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建筑的美学思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代建筑的美学思考
摘要:中国现代城市建筑作为现代艺术的一部分,在艺术层面上,依然承担着现代艺术的使命。本文从建筑美学的相关概念出发,探讨了技术性关学特征、和谐的特征、可持续发展的环境特征等现代建筑美学特征,并从理性与感性、推陈与出新两方面阐述了侧重于创造美的美学范畴。
关键词:代建筑;美学特征;美学范畴
1 前言
建筑作为一种实存的文化载体。它镌刻着一个民族、地域、社会的生存、延续、衰退、消亡的历史过程,凝聚了各个历史时期的时代精神,人以无限的遐想、灵魂的震撼和强烈的美感。然而美的涵义是伴随着人们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的改变而改变的,同时代和社会塑造了不一样的美学思想潮流。在当代中国,美学思想由注重客体研究的客观倾向走向注重主体研究的主观倾向,美学范畴由单元转向多元。
2 当代中国建筑美学的相关概念
自2O世纪初以来,我国建筑始终在”完全西化“,“民族形式”和“折中主义”的主线下发展,但自上世纪9O年代以来,建筑艺术设计在处理传统和西方现代风格的问题上变得理性起来,强调在立足本土的基础上引入西方现代观念,但不可否认,大众在建筑鉴赏与建筑消费上还未真正上升到审美需求和精神需求上来。
2.1 美学和建筑美学
传统美学关于美的观点有两种:一类观点认为“美”在主体,即“美在心”另一类观点认为“美”在客体,即“美在物”。这两种观点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它们的共同特点就是将审美客体与审美主体,与物一元对立。从伦理层面或认知层面得出审美活动有别于其它活动的特点。遮蔽和忽视了“美”的生存论意蕴和本体论意义。总之,至今大部分观点仍然是认为所谓的美学,一直是审美心理学、艺术社会学和美的哲学这三者某种形式的结合。建筑美学理论体系包括4个层次的研究内容:美的哲学、艺术社会学、审美心理学和艺术实践。笔者认为:建筑美学是研究建筑与环境美的本质规律,研究建筑审美经验,析建筑相关要素之间的审美关系,且探索建筑艺术实践方法的学科。
2.2 建筑审美
建筑的美是客观存在的,也是有规律可寻的,而审美却是随时代、地域等因素
改变的。它需要解决的问题是:怎样的建筑能达到审美要求,体现美的存在。审美标准是社会意识的组成部分,作为人们审美过程中的理性因素影响着建筑美的评价。然而,审美标准不可能一成不变,它以社会实践为出发点与归宿。一般来说。建筑审美从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入手,内容包括社会伦理、宗教观念、应用性、思想性等方面,形式包括感观、装饰、质地、色彩形态、空间组合等。建筑审美来源于对建筑空间的体验和对环境的心理感受。然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高科技潜移默化地改变着人们的价值观、世界观、审美观,影响着人们的感知方式、思维方式和认知方式。这种变化表现在审美习惯上。具体说,就是单一式审美向多元化审美拓展,深度性审美向表层化审美拓展。
3 中国建筑美学特征
3.1 技术性美学特征
技术性的美学特征反映着一个时代的生产力水平,它在现代人的审美活动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现代建筑的“轻、光、挺、薄”与古代建筑的“粗拙”、“繁褥”的形象差异,主要表现在技术手段之间的差异。一般而言,技术愈成熟,愈先进,就愈能解决规律性与目的性的矛盾从而更能达到美的境界。反映到实践中,需要按照技术规律来造型,即是建筑界常说的结构逻辑。若违背了这一点,使建筑技术手段与形象彼此割裂,那么给人的感受便只是虚伪和一种矫饰。在现代的建筑群中,高科技赋予了建筑一系列强烈时代感的空间意象。一方面为城市提供了形态各异、新奇美妙的景观造型;另一方面塑造了一种在跨度上大大超过钢结构的巨构空间。
3.2 “可持续发展”的环境特征
改革开放以来,在建筑开发和城市化过程中存在着严重忽视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现象。比如过度占用绿地、片面提高容积率等等。各种短期的开发行为造成了生存环境的严重破坏。因此将人类保护环境的意识融人建筑创作中成为建筑业的发展趋势。主要表现在创造体现人文景观的场所、与自然环境相协调和对绿色建筑、可持续发展的探索等等。如首都国际机场新航站楼的设计积极地融入了可持续发展的意识,控制超大厅堂的空间体积:同时采用合理的能源,以提高设备的节能效率:控制外墙的玻璃面积注重保温隔热等。
3.3 和谐的特征
“和谐共生”是现代建筑的精髓。而和谐本身就是—条极重要的美学规律。这种和谐美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建筑自身的和谐:二是建筑与广义环境的和谐。首先,建筑自身的和谐包括空间与功能需求的和谐:其次是建筑空间与安全性的和谐。建筑与广义环境的和谐包括:(1)建筑之间的和谐,表现为新旧建筑和谐:(2)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和谐,表现在对环境的充分尊重和融入;(3)建筑与人工环境的和谐,表现为保护和修复生态环境,充分认识面临的自然生态环境的压力。
4 创造美的美学范畴
创造美即是如何实现建筑的美学特征理性与感性、推陈与出新是创造美时人们的主观创造。
4.1 理性与感性
人的思想总在理智和感性之间徘徊,建筑创作也就不可避免地有着理性和非理性的成分。理性成分是建筑产生和存在的基础。非理性的成分是一种激情和极端的创作。正是因为非理性成分的存在才使建筑各有特色。不论感性或者理性,艺术的最高境界是二者融为一体,合二为一。
理性与非理性并非完全对立,而是辨证的关系。西方建筑从启蒙运动开始一直到现代主义取得合法地位,其对理性的追求贯穿始终。即使如此,其也不可能完全没有非理性成分。中国建筑的理性不像西方理性主义那样力图排除经验主义,恰恰相反,中国建筑理性强调现实的经验和历史的体验的统一,情感、法则与行为意象的化合主体与客体的融合。而当代建筑在注重理性分析来解决问题和处理矛盾的同时则加入了更多个人情绪化的非理性成分回。
4.2 推陈与出新
建筑融集了民族文化和时代精神,因此创造建筑美时,要比较和分析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建筑的创新需要有对于传统、历史、文化的传承,没有对于传统的批判性继承,创新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要用建筑的地域文化特色对抗“国际式”建筑的乏味,在建筑中传达出特定的精神内涵和文化信息。传统的继承需要创新。创新的前提是充分理解。如果设计师过分依赖传统,进而忽略创新,盲目照搬,就会成为历史风格的奴仆。
5 结论
建筑的美不仅仅是视觉的艺术,它还融合了技术、理念、环境等各方面因素。展望未来的建筑美学观它必将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美学观,把自然、生态和社会作为一个完整的系统,将人与自然的相互依赖、相互和谐作为审美的理想。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建筑美学必将更加成熟和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