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族风俗习惯
满族风俗习惯
婚俗礼仪
.
21
神话故事:长白圣母佛库仑,有一天在天池沐浴,见到一只嘴 噙朱果的五彩灵鸟飞来,她上前去抱,不料朱果洽巧落入她的
八旗是清太祖努尔哈赤于1601年组建的军队 组织和户口编制制度,每个组织打出一面旗帜。 最初具有军事、生产和行政三方面的职能。
清军入关以后,八旗制度变为单纯的军事组 织,变成了职业军队。
这八面旗帜分别是:正黄旗、镶黄旗、正白 旗、镶白旗、正红旗、镶红旗、正蓝旗、镶蓝旗。
.
4
满族
.
生活习俗
5
旗袍满语为“衣介”, 也就是长袍的意思,是满族 最有特色的服装。
次日清晨: 女方家用彩车送亲,由其哥哥护送 到新郎家时,“过火避邪”,新郎“射三箭” 新娘新郎“拜北斗”——“撇盏”仪式
.
25
.
26
.
27
在门坎上放有一副马鞍,新娘必须从上面跨过 去。 新房的床铺必须全科人铺设
“响房”:洞房铺好后要在房内奏乐
新娘入洞房:一小女孩手拿两面铜镜,对新娘照一下, 然后把铜镜挂在新娘的前胸后背。接着,另一小女 孩递过两只锡壶,里面盛有米、钱等,新娘或抱在 怀里,或夹在腋窝,俗称“抱宝瓶”, “抱保媒 壶”。
百病、填仓节、虫王节、中元节、 腊八节等节日。
颁金
节
(“颁金” 是满语, 意为满族
命名之 日。 )
颁金节是满族“族 庆”之日。
1635年农历10月13 日,皇太极发布谕 旨,正式改族名 “女真”为“满 洲”,这标志着一 个新的民族共同体 的形成。
2024年满族节日风俗习惯
公元 1635 年农历十月十三日,清太宗皇太极在沈阳发布一道谕旨,就是用满洲这个新族名代替诸申(女真)的旧族名,所以,人们便将这一天视为满族族称的诞生日。而颁金一词是满语音译,为诞生、出生之意。满族人愿意接受它是因为这两个汉字有吉祥尊贵之意。因此约定俗成,各地满族同胞就都称这一盛大节日为颁金节。
17、腊八节:十二月初八
满族人家腊月初八要泡腊八醋和煮腊八肉。除全家人吃外还要分送亲友。
18、小年:农历二十三
满族过小年的习俗与汉族相同。腊月二十三日为小年。Leabharlann 时家家户户要祭祀灶神,俗称送灶王爷。
满族特有的节日习俗
一、添仓节
农历正月二十五日,是日煮一盆粘高梁米饭上插用高粱秸扎的马或犁丈放入粮仓内,后来简化为用高梁秸扎成的犁丈直接插在粮仓上,以祈丰年。
满族人孝敬长辈,注重礼节,在路上遇见长辈,要侧身微躬,垂手致敬,等长辈走过再行;不但晚辈见了长辈要施礼,在同辈人中年轻的见了年长的也要施礼问候。亲友相见,除握手互敬问候外,有的还行抱腰接面礼。过春节时要拜两次年,年三十晚上拜一次,为辞旧岁,年初一再拜一次,叫迎新春。
满族传统住房一般为西、中、东三间,大门朝南开,西间称西上屋,中间称堂屋,东间称东下屋。西上屋设南、西、北三面炕,西炕为贵,北炕为大,南炕为小,来客住西炕,长辈多住北炕,晚辈住南炕。
忌讳:室内西炕不得随意坐人和堆放杂物;忌打狗、杀狗和忌食狗肉;不戴狗皮帽、不铺狗皮褥,忌讳戴狗皮帽或狗皮套袖的客人。
本文来源:网络收集与整理,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
9、药香节:五月初五
新宾满族农家,有许多人将五月初五称为药香节。妇女们唠起家常都说:五月节天不亮采来的草药可灵了。还有的说这天露水就好像灵丹妙药,若是用这天早晨的露水洗眼睛,保你一年眼睛明亮,真是圣水一般。五月节采的艾蒿荫干后,用来灸艾子(针灸学),肚子里有食水都能灸化了,风寒腿秋天用艾蒿灸,七天就能治得不大离儿。还有的说这天刨的八股牛(药学名白藓皮)药劲大,治病效果好。五月节这天人们都起大早,到河里去洗眼睛、洗脸。满族农家妇女起得最早,她们先到小河里洗脸、梳头,还用铜盆端回水给公婆洗脸。
2024年满族民族风俗模板
2024年满族民族风俗模板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
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范文,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理解一下吧。
满族民族风俗篇一
我们中国分为56个民族,同时也盛开着56朵花。
56个民族都有着各自不同的风俗习惯,都有着各自的缘由。
满族人,在清朝是最为繁盛,清朝是满族人的天下,我们常说“满汉全席”是说汉族的一大桌菜全在满族的餐桌上。
而他们的衣服也非常的突出。
女的穿旗袍,男的穿马卦。
而旗袍那么意味八旗子弟穿的旗袍。
女的就穿那种近似旗袍的衣服。
男的就是骑马时要穿马褂,就像我们如今的背心。
满族人把狗当作圣物,以不猎杀,反而进展保护。
满族绝对是一个除汉族以外的又一个庞大而又有秩序的民族。
从满族建立清朝的那场战争就可以一斑了。
满族在谋权当朝之前把各个村落分为八队,分别为:红旗,黄旗,蓝旗,白旗,镶红旗,镶黄旗,镶蓝旗,镶白旗。
每队分工明确。
就是因为这样才能使满人能夺得天下权政的原因之一。
假设有时机,我真想去北方的满族聚集的地方看一看。
满族的传统节日风俗宗教和禁忌
满族的传统节日风俗宗教和禁忌满族的传统节日风俗宗教和禁忌我国少数民族中满足也是为数众多的民族,但是你知道满足这个少数民族中有传统的风俗能这么吸引人们吗?不妨随大师一起了解下吧。
满族的传统节日风俗习惯1、服饰旧时满族男子留发束辫,穿马蹄袖袍褂,女子穿宽大直筒旗袍,天足,着花鞋。
清代满式服装曾流行全国,现在与汉族服饰一样了。
满族妇女不缠脚,所著鞋子绣有漂亮花饰,鞋底中央垫有10公分高的木质鞋跟,满族妇女穿着这样的鞋走起路来,可保持昂首挺胸的身姿和腰肢摇曳的步态。
满族妇女的发式变化很大,姑娘时代,只简单地把头发在脑后挽一下。
长到快出嫁时,就要把头发梳成辫子并挽成单发髻,结婚后的发式有双髻式、单髻式等多种,双髻式发型把头发从头顶分梳为前后两部分。
前髻梳成平顶状,以便戴冠,颈后髻梳成燕尾状,在胫后伸展开来,它使得颈子总要保持挺直的状态,因此,满族妇女走起路来就更显得高贵、尊严。
妇女旗袍的装饰性比男性旗袍更强。
领子、前襟和袖口都有绣花装饰。
随着时代的变迁,旗袍式样的变化也很大,四片裁制也改为两片裁制。
旗袍能很好表现妇女的身段和曲线。
图为满族妇女在旗袍外套穿的马甲。
绣有精致图案。
穿旗袍跳宫廷舞的满族妇女。
穿着传统满族旗袍的.男子,包括带箭袖的长袍和一袭马甲,以及满族男性的帽子。
2、饮食满族民间农忙时日食三餐,农闲时日食二餐。
主食多是小米和高粱米、粳米、干饭,喜在饭中加小豆或粑豆,如高粱米豆干饭。
有的地区以玉米为主食,喜以玉米面发酵做成“酸汤子”。
东北大部分地区的满族还有吃水饭的习惯,即在做好高粱米饭或玉米馇子饭后用清水过一遍,再放入清水中泡,吃时捞出,盛入碗内,清凉可口。
这种吃法多在夏季。
满族的饽饽历史悠久,清代即成为宫廷主食。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御膳“栗子面窝窝头”,也称小窝头。
满族点心萨其玛也成为全国著名糕点。
辽宁沈阳市的满族餐馆那家馆有100多年历史的,该店经营的白肉血肠,被誉为正宗的满族风味。
满族宗教和禁忌1、禁忌满族居住的西屋有蔓字炕,因西墙上有神龛,为尊重祖宗,在西炕上不准放空盘和空簸箕,因为祭祀时方盘装肉、簸箕装黄米面和炒黄豆面,空放是对神大不敬。
满族人有什么风俗习惯盘点
满族人有什么风俗习惯盘点满族人有什么风俗习惯盘点满族是一个十分注重礼节的民族,满族人的风俗习惯就有很多。
下面是店铺整理的满族人的风俗习惯,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满族人的风俗习惯:服饰满族历史悠久,文化发达。
其服饰高雅华丽,在中国民族服饰文化中独树一帜,并对中国的服饰文化发展产生过很大影响。
由于寒冷的环境和射猎生活的需要,过去满族人无论男女,均多穿“马蹄袖”袍褂。
努尔哈赤建立八旗制度以后,“旗人”的装束,便成为“旗袍”(满语称“衣介”)。
清初,旗袍的式样一般是无领、大襟、束腰、左衽、四面开衩。
穿着既合体,又有利于骑马奔射。
出猎时,还可将干粮等装进前襟。
这种旗袍有两个比较突出的特点,一个是无领。
努尔哈赤为统一衣冠,曾厘定衣冠制,规定“凡朝服,俱用披肩领,平居只有袍”。
即常服不能带领子,只有入朝时穿的朝服方可加上形似披肩的大领;二是在窄小的袖口处还接有一截上长下短的半月形袖头,形似马蹄,俗称“马蹄袖”。
平时绾起来,冬季行猎或作战时放下,使之罩住手背,既起到了类似手套的保暖作用,又不影响拉弓射箭,故又称之为“箭袖”(满语称之为“哇哈”)。
满族入主中原以后,“放哇哈”成为清朝礼节中的一个规定动作,官员入朝谒见皇上或王公大臣,都得先将马蹄袖弹下,然后再两手伏地跪拜行礼。
旗袍的外面还习惯套一件圆领、身长及脐、袖长及肘的短褂。
因这种短褂最初是骑射时穿的,既便于骑马,又能抵御风寒,故名“马褂儿”。
清初,马褂儿是八旗士兵“军装”,后来在民间流行起来,具有了礼服和常服的性质,其式样、面料也更加繁多。
满族人还喜欢在旗袍外穿坎肩。
坎肩一般分为棉、夹和皮数种,为保暖之用。
样式有对襟、琵琶襟、捻襟等多种。
而作为有清一代“时装”的满族女式旗袍,则多有发展。
当初在北京等地曾盛行“十八镶”的做法,即镶十八道衣边才算好看,样式也变成宽袍大袖;辛亥革命后,旗袍样式由肥变瘦;在20世纪30代初受西方短裙影响,长度缩短,几近膝盖,袖口缩小;30年代中又加长,两边开高衩,并突出曲线美;40年代又缩短,出现短袖或无袖旗袍,外为流线型。
满族民族简介
满族民族简介一、双城县满族简介1、风俗习惯,"挖地为穴以居之,喜欢养猪";"食其肉,衣其皮、涂其脂",据说可以御寒;男女善骑射。
满族的住所一般人家有两间正房,外屋是厨房,安置锅灶,里屋有三铺炕,西炕为贵,北炕为大,南炕为小。
家中长辈多住北炕。
小辈的姑娘媳妇住南炕。
房屋多开南窗、西窗、北窗、冬暖夏凉。
满族人喜欢吃小米饭和黄米饭、黄面饽饽(即粘豆包),每逢过节吃饺子,除夕晚间要吃手扒肉,白肉血肠是满族人的适口菜肴。
满族婚姻是一夫一妻制。
过去,男女青年到十六七岁即可订婚,由父母包办,男方请媒人到女方家说亲,先后要去3次。
每次都要带酒,俗话说"成不成,酒3瓶"。
如果成了,女方父母向男方索要彩礼。
有猪,酒、衣服、首饰和钱等。
男方给的彩礼全都作为新娘的财产。
结婚时,新娘要在南炕坐一日,称为"坐福"。
晚间在地上放一张桌子,桌上放一把酒壹和两个酒盅,新郎和新娘手挽手绕桌子三圈后饮酒,并点燃一对蜡烛通霄不熄。
外屋一人或数人唱喜歌,名曰"拉拉空";热闹一会儿自散。
3日后新郎随新娘去娘家,名曰"回门"。
满族的丧礼也很有特色。
人死后,在院子里两侧树一杆子,高一丈五尺左右,上挂布幡,幡长9尺,用红布与里布做成,幡的头尾用黑布,中间四条红布。
尸体不准停在西炕和北炕上,而要停在西屋。
头朝西,脚朝东,向外抬时不走门,而走窗户。
出殡时,亲友争抢幡上的布给小孩做衣服,相传可以避邪和不作恶梦。
一般进行土葬。
满族人特别重视礼节。
过去小辈对长辈是3天一小礼,5天一大礼,小辈每隔3天要给长辈请安,隔5天见长辈得"打千"。
"打千"的形式男女有别,男人哈腰,右手下伸,左手扶滕,女人双手扶膝微蹲,幅度大小,由对其尊敬程度而定。
满族的特色风俗习惯
满族的特色风俗习惯传统节日主要有春节、元宵节、二月二、端午节和中秋节。
节日期间一般都要举行“珍珠球”、跳马、跳骆驼和滑冰等传统体育活动。
颁金节:是满族“族庆”之日。
1635年农历10月31日,太宗皇帝发布谕旨,正式改族名“女真”为“满洲”,,这标志着一个新的民族共同体的形成。
而后,把每年的阳历12月3日定为'颁金节'。
上元节:即正月十五日,俗称“元宵节”。
同汉族一样,满族也有元宵挂彩灯和吃元宵的习俗。
走百病:满族妇女的节日。
一般在正月十六日。
当晚,妇女们三五成群,结伴远洲,或走沙滚冰,或嬉戏欢闹,叫做“走百病”。
二月二:俗称“龙抬头日”。
当日晨,满族人家把灶灰撒在院中,灰道弯曲如龙,故称“引龙”。
然后在院中举行仪式,祈求风调雨顺。
全家人还要吃“龙须面”和“龙鳞饼”。
妇女们这天不能做针线活。
清明节:上坟祭祖时不像汉族纸钱后在坟顶上压钱,而是在坟上插“佛朵”。
“佛朵”是满语,译为汉语为“柳”或“柳枝”。
根据满族信仰,柳是人的始祖,人是柳的子孙,为表明后继有人,要在坟上插柳。
端午节:满族过端午节吃粽子、划龙舟,其风俗与汉族相同。
中元节:满族以七月十五为中元节,也视为超度亡灵的“鬼节”。
届时,各处寺院设立道场,燃灯念经,要举行各种超度仪式。
中秋节:满族人家过中秋节也吃“团圆饭”。
此外,月亮初升之际,还要供月。
即在院内西侧向东摆一架木屏风,屏风上挂有鸡冠花、毛豆枝、鲜藕等,为供月兔之用。
屏风前摆一张八仙桌,桌上供一大月饼。
祭时,焚香磕头,妇女先拜,男人后拜。
腊八节:满族人家腊月初八要泡“腊八醋”和煮“腊八肉”。
除全家人吃外还要分送亲友。
小年:满族过小年的习俗与汉族相同。
腊月二十三日为“小年”。
届时家家户户要祭祀灶神,俗称“送灶王爷”。
满族风俗满族妇女是脚穿旗鞋,身着旗袍,头带旗头;满族男子一般也是穿长袍,只是长袍外面常罩上一件坎肩(马甲)。
满族的女式旗鞋,称为“寸子鞋”,亦称“马蹄底鞋”。
满族的风俗习惯
满族的风俗习惯
每个民族都有不同的风俗习惯,满族,相信大家都听说过,下面我就介绍一下它。
满族主要分布在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
居住在农村的满族人,其住房继承了传统的建筑形式,院落围以矮墙,院内有影壁。
住房一般为西、中、东三间,大门朝南。
满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莽式”、“空齐”是传统舞蹈,多在节庆的宴会上跳。
满族人很早就信奉萨满教,每逢祭祖祭天,要由萨满戴上神帽,穿上裙子,系上腰铃,击鼓起舞,边祷边跳。
满族妇女不裹脚,所有鞋子绣有漂亮的花饰,鞋底中央垫有10厘米高的木质鞋跟,走起路来可保持昂首挺胸的身姿。
旗袍是满族妇女的传统服饰,具有东方色彩,被认为是表现女性美的典型民族服装,称誉世界。
最能代表满族饮食文化的莫过于“满汉全席”这种宫廷佳宴流传至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其中的满族菜肴无论是在选料、制作和吃法上都保持着满族特色。
此外,满族还有许多风味小吃和种类繁多的点心,“萨琪玛”就是其中著名的一种。
这就是满族,一个独特的民族。
满族风俗习惯有哪些及基本介绍
满族风俗习惯有哪些及基本介绍满族风俗习惯有哪些及基本介绍满族主要分布在中国的东三省,以辽宁省最多。
下面是店铺整理的满族风俗习惯,希望对你有帮助。
满族风俗习惯基本介绍满族进入辽、沈以前,具有精于骑射的特长。
7岁左右的儿童即以木制弓箭练习射鹄,女子执鞭不亚于男子。
满族的服饰,男子剃去周围头发,束辫和垂于脑后,穿马蹄袖袍褂,两侧开叉,腰中束带,便于骑射。
女子在头顶盘髻,佩戴耳环,穿宽大的直统旗袍,足着高底花鞋。
入关以后,满、汉服装逐渐趋于一致。
曾有一个时期各地妇女穿旗袍甚为流行。
满族的住房,过去一般院内有一影壁,立有供神用的“索罗杆”。
住房一般有两间正房,门向南开,外屋有灶,里屋北、西、南3面有炕。
满族的饮食,过去喜吃小米、黄米干饭与黄米饽饽(豆包);逢年过节吃饺子,农历除夕必吃手扒肉。
满族的具有独特风味的“萨其玛”至今仍是广大人民吃的点心。
满族实行一夫一妻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十六、七岁即可订婚,由父母包办。
结婚时,新娘要在南炕上坐帐一日,称为“坐福”。
满族居民过去忌在西炕或北炕上死人;人死入棺后由窗户抬出;一般行土葬。
满族重视礼节。
过去,平时见长辈行“打干”礼,男子曲右膝,右手沿膝下垂;妇女双手扶膝下蹲。
平辈亲友相见,不分男女行抱腰接面大礼。
满族以西为上,室内西炕不得随便坐人和堆放杂物。
最主要的禁忌是不打狗、杀狗,不吃狗肉,不用狗皮制品;忌讳戴狗皮帽或狗皮套袖的客人。
据说主是因为狗在满族先人的长期渔猎中起到了帮手作用,人们不忍食其肉、用其皮,于是逐渐形成这个习俗。
清代以来的300多年间,满、汉长期杂居共处,关内的满族已在语言、服饰、习俗等方面与汉族无差异;居于关外各地的满族人民,只是在满族聚居的偏僻乡村中,仍有一部分满族居民使用满语,保持满族的一些固有习俗。
同时,从汉族习俗(包括汉语词汇)中也可找出一些满族习俗的成份,但满族群众模仿汉俗,比汉族群众模仿满俗的更多。
满族是一个既善于又善于创造的民族,为发扬祖国文化作出了贡献。
满族风俗简介
满族风俗简介
满族的传统节日,最有特色的是“祭天”和“祭祖”。
在每年的冬至前后,满族人都要举行祭天、祭祖的仪式。
满族人对“天”有着特殊的感情,他们认为“天”是万物之主,主宰着大自然及人的命运。
满族人认为“天”是万物之神,是主宰人间万事万物的最高主宰。
届时,全家老小都要去祖先坟上祭奠,还要用“祭肉”供奉祖先。
祭祖完毕后,全家人还要围坐在一起吃一顿丰盛的“祭天宴”。
满族人都喜欢听满族唱戏,在东北各地有很多民间戏班。
每逢过年过节或婚嫁喜庆之日,他们便会走家串户唱几出大戏,以表达他们对新年和喜庆的热烈情感。
满族人很喜欢喝酒,喝酒前要先敬神祭祖。
有的地方也称为“祭天酒”或“祭祖酒”。
在祭祀活动中,他们喜欢用粮食酿出各种不同味道的美酒来祭祀祖先。
满族人也喜欢吃饺子、面条等食品。
满族人习惯于在春节期间吃饺子、年糕和面条。
每逢过节、喜庆之日,家家户户都要包饺子、蒸馒头、炒鸡蛋等食品。
—— 1 —1 —。
满族的风俗禁忌有哪些
满族的风俗禁忌有哪些满族的禁忌习俗满族的进餐习俗和饮食礼仪很多。
如祭祀用过的神糕、神肉,路人可以分享,但一般不能带去,吃完后不允许擦嘴;家中人就餐,长辈不动筷,晚辈人绝不动筷;过年杀年猪时,有把亲友、邻里请来同吃白肉血肠的习惯。
满族忌杀狗、吃狗肉和用狗皮,不戴狗皮帽子。
因为满族长期从事狞猎,狗乃不可缺少的“助手”,冬季还用狗拉爬犁,成为重要的工具。
因此满族有敬犬之俗,平时对狗精心豢养,狗死埋葬,他们不打狗杀狗,不吃狗肉,不戴狗皮帽,不铺狗皮褥,外族人戴狗皮帽迸满族家,主人会不高兴。
许多人对乌鸦没什么好印象,甚至有厌恶之感。
但满族人例外,他们非但不哄打乌鸦,反而对其倍加珍爱。
在满族聚居的地区,许多人家的院子里都立有一个高高的木杆子,这个杆子就是为了喂乌鸦、喜鹊而立的,在这个木杆子上面有一个斗,在斗里装有猪肉、猪下水以及米等食物,以此来喂乌鸦和喜鹊。
满族将西墙作为供奉祖先的神圣部位,不准在此挂衣物,张贴年画;西炕俗称“佛爷炕”,供有“祖宗板子”。
忌讳人们尤其是女人随便坐卧。
通常客人也不得在西炕休息,更不许将狗皮帽子或鞭子放在这里。
忌打狗、杀狗和忌食狗肉;不戴狗皮帽、不铺狗皮褥,忌讳戴狗皮帽或狗皮套袖的客人。
不许从锅灶、火塘的三脚架上越过,不能用脚蹬踏或者随便坐在锅灶上或火塘边;不准在锅灶口或塘上烤脚、袜子、鞋靴;禁止将吃剩下的食物、骨头、鱼刺等扔进锅灶或火塘里。
关于满族的神话满族神话满族文化非常发达。
大量的神话、传说内容丰富,风格独特,是萨满教的精神核心及概括性展示。
既有口耳相传的,又有经文记载的。
起源神话包括人类起源、万物起源、文化事物起源等。
宇宙关系在萨满族神话中,宇宙是一个喧嚣的多层的立体世界,即所谓“登天云,九九层,层层都住几铺神”,每层天中都有人和动物、植物、恶魔和善神等,各层间互通。
灵魂神话满族神话的特点,是动、植物神话、祖先神话,自然神话共融一处,并有图腾崇拜的遗迹。
满族的婚俗响棚满族办喜事接新娘要选一个良辰吉日。
满族民族民俗PPT课件
满族的文化特色
01
02
03
服饰文化
满族的服饰具有独特的风 格,以长袍、马褂、坎肩 等为主要特色,色彩鲜艳 ,工艺精湛。
饮食文化
满族的饮食文化以肉食为 主,尤其是猪肉和羊肉, 同时也有丰富的素菜和糕 点。
建筑文化
满族的建筑风格独特,以 四合院和土楼为主要特色 ,注重居住的舒适性和实 用性。
满族的语言与文字
语言
满族有自己的语言——满语,属 于阿尔泰语系,但现在大部分满 族人已经不再使用满语。
文字
满族的文字是拼音文字,由清太 宗皇太极创立,称为“满文”。 满文是历史上第一个由女真人自 己创造的文字。
02
满族的风俗习惯
满族的饮食文化
满族的饮食文化具有独特的特色,他 们以大米、玉米、小米等五谷杂粮为 主食,同时喜欢吃粘食和甜食。
满族的皮影戏是一种古老的艺术 形式,通过灯光照射,将剪纸或 皮革制成的物形象投射在屏幕 上,配以音乐和唱腔,演绎民间
故事和传说。
满族的工艺美术
01 02
满族木雕
满族的木雕工艺品以精湛的雕刻技艺和丰富的题材而著称。木雕作品多 用于建筑装饰和家具制作,如门窗、隔扇等,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收 藏价值。
满族民族民俗PPT课件
目录 CONTENTS
• 满族概述 • 满族的风俗习惯 • 满族的传统节日 • 满族的艺术与工艺 • 满族的影响与传承
01
满族概述
满族的起源与历史
满族的起源
满族源于女真族,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东北地区,包括辽宁、 吉林、黑龙江等地。
历史发展
满族在历史上经历了多次政治、文化变迁,先后建立了金朝、清朝等政权。在 清朝时期,满族文化达到了鼎盛,对中国的历史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满族的风俗习惯
满族的风俗习惯本文是关于教育教学的,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满族的风俗习惯满族主要分布在中国的东三省,以辽宁省最多。
另外,在内蒙古、河北、山东、新疆等省、自治区以及北京、成都、兰州、福州、银川、西安等大中城市均有少数散居满族。
满族历史悠久,可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肃慎人,其后裔一直生活在长白山以北、黑龙江中上游、乌苏里江流域。
1644年清军入关,统一了中国,形成满汉长期杂居的局面。
辛亥革命后,满洲族改称满族。
满族人孝敬长辈,注重礼节,在路上遇见长辈,要侧身微躬,垂手致敬,等长辈走过再行;不但晚辈见了长辈要施礼,在同辈人中年轻的见了年长的也要施礼问候。
亲友相见,除握手互敬问候外,有的还行抱腰接面礼。
叩头礼常见于下级对上级、少辈对长辈。
表示恭敬、侍奉、恳求之意,或春节拜年,均行叩头礼。
行礼时,先脱帽,跪左膝,后跪右膝,马蹄袖一弹,双手着地,连叩三下头。
此俗自建州女真时就有,《建州闻见录》云:“将胡(指女真人为官者)之见奴酋(努尔哈赤),脱笠叩头,卒胡之于将胡亦然。
”祭祀时也叩头。
满族生活中有许多忌讳,犯忌则被视为无礼貌。
满族不兴戴狗皮帽、吃狗肉,最忌讳别族人戴狗皮帽进家来。
传说,当年汗王遭难时,狗有救驾之恩,满族视之为恩祖而加以保护和珍爱。
西炕不许随便坐人。
院中有锁龙杆,不许拴牲口。
还有尊卑、等级关系上的忌讳和规矩。
新媳妇不能同公公、婆婆、丈夫同桌吃饭。
长辈吃饭,媳妇在旁伺候,否则,就视为不敬不孝。
大爷伯父辈不得同侄儿媳妇开玩笑。
侄儿媳妇不许在大爷面前露胳膊露腿。
过去满族妇女旗袍长至盖脚背,袖长至手背后,与今日之短袖旗袍大相径庭。
满族有敬老尊上的风尚。
青年人见了长者要垂手站立并要和颜悦色地回答长者的问话。
有人冲父母状况,子女必须起立回答。
对老人,三天请小安,五天请大安。
请安礼,男有“问安”、“打千儿”、“叩头”。
“问安”,是请小安,垂手站问好。
“打千儿”是请大安,也叫“单腿跪”,满语为“埃拉塔拉米”,即先敏捷地掸下袖头,左腿前屈,右腿后蹲,左手扶膝,右手下垂,头与身略前倾。
满族的民风民俗
10.2 男子旗装历史上满族男子多穿带马蹄袖的袍褂,腰束衣带,或穿长袍外罩对襟马褂,夏季头戴凉帽,冬季戴皮制马虎帽。
衣服喜用青、蓝、棕等色的棉、丝、绸、缎等各种质地的衣料制作,裤腿扎青色腿带,脚穿棉布靴或皮靴,冬季穿皮制乌拉。
顶上留辫子,剃去周围的头发。
10.3 女子旗装女子喜穿长及脚面的旗装,或外罩坎肩。
服装喜用各种色彩和图案的丝绸、花缎、罗纱或棉麻衣料制成。
有的将旗袍面上绣成一组图案,更多在衣襟、袖口、领口、下摆处镶上多层精细的花边。
脚着白袜,穿花盆底绣花鞋,裤腿扎青、红、粉红等各色腿带。
盘头翅,梳两把头或旗髻。
喜戴耳环、手镯、戒指、头簪、大绒花和鬓花等各种装饰品。
10.4 发饰二十世纪以来,满族经济、文化都发生了巨大变化,许多传统的服饰已十分鲜见了。
但从电影、电视和博物馆里,我们还常常可以欣赏到往日旗装的风采。
其中妇女头上又宽又长、似扇非扇、似冠非冠的头饰――汉语称为“旗头”、满语称为“答拉赤”这种头饰全世界为满族妇女所独有,从而成为典型的民族服饰特征,十分引人注目。
过去,满族妇女幼年时要同男孩一样学习骑射,发饰与男孩也类似多剃去头顶四周头发,只留部分头发编成两条丫头辫子,垂于两鬓,一直到16岁成年时方可蓄发。
婚后则开始绾大盆头、架子头、两把头等式发髻,其中以两把头较为典型。
两把头就是把头发束在头顶,分成两绺,各绾成一个发髻,然后再将后面的余发绾成一个“燕尾式”的长扁髻。
平时,发髻上横插长二三十厘米、宽二三厘米的被称为“大扁方”的头簪,喜庆吉日或接待贵客时便要戴上答拉赤。
10.5 旗头“旗头”满语称之为“答拉赤”它是满族妇女在一般礼仪或婚礼场合佩带的头饰。
具体做法是以铁丝或竹藤为帽架,用青素缎、青绒或青纱为面,蒙裹成的长约三十多厘米、宽约十多厘米的扇形头饰。
佩戴时固定在发髻之上即可。
上面还常绣图案、镶珠宝或插饰各种花朵、缀挂长长的缨穗。
此头饰多为满族上层妇女所用,一般民家女子结婚、节日、或祭祀祖先时方以为饰。
满族的传统节日和婚俗习惯
满族的传统节⽇和婚俗习惯 满族,全称满洲族,⾟亥⾰命后被称为满⼈、满族,是中国的⼀个少数民族。
你知道满族有什么风俗习惯吗?下⾯,店铺来为你介绍满族的传统节⽇和婚俗习惯。
满族风俗习惯 满族⼈孝敬长辈,注重礼节,在路上遇见长辈,要侧⾝微躬,垂⼿致敬,等长辈⾛过再⾏;不但晚辈见了长辈要施礼,在同辈⼈中年轻的见了年长的也要施礼问候。
亲友相见,除握⼿互敬问候外,有的还⾏抱腰接⾯礼。
过春节时要拜两次年,年三⼗晚上拜⼀次,为辞旧岁,年初⼀再拜⼀次,叫迎新春。
满族传统住房⼀般为西、中、东三间,⼤门朝南开,西间称西上屋,中间称堂屋,东间称东下屋。
西上屋设南、西、北三⾯炕,西炕为贵,北炕为⼤,南炕为⼩,来客住西炕,长辈多住北炕,晚辈住南炕。
忌讳:室内西炕不得随意坐⼈和堆放杂物;忌打狗、杀狗和忌⾷狗⾁;不戴狗⽪帽、不铺狗⽪褥,忌讳戴狗⽪帽或狗⽪套袖的客⼈。
满族的婚俗习惯 满族婚礼既带有本民族浓厚的特点,⼜融合了不少汉民族的风俗礼节,⼀般地讲要经过以下程序:订婚:满族青年男⼥订婚有两种形式。
⼀是男⼥青年的家长是熟⼈或朋友,相互了解,有意做亲,便托媒⼈给⼦⼥许订终⾝,有的是男⽅向⼥⽅求婚,有的是⼥⽅向男⽅求婚。
另⼀种是男⼥双⽅互不认识,托媒⼈为⼦⼥订婚,并由媒⼈转交双⽅的“门户贴”,开具双⽅的旗佐、履历、姓⽒、三代。
此外,还要互相检验⽣⾠⼋字。
放定:即递财礼。
分放⼤定和放⼩定两种。
放⼩定是未来的媳妇拜见姑母兄嫂等男⽅家⾄亲时,得到财物。
放⼤定叫做“过⼤礼”,俗称“下⼤菜”,就是选择吉⽇,男⽅将聘礼送到⼥⽅家。
结婚前⼀⽇,送亲的要喝“迎风酒”。
新娘则离家到男⽅借好的寓所住宿,俗称“打下发”。
次⽇清晨,⼥⽅家⽤彩车送亲,由其哥哥护送。
彩车到新郎家时,洞房门前的地上放有⼀⽕盆,让喜轿车抬着新娘从⽕盆上经过,俗称“过⽕避邪”。
为赶⾛或杀死随轿⽽来的⿁怪,新郎要向轿门虚射三箭;也有实射的,但⼀般都是朝轿底射,以免伤着新娘。
满族的风俗习惯有哪些
满族的风俗习惯有哪些满族的风俗习惯有哪些满族的风俗习惯,满族历史悠久,可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肃慎人,其后裔一直在长白山以北、黑龙江中上游、乌苏……下面店铺为大家介绍满族的风俗习惯,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满族的风俗习惯满族历史悠久,可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肃慎人,其后裔一直生活在长白山以北、黑龙江中上游、乌苏里江流域。
1644年清军入关,统一了中国,形成满汉长期杂居的局面。
辛亥革命后,满洲族改称满族。
满族有自已的语言、文字,满族属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满语支。
满文创制于16世纪末,是借用蒙古文字母创制的。
17世纪四十年代,满族大量入关后,普遍开始习用汉语文。
1.禁忌:满族人也有禁忌。
主要有不吃狗肉,不用狗皮制品,如狗皮帽子等。
打猎时不打乌鸦、喜鹊等。
2. 宗教:满族早期信奉萨满教。
入关后,又信奉佛教。
萨满教同佛教在满族中同祀供奉。
萨满教是一种原始的多神教。
“萨满”是通古斯语的音译,意为“疯狂的人”。
汉译为“巫”。
“萨满”有男有女,并分家萨满和跳神萨满。
祭祀时主持礼仪的家萨满早已不存在了。
跳神治病为业的神巫,在一些偏僻乡村还偶有活动。
早在清代就屡有禁令,但屡禁不止。
建国后,国家禁止一切封建迷信活动,但仍有少数人以此为业,骗取钱财。
满族还崇拜自然神,如天地神、山神、星神、树神。
崇拜以动物为图腾的鹊神、乌鸦神。
至今在一些满族聚居的乡村,每逢年节还烧香供奉,祈求保佑全家平安顺利。
现在有的满族人信仰天主教、基督教,但人数不多。
3.丧葬: 旧时,满族人对丧事非常重视,家中亲属死后要隆重举行丧礼。
丧礼概略为:(一)“倒头”:亲人死后先请“吉祥板”,板下支矮凳。
待将死者全身洗净穿好“寿衣”后,由孝子抱头、子侄辈托全身抬上“吉祥板”,在死者头前放小桌,供“倒头饭”,插上“打狗棒”,点好“油灯碗”,子女及本家近支平晚辈依次立或跪于“吉祥板”前,“举哀”。
门前立“幡杆”,表示死人之家。
由于受汉族影响,建国前,满人也有挂“挑钱纸”的。
满族一些民俗
满族的风俗习惯之婚礼第二天:亮轿
婚礼第二天,依照满族的风俗习惯就是“亮 轿”了,即请新娘上轿。届时,新娘要在鼓 乐声中挥泪与家人告别,母亲则把新娘的洗 脸水泼在花轿停放过的地方。花轿则多是用 马拉的,不用人抬,轿门用红绫档帘,轿顶 上要有“麒麟送子”木刻,有的还在轿的两 侧装上透明镜。其次,轿内还要压轿的孩子 和娶亲婆。孩子一般选8至9岁的男孩子,娶 亲婆则要是夫妻双全,儿女健康的。
满族的风俗习惯之婚礼第三天:正日
抛 到 屋 顶 去
新郎还要摸摸自己的头,示意“白天偕
供奉天地牌位的桌子
在满族的风俗习惯中,忌服狗皮, 忌食狗肉
一是义犬救罕王说;二是源于满族 先人的风俗说;三是图腾崇拜说。
李成梁、努尔哈赤、龙敦、黄犬
在界观念 赫哲族以为宇宙分上、中、下三界,上层为天堂, 众神所居,又分七层,最权威的神灵居最上层; 中界是人和动植物所在;下界是阴间,也分若干 层,分别为祖灵、一般亡灵和大小鬼魂所住。人 类夹在中间,受着神灵福佑和鬼魂作祟的影响。 只有巫师萨满能通达上下两界,疏通三界之事。
满 族
八 角 鼓
三弦
萨其玛
在满族的风俗习惯中,对婚礼非常 讲究,一般要举行三天,即传说中的三 日婚。
满族的风俗习惯之婚礼第一天:响棚
届时,男方家会派出单数的亲友去 女方家迎娶新娘,一般为新郎、媒 人、两个娶亲婆、一个压轿男孩。 到女方家,新郎则要先要到上屋面 向西给老佛父叩头,然后再一个伴 郎的陪同下在客房住下。这一天, 新郎、新娘不见面。
萨满教
认为世界上各种物类都有灵魂,自然界的变化给人们带来的祸福, 都是各种精灵、鬼魂和神灵意志的表现。 萨满教认为人有数个灵魂。赫哲人相信人有三个灵魂:
①生命之魂(斡仁)。系生命之神赋予,它同人的生命共始终,人 死则永远离开躯体而消失。 ②思想之魂(哈尼)。为人在清醒时的思想和梦中见闻,它是暂时 远离身体和其他灵魂交遇。人死后它不消失,需请萨满将它送入阴 间,以免在世上作祟,伤害人畜。 ③转生之魂(法加库)。系转生之神所赐,人死后按其生前品行, 或转世为人,或投生动植物,妇女不育、流产,认为是她们没有转 生之魂或该魂被摄所致。上述各魂只闻其声,不见其形。
满族节日风俗介绍
满族节日风俗介绍
满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拥有丰富多彩的传统节日和风俗习惯。
以下是满族几个重要节日和风俗的介绍:
清明节:满族人在清明节期间会扫墓祭祖,为已故的亲人烧纸、献花、祭拜,表达对逝者的敬仰和思念之情。
端午节:满族人也会庆祝端午节,他们会制作粽子、插艾草、挂菖蒲,同时还会舞狮、打太极等传统表演活动。
中秋节:满族人在中秋节期间也会庆祝,他们会吃月饼、赏月、祭拜月神等活动。
婚礼习俗:满族人的婚礼十分庄重,婚礼前会进行过门仪式、请亲等传统仪式,同时还会有饮酒、舞狮、表演歌舞等活动。
藏经阁:藏经阁是满族传统建筑,用于存放藏书、书籍等文物,同时也是传统文化的守护者和传承者。
以上是满族的一些重要节日和传统风俗习惯的介绍。
满族人对于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非常重视,这些节日和风俗也是满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见面或拜见客人,有各种礼节,其中有打千礼、 抚鬓礼、拉手礼、抱见礼、半蹲礼、磕头礼等。 打千礼、抱见礼、磕头礼主要为男人所用,其 他则用于妇女。
打千礼用于晚辈对长辈、下属对长官。(可重 点) 抱见礼是平辈之间用,晚辈对长辈也可用,不 过晚辈要抱长辈的腰,长辈抚晚辈的背。 女子问安要双腿并立,双手放右膝上,曲膝弓 腰,问好。
“填仓”意即填满谷仓。
后人为了纪念一位因为救灾民而牺牲的仓 官,每年这天清晨,就用草木灰撒成圆圆 的囤形的粮仓,有的还镶上花边、吉庆字 样,并在囤中撒以五谷,象征五谷丰登, 来表达人们填满仓谷救仓官的深情厚意。
婚俗礼仪
神话故事:长白圣母佛库仑,有一天在天池沐浴,见到一只嘴 噙朱果的五彩灵鸟飞来,她上前去抱,不料朱果洽巧落入她的 口中,因此怀揣有孕,生下始祖布库里雍顺。 这是母系氏族社会的真实写照,也说明满族的婚俗是从群婚 制、对偶婚制、最后发展到一夫一妻制的。
“颁金节”是满族最值得纪念的日子,每 年这一天,全国各地的满族同胞都以各种 方式庆祝自己的节日。 新疆满族在10月13日这天,纷纷聚集在一 起,载歌载舞庆祝自己的节日,许多满族 同胞穿起旗袍等民族服装,跳起民间传统 舞蹈,唱起民间歌曲,开展各种庆祝活动。 同时,还准备奶茶、萨其玛、打糕、金丝 糕等食品,供大家品尝。
正月二十五,俗称填仓节,这是汉族民间 一个象征新年五谷丰登的节日。“填仓节” 因“填”与“天”谐音亦称为“天仓节”, 民间有老天仓与小天仓之分。农历正月二 十为小天仓,正月二十五为老天仓,是民 间的传统节日。有的说天仓节是祭星之日, 有的说是为祭土地或祭磨神。所谓填仓, 意思是填满谷仓。
填仓节
满族妇女的鞋称为“旗鞋”,极富特色。这种 绣花的旗鞋以木为底,史称“高底鞋”,或称 “花盆底”鞋、“马蹄底”鞋。
男子:披肩和便服帽
男黑色披肩 男便服帽
满族人嗜烟酒,喜面食,饽 饽是平时和节日的主要食品。 流传至今的“驴打滚”、 “萨其马”等都是满族的传 统点心。
满族人喜食白肉血肠和猪肉 酸菜炖粉条,农历除夕必须 吃手扒肉。最能代表满族饮 食文化的莫过于“满汉全 席”,这种宫廷佳宴流传至 今已有200多年历史。
“揭盖头”:当新娘在床上坐稳后,新郎用秤杆 把罩在新娘头上的红布揭去 喝交杯酒,吃合喜面、长寿面或子孙饽饽等
“分大小”:结婚的第二天,新娘子由人领着 去拜见邻里街坊的长辈人,行家礼
回门:结婚三天后,新娘带上新郎回娘家
二、定亲: 在男方家中举行 由村落中的头人主持 双方家族的长者(穆昆达)、父母和媒人参加 双方父母向新人赠送礼物,赠送给男方的是乌 拉(鞋子), 赠送给女方的则是阿库蜜(鹿皮长 袍)
三、婚礼: 结婚前一日: 送亲的:喝“迎风酒” 新娘:“打下发”,离家到男方借好的寓所住宿 次日清晨: 女方家用彩车送亲,由其哥哥护送 到新郎家时,“过火避邪”,新郎“射三箭” 新娘新郎“拜北斗”——“撇盏”仪式
在门坎上放有一副马鞍,新娘必须从上面跨过 新房的床铺必须全科人铺设
“响房”:洞房铺好后要在房内奏乐
去。
新娘入洞房:一小女孩手拿两面铜镜,对新娘照一下, 然后把铜镜挂在新娘的前胸后背。接着,另一小女 孩递过两只锡壶,里面盛有米、钱等,新娘或抱在 怀里,或夹在腋窝,俗称“抱宝瓶”, “抱保媒 壶”。
旗袍满语为“衣介”, 也就是长袍的意思,是满族 最有特色的服装。 满族男子喜欢穿两侧开 叉、腰中束带,便于骑射的 马蹄袖长袍马褂。 女子旗袍大致与男子长 袍在款式上是相同的,只是 多一些装饰而已,在旗袍的 衣襟、领口、袖边等处,镶 嵌花纹或牙子。
女子:旗头和旗鞋
旗头”满语称之为“答 拉赤”它是满族妇女在 一般礼仪或婚礼场合佩 带的头饰。 此头饰多为满族上层妇 女所用,一般民家女子 结婚、节日、或祭祀祖 先时方以为饰。
早期满族和汉族之间是不能通婚的,此所谓“旗民不交产,满 汉不通婚。” 满族婚礼既带有本民族浓厚的特点,又融合了不少汉民族的风 俗礼节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一、订婚: 两种形式: (1)男女青年的家长是熟人或朋友:相互了 解,有意做亲,便托媒人给子女许订终身, 有的是男方向女方求婚,有的是女方向男方 求婚 (2)男女双方互不认识:托媒人为子女订婚, “门户贴”,旗佐、履历、姓氏、三代,检 验生辰八字
“口袋房,万字炕”,形象地描述出了满族 人居室的主要特点。 满族宅院多为三间或五间,东南开门,整座 房屋形似口袋,因此称作“口袋房”。屋里 南、西、北三面筑有“万”字型大土坯炕, 叫做“万字炕”。 以西炕为尊,供有祖宗神位;南炕温暖向阳, 是长辈居住的地方,北炕是晚辈居住的地方。
满族人每日早晚要向父、祖问安,途中遇长辈 人要让路,吃饭时长辈先坐先吃。
八旗
八旗是清太祖努尔哈赤于1601年组建的军队 组织和户口编制制度,每个组织打出一面旗帜。 最初具有军事、生产和行政三方面的职能。 清军入关以后,八旗制度变为单纯的军事组 织,变成了职业军队。 这八面旗帜分别是:正黄旗、镶黄旗、正白 旗、镶白旗、正红旗、镶红旗、正蓝旗、镶蓝旗。
满族
生活习俗
颁金 节
(“颁金” 是满语, 意为满族 命名之 日。 )
颁金节是满族“族 庆”之日。 1635年农历10月13 日,皇太极发布谕 旨,正式改族名 “女真”为“满 洲”,这标志着一 个新的民族共同体 的形成。 1989年10月,在丹 东“首届满族文化 学术研讨会”上, 正式把每年农历10 月13日定为“颁金 节”。
不允许亵渎神灵和祖宗。 不许打狗,更禁忌杀狗、食狗肉、戴狗 皮帽子。这与满族的犬图腾崇拜、祖先 崇拜有关,也与狗在满族人生活、生产 中曾起过重要作用有关。 满族人不食乌鸦之肉,有饲喂乌鸦、祭 祀乌鸦之俗。
满族节日习俗
满族许多节日均与汉族相同。主要 有春节、元宵节、二月二、端午节 和中秋节。节日期间一般都要举行 珍珠球、跳马、跳骆驼和滑冰等传 统体育活动。 满族还有颁金节、走 百病、填仓节、虫王节、中元节、 腊八节等节日。
——从衣着到婚嫁
第八组成员:王双建 赵亦飞 洪晓军 胡俊杰
满族
满族,全称满洲族,辛 亥革命后被称为满人、 满族
2000年统计的满族人 口数为1,068万
蜚声中外的优秀古典小《红楼梦》的作者曹 雪芹,当代被誉为人民艺术家老舍以及昭梿 、 集中、永琪、奕绘、罗浑培等等今著名文学 家、科学家、语言学家、艺术家,都是满族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