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教育心理学定义部分总结
教育学必考知识点总结
教育学必考知识点总结一、教育学基本概念1. 教育的定义:教育是指通过系统的方法和手段,对人的知识、技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进行培养和塑造的过程。
2. 教育的目的: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使其具备适应社会需求的知识、能力和素质。
3. 教育的功能:包括个体发展功能和社会服务功能,旨在促进个体成长和社会进步。
二、教育学理论基础1. 行为主义理论:强调外部刺激和个体行为之间的关系,通过强化和惩罚来塑造行为。
2. 认知主义理论:关注个体的内在认知过程,强调理解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
3.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是个体通过互动和经验构建的,强调学习者的主动参与和意义建构。
三、教育心理学1. 学习动机:影响个体学习行为的内在和外在因素,包括兴趣、目标和自我效能感等。
2. 学习策略:学习者为了达到学习目标而采取的方法和技巧,如记忆术、元认知策略等。
3. 学习评价:对学习效果的测量和反馈,包括标准化测试、教师评价和自我评价等。
四、教育方法与技术1. 直接教学法:教师通过讲授、示范和练习等方式,直接向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
2. 探究式学习:鼓励学生通过提问、研究和实验等方式,自主探索和解决问题。
3. 合作学习:学生在小组内相互合作,通过交流和讨论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五、教育组织与管理1. 教育政策:国家或地方政府制定的教育方针和法规,旨在指导和规范教育活动。
2. 学校管理:包括学校领导、教师团队、资源配置和学生管理等方面,以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率。
3. 教育评估:对教育活动和成果的评价和监控,包括学校评估、课程评估和教师评价等。
六、教育改革与发展1. 教育现代化:通过引入现代教育理念、技术和管理方法,提高教育的整体水平。
2. 教育公平:确保所有学生都能获得高质量的教育资源和机会,减少教育不平等。
3. 终身教育:强调学习是一个持续的过程,鼓励个体在整个生命周期内不断学习和成长。
七、教育伦理与法律1. 教育伦理:涉及教育活动中的道德规范和价值观念,如尊重学生、公正评价等。
教育学、教育心理学必考知识点总结
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景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是一个系统的过程,其中包括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环境五个要素。
学习过程、教学过程、评价/反思三个过程。
教育心理学对教育的一般作用: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
具体作用:1、帮助教师准确的了解问题;2为实际教学提供理论指导;3、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4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
1924年廖世承编写了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心理发展:是指从个体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心理发展的四个特征:连续性与阶段性;定向性与顺序性;不平衡性;差异性。
心灵断乳期:在初中阶段—-少年期(11、12岁到14、15岁)青年期(14、15岁至17、18岁)个体身理上、心理上和社会性上向成人接近的时期。
学习准备有横向和纵向两个维度.认知发展的阶段:感知运动阶段(0-2岁);前运算阶段(2-7岁);具体运算阶段(7-11岁);形式运算阶段(11—15岁)。
认知发展与教学的关系:认知发展制约教学的内容和方法;教学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关于最近发展区:一是儿童的现有水平。
二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二者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就是儿童自身解决问题所达到的水平与成人帮助所能到达的水平之间的差异。
人格(个性):是指决定个体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
人格的发展阶段:1、基本的信任感对基本的不信任感(0—1。
5岁)2、自主感对羞耻感与怀疑(2-3岁)3、主动感对内疚感(4-5岁)4、勤奋感对自卑感(6-11岁)影响人格发展的社会因素:家庭教育模式;学校教育;同辈群体。
自我意识: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的关系的意识。
(1、生理自我;2、社会自我;3、心理自我)认知方式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场独立与场依存、沉思型与冲动型、辐合型与发散型。
为什么说学生的学习是一种的特殊的形式?因为它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地进行的,是在较短的时间内接受前人所积累的文化科学知识,并以此来充实自己的过程。
教育学专业教育学科教育心理
教育学专业教育学科教育心理教育作为一项重要的社会事业,对于培养新一代人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教育学专业作为研究教育的学科,其中教育心理学是教育学专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从教育心理学的定义、意义及应用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教育心理学的定义教育心理学是指研究教育中的心理现象和规律的学科,它主要关注教育过程中学生的学习、发展和个性特点等方面的心理特征与规律。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包括学生的认知、情感、动机和行为等,旨在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从而更好地进行教学。
教育心理学主要研究的内容包括学习理论、发展心理学、个性心理学等。
学习理论探讨了学习的过程和机制,指导着教育实践中的教与学。
发展心理学研究人的生命周期内的心理特点和发展规律,对于教育实践中的个体差异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个性心理学研究个体之间的差异和个体内部各个要素的相互关系,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理解学生。
二、教育心理学的意义教育心理学对于教育实践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教育心理学可以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和需求,从而更好地规划和开展教学工作。
教育心理学强调个体差异,可以帮助教师发现每个学生的优势和潜能,采用更有效的教学策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其次,教育心理学可以指导教师的教育实践。
教育心理学研究了学习的规律和机制,可以为教师提供教学方法和策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通过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困难,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进行差异化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最后,教育心理学还可以促进教育改革和创新。
通过深入研究学生的认知、情感和动机等心理过程,可以为教育政策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推动教育教学的改革和创新。
教育心理学可以帮助教师和学校管理者更好地了解学生和教育系统的需求,从而提供更好的教育服务。
三、教育心理学的应用教育心理学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教育心理学为教师提供了科学的教学方法和策略。
通过了解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障碍,教师可以采用不同的教学策略和教学资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2024年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知识点总结(2024)
个案研究法
对单一研究对象进行深入、全面的研究,探 究其特点、成因和发展规律。包括确定研究 对象、收集资料、分析和解释资料等环节。
2024/1/30
31
教育科研成果表述及评价
成果表述
将教育科研成果以文字、图表等形式呈现出 来,以便读者理解和评价。包括研究报告、 学术论文、专著和教材等形式。
2024/1/30
19
美育目标、内容和方法
美育目标
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 良好的艺术素养和创造力 。
2024/1/30
美育内容
包括艺术教育、自然美欣 赏、社会美体验、科学美 探索等。
美育方法
强调感受体验、表现创造 、鉴赏评价等多元化艺术 实践活动。
20
德育与美育关系探讨
相互联系
德育和美育都是全面发展的重要 组成部分,相互促进、相互渗透
关注自身心理健康
寻求社会支持
教师需要关注自身的心理健康状况,学会 调节情绪和压力,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
与同事、领导、家长等建立良好的人际关 系,获得他们的理解和支持,有助于减轻 工作负担和提高工作效率。
追求专业成就
培养兴趣爱好
通过不断学习和实践,提升自己的专业素 养和能力水平,获得职业成就感和满足感 。
。
2024/1/30
德育对美育的引导
德育为美育提供正确的价值导向和 道德支撑。
美育对德育的促进
美育通过艺术形象和情感熏陶,增 强德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21
当代德育挑战和对策
挑战
多元化价值观冲突、网络信息泛滥、家庭教育缺失等给德育带来挑战。
对策
加强核心价值观教育、推进网络德育建设、构建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等。同时, 注重创新德育方式方法,提高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教育学心理学常考知识点总结
1.教育:从广义上说,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活动,都具有教育作用。
狭义教育,是指专门通过教育机构进行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过程,即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的需要与可能,根据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在受教育者积极参与下,对受教育者施以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其成为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
2、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科学。
3、学制:是学校教育制度的简称,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的学校体系,它规定了各级各类的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彼此之间的相互关系。
4.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
特点:开放性、探究性和实践性。
4、教育目的:教育目的是教育主体对于其所希望达成的结果的设定,即教育活动所要培养人才的总的质量标准和规格要求5.课程:广义的课程是指为了实现学校培养目标而规定的所有学科的总和.狭义的课程特指某一门学科.6、教育心理学:是在心理学与教育相结合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门应用科学,是心理学的一个独立分支。
它是研究学校教育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活动及与之相关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
它涉及学校教育过程中的一切心理现象和规律。
1、学习过程:指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与教师、同学以及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
2、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3、学习准备:是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即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那些促进或妨碍学习的个人生理、心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
4、关键期:个体早期生命中有一个比较短暂的时期,在此期间,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对之影响很小或没有影响,这个时期称为关键期。
5、最近发展区:维果斯基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儿童的现有水平,二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
教育学教育心理学重点知识总结
教育学教育心理学重点知识总结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是教育领域中重要的两个学科,它们的研究内容和方法有着紧密的联系。
本文将对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的重点知识进行总结。
一、教育学的重点知识1. 教育学的定义与特点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规律以及培养人的理论和实践的学科。
它具有理论性、实践性和规范性的特点,旨在培养和发展人的能力、品质和智慧。
2. 教育目标与任务教育目标是对学生个体和社会的期望,包括知识、能力、品德、态度等方面的培养。
教育任务是实现教育目标的具体措施和方法。
3. 教育内容与方法教育内容是指在教育过程中传授给学生的各种知识、技能和价值观念。
教育方法是指在教育过程中采用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包括讲授、实践、讨论等多种形式。
4. 教育评价与考试制度教育评价是对学生在教育过程中所获得成果和发展情况的评估,包括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
考试制度是一种常用的评价手段,旨在评估学生的学习成绩和能力水平。
5. 教育管理与领导教育管理是组织、协调和监督教育活动的过程,包括学校管理和教育行政管理。
教育领导是指在教育机构中具有指导、激励和推动作用的人员。
二、教育心理学的重点知识1. 教育心理学的基本概念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过程中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规律的学科。
它涉及学习、记忆、思维、情绪、动机等方面的内容。
2. 学习理论学习理论是教育心理学的核心内容之一,包括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知学习理论、社会认知学习理论等。
这些理论解释了学习的过程和机制,指导着教学实践。
3. 发展心理学发展心理学是研究人的生命周期内心理变化和发展规律的学科。
它关注儿童、青少年和成人等不同阶段的发展特点,为教育实践提供理论依据。
4. 教育心理评价与测量教育心理评价与测量是通过科学的方法评估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学业水平。
它包括智力测量、兴趣爱好测试、性格评估等各种评估工具和方法。
5. 教育心理咨询与辅导教育心理咨询与辅导是一种为学生提供心理帮助和支持的专业服务。
它通过个体或集体的方式,帮助学生解决学习、情绪、人际关系等方面的问题。
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必背知识点
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必背知识点1.引言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教学过程及其相关心理现象的学科,对于教育工作者而言,掌握相关的知识点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的必备知识点,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的核心概念和理论。
2.教育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2.1教育的定义教育是指通过有计划、有组织和有意识地引导,促使个体在思想、知识、品德、技能等方面获得全面发展的过程。
2.2教育目标的分类教育目标可分为个体发展目标和社会效益目标。
个体发展目标是指通过教育提高个体的综合素质和个人能力;社会效益目标是指通过教育促进社会的稳定、进步和繁荣。
2.3教育内容的分类教育内容可分为学科知识、技能和德育三个层面。
学科知识是教育的重要内容,通过教育使学生掌握各学科的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技能是指实际操作中所需的技能和技巧;德育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
2.4教育方法的分类教育方法包括讲授法、讨论法、实验法、示范法等。
不同的教育方法适用于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育目标。
3.教育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3.1教育心理学的定义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心理活动的科学,旨在帮助教育工作者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和需求,从而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
3.2学习的心理过程学习是指个体在与外界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通过获取、加工、组织、运用信息,形成新的知识和技能的过程。
学习的心理过程包括感知、注意、记忆、思维和创新等环节。
3.3教育心理学中的重要理论在教育心理学中,有许多重要理论对教育实践具有指导作用,如行为主义理论、认知发展理论、情感教育理论等。
这些理论帮助教育工作者深入了解学生的特点和需求,从而制定更合理有效的教育教学策略。
4.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的应用4.1教育学在教育实践中的应用教育学为教师提供了许多实用的教育方法和策略,如启发式教学法、问题解决法、合作学习法等。
教师通过运用这些方法,可以更好地组织和实施教育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教育学 教育心理学概念
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的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过程,病在此基础上揭示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的一门科学。
观察法:是有目的,有计划地通过观察被试的外部表现来研究其心理活动的一种方法。
实验法:是按研究目的的控制或创设条件,以主动引起或改变被试的心理活动,从而进行研究的方法。
测验法:是指以一套预先经过标准化得问题来测量某种心理品质的方法。
调查法:是已以提出问题的形式收集被试各种有关材料来研究心理的一种方法。
教育经验总结法:是由教育,心理学的理论工作者和教师合作进行的。
个案法:是一种较古老的方法,它是由医疗实践中的问诊方法发展而来的。
心理发展:广义:是指心理的种系发展,它既包含从动物的心理到人的心理的发展与变化的过程,也包括个体从出生到衰老过程中心理论的发生和变化的过程。
狭义:是指一个人生命全过程中心里的发生与变化的过程。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感知觉:是感觉与知觉的统称,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的反映。
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整体的反映,它是在感觉基础上,对事物多种属性和各部分之间相互关系的综合反映。
记忆:是人脑对过去经历过的事物的反映。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概括的和间接地反映,它所反映的是客观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规律性联系,属于认知过程的高级阶段。
想象:是人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惊醒加工改造,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幻想:是创造想象的一种特殊形式,是与个人愿望相联系并指向于未来事物的想象。
言语:是指人们以语言作为工具进行交流的活动。
人格:又称为个性,它是个体在行为上的内部倾向,它表现为个体适应环境时在能力,气质,性格:需要,动机,价值观和体质等方面的整合,是决定个体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
自我意识:是人对自己以及自己以及自己与客观世界关系的一种意识,它具有复杂的心理结构,是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心理系统,包括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控制。
(完整版)高等教育学科知识点总结
(完整版)高等教育学科知识点总结高等教育学科知识点总结
一、教育学基础知识
- 教育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
- 教育学的发展历程
- 教育学的主要学派和理论体系
- 教育学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手段
- 现代教育学的新发展和新趋势
二、教育心理学
- 教育心理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
- 儿童和青少年发展心理学
- 研究心理学和教学设计
- 教育评价和测量
- 教育心理学在教育实践中的应用
三、教育经济学
- 教育经济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
- 教育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模型
- 教育资源配置和效益评估
- 教育投入和产出的关系
- 教育经济学在教育管理中的应用
四、教育社会学
- 教育社会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
- 教育社会化和社会差异
- 教育公平与机会均等
- 学校文化和学生行为
- 教育社会学在教育改革中的作用
五、教育法学
- 教育法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
- 教育法律法规体系
- 学校法律关系和教育法律责任
- 学校管理和教育法律保障
- 教育法学在教育监督和维权中的作用六、教育技术学
- 教育技术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
- 教育技术发展的历程和趋势
- 教育媒体与教学设计
- 远程教育和在线研究
- 教育技术学在现代教育中的应用
以上是高等教育学科的知识点总结,每个学科都有其独特的研究对象和理论体系,在教育实践中发挥重要作用。
通过对这些知识的掌握和应用,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改革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社会进步。
教育学教育心理学重要概念
教育学教育心理学重要概念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是两个相互关联且不可分割的学科领域,它们深入研究了教育过程中的各种现象、原则和理论。
在教育实践中,这些学科概念被广泛运用,为教师、教育机构和决策者提供了重要的指导原则。
本文将介绍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的几个重要概念,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些概念。
1. 学习理论学习理论是教育心理学的核心内容之一。
它研究了个体在学习过程中是如何获取、组织和应用知识的。
其中包括行为主义学派的条件反射和操作条件反射理论,认知学派的信息加工理论和建构主义学派的建构主义理论。
这些理论为教学实践提供了指导,帮助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方式,从而设计合适的教学策略。
2. 发展心理学发展心理学是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不可或缺的学科领域之一。
它研究了个体在生命周期内的心理和情感发展,以及如何影响其学习和行为。
发展心理学理论包括了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和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等。
通过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和发展特点,教师可以更好地设计课程和教学方法来促进学生的发展。
3. 教学评估与测试教学评估和测试是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的重要环节。
它们用于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
教学评估包括形成性评估和总结性评估,形成性评估主要是指通过课堂讨论、作业等方式实时监测学生学习情况,总结性评估则是通过考试、考查等形式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
教师可以根据评估结果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4. 教育心理学与特殊教育教育心理学与特殊教育是教育学中的重要方向,它研究了异常儿童(如智力低下、自闭症等)的学习和发展问题,以及如何为这些儿童提供适合的教育支持。
教育心理学与特殊教育关注儿童个体差异,提供适应性教育方案,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5. 教育心理咨询教育心理咨询是教育心理学的应用领域之一。
它为教育机构、教师和学生提供心理咨询服务,帮助他们解决学习、行为、情感等方面的问题。
教育心理咨询依托于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通过与个体的沟通和辅导来提供支持和解决方案。
教育学与教育心理学的对比
教育学与教育心理学的对比教育学与教育心理学是两个独立但密切相关的学科,在教育领域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这两个学科都以促进学习和发展为目标,但它们在研究的对象、方法和重点上存在一些差异。
本文将对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进行对比,以便更好地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和作用。
一、教育学的定义与特点教育学是通过研究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探讨教学、学习和教育问题的学科。
它关注的是教师如何教学,学生如何学习以及教育机构如何运作。
教育学以培养和发展人的全面能力为目标,研究和制定教育理论、原则和方法,提高教育质量和效果。
教育学的重点在于教育过程的组织与管理,包括教学目标的设定、教师的角色和任务、教学方法与资源、教育评估与反馈等。
它研究如何优化学校教育、课程设计、教育政策等方面,以提供教育发展的有效指导。
二、教育心理学的定义与特点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过程中的心理现象和规律的学科。
它以了解学习者的思维、情感和行为为目标,帮助教师和教育工作者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学习、发展和适应。
教育心理学关注学习者的认知、情感和个人特征对学习的影响,研究学习过程中的动机、注意力、记忆、问题解决和创造思维等心理过程。
它也关注学习者的情感与社会交往,探讨学习环境和教学策略对学生心理和情绪的影响。
教育心理学通过实验、调查和观察等方法,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和需求,为教师提供适应个体差异和发展需求的指导,促进有效的教学和个体发展。
三、教育学与教育心理学的关系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都是教育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者在研究对象和方法上有一定的重合,但也有一些区别。
首先,教育学更加关注整体的教育过程和教育体系的运作,而教育心理学更加关注学习者的心理发展和学习过程中的心理活动。
教育学在制定教育目标和课程设计时,需要参考教育心理学的研究结果,以提供有效的教学策略和评估方法。
其次,教育学更加注重教师的角色和教育实践,而教育心理学更加注重学生的心理需求和个体差异。
教育学需要借助教育心理学提供的理论和方法,了解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发展需求,因此,教育心理学为教育学提供了重要的支持和指导。
教育学教育心理学重点知识整理
教育学教育心理学重点知识整理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过程中的心理问题的学科。
了解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的重点知识对于理解教育和教育心理现象以及提高教育质量至关重要。
本文将对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的重点知识进行整理。
一、教育学的重点知识1. 教育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过程的学科,它研究的对象包括教育的目标、内容、方法、组织形式以及教师和学生等各方面。
2. 教育的基本概念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社会活动,通过教师对学生的引导和指导,使学生在认知、情感、道德和行为等方面不断发展和成长。
3. 教育的目标和任务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造力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和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
4. 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的教育手段和教育技巧,包括讲授法、讨论法、实验法、研究法等。
教学手段是教师用来实施教学方法的具体工具和材料,如教科书、多媒体教具等。
5. 教育评价和教育质量评估教育评价是对教育的各个方面进行评估和判断的过程,教育质量评估是对教育的总体质量进行评价和监测,以保证教育的有效性和提高教育的质量。
6. 教育改革与发展教育改革是指对教育制度、教育结构、教育内容等方面进行的改革和创新,以适应社会变革和经济发展的要求。
教育发展是指教育在不同时期和不同社会背景下的变化和发展。
二、教育心理学的重点知识1. 教育心理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过程中的心理问题的学科,它研究的对象包括学生的学习、记忆、思维、情感、动机等心理过程。
2. 学习和记忆学习是指通过教育活动获取新的知识和技能,记忆是指对所学知识和经验的保存和再现。
教育心理学研究学习和记忆的过程和规律,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成果和记忆效果。
3. 思维和创造力思维是人类在认识和解决问题过程中的心理活动,创造力是指个体在生成新思想和新创意时的心理能力。
教育心理学研究思维和创造力的培养和发展,以促进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造性思维。
教育学心理学
教育学心理学知识总结-好不容易偷来的~留着~作者:王岩一、教育学1、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2、我国春秋末年的《学记》是世界上第一部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
比古罗马昆体良的《论演说家的教育》早约三百年。
其中的主要思想有:“学不躐等”、“不陵节而施”(体现了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反映了启发性教学原则);“教学相长”(体现了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教学规律)。
3、捷克夸美纽斯1632年的《大教学论》是近代第一部系统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
他提出了班级授课制。
4、美国杜威的《民本主义与教育》强调“儿童中心”,提出了“做中学”的方法,开创了“现代教育派”。
5、苏联赞可夫的《教学与发展》把学生的“一般发展”作为教学的出发点与归属。
6、美国布鲁纳的《教育过程》的主要思想是结构主义和发现法的教学方法。
7、苏联苏霍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其著作被称为“活的教育学”和“学校生活的百科全书”。
8、教育的概念:广义指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三个方面;狭义指学校教育;偏义指思想品德教育。
9、教育的社会属性有:永恒性、历史性、相对独立性。
10、我国封建社会学校的教学内容主要是:“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诗、书、礼、易、春秋)。
其贯穿了儒家思想。
11、遗传素质对人的身心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社会环境对人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
但环境决定论又是错误的,因为人接受环境影响不是消极的、被动的,而是积极的能动的实践过程。
12、我国普通中学的双重任务是:培养各行各业的劳动后备力量;为高一级学校输送合格新生。
13、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是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
14、“双基”是指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技巧。
15、智育的任务之一是发展学生的智力,包括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记忆力和注意力,其中思维能力是决定性的因素。
《教育学》《心理学》知识点汇总-《学习心理学》知识点
教育学心理学知识点总结一、名词解释1、教育学——是通过研究教育现象来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是教育科学体系中的一门基础学科。
2教育科学——指研究教育规律的各门教育学科的总称。
3教育规律——是教育、社会、人之间和教育内部各因素之间内在的本质的联系和关系,具有客观性、必然性、稳定性、重复性。
4、教育学的任务——是通过对教育现象的研究,来探索和揭示教育的客观规律,从而为教育实践活动提供科学理论依据。
5、义务教育——是国家通过法律形式予以规定的每个人都必须接受的一定程度的教育。
6、教育——是有意识的以培养人才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7、学校教育——是由专职人员和专门机构承担的,有目的、有组织、有系统的,以影响入学者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简单的说,学校教育就是专门的育人活动。
8、遗传素质——是先天继承下来的,与生俱有的生理特点和解剖特点。
9、教育目的——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需要的人的总目标、总要求,是所培养的人应达到的最终标准。
10、全面发展教育——就是“为促使人的身心得到全面发展而实施的教育。
”11、“个人全面发展”——指人们有目的地联合起来,控制、利用和发展由资本主义生产提供的物质基础,并消除其历史造成的自发性和盲目性,克服和消除那些以私有制为核心展开的人的发展中的矛盾,从而达到个人智力和体力的统一,物质劳动、精神劳动和享受的统一,生存和发展的统一,使个人的天资和潜能、兴趣和才能得到前所未有的充分发展,使个人的身心、精神、才能、个性全面而和谐的发展。
12、素质——指的是人所具有的稳定的内在的基本品质资质、特点特征等。
13、素质教育——是按照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要求和教育对象身心发展的特点,来发掘教育对象的身心发展潜能,弘扬其主体精神,促进其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
14、应试教育——是一种以升学为唯一目的,围绕应考科目去开展学校活动的,片面的选拔淘汰教育。
15、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和建设者,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的人。
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教育心理)重点归纳总结
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教育心理)重点归纳总结一、教育学1. 教育学基础知识了解教育学基础知识,包括教育学的学科性质、研究的对象、任务和意义、教育学的分类以及现代教育学的主要理论流派等。
2. 教育学的发展历程掌握教育学的发展历程,包括古代教育思想、近代教育思想、现代教育思想和当代教育思想等。
3. 教育学理论体系掌握教育学的理论体系,包括教育学的基本概念、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教育评价等。
4. 教学设计熟悉教学设计的基本概念、原则和基本流程,在实践中能够运用构思教学设计。
5. 教育法律法规了解和掌握国家有关教育法律法规、政策文件和行政规章等,熟悉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尊重学生人格,保障教育教学的合法权益。
二、教育心理学1. 教育心理学基础知识了解教育心理学的基础知识,包括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历史、研究内容、学科性质、关系及其特点。
2.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理论掌握教育心理学的研究理论,包括行为主义研究理论、认知发展研究理论、社会研究理论、情感研究理论等内容。
3. 教育心理学的发展阶段熟悉教育心理学的发展阶段,包括儿童的生理发展、智力发展、性格发展和社会关系发展等内容。
4. 教育心理学的教育应用了解教育心理学的教育应用方法,包括因材施教、激励教育、群体教育、教育评价等。
5. 学前教育和中小学教育心理学了解学前教育和中小学教育心理学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实例,包括儿童认知、德育和情感教育、教育行为问题等内容。
这些是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科目的重点内容,在备考教师资格证考试时需要重点掌握,提升自己的考试水平。
教师招聘教育学心理学知识点
教师招聘教育学心理学知识点教师招聘中,教育学和心理学是两个非常重要的知识点。
教育学主要研究教育的本质、规律和方法,心理学主要研究人类的心理过程和行为。
教师作为教育实践的主体,必须具备教育学和心理学方面的知识。
下面分别介绍一些教育学和心理学的重要知识点。
一、教育学知识点:1.教育的定义和本质:教育是一种有计划、有目的地影响和引导人的发展过程,旨在培养人的能力和素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2.教育的基本原理:包括差异性原则、个别性原则、师生互动原则、积极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等。
3.教育的目标: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合作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全面发展的人。
4.教育的方法:包括启发式教学方法、问题导向教学方法、协作学习方法等,以及课堂管理和教学评价方法。
5.教育学理论:包括行为主义教育学、认知心理学、社会构建主义教育学等理论。
教师应了解不同的教育学理论,根据实际情况合理运用。
6.教育法律法规:包括中小学教育法、教师法、义务教育法等法律法规。
教师应了解相关法律法规,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二、心理学知识点:1.心理发展理论:包括行为主义理论、认知发展理论、社会文化理论等。
教师应了解儿童和青少年的心理发展规律,根据不同阶段的特点进行教育。
2.学习理论:包括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知学习理论、社会文化学习理论等。
教师应了解不同的学习理论,选择适合的教学方法和策略。
3.个体差异和诊断评估:包括智力、性格、情商等个体差异的诊断评估方法。
教师应了解学生的个体差异,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教育教学方法。
4.情绪管理和心理健康:包括情绪管理、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和策略。
教师应了解学生的情绪变化和心理健康问题,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指导。
5.教育心理学:包括认知发展心理学、动机与情绪心理学、教育评估心理学等。
教师应了解相关理论和方法,运用于教育教学实践中。
6.儿童青少年心理问题:包括心理疾病、行为问题、学习障碍等。
教师应了解常见的儿童青少年心理问题,提供相应的教育和支持。
教育学教育心理学重点知识点整理
教育学教育心理学重点知识点整理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是教育领域中的两门重要学科,它们研究的对象都是教育过程中的人的心理和行为。
本文将对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的重点知识点进行整理和概述。
一、教育学的重点知识点1. 教育定义:教育是指社会和学校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向个体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塑造人格,促使其全面发展的过程。
2. 教育目标: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健全人格、掌握知识和技能、发展能力和素质,以适应社会的需求。
3. 教育过程:教育过程包括教育的内容、方法和组织形式三个方面。
其中,教育内容包括智育、德育、体育和美育等方面;教育方法包括讲授法、讨论法、实验法等多种教学方法;教育组织形式包括课堂教学、实习实训、社会实践等。
4. 教育评价:教育评价是对教育效果进行量化和分析的过程,主要包括评价指标、评价方法和评价结果的确定。
5. 教育管理:教育管理是对教育活动进行计划、组织、协调和监督的过程,分为学校管理和教育行政管理两个层面。
二、教育心理学的重点知识点1. 学习的心理过程:学习是指个体通过经历和环境刺激的作用,获取新知识和技能的过程。
学习的心理过程包括注意、感知、记忆、思维和联想等。
2. 学习理论:学习理论是研究学习的规律和原理的学科,包括行为主义学派、认知学派和社会学习理论等多个学派。
3. 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指根据学习者的特点和学习目标,制定教学活动的目标和内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和评价手段的过程。
4. 个体差异:个体差异是指学习者在认知、情感和行为等方面存在的个体差异,包括智力水平、性格特点和动机等。
5. 教育心理测量:教育心理测量是指通过观察、问卷和测试等手段,对学习者的心理特征进行科学、客观的测量和评价。
三、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的关系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密切相关,两者相互依存。
教育学基于教育心理学的理论和研究成果,指导和改进教育实践;而教育心理学通过对教育过程中的心理现象和心理规律的研究,为教育学提供科学依据和理论支持。
教育学必背知识点总结
教育学必背知识点总结教育学是一门研究教育现象和问题的学科,它涉及到广泛的理论和实践内容。
以下是教育学必背的一些重要知识点总结:一、教育学基本概念与起源:1.教育学定义:研究教育现象、教育规律及其发展变化的一门科学。
2.教育学的起源:早期教育的出现和发展、古代哲学思想的社会实践、现代教育制度的形成等。
二、教育学的学科体系:1.教育学的研究领域:教育哲学、教育心理学、教育社会学、比较教育学、教育史、教育管理等。
2.教育学的特点:实践性、综合性、历史性、社会性等。
三、教育学的基本理论:1.教育哲学理论:主要包括教育目的论、教育价值论和教育方法论等。
2.教育心理学理论:主要包括儿童发展理论、学习理论和教学方法理论等。
3.教育社会学理论:主要包括社会化理论、社会教育理论和教育平等理论等。
四、教育学的教学过程与方法:1.教学过程理论: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
2.教学设计:备课、教学计划、教学设计、教学评价等。
五、教育学的学校教育:1.学校教育的目标:知识、能力、品德等。
2.学校教育的组织方式:课程设置、教师队伍、教学管理等。
六、教育学的家庭教育:1.家庭教育的特点:亲密性、个性化、情感性等。
2.家庭教育的主要内容:道德教育、性教育、智力教育等。
七、教育学的教育评价:1.教育评价的方式: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
2.教育评价的指标:知识水平、能力水平、发展水平等。
八、教育学的教育与发展:1.教育的方向:素质教育、教育高质量发展等。
2.教育发展的趋势:信息技术的应用、多元化的教育供给等。
以上只是教育学必背知识点的一个简要总结。
教育学是一个庞大且复杂的学科,以上知识点只是其中的一部分核心内容。
要更好地掌握和理解教育学,需要结合教育学相关的理论和实践进行深入学习和思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定义部分一、教育心理学1、中学教育学:是研究(中学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2、学习过程:指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教师、同学以及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
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
3、心理发展: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的(心理变化)。
4、观察力: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感知的能力。
5、同化:当有机体面对一个新的刺激情境时,如果主体能够利用已有的(图式)或认知结构把刺激整合到自己的认知结构中,就是同化。
6、顺应:当有机体不能利用原有图式接受和理解它时,其认知结构由于刺激的影响而发生改变,就是顺应。
7、守恒:守恒是指不论其形态结构如何变化,其物质总量是恒定不变的。
8、最近发展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儿童现有的发展水平;另一种是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的帮助可以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
这两者之间的差距,即儿童的现有水平与经过他人帮助可以达到的较高水平之间的差距,就是“最近发展区”。
(维果斯基)9、个别差异:指个体之间稳定的心理特点上的差异。
在学校环境中,个别差异主要表现为学生家庭文化背景的差异、志向水平的差异、智力的差异、学习风格的差异等等。
10、智力:是指认识方面的各种能力,即观察力、思维力、想象力的综合,其核心成分是抽象思维能力。
(认知的核心是思维能力)11、学习风格:是学习者在探究、解决其学习任务时所表现出来的典型的、一贯的、独具个人特色的(学习策略)和学习倾向。
1954年由哈伯特.塞伦提出。
12、认知风格:指学生在加工信息时(包括接受、储存、转化、提取和使用信息)所习惯采用的不同方式。
13、学习:广义的学习是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
14、人类的学习:是指个体在社会生活实践中,以语言为中介,自觉地、积极主动地掌握社会的和个体的经验的过程。
15、学生的学习:是人类学习中的一种特殊形式。
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进行的,是在较短的时间内接受前人类所积累的科学文化知识,并以此来充实自己的过程。
16、消退:有机体做出以前曾被强化过的反应,如果在这一反应之后不再有强化物相伴,那么,此类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便降低,称为消退。
17、惩罚:当有机体作出某种反应以后,呈现一个厌恶刺激以消除或抑制此类反应的过程,称为惩罚。
18、观察学习:又称替代性学习,是指通过对他人及其强化性结果的观察,一个人获得某些新的反应,或者矫正原有的行为反应,而在这一过程中,学习者作为观察者并没有外显的操作。
19、替代性强化:是指学习者通过观察他人行为所带来的奖励性后果而受到强化。
20、有意义学习:实质是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实质性的、非人为的联系。
21、知识:只是属于人们的认知经验,是人们在社会实践活动中通过与其环境相互作用而获得的对客观现实认识的结果,它反映客观事物属性与联系。
知识一般以经验或理论的形式存在于人的头脑中,也通过物化存储于书本或其他媒体中。
22、认知结构:是学生头脑里的知识结构。
23、符号学习:又称“代表学习”,指学习单个符号或一组符号的意义,或者说学习它们代表什么。
24、教材的直观:教材的(直观)是知识理解过程中有关教材的感性认识的形成过程,是在教学媒体直接作用下产生的一种认知活动。
25、教材的概括:教材的(概括)是主体对具体教材的抽象认识,是(理性知识)的获得过程。
26、概念:就是用某种符号所代表的一类具有某些公共关键特征的事物。
一般包括名称、内涵、外延。
27、变式:指概念的正例在无关特征方面的具体变化。
28、知识应用:广义的只使应用指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去解决客观现实中一切有关实际问题的过程;狭义的知识应用指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在理解教材的基础上,依据已经获得的知识去解决同类课题的过程。
29、知识的具体化:知识掌握过程又称为“知识的具体化”。
30、课题的类化:是在审题和重现有关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对课题进行一系列的分析综合,揭示出当前课题与过去例题具有的共同特征时实现的。
31、技能:是通过(练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活动)方式。
分为心智技能和操作技能。
32、操作的整合:把模仿阶段习得的动作固定下来,并使各动作成分相互结合,成为定型的、一体化的动作。
33、动觉:是复杂的内部运动知觉,它反映的主要是身体运动时的各种肌肉活动的特性。
34、内部言语:不是指向于同别人交际的,它是一种对自己发出的言语,是自己思考问题时的言语活动。
它是借助词的声音表象、动觉表象而进行心智活动的阶段。
35、原型定向:就是了解心智活动的实践模式,了解“外化”或“物质化”的心智活动方式或操作程序,从而使主体知道该做哪些动作和怎样完成这些动作,明确活动方向。
36、原型操作:就是依据心智技能的实践模式,把主体在头脑中建立起来的活动程序计划,以外显的操作方式付诸实践。
37、原型内化:即心智活动的实践模式向头脑内部转化,由物质的、外显的、展开的形式变成观念的、内潜的、简缩的形式的过程。
38、态度: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影响个人的行为选择的(内部准备状态)或(反应的倾向性)。
39、态度的情感认知成分:指伴随态度的认知成分而产生的情绪或情感体验,是态度的核心成分。
40、态度的行为成分:指准备对某对象做出某种反应的意向或意图。
41、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是社会道德在个人身上的体现,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
42、内化:是指在思想观点上与他人的思想观点一致,将自己所认同的思想和自己原有的观点、信念融为一体,构成一个完整的价值体系。
43、问题:给定信息和要达到的目标之间有某些障碍需要克服的刺激情境。
44、创造性:指个体产生新奇独特的、有社会价值的产品的能力或特性。
45、发散思维:也叫求异思维,是沿不同的方法去探求多种答案的思维形式。
46、聚合思维:与发散思维相对,是将各种信息聚合起来,得出一个正确答案或最好的解决方案的思维形式。
47、类比思维:就是把源领域中的观念框架映射到靶领域中,从而形成靶领域的新理解、新洞察。
48、学习动机:是引发和维持个体学习活动,并将学习活动引向一定学习目标的动机机制,这种机制表现为推力、拉力和压力三种动力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
49、诱因:指与学习需要相联系的外界刺激物。
50、内部学习动机:指人们对学习任务或活动本身的兴趣所引起的动机。
51、外部学习动机:指指向学习结果的动机,往往由外部诱因引起。
52、认知内驱力:即一种学生渴望了解和理解,要求掌握知识以及系统的阐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倾向。
53、自我提高内驱力:是个体要求凭自己胜任工作的才能和工作成就而赢得相应地位的愿望。
54、附属内驱力:是学生为了保持(家长和教师)等的赞许或认可而努力学习的一种需要。
55、归因:指人们对他人或自己的行为结果进行分析,推论这些行为原因的过程。
自我效能感:是指人们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进行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推测和判断。
56、成就动机:是一种通过练习和使用某种力量克服障碍,完成某种任务的愿望或倾向。
57、学习动机的激发:是指在一定的教学情境中,利用一定的诱因,使已形成的学习需要由潜伏的状态变为活动的状态,使它们成为推动学习的内部动力。
58、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效率和效果,有目的、有意识的制定的有关学习过程的复杂的方案。
59、复述策略:是指在工作记忆中为了保持信息,运用内部语言在大脑中重现学习材料或刺激,以便将注意力维持在学习材料之上。
在学习中,(复述)是一种主要的记忆手段。
60、精细加工策略:是一种将心血的材料与头脑中已有的知识联系起来,从而增加新信息的意义的深层加工策略。
61、生成性学习:就是要训练学生对他们所阅读的东西产生一个类比或表象,如图形、图像、表格和图解等,以加强其深层理解。
62、元认知:是认知的认知,具体地说,是个体关于自己认知过程的知识和调节这些过程的能力。
63、学习迁移:也称训练迁移,指一种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或习得的经验对完成其他活动的影响。
64、正迁移: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起到的积极的促进作用。
65、负迁移:是指两种学习之间的相互干扰、阻碍。
66、水平迁移:也称横向迁移,是指处于同一概括水平的经验之间的相互影响。
67、垂直迁移:又称纵向迁移,指处于不同概括水平的经验之间的相互影响。
68、具体迁移:也称特殊迁移,指一种学习习得的具体的、特殊的经验直接迁移到另一种学习方法中去。
69、同化性迁移:是指不改变原有的认知结构,直接将原有的认知经验应用到本质特征相同的一类事物中去。
70、顺应性迁移:是指将原有的认识经验应用于新情境中时,需调整原有的经验或对新旧经验加以概括,以适应外界的变化。
71、重组性迁移:是指重新组合原有认知系统中某些构成要素或成分,调整各成分间的关系或建立新的联系,从而应用于新情境。
72、形式训练说:18世纪中叶在西欧形成的以官能心理学为基础的一种迁移理论,因此也有人称其为官能说。
73、趋—避式冲突:是指个体所面临的选择既能给他带来好处,同时又伴随着不良的应影响。
74、焦虑症:是以与客观威胁不适合的焦虑反应为特征的神经症,这是将焦虑作为一种独立的神经症来看。
另一方面,焦虑也是包括焦虑症、抑郁症、强迫症、恐怖症等在内的各种神经症的共同特征。
75、抑郁症:是以持久性的心境低落为特征的神经症。
76、强迫症:包括强迫观念和强迫行为。
77、人格障碍:是长期固定的适应不良的行为模式,这种行为模式由一些不成熟的不适当的压力应对问题解决方式所构成。
78、性偏差:是指少年性发育过程中不良适应。
79、心理辅导:是指在一种新型的建设性的人际关系中,学校辅导教师运用其专业知识和技能,给学生以合乎其需要的协助与服务,帮助学生正确的认识自己、认识环境,依据自身条件,确立有益于社会进步与个人发展的生活目标,克服成长中的障碍,增强与维持学生心理健康,使其在学习、工作于人际关系各个方面作出良好的适应。
80、行为塑造:指通过不断强化逐渐趋近目标的反应,来形成某种较复杂的行为。
81、全身松弛法:或称松弛训练,是通过改变肌肉紧张、减轻肌肉紧张引起的酸痛,以应对情绪上的紧张、不安、焦虑和气愤。
82、系统脱敏:是指当某些人对某事物、某环境产生敏感反应(害怕、焦虑、不安)时,我们可以在当事人身上发展起一种不相容的反应,对搬本来可引起敏感反应的事物不再发生敏感反应。
二、教育学1、教育:广义的教育泛指增进人们的知识、技能和身体健康,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所有活动。
它可以是自发的、无组织的和零散的,也可以是自觉地、有组织的和系统的。
包括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
狭义的教育主要是学校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