空”与“鱼翔浅底”,主要是动作的对比,对比使描绘的形象鲜明。用“击”而不用“飞”,准确地形容出鹰的矫健飞腾;用“翔”而不用“游”,精当地描绘出游鱼在水中轻快自如,像鸟一样盘旋的神态。
沁园春:相传东汉明帝女儿沁水公主园,后来被外戚窦宪仗势夺取,有人作诗咏其事,此词牌由此而得名。
2、.写作背景:
这首词是作于一九二五年的秋天。一九二五年春天,毛主席回湖南家乡养病。在养病期间,积极从事农民运动,几个月内组织了二十多个农民协会,对地主进行了增加雇农工资和减租的斗争。毛主席在一九二五年从湖南回到广州后,就主持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的工作。这个学校培养了大批干部,成为后来农民运动的领导骨干。毛主席这首词大约是写在回乡养病之后,主持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工作之前。
这里,作者既有对未来的忧郁,又有对前途的展示。大地依旧,然而一个民族已经起来,一个希望正在升起。
八、课堂.总结
这首诗运用了反复的手法,构成了诗歌 的主旋律,表明了赞美的内容,这首诗像一个梦境,通过一些意象的描绘,表达了痛苦的希望交织的情感。
九、作业
当时的形势是:全国范围的大革命风暴,因为一九二五年五月上海工人反英反日大罢工而爆发了。五月十五日,上海日本纱厂资本家枪杀了共产党员工人顾正红。五月三十日上海工人和学生在上海租界举行了援助纱厂工人的示威游行。上海租界英国巡捕在南京路枪杀了大批的游行示威的工人、学生,引起了全上海以至全国人民的极大愤激。在以后数日,上海工人、学生和市民,继续举行了反对帝国主义枪杀中国人的示威游行,并继续遭受了英、美和日本巡捕的枪杀。全上海的工人举行了总罢工,学生举行了总罢课,商人举行了总罢市。五卅运动发动以后,迅速地扩展到全国各地,形成全国规模的反帝斗争。各城市的工人、学生和市民,都举行反帝示威和罢工、罢课、罢市,并发动了一个全国的(包括农村在内的)群众性的抵制英货、日货运动。这些斗争中规模最大、影响最广的是香港、广州工人的大罢工——“省港大罢工”。由于当时在广东的革命政府支持了罢工工人和人民的反帝斗争,所以“省港大罢工”一直坚持了十六个月之久。面对这样的大好形势,毛主席是怀着极大的革命激情来写这首词的。词的中心思想是通过游览岳麓山和水陆洲(橘子洲)时的感触和学生时代的回忆,抒写了对革命事业的坚强信心、对中国人民的光明前途的乐观主义精神。
三、课文分析:
1、全班同学齐声朗诵一遍。
注意读准字音:舸gě怅chàng寥liáo廓kò遒qiú遏è
2、放录音。(同学们一定会发现自己读与录音有不同了,为什么?有感情。对。让我们来分析这首词,之后再来诵读。)
3、课文分析: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谓独自一人伫立在已有寒意的秋风之中。唐杜甫《乐游园歌》:“独立苍茫自吟诗。”点明了时间、地点和特定的环境。寒秋,指深秋有寒意,也可理解为处境险恶。湘江:源出广西灵川东海洋山西麓,流贯湖南东部,经长沙北去,最后流入洞庭湖。全长817公里,是湖南境内最大的河流。
这一句的大意是:在深秋的季节,我独自一人站在橘子洲头,望着江水日夜不息地向北奔流。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竟自由。
本句补出“独立”的具体处所。橘子洲:在长沙西湘江中,古时洲上多美橘,因此得名。洲形狭长,故亦称“长岛”。看:领字。据格律,当领起下四句十六字;据文义,则直贯至“万类”句为止。万山:群山。主要指湘江西岸岳麓山诸峰。万,写山之多。红遍:岳麓山上多枫树,经霜后满山皆红叶。遍,写红之广。漫:满。碧透:谓江水碧绿至极。百舸:泛指众多的船只。汉扬雄《方言》卷九:“南楚江湘,凡船大者谓之舸。”争流:形容群舟争相行驶。“漫”字写出了江水溢满之状,“争”字活现出千帆竞发的热闹场面。用词极富表现力。
熟读。找出自己仍不理解的句子。思考其中的道理。
.教案点评
这首诗较为抽象,学生阅读起来比较困难,所以,要求教师作较为认真的指导。而一般的参考书上对此诗又没有较为详尽的分析。在多次的阅读中,对这首诗作了一点比较幼稚的解释,在这里呈现给大家。
.教案示例2
《再别康桥》《死水》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在反复吟诵中,体会两首诗意象运用的特点。
提示:面对的个人,作者激动(要拥抱每一个人)、悲伤(为了他失去了拥抱的安慰)。
小结:这一小节中作者写了农夫走了以后的悲哀。
七、阅读第四小节
1、阅读第四小节前六行,思考:这几句写的是什么?
提示:注意作者反复强调的东西。这几句写的是人民的痛苦、大地的荒凉依旧。
2、面对这种现象,作者有什么感受?
提示:阅读以下三句,体会作者的感情。作者为了民族仍将有可能面临耻辱的历史而痛苦,徘徊。
1、作者在这首诗中,交织着痛苦和希望两种情感,请阅读第一小节,你认为在这一节中,哪些意象是痛苦的,哪些意象是充满希望的?
2、明确:作者描绘了干燥的风,单调的水,忧郁的森林三种哀景,描绘了说不尽的灾难、沉默的爱情和鹰群、干枯的眼睛期待着泉涌的热泪三种哀事,展示了大地的苦难,又通过“不移的灰色的行列”、到处看见的人民、一个民族已经起来,三个意象,展示了大地的希望。
《沁园春·长沙》7
一、教学目标:
(先明确本单元教学目标,请同学们看教材说明)
1.了解词的有关知识,了解本词作的背景,弄清词的思路,体会作品中所表现的变革社会、改造自然的雄心壮志。
2.通过高度凝练的语言,理解诗人塑造的艺术形象,及其表达思想感情的作用。
3.通过分析和鉴赏,理解诗词中情景交融的表现方法,理解联想与想象是诗歌的生命。
3、毛泽东诗词概说
毛泽东是无产阶级诗词创作的代表人物,集政治家、革命家和诗人于一身。他本身有很高的古典文学修养,对唐“三李”(李白、李贺、李商隐)情有独钟,他的诗作洋溢着浪漫主义色彩。他强调以丰富的形象表达丰富的感情,寄寓所表达的事理,从而产生巨大的感染力、感召力,使诗歌具有耐人咀嚼的“诗味”、“诗意”,调动读者的联想,引起读者的共鸣。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首意境开阔的现代格律诗,从诗的意象中领略作者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和壮志豪情。
六、阅读第三小节
这个农夫走了以后怎样呢?阅读第三小节,从诗中找出问题的答案。
提示:他走了以后,他的家庭更加困难,家人无望地等待,忍受着饥饿的煎熬,他的家乡还是像原来一样的贫困荒凉。但是他走了,从不回头诅咒。
这说明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我们对这个农夫又有了什么新的认识?)
提示:舍家保国,义无反顾。
面对这个崇高的人,作者有什么样的感情?
3、小结:这一小节是作者对大地的宏阔展示,虽荒凉贫瘠,但行列、人民使大地充满亮色,全诗笼罩了“赞美”的基调。
五、阅读第二小节
第二小节诗人由地到人,写了一个农夫。这个农夫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阅读,思考。提示:这个农夫原来在田野里辛勤地耕耘,但时代的变迁打破了他家乡的宁静,他听从时代的召唤,踏上征途。(引导学生理解:“翻起同样的泥土溶解过他祖先的”,即“翻起溶解过他祖先的的同样的泥土”;“他看着自己融进死亡里”,即走上可能让他死亡的征途。)
二、解题:
1、什么是词?
词:兴起于唐,盛行于宋,配乐歌唱,句式不齐,也称长短句。词最初称为“曲词”或“曲子词”,是配音乐的。后来词也跟乐府一样,逐渐跟音乐分离了,成为诗的别体,所以有人把词称为“诗余”。
词牌:就是词的格式的名称,又叫词调。一种词牌有一定的格律,不同的词牌,其段数、句数、韵律,每句的字数、句式、声律,均有各自不同的规格。作者按照这种规格去填做,叫做“填词”。词分小令、中调、长调。《沁园春》属于长调,分上下两阕,也叫双调。词牌起初一般是题目,后来仅仅表示一定的格式,与内容无关,于是作者另标题目“长沙”。
我国是诗的国度,从《诗经》到《离骚》到唐诗、宋词、元曲到现代诗、当代诗,诗的队伍庞大而瑰丽。诗能给人美好的情感体验。古典诗词发展到了近现代,出现了旧体新诗这一形式,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无产阶级诗词大大开拓了古典诗词的意境,题材。他不仅是全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也是一位思想深刻的哲人、诗人。他在各期的诗词或抒情或咏物或怀古,描写了世间风起云涌、波澜壮阔的形势和中国人民从黑暗走向光明的历程。著名诗人臧克家说:\”毛泽东诗词是伟大的篇章。\”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沁园春长沙》。(板书课题)
4.掌握词中涉及到的一些词语、典故、神话的含义及其表达作用。
二、教学要点及难点:
1.体会作品中所表现的变革社会、改造自然的雄心壮志。
2.通过高度凝练的语言,理解诗人塑造的艺术形象,及其表达思想感情的作用。
3.通过分析和鉴赏,理解诗词中情景交融的表现方法,理解联想与想பைடு நூலகம்是诗歌的生命。
4.掌握词中涉及到的一些词语、典故、神话的含义及其表达作用。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怅:惆怅、感慨。寥廓:空阔貌。主:主宰。沉浮:泛指世上一切事物的消长兴衰。以上三句意谓:面对广漠无垠的天地,感慨丛生,不禁要问,要思索:国家和社会的命运究竟由谁掌握?
小结:绘了一幅多姿多彩、生机勃勃的湘江寒秋图,并即景抒情,提出了苍茫大地应该由谁来主宰的问题。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通过学习,体会两首诗的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
教学难点:《死水》意象的象征意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播放电视连续剧《人间四月天》主题曲《飞的理由》,并展示徐志摩的图像。
伴着这熟悉的乐曲又把我们带回到了那个时代,他曾经悄悄地来了,又轻悄悄地走了。“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然而却给我们留下了传世之作《再别康桥》。今天,就让这乐声伴随我们,走进徐志摩的《再别康桥》。
“鹰击长空”谓雄鹰展翅搏击长天,迅猛矫健。
教师提问:这里不用“击”,用“飞”可以吗?为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击”透出猛、劲,而“飞”霜天:深秋季节。深秋霜降,故称。不能。
教师提问:“鱼翔浅底”,翔,本指鸟儿不扇动翅膀的飞行,用在这里是不是错误?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翔\”字写出鱼儿在清澈见底、水天相映的水中游动得自由轻快,像在天空中飞翔一样。
二解题:
放映有关康桥的录像或幻灯片,教师或学生(事先布置给学生检索有关资料)结合画面解说徐志摩与康桥的关系及相关背景。
三配乐朗诵
乐曲:《人间四月天》主题曲
听读要求:注意体味诗人对康桥的感情。
这一句的大意是:远望群山,重重叠叠的树林点染如画;近看满江的秋水碧绿清澈,无数船只争相行驶。雄鹰展翅搏击长天,迅猛矫健。鱼儿在清澈见底、水天相映的水中游动得自由轻快,像在天空中飞翔一样。天地间的一切生物都在这秋色之中充分展示着各自的无拘无束的生存形式,象是在比赛看谁更自由。
教师提问:一个“看”字,总领七句,概括描绘了什么景?从什么角度来写景物的?有什么顺序?这些景物都有一个共同的什么特点?词中含有多种对比,你能找出来吗?对比有何作用?
三、教学时数:两课时
四、教学方式:讨论、讲授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高二阶段,学习我国现代当代文学作品、古代文学作品和外国文学作品,着重培养同学们初步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包括几个内容:1、积累2、领悟(由景、物、事到情、理)3、鉴赏(用词、修辞、表达技巧)4、表达(运用相关术语表述鉴赏结果)
1、分析下阕内容,.教案示例
《赞美》
教学目的:
一、使学生理解该诗的思想内容,体会诗人痛苦和希望交织的感情。
二、了解该诗中运用的反复手法及梦一般的诗境。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奥地利心理学家弗洛尹德说:文学创作都是艺术家的白日梦。诗人尤其是“醒着做梦的人”。我们今天将要学习的这首诗就有这种特点。
二、简介作者
穆旦,原名查良铮,浙江海宁人。一九三五年入北京清华大学,抗战爆发以后随清华、北大、南开大学共同迁往云南昆明。一九四二年,毅然随军远征缅甸。他走了很远的路,也看到了很多的苦难,这为他以后的诗歌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引导初读
作者在诗中写了什么?(他梦到了什么?)亦即诗人在诗中写了哪些意象?
四、阅读第一小节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独立橘子洲头所见到的一幅色彩绚丽的秋景图。仰视,雄鹰在升空展翅高飞;俯看,鱼儿在江水中轻快地畅游。诗人从山上、江面、天空、水底选择了几种典型景物进行描写,远近相间,动静结合,对照鲜明。宇宙中的万物都在秋天里生气勃勃地自由舒展、蓬勃生长。这七句,为下面的抒情烘托了背景,准备了气氛。对比如“万山红遍”与“漫江碧透”主要是颜色的对比;“鹰击长空”与“鱼翔浅底”,主要是动作的对比,对比使描绘的形象鲜明。用“击”而不用“飞”,准确地形容出鹰的矫健飞腾;用“翔”而不用“游”,精当地描绘出游鱼在水中轻快自如,像鸟一样盘旋的神态。
沁园春:相传东汉明帝女儿沁水公主园,后来被外戚窦宪仗势夺取,有人作诗咏其事,此词牌由此而得名。
2、.写作背景:
这首词是作于一九二五年的秋天。一九二五年春天,毛主席回湖南家乡养病。在养病期间,积极从事农民运动,几个月内组织了二十多个农民协会,对地主进行了增加雇农工资和减租的斗争。毛主席在一九二五年从湖南回到广州后,就主持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的工作。这个学校培养了大批干部,成为后来农民运动的领导骨干。毛主席这首词大约是写在回乡养病之后,主持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工作之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