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人教版(部编)七年级上册16 诫子书
初中语文人教版(部编)七年级上册16 诫子书
欢迎各位同仁莅临指导
诸葛亮
千 古 良 相
你知道他有哪些故事吗?
读读准准字字音音
夫(fú) 淡泊(bó) 淫(yín)慢 遂(suì) 庐(lú)
读准节奏
1.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2.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3.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4.年与时/驰,意与日/去。
关系:以静求学,以志成学,以学广才,三 者互相联系,缺一不可。志是成才成学的前提 和基础,而志的培养又依赖修养道德,修身是 成才的关键。
问题探究
3.诸葛亮在临终前写这封家书,意图是 什么?
告诫儿子要修身养性,生活节俭, 以此来培养自己的品德,并注意 珍惜光阴,勉励他刻苦学习。
相关资料
诸葛亮54岁临终遗嘱“掘棺材之地, 穿平常服饰,不配器物”,留给子孙 的财产只有桑800株,薄田15公顷。
他以自身言行感染激励子孙,“善 政嘉事”,“美声溢誉”,其子诸葛 瞻多才多艺,17岁即被后主刘禅召为 驸马,37岁便和儿子诸葛尚战死沙场, 为国捐躯,一家三代,鞠躬尽瘁,死 而后已,深为后人传诵 。
你最喜欢文章哪一个警句? 谈一点你理解或获得的启发。
示例:险躁则不能治性
理由:我明白了在学习上不能心 浮气躁,要“坐得住,静得下”。
注意古今词义的差别1.慢源自古:懈怠 今:速度低、缓慢
2.险 古:轻薄 今:危险
3.治
古:修养 今:治理
4.穷
古:破旧、简陋 今:不富裕
问题探究
1.本文是一封家书,作者是从哪几 个方面对儿子进行教诲和劝慰的?
修身、治学和惜时
问题探究
2. 全文阐述“志、学、才”关系 的是哪两句?它们之间有什么关 系?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2016部编版)第16课《诫子书》教案
- 思想深度:课文中提到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教师需要通过具体事例和生活体验来引导学生理解其深刻的内涵。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诫子书》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遇到过需要劝诫朋友或家人改正错误的情况?”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古代智者诸葛亮如何通过家书教育子女的奥秘。
五、教学反思
在本次教学《诫子书》的过程中,我深刻地感受到了学生在学习古文时的兴趣与挑战。首先,通过引入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我发现学生们对于古代的家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们很想知道古人是如何教育子女的。这种兴趣成为了他们学习课文的良好动力。
然而,古文的句式和词汇确实是学生们的难点。在讲解过程中,我尽量使用简单明了的语言和生动的例子来解释,但仍然感觉到有些学生在理解上存在困难。这让我意识到,可能需要在以后的课程中增加一些古文基础知识的讲解,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古文阅读技巧。
3. 思维发展与提升:引导学生从诸葛亮的教育观念中提炼出有益于个人成长的智慧,培养独立思考、批判性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
4. 审美鉴赏与创造:感悟课文中寓意深刻的句子,学会欣赏古代文学作品的美,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创造力。
5. 道德修养与表现:通过学习课文,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诚实守信、勤奋节俭、尊敬长辈等道德品质,提升人际交往能力。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 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诫子书》的基本内容和背景。这是一封三国时期诸葛亮写给儿子的家书,强调了修身养性、勤俭节约的重要性。它是古代家庭教育的一个缩影,对我们今天的生活也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16.《诫子书》(教案)七年级语文上册(统编2024版)
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诫子书》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文言文的特点,积累文言知识,掌握朗读节奏。
2.结合作者生平,抓住关键词,体会文章主旨,思考其现实意义。
3.感受传统文化,了解儒家文化的思想,接受古典作品的熏陶。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进一步熟悉文言文,了解文言文的特点,积累重点词语和文言知识。
(2)理解文意,结合作者生平,体会文章主旨,思考其现实意义。
2.教学难点:感受传统文化,接受古典作品熏陶,提升古典文学素养。
【课前准备】教学多媒体课件,有关诸葛亮的资料。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积累重点文言字词,疏通文意,理解文章内容。
2.厘清文章思路,体会作者情感。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教师:蜀相[唐]杜甫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杜甫这首诗写的就是大名鼎鼎的诸葛亮。
那么,这样如此智慧的人,又会如何教育自己的后代呢?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诸葛亮的《诫子书》去看看吧。
二、自主学习,知识备查1.学生查阅文本相关资料,了解本文作者及写作背景。
(1)走近作者教师:教师出示课件,展示本课作者的相关知识,补充学生预习的不足。
诸葛亮(181—234),字孔明,琅玡阳都(今山东沂南南)人。
三国时蜀汉政治家、军事家。
东汉末年,隐居邓县隆中(今湖北襄樊襄阳),留心世事,被称为“卧龙”。
建安十二年(207年),刘备三顾草庐,他向刘备提出占据荆、益两州,谋取西南各族统治者的支持,联合孙权,对抗曹操,统一全国的建议,即所谓“隆中对”。
从此成为刘备的主要谋士。
建兴十二年,与魏司马懿在渭南相拒,病死于五丈原军中,葬定军山(今陕西勉县西南)。
曾革新连弩,能同时发射十箭,又制造“木牛流马”,利于山地运输。
有《诸葛亮集》。
(2)写作背景教师讲解:教师出示课件,讲解这课的写作背景,为后面同学们理解本文内容做准备。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初一语文上册 第16课《诫子书》ppt课件
1
蜀相(杜 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9/13/2019
2
书愤(陆 游)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提出论点——正(静)反(躁)两方面论证 (治学、修身)——劝戒惜时,有所作为
A、论点句: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B、治学(静):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
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正)。
C、修身:(躁):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
治性(反)。
D、惜时: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萎,多不
接世9/13/,2019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9/13/2019
9
积累四字美词
•
静以修身 俭以养德 淡泊明志 宁静致远 学以广才 励精治性
9/13/2019
10
朗读美文
诫子书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 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 性。
30年后,邓艾率魏军攻蜀,兵至绵竹, 诸葛瞻拒不接受邓艾的高官诱降,英勇 战死,时年37岁。其子诸葛尚一同战 死,时年16岁。
9/13/2019
18
感悟文情:
学生活动二
从《诫子书》中我读出:
他,不仅仅是智慧的化身,更是
一位
的父亲?
9/13/2019
19
自然成诵
诫子书
人教版部编七年级语文上册16《诫子书》教案
人教版部编七年级语文上册16《诫子书》教案一. 教材分析《诫子书》是东晋时期著名书法家王羲之的一篇家书,也是古代家书中的佳作。
全文短小精悍,语言优美,内容涉及人生哲学、家庭教育和道德修养等方面,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思想深度。
本节课将通过学习《诫子书》,让学生了解古代家书的特点,领略王羲之的书法艺术,同时深入领会文中的教育思想,从中受到启示。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对于古代文学作品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他们具备一定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但针对《诫子书》这样的家书,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帮助学生了解家书的特点,并引导学生从文中感受到王羲之的教育思想。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诫子书》,了解家书的特点,领略王羲之的书法艺术。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领会文中的教育思想,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王羲之的教育情怀,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朗读、背诵《诫子书》,了解家书特点,领会王羲之的教育思想。
2.难点:分析家书的特点,深入理解文中的教育意义。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展示王羲之的书法作品,引导学生感受书法艺术的美,激发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法:鼓励学生自主朗读、背诵,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3.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让学生在合作中思考,深入领会文中的教育思想。
4.案例分析法:以《诫子书》为例,分析家书的特点,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诫子书》全文及其注释,王羲之的书法作品等相关资料。
2.学生准备:预习《诫子书》,了解家书的特点,搜集相关资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王羲之的书法作品,引导学生感受书法艺术的美,激发学习兴趣。
同时,简要介绍王羲之的生平事迹,为学习《诫子书》做铺垫。
2.呈现(10分钟)教师出示《诫子书》全文,要求学生朗读,注意停顿、语气、节奏等方面的把握。
人教版(2016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6课《诫子书》教案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诫子书》中诸葛亮的教育观念,包括静心修身、勤俭养德等。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这些观念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将这些知识点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并在日常生活中加以实践。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五、教学反思
在本次《诫子书》的教学过程中,我深刻地体会到了文言文教学的挑战和乐趣。通过这节课,我发现学生们在理解古代文化和语言方面存在一定的难度,但同时也展现出极大的兴趣和好奇心。
首先,关于导入新课的部分,我发现通过提出与学生们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能有效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在讨论诸葛亮教育观念的过程中,学生们能够主动结合自己的实际经历,这为后续的教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3. 提升审美情趣:感悟课文中优美的句子和深刻的道理,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热爱。
4. 增强语言表达能力:通过朗读、讨论等形式,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激发写作兴趣,培养书面表达能力。
5. 塑造良好品格:学习诸葛亮的高尚品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人文素养。
7. 拓展阅读:推荐与《诫子书》相关的阅读材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知识面。
二、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主要包括:
1. 提高强民族文化认同感。
2. 培养思辨能力:引导学生分析课文内容,理解诸葛亮的教育观念,学会运用批判性思维对文本进行解读,提高思辨能力。
3. 句子分析:分析课文中的典型句子,如“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理解其含义和修辞手法。
4. 文化背景:了解诸葛亮及其所处时代背景,探讨古代家书的教育意义。
初中语文人教版(部编)七年级上册16 诫子书
读 出停顿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读一读 诫子书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 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 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 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 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 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 何及
用心解读
组内翻译
读一读,议一议,借 助课文注释,小组合作 共同译读课文。
整体感知
1、诸葛亮写这封信的用意是什么?
主旨是劝勉儿子勤学立志,修身养性, 以此培养自己的品德。要从淡泊宁静中下 功夫,最忌怠惰险躁,表达了他希望后代 志存高远的厚望。
2、本文就哪几方面进行了论述?这几个方面是如 何展开论述的?
A.就学习和做人两个方面进行了论述。
B.无论做人还是学习,作者都强调一 个“静”字,修身要静,学习要静,获得 成功也取决于静,把失败归结于“躁”字, 把静、躁加以对比,增强了论述的效果。
3、文本作者抓住一个“静 ”字围,绕学习 告诫儿子要成材必须具备哪几个条件?请分 别找出原句。
淡泊 立志 惜时
淡泊: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猜猜他 是谁?
蜀相(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 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 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 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 长使英雄泪满襟.
听经典诵读
体会一个父亲对儿子的谆谆教诲、殷殷
期望。
读准字音
夫(fú) 淡泊(dàn)(bó) 淫(yín)慢 遂(suì) 庐(lú)
探究文章的结构 议论文结构
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论点 论题
初中语文新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16课《诫子书》考点精讲课件(2024秋)
16 诫子书
本文是诸葛亮写给儿子,旨在告诫、劝勉儿子的信。
篆
隶
楷
简
形声兼会意字。篆文从言,表示用言语向人发出警 告;戒声,戒也兼表警戒之意,表示“诫”是让人产生 警戒之心而不犯错。楷书写作誡,简化作诫。本义是警 告、规劝,让人有所警觉注意。
新课导入
出师一表真名世, 千载谁堪伯仲间!——陆游 三顾频烦天下计, 两朝开济老臣心。——杜甫 汉贼明大义,
从惜时的角度,“年与时驰,意与日去”告诫我们一定要珍惜 大好的学习时光,不要等到老年一事无成之时才悲叹浪费的时间。
典型考题
1.名句默写。 (1)吟诵诸葛亮的《诫子书》,其中的“__非__淡__泊__无__以__明__志___, __非__宁__静__无__以__致__远___”让我们懂得在淡泊宁静中才会坚定志向, 进而实现自己远大抱负的道理。 (2)《诫子书》中,诸葛亮用“_淫__慢__则__不__能__励__精___,_险__躁__则__ _不__能__治__性__”一句从反面论述不“静”的害处,实际上还是在 彰显“静”的价值。
结合自身的学习经验,说说学完本文之后你有哪些启示和收获。
从立志的角度,“非志无以成学”。一个人如果没有志向,就 不会奋发向上,也无法成为一个有成就的人。青春年少的我们,应 树立自己的志向和梦想。
从学习的角度,“学须静也,才须学也”。在日新月异的时 代,我们更需要时刻保持学习的心态,走出“舒适区”,不断完 善自己,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yín
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
zào
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
suì
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柳州中考)下列对[甲]文(《诫子书》)中画波浪线句子朗
初中语文人教版(部编)七年级上册16 诫子书
分读试诵
夫 ,以 ,以 。 非 无以 ,…非 无以 。
夫须 非 无以
则不能
,须
,
,非 无以 。
, 则不能 。
连读成诵
读诵小口诀
一夫带两以,外加两句非无以 二夫跟两须,仍是两句非无以 ,后多两个则不能 三组四字句,两两成双背
展诵亮剑
用最工整美观的书写默 写你能背诵出来的语句
诸葛亮
初读作者
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 三国时蜀汉政治家、军事家。
背景:这篇《诫子书》是诸
葛亮54岁时写给他8岁儿子诸葛静以修身,俭 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 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 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 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 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一门两兄弟 气节万古传
◆他十七岁时,被后主刘掸招为驸马。历任骑都尉、侍 中、尚书 仆射加军师将军等职。西元261年后,与董殿共 同执掌蜀汉军政。西元263年,魏将邓艾入蜀,他率军至 涪迎战。邓艾在阵前写信诱他投降,他怒斩来使。在绵竹 与魏军决战时,由於寡不敌众,壮烈战死。
◆晋太傅王览建议朝廷,召录汉代名臣之后裔到京城任 职,惟他未至。经查访得知,原打算给他封爵,他推辞说 生活可以自给,无才干补国,愿终老於家。晋帝同意了他 的请求。
——句式整齐 富有韵律
自读亲文
要求:1、放声朗读
夫fú 2、结合书下注释给相 淫yín 应的字标音
3、连读三遍
范读增感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 遂成枯落,多不接世, 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练读获能
同桌或前后两人互读 注意: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第16课《诫子书》课件(共35张PPT)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提出论点
正(静)反(躁)论 证(治学、修身)
劝诫惜时勤学
七年级—部编版—语文—第四单元
15 诫子书
第二课时
1、诸葛亮在这段话中,哪句话劝勉儿子要珍惜时光,把握现在?你由 此想到了哪些诗句?
(1)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 及!(2)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明日 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
4.诸葛亮认为成才成学的条件是什么?这几个条件之 间有什么关系?
立志: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学习: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惜时: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
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这三者是互相联系,缺一不可的。要想成才,需先立志,之 后必须努力学习,要想学有所得,就必须确立珍惜时间,刻苦学 习。“志”是成才的前提和基础,志向的培养又必须砥砺品德。
2、诸葛亮认为成才的条件是什么?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诸葛亮认为,理想的人才必须具备三个基本条件:志、学、才。诸葛亮主张以俭 养德、以静求学、以学广才,这三者是互相联系,缺一不可的。要想成才,就必须 努力学习,要想学有所得,就必须确立大志(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 成学)所以,三者中,志是成才的前提的基础。那么如何培养志向呢?必须“宁 静”,即清心寡欲、专心致志(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如此说来,一 个人要想成长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就必须修养自己的品德,那如何修养品德呢?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看来,“志”是成才的前提,而“修身、养 德”是成才的关键。这也正是诸葛亮的观点所在。
告诫、劝勉之义。
诫子书
即诸葛亮写给儿子的旨在告诫、劝勉的信。
1.诸葛亮写这封信的用意是什么? 告诫儿子要修身养德。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2016部编版)第16课《诫子书》教案
此外,实践活动的设计也让我意识到,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的重要性。学生们在讨论与家庭教育相关的实际问题过程中,能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但同时,我也发现部分学生在搜集案例时较为依赖网络资源,缺乏独立思考。针对这一问题,我将在今后的教学中引导学生多关注身边的人和事,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思考能力。
-对比现代社会中的家庭教育现象,分析诸葛亮教育观念的适用性和指导意义。
2.教学难点
-文言文句式理解:学生对文言文句式的掌握,如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等,会影响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传统文化背景:学生对诸葛亮及其时代的背景知识了解不足,可能导致对课文深层含义的理解困难。
-现实联系与思考:如何引导学生将课文中的教育观念与自身实际相结合,实现古为今用。
举例:
-难点解释:针对文言文句式,通过例句解析和练习,帮助学生掌握并运用到课文中。
-文化背景:介绍诸葛亮的历史背景及其在三国时期的重要地位,帮助学生理解其教育观念的形成。
-现实联系:设计课堂讨论或写作练习,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观察,探讨家庭教育在个人成长中的作用。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五、教学反思
在本次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们对于《诫子书》这篇文言文的学习表现出了一定的兴趣和热情。通过引导他们理解诸葛亮家庭教育观念的内涵,我感受到了课堂教学的成效。然而,在教学中我也注意到了一些值得反思的地方。
首先,文言文句式的理解仍然是学生们的一个难点。在讲授过程中,我尽量用生动的例子和贴近生活的比较来解释文言文句式,但仍有部分学生表示理解起来较为困难。针对这一问题,我考虑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增加一些互动环节,如让学生自己找出课文中难以理解的句子,然后引导他们共同分析、讨论,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初中语文人教版(部编)七年级上册16 诫子书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以宁静来修养身心,以节俭来培养品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不能淡泊自守,就无法明确志向,不宁 静专一,就无法达到远大目标。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不定下志向就无法 学有所成。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燥则不能治性。
放纵懈怠,就无法振奋精神,轻薄浮躁就 不能修养性情。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
年纪随同时光疾速逝去,意志随岁月而消 失,最终年老写这封家信的用意是什么?
告诫儿子要注意修身养 性,生活节俭,以此来培养 自己的品德。表达了诸葛亮 对后代的殷殷期盼之情。
文本作者抓住一个“静”
字,围绕学习告诫儿子要成才 必须具备哪几个条件?
成才必须具备的条件: 一 、 立志: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二、 学习: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三、 惜时: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 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文章多用什么句式? 句式:双重否定句、对偶句 本文主要用了什么表达方式? 表达方式:议论
上联: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
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
下联: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
yáo
帐里,变金木水爻神卦,水面偏能用火攻。
明志:明确志向。明,明确、坚定。 致远:达到远大目标。致,达到。 广才:增长才干。 淫慢:放纵懈怠。淫,放纵。慢,懈怠。 励精:振奋精神。励,振奋。 险燥:轻薄浮躁。险,轻薄。 治性:修养性情。治,修养。 枯落:凋落,衰残。比喻人年老志衰,没有用处。 穷庐:穷困潦倒之人住的陋室。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6课《诫子书》课件 (共26张PPT)
译文: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品德高尚、德才兼备的人,是依靠内 心安静精力集中来修养身心的,是依靠 俭朴的作风来培养品德的。 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不看轻世俗的名利,就不能明确 自己的志向,不是身心宁静就不能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诸葛亮(181—234),复姓 诸葛,名亮,字孔明,三国时期 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号卧龙 先生。
诸葛亮
你知道他有哪些事迹吗?
作品简介
《诫子书》家训,家书。高度 概括了作者一生做人的准则,堪 称教子的千古范文。
教学目标:
1、读准字音,熟读成诵。
2、注意词语的积累和文句的精确翻译与理解。 3、理解文中深刻的人生理念和父对子的殷殷期望。
品析文意:
学生活动一
小组讨论:在诸葛亮看来成为
君子需要具备哪些条件呢?
资料助读:
30年后,邓艾率魏军攻蜀,兵至绵竹, 诸葛瞻拒不接受邓艾的高官诱降,英勇 战死,时年37岁。其子诸葛尚一同战 死,时年16岁。
感悟文情:
学生活动二
从《诫子书》中我读出: 他,不仅仅是智慧的化身,更是 一位 的父亲?
学习必须专心致志,增长才干必须刻 苦学习。不努力学习就不能增长才智, 不明确志向就不能在学习上获得成就。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
过度享乐和怠惰散漫就不能振奋精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 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年华随着光阴流逝,意志随着岁月 消磨,最后就像枯枝败叶那样(成了 无所作为的人)对社会没有任何用处, (到那时,)守在破房子里,悲伤叹
自然成诵
诫子书
诸葛亮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 俭以养德 ); 非宁静无以致远 非澹泊无以明志,( 才须学也 )。 夫学须静也,( ),非学无以 非志无以成学 广才,(险躁则不能治性 )。淫慢则不能励精 意与日去 ,( )。年与时弛, ( ),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6课《诫子书》ppt教学课件
感悟文情:
学生活动二
从《诫子书》中我读出:
他,不仅仅是智慧的化身,更是
一位
的父亲?
自然成诵
诫子书
诸葛亮
山东星火国际传媒集团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 俭以养德 ); 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 才须学也),非学无以 广才,( 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 精,( 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弛,
作者简介
诸葛亮(181—234),复姓 诸葛,名亮,字孔明,三国时期 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号卧龙 先生。
诸葛亮
山东星火国际传媒集团
你知道他有哪些事迹吗?
作品简介
《诫子书》家训,家书。高度 概括了作者一生做人的准则,堪 称教子的千古范文。
教学目标: 1、读准字音,熟读成诵。 2、注意词语的积累和文句的精确翻译与理解。 3、理解文中深刻的人生理念和父对子的殷殷期望。
第二课:节俭的力量。 “俭以养德” 他告知孩子要节俭,以培养自己的德行。 审慎理财,量入为出,不但可以摆脱负债的困扰,更可以过着有规律的俭朴生活, 不会成为物质的奴隶。在鼓励消费的文明社会,您有否想过节俭的好处呢?
第三课:计划的力量。 “非淡泊无以明志 ,非宁静无以致远” 告诉孩子要 计划人生,不要事事讲求名利,才能够了解自己的志向。要静下来,才能够把将 来细心计划妥当。面对未来,您有理想吗?您有使命感吗?您有自己的价值观吗?
( 意与日去 ),遂成枯落,多不接世,
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作者写这封信的用意是什么?
告诫儿子修身养性,生活节俭, 以此来培养自己的品德。
山东星火国际传媒集团
探究文章的结构
提出论点——正(静)反(躁)两方面论证 (治学、修身)——劝戒惜时,有所作为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6课《诫子书》课件
持之以恒 诸葛亮在《诫子书》中称,“夫学须静也,才
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意 思是说,不安定清静就不能为实现远大理想而 长期刻苦学习,要学得真知必须使身心在XXX 中研究探讨,人们的才能是从不断的学习中积 累起来的;不下苦功学习就不能增长与发扬自 己的才干;没有坚定不移的意志就不能使学业 成功。诸葛先生的阐述已经十分精辟了,结合 当前的工作实践,恐需在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努 力:
衰亡,都是因为没有能够保持艰苦创业时的俭朴勤俭,一度浪费无 度,放松了思想警惕,就会犯下不可饶恕的错误,其后果是无法补偿 的。例如战国时期的吴国,吴王夫差 整天迷恋于美貌的西施,不再理 朝治和加强国防建设,结果在派兵攻打别国时,被越王勾践乘虚发兵 灭掉吴国,导致吴王夫差自杀,国人流亡的惨状。俭朴勤俭,时刻警 醒是多么的重要啊!
诫子书(邱民亭作品)
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初一)习题资料:16《诫子书》 (含答案)-可打印精品
16《诫子书》同步练习(含答案)
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静以修身
②俭以养德
③非澹泊无以明志
④非宁静无以致远
2.本文作者就哪几个方面进行了论述?从这几个方面又是怎样展开论述的?答:
3.作者写这封信的用意是什么?
答:
4.文中有两句话常被人们用作“志当存高远”的座右铭,请写出这两句话。
答:
答案:1.①用恬静来修养自己的身心②用节俭来培养自己的品德③不抛开功名利禄就不能表明自己崇高的志向④不做到安静就不能高瞻远瞩。
2.作者就学习和做人两个方面进行了论述;无论做人;还是学习,作者强调的是一个“静”字:修身须要静,学习须要静,获得成就也取决于静。
把失败归结为一个“躁”字,把“静”与“躁”加心对比,增强了论述效果。
3.告诫儿子修身养性,生活节俭,以此来培养自己的品德。
4.非澹泊无心明志,非宁静无心致远。
新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16-诫子书(共42张ppt)
1. 2.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1.以宁静专一来提高自身修养,以俭朴节约来培养自己 高尚的品德。
2.不内心恬淡,不慕名利,就无法明确自己的志向;不 平和清净、集中精神就无法达到远大的目标。
三、画出文中提到“志”的语句,联系上下文,说说你对文 中“志”与“学”的关系是如何理解的。 语句: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2.正反阐述,对比鲜明。
文章从正(静)反(躁)两方面论证了治学、修身的条
件,劝诫儿子惜时并有所为。同时概括了做人治学的经验,
着重围绕一个“静”字加以论述,同时把失败归结为一个
“躁”字,对比鲜明。
拓展迁移
诸葛亮的鹅毛扇
诸葛亮的鹅毛扇代表着智慧和才干,所以在有关诸葛亮的戏曲中,孔
明总是手拿鹅毛扇。 关于鹅毛扇,民间流传着这样的故事,黄承彦的千金小姐黄月英并非
可以为师矣( 介词,凭借 )
◆词类活用
非学无以广才(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广 )
非志无以成学(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成 )
非宁静无以致远( 形容词做名词,远大的目标 )
◆文言句式
倒装句: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宾语前置,即“以静修身, 以俭养德”)
课文解读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仔细阅读这句话,思考:
他手不离扇的原因。
课后作业
仔细阅读课文,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并说一说学习了 这课之后有什么启发。
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一、小组合作,借助注释疏通文意,互相质疑解难,尝试翻译 课文。 品德高尚的人的操守,以宁静专一来提高自身修养,以俭朴 节约来培养自己的高尚品德。不内心恬淡、不慕名利,无法明确 自己的志向;不平和清静、集中精神,无法达到远大的目标。
振奋精神。励,振奋。 修养性情。治,修养。 岁月。
初中语文人教版(部编)七年级上册16 诫子书
说与议
1.诸葛亮写这封家信的主要用意是什么?
告诫儿子要“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2.成才必须具备淡泊、立志、惜时,分别 找出原句,加以品读,并联系实际谈体会。
淡泊: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Nhomakorabea立志: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惜时: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
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名句积累
1.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淡泊明志,宁静致远。 2.学须静, 才须学 。 3.学须静,非学无以广才 。
才须学,非志无以成学 。 4.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 5.年与时驰, 遂成枯落 。
意与日去, 多不接世 。
学习目标:
诵读课文 串讲句义 铭记告诫
一、解题:
《诫子书》告诫儿子的一封家书
二、解读:
1.读出韵律美,注意节奏 2.读出句式美,串讲词句 3.读出警句美,体会深情
诫子书
夫(fú)/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 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 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 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yín)慢 /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 /驰,意与日/去,遂(suì)成/枯落,多 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初中语文人教版(部编)七年级上册16 诫子书
放纵懈怠,就无法振奋精神,轻薄浮躁就不能 修养性情。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
穷庐,将复何及!
年纪随同时光而疾速逝去,意志随着岁月消失, 最终凋落衰残(成了无所作为的人),大多对社 会没有任何贡献,(到那时,)只能悲哀地守着 那穷困的破房子里,悲伤叹息,那时再悔恨又怎 么来得及呢!(穷庐,亦可解为空虚的心灵。)
【与字词对话,走进句读】
用心解读
读一读,议一议,读 懂了什么,哪些词语、 句子不理解的?
句首发语词,无实在的意义。介词,引进动作 行为的目的,来
夫(fú)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屏除杂念和干扰,宁静专一
明确志向
没有什么可以拿来 没办法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内心恬淡,不慕名利
达到远大目标
猜一猜
根据所给的提示,猜人物
蜀相(杜甫)
三顾频烦天下计, 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 长使英雄泪满襟.
诸葛亮
你知道他有哪些事迹吗?
钟落潭中学 曾秋月
与题目对话,走进孔明
告诫儿子的一封家书 望子成龙 殷殷期盼
诵读
【诵读】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 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 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பைடு நூலகம்/驰,意与日/ 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 将/复何及!
与心灵对话,走进经典
• 你最喜欢文章哪个警句? • 谈谈你的理解和受到的启
发?推荐给大家。
同学们说说自己感悟到了什么道理?
总结: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2016)第四单元第16课《诫子书》优秀教案
16诫子书教学目标:1.诵读课文,掌握关键词句,理解文章内容。
2.精读课文,体会作者情感,把握文章主旨。
3.研读课文,赏析精彩妙点,积累名言警句。
4.熟读文章成诵,聆听先哲教导,汲取精神养料。
教学重点:背诵课文,积累警句;理解主旨: 勤学励志,修身养性。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情感,赏析精彩妙点。
教学过程:情景导入生成问题诸葛亮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他躬耕陇亩时“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但注意结交名士,研读古籍,留心时政,常以管仲、乐毅自励。
被刘备三顾茅庐请做军师之后就提出著名的《隆中对》,策动孙、刘联盟,大破曹操,奠定三国鼎立的基础。
蜀汉建立,拜为丞相。
为完成统一中原,兴复汉室的大业,他效忠先主,辅佐后主,外联东吴,内修政理,南征平叛,北抗强魏,先后五次北伐魏国,终因积劳成疾而逝世,享年54岁,临终遗嘱“掘棺材之地,穿平常服饰,不配器物”,留给子孙的财产只有桑800株,薄田15公顷。
他以自身言行感染激励自己的子孙,“善政嘉事”,“美声溢誉”,其子诸葛瞻、诸葛尚均义无反顾,为国捐躯,一家三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深为后人传诵。
这节课我们将重点研讨。
自学互研生成新知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
1.文言知识梳理(1)字音淡泊..(dàn bó)淫.慢(yín)励精.(jīng)险躁.(zào)年与时驰.(chí)遂.(suì)穷庐.(lú)(2)古今异义意与日去..(古义:离开,这里引申为“消失”;今义:离开所在地方到别处)险.躁则不能冶性(古义:轻薄;今义:危险)淫.慢则不能励精(古义:放纵;今义:男女上不适当关系)(3)词类活用非澄泊无以明.志(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坚定,明确)非学无以广.才(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广博,增长)(4)一词多义行夫君子之行(行为)与友期行(同行)以静以修身(介词,用)非学无以广才(拿来)成非志无以成学(成就,达成)遂成枯落(成为)(5)重点句式静以修身,俭以养德(介词宾语前置,正确语序号“以静修身,以俭养德”)2.作者名片诸葛亮(181年7月23日~234年8月28日),字孔明,号卧龙,琅琊郡阳都人(今山东省沂南县),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战略家,官至丞相。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
穷庐,将复何及!
年纪随同时光疾速逝去,意志随着岁月而消 磨,最终就像枯枝败叶那样,大多对社会没有 什么贡献,(到那时)只能悲哀的守那穷困的 居舍,那时再悔恨又怎么来得及呢?
本文的主要内容?
答: 写了诸葛亮希望儿子可以珍惜时间, 刻苦学习,学有所成。
“淡泊”、“宁静”,看起来是不想有所作为,但现在“不为”正是为 了将来“有所为”。 “淡泊”、“宁静”正是韬光养晦、卧薪尝胆的阶段,等待时机成熟就 可以“致远”,轰轰烈烈干一番“惊天地,泣鬼神”的事业-------更加 有所为。 “淡泊”与“宁静”,不是消极颓废的无奈感伤,而是以“明志”与 “致远”为终极目标和远大理想的、真正有志者的无声誓言,是积极向 上和进取的,是催人奋进的。 “淡泊”与“宁静”,不是消极地逃避现实,而是志在修身,进而“齐 家、治国、平天下”。这就是老子《道德经》中所倡导的,“无为”的 结果是“无不为”。 “淡泊明志,宁静致远”,虽只寥寥八字,却被诸葛亮钟爱一生,而且 贯穿诸葛亮一生,成为他的精神的集中体现。
诸葛亮在政治、军事上计谋超群,对后代的教育问 题也十分重视。诸葛亮病逝五丈原军中的前夕,还写信 给诸葛瑾:“瞻今已八岁,聪慧可爱,嫌其早成,恐不 为重器耳。”同时写下了流传百世的《诫子书》。他在 《诫子书》中告诫儿子,“静以修身,俭以养德”,淡 泊明志,宁静致远,学以广才,励精治性,珍惜光阴, 务求“接世”。30年后,邓艾率魏军攻蜀,兵至绵竹, 诸葛瞻拒不接受邓艾的高官诱降,英勇战死,时年37岁。 其子诸葛尚一同战死,时年16岁。《诫子书》中关于道 德、修养、教育方法的至理名言,影响着近二千年来诸 葛家后裔的持续发展和我国有志青年积极进取。
七擒孟获 挥泪斩马谡 诸葛亮长眠五丈原 火烧赤壁 诸葛亮巧收姜维 舌战群儒 智激周瑜 增灶退兵 诸葛亮造木牛流马
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 五丈原前,点三十九盏明灯,一心 只为酬三顾。
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 中军帐里,变金木土爻神卦,水面 偏能用火攻。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或为出师表,鬼神泣壮烈。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读准字音,熟读成诵
夫(fú) 淡泊(dàn)(bó) 淫(yín)慢 遂(suì) 庐(lú)
读准字音,熟读成诵
诫子书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 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 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 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 复何及
君子的行为操守,用宁静来修养身心,用节俭来培养品德。
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不能内心恬淡,就无法明确志向, 不能宁静专一,就无法达到远大目标。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学习必须静心专一,增长才干必须刻苦学习。不学习, 就无法增长才干,不定下志向,就无法学有所成。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
作者简介
诸葛亮(181—234),复姓诸葛名亮, 字孔明,琅琊阳都(今山东省沂水县)人, 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为避汉 末之乱,大约于汉献帝兴平二年(195)15 岁时随叔父诸葛玄由山东迁居豫章,后辗 转至荆州,隐居于南阳隆中,故号卧龙先 生。西晋陈寿《三国志》有《诸葛亮传》, 并整理其诗文《诸葛亮集》传世。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 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 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 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 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 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 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 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作者写这封信的用意是什么?
答:诸葛亮写这封家书用意是告诫儿子要注 意珍惜光阴,勉励他刻苦学习。
本文作者就哪几个方面进行了论述?从 这几个方面又是怎样展开论述的?
答:从品行,学习,志向三个方面。讲:要宁静, 淡泊及早努力还将三个方面连接在一起论述
淡泊 立志
名言警句,想一想,说一说
问题研究
A、淡泊:苟利国家,不求富贵(《礼 记》);不汲汲于富贵,不戚戚于贫贱(陶渊 明);水能性淡为吾友,竹解心虚即我师(白 居易);心闲天地本来宽。(陆游)
“自贬三等,以督厥咎”,绝不文过饰非,推卸责任。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诸葛亮为官廉正,两袖清风,世称“循吏”,他身前留
下遗嘱:“若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
他于蜀国居功之伟,却无意身后功名,遗命葬汉中定军
山,“因山为坟,冢足容棺,敛以时服,不需器物。”
从此,青山幸埋忠骨,诸葛亮一身正气,淡泊之志,千
古传颂。
背景简介
作者简介
• 作为一代历史伟人,诸葛亮最大的功绩是辅 佐刘备开创蜀国基业。东汉末年,群雄并起,问 鼎逐鹿。建安十三年(208),诸葛亮出使东吴, 舌战群儒,最后促使孙刘联合,共抗曹操,并经 赤壁一战奠定三国鼎立局面,而后为刘蜀集团运 筹策划,东征西讨,开疆拓土,富国强兵,直至 病逝于五丈原军旅之中。他有济世爱民之心,经 天纬地之才,“智绝千古”,特别是隆中决策, 高瞻远瞩,不出茅庐而知天下三分,可谓“专待 春雷惊梦回,一声长啸安三下”,引后世无数英 雄竞折腰,被称为“古今第一贤相”。
作者简介
•
我们称颂诸葛亮,除了历史上的丰功伟绩,主要还
由于他具有高尚的品行,道德文章,高风亮节,为后世
楷模。比如,诸葛亮身为蜀相,统领一国军政,他兢兢
业业,日理万机,以至于“汗流终日”,而且以身作则,
严于律已。第一次北伐,马谡“违亮节度,举动失宜”,
遭致街亭惨败。诸葛亮为整肃军纪,挥泪斩马谡,但也
B、立志: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材, 亦有坚忍不拔之志(苏轼);长风破浪会有时, 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安得广厦千万间,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 志(王勃);志当存高远(诸葛亮)
名句赏析,说说 好在哪?
【名句赏析】
(一)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这是逻辑学中“双重否定”的句式,否定之否定便是肯定,以强烈而委 婉的语气表达了他对儿子的谆谆教诲与无限期望。
空城计
诸葛亮兵出祁山,收姜维后继续向魏国 进军,魏国派司马懿抵挡蜀军,在街亭打败 马谡,而诸葛亮城中空无一人,兵都出去解 围去了,城中只有一些老弱病残,诸葛亮心 生一计,命令打开城门,派几个老兵在打扫 卫生,自己带两个儿童在城楼上面弹琴,司 马懿的兵来到城外,看到四个城门大开,诸 葛亮又在上面唱歌,司马懿命令兵不动,自 己上前一看,看诸葛亮神情自若、琴声不乱, 怀疑有伏兵,这才命令撤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