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塞诗
徐锡麟《出塞》诗歌译文及鉴赏
徐锡麟《出塞》诗歌译文及鉴赏《出塞》是由徐锡麟所创作,这首诗抒发了作者义无反顾的革命激情和牺牲精神,充满了英雄主义气概,把一腔报效祖国、战死疆场的热忱发挥得淋漓尽致。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希望能帮助到大家!《出塞》清代:徐锡麟军歌应唱大刀环,誓灭胡奴出玉关。
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
《出塞》译文出征的战士应当高唱军歌胜利归来,决心把满族统治者赶出山海关。
战士只知道在战场上为国捐躯,哪会想将来战死后尸体以马革包裹而还。
《出塞》注释出塞:本是乐府旧题,后人多用此题反映军旅、边塞生活。
军歌:这里有高唱赞歌、慷慨从军的意思。
大刀环:战刀柄上有环,环和“还”谐音,所以用它隐喻胜利而还。
胡奴:中国古代对北方和西方各族的泛称,这里是清朝统治者的蔑称。
玉关:即玉门关。
这里借喻山海关,指要把清朝统治者赶出中原。
解:知道,懂得。
沙场:战场。
何须:何必要。
马革裹尸:英勇作战而死,尸体以马革包裹而还。
《出塞》赏析“拼将热血洒疆场”,这是一首边塞诗,写于1906年。
当时作者从日本回国,曾北上游历,在吉林、辽宁一带察看形势,一路走来,有许多感想,于是就留下了这首七言诗。
“军歌应唱大刀环,誓灭胡奴出玉关。
”,这开篇的两句,诗人便是直抒胸臆,直接表达出了自己内心的一种愿望,而且这两句,也是非常好理解;对于出征的士兵来说,应该要高唱着战歌,然后胜利归来,只有要决心,一定是可以把胡奴赶出玉门关去。
其实这更多的是诗人一种内心的表现,由于当时的满族从关外,入主中原,使得很多的文人,都有这着这样的一种抱负,但是徐锡麟这首诗,则是显得更为独特,也更加的霸气。
第三句在前句的基础之上,更进一步深化出征战士的思想境界,把他们出征的雄心和壮志上升到为国牺牲的高度。
“只解”是说心中所存唯一的念头,排除了其他的种种想法。
古人在对待“死”的问题上,很崇尚为国而死,为朋友而死,为公而死,为义而死,等等,其中尤以为国捐躯被看作无上光荣的事,尤其是战场上为国牺牲,更是高于一切的莫大荣幸。
【古诗词】出塞古诗翻译及原文
【古诗词】出塞古诗翻译及原文
《出塞》是唐朝诗人王昌龄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接下来分享《出塞》古诗翻译及原文,供大家参考。
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渡阴山。
译文
依旧是秦时的明月汉时的边关,征战长久延续万里征夫不回还。
倘若龙城的飞将李广而今健在,绝不许匈奴南下牧马度过阴山。
全诗雄浑豁达,气势流畅,一气呵成。
诗人以雄劲的笔触,对当时的边塞战争生活作
了高度的艺术概括,把写景、叙事、抒情与议论紧密结合,在诗里熔铸了丰富复杂的思想
感情,使诗的意境雄浑深远,既激动人心,又耐人寻味。
对《出塞》的评价历来很高。
明
代诗人李攀龙甚至推奖它是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杨慎编选唐人绝句,也列它为第一。
《出塞》是王昌龄早年赴西域时所做,《出塞》是乐府旧题。
王昌龄所处的时代,正
值盛唐,这一时期,唐在对外战争中屡屡取胜,全民族的自信心极强,边塞诗人的作品中,多能体现一种慷慨激昂的向上精神,和克敌制胜的强烈自信。
同时,频繁的边塞战争,也
使人民不堪重负,渴望和平,《出塞》正是反映了人民的这种和平愿望。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出塞王昌龄的诗有哪些
出塞王昌龄的诗有哪些边塞诗一般出自于出征的将领或随军文官之手。
通过对古战场的艰辛生活和自然风光的描写表达思乡之情以及保家卫国的高尚情操。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出塞王昌龄的诗,欢迎大家阅读参考,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出塞王昌龄的诗1出塞(其一)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从军行(其四)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出塞王昌龄的诗2塞上曲蝉鸣空桑林,八月萧关道。
出塞入塞寒,处处黄芦草。
从来幽并客,皆共尘沙老。
莫学游侠儿,矜夸紫骝好塞下曲饮马度秋水,水寒风似刀。
平沙日未没,黯黯见临洮。
昔日长城战,咸言意气高。
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出塞王昌龄的诗3芙蓉楼送辛渐(其一)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从军行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补充:文学成就成就综述王昌龄存诗181首,体裁以五古、七绝为主,题材则主要为离别、边塞、宫怨。
就数量之多,体制之备,题材之广说,王昌龄的诗实不如李白、杜甫和高适、岑参,但他的诗质量很高。
边塞诗可并高适、岑参而三,四杰以后,诗坛几乎没有边塞诗作。
唐玄宗改府兵制为募兵制后,文人掀起了从军热以求边功。
开元十三年,王昌龄漫游西北边地,有了较深的边塞生活体验,创作了大量的边塞诗,此时岑参11岁,高适还没有开始边塞生活,后人依次考证称王昌龄为边塞诗的创始和先驱。
王昌龄的边塞诗善于捕捉典型的情景,有着高度的概括和丰富的表现力。
既反映了盛唐时代的主旋律,又对边塞风光及边关战场场景进行细致描写,同时能够捕捉到将士细腻的内心世界。
其诗歌意境开阔,语言圆润蕴藉,音调婉转和谐,耐人寻味,在发情、造景、写意等方面均有很高造诣。
而王昌龄的宫怨诗可与李白争胜,且其诗用意之深、写景之妙、比兴之切、造语之奇,都有独道之处。
王昌龄闺怨诗以悲天悯人的精神书写那些久闭深宫的妃殡宫人的悲情哀怨,以细腻的笔触多方面地展现她们的生活和感情世界,揭示她们在残酷的宫殡制度下所遭遇的悲惨命运,客观上批判了封建社会摧残妇女的罪恶。
王昌龄《出塞》古诗原文意思
王昌龄《出塞》古诗原文意思王昌龄《出塞》古诗原文意思在平平淡淡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总免不了要接触或使用古诗吧,从格律上看,古诗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
还在苦苦寻找优秀经典的古诗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王昌龄《出塞》古诗原文意思,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出塞》原文:其一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其二骝马新跨白玉鞍,战罢沙场月色寒。
城头铁鼓声犹震,匣里金刀血未干。
《出塞》注解:1、但使:只要。
2、龙城飞将:《汉书·卫青霍去病传》载,元光六年(前129年),卫青为车骑将军,出上谷,至笼城,斩首虏数百。
笼城,颜师古注曰:“笼”与“龙”同。
龙城飞将指的是卫青奇袭龙城的事情。
其中,有人认为龙城飞将中飞将指的是汉飞将军李广,龙城是唐代的卢龙城(卢龙城就是汉代的李广练兵之地,在今河北省喜峰口附近一带,为汉代右北平郡所在地),纵观李广一生主要的时间都在抗击匈奴,防止匈奴掠边,其中每次匈奴重点进攻的汉地天子几乎都是派遣李广为太守,所以这种说法也不无道理。
3、不教:不叫,不让。
教,让。
4、胡马:指侵扰内地的外族骑兵。
5、度:越过。
在漫长的边防线上,战争一直没有停止过,去边防线打仗的战士也还没有回来。
要是攻袭龙城的大将军卫青和飞将军李广今天还依然健在,绝不会让敌人的军队翻过阴山。
6、阴山:昆仑山的北支,起自河套西北,横贯绥远、察哈尔及热河北部,是中国北方的屏障。
7、骝马:黑鬣黑尾巴的红马,骏马的一种。
新:刚刚。
8、沙场:指战场。
9、震:响。
《出塞》译文:其一依旧是秦汉时期的明月和边关,守边御敌鏖战万里征人未回还。
倘若龙城的飞将李广如今还在,绝不让匈奴南下牧马度过阴山。
其二将军刚跨上配了白玉鞍的宝马出战,战斗结束后战场上只剩下凄凉的月色。
城头上的战鼓还在旷野里震荡回响,将军刀匣里的宝刀上的血迹仍然没干。
《出塞》创作背景:《出塞》是王昌龄早年赴西域时所作,《出塞》是乐府旧题。
出塞的诗意和注释
出塞的诗意和注释边塞诗又称出塞诗是唐代汉族诗歌的主要题材,是唐诗当中思想性最深刻,想象力最丰富,艺术性最强的一部分:一些有切身边塞生活经历和军旅生活体验的作家,以亲历的见闻来写作;另一些诗人用乐府旧题来进行翻新的创作。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出塞的诗意和注释,欢迎大家阅读参考,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出塞的诗意和注释1前出塞九首·其六唐代:杜甫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
射人先射马,擒(qín)贼先擒王。
挽:拉。
当:应当。
长:指长箭。
擒:捉拿。
杀人亦有限,列国自有疆。
苟(gǒu)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
亦有限:是说也有个限度,有个主从。
正承上句意。
列国:各国。
疆:边界。
自有疆,是说总归有个疆界,饶你再开边。
和前出塞诗第一首中的“开边一何多”照应。
苟能:如果能。
侵陵:侵犯。
岂:难道。
作者是唐代诗人杜甫,诗人先写《出塞》九首,后又写《出塞》五首;加“前”、“后”以示区别。
《前出塞》是写天宝末年哥舒翰征伐吐蕃的时事,意在讽刺唐玄宗的开边黩武,本篇原列第六首,是其中较有名的一篇。
诗的前四句,很象是当时军中流行的作战歌诀,颇富韵致,饶有理趣,深得议论要领。
所以黄生说它“似谣似谚,最是乐府妙境”。
两个“当”,两个“先”,妙语连珠,开人胸臆,提出了作战步骤的关键所在,强调部伍要强悍,士气要高昂,对敌有方略,智勇须并用。
四句以排句出之,如数家珍,宛若总结战斗经验。
然而从整篇看,它还不是作品的主旨所在,而只是下文的衬笔。
后四句才道出赴边作战应有的终极目的。
“杀人亦有限,列国自有疆。
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诗人慷慨陈词,直抒胸臆,发出振聋发聩的呼声。
他认为,拥强兵只为守边,赴边不为杀伐。
不论是为制敌而“射马”,不论是不得已而“杀伤”,不论是拥强兵而“擒王”,都应以“制侵陵”为限度,不能乱动干戈,更不应以黩武为能事,侵犯异邦。
这种以战去战,以强兵制止侵略的思想,是恢宏正论,安边良策;它反映了国家的利益,人民的愿望。
关于出塞的古诗100首
1、出塞(唐)王昌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2、使至塞上(唐)王维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吴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3、凉州词(唐)王之涣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4、关山月(唐)李白明月出关山,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
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色,思归多苦颜。
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5、别董大(唐)高适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6、送元二使安西(唐)王维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7、凉州词(唐)王翰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8、雁门太守行(唐)李贺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9、军行(唐)李白骝马新跨白玉鞍,战罢沙场月色寒。
城头铁鼓声犹震,匣里金刀血未干。
10、燕歌行(唐)高适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
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
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
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
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
身当恩遇恒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
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
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边庭飘飖那可度,绝域苍茫更何有!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11、塞下曲(唐)卢纶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12、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唐)岑参君不见走马川,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
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
匈奴草黄马正肥,金山西见烟尘飞,汉家大将西出师。
出塞古诗及诗意
出塞古诗及诗意# 出塞(唐·王昌龄)原文: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一、衍生注释:1. “秦时明月汉时关”:这句诗运用了互文的手法,意思是秦汉时的明月和秦汉时的关隘。
明月和关隘都是边疆的典型意象,这里暗示了边疆战事自秦汉以来就不断延续。
2. “万里长征人未还”:万里长征,极言征战路途遥远。
人未还,说明众多出征的战士都没能归来,反映出战争的残酷和漫长。
3. “但使龙城飞将在”:但使,表示只要。
龙城飞将,一种说法是指卫青,他曾奇袭龙城;另一种说法是指李广,被匈奴称为“飞将军”。
这里泛指英勇善战的将领。
4. “不教胡马度阴山”:不教,不让。
胡马,指代北方游牧民族的骑兵。
阴山,在今内蒙古中部,是古代中原王朝抵御北方游牧民族的天然屏障。
二、赏析:这首诗开篇就营造出一种雄浑壮阔又略带苍凉的意境。
那一轮明月,还是秦汉时的明月,那关隘,也依然矗立,可是时光流转,战争却从未停止。
“万里长征人未还”,短短七个字,道尽了战争中无数士兵的悲惨命运,离乡万里,战死沙场,回不了故乡,让人不禁心生悲戚。
而后两句笔锋一转,诗人发出感慨,如果有像龙城飞将那样的英雄在世,就不会让敌人的骑兵越过阴山。
这不仅是对古代名将的缅怀,更是对当时边疆安稳的渴望。
诗中既有对历史的回顾,又有对现实的忧虑,体现出诗人对边疆战事的深切关注和对和平的向往。
三、作者介绍:王昌龄,唐代著名边塞诗人。
他的诗以七绝见长,多写边塞、送别、闺怨等题材。
王昌龄的边塞诗气势雄浑,格调高昂,充满了积极向上的精神。
他一生坎坷,仕途不顺,但在诗歌创作上却取得了极高的成就,被后人誉为“七绝圣手”。
他的诗歌对后世影响深远,许多作品都成为了唐诗中的经典。
四、运用片段:我和朋友一起去参观历史博物馆,看到那些古代的兵器和边塞的地图时,我突然就想起了王昌龄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我对朋友说:“你看啊,这些东西仿佛在诉说着古代边疆战争的故事。
《出塞》古诗原文赏析
《出塞》古诗原文赏析《出塞》古诗原文赏析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一定没少看到经典的古诗吧,古诗泛指中国古代诗歌。
你还在找寻优秀经典的古诗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出塞》古诗原文赏析,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出塞》原文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渡阴山。
注解1、但使:只要。
2、龙城:龙城是匈奴祭天集会的地方。
3、飞将:指汉朝名将李广而言,匈奴畏惧他的神勇,特称他为“飞将军”。
4、阴山:昆仑山的北支,起自河套西北,横贯绥远、察哈尔及热河北部,是我国北方的屏障。
译文依旧是秦时的明月汉时的边关,征战长久延续万里征夫不回还。
倘若龙城的飞将李广而今健在,绝不许匈奴南下牧马度过阴山。
鉴赏这是一首慨叹边战不断,国无良将的边塞诗。
诗的首句最耐人寻味。
说的是此地汉关,明月秦时,大有历史变换,征战未断的感叹。
二句写征人未还,多少儿男战死沙场,留下多少悲剧。
三、四句写出千百年来人民的共同意愿,冀望有“龙城飞将”出现,平息胡乱,安定边防。
全诗以平凡的语言,唱出雄浑豁达的主旨,气势流畅,一气呵成,吟之莫不叫绝。
明人李攀龙曾推奖它是唐代七绝压卷之作,实不过分。
赏析这是一首著名的边塞诗,表达了诗人希望起任良将,早日平息边塞战事,使人民过上安定的生活的愿望。
诗人从描写景物景入手,首句勾勒出一幅冷月照边关的苍凉景象。
“秦时明月汉时关”不能理解为秦时的明月汉代的关。
这里是秦、汉、关、月四字交错使用,在修辞上叫“互文见义”,意思是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
诗人暗示,这里的战事自秦汉以来一直未间歇过,突出了时间的久远。
次句“万里长征人未还”,“万里”指边塞和内地相距万里,虽属虚指,却突出了空间辽阔。
“人未还”使人联想到战争给人带来的灾难,表达了诗人悲愤的情感。
怎样才能解脱人民的困苦呢?诗人寄希望于有才能的将军。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倘若攻袭龙城的.卫青和飞将军李广而今健在,绝不许让胡人的骑兵跨越过阴山。
唐代诗人王昌龄的出塞诗
唐代诗人王昌龄的出塞诗
1.《出塞二首・其一》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2.《出塞二首・其二》
骝马新跨白玉鞍,战罢沙场月色寒。
城头铁鼓声犹震,匣里金刀血未干。
3.《从军行・其一》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4.《从军行・其二》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5.《从军行・其三》
玉门山嶂几千重,山北山南总是烽。
人依远戍须看火,马踏深山不见踪。
6.《从军行・其四》
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上海风秋。
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7.《从军行・其五》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8.《从军行・其六》
关城榆叶早疏黄,日暮云沙古战场。
表请回军掩尘骨,莫教兵士哭龙荒。
9.《从军行・其七》
胡瓶落膊紫薄汗,碎叶城西秋月团。
明敕星驰封宝剑,辞君一夜取楼兰。
10.《塞下曲・其一》
蝉鸣空桑林,八月萧关道。
出塞入塞寒,处处黄芦草。
从来幽并客,皆共尘沙老。
莫学游侠儿,矜夸紫骝好。
《出塞》古诗原文及鉴赏
《出塞》古诗原文及鉴赏下面是作者为大家整理的《出塞》古诗原文及鉴赏(共含10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篇1:出塞古诗原文及鉴赏龙城飞将:龙城,即卢龙城,是李广驻军的地方,在今河北省卢龙县。
汉代名将李广,勇敢善战,被匈奴人称为“汉之飞将军”。
这里指扬威北方边地的名将。
胡马:这里指匈奴的军队。
但使:只要。
阴山:阴山山脉。
西起河套,绵亘于内蒙古自治区。
汉时匈奴常由此入侵中原。
古诗今译还是秦时的明月和边关,万里出生的将士们仍未归还。
只要汉代的飞将军李广还在,决不能让敌人军队越过阴山。
篇2:出塞古诗原文及鉴赏这是一首慨叹边战不断,国无良将的边塞诗。
诗的首句最耐人寻味。
说的是此地汉关,明月秦时,大有历史变换,征战未断的感叹。
二句写征人未还,多少儿男战死沙场,留下多少悲剧。
三、四句写出千百年来人民的共同意愿,冀望有“龙城飞将”出现,平息胡乱,安定边防。
全诗以平凡的语言,唱出雄浑豁达的主旨,气势流畅,一气呵成,吟之莫不叫绝。
明人李攀龙曾推奖它是唐代七绝压卷之作,实不过分。
这是一首名作,明代诗人李攀龙曾经推奖它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
清沈德潜《说诗ㄧ语》说:“‘秦时明月’一章,前人推奖之而未言其妙,盖言师劳力竭,而功不成,由将非其人之故;得飞将军备边,边烽自熄,即高常侍《燕歌行》归重‘至今人说李将军’也。
防边筑城,起于秦汉,明月属秦,关属汉,诗中互文。
”他这段话批评李攀龙只知推奖此诗而未言其妙,可是他自己也只是说明了全诗的主旨,并没有点出作者的匠心。
沈氏归纳的全诗的主旨基本是对的,但这个主旨的思想是很平凡的。
为什么这样平凡的思想竟能写成为一首压卷的绝作呢?原来,这首诗里,有一句最美最耐人寻味的诗句,即开头第一句:“秦时明月汉时关”.这句诗有什么妙处呢?得从诗题说起。
此诗题名《出塞》,一望而知是一首乐府诗。
乐府诗是要谱成乐章、广泛传唱的,为入谱传唱的需要,诗中就往往有一些常见习用的词语。
王昌龄这首诗也不例外。
出塞古诗大意
出塞古诗大意
《出塞》古诗意思为:秦汉以来,明月就是这样照耀着边塞,离家万里的士卒始终没能回还。
如果有李广这样的将军立马阵前,一定不会让敌人的铁蹄跨过阴山。
《出塞》古诗原文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出塞》赏析
《出塞》是唐朝诗人王昌龄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诗人并没有对边塞风光进行细致的描绘,他是在历史的角度找到坚实的立足点,衬托出当时的好大喜功不合理、不能持久。
汉关秦月,无不是融情入景,浸透了人物的感情色彩。
把复杂的内容熔铸在四行诗里,深沉含蓄,耐人寻味。
这首诗意境雄浑,格调昂扬,语言凝炼明快。
这是一首名作,明代诗人李攀龙曾经推奖它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
清沈德潜《说诗ㄧ语》说:“‘秦时明月’一章,前人推奖之而未言其妙,盖言师劳力竭,而功不成,由将非其人之故;得飞将军备边,边烽自熄,即高常侍《燕歌行》归重‘至今人说李将军’也。
防边筑城,起于秦汉,明月属秦,关属汉,诗中互文。
”他这段话批评李攀龙只知推奖此诗而未言其妙,可是他自己也只是说明了全诗的主旨,并没有点出作者的匠心。
高三复习-出塞古诗全文及意思解释
出塞古诗全文及意思解释
《出塞》是唐代诗人王昌龄的一组边塞诗。
今天小编给大家整理了出塞古诗原文及全文解释,来看看吧!
出塞古诗全文及意思解释原文
《出塞》(唐)王昌龄
其一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其二
骝马新跨白玉鞍,战罢沙场月色寒。
城头铁鼓声犹震,匣里金刀血未干。
解释
其一
秦汉以来,明月就是这样照耀着边塞,但是离家万里的士卒却没能回还。
如果有卫青、李广这样的将军立马阵前,一定不会让敌人的铁蹄踏过阴山。
其二
将军刚刚跨上配了白玉鞍的宝马出战,战斗结束后战场上剩下凄凉的月色。
城头上的战鼓还在旷野里震荡回响,将军刀匣里的宝刀上的血迹仍
然没干。
出塞创作背景《出塞》是王昌龄早年赴西域时所作,《出塞》是乐府旧题。
王昌龄所处的时代,正值盛唐,这一时期,唐在对外战争中屡屡取胜,全民族的自信心极强,边塞诗人的作品中,多能体现一种慷慨激昂的向上精神,和克敌制胜的强烈自信。
同时,频繁的边塞战争,也使人民不堪重负,渴望和平,《出塞》正是反映了人民的这种和平愿望。
组诗的第二首,《全唐诗》同时也录入李白诗作下,作《从军行》或《军行》。
但《李白全集校注汇释集评》没有《军行》一首。
历来对此诗真实作者存有不同意见。
出塞唐王昌龄解析
出塞唐王昌龄解析王昌龄《出塞》的翻译以及赏析导语:《出塞》诗人并没有对边塞风光进行细致的描绘,他只是选取了征戍生活中的一个典型画面来揭示士卒的内心世界。
下面我们来具体了解下王昌龄《出塞》的翻译以及赏析,快来看看吧。
《出塞》王昌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出塞》翻译:依旧是秦时的明月汉时的边关,征战长久延续万里征夫不回还。
倘若龙城的飞将李广而今健在,绝不许匈奴南下牧马度过阴山。
《出塞》注释:1.出塞:是唐代诗人写边塞生活的诗经常用的题目。
塞(sài):边关2.秦时明月汉时关:即秦汉时的明月,汉朝时的关塞。
意思是说,在漫长的边防线上,一直没有停止过战争。
3.但使:只要。
4.龙城飞将:“龙城”:地名,是匈奴圣地,汉朝大将军卫青曾奇袭龙城,后与匈奴作战七战七胜。
而“飞将”则指威名赫赫的“汉之飞将军”李广。
“龙城飞将”并不指一人,实指卫李,更是借代众多汉朝抗匈名将。
5.胡马:指敌方的战马。
胡,古人对西北少数民族的称呼。
6.阴山:山名,指阴山山脉,在今内蒙古境内,汉时匈奴常常从这里南下侵扰中原地区,也是卫青坟冢的模样。
7.不教:不叫,不让。
教,让。
8.度:越过《出塞》赏析:这是一首著名的边塞诗,表现了诗人希望起任良将,早日平息边塞战事,使人民过着安定的生活。
诗人从描写景物景入手,首句勾勒出一幅冷月照边关的苍凉景象。
“秦时明月汉时关”不能理解为秦时的明月汉代的关。
这里是秦、汉、关、月四字交错使用,在修辞上叫“互文见义”,意思是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
诗人暗示,这里的战事自秦汉以来一直未间歇过,突出了时间的久远。
次句“万里长征人未还”,“万里”指边塞和内地相距万里,虽属虚指,却突出了空间辽阔。
“人未还”使人联想到战争给人带来的灾难,表达了诗人悲愤的情感。
怎样才能解脱人民的困苦呢?诗人寄希望于有才能的将军。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倘若攻袭龙城的卫青和飞将军李广而今健在,绝不许让胡人的骑兵跨越过阴山。
出塞的古诗大意。
出塞的古诗大意。
《出塞》是乐府旧题,也是是唐朝诗人王昌龄所作的七言绝句,边塞诗的代表之一。
内容主要是是慨叹边战不断,国无良将,体现出了诗人对战争胜利的渴望与期盼以及对士兵们的信心。
一、作品原文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二、白话译文秦汉以来,明月就是这样照耀着边塞,但是离家万里的士卒却没能回还。
如果有像李广这样骁勇善战的将军立马阵前,一定不会让敌人的铁蹄踏过阴山。
三、创作背景《出塞》是王昌龄早年赴西域时所做,《出塞》是乐府旧题。
王昌龄所处的时代,正值盛唐,这一时期,唐在对外战争中屡屡取胜,全民族的自信心极强,边塞诗人的作品中,多能体现一种慷慨激昂的向上精神,和克敌制胜的强烈自信。
同时,频繁的边塞战争,也使人民不堪重负,渴望和平,《出塞》正是反映了人民的这种和平愿望。
四、作者简介王昌龄(698—757),字少伯,汉族,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又一说京兆长安人(今西安)人。
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
王昌龄早年贫苦,主要依靠农耕维持生活,30岁左右进士及第。
初任秘书省校书郎,而后又担任博学宏辞、汜水尉,因事被贬岭南。
王昌龄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人交往深厚。
开元末返长安,改授江宁丞。
被谤谪龙标尉。
安史乱起,被刺史闾丘晓所杀。
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誉。
王昌龄诗绪密而思清,与高适、王之涣齐名,时谓王江宁。
有文集六卷,今编诗四卷。
代表作有《从军行七首》《出塞》《闺怨》等。
出赛的古诗原文
出赛的古诗原文王昌龄《出塞二首》原文一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二骝马新跨白玉鞍,战罢沙场月色寒。
城头铁鼓声犹振,匣里金刀血未干。
王昌龄《出塞二首》翻译依旧是秦时的明月汉时的边关,征战长久延续万里征夫不回还。
倘若龙城的飞将李广而今健在,绝不许匈奴南下牧马度过阴山。
王昌龄《出塞二首》赏析《出塞二首》是唐代著名边塞诗人王昌龄的诗词作品,这是一首慨叹边战不断,国无良将的边塞诗。
诗的首句最耐人寻味。
说的是此地汉关,明月秦时,大有历史变换,征战未断的感叹。
二句写征人未还,多少儿男战死沙场,留下多少悲剧。
三、四句写出千百年来人民的共同意愿,冀望有“龙城飞将”出现,平息胡乱,安定边防。
全诗以平凡的语言,唱出雄浑豁达的主旨,气势流畅,一气呵成,吟之莫不叫绝。
明人李攀龙曾推奖它是唐代七绝压卷之作,实不过分。
王昌龄是盛唐时享有盛誉的一位诗人。
王昌龄的诗以三类题材居多,即边塞、闺情宫怨和送别。
《全唐诗》对昌龄诗的评价是“绪密而思清”,他的七绝诗尤为出色,甚至可与李白媲美,故被冠之以“七绝圣手”的名号。
尤其是他的边塞诗,流畅通脱,高昂向上,深受后人推崇。
王昌龄的边塞诗充分体现了他的爱国主义,英雄主义精神,另外还深深蕴含了诗人对下层人民的人文关怀,体现了诗人宽大的视野和博大的胸怀。
王昌龄在写作方式上擅长以景喻情,情景交融。
这本是边塞诗所最常用的结构,但是诗人运用最简练的技巧,于这情境之外又扩大出一个更为广阔的视野,在最平实无华的主题之中凝练出贯穿于时间与空间中永恒的思考;最具代表的是《出塞》。
王昌龄《出塞》原文及赏析
王昌龄《出塞》原文及赏析《出塞》唐代诗人王昌龄的一组边塞诗之一。
此诗以平凡的语言,唱出雄浑豁达的主旨,气势流畅,一气呵成。
诗人以雄劲的笔触,对当时的边塞战争生活作了高度的艺术概括,把写景、叙事、抒情与议论紧密结合,在诗里熔铸了丰富复杂的思想感情,使诗的意境雄浑深远,既激动人心,又耐人寻味。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王昌龄《出塞》原文及赏析,欢迎阅读!王昌龄《出塞》原文及赏析篇1《出塞》(其一)作者:王昌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渡阴山。
注解1、但使:只要。
2、龙城:龙城是匈奴祭天集会的地方。
3、飞将:指汉朝名将李广而言,匈奴畏惧他的神勇,特称他为“飞将军”。
4、阴山:昆仑山的北支,起自河套西北,横贯绥远、察哈尔及热河北部,是我国北方的屏障。
译文依旧是秦时的明月汉时的边关,征战长久延续万里征夫不回还。
倘若龙城的飞将李广而今健在,绝不许匈奴南下牧马度过阴山。
赏析这是一首慨叹边战不断,国无良将的边塞诗。
诗的首句最耐人寻味。
说的是此地汉关,明月秦时,大有历史变换,征战未断的感叹。
二句写征人未还,多少儿男战死沙场,留下多少悲剧。
三、四句写出千百年来人民的共同意愿,冀望有“龙城飞将”出现,平息胡乱,安定边防。
全诗以平凡的语言,唱出雄浑豁达的主旨,气势流畅,一气呵成,吟之莫不叫绝。
明人李攀龙曾推奖它是唐代七绝压卷之作,实不过分。
王昌龄《出塞》原文及赏析篇2出塞二首原文: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骝马新跨白玉鞍,战罢沙场月色寒。
城头铁鼓声犹振,匣里金刀血未干。
出塞二首译文及注释译文依旧是秦汉时期的明月和边关,守边御敌鏖战万里征人未回还。
倘若攻袭龙城的卫青和飞将军李广而今健在,绝不许匈奴南下牧马度过阴山。
将军刚跨上配了白玉鞍的宝马出战,战斗结束后战场上只剩下凄凉的月色。
城头上的战鼓还在旷野里震荡回响,将军刀匣里的宝刀上的血迹仍然没干。
注释1.但使:只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出塞》
教学目标:
1.结合课后注释及及工具书,自学古诗,了解诗的大意.
2.诵读古诗,读悟结合,体会诗人丰富的情感,感悟诗歌博大的人性美.
3.课内外结合,激发对诗歌的兴趣及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大体把握诗歌含义,想象诗境,体会诗人情感.
教学难点:
在赏析中了解我国悠久灿烂的古诗文化,激发学习古诗兴趣,培养自学古诗的能力,提高文化素养.
教学准备:
课件资料
教学方法:
自读自悟为主,点播为辅.
课时:一
课前游戏:赛诗会,看谁背诵的古诗多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教师激情:同学们,我们生活在一个诗的国度里,诗歌像一颗颗璀璨的珍珠闪耀在文学的王冠上.
“腹有诗书气自华”。
读诗,能够陶冶我们的情操;读诗,能够使我们的生活浪漫多彩;读诗,能够把我们带入古代惊心动魄的战争场景。
现在,我们就随着诗人王昌龄的笔迹到古代多事的边塞去看看吧!
2、导入《出塞》,板书课题,解题,了解“塞”的意思.
简介作者:王昌龄(698——757),唐代诗人。
字少伯,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
开元十五年进士,授汜水尉。
之后又先后担任过校书郎、江宁令、龙标尉等职,后世称为王江宁或王龙标。
他的诗激昂慷慨,深挚凝练,表现军队生活的边塞诗尤其感人。
他特别擅长五言古诗和七言绝句,其中以七言绝句成就为最高。
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称。
《出塞》、《从军行》是著名的代表作。
今存诗近180首。
过渡语:熟读古诗,初步读懂古诗,是学习古诗的第一步,而要深深地把古诗烙印在自己的心上,理解就很重要。
二、自学古诗,了解诗意
现在谁能说说这首诗的意思?学生谈说诗的意思.个别字意指导.
教师小结:我们是怎么初步读懂古诗的?
学习古诗的方法:借助课文的注释,了解诗歌的大意,在头脑中形成画面,把想象的景象用自己的话说出来.然后通过朗读,进上步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并力求在朗读中表达出这种感情.
三、感悟诗意,体会诗人情感
出示资料: 我国在秦、汉时代便修筑长城防御匈奴入侵。
匈汉的战争自秦起,至汉,至唐,一直没有间断,在阴山一带,匈奴据此而常常入侵中原。
1、感悟“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
为什么征人戍边叫万里长征呢?(边塞远;时间长)
你还从哪里看出时间长?(人未还)
出边塞戍边的征人,为什么不见回家呢?
——战事频繁终老边塞
——战死沙场
放古代战争的视频,学生观看,谈感受.
师:是啊,”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
””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
”战争造成了多少人有家不能回,无家可回和永远不能回家啊.
指导读这两句诗
征人不能回家的事实,该怎样读呢?(凝重)
——从这句诗中,你还读到了什么?(同情征人)该怎样读呢?这是怎样的一种同情呢?
——自秦至汉,自汉至唐,多少征人“战骨埋荒外”“白骨乱蓬蒿”无数生命的死去,作者感叹生命的卑微……读
——自秦至汉,自汉至唐,多少亲人“望穿双眼,哭断心肠”
失去亲人的悲痛,作者感叹人生的无奈……读
指导读
想一想这两句诗有没有讲述一件有关征人的具体事情?诗中没有说征人们具体的生活事件,你觉得征人们可能会做些什么呢?
师创设情景:(音乐起,出示课件)夜色中,荒远苍凉的塞外山峰,一轮明月照着边关,那些背井离乡、长途跋涉来戍守边关的战士们,白天军务繁忙,到了静夜,面对边塞荒凉的关山,面对一轮明月,他们可能会想些什么呢?
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回答.
征人们这一切一切的感受,都化成了一个愿望,那就是——回家.要知道,这征人是千百年来的千百万征人啊!千百年来千百万人萦绕心头的梦,却都只化成一句:(引读)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征人们在思念家乡,思念亲人.同在一轮明月照耀下的征人的亲人可能会做些什么呢?
①征人白发苍苍的父母……
②征人柔弱无助的妻子……
③征人无依无靠的孩子……
教师激情引读:
这千百年来千百万白发双亲、这千百年来千百万可怜的妻子、这千百年来千百万孤苦无依的孩子对儿子、丈夫、父亲的期盼,却也只能化成一句(引读)“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是啊,”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每个征人盼回家,每个征人的亲人盼征人回家.诗人写出这样的诗句该有何等的悲天悯民的情怀啊.板书:思亲盼归征人们回家有望吗?我们来看一段资料: 据《资治通鉴·唐纪》载,玄宗时,改府兵为募兵,兵士戍边时间从一年延至三年、六年,终于成为久戍之役,“天宝以后,山东戍卒还者十无二、三”。
生看资料,理解资料意思。
古代的边塞诗,有很多就反映了边塞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我们一起轻声读读,感受感受。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唐·陈陶《陇西行》
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
──唐·曹松《已亥岁二首》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唐·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今为羌笛出塞声,使我三军泪如雨。
──唐·李颀《古意》
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北朝民歌《木兰辞》
王昌龄面对这千百年来千百万人的悲剧,发千古之感慨,写下了”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的不朽佳句,我们也写两句话,表达自己的感受。
学生写话。
指名读读自己写的话.
2、感悟“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
学生读诗。
这两句诗讲了什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观点和希望?教师可简要介绍李广事迹,帮助学生理解。
塞下曲卢纶
林暗草尺风,将军夜引弓.
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学生汇报,教师引读。
这两句诗表达了王昌龄的殷切希望,来,我们来表达一下诗人的希望,引读──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这两句诗仅仅表达了王昌龄的希望吗?还表达了谁的希望?学生谈
是啊,这是千百年来千百万征人的希望,他们希望——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这也是千百年来千百万征人亲人的希望,他们希望——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整体读全诗。
然而,战争停止了吗?“你认为有李广将军在,战争就可以平息吗?就会有和平吗?是啊,没有,但历史却留下了王昌龄的《出塞》,一个良知者渴望和平、关爱所有生命的最强音。
学生齐诵全诗。
三、阅读思考拓展升华
写一篇读后感,可以谈对战争的看法,也可以写对征人生活同情,或者写一个调查匈汉战争的论文资料一:
汉王朝、匈奴河南之战后,匈奴人失去了阴山以南的广阔区域,痛心疾首,每过于此,无不掩面痛哭;河西之战后,匈奴人又失去了水草丰美的河西地,经济上蒙受的损失更为严重,所以匈奴人歌曰:“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妇女无颜色!”
汉武帝时,汉王朝、匈奴在漠北大会战,经过数月搏杀,匈奴损兵十几万,这几乎是匈奴当时人口的三分之一。
此战后,匈奴几无壮年男丁。
资料二:
凉州词王之涣凉州词(王翰)
黄河远上白云间, 葡萄美酒夜光杯
一片孤城万仞山. 欲饮琵琶马上催。
羌笛何须怨杨柳, 醉卧沙场君莫笑,
春风不度玉门关. 古来征战几人回。
从军行(王昌龄)从军行(李白)
青海长云暗雪山,骝马新跨白玉鞍,
孤城遥望玉门关。
战罢沙场月色寒。
黄沙百战穿金甲,城头铁鼓声犹震,
不破楼兰终不还。
匣里金刀血未干。
资料三:
出塞曲
台湾席慕容
请为我唱一首出塞曲
用那遗忘了的古老言语
请用美丽的颤音轻轻呼唤
我心中的大好河山
那只有长城外才有的景象
谁说出塞曲的调子太悲凉
如果你不爱听
那是因为
歌中没有你的渴望
而我们总是要一唱再唱
像那草原千里闪著金光
像那风沙呼啸过大漠
像那黄河岸阴山旁
英雄骑马壮
骑马荣归故乡
资料四:《雄关赋》节选峻青
啊!雄关!
这固若金汤的雄关!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雄关!
在我们古老的中华民族的伟大历史上,在那些干戈扰攘、征战频仍的岁月里,这雄关,巍然屹立于华夏的大地之上,山海之间,咽喉要地,一次又一次地抵御着异族的入侵,捍卫着神圣的祖国疆土。
这高耸云天的坚固的城墙上的一块块砖石,哪一处没洒上我们英雄祖先的殷红热血?这雄关外面的乱石纵横、野草丛生的一片片土地上,哪一处没埋葬过入侵者的累累白骨!
啊,雄关,它就是我们伟大的民族的英雄历史的见证人,它本身就是一个热血沸腾顶天立地的英雄好汉!
如今,这雄关虽已成为历史陈迹,但是它却仍以它那雄伟庄严的风貌、可歌可泣的历史,鼓舞着人们的坚强意志,激励着人们的爱国情感。
我相信:假若一旦我们的神圣的国土再一次遭受到异族入侵的话,那位手执大刀的青年小伙子,还有我们的现代花木兰,以及所有登临这雄关的公民,全都会毫不犹豫地拿起武器,奔赴杀敌卫国的战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