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梗死磁共振影像诊断与鉴别PPT课件

合集下载

脑梗死的CT、MRI诊断PPT课件

脑梗死的CT、MRI诊断PPT课件
囊腔约60天形成,可有局部脑萎 缩。
17
陈旧性脑梗死
18
2.MRI表现
超急性期(0-6小时)
6小时 1997),
以内
可出
现T1T2
值的
改变
(Osbrn
4小时以内有肯定异常(Lee 1998), 甚 至 在 3 0 分 钟 内 即 可 出 现 长 T2 改 变 (Katashiyo 1999.6),
21
急性脑梗死
22
急性小脑梗死
23
亚急性期(72小时-10天) 占位效应明显,T1T2值长可有继 发性出血,可见脑回状强化(此时 梗死灶已为不可逆性)。
DWI上的高亮信号开始衰减。
.
24
多发腔隙性 脑梗死
25
稳定期(10-15天) 梗死中心T1T2值更长,占位效应消
退 , 梗 死 区 出 血 率 高 达 4 4 % ( Kalan 1998) 加强影像监控诊断的重要性(大片 出血常导致死亡)
ATP减少


超急性期、
过量谷氨酸释放 ↓
细胞毒性水肿 ↓
急性期脑
NMDA受体过度兴奋 ↓
非NMDA受体过度兴奋 ↓
梗死0-24 钙通道持续开放
钠、水内流
小时内的
↓ 钙、水内流
↓ 细胞毒性水肿加重
动态过程
↙↘

酶激活 细胞毒性水肿加重 细胞内高渗



氧自由基过量, │

ATP 耗竭





神经细胞大量晚期死亡
梗死区多在大脑中动脉远端皮质支, 如 病 灶 呈 扇 形 , 是 栓 塞 的 特 征 ( Kalan 2001)

脑梗塞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ppt课件

脑梗塞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ppt课件

包膜形成期:通常在1~2w初步形成,4~8w形成良好。
脓肿壁内层为炎症细胞带,中层为肉芽和纤维组织,外层为 神经胶质层。
原发感染症状;全身感染症状;包膜形成后上述症状减轻, 出现颅内压增高和脑病症状。
PPT课件
40
影像学表现——CT表现
急性脑炎期表现为边界不清的低密度区,也可为不均匀的混杂密 度区;增强一般无强化;有占位效应。
PPT课件
7
影像学表现——CT表现
CT平扫
1期:发病24h之内。发病4~6h脑缺血区出现脑水肿,部分 病例CT显示局部脑沟消失;12h脑细胞坏死,血脑屏障开始 破坏,此时约1/2的患者局部显示低密度灶。 动脉致密征,岛带征,豆状核密度减低、边缘模糊,凸面脑 叶的皮髓质界面消失。
PPT课件
8
影像学表现——CT表现
伴有局限性脑萎缩:患侧的脑室及脑沟扩大,中线结构向 患侧移位。
PPT课件 9
影像学表现——MRI表现
MRI平扫 急性期:病变的血管内无流空效应 T1图像:局部皮质信号减低,皮髓界限消失,脑沟变浅消失; T2图像:病变呈浅淡的长T2信号。 亚急性期:梗塞区呈典型的长T1T2信号,形态及占位效应与CT 同期表现类似。 慢性期:梗塞区信号越来越长,直至最终形成与脑脊液信号一致 的脑软化灶。FLAIR序列病灶呈长T2信号,软化灶信号被抑制, 局部胶质增生呈高信号。
心源性栓塞型
小动脉闭塞型 其他明确病因型 不明原因型
PPT课件
4
脑梗塞的分型
2、根据临床表现神经影像学检查分为 大面积脑梗塞 分水岭梗塞 出血性脑梗塞
多发性脑梗塞
3、根据病程和病情分为 突发型 20 % 进展型 30 % 缓慢进展型 30 %
无症状型 10 %

脑梗塞影像诊断ppt课件

脑梗塞影像诊断ppt课件

影像学表现
CT表现
平扫:基底节丘脑区类圆形低密度灶,边界模糊,直径 10~15mm,无明显占位效应;可多发。4周左右形成软化灶, 可伴有局限性脑萎缩。 增强:梗塞后3天~1周可发生均一或不规则形斑片状强化;形 成软化灶后不强化。
MRI表现
病灶呈长T1长T2信号,FLAIR序列呈高信号,无占位效应。
脑梗塞影像诊 断
脑血管病的发病情况
• 我国城市和农村人口的第一位致残和死亡原因 • 150万-200万/年新发脑卒中 • 目前700余万患者 • 存活的患者中3/4劳动力丧失, 重度致残占40%
• 70%缺血性脑卒中
脑梗塞概述
属缺血性脑血管病,包括脑血栓形成和脑栓塞。
部位与缺血的原因有直接关系。
(三)、出血性脑梗塞
定义:发生脑梗塞后,出现动脉再开通,血液从病变的血管 漏出,或穿破血管进入脑组织而形成。 发病机制:可能是由于脑血管发生栓塞后,其供血区内脑组 织弥漫性缺血、缺氧,血管壁尤其是毛细血管壁通透性增强 或麻痹,当侧支循环再建或过度灌流时,血流力图通过吻合 支进入已麻痹损害的血管,则导致出血。 脑梗塞后动脉血管的再通率很高。日本学者入野忠劳氏报道, 血管闭塞者有40%~75%可以再开通,多数在发病后的2~3 天,少部分在7天内再开通。个别病例在数月或数年后仍可再 开通。 规律:栓塞性脑梗塞发生出血性梗塞者,多于非栓塞性梗塞; 大面积梗塞比小梗塞灶多见;早期应用抗凝、溶栓、扩溶、 扩血管药物以及早期外科手术等,均可促发出血性脑梗塞的
影像学表现——MRI表现
2.增强扫描: 超急性期 T1图像,可出现: ①血管内强化:梗塞区和/或临近血管腔的曲线样强化,增强血管 主要为动脉,可能为血管闭塞或狭窄时局部血流变慢所致。 ②脑实质强化:此期梗塞脑实质的强化与急性晚期或亚急性期的 强化不同,表现为脑实质片状轻微强化,边界模糊不清,可能为 血管充血或血脑屏障的早期开放。 ③脑膜强化:表现为条状强化,主要是脑膜的侧支血管充血所致。 急性期:梗塞区内可出现血管强化。梗塞后1~3天还可出现软脑 膜强化。 亚急性期:梗塞区出现脑回样强化。 慢性期:8~10周后不再出现强化。

脑梗死的CT MRI诊断124页PPT

脑梗死的CT MRI诊断124页PPT
脑梗死的CT MRI诊断
11、获得的成功越大,就越令人高兴 。野心 是使人 勤奋的 原因, 节制使 人枯萎 。 12、不问收获,只问耕耘。如同种树 ,先有 根茎, 再有枝 叶,尔 后花实 ,好好 劳动, 不要想 太多, 那样只 会使人 胆孝懒 惰,因 为不实 践,甚 至不接 触社会 ,难道 你是野 人。(名 言网) 13、不怕,不悔(虽然只有四个字,但 常看常 新。 14、我在心里默默地为每一个人祝福 。我爱 自己, 我用清 洁与节 制来珍 惜我的 身体, 我用智 慧和知 识充实 我的头 脑。 15、这世上的一切都借希望而完成。 农夫不 会播下 一粒玉 米,如 果他不 曾希望 它长成 种籽; 单身汉 不会娶 妻,如 果他不 曾希望 有小孩 ;商人 或手艺 人不会 工作, 如果他 不曾希 望因此 而有收 益。-有什么损失。——卡耐基 47、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 48、书籍把我们引入最美好的社会,使我们认识各个时代的伟大智者。——史美尔斯 49、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孙洙 50、谁和我一样用功,谁就会和我一样成功。——莫扎特

脑梗死-PPT课件精选全文

脑梗死-PPT课件精选全文

支持疗法
2)维持呼吸道通畅:及时吸痰、供氧,必要 时气管切开。
3)营养:72小时以内可以靠静脉输液维持, 72h仍不能进食者插鼻饲管。
恢复期: 脑水肿、颅高压症状消退后即进入恢复期。
1、一般治疗:按病人经济条件可适当造用
改善脑循环、神经促代谢药和中药。
2、康复治疗:有神经功能缺损(语言障碍、 瘫痪等)者应尽早开始康复治疗。
眼一过性失明、同侧Horner征 精神障碍、尿潴留、强握、吸吮反射、对侧
短暂性共济失调
临床表现
椎—基底动脉系统闭塞: 常见症状:眩晕、呕吐、平衡障碍、复视、眼 震、共济失调、偏盲或象限盲、面部麻木、 交叉性瘫痪; 严重者出现四肢瘫痪、昏迷、高热、瞳孔缩小、 死亡;
脑干综合征: Weber 综合征、Benedit综合征、椎—基底 动脉尖综合征(TOBS)、 Millard-Gubler 综合征、Foville 综合征、 Wallenberg综合 征、闭锁综合征
脑血栓形成—临床表现(一)
一般特点




TIA












一般特点
由动脉粥样硬化所致者以中老年多见 由动脉炎所致者以中青年多见 静息状态下发病 1/4病前有TIA发作史 大多无意识障碍 神经系统症状多在发病后10余小时或1~2天 内达到高峰
临床表现
颈内动脉系统闭塞: 常见症状:三偏症状、失语、体象障碍、单
脑梗死 (cerebral infarction)
脑梗死 (缺血性脑卒中 )
概念:脑血液供应障碍引起缺血、缺氧, 导致局限性脑组织缺血性坏死或脑软化。

脑梗死MR诊断及鉴别诊断课件

脑梗死MR诊断及鉴别诊断课件
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MR弥散加权成像(DWI)技术 能够早期发现缺血性病变,为急 性脑梗死的及时治疗提供依据。
MR灌注成像可以评估脑组织的 血流灌注情况,有助于判断梗 死范围和程度,指导治疗决策 。
对于急性脑梗死患者,MR检查 有助于评估病情严重程度,预 测预后,以及监测治疗效果。
脑梗死预后的评估
MR成像可以评估脑梗死的体积、 部位和程度,从而预测患者的预
血流检测
超声可以检测血流状况, 但对于脑梗死相关的血流 改变,MR的灌注成像更 为敏感。
操作简便性
超声检查操作简便,无辐 射,可用于床旁检查,但 MR在诊断脑梗死方面具 有更高的特异性和敏感性。
与DSA检查的比较
创伤性
DSA是一种有创性检查, 需要通过动脉插管进行, 而MR检查无创伤性。
血管成像质量
脑梗死MR诊断标准
符合脑梗死的MRI表 现;
有相应的责任血管供 血区与MRI表现一致 的脑组织缺血坏死证 据。
结合病史、临床表现 和实验室检查,排除 其他可能导致类似表 现的疾病;
02
脑梗死鉴别诊断
脑出血的鉴别
脑出血通常在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 等情况下发生,而脑梗死则多与动脉 粥样硬化、血栓形成等因素相关。
同时,MR成像还可以发现潜在的脑血管畸形、动脉瘤等病变,这些病变也是脑梗死 复发的潜在原因。
05
脑梗死MR诊断的局限性及 展望
当前MR技术的局限性
分辨率限制
目前MR技术对于微小梗死灶的检测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分辨率有 待进一步提高。
扫描时间较长
MR扫描时间相对较长,对于急性脑梗死患者的快速诊断存在一定 困难。
DSA可以提供高清晰度的 血管成像,但MR血管成像 同样能够提供高质量的血 管影像。

脑梗塞影像诊断ppt课件

脑梗塞影像诊断ppt课件

梗塞区内的坏死组织被吞噬细胞清除,形成边缘清晰锐利 的低密度囊腔,增强无强化。
伴有局限性脑萎缩:患侧的脑室及脑沟扩大,中线结构向 患侧移位。
影像学表现——MRI表现
MRI平扫 急性期:病变的血管内无流空效应 T1图像:局部皮质信号减低,皮髓界限消失,脑沟变浅消失; T2图像:病变呈浅淡的长T2信号。 亚急性期:梗塞区呈典型的长T1T2信号,形态及占位效应 与CT同期表现类似。 慢性期:梗塞区信号越来越长,直至最终形成与脑脊液信号 一致的脑软化灶。FLAIR序列病灶呈长T2信号,软化灶信号 被抑制,局部胶质增生呈高信号。
(三)、出血性脑梗塞
临床特点:原有症状和体征加重,并又出现新的症状体征。 出血性脑梗塞的发生:与病人早期活动,情绪激动,血压波 动及早期应用抗凝剂、扩血管药物等不适当的治疗有关。 其症状和体征加重的程度,取决于出血量的多少,继发出血 的时间,及是否应用抗凝、溶栓、扩溶及扩血管药物治疗。
影像学表现
心源性栓塞型
小动脉闭塞型 其他明确病因型 不明原因型
脑梗塞的分型
2、根据临床表现神经影像学检查分为 大面积脑梗塞 分水岭梗塞 出血性脑梗塞
多发性脑梗塞
3、根据病程和病情分为 突发型 20 % 进展型 30 % 缓慢进展型 30 %
无症状型 10 %
(一)脑动脉闭塞性脑梗塞
以大脑中动脉闭塞最多见,其次为大脑后、大脑前动脉 以及小脑的主要动脉闭塞。 多见于50~60岁以上患有动脉硬化、糖尿病、高血脂症者 常于休息或睡眠时起病。
循环衰竭引起者,梗塞常发生在脑血管各主要分支的交界 区和边缘带,或脑动脉的终末小分支区 局部缺血者则与受累的动脉支配区一致。 梗塞区大小与有无侧支循环及其有效程度有关。 病因:脑血管本身的病变>心脏病>血液病和其他原因; 最主要病因:脑动脉粥样硬化和高血压。

《脑梗塞影像诊断及鉴别》PPT课件讲义

《脑梗塞影像诊断及鉴别》PPT课件讲义
CT平扫 1期:发病24h之内。发病4~6h脑缺血区出现脑水肿,部分 病例CT显示局部脑沟消失;12h脑细胞坏死,血脑屏障开始 破坏,此时约1/2的患者局部显示低密度灶。 动脉致密征,岛带征,豆状核密度减低、边缘模糊,凸面脑 叶的皮髓质界面消失。
影像学表现——CT表现
2期:发病2d~2m,CT具有典型表现 ⑴发病24h后,CT能清楚显示梗塞灶 第1w内,梗塞灶呈低密度区,位于大脑皮质区的病灶与 脑血管支配区的分布一致,按血管分布区不同,病灶形状 不同。边缘可清晰或模糊,内部密度可不均匀;可产生不 同程度的占位效应。 3期:发病2m后: 梗塞区内的坏死组织被吞噬细胞清除,形成边缘清晰锐利 的低密度囊腔,增强无强化。 伴有局限性脑萎缩:患侧的脑室及脑沟扩大,中线结构向 患侧移位。
① 出血量较大:呈团块状,形状常不规则,有明显占位表现。 ② 出血灶较小时,可因部分容积效应而被周围低密度水肿区和
梗塞坏死区所掩盖。 ③ 如脑栓塞后4小时即在CT上显示出低密度区的病例,发生出
血性梗塞的可能性大。 ④ 增强扫描 在梗塞区内可出现脑回状,斑片状或团块状强化。 ⑤ 强化以梗塞后第2周~第4周时强化最明显。 MRI:比CT敏感,出血灶的信号特征与脑内血肿MRI信号演变的
化 脓 性 脑 膜 炎
CT
化 脓 性 脑 膜 炎
MRI
Thank you.
演讲结速,谢谢观赏!
PPT常用编辑图使用方法
1.取消组合
2.填充颜色
3.调整大小
选择您要用到的图标单击右键选择“ 取消组 合”
右键单击您要使用的图标选择“填充 ”,选 择任意 颜色
拖动控制框调整大小
商务
图标元素
商务
影像学表现
CT表现
PS:基底节丘脑区类圆形低密度灶,边界模糊,直径 10~15mm,无明显占位效应;可多发。4w左右形成软化灶, 可伴有局限性脑萎缩。 CE:梗塞后3d~1m可发生均一或不规则形斑片状强化;形成 软化灶后不强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超急性期: 细胞毒性水肿,DWI呈高信号,ADC降低 . ➢ 急性期:细胞器肿胀,细胞毒性水肿为主,出现血管
源性水肿早期DWI呈明显高信号,ADC降低 ➢亚急性期:细胞溶解,血管源性水肿更加明显 .
DWI信号稍高、等信号,ADC
. ➢慢性期:趋于脑软化,DWI ,ADC
脑梗死DWI与ADC值演变
➢分水岭脑梗死(Border Zone Infarcts) 两条脑动脉及深穿支供血交界区的脑梗死
分期/病理
脑梗死分期及相关病理改变
分期 时间
超急性期 <6h
病理
细胞膜离子泵衰竭,细胞毒性水肿
急性期
6h~3d 神经元细胞坏死,血脑屏障破坏,细胞 毒性水肿、 血管源性水肿早期
亚急性期 3d~3W 血管源性水肿明显,坏死组织吸收,吞 噬细胞增多
此PPT下载后可自行编辑修改
脑梗死磁共振影像诊断与鉴别
医者人之司命,如大将提兵,必谋定而后战。
开始啦!请将手机调成静音,如有疑问可以随时打断我!
疾病概述
➢脑梗死又名缺血性脑卒中 . . ➢各种原因所致的局部脑组织区域血液供应障碍
脑组织缺血缺氧性坏死,进而产生临床上相应 神经功能缺失的表现 ➢为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最常见的一种疾病 . ➢常见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偏盲、失语等症状 .
脑脑皮皮质质层层状状坏坏死死((CLCNL)N)
➢ MRI特征性改变为T1WI层状高信号,需要与正铁血 红蛋白、顺磁性物质、高含量蛋白质、脂肪组织、 胆固醇、钙化等T1WI高信号灶相鉴别
➢ 早期研究认为CLN T1WI出现高信号为脑缺血后再灌 注损伤导致的出血性脑梗塞,而随后为数不多的尸 检证实脑表面曲线状高信号为皮质层状坏死,不是 出血
MRS
梗死区Lac峰升高、NAA峰减低
梗死中心区
半暗带区
正常区
分水岭脑梗死
皮质型
额叶皮质 枕叶皮质 正中旁白质
皮质下型
豆纹动脉—大脑中动脉 豆纹动脉—大脑前动脉 Heubner—大脑前动脉 脉络膜前动脉—大脑中动脉 脉络膜前动脉—大脑后动脉
皮质型
多为栓塞导致 大脑前、中、后动脉供血 交界区 呈楔形、卵圆形
➢ 病因较多,包括缺氧、脑梗塞、肾上腺危象、渗透性 脱髓鞘综合征、溶血性贫血、中毒、癫痫持续状态、 线粒体脑肌病、婴儿颅内压增高、严重脑外伤和低血 糖等
➢ 存在两种学说:“血管学说”和“异感学说”灰质对缺
血性损伤耐受性明显不及白质,灰质结构上分6层,其中第3层最易受缺血缺
氧损害,这种损害在脑沟两侧和底部的皮质重于脑回表面的皮质。
病因及机制
➢高血压是公认的的最重要的独立危险因素 ➢动脉粥样硬化是主要原因 ➢发病部位与大脑血管的分布有密切关系 ➢脑血流量(CBF)供给障碍 , 神经功能异常(电活动功
能衰竭);缺血达一定程度(15-20%)后,神经 细胞会发生Na+-K+-ATP酶功能丧失(膜衰竭) 细胞水肿、缺血、坏死,血脑屏障破坏等
急性脑缺血后局部血流量减低,恢复供血后仍 可存活区域 灌注异常区超出DWI高信号的区域 溶栓治疗指征之一
脑缺血性病变-半暗带确定
脑缺血性病变-半暗带确定
脑缺血性病变-半暗带确定
男,15岁,突发头痛、头晕伴左侧肢体无力1天余
CBV
CBF
MTT
TTP
CBV正常,CBF减低,MTT延长,提示侧枝循环形成
➢ DWI能超早期(发病 30min)发现严重缺血中 心区,在常规DWI上呈明 显高信号,ADC图示扩散 明显受限
➢ ADC值演变:5-10d ADC 值逐渐接近正常, DWI高 信号;10d–数月, ADC 值大于正常, DWI信号降 低
超急性期
女,45岁,突发右侧肢体无力言语含糊1.5小时
急性期
男,68岁,突发右侧肢体无力2天
亚急性期
男性,61岁,突发言语障碍11天
增强
急性、亚急性期(血脑屏障破坏、新生毛细血管等)
不均匀脑回样、条状或环状强化
脑膜强化(反应性血管充血)

慢性期
脑脑皮皮质质层层状状坏坏死死((CLCNL)N)
➢ 神经病理学定义为一个或多个脑皮质层的局灶性或弥 漫性坏死,包括受累区域的神经元、神经胶质和血管 的坏死
皮质型
皮质下型
皮质下型
MCA、ACA中央支-豆纹动脉深穿支 血流动力学异常 半卵圆中心或放射冠区 多发、串珠样、≥3mm 线样平行侧脑室 为融合性或局部分布
鉴别诊断:病毒性脑炎
男 36 岁 发 热 头 痛 5 天
鉴别诊断:胶质瘤
男 34 岁 发 作 性 愣 神 伴 左 上 肢 无 力 8月
鉴别诊断
➢ T1WI皮质高信号在脑梗死后2周左右出现,2周后信 号逐渐显著,1~2月时达到峰值,3月以后部分开 始消退,但偶尔可持续长达数年
脑脑皮皮质质层层状状坏坏死死((CLCNL)N)
脑脑皮皮质质层层状状坏坏死死((CLCNL)N)
最主要鉴别诊断:出血性脑梗死
➢ 由于缺血梗塞区血液再灌注而在梗塞区域发生的继 发性出血
脑梗死
发病突然
脑炎
低级别胶质瘤
急性发热、病程短 发病缓慢、进行性加重
慢性期 >3W 软化灶形成,胶质增生,含液囊腔
MRI诊断
常规MRI表现
➢ 最早的表现(细胞肿胀) 血管流空信号消失 灰质肿胀 T2WI及DWI信号增高
➢ >24h:T1WI呈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 ➢ 3~5d:水肿及占位效应明显
➢ 慢性期:软化灶形成、脑萎缩
DWI
较常规MR检查更早的发现梗死灶 可用于区别新旧梗死灶
临床分类
✓动脉性脑梗死 ✓静脉性脑梗死 ✓缺血性脑梗死 ✓出血性脑梗死 ✓脑叶脑梗死 ✓腔隙性脑梗死 ✓分水岭脑梗死
原因 结果
累及血管区域
分类
缺血性脑梗死
➢动脉闭塞性脑梗死 脑大、中等动脉粥样硬化 以大脑中动脉闭塞最常见 多50-60岁
➢腔隙性脑梗死(lacunar infarction) 脑穿支小动脉闭塞 好发基底节区、丘脑、脑干、小脑等 直径约5~15mm
➢ 病理:缺血性坏死的脑组织中夹杂着点状、片状融 合的渗血或出血
➢ 出血性脑梗塞多发生梗死后2h~2W ➢ T1WI高信号一般呈点状、斑片状、环状、条索状或
团块状散布于梗塞区,无沿脑皮质层状分布的特点, 随诊复查,出血信号会随时间发生改变
出血性脑梗死
MRA
PWI
明确脑血流灌注减少的区域、程度 梗死区几乎无或完全无灌注 半暗带(penumbra)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