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教结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微观层面的体指运动训练,教指文化课学习。

体教结合是针对运动员个体而言的, 即运动员应该在接受运动训练的同时接受文化教育。

文化教育与专业训练同等重要, 是运动员出成绩的双翼。

随着体育科学的不断发展, 体育训练作为体育科学的一项体能开发工程, 进入了综合利用高科技时代。

从某种意义上讲, 体能的开发是有限的, 而技术(智能)的开发是无限的, 以智能补体能, 就可以使体能开发达到最佳状态。

据研究优秀运动员的一些资料表明, 运动员文化素质的高低, 决定着运动员体能开发和技术掌握的程度, 直接影响着运动水平的高低。

文化素质高,体能潜力就挖掘得更充分, 运动水平提高就快, 因而竞技成绩就高。

美国发展竞技体育的成功经验有许多值得我们借鉴和深思之处, 尽管头绪很多, 但主体脉络十分清晰, 就是体育与教育的有机结合, 保证运动员在思想品德、学术水准和竞技水平方面的全面发展, 为竞技体育寻求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在世界工业革命进入一个相当长的被称为物化的时期, 重要特征是重技术轻人文, 在我国竞技体育中也相当严重, 人们习惯为优秀运动员抓训练、搞技术、夺锦标, 而轻视学习, 从而导致运动员文化水平低、综合素质偏差。

当今世界是以人为本的时代, 科技以人为本, 教育以人为本, 体育也应提倡以人为本, 教体结合!是长期稳定地培养大批精品!运动员的基础。

可见, 运动员学习文化, 接受教育不单是由自然人转变为社会人的需要, 更是职业本身的需要, 体教结合!其实质是以培养智体型运动员代替过去的体能型运动员。

中观层面的体指竞技运动,教指各类学校。

体教结合主要是针对各级学校而言的。

自古以来,竞技体育与教育就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竞技体育一直是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和手段, 在促进人的可持续发展过程中起着十分显著和重要的作用, 把竞技体育人才培养纳入教育体系, 使竞技体育与教育充分融合,不仅可以促使竞技体育人才提高文化水准、人文素质和专项理论水平, 为取得优异运动成绩奠定基础, 而且为其今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充足的养料。

美国学校体育之所以能作为竞技体育和大众体育的基础, 就是因为它坚持竞技与教育融为一体的指导思想, 把竞技看成一种必不可少的教育手段, 对全体青少年儿童学生施教。

我国教育界和体育界应转变观念, 统一思想, 充分认识竞技在教育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 利用竞技的固有特点和广大青少年儿童学生对竞技的适应性, 把运动训练贯穿于体育教学和课外体育活动的各个环节。

竞技运动不再仅仅是一个刻意打造以供人观赏的表演行业和点缀社会经济发展的装饰品, 而更是一种以全国大中小学课内外体育活动为主要平台, 使全体学生在身体力行的体育运动中接受多方面教育,从而体现其自身的存在价值, 并获得自然的发展。

平杰博士认为: 体教结合意味着高校高水平运动员的培养是一般教育的组成部分之一, 运动训练就成为普通教育的一种特殊形式, 它所应当完成的不仅是掌握运动技能和发展身体素质方面的任务, 而
且更重要的是培养运动员成为四有人才。

运动员作为大学生应当同时完成国家规定的学习任务, 所以, 在运动员培养过程中, 必须遵循体育和教育两个规律。

在保证运动员拥有接受高等教育的同等机会的同时, 提高大学生运动员所接受高等教育的水平。

竞技体育与教育的结合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奥林匹克运动作为人类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人类文明事业的发展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它的兴衰史告诫我们, 竞技体育只有与教育的结合才能真正地体现出竞技的魅力,表现出顽强的生命力。

否则, 竞技体育的发展将会受到始料不及的冲击, 路越走越窄, 最终被时代抛弃。

实践证明, 高水平竞技运动的基础在学校,通过学校竞技运动的开展。

可以发现, 我国的著名运动员无一不是通过学校脱颖而出走向成功的。

从长远的观点来看, 学校体育担负着发现和培养运动人才的重任,体教结合将是未来我国竞技运动发展的必由之路。

宏观层面的体指体育管理部,教指教育管理部门。

体教结合是针对各级体育部门和教育部门而言的, 为了竞技体育全面、和谐、可持续的发展,为了以人为本!地培养全面发展的高水平竞技体育人才, 体育部门和教育部门以共同的目标为导向, 实行两部门之间的结合。

正如上海市副市长严隽琪在2005年上海市体教结合工作会议上说: 体教结合是培养体育竞技后备人才模式的一个探索和创新, 培养和选拔一大批优秀体育人才, 是教育部门和体育部门的共同责任。

教育部门具有文化教育、人才资源等方面的优势, 体育部门具有专业教练和训练经验的优势,两者结合, 充分发挥各自的长处, 既能推动学校体育的普及, 又有利于竞技后备人才的选拔培养!。

体教结合是充分发挥体育和教育两个体系优势的科学方法, 弄清体育和教育两者之间相互依赖、相互塑造的关系, 实现体育和教育的高度结合, 无疑是我国实施和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培养高素质人才的一个有效措施。

目前, 两个部门间的体教结合!正在不断地探索。

人们站在不同的角度对体教结合!的描述略有不同。

普教系列的学者描述体教结合是学校与当地省市体育系统合作办队, 双方共同负责运动员的选拔、入校、文化学习、思想教育、训练比赛。

运动员既可代表所在省市参加有关比赛, 也可代表所在学校参加比赛。

双方合作密切, 配合协调, 真正成为一种优势互补的结合, 吻合了运动员普遍希望夺标成才的愿望。

体育院系的学者描述体教结合是优秀运动队与高等体育院校联办、共建, 实施教学、科研、和训练的三结合。

将所在省市优秀运动员文化教育工作全部纳入教育序列, 构建从义务教育到研究生教育, 从职教、成教到普教, 上下衔接、左右贯通、严谨规范的教学体系, 并采用长学制和学分制等灵活的教学制度, 为优秀运动员文化学习提供优越的环境, 积极推进优秀运动员学生化的改革进程, 为转变现行训练体制, 进行积极地探索和大刀阔斧地革新。

从事业余体校研究的学者描述体教结合!是把青少年儿童训练纳入体、教两家共同管理, 共同创建的青少年训练网络, 形成从小学、初中、高中到大学相衔接的一条龙!的优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新体系。

这项措施旨在把青年后备人才的培养由体育部门独家经营转变为体育教育两家联手打造。

还有的学者更为详尽地描述体教结合是在教育体系中引进体育体系中的优势, 在培养优秀体育后备人才和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中双方在义务、责任、资源、优势、规律和成果等各方面有机的结合。

体育系统在教练员、场馆器材、竞赛组织管理等方面具有优势, 教育系统在生源、文化教学、思想品德教育、学生管理等方面具有优势。

做到义务共尽、资源共用、优势互补、成果共享。

在实际运作中, 要遵循运动训练和文化教育两个规律全面合作。

具体来说至少有3个方面的含义: 1) 建立一个由小学--中--大学一条龙!学校竞技体育训练体制, 并纳入到举国体制之中, 高水平的运动员可以参加国家或省市的大型比赛。

这样可使运动员不间断文化课学习, 而又能够适应学校运动训练的方式, 使运动成绩持续提高。

2)把学校的教育规律与竞技体育的训练规律进行有机的、实质性的结合, 以学为主, 以练为辅, 在学校里发挥教育系统培养人才和科研的优势, 通过提高学生文化素养, 理解运动内涵和规律, 积极自觉地从事运动训练, 提高训练效益。

3)学校课余体育训练适当聘用体育系统的优秀教练员, 将他们的训练方法、训练经验和训练作风带到学校中来。

概括起来说体教结合!应该是训练过程中的结合, 而不仅仅是比赛时的结合。

上述三个层面的体教结合虽然含义不同, 但目标都是一致的, 即培养高水平竞技体育人才。

整体上看, 如果宏观层面的体教结合!完善了,协调了, 那么, 中观层面的结合就会紧密, 微观层面的结合就会统一。

体教结合的定义: 是新时期在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指导下, 体育部门与教育部门共同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竞技体育人才而构建的和谐体系。

体教结合是牵动中国体育体制与教育体制改革的战略性问题, 具体表述为: 体教结合是中国竞技体育发展和教育改革进程中的阶段性产物, 是现阶段根据中国体育与教育行政机构分置的国情而构建的关于我国高水平竞技体育人才培养的新理念。

它要求体育部门和教育部门在结合的过程中, 以科学发展观为视角, 以人的全面发展为前提, 实行在行政上的分工合作, 资源上的优势互补, 结构上的相互依存, 形式上的灵活多样, 构筑在政府宏观调控下, 教育部门管理运动员文化学习和部分运动训练、体育部门管理运动竞赛和体育俱乐部(包括营利性的职业体育俱乐部和非营利性的社区竞技体育俱乐部), 在广泛开展社区(学校)、群众性体育竞赛的基础上发展竞技体育, 实现以体教两家为主体, 社会、企业、市场多方打造的纵贯小学、中学、大学, 横跨学校、社区俱乐部运动训练与竞赛的高水平竞技体育人才培养的和谐体系。

体教结合的内涵:体教结合具有两层含义,一是构建结构合理, 分工职责明确, 管理成本低廉, 办事效率高, 处事环境和谐的体育部门与教育部门的管理联盟。

二是通过体教联盟体系的有机运转, 达到高水平竞技体育人才培养的科
学化, 人性化。

体教结合内涵解析
微观层面, 解决对人!实施教育的缺失。

只有全方位的教育才是顺其自然的教育, 教育是一个整体, 本身包涵了德智体美, 它是不能拆分的, 人在接受教育时, 也应该是全面的、完整的、均衡的、缺一不可的, 真正的人才应该是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又有某项专长。

假如我们只顾专长, 片面发展, 而全然不顾其他方面,必定打破教育的整体性, 违背教育的规律, 也就难免出现问题。

比如无限扩大体育, 对人进行长期、集中封闭的体育专门化训练或早期专业化训练(专业队)而忽视德育、智育、美育, 就会成为一个头脑简单, 四肢发达的人, 不但退役后难于择业, 就连自身的运动技术专业也难于驾驭。

同理, 只抓文化学习, 不重视体育,也将导致人的畸形发展, 成为书呆子!或病秧子!,纵然再有学问, 也将因身体状况无力服务于社会而终将被社会淘汰。

可见, 体教结合!隐藏在教育规律中, 显现在人们需要它解决运动员文化教育缺失的问题上, 其目的是让运动员成为智能型的人才, 不但有利于提高运动技术水平, 赛出好成绩, 还有利于成为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中观层面, 解决竞技体育人才培养脱离学校教育大环境。

竞技体育和教育本是同根生, 它们需要相互依赖、相互维持, 共同依附在学校!这个支撑点上, 也就是说, 学校!是它们相互作用的载体。

离开学校办竞技体育, 虽然会在短时间内, 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但它终将会随着时代的发展, 社会对公民整体基本素质要求的提升而遭遇四面楚歌。

古今中外, 各行各业,除非少有的怪才, 哪一位人才不是出自学校, 哪一门学科不在学校中成长, 越是古老的学校, 越有其精髓和文化积淀, 越能造就有思想有灵魂的高级人才。

虽然上世纪50年代初, 我国因学习苏联培养专才, 进行院校大调整, 许多行业内部办起了学校, 但随着社会的转型又都相继回归了教育。

唯有竞技体育人才依然独自行进在体育系统内部自办教育的体系中, 而事实证明, 体育部门自办学校, 由于办学目的是为了输送运动员;重训练、轻学习!的思想左右着体校至上而下的各个层面, 学校无法形成良好的文化课学习风气。

大量的体校学生, 即使持有各式文凭, 也会因基础文化知识的缺失而导致专业运动员整体素质的低下, 如同人们对我国足球运动每况愈下的评价那样: 一群没有文化的文盲踢球, 怎踢出水平?显然, 体育系统自办九年义务教育, 仅凭自己的力量培养全面发展的高水平人才, 有其局限性、封闭性和目标导向差异性, 客观上不具备全面接受社会信息, 让自然人健康成长为社会人所需要的教育环境。

长期以往势必影响体育事业的全面发展。

宏观层面, 解决体育部门与教育部门的分离。

自1986年国家教委、国家体委全面启动学校业余体育训练, 培养高水平学生运动员试点学校!以来, 教育部门大力发展高水平运动试点
高校、中学, 体育部门大力发展体育传统项目学校, 国家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

两部门自顾自建立本部门各自的人才培养体系,一条是教育部门利用降分特招等政策自办学校高水平运动队, 组织系统内的运动训练与竞赛。

形成了体育后备人才试点小学%优秀体育后备人才试点中学%高水平运动队试点大学的一条龙!业余训练体系。

另一条是体育部门利用单招等特殊政策自办以中专为主体向两头延伸的各级学校, 形成了体育传统学校、业余体校(小学、中学部)--体育运动学校(中专) --运动技术学院或进修学院(全日制、成人)大专的一条龙!教育体系。

两个体系各有缺陷, 教育部门的体系中奇缺有经验的教练员、必要的医务监督、营养保障和完善的竞赛组织系统, 相对培养运动员的难点较大; 体育部门的体系中缺乏良好的文化教育环境, 学生接触的都是清一色练体育的孩子, 与社会交往较少, 不利于学生多元化发展。

看来, 经过20年的体教结合,并没有像当初规划的那样体教两家齐心协力共谋竞技体育人才培养之事, 而运作成了两家独立办的局面。

使得一些优秀的体育苗子在选择发展轨迹时, 难于确定应该进入哪一个系统更有利于成才。

为了让日后众多的体育苗子不再茫然, 体育部门和教育部门要尽快实行真正的、实质性的结合, 将两者合为一体, 进行整体布局, 统一调配, 在赛事的安排、规程的制定、政策的出台等方面进行高度的、系统的设计和协调。

各个项目管理中心一边进行自身的改革, 一边要把大学办的运动队纳入到自己的工作范围内, 有条件的要把大学办的运动队作为国家队, 或者二队、三队。

在全国比赛中, 把大学的运动队单独作为一个队参加比赛, 大学的干部也可以当国家队的领队、科研带头人, 大学办的运动队也可以代表国家出国参加比赛, 重大赛事如奥运会、亚运会, 要有大学的管理者、运动员参加。

这种资源的重新配置可以产生跨越式发展的强大动力。

如此这般,体育和体育可以实现双赢。

可见,体教结合!隐藏在和谐发展的规律中, 显现在部门封闭与开放的体制创新上。

其目的是设计出体现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的、全面统筹的、适宜高水平竞技体育人才成长并兼顾被淘汰人员分流去处的培养体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