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本主义心理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方人本主义心理学关于“人际关系”的思想对教育的启示
【原文出处】浙江大学学报:社科版
【原刊期号】199804
【原刊页号】153~157
【作者】祝胜硕
【正文】
西方人本主义心理学(以下简称:人本心理学)①一直致力于对人“内部空间”的探索,这并不意味着它就忽略外部影响力量在人发展中的作用。在谈到人时,西方人本主义心理学者(以下简称:人本心理学者)指出:有机体与环境互相作用,共同变化。外部力量的作用能够对个人产生很大的冲击,以至侵蚀并瓦解对死嘀凉刂匾?亩?鳌"诹硪环矫妫?斫飧鋈说淖晕遥??⑵鸹??淖晕腋拍睿?鄄拍苄纬擅缆?娜思使叵担?桓鲎晕沂迪终弑囟ㄊ悄苡胨?私?⒘己萌思使叵档娜耍?饧负跏撬?腥吮拘睦硌д吖餐?非蟮哪勘辍1疚脑诜治鋈吮拘睦硌Ч赜凇叭思使叵怠彼枷氲幕?∩希?酝级越逃?惺ι?叵登楦谢?侍庾鞒銎舴⑿运伎肌?br> 一、人本心理学关于“人际关系”的思想
1、外部力量的作用不可忽视
人本心理学者普遍抱着这样一种态度:人的潜能的实现决不是一种势在必行的规定性,后天的社会环境决定着人的潜能的实现或压抑。马斯洛认为人的本质依赖于生物和文化两个方面,因此他强调适当的文化环境的重要性,他确信,一个协作的社会一定可以创造出一定的条件使人的“类本能”的本质得以自我实现。而罗杰斯在那场著名的与行为论者斯金那(S.Skinner)的面对面论战中,虽以强调人的自主和对未来的选择自居,却从不否认在确立人的中心地位基础上的环境的促动作用,而且,在心理治疗和教育实践中,罗杰斯为营造有效的心理气氛所表现出的极大热情颇令人瞩目。
另外,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必须提及人本心理学中奇特的一支队伍——新精神分析学派弗洛姆、霍妮和沙利文,他们正是因为强调文化、社会条件和人际关系等对人的心理形成和发展作用而与精神分析分道扬镳的。除了此共同基础外,他们还强调家庭环境和童年经验对人格发展和精神病病因学的重大作用,重视自我的整合和调节作用。
2.孤独感的不可抵挡
关于孤独这种情感,有学者把它区分为两种基本形式,第一种称之为人类“存在的孤独”,是人对自身独立性的认识;第二种是由自我分离和自我拒绝的持久感受造成的神经性反应。④由于生活变得机械化,由于我们从前对科学的信仰受到怀疑,由于知道宇宙是如此广袤,人类存在中的这种极度孤独之感已经深入人心,事实上,已经扎根于我们的文化之中。那么心理学为解救人脱离孤独做了些什么呢?梅认为行为主义和精神分析只强调物的世界,而新精神分析学派只强调人如何需要他人来满足自己的本能需要,实际上把人与人关系看成是人与物关系的变种,这些只会更加深入的孤独感。梅指出,孤独使我们重新需要他人,需要通过相互的理解和接近获得帮助。今天的孤独感发生在很难有信念的时代。多重身份不但于人无助反而分解了人,使人产生被遗弃、被剥夺以及不属于任何人或任何团体的感受,自我的整合成为很难的一件事。马斯洛说人有归属和爱的需要,在今天却很难实现。
当然,一个人最终必然会面对自己的根本性孤独,没人会为他的生活负担起责任而只有他自己。比勒精辟地分析道:“如果一个人不属于什么团体或不理解自己,如果他被内心深处的自我折磨得死去活来,他怎样去归属什么团体或什么人?他怎样去获得他人的理解呢?”⑤这里,我们必须分清,返回自我与参与别人并不矛盾,因为,理解他人是为了更好地理解自己。
3、关于人际关系的思想
新精神分析学派对“人际关系”有过较多的研究。沙利文根据对患者动机的探讨,认为精神病包括着人际关系中不适宜的整个领域,主要是由于患者的童年人际关系被破坏,产生严重的焦虑,导致了经验的分裂。在人际关系说基础上,沙利文建立了他的人格理论,他说人格乃是一个人在人际关系的交互作用中发展起来的一种日趋完善的心理过程,是一种相对持久的模式或完形。⑥相比之下,霍妮的理论更具人本主义,她相信个人有一种“建设性的力”,努力在改善自我和实现潜能,可以发展一种更适宜的人格并形成更好的人际关系。她明确指出心理是文化的反映,“神经症正是我们当今文化的副产物”,⑦它是“一个儿童在潜伏着互相敌视的世界里所产生的那种孤立无援的情感”。⑧弗洛姆的主张是建设性的,因为他提倡一种“爱”,这种“爱”,特别是“创造性的爱”,能突破人与他人与世界的分离,在维护自我的基础上使自己与他人融为一体。“成熟的爱是保存个体完整、保存个性的结合。爱是人们具有的一种主动力量,它已摧毁使人与人相分离的墙垣,使一个人能与他人相结合。爱既使人克服寂寞孤独之感,又允许人保存自我、保存各自的完整。”⑨什么是爱呢?弗洛姆认为爱是人生中一种积极主动的力量,首要意义是给予而非接受,此外还包括关怀、责任、尊重和了解四个要素。
梅受到沙利文的影响,他强调人的自我实现必须有良好的人际关系。他划分出存在的三个世界:组成生物和物理环境的内部和外部世界或称周围世界;由他人组成的人际世界;人与自我和自我价值、潜能的自我内在世界。他说,从严格意义上讲,动物只有“环境”而没有世界,因为“世界”包含了处于其中的人际关系的意义结构,我们不能把人际世界理解为群体对个体的影响,也不能理解为集体意识,更不能把它同各种各样的社会决定论相混淆。梅进一步分析道,“适应”概念不适用于人际世界,当要求某人适应我时,就意味着不把他当一个人,而是一种工具,人与人的关系是彼此、互相的。
上面罗列的只不过想说明“人际关系”已普遍进入人本心理学者的视野成为他们研究的一部分,具有代表性的并迁移到教育领域的关于人际关系的思想则是由致力于临床心理治疗工作的学者们作出的。
4、建立一种个人对个人的关系
“人本主义心理治疗在其诞生的第一个十年中已经发展为与其说是技术体系,不如说是对人际关系一种概括意义上的研究方法”,其研究有什么共同点呢?比勒继续总结道,“他们一致同意…个人对个人‟研究方法的重要,都认识到治疗者人格的影响,都承认在治疗关系中存在着相互作用。”⑩
这一思想吸收了布伯(M.Buber)提出的“我与你”(“I—You ”)关系理论。人际关系的思想模式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共鸣,每个人都是他自己生活的主体,他也尊重并理解他人的主观世界,也就是,他把别人看作是人,并把他们当作人来对待。这就是“我与你”这一关系理论的基本点。罗杰斯自己承认在心理治疗过程中他直接继承了这一基本点从而在治疗者——患者关系中引入一种新的人本主义概念。这一举动引起了一定的反响,许多心理学者承认自己在主要的方面接受了罗杰斯的治疗方法。①①所以接下来我们主要引用罗杰斯的观点来简单了解这种个人对个人的治疗方法。
罗杰斯指出:“治疗的成功主要并非依赖治疗者技巧的高低,而依赖于治疗者是否具有某种态度。”他认为促使患者人格改变的关键有三:治疗者的真诚态度;治疗者对患者完全的接受及无条件的关注;治疗者对患者的感受等要敏感,能达到高度的理解和共情。①②只有创造出良好的治疗气氛和治疗关系,患者才可以安全而自由地探索自己的情感经验与问题。首先,治疗者面对的是有血有肉、活生生的具体的个体。个体不是社会的奴隶,个体构成社会恰如社会构成个体一样实在。人本心理学把人作为完整的个体来研究,区分“他”之为“他”的特质,反对“把人还原为具体的物,不看人可能成为什么,或不从人的象征价值看人,或不从恒久的意义看他或她。”①③其次,患者面对的治疗者是和他一样的个人。“我们希望咨询家是一位帮助促进人的自我实现的人,而不是一位帮助治好一种疾患的人”,①④这就要求治疗者不仅要避免将自身的价值观与偏见带入治疗过程,而且不以权威或专家自居,避免代替患者作决定,而是在创造良好的治疗气氛与治疗关系中,帮助患者认识自己进而改变人格。
二、教育启示:增加师生关系中的情感因素
人本心理学者努力使自己远离主观主义和无政府主义,致力于帮助个人与他人建立联系,成为能理解他人、给予他人又从他人那里得到帮助的人,这就使得我们人性和人生历程的广阔领域超出了以自我为中心的被歪曲的狭隘范围。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