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雄州彝族火把节营销方案策划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楚
雄
州
彝
族
火
把
节
营
销
策
划
书
策划者:贾明煜、谢建华、和福星指导老师:黎明
前言:楚雄彝族火把节影响广泛, 历久不衰, 家喻户晓。它具有彝族火崇拜的文化意蕴; 反映了楚雄彝族丰富多彩的文化习俗; 具有传承传统文化的社会教育功能; 促进了楚雄州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所以,此次策划方案的目的主要是向云南省内外,尤其是省内公众展示楚雄州彝族火把节及其所含的文化内涵。
目录:
(一)彝族火把节的简介;
(二)环境分析;
(三)消费者分析;
(四)SWOT分析;
(五)经费预算;
(六)效果分析;
(七)总结
(一)彝族火把节的简介
彝族火把节是所有彝族地区的传统节日,流行于云南、贵州、四川等彝族地区。白、纳西、基诺、拉祜等族也过这一节日。农历六月二十四日的火把节是彝族最隆重、最盛大、场面最壮观、参与人数最多、最富有浓郁民族特征的节日,更是全族人民的盛典。火把节多在农历六月二十四或二十五日举行,节期三天。
农历六月二十四日,北斗星斗柄上指,彝语支的民族都要过火把节,有的学者认为此节原系彝族十月历法的一个年节,火把节又叫星回节,俗有"星回于天而除夕"之说,相当于彝历的新年。因此又称过大年。
火把节古时又称星回节。有关学者认为,此节原系彝族十月历法的一个年节。在古彝族十月太阳历中,将一年365天分为10个月,每月36天,余下5天为过年日,
火把节就是上半年的过年日。火把节的历史十分悠久,经专家考证认为"对于火的崇拜仪式就是产生火把节的最早根源。"按传统,六月二十四日上午杀猪宰牛羊,自午后到二十六日,全村无论男女老幼,均到附近的"火把梁子"游乐,并举行斗牛、摔跤、骑马、射击等比赛。晚间祭祖、耍火把。所谓耍火把,即由青壮年男子手持火把,抓取以朽松木、香棍木等配制成的粉末撤在火把上,使之喷出星火烈焰。先屋内,后屋外,尽情喷撤,然后将各家火把集中于村内广场,男女老幼围火欢歌跳舞,以示祈福驱邪。在长期的流传过程中,彝族各支系节庆活动虽然别具风格,不尽相同,但都无一例外地表现了对火的崇拜。
武定一带彝族的罗婺支系,有"过年要宰猪,过火把节杀骗绵羊"的习俗。杀羊多在六月二十四日清晨,杀羊时要请毕摩来祭天地。下午开始扎火把,用杨柳树皮在火把上扎十二道,一道表示一个月。扎火把,彝语叫做"剁交实"。每扎一道,要唱一遍"剁交实"。并且要在每一道上,塞一块早上杀的鲜羊肺和春节留下的小猪爪,洒上一滴祭酒。吃过晚饭送火把,彝语叫做"剁交火"。送火把时要先在火塘里喷上一口酒,撤一把松香末,点燃火把。然后就举着火把从住室走到灶房,从正房到耳房,从磨房、碓房到畜厩走上一遍,每到一处撤把松香末,唱一支祈求丰收幸福的歌。家里走遍之后,就到田地里去耍火把祭"田公地母","引谷穗出头看火把。"最后才将火把送到村边空地或火把梁子上,堆积在一起燃起篝火,围着火堆踏歌起舞,直到天明方休。六月二十五日这天,男女老少都要穿上节日盛装,聚集在宽敞的草坪上摔跤、斗牛、打磨担秋,唱歌跳舞,度过欢乐的节日。
金沙江南岸的凉山彝族在火把节这天,要先在家里给五谷六畜叫魂祭,安置好"财粮神位",祈祷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然后才聚集到火把梁子上,举行一种"持火破门"的仪式。即由毕摩领着手持火把的群众,高唱着祭歌,踏着刚健的舞步,冲破由邪恶势力把守的一道石门、一道铜门、一道铁门,最后才燃起篝火,踏歌起舞,尽欢而散。
双柏地区的彝族在六月二十四日要举行扳牛比赛。比赛由德高望重的老人主持,先是在周围的村寨里挑选出一头最精壮的牛,牵到山坡上一块空旷的草坪上,选出12个最剽悍的小伙子分成两队。主持人发出号令后,12个小伙子就像12只猛虎一样猛扑上去,同时将牛高高地举起,用力向对方推去。将牛推倒向对方就算赢得了胜利,认为幸福就会降临到得胜的小伙子们的身上。从二十五日到二十八日,人们白天聚在一起,敲起大锣,跳起欢快的大锣笙舞;晚上则在草坪中竖起一棵十几丈高的大火把,人们围在火把下踏歌起舞,一连3日,通宵达旦,尽兴方休。
禄丰县黑井、妥安、高峰一带的彝族,火把节活动又有另外的特色。从六月二十日他们就开始"迎火把"。此后,一连几天都是分户过节,白天杀鸡宰羊,晚
上玩火把。最热闹的是六月二十七日"送火把"。这一天,周围数十里内的彝、汉、苗、回等各族群众都来赶火把山,人数成千上万,十分热闹。中午时分,随着三声炮响,大号长鸣,锣声、鼓声、哨呐声、芦里声一齐响起,送火把的仪式开始了。领头的是3个手持大刀的老人,跟在后边的是近百人组成的大刀队,分别化妆成黑脸、白脸、红脸3个队,边走边舞。到了火把山下,就一齐呐喊着冲上山顶,忽儿欢跳舞蹈,忽而挥刀互相拼杀,反复循环表演多次,然后才在炮声中结束刀舞,将火把和面具集中起来烧毁。大火烧起来以后,围观的人群不分男女老少,都要赶忙脱下身上的外衣、围腰或帽子,走近火堆在火上绕3次,才心满意足地离开火把山。青年男女们则留下来,欢歌舞蹈直到深夜。
1981年5月25日,楚雄彝族自治州人民代表大会通过议案,确定火把节为州内彝族的法定节日。自1981年起,州、市政府每年均在楚雄鹿城举办欢庆火把节活动。节前几天,鹿城就披上了节日的盛装。届时,国内外宾客盈门,省内外商贾云集,贸易街摊点密布,参加节庆的人数达10余万人之多,贸易成交额达数千万元。同时还举办民族体育比赛、民族民间文艺调演、文化科技展览等活动。数日内,贸易活跃,歌舞盈城。入夜以后,街头彩灯齐放,人们手中点燃的火把和高大建筑物上的霓虹灯交相辉映,火树银花,齐放光明,人如潮水,火如游龙。古老的火把节,已成为弘扬民族文化、促进对外开放、开展经贸活动和各族人民大团结的盛会。
一、起源
火把节由来传说不一。一说天神与地神斗争,人们用火把助地神灭虫战胜天神。一说出自《南诏野史》及师范《滇系》,这两书载:南诏首领皮罗阁企图并吞另五诏,将会五诏于松明楼而焚杀,邓赕诏妻慈善谏夫勿往,夫不从而被杀,慈善闭城死,滇人以是日燃炬吊之。石林彝族撒尼人视火把节为纪念民众与恶魔斗争胜利的节日;武定彝族认为过火把节是要长出的谷穗像火把一样粗壮。后人以此祭火驱家中田中鬼邪,以保人畜平安。
火把节的由来虽有多种说法,但其本源当与火的自然崇拜有最直接的关系,其目的是期望用火驱虫除害,保护庄稼生长。火把节在凉山彝语中称为"都则"即"祭火"的意思;在仪式歌《祭火神》、《祭锅庄石》中都有火神阿依迭古的神绩叙述。火把节的原生形态,简而言之就是古老的火崇拜。火是彝族追求光明的象征。在彝族地区,对火的崇拜和祭祀非常普遍,云南泸西县彝族在正月初一和六月二十四,由家庭主妇选一块最肥的肉扔进燃烧的火塘祈祷火神护佑平安。永仁县彝族在正月初二或初三奉行祭火,称作开"火神会",凉山彝族把火塘看作是火神居住的神圣之地,严禁触踏和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