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第一单元人在社会中生活教案新人教版

合集下载

七年级历史与社会 第一单元 人在社会中生活 第一课《我的家在哪里》与社会

七年级历史与社会 第一单元 人在社会中生活 第一课《我的家在哪里》与社会
经济功能
接下来这些照片又反 映了社区的什么功能呢?
文化功能
12/7/2021
请同学们结合上面内容概括地说一说社 区有哪些功能?
• 政治功能 • 经济功能 • 文化功能 • 管理功能
12/7/2021
思考题:
图上距离
1、比例尺又叫缩尺,如用公式表示为:比例尺=————
实地距离
1
0
2、下列三种比例尺中,: 表示图上距离比实际距离缩小的程度。 表示方式:线段式、数字式、文字式
方向:
依据指向标定方向 表示方式:指向标定向、经纬网定向、一般定向
图例和注记: 地图上用来表示地理事物的符号及其文字说明 叫图例; 用来说明地理事物的文字或数字叫注记 表示方式通常有统一的规定
12/7/2021
比例尺的表示方式

汽车自西南向东北
公路
方向行驶,转向正东方
向行驶
村庄
12/7/2021
12/7/2021
①②
50° ④ 40°

30°
5、假如小刚在夜晚面向北极星站立, ⑴当他向右旋转90°时,面向 东 方 ⑵当他向左旋转90°时,面向 西 方 ⑶当他向右旋转180°时,面向 南 方
6、请说出下列常用图例:

⑵·




7、有一辆汽车沿着图上公路自左向右行驶,说出这辆汽车的
行车方向是怎样变化的?
• 线段式比例尺: 0
500米
• 数字式比例尺:1:50000
• 文字式比例尺:图上1厘米代表实地距 离500米
12/7/2021
算一算:
在某地图上量得A、B两地的距离是3.5厘米,而两地
的实际距离是7千米,那么这幅地图地比例尺是(B )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一单元《生活在社区里》单元备课建议素材 人教新课标版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一单元《生活在社区里》单元备课建议素材 人教新课标版

第一单元《生活在社区里》单元备课建议一、单元分析简要看一下:1、单元地位:七年级历史与社会的主题是“我们生活的世界”,而本单元《生活在社区里》,就是要引导学生认识个人生活的社区环境,进而从身边的事物出发,逐步认识生活的世界。

2、单元课标要求3、教材结构分析二、教学建议(一)课时安排(二)建议1、学生为主体,突出探究性。

新课程主X,课堂教学过程是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学生的发展主要依靠自主建构获得的。

为了推动学生的自主探究,教师要注意以下几点:A、在时间上:将课堂更多的时间交给学生,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的舞台。

教师力求做到可以不说的尽量不说,可以不做的尽量不做,给学生创造更多的表现机会。

当然也不是都不要我们去做,我们要把主要精力放在创设情境和适当提问上,以此来激励和引导学生的自主探究。

B、在推动探究的手段上:精心设计情境和问题,避免喧宾夺主。

现在大家普遍重视通过创设情境和提出问题,来激励和引导学生的探究活动,但是有些人有一种倾向。

就是生怕学生不能很好地进行探究,创设的情境非常庞杂,材料求多求全。

设置问题时又事无巨细步步设问。

一堂课下来,学生应接不暇疲于应付,没有足够的时间深入思考。

没有思考那也就无所谓自主的探究了。

C、在思维层面上:引导学生探究,既要鼓励多种见解的发散思维活动,也要有进行一定的归纳小结等辐合思维活动。

发散思维又称“求异思维”“开放性思维”;辐合思维则是与发散思维相反的概念,也称“求同思维”“封闭性思维”。

心理学家认为:发散思维与辐合思维在创造活动中是反复交织、相辅相成、各司其职、不可缺一的两种思维类型或模式。

因此如果我们只注重鼓励学生的发散思维,鼓励学生提出更多见解,鼓励学生求异,而有意无意地忽视小结、归纳等等辐合性的思维活动。

这不仅不利于学生创造能力的发展,也是对新课程理念的误解和违背。

2、创设生活化情境要让学生在生活化情境中进行探究。

课堂即生活,创设生活化情境是新课程的一大特点。

这里所说的“生活化情境”,不同于那些以知识点为逻辑主线,为了说明知识点而罗列出来的零碎的生活片段。

2019-2020年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 第一单元 第一课 第二课时 在社区中生活教案 人教版

2019-2020年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 第一单元 第一课 第二课时 在社区中生活教案 人教版

2019-2020年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课第二课时在社区中生活教案人教版一、课时分析本节课是第一单元《生活在社区里》第一课中的第二课时,大家知道,七上《历史与社会》的主题是“我们生活的世界”。

它的总体构想是以学生观察和思考社会生活的经验为逻辑起点,把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一些基本概念按时间和空间线索加以统整,依现实社会生活领域横向展开。

第一单元就是这一主题的切入点和序曲,每个人都有一个家,家在社区中的位置,可以是我们认识社区的出发点,而了解社区的生活,也就迈出了认识社区的第一步。

《在社区中生活》这一目,我想教材安排意图,就是使学生从相对比较熟悉的社区生活入手,将社区内容深化从多个角度去掌握社区的功能,从而达到课标的要求。

二、学情分析:本目篇幅只有125个字,四幅图,但中心明确,即“生活”两字。

因此在教学上,基于学生现阶段的身心发展特点,我采用了多种不同的社区生活图片和视频,并以此为情景,让学生充分去感受、去观察、去探究、从而使新课标提倡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得以初步体现。

三、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通过图片和视频资料,了解、感受社区的生活,体会社区的功能。

(二)过程与方法:尝试从不同角度综合多种知识探究问题,提高参与社会实践和自主学习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社区情景的观察,使学生学会关注身边的事情,热爱公益活动,培养为社区做贡献的情感。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通过实践,感受社区的功能。

教学难点:通过社区对自己的影响,培养学生对社区的热爱和为社区做贡献的意识。

五、教学过程:(设疑导入新课)我们人人都生活在社区里,但可能不自觉或很少留意。

那么,社区到底为我们提供了哪些生活上的便利?我们作为社区的一分子,又该为社区做些什么呢?(新课教学)1、根据课前收集的资料,回答:(1)你所在的小区有哪些设施?举例说明日常生活与社区设施的关系?(2)你所在的小区里的人们平时都是怎么安排他们的业余生活的?(3)你所在的社区能为你和你的家人提供哪些便利?2、教师展示有关社区活动的照片。

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上人教新课标第一单人在社会中生活教案

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上人教新课标第一单人在社会中生活教案

第一单元生活在社区里第一课我家在哪里(第一课时)从社区看我家课程标准1—1:使用地球仪、地图等工具,知道它们的主要特点和功能。

1---2:恰当地运用地理方位和位置的术语。

1—6:根据具体条件和需要,选用适当的社会调查方法获取社会信息。

2—2:参与调查活动,了解本地自然条件和社会的主要特点及显著变化。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观察平面图,初步掌握地图的三要素。

2、情感目标:从自己所在的社区入手,感受社区的生活,体会社区的功能。

3、能力目标:能够根据平面图上的方向,描述一个地点的具体位置;能利用比例尺,计算图上某两地之间的实地距离。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教学方法:小组合作学习法、探究学习法等多种方法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同学们,首先祝贺你们升入了初中学习,今天我们认识了许多新同学,我们每个家庭都生活在城市的社区里,家在社区中的位置,是我们了解与认识社区的出发点。

”引出社区概念。

(相对固定的区域、一定数量的人口、共同的区域身份、相关的利益、共同的生活空间──人类生活共同体。

)社区有许多共同的地方,但每个社区有不同的位置和环境。

那么怎么让朋友们了解自已家的位置和环境呢?(一个好办法是画一幅社区平面图)新课教学:一、从社区看我家1、社区出示图1-1和图1-2①,将全班同学分成若干个小组,每一小组仔细观察、讨论“这两幅图画得是同一地方吗?”找出它们的差异,并作好记录。

看哪个小组观察得最仔细、差异找得最多。

(两图方向、符号的形状、大小和颜色的异、图幅有大有小等)在此基础上,可以进行角色扮演,完成图下第二小题,可以让一组同学扮演杜鹃,一组同学扮演王朋,分别向同学描述图中景物的相对位置,看看其他同学能否听明白。

这时教师作适当引导,自然地过渡到第三小题,怎样修改一下,使这两幅图趋于一致,别人容易读懂?先让学生自由发表意见,然后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归纳。

两图方向不同----------------→要有统一的方向(方向)图幅有大有小----------------→要有统一的大小(比例尺)地图的三要素符号的形状、大小和颜色有异--→要有统一的符号(图例和注记)展示图1-3②,让学生仔细读图,并比较图1-3对图1-1和图1-3对图1-2,分别作了哪些改进?师生共同一边比较,一边阅读图旁对地图三要素的含义的注释,加深对地图三要素的理解和认识。

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第一单元人在社会中生活1.2乡村与城市教材解读与知识提升新人教版

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第一单元人在社会中生活1.2乡村与城市教材解读与知识提升新人教版

第二课乡村与城市第1节乡村聚落、城市聚落一、聚落的含义与分类1.含义:人们集中地居住在一起并进行生产和社会活动的场所。

2.分类:聚落的主要类型为乡村和城市。

二、乡村聚落1.含义:即村落,是乡村地区人们的居住场所,也是人们进行生产和社会活动的场所。

2.乡村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及其表现(1)分布与形态:乡村聚落的分布、形态等反映了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的相互关系。

(2)表现(举例)①乡村聚落的分布受自然环境的影响②乡村聚落的形态受自然环境的影响:平原地区的村落密集,多呈团状分布;山谷中的村落一般沿山谷呈带状分布。

③房屋建筑:传统乡村聚落中的房屋建筑,往往体现出当地自然环境的特点。

(图见课本P10)(3)生产生活方式①成因(关系):由于所处自然条件的差异,乡村里的人们从事的生产活动各不相同,人们的生活也各具特色。

②举例:平原地区的乡村,人们主要从事农业(种植业);傍水而居的乡村,人们有的主要从事渔业;山区的乡村,人们有的从事林业;高原地区的乡村,人们主要从事牧业。

(图见课本P10)三、城市聚落 1.形成(1)基础:一般来说,城市聚落是在乡村聚落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先有乡村聚落,后有城市聚落。

(2)过程:随着社会的发展,有些乡村聚落里逐渐出现了商业,成为所在地区的行政管理中心,居民中增加了许多从事农业以外职业的人。

这样,城市聚落就出现了。

乡村聚落――→随着社会发展有些乡村聚落里逐渐出现了商业,成为所在地区的行政管理中心,居民中增加了许多从事农业以外职业的人――→随着社会发展城市聚落2.城市景观的特征(或:与乡村景观的区别)有规模宏大的公共建筑,楼房高而密集(密集分布的住宅楼群),交通发达(纵横交错的交通网络,密集呈网状),人群熙攘的商业中心(人口密集),错落有致的园林绿地……3.城市功能(1)城市有大有小,人口有多有少,特色与功能各异。

特色不同:①有的城市作为一个国家的首都,以政治活动为主,如北京;②有的城市工商业发达,偏重于经济活动,如上海;③有的城市历史文化积淀厚重,在文化艺术方面富有特色,如法国巴黎;等等。

社会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案

社会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案

第一单元人在社会中生活单元备课教材分析《历史与社会》的主题是我们生活的世界。

它的总体构想是以学生观察和思考社会生活的经验为逻辑起点,把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一些基本概念按时间和空间线索加以统整。

依现实社会生活领域横向展开:第一单元就是这一主题的切入点和序曲,每个人都有一个家,家在社区中的位置,可以是我们认识在社区出发点,了解社区的生活,也就迈出了认识社区的第一步。

我想教材安排意图,就是使学生从相对比较熟悉的社区生活入手,将社区内容深化从多个角度去掌握社区的功能,乡村聚落和城市的联系和区别,让学生亲历各种具体情境,选择和利用必要的工具、技术、方法,识别、获取和整理相关社会信息,从而达到课标的要求。

课程标准1 —2- 2比较乡村与城市两种聚落的景观差别,以及居民生活内容的异同;找出影响聚落特征的自然和人文因素。

1 —2—3观察不同区域之间在人员流动、物资交流、信息传播、文化融汇等方面的联系,认识区域联系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意义。

1—4—1认识地图三要素,知道地图的基本种类,运用地图获取所需要的地理信息。

1 —4—2运用各种不同的地图和图表,描述区域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特点。

第一课《我的家在哪里》第1教时从社区看我家【教学目标】:1. 尝试绘制自己“家----实验中学”的平面草图2. 通过学习观察教材P7图1-3平面图,分析并初步掌握地图的“三要素”,能够根据平面图上的方向, 描述一个地点的具体位置;能认识一些常用的图例;能用比例尺计算图上某两地之间的距离。

3. 初步培养学习者一定的独立思考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合作精神【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地图三要素教学难点:地图知识的运用【教学方法】:情感体验法、讨论一发现法。

【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第2教时社区的功能【教学目标】:从自己所在的社区入手,感受社区生活的丰富多彩,体会社区的功能;了解自己家乡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生活的主要特点和功能,理解社区的认同感。

人教版新课标《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上册教案:第一单元人在社会中生活第1课我的家在哪里

人教版新课标《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上册教案:第一单元人在社会中生活第1课我的家在哪里
在教学管理上,我通过监控预习进度和课堂纪律,确保学生的学习效果。我利用在线平台和微信群,发布预习资料和监控学生的预习进度,使学生能够提前了解家庭与社会的关系。在课堂纪律方面,我通过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和引导课堂讨论,确保课堂秩序。然而,在课堂管理方面,我发现部分学生存在注意力不集中的问题,这可能是因为我对课堂活动的设计不够吸引人,没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加注重设计吸引人的课堂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4.艺术性和趣味性:板书设计应具有一定的艺术性和趣味性,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可以使用色彩、图形、符号等元素,使板书更具吸引力。
示例板书设计:
```
家庭与社会的关系
---------------------
|家庭的概念|
|家庭与社会的关系|
|家庭结构的变迁|
---------------------
在教学策略上,我通过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和案例,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家庭与社会的关系。我利用多媒体设备和教学软件,直观地展示家庭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变迁,使学生能够更加直观地理解家庭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然而,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部分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存在困难,这可能是因为我对教学内容的讲解不够深入,没有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加注重深入讲解教学内容,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
本节课的内容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以课本内容为基础,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设计丰富多样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家庭的重要性,增强对家庭的责任感。
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旨在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历史素养、公民素养和批判性思维。通过引导学生了解自己的家庭背景和地理位置,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使学生能够理解家庭在社会中的地位。同时,通过探讨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和沟通能力,提高学生的公民素养。此外,通过分析家庭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变迁,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最后,通过引导学生批判性地思考家庭和社会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 第一单元 生活在社区里 第二课 多种多样的社区教案 人教版 教案

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 第一单元 生活在社区里 第二课 多种多样的社区教案 人教版 教案

课题:人教版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生活在社区里第二课多种多样的社区一、课时分析本课为一个课时内容。

通过前一节课的学习,学生已初步具有一定的阅读平面图的能力,也了解了社区的主要功能,本课是在此基础上对第一课内容的拓展和延伸。

认识社区是认识社会、参与社会生活的起点,它以学生感受、观察、思考社会生活为起点,引导学生认识生活中常见的社区类型及不同类型社区间的差异与联系,从而使学生初步形成区域间的差异与联系的观点。

二、学情分析对于七年级的学生来讲,他们在学习了地图的“三语言”之后,能对空间方位有了一定的感受。

本课时的教学是引导学生从地图上学习拓展到实际空间上来,达到学以致用。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通过阅读教材,知道社区的分类;通过阅读地图,认识社区的功能和分类;能够对社区的环境及其主要特征进行描述。

2、过程与方法:学会做简单的社会调查,在收集资料和社会调查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

通过教材地图的阅读分析,训练学生的使用地图的能力。

进行小组合作学习,锻炼学生的小组合作的能力,培养小组内的团队精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比较,感悟农村和城市的区别;通过认识生活中常见的社区类型及不同社区间的差异和联系,初步树立区域间既有差异又有联系的观点,认识加强社区间联系的必要性。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分析:教学重点:社区的类型和差异及相互联系。

教学难点:社区之间是为何要相互联系?五、教学方法:本课在教学方法的选用上主要采用“讨论法”和“活动教学”的方式。

在教学中,教师通过创设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讨论、解决问题。

本课教学中可进行社区差异的讨论,社区间联系的讨论,便于开启学生心智,提高学生能力。

同时,在教学中,教师要能充分利用时间开展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学。

本课活动主要有:课前的商店商品产地的调查活动。

六、教学准备:(1)老师课前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2)学生课前准备:课前调查社区内商店商品的产地;收集关于本地与外地在资金、人员、信息往来方面的资料七、教学过程:。

《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上第一单元第二课时备课资料

《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上第一单元第二课时备课资料

《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上第一单元第二课时备课资

第二课《在社区中生活》
灵桥镇中吴雪芳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第一单元《生活在社区里》第一课中第二课时,大家知道,七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
的主题是我们生活的世界。

它的总体构想是以学生观察和思考社会生活的经验为逻辑起点,把人文社
会科学领域的一些基本概念按时间和空间线索加以统整。

依现实社会生活领域横向展开:第一单元就
是这一主题的切入点和序曲,每个人都有一个家,家在社区中的位置,可以是我们认识在社区出发点,了解社区的生活,也就迈出了认识社区的第一步,《在社区中生活》这一月。

我想教材安排意图,
就是使学生从相对比较熟悉的社区生活入手,将社区内容深化从多个角度去掌握社区的功能。

从而
达到课标的要求,因此,我想设计本节课目标有以下三点:
1、了解、感受社区生活及社区具有四大功能
2、尝试从不同角度综合多种知识探究问题,提高参与社会实践和自主学习能力。

3、学会与他人合作、关心、热爱公益活动,培养一定的社会责任心。

人教版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上册1.1.2在社区中生活教案

人教版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上册1.1.2在社区中生活教案

人教版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上册1.1.2 在社区中生活教案一、课程基本信息1.课程名称:人教版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上册1.1.2在社区中生活2.教学年级和班级:七年级1班3.授课时间:2022年10月10日4.教学时数:1课时(45分钟)二、核心素养目标1. 培养学生对社区的认知和理解,增强社区意识。

2. 培养学生对历史与社会知识的探究能力,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升实践操作能力。

4. 培养学生团队协作和沟通交流的能力,增强集体荣誉感。

三、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1. 重点:- 社区的概念与特征- 社区成员的互动与合作- 社区生活的方方面面2. 难点:- 社区历史变迁的理解- 社区管理与服务的机制- 个人与社区关系的认识3. 解决办法:- 利用多媒体资料展示社区的变迁,直观理解社区历史。

- 通过小组讨论,分析社区管理与服务的实际案例,理解其机制。

- 引导学生参与社区实践活动,增强个人与社区的联系感。

四、教学资源1. 软硬件资源:教室、投影仪、计算机、打印机、白板、教学挂图2. 课程平台:人教版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上册教材3. 信息化资源:多媒体课件、视频资料、社区案例分析资料4. 教学手段:讲授法、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实践活动法五、教学过程设计1. 导入新课(5分钟)目标:引起学生对“在社区中生活”的兴趣,激发其探索欲望。

过程:开场提问:“你们知道社区是什么吗?它与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展示一些关于社区的图片或视频片段,让学生初步感受社区的魅力或特点。

简短介绍社区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为接下来的学习打下基础。

2. 社区基础知识讲解(10分钟)目标:让学生了解社区的基本概念、组成部分和原理。

过程:讲解社区的定义,包括其主要组成元素或结构。

详细介绍社区组成部分或功能,使用图表或示意图帮助学生理解。

3. 社区案例分析(20分钟)目标: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社区的特性和重要性。

第一单元第一课我的家在哪里(第2课时在社区中生活)教案-人教版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上册

第一单元第一课我的家在哪里(第2课时在社区中生活)教案-人教版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上册

第一单元第一课我的家在哪里(第2课时在社区中生活)教案-人教版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上册一、课程基本信息1.课程名称:人教版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课《我的家在哪里》(第2课时在社区中生活)2.教学年级和班级:七年级一班3.授课时间:2022年10月10日4.教学时数:45分钟二、核心素养目标本节课旨在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历史素养和社会素养,使学生能够从多角度、多维度地理解和把握社区的内涵和发展。

通过学习,学生应能够:1. 运用地理知识描述和分析社区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和人文特征,提升地理素养。

2. 了解社区的历史变迁,认识社区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作用和地位,提高历史素养。

3. 探讨社区中的社会现象和问题,学会从社会学的视角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增强社会素养。

4.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公共参与意识,使学生在社区生活中更加积极、主动。

三、学习者分析1. 学生已经掌握的相关知识: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可能已经接触过一些与社区相关的知识,如社区的定义、社区的功能等。

同时,学生可能也已经学习过一些地理、历史和社会学的基础知识,这些都为本节课的学习提供了基础。

2. 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力和学习风格:七年级的学生对身边的事物充满好奇,他们具有较强的探究能力和动手能力。

在学习风格上,他们更倾向于通过实践和互动来学习。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些特点,采用生动的案例、小组讨论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 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学生在学习本节课的内容时,可能会对社区的内涵和外延产生困惑,对社区的历史变迁和社会现象的理解可能存在困难。

此外,学生可能对社区的实际运作和参与社区生活的方法不够了解,这需要在教学中加以引导和培养。

四、教学资源1. 软硬件资源:多媒体教室、投影仪、计算机、打印机、试卷、黑板、粉笔等。

2. 课程平台:人教版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上册教材、教学PPT、相关案例资料等。

3. 信息化资源:互联网、在线教育平台、历史与社会相关数据库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知者加速:你还知道城市有哪些功能区吗?
小结:任何一座城市的功能都不是单一的,而是集多种功能于一体。

五、城市聚落的生产和生活
问:(想象)生活在城市中的你会从事什么工作?你的生活会是怎么样的?
小结:城市居民主要从事工业、商业和服务业,可享受各种各样的物质、精神和文化方面的生活。

六、小结
七、当堂检测
八、布置作业
《课时特训》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希望同学们通过学习本堂课的内容,来了解社区的各项功能及社区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提
出自己的建议,为社区的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2)为什么会形成这样的聚落?
(小结)一个村落的平面形态,决定于所处的地理环境,如地势起伏高低、地形是否平坦及开阔程度,尤其是要看用水是否方便。

因为大多数村落在形成的早期,生产力水平较低,更谈不上科学技术,逐水、田而居就成为第一要因。

所以,一些村落就在河流两岸、湖泊附近定居下来,并发展到今天。

(补充资料)一些反映空间形态的景观图加深理解
2.村落中的房屋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讨论材料二:图1-19和1-20及书本相关文字。

(1)房屋屋顶的形状有什么区别?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区别?
(2)房屋墙体的厚度有什么区别,为什么?
(3)建筑材料有什么区别,为什么?
(补充资料)不同地区不同建筑风格的景观图(利用反差强烈的图片,会有深刻的印象)
(小结)同是乡村村落,由于各地自然环境差异很大,各民族的生活习俗、历史、文化、宗教信仰等不同,聚落在发展过程中,往往形成了不同的建筑风格,聚落的建筑外貌,建筑材料等因环境而异。

(三)运用地理景观图,帮助学生逐步形成地理思维能力
(承接)其实聚落不仅仅是人们的居住地,人们在聚落中还可以进行各种生产劳动和社会活动,聚落的范围要大于居所的范围。

3.乡村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阅读图1-21,思考:乡村聚落中,按人们所从事的生产活动,可以分为哪几种类型?
同样是生活在乡村聚落的人们所从事的农业活动也有很大的差异(展示四类乡村聚落图片,提问图中人们从事的是哪一种生产活动?学生观察得出乡村聚落的四种类型。


教师总结:通过对以上四幅图的观察与分析我们知道,乡村聚落依据生产方式的不同可分为农村、牧村、渔村和林场。

(四)拓展延伸,进一步提高学生地理思维能力
(活动)请用文字或图画的形式设计出你们认为很合理的乡村聚落模式。

(从地形和地势、土壤、水文、资源、交通等方面);这种理想的乡村聚落和现实的有什么不同?你受到什么启发?
设计意图:“学习是一种真实情境的体验”。

通过设计,真切感受村落的分布与周围环境的联系。

使学生关注自己身边的人和物,培养学生爱家乡的情感。

另外,从不同中认识到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

(作业)1.通过各种渠道查阅平湖地区有哪些有特色的传统聚落?2.如果你是平湖市建设规划局的领导,你将如何开发或保护这些传统聚落?
设计意图:学会做简单的社会调查,在收集资料和社会调查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从建筑景观的哪些方面看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学会分析建筑景观和环境的相关性——房屋屋顶的形状与当地的降水有关,墙体的厚度与当地的气温有关,从而形成地理学
的社会交往能力、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小结)不管怎样,心目中的村落应该符合人地和谐的观念,而现阶段我国开发了一个又一个古村落,我们心目中的古村落也正在逐步地变化。

村落的出现是伴随着人口的聚居逐渐形成的,村落的人口越来越多,规模越来越大,下一步是不是就会形成城市呢?答案我们下节课揭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