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生长与环境教学大纲
2024版《植物生物学》课程教学大纲
教学大纲•课程概述与目标•植物细胞与组织结构•植物生长发育与调控•植物遗传变异与进化目录•植物分类与系统发育•植物资源利用与保护•实验教学内容与要求•课程考核方式与评价标准•教材及参考书目推荐目录课程概述与目标课程性质与地位课程性质课程地位植物生物学是生物科学、农学、林学、园艺学等专业的基础课程,对于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和职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知识目标能力目标素质目标030201教学目标与要求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教学内容学时分配植物细胞与组织结构植物细胞基本结构位于细胞最外层,具有保护和支持细胞的作用。
包裹在细胞质外的一层薄膜,控制物质进出细胞。
位于细胞膜内,包含各种细胞器和细胞内液。
控制细胞生长、分裂和遗传的中心。
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植物组织类型与功能01020304分生组织保护组织输导组织营养组织植物器官形态与解剖茎花支持植物体,输送水分和无机盐,储存营养物质。
繁殖器官,吸引传粉昆虫,完成受精作用。
根叶果实和种子吸收水分和无机盐,固定植物体。
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质。
保护种子,传播种子。
植物生长发育与调控植物生长过程及影响因素植物生长的基本过程包括种子萌发、幼苗生长、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等阶段。
影响植物生长的环境因素光照、温度、水分、土壤和空气等。
植物生长的生理基础细胞分裂、细胞伸长和细胞分化等。
1 2 3植物发育的主要阶段植物发育的调控机制植物发育过程中的生理生化变化植物发育阶段及调控机制植物激素作用及信号转导途径植物激素的种类和作用01植物激素的信号转导途径02植物激素在生长发育中的调控作用03植物遗传变异与进化遗传物质基础及遗传规律遗传物质遗传规律遗传信息的传递变异类型及来源变异类型变异来源变异在育种中的应用进化理论与证据进化理论进化证据进化在植物育种中的应用植物分类与系统发育分类学基础知识分类学的定义和目的研究生物分类、命名、鉴定和它们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旨在认识和了解生物多样性。
分类等级包括界、门、纲、目、科、属、种等,用于对生物进行分类和命名。
初中生物植物生长课程设计
初中生物植物生长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够掌握植物生长的基本过程,理解种子萌发、植株生长发育的关键因素。
2. 学生能够了解植物的主要组织结构和功能,及其在生长过程中的作用。
3. 学生能够认识并描述不同类型的植物繁殖方式及其特点。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探究植物生长的规律,培养科学探究能力。
2. 学生能够运用生物学术语,准确描述植物生长过程,提高表达交流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通过学习植物生长过程,培养对自然界的热爱和好奇心,增强环保意识。
2. 学生能够认识到生物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激发学习生物的兴趣和热情。
3.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合作、探究、批判性思维等综合素质,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初中生物学科的基础课程,旨在帮助学生了解植物生长的奥秘,培养科学素养。
学生特点:初中学生正处于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的阶段,对生物学科有着较高的兴趣。
教学要求: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植物生长过程,提高学生的生物素养。
将课程目标分解为具体的学习成果,便于教学设计和评估。
二、教学内容1. 植物生长的基本过程- 种子结构与萌发条件- 植株生长发育的关键阶段- 植物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的区别2. 植物的主要组织结构与功能- 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大器官- 各器官的结构特点与功能- 植物体内运输系统及其作用3. 植物繁殖方式- 有性繁殖和无性繁殖的特点- 常见植物的有性繁殖方式(如:种子繁殖、孢子繁殖)- 常见植物的无性繁殖方式(如:扦插、分株、地下茎繁殖)4. 影响植物生长的因素- 光照、温度、水分、土壤等环境因素- 植物激素对生长的调控作用- 生物因素对植物生长的影响教学大纲安排:第一课时:植物生长的基本过程第二课时:植物的主要组织结构与功能第三课时:植物繁殖方式第四课时:影响植物生长的因素教学内容关联教材章节:第一章:生物与生物圈第二节:植物与绿色植物的生长第三节:植物的生长与繁殖三、教学方法本课程将采用以下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1. 讲授法:- 通过生动的语言和形象比喻,讲解植物生长的基本过程、组织结构、繁殖方式等理论知识,帮助学生建立系统的知识框架。
园林植物学教学大纲
园林植物学教学大纲园林植物学教学大纲园林植物学作为园林专业的重要课程之一,对于培养学生的植物观察、认识和应用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探讨园林植物学教学大纲的设计与内容,以期为园林教育的发展提供一些参考。
一、课程目标园林植物学作为园林专业的基础课程,其目标是培养学生对植物的基本认识和理解,使其能够在园林设计、植物配置和养护等方面具备一定的能力。
通过学习,学生应该能够掌握植物的分类、形态特征、生态习性以及与环境的关系,从而为园林设计提供科学依据。
二、教学内容1. 植物分类学植物分类学是园林植物学的基础,学生应该掌握植物的分类原则、分类系统和常见植物的分类特征。
通过学习植物的分类,学生能够了解不同植物种类的特点,为园林植物的选择和配置提供依据。
2. 植物形态学植物形态学是研究植物外部形态特征的学科,学生应该学习植物的根、茎、叶、花和果实等部位的结构和功能。
通过学习植物的形态特征,学生能够识别不同植物的外部特征,为园林植物的鉴定和应用提供依据。
3. 植物生理学植物生理学是研究植物生命活动的学科,学生应该学习植物的营养吸收、光合作用、呼吸和生长发育等基本过程。
通过学习植物的生理特性,学生能够了解植物的生命活动规律,为园林植物的养护和管理提供依据。
4. 植物生态学植物生态学是研究植物与环境相互关系的学科,学生应该学习植物的生态适应性、生态位和生态系统等基本概念。
通过学习植物的生态特征,学生能够了解植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为园林植物的配置和生态建设提供依据。
三、教学方法1. 理论授课理论授课是园林植物学教学的主要形式,教师应该结合教材内容,讲解植物的分类、形态、生理和生态等方面的知识。
同时,教师还应该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分析能力。
2. 实验实践实验实践是园林植物学教学的重要环节,学生应该通过实验,观察和记录植物的形态特征、生理过程和生态习性等。
通过实验实践,学生能够加深对植物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培养实际操作能力。
植物生产与环境教学大纲
植物生长与环境教学大纲授课时间:2012-2013学年上学期授课班级;12园林2班、12园林3班课程总学时:180学时(90学时×2)教师姓名:冯鑫植物生长与环境教学大纲说明植物生长与环境是园艺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
根据《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精神,按照教育部高职高专教材建设要求,教材内容体现以培养应用性高等技术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以“应用”为主旨和特征构建教学内容,讲究针对性和实用性。
修完本课使学生能够掌握植物生长发育等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技术技能,学会结合当地生产实际,运用所学知识和技术解决生产上存在的问题,尤其是加入WTO后,如何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为专业课学习和农业现代化服务。
高职教育注重的是实践技能(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教学内容也应该以实践技能为单位组合,结合农业生产特点,内容安排上以农时季节为主线。
按照专业课的内容要求确定专业基础课内容,种植类的主要专业基础课《植物学》、《植物生理学》、《土壤学》、《肥料学》和《农业气象学》合为一体,新编成《植物生长与环境》。
为充分发挥了减少重复,适当压缩理论部分,增加实践应用内容。
本课程参考学时总计90学时(理论教学68学时,实验教学22学时),学时分配参考表见下页。
使用本教学大纲应注意的若干问题:一.在教学过程中,应以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主,重在实践,并不断吸收相关行业(果树、蔬菜、花卉、农学、种子、园林)生产、科研等方面的新技术,充实教学内容。
二.要注意与有关基础课、专业基础课的前后衔接和分工,避免遗漏和不必要的重复。
三.教学过程中应贯彻理论联系实际原则,努力采用现场教学,使教学结合生产实际,解决具体问题。
四.教学过程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感性认识,提高教学效果。
五.课堂讲授和实验实习,一般应随农时季节进行,最好能结合专业课内容进行。
初中植物生长条件教案
初中植物生长条件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植物生长的基本条件。
2. 掌握水分、光照、温度、土壤等环境因素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1. 植物生长的基本条件。
2. 环境因素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教学难点:1. 植物生长的具体环境因素。
2. 实验操作的技巧。
教学准备:1. 实验材料:种子、土壤、水、光线、温度计等。
2. 教学工具:PPT、黑板、粉笔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观察教室里的植物,提问:植物生长的过程中需要什么条件?2.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植物生长的条件包括水分、光照、温度、土壤等。
二、新课导入(10分钟)1. 讲解植物生长的基本条件,包括水分、光照、温度、土壤等。
2. 讲解每个条件对植物生长的影响,如水分不足会导致植物干旱,光照不足会影响植物的光合作用等。
三、实验操作(15分钟)1. 学生分组,每组领取实验材料,按照实验步骤进行操作。
2. 实验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问题。
四、实验观察与总结(10分钟)1. 学生观察实验结果,记录植物生长的状况。
2. 学生汇报实验结果,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每个环境因素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五、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植物生长的条件。
2. 学生提问,教师解答。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操作,让学生直观地了解了植物生长的条件,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在实验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关注每个环境因素对植物生长的影响,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同时,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
12.《植物生长与环境》课程标准
《植物生长与环境》课程标准一、课程教学设计依据(一)课程定位《植物生长与环境》是农业种植类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相对专业课来说,实践性差,理论性强,内容广泛。
本课程以植物学、植物生理学、土壤学、肥料学和农业气象学为基础,结合专业课教学内容,将原学科体系的五门课内容进行整合,以为专业服务和“够用”、“实用”为原则进行教学设计,集中了多种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对专业基础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培养学生为今后从事种植植物繁殖、生产管理和应用等工作的动手能力及职业素养而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课程任务本课程在园林、园艺技术专业中应承担的知识、技能与职业能力培养任务具体有:1、掌握与应用专业基础知识能力掌握植物、植物生长发育和环境影响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技术技能,为后续专业课学习打下必要的基础,同时学会运用所学知识和技术技能,分析解决生产上的实际问题。
2、方法能力继续学习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创新能力。
3、社会能力良好的职业道德;团队合作能力;独立获取信息与人际交往能力;组织协调能力;自我发展能力;环境适应能力。
二、课程教学目标(一)知识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系统掌握植物的形态结构、生长发育和生殖的规律,学习植物生理过程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重要机理。
学习植物在生长过程中与土壤环境、水分、温度、养分之间的机理和关系,将植物、生理、土壤、肥料、小气候有机地交互融合成一个整体,为专业课的学习打下理论基础。
授课教师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应广泛阅读有关参考资料,紧跟本学科的发展,备课过程中随时补充新内容,使学生及时了解到本学科的重要进展及发展动向。
(二)能力培养目标当地常见的代表植物100种,并通过实验和实习,掌握观察、描述、鉴定植物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掌握显微镜的使用技术,植物制片技术、植物绘图方法;了解植物细胞、组织、器官的解剖构造;掌握光合、水势、呼吸等重要生理指标的测定;掌握土壤评土、培土技能;掌握作物缺素症的诊断及解决方法。
植物生理学第八版教学大纲
植物生理学第八版教学大纲植物生理学第八版教学大纲植物生理学是研究植物内部生理过程的学科,它涉及植物的生长、发育、代谢、营养吸收和适应环境等方面。
植物生理学的教学大纲是指在教学过程中的指导性文件,它规定了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等,对于教师和学生都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一、教学目标植物生理学的教学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培养学生对植物生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的理解能力;培养学生运用植物生理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对植物生理学研究的兴趣和探索精神;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和科学素养。
二、教学内容植物生理学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植物的生长与发育、植物的营养与代谢、植物的适应与调节等方面。
其中,植物的生长与发育是植物生理学的基础,它包括植物的种子萌发、根系生长、茎叶发育、花果形成等过程。
植物的营养与代谢是植物生理学的重要内容,它包括植物的光合作用、呼吸作用、营养吸收和物质转运等过程。
植物的适应与调节是植物生理学的核心内容,它包括植物对环境的适应和植物内部生理过程的调节。
三、教学方法植物生理学的教学方法主要包括讲授、实验、讨论和实地考察等。
讲授是教学的基本方法,通过讲解教师可以将知识传授给学生,并帮助学生理解植物生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实验是植物生理学教学中非常重要的环节,通过实验可以使学生亲自操作、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和科学思维能力。
讨论是植物生理学教学中促进学生思考和交流的方式,通过讨论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植物生理学的知识。
实地考察是植物生理学教学中重要的教学方法,通过实地考察可以使学生亲自接触和观察植物,加深对植物生理学的理解。
四、教学评价植物生理学的教学评价主要包括考试、实验报告、课堂表现和综合评价等。
考试是植物生理学教学评价的主要方式,通过考试可以检测学生对植物生理学知识的掌握情况。
实验报告是植物生理学教学评价的重要环节,通过实验报告可以评估学生的实验能力和科学写作能力。
植物学教学大纲
植物学教学大纲一、课程目标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全面了解植物的分类、结构、生长发育及其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培养学生对植物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二、课程内容1. 植物的分类学概述- 植物的主要分类:苔藓植物、蕨类植物、裸子植物、被子植物等 - 植物的形态特征和生长环境2. 植物的结构与功能- 根茎叶花果的结构与功能- 细胞结构与生长发育3. 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 种子的萌发与生长- 植物的生殖生长4. 植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植物的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 植物的物质循环与生态平衡三、教学方法1. 理论教学:通过课堂讲授、资料讲解等方式,系统讲解植物学的基本理论知识;2. 实验教学:通过实验操作,让学生亲自观察和体验植物的结构与生长过程,加深理解;3. 实地考察:组织学生到植物园、植物保护区等地实地考察,加深对植物的认识;4. 图书资料查阅:引导学生利用图书馆、网络等资源,深入学习植物学知识。
四、考核方式1. 学期考试:每学期进行一次笔试,考核学生对植物学知识的掌握;2. 实验报告:学生需完成若干实验报告,评价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3. 课堂表现:平时课堂参与度、作业完成情况等也将作为考核依据。
五、参考教材1. 《植物学》作者:XXX2. 《植物系统学》作者:XXX3. 《植物生理学》作者:XXX通过本教学大纲的规划,旨在帮助学生系统学习植物学知识,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激发学生对植物的兴趣,为学生未来的科研和生活奠定坚实基础。
愿每一位学生都能在植物学这一领域中获得知识和乐趣,不断成长和进步。
植物学教学大纲
植物学教学大纲一、引言植物学是生物学的重要分支之一,研究植物种类、结构、功能、生长发育、生态环境等方面的知识。
植物学的学习不仅有助于深化对植物界的认识,还能拓宽学生的科学视野。
本教学大纲旨在规划和安排植物学的教学内容和学习目标,提供一个优质的教学体系,帮助学生全面了解植物演化和生命周期、植物的结构和功能、植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等相关知识。
二、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对植物的兴趣和探索精神,提高对植物世界的认识和理解水平。
2. 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科学思维和实践能力。
3. 培养学生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增强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三、教学内容1. 植物的起源和演化1.1 植物界的分类1.2 植物的起源和演化历程2. 植物的结构和功能2.1 植物的细胞结构和组织构成2.2 植物的器官结构和功能3. 植物的生长发育3.1 植物的生殖方式和生命周期3.2 植物的生长和发育过程4. 植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4.1 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4.2 植物的适应性特征4.3 植物的生态功能和重要价值四、教学方法1. 导入法:通过引发学生兴趣的故事、图片或问题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学习热情。
2. 实践探究法:组织学生参与实验、观察、田野调查等活动,培养学生科学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讨论合作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合作实践等,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提升综合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多媒体辅助法: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图表和案例分析等,提供直观的信息和实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植物学知识。
五、教学评价方法1. 日常考核:通过课堂作业、小组讨论和实验报告等形式,了解学生对植物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和能力发展情况。
2. 总结评价:每个学期末根据学生的学习表现和实践成果,进行总结性评价和反馈,指导学生发现不足并制定个人学习计划。
六、教学资源1. 教材:推荐使用权威、系统的植物学教材,如《植物学》。
植物生理学教学大纲
植物生理学教学大纲一、引言植物生理学是研究植物生命过程和功能的学科,探讨了植物如何生长、发育、适应环境以及与环境互动的过程。
本教学大纲旨在提供一个系统的植物生理学教学框架,以培养学生对植物生理学基本知识和应用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二、教学目标1. 了解植物生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2. 理解植物的生长和发育过程,以及植物对环境的适应机制;3. 掌握植物分子生理学、生物化学和生物物理学的基本原理;4. 理解植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包括光合作用、水分平衡和营养吸收等方面的知识;5. 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植物生理学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1. 植物生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5学时)- 植物生理学的定义和发展历程;- 植物生理学的研究方法和技术;- 植物生理学与其他相关学科的关系。
2. 植物的生长和发育(10学时)- 植物的种子萌发和胚胎发育;- 植物的幼苗生长和器官发育;- 植物的开花、结果和种子散布。
3. 植物对环境的适应机制(15学时)- 植物对光的反应和光合作用;- 植物对水分和温度的调节机制;- 植物对盐分和营养的吸收机制。
4. 植物分子生理学、生物化学和生物物理学(10学时) - 植物的基因表达和调控;- 植物代谢和能量转化;- 植物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5. 植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10学时)- 植物对环境胁迫的响应机制;- 植物与其他生物的互动关系;- 植物的生态适应和生态位。
四、教学方法1. 理论授课:通过讲解植物生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知识,帮助学生建立起对植物生理学的整体认识。
2. 实验教学:安排一定数量的实验课程,让学生亲自操作,提高他们的实验技能和数据处理能力。
3. 讨论和案例分析: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和解决植物生理学实际问题,并进行课堂展示和讨论。
4. 翻转课堂:鼓励学生在课堂前预习相关材料,然后在课堂上进行讨论和互动,增加学生的积极参与程度。
五、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课堂提问的方式,检查学生对植物生理学知识的掌握情况。
《植物学》课程教学大纲
《植物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植物学课程类型: 学科基础课总学时:54 讲课学时:54 实验学时:学分:3适用对象: 园艺(观赏园艺)专业先修课程:无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植物学课程是生物技术、农学、园艺、环境科学等专业的一门重要基础课。
植物学是研究植物的形态构造、生理机能、生长发育的规律,植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以及植物的分布规律、植物的进化与分类和植物资源利用的一门科学。
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植物的外部形态和内部结构、生长发育规律;掌握植物分类的基本知识和植物的亲缘关系。
提高学生对学习植物学的认识,为学好后续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教学基本要求要求学生了解植物的多样性,理解植物形态特征与环境的相互关系以及形态特征与功能的统一性;掌握植物个体发育中各部分(植物细胞、植物组织、植物器官)的形态建成以及功能等基本理论知识。
掌握被子植物分类的主要形态学基础;掌握植物分类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识,以及植物各大类群的基本特征和代表植物。
熟悉被子植物起源、演化和主要分类系统,分类的新方法。
建立植物演化的基本观点。
14.植物起源与系统演化植物的起源与演化规律;被子植物的起源与演化;植物分类与系统学研究的进展。
四、课程的重点和难点绪论重点:植物多样性及其保护和利用,学习植物学的目的、任务和方法。
难点:植物多样性及其保护和利用。
第一章、植物细胞重点:细胞的结构与功能。
难点:细胞的有丝分裂,细胞壁和细胞核的结构。
第二章、种子与幼苗重点:种子和幼苗的类型。
第三章、植物组织重点:植物组织的类型、形态及功能。
难点:分生组织和输导组织的形态及功能。
第四章、营养器官――根重点:根尖的分区及结构,双子叶植物和禾本科根的初生结构,双子叶植物根的次生结构。
难点:根尖的分区及其组织结构特征,双子叶植物和禾本科植物根的区别第五章、营养器官――茎重点:双子叶植物茎的初生结构和次生结构,禾本科植物茎的结构特征。
第六章、营养器官――叶重点:单、双子叶植物叶的解剖结构。
高级植物生理学教学大纲
高级植物生理学教学大纲高级植物生理学教学大纲植物生理学是研究植物内部生物化学和生理过程的学科,它对于我们了解植物的生长、发育和适应环境的机制至关重要。
高级植物生理学教学大纲旨在为学生提供深入了解植物生理学领域的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科学研究能力。
一、引言植物生理学的重要性和应用领域介绍。
植物生理学的历史和发展概述。
介绍植物生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
二、植物生长与发育1. 植物生长的基本原理:细胞分裂、细胞伸长和细胞分化。
介绍植物激素对生长和发育的调控作用。
2. 植物生长的环境因素:光、温度、水分和营养物质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讨论植物对环境变化的适应机制。
3. 植物发育的调控:基因调控和环境因素对植物发育的影响。
介绍植物发育过程中的关键调控因子。
三、植物的水分平衡1. 植物的水分吸收和输送:根系的吸水机制和导管系统的功能。
介绍水分运输的机制和调控。
2. 植物的水分利用效率:介绍植物对水分的利用和调节机制。
讨论植物的抗旱机制和适应干旱环境的策略。
3. 植物的水分胁迫响应:植物对水分胁迫的生理和分子响应。
讨论植物的抗旱基因和逆境信号传导途径。
四、植物的营养吸收与转运1. 植物的营养需求:植物对不同营养元素的需求和吸收机制。
介绍植物对营养元素的吸收途径和转运机制。
2. 植物的营养平衡:植物中营养元素的分配和调控。
讨论植物对不同环境条件下的营养适应策略。
3. 植物的营养缺乏与过量:植物营养缺乏和过量的症状和机制。
介绍植物的营养诊断和调节方法。
五、植物的光合作用1. 光合作用的基本原理:光合反应和光合电子传递链。
介绍光合作用的光合色素和光合膜结构。
2. 光合作用的调节:光合作用对光照强度、温度和二氧化碳浓度的响应。
讨论光合作用的调节机制和调控因子。
3. 光合作用的适应策略:植物对不同光环境的适应策略。
介绍植物的光合适应机制和光合产物的分配。
六、植物的逆境生理学1. 植物的逆境响应:植物对逆境的生理和分子响应。
植物生产与环境教学大纲
临城职教中心《植物生产与环境》教学大纲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植物生长与环境》是种植类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
以应用、实用为主旨和特征安排教学内容,突出生产上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运用所学知识和技术可以解决生产上存在的问题,同时为专业课学习和农业现代化服务。
教材和教学中注重实践技能的培养,教学内容的安排上以实践技能为单位,结合农业生产特点,以农时季节为主线,按照专业课的内容要求确定课程内容。
教学中为了减少重复,应适当压缩理论部分,增加实践应用内容,以模块专题讲座的形式安排讲授内容,实施教学环节。
总学分为6,其中理论学习3学分,实训3学分。
主讲内容设计为模块化结构,集中教学为120学时,理论教学50学时,实验实习30学时,技能实训40学时。
作业根据当地农业生产季节、教学内容、专业面向等因素适量布置。
二、课程教学目标1、在学生现有生物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和掌握与农业生产有关的植物生命基本知识。
2、掌握植物的基本构造、生长发育、繁殖等生理特征及与外部条件之间的关系。
3、培养学生进行生物基本实验、实习、实训的技能。
4、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农业生产中存在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结构1、该课程的教学内容由植物基础知识、植物的生殖器官、植物的光合作用、植物的呼吸作用、温度与植物生产、植物生长与土壤环境、植物生长与水分、植物生长与养分、植物生长与气候环境、植物的逆境生理、植物的生长发育概况、植物的生殖与衰老和脱落、学科作业等模块组成。
2、其中的部分模块可根据现代农艺技术专业和现代园艺专业需要的不同,选择不同的侧重点讲授。
四、教学与实训内容与要求(一)本教材的教学要求可分为三个层次:1、了解:对涉及到的理论性较强的名词和内容做到简要了解。
2、理解:懂得知识的概念及应用范围以及与其他相关知识的联系。
3、掌握:能够应用知识的概念、定义、理论及原理解决农业生产中的实际问题。
4、作业:根据当地农业生产季节、教学内容、专业面向等因素适量布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植物生长与环境》教学大纲第一部分大纲说明一、课程的性质、目的:按照教育部对高职高专的教学要求,高职院以培养应用性高等技术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授课内容要讲究针对性和实用性。
《植物生长与环境》是种植类专业如园艺、园林、生物技术、农艺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
通过教学使学生能够掌握植物及植物生长发育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技术技能,学会结合当地生产实际,运用所学知识和技术技能解决生产上存在的问题,为后续专业课学习以及将来从事现代农业生产打下必要的基础。
本大纲规定的教学内容把种植类的主要专业基础课《植物学》、《植物生理学》、《土壤学》、《肥料学》和《农业气象学》综合在一起,合成《植物生长与环境》。
在教学过程中紧扣理论为实践服务的宗旨,把理论讲活,增加学生兴趣;实践教学结合学生将来从事的工作环境,为学生将来学以致用打下基础。
二、与其它课程的关系本课程在学习之前应具有一定的普通化学、有机化学、生物化学知识,是种植类专业学生农作物、蔬菜、果树、花卉类植物栽培学等课程的基础。
三、课程的任务: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使学生系统掌握种子植物的形态结构、生长发育和生殖的规律,了解植物界中各类群的特征及代表植物的形态结构、亲缘关系等植物系统学知识。
掌握被子植物分类的一般知识和重要科、属、种的特征,认识当地常见的代表植物,并通过实验和实习,掌握观察、解剖、描述、检索、鉴定植物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学习植物生理过程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重要机理,以及环境因素对各种生理过程的影响和调节作用。
研究植物在生长过程中与土壤环境、水分、温度、养分之间的机理和关系,将植物、生理、土壤、肥料、小气候有机地交互融合成一个整体。
为种植类专业课-栽培学、遗传育种、植物保护等专业课打下理论和技能基础。
本课程参考学时总计160学时(理论教学118学时,实验教学4 0学时),实践实训1.5-2.0周,学时分配参考表见下表。
四、使用本教学大纲应注意的若干问题:1、本课程的教学理念是:掌握基本理论、基本概念,重点掌握与后续课程密切相关的知识;重点掌握基本理论知识对生产实践的指导作用。
因此教学过程中,应在保持较好的完整性、系统性的基础上压缩理论教学,强调理论的应用和理论对生产的指导作用。
2、植物生长与环境是一门种植类专业基础课,讲授时必须结合各专业特点对教学内容作相应取舍,要强化实践教学,注重学生能力培养。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在复杂的因素中用辩证的方法分析问题,抓住矛盾的主要方面,并以最佳的方式解决问题的能力。
3、课堂讲授和实验实习,一般应随农时季节进行,最好能结合专业课内容进行。
4、教学大纲作为一部教学指导性文件,旨在说明本门课程所要完成的内容(理论、实验、实践)和要达到的目标,不与具体的授课时数和内容分配挂钩,这两部分的详细材料请见本门课程的《学年学期授课计划》和《实践教学指导书》。
第一篇植物生长发育的物质基础第一章植物细胞一、目的要求学习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组成及各部分的主要生理功能;了解细胞原生质的胶体特性,掌握原生质的概念,学习植物细胞的化学组成,特别是蛋白质的结构特征,从分子水平上认识细胞的物质特征。
学习酶的组成、分类特点、酶促反应的影响因素和作用规律,从生理的角度掌握植物生长发育的物质基础。
掌握植物细胞分裂方式,有丝分裂的特点,减数分裂与有丝分裂的区别,了解减数分裂的意义。
二、教学内容1、植物细胞的形状与大小;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与功能。
2、原生质的概念;原生质的化学组成;组成原生质的化合物;原生质的胶体特性。
3、酶及其特点,酶的作用特点以及影响酶反应速度的因素。
4、植物细胞的繁殖,细胞周期;有丝分裂;减数分裂;无丝分裂。
5、重点掌握:植物细胞的基本概念及基本结构;原生质的概念、化学组成与胶体性质;蛋白质和核酸的结构与功能;酶的组成,分类特点,酶促反应的影响因素蛋白质的组成、结构和性质。
有丝分裂的特点,减数分裂与有丝分裂的区别三、实验实训1、光学显微镜的结构、使用及保养2、植物细胞构造、叶绿体、有色体及淀粉粒的观察3、细胞有丝分裂的观察第二章植物组织和器官一、目的要求了解植物各种组织和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六大器官的结构特征,能够在宏观和显微镜下区分各种组织和器官在结构上的异同点。
掌握各器官组织的功能特点及生理机能。
二、教学内容1、了解植物组织的概念,明确分生组织和成熟组织的区别,掌握分生组织和成熟组织的类型、结构、特点及生理功能;明确维管束的概念与分类。
2、了解根、茎、叶的形态特征和根、茎、叶的变态,学习根、茎、叶的结构和功能。
3、学习花的形态类型及花的结构,掌握生殖细胞的发育过程、开花、传粉和受精的概念,双受精作用的意义。
4、掌握种子和果实的发育过程、种子和果实的类型5、重点掌握:表皮的基本结构和特点,植物根、茎的初生结构和植物叶子的结构特点,植物根内皮层的结构和功能。
掌握植物的花的形态、花药和胚珠的发育及结构三、实验实训1、根的解剖结构的观察2、茎的解剖构造的观察3、叶、花药、子房的解剖结构的观察第四章植物的分类了解植树物分类基本知识,能识别常见植物所属类群,初步掌握与农业有关的主要科的特征及经济意义,并通过实习学会利用检索表识别植物的方法。
二、教学内容:1、植物分类方法和分类单位,植物命名法,植物检索表。
2、植物的基本类群:低等植物、高等植物3、被子植物的主要分科:双子叶植物纲、单子叶植物纲。
三、重点掌握:1、分类的单位、植物命名、检素表的编制,低等植物、高等植物的分类特征。
2、被子植物的主要分科特征。
四、实践教学:常见植物的识别、标本的采集与制作。
第四章植物的光合作用了解光合作用的原理,掌握光合色素的种类、作用特点及光合作用的影响因素,懂得通过提高光能利用率增加作物产量的方法。
二、教学内容1、叶绿体和光合色素2、光合作用的机制3、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4、光合作用与作物生产5、重点掌握光合作用的影响因素及生产潜力:影响光合作用的环境条件,光能利用率不高的原因,提高光能利用率的途径。
三、实验实训1.叶绿体色素的提取分离和光学性质2.植物光合强度测定第五章植物的呼吸作用一、目的要求了解呼吸作用的原理,掌握呼吸作用的生理指标及其测定方法,懂得通过调节呼吸作用提高作物产量的方法。
二、教学内容1、呼吸作用的概念及其生理意义2、呼吸代谢的生化途径3、电子传递与氧化磷酸化4、呼吸作用的生理指标及其影响因素5、植物呼吸作用与农业生产的关系6、重点掌握:呼吸作用的影响因素及调控应用:影响呼吸作用的环境条件,呼吸作用的调节,呼吸作用的应用。
三、实验实训1、广口瓶法(小篮子法)测定植物的呼吸速率第六章植物体内有机物的代谢与运输一、目的要求了解植物体内有机物代谢的原理和途径,掌握植物体内有机物的运输系统、运输机理和同化物的运输与分配规律。
二、教学内容1、植物体内有机物质的运输2、同化物的分配及其控制3、重点掌握:植物体内有机物运输的形式、方向和影响因素,植物体内有机物的运输与分配规律。
第二篇植物生长与环境调控第七章植物生长与土壤环境一、目的要求:学习土壤的固相组成特点,掌握不同粒级与质地类型土壤的肥力关系及生产特性,掌握土壤孔性、结构性的概念、类型、团粒结构的肥力特征及创造措施;学习物理机械性的概念及与耕性的关系,从而掌握土壤物理性状对土壤肥力的影响。
掌握土壤胶体构造及特性和土壤吸附保肥作用、影响土壤酸碱性的主要因素,土壤酸度类型与土壤的缓冲作用掌握高产稳产田的培肥措施。
二、教学内容1、土壤的固相组成2、土壤的理化性质3、土壤环境的调控4、重点掌握:粒径对矿质土粒的矿物组成与化学组成的影响及掌握不同质地土壤的肥力特点和利用改良的基本原理、高产稳产田的培肥措施和中低产田的改良措施三、实验实训1、土壤样品的采集和制备2、土壤容重的测定第八章植物生长与水分一、目的要求:了解植物体内水分的存在状态和生理功能,依据水势的特点掌握植物吸水动力和吸水过程、气孔运动规律、蒸腾作用的特点及在生产上的调控应用。
学习土壤和大气中水分的存在状态和运动变化规律,掌握作物的需水规律及生产上的保障措施。
二、教学内容1、植物细胞水势的组成,水分移动的方向。
2、细胞、植物根系对水分的吸收。
3、气孔蒸腾的机理和影响因素。
4、植物体内水分运输的途径。
5、土壤水分类型、土水势的特点及水分调节措施。
6、作物需水规律和合理灌溉。
7、重点掌握:水的生理功能。
水势,水分的吸收,蒸腾作用,气孔运动。
土壤含水量,土壤水的有效性。
三、实验实训1.土壤吸湿水含量测定2.植物组织水势测定(小液流法)第九章植物生长与温度一、目的要求通过本章学习,目的让学生了解土壤空气的组成的特点、土壤空气的更新过程及其机制;阐述土壤热来源、热性质、土壤的热平衡和温度变化的规律以及土壤空气和土壤温度对作物生长、土壤肥力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掌握土壤空气与热量状况的调节。
掌握植物对热量的要求和温度条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二、教学内容1、土壤的热量状况:土壤温度的重要性,土壤热性质,土壤温度状况。
2、温度状况和植物对热量的要求,温度与农作物生产和农产品质量。
3、重点掌握:土壤空气组成特点及土壤的通气性;对土壤空气和热量状况的调节;土壤热来源及热性质。
第十章植物生长与养分一、目的要求掌握植物生长必需营养元素的生理作用、掌握根对养分的吸收、叶面营养及其作用;影响植物养分吸收的环境条件,使学生掌握植物营养的特性与合理施肥的原理,为指导施肥实践提供理论依据;学习各种肥料的种类和使用特点、土壤中氮磷钾的存在转化和植物吸收养分的原理和方式,掌握植物营养的要求和施肥原理,特别是配方施肥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
二、教学内容1、植物对养分的吸收2、氮肥、磷肥、钾肥、微肥、复合肥料的性质和使用3、植物营养的要求和施肥原理4、重点掌握:植物营养元素缺乏和过量的症状,常用肥料在农业中应用;配方施肥的原理及应用。
三、实验实训1、土壤水解氮含量测定2、铵态氮肥中含氮量的测定(甲醛法)3、过磷酸钙中有效磷的测定4、化学肥料定性鉴定第十一章植物生长与农业小气候一、目的要求了解气候的种类,认识各种气候的形成特点及条件,掌握各种气候特别是灾害性天气对植物生长的影响,重点掌握我国农业节气特点和农田小气候的特征及改造、调节方法。
二、教学内容1、大气与风2、天气与气候3、农田小气候4、重点掌握:农田光照、温度、湿度、CO2分布,二十四节气,农田小气候。
三、实验实训光照强度测定第十二章植物的环境胁迫生理一、目的要求了解环境污染及其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掌握植物对各种逆境的适应机理,重点掌握环境污染的生物防治及植物的抗逆生理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
二、教学内容植物的逆境生理:逆境生理,抗寒性,抗旱性,抗涝性,抗盐性,植物抗逆性与农业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