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 直线与平面的相关位置

合集下载

直线和平面的位置关系

直线和平面的位置关系
(3) 在正方体AC1中,求证:A1C⊥B1D1,A1C⊥BC1
P
P
D1
C1
A
D
O
A
B
C
(1)
(2)
A1 C
D
B1 C
MA
B
B
(3)
(1) PA⊥正方形ABCD所在平 面,O为对角线BD的中点, 求证:PO⊥BD,PC⊥BD
直线和平面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观察到直线与平面 的位置关系共有三种。
即:平行、相交、在平面内。 其中直线在平面内,由基本性质1决定。 对于直线和平面的前两种位置关系,分别给
出下面的定义。
定义1 如果一条直线和一个平面没有公共点,那 么称这条直线和这个平面平行。
直线l与平面平行, 记作l //,即l
∴PC是平面ABC的斜线
∴AC是PC在平面ABC上的射影A
∵BC平面ABC 且AC ⊥ BC
∴由三垂线定理得
PC ⊥ BC
B C
例2 直接利用三垂线定理证明下列各题:
(1) PA⊥正方形ABCD所在平面,O为对角线BD的中点 求证:PO⊥BD,PC⊥BD (2) 已知:PA⊥平面PBC,PB=PC,M是BC的中点, 求证:BC⊥AM
在PAO中,
P
sin PAO PO 8 1 PAO 30
PA 16 2
A
同理 : sin PBO PO 8 PB 10
O
B
PBO 538
三垂线定理及逆定理
P oa
A α
预习:
三垂线定理
什么叫平面的斜线、垂线、射影?
P
oa
α
A
PO是平面α的斜线,
O为斜足; PA是平面α 的垂线, A为垂足; AO

解析几何-吕林根-课后习题解答一到五

解析几何-吕林根-课后习题解答一到五

第一章矢量与坐标§1.1 矢量的概念1.下列情形中的矢量终点各构成什么图形?(1)把空间中一切单位矢量归结到共同的始点;(2)把平行于某一平面的一切单位矢量归结到共同的始点;(3)把平行于某一直线的一切矢量归结到共同的始点;(4)把平行于某一直线的一切单位矢量归结到共同的始点.解:2. 设点O是正六边形ABCDEF的中心,在矢量OA、OB、OC、OD、OE、OF、AB、BC、CD、DE、EF和FA中,哪些矢量是相等的?[解]:图1-13. 设在平面上给了一个四边形ABCD,点K、L、M、N分别是边AB、BC、CD、DA的中点,求证:KL=NM. 当ABCD是空间四边形时,这等式是否也成立?[证明]:.4. 如图1-3,设ABCD-EFGH是一个平行六面体,在下列各对矢量中,找出相等的矢量和互为相反矢量的矢量:(1) AB、CD; (2) AE、CG; (3) AC、EG;(4) AD、GF; (5) BE、CH.解:§1.2 矢量的加法1.要使下列各式成立,矢量b a ,应满足什么条件? (1=+ (2+=+ (3-=+ (4+=- (5= 解:§1.3 数量乘矢量1 试解下列各题.⑴ 化简)()()()(→→→→-⋅+--⋅-b a y x b a y x .⑵ 已知→→→→-+=3212e e e a ,→→→→+-=321223e e e b ,求→→+b a ,→→-b a 和→→+b a 23.⑶ 从矢量方程组⎪⎩⎪⎨⎧=-=+→→→→→→by x ay x 3243,解出矢量→x ,→y .解:2 已知四边形ABCD 中,→→→-=c a AB 2,→→→→-+=c b a CD 865,对角线→AC 、→BD 的中点分别为E 、F ,求→EF . 解:3 设→→→+=b a AB 5,→→→+-=b a BC 82,)(3→→→-=b a CD ,证明:A 、B 、D 三点共线. 解:4 在四边形ABCD中,→→→+=baAB2,→→→--=baBC4,→→→--=baCD35,证明ABCD为梯形.解:6. 设L、M、N分别是ΔABC的三边BC、CA、AB的中点,证明:三中线矢量AL, BM, CN可以构成一个三角形.7. 设L、M、N是△ABC的三边的中点,O是任意一点,证明OBOA++OC=OL+OM+ON.解:8. 如图1-5,设M是平行四边形ABCD的中心,O是任意一点,证明OA+OB+OC+OD=4OM.解:9在平行六面体ABCDEFGH(参看第一节第4题图)中,证明→→→→=++AGAHAFAC2.证明:.10.用矢量法证明梯形两腰中点连续平行于上、下两底边且等于它们长度和的一半.解11. 用矢量法证明,平行四边行的对角线互相平分.解12. 设点O 是平面上正多边形A 1A 2…A n 的中心,证明: 1OA +2OA +…+n OA =0.解,13.在12题的条件下,设P 是任意点,证明 证明:§1.4 矢量的线性关系与矢量的分解1.在平行四边形ABCD 中,(1)设对角线,,b BD a AZ ==求.,,,DA CD BC AB 解(2)设边BC 和CD 的中点M 和N ,且q AN P AM ==,求CD BC ,。

第三章 平面与直线 平面与平面面的位置关系

第三章 平面与直线  平面与平面面的位置关系

n
b b m
n
a
c n b ● m(n) c
32
a
四、两平面的相对位置
⒈ 两平面平行
⑴ 若一平面上的两相交 直线分别平行于另一 平面上的两相交直线, 则这两平面相互平行。
⑵ 若两投影面垂直面相 互平行,则它们具有 积聚性的那组投影必 相互平行。
a
c a d f e f b c d e f
用线上 取点法
● ●
② 判别可见性 n 由水平投影可知, KN段在平面前,故正 还可通过重影点判别可见性。 面投影上kn为可见。12
k 1 b
⑵ 直线为特殊位置
b k a b k● 2 m(n ) ●
● ●
m
空间及投影分析
c

直线MN为铅垂线,其水 平投影积聚成一个点,故交点 K的水平投影也积聚在该点上。
b 如何判别?
可通过正面投影 直观地进行判别。
例:求两平面的交线 MN并判别可见性。
⑴ a
d
a d

b m(n)

e
f
c d
a
b m(n) e ●
f c

n
e c d
f
a

e n c f
m

m
b
b
同面的异侧,异面的同侧可见性相反。
16

d′ a′
b′
n′

e′
a
b
b
e e
f
c
a d b d′ b′ e′ a
c
f a′ h′
c′
f′
h(f) b d(e) c 34
3.一般位置直线与一般位置平面相交

解析几何课件(吕林根许子道第四版)(精)

解析几何课件(吕林根许子道第四版)(精)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第一章 向量与坐标
§1.3 数乘向量
表示与非零向量 设ea a 同方向的单位向量,
按照向量与数的乘积的规定,
a | a | ea
a . ea |a |
上式表明:一个非零向量除以它的模的结果是 一个与原向量同方向的单位向量.
上一页下一页ຫໍສະໝຸດ §1.2 向量的加法定 义1.2.1 设 已 知 矢 量 a、 b ,以空间任意一点 O为 始 点 接连作矢量 OA a, AB b得 一 折 线 OAB, 从 折 线 的 端 点 O到 另 一 端 点 B的 矢 量 OB c , 叫 做 两 矢 量 a与b的 和 , 记 做 cab
(2)结合律: a b c (a b ) c a (b c ). (3) a ( a ) 0.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第一章 向量与坐标
§1.2 向量的加法
有限个矢量 a1 , a2 ,an 相 加 可 由 矢 量 的 三 角 求 形和 法则推广
解析几何课件(第四版)
吕林根 许子道等编
解析几何的基本思想是用代数的方法来研究 几何,为将代数运算引导几何中,采用的最根本最 有效的做法----有系统的把空间的几何结构代数 化,数量化.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向量与坐标 轨迹与方程 平面与空间直线 柱面锥面旋转曲面与二次曲面
第五章 二次曲线的一般理论
下一页
返回
第一章 向量与坐标
§1.4向量的线性关系与向量的分解
定理1.4.2 如果向量 e1 , e 2 不共线,那么向量 r与 e1 , e2 共面的充要条件是 r可以用向量 e1 , e2线性表示, 或者说向量 r可以分解成 e1 , e2的线性组合,即 r x e1 y e2 并且系数 x , y被 e1 , e2 , r唯一确定 . 这时 e1 , e 2叫做平面上向量的基底 . 定理1.4.3 如果向量 e1 , e 2 , e 3 不共面,那么空间 任意向量 r可以由向量 e1 , e 2 , e 3线性表示,或说空间 ( ) 1.4-2

第三章平面与空间直线

第三章平面与空间直线

第三章平⾯与空间直线第三章平⾯与空间直线本章以⽮量为⼯具推导平⾯和空间直线各种形式的⽅程,讨论两平⾯,直线与平⾯,两直线的相互位置关系,并以⽮量为⼯具推导两平⾯,直线与平⾯,两直线间的夹⾓公式以及点到平⾯,点到直线,两异⾯直线间的距离公式,最后⼜讨论了平⾯束⽅程及其应⽤。

本章的基本要求如下:A.掌握1.基本概念:平⾯的⽅位⽮量和法⽮量,量,⽅向⾓,⽅向余弦,⽅向数。

有轴平⾯束和平⾏⾯束。

点与平⾯间的离差,直线的⽅向⽮量2.平⾯⽅程⽮量形式的⽅程:点位式,⼀般式,参数式,点法式。

坐标形式的⽅程:点位式,三点式,截距式,⼀般式,参数式,点法式,法线式。

根据平⾯的⽅程画出平⾯的图形。

3.直线⽅程⽮量形式的⽅程:点向式,参数式。

坐标形式的⽅程:对称式,两点式,参数式,⼀般式,射影式。

4.点,直线,平⾯的相关位置①⽤⽮量⽅法讨论两平⾯的位置关系(相交,平⾏,重合),并求两平⾯间的夹⾓。

②点和平⾯的位置关系(点在或点不在平⾯上),利⽤平⾯的法线式⽅程求点与平⾯的离差和距离。

③⽤⽮量⽅法讨论直线和平⾯的位置关系(相交,平⾏,直线在平⾯上),并求直线和平⾯间的夹⾓。

④点和直线的位置关系(点在直线上或点不在直线上),利⽤⽮量⽅法求点到直线的距离。

⑤⽤⽮量⽅法讨论两直线的位置关系(异⾯,相交,平⾏,重合)并求两直线间的夹⾓。

⑥平⾯束⽅程,利⽤平⾯束⽅程求空间直线在任⼀平⾯上的射影。

⑦空间圆的⽅程,圆⼼和半经的求法。

5.基本理论平⾯基本定理及其证明(定理3,1,1)有轴平⾯束⽅程及其证明(定理3,8,1)B.理解利⽤⽮量⽅法求两异⾯直线的公垂线和两异⾯直线间的距离。

知识要求:1.知道决定平⾯的⼏何条件及⽮量条件,会根据⼏何条件求出平⾯⽅程;2.掌握平⾯的参数⽅程、⼀般⽅程、法式⽅程、截距式⽅程;3.会求点到平⾯的距离;4.会⽤⽮量条件判断平⾯与平⾯的位置关系;5.知道决定空间直线的⼏何条件及⽮量条件,会根据⼏何条件求出直线⽅程;6.掌握空间直线的参数⽅程、两点式⽅程、⼀般⽅程、标准⽅程,会将参数⽅程、⼀般⽅程转化成标准⽅程;7.会⽤⽮量条件判断直线与直线、平⾯与直线的的位置关系;8.会求两直线之间的夹⾓;9.会求两异⾯直线之间的距离与公垂线⽅程;10.了解平⾯束的概念。

解析几何全册课件(吕林根版)精选全文完整版

解析几何全册课件(吕林根版)精选全文完整版
定理1.2.2 向量的加法满足下面的运算规律:
(1)交换律:
(2)结合律:
(3)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O
A1
A2
A3
A4
An-1
An
这种求和的方法叫做多边形法则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向量减法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A
B
C
上一页
返回
例2 试用向量方法证明:对角线互相平分的四边形必是平行四边形.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为直线上的点,
6、线段的定比分点坐标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由题意知: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定理1.5.4 已知两个非零向量
7、其它相关定理

共线的充要条件是
定理1.5.6 已知三个非零向量
,则
共面的充要条件是
上一页
返回
空间一点在轴上的投影(Projection)
§1.6 向量在轴上的射影

根据题意有
所求方程为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根据题意有
化简得所求方程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例4 方程 的图形是怎样的?
根据题意有
图形上不封顶,下封底.

以上方法称为截痕法.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以上几例表明研究空间曲面有两个基本问题:
线为
的连
的中点
对边
一组
设四面体

e
e
e
AP
e
AD
e
AC
e

解析几何第三章知识点

解析几何第三章知识点

第三章 平面与空间直线版权所有,侵权必究§3.1 平面的方程1.平面的点位式方程在空间给定了一点M 0与两个不共线的向量a ,b 后,通过点M 0且与a ,b 平行的平面π 就惟一被确定. 向量a ,b 叫平面π 的方位向量. 任意两个与π 平行的不共线的向量都可作为平面π 的方位向量.取标架{}321,,;e e e O ,设点M 0的向径0r =0OM ={}000,,z y x ,平面π 上任意一点M 的向径为r =OM = {x ,y ,z }(如图). 点M 在平面π上的充要条件为向量M M 0与向量a ,b 共面. 由于a ,b 不共线,这个共面的条件可以写成M M 0= u a +v b而M M 0= r -r 0,所以上式可写成r = r 0+u a +v b(3.1-1)此方程叫做平面π 的点位式向量参数方程,其中u ,v 为参数.若令a = {1X ,1Y ,1Z },b = {2X ,2Y ,2Z },则由(3.1-1)可得⎪⎩⎪⎨⎧++=++=++=vZ u Z z z v Y u Y y y vX u X x x 210210210 (3.1-2)此方程叫做平面π 的点位式坐标参数方程,其中u ,v 为参数.(3.1-1)式两边与a ×b 作内积,消去参数u ,v 得(r -r 0,a ,b ) = 0(3.1-3)此即222111000Z Y X Z Y X z z y y x x ---=0 (3.1-4)这是π 的点位式普通方程.已知平面π上三非共线点i M (i = 1,2,3). 建立坐标系{O ;e 1, e 2, e 3},设r i = i OM ={i x ,i y ,i z },i = 1,2,3. 对动点M ,设r =OM ={x ,y ,z },取21M M 和31M M 为方位向量,M 1为定点,则平面π的向量参数方程,坐标参数方程和一般方程依次为r = 1r +u(2r -1r )+v(3r -r 1)(3.1-5) ⎪⎩⎪⎨⎧-+-+=-+-+=-+-+=)()()()()()(131211312113121z z v z z u z z y y v y y u y y x x v x x u x x(3.1-6)131313121212111z z y y x x z z y y x x z z y y x x ---------= 0(3.1-7)(3.1-5),(3.1-6)和(3.1-7)统称为平面的三点式方程.特别地,若i M 是π 与三坐标轴的交点,即1M (a ,0,0),2M (0,b ,0),3M (0,0,c ),其中abc ≠0,则平面π 的方程就是caba z y a x 00---=0 (3.1-8)即1=++czb y a x (3.1-9)此方程叫平面π的截距式方程,其中a ,b ,c 称为π 在三坐标轴上的截距.2.平面的一般方程在空间任一平面都可用其上一点M 0(x 0,y 0,z 0)和两个方位向量a = {1X ,1Y ,1Z },b = {2X ,2Y ,2Z }确定,因而任一平面都可用方程将其方程(3.1-4)表示. 将(3.1-4)展开就可写成Ax +By +Cz +D = 0(3.1-10)其中A =2211Z Y Z Y ,B =2211X Z X Z ,C =2211Y X Y X由于a = {1X ,1Y ,1Z }与b = {2X ,2Y ,2Z }不共线,所以A ,B ,C 不全为零,这说明空间任一平面都可用关于a ,b ,c 的一三元一次方程来表示.反之,任给一三元一次方程(3.1-10),不妨设A ≠0,则(3.1-10)可改写成02=++⎪⎭⎫ ⎝⎛+ACz ABy A D x A即000=--+ACA B zy AD x 它显然表示由点M 0 (-D / A ,0,0)和两个不共线的向量{B ,-A ,0}和{C ,0,-A }所决定的平面. 于是有定理3.1.1 空间中任一平面的方程都可表为一个关于变数x ,y ,z 的三元一次方程;反过来,任一关于变数x ,y ,z 的三元一次方程都表示一个平面.方程(3.1-10) 称为平面π 的一般方程. 3.平面的法式方程若给定一点M 0和一个非零向量n ,则过M 0且与n 垂直的平面π也被惟一地确定. 称n 为π的法向量. 在空间坐标系{O ;i ,j ,k }下,设0r = 0OM ={x 0,y 0,z 0},n = {A ,B ,C },且平面上任一点M 的向径r =OM ={x ,y ,z },则因总有M M 0⊥n ,有n (r -r 0) = 0(3.1-11) 也就是A (x -x 0)+B (y -y 0)+C (z -z 0) = 0(3.1-12)方程(3.1-11)和(3.1-12)叫平面π 的点法式方程. (3.1-12)中的系数A ,B ,C 有简明的几何意义,它们就是平面π 的一个法向量的分量.特别地,取M 0为自O 向π 所作垂线的垂足,而n 为单位向量. 当平面不过原点时,取n 为与OP 同向的单位向量n 0,当平面过原点时取n 0的正向为垂直与平面的两个方向中的任一个.设|OP | = p ,则OP = p n 0,由点P 和n 0确定的平面的方程为 n 0(r -p n 0) = 0式中r 是平面的动向径. 由于1)(20=n ,上式可写成n 0r -p = 0(3.1-13)此方程叫平面的向量式法式方程.若设r = {x ,y ,z },n 0 = {cos α,cos β,cos γ},则由(3.1-13)得x cos α+y cos β+z cos γ-p = 0(3.1-14)此为平面的坐标法式方程,简称法式方程.平面的坐标法式方程有如下特征:1°一次项系数是单位向量的分量,其平方和等于1; 2°常数项-p ≤0(意味着p ≥ 0). 3°p 是原点到平面的距离. 4.化一般方程为法式方程在直角坐标系下,若已知π的一般方程为Ax +By +Cz +D = 0,则n = {A ,B ,C }是π的法向量,Ax +By +Cz +D = 0可写为nr +D = 0(3.1-15)与(3.1-13)比较可知,只要以2221||1CB A ++±=±=n λ 去乘(3.1-15)就可得法式方程λAx +λBy +λCz +λD = 0 (3.1-16)其中正负号的选取,当D ≠0时应使(3.1-16)的常数项为负,D =0时可任意选.以上过程称为平面方程的法式化,而将2221CB A ++±=λ叫做法化因子.§3.2 平面与点的相关位置平面与点的位置关系,有两种情形,就是点在平面上和点不在平面上. 前者的条件是点的坐标满足平面方程. 点不在平面上时,一般要求点到平面的距离,并用离差反映点在曲面的哪一侧.1.点与平面间的距离定义3.2.1 自点M 0向平面π 引垂线,垂足为Q . 向量0QM 在平面π的单位法向量n 0上的射影叫做M 0与平面π之间的离差,记作δ = 射影n 00QM(3.2-1)显然δ = 射影n 00QM = 0QM ·n 0 =∣0QM ∣cos ∠(0QM ,n 0) =±∣0QM ∣当0QM 与n 0同向时,离差δ > 0;当0QM 与n 0反向时,离差δ < 0. 当且仅当M 0在平面上时,离差δ = 0.显然,离差的绝对值|δ |就是点M 0到平面π 的距离. 定理3.2.1 点M 0与平面(3.1-13)之间的离差为δ = n 0r 0-p (3.2-2)推论1 若平面π 的法式方程为 0cos cos cos =-++p z y x γβα,则),,(0000z y x M 与π间的离差=δp z y x -++γβαcos cos cos 000(3.2-3)推论2 点),,(0000z y x M 与平面Ax +By +Cz +D = 0间的距离为()2220000,CB A DCz By Ax M d +++++=π (3.2-4)2.平面划分空间问题,三元一次不等式的几何意义 设平面π的一般方程为Ax +By +Cz +D = 0那么,空间任何一点M (x ,y ,z )与平面间的离差为=δp z y x -++γβαcos cos cos = λ (Ax +By +Cz +D )式中λ为平面π的法化因子,由此有Ax +By +Cz +D =δλ1(3.2-5)对于平面π同侧的点,δ 的符号相同;对于在平面π的异侧的点,δ 有不同的符号,而λ一经取定,符号就是固定的. 因此,平面π:Ax +By +Cz +D = 0把空间划分为两部分,对于某一部分的点M (x ,y ,z ) Ax +By +Cz +D > 0;而对于另一部分的点,则有Ax +By +Cz +D < 0,在平面π上的点有Ax +By +Cz +D = 0.§3.3 两平面的相关位置空间两平面的相关位置有3种情形,即相交、平行和重合. 设两平面π1与π2的方程分别是π1: 11110A x B y C z D +++=(1)π2: 22220A x B y C z D +++=(2)则两平面π1与π2相交、平行或是重合,就决定于由方程(1)与(2)构成的方程组是有解还是无解,或无数个解,从而我们可得下面的定理.定理3.3.1 两平面(1)与(2)相交的充要条件是111222::::A B C A B C ≠(3.3-1)平行的充要条件是11112222A B C D A B C D ==≠(3.3-2)重合的充要条件是11112222A B C D A B C D ===(3.3-3)由于两平面π1与π2的法向量分别为11112222{,,},{,,}n A B C n A B C ==,当且仅当n 1不平行于n 2时π1与π2相交,当且仅当n 1∥n 2时π1与π2平行或重合,由此我们同样能得到上面3个条件.下面定义两平面间的夹角.设两平面的法向量间的夹角为θ,称π1与π2的二面角∠(π1,π2) =θ 或π-θ为两平面间的夹角.显然有12cos (,)ππ∠=±cos θ =(3.3-4)定理3.3.2 两平面(1)与(2)垂直的充要条件是0212121=++C C B B A A(3.3-5)例 一平面过两点 1(1,1,1)M 和2(0,1,1)M -且垂直于平面x +y +z = 0,求它的方程.解 设所求平面的法向量为n = {A ,B ,C },由于12{01,11,11}{1,0,2}M M =----=--在所求平面上,有12M M n ⊥, 120M M n ⋅=,即20A C --= .又n 垂直于平面x +y +z = 0的法线向量{1,1,1},故有 A +B +C = 0 解方程组20,0,A C A B C --=⎧⎨++=⎩得2,,A CBC =-⎧⎨=⎩ 所求平面的方程为2(1)(1)(1)0C x C y C z --+-+-=,约去非零因子C 得2(1)(1)(1)0x y z --+-+-=,即2x -y -z =0§3.4 空间直线的方程1.由直线上一点与直线的方向所决定的直线方程在空间给定了一点0000(,,)M x y z 与一个非零向量v = {X ,Y ,Z },则过点M 0且平行于向量v 的直线l 就惟一地被确定. 向量v 叫直线l 的方向向量. 显然,任一与直线l 上平行的飞零向量均可作为直线l 的方向向量.下面建立直线l 的方程.如图,设M (x ,y ,z ) 是直线l 上任意一点,其对应的向径是r = { x ,y ,z },而0000(,,)M x y z 对应的向径是r 0,则因M M 0//v ,有t ∈R ,M M 0= t v . 即有r -r 0= t v所以得直线l 的点向式向量参数方程r = r 0+t v (3.4-1)以诸相关向量的分量代入上式,得⎪⎪⎭⎫ ⎝⎛+⎪⎪⎭⎫ ⎝⎛=⎪⎪⎭⎫ ⎝⎛Z Y X t z y x z y x 000根据向量加法的性质就得直线l 的点向式坐标参数方程为⎪⎩⎪⎨⎧+=+=+=Ztz z Yt y y Xtx x 000 (3.4-2)消去参数t ,就得直线l 的点向式对称方程为Zz z Y y y X x x 000-=-=- (3.4-3)此方程也叫直线l 的标准方程.今后如无特别说明,在作业和考试时所求得的直线方程的结果都应写成对称式.例1 设直线L 通过空间两点M 1(x 1,y 1,z 1)和M 2(x 2,y 2,z 2),则取M 1为定点,21M M 为方位向量,就得到直线的两点式方程为121121121z z z z y y y y x x x x --=--=-- (3.4-4)根据前面的分析和直线的方程(3.4-1),可得到||||||||||00v M M v t =-=r r 这个式子清楚地给出了直线的参数方程(3.4-1)或(3.4-2)中参数的几何意义:参数t 的绝对值等于定点M 0到动点M 之间的距离与方向向量的模的比值,表明线段M 0M 的长度是方向向量v 的长度的 |t | 倍.特别地,若取方向向量为单位向量v 0 = {cos α,cos β,cos γ}则(3.4-1)、(3.4-2)和(3.4-3)就依次变为r = r 0+t v 0(3.4-5)⎪⎩⎪⎨⎧+=+=+=γβαcos cos cos 000t z z t y y t x x (3.4-6)和γβαcos cos cos 000z z y y x x -=-=- (3.4-7)此时因 |v | = 1,t 的绝对值恰好等于l 上两点M 0与M 之间的距离.直线l 的方向向量的方向角α,β,γ cos α,cos β,cos γ 分别叫做直线l 的方向角和方向余弦.由于任意一个与v 平行的非零向量v'都可作为直线l 的方向向量,而二者的分量是成比例的,我们一般称X :Y :Z 为直线l 的方向数,用来表示直线l 的方向.2.直线的一般方程空间直线l 可看成两平面π1和π2的交线. 事实上,若两个相交的平面π1和π2的方程分别为π1: 11110A x B y C z D +++= π2: 22220A x B y C z D +++=那么空间直线l 上的任何一点的坐标同时满足这两个平面方程,即应满足方程组111122220,0.A x B y C z D A x B y C z D +++=⎧⎨+++=⎩ (3.4-8)反过来,如果点不在直线l 上,那么它不可能同时在平面π1和π2上,所以它的坐标不满足方程组(3.4-8).因此,l 可用方程组(3.4-8)表示,方程组(3.4-8)叫做空间直线的一般方程.一般说来,过空间一直线的平面有无限多个,所以只要在无限多个平面中任选其中的两个,将它们的方程联立起来,就可得到空间直线的方程.直线的标准方程(3.4-3)是一般方程的特殊形式. 将标准方程化为一般式,得到的是直线的射影式方程.将直线的一般方程化为标准式,只需在直线上任取一点,然后取构成直线的两个平面的两个法向量的向量积为直线的方向向量即可.例1将直线的一般方程10,2340.x y z x y z +++=⎧⎨-++=⎩ 化为对称式和参数方程.解 令y = 0,得这直线上的一点(1,0,-2).两平面的法向量为a = {1,1,1},b = {2,-1,3}因a ×b = {4,-1,-3},取为直线的法向量,即得直线的对称式方程为12413x y z -+==--令t z y x =-+=-=-32141,则得所求的参数方程为 14,,23.x t y t z t =+⎧⎪=-⎨⎪=--⎩§3.5 直线与平面的相关位置直线与平面的相关位置有直线与平面相交,直线与平面平行和直线在平面上3种情形. 设直线l 与平面π 的方程分别为L :000x x y y z z X Y Z ---== (1) π :Ax +By +Cz +D = 0(2)将直线l 的方程改写为参数式⎪⎩⎪⎨⎧+=+=+=tZz z tY y y tX x x 000. (3)将(3)代入(2),整理可得(AX +BY +CZ )t = -(Ax 0+By 0+Cz 0+D )(4)当且仅当AX +BY +CZ ≠0时,(4)有惟一解CZBY AX DCz By t +++++-=000Ax这时直线l 与平面π 有惟一公共点;当且仅当AX +BY +CZ = 0,Ax 0+By 0+Cz 0+D ≠0时,方程(4)无解,直线l 与平面π 没有公共点;当且仅当AX +BY +CZ = 0,Ax 0+By 0+Cz 0+D = 0时,(4)有无数多解,直线l 在平面π 上. 于是有定理3.5.1 关于直线(1)与平面(2)的相互位置,有下面的充要条件: 1)相交: AX +BY +CZ ≠02)平行:AX +BY +CZ = 0,Ax 0+By 0+Cz 0+D ≠03)直线在平面上: AX +BY +CZ = 0,Ax 0+By 0+Cz 0+D = 0以上条件的几何解释:就是直线l 的方向向量v 与平面π 的法向量n 之间关系. 1)表示v 与n 不垂直;2)表示v 与n 垂直且直线l 上的点(x 0,y 0,z 0)不在平面π 上; 3)表示v 与n 垂直且直线l 上的点(x 0,y 0,z 0)在平面π 上. 当直线l 与平面π 相交时,可求它们的交角. 当直线不与平面垂直时,直线与平面的交角ϕ 是指直线和它在平面上的射影所构成的锐角;垂直时规定是直角.设v = {X ,Y ,Z }是直线l 的方向向量,n = {A ,B ,C }是平面π 的法向量,则令∠(l ,π ) =ϕ,∠(v ,n ) = θ ,就有ϕ=-2πθ 或 ϕ= θ-2π(θ 为锐角) 因而sin ϕ =∣cos θ∣=vn v n ⋅⋅=222222ZY X CB A CZ BY AX ++++++ (3.5-1)§3.6 空间直线与点的相关位置任给一条直线l 的方程和一点M 0,则l 和M 0的位置关系只有两种:点在直线上和点不在直线上。

第五章 直线、平面的相对位置

第五章  直线、平面的相对位置

本章讨论直线与平面、平面与平面的相对位置关系及其投影,包括以下内容:1)平行关系:直线与平面平行,两平面平行;2)相交关系:直线与平面相交,两平面相交;3)垂直关系:直线与平面垂直,两一般位置直线垂直和两平面垂直。

§1 平行关系1.1 直线与平面平行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几何条件是:如果平面外的一直线和这个平面上的一直线平行,则此直线平行于该平面。

由于EF∥BD,且BD 是ABC 平面上的一直线,所以,直线EF平行于ABC 平面。

[例1]试过K点作一水平线,使之平行于△ABC。

先在△ABC上作一水平线AD;再过点K,作kl∥ad,k′l′∥a′d′,则直线KL为所求。

[例2]试过K 点作一正平线,使之平行于P 平面。

因P V 是P 平面上特殊的正平线,所以过点K 作KL ∥P V ,即作k ′l ′∥PV ,kl ∥X 轴,则直线KL 为所求。

[例3]试过K 点作一铅垂面P (用迹线表示),使之平行于AB 直线。

由于铅垂面的H 投影为一直线,故若作铅垂面平行于AB 直线,则P H必平行于ab 。

因此,过k 作P H ∥ab ;过P X 作P V ⊥X 轴,则P 平面为所求。

1.2 平面与平面平行两平面相平行的条件是:如果一平面上的两条相交直线分别平行于另一平面上的两条相交直线,则此两平面平行。

两平行平面和第三个平面相交,其交线一定互相平行。

因此,两平行平面的同面迹线一定平行。

如果两平面的两对同面迹线分别互相平行,则不能肯定两平面是互相平行的。

如果平面的两条迹线是平行直线时,则一般要看第三个投影才能确定。

P 平面平行于Q 平面P 平面不平行于Q 平面[例1]过点K 作一平面,使之与AB、CD两平行直线表示的平面平行1:在AB、CD 平面上,作一条和AB、CD 不平行的辅助线,如AC ;2:过K 作KL∥AB ;3:过K 作KM∥AC ,则平面LKM即为所求。

[例2]过K 点作Q 平面(用迹线表示),使之平行于P 平面。

直线与平面的位置关系

直线与平面的位置关系

直线与平面的位置关系直线与平面的位置关系是几何学中的重要概念之一,研究它们的相互关系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空间几何。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直线与平面的几种基本位置关系及其性质。

一、直线与平面的交点直线与平面可以相交于一点,此时它们具有唯一的交点。

假设有直线l和平面P,如果l与P相交于点A,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点A在直线l上,同时也在平面P上;2. 点A在直线l上,但不在平面P上;3. 点A不在直线l上,但在平面P上。

这些情况中,最常见的是第一种情况,即直线与平面相交于一点,该点同时属于直线和平面。

二、直线与平面的重合直线与平面有可能重合,即它们完全重合于同一几何形状。

在这种情况下,直线与平面的所有点都是重合的,它们具有相同的位置和方向。

三、直线与平面的平行关系直线与平面可能平行,即它们始终保持着固定的距离,永不相交。

对于直线l和平面P,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若直线l与平面P平行,则其上的任意点都不在平面P上;2. 若直线l与平面P平行,则直线l上的一切点与平面P上的一切点的距离相等。

需要注意的是,直线与平面的平行关系是相对的,当我们谈论直线l与平面P平行时,必须指定相对于哪种参考系来判断。

四、直线与平面的垂直关系直线与平面可能垂直,即直线与平面形成一个直角。

对于直线l和平面P,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若直线l与平面P垂直,则直线l上的任意向量与平面P上的任意向量之间的内积为零;2. 若直线l与平面P垂直,则直线l与平面P相交于一点,该点同时属于直线和平面。

需要注意的是,直线与平面的垂直关系也是相对的,需要指定相对于哪种向量或平面来判断。

五、直线与平面的夹角除了垂直关系外,直线与平面之间还可以存在其他夹角。

对于直线l和平面P,我们可以定义它们之间的夹角为直线l上的某条与平面P 垂直的直线与平面P的交线的夹角。

直线与平面的夹角可以是锐角、直角或钝角,具体取决于直线与平面的位置关系和夹角的大小。

解析几何答案-第三章

解析几何答案-第三章

解析几何答案-第三章§ 3.1平面的方程
1.求下列各平面的坐标式参数方程和一般方程:
(1)通过点
和点
且平行于矢量
的平面(2)通过点

且垂直于
坐标面的平面;
(3)已知四点

,。

求通过直线AB且平行于直线CD的平面,并求通过直线AB且与
平面垂直的平面。

解:(1)
,又矢量
平行于所求平面,
故所求的平面方程为:
一般方程为:
(2)由于平面垂直于
面,所以它平行于
轴,即
与所求的平面平行,又
,平行于所求的平面,所以要求的平面的参数方程为:
一般方程为:
,即。

(3)(ⅰ)设平面
通过直线AB,且平行于直线CD:
,。

直线与平面的位置关系知识点总结

直线与平面的位置关系知识点总结

直线与平面的位置关系知识点总结直线与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是几何学中重要的内容之一,涉及到直线与平面的相交、平行以及垂直等相关概念与性质。

本文将对这些知识点进行总结,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并应用于实际问题。

一、直线与平面的相交关系1. 直线与平面相交的基本条件是直线不在平面内,即直线与平面不能共面。

2. 直线与平面相交有三种情况:a. 直线与平面相交于一点,此时直线称为平面的切线,而平面称为直线的切平面。

b. 直线与平面相交于一条直线,此时直线与平面互相交于一个点,该直线称为平面的截线,平面也称为直线的截面。

c. 直线与平面相交于无穷多个点,此时称为直线与平面的交。

3. 根据欧氏几何的公理,一条直线与平面交于一点后,该直线在平面上的每一点都与该平面有且只有一个交点。

二、直线与平面的平行关系1. 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基本条件是直线与平面不相交,即两者没有任何公共点。

2. 直线与平面平行有以下情况:a. 直线与平面在空间中没有交点,此时称直线与平面平行。

b. 直线在平面上,但不在平面内,此时称直线与平面平行。

3. 欧氏几何的公理表明,两条直线分别与同一个平面平行,则这两条直线之间平行。

三、直线与平面的垂直关系1. 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基本条件是直线上的任意一条线段与平面上的任意一条线段互相垂直。

2. 直线与平面垂直有以下情况:a. 直线与平面相交,并且直线上的每一条线段都与平面上的每一条线段垂直,则称直线与平面垂直。

b. 直线在平面内,但不在平面上。

此时,直线与平面射线是互相垂直的。

3. 欧氏几何的公理表明,直线与平面垂直,则平面上的任意一条线段与直线上的任意一条线段皆垂直。

四、其他相关知识点1. 平面同时和一条直线的两个点重合,则称该直线在平面上。

2. 平面同时和一条直线的一个点重合,则称该直线在平面内。

3. 平面绕着一条直线旋转,可以得到一组平行于原平面的平面,这个过程叫做平面的旋转。

总结:直线与平面的位置关系包括相交、平行和垂直等几种情况。

解析几何-期末考试试题3套卷

解析几何-期末考试试题3套卷
说明:1.试题集中填写(或打印)在方格内,字迹须工整清晰,答题纸另附;2.试题须经教研室或系(部)领导认真审核、签字;3.学生接到试卷后,应先检查是否有缺页,如有及时报告监考老师更换。
说明:1.试题集中填写(或打印)在方格内,字迹须工整清晰,答题纸另附;2.试题须经教研室或系(部)领导认真审核、签字;3.学生接到试卷后,应先检查是否有缺页,如有及时报告监考老师更换。
解析几何期末考试试题(A3)卷
八、(12分)已知二次曲线 化简其方程,写出相应的坐标变换公式,并作出它的图形.
七、(10分)在双曲抛物面 上求平行于平面 的直母线方程
4、平面 的法式化因子 为.
5、二次曲线 的主方向为,主直径为.
三、(8分)证明 .
题号








合计
得分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把你认为是正确答案的代号,填在题后的括号内.(每小题4分,共20分)
1、如果 , ,若 ,则k为()
A. ;B. ;C. ;D. .
2、二次曲线 属于()
A.抛物型;B.椭圆型;C.双曲型;D.不能确定.
3、直线 与平面 的相关位置为()
A.垂直;B.平行;C.相交;D.直线在平面上.
4、过点M(2,-3,-5)且与平面 垂直的直线为().
A. ;B. ;
C. ;D. .
说明:1.试题集中填写(或打印)在方格内,字迹须工整清晰,答题纸另附;2.试题须经教研室或系(部)领导认真审核、签字;3.学生接到试卷后,应先检查是否有缺页,如有及时报告监考老师更换。
解析为何值时,二次曲线 为中心直线()
A.a=1.b=4;B.a=2,b=8;C.a=3.b=10;D.a=4,b=12.

3.5直线与平面的相关位置

3.5直线与平面的相关位置

二、直线与平面的交角
已知直线 l : x x0 y y0 z z0
X
Y
Z
平面 : Ax By Cz D 0
且设直线 l与平面 之间的夹角为
0

2

nv sin cos n,v
nv
0, 2
AX BY CZ A2 B2 C2 X 2 Y 2 Z 2
《解析几何》
-Chapter 3
§5 直线与平面的相关位置
Contents
一、直线与平面的相关位置的条件 二、直线与平面的交角
一、直线与平面的相关位置的条件
定理 1 (代数角度)直线 x x0 y y0 z z0 与平面
X
Y
Z
: Ax By Cz D 0 的相互位置关系有下面的充要条件:
与平面 : Ax By Cz D 0 , n A, B,C 的相互位置关系有下面的充要条件:
Ⅰ. 相交 v 不垂直于 n ;(垂直 v // n A B C ) XYZ
Ⅱ. 平行 v n v n 0 且 M0 ; Ⅲ. 在平面上 v n v n 0 且 M0 .
注3 当直线和平面垂直时,可取平面的法向量为直线的方向, 反之亦然。
注4 特别注意:直线与平面的夹角公式是 sin
例题
例1 判定直线
l
:
A1x A2 x
B1y C1z 0 B2 y C2z 0
和平面 : A1 A2 x B1 B2 y C1 C2 z 0
的相关位置.
例2 设直线与三坐标平面的交角分别为 , ,, 证明: cos 2 cos 2 .cos 2 0
例3 求与两平行平面 6x 3y 2z 35 0,6x 3y 2z 63 0

《解析几何》课程教学大纲

《解析几何》课程教学大纲

《解析几何》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的性质、目的与任务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平面曲线、空间直线、平面、柱面、锥面、旋转曲面、二次曲面等的基本性质。

提高用代数方法解决几何问题的能力,为今后学习其它课程打下必要的基础,并能在较高理论水平的基础上处理中学数学的有关教学内容,以及生产、生活中的有关实际问题。

本课程是大学专科小学教育专业数学类必修的一门重要的专业课课程,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系统掌握空间解析几何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正确地理解和使用向量;在掌握几何图形性质的同时,提高运用代数方法解决几何问题的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能在较高理论水平的基础上处理中小学教学的有关问题。

二、课程教学内容和基础要求要求学生重点掌握空间解析几何的基本思想和基本方法;培养空间想象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以及运用现代各种数学方法处理几何问题的能力,运用几何结构,深入理解现行中学数学教材中的有关问题,并且具有应用几何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为学好后续专业课程打下良好的基础。

第一章矢量与坐标教学目的: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掌握矢量的概念,矢量运算的定义、规律及几何意义,利用矢量的运算作为工具研究平面与空间的几何图形教学要求:理解矢量及与之有关诸概念,并能在具体问题中区分那些是矢量,那些是数量,掌握矢量的运算(矢量加(减)法)数与矢量乘法,两矢量的数性积,矢性积,混合积,二重矢性积等的定义与性质,注意与数的运算规律的异同之处,理解坐标系的建立,区分仿射坐标系与空间直角坐标系的区别,掌握在直角坐标系下,用坐标进行矢量的运算方法,会用矢量法进行有关的几何证明问题。

教学内容:§1.1矢量的概念§1.2矢量的加法§1.3数量乘矢量§1.4矢量的线性关系与矢量的分解§1.5标架与坐标§1.6矢量在轴上的射影§1.7两矢量的数性积§1.8两失量的矢性积§1.9三矢量的混合积§1.10三矢量的双重矢性积教学提示:由浅入深,采用启发式教学,并通过对比加深学生印象。

解析几何第三章答案

解析几何第三章答案

第3章 平面与空间直线§ 3.1平面的方程1.求下列各平面的坐标式参数方程和一般方程:(1)通过点)1,1,3(1-M 和点)0,1,1(2-M 且平行于矢量}2,0,1{-的平面(2)通过点)1,5,1(1-M 和)2,2,3(2-M 且垂直于xoy 坐标面的平面;(3)已知四点)3,1,5(A ,)2,6,1(B ,)4,0,5(C )6,0,4(D 。

求通过直线AB 且平行于直线CD 的平面,并求通过直线AB 且与ABC ∆平面垂直的平面。

解: (1) }1,2,2{21--=M M ,又矢量}2,0,1{-平行于所求平面, 故所求的平面方程为:⎪⎩⎪⎨⎧++-=-=--=v u z u y vu x 212123一般方程为:07234=-+-z y x(2)由于平面垂直于xoy 面,所以它平行于z 轴,即}1,0,0{与所求的平面平行,又}3,7,2{21-=M M ,平行于所求的平面,所以要求的平面的参数方程为:⎪⎩⎪⎨⎧+-=+-=+=v u z u y u x 317521 一般方程为:0)5(2)1(7=+--y x ,即01727=--y x 。

(3)(ⅰ)设平面π通过直线AB ,且平行于直线CD : }1,5,4{--=AB ,}2,0,1{-=CD 从而π的参数方程为:⎪⎩⎪⎨⎧+-=+=--=v u z uy vu x 235145 一般方程为:0745910=-++z y x 。

(ⅱ)设平面π'通过直线AB ,且垂直于ABC ∆所在的平面∴}1,5,4{--=AB , }1,1,1{4}4,4,4{}1,1,0{}1,5,4{==-⨯--=⨯AC AB均与π'平行,所以π'的参数式方程为:⎪⎩⎪⎨⎧+-=++=+-=v u z v u y v u x 35145 一般方程为:0232=--+z y x .2.化一般方程为截距式与参数式: 042:=+-+z y x π.解: π与三个坐标轴的交点为:)4,0,0(),0,20(),0,0,4(--, 所以,它的截距式方程为:1424=+-+-z y x . 又与所给平面方程平行的矢量为:}4,0,4{},0,2,4{-,∴ 所求平面的参数式方程为:⎪⎩⎪⎨⎧=-=++-=v z uy v u x 24 3.证明矢量},,{Z Y X v =平行与平面0=+++D Cz By Ax 的充要条件为:0=++CZ BY AX . 证明: 不妨设0≠A ,则平面0=+++D Cz By Ax 的参数式方程为:⎪⎪⎩⎪⎪⎨⎧==---=v z uy v A C u A B A D x 故其方位矢量为:}1,0,{},0,1,{ACA B --,从而v 平行于平面0=+++D Cz By Ax 的充要条件为:v ,}1,0,{},0,1,{ACA B --共面⇔01001=--AC A B Z Y X ⇔ 0=++CZ BY AX .4.已知:连接两点),12,0(),5,10,3(z B A -的线段平行于平面0147=--+z y x ,求B 里的坐标z .解: }5,2,3{z AB +-= 而AB 平行于0147=--+z y x 由题3知:0)5(427)3(=+-⨯+⨯-z 从而18=z .§ 3.2 平面与点的相关位置1.计算下列点和平面间的离差和距离:(1))3,4,2(-M , :π 0322=++-z y x ; (2))3,2,1(-M , :π 0435=++-z y x . 解: 将π的方程法式化,得:01323132=--+-z y x , 故离差为:311332431)2()32()(-=-⨯-⨯+-⨯-=M δ,M 到π的距离.31)(==M d δ(2)类似(1),可求得0354353356355)(=-++-=M δ,M 到π的距离.0)(==M d δ2.求下列各点的坐标:(1)在y 轴上且到平面02222=--+z y 的距离等于4个单位的点;(2)在z 轴上且到点)0,2,1(-M 与到平面09623=-+-z y x 距离相等的点; (3)在x 轴上且到平面01151612=++-z y x 和0122=--+z y x 距离相等的点。

直线的位置知识点总结

直线的位置知识点总结

直线的位置知识点总结一、直线的定义直线是由无数个点组成的,无限延伸的一维形体,直线上的任意两点确定了一条直线。

二、直线的表示1. 点斜式设直线上一点为A(x1,y1),斜率为k,则直线方程为y - y1 = k(x - x1)。

2. 截距式设直线与y轴的交点为(0,b),斜率为k,则直线方程为y = kx + b。

3. 两点式设直线上两点为A(x1,y1)和B(x2,y2),则直线方程为(y - y1)/(y2 - y1) = (x -x1)/(x2 - x1)。

4. 一般式一般式方程为Ax + By + C = 0。

三、直线的性质1. 直线的斜率直线的斜率是指直线倾斜的程度,斜率为k,表示为tanθ,其中θ为直线与x轴的夹角。

2. 直线的倾斜方向直线的斜率为正时,直线向右倾斜;斜率为负时,直线向左倾斜。

3. 直线的平行和垂直两条直线斜率相同,则两线平行;斜率互为倒数时,两线垂直。

4. 直线的截距直线与x轴的交点为x轴截距,直线与y轴的交点为y轴截距。

5. 直线的方向角直线与x轴的夹角称为直线的方向角。

6. 直线的倾斜角直线与x轴正方向的夹角称为直线的倾斜角。

7. 直线的对称性直线有关于其斜率的对称性。

8. 直线的方程点斜式、截距式、两点式和一般式均可以表示直线的方程。

9. 直线的位置关系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有相交、平行、重合等。

四、直线的相关定理1. 直线与平面的位置关系直线与平面有三种位置关系,相交、平行和重合。

2. 直线与直线的位置关系直线与直线的位置关系有相交、平行和重合。

3. 直线的夹角定理两条直线的夹角等于它们的倾斜角之差的绝对值。

4. 直线的垂直定理直线的斜率相乘为-1时,两条直线垂直。

5. 直线的平行定理两条直线有相同的斜率时,两条直线平行。

6. 直线的距离点到直线的距离等于两点之间的线段的长度。

7. 直线的倾斜角两条直线的倾斜角为α和β,斜率之积k1*k2=-1,且tan(α-β)=|k1-k2|/|1+k1*k2|。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5 直线与平面的相关位置
一、位置关系
1. 设直线l: ==和平面π:Ax+By+Cz+D=0,
则l与π的相互位置关系有下面的充要条件:
(1) 相交:AX+BY+CZ≠0;
(2) 平行:AX+BY+CZ=0, Ax0+By0+Cz0+D≠0;
(3) 直线在平面上:AX+BY+CZ=0, Ax0+By0+Cz0+D=0.
2. 在直角坐标系下, 平面π的法矢量为={A, B, C}, 直线l的方向矢量= {X, Y, Z}. 从几何上看:l与π相交的条件AX+BY+CZ≠0 就是不垂直于; l与π平行的条件AX+BY+CZ=0, Ax0+By0+Cz0+D≠0就是⊥且直线l上的点(x0, y0, z0)不在平面π上;
l在π上的条件AX+BY+CZ=0, Ax0+By0+Cz0+D=0 就是⊥且l上的点(x0, y0, z0)在平面π上.
二、夹角
1.如图4-8, 当直线和平面不垂直时,直线和平面间的夹角ϕ是指这直线和它在平面上的射影所构成的锐角. 当直线和平面垂直时,规定直线与平面间的夹角ϕ为直角.
2.在{O;,,}下,l:==和平面π:Ax+By+Cz+D=0间的夹角由下式确定
sinϕ=.
进而由此式直接得到l//π或l⊂π的充要条件是
AX+BY+CZ=0.
l⊥π的充要条件是==.
例1. 证明直线l:==与平面π:2x+y-z+3=0相交,并求出它们的交点和夹角.
解:因为⋅={-1, 1, 2}⋅{2, 1, -1}=-3≠0, 所以l与π相交.
将直线l的方程化为参数式
代入平面方程解得t=1,从而得交点为 (-1, 2, 3).
因为 sinϕ==,
所以直线l与平面π间的夹角为ϕ=.
例2. 决定直线l:和平面π:(A1+A2)x+(B1+B2)y
+(C1+C2) z=0的相互位置.
解:因为l的方向矢量
={X, Y, Z}=,
平面π的法矢量={A1+A2, B1+B2, C1+C2}, 又
⋅=(A1+A2)+(B1+B2)+(C1+C2)
=+=0.
且显然l上有一点(0, 0, 0)在π上,故l在平面π上.
例3. 设直线与三坐标平面的夹角为λ, μ, ν,试证
cos2λ+cos2μ+cos2ν=2.
证明:如图4-9, 设直线的方向矢量为, 它与xOy平面的夹角为λ, 则它与z轴的夹角为γ=-λ,同理与x, y轴夹角为α=-μ,β=-ν. 从而
sinα=cosμ, sinβ=cosν, sinγ=cosλ.
所以 cos2λ+cos2μ+cos2ν=sin2γ+sin2α+sin2β=2.
例4. 求下列球面的方程:
(1) 与平面x+2y+2z+3=0相切于点M(1, 1,-3)且半径r=3的球面;
(2) 与两平行平面π1:6x-3y-2z-35=0和π2:6x-3y-2z+63=0都相切且与其中之一相切于点M(5, -1, -1)的球面.
解: (1) 显然M在已知平面上,故只要求出球心即可. 设球心为P(x0, y0, z0),则P, M所在直线为
==,
则有且 (x0-1)2+(y0-1)2+(z0+3)2=32,
即t2+(2t)2+(2t)2=9, t=±1,
故球心有二个P1(2, 3, -1),P2(0, -1, -5),
从而所求球面方程有二个 (x-2)2+(y-3)2+(z+1)2=9,
x2+(y+1)2+(z+5)2=9.
(2)显然M∈π1,设球心为P (x0, y0, z0),则P, M所在直线方程为
l:==,

代入π2方程求交点
6(6t+5)-3(-3t-1)-2(-2t-1)+63=0,
t=-2.
故l与π2交点的坐标为M'(-7, 5, 3),从而P为M, M'之中点
x0==-1, y0==2, z0==1,
球面半径r==7.
故所求球面方程为 (x+1)2+(y-2)2+(z-1)2=49.
作业题:
1. 判别下列直线与平面的相关位置:
(1) ==与 2x+7y-3z+1=0;
(2) ==与 2x-y-z-9=0;
(3) 与 5x-3y+2z-5=0.
2. 求直线==与平面x+y+z-2=0的交点到(3, 4, 5)的距离.
3. 直线与平面间的夹角ϕ的取值范围是什么?
4. l⊥π时,如何从
sinϕ=
推出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