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先 秦 文 论
古代文论(先秦至唐代)
绪论一、中国古代文论学科性质中国古代文论是以中国两千多年来关于文学理论批评的文字材料为对象,系统的总结古人对文学的认识史,阐释古人提出的文学理论范畴、术语,分析古代文论形成发展的社会文化原因,追问它对中国文学历史的作用以及它在今天的意义和价值的学科。
综合性;中国古代文论具有多学科综合的性质:它可以看成是——中国古代美学,中国古代文学,中国古代散文,中国古代诗歌,中国古代经典作家,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国古代汉语等多种中国古代文化精髓的最有效、最生动的载体。
分散性:古代文论的研究对象是用文字固定下来的古人关于文学的看法、评论,这些文字材料极端丰富又极端芜杂。
除《典论•论文》、《文赋》、《文心雕龙》、《诗品》、《沧浪诗话》、《诗薮》等少数著作,古代文论的材料大多零散、片段:或见之于朋友书信、随感零札;或见之于史传碑志、序跋笔记;或二三好友茶余饭后,围炉夜话,论文论诗等。
直觉体验性:思维方式上,古人对文学的评论往往采用直观领悟和内省体验的方式。
这和中国哲学的思维方式密切相关。
西方注重对客观世界的理性认知,中国哲学注重人的内心修炼。
儒家追求内心世界的“乐”与“和”,道家追求描写世界的“忘”与“适”,玄学追求兴会与神思,禅宗追求自性与顿悟,心学追求良知与童心,都是讲内心应修炼到何种状态,才能更好地领会冥冥之中的宇宙之“道”,讲的都是一个直觉体验的问题。
(中医阴阳调和望闻问切西医检查科学)隐喻性:在思维成果的表达方式上,古代文论家多采用精炼含蓄的语言,强调文学心得的具体可感性和理性启悟力。
这又与中国哲学的为学方式密切相关。
中国哲学著作,不像西方哲学那样长篇大论,而多是通过一些具有象征和隐喻意义的格言来表达。
中国哲学家只要求这些言辞能够刺激人的想象力,使人们在想象中直接洞达道体。
这就使哲学思维成果的表述,长于诗的韵味和想象的驰骋,而不重视形式化的逻辑推导。
中国哲人认为,言辞既是传道的必要手段,弄不好也可能是横在道与接受者之间的一道屏障。
《先秦文论下》课件
学术研究:先秦文论在全球化背景下,可以成为学术研究的重要领域,推动学术研究的发展。
教育普及:先秦文论在全球化背景下,可以成为教育的重要内容,提高人们的文化素养和审 美能力。
汇 报 人 :
PPT
单 击 此 处 添 加 副 标 题
汇 报 人 :
PPT
壹
贰
叁
肆
伍
陆
起源:先秦时 期是中国古代 文学理论的萌 芽时期,主要 表现为对文学 创作的认识和 探讨
发展:先秦时 期的文学理论 逐渐形成了一 套完整的体系, 包括文学创作、 文学批评、文 学鉴赏等方面
代表人物: 孔子、孟子、 荀子、庄子 等
墨家文论:以墨子为代表,强调实用主义,注重文章的实用性和功利性。 法家文论:以韩非子为代表,强调法治,注重文章的逻辑性和说服力。 纵横家文论:以苏秦、张仪为代表,强调权谋,注重文章的辩论技巧和说服力。
特点:注重文辞、修辞、文风等
特点:强调文以载道,注重思想性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影响:奠定了中国文学批评的基础
诗歌的鉴赏:先秦时期的诗歌鉴赏注重诗歌的内涵和意境,注重诗歌的艺术表现和情感表达, 注重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诗歌的传承:先秦时期的诗歌传承注重诗歌的传承和传播,注重诗歌的教育和普及,注重诗 歌的文化价值和种文学形式开始出现 散文的特点:自由、灵活、生动、形象,具有较强的表现力 散文的题材:包括历史、哲学、政治、军事、文学、艺术等各个方面 散文的创作方法:注重观察、体验、思考、表达,强调真实性和艺术性
强调创新:先秦文 论提倡创新,对现 代文学创作具有启 示作用。
第二章先秦时期文论课件
▪ 配于人类,则为人道。认为人的生命的生成, 亦如天地之先万物一样。《系辞》下云:“天地氤 氲,万物化醇;男女构精,万物化生”。
9
▪ “阴阳”学说把世界看成是矛盾对立的统一体, 在思维形式上启发了后人以对立划分的眼光去评 析变化发展的规律。这种阴阳之道,为中国古代 文学理论批评的创建奠定了哲学基础。例如,中 国古代文论和美学中的一些范畴美丑、虚实、动 静、情志、形神、文质、显隐、刚柔等,就是受 《周易》的影响而形成的。
日月、男女、尊卑、大小、高低、强弱等既对立
又统一的矛盾方面。共有384爻。(64X6)
▪
阴爻与阳爻的不同组合变化,象征着宇宙自
然生生不息的运动,象征万事万物的生灭变化。
▪
原始八卦,每卦三爻,分别是由三个阳爻、
三个阴爻,或者是三个阳爻与阴爻的不同组合构
成的。 5
▪
原始八卦的卦名分别称为“乾”、“坤”、“震”、
▪
对于刚、柔,《周易》所持的态度是不一样的。一方
面明显地表现出崇刚抑柔的思想。一卦之内,阴爻居于阳
爻之上,这叫作“乘”,是不吉利的。反过来,阳爻居于阴
爻之上,这叫作“承”,是吉利的。显然,刚柔关系是刚统
柔,柔从刚。
▪
乾卦是纯阳,《周易》诚然是以最大的热诚奉献。坤
卦是纯阴,《周易》也是以极深的情感予以歌颂。
而坤为地,为阴,为柔。其刚柔关系,大致分为四种情况:
▪ (1)刚柔相应。(2)外柔内刚。(3)柔中有刚。(4) 以刚胜柔。
▪ 《周易》之论刚柔,推崇阳刚,而不排斥阴柔,主张 刚柔相济。《周易》认为,世界上纯刚或纯柔的事物是极
少的,绝大部分事物是刚中有柔,柔中有刚,刚柔相济。
▪ 《易传》云:“刚柔相推,而生变化”。正是从刚柔相 济的观点出发,《周易》认为刚柔都不能过,既不能过分
第一、二章先秦两汉文学理论
第一节 孔子、孟子、荀子的文学思想 孔子、孟子、
注意: 注意: 先秦诸子并没有提出明确的文学思想, 先秦诸子并没有提出明确的文学思想, 而是在哲学典籍中包含文学思想的只言 片语,后人将之引申和阐述。 片语,后人将之引申和阐述 先秦诸子虽然都很少直接论述文艺问 题,但他们的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深刻的 影响, 影响,特别是对中国文艺学理论形成自 己的民族特色起了巨大的作用。 己的民族特色起了巨大的作用。
3、“思无邪”说(文学的批评标准——中和) 、 思无邪” 诗三百,一言以蔽之, 思无邪。 “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见 教材p19) 《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孔子对郑声的评价:“放郑声,远佞人。 “放郑声,远佞人。 郑声淫,佞人殆。 郑声淫,佞人殆。” 诗歌的思想内容既要符合儒家礼教, 诗歌的思想内容既要符合儒家礼教,又要求情 感表达符合“中和”之美,即感情要有节制。 感表达符合“中和”之美,即感情要有节制。
评价: 评价: 孔子的文学思想以“诗教”为中心, 孔子的文学思想以“诗教”为中心,强调 文学要为政治教化服务, 文学要为政治教化服务,认为文学是以仁义礼 乐教化百姓的最好手段。 乐教化百姓的最好手段。 孔子的文学思想影响深远,它为中国传统 孔子的文学思想影响深远, 美学思想奠定了牢固的基石。 美学思想奠定了牢固的基石。 儒家思想中严格的伦理道德观念明显扼杀 了人的个性追求和生命创造力, 了人的个性追求和生命创造力,这对文学及文 论的健康发展存在不利影响。 论的健康发展存在不利影响。
陈亢问于伯鱼: 子有异闻乎? 对曰: 陈亢问于伯鱼:“子有异闻乎?”对曰:“未 尝独立,鲤趋而过庭。 也。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 不学《 无以言。 对曰: 未也。’‘不学 ‘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 退而学《 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 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 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 对曰: 未也。’‘不学《 不学 无以立。 鲤退而学《 闻斯二者。 无以立。’鲤退而学《礼》。闻斯二者。”陈亢退 而喜曰: 问一得三, 而喜曰:“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 君子之远其子也。 君子之远其子也。” ——《论语· ——《论语·季氏篇 》
先秦文论——精选推荐
第一讲先秦文论一、教学基本要求1、了解先秦文论的特点:“文”的概念比较宽泛,还没有纯粹的文学批评。
2、了解此时期关注的主要问题:1、论诗乐的功用。
2、论文艺批评与文艺创造。
二、教学要点、难点1、“思无邪”、“乐而不淫”、“尽善尽美”、“兴观群怨”说2、“以意逆志”、“知人论世”3、“大音希声,大象无形”;“虚静”4、庄子论言意关系、技道关系、“虚静”、“物化”说三、讲授与讨论学时:9学时概说一、文化背景:中国古代文论资料,最早见于《尚书》(但不可靠)、《诗经》等,以及春秋战国时期诸子著作与史传著作。
在“百家争鸣”的文化背景中,作者们在记载历史、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与人生理想的同时,对文章或文艺发表了精到的见解,成为早期的文论。
二、先秦文论的特点:1、“文”的指涉还很宽泛,不专指文学,往往泛指文辞、文章、文献等。
2、纯粹的文学理论批评极少,还无文学专论,而散见于经史子集中。
有些言论本身与文学无关,但启发和影响了后世的文学批评。
三、关注的主要问题:1、论诗乐的功用。
儒家认为对个人修养和社会政治有用、有益;墨家、法家认为无用、有害,劳民伤财,影响生产和政事。
道家则强调超脱利害的考虑,崇尚自然的文艺。
儒、墨、法三家发展为功利主义文学批评,道家则开启了文艺审美批评。
2、论文艺批评与文艺创造。
主要对文质关系、美善关系、言意关系、道技关系、刚柔关系等发表了不同的意见,对后世文艺思想有极大的影响。
第一节《尚书?尧典》中的“诗言志”说《尚书》是一部上古时代的史料总集,所谓唐尧虞舜的典册和夏商周三代的书。
书中材料有三种情况:1)原作;2)改作;3)补作。
据考证,《尧典》系战国时期史家的补作(参见蒋善国《尚书综述》,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168页)。
它虽不是最早的文论史料,但依然代表了较早的文学观念。
这段文字,1、提出了“诗言志”的观点;2、记述了早期文艺诗乐舞不分家的历史状况,为研究早期文艺发展提供了史料。
关于“诗言志”:1、“诗言志”说的意义:第一、强调诗歌表现诗人之志,即诗人的志向怀抱。
先秦文论选读
先秦文论选读一、先秦文论的特点和重要意义㈠何谓先秦所谓“先秦”,指的是中国秦王朝(前221~前206)以前一个相当漫长的历史时期,包含着几个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从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初期)。
㈡先秦文论的特点意识形态和文化领域各个部门的界限不是很清楚,文史哲不分,诗乐舞合一,还没有明确、科学的文学观念。
1、事物的一种美的形式“文”——接近“美”的概念,指事物的一种美的形式。
刘勰在《文心雕龙·情采》篇中,据此分艺术之美为“形文”、“声文”、“情文”。
“文,错画也,象交文”(《说文》)“五色成文”(《乐记》)“物相杂,故曰文”(《系辞》),“物一无文”(《国语》)“傍及万品,动植皆文”(《文心雕龙》)2、文化“文”——比上述广义的“文”稍稍狭隘一些的文化之文。
“天之将丧斯文也”(孔子)——西周文化“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文化修养“言之不文,行而不远”——体现文化修养的语言3、文学到战国中期以后,文史哲开始区分,诗乐舞一体的状态被打破诗歌是先秦时期严格意义上的纯文学,但对诗歌的认识与上述文学观念的演进一致。
开始是当做广义的文化现象来看待(不学诗无以言),后来才逐渐认识其特点。
这一时期文学理论批评的特点是:由于当时先民们的“文学”观念并不是很清楚,还和历史、哲学、政治等学术文化含混在一起,笼统地称为“文”,因此论述文学、批评文学的著作也较为模糊和宽泛。
即使是专门论述“诗”的资料,也和后世特别是今天我们所说的诗论不尽相同,那时的人们对于“诗”,更多地还是从大文化特别是政治伦理的视角去理解和把握的。
因此可以说,所谓先秦文论,往往都是广义的文论。
3、先秦文论的重要意义但是,我们切不可因此就忽视和否定先秦文学理论批评的重要意义,因为它是后世两千多年中国文学思想的源头。
先秦时期各家各派的文艺思想,尤其是儒、道两家的文艺观念,对后世的文学理论批评产生了极其重要而又深远的影响。
二、先秦文论主要文艺思想《论语》儒家文论是我国最早出现的文艺思想,其内容主要是关注文艺的根本性质、文艺的社会功能和作用、文艺的内容与形式之关系、文艺批评的原则和方法等等问题。
先秦文论下
庄子文论颇不容易讨论,他关于文学的议论很 少;讲庄子文论依据《庄子》这部书,而这部书里 很少的关于文学的议论,看法还不完全一致。所以 不一致,是因为这部书并不都是庄子本人所写。现 存《庄子》这部书分内、外、杂篇,内篇七篇,外 篇十五篇,杂篇十一篇,共三十三篇。这大约是西 晋时郭象根据西汉以来流传的本子编定的。学界一 般认为,内篇是庄子所著,外篇和杂篇是庄子后学 所著。我们采用这种看法。
“朴虽小,天下莫能臣也。侯王若能守之,万 物将自宾。”
“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无名之朴, 夫亦将不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 素朴也就是无为。
3、无为与审美
(1)老子把社会问题的根源归结为有为显然 是不正确的,所谓无为而治,这种政治主张也是不 可能真正实现的。但是,老子深刻揭示了文化和自 然的对立,强调文化的负面影响的问题,值得我们 注意。
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覆杯 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 舟大也。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故九 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背负青天而莫 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蜩与学鸠笑之曰:我 决起而飞,抢榆枋,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奚以 之九万里而南为?适莽苍者,三湌而反,腹犹果然; 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之二虫 又何知!
乐也者,始于惧,惧故祟,吾又次之以怠,怠 故遁,卒之于惑,惑故愚,愚故的文章主张缥缈婉转,正揭示出 文学的特点。
按照古注,“瑰玮”是奇特的意思;“参差” 是变化的意思;“諔诡”,是诡异的意思。所谓 “其书虽瑰瑋,而连犿无伤也,其辞虽参差,而諔 诡可观”。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文思诡异,章法 变化。我们接着看《逍遥游》:
“绝学无忧。”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 爽,驰骋田猎使人心发狂。”
先秦文论
一、文艺与道德修养、政治外交活动的关系
《论语·泰伯》“子曰:兴于诗,立于礼, 成于乐。”
《论语·子路》“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 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 亦奚以为?”
二、关于文学批评的标准
兴,朱熹解释为“感发意志”,孔安国解 释为“引譬连类”。
观,郑玄解释为“观风俗之盛衰”,朱熹 解释为“考见得失”。
群,孔安国解释为“群居相切磋”,朱熹 解释为“和而不流”。
怨,孔安国解释为“怨刺上政”
四、论文学的内容和形式的关系
《论语·雍也》“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 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有声是指具体的声音,它只能是声音之美的 一部分,而不可能是全部,故非“大音”。 而“无声”则可以使你去想象全部最美的声 音,而不受具体“有声”之局限。
北京大学西语系严宝瑜教授说过这样一个故 事:美国大音乐家约翰·凯吉曾创作过一部著 名的钢琴独奏曲《4分22秒》,演出时,一位 钢琴家在钢琴前静坐4分22秒钟。据说在这段 时间里,听众可以听到许多美妙的音乐。有 趣的是中国也有一个类似的故事,据《晋书》 记载,陶渊明“性不解音,而蓄素琴一张, 弦徽不具,每朋酒之会,则抚而和之,曰: 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
第一节 文学的起源和初期的文学观念
一、早期的文艺观和功利相联系、和巫术相联系 就文学起源而言,马克思主义认为文艺起源于
生产劳动,如普列汉诺夫的《没有地址的信》、 德国格罗塞的《艺术起源》等都持这种观点。 文学起源于巫术宗教,是早期的人们认为文艺 是通神的途径和方法。如英国的人类学家弗雷 泽在其代表作《金枝》中较早提出文学和巫术 的联系。
先秦文论
先秦文论“兴观群怨”说是孔子在《论语·阳货》里里提出来的,文中说:"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用现代的话简单地说。
兴,就是说诗歌有感发人的精神的作用,可以引起人的联想;观,就是说诗歌可以起到观察社会现实的作用,能看到世风的盛衰得失;群,就是说诗歌可以使人们交流感情,达到和谐,起到团结人的作用;怨,就是说诗歌可以干预现实,批判黑暗的社会和不良的政治。
孔子的"兴、观、群、怨"说对后世影响极大,成为后世文学批评的一个标准,影响了我国文学中现实主义传统的形成。
什么是“是可以怨”?它对我国古代诗歌创作产生过什么样的思想?“诗可以怨”是孔子在《论语·阳货》篇中提出来的。
篇中说:“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诗可以怨”是说诗可以“怨刺上政”(《论语集解》引孔安国语),实际上就是说诗歌可以对现实中的不良政治和社会现象进行讽刺和批判。
《诗经》中许多民歌和一些文人作品就是对当时的社会现实进行讽刺和批判揭露,如著名的民歌《魏风》中的《硕鼠》、《伐檀》等,以及《小雅》中的《正月》、《十月之交》,《大雅》中《桑柔》、《民劳》等,或揭露,或批评,或讽刺,或讽谕,都可以说是“怨刺上政”的作品。
“诗可以怨”对我国后世的文学创作,特别是诗歌创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成为我国古典诗歌的批判现实的优良传统。
后世的许多诗人的作品都有批评现实社会不良倾向的内容,而屈原、杜甫、白居易等人更是在主观或客观上把“诗可以怨”作为自己创作的主要内容或主要追求目标。
即使到了现代,许多进步诗人,如郭沫若、闻一多、艾青等的许多批判黑暗社会的黑暗政治的诗歌作品都可以说或多或少地、自觉或不自觉地受到了“诗可以怨”的影响。
而在文学批评史上“诗可以怨”也成为批评诗歌作品的一个重要标准,成为文学理论批评的一个重要理论。
先秦文论(古代)
12
‚诗言志‛的含义有两个方面: 第一、认为诗的功能和价值在于‚言志‛。 从总体方面来观察,先秦人对‚诗言志‛中 的‚志‛的理解,主要是思想、志向、抱负之义 ,但也包含有情感的基因。 《庄子· 天下篇》:‚诗以道志‛。 《荀子· 儒教》:‚诗;言是其志也‛。 《礼记· 仲尼闲居》:‚诗,言其志也‛ 《孟子· 万章》:‚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 ,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 我们可以说,‚诗言志‛,是先秦诗歌批评 理论的基本命题,是诸子百家的共同的诗学观念 。
17
“古有采诗之官,王者所以观风俗,知得失,自考证 也。‛——《汉书· 艺文志》 《左传· 季札观乐》——陈诗观风。孔子论《诗》以前 最完整的文艺批评,将‚诗‛看作社会、政治状况 的反应,强调中和之美。 朱自清:‚诗言志‛是中国历代诗论的‚开山纲领‛ 说明: 言志和美刺都反应了古代人们对诗歌的认识,作者通 过诗歌表现自己的思想感情,表达对社会现象和政治 情况的态度,并且希望诗歌对社会政治发生影响。
中国古代文论
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的萌芽和产生
——先秦时期 一、儒家的文学观 二、道家的文学观
1
先秦时期诸子之学与古代文论
1、天人关系 这是先秦哲学中的一个基本命题,也是先秦诸子之学 共同的话题。 首先看儒家的论说。 天人关系是儒家学说的中心问题,他们虽然众说不一 ,但大致可以归纳为三种观点:一是天人相分,认为天与 人、自然与社会各有其自身职分和规律性。代表人物是春 秋时的叔向和子产,以及战国时期的荀子。 二是天人相与,认为天与人、自然与社会人事之间可 以互相参与、感应与影响,代表人物是战国时期的子思、 孟子,后来汉代的董仲舒也提出了‚天人感应‛的学说。 三是天人合一,认为天道与人道、自然与人事是合二 为一的。代表人物是孔子、孟子,后来汉代的董仲舒在《 春秋繁露》中进一步提出‚人之为人本于天‛,‚天人之 际,合而为一‛。
先秦文论介绍
•
中 国 古 代 文 论 选 读
•世之所貴道者書也,書不過語,語有貴也。 語之所貴者意也,意有所隨。意之所隨者, 不可以言傳也 ,而世因贵言传书 。 —— 《莊子·天道》 •可以言論者,物之粗也;可以意致者,物 之精也;言之所不能論,意之所不能察致 者,不期精粗也。——《莊子·秋水》
•
中 国 古 代 文 论 选 读
庄子强调语言文字的局限性指出语言不能完全表达意思他提出要用得意忘言来解决言不尽意的问题把语言作为得意的工具又不拘泥于语言利用语言可以表达的方面借助比喻象征暗示等方面启发人们的想象和联想以获得言外之意
•
中 国 古 代 文 论 选 读
第一章
先 秦 文 论
•
中 国 古 代 文 论 选 读
文
化
背
景
“先秦”,指的是中国秦王朝(前221~前206)以前一个相 当漫长的历史时期。 春秋战国之际是中国社会和文化发生重要变化的时期。 • 古代贵族社会的解体,文化话语权力由贵族社会转移到 庶民社会 • 新兴的士人阶层的社会境遇:基本焦虑与主体意识 • 诸子百家之学的勃兴
子曰:‚《關雎》樂而不淫,哀而不 傷。‛
——《論語·八佾》
•
中 国 古 代 文 论 选 读
C、思无邪的评判标准
子曰:‚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 ‘思無邪’。‛
——《論語·爲政》
•
中 国 古 代 文 论 选 读
D、文质彬彬的审美风范
子曰:‚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 文質彬彬,然後君子。‛ ——《論語·雍也》
•筌者所以在魚,得魚而忘筌;蹄者所以 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 意而忘言。吾安得夫忘言之人而與之言 哉!——《莊子·外物》
•
中 国 古 代 文 论 选 读
先秦文论(上)
g、荀子主张对一切有不正确的思想倾向的音 乐要加以修正,所谓
“修其形,正其乐。” 回到雅颂之声的轨道上来。他这样描述雅颂之声的 音乐境界:
“乐在宗庙之中,君臣上下同听之,则莫不和 敬;闺门之内,父子兄弟同听之,则莫不和亲;乡 里族长之中,长少同听之,则莫不和顺。”
h、荀子还明确说过音乐言志的话,他说: “君子以钟鼓道志,以琴瑟乐心。”
2、社会思想文化概况
(1)夏以前的情况很不清楚,因为甲骨文的 发现,殷商的情况清楚一点。武王克商,西周开始。 社会政治制度不断建立完善。厉王、幽王以后,国 势衰败,西周灭亡,诸侯兴起。春秋以来,社会动 荡,战乱频仍。最终秦灭六国,实现短暂统一。
(2)商以后是一个中国文化得到迅速的发展 的时期。从甲骨文可见,殷商时期,汉字已基本定 型。商末周初,许多经典得以创制。春秋战国时期, 思想活跃,百家争鸣,出现了许多思想流派。
再说“刺”。《诗经》篇章流露出作诗是为 了讽刺的比较多。《大雅•桑柔》说:
“……民之未戾,职盗为寇。凉曰不可,复 背善詈。虽曰匪予,既作尔歌。”
《小雅•节南山》说:
“家父作诵,以究王讻,式讹尔心,以畜万 邦。”
《小雅•巷伯》说:
“彼谮人者,谁适与谋?取彼谮人,投彼豺虎。 豺虎不食,投彼有北。有北不受,投彼有昊…… 寺人孟子,作为此诗。凡百君子,敬而听之”。
(2)伯有赋《鹑之贲贲》(鄘风,“鹊之 彊彊,鹑之奔奔;人之无良,我以为君”),赵 孟曰:“床笫之言不逾阈,况在野乎?非使人得 闻也。”
“申伯番番,既入于谢,徒御单单。周邦咸喜: 戎有良翰。丕显申伯,王之元舅,文武是宪。申伯 之德,柔惠且直。揉此万邦,闻于四国。吉甫作诵, 其诗孔硕,其风肆好,以赠申伯。”
《大雅•烝民》说:
先秦文论介绍.
•
(1)“知言养气”说
• 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孟子· 公孙丑上》
说明作家首先要从人格修养入手,培养自己具 有高尚的道德品质,然后才有可能写出好作品。
中 国 古 代 文 论 选 读
•
(2) “以意逆志”说
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 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 ——《孟子· 万章上》
子曰:“《關雎》樂而不淫,哀而不 傷。”
——《 读
•
C、思无邪的评判标准
子曰:“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 ‘思無邪’。”
——《論語·爲政》
中 国 古 代 文 论 选 读
•
D、文质彬彬的审美风范
子曰:“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 文質彬彬,然後君子。” ——《論語·雍也》
中 国 古 代 文 论 选 读
•
先秦文论的意义:
先秦文论是后世两千多年中 国文学思想的源头。奠定了中国 文学理论批评的思想基础,确立 了中国文学理论批评的发展方向。
先秦时期各家各派的文艺思 想,尤其是儒、道两家的文艺观 念,对后世的文学理论批评产生 了极其重要而又深远的影响。
中 国 古 代 文 论 选 读
中 国 古 代 文 论 选 读
•
一、先秦文论的总特点及意义
“先秦”,指的是中国秦王朝(前221~前206)以前一 个相当漫长的历史时期。这一时期文学理论批评的特 点是:由于当时先民们的“文学”观念并不是很清楚, 还和历史、哲学、政治等学术文化含混在一起,笼统 地称为“文”,因此论述文学、批评文学的著作也较 为模糊和宽泛。即使是专门论述“诗”的资料,也和 后世特别是今天我们所说的诗论不尽相同,那时的人 们对于“诗”,更多地还是从大文化特别是政治伦理 的视角去理解和把握的。因此可以说,所谓先秦文论, 往往都是广义的文论。
【中国古代文论】第二章 先 秦 文 论
一、先秦文论概述
• 先秦时期是我国古代文论的 发育萌芽期,许多文论观都在这 一时期产生。特别是儒、道两家 对立又互补的文论思想也是这时 形成的。
1、先秦思想文化对文论 的影响
先秦文化思想主要集中于周王朝的礼乐 文化与春秋战国时代的诸子思想中。
① 礼乐文化与文论
周王朝崩溃后,礼崩乐坏,新的士人围 绕礼乐制度展开了讨论,其中先秦对礼乐功 能的认识属文艺美学理论范畴。 乐,在歌乐舞三位一体时代不单指音乐, 泛指歌乐舞艺术。
二、孔子及儒家文论
1、孔子的文艺思想
孔子(公元前551—479年),名 丘,字仲尼,鲁国人,是伟大的思想家、 教育家、政治家,是儒家创始人,也是 儒家文艺美学思想的奠基者。孔子的学 说是“仁学”,以“仁”为内容,以 “礼”为形式,以“中庸”为人格准则, 以“诗三百”和“乐艺”为教育人的材 料,目的是达到天下安定和谐。在这一 指导思想下,孔子的文艺观有以下4个要
① 把文艺视为启发仁爱的教科书。
孔子的学说是“仁学”,仁爱是其追求,仁爱 的基础是血缘亲情,由血缘之仁爱推及社会,就有 “泛爱众而亲仁”,因而应“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样,社会就会安定和谐, 才不会犯上作乱。 怎样激发仁爱之心呢?文艺就是很好的手段,可 以陶冶情感。孔子曰:“知知者不如好知者,好知 者不如乐知者”,要快乐地去实践仁爱活动。又说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三者以礼为中心 ,诗乐均为礼服务,非礼之诗之乐均不可以有。孔 子认为“八佾”之乐舞在鲁国祭祀中运用,是犯上 作乱,是不能忍受的。
第二章 先 秦 文 论
• 先秦时期是指从远古至秦代统一六国。 先秦文论主要指周代至战国时期的文学 理论与批评。此期间有《诗经》、屈原 《楚辞》、历史散文《战国策》和诸子 散文等,文学创作成就显著。此时的文 学观也是广义的文学观,尚未将文学与 文化、学术、艺术严格区分开来,相应 的文论则在文化与文学典籍中,没有专 门文论著作与论文。
中国古代文论课程(第二章)
第二章先秦儒家的诗文批评本章讲授的主要内容是先秦古代文论中与儒家思想紧密相关的部分。
其中涉及的经典主要有《尚书》、《诗经》、《论语》、《孟子》、《荀子》、《墨子》等。
这一时期的文论大多摘录自先秦诸子的谈话录和思想类文集,其本意往往不是专为文学而论,通常也具有其他学科的学术价值,例如哲学、美学、伦理学、文艺学、历史学、人类学等。
在开始儒家文论的讨论之前,我们需要理解儒家文论的思考模式和价值尺度。
基本上来说,遵循古制是儒家的一个基本政治文化模式。
以孔子为代表人物的儒家对周代建立礼乐制度和分封制度是非常认同,这个制度具有明显的家国同构特征,家就是国,国家就是家。
这个国家结构和远古的氏族在生理血缘和文化血缘上均有内在的联系。
孔子认为周代和夏、商之间存在着继承关系,不过这个联系并非完全符合史实,一定程度是出自于儒家自己的建构,但无疑,这与周朝自身的族群演变是一致的。
子张问:“十世可知也?”子曰:“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
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
”《论语·为政》事实上,商代的基本思想倾向是注重祭祀,以敬神为主。
取而代之的周代则转向礼乐文化,以崇德为主。
周代后期的社会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个变化源自于生产效率的提高和生产方式的变革,以及诸侯间实力的悬殊。
随着周王朝的解体和诸侯间的征战吞并,思想家们开始重新思考社会和人生的价值取向。
有主张以强权、手段、严刑峻法治国,也有主要以无为之道治国者;有主张以礼乐道德治国者,也有主张也兼爱节用治国者;也有将人世与阴阳五行对应,关注人和天地的对应关系者;也有关注名、实之间指称与内涵的逻辑吻合者;有关注社会结构、伦理者,也有关注命运、宇宙、彼岸精神世界者。
这些所有的思考都在中国古代社会中发挥着自己的作用,但是作为一种主流的意识形态、儒家和道家最后胜出了。
孔子的思想是当时儒家思想的整合和集大成者,他和学生的对话内容、甚至整个对话体本身都成为后世必须遵循的典范。
先秦文论2
周南 · 卷耳 采采卷耳,不盈顷筐。 嗟我怀人,置彼周行。
陟彼崔嵬,我马虺隤(huī tuí)。 我姑酌彼金罍,维以不永怀。 陟彼高冈,我马玄黄。 我姑酌彼兕(si)觥,维以不永伤。 陟彼砠(jū)矣,我马瘏(tú)矣, 我仆痡(pū)矣,云何吁矣。
涵义:
“以意逆志”:是指读者在品鉴文章的时候要根 据自己的历练、思想意志,去体验理解作者的作品, 不要死扣字眼,也不要受拘束于词句,曲解甚至歪 曲全篇的主旨。 这是孟子提出的较为科学的文学批评方法。 “意”是指读者之意,既不断章取义,也不牵强附 会,而“志”则是作者的思想意志。就是说读者要 用自己的切身体会去推测作者的本意。
孟子文论的思想基础
性善论 仁政 礼治 大丈夫
性善和仁政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
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 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
------(《孟子· 公孙丑上》)
从“仁”的思想引申开去,自然就引出了“以 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的仁政思想。孟子认 为在当时新兴的封建君主要巩固自己取得的政权, 必须要懂得争取民心的重要性,要看到人民的力量, 因此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重要 思想,君主必须实行“仁政”才能巩固自己的统治。
二、孟子的主要文学理论思想
1、“与民同乐”的文艺观
提出: 孟子:“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今之乐由古之乐 也。” 齐宣王:“可得闻与?” 孟子:“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 齐宣王:“不若与人。” 孟子:“与少乐乐,与众乐乐,孰乐?” 齐宣王:“不若与众。” ··· ··· 孟子“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 ------《梁惠王下· 庄暴见 孟子》
一直是科举必考内容。
孟母断机
先秦文论-精选文档
3、兴观群怨 这是孔子的看法。诗在春秋时期有着重要的 地位,是当时的重要文本。孔子教学生,用古代 文献作教材,诗是其中之一。孔子是非常重视诗 的,对诗的功能有深刻的认识。 《论语•阳货》记载说,“子曰:小子何莫学夫 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 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先秦文论
概说
这一时期总的特征是:文史哲不分,诗乐 舞合一,还没有明确的、科学的文学观念。
文史哲不分
这一时期不少重要的文学思想蕴涵在哲学、 政治思想体系之中,如儒家、道家的文学 思想就蕴涵在他们的哲学、政治思想体系 之中,这就是文史哲不分。郭沫若曾说, 一部中国文学史从庄子开始。老庄哲学最 具有中国艺术精神。 台湾学者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
2、补察时政 诗描写社会现象,表现了诗人赞美或讽刺的态度,同时 包含着大量的政治的信息。这些政治信息,对社会统治 者很有用。他们从中可以看到民心的向背,看到民众的 意愿。这在信息采集传播很不发达的古代,显得非常重 要。早在西周时期,就很重视这样的诗歌,认为可以补 察时政。 《左传•襄公十四年》记载,西周时期,“自王以下, 各有父兄子弟以补察时政:史为书,瞽为诗,工诵箴谏, 大夫规诲,庶人谤……” 诗成为考察社会政治的一个重要途径。西周时期,朝廷 常有采诗之举。《诗经》的编辑与此是有关系的。古代 很强调文学的政治认识功能,要求文学自觉地反映现实, 以便统治者从中补察时政。所谓“补察时政”成为常用 的说法。
先秦儒家文论(二)
1、以意逆志
孟子提出的理解作品的方法,主张要在对全篇诗歌内 容正确理解的基础上,去分析诗人写诗的意图, 分析作品的内容。逆,《说文》释为‚迎‛, ‚求‛的意思,志,即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语见《孟子· 万章上》:‚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 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对‚以意 逆志‛的理解历代有分歧。主要在于对‚意‛的 理解。“以古人之意求古人之志,乃就诗论诗。‛ 因此,孟子的‚以意逆志‛是指评论作品的人, 即说诗者在理解作品时,不能拘泥于作品中个别 的文辞,不能从文辞的表面意义去机械理解作品 的思想,也就是不能断章取义曲解作品的真旨。
荀子
荀况,又称荀卿,赵国人,是先秦儒家的 最后一位大师。荀子的思想出于儒,但对 儒学有所改造。提出‚人定胜天‛的观点, ‚人性恶‛是他的著名观点。荀子对社会 文化的态度,重视政治和伦理上的实用性, 要求一切诗书礼乐,都归于儒家所说的圣 王之道。对于不顺礼义的文章,一概斥为 ‚奸说‛。由此建立了后世儒家文学观的 基础。
2、知人论世
语见《孟子•万章下》:‚以友天下之善士为未足,又 尚论古之人。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 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孟子提出知论人世,与 修身有关,但也和评价作品有关系,所以历来都主 张把‚知人论世‛作为评论文学作品的重要方法, 并逐渐成为我国古代文学批评的一个传统,为历代 文艺批评家自觉和不自觉地所遵循。‚知其人‛和 ‚论其世‛,即要了解作者的身世、经历、思想感 情、为人品德,同时要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环境。
4、明道、征圣、宗经
《荀子儒效》:‚圣人也者,道之管也:天下之道管是矣,
百王之道一是矣。故诗书礼乐之道归是矣。诗言是其志也, 书言是其事也,礼言是其行也,乐言是其和也,春秋言是 其微也。‛明道、征圣、宗经三位一体,明道是荀子文学 观的核心,他特别强调道,‚辩说也者,心之象道也。心 也者,道之工宰也。道也者,治之经理也。心合于道,说 合于心,辞合于说。‛这是一种文以明道的主张,荀子认 为有不同的言,有圣人之言,君子之言,小人之言,而圣 人之言,最为完美,是效法的标准。‚如珪如璋,四方为 纲。‛荀子的思想奠定了后世明道、征圣、宗经三位一体 的文学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② 先秦学术思想与文论
• • •
其一,先秦各种政治、道德思想中搀 杂着文艺思想。 其二,先秦哲学思想中孕含着文艺思 想。 其三,先秦史学著作中孕含着文艺思 想。
2、先秦文论的主要成就
① 文学观的萌芽。 孔子言“文”,是文化或文化典籍, 还属广义之文学,其孔门四科(德行、 言语、政事、文学)之一的文学也泛指 包括文学作品在内的古代文献。 先秦时期,诗歌从乐舞中独立出来, 成为独立之文学。《尚书》有“诗言 志”,孔子有“兴于诗,立于礼,成于 乐”之论。
二、孔子及儒家文论
1、孔子的文艺思想
孔子(公元前551—
479年),名丘,字仲尼,鲁国人,是伟大 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是儒家创始人, 也是儒家文艺美学思想的奠基者。孔子的学说 是“仁学”,以“仁”为内容,以“礼”为形 式,以“中庸”为人格准则,以“诗三百”和 “乐艺”为教育人的材料,目的是达到天下安 定和谐。在这一指导思想下,孔子的文艺观有
儒家重礼乐的政治教化功能。 墨家对礼乐持否定态度,认为兴礼乐花费 大量人力与财力,不利民生。 法家视文艺为消遣之物,无助于法治。 道家亦认为统治者纵情声乐,有害于民。 这样围绕礼乐文艺之功用就形成了两大对 一者否定礼乐文艺的价值功能。 都有其合理性和片面性。
立的观点:一者推崇礼乐文艺的政治教化功能;
② 兴观群怨说: 论文艺的社会作用。
《阳货》篇中说:“小子何莫学夫《诗》 ?《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对兴、观、群、怨的解释多种多样,参见教 材P29-30/48。它全面地总结了文艺的情感感 染作用、认识作用、教育作用、批评作用等社 会作用,对后世认识文艺的社会功能及文艺批 评产生了深远影响。
2、孟子的文艺思想
孟子(约公元前 372—289年),名轲, 战国邹县人,是孔子之 孙子思的学生,发展了 孔学,是儒家又一重要 思想家。其文艺思想有3 个要点。
① 与民同乐:
仁政文艺观。
《孟子· 梁惠王下》中提出了“与民同乐 ”的文艺观(原文见教材P57)。孟子与民 同乐思想源自他的“仁政”理想。他还认识 到了人的美感的共通性,正是在这审美共同 性上,君与民才能同乐,其可贵之处在于, 并没有赋予君王以高于民众的神性。
法墨诸家思想,扩充了儒学
内容,但主导精神仍属儒家。
其文艺观有2个要点。
① 明道、宗经、征圣:
确立了儒家文艺创作传统。
《荀子· 非十二子》中提出“明道”的主张
,《效儒》篇中提出“宗经”观,《正论》篇
中提出“征圣”论,虽不都是谈文艺,但为后 世儒家文人效法,成为为文之法典。
② 乐得其欲、以道制欲:
论文艺与表现人性欲望之关系。
③ 诗言志:古文论的开山纲领。 《尚书· 尧典》载:“帝曰:夔!命汝典乐, 教胄子,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无虐,简而无 傲。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八音 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夔曰:於!予击 石拊石,百兽率舞。” 《尚书》是距今约 2300—3000 年间的 一部官方文件总集,因荀子推重故广为传诵。 秦时伏生熟懂《书》,秦焚之,亡数十篇,藏 得 28 或 29 篇。这段文字既说明了诗的本质在 言志,又说明了诗的功用。
② 以儒家诗论为中心的文学批评产生。 先秦时代,《诗经》中的一些篇什就表 达了诗论思想。如《魏风 · 园有桃》“ 园有桃 ,其实之殽。心之忧矣,我歌且谣。不知我 者,谓我士也骄,彼人是哉,子曰何其……” 表达了借文艺表达心之忧伤的创作观,为后 世发愤著书之先声。 《尚书· 尧典》中提出“诗言志,歌永言 ,声依永,律和声”的文艺本质观。《左传 》中的季札观乐以文艺与政治相通来批评歌 乐舞艺。孔子评论《诗经》中提出了一些文 艺思想。
想是后世道学文艺观的理论来源。
1、老子的文艺思想 老子(约公 元 前 580—500 年),姓李,名 耳,字聃,楚国 苦县人。老子与 孔子大约是同时 代人。其文艺思 想孕育于以下哲 学观中。
• ① 自然无为之道: • 超功利审美文艺观的创立。
• 老子道学的核心理论命题是论“道”。道 为何物,按老子论说,有几层意旨:其一,道 的本体是宇宙万物的本源。25章说,道“先天 地生”,“可以为天地母”,42章说,“道生 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其二,道 在本质上是以自身为法则,是自然而然的事物 本身。25章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 道法自然”。其三,道在现象上看是无形无声 无色无味的非实体性的至大的恒在的玄妙的奥 理。1章、2章、14章等都是讲道的现象形态。
老子与孔子都生活在由原始氏族自奴隶社
会过渡时期,新兴的奴隶主阶级带着战争、掠
夺、血腥、贪婪、私欲等罪恶登上历史舞台。
荀子的可贵之处在于看到了人性欲望的 合理性,既反对孔孟鄙视人欲而高唱道德,
亦反对墨子的禁欲主义,认为“君子乐道,
小人乐欲”,欲亦有合理性。
但他又提出“以道制欲”,压制欲望的
无休止泛滥。这在某种程度上又束缚了文艺
对人情人欲的自由表达。
三、老庄及道家文论
先秦时期与儒家文论抗衡的是 道家文论,道家以老子、庄子为代 表,他们很少直接论述文艺问题, 但其哲学思想中孕育的文艺美学思
④ 尽善尽美,思无邪: 论文艺审美批评的标准。 孔子的审美要求是美、善统一,即所谓 里仁为美。他在《八佾》中说:《韶》乐尽 善又尽美,《武》乐尽美却未尽善。善是美 的内容,美是善的形式,尽善尽美即是善的 内容与美的形式的统一。他在《论语· 泰伯》 篇中极赞泰伯的礼让(禅让)之政治即是尽 善尽美之政治。尽善尽美即成为文艺审美批 评的标准。
② 以意逆志、知人论世: 建立文艺的批评方法。
《孟子· 万章上》中提出“以意逆志”说 ,《孟子· 万章下》中提出“知人论世”说( 原文见教材P58、59)。关于二者的含义, 教材P48/49中的解释较为准确。二者都是讲 读解诗的方法,即批评方法,是影响后世深 远的文学批评方法。
③ 知言养气:
论文艺欣赏与创作主体之修养。
一、先秦文论概述
• 先秦时期是我国古代文论的 发育萌芽期,许多文论观都在这 一时期产生。特别是儒、道两家 对立又互补的文论思想也是这时 形成的。
1、先秦思想文化对文论 的影响
先秦文化思想主要集中于周王朝的礼乐 文化与春秋战国时代的诸子思想中。
① 礼乐文化与文论
周王朝崩溃后,礼崩乐坏,新的士人围 绕礼乐制度展开了讨论,其中先秦对礼乐功 能的认识属文艺美学理论范畴。 乐,在歌乐舞三位一体时代不单指音乐, 泛指歌乐舞艺术。
① 把文艺视为启发仁爱的教科书。
孔子的学说是“仁学”,仁爱是其追求,仁爱 的基础是血缘亲情,由血缘之仁爱推及社会,就有 “泛爱众而亲仁”。 正如孟子所说要“老吾老以及 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样,社会就会安 定和谐,才不会犯上作乱。 怎样激发仁爱之心呢?文艺就是很好的手段,可 以陶冶情感。孔子曰:“知知者不如好知者,好知 者不如乐知者”,要快乐地去实践仁爱活动。又说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三者以礼为中心 ,诗乐均为礼服务,非礼之诗之乐均不可以有。孔 子认为“八佾”之乐舞在鲁国祭祀中运用,是犯上 作乱,是不能忍受的。
《孟子· 公孙丑上》说,“我知言,我善养
吾浩然之气。”知言即知何为诐辞、淫辞、
邪辞、遁辞,是指欣赏主体的能力修养。
知言须得养气。“养气”是指一种道德
修养,是一种凛然正义之气。养气说后来发
展为创作主体的修养观。
3、荀子的文艺思想
荀子(约公元313—
238年),名况,字卿,战
国末期赵国人。荀子广纳道
③ 文质彬彬: 论文艺的内容与形式统一。 《雍也》篇云:“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 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文与质亦有多 解,一说“质”是人的内在品质,“文”是 人的外在形貌,君子应内质与外文彬彬相应 ;二说“质”是质朴,“文”是文采,强强 文华和质朴相和,不要太过,否则就野(无 修养之野夫)或史(华而不实的史官);三 说“质”指文艺内容,“文”是文艺形式, 优秀的文艺作品应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按 第三说最为广泛流行。本教材即取第三说解 之。
•
礼乐制度是以乐从属礼的思想制度。“礼”“乐”在统
治阶级内部所设定的等级具体表现为“天子八佾,诸公六, 诸侯四”。古代舞队的行列,八人为一行,叫一佾。按周礼, 天子的舞队用八佾(即六十四人),诸公六佾,诸侯四佾, 士二佾。这样,阶层不同从而使用舞队人数的不同,是为了
给人们灌输君权至上无人能与之相抗衡的阶级思想。
•
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前771年是中国历史 上的西周时期。为了加强统治,周王朝初期 的统治者实行了“封诸侯,建同姓”的政策, 把周王室贵族分封到各地,建立西周的属国。 周武王死后,年幼的成王继位,武王的弟弟 姬旦即周公辅政。周公旦是位德才兼备并且 忠心耿耿的臣子,曹操曾于《短歌行》中曾 以“周公吐哺,天下归心”来赞扬他的忠诚 与认真。周公在“分邦建国”的基础上“制 礼作乐”,总结、继承、完善,从而系统地 建立了一整套有关“礼”“乐”的固定制度。
夔:乐官。典:掌管。胄子:贵族弟子。 直而温:正直而温和。宽而栗:宽弘而庄栗谨 慎。刚而无虐:刚毅却不苛虐。简而无傲:简 易而不傲慢。诗言志:诗用来表达志意。歌永 言:永即长;歌咏其义以长其言,增加感染力。 声依永:声为五声,宫、商、角、徵、羽;声 音高低与长言相配。律和声:用六律六吕以协 和声音(六律:黄钟、太簇、姑洗、蕤宾、夷 则、无射;六吕:大吕、应钟、南吕、林钟、 仲吕、夹钟。六律六吕以应12个月的音气)。 八音克谐:八种乐器的音达到和谐(八音:金 /铜钟,石/石磐,土/埙,革/皮鼓,丝/琴,木/ 木制击乐,匏/笙,竹/箫)。
《为政》篇中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 曰:‘思无邪。’”思,本为语助词,无义,但后 人常作“思想”解,无不可。无邪,即正,何为正, 人们一般理解为正派,正统,指内容符合儒家礼教 规 范。 郝 敬解 为 中和 之 美 更 切 当, 因为 孔 子所 谓 “过犹不及”,即是说超过等于赶不上,要正即要 中和适度。同时也符合其“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之说,均强调中和之美,可见思无邪之中和美,亦 是孔子的文艺审美批评的标准。 此外,孔子还有很多文艺言论,如“有德者必 有言”,“述而不作,信而好古”,“郑声淫”“ 放郑声”,“三月不知肉味”等,都蕴含有深远的 文论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