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发展的论文
乡村振兴论文3000字
乡村振兴论文3000字乡村振兴的重要意义与做法摘要:乡村振兴是当前中国面临的重大任务,对于推动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城乡一体化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论述了乡村振兴的重要意义,并提出了一些具体的做法,包括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以及加强农村人才培养等。
通过这些做法的综合实施,可以有效推动乡村振兴,实现农村和城市的共同发展。
关键词:乡村振兴、农村经济发展、城乡一体化一、引言乡村振兴是当前中国面临的重大任务,也是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内容。
随着农村人口的不断流失,农村经济发展面临诸多挑战,如何推动乡村振兴成为当前的紧迫任务。
本文将从乡村振兴的重要意义以及一些具体的做法出发,探讨如何有效推动乡村振兴,实现农村和城市的共同发展。
二、乡村振兴的重要意义1. 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乡村振兴对于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在过去的发展进程中,农村一直是经济发展的主要支撑力量,但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的经济地位逐渐下降。
乡村振兴可以通过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方式,提升农村经济发展水平,改变农村经济发展的不足。
2. 促进城乡一体化乡村振兴也对于促进城乡一体化具有重要意义。
当前中国面临的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比较突出,乡村振兴可以打破城乡二元结构,促进城乡融合发展。
通过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等方式,可以提高农村生活质量,吸引更多城市居民到农村发展,促进城乡一体化。
三、乡村振兴的具体做法1.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是推动乡村振兴的基础。
当前,农村的基础设施水平相对较低,既影响了农村生产和生活的发展,也制约了农村吸引力的提升。
因此,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包括道路、电力、通讯、水利等方面的投资,可以提高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促进乡村振兴。
2. 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手段。
当前中国农业供给结构存在着需求、结构、质量三方面的矛盾,需要通过引导农业发展方向、优化农产品结构、提高农产品质量等方式进行改革。
以乡村振兴为主题的论文范文
以乡村振兴为主题的论文范文以乡村振兴为主题的论文范文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加速,农村人口逐渐流失,产业萎缩,乡村经济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如何实现乡村振兴,是当前全国各地共同面临的重大问题。
本文将围绕乡村振兴的主题,探讨乡村经济发展的现状、问题及未来发展方向。
一、乡村经济发展的现状中国农村经济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开始失衡,很多农村地区经济活动萎缩,土地荒废,人口减少,村民收入降低。
随着城市化的加速,大量人口流失到城市,致使少数人劳动生产的农业,逐步陷入衰退状态。
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1)种植业、畜牧业等传统产业盈利低,农业收益不足。
(2)农民收入过低,影响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3)经济发展逐渐失衡,优势产业缺乏。
(4)自然资源获取利用的困难问题(5)农村社会建设缺失,公共设施服务水平低下等问题。
二、乡村经济发展的问题及解决方案1. 引导转移农村劳动力就业中国的五谷丰登经济发展是和农村经济紧密相关的,所以农村人口转移就业是非常重要的。
政府在引导转移农村劳动力就业方面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比如:建设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易地扶贫搬迁、实行“土地流转”的样本等等。
同时,大力促进特色产业、休闲旅游等新业态不断涌现,催发城乡合作社、合作社、企业等多种经济主体融合发展,助力乡村地区做强产业、壮大集体经济。
2. 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的基础设施相对欠缺,同时,建设难度也较大,为了有效促进农村发展,需要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力度,重点是加强农村水利、电力、道路、通信等方面的建设,以满足农村发展的需要。
3. 实现农村政治生态的修复与建设政治生态建设不仅是打造乡村治理体系建设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更是农村繁荣发展的重中之重。
乡村“人心向背”的转化是乡村治理建设的关键,也是农村政治生态建设的核心。
我们需要将农村政治生态的修复和建设工作放在重要地位,想办法维稳我农村社会和谐稳定,让农村持续增长发展,推进乡村全面建设。
2024年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参考论文
2024年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参考论文引言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和城乡一体化的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为了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之一。
新农村建设旨在通过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进而推动整个国家的现代化进程。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探讨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以期为相关政策制定和实践操作提供参考。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设施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基础。
这包括交通、水利、电力、通讯等多个方面。
首先,要加强农村交通建设,提高农村公路等级和通行能力,解决农民出行难的问题。
同时,要加快农村水利建设,提高农村灌溉和防洪能力,保障农民生产和生活用水。
此外,还要加强农村电力和通讯建设,提高农村电网供电可靠性和通讯覆盖率,为农民提供更好的生产生活条件。
农业现代化与产业结构调整农业现代化和产业结构调整是新农村建设的核心。
要通过推广先进的农业技术和装备,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质量。
同时,要发展多种形式的农业经营主体,鼓励农民成立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推动农业向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方向发展。
此外,还要加强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优势产业和新兴产业,促进农村经济的多元化发展。
农民素质提升与教育发展农民素质的提升和教育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关键。
要加强农村教育投入,提高农村教育水平,为农民提供更好的教育资源。
同时,要开展农民技能培训和文化教育活动,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和技能水平。
这不仅有助于农民自身的发展,也为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提供了人才保障。
乡村治理与文化建设乡村治理和文化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
要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推动农村基层治理的现代化。
同时,要完善村民自治机制,提高农民参与乡村治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此外,还要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挖掘和传承农村优秀传统文化,推动农村文化事业的发展。
这有助于提升农民的文化素养和精神风貌,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有力的精神支撑。
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保障。
乡村振兴毕业论文
乡村振兴毕业论文乡村振兴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时代统一战线伟大斗争的重要任务,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项战略任务。
乡村振兴的目标是建设美丽乡村、富裕农民、文明农村。
为了加快实现农村的振兴,我国不断加大对农村发展的支持力度,通过一系列政策措施推动农业现代化、农村产业融合、农村农民转移就业和农村生活环境改善。
乡村振兴的核心是农业现代化。
农业现代化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和关键环节,只有实现农业生产的现代化,才能够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效益,满足人民对优质农产品的需求。
我国通过实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农业科技创新、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等措施,不断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
另外,农业产业化也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途径。
通过推进农业产业的集约化发展,不断提高农业的效益和竞争力,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乡村振兴的关键是农村产业融合。
农村产业融合是加强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的重要举措,通过将传统农业与现代农业产业相结合,推动农村产业的多元化发展。
我国通过大力发展农村产业园区、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等,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
通过发展农村特色产业、农村旅游、农产品加工等产业,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增强农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乡村振兴的重点是农村农民转移就业。
农村农民转移就业是实现农村振兴的重要途径,通过帮助农村农民实现外出务工、创业创新,扩大农民的就业渠道和增加农民的收入。
我国通过推动农村电商、农村金融、农村旅游等新业态的发展,吸引农民返乡创业,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
同时,鼓励城市和农村的对接,推动农民在城市找到合适的就业机会,提高农民的就业能力和竞争力。
乡村振兴的基础是农村生活环境改善。
农村生活环境改善是保障农民生活质量和提高农村发展的关键环节,通过提供优质基本公共服务、改善农村居住环境、保障农村人民的身体健康等,增强农村居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我国通过推进农村环境整治、农村卫生厕所改造、农村文化教育等措施,不断改善农村生活环境,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
我国的农村发展历史论文
我国的农村发展历史论文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通过农村改革、农业技术进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一系列政策措施,我国农村经济实现了飞速的增长,农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
1978年,我国启动了农村改革,取消了原来的人民公社,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可以自主经营土地,并且享受到了经营所得。
这一改革极大地激发了广大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同时,我国还大力推广农业科技,积极引进国外农业技术,不断提高农业生产水平。
农业机械化程度不断提高,传统的手工劳动逐渐被机械化生产所取代,农业生产效率得到明显提升。
除此之外,我国还积极加强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不断改善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
农村公路、电力、通讯等基础设施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为农民的生产生活提供了更好的条件。
经过这些年的不懈努力,我国农村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农村经济规模不断扩大,农业生产效率也得到了大幅提升。
农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农村面貌得到了明显改善。
未来,我国将继续致力于农村的发展,进一步提高农业生产水平,促进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
相信在党和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国农村一定会迎来更加美好的明天。
另外,我国还在持续推进农村精准扶贫工作,致力于解决贫困地区农民的生存困境。
通过实施扶贫政策、发展特色产业、提供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我国成功帮助数以百万计的贫困农民脱贫致富,实现了脱贫攻坚战的伟大胜利。
此外,我国还大力推动农村新型城镇化进程,通过改善农村居民的生活条件、提供更多就业机会、建设现代化的农村社区和基础设施等措施,吸引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为农村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从改革开放以来的农村发展历程来看,我国农村发展取得的成就不容忽视。
然而,也要清醒认识到,我国农村发展仍面临着诸多挑战,如农业生产结构不合理、农民收入分配不均等问题依然存在。
因此,未来我国需要进一步加大对农村发展的投入,不断推动农业科技进步,优化农业生产结构,提高农民收入水平。
关于乡村振兴论文3000字
关于乡村振兴论文3000字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对于乡村振兴的重视程度也在不断提升。
乡村振兴是指在保持生态和谐、传承优秀文化、保护农业资源的基础上,通过促进产业升级、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等方式,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提升乡村综合竞争力的过程。
对于乡村振兴的研究和探索,也成为了当今学界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的方向。
本文旨在探讨关于乡村振兴的最新论文,从理论、实践和政策等方面阐述乡村振兴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并提出相关建议。
一、理论探讨乡村振兴的理论框架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前提。
《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提出“培育多种鲜明特色发展路径、努力提高乡村振兴实效、推动城乡融合发展、落实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等五个方面,这些方面已经成为当前乡村振兴理论研究的基础。
同时,学者也在不断对乡村振兴理论进行深入研究。
在2019年,中国社会科学院乡村发展研究所出版《“乡村振兴”思想研究:理论批判与实践探究》,该书对乡村振兴的定义、内涵、实质等进行了系统解析,在深度探讨乡村振兴的同时还探讨乡村振兴与生态文明建设、城市化进程、新型城镇化等的关系。
这些研究对于乡村振兴理论提供了丰富的内容和思路。
二、实践探索实践是乡村振兴的基础和源泉。
当前,全国各地正在积极开展乡村振兴实践,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效。
以大别山区为例,该区域曾经是贫困山区,但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逐渐形成了以林果业、畜牧业、旅游业等为主的产业发展模式。
其中,林果业成为了该区域的主导产业之一,而且很大程度上把曾经的荒山变成了果树基地和林业观光景区。
我们可以看到,该区乡村振兴实践的成功离不开产业优势和政策的支持。
而在浙江省湖州市吴兴区,乡村振兴实践也取得了显著成效。
该区发展“三农”产业,创建特色小镇,推进农民合作社等,使得农民增收、生活品质提高,乡村面貌焕然一新。
这些乡村振兴实践都是有针对性、创新缺口的。
如何加大产业扶持、优化政策措施、提升村级治理、加强人才引进、发挥社会力量等,是乡村振兴实践中仍待加强的方面。
当前农业农村发展形势论文
当前农业农村发展形势论文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和支柱,农村的繁荣稳定关系到全社会的发展和稳定。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当前农业农村发展形势论文,供大家参考。
当前农业农村发展形势论文范文一:构建四大体系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在农村,难点在农民。
按照十六大提出的“四新”要求,推进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建设农村小康社会,必须坚持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加快建设现代农业,大幅度增加农民收人。
实现这个目标,要有新思路、新举措。
当前,农业发展正面临着四大变化和四个转移:一是人世给我国农业带来深刻变化,促使我国农业发展的重点正在由资源密集型、以粮食为主的低品质农产品向劳动密集型、高品质农产品转移;二是消费者需求发生了新的变化,正在由简单量的需求向绿色无公害和营养保健转移;三是生态环境、生存环境建设需要带来新的变化,促使畜牧业特别是食草型畜牧业发展的重点正在由牧区向农区转移,林业生产正在由林区向平原农区转移;四是城乡经济布局发生了变化,城市“菜篮子”基地正在由城市近郊向远郊和周边农村转移。
谋划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应从这一背景出发,抓住机遇,乘势而上。
从衡水的情况看,基本市情是“三多一少一弱”,即:地多(人均耕地2. 15亩,人均非耕闲散荒地0. 5亩,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粮多(人均占有粮食700多公斤,位居全省各市第一)、剩余劳动力多(农村劳动力一产占67% )、水资源少,生态环境脆弱。
谋划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既要考虑市场需求,又要结合市情特点,扬长避短,探索符合本地实际的发展路子。
根据市场需求和市情特点,今后一个时期衡水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要坚持以党的十六大精神为指针,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总揽,抓住一条主线,突出四个重点,构建四大体系,实现两大目标。
即:抓住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这条主线,突出抓好畜牧业、林业、农业产业化经营和标准化无公害生产,积极构建抗旱节水农业种植结构体系、农林牧结合的循环农业经济体系、产加销一体的农业产业化经营体系和城乡结合、一二三产业合理分布的农村劳动力就业体系,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农村论文范文大全(范本)
农村论文范文大全农村论文范文大全第一篇:农村经济发展“三农”问题解决策略摘要: 在我国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三农”问题已经成为我国农村经济中的热点问题,农村论文。
基于此,对现阶段农村经济发展中所存在的“三农”问题进行分析,并从多方面入手,对于如何更好地解决“三农”问题的相关思路进行探讨,以期促进我国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三农;农村经济;发展思路1解决“三农”问题的思路1.1对城乡的经济体制结构进行改进造成“三农”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当前“二元”化的户籍制度所引发的“二元”化的社会经济结构。
这种“二元”化的户籍制度和经济结构属于历史遗留问题,它将农民与城镇居民割裂开来,难以体现公平的理念。
针对于这方面的问题,相关部门要予以重视,并应不断进行政策调整,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
1.2加强财政投入,为农业生产水平提高奠定良好的基础现阶段,我国农业发展的过程中,财政投入的不足是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针对当前农业发展的具体需求,地方财政要加大支持力度,通过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和加强补贴,帮助农业生产的更好开展。
同时,要严格监管财政资金流转和支付,确保相关款项及时到位,以免出现滥用乱用问题。
在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相关部门要积极地引导市场化的发展落实,通过引入多种外界投资,让地方农业市场化的发展走上一条高效的道路,不断优化地方农业产业结构,探索出更加多样化的发展方式。
1.3重视市场需求的实现市场化发展既是解决当前“三农”问题的一个重要的思路和方向,也是农业市场化发展的必经之路。
针对于传统的一家一户的生产经营状态要进行积极改进,结合市场需求,对于农业产业结构进行现代化调整,让农民生产经营与市场接轨。
针对不同地方的不同农业优势,要对其优势资源进行充分的发挥和利用,更好地推进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同时,将农业资源优势逐步转变为市场优势,以市场来带动地方农业经济的健康发展,进一步提高农业的收益。
谱写乡村全面振兴新篇章论文1000字五篇
谱写乡村全面振兴新篇章论文1000字五篇谱写乡村全面振兴新篇章论文(篇1)人才是社会干事创业的第一资源。
大学生则是人才当中最主要的力量。
大学生都是接受了高等教育的人,其素质和能力还是值得信赖的。
近年来,不少地方对于大学生越来越重视。
很多农村地区,长年难以摆脱贫困。
关键还是在于人才方面出了不少问题。
近日,一篇名为《让大学生成为乡村振兴生力军》的文章更是旗帜鲜明表达了大学生应该不断为乡村振兴助力,促进早日实现乡村振兴的发展战略。
很多贫困地区,贫穷和落后与人才的匮乏和短缺不无关系。
贫困地区,受限于诸多的客观条件,人才,特别是大学生难以在一些贫困的农村施展才能。
更为重要的是,由于贫穷,导致对于很多乡村在人才的政策和引入上也很缺乏甚至没有底气和勇气。
对于大学生的引才工作政策上的缺失,直接就造成了很多偏远农村人才缺乏,而大城市往往有显得人才过剩甚至饱和。
这就是长期以来困扰很多偏远农村发展的重要障碍。
因此,加强人才工作,让大学生不断在乡村振兴上助力,往往就能破解很多乡村振兴发展的问题。
新时代,是知识经济时代。
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早已深入人心。
很多经济发达的地区,之所以能够保持快速、持久地高质量发展,人才的重要作用不言而喻。
没有大量具有能力和高素质的大学生不断助力当地发展,经济想要实现突飞猛进难以为继。
因此,破解偏远农村发展的瓶颈,就要不断发挥大学生的作用,让大学生助力实现乡村振兴。
让大学生助力实现乡村振兴,要积极打造可以让大学生施展才能够的事业平台。
很多农村地区,产业都比较落后甚至很缺乏,加上基础设施也比较落后,导致很多大学生即使去了很多农村也难以有所作为。
很多大学生到了这些地方甚至有种被埋没、甚至最终被荒废的情况。
这样的情况如果不解决,往往就会导致农村地区与城市的差距会越来越大,人才的匮乏问题必将长存。
在一些农村地区,大学生来到这些地区,往往也留不住。
因此,真正要破解农村地区人才的问题,还是要不断发展事业平台,让大学生来到农村不会觉得是游一游。
关于农村发展改革的论文范文
关于农村发展改革的论文范文新时期如何推进我国农村的政治经济发展及社会全面进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农村发展的论文,供大家参考。
关于农村发展的论文范文一:关于发展农村经济的思考论文关键词:集体化农村市场科学发展论文摘要:我国农业基础薄弱,农村发展滞后,农民收入增长缓慢。
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社会中待解决的突出问题。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积极“探索集体经济有效实现形式”,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建设的道路。
集体化是农业发展的正确方向,是促进农业“第二次飞跃”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村市场的开发和发展将会给农村经济的发展乃至中国的经济发展带来新的机遇。
一. 农村集体化经济有利于集中资源优势,实现农村经济结构转型,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集体化经济就是在土地公有制的基础上,建立集体规划,公共管理,大家共同制规矩,设程序,定制度,有政府部门负责实施,村民负责监督。
由村委会招聘专业技术人员负责技术指导的合作化经济发展模式。
把科学发展观和农村具体实际情况相结合,发挥资源优势,建立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农产品销售的一体化经济。
是原来单一的农产品生产向多元化转变。
是科学技术进驻农村。
是农村实现科学种田,科学管理,科学发展,并且集体化经济能集中力量统筹协调,提高农业生产的物质技术装备水平,推动农业生产力进步。
它能够组织资源开发和协调资源利用,兴办农村集体企业。
它能够组织农民,服务农民,灵活采用各种经营模式,实现劳动者自助能力,对刚兴起的农业生产、加工、销售的一体化建设,在内外部关系的设置和运行规则上,起到依托、中介和对照作用。
国家在统筹城乡发展,在经济社会全局高度研究和解决三农问题,实行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互动,协调发展的同时,农村经济结构的改变尤为重要。
农村集体化经济可以集中土地等资源优势,大力发展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农业,提高农村和平质量和竞争力。
实现科技种田,集中管理。
农村发展概论论文【范本模板】
摘要深化农村改革,是推动农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和农村繁荣的有效途径。
近年来,我村紧紧围绕“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这一根本目标,积极稳妥地推进了农村各项改革,有力地促进了农业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1].加强“三农"工作,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我们面临的一项长期艰巨的历史任务。
因此,我们要把改造传统农业,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跨跃作为现阶段我国农村改革的首要任务来抓。
通过对迁西县西河南寨村农业发展现状的分析,针对该村在现代农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迁西县西河南寨村现代农业的发展模式关键词:西河南寨村农业模式目录一、迁西县西河南寨村农业发展现状 (1)(一)加大农村经营体制和服务体制改革 (1)(二)深化农村管理体制改革 (1)二、当前制约西河南寨村农业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和突出问题 (2)(一)产业结构不尽合理 (2)(二)龙头企业发展不力 (2)(三)农业基础设施依然薄弱 (2)(四)农民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 (2)(五)缺乏正规权威高效的农产品流通服务组织 (2)(六)农民收入比较低,资金投放不足 (3)三、发展西河南寨村农村经济的主要对策 (3)(一)现代农业的含义 (3)(二)迁西县西河南寨村发展观光休闲农业的背景 (3)(三)现代农业前景 (4)(四)西河南寨村现代农业的发展模式 (4)参考文献: (5)迁西县西河南寨村农业发展与展望-从传统农业改造与现代农业发展的视角一、迁西县西河南寨村农业发展现状深化农村改革,是推动农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和农村繁荣的有效途径。
近年来,西河南寨村紧紧围绕“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这一根本目标,积极稳妥地推进了农村各项改革,有力地促进了农业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一)加大农村经营体制和服务体制改革1、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充分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
一是进一步深化粮食购销体制改革。
全面放开粮食购销市场,取消了粮食准运证,粮食市场化经营平稳有序.二是全面完成了粮食企业改革。
2024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论文精选
2024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论文精选2024年,我国乡村振兴战略已经进入深入实施阶段,各地方政府和农民群众积极响应国家政策,不断探索创新,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的活力。
作为现代化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乡村的振兴不仅仅是一个经济问题,更是一个全面的问题。
本文将结合实际案例,讨论如何在2024年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一、加大对农业科技创新的支持乡村全面振兴的关键在于农业的发展。
而农业的发展,又少不了科技的支持。
因此,2024年我们应该加大对农业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推动农业由传统向现代化转变。
以江苏省如东县为例,该县因地制宜,利用自身得天独厚的优势资源,积极引进先进的农业科技。
在推广高效节水灌溉技术的同时,注重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提高农作物产量和质量。
同时,通过搭建科技服务平台,向农民提供技术指导和培训,提高他们的科学种植水平。
由此可见,农业科技创新是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支柱。
二、发展乡村特色产业乡村振兴的过程中,要发挥乡村特色产业的优势,打造有竞争力的特色产业集群。
比如,在安徽省黄山市的千烟洲镇,当地因地制宜,发展了石斛养殖业,成为全国有名的石斛之乡。
通过整合资源,制定科学的规划,规范生产流程,推广绿色种植模式,不仅提高了农民收入,还保护了当地的生态环境。
这种石斛产业的发展模式,可以为其他地方提供借鉴。
三、改善乡村基础设施建设乡村全面振兴需要良好的基础设施支撑。
在2024年,我们应该进一步完善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乡村生活品质。
例如,在四川省雅安市,政府加大对乡村路网的改造力度,修建了一批便捷的乡村公路,方便农民运输物资和销售农产品。
同时,也加大对乡村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的改造力度,改善了农民的生活条件。
四、推动乡村教育、文化事业发展乡村全面振兴不仅仅是经济上的振兴,还需要在教育、文化等方面有所突破。
在2024年,我们应该进一步加大对乡村教育、文化事业的支持,提高乡村居民的素质和文化底蕴。
比如,在山东省潍坊市,当地政府鼓励开展文化惠民工程,兴办乡村书屋、文化活动中心,开展群众文化演出等,丰富了农民的文化生活,提高了他们的文化修养。
农村发展概论论文(9篇)
农村发展概论论文(9篇)建立自下而上、村民自治、农民参与的实施机制,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求好不求快,干一件成一件,努力让农村具备更好生活条件,建设宜居宜业美丽乡村。
农村发展概论论文篇一【摘要】对于生态文明建设,是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有利于促进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保障农民的切身利益,尤其是促进农村生态经济的发展。
因此,要正视正确认识生态文明建设与农村经济发展的关系,以生态文明建设为基准,促进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生态文明建设;农业经济论文;意义一、前言对于农村经济的发展模式,就是要实行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自然与生态的和谐统一。
农村经济为了实现长期、可持续发展,必要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社会、经济、自然的复合型生态系统经济。
二、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概述对于生态文明建设而言,主要目标是实现人与社会、资源以及人与人的和谐共存,良性发展,是一种全面的的发展与繁荣。
这一建设体现了人类对于自然的尊重和保护,与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息息相关。
而对于生态文明建设环境下的经济,主要立足于生态系统的承载范围,发挥生态经济学的基本原理,重视发挥资源的潜力,发照相的生态经济,形成合理的体制,实现生态健康,达到社会的和谐发展。
对于经济发展,重要的指导思想就是可持续发展,生态文明建设是其发展的新时期。
对于农村经济,在实现腾飞的同时,促进环境保护,实现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统一发展,达到自然生态与人类生态的协调一致。
因此,促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对于农村经济发展,尤其是生态经济的进步,意义重大。
但是,也面临诸多挑战,需要进行积极应对,在根本上实现二者的良性互动。
三、发展生态文明建设是现代农业农村经济高效发展的保障(一)强化生态文明建设观念,积极转变思想观念对于农村生态文明建设,观念的更新是基础和关键。
要重视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作用,正确处理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在发展的思想上,不能片面追求经济增长,忽视环境保护。
形势与政策有关农业农村发展趋势的论文
形势与政策有关农业农村发展趋势的论文农业是我国最古老的产业,具有上万年的农业发展史。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推荐的形势与政策有关农业发展趋势的论文,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形势与政策有关农业发展趋势的论文篇一《我国农业土地现状及其发展趋势》[提要]我国有三大产业,第一大产业就是农业,据统计我国有85%的农民,也就是说我们就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大国,而农业的发展离不开土地,土地是农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农民最宝贵的财富,也是整个社会物质财富的源泉和基石,中国最大的问题就是农民问题,而农民最大的问题就是土地问题,所以对农业土地问题的研究,对农业的发展,甚至整个经济的发展都是至关重要的。
关键词:农业;土地;发展一、研究背景和意义农业是属于原料产业,它是三大产业中的第一产业,农业是人类的“母亲产业”,早在远古时代农业就成了人们赖以生存的根本,社会生产的发展始于农业,有了农业的发展才有了工业的产生和发展,甚至才有了第三产业的发展。
土地,狭义的来讲指的就是地球上的陆地,它是人们生活、发展以及生产活动不可缺少的物质条件和自然基础,虽然土地是一切社会生产活动中所共同需要的条件,但是对于不用的生产部门所起的作用是不相同的。
比如,在工业和其他的非农业部门中,土地并不直接投入到生产过程当,但在农业部门中,土地则是最基本的不可替代的生产资料。
因而,农业发展的基础是土地,没有土地的合理利用,农业的发展甚至整个社会的发展都无从谈起。
二、现行农业土地使用现状我国土地总面积居世界第三位,但人均土地面积仅为0.777公顷,是世界人均土地资源量的1/3。
而农业土地资源是指农业生产上已经开发利用和尚未开发利用的土地数量和质量的总称,它包括耕地资源、林地资源、草地资源等等。
(一)我国农业土地使用存在的问题首先,土地开发不合理现象严重。
我国虽然拥有世界第三位的土地资源,但我国土地使用现实则是山区面积大,山高谷深,高坡等地带耕地的稳定性相对较差,则土地使用的综合利用率不高,因而在这些地方的人们为了生存就采取了一些不负责任的“开发”方式。
农村经济发展的议论文范文(精选3篇)
农村经济发展的议论文范文(精选3篇)农村经济发展的议论文范文(精选3篇)相信大家对作文都再熟悉不过了吧,尤其作为作文里的重要分类的议论文,议论文又叫说理文,作者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辨是非等方法,来确定其观点正确或错误,树立或否定某种主张。
那么问题来了,议论文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农村经济发展的议论文范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农村经济发展的议论文11、我国农业农村经济的现状城乡经济发展不协调依然是我国农村发展中非常明显的一个问题,城市的带动作用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这让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面临着非常紧迫的任务。
农村经济在发展过程中呈现半城市化的现象,这也是城乡经济发展不协调的表现,是由于城市的带动作用不足而产生的现象。
2、我国农业农村经济的发展趋势在农业的发展过程中,要建立与完善同我国基本国情一致的产业体系,以实现农业经济新的发展,使得农业产业体系具备更强的抗风险能力,促进农业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为确保提供人民群众所需要的农产品,同时保证粮食生产的安全性,就需要提高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
在建设新农村的过程中,要吸纳和采用先进的发展理念,做到与时俱进,从多个方面来提高农民的收入,同时,帮助农村建设和完善其基本设施,以进一步改善农民的生活水平。
与此同时,对于农村的医疗与教育事业也要给予高度重视,使得农村的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以更好地改善城乡一体化格局。
为了更好地推动城镇建设工作,需要对城乡的发展实现统一规划,尤其在空间布局方面,更要采用科学合理的布局方案,同时,还要建立统一的人力资源市场,以确保农民工的基本权利不受伤害。
3、我国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策略3.1发挥农业科技的巨大作用随着经济与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农业方面的科技与技术也层出不穷,我国要结合具体国情,对农业科学技术加以充分利用,以推动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科技方面的人才培养是发挥农业科技作用的首要措施,我国需要鼓励农业科技自主创新,对取得较大成就的人才给予一定的`奖励,以利于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同时推动我国农业产业现代化。
现代农业发展论文(7篇)-农业发展论文-农业论文
现代农业发展论文(7篇)-农业发展论文-农业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第一篇:现代农业发展路径思考徐州市地处我国南北过渡地区,温度、光照、土壤、水分等自然资源优越,是发展现代农业和特色农业的理想区域。
同时,徐州地处交通枢纽,物流快捷,又处欧亚大陆丝绸之路的陇海线东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北端,对开拓欧亚、东南亚、非洲的海外市场,搞活流通条件十分便利。
这为徐州市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了较为理想的有利条件。
一、徐州市现代农业发展的主要举措(一)积极发展现代高效农业,加快培植区域主导产业近年来,徐州市铜山区把实现农业产业的“高效化、基地化、规模化”作为工作重点,做大做强奶牛奶业、设施蔬菜、优质林果和食用菌等四大产业。
同时该区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积极发展城郊型农业。
铜山区环抱徐州市,拥有百万人口大市场作依托,这是该区发展现代农业的最大优势。
围绕服务徐州市场、占有徐州市场、打进大中城市和扩大出口等,扩大蔬菜、花卉苗木、时令瓜果种植以及畜禽、水产、特种养殖等,大力发展城郊型农业。
铜山区在发展现代农业中还大力推进农业“三新”工程,用新品种、新技术、新材料装备农业,广泛应用新型成果。
(二)科技转变传统农业结构,推动产业升级形成优势徐州市丰县瞄准国际市场,突出地方特色,实施一村一品、一乡一品战略,产品主要外销,发展了创汇型农业发展模式。
该县制订了现代高效农业发展的“一核三副四带”规划,即以县城为核心,促进华山、欢口、大沙河三个副中心和以丰县境内的主要干道徐丰路、丰砀路、丰金路、丰单路等为框架的四大经济带建设,因地制宜地推经产业布局调整,进一步明确优势主导产业,形成高效化、产业化、规模化的优势。
(三)加强专业合作组织建设,构建网络销售开拓市场徐州市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为农副产品能顺利进入市场实现价值发挥了“桥梁”作用。
沛县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已发展到近500个、铜山区390多个。
邳州市银杏、大蒜、板材三大特色产业走出国门,远销美国、日本、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家和地区。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大意义论文(五篇)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大意义论文(五篇)推动乡村振兴发展,关键在人。
乡村振兴的发展离不开基层干部的努力付出,他们有“咫尺应该论万里”的眼界,也有“千磨万击还坚韧”的韧劲,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大意义论文,希望大家喜欢!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大意义论文【篇1】4月1日出版的第7期《求是》杂志发表的重要文章《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举全党全社会之力推动乡村振兴》。
文章强调,全党务必充分认识新发展阶段做好“三农”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举全党全社会之力推动乡村振兴,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
最近,“针不戳”一词火了。
该词因谐音“真不错”,深受广大网友喜爱,一时间成为“流行词”,被广泛用于认可、满意、点赞的场合。
对于广大党员干部来说,要想在乡村振兴工作中获得群众“针不戳”的评价,就要“一日三念”反求诸己。
一念为党谋而不忠乎?当好“领头雁”,引领乡村从“散沙”到“聚合”。
“天下大德,莫过于忠。
”对党忠诚,就是要听党话、跟党走。
“办好农村的事情,实现乡村振兴,基层党组织必须坚强,党员队伍必须过硬。
”当前,一些村级党组织还存在年龄结构老化、文化素质整体不高、软弱涣散、组织功能不健全等问题,导致其在乡村振兴中的战斗堡垒作用未得到有效发挥,也导致农民群众缺乏“主心骨”,干部群众的力量不能有效汇聚。
所以,在乡村振兴工作中,广大党员干部必须牢牢抓住基层党建这个“牛鼻子”,要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真正将党中央关于乡村振兴的各项决策部署落实落细,争当政治过硬、本领过硬、作风过硬的乡村振兴干部,以广泛团结各方力量,汇聚成推进乡村振兴的“一团旺火”,从而不断攻下一个个“火焰山”和“腊子口”。
二念为民忧而不切乎?当好“急先锋”,助力乡村从“死水”变“活水”。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对于乡村振兴来说,只有振兴产业,才能打通“源头活水”。
农村论文范文(精选)
农村论文范文(精选)农村发展问题及解决方法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与城市化的进程,农村问题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话题。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更多的掌握农村现状及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为实现农村现代化做出应有的贡献。
1. 农村发展现状农村发展与城市化进程中的一些矛盾和问题在农村的各个方面都有所体现。
要深入了解农村的发展现状,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1.1. 农民劳动力流失随着现代化的进程,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到城市工作、就业和生活,造成了农村的劳动力流失,加剧了农村经济的萎缩。
同时,老年人的生产活动也面临难题,这种情况更进一步造成了农村经济的状况的不利影响。
1.2. 农村基础设施由于历史原因,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及规划往往不能满足现代化的要求。
农村道路、电力、通信等公共设施的不完善和落后这些问题,限制了农村发展的速度和方向,并进一步造成了农村经济的萎缩。
1.3. 农业生产与市场协调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农业生产与市场无法有效协调,这导致了农民血汗钱收入的减少,更严重的是造成了农村经济的不稳定性。
农民们在没有有效的市场支撑的情况下无法理性的生产,这也使得农村发展缺乏长远的规划和战略。
2. 农村发展问题解决方法发展农村,需要从多方面进行努力,需要深入了解农村现状及问题,在下面的几个方面需要加以改善和建设。
2.1 加强农民劳动力保障和培训为了有效防止劳动力流失,我们需要促进农村就业出路的发展,积极引导农民到城市进行工作,同时加强农民培训,提高农民的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并鼓励他们创业。
2.2 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我们需要注重农村道路、电力、通信等公共设施的建设和改善。
这也需要从政策和资金方面加以落实,以确保农村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
2.3 促进农业生产和市场协调为了更好地促进农业生产和市场的协调,我们需要完善相关的政策和立法,同时开展有针对性和科学性的市场调研,细化中小农业企业和消费者等相关主体的功能,简化农产品流通渠道,并厘清市场的监管政策等方面,让农村发展保持健康的态势。
2023乡村振兴论文范文(精选3篇)
2023乡村振兴论文范文(精选3篇)第1篇:2023乡村振兴论文在十九大报告中明确要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并以此为主题对“三农”工作进行了部署。
这是我们党在全面认识和把握中国发展阶段性特征基础上,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对“三农”工作做出的一个全新战略部署,是农业农村发展到新阶段的新要求,也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一项重要任务,意义十分重大。
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是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努力做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农村面貌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由于历史欠账较多,再加上多种因素的制约,中国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的矛盾比较突出,具体表现在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较大,农业基础仍不稳固,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滞后,城乡二元结构依然没有解决,不少农村存在“空壳”、“空心”、“空巢”和活力衰退现象,等等。
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既切中了当前乡村发展的要害,也指明了新时代乡村发展方向,是城乡发展思路的战略性转变,为我们的工作指明了方向。
十九大提出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这是站在全局高度统筹城乡发展、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重要举措。
当前,农村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尤其突出。
我们的基本国情决定了现代化的发展不可能消灭农村,也不可能把所有的农民都搬到城里去,农民总体上应当就地城镇化。
我们的目标应是,虽有城乡之别,而少城乡之差。
必须通过城乡融合发展,把更多的公共资源配置到农村,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打好脱贫攻坚战,努力提高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差距,让农民也能过上现代文明生活,一起共享发展成果,实现城市乡村共生共荣,这才是切合实际地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之道。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坚持农业农村优先、三产融合和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原则。
在战略实施上,要坚持以深化土地制度改革为重点,以产业融合为纽带,以公共服务均等化为途径,精心谋划,稳步推进。
关于以乡村振兴为主题的论文
关于以乡村振兴为主题的论文当前,在中国,乡村振兴已成为国家重点政策。
以乡村振兴作为主题的论文,在高校、研究机构以及行业组织中越来越受到重视。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讨论乡村振兴的主题。
一、乡村振兴实践的背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已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我国农村地区的经济已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但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人口的流失率不断提高,导致了农村人口的质量下降。
同时,农村经济转型趋缓,农村产业结构单一,农民的收入不稳定,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生产力水平落后等问题持续存在。
因此,面对这些问题,我们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二、乡村振兴的策略与路径针对乡村发展现状和问题,我国政府提出了乡村振兴的目标和策略。
中国政府将以“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为主线,以实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型城镇化为引领,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加快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推广“三变”(耕地、房屋、林果)试点,完善农业保险、信贷等农村金融服务,加强乡村人才培养和引进等措施。
此外,乡村振兴还涉及到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加强农产品品牌建设,推进农村产业转型和升级,加强对食品安全和农产品质量的监管等。
同时,乡村振兴还需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农村电网、通讯、供水、供气和道路等方面,深化医疗、教育、文化等公共服务改革,提升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
三、推进乡村振兴的难点乡村振兴需要面对诸多困难和挑战。
首先,农村地区的土地流转和产权制度改革是很困难的。
其次,农村人口的流失率较高,就业也比较困难,贫困问题仍然存在。
此外,尽管政府在基础设施方面已经做了很多投资,但有些乡村地区仍然缺乏基本的公共服务设施。
最后,受教育程度、科技水平等因素的影响,农民能力相对较弱,特别是缺乏经营管理知识。
这些因素都会对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产生一定的影响。
四、结论乡村振兴是一个时间跨度较长、需要多方面协作、涉及面较广的过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农村发展的论文一、农村人口与农产品供求和收入的关系(一)众多乡村人口与农产品供求中国农产品价格自1997年以来出现连年下降,从而导致农民从农业中获得的收入也出现连续4年的持续下降。
1997年全国农产品收购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下降4.5%,1998年下降8%,根据当年农村住户调查的资料反映,1998年农民出售的15种主要农产品中有12个品种的价格下降,而肉类价格跌幅最大,达12.7%。
1999年情况更加严峻,全国农产品收购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下降12.2%,创改革以来最大跌幅。
统计的11种主要农产品价格,除木材上升1.4%外,其余10类农产品价格均出现大幅度下降。
从农产品批发市场和零售市场所反映的情况更加严重(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所、国家统计局农村社会经济调查总队,2001,2002)。
2000年和2001年农产品价格虽然略有好转但尚没有从根本上扭转价格下降的颓势。
中国农业发展中出现了十分奇特的现象:一方面是总体的农业生产效率低下,大宗农产品总体上缺乏国际竞争力,另一方面却是众多的农产品过剩和农产品价格的持续走低。
中央政府自1998年以来连续几年提出了农业结构调整的政策,积极支持农民进行产业结构调整,鼓励农民种植适合市场需求的优质农产品,淘汰过剩的和低品质的、以满足温饱为主要生产目的的农产品生产。
这些政策在一些地区和部分产品上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但是针对9亿多农民为仅3亿多城镇人口生产农产品的基本局面,农产品的过剩将是难以扭转。
这一轮农产品价格下跌,就是由于农产品产量的大幅度增加与城市人口农产品消费增长缓慢的矛盾加剧所造成的,是因为农产品收入弹性过低的缘故。
据专家测算,2000年城镇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比1996年增加了1441.1元,但这4年中城镇居民人均用于食品的开支只增加了53.6元,食品的收入弹性系数不足0.04,意味着在此阶段,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每增加1元,用于食品的开支只增加不到4分钱,还包括在外用餐费用的增加(陈锡文,2002)。
更值得关注的是,城镇居民1999年人均购买粮食比1996年下降近10公斤,鲜菜下降4公斤多,猪肉下降近2公斤(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所,国家统计局农村社会经济调查总队,2001)。
考虑到3亿多城镇人口中还有大约1亿多非农业人口是生活在县和县以下,他们的生活水平比大中城市更低,因此鼓励农民进行优质农产品生产的政策所起作用的程度和范围也会是非常有限的。
由于农产品价格弹性和收入弹性都很低,当前农产品的过剩是商品农产品消费需求不足导致的过剩,是大量人口滞留于农村所致。
(二)众多乡村人口与农民收入“九五”期间,我国农民的收入增长幅度逐年递减:1996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增长幅度为9.0%,1997年为4.6%,1998年为4.3%,1999年为3.8%,2000年仅为2.1%。
在“九五”后3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年均增长速度仅为3.4%,尚不及同期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速度7.2%的1/2。
在目前的统计中,农民纯收入主要包括工资性报酬收入、家庭经营农业(农、林、牧、渔)收入、家庭经营二、三产业收入、转移和财产性收入四个部分。
2000年全国农民人均工资性收入为701元,比上年增加71元,增长11.2%,是纯收入增量的165%,如果加上农户家庭经营二、三产业收入338元,则农民从事非农产业的收入达1039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46%。
工资和非农经营收入的增量是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量的208.3%。
通过上述对农民收入特征的分析可以清楚地看到,乡镇企业及农民外出打工等工资性收入已经成为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的主要支撑。
尽管2001年农民收入增长有所回升,达到了4.2%的增长速度,但是收入的来源构成没有发生根本改变,同时与城市收入的增长速度相比仍然相差悬殊。
显然,众多的乡村人口是当前农民实现收入快速增长的主要障碍。
从中长期看,继续依靠政府提高大宗农产品收购价格来增加农民农业经营的收入,已经难以适应目前的体制环境和市场环境。
而大规模的商品农产品生产由于土地规模的限制,也不能对所有农民的收入带来决定性的影响。
人多地少构成了农户扩大农业生产经营规模的基本约束。
在此约束之下,非农业人口或城镇居民及整个国民经济所能够承受的农产品价格水平与农民农业经营收入的增长将是一对很大的矛盾。
依靠农产品价格的大幅攀升来提高农业经营者的收入,以使其成为农民收入增长的主体已经不会成为常态。
此外,长期维持相当大比例的乡村人口对整体经济发展所带来的问题还更加复杂,比如农业生产规模与效率的问题、生态和环境破坏问题、农产品加工工业发展过慢的问题(中国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一直受到中央和地方政府的极大重视,但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与如此巨大的农业部门相比还很不相称。
显然这与能够消费农产品制成品的市场规模(城市人口规模)密切相关)等等,显然解决中国乡村人口的非农化问题已经成为经济发展中一个十分紧迫的任务。
二、县域中小工商业受到抑制,劳动力流动缺乏政策支持县和县以下中小型工商业发展应该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重点,它将为乡村人口的迁移做出重大的贡献。
我们过去的乡镇企业的发展经验已经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目前中国的小城镇发展较为缓慢,除了各种体制的约束之外,十分重要的一个问题是工业化和市场化严重不足。
而没有工业化的发展,城镇化的进程是难以顺利演进的。
近年来,作为县域内解决乡村人口非农就业主体的乡镇企业增长减缓,成为农村经济发展受阻、农民收入增长减缓的重要因素之一。
2000年乡镇企业个数比上年减少50万家,增加值为27300亿元,比上年仅增长10%,几乎为有史以来增长速度最低的一年。
而整个“九五”期间乡镇企业13.6%的年平均增长速度也是历史上最低的水平。
2000年乡镇企业职工人数为12700万人,与上年持平,基本中止了就业人数下滑的趋势。
2000年乡镇企业增加值的增加额已经占GDP 增加额的37%,占农村社会增加值的比重也由1995年的54.9%提高到2000年的63.6%。
农民人均从乡镇企业中获得的工资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比重由1995年的30%上升到2000年的34.5%。
乡镇企业的发展对于居住着10亿多人口的县域经济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近年来乡镇企业增长幅度的下滑已经对县域经济带来了许多不利的影响。
乡镇企业发展受阻一定程度上延缓了乡村人口迁移的进程。
经历了20年来的改革开放,多数的县域经济已经脱离了仅仅依靠农业来推动经济增长的发展模式。
乡镇企业或微型、中小型工商业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根基已成为不争的事实。
目前,县域内微型与中小型工商业的发展受到金融和税收体制两个方面的抑制。
在当前的税收体制下,县乡政府极难从工商业发展中获得充足的税源,因此地方政府和私人投资者都严重缺乏大力推动中小型工商业发展的积极性,地方政府也缺乏相应的扶持和支持政策,无法降低中小型工商业的私人投资的进入“门坎”。
当前乡镇企业发展中,最为突出的问题是融资问题无法解决,表现在:第一,缺乏股权融资渠道,内部融资比例高。
乡镇企业在改制过程中或通过集资进行大量的股权融资,但由于没有可交易的市场,企业职工手中持有的股权不具有流动性,这样一方面企业股权持有者承担着无限风险,另一方面也妨碍了企业以此方式进一步融资的能力,致使企业无法降低负债比率,改善资本结构。
第二,债务融资渠道单一且存在很多问题。
以中小企业为主体的乡镇企业长期以来外部融资的主要渠道是债务融资,而债务融资的绝大部分来源于国有商业银行。
第三,中小企业债务融资信用普遍不足。
第四,缺乏为中小企业投资决策和经营管理提供咨询和政府相应的服务机构,造成投资失败率过高。
由于乡镇企业发展受到制约,也由于其就地转移劳动力的高昂成本,造成乡镇企业的发展减缓。
其直接的后果是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减缓和城镇化步伐的减慢。
“九五”前4年城镇化平均每年仅增加0.46%,比整个改革时期的平均0.6%还低。
在乡镇企业发展减缓,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受阻的情况下,农村展开了大规模的劳动力自发流动。
开始了一个迂回曲折的城镇化的过程,问题的关键是在这个进程中,如何进行战略的选择。
长期以来,中国的城市化道路存在激烈的争论:其焦点问题是让流动的乡村人口是停留在大城市还是小城镇,是应该叫城市化还是城镇化。
这一争论的核心,是让农民抛弃土地彻底断其后再到城市谋生,还是保持目前具有社会保障性质的土地制度——家庭承包责任制基础上的季节性的流动。
显然目前的农民季节性流动就业的模式将使乡村劳动力转移更加平滑,成本更低,也更有利于降低乡村居民城镇化的门坎。
事实上,尽管政策对于农民自己选择的流动就业模式还没有表现出明显的支持,尽管农民季节性流动还存在诸如户口、就业限制、福利保障、权益保障等等一系列问题,但是农民的自发流动就业已经成为中国劳动力转移不可阻挡的趋势,每年估计的流动数量大约在0.8~1亿人左右。
同时,近年来,农民人均纯收入之所以还能够保持低速增长,与农民的大规模季节性流动就业密不可分。
三、金融抑制和萎缩使县域经济发展成为无源之水(一)国有商业银行垄断储蓄信贷市场且贷款连年下降改革20多年来,中国信贷机构的垄断地位基本没有动摇,始终维持一个70%左右的市场份额。
这对于中央政府通过直接动员信贷资源支持城市和国有部门提供了极大便利。
与国家银行在信贷市场的垄断地位相对照,贷款增长速度的下降令人吃惊。
1997年国家银行的贷款余额比上年增长了25.05%,但随后的1998年和1999年分别下降为15%和8%。
(二)金融资源大幅度向城市及国有企业集中中国人民银行监测的5000户企业,虽然从1998年开始,大型企业的银行借款增幅下降,2000年起短期借款和长期借款分别下降8.2%和10.1%,但是实际的占有金融资源的比例仍然是非常高的。
2000年底全国省会(区府)和副省级城市的贷款余额占全国贷款余额近40%,是当年新增贷款的46%(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分析小组,2001/11/1)。
这充分说明1994年以后信贷资源配置的城市化倾向。
对于这样一种金融资源的配置格局,有的学者认为这是资本市场作用的结果,是资本逐利本性所致。
但问题似乎并没有这么简单。
鉴于国有商业银行在银行业中的绝对垄断地位,而国有独资的性质又使国有商业银行易于遭受行政干预,在这样情况下强烈的城市化的资金配置格局,很难说仅仅是由于市场竞争而导致的资金流动,也就是说不完全是竞争促使资本寻求更高收益而出现的配置格局。
这一配置格局的出现是与政府主导的经济增长阶段密切相关。
在这一阶段,政府或政府控制的市场主导了整个资源特别是金融资源的配置。
比如,大量的金融资源配置到低效率的国有部门就是一个最好的证明,说明目前的城市化倾向的资本配置格局,是与市场充分竞争条件下资本的逐利本性并不完全相干(三)县域内承受着严重的通货紧缩和信贷紧缩对是否存在通货紧缩有许多争议目前的紧缩是一种结构性的紧缩,而非全面紧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