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理论研究_一个文献综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DOI:10.14007/ki.cjpl.2011.05.016
《产经评论》2011年9月第5期
创业理论研究:一个文献综述
蔡晓珊张耀辉
[摘要]创业是一个受到学术界密切关注的研究领域,众多学者运用经济学与管理学理论对创业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与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研究视角和理论解释。本文分别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回顾和梳理了
创业理论的研究成果,并在此基础上展望了创业研究的未来方向。
[关键词]创业理论;创业研究;文献回顾
[中图分类号]F27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8298(2011)05-0055-12
一引言
回顾创业研究的历程,不难看出学者们对创业现象的关注由来已久,自18世纪法国经济学家Cantillon第一次使用“entrepreneur”这个词以来,创业研究开始崭露头角。至今,创业仍是一个极具创新性与挑战性的新兴研究领域,不少学者试图透过创业现象挖掘创业的本质。现有的创业研究不仅从宏观层面上意识到创业、创新在经济活动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也重视微观层面的创业者行为特征和创业本身特殊的运行机理,并随着时代背景的变迁和创业主体的变化涌现出许多新的研究主题,形成了多侧面、多角度的丰富的研究视角,迸发出闪亮的思想火花,形成了创业研究的“丛林”现象,因此创业研究至今未形成一个统一的范式和清晰的框架。本文将从宏观和微观两大层面进行创业研究的文献回顾,梳理创业研究的脉络。
二宏观层面的创业研究
宏观层面的创业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创业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二是制度环境与创业。
(一)创业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
经济学家Birch在规范的统计分析基础上指出,新创企业和小企业在1969-1976年间提供了美国经济中82%的新增就业岗位(方世建、桂玲,2009)[1]。Drucker(1985)[2]在他的《创新与创业精神》一书中确认了创业拉动经济增长的趋势,并提出了“创业型经济”的概念,认为“创业型经济”
主要是指大量新创成长型中小企业为支撑的经济形态。实践中创业推动经济和促进就业的大量案例使创业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成为经济理论研究的焦点和重点。梳理创业与经济增长的相关文献,本文归纳出创业与经济增长理论的三种思路:创业者与经济增长;创业精神与经济增长;创业行为效果与经济增长。下面将对这几种思路的文献观点进行归纳。
[收稿日期]2011-08-04
[基金项目]广东社会科学重点基地项目“广东创业环境与政策有效性评估(08JDTDXM63001)”
[作者简介]蔡晓珊,暨南大学产业经济研究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产业组织理论、创业与创新;张耀辉,暨南大学产业经济研究院副院长、管理学院企业管理系系主任,经济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产业结构与产业组织研究。
1.创业者与经济增长
创业者是创业活动的灵魂人物,也是创业研究的核心议题,研究创业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离不开创业活动的主体,即创业者(张青,2009)[3]。最早将创业纳入经济学研究的Richard Cantillon开启了早期注重创业者个性、素质及其社会经济职能的创业研究视角(邓强,2009),在他看来,创业者是指在不确定条件下开拓新事业的人,创业的根源在于别人缺乏很好的远见(充分的信息)(张青,2009)[3]。
继Cantillon之后,一批突出创业者个性特征和能力的学者们试图建立创业者个性能力和经济增长之间联系的模型。他们认为:创业是人的行为特征(Carree,2002)。Carree用古诺模型探讨了创业者风险态度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并得出创业者对风险厌恶的结果是产量的降低(邓强,2009)[4]。Wennerkers和Thurik(1999)则借助中间变量建立了微观经济个体行为与宏观经济产出的联系模型。
Schumpeter是最早研究创业者与经济增长动态关系的学者,他认为创业者通过创新,打破市场均衡,从而推动了经济增长;经济增长不是因为“生产扩张的外部因素”,创业者对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才是完成这个过程的内在驱动力,创新是增长的灵魂,而创业者和创业精神则是“创新的原动力”(秦剑、王迎军,2008)。此后,以Menger、Von Mises和Kirzner为代表的奥地利经济学派将创业视为一种市场过程,创业者作为推动市场过程的主体,利用异质信息导致的价格差异来获得创业利润,推动经济由非均衡走向均衡。Leibenstein(1968)[5]则对Schumpeter的创业与经济增长理论进行了补充,他认为由于市场的不完全和信息不对称,经济活动的运行发展主要依赖于创业者发现与评估市场机会、组合资源、提供管理与生产并承担最终风险的能力,承载人力资本和知识存量并富有创业精神的创业者是推动国家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关键要素。
2.创业精神与经济增长
创业者所拥有的价值观念、心理素质、冒险精神、成就需要等个人特质和能力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创业者是否具有创业精神。创业精神是企业家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形成企业家精神的基础(叶勤,2000)[6]。创业精神是指任何建立新企业的行为,包括自我雇佣、建立新企业等(李宏彬等,2009)。Holcombe(1998)宣称,经济增长的发动机是创业精神。目前学术界普遍用自我雇佣比率、企业所有权比率、小企业产出或就业份额、自有企业的比率、企业进入率和退出率等指标来衡量创业精神。基于创业精神的重要作用,许多学者对创业精神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理论和实际的多方面论证,而大多数文献都得出了一个相同的结论:一个经济体所拥有的创业精神对其长期持续增长是至关重要的。
在创业精神配置与经济增长关联性方面,Baumol(1990)[7]在长期、广泛搜集、整理各国创业精神发展历史与现状的基础上,独辟蹊径地指出:对一个特定国家来说,具备创业精神的人口比例在其不同历史发展阶段事实上是相对稳定的;由政府政策和社会制度环境建构的经济支付结构才是诱致创业精神以生产性、非生产性、甚至破坏性三种不同方式释放的决定因素,也因此造成了经济增长态势的前后差异。Baumol进一步通过引用大量古罗马、古代中国和中世纪至文艺复兴时期欧洲的历史文献,试图论证:要想用创业精神来推动经济增长,有效的方法不是扩大创业者在人口中的比重,而是设计有利于创业者的支付结构,优化创业精神资源的配置,让有能力成为创业者的人都真正成为创业者。也就是说,一个经济体要实现持续的经济增长,关键在于将创业精神配置到创新等生产性活动中。然而,Baumol的分析只停留在历史观察,还缺乏严格的理论分析,因此,国内学者庄子银(2007)[8]在Baumol理论思想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展了Shumpeter关于创业精神的思想,将创业精神作为一个内生变量引入内生技术创新模式,通过实证分析得出:一国从事生产性创新活动的企业家数量越多,则该国R&D投入水平就越高,从而技术创新水平和经济增长率就越高,反之亦然。
在创业精神与经济增长的线性关系方面,清华大学李宏彬等人(2009)[9]利用中国1983-2003年的省级面板数据进行回归实证,得出企业家的创业精神对经济增长具有显著地正效应:企业家创业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