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全国高考语文作文题全解析

合集下载

2017年高考全国卷作文题解析

2017年高考全国卷作文题解析

2017年高考全国卷作文题解析2017年高考全国卷作文题解析(课件)幻灯片12017高考语文全国卷二题目:阅读下列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60分)1、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2、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杜甫3、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

——李清照4、受光于庭户见一堂,受光于天下照四方。

——魏源5、必须敢于正视,这才可望敢想、敢说、敢做、敢当。

——鲁迅6、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毛泽东幻灯片2作文要求,也是提示和得分方向。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无数名句化育后世,读了上面六句,你有怎样的感触和思考?请以其中两三句为基础确定立意,并合理引用,写一篇文章,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幻灯片3名句解析:1、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周易》出自《周易》的《象传》。

即解释卦象的文字。

普遍意义上认为,是让君子学习天的运行刚健,永不停息,其实就是主动与积极的面对人生。

此句解释纷争很多,流传甚广,很多人知道加上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就是清华的校训。

但从乾卦原意出发,说的就是遵从天的运行规律,刚健不息的人生态度。

幻灯片4名句解析:2、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杜甫出自杜诗名作《月夜忆舍弟》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第二句比较有名,将思乡之情和月亮的亮度结合到一起,用主观感受代替客观标准,意思本身讲的就是思乡忆弟之情,但考虑到这里面点明了白露这个时令,也是二十四节气之一,要考虑到里面蕴含到中国传统文化的信息。

幻灯片5名句解析:3、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

——李清照选自《鹧鸪天·桂花》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

何须浅碧轻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

梅定妒,菊应羞,画栏开处冠中秋。

骚人可煞无情思,何事当年不见收。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说过:何须浅碧轻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易安语也,其词品亦似之。

2017年高考语文真题及答案解析——课标全国卷3(精心排版,精心校对,含范文)

2017年高考语文真题及答案解析——课标全国卷3(精心排版,精心校对,含范文)

绝密★启用前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Ⅲ卷)语文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是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要求,也戳中了一些地方城镇化的软肋。

一些乡村在变为城镇的过程中,虽然面貌焕然一新,但很多曾经让人留恋的东西却荡然无存。

人们或多或少有这样的担忧:快速的、大规模的城镇化会不会使“乡愁”无处安放?要在城镇化进程中留住乡愁,不让“乡愁”变成“乡痛”,一个重要措施是要留住、呵护并活化乡村记忆。

乡村记忆是乡愁的载体,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物质文化的记忆,如日常生活用品、公共活动场所、传统民居建筑等“记忆场所”;另一方面是非物质文化记忆,如村规民约、传统习俗、传统技艺以及具有地方特色的生产生活模式等。

乡村物质文化记忆与非物质文化记忆常常相互融合渗透,构成一个有机整体。

这些乡村记忆是人们认知家园空间、乡土历史与传统礼仪的主要载体。

在城镇化的过程中留住他们,才能留住乡愁。

这实质上是对人的情感的尊重。

至于哪些乡村记忆真正值得保留,这一方面可以借助一些科学的评价体系进行合理的评估,另一方面可以广泛听取民意,然后进行综合甄选。

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需要做好这方面的前期规划。

仅仅留住乡村记忆而不进行呵护,乡村记忆会逐渐失去原有魅力。

呵护乡村记忆,使其永葆“温度”,就要对相关记忆场所做好日常维护工作,为传统技艺传承人延续传统技艺创造条件,保持乡村传统活动的原有品质。

比如,对一些乡土景观、农业遗产、传统生产设施与生产方法等有意识地进行整理维护。

全国III2017年卷高考作文题目点评:我与高考或我看高考范文

全国III2017年卷高考作文题目点评:我与高考或我看高考范文

全国III2017年卷高考作文题目点评:我与高考或我看高考范文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文今年是我国恢复高考40周年,高考为国选材,推动了教育改革与社会进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40年来,高考激扬梦想,凝聚着几代青年的集体记忆与个人情感,饱含着无数家庭的泪珠汗水与笑语欢声,想当年,1977的高考标志着一个时代的拐点。

看今天,你正与全国千万考生一起奋战在2017的高考考场上……要求:请以“我看高考”或“我的高考”为副标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且不少于800字。

今年高考全国卷III的作文题是一道给出材料的半命题作文。

题目的材料首先从高考恢复40周年这点出发,讲高考的意义和40年来所取得成就,讲高考对全国几代青年和无数家庭的影响,然后用一句“想当年,1977的高考标志着一个时代的拐点;看今天,你正与全国千万考生一起,奋战在2017的高考考场上”作结,激起考生的写作冲动,并且给出对作文命题的限制条件。

应该说,这道题符合新课标对高中生写作能力的要求,紧贴考生生活和思想实际,难度适中,并且可以从作文中发现“立德树人”的高考作文指导思想在考生思想实际中的体现程度,也能考查考生思考的严谨与思维的深度,因而是一道不错的作文题。

在高考考场的实际状况中,考生看到这道作文题,应该不会被吓到,而是会发出一种放心的微笑。

但是,容易被部分粗心的考生忽略的是题目对作文标题的限制,可能会有不少考生在阅读试题时将“请以‘我看高考’或‘我的高考’为副标题写一篇文章”中的“副”字漏掉,这就犯了审题的大忌。

殊不知,今年全国卷III的这道作文题,貌似容易,实则错就容易错在这里。

这个“半命题”是就是所谓的“任务”,构思时必须先确定好副标题:是写“我看高考”呢,还是写“我的高考”?一字之差,差别大矣!如果确定写“我看高考”,重点就在“看”,要谈对高考的看法,最适宜写议论文;如果确定写“我的高考”,重点就在“高考”,要写出我和高考的关系,可写议论文,也可写记叙文,还可写抒情散文。

2017年全国卷(1)语文作文解析

2017年全国卷(1)语文作文解析

(4)目的要求:写一篇文章 帮助外国青年读懂中国。 (5)角度要求:要求选好关 键词,使之形成有机的关联。 “选择两三个关键词”,并不是 随机的、凌乱的。考生要从选 择的关键词中,提炼出各个关 键词的最大公约懂材料
:来华留学生关注中国的关 键词,有十二组。
:这十二组关键词的关系— —指向对中国的认识。
“移动支付”“共享单车”:新生事物 不断涌现的中国 “京剧”“广场舞”:传统与流行并 放异彩的中国 “食品安全”“空气污染”:现实严 峻的中国 “美丽乡村”“空气污染”:美好蓝 图与现实挑战并存的生态中国 “共享单车”“美丽乡村”“移动支 付”:低碳、绿色的生态中国……
(2)为什么 1.来华留学生为什么关注这些“中国关 键词”? 2.来华留学生为什么关注这么多“中国 关键词”? 3.这些关键词为什么受到来华留学生的 关注?……
2017全国卷(1)作文解析
一、读懂要求
• 任何写作都面临着以什么角色、 对谁、为什么、写什么、用什 么方式写等交际语境问题。
(1)话题要求:请从中选择 两三个关键词来呈现你所认 识的中国。 (2)角色要求:“你”——高 中毕业生、中国青年。 (3)读者要求:显性读者— —外国青年;隐形读者—— 阅卷教师。
(3)怎么做
如何借助这些关键词,建设一个更美好的 中国?
如何通过这些关键词,认识一个更真实的 中国?
4.审出道理
中国的繁荣发展,引起了来华留学生 的关注。 中国的繁荣发展,表现在传统文化在 现代中国焕发出生机,表现在自信、 开放、包容的大国情怀,表现在衣食 住行诸方面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迅 猛发展……
三、确定立意 根据以上分析,自主选择角 度,向外国青年呈现你所认 识的中国。总之,考生要用 中国灵魂、世界眼光,向外 国友人,讲中国的故事

2017新课标全国卷2高考语文作文题目及点评

2017新课标全国卷2高考语文作文题目及点评

2017新课标全国卷2高考语文作文题目及点评 一、原题再现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1.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周易》)2.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杜甫)3.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

(李清照)4.受光于庭户见一堂,受光于天下照四方。

(魏源)5.必须敢于正视,这才可望敢想,敢说,敢作,敢当。

(鲁迅)6.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毛泽东)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无数名句化育后世。

读了上面六句,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以其中两三句为基础确定立意,并合理引用,写一篇文章。

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二、解题“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体现了坚忍不拔、自强不息的生命追求。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体现了思乡爱乡的家国情怀,具有旷远的意味。

“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体现了追求一流的高洁志向。

“受光于庭户见一堂,受光于天下照四方”体现了“达则兼济天下”“先天下之忧而忧”的博大胸襟。

“必须敢于正视,这才可望敢想,敢说,敢作,敢当。

”体现了文化人的筋骨与清醒的自我意识,不盲从于社会,担当起振兴中华民族的使命。

“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揭示了人应该有远大的精神理想,需立时代之潮头,发时代之先声,用现实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情怀来观照现实生活。

三、逐句解说第1句: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语出《周易》,下句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两句意谓:天(即自然)的运动刚强劲健,君子处事,也应像天一样,自强不息;大地吸收阳光滋润万物,君子应增厚美德,包容万物。

优秀范文:第一篇扫除腻粉呈风骨时下,人们喜欢美容,买贵重的化妆品。

一项英国科学家的研究表明:会化妆的女性平均收入往往高于不化妆的女性,而且显得更聪明。

所以,化妆的女人不一定优秀,但优秀的女人一定会化妆,一定会更注重仪容仪表。

爱化妆是爱美之心的表现,这种心里人皆有之,但只注重这外在的“浅碧深红”,而忽略了内在的“芳香馥郁”,岂不是有徒虚表之嫌?李清照描写桂花诗说:“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

2017年高考语文全国II卷作文评析及优秀作文24篇

2017年高考语文全国II卷作文评析及优秀作文24篇

2017年高考语文全国II卷作文评析及优秀作文一、全国II卷作文题: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60分)①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周易》)②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杜甫)③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

(李清照)④受光于庭户见一堂,受光于天下照四方。

(魏源)⑤必须敢于正视,这才可望敢想,敢说,敢做,敢当。

(鲁迅)⑥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毛泽东)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无数名句化育后世。

读了上面六句,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以其中两三句为基础确定立意,并合理引用,写一篇文章。

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二、专家点评思路一:考生应审题准确,完成题目要求。

作文要求的关键是在六个诗句中以其中两三句为基础确定立意并合理引用,所以考生在写作时应明确每个诗句的立意,然后选出两三个在立意上有内在逻辑关联的句子确定出一个立意,可寻每个句子立意的共同点,因果关系等。

第一句可立意为君子要自强不息方可强大;第二句可立意为思乡;第三句可立意为重视内在之美,或自信的品格;第四句可立意为人因所处位置不同,而视野、格局不同,实现的理想价值也不同。

或人要有远大的理想,立志四方;第五句可立意为要敢于正视自己;第六句可立意为个人、民族、国家的自信自强。

例如,第一句和第六句的立意有共同点均是自信自强,那么考生可据此立意;可将一、四、六立意为实现理想需要视野、自强、自信等因素。

总之,考生需寻找两句或三句间的立意关联,从而确定出一个立意,并在写作时引用。

思路二:考生需准确审题、明确立意、体现思考,准确理解诗句含义,并选择其中两至三句在文中合理引用,言之成理即可。

三、优秀作文欣赏自是花中第一流“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是李清照的一句词,也不愧是李清照的词,写出了李清照的独特心性和不俗气质。

何必去寻求和别人一样浮华艳丽的外表,没有脂粉钗裙,我自有我的一番理想和志趣!当别的女子还在闺阁描眉画鬓的时候,李清照已经在读四书五经了。

2017年全国高考语文作文题全解析

2017年全国高考语文作文题全解析

作文就是一道问答题——2017年全国高考语文作文题全解析全国卷I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60分)据近期一项对来华留学生的调查,他们较为关注的“中国关键词”有:一带一路、大熊猫、广场舞、中华美食、长城、共享单车、京剧、空气污染、美丽乡村、食品安全、高铁、移动支付。

请从中选择两三个关键词来呈现你所认识的中国,写一篇文章帮助外国青年读懂中国。

要求选好关键词,使之形成有机的关联;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一读懂题目(审题:审好题是写好作文的前提)(一)解析2017年全国Ⅰ卷继续采用有明确写作任务的新材料作文题型。

也就是近两年我们常常提到的任务驱动作文。

任务驱动型作文是在2015年高考中出现的新型的命题形式,2015年全国新课标卷两套试题的作文均为“任务驱动型”作文,即在作文材料的基础上增加“任务指令”,要求考生在“任务指令”的提示下完成写作任务。

2016年全国Ⅰ卷的漫画作文,漫画所反映的内容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材料的价值取向具有多元性,考生针对漫画中反映出的现实问题,从“就事论事”到“就事说理”,也与“任务驱动型作文”一致,所不同的就是材料为漫画而非文字,“任务指令”由明示改为“暗含”。

2017全国Ⅰ卷是在前两年任务驱动型作文型作文基础上的创新,我们称之为“发展了的任务型写作”.任务指令有四个方面:1.“请从中选择两三个关键词来呈现你所认识的中国”“呈现你所认识的中国”作为明确指令,鼓励考生从所知所学所感出发,在对宏大话题的把握中,感性叙说,理性思辨,畅所欲言,做到大处着眼,小处着手。

用“两三个关键词”体现考生视野下的中国:历史悠久、科技进步、发展迅速、生机勃勃、热情好客……“从中选择两三个关键词”则完全尊重考生的个人意愿。

这样处理既利于引发考生的写作欲望和真情实感,也利于将思想教育和价值引导作用细化、实化、具体化。

“两三个关键词”意味着选择单一词语属于偏离题意。

2017高考语文,满分作文,全国卷, I卷 II卷 III卷

2017高考语文,满分作文,全国卷, I卷 II卷 III卷

• 接下来我们来做一一对应: • 一带一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 • 广场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谐 • 大熊猫——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谐 • 空气污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代价) • 美丽乡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和谐 • 食品安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法制、诚信 • 中华美食、长城、京剧——传统文化 • 共享单车、高铁、移动支付——创新精神 • 所以当我们在立意时,一定要看到社会热点背后的立 意高点。那么这三个关键词又如何来选呢?因为题目中 的写作导语说“来呈现你所认识的中国”,所以关键词 必然是全面的,那么重复立意高点的关键词比如“中华 美食、长城、京剧”其实就可以只选其中一个。
• 再说任务。 • 首先,要选择“两三个”关键词,不能多, 也不能少。并且它们之间必须要有有机的关联, 不能东一榔头西一棒子,把文章主体部分写成了 互相割裂的几大块。 • 其次,要明白文章的受众是外国青年,那如 何明显地体现这一点,值得考虑。似乎,给外国 青年写一封信,是最明白清晰的展示方式。 • 你必须穿越沙漠,所以你是不自由的;但你可 以选择穿越沙漠的方式,所以你又是自由的—— 这就是我所见到的新课标全国1卷作文题,给我 们约束,但又给出了无限可能。
• 命题在引领价值观的同时,并不限制考生的想象力,相 反鼓励关键词搭配组合的创造性,为批判性思维的发挥 预留了很大空间。如由“美丽乡村”走笔于旧式城镇化 的痼疾和“留住乡愁”的必要,从“大熊猫”延伸到动 物保护乃至生态保护的迫切,借“空气污染”“食品安 全”论述过度追求GDP的危害以及对创新、协调、绿色、 开放、共享这“五大发展理念”的呼唤。考生可以直面 发展中的问题,正视前进中的矛盾,看到潜在的危机, 以高度的忧患意识未雨绸缪,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出谋划策,添砖加瓦。 本题立意空间极其广阔,不仅考虑到了不同层次、 不同地域的考生,也考虑到了不同考生的写作优势。在 立意行文的过程中,使关键词形成有机的关联并不难; 但要作出有新意、有创造性乃至意料之外又情理之中的 关键词组合,并能由此写好文章则又不那么容易。

2017年全国卷II高考作文题目及范文

2017年全国卷II高考作文题目及范文

2017 年全国卷 II 高考作文题目及范文 今年全国卷 II 的作文 题目是有关与诗句的,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风流人物看今朝作文,欢迎阅读。

【作文题目】 (适用地区:甘肃、青海、西藏、黑龙江、吉林、辽宁、宁夏、新疆、内蒙 古、陕西、重庆、海南)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60 分) ①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周易》) ②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杜甫) ③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

(李清照) ④受光于庭户见一堂,受光于天下照四方。

(魏源) ⑤必须敢于正视,这才可望敢想,敢说,敢作,敢当。

(鲁迅) ⑥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毛泽东)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无数名句化育后世。

读了上面六句,你有怎样的感触与 思考?请以其中两三句为基础确定立意,并合理引用,写一篇文章。

要求自选角 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 800 字。

范文:风流人物看今朝 翻开中华民族厚重的历史,多少英雄人物,多少壮美事迹,仍熠熠生辉。

畅 游书海,两千多年前,孔子就吟出“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他用满 腹经纶诠释了礼仪与仁义;李白眺望大好河山, 满怀逸兴豪情, 诵道“飞流 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他用浪漫主义的想象给中国安静的诗坛 带来了勃勃生机;苏轼笑看人世沧桑,豪言壮语:“大江东去,浪淘尽,千 古风流人物……”他用激情让自己的心声成为了指点后人迷 津的北斗,光耀千年…… 五千年文化的积淀,我看到了一个又一个鲜活的人物;我把视线转移到改革 开放的二十一世纪,我看到了更多、更多…… “十、九……三、二、一,点火,起飞!”神州九 号搭载着长征二号运载火箭,向天空呼啸而去,扶摇直上,刺破苍穹,也搭载着 中华儿女飞天的梦想, 飞向了太空!三位宇航员中, 有一位宇航员特别引人注目, 她就是中国第一位飞向太空的女宇航员——当代嫦娥—— 红旗渠传人刘洋,家乡的姑娘能飞上太空,我感到无比的欣慰和自豪!“ 敢上九天揽月,敢下五洋捉鳖”,神州九号的昂首飞天和蛟龙号的深海下 潜,足以证明:在中国这片富有传奇色彩的古老大地上,那些自古以来就坚忍不 拔、勇于探索的黑眼睛、黄皮肤的华夏儿女,一定会以勤奋和智慧去撷取成功之 果,为整个人类做出贡献。

2017年高考作文解析(九套)

2017年高考作文解析(九套)

2017年高考作文9套试题及专家名师解析1.2017年全国I卷(乙卷)作文题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60分)据近期一项对来华留学生的调查,他们较为关注的“中国关键词”有:一带一路、大熊猫、广场舞、中华美食、长城、共享单车、京剧、空气污染、美丽乡村、食品安全、高铁、移动支付。

请从中选择两三个关键词来呈现你所认识的中国,写一篇文章帮助外国青年读懂中国。

要求选好关键词,使之形成有机的关联;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专家解析1:美丽中国,请你解说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陈少华2017年广东高考全国语文试卷的作文题,材料是一则调查,讲的是来华留学生所关注的12个“中国关键词”。

要求考生从中选择两三个来呈现考生所认识的中国。

考生要使这两三个关键词形成有机联系。

读者对象是外国青年,目的是帮助他们了解中国。

材料涉及经济、文化、社会等多个方面,考题具有开放性,立意具有多种选择性,为考生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考生的自主性能够得到发挥。

这是一则有多角度可选择的作文题,考生可以根据自己对中国的认识,从中选出三个关键词,并让他们形成有机联系,形成作文。

比如,可以选择“一带一路”“高铁”“京剧”,畅谈“一带一路“战略,可以带动中国”高铁“的出口,可以扩大以”京剧“为代表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又比如,可以选择“空气污染”、“共享单车”“移动支付”。

共享单车广泛使用,可以一定程度上解决空气污染的问题,有利于人们的健康,而移动动支付又为共享单车的使用提供了方便和技术支持。

这是一道引导考生关注现实的作文题,题意在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中国特色和国际比较,让学生在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条件下,面对中国和世界的互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以正确立场和方法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在此基础上向外国青年“讲好中国故事”,作文题引导考生要关注自己国家的历史、现实与未来,关注自己国家的发展成就与特点,增强爱国主义情感,增强对外交流的自豪感,激发青年一代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同心同向的使命感。

2017年高考真题(全国II卷)语文含解析解析

2017年高考真题(全国II卷)语文含解析解析

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全国II卷语文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青花瓷发展的黄金时代是明朝永乐、宣德时期,与郑和下西洋在时间上重合,这不能不使我们思考:航海与瓷器同时达到鼎盛,仅仅是历史的偶然吗?从历史事实来看,郑和下西洋为青花瓷的迅速崛起提供了历史契机。

近三十年的航海历程推动了作为商品的青花瓷大量生产与外销,不仅促进技术创新,使青花瓷达到瓷器新工艺的顶峰,而且改变了中国瓷器发展的走向,带来了人们审美观念的更新。

这也就意味着,如果没有郑和远航带来活跃的对外贸易,青花瓷也许会像在元代一样,只是中国瓷器的诸多品种之一,而不会成为主流,更不会成为中国瓷器的代表。

由此可见,青花瓷崛起是郑和航海时代技术创新与文化交融的硕果,中外交往的繁盛在推动文明大交融的同时,也推动了生产技术与文化艺术的创新发展。

作为中外文明交融的结晶,青花瓷真正成为中国瓷器的主流,则是因为成化年间原料本土化带来了民窑青花瓷的崛起。

民窑遍地开花,进入商业化模式之后,几乎形成了青花瓷一统天下的局面。

一种海外流行的时尚由此成为中国本土的时尚,中国传统的人物、花鸟、山水,与外来的伊斯兰风格融为一体,青花瓷成为中国瓷器的代表,进而走向世界,最终万里同风,成为世界时尚。

一般来说,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化,而时尚兴盛则是社会快速变化的标志。

因此,瓷器的演变之所以引人注目,还在于它与中国传统社会从单一向多元社会的转型同步。

瓷器的演变与社会变迁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使我们对明代有了新的思考和认识。

如果说以往人们所了解的明初是一个复兴传统的时代,其文化特征是回归传统,明初往往被认为是保守的,那么青花瓷的例子,则可以使人们对明初文化的兼容性有一个新的认识。

事实上,与明代中外文明的交流高峰密切相关,明代中国正是通过与海外交流而走向开放和进步的,青花瓷的两次外销高峰就反映了这一点。

重视文化积淀,培养志向情操——2017年全国Ⅱ卷高考作文题评析

重视文化积淀,培养志向情操——2017年全国Ⅱ卷高考作文题评析

重视文化积淀, 培养志向情操——2017年全国Ⅱ卷高考作文题评析徐殿东西北工业大学附属中学全国Ⅱ卷阅读下面的材料, 根据要求写作。

(60分)(1) 天行健, 君子以自强不息。

(《周易》)(2) 露从今夜白, 月是故乡明。

(杜甫)(3) 何须浅碧深红色, 自是花中第一流。

(李清照)(4) 受光于庭户见一堂, 受光于天下照四方。

(魏源)(5) 必须敢于正视, 这才可望敢想, 敢说, 敢作, 敢当。

(鲁迅)(6) 数风流人物, 还看今朝。

(毛泽东)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无数名句化育后世。

读了上面六句,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以其中两三句为基础确定立意,并合理引用, 写一篇文章。

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2017年全国高考语文Ⅱ卷作文题考查了对文化名句化育功能的感触与思考。

试题在形式上仍是材料作文。

材料由六句名句构成。

名句范围从先秦的《周易》到当代毛泽东的《沁园春·雪》,跨越近三千年。

名句类型既有《周易》传文,也有唐诗宋词现代诗歌,还有近现代的论著杂文。

名句主题丰富多元,有励志上进的,有思乡怀远的,有追求高雅的,也有劝勉兼听正视的,还有自信豪迈的。

试题在“要求”部分提出,以其中两三句为基础确定立意并合理引用,写出自己的感触与思考。

试题在限定与发挥两方面体现了较好的统一性。

首先,试题在限定方面,考查了对六句名句本意的理解,考查了对试题意图、要求的理解。

试题要求有三个小点, 一是“合理引用”名句。

这一条要求考生在写作中要引用材料中的六句名句, 引用就要用引号, 引用原句;合理引用, 即所引用的名句与文中观点及上下文要有关联性、一致性。

二是“以两三句为基础确定立意”。

不必六句全用,可以六中选二或六中选三,同时所选也不能低于两句,只选一句显然是不符合要求的。

“立意”就是确立中心的意思,一篇文章只能有一个中心且要统一集中。

这就需要所引用的两三句名句本身要有相关性、一致性,同时这两三句名句与文章的中心要有相关性、一致性。

2017年高考全国语文卷作文分析

2017年高考全国语文卷作文分析

2017年高考全国语文卷作文分析学而思校高考研究中心2017年的高考如约而至,今年的高考,依然如往年一般牵动着千万学生与家长的心弦。

其中,语文作为第一门开考的学科,自然备受瞩目。

那么就让我们走近新鲜出炉的2017高考语文全国卷,对饱受关注的作文作一简要了解:今年全国卷作文的形势,可以用“关注传统,着眼时事,勇于创新”三个关键词加以概括。

全国Ⅰ要求根据时事关键词向外国青年呈现中国,全国Ⅱ要求从6个古诗句中选取2到3个并自行立意,全国Ⅲ则要求以“我看高考”或“我的高考”为副标题写一篇文章。

总体来说,作文着眼于时事热点和传统文化两大领域,并在形式上作出了较大的探索,使命题形式更加多变。

这些改变,不但给人以眼前一亮的体验,同时,也有了更加明确的任务性,更加难于选材、难于套作,这无形中对全国卷的考生提出了更高的能力要求,也暗示着高考作文命题内容更加关注传统与时事,命题形式不断创新的一种命题趋向。

全国Ⅰ:着眼时事,任务驱动全国Ⅰ卷着眼时事,提出十二个“中国关键词”,并要求考生从中选取两三个关键词来呈现你认识的中国,写一篇文章帮助外国青年读懂中国。

这一作文无疑是在去年的漫画作文之后,对于任务驱动型作文的重归,并作出了形式更加新颖的探索;同时,作文内容更紧扣了时事热点,要求考生对当下时事有广泛及深入的理解,向考生的能力提出了更大的挑战。

全国Ⅱ:关注传统,勇于创新与全国Ⅰ、Ⅲ卷相比,全国Ⅱ卷的作文题则更加出人意料。

给出6个古诗句,并要求在其中选取2或3个,自行立意,确定文体,自拟题目。

这无疑紧扣了新考纲对于加强文化常识考查的要求,同时,在作文考查的创新之路上迈出了一大步。

面对从未见过的作文题型,考生有可能一时无从下手,这一题目,也极大地考验了考生的临场作文能力。

全国Ⅲ:崭新形式,有所探索去年才诞生的全国Ⅲ卷,在作文方面也紧紧把握住了时事与创新的脉搏。

与去年的材料作文形式截然不同,今年的全国Ⅲ卷作文,在高考40周年之际,要求考生以“我看高考”或“我的高考”为副标题写一篇文章。

2017年高考作文题目解析及点评-作文

2017年高考作文题目解析及点评-作文

2017年高考作文题目解析及点评
命题在引领价值观的同时,并不限制考生的想象力,相反鼓励关键词搭配组合的创造性,为批判性思维的发挥预留了很大空间。

如由美丽乡村走笔于旧式城镇化的痼疾和留住乡愁的必要,从大熊猫延伸到动物保护乃至生态保护的迫切,借空气污染食品安全论述过度追求的危害以及对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这五大发展理念的呼唤。

考生可以直面发展中的问题,正视前进中的矛盾,看到潜在的危机,以高度的忧患意识未雨绸缪,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出谋划策,添砖加瓦。

本题立意空间极其广阔,不仅考虑到了不同层次、不同地域的考生,也考虑到了不同考生的写作优势。

在立意行文的过程中,使关键词形成有机的关联并不难;但要作出有新意、有创造性乃至意料之外又情理之中的关键词组合,并能由此写好文章则又不那么容易。

2017年全国高考语文作文真题及其点评(精品)

2017年全国高考语文作文真题及其点评(精品)

(2017·全国卷Ⅰ作文)帮助外国青年读懂中国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60分)据近期一项对来华留学生的调查,他们较为关注的“中国关键词”有:一带一路、大熊猫、广场舞、中华美食、长城、共享单车、京剧、空气污染、美丽乡村、食品安全、高铁、移动支付。

请从中选择两三个关键词来呈现你所认识的中国,写一篇文章帮助外国青年读懂中国。

要求选好关键词,使之形成有机的关联;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构思点评一]2017年全国Ⅰ卷高考作文的材料“通过关键词,帮助外国青年读懂中国”可谓是国际视野,全面驱动,奏响时代最强音。

具体来说有以下几个特点:1.紧扣时政,关注热点,倡导国际视野。

作文材料中十二个关键词涵盖了经济、文化、民生、科技、环保、城乡、出行、购物等八大门类,充分体现了关注时政热点的主要特征,充分引导考生关注并思考现实问题,同时具有国际视野,从国家发展的大局着眼,承担中国公民向外国青年推介中国的责任意识,既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又展望国家发展的美好前景,具有明显的“立德树人”导向功能。

2.全面驱动,尊重个性,引导独立思考。

今年的高考作文,既有“选择两三个关键词”的数量限制,又有“呈现你所认识的中国”内容驱动,还有“帮助外国青年读懂中国”的对象规定和目标达成,同时更有“要求选好关键词,使之形成有机关联”的思维驱动;四重驱动层层叠加,对考生任务驱动的复杂性和思维驱动的关联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可谓真正意义上的“任务驱动型作文”。

考生可以自主选择,但必须同时满足上述四个要求,这对于思维能力欠佳的考生来说难免会顾此失彼,这就提醒我们今后的作文教学必须狠抓思维训练,让考生学会真正的独立思考和个性写作。

3.取材方面,容易写作,却又难以出彩。

“中国关键词”是考生耳熟能详的话题,特别是文科生,在政治课上肯定多有接触,即使理科生也会通过电视、报纸、杂志、会议等对其有一定的了解,加之试题多角度的提示,考生若从十二个关键词中任选两三个来写,肯定会忽视本次作文的核心要求:“选好关键词,使之形成有机的关联”,进而导致偏题。

2017高考语文全国一卷作文解析

2017高考语文全国一卷作文解析

2017高考语文全国一卷作文解析推荐文章高考文综分数分配及试题分布解析热度:高考文综各科的答题技巧解析热度:高考政治大题的答题技巧解析热度: 2017高考语文全国一卷答案解析官方版热度:2017浙江高考语文阅读理解巩高峰《一种美味》答案解析热度:高考不断变革,考卷年年不同,每年的高考变成了一个节日,每年的考题也是颇硕迷离,那么2017年高考语文全国1卷作文难易度如何?下面小编整理的2017高考语文全国一卷作文解析,一起来看一波分析解读吧。

2017高考语文全国一卷作文解析_2017高考语文全国一卷作文难吗2017高考全国卷丨语文作文快评:作文坚定文化自信广场舞共享单车读懂中国卓越教育高考研究专家团队认为,今年高考全国卷I语文作文,与往年相比,难度有所降低,命题思路上完全符合《考试大纲》的要求:命题形式采用了《考试说明》第62页“题型示范”当中“调查报告”+“关键词”的命题形式,内容完全符合《考试大纲》里对“立德树人”的要求,要求帮助外国青年读懂中国,关键词也与《考试说明》中列出的“国际影响、民生改善、科技水平、开放程度”等展现我国大众文化自信话题的探讨。

值得欣喜的是,2017广州一模、湛江二模和汕头一模都选取了对某类社会现象的探讨,与今年全国卷I作文的命题形式与材料内容相近,更能让我们考生感到熟悉与亲切,甚至会觉得题目相对简单,这符合高考改革的目标,做到让考生“有话可说”,但不意味着考生容易拿到高分。

一、作文选材依然有话可说,但勿忘关联与陷阱卓越教育高中语文科汪雅蕙老师认为,2017年全国卷I作文选材贴近中学生活,着眼身边事,体味社会,思考现实与未来。

作文选用了“调查报告”的形式,既避开了各地区对时事的备考热点,又反映了当前作文教学与作文评价的方向。

所涉及的有关中国形象“一带一路、大熊猫、广场舞、中华美食、移动支付”等内容,是考生再熟悉不过的,足以引发考生对我国形象产生自己的思考与判断,由浅入深地分析材料与社会现实,探讨社会生活本质,畅想现实与未来。

2017年高考全国各地作文试题及解析

2017年高考全国各地作文试题及解析

2017年高考全国各地作文试题及解析一、传统文化中国文化里蕴含着丰富的智慧,在大力强调传统文化的热潮中,这样的考题走进考场乃大势所趋!全国Ⅱ卷(甘肃、青海、内蒙古、黑龙江、吉林、辽宁、宁夏、新疆、西藏、陕西、重庆、海南)6个古诗句选2个或者3个,自行立意,确定文体,自拟题目。

1.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2.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3.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李清照)4.受光与庭户见一堂,受光于天下照四方(魏源)5.必须敢于正视,这才可望,敢想,敢说,敢做,敢当(鲁迅)6.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毛泽东)【名师解析】北京卷从下面三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180字左右:1.《根河之恋》里,鄂温克人从原有的生活方式走向了新生活,《平凡的世界》里也有类似的故事。

请你从中选取一个例子,叙述情节并作简要点评。

要求:符合原著内容,条理清楚。

2.请从《红楼梦》中的林黛玉、薛宝钗、史湘云、香菱中选择一人,用一种花来比喻她,并简要陈述这样比喻的理由。

要求:依据原著,自圆其说。

3.如果请你从《边城》里的翠翠、《红岩》里的江姐、《一件小事》里的人力车夫、《老人与海》里的桑地亚哥之中选择一人,依据某个特定情境,为他(她)设计一尊雕像,你将怎样设计呢?要求:描述雕像的体态、外貌、神情等特征,并依据原著说明设计的意图。

二、时代风采和谐社会有着鲜明的时代主题,无论是对于个人还是国家,都存在着不同的特色和风采。

高考命题要紧密结合社会生活,反映时代精神。

全国Ⅰ卷(福建、河南、河北、山西、江西、湖北、湖南、广东、安徽)据近期一项对来华留学生的调查,他们较为关注的“中国关键词”有:一带一路、大熊猫、广场舞、中华美食、长城、共享单车、京剧、空气污染、美丽乡村、食品安全、高铁、移动支付。

请从中选择两三个关键词来呈现你所认识的中国,写一篇文章帮助外国青年读懂中国。

要求选好关键词,使之形成有机的关联;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2017年全国高考III卷语文试卷和答案解析

2017年全国高考III卷语文试卷和答案解析

2017年全国高考III卷语文试卷解析(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是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要求,也戳中了一些地方城镇化的软肋。

一些乡村在变为城镇的过程中,虽然面貌焕然一新,但很多曾经让人留恋的东西却荡然无存。

人们或多或少有这样的担忧:快速的、大规模的城镇化会不会使“乡愁”无处安放?要在城镇化进程中留住乡愁,不让“乡愁”变成“乡痛”,一个重要措施是要留住、呵护并活化乡村记忆。

乡村记忆是乡愁的载体,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物质文化记忆,如日常生活用品、公共活动场所、传统民居建筑等“记忆场所”;另一方面是非物质文化记忆,如村规民约、传统习俗、传统技艺以及具有地方特色的生产生活模式等。

乡村物质文化记忆与非物质文化记忆常常相互融合渗透,构成一个有机整体。

这些乡村记忆是人们认知家园空间、乡土历史与传统礼仪的主要载体。

在城镇化过程中留住它们,才能留住乡愁。

这实质上是对人的情感的尊重。

至于哪些乡村记忆真正值得保留,这一方面可以借助一些科学的评价体系进行合理评估,另一方面可以广泛听取民意,然后进行综合甄选。

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需要做好这方面的前期规划。

仅仅留住乡村记忆而不进行呵护,乡村记忆会逐渐失去原有魅力。

呵护乡村记忆,使其永葆“温度”,就要对相关记忆场所做好日常维护工作,为传统技艺传承人延续传统技艺创造条件,保持乡村传统活动的原有品质。

比如,对一些乡土景观、农业遗产、传统生产设施与生产方法等有意识地进行整理维护。

对于乡村中的集体记忆场所,如村落的祠堂、乡村的入口、议事亭、祭祀场所等,不可因为城镇化就让其全部消亡,而应对这些承载着人的情感和记忆的场所定期维修。

既要让当地居民生产生活更为方便,又要让游子在故乡找到依恋感与归属感。

如果说留住和呵护乡村记忆是一种消极型的留住乡愁的话,那么,活化乡村记忆则是一种积极型的留住乡愁。

活化乡村记忆,就是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挖掘乡村记忆与乡村传统产业,进行精细化、产业化升级,将“文”“人”“居”与“产”融合在一起,让原来的乡村记忆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充满生机活力。

2017年全国2卷高考作文解析

2017年全国2卷高考作文解析

• 做一位君子应当不断充实自己。魏源曾说过:“受光 于庭户见一堂,受光于天下照四方。”君子当不 断学习来充实自己,这也是我们应当做的。俗话 说:“学到老,活到老”一个人想要成就大事就 必需要不断的学习,这才能使自己的视野变的更 加开阔。魏源作为中国开眼看世界的先行者之一, 不断学习西方的文化制度等,一达到师夷长技以 制夷的目的。不断学习,充实自己,做一位正真 的君子。 • 毛主席曾说过:“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我 们身为中国未来的花朵,应当要做到自强不息, 直面人生,不断学习,正真拥有一个君子所应当 具备的品质,正真实现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壮 志豪情,做一位真正的君子。

长江后浪推前浪,一浪更比一浪强。身 处社会主义蓬勃发展的关键时期的我们, 要以自强、自信、英勇无畏的面貌迎接新 的机遇与挑战,用年青人的蓬勃朝气振兴 民族的未来。 • 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长江后浪;观兴 振国邦,只览明日盛世风华! •
做一位君子
• 君子即品德高尚的人,君子的观念出现在中国各家中。孔 老夫子在《论语》就多次提到了君子一词。在古代君子是 德才兼备的代表,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是其追 求的理想人格。身为中学生也应当具备君子的品质,做一 位正真的君子。 • 做一位君子当自强不息。《周易》有云:“天行健,君 子以自强不息”自古以来名垂青史的君子莫不都为了自己 的追求而自强不息,努力奋斗。司马迁忍辱含垢接受宫刑, 为完成父亲遗愿,他自强不息,刻苦奋斗,他大笔如椽, 发奋而作,才最终写出了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的《史记》。越王勾践卧薪尝胆,自强不息,破釜沉舟, 百二秦关终属楚。做一位正真的君子必应自强不息,刻苦 奋斗,若是言行不一必定不会成功。 •
•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学习范文
长江后浪,今朝风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7年全国高考语文作文题全解析2017年全国高考语文作文题全解析全国卷I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60分)据近期一项对来华留学生的调查,他们较为的中国关键词有:一带一路、大熊猫、广场舞、中华美食、长城、共享单车、京剧、空气污染、美丽乡村、食品安全、高铁、移动支付。

请从中选择两三个关键词来呈现你所认识的中国,写一篇文章帮助外国青年读懂中国。

要求选好关键词,使之形成有机的关联;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解析2017年全国卷继续采用有明确写作任务的新材料作文题型。

作文材料源于央视5月份的一组连续报道,为了让考生的思考更集中、更深入,命题时做了必要的调整与提炼。

命题在材料选用方面下足功夫,在写作要求的命制方面,反复斟酌试题的素材、内容和情境,直观而策略地反映时代主题,正面而巧妙地传递价值观念。

立意高远却力避空泛,坚持以学生为本,接地气、有生气,时代感强。

将呈现你所认识的中国作为明确指令,鼓励考生从所知所学所感出发,在对宏大话题的把握中,感性叙说,理性思辨,畅所欲言,讲好中国故事;引导考生用中国梦激扬青春梦,关心现实国情与改革发展,展示他们的理想信念、精神状态与综合素质。

呈现你所认识的中国要求大处着眼,12个中国关键词是考生落笔的抓手,而从中选择两三个关键词则完全尊重考生的个人意愿。

这样处理既利于引发考生的写作欲望和真情实感,也利于将思想教育和价值引领作用细化、实化、具体化。

这些关键词搭配组合的自由度很大。

如由长城京剧讲讲拥有古老文明的传统中国,由高铁移动支付谈谈现代开放的高科技中国,由中华美食广场舞说说好玩的中国或热情的中国,由共享单车移动支付聊聊生机勃勃的时尚中国或新生事物层出不穷的互联网中国。

另外,还可以将传统的国粹京剧与时下流行的广场舞并置而观,将文化悠久的中华美食与食品安全的严峻现实作勾连,也可以将古时的长城与当下的一带一路相互对照、相互发明……凡此种种,都可能写出上佳的文章。

每一个关键词都是中国的缩影和表征,它们之间既存在着丰富的张力和层叠的思辨空间,又共同构成了多样而立体的中国。

命题在引领价值观的同时,并不限制考生的想象力,相反鼓励关键词搭配组合的创造性,为批判性思维的发挥预留了很大空间。

如由美丽乡村走笔于旧式城镇化的痼疾和留住乡愁的必要,从大熊猫延伸到动物保护乃至生态保护的迫切,借空气污染食品安全论述过度追求GDP的危害以及对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这五大发展理念的呼唤。

考生可以直面发展中的问题,正视前进中的矛盾,看到潜在的危机,以高度的忧患意识未雨绸缪,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出谋划策,添砖加瓦。

本题立意空间极其广阔,不仅考虑到了不同层次、不同地域的考生,也考虑到了不同考生的写作优势。

在立意行文的过程中,使关键词形成有机的关联并不难;但要作出有新意、有创造性乃至意料之外又情理之中的关键词组合,并能由此写好文章则又不那么容易。

写作要求中,写一篇文章帮助外国青年读懂中国也是命题的核心所在。

它既是任务驱动的指令,也是具体思辨的语境。

这里,作为写作预设对象的外国青年属于泛指。

考生可想象自己面向全体侃侃而谈,也可预设某一个或某一类外国青年与之对话。

优秀的文章应该有针对性地面对预设的读者写作,寻求共识乃至注意话语策略。

读懂可理解为从茫然无知到初步了解,也可理解为从不全面到更全面的了解,而如何理解并落实帮助,则与预设的读者类型相关,也会影响立意的深度、写作的难度。

此外,命题要求明确文体,而不限制考生写作的文体,只要能呈现你所认识的中国,且能帮助外国青年读懂中国,论述类、叙述类乃至说明、抒情类的文体都可以自由选择,只要在写作中能体现所选文体的特征。

通过以上努力,本题既给考生提供巨大写作空间,又有效防止套作宿构,从而极大提高了测试的区分度和效度。

全国卷II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60分)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周易》)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杜甫)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

(李清照)受光于庭户见一堂,受光于天下照四方。

(魏源)必须敢于正视,这才可望,敢想,敢说,敢做,敢当。

(鲁迅)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毛泽东)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无数名句化育后世。

读了上面六句,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以其中两三句为基础确定立意,并合理引用,写一篇文章。

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解析2017年全国卷继续采用有明确写作任务的新材料作文题型。

试题材料由精心选择的六个中华名句组成,试题命制充分发挥作文的积极导向功能,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引导学生自觉继承、化优秀文化传统,增强国家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试题既让每个考生有话可写,又让优秀考生能够脱颖而出。

六个名句言浅理明,贯穿其中的思想主线清晰,具有很好的亲和力,考生在理解上没有难度;而在审题立意、文体选择等方面又具有很大的开放度,便于考生发挥;要求考生结合自己的感触与思考,为命题加大了空间纵深,也为优秀作文提示了明确指向。

分别古代、近代和现代不同时期的中华名句,有诗词有随感,或豪迈或温婉,有的抒怀有的思辨;包含了自强奋发、家国情怀、坚持自我、豁达自信、开放进取、提升境界、敢于正视问题、勇于面对困难、勇于实践、敢于担当等丰富内涵,涉及个人小我与家国、社会大我等不同层面;既各自独立,言简意赅,又彼此关联,声气相通。

将六句并列齐观,从《周易》到毛泽东,本身就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渊源有自、传承有序与生生不息,是中国文化博大精深、绵延不绝、历久弥新的生动写照。

命题要求以其中两三句为基础确定立意,实则是引导考生结合自己的感触与思考,在充分理解名句内涵的基础上自主进行组合,从小我或大我的角度,以古鉴今,古为今用,激活名句的内在生命力。

考生既可以集中论述两三个名句的相通内涵,如以为基础探讨自强奋发、敢作敢为;也可以辩证思考由两三个名句组合生发的新含意,如以为基础,讨论自信与正视问题、开放进取之间的关系;考生还可以深入研析个人、国家、社会及三者之间的关系,如以为基础,探究如何全面提升个人的人格境界,或以为基础,表现个人对家国情怀、社会现实的与思索,或以为基础,论说坚持自我与承担社会责任之间关系,等等。

考生也可能更看重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无数名句化育后世带给他的感触与思考,而由此出发立意行文,对名句及其时代进行历史分析,个性化地阐发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或结合自己的经历和体会,讲述中华名句化育后世的精彩故事,论说名言警句对文化传承的重要意义。

命题明确要求考生合理引用名句,既呼应了中国诗词大会引发的诗词记诵热,更隐含了文化传承不应只是静态记忆的认知。

引用,可以是名句字面意义的简单借用,也可以是名句哲理的深度化用;可以是正引,也可以是反用。

合理引用名言警句,能使语言表达简洁凝练、生动活泼,增添感染力和说服力;将名句自然融入文章、与全文浑然一体,对考生的表达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写作要求中的引用指令,暗含了文化传承与语言表达等方面的丰富期待。

同时,这一任务型材料作文的创新,也为辨识考生水平高下、强化区分度提供了一种新方法。

全国卷III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60分)今年是我国恢复高考40周年。

40年来,高考为国选材,推动了教育改革与社会进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40年来,高考激扬梦想,凝聚着几代青年的集体记忆与个人情感,饱含着无数家庭的泪珠汗水与笑语欢声。

想当年,1977的高考标志着一个时代的拐点。

看今天,你正与全国千万考生一起,奋战在2017的高考考场上......请以我看高考或我的高考为副标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解析今年是恢复高考40周年,以此命题显然着意于引导考生在社会历史的大背景下审视个人发展,激励一代青年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

40年前高考的恢复,是极富象征意义的事件;直到今天,高考对于大到国家社会、小到每位亲历其中的个体来说,其重要性与影响力仍然不言而喻。

2017年高考作文直接写高考,既出人意表而又在情理之中,无疑是要启发考生在宏观语境中聚焦个人经验,表达对高考的独特体会和理解,呈现他们的酸甜苦辣尤其是勤学奋进中的豪迈之情;另一方面,更是要带动全社会站在国家战略的高度,回顾过去展望未来,理性探索高考的改革之路,也由此感悟古今融通和传统的继承与创新性发展等重大问题。

高考,人人参与其中,但绝大多数考生又未系统地思考与梳理过,所以细想又有些陌生,这在经验储备相对公平的基础上保证了考试的公正,维护了所有考生的话语权,兼之高考本身的言说不尽,所以每位考生可以见仁见智,在较为宽松的空间里写作。

试题材料中的内容,意在引导考生洞悉材料自身的内在关联与生长性,如为国选材与社会进步,时代拐点与国家走势,个人奋斗与家庭期许,历史沉思与当下使命,集体记忆与个人情感,今昔对比与感慨生发……考生更要题目的具体指令:以‘我看高考’或‘我的高考’为副标题,写一篇文章。

不同于一般的话题作文,聚焦审视与表达的主体——我,唤醒考生的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为考生锁定作文立意提供支架。

考生对于我的构思定位,既可写实,亦可虚构。

可供选择的两个副标题,为考生在不同文体上的选择预留了写作空间,这样的架构利于考生思想的表达、经历的叙述与情感的抒发,利于考生完成边界清晰且能自由发挥的理想写作。

就本题写作的预估和建议来说,若选择以我看高考为副标题写作,写作相对集中,考生须从标题的拟定开始,就聚焦对于高考的看法与评价:既可肯定高考对于国家、社会、个人的意义与价值,如对于社会进步的推动价值,对于公平社会的建设意义,对于个人提升的引领作用等;也可质疑讨论高考考查的科学性、录取制度的公平性以及高考催生的教育乱象等。

若选择以我的高考为副标题写作,可供考生写作的空间比较大,选择的文体较多,如记叙类文体,可以围绕材料的触发点对自己的高考经历或憧憬进行筛选整合,传达出我之于高考的生活过往与内心期许,甚至通过个人轨迹折射时代变迁。

有能力的考生还可以将其虚构为小说,间接传达我之于高考的独特体验与个性理解。

此题也有散文诗歌等文体的写作空间。

北京卷26.作文(50分)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

不少于700字。

将题目抄写在答题卡上。

纽带是能够起作用的人或事物。

人心需要纽带凝聚,力量需要纽带汇集。

当今时代,经济全国化的发展、文化的交流、历史的传承、社会的安宁、校园的和谐等都需要纽带。

请以说纽带为题,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充分,论证合理。

2049年,我们的共和国将迎来百年华诞。

届时假如请你拍摄一幅或几幅照片来展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辉煌成就,你将选择怎样的画面?请展开想象,以共和国,我为你拍照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