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衔接与连贯的研究综述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衔接与连贯的研究综述

摘要:衔接与连贯及其关系问题是语篇分析的重要课题。在过去的几十年中,语言学界在如何看待衔接与连贯的关系这一问题上提出了许多不同的观点。本文简要回顾了衔接与连贯的研究历程,概述了衔接与连贯的定义和区分,归纳了语言学家在衔接与连贯的关系这一问题上的不同观点,最后提出了研究存在的问题和发展趋势。

关键词:衔接;连贯;关系;发展趋势

The Literature Review of Cohesion and Coherence

Abstrac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hesion and coherence is one of the major concerns of discourse analysis. Many linguists have thus far made considerable investigations into this area of study from varied perspectives. This paper firstly attempts a systematic discussion of the different views concern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hesion and coherence, then sets out to illustrate the author s views on how to interpre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se two concepts, and puts out the problems and development trends of this aspect at last.

Key words: cohesion, coherence, relationship, development trends

一、引言

衔接(cohesion)与连贯(coherence)是篇章语言学的两个重要术语。由于语言学家们研究篇章的角度不同,他们对这一对术语的定义也就不一样。以连贯为例,Crystal(1992)从语篇本身的特征出发,把连贯定义为一段话语“潜在的功能性的联系(the underlying functional connectedness)”。而Petofi(1990)在对语篇进行形式分析时认为,语篇连贯是语言外的联体(relatum)在头脑中的映像。如果读者能够给某段话语配上一个义体(sensus),从而使读者能够重新构造出一个联系着的、完整的世界映像,那么这段话语对读者来说就是连贯的。国内一般认为,衔接是词汇和语法方面的手段,是形式的;连贯是采用这些手段得到的效果。在衔接与连贯之间的关系方面,语言学家们的看法也不一致。比如:Halliday & Hasan(1976)认为,衔接是创造语篇性(和连贯很相似的一个术语,下面将谈到)的必要但不充分条件。而Widdowson(1979)则认为,衔接既不是连贯的充分条件,也不是必要条件。本文拟从衔接和连贯的来源及发展着手,分析各种定义,并从语篇产生和理解的角度谈谈自己对这对术语之间关系的看法。

二、衔接与连贯的研究回顾

Jakobson(1960)对文学语篇中由句法结构和重复而形成的排比现象的分析被认为是对语篇衔接的最早研究(Traugott and Pratt,1980:21)。Halliday(1964:303)首次将衔接划分为语法衔接和词汇衔接两大类,后来,Hasan(1968)对语法衔接做了较为详尽的探讨。在文学语言的研究方面,Gutwinski(1976)从语法衔接和词汇衔接的角度对文学语篇的衔接现象进行了分析。一般认为Halliday 和Hasan(1976)的《英语中的衔接》(Cohesion in English)一书的出版标志着衔接理论的创立。Halliday和Hasan对语篇衔接的研究一直没有中断,他们(Halliday,1985;Halliday and Hasan,1985)沿着自己的研究方向继续探索,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了衔接理论(朱永生,1985:36)。可以说Halliday和Hasan (1976)所做的研究对衔接理论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国内研究学者也对衔接现象作了深入研究,做得最好的要数张德禄,他(2000)扩大了衔接的涵盖范围,增加外指衔接机制,即从情景语境和文化语境中去寻找其所指项的显性衔接机制和隐性衔接机制。

与衔接相比,连贯作为专有名词则出现的相对晚一些。是从20世纪60年代才开始的。在这一方面,德国篇章语言学家Harweg(1968)对语篇中由各种替代手段(substitution)形成的衔接与连贯关系所做的分析具有开创性意义。较早对语篇的连贯性进行研究的还有Bellert(1970)、van Dijk(1972,1977)、Widdowson(1978,1979)、Kintsch(1974)、Halliday和Hasan(1976)、Conlthard (1977)、Enkvist(1978)等。其中凡·代克(Van Dijk:1977)认为连贯由两个层次的概念组成:线性或序列性的局部连贯和宏观结构。莱因哈特(Reinhart,1980)认为连贯由三个要素组成:连接(connectedness)、一致(consistency)及关联(relevance)。80年代是连贯理论发展的高峰期,其中最引人注目的研究有Beaugrande和Dressler(1981)、Brown和Yule(1983)、Graig和Tracy(1983)、Stubbs(1983)、van Dijk和Kintsch(1983)、Tannen(1984)、van Dijk(1985)、Halliday和Hasan(1985)、Blakemore(1987,1988)等。90年代是连贯理论向纵深发展的时期,比较引人注目的研究有Ehrlich(1990)、Tsui(1991)、Blakemore (1992)、Martin(1992)、Schiffrin(1994)、Gernsbacher和Givon(1995)等。

三、衔接与连贯的定义和分类

由于许多语言学家从不同的角度来研究语篇,他们对衔接与连贯的定义也就有所不同。Beaugrande和Dressler(1981)、Brown和Yule(1983)、Stubbs(1983)、Tannen(1984)、Richards et al.(1985)、Crystal(1985,1992)等都把衔接看作是语篇的表层结构关系,而连贯则是语篇深层的语义或功能关系。也就是说,语篇的衔接是通过词汇和语法等表层结构形式实现的,而连贯则是通过句子或语段(utterance)之间的语义或功能关系实现的。

Halliday & Hasan(1976)是专门研究英语中的衔接的,书中多次提到,衔接是一种语义上的联系。如果篇章中的某一部分对另一部分的理解起着关键的作用,那么这两部分之间就存在衔接的关系。衔接不见得存在于句子之间,句内也有衔接关系。Hasan依其定义提出了五种衔接手段或衔接结(Cohesive ties),即:照应(Reference),替代(Substitution),省略(Ellipsis),连接词语(Conjunction)和词义衔接(Lexical cohesion)。

Halliday和Hasan(1976:23)认为,语篇的连贯性表现在两个方面:语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