逻辑架构与发展前瞻比较文学中国学派评议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冯雪峰的 《 鲁迅和俄罗斯文学的关系及鲁迅创作的独立 特色 》 , 就是运用比较文学中影响研究方法, 探讨中国文 学接受俄罗斯文学影响及其原因的优秀论著,特别是后 一篇文章列举了许多事实,来说明鲁迅所受到的作为中 国现代文学的 “ 导师和朋友 ” 的俄罗斯文学的影响, 并揭 示了鲁迅受到这种影响的原因。即以 !# 世纪 $# 年代末 以来中国大陆的比较文学研究而论, 曾小逸主编的 《 走向 % 湖南人民出版 世界文学—— — 中国现代作家与外国文学 》 社 &’() 年版 * 一书, 收录了叶子铭、 王富仁、 陈平原等一 大批中青年学者研究中国现代作家受到外国文学影响的 著述, 这实际上是 “ 文革 ” 后的中国学者在现代文学领域, 运用影响研究方法所取得的学术成果的一次集中展示。 在涉及中西古典文学比较研究领域,由于事实上的 联系并没有发生,所以基本上是使用美国学派的平行研 究方法, 钱钟书的 《 诗可以怨 》 和朱光潜 《 中西诗在情趣上 的比较 》 , 就是国内比较文学界公认的平行研究的杰出典 范。 前者是一篇比较诗学的论文, 从中西文学理论的广泛 比较中, 令人信服地确立了 “ 诗可以怨 ” 即艺术的否定性 原则, 后者则从中西诗歌的爱情观比较入手, 进入到深层 的中西文化心理比较的层面,从文学差别进入文化差 别。宗白华的 《 中国诗画所表现的空间意识 》 、 钱钟书的 《 中国诗与中国画 》 ,则是中国学者所作的跨学科研究的 典范论述。 和当今中国学界不同的是, 这些前辈的学界大 师一般都是很谨慎地从一些具体的细小问题入手,似乎 并不奢望建立能够囊括中西乃至世界的共同文学理论体 系, 更不热衷于生产美学和艺术理论的普遍原理, 这也许 能够给我们当前的比较文学,特别是比较诗学研究的越 来越趋于宏大叙事而出现的某种理论偏失以某种启示。 钱钟书的 《 谈艺录 》 从许多具体的文学现象入手, 由 于涉及的大多是中西古典文学和古典诗学问题,因此主 要是采用了平行研究的方法,并广泛涉及了哲学、历史 学、 心理学、 文化人类学等诸多学科领域, 探幽烛微, 阐发 了许多跨越中西文学的共同诗心与文心,受到海内外学 界的一致推重而成为中国比较文学研究的经典著作。中 国大陆第一本以 《 中西比较诗学 》 命名的学术著作 % 曹顺 庆著, 北京出版杜 &’(( 年版 * , 也是采用了平行研究的方 法。 而在当今的文学批评走向文化批评的潮流中, 在以影 视为中心的大众文学研究中,在美学与文学基本理论的 研究中, 则更多地使用了跨学科的研究方法, 在文学与哲 学、 经济学等领域之间流动穿梭, 一大批中青年学者采用 跨学科的研究方法取得了引人注目的学术成果。
较文学界普遍关心的重大学术课题,同时这也是一个引 起广泛争议的学术课题。 目前就这个课题, 热切盼望者有 之, 高声疾呼者有之, 观望者有之, 怀疑者有之, 否定者有 之。 是否果真存在一个比较文学的中国学派0 其内在逻辑 架构是什么 0 阐发法在中国比较文学研究中究竟占据什 么地位 0 如何评估中国比较文学的学术价值和不足之处 0 本文将力图就这些问题作出合乎事实本身的评说。
3" 4 “ “ .、 %《 . 的朴素 执两用中 ” 、 过犹不及 ” 路》 论语・先进 》
辩证思维传统而饮誉世界,李达三根据中国哲学的固有 传统和比较文学的历史发展经验提出,中国学派实乃中 “ 庸学派, 它遵循东方所特有的折衷精神, 采取的是不偏 不倚的态度。它是针对目前盛行的两种比较文学学派 —— — 法国学派和美国学派而起的一种变通之道。……它 不独承认上述两种学派所拥有的优点,并且加以吸收和 利用。但在另一方面,它设法避免两派既有的偏失 ” 3 7 4
云等著名学者的大力推动下再次复兴,并成为中国人文 社会科学领域的一门 “ 显学 ” , 这实际上是标志着东方比 较文学的崛起,使国际比较文学界深受鼓舞。120/ 年中 国比较文学学会成立,当时的国际比较文学学会会长佛 克玛指出: “ 国际比较文学学会非常需要中国同行的支
31 4 持, 以维持并提高文学研究的国际水准 ” 。 事实上, 比较
% 61"2 .
。这构成了中国比较文学研究的第二个基本特点, 即
不是强调而是淡化世界比较文学研究中的学派差异,使 之具有广泛的包容性,自觉意识到各种方法和学派之间 并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 中国学者广泛使用了法国学派的影响研究、美国学 派的平行研究及跨学科研究等诸种方法。在新世纪的今 天, 回眸中国比较文学研究的时候, 我们可以大胆地这样 讲,中国学者在比较文学研究的实践过程中,使用最广 泛、运用最成功的,依然是传统的影响研究和平行研究 法, 这是为世界比较文学研究所公认的、 已经完善和成熟 并且仍然行之有效的方法,这也是中国老一辈比较文学 研究者所流传下来的优秀传统。 一般来说,在研究直接受到西方文学影响而发生和 发展起来的中国现代、 当代文学领域, 由于事实上的联系 已经发生,所以中国学者更多的是使用了法国学派的影 响研究法。瞿秋白的 《8俄罗斯名家短篇小说集 9 序 》 和
文学在中源自文库的兴起、发展及正在建立中的比较文学中国 学派,已经构成了当今世界比较文学领域最重要的事件 “ 之一。乐黛云谨慎但又满怀希望和激情地提出: 中国比 较文学的觉醒无疑将对世界比较文学的发展作出伟大贡 献。……如果说比较文学发展的第一阶段主要成就在法 国, 第二阶段主要在美国, 那么第三阶段的主要成就会不
!"# $# %&&’
江西社会科学
4567895 :;<56= :<5>7<>?
・文学・语言・
逻辑架构与发展前瞻
比较文学中国学派评议 !代 迅
-$$.)’ , ( 西南师范大学中文系, 重庆北碚
"摘
要 # 中国比较文学研究带有鲜明的地缘性特点, 它从自己的历史资源与现实需要出发开展研究, 逐
渐在比较诗学、 阐发研究、 东方文学比较和比较文化等领域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优势, 丰富了传统比较文学的 内涵,使国际比较文学研究走出了过去法国学派和美国学派囿于同质的西方文化的地域圈子,成为跨越中西 文化的真正意义上的国际比较文学, 在学科研究范式上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当然, 正在发展中的中国比较文学 研究能否最终成为一个学派, 还需要时间来进一步验证。 " 关键词 # 比较文学; 中国学派; 跨文化; 折衷精神; 阐发研究 " 中图分类号 # 1$ & $% " 文献标识码 # 2 " 文章编号 # )$$- & ’)/3 ( !$$% , $/ & $$!! & $’
一、 跨文化
中国比较文学研究最重要的特点是跨文化。 西方比 较文学研究是在西方同质文化的圈子里发生和发展起来 的,并且由于在近代世界格局中非欧美国家和地区的从 属地位, 使“ 欧洲中心论 ” 一直占据着统治地位, 西方学者 在很长的时期里并未意识到异质文化之间开展文学比较 研究的重要意义, 他们不仅认为这没有什么不妥之处, 而 且怀疑异质文化之间能否开展比较文学研究。 其实, 这种 做法不仅有悖于比较文学学科的基本宗旨,而且妨碍了 比较文学发展成为真正的国际性学科。 和西方比较文学显著不同的,是在西方影响下发展 起来的中国的比较文学研究。由于比较文学学科是从西 方传入, 这使中国学者具有特殊的国际学术视野, 同时灾 难深重的祖国又赋予中国学者以强烈的民族文学意识, 因而中国比较文学从一开始就跨越了中西文化的辽阔地
" 作者简介 # 代迅 ( )*+% — , , 男, 重庆人, 现为西南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 主要从事文艺学研究。
・ !!・
域和复杂多样的文化内涵,在异质文化之间的剧烈冲突 与相互交融中展开。 以朱光潜、 钱钟书等人为代表的一批 优秀的中国学者, 背负中国文学的深厚传统, 远涉重洋到 西方求学,自然而然地注意到了中西文学跨文化的比较 研究,试图把这种比较引向建立跨越中西文学的共同诗 学结论, 这是过去的西方学者没有或很少作过的事情, 为 中国比较文学研究打上了鲜明的民族烙印。 与此相关的是,由于中国在历史上受到以佛教为代 表的古印度文化的深刻影响,在近代又受到日本文化的 深刻影响,以及中国在历史上作为东亚古代文明中心向 周边邻国的文化辐射,这又使中国学者的比较文学工作 带有另一个鲜明的地缘性特点,即重视东方各国文学之 间的比较研究。 在中国和印度、 中国和日本之间的比较文 学研究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在中国和韩国之间及 中国与东南亚各国之间的比较文学研究也正在稳步推 进。 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国际政治与经济格局的重 大变化, 传统的殖民主义体系土崩瓦解, 第三世界国家在 国际政治舞台上迅速崛起,以及东方国家经济的逐步发 达和政治地位的稳步上升,随着中西之间比较文学的逐 步展开, 跨文化研究对西方学者也产生了明显影响, 西方 国家也已经开始注意到跨越东西文化的研究,在西方学 界比较文学以及语言学的教学与研究中,都把跨文化的 阅读和翻译作为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前国际比较文学学 会会长佛克玛等著名的西方比较文学研究者,都充分认 识到了并呼吁过开展东西比较文学研究的重要性,美国 学者厄尔・迈勒的 《 比较诗学 》 从“ 文类 ” 角度切入, 试图 建立跨越中西的诗学体系,被认为是西方学者在这方面 的重要成果之一。 但是, 传统的 “ 欧洲中心论 ” 的影响并不是那么容易 消除,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事实上在今天仍然处于世 界政治、 经济与文化的中心地位。 东西方的文化传统与语 言符号之间的巨大差异, 种种复杂的历史与现实因素, 都 使西方学者能直接介入东西方的异质文化研究者仍是极 少数和个别,而中国恰恰是一个具有悠久文化传统和众 多人口的东方大国,中国历史上所创造的文学艺术曾经 璀璨夺目, 当今的中国又向世界敞开了大门, 中国比较文 学研究已经成为世界比较文学领域中最活跃的力量之 一。 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 使国际比较文学界自然而然把 希望寄托到了以中国为代表的中、 日、 韩和印度等东方国 家的学者身上。 早在 !# 世纪 $# 年代,在香港执教的美国学者李达 三 % &’() &* +,,),- . 就将中西比较文学视为比较文学发展 的新方向, 并竭力倡导建立比较文学中国学派。 世界比较 文学界已经意识到, 如果没有中国的积极介入和参与, 比 较文学研究就不可能成为真正的国际性学科, 因此, 他们 对中国比较文学极为关注。大陆中国比较文学在经过 /# 至 $# 年代在特殊历史条件下的沉寂后,0# 年代在乐黛
3 ! 4 % 617 . 。 会在中国呢5 ”
二、 折衷精神
在比较文学的历史发展过程中, 以研究各国文学的 事实联系为主的法国学派,和以突破这种事实联系的美 国学派, 曾经产生过激烈的争论。 作为跨越中西文化的中 国比较文学研究,也作为比较文学自欧美到东亚大陆的 连续性历史发展,中国学者对于争论已久并且各自具有 鲜明特色的法国学派和美国学派,应当采取什么样的态 这可以用比较文 度呢5 中国学者作出了自己的独特选择, 学中国学派的倡导者之一李达三的观点来阐明。 论语・子 古老的中国哲学以具有 “ 和而不同 ” % 《
比较文学作为一种文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在中国,如 同在其他国家一样,具有久远的历史和丰富的内容。但 是, 作为一门学科在中国正式诞生, 却是在 )* 世纪末叶 和 !$ 世纪初叶在西方文学影响下发生的。 !$ 世纪上半 叶的王国维、 朱光潜、 钱钟书等人的著述, 至今仍然是中 国比较文学发展史上的标志性文本;吴宓等人率先把比 较文学研究引入南京、北平和抗战时期的昆明等地的中 国著名院校,都代表着中国比较文学所曾经拥有过的繁 由于当时特定历史条件 荣和辉煌。 从 ’$ 年代到 .$ 年代, 下“ 左” 的学术氛围, 在香港和台湾地区比较文学长足发 展的同时, 中国大陆的比较文学研究却成为禁区, 陷入沉 寂。 在日益走向国际化的学术语 随着 /$ 年代打开国门, 境中, 有着优秀学术传统的中国比较文学迅速复兴, 在以 北京大学比较文学研究所乐黛云为核心的学术群体的大 力推动和组织下,中国比较文学走向了学术上的体制化 和国际化, 其标志是中国比较文学学会于 )*/’ 年在深圳 正式成立, 并成为国际比较文学学会的分支机构, 各省、 市、 自治区的比较文学学会也相继成立, 大陆和香港、 台 湾的比较文学研究逐渐合流, 国际交流日渐频繁, 学术氛 围渐趋浓厚, 一大批有份量的研究成果纷纷问世。 比较文学中国学派的发展和建立,以及作为具有中 国比较文学鲜明方法论特点的阐发法,已成为国内外比 " 收稿日期 # !$$% & $’ &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