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散数学导论(第三版)

合集下载

离散数学第3版习题答案

离散数学第3版习题答案

离散数学第3版习题答案【篇一:华东师范大学离散数学章炯民课后习题第3章答案】xt>(1)2是正数吗?(2)x2+x+1=0。

(3)我要上学。

(4)明年2月1日下雨。

(5)如果股票涨了,那么我就赚钱。

解:(1) 不是(2) 不是(3) 不是(4) 是(5) 是2. 判断下列命题的真值:(1)若1+1=3,则2+2=4(2)若鸟会飞,则 1+1=3解:(1) 1(2) 011. 将下列两个命题符号化,并分别用真值表和等值演算的方法证明所得到的那两个命题公式是等值的。

(1)你不会休息所以就不会工作,你没有丰富的知识所以你就不会工作;(2)你会工作所以一定会休息并具有丰富的知识。

解:设p:你会休息,q:你会工作,r:你有丰富的知识。

原命题符号化为(1) (?p??q) ?(?r??q)(2) q?(p?r)12.(1)用等值演算的方法证明命题恒等式p?(q?p)=?p?(p??q)。

13. 构造一个只含命题变量p、q和r的命题公式a,满足:p、q和r的任意一个赋值是a的成真赋值当且仅当p、q和r中恰有两个为真。

解:(p?q??r)?( p??q?r)?(?p?q?r)14. 通过等值演算求p?(p?(q?p))的主析取范式和主合取范式。

解:主析取范式:(?p?q)?(?p??q)?(p??q)?(p?q )主合取范式不存在15. 一教师要从3名学生a、b和c中选派1~2人参加市级科技竞赛,需满足以下条件:(1)若a去,则c同去;(2)若b去,则c不能去;(3)若c不去,则a或b可以去。

问该如何选派?解:为此问题建立数学模型。

有三个方案:仅c去,仅b去,仅a和c去16. 证明{?,?}是功能完备集。

17. (1)证明p?(q?s),q,p??r?r?s。

证明:① p??r 前提引入② r 附加前提引入③ p ①②析取三段④ p?(q?s) 前提引入⑤ q?s ③④假言推理⑥ q 前提引入⑦ s ⑤⑥假言推理19. 构造下列推理的形式证明:“今天下午没有出太阳并且今天比昨天冷。

离散数学第三版华中科技大学答案

离散数学第三版华中科技大学答案

离散数学第三版华中科技大学答案1、若a < b ,则下列各式正确的是(A) [单选题] *A、2a<2(正确答案)B、-3a<-3bC、a-2>b-2D、a+3<b+12、若a-b>0,则( B ) [单选题] *A、a<bB、a>b(正确答案)C、a=bD、a<b或a=b3、若a=x4+2x2+1,b=x4+x2+1,则下列各式正确的是() [单选题] *A、a>bB、a<bC、a ≥ b(正确答案)D、a ≤ b4、下列命题正确的是() [单选题] *A、若a<b, 则ac<bcB、若a<b, 则ac2<bc2C、若a<b, 则-2a>-2b(正确答案)D、若a<b, 则a-1>b-15、若2-3x>8, 则x的取值范围是() [单选题] *A、(2,+∞)B、(-∞,2)C、(-2,+∞)D、(-∞,-2)(正确答案)6、若a<0,则下列不等式不正确的是() [单选题] *A、4-a>3-aB、4+a>3+aC、4a>3a(正确答案)D、3a>4a7、若a>b, b<0,则下列不等式正确的是( B ) [单选题] *A、ab>0(正确答案)B、a-b>0C、a ÷b>0D、a ÷b<08、a2+c2 与 2ac 的大小关系是() [单选题] *A、a2+c2≥2ac(正确答案)B、a2+c2≤2acC、a2+c2>2acD、a2+c2<2ac9、若a<b ,c<0, 则下列各式正确的是() [单选题] *A、a+c>c>c>b+c B、ac<bc C、ac<0D、ac2<bc2(正确答案)10、下列各式正确的是() [单选题] *A、a2>0B、|a|>0C、4-a<4D、a2-2a+3>0(正确答案)11、若|x|<1,则 x 的取值范围是() [单选题] *A、(-∞ ,1)B、(-∞ ,-1)C、(-∞ ,-1)∪(1,+∞ )D、(-1,1)(正确答案)12、不等式|2x-1|< 3 的解集是() [单选题] *A、(-2,2)B、(-1,2)(正确答案)C、(-∞,-1)∪(2,+∞)D、(-∞,2)13、不等式|2x-3|>5 的解集是() [单选题] *A、{ x|x<-1或x>4}(正确答案)B、{ x|x<-1}C、{ x|x>4}D、{ x|-1<x<4}14、若|x|>3 ,则x的取值范围是() [单选题] *A、{x|-3<x<3}B、{x|x<-3或x>3}(正确答案)C、{x|x>3}D、{x|x<-3}15、不等式|x+2|<5在正整数集中的解集是() [单选题] *A、{1,2}(正确答案)B、{1,2,3}C、{0,1,2,3}D、{-7,5}16、不等式|x+1|>2 的解集是() [单选题] *A、{x|x>1}B、{x|x<-3}C、{x|x<-3或x>1}(正确答案)D、{x|-3<x<1}17、不等式 |x-2|<3 的解集是() [单选题] *A、{x|x<-1或x>5}B、{x|x<-1}C、{x|x>5}D、{x|-1<x<5}(正确答案)18、若不等式|x-m| < 2的解集为{x|2 < x < 6},则m= () [单选题] *A、2B、4(正确答案)C、6D、819、若不等式|x-3| > a的解集是{x|x < 2或x > 4},则a= () [单选题] *A、3B、2C、1(正确答案)D、020、若不等式|x|<m的解集是(-5,5),则m= () [单选题] *A、5(正确答案)B、3C、-3D、-521、集合{x|-1<x≤5}用区间可表示为() [单选题] *A、(﹣1,5)C、(﹣1,4 )D、[﹣1,5 ]22、集合{x|x<2}可用区间表示为() [单选题] *A、(﹣∞,2)(正确答案)B、(﹣∞,2 ]C、[ 2,+∞)D、(2,+∞)23、集合A=(﹣1,4),集合B = [ 0,5 ],则A∪B =() [单选题] *A、RB、(﹣1,5 ](正确答案)C、[ ﹣1,5 ]D、(﹣1,5)25、设集合A=(﹣∞,﹣1),全集为R,则集合A的补集是() [单选题] *A、(﹣∞,﹣1)B、(﹣∞,﹣1 ]C、[﹣1,+∞)(正确答案)D、(﹣1,+∞)26、集合R用区间表示为() [单选题] *A、(﹣∞,0)B、(0,+∞)D、R27、3属于以下哪个区间() [单选题] *A、(2,4)(正确答案)B、(1,2)C、(0,2)D、(0,1)28、表示正确的区间是() [单选题] *A、(+∞,﹣∞)B、(3,﹣3)C、(1,0)D、(3,4)(正确答案)29、长张高速的某路段最低限速60km/h,最高限速120km/h,则汽车在该路段的正常行驶速度(单位:km/h)的取值范围可用区间表示为() [单选题] *A、[ 60,120](正确答案)B、[ 120,+∞)C、(﹣∞,60 ]D、(60,120]30、区间(﹣7,2 ]可用集合表示为() [单选题] *A、{x | -7<x<2}B、{x | -7≤x≤2}C、{x | -7<x≤2}(正确答案)D、{x|-7≤x<2}32、已知二次方程x^2-5x+6=0的两根分别为2和3,则不等式x^2-5x+6<0的解集为() [单选题] *A、(﹣3,﹣2)B、(﹣3,2)C、(2,3)(正确答案)D、(﹣2,3)31、下列不等式为一元二次不等式的是() [单选题] *A、3x+4<0B、1/x+1>0C、√x+1<0D、x^2-x+1<0(正确答案)33、已知二次方程x^2-x-2=0的两根分别为2和-1,则不等式x^2-x-c=0的解集为(-1,2),则c的值为() [单选题] *A、1B、﹣1C、2(正确答案)D、﹣235、若不等式的解集为[-3,a],则a的值为() [单选题] *A、9B、﹣9C、-3D、3(正确答案)36、要使√(x^2-2x+1)有意义,则x的取值范围() [单选题] *A、空集B、R(正确答案)C、{ 0 }D、137、方程的判别式,要使,此时x的取值范围为() [单选题] *A、空集(正确答案)B、RC、{ 0 }D、238、若不等式的解集为(-2,5),则c的值为() [单选题] *A、3B、4C、5(正确答案)D、639、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单选题] *A、x^2<4的解集为{x|x<±2}B、当a=时,不等式ax^2+bx+c>0不是一元二次不等式(正确答案)C、x+3>0的解集为空集D、不等式(x+1)(x+2)<0的解集为(1,2)40、长方形长为x厘米,宽为x-4厘米(x>4),要使此长方形面积大于50平方厘米,可用不等式表示为() [单选题] *A、x(x-4)>50(正确答案)B、x(x-4)<50C、x(x-4)≥50D、x(x-4)≤5041、不等式的解集是() [单选题] *A、R(正确答案)B、∅C、(-2,+∞)D、(-∞,-2)∪(2,+∞)42、不等式的解集是() [单选题] *A、∅B、[5,+∞)C、{5}D、R(正确答案)43、如果a>b,那么下列各式正确的是() [单选题] *A、3a>3(正确答案)B、-3a>-3bC、a-3≤b-3D、a-2>b-144、若a>b,则下列不等式一定成立的是( B ) [单选题] *A、 3a<3(正确答案)B、-3a<-3bC、 a^2>b^2D、a-b<045、不等式的解集是() [单选题] *A、{ x|x≥2}B、{x|x≤-2}C、{x|x≥2或x≤-2}(正确答案)D、{x|-2≤x≤2}46、由不等式|x|<3的正整数解组成的集合是() [单选题] *A、(-3,3)B、{-2,-1,0,1,2}C、{1,2}(正确答案)D、{1,2,3}47、下列各式正确的是() [单选题] *A、4/7> 5/9(正确答案)B、4/7< 5/9C、4/7 = 5/9D、2/3>5/648、不等式|3x-1|<1的解集为() [单选题] *A、RB、{x|x<0或x>2/3}C、 {x|x>2/3}D、{x|0<x<2/3}(正确答案)49、不等式x^2-9>0的解集是() [单选题] *A、{x|x>3}B、{x|x<-3}C、{x|-3<x<3}D、{x|x<-3或x>3}(正确答案)50、不等式|2x-1|>1的解集是() [单选题] *A、{x|x<0}B、{x|x>1}C、{x|0<x<1}D、{x|x<0或x>1}(正确答案)51、集合{x|-1<x≤5}用区间可表示为() [单选题] *A、(-1,5)B、[-1,5]C、(-1,5](正确答案)D、(-1,4)52、如果a>b,b>c,则() [单选题] *A、a>c(正确答案)B、a<cC、b<cD、b>a53、不等式|2x-3|>5的解集为() [单选题] *A、 (-1,4)B、(-∞,1)∪(4,+∞)(正确答案)C、(-∞,-1)D、(4,+∞)54、不等式(x+1)(x-3)>0的解集为() [单选题] *A、{x|x>3}B、{x|x<-1}C、{x|-1<x<3}D、{x|x>3或x<-1}(正确答案)55、不等式2/(x-1)≥0的解集为() [单选题] *A、{x|x>1}(正确答案)B、{x|x≥1}C、{x|-1<x<1}D、{x|x>1或x<-1}56、如下图所示,数轴上阴影部分表示的区间是() [单选题] *A、(-4,2)B、 [2,-4)C、 [-4,2](正确答案)D、(-4,2]57、不等式|3x+1|>10的解集为() [单选题] *A、(-3,11/3)B、(-∞,-3)∪(11/3,+∞)C、(-11/3,3)D、(-∞,-11/3)∪(3,+∞)(正确答案)58、不等式| x-3|≤ 6的解集是() [单选题] *A、{ x| -1≤x≤ 2 }B、{ x| 4≤x≤ 9 }C、{ x| -3≤x≤ 9 }(正确答案)D、{ x| -3≤x≤ 2 }59、不等式x^2-4x+4≥0的解集是() [单选题] *A、[2,+∞)B、(-∞,2]C、∅D、R(正确答案)60、不等式|x+2|>3的解集为() [单选题] *A、[-5,1]C、(-5,1)D、(-∞,-5)∪(1,+∞)(正确答案)61、若√(x^2-x-6)有意义,则x的取值范围是() [单选题] *A、(-∞,-1]∪[3,+∞)B、(-∞,-2]∪[3,+∞)(正确答案)C、[-2,3]D、(-1,3)62、不等式x(x+1)<0的解集是() [单选题] *A、{x|x<-1}B、{x|x>0}C、{x|-1<x<0}(正确答案)D、{x|x<-1或x>0}63、不等式x^2+x-6≥0的解集是() [单选题] *A、[-3,2]B、(-∞,-3)∪(2,+∞)C、[-2,3]D、(-∞,3]∪[2,+∞)(正确答案)64、若方程x^2-4x-5=0的两个根分别为-1和5,则不等式x^2-4x-5<0的解集为() [单选题] *A、(-1,5)(正确答案)C、[-1,5]D、(-∞,-1]∪[5,+∞)65、不等式x^2-9<0的解集为() [单选题] *A、(3,+∞)B、(-∞,3)C、(-3,3)(正确答案)D、(-∞,-3)∪(3,+∞)66、若5x+3<18 ,则() [单选题] *A、x<-5B、x>-5C、x<3(正确答案)D、x>567、不等式(3-x)(x+5)<0的解集为() [单选题] *A、(-5,3)B、(3,5)C、(-∞,-5)D、(-∞,-3) U(5,+∞)(正确答案)68、不等式x^2≤0的解集为() [单选题] *A、∅B、RC、{x|x=1}D、[-1,1](正确答案)69、不等式(x+1)(x-2)≥0的解集是() [单选题] *A、{x|x≤-1或x≥2}(正确答案)B、{x|x≤-1或x>2}C、{x|-1≤x≤2}D、{x|-1≤x<2}70、不等式|x+1|<5在正整数集中的解集是() [单选题] *A、{1,2}B、{-6,5}C、{0,1,2}D、{1,2,3}(正确答案)。

离散数学第3版课件ch32集合与关系3.33.5贲

离散数学第3版课件ch32集合与关系3.33.5贲

(A×B)×C≠A×(B×C) (当A≠∧B≠∧C≠时)
(4)笛卡儿积运算对并和交运算满足分配律,即
A×(B∪C)=(A×B)∪(A×C) (B∪C)×A=(B×A)∪(C×A)
A×(B∩C)=(A×B)∩(A×C) (B∩C)×A=(B×A)∩(C×A)
(5) AC∧BDA×BC×D
3
我们给出性质(4)第一个式子的证明。
说明:(1)把关系这种“无形”的联系用集合这种“有形”的实体来描述。
(2)有序对是讲究次序的。
8
on numbers: a=b a<b a≥b
on integers: a|b on subsets: A B
|A|=|B| on people: a is married to b
a is younger than b a is a descendant of b.
例7 求集合A={1,2,3,4}上的恒等关系、空关系、 全域关系和小于关系,并画出小于关系的关系图。
16
例7 求集合A={1,2,3,4}上的恒等关系、空关系、 全域关系和小于关系,并画出小于关系的关系图。
IA={<1,1>,<2,2>,<3,3>,<4,4> } EA={ <1,1>,<1,2>,<1,3>,<1,4>,
定义3.16 设A,B,C是三个任意集合,R是A到B的二元关系,S是B到C 的二元关系,则定义关系R和S的合成或复合关系 RοS={<a,c>| aA,cC ∧ bB,使 <a,b>R且<b,c>S }。
例11 集合A={a,b,c},B={1,2,3},R是A上关系,S是A到B

离散数学课后练习题答案(第三版)-乔维声-汤维版

离散数学课后练习题答案(第三版)-乔维声-汤维版

离散数学课后练习题答案(第三版)-乔维声-汤维版、命题逻辑1.用形式语言写出下列命题:(1)如果这个数是大于1 的整数,则它的大于1 最小因数一定是素数。

(2)如果王琳是学生党员又能严格要求自己,则她一定会得到大家的尊敬。

(3)小王不富有但很快乐。

(4)说逻辑学枯燥无味或毫无价值都是不对的。

(5)我现在乘公共汽车或者坐飞机。

(6)如果有雾,他就不能搭船而是乘车过江。

解:(1)设P:这个数是大于1 的整数。

Q:这个数的大于1 最小因数是素数。

则原命题可表示为:P→Q。

或:设P1:这个数大于1。

P2:这个数是整数。

Q:这个数的大于1 最小因数是素数。

则原命题可表示为:P1∧ P2→Q。

(2)设P:王琳是学生。

Q:王琳是党员。

R:王琳能严格要求自己。

S:王琳会得到大家的尊敬。

则原命题可表示为:P ∧Q∧R→ S。

(3)设P:小王富有。

Q:小王很快乐。

则原命题可表示为:⌝P ∧Q。

(4)设P:逻辑学枯燥无味。

Q:逻辑学毫无价值。

则原命题可表示为:⌝( P∨Q)。

(5)设P:我现在乘公共汽车。

Q:我现在坐飞机。

则原命题可表示为:P⎺∨Q。

(6)设P:天有雾。

Q:他搭船过江。

R:他乘车过江。

则原命题可表示为:P →⌝ Q∧R。

2.设P:天下雪。

Q:我将进城。

R:我有时间。

将下列命题形式化:(1)天不下雪,我也没有进城。

(2)如果我有时间,我将进城。

(3)如果天不下雪而我又有时间的话,我将进城。

解:原命题可分别表示为:(1)⌝P ∧⌝ Q。

(2)R→Q。

(3)⌝P ∧ R→Q。

3.将P、Q、R所表示的命题与上题相同,试把下列公式翻译成自然语言:(1)R∧Q(2)⌝(R∨Q)(3)Q↔(R∧⌝P)(4)(Q→R)∧(R→Q)解:(1)原公式可翻译为:我有时间而且我将进城。

(2)⌝(R∨Q) ⇔⌝R∧⌝Q。

原公式可翻译为:我没有时间也没有进城。

(3)我将进城当且仅当我有时间而且天不下雪。

(4)(Q→R)∧(R→Q) ) ⇔(Q∧R) ∨ (⌝Q ∧⌝ R) ⇔ Q↔R。

《离散数学(第三版)》方世昌 的期末复习知识点总结资料

《离散数学(第三版)》方世昌 的期末复习知识点总结资料

《离散数学》期末复习提要《离散数学》是中央电大“数学与数学应用专业”(本科)的一门选修课。

该课程使用新的教学大纲,在原有离散数学课程的基础上削减了教学内容(主要是群与环、格与布尔代数这两章及图论的后三节内容),使用的教材为中央电大出版的《离散数学》(刘叙华等编)和《离散数学学习指导书》(虞恩蔚等编)。

离散数学主要研究离散量结构及相互关系,使学生得到良好的数学训练,提高学生抽象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为从事计算机的应用提供必要的描述工具和理论基础。

其先修课程为:高等数学、线性代数;后续课程为:数据结构、数据库、操作系统、计算机网络等。

课程的主要内容1、集合论部分(集合的基本概念和运算、关系及其性质);2、数理逻辑部分(命题逻辑、谓词逻辑);3、图论部分(图的基本概念、树及其性质)。

学习建议离散数学是理论性较强的学科,学习离散数学的关键是对离散数学(集合论、数理逻辑和图论)有关基本概念的准确掌握,对基本原理及基本运算的运用,并要多做练习。

教学要求的层次各章教学要求的层次为了解、理解和掌握。

了解即能正确判别有关概念和方法;理解是能正确表达有关概念和方法的含义;掌握是在理解的基础上加以灵活应用。

一、各章复习要求与重点第一章集合[复习知识点]1、集合、元素、集合的表示方法、子集、空集、全集、集合的包含、相等、幂集2、集合的交、并、差、补等运算及其运算律(交换律、结合律、分配律、吸收律、De Morgan 律等),文氏(Venn)图3、序偶与迪卡尔积本章重点内容:集合的概念、集合的运算性质、集合恒等式的证明[复习要求]1、理解集合、元素、子集、空集、全集、集合的包含、相等、幂集等基本概念。

2、掌握集合的表示法和集合的交、并、差、补等基本运算。

3、掌握集合运算基本规律,证明集合等式的方法。

4、了解序偶与迪卡尔积的概念,掌握迪卡尔积的运算。

[本章重点习题]P5~6,4、6; P14~15,3、6、7; P20,5、7。

离散数学第三版-屈婉玲-课后习题答案

离散数学第三版-屈婉玲-课后习题答案

离散数学习题答案习题一及答案:(P14-15)14、将下列命题符号化:(5)李辛与李末是兄弟解:设p:李辛与李末是兄弟,则命题符号化的结果是p(6)王强与刘威都学过法语p q解:设p:王强学过法语;q:刘威学过法语;则命题符号化的结果是(9)只有天下大雨,他才乘班车上班q p解:设p:天下大雨;q:他乘班车上班;则命题符号化的结果是(11)下雪路滑,他迟到了解:设p:下雪;q:路滑;r:他迟到了;则命题符号化的结果是(p q)r15、设p:2+3=5.q:大熊猫产在中国.r:太阳从西方升起.求下列复合命题的真值:(p q r)((p q)r)(4)解:p=1,q=1,r=0,(p q r)(110)1,((p q)r)((11)0)(00)1 (p q r)((p q)r)111 19、用真值表判断下列公式的类型:(p p)q(2)解:列出公式的真值表,如下所示:p p qq(p p)(p p)q0 0 1 1 1 10 1 1 0 1 01 0 0 1 0 11 1 0 0 0 1由真值表可以看出公式有3个成真赋值,故公式是非重言式的可满足式。

20、求下列公式的成真赋值:(4)(p q)q解:因为该公式是一个蕴含式,所以首先分析它的成假赋值,成假赋值的条件是:p0(p q) 1q0q0成真赋值有:01,10,11。

所以公式的习题二及答案:(P38)5、求下列公式的主析取范式,并求成真赋值:(2)(p q)(q r)解:原式(p q)q r(p p)q rq r,此即公式的主析取范式,m m(p q r)(p q r)37所以成真赋值为011,111。

*6、求下列公式的主合取范式,并求成假赋值:(2)(p q)(p r)解:原式,此即公式的主合取范式,M(p p r)(p q r)(p q r)4所以成假赋值为100。

7、求下列公式的主析取范式,再用主析取范式求主合取范式:(1)(p q)r解:原式p q(r r)((p p)(q q)r)(p q r)(p q)r(p q)r(p q)r(p q)r(pq r(p q r)(p q)r(p q)r(p q)r(pq r,此即主析取范式。

方世昌离散数学第三版教材课件第3章二元关系(可编辑)

方世昌离散数学第三版教材课件第3章二元关系(可编辑)

⽅世昌离散数学第三版教材课件第3章⼆元关系(可编辑)⽅世昌离散数学第三版教材课件第3章⼆元关系31 基本概念 32 关系的合成 33 关系上的闭包运算 34 次序关系 35 等价关系和划分 31 基本概念311 关系关系的数学概念是建⽴在⽇常⽣活中关系的概念之上的让我们先看两个例⼦例31-1 设 A abcd 是某乒乓球队的男队员集合 B efg 是⼥队员集合如果A和B元素之间有混双配对关系的是a 和gd和e我们可表达为 R 〈ag〉〈de〉这⾥R表⽰具有混双配对关系的序偶集合所有可能具有混双配对关系的序偶集合是 A×B 〈xy〉x∈A∧y∈B 〈ae〉〈af〉〈ag〉〈be〉〈bf〉〈bg〉〈ce〉〈cf〉〈cg〉〈de〉〈df〉〈dg〉例31-2 设学⽣集合A1 abcd 选修课集合A2 ⽇语法语成绩等级集合A3 甲⼄丙如果四⼈的选修内容及成绩如下 a ⽇⼄ b 法甲c ⽇丙 d 法⼄我们可表达为S 〈a⽇⼄〉〈b法甲〉〈c⽇丙〉〈d法⼄〉这⾥S表⽰学⽣和选修课及成绩间的关系⽽可能出现的全部情况为 A1×A2×A3 〈xyz〉x∈A1∧y∈A2∧z∈A3 〈a⽇甲〉〈a ⽇⼄〉〈a⽇丙〉〈a法甲〉〈a法⼄〉〈a法丙〉〈b⽇甲〉〈b⽇⼄〉〈b⽇丙〉〈b 法甲〉〈b法⼄〉〈b法丙〉〈c⽇甲〉〈c⽇⼄〉〈c⽇丙〉〈c法甲〉〈c法⼄〉〈d法丙〉定〈c法丙〉〈d⽇甲〉〈d⽇⼄〉〈d⽇丙〉〈d法甲〉〈d法⼄〉义31―1 1 A×B的⼦集叫做A到B的⼀个⼆元关系2 A1×A2××An n≥1 的⼦集叫做A1×A2××An上的⼀个n元关系3 从定义可看出关系是⼀个集合所有定义集合的⽅法都可⽤来定义关系例31-1和例31-2是列举法的例⼦⼀个谓词Px1x2xn 可以定义⼀个n元关系R R 〈x1x2xn〉P x1x2xn 例如实数R上的⼆元关系>可定义如下>〈xy〉x∈R∧y∈R∧x>y 反之⼀个n元关系也可定义⼀个谓词当n 1时R 〈x〉P x 称为⼀元关系它是⼀重组集合表⽰论述域上具有性质P的元素集合其意义与R xP x 相同仅记法不同⽽已例如设P x 表⽰x是质数论述域是N则质数集合可表⽰为〈x〉|P x 或x|P x 关系也可归纳地定义⾃然数上的⼩于关系可定义如下1 基础〈01〉∈<2 归纳如果〈xy〉∈<那么i 〈xy1〉∈< ii 〈x1y1〉∈< 3 极⼩性对⼀切xy∈Nx<y当且仅当〈xy〉是由有限次应⽤条款 1 和 2 构成定义31―2 设R是的⼦集如果R 则称R为空关系如果则称R为全域关系现在定义关系相等的概念在关系相等的概念中不仅需要n重组集合相等还需其叉积扩集也相同定义31―3设R1是上的n元关系R2是上的m元关系那么R1 R2当且仅当n m且对⼀切i1≤i≤nAi Bi并且R1和R2是相等的有序n重组集合 312 ⼆元关系最重要的关系是⼆元关系本章主要讨论⼆元关系今后术语关系都指⼆元关系若⾮⼆元关系将⽤三元或n元⼀类术语指出⼆元关系有⾃⼰专⽤的记法和若⼲新术语设 A x1x2x7 B y1y2y6 R〈x3y1〉〈x3y2〉〈x4y4〉〈x6y2〉 A到B的⼆元关系R可如图31―1那样形象地表⽰〈x3y1〉∈R也可写成x3Ry1称为中缀记法读做x3和y1有关系R中缀记法常⽤来表⽰诸如<>等关系例如〈35〉∈<通常写作3<5 A叫做关系R的前域B叫做关系R的陪域 D R x|y 〈xy〉∈R 叫做关系R的定义域R R y|x 〈xy〉∈R 叫做关系R的值域关系是序偶的集合对它可进⾏集合运算运算结果定义⼀个新关系设R和S是给定集合上的两个⼆元关系则R∪SR∩SR-S 等可分别定义如下x R∪S y xRy∨xSy x R∩S y xRy∧xSy x R-S y xRy∧xy x y xRy 例31-3平⾯上的⼏何图形是平⾯R2的⼦集也是⼀种关系设参看图31―2 R1 〈xy〉|〈xy〉∈R2∧x2y2≤9 R2 〈xy〉|〈xy〉∈R2∧1≤x≤3 ∧0≤y≤3 R3 〈xy〉|〈xy〉∈R2∧x2y2≥4 则 R1∪R2 〈xy〉|〈xy〉∈R2∧ x2y2 ≤9∨ 1≤x≤3∧0≤y≤3 R1∩R3〈xy〉|〈xy〉∈R2∧ x2y2 ≤9∧x2y2≥4 R1-R3 〈xy〉|〈xy〉∈R2∧ x2y2≤9∧ L x2y2≥4 〈xy〉|〈xy〉∈R2∧ x2y2≥4 313 关系矩阵和关系图表达有限集合到有限集合的⼆元关系时矩阵是⼀有⼒⼯具定义31―4 给定集合A a1a2am 和B b1b2bn 及⼀个A到B的⼆元关系R 使例31-4 设A a1a2 B b1b2b3 R 〈a1b1〉〈a2b1〉〈a1b3〉〈a2b2〉则其关系矩阵为例31-5 设A 1234 A上的⼆元关系R 〈xy〉|x>y 试求出关系矩阵解R 〈41〉〈42〉〈43〉〈31〉〈32〉〈21〉例31-6 设 A 12345 R 〈12〉〈22〉〈32〉〈34〉〈43〉其图⽰如图31―3所⽰图中结点5叫做孤⽴点利⽤关系R的图⽰也可写出关系R 314 关系的特性在研究各种⼆元关系中关系的某些特性扮演着重要⾓⾊我们将定义这些特性并给出它的图⽰和矩阵的特点定义31―5 设R是A上的⼆元关系 1如果对A中每⼀xxRx那么R是⾃反的即 A上的关系R是⾃反的x x∈A→xRx A 123 R1 〈11〉〈22〉〈33〉〈12〉是⾃反的其关系图和关系矩阵的特点如图31―4所⽰ 2 如果对A中每⼀xxRx那么R是反⾃反的即 A上的关系R是反⾃反的 x x∈A→xRx 例如 A 123 R2 〈21〉〈13〉〈32〉是反⾃反的其关系图和关系矩阵的特点如图31―5所⽰有些关系既不是⾃反的⼜不是反⾃反的如图31―6 例如R3 〈11〉〈12〉〈32〉〈23〉〈33〉 3 如果对每⼀xy∈AxRy蕴含着yRx那么R是对称的即A上的关系R是对称的x y x∈A∧y∈A∧xRy→yRx 例如A 123 R4 〈12〉〈21〉〈13〉〈31〉〈11〉是对称的其关系图和关系矩阵的特点如图31―7所⽰ 4 如果对每⼀xy∈AxRyyRx蕴含着x y那么R是反对称的即A上的关系R是反对称的x y x∈A∧y∈A∧xRy∧yRx→x y 例如A 123 R5 〈12〉〈23〉是反对称的其关系图和关系矩阵的特点如图31―8所⽰ 5 如果对每⼀xyz∈AxRyyRz蕴含着xRz那么R是传递的即A上的关系R是传递的x y z x∈A∧y∈A∧z ∈A∧xRy∧yRz→xRz 例如A 1234R5 〈41〉〈43〉〈42〉〈32〉〈31〉〈21〉是传递的其关系图和关系矩阵如图31―10所⽰例31-7 1 任何集合上的相等关系是⾃反的对称的反对称的和传递的但不是反⾃反的 2 整数集合I上关系≤是⾃反的反对称的可传递的但不是反⾃反的和对称的关系<是反⾃反的反对称的可传递的但不是⾃反的和对称的 3 设 ab 试考察上的下列关系 i 关系与有同样长度是⾃反的对称的可传递的但不是反⾃反的和反对称的 ii xRy当且仅当x是y的真词头这⾥R是反⾃反的反对称的可传递的但不是⾃反的和对称的 iii xRy当且仅当x的某真词头是y的⼀个真词尾这⾥R既不是⾃反的⼜不是反⾃反的因为aaRaa但abRab既不是对称的也不是反对称的并且不是传递的 4 ⾮空集合上的空关系是反⾃反的对称的反对称的和传递的但不是⾃反的空集合上的空关系则是⾃反的反⾃反的对称的反对称的和可传递的 5 基数⼤于1的集合上的全域关系是⾃反的对称的和传递的但不是反⾃反的和反对称的例如图31―11所⽰的关系 321 关系的合成前边已经指出关系是序偶的集合因此可以进⾏集合运算本节介绍⼀种对关系来说更为重要的运算合成运算假设R1是A到B的关系R2是B到C的关系参看图32-1合成关系R1R2是⼀个A到C的关系如果在关系图上从a∈A到c∈C有⼀长度路径中弧的条数为2的路径其第⼀条弧属于R1其第⼆条弧属于R2那么〈ac〉∈R1R2合成关系R1R2就是由〈ac〉这样的序偶组成的集合其第⼀条弧属于R1其第⼆条弧属于R2那么〈ac〉∈R1R2合成关系R1R2就是由〈ac〉这样的序偶组成的集合定义32―1 设R1是从A到B的关系R2是从B到C的关系从A到C的合成关系记为R1R2定义为 R1R2 〈ac〉|a∈A∧c∈C∧b〔b∈B∧〈ab〉∈R1∧〈bc〉∈R2〕例32-11 如果R1是关系是的兄弟R2是关系是的⽗亲那么R1R2是关系是的叔伯R2R2是关系是的祖⽗ 2 给定集合A 1234 B 234 C 123 设R是A到B的关系S是B到C的关系 R 〈xy〉|xy 6 〈24〉〈33〉〈42〉S 〈yz〉|y-z 1 〈21〉〈32〉〈43〉则R·S 〈23〉〈32〉〈41〉如图32―2所⽰ 3 设A 12345 R和S都是A上⼆元关系如果 R 〈12〉〈34〉〈22〉 S 〈42〉〈25〉〈31〉〈13〉则R·S 〈15〉〈32〉〈25〉 S·R 〈42〉〈32〉〈14〉 R·S ·R 〈32〉 R· S·R 〈32〉 R·R 〈12〉〈22〉 S·S〈45〉〈33〉〈11〉 4 设R是A到B的⼆元关系IAIB分别是A和B上的相等关系则IA·R R·IB R 5 如果关系R的值域与关系S的定义域的交集是空集则合成关系R·S是空关系下边介绍合成关系的性质定理32―1 设R1是从A到B的关系R2和R3是从B到C的关系R4是从C到D的关系那么 1 R1 R2∪R3 R1R2∪R1R3 2 R1 R2∩R3 R1R2∩R1R3 3 R2∪R3 R4 R2R4∪R3R4 4 R2∩R3 R4 R2R4∩R3R41 2 3 部分的证明留作练习我们仅证明 2 部分证先证明公式因为〈ac〉∈R1 R2∩R3 b〔〈ab〉∈R1∧〈bc〉∈R2∩R3 〕b〔〈ab〉∈R1∧〈bc〉∈R2∧〈bc〉∈R3 〕b〔〈ab〉∈R1∧〈bc〉∈R2 ∧〈ab〉∈R1∧〈bc〉∈R3 〕b〔〈ab〉∈R1∧〈bc〉∈R2〕∧b〔〈ab〉∈R1∧〈bc〉∈R3〕〈ac〉∈R1R2∧〈ac〉∈R1R3 〈ac〉∈R1R2∩R1R3 即〈ac〉∈R1 R2∩R3 〈ac〉∈R1R2∩R1R3 所以R1 R2∩R3 R1R2∩R1R3 再证包含可能是真包含举反例证明如果 A a B b1b2b3 C c A到B的关系R1〈ab1〉〈ab2〉 B到C的关系R2 〈b1c〉〈b3c〉 B到C的关系R3〈b2c〉〈b3c〉那么R1 R2∩R3 R1R2∩R1R3 〈ac〉此时R1 R2∩R3 ≠R1R2∩R1R3证毕定理32―2 设R1R2和R3分别是从A到BB到C和C到D的关系那么 R1R2 R3 R1 R2R3 证先证 R1R2R3 R1 R2R3 设〈ad〉∈ R1R2 R3那么对某c∈C〈ac〉∈R1R2和〈cd〉∈R3因为〈ac〉∈R1R2存在b∈B使〈ab〉∈R1和〈bc〉∈R2因为〈bc〉∈R2和〈cd〉∈R3得〈bd〉∈R2R3所以〈ad〉∈R1 R2R3 这样就证明了 R1R2 R3 R1 R2R3 R1 R2R3 R1R2 R3的证明是类似的留给读者⾃证上述证明也可⽤等价序列表达 322 关系R的幂当R是A上的⼀个关系时R可与⾃⾝合成任意次⽽形成A上的⼀个新关系在这种情况下RR常表⽰为R2RRR表⽰为R3等等我们能归纳地定义这⼀符号如下定义32―2设R是集合A上的⼆元关系n∈N那么R的n次幂记为Rn定义如下 1R0是A上的相等关系R0 〈xx〉|x∈A 2 Rn1 Rn·R 定理32―3 设R是A上的⼆元关系并设m和n是N的元素那么 1Rm·Rn Rmn 2 Rm n Rmn 可⽤归纳法证明请读者⾃证定理32―4 设|A| nR是集合A上的⼀个关系那么存在i和j使Ri Rj⽽0≤i<j≤证A上的每⼀⼆元关系是A×A的⼦集因为|A×A| n2|ρ A×A |因此A上有个不同关系所以R的不同的幂不会超过个但序列R0R1 有项因此R的这些幂中⾄少有两个是相等的证毕定理32―5 设R是集合A上的⼀个⼆元关系若存在i和ji<j使Ri Rj记d j-i那么 1 对所有k≥0Rik Rjk 2 对所有km≥0Rimdk Rik 3 记S R0R1R2Rj-1 那么R的每⼀次幂是S的元素即对n∈NRn∈S 证 1 和 2 部分⽤归纳法证明留作练习3 对于 c 设n∈N如果n<j那么根据S的定义Rn∈S假设n≥j那么我们能将n表⽰为imdk这⾥k<d根据 b 部分得Rn Rik因为ik<j这证明了Rn∈S定理中的ij在实⽤时宜取最⼩的⾮负整数以保证S中⽆重复元素例32-2 设 A abcd R 〈ab〉〈cb〉〈bc〉〈cd〉其关系图如图32―3所⽰则R0 〈aa〉〈bb〉〈cc〉〈dd〉 R2 〈ac〉〈bb〉〈bd〉〈cc〉 R3〈ab〉〈ad〉〈bc〉〈cb〉〈cd〉 R4 〈ac〉〈bb〉〈bd〉〈cc〉它们的关系图如图32―4所⽰由于R4 R2根据定理32―5 c 对所有n∈NRn∈ R0R1R2R3 可见不必再算了事实上易证R5 R3R6 R4 R2⽤归纳法可得R2n1 R3和R2n R2这⾥n≥1 323 合成关系的矩阵表达定理32―6 设X x1x2xm Y y1y2yn Z z1z2zp R是X到Y的关系MR 〔aij〕是m×n矩阵S是Y到Z的关系MS 〔bij〕是n×p矩阵则MR·S 〔cij〕 MR·MS这⾥证因为如果存在某k使aik和bki都等于1则cij 1但aik和bkj都等于1意味着xiRyk和ykSzj所以xi R·S zj可见如此求得的MR·S确实表达了R·S的关系因此上述等式是正确的如果不仅存在⼀个k使aik和bki都是1此时cij仍为1只是从xi到zj不⽌⼀条长度为2的路径但等式仍然正确上段的论证已隐含了不⽌⼀个k的情况本定理说明合成关系矩阵可⽤关系矩阵布尔矩阵的乘法表达例32-3设X 12 Y abc Z αβ R 〈1a〉〈1b〉〈2c〉 S 〈aβ〉〈bβ〉则定理32―7 关系矩阵的乘法是可结合的证利⽤关系合成的可结合性证明 MR·MS ·MT MR·S·MT M R·S ·T MR· S·T MR·MS·T MR· MS·MT 不仅合成关系可⽤关系矩阵表达⽽且关系的集合运算也可⽤关系矩阵表达设R和S是X到Y上的⼆元关系MR 〔aij〕MS 〔bij〕cij是运算后所得新关系之关系矩阵的元素则 MR∩S MR∧MS cij aij∧bij MR∪S MR∨MS cij aij∨bij cij aij MR-S MR∧ cij aij∧ bij 331 逆关系在讨论闭包运算时要⽤到逆关系的概念因此我们先介绍逆关系定义33―1设R是从A到B的⼆元关系关系R的逆或叫R的逆关系记为是⼀从B到A的⼆元关系定义如下例33-11 I上的关系2 集合族上的关系的逆是关系3 空关系的逆是空关系4 B×A即A×B的全域关系的逆等于B×A的全域关系定理33―1设R是从A到B的关系⽽S是从B到C 的关系则定理33―2 设RR1和R2都是从A到B的⼆元关系那么下列各式成⽴ 332 关系的闭包运算关系的闭包运算是关系上的⼀元运算它把给出的关系R扩充成⼀新关系R′使R′具有⼀定的性质且所进⾏的扩充⼜是最节约的定义33―2设R是A上的⼆元关系R的⾃反对称传递闭包是关系R′使 i R′是⾃反的对称的传递的ii R′R iii 对任何⾃反的对称的传递的关系R〃如果R〃R那么R〃R′ R的⾃反对称和传递闭包分别记为r R s R和t R 由定义可以看出R的⾃反对称传递闭包是含有R并且具有⾃反对称传递性质的最⼩关系如果R已经是⾃反的对称的传递的那么具有该性质并含有R的最⼩关系就是R⾃⾝下⼀定理说明这⼀点定理33―4设R是集合A上的⼆元关系那么 a R是⾃反的当且仅当r R R b R是对称的当且仅当s R R c R是传递的当且仅当t R R 证 a 如果R是⾃反的那么R具有定义33―2对R′所要求的性质因此r R R反之如果r R R那么根据定义33―2的性质 i R是⾃反的b 和 c 的证明是类似的略构造R的⾃反对称和传递闭包的⽅法就是给R补充必要的序偶使它具有所希望的特性下⾯我们⽤关系图来说明如何实现这⼀点定理33―5 设R是集合A上的⼆元关系那么r R R ∪E 这⾥E是A上相等关系在本节中均如此证设R′ R∪E显然R′是⾃反的且R′R余下只需证明最⼩性现假设R〃是A 上的⾃反关系且R〃R因R〃是⾃反的所以R〃E⼜R〃R所以R〃R∪E R′这样定义33―2都满⾜所以R′ r R 证毕设G是集合A上⼆元关系R的关系图我们把G的所有弧都画成有来有往即如果有从a到b的弧那么也有从b到a的弧就得到了R的对称闭包的有向图下⼀定理体现了这⼀想法定理33―7 设R 是集合A上的⼆元关系那么例33-2 a 整数集合I 上的关系<的⾃反闭包是≤对称闭包是关系≠传递闭包是关系<⾃⾝b 整数集合I上的关系≤的⾃反闭包是⾃⾝对称闭包是全域关系传递闭包是⾃⾝ c E的⾃反闭包对称闭包和传递闭包都是 E d ≠的⾃反闭包是全域关系对称闭包是≠≠的传递闭包是全域关系e 空关系的⾃反闭包是相等关系对称闭包和传递闭包是⾃⾝ f 设R是I上的关系xRy当且仅当y x1那么t R 是关系<定理33―8设R是集合A上的⼆元关系这⾥A有n个元素那么证设〈xy〉∈t R 于是必存在最⼩的正整数k使〈xy〉∈Rk现证明k≤n若不然存在A的元素序列x a0a1a2ak-1ak y使xRa1a1Ra2ak-1Ry因k>na0a1ak中必有相同者不妨设ai aj0≤i<j≤k于是xRa1a1Ra2ai-1RaiajRaj1ak-1Ry 成⽴即〈xy〉∈Rs 这⾥s k- j-i但这与k是最⼩的假设⽭盾于是k≤n⼜〈xy〉是任意的故定理得证例33-3 设A abcd R如图33―1 a 所⽰则t R R∪R2∪R3∪R4如图33―1 b 所⽰本例即是32-2 定理33―9 1 如果R是⾃反的那么s R 和t R 都是⾃反的 2 如果R是对称的那么r R 和t R 都是对称的 3 如果R是传递的那么r R 是传递的定理33―10 设R是集合A上的⼆元关系那么 1 rs R sr R 2 rt R tr R 3 ts R st R 2 注意到ER RE R 和对⼀切n∈NEn E可得 34 次序关系 341 偏序集合定义34―1 如果集合A上的⼆元关系R是⾃反的反对称的和传递的那么称R为A上的偏序称序偶〈AR〉为偏序集合如果R是偏序〈AR〉常记为〈A ≤〉≤是偏序符号由于≤难以书写通常写作≤读做⼩于或等于因为⼩于或等于也是⼀种偏序故不会产⽣混乱R是偏序时aRb就记成a≤b 如果R是集合A上的偏序则 R 也是A上的偏序如果⽤≤表⽰R 可⽤≥表⽰R〈A≤〉和〈A ≥〉都是偏序集合并互为对偶例34-1 1 〈I≤〉是偏序集合这⾥≤表⽰整数中的⼩于或等于关系 2 〈ρ A 〉是偏序集合这⾥是集合间的包含关系 3 A 2468 D代表整除关系M代表整倍数关系则 D 〈22〉〈44〉〈66〉〈88〉〈24〉〈26〉〈28〉〈48〉 M 〈22〉〈44〉〈66〉〈88〉〈42〉〈62〉〈82〉〈84〉〈AD〉〈AM〉都是偏序集合且互为对偶例2 a P 1234 〈P≤〉的哈斯图为图34―2 b A 236122436 〈A整除〉的哈斯图为图34―3 c A 1212 〈A整除〉的哈斯图为图34―4 定义34―2 设〈A≤〉是⼀偏序集合B是A的⼦集 a 元素b∈B是B的最⼤元素如果对每⼀元素x∈Bx≤b b 元素b∈B是B的最⼩元素如果对每⼀元素x∈Bb≤x 例3考虑在偏序整除下整数1到6的集合其哈斯图为图34―5 a 如果B 1236 那么1是B的最⼩元素6是B的最⼤元素 b 如果B 23 因为2和3互相不能整除那么B没有最⼩元素和最⼤元素 c 如果B 4 那么4是B的最⼤元素也是B的最⼩元素定理34―1 设〈A≤〉是⼀偏序集合且B A如果B有最⼤最⼩元素那么它是唯⼀的证假设a和b都是B的最⼤元素那么a≤b和b≤a从≤的反对称性得到a b当a和b都是B的最⼩元素时证明是类似的定义34―3设〈A≤〉是⼀偏序集合B是A的⼦集 a如果b∈B且B中不存在元素x使b≠x且b≤x那么元素b∈B叫做B的极⼤元素b 如果b∈B且B中不存在元素x使b≠x且x≤b那么元素b∈B叫做B的极⼩元素定义34―4设〈A≤〉是⼀偏序集合B是A的⼦集a 如果对每⼀b∈Bb≤a那么元素a∈A叫做B的上界如果对每⼀b∈Ba≤b那么元素a∈A叫做B的下界 b 如果a是⼀上界并且对每⼀B的上界a′有a≤a′那么元素a∈A叫做B的最⼩上界记为lub如果a是⼀下界并且对每⼀B的下界a′有a′≤a那么元素a∈A叫做B的最⼤下界记为glb 例34-4 a 考虑偏序集合〈〈11〉〈10〉〈01〉〈00〉≤〉这⾥≤按〈 ab〉≤〈cd〉a≤c∧b≤d 规定其哈斯图如图34―6 如果B 〈10〉那么〈10〉是B的最⼩和最⼤元素也是B的极⼤和极⼩元素B的上界是〈10〉和〈11〉〈10〉是最⼩上界B的下界是〈00〉和〈10〉〈10〉是最⼤下界 b 考虑偏序集合〈I≤〉设B 2i|i∈N那么B既没有最⼤元素和极⼤元素也没有上界和最⼩上界B的最⼩元素和极⼩元素是0B的下界集合是 i|i∈I∧i≤0 0是最⼤下界 c 考虑在偏序集合〈 256101530 整除〉其哈斯图如图34―7设B是全集合 256101530 那么2和5都是B的极⼩元素但B没有最⼩元素集合B没有下界所以没有最⼤下界元素30是B的最⼤元素极⼤元素上界最⼩上界定理34―2 如果〈A≤〉是⾮空有限的偏序集合则A的极⼩⼤元素常存在最⼤下界和最⼩上界也可能存在或不存在但如果它们存在则是唯⼀的定理34―3 设〈A≤〉是偏序集合且B A 如果B的最⼩上界最⼤下界存在那么是唯⼀的下述定理描述了存在于诸特异元素之间的某些关系定理34―4 设〈A≤〉是偏序集合B是A的⼦集 a 如果b是B的最⼤元素那么b是B的极⼤元素 b 如果b是B的最⼤元素那么b是B的lub c 如果b是B的⼀个上界且b∈B那么b是B的最⼤元素证明可由最⼤元素极⼤元素和lub的定义直接得出故略去另外读者不难给出表达最⼩元素极⼩元素和glb间关系的定理 342 拟序集合定义34―5如果集合A上的⼆元关系R是传递的和反⾃反的那么R叫做A上的拟序〈AR〉称为拟序集合常借⽤符号<表⽰拟序拟序是反对称的虽然定义中没有明确指出但容易证明这⼀点因为如果xRy和yRx由R的传递性得xRx但这与R的反⾃反性⽭盾所以xRy∧yRx常假于是xRy∧yRx→x y常真即R是反对称的例34-5 a 实数集合中的<是拟序关系 b 集合族中的真包含是拟序关系拟序集合和偏序集合是紧密相关的唯⼀区别是相等关系E下述定理将说明这⼀点定理34―5在集合A上 a 如果R是⼀拟序那么rR R∪E是偏序 b 如果R是⼀偏序那么R-E是⼀拟序 343线序集合和良序集合如果≤是⼀偏序或a≤b或b≤a我们说a和b是可⽐较的偏序集合中的元素不⼀定都可⽐较所以叫偏序下⾯介绍的都是可⽐较的情况定义34―6在偏序集合〈A≤〉中如果每⼀ab∈A或者a≤b或者b≤a那么≤叫做A上的线序或全序这时的序偶〈A≤〉叫做线序集合或链例34-6 a P a ab abc 〈P〉是线序集合其哈斯图如图34―8所⽰ b 〈I≤〉是线序集合其哈斯图不完全如图34―9所⽰ c 设S是区间套的集合〔0a |a∈R 则〈S〉是线序集合 d 〈 1236 整除〉不是线序集合如果A是多于⼀个元素的集合那么〈ρ A 〉不是线序集合定义34―7如果A上的⼆元关系R是⼀线序且A的每⼀⾮空⼦集都有⼀最⼩元素那么R叫做A上的良序序偶〈AR〉叫做良序集合定理34―6〈N≤〉是良序集合证我们必须证明N的每⼀⾮空⼦集S在关系≤之下都有⼀最⼩元素因为S⾮空所以在S中可以取⼀个数n显然S中所有不⼤于n的数形成⾮空集T S如果T有最⼩数那么这最⼩数就是S中的最⼩数但从0到n只有n1个⾃然数于是T中所含的数最多是n1个所以T有最⼩数因此定理成⽴例34-8 a 每⼀有限线序集合是良序的 b 线序集合〈I≤〉不是良序集合因为I的某些⼦集诸如I⾃⾝不包含最⼩元素 c 关系≤是实数R的线序但不是良序例如⼦集A 01〕⽆最⼩元素如果A中的a是最⼩元素那么也在A中⽽≤a且不相等这与假设a是线序关系≤下A的最⼩元素⽭盾2 应⽤N上的良序定义出Nn上的良序例如n 2时N2上的次序关系可如下定义〈ab〉〈cd〉a<c∨ a c∧b d 〈N2〉是良序集合关系严格⼩于可如下定义〈ab〉<〈cd〉〈ab〉≤〈cd〉∧〈ab〉≠〈cd〉类似地应⽤I上的线序能定义出线序集合〈In≤〉 3 应⽤字母表∑上的线序可定义出∑上的通常叫词典序的线序定义34―8 设∑是⼀有限字母表指定了字母表序线序如果xy∈∑ a x是y的词头或 b x zu和y zv这⾥z∈∑是x和y的最长公共词头且在字母表序中u的第⼀个字符前于v的第⼀个字符那么x≤y≤叫做词典序4 由于〈N〉和有限线序集合都是良序集合可应⽤它们定义出∑上的⼀个良序通常叫标准序定义34―9设∑是⼀有限字母表指定了字母表序‖x‖表⽰x∈∑的长度如果xy∈∑ a ‖x‖<‖y‖或b ‖x‖‖y‖且在∑的词典序中x前于y那么x≤y ≤叫做标准序不论在词典序和标准序下∑的每⼀元素都有直接后继者设∑ abc 且a≤b≤cx∈∑在标准序下 xa和xb的直接后继者分别是xb和xc xc的直接后继者是ya这⾥y是x的直接后继者在词典序下x的直接后继者是xa 在标准序下 xb和xc的直接前趋分别是xa和xb xa的直接前趋是yc这⾥y是x的直接前趋在词典序下 xa的直接前趋是x⾮a结尾的串都⽆直接前趋例如babaab但有⽆限个前趋 345 数学归纳法的推⼴前章我们把数学归纳法第⼀第⼆原理看作是⾃然数域上的⼀个推理规则本⼩节我们把它推⼴到⼀般的良序集合对任⼀个⾃然数n我们先取0如果n≠0取0的后继者1如果n≠1再取1的后继者2如此进⾏下去最终会得出n 给定⼀个良序集合如果对它的任⼀元素x我们先取该集合的最⼩元素m0如果x≠m0取m0的后继者m1如果x≠m1再取m1的后继者m2如此以往最终会得出x那么就称这样的良序集合是像⾃然数的例 8 1 设∑ ab 良序集合〈∑标准序〉是像⾃然数的因为定长的串的个数有限给定任⼀个串x在x之前的串的个数有限所以从∧开始反复取后继者终可得出x 2 良序集合〈N×N≤〉不像⾃然数这⾥≤按上⼀⼩节规定因为有许多元素没有直接前趋例如〈50〉就是这样因⽽有⽆限个元素前于〈50〉所以从〈00〉开始反复地取后继者不可能取得〈50〉像⾃然数的良序集合可以应⽤数学归纳法第⼀原理因为第⼀原理是建⽴在后继运算上⽽这种良序集合的每⼀元素都可通过重复地取后继者得到设m0是该良序集合〈S≤〉的最⼩元素S x 是元素x的后继者则推理规则如下对不像⾃然数的良序集合不能应⽤数学归纳法第⼀原理因为这种良序集合的有些元素不能由后继运算得到但对它可应⽤数学归纳法第⼆原理第⼆原理是建⽴在良序集合上的适⽤于⼀切良序集合设〈S≤〉是良序集合<表⽰≤-E 即x<y表⽰x≤y且x≠y 则推理规则如下下⾯证明良序集合上这个推理规则是有效的假设我们能证明前提例34-10〈Q≤〉是线序集合现说明在此线序集合中第⼆原理不是有效推理规则设谓词Px 表⽰x⼩于或等于5 i 当x≤5时 y〔y<x→P y 〕是真P x 也真所以是真综合 i 和 ii 得在论述域Q上 x 〔 y y<x→P y →P x 〕是真但结论 x P x 是假这说明第⼆原理不能应⽤于线序集合〈Q≤〉 35 等价关系和划分 351 等价关系⼆元关系的另⼀重要类型是等价关系其定义如下定义35―1 如果集合A上的⼆元关系R是⾃反的对称的和传递的那么称R是等价关系设R是A上的等价关系abc是A的任意元素如果aRb 即〈ab〉∈R 通常我们记作a~b读做a等价于b 定义35―2 设k是⼀正整数⽽ab∈I如果对某整数ma-b m·k那么a和b是模k等价写成a≡b modk 整数k叫做等价的模数定理35―1模k等价是任何集合A I上的等价关系证如果A 例35-1 c 已指出它是等价关系如果A≠则 i ⾃反的因为对任⼀aa-a 0·k得出a≡a modk ii 对称的因为a≡b mod k 时存在某m∈I使a-b m·k于是b-a-m·k 因此 b≡a mod k iii 传递的设a≡b mod k 和b≡c mod k 那么存在m1m2∈I 使a-b m1k和b-c m2·k 将两等式两边相加得a-c m1m2 ·k所以a≡c mod k 例1 a 同学集合A abcdefgA中的关系R是住在同⼀房间这是等价关系因为 i 任⼀个⼈和⾃⼰同住⼀间具有⾃反性 ii 若甲和⼄同住⼀间则⼄和甲也同住⼀间具有对称性 iii 若甲和⼄同住⼀间⼄和丙同住⼀间则甲和丙也同住⼀间具有传递性现假设a和b同住⼀间def同住⼀间c住⼀间则 R 〈aa〉〈ab〉〈ba〉〈bb〉〈cc〉〈dd〉〈ee〉〈ff〉〈de〉〈ed〉〈ef〉〈fe〉〈df〉〈fd〉其有向图如图35―1所⽰ b 数中的相等关系集合中的相等关系命题演算中的关系等都是等价关系 c 空集合中的⼆元关系R是等价关系因为i x x∈→xRx ii x y〔x∈∧y∈∧xRy→yRx〕iii x y z〔x∈∧y∈∧z∈∧xRy∧yRz→xRz〕都⽆义地真所以R是等价关系集合A上的全域关系R A×A是等价关系模数等价是整数域或其⼦集上的等价关系并且是等价关系中极为重要的⼀类定理 35-1 模k等价是任何集合A I上的等价关系证如果A 例35-1 3 已指出它是等价关系如果A≠则 i ⾃反的因为对任⼀aa-a 0·k得出a≡a mod k ii 对称的因为a≡b modk 时存在某m∈I使a-b m·k于是b-a -m·k因此b≡amodk iii 传递的设a≡b modk 和b≡c modk 那么存在m1m2∈I使a-b m1k和b-c m2·k将两等式两边相加得a-c m1m2 ·k所以a≡c modk 例35-2 a 若R是I上模4等价关系则〔0〕4 -8-4048 〔1〕4 -7-3159 〔2〕4 -6-22610 〔3〕4 -5-13711 b 若R是I上模2等价关系则〔0〕2 -4-2024 〔1〕2 -3-1135 每⼀集合中的数相互等价 c 时钟是按模12⽅式记数的设备13点钟和1点钟有相同的记数定义35―3 设R是集合A上等价关系对每⼀a∈Aa关于R的等价类是集合 x|xRa 记为〔a〕R简记为〔a〕称a为等价类〔a〕的表⽰元素如果等价类个数有限则R的不同等价类的个数叫做R的秩否则秩是⽆限的对每⼀a∈A等价类〔a〕R⾮空因为a∈〔a〕R 例 35-3 1 如图35―2设A abcdef R 〈aa〉〈bb〉〈cc〉〈ab〉〈ba〉〈ac〉〈ca〉〈bc〉〈cb〉〈dd〉〈ee〉〈de〉〈ed〉〈ff〉则等价关系R的等价类如下〔a〕〔b〕〔c〕 abc 〔d〕〔e〕 de 〔f〕 f等价关系R的秩是3 2 I上模4等价的等价类是〔0〕4〔1〕4〔2〕4〔3〕4 参看例2 a I上模2等价的等价类是〔0〕2 〔1〕2 参看例2 b3 集合A上相等关系的秩等于A的元素个数定理35―2 设R是⾮空集合A上的等价关系aRb 当且仅当〔a〕〔b〕证充分性因为a∈〔a〕〔b〕即a∈〔b〕所以aRb 定理35―3设R是集合A上的等价关系则对所有ab∈A或者〔a〕〔b〕或者〔a〕∩〔b〕证如果A 断⾔⽆义地真现设A≠若〔a〕∩〔b〕≠则存在某元素c∈〔a〕和c∈〔b〕根据定理35―2得〔a〕〔c〕〔b〕⼜因〔a〕和〔b〕都⾮空〔a〕∩〔b〕和〔a〕〔b〕不能兼得因⽽定理得证定义35― 4 给定⾮空集合A和⾮空集合族πA1A2Am 如果那么称集合族π是A的覆盖定理35―4设R是集合A上的等价关系则证先证定理35―5设R1和R2是集合A上的等价关系那么R1 R2当且仅当〔a〕R1|a∈A 〔a〕R2|a∈A 证必要性因为R1 R2所以对任意a∈A有〔a〕R1 x|xR1a x|xR2a〔a〕R2 故〔a〕R1|a∈A 〔a〕R2|a∈A 充分性因为〔a〕R1|a∈A 〔a〕R2|a∈A 得〔a〕R1 〔a〕R2所以对任意x∈A 有xR1a x∈〔a〕R1 x∈〔a〕R2 xR2a ⼜a是任意的故R1 R2证毕定理35―6 设R是A上的⼆元关系设R′ tsr R 是R的⾃反对称传递闭包那么 a R′是A上的等价关系叫做R诱导的等价关系 b 如果R〃是⼀等价关系且R〃R那么R〃R′就是说R′是包含R的最⼩等价关系证 a 根据闭包运算的定义和定理33―9可得 r R 是⾃反的 sr R是⾃反的和对称的 tsr R 是⾃反的对称的和传递的因此R′ tsr R 是A上的等价关系 b 设R〃是任意的包含R的等价关系那么R〃是⾃反的和对称的所以R〃R∪∪E sr R 因为R〃是传递的且包含sr R 所以R〃包含tsr R 证毕例4设A abc 且A上的⼆元关系R如图35―3所⽰则tsr R 如图35―4所⽰352 划分定义35―5给定⾮空集合A和⾮空集合族π A1A2Am 如果 i π是A的覆盖即ii Ai∩Aj Φ或Ai Aj ij 12m 那么集合族π叫做集合A的⼀个划分划分的元素Ai称为划分π的块如果划分是有限集合则不同块的个数叫划分的秩若划分是⽆限集合则它的秩是⽆限的划分的秩就是划分的⼤⼩例35-5 1 设S 123 有 A 12 23B 1 12 13C 1 23D 123E 1 2 3F 1 12 2 将⼀张纸撕成⼏⽚则所得的各个碎⽚是该纸的。

离散数学及应用 第3版 第2章 谓词逻辑

离散数学及应用 第3版 第2章 谓词逻辑

2.1个体词、谓词与量词
(3)∃x∀yP(x,y),其中D = {1,2,3},谓词P(x,y) : x = y 解:∃x∀yP(x,y)=∀yP(1,y)∨∀yP(2,y)∨∀yP(3,y)
=(P(1,1)∧P(1,2)∧P(1,3))∨(P(2,1)∧P(2,2)∧P(2,3)) ∨(P(3,1)∧P(3,2)∧P(3,3)) =(1∧0∧0)∨(0∧1∧0)∨(0∧0∧1) =0
2.1个体词、谓词与量词
存在量词: 表示存在, 有的, 至少有一个等 x 表示在个体域中存在x 设P (x)是以D为个体域的一元谓词, xP(x) = 0 :对任意的x ∈ D,P(x)取值0 xP(x) = 1 :存在a ∈ D,P(a)取值1
➢ 设D = {a1,···,an}是有限个体域, ∃xP(x) = P(a1)∨P(a2)∨···∨P(an)
所以,∃x∀yP(x,y)与∀y∃xP(x,y)值不相同。
2.1个体词、谓词与量词
例2.3 在谓词逻辑中将下列命题符号化 (1) 人人都爱美; (2) 有人用左手写字 分别取二个不同的个体域 (a) D为人类集合, (b) D为全总个体域 .
(a) (1) 设G(x): x爱美, 符号化为 x G(x) (2) 设T(x): x用左手写字, 符号化为 xT(x)
(b) 设F(x): x为人,G(x): x爱美 T(x): x用左手写字 (1) x (F(x)G(x)) (2) x (F(x)T(x))
这是两个基本公式, 注意它们的使用
2.1个体词、谓词与量词
例2.4 在谓词逻辑中将下列命题符号化
(1) 正数都大于负数
(2) 有的无理数大于有的有理数
注意: 题目中没给个体域, 使用全总个体域

离散数学第三版课后习题答案

离散数学第三版课后习题答案

离散数学第三版课后习题答案【篇一:离散数学(第三版)陈建明,刘国荣课后习题答案】念分析结构思想与推理证明第一部分集合论刘国荣交大电信学院计算机系离散数学习题解答习题一(第一章集合)1. 列出下述集合的全部元素:1)a={x | x ∈n∧x是偶数∧ x<15}2)b={x|x∈n∧4+x=3} 3)c={x|x是十进制的数字} [解] 1)a={2,4,6,8,10,12,14}2)b=?3)c={0,1,2,3,4,5,6,7,8,9} 2. 用谓词法表示下列集合: 1){奇整数集合}2){小于7的非负整数集合}3){3,5,7,11,13,17,19,23,29} [解] 1){n?n?i?(?m?i)(n=2m+1)};2){n?n?i?n?0?n7};3){p?p?n?p2?p30??(?d?n)(d?1?d?p?(?k?n)(p=k?d))}。

3. 确定下列各命题的真假性: 1) 2)?∈? 3)??{?} 4)?∈{?}5){a,b}?{a,b,c,{a,b,c}} 6){a,b}∈(a,b,c,{a,b,c}) 7){a,b}?{a,b,{{a,b,}}} 8){a,b}∈{a,b,{{a,b,}}} [解]1)真。

因为空集是任意集合的子集; 2)假。

因为空集不含任何元素; 3)真。

因为空集是任意集合的子集; 4)真。

因为?是集合{?}的元素;5)真。

因为{a,b}是集合{a,b,c,{a,b,c}}的子集; 6)假。

因为{a,b}不是集合{a,b,c,{a,b,c}}的元素;7)真。

因为{a,b}是集合{a,b,{{a,b}}}的子集; 8)假。

因为{a,b}不是集合{a,b,{{a,b}}}的元素。

4. 对任意集合a,b,c,确定下列命题的真假性: 1)如果a∈b∧b∈c,则a∈c。

2)如果a∈b∧b∈c,则a∈c。

3)如果a?b∧b∈c,则a∈c。

[解] 1)假。

例如a={a},b={a,b},c={{a},{b}},从而a∈b∧b∈c但a∈c。

离散数学导论(第三版)

离散数学导论(第三版)

§4.2 有限集
(2)有限集 有限集的基数——有限集元素个数 有限集的计数——计算有限集中元素个数 有限集计数的四种方法:
• |A∪B|=|A|+|B|
• |A∪B|=|A|+|B|-|A∩B|
•|A∪B∪C| = |A|+|B|+|C| - |A∩B| - |A∩C| -
|B∩C|+|A∩B∩C|
t(R)=∪i=1Ri
§2.5 次序关系
(7)次序关系 • 四个定义: 偏序关系:X上自反、反对称与传递的关系称偏序关系
并用‘≤ ’表示。 拟序关系:反自反、传递的关系称拟序关系并用‘< ’表示。 线性次序关系:X上偏序关系R如有x , yx必有x ≤y或y
≤ x则称R是X上线性次序关系。 字典次序关系:有限字母表∑ 上的偏序关系。 如建立∑*上的次序关系: 设x=x1, x2,…xn , y=y1, y2,…ym ;x , y*;x1 , x2,…xn ,y1 ,
(4) 集合的四种表示法: • 枚举法。即将集合元素一一列举。例:{1, 2, 3,…} • 特性刻划法。即用元素的性质刻划集合。例:{x | p (x)} • 图示法。即用文氏图表示集合及集合间的关系。例:
A
AB
• 运算法。即用已知集合的运算构造新的集合。例: S=A∪ (B∩C)
(5)集合的五种运算: • 交运算:A∩B • 倂运算:A∪B • 差运算:A-B • 补运算:~A • 对称差运算:A+B
从图中可以看出,函数h使得X与Y间建立了—一对应 的关系,这种函数叫X与了间—一对应的函数。
§3.2 复合函数、反函数、多元函数
(3)两种运算: • 复合运算(复合函数)设函数f:XY,g:YZ则复合

离散数学第三版 屈婉玲 课后习题答案

离散数学第三版 屈婉玲 课后习题答案

离散数学习题答案习题一及答案:(P14-15)14、将下列命题符号化:(5)李辛与李末是兄弟解:设p:李辛与李末是兄弟,则命题符号化的结果是p(6)王强与刘威都学过法语p q解:设p:王强学过法语;q:刘威学过法语;则命题符号化的结果是(9)只有天下大雨,他才乘班车上班q p解:设p:天下大雨;q:他乘班车上班;则命题符号化的结果是(11)下雪路滑,他迟到了解:设p:下雪;q:路滑;r:他迟到了;则命题符号化的结果是(p q)r15、设p:2+3=5.q:大熊猫产在中国.r:太阳从西方升起.求下列复合命题的真值:(p q r)((p q)r)(4)解:p=1,q=1,r=0,(p q r)(110)1,((p q)r)((11)0)(00)1 (p q r)((p q)r)11119、用真值表判断下列公式的类型:(p p)q(2)解:列出公式的真值表,如下所示:p p qq(p p)(p p)q001111011010100101110001由真值表可以看出公式有3个成真赋值,故公式是非重言式的可满足式。

20、求下列公式的成真赋值:(4)(p q)q解:因为该公式是一个蕴含式,所以首先分析它的成假赋值,成假赋值的条件是:p0(p q)1q0q0成真赋值有:01,10,11。

所以公式的习题二及答案:(P38)5、求下列公式的主析取范式,并求成真赋值:(2)(p q)(q r)解:原式(p q)q r(p p)q rq r,此即公式的主析取范式,m m(p q r)(p q r)37所以成真赋值为011,111。

*6、求下列公式的主合取范式,并求成假赋值:(2)(p q)(p r)解:原式,此即公式的主合取范式,M(p p r)(p q r)(p q r)4所以成假赋值为100。

7、求下列公式的主析取范式,再用主析取范式求主合取范式:(1)(p q)r解:原式p q(r r)((p p)(q q)r)(p q r)(p q)r(p q)r(p q)r(p q)r(pq r(p q r)(p q)r(p q)r(pq)r(pq r,此即主析取范式。

离散数学导论

离散数学导论

1.1.2集合间的关系
集合间一般有两种关系:相等关系与包容关系。 定义1.1 如果集合A 与集合B的元素相同,则称这 两个集合是相等的,记以A=B; 否则,称这两个集合不相等,记以A≠B. 定义1.2 集合A.B,如果当a∈A必有aB,则称B 包含 A,或称A是B的子集,记以BA或AB.如果 BA且存在 于b,使得b∈B但bA,则称A是B的真子集,记以B A或 A B.若集合A,B间不满足AB,则称B不包含A,记以A B.




由定义可知,并、交运算满足结合律,即 A∪﹙B∪C﹚=﹙A∪B﹚∪C ﹙1-3﹚ A∩﹙B∩C﹚=﹙A∩B﹚∩C ﹙1-4﹚ 由定义还可知,并、交运算满足分配律,即 A∪﹙A∩B﹚=﹙A∪B﹚∩﹙A∪C﹚ ﹙1-5﹚ A∩﹙B∪C﹚=﹙A∩B﹚∪﹙A∩C﹚ ﹙1-6﹚ 由定义还可知得到有关空集、全集及补集的几个公式.它包括 同一律: A∪ =A A∩E=A 互补律: A∪~A=E A∩~A= 零一律: A∪E=E A∩ =
同法可得 与 E 互补,因此由式﹙1-11﹚﹙1-12﹚之A中分别 代以及E :








E∪ =E, E∩ = 由E及与惟一性即得 =~E,从而有~ =~(~E)=E 最后,有德根定律(De Morgan’s Law) ~(A∪B)= ~A∩~B ~(A∩B)= ~A∪~B 对于式(1-20),有 (A∪B) ∪(~A∪~B)=(A∪B∪∩~A) ∩(A∪B∪~B) =[(A∪~A)∪B] ∩[A∪(B∪~B)] =(E∪B) ∩(A∪E) =E∩E =E 而对式(1-21),有 (A∪B) ∩(~A∩~B)=(~A∩~B∩A)∪(~A∩~B∩B)

word版,《离散数学(第三版)》方世昌期末复习知识点总结,文档

word版,《离散数学(第三版)》方世昌期末复习知识点总结,文档

《失散数学》期末复习概要《失散数学》是中央电大“数学与数学应用专业”(本科)的一门选修课。

该课程使用新的教课纲领,在原有失散数学课程的基础上减少了教课内容(主假如群与环、格与布尔代数这两章及图论的后三节内容),使用的教材为中央电大第一版的《失散数学》(刘叙华等编)和《失散数学学习指导书》(虞恩蔚等编)。

失散数学主要研究失散量构造及互相关系,使学生获得优秀的数学训练,提升学生抽象思想和逻辑推理能力,为从事计算机的应用供给必需的描绘工具和理论基础。

其先修课程为:高等数学、线性代数;后续课程为:数据构造、数据库、操作系统、计算机网络等。

课程的主要内容1、会合论部分(会合的基本观点和运算、关系及其性质);2、数理逻辑部分(命题逻辑、谓词逻辑);3、图论部分(图的基本观点、树及其性质)。

学习建议失散数学是理论性较强的学科,学习失散数学的要点是对失散数学(会合论、数理逻辑和图论)相关基本观点的正确掌握,对基来源理及基本运算的运用,并要多做练习。

教课要求的层次各章教课要求的层次为认识、理解和掌握。

认识即能正确鉴别相关观点和方法;理解是能正确表达相关观点和方法的含义;掌握是在理解的基础上加以灵巧应用。

一、各章复习要求与要点第一章集合[复习知识点]1、会合、元素、会合的表示方法、子集、空集、全集、会合的包含、相等、幂集2、会合的交、并、差、补等运算及其运算律(互换律、联合律、分派律、汲取律、DeMorgan律等),文氏(Venn)图3、序偶与迪卡尔积本章要点内容:会合的观点、会合的运算性质、会合恒等式的证明[复习要求]11、理解会合、元素、子集、空集、全集、会合的包含、相等、幂集等基本观点。

2、掌握会合的表示法和会合的交、并、差、补等基本运算。

3、掌握会合运算基本规律,证明会合等式的方法。

4、认识序偶与迪卡尔积的观点,掌握迪卡尔积的运算。

[本章要点习题]P5~6,4、6;P14~15,3、6、7;P20,5、7。

离散数学(第三版)陈建明,刘国荣课后习题答案

离散数学(第三版)陈建明,刘国荣课后习题答案

离散数学辅助教材概念分析结构思想与推理证明第一部分集合论刘国荣交大电信学院计算机系离散数学习题解答习题一(第一章集合)1. 列出下述集合的全部元素:1)A={x | x ∈N∧x是偶数∧x<15}2)B={x|x∈N∧4+x=3}3)C={x|x是十进制的数字}[解] 1)A={2,4,6,8,10,12,14}2)B=∅3)C={0,1,2,3,4,5,6,7,8,9}2. 用谓词法表示下列集合:1){奇整数集合}2){小于7的非负整数集合}3){3,5,7,11,13,17,19,23,29}[解] 1){n n∈I∧(∃m∈I)(n=2m+1)};2){n n∈I∧n≥0∧n<7};3){p p∈N∧p>2∧p<30∧⌝(∃d∈N)(d≠1∧d≠p∧(∃k∈N)(p=k⋅d))}。

3. 确定下列各命题的真假性:1)∅⊆∅2)∅∈∅3)∅⊆{∅}4)∅∈{∅}5){a,b}⊆{a,b,c,{a,b,c}}6){a,b}∈(a,b,c,{a,b,c})7){a,b}⊆{a,b,{{a,b,}}}8){a,b}∈{a,b,{{a,b,}}}[解]1)真。

因为空集是任意集合的子集;2)假。

因为空集不含任何元素;3)真。

因为空集是任意集合的子集;4)真。

因为∅是集合{∅}的元素;5)真。

因为{a,b}是集合{a,b,c,{a,b,c}}的子集;6)假。

因为{a,b}不是集合{a,b,c,{a,b,c}}的元素;7)真。

因为{a,b}是集合{a,b,{{a,b}}}的子集;8)假。

因为{a,b}不是集合{a,b,{{a,b}}}的元素。

4. 对任意集合A,B,C,确定下列命题的真假性:1)如果A∈B∧B∈C,则A∈C。

2)如果A∈B∧B∈C,则A∈C。

3)如果A⊂B∧B∈C,则A∈C。

[解] 1)假。

例如A={a},B={a,b},C={{a},{b}},从而A∈B∧B∈C但A∈C。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Y
y1 y2
f
g
X
Z
h
x1
z1
x2
z2
x3
• 逆运算(反函数) 定义:设f:XY是—一对应的函数,则f所构成的 逆关系叫f的逆映射或叫f的反函数,记以f—1:Y X (4)函数分类: • 一元函数:f (x) • 二元函数:f (x , y) • 多元函数:f (x1, x2 , …xn )
§3.3 常用函数
(6)集合的21个公式: 交换律: A∪B=B∪A A∩B=B∩A 结合律: A∪(B∪C)=(A∪B)∪C A∩(B∩C)=(A∩B)∩C 分配律: A∪(B∩C)=(A∪B)∩(A∩C) A∩(B∪C)=(A∩B)∪(A∩C)
同一律: A∪=A A∩E=A 零一律: A∪E=E A∩= 互补律: A∪~A=E A∩~A= 双补律: ~(~A)=A
X
Y
x1
g
y1
x2
y2
x3
y3
x4
y4
X
Y
x1
f
y1
x2
y2
x3
y3
x4
y4
x5
X
Y
x1
h
y1
x2
y2
x3
y3
x4
y4
从图中可以看出函数f使得Y中的每个元素均有X中的 元素与之对应,这种函数叫做从X到Y上的函数,否则叫 做从X到Y内的函数。
从图中可以看出,函数g使得不但X中的每一个元素xi 唯一对应一个Y中的一个元素yj,而且也只有一个xi对应 yj,也就是说一个像只有一个像源与之对应,这种函数叫 做一对一的函数,否则叫做多对一的函数。
(8)n元有序组与笛卡尔乘积 n元有序组是一种特殊的集合结构形式,它有两个基 本概念与一种基本运算(笛卡尔乘积)。 • 基本概念之一:有序偶。例:(a , b) • 基本概念之二: n元有序组。例:(a1 , a2 ,…an ) • 基本运算:笛卡尔乘积。例:AB
第二章 关系
关系研究集合内元素间的关联及集合间元素关 联,主要有:
(5) 四种常用函数
• 常值函数:f (x)=b
• 恒等函数:f (a)=a
• 单调递增函数与严格单调递增函数:a<b,必有f (a)≤f (b)
:a<b,必有f (a)f (b)
• 单调递减函数与严格单调递减函数 :a<b,必有f (a)f (b)
1 aA’ • 特征函数: f (a)=
0 aA’
(6)六种常用关系 • 次序关系之一:偏序关系 • 次序关系之二:拟序关系 • 次序关系之三:线性次序关系 • 次序关系之四:字典次序关系 • 相容关系 • 等价关系
§2.4 闭包运算
(1)关系的闭包运算 • • 自反闭包 r (R) • • 对称闭包 s (R) • • 传递闭包 t (R)
(2)闭包的公式: r(R)=R∪ s(R)= R∪~R
(3)代数系统常见性质 1)结合律:(a b) c=a (b c) 2)交换律:a b=b a 3)分配律:a (b+c)=(a b)+(ac) 4)单位元:a 1=a 5)逆元:a a-1=1 6)零元:a 0=0 7)生成元
§5.3 同构与同态
(4)同构:(X,)与(Y,)存在一一对应函 数g : XY使得如x1 , x2X,则有:g(x1x2)=g(x1) g(x2)此时则称(X,)与(Y,)同构。
自然数集
无限集
可列集——基数为0 实数集——基数为
整数集 有理数集
更大基数的集——(A)
第三篇 代数系统
代数系统是建立在集合论基础上以代数运算为研 究对象的学科。本篇共三章,第五章代数系统基础介 绍代数系统的一般原理与性质, 第六章群论,主要介 绍具有代表性的代数系统-群,最后第七章其它代数 系统,介绍除群外常见的一些代数系统,如环、域、 格与布尔代数等,这三章相互配合构成了代数系统的 完整的整体。
:a<b,必有f (a)f (b)
第四章 有限集与无限集
§4.1 有限集与无限集基本概念
(1)有限集与无限集的基本概念 • 有限集的两个定义 • • 集合S与Nn 一 一对应 • • 非无限集即为有限集 • 无限集的两个定义 • • S与一 一对应函数f:SS使得:f (S) S • • S存在与其等势的真子集
• 一个基本概念 • 两种表示方法 • 三种运算 • 九个公式 • 五种性质 • 六种常用关系
§2.1 关系基本概念
(1)一个主要的概念——二元关系的基本 概念:
关系定义:从集合A到B的关系R是A× B的 一个子集。
(2)两种表示方法: • 集合表示法:有序偶的集合 • 图表示法:有向图
§2.2 关系运算
从图中可以看出,函数h使得X与Y间建立了—一对应 的关系,这种函数叫X与了间—一对应的函数。
§3.2 复合函数、反函数、多元函数
(3)两种运算: • 复合运算(复合函数)设函数f:XY,g:YZ则复合
函数h=gf:XZ是一个新的函数。 定义:设函数f:XY,g:YZ,它们所组成的复合函数
或叫复合映射gf,也是一个函数h:XZ,即: h=g f:{(x , z)|xX , zZ且至少存在一个yY,有y=f (x),z=g(y)}.
第五章 代数系统基础
§5.1 代数系统一般概念
1.代数系统中的基本概念 (1)代数系统:集合上具有封闭性的运算组成代数 系统(S , )。 (2)子代数:代数系统(S, ),(S,)满足:
① SS ② 如 a , bS,ab = a b 则称(S,)为(S, ) 的子代数。
§5.2 代数系统常见的一些性质
§1.1 集合论基本概念
(1) 一个主要的概念——集合的基本概念:一些 不同确定的对象全体称集合,而这些对象称集合的元素。
(2)集合中的两个关系 • 集合间的比较关系: A=B,A≠B,AB,
AB。 • 集合与元素间的隶属关系:aA,aA。
(3) 三种特殊的集合 • 空集 • 全集E • 幂集(A)。
§4.2 有限集
(2)有限集 有限集的基数——有限集元素个数 有限集的计数——计算有限集中元素个数 有限集计数的四种方法:
• |A∪B|=|A|+|B|
• |A∪B|=|A|+|B|-|A∩B|
•|A∪B∪C| = |A|+|B|+|C| - |A∩B| - |A∩C| -
|B∩C|+|A∩B∩C|
t(R)=∪i=1Ri
§2.5 次序关系
(7)次序关系 • 四个定义: 偏序关系:X上自反、反对称与传递的关系称偏序关系
并用‘≤ ’表示。 拟序关系:反自反、传递的关系称拟序关系并用‘< ’表示。 线性次序关系:X上偏序关系R如有x , yx必有x ≤y或y
≤ x则称R是X上线性次序关系。 字典次序关系:有限字母表∑ 上的偏序关系。 如建立∑*上的次序关系: 设x=x1, x2,…xn , y=y1, y2,…ym ;x , y*;x1 , x2,…xn ,y1 ,
(4) 集合的四种表示法: • 枚举法。即将集合元素一一列举。例:{1, 2, 3,…} • 特性刻划法。即用元素的性质刻划集合。例:{x | p (x)} • 图示法。即用文氏图表示集合及集合间的关系。例:
A
AB
• 运算法。即用已知集合的运算构造新的集合。例: S=A∪ (B∩C)
(5)集合的五种运算: • 交运算:A∩B • 倂运算:A∪B • 差运算:A-B • 补运算:~A • 对称差运算:A+B
n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S1∪S2∪…∪Sn|=∑i=1|Si|-1≤i<∑j≤n
|Si∩Sj|+ ∑ 1≤i<j<k≤n
n-1
|Si∩Sj∩Sk|(-1)∑ |S1∩S2∩…∩S n|
§4.3 无限集
(3)四个常用的无限集:
• 自然数集N
• 整数集I
• 有理数集Q
• 实数集R
(4) 无限集的势
(5) 无限集分类(按势分类)
离散数学导论(第三版)
第一篇 绪言
本篇是对离散数学的宏观介绍。 1. 计算机科学与离散数学 介绍离散数学在计算机科学发展中的作用与关系,明确 离散数学是掌握与研究计算机科学的基础理论与工具。 2.离散数学的特征 • 离散性 • 能行性 3.离散数学的内容 离散数学的主要内容为: • 集合论 • 代数结构 • 图论 • 数理逻辑
• 四个次序关系间的关系: • • R是拟序则r (R) = R • • R是偏序则R-Q是拟序 • • 字典次序关系必为线性次序关系 • • R是拟序则必反对称
• 八个概念: • • 最大元素(最小元素) • • 极大元素(极小元素) • • 上界(下界) • • 上确界(下确界)
§2.6 相容关系
§2.7 等价关系
(9)等价关系
• 等价关系定义——X上自反、对称、传递的关系称等 价关系。
• 等价类——R是X上等价关系,对xX可构造一个X的 子集[x]R 称为x 对R的等价类。
• 划分——S的子集A1,A2,…An满足:① Ai均分离 (i=1,2,…,n) ② A1∪A2∪…∪An=S则A={A1,A2,…, An}为S的划分,而Ai称为划分的块(i=1, 2,…n)。
(8)相容关系 • 相容关系定义——X上自反、对称关系称相容关系并用
“≈”表示 。
• 相容关系的极大相容块——设有集合X上的相容关系≈, 设A是X的子集,如A中任何元素都互为相容,且X—A中的 任何元素没有一个与A中的所有元素相容,则称A是X中的极 大相容性分块。
• 相容关系完全覆盖——X上相容关系≈,它的极大相 容性分块的集合称X的完全覆盖。
• 商集——X上等价关系R所构成的类产生X的划分叫X 关于R的商集记以X/R。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