逻辑架构与发展前瞻比较文学中国学派评议

合集下载

比较文学讲义: 比较文学中国学派

比较文学讲义: 比较文学中国学派

第四章比较文学中国学派课程:中外文学比较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中国学派的理论核心及于法国学派和美国学派的异同之处,中国学派跨文明的内在含义。

重点和难点:1、中国学派提出者的跨文明考虑2、跨文明背景与法美学派的异同之处。

3、研究范式有哪些,各自特点。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和讨论结合,多媒体课件辅助。

教学过程:一、背景中国比较文学经过多年的实践,尤其是近十余年中国大陆比较文学的复兴,实际上已经形成了自己的基本理论特征及其方法论体系。

本文试图对这一基本理论特征及其方法论体系作一初步的总结和粗线条的勾勒,以就教于方家。

如果说法国学派以“影响研究”为基本特色,美国学派以“平行研究”为基本特色,那么,中国学派可以说是以“跨文明研究”为基本特色。

(详后论证)如果说法国学派以文学的“输出”与“输八”为基本框架,构筑起了由“流传学”(誉舆学)、“渊源学”、“媒介学”等研究方法为支柱的“影响研究”的大厦;美国学派以文学的“审美本质”及“世界文学”的构想为基本框架,构筑起了“类比”、“综合”及“跨学科”汇通等方法为支柱的“平行研究”的大厦的话,那么中国学派则将以跨文明的“阐发法”、中西互补的“异同比较法”,探求民族特色及文明根源的“模子寻根法”,促进中西沟通的“对话法”及旨在追求理论重构的“整合与建构”法等五种方法为支柱,正在和即将构筑起中国学派“跨文明研究”的理论大厦。

下面分别对中国学派的基本特征及其方法论体系作进一步的勾勒和阐述。

二、理论特征——跨文明研究先谈谈“中国学派”的基本理论特征—“跨文明研究”。

无论是法国学派或美国学派,都没有面临跨越巨大文明差异的挑战,他的同属古希腊—罗马文明之树所生长起来的欧洲文明圈。

因此,他们从未碰到过类似中国人所面对的中国文明与西方文明的巨大冲突,更没有救亡图存的文明危机感。

作为现当代世界的中心文明,他们对中国等第三世界的边缘文明并不很在意,更没有中国知识分子所面对的中西文明碰撞所产生的巨大危机感和使命感。

略论中国比较文学:发展脉络现状及展望

略论中国比较文学:发展脉络现状及展望

略论中国比较文学:发展脉络现状及展望中国比较文学作为中国文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分支,涵盖了从中国古代文学到现代文学,从中国传统文学到西方文学的比较研究。

随着国际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中国比较文学的研究也日益受到重视。

本文将从中国比较文学的发展脉络、现状及展望三方面进行探讨。

一、中国比较文学的发展脉络中国比较文学的发展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当时中国的学者开始引入西方文学理论和方法,进行中国文学与西方文学的比较研究。

早期的中国比较文学研究主要集中在文学作品的翻译和介绍上,比如《红楼梦》的英文翻译、《山海经》的法文介绍等。

20世纪50年代后期至60年代初期,随着中国文学批评和比较文学的研究出现了新的变化。

在这一时期,中国比较文学开始注重对中国文学与西方文学的比较研究,提出了一系列新的文学理论和方法,如对比文学、影响与接受理论等,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研究体系。

中国比较文学目前的研究领域日益拓展,不仅包括中国古代文学和现代文学的比较研究,还包括东方文学和西方文学、世界文学的比较研究。

与此中国比较文学研究的内容也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既有文学作品的比较研究,也有文学理论和方法的比较研究,还有文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研究。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比较文学的研究成果逐渐走向国际,不仅在国际学术期刊上发表了大量的研究论文,还举办了一系列国际性的学术会议和研讨会,积极开展国际学术合作,加强与国际同行的交流与合作。

在学科建设方面,中国比较文学的研究机构和学术团体层出不穷,如中国比较文学学会、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中国文学评论家协会等,这些机构和团体为中国比较文学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组织保障。

中国比较文学的发展有了长足的进步,但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

首先是学科体系的构建与完善,虽然中国比较文学已经初步形成了自己的研究体系,但与国际先进水平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仍需进一步完善学科建设和学术体系。

其次是研究方法与手段的创新,传统的比较文学研究方法已经无法满足当下多样化的研究需求,需要引进新的研究方法和手段,如数字化人文、跨学科研究等,以提高研究的深度和广度。

略论中国比较文学:发展脉络现状及展望

略论中国比较文学:发展脉络现状及展望

略论中国比较文学:发展脉络现状及展望一、发展脉络中国比较文学的起源可以追溯至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新文学运动,当时,中国的文学界受到西方现代文学的影响,开始意识到研究中国文学需要借鉴西方文学的方法和理论。

20世纪80年代后,中国比较文学开始蓬勃发展,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理论研究得到了突破和深化。

中国的比较文学理论研究在借鉴西方比较文学理论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一套符合中国国情的比较文学理论体系。

姚庆翔的《比较文学学说概要》系统地介绍了比较文学的基本概念、理论来源、发展历程和发展前景,为中国的比较文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借鉴和启示。

学科建设得到了加强和拓展。

以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等高校为代表的比较文学研究机构开始建立和发展起来,为比较文学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学术氛围和资源支持。

一大批优秀的比较文学研究专家和学者涌现出来,他们在比较文学研究领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为中国比较文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二、现状中国比较文学的现状可以从研究内容、学科建设、学术交流三个方面进行概括:在研究内容方面,中国比较文学主要围绕着比较文学理论、跨文化研究、文学与其他艺术的关系等方面展开研究。

比较文学研究者们通过对中外文学作品的对比分析,探讨文学作品的异同之处,从而深化对文学的理解和把握。

中国比较文学研究还积极探讨文学与其他艺术形式的关系,如文学与电影、音乐、绘画等的关系,进一步拓展了比较文学研究的广度和深度。

在学科建设方面,中国比较文学的学科体系不断健全完善,涌现出了一批专门从事比较文学研究的学科和学术机构。

一些高校纷纷开设了比较文学相关的课程,培养了一大批比较文学研究的专门人才,为比较文学的发展壮大提供了人才支持。

在学术交流方面,中国比较文学与国际接轨,积极开展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

中国比较文学研究者们经常参加国际会议,发表学术论文,与国际同行进行学术交流与合作。

国外的比较文学专家也常来中国交流讲学,促进了中外比较文学研究的交流与合作,为中国比较文学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思路和动力。

比较文学比较文学中国学派

比较文学比较文学中国学派

比较文学比较文学中国学派简介比较文学是一门跨学科的学科,涉及到文学和文化,通过对多种文学作品的比较和分析,探讨不同文学体系和文学传统之间的共同点和差异。

比较文学的研究范围广泛,可涉及到不同国家、不同时间段、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文学作品,这其中就包括了中国的比较文学研究。

在中国,比较文学的研究已经形成了中国学派,本文将以此为主题进行讨论。

中国学派的起源与发展中国学派的出现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当时中国引进了西方的比较文学理论与方法,从而奠定了比较文学在中国的学术地位。

最早的中国学派成员包括鲁迅、胡适等知名学者,他们通过对中国和西方文学的比较研究,寻求到了中国文学的独特性和发展方向。

中国学派的发展经历了几个阶段。

在20世纪40年代至50年代,中国学派主要集中在对外文学的研究,通过比较分析西方文学和中国文学,为中国文学的发展提供了借鉴和启示。

之后的几十年,中国学派逐渐开始关注自身文学的比较研究,这主要是出于对中国文学传统的重新认识和发展的需要。

到了20世纪80年代以后,中国学派的研究更加多样化和庞大化,涉及到更多的学科领域和研究课题。

这种发展趋势得益于中国的改革开放和国际化进程,使得中国学派能够与世界上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比较文学研究进行对话和交流。

中国学派的特点中国学派的研究具有以下几个特点:文学与文化的结合中国学派着重强调文学研究与文化研究的结合,认为文学是文化的一部分,不能孤立地研究。

通过对不同文学作品背后的文化内涵和表达方式的比较,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解读不同文学体系的差异和相似之处。

跨文化的角度中国学派在比较文学研究中注重跨文化的角度,不仅关注中国文学的比较研究,也关注中国文学与其他国家和地区文学的对比。

通过不同文学体系的比较,可以发现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影响,促进跨文化的理解和交流。

社会关怀与批评精神中国学派的研究关注社会现实和人类命运,注重文学对社会的批判和反思作用。

通过对文学作品的比较分析,揭示作品中所蕴含的社会问题和人性困境,引发对社会和人类命运的思考。

中国比较文学 评价

中国比较文学 评价

中国比较文学评价摘要:一、引言:中国比较文学的概述二、中国比较文学的发展历程1.初期发展2.中期发展3.现代发展三、中国比较文学的评价1.学术价值2.研究方法3.对文化交流的贡献四、中国比较文学的未来展望正文:一、引言:中国比较文学的概述中国比较文学是一门研究中国文学与其他国家、地区文学之间相互关系和异同的学科,它以跨文化、跨地域的视角,探讨文学现象、文学规律以及文学发展的历史脉络。

中国比较文学在推动文化交流、促进民族文化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中国比较文学的发展历程1.初期发展:中国比较文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20 世纪初,这一时期,随着西方文化的传入,一些中国学者开始关注中国文学与西方文学的异同,并尝试进行比较研究。

2.中期发展:20 世纪50 年代至70 年代,是中国比较文学的中期发展阶段。

这一时期,中国比较文学研究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学术体系,并开始关注亚洲其他国家、地区的文学。

同时,中国比较文学研究也逐渐从单纯的文学比较,拓展到文化比较、历史比较等多领域。

3.现代发展: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比较文学进入了一个全面繁荣的时期。

这一时期,中国比较文学研究在深度和广度上都取得了重要进展,不仅在文学、文化领域取得了显著成果,还在学术交流、合作研究等方面做出了积极贡献。

三、中国比较文学的评价1.学术价值:中国比较文学作为一门跨学科、跨文化的研究领域,对于促进文化交流、推动民族文化发展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通过对中国文学与其他国家、地区文学的比较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文学的世界地位,发掘中国文学的内在价值。

2.研究方法:中国比较文学研究采用了多种研究方法,如横向比较、纵向比较、跨文化比较等,这些方法有助于深入挖掘文学作品的内涵,拓展文学研究的视野。

3.对文化交流的贡献:中国比较文学在推动国际文化交流、促进民族文化发展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通过比较研究,可以增进各国之间的了解,促进文化互鉴,为世界文化多样性的发展做出贡献。

回顾与前瞻:中国比较文学新视野的开题报告

回顾与前瞻:中国比较文学新视野的开题报告

回顾与前瞻:中国比较文学新视野的开题报告中国比较文学新视野的开题报告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比较文学研究的重要性不断凸显。

中国比较文学也在这一时代背景下开始走向多元化和国际化发展。

本篇开题报告,将从回顾与前瞻两个方面分析中国比较文学新视野的发展现状和未来趋势。

一、回顾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开创比较文学研究以来,中国比较文学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

首先,汉学文学研究获得了国际学术界的广泛认可。

其次,在跨文化交流中,中西方文学的交融和互相学习对于文学创作和文化传承的推进具有重要作用。

再者,中国比较文学在一些细分领域上(如汉语翻译学和浪漫主义文学研究)处于国际先进水平。

不过,中国比较文学的研究存在不足之处。

其中之一是比较文学界的中国研究热潮显着放缓,此时正逢全球比较文学的繁荣时期。

另外,比较文学研究动态的所知所见过于集中在西方学者的研究上。

因此,需要更多的中国或其他文学体系的学者加入到比较文学研究中,以加强本土化研究和在国际上的影响力。

二、前瞻比较文学研究的趋势是去国际化和多元化的。

随着全球普及文化和文学相互影响以及后殖民文化和民主理念的兴起,西方文学仍然在引领时代发展,但其他文学体系的研究也显得越来越重要。

为了加强比较文学的研究,需要从以下几方面开展工作:1. 提高本土比较文学研究的质量。

比较文学研究需要着重在本土成果上,关注当地的文学传承、翻译学及汉语语言学方面的问题。

2. 推进文学跨文化交流。

跨文化交流对于比较文学的研究至关重要,这需要扩大文化交流渠道,以便更好的理解他国文学发展趋势、思想风格和历史背景。

3. 加强翻译学研究。

翻译学的发展和创新对于比较文学的研究非常重要,因为翻译是跨越不同文化相互理解的桥梁。

因此,比较文学研究应侧重于发掘本土质量,推动文学交流和扩大翻译学研究。

同时,比较文学研究应首先以本土成果为基础,关注他国文学发展、思想风格和历史背景的特点。

这样,中国比较文学研究可以更好地回应时代的要求,同时推动世界文学的多元发展。

建立比较文学中国学派的文化透析

建立比较文学中国学派的文化透析

建立比较文学中国学派的文化透析比较文学是研究不同文学体系之间相似性和差异性的学问。

而以中国学派作为对象的比较文学,不仅是在传统文学与现代文学之间寻求联系,更是在了解不同文化之间在文学创造方面的异同。

本文将主要探讨比较文学中国学派的文化透析,具体探讨以下几个方面。

一、比较文学学派对中国文学的影响比较文学学派发展较早,早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美学界就开始涌现了一大批重要的比较文学学者。

相对于文艺批评和文学史研究强调实证和历史性,比较文学充分发挥了文学学科与跨文化、跨地域交流的优势。

因此,比较文学成为了文学学科的主要流派之一,它旨在发现文学频繁出现的全球性话题并将其关联到文学作品中。

对于中国文学来说,比较文学的方法论使外来文化与中国文学相融合,促进中国文学向世界发展。

二、不同文化之间的文化差异典型的比较文学方法论就是以文化为出发点,对不同文化之间的文学现象进行观察和比较,从而发现它们之间的异同。

对于中国文学,传统文化的影响是不可忽略的。

中国文化的特点是思想性和哲学性的,几乎所有文学作品都带有哲学思想,都与中国文化的基本理念相联系。

与之相对应的是现代西方文学的主题和形式,可以明显看出既存的文化差异。

中国文化注重内在的表达方式和感性思维,而西方文学往往直接表达思想和感觉,奉行“真实”的艺术写作方式。

三、传统文学和现代文学的发展趋势传统文学和现代文学是中国文学发展的重要两个阶段,它们各自代表了不同的文化和思想。

传统文学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用表现形式保存传统文化,保持文化传承的街基,而现代文学则更多地涉及当代现实社会的问题和主题。

这不仅反映出现代文学与传统文化之间的矛盾,也展示了中国文化在变革和发展之中的重要性。

四、中国文学的跨文化交流现代中国文学蓬勃发展之所以得以成就,与其跨越文化的交流密不可分。

中国文学不断从各种文化中吸收滋养,强调了其跨文化性。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文学在跨文化交流中具有极大的责任。

略论中国比较文学:发展脉络现状及展望

略论中国比较文学:发展脉络现状及展望

略论中国比较文学:发展脉络现状及展望【摘要】中国比较文学自从20世纪初引入中国后,经过百年的发展,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发展脉络和特色。

本文从比较文学在中国的起源与发展入手,分析了中国比较文学的现状,并探讨了未来的发展趋势和展望。

文章也提到了中国比较文学所面临的挑战和机遇,以及未来发展的方向。

通过对中国比较文学的综合分析,可以看出其在文学领域中的重要性和独特魅力,也为中国文学的国际化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深入研究和推动中国比较文学的发展,将有利于扩大中国文学的影响力和国际地位,实现文化交流与互鉴,促进中外文学的共同发展。

【关键词】比较文学、中国、发展、脉络、现状、展望、起源、分析、趋势、挑战、机遇、未来发展方向1. 引言1.1 略论中国比较文学:发展脉络现状及展望在中国比较文学的研究历程中,我们可以看到其在文化交流、跨文化对话和文学批评等方面的独特贡献。

中国比较文学的研究不仅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解读中国文学作品,还能够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理解和沟通。

通过对中国比较文学的发展脉络进行全面梳理和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把握其发展方向和未来发展趋势,为该领域的进一步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学术指导。

的探讨将有助于推动中国比较文学研究的深入发展,促进其在跨文化领域的更广泛应用和影响。

2. 正文2.1 比较文学在中国的起源与发展中国比较文学起源于20世纪初,当时受到西方文学理论的影响,中国学者开始对中国文学与外国文学进行比较研究。

最早的比较文学研究主要集中在文学形式、内容和风格等方面的比较。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比较文学的研究逐渐深化,涉及到文学与文化、文学与政治、文学与社会等更为复杂的关系。

在中国比较文学的发展过程中,一些重要的学者和作品对其产生了重要影响。

鲁迅先生早在1920年代就开始进行中西文学的对比研究,提出了“文化自觉”的概念,对中国文学的现代化和国际化做出了重要贡献。

近年来,随着中国文化的全球化进程加快,中国比较文学的研究也日益活跃起来,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的比较文学作品和学者。

中国逻辑史研究的回顾和展望

中国逻辑史研究的回顾和展望

中国逻辑史研究的回顾和展望中国逻辑史的研究是对中国哲学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是推动现代逻辑学发展的重要基础。

自20世纪初以来,中国逻辑史的研究不断深入,学者们也不断通过对古代文献的挖掘和研究对其进行补充和完善。

在此基础上,中国逻辑学的教学和研究得到了极大的提升,为推动中国哲学发展以及对全球哲学思考的贡献也愈加显著。

一、中国逻辑史的回顾1. 先秦时期先秦时期的中国思想具有很高的哲学性质,逻辑思维尚未完全形成,但在一些著名的思想家的著作中已经可以看到某些逻辑思维元素的出现。

孔子推崇“中庸之道”,追求“和而不同”的思想,诸子百家也有很多对于人类认知和思考方式的探讨,如墨子提出的“明辨是非”、“尽心兼爱”,荀子提出的“性恶论”、“天人感应”,以及庄子的“寓言”等等,这些都表明了先秦时期思想家的逻辑思维已经初步形成。

2. 两汉时期两汉时期是中国逻辑思维开始发展的高峰期,一批重要的逻辑著作出现,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便是韩非子的“五蠹”,阐述了“言语”的重要性,其中提出了“类比”、“关系”、“继-终”、“偏颇”四个观念,并提出了“八假”、“七因”、“六反”、“五蠹”等逻辑思维模式,成为中国古代逻辑的标志。

同时,其中的“须臾”逻辑思想也是逻辑史上一个相当重要的思想,强调了“一瞬即是永恒”的观点。

3. 隋唐时期在这一时期,逻辑思维作为学术的基础得到了进一步发展,通常将逻辑思维和修辞学协同发展。

唐代史学家李氏经部总集将逻辑学分享到了修辞学中,言语和思考的逻辑关系成为修辞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逻辑思维和修辞学的协同发展,中国古代同时也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化风格和思维方式,例如在唐代形成的诗词、笔记和散文等文学体裁中可以看到很多逻辑思维的痕迹。

4. 宋代时期在宋代,中国逻辑学先后发展出两个重要学派,一为儒家的格物致知,另一则是后来的连珠数学。

“格物致知”是儒家的一个重要思想,是中国古代“变化”哲学的体现,指通过实践和实验形成知识,是中国古代最早形成的实证主义思想。

略论中国比较文学:发展脉络现状及展望

略论中国比较文学:发展脉络现状及展望

略论中国比较文学:发展脉络现状及展望1. 引言1.1 中国比较文学的定义中国比较文学是研究不同文学体裁、不同民族文学、不同文学流派之间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的文学学科。

它旨在通过横向比较和纵向联系,揭示文学之间的共性和差异性,探索文学之间的文化联系和文学发展规律。

中国比较文学倡导将中国文学与世界文学相互对比,以拓宽文学研究的视野和深化文学研究的深度。

中国比较文学的研究对象包括中国古代文学与外国古代文学的比较、中国现当代文学与外国现当代文学的比较,以及中国少数民族文学与中国汉族文学的比较等。

通过比较研究,可以发现文学之间的共同点和差异点,从而推动文学研究的发展和提升。

中国比较文学是一门重要的文学学科,它有助于促进文学之间的相互沟通和交流,有助于提高文学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对于推动中国文学的发展和繁荣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中国比较文学的研究和探讨,可以更好地认识中国文学的特点和魅力,加深对世界文学的理解和认识。

【2000字】1.2 中国比较文学的意义中国比较文学的意义在于拓展了学术研究的视野,促进了文学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通过比较文学的研究,可以深入探讨不同文学体裁、历史时期、文化背景下的作品之间的联系与差异,从而加深对各种文学形式的理解和欣赏。

比较文学也有助于提升文学批评的深度和广度,帮助读者更好地把握作品的内涵和意义。

通过比较文学的研究,可以促进不同国家的文学交流和互动,增进世界各国之间的文化认知和友好关系。

中国比较文学的意义不仅在于传承和发展自身的文学传统,更在于开拓学术研究的新领域,为构建人类共同的文化家园作出积极的贡献。

【内容结束】2. 正文2.1 中国比较文学的发展历程中国比较文学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文学的比较研究。

在唐代,许多文人学者开始对中国文学与外国文学进行比较研究,如杜甫评价诗句时引用了印度佛经中的语言。

直到20世纪初,中国比较文学才正式形成学科体系。

20世纪初,随着中国文学与世界文学接触的日益增多,中国比较文学开始兴起。

略论中国比较文学:发展脉络现状及展望

略论中国比较文学:发展脉络现状及展望

略论中国比较文学:发展脉络现状及展望中国比较文学作为文学学科中的一个重要分支,一直以来都备受学者们的关注与研究。

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和文化交流的增多,中国比较文学也逐渐发展壮大,并在国际上获得了更多的关注和认可。

本文将对中国比较文学的发展脉络、现状以及未来展望进行略论。

一、发展脉络中国比较文学的发展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

当时,西方文学理论和批评方法开始传入中国,中国学者开始接触到欧美文学,开始了对中国文学与西方文学的比较研究。

中国比较文学研究的先驱可以追溯到鲁迅、梁启超等人,他们最早尝试将西方文学理论与中国文学相结合,提出了一些比较文学的观点和方法。

1950年代以后,在中国文学院成立之际,中国比较文学研究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学者们开始深入研究中国文学与外国文学之间的联系与影响,提出了一些重要的理论观点,形成了一些独特的研究方法。

1978年以后的改革开放时期,中国对外开放的程度不断加深,中国与外国的文化交流也日益频繁。

在这一背景下,中国比较文学开始走向国际化,学者们开始更加积极地参与国际比较文学的学术交流,开始关注国际文学理论的最新动态,将之与中国文学相结合,形成了更为开放、多元的研究视野。

中国比较文学也开始关注更多的研究领域,比如翻译文学、跨文化交流等,拓展了研究的广度和深度。

二、现状当前,中国比较文学研究已经步入了一个蓬勃发展的阶段。

在学科的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不少学术成果。

中国比较文学在充分吸收国际文学理论的基础上,开始出现一些自身的特色和亮点。

在文学的比较研究中,中国学者已经提出了一些颇具创新的研究观点和方法,拓展了国际比较文学研究的视野。

在一些具体的研究领域上,中国比较文学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研究成果,比如跨文化交流、翻译文学、异国文学在中国的传播等方面的研究。

在国际学术交流中,中国比较文学学者也开始扮演着更加活跃的角色。

中国学者积极参与国际学术会议,交流自己的研究成果,了解国际上最新的研究动态,这有利于推动中国比较文学研究更加开放、多元,进一步提高中国比较文学在国际上的学术地位和影响力。

略论中国比较文学:发展脉络现状及展望

略论中国比较文学:发展脉络现状及展望

略论中国比较文学:发展脉络现状及展望1. 引言1.1 中国比较文学的定义中国比较文学的定义是指一门研究跨文化之间相互影响和比较的学科,通过对不同文学体裁、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文学作品进行比较与分析,揭示其共性和差异性。

在这个过程中, 可以探讨不同文学及文化间的共同特点、异同之处,并增进人们对不同文化之间的理解与交流。

比较文学的研究领域不仅包括文学作品的文本比较,还包括文学与其他艺术形式的比较,以及文学与历史、哲学、社会等领域的关联性。

通过比较文学的研究,可以拓展文学研究范围,促进文化交流与理解,弘扬世界文化多样性,这对于推动中国与世界文化的互动、促进文学的多元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中国比较文学的定义】1.2 研究意义中国比较文学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和实践价值。

比较文学的研究可以促进不同文学传统之间的对话和交流,有助于拓展文学研究的视野和深度。

通过比较文学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解读各种文学作品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表现形式和内涵意义,从而更好地把握文学作品的独特魅力和世界意义。

比较文学的研究有助于推动文学跨文化传播和国际化发展。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不同文学传统之间的互动与交流变得日益密切。

比较文学的研究为文学作品的跨文化传播提供了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有助于促进文学作品在不同文化空间的传播和接受,推动文学跨国合作与共享,促进世界文学的繁荣与发展。

中国比较文学的研究既有理论意义,又具有实践意义。

通过对比较文学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把握世界文学的多样性和共通性,促进文学艺术的创新与传承,推动文学研究的跨越和发展,为丰富人类文化遗产作出新的贡献。

【字数:233】1.3 研究现状在中国比较文学研究领域,目前的研究现状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深化,比较文学研究在中国逐渐受到更多学者和研究机构的重视,学术氛围越发浓厚。

中国比较文学研究在学科交叉和跨文化研究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涉及范围日益广泛。

比较文学中国学派基本理论特征及其方法论体系初探

比较文学中国学派基本理论特征及其方法论体系初探

比较文学中国学派基本理论特征及其方法论体系初探比较文学中国学派基本理论特征及其方法论体系初探比较文学中国学派是20世纪90年代后兴起的一种文学研究方法和理论体系,它的产生与发展旨在超越传统的文学研究视野,创造出一种可在不同文化背景下进行跨文化比较的文学分析方法和理论框架。

本文旨在对比较文学中国学派的基本理论特征及其方法论体系进行初步探讨。

一、比较文学中国学派的基本理论特征比较文学中国学派主要以文化交流和跨文化研究为主要特征,其基本理论特点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跨学科的全球视野比较文学中国学派是以西方比较文学研究为基础,同时借鉴了跨文化研究、文化翻译、文化心理学、折衷主义等多种学科的研究方法,以跨学科的全球视野来对文学作品进行分析研究。

跨学科的全球视野使得比较文学研究得以超越传统的文学研究视野,将社会文化、历史背景等多种因素考虑在内,从而使得研究得以更为全面深入地进行。

2、跨文化比较的研究对象比较文学中国学派在研究对象上具有明显的跨文化比较特点,其所关注的文学作品跨越时空和文化背景,既包括西方文学经典,也包括东方文学诸如中国、日本、印度等传统文学,这在传统文学研究中是比较罕见的。

此外,比较文学中国学派在研究对象上不只局限于文学、文艺领域,与其紧密联系的当然还包括历史文化、哲学文化等。

3、本土化的研究理论比较文学中国学派不是机械地将西方比较文学理论移植到中国文学研究中,而是以本土化方式进行知识的汲取和创新,建构出一套具有本土中国特色的研究理论和方法。

这不但有助于西方学术范式应用于本土研究的顺利开展,同时也促进了我们对于本土文学作品的理解和发掘。

4、融合的研究范式比较文学中国学派的研究范式也体现了严谨的融合特点,它是一种将异质元素有机融合在一起的思维模式。

融合的思维范式是以西方各种文学理论和方法为主线,加之对本土文化传统、历史背景等进行深入了解和研究的思维方式,这也使得该理论体系有着不可替代的优势。

比较文学之中国学派与阐发研究

比较文学之中国学派与阐发研究

比较文学之中国学派与阐发研究(一)中国比较文学研究的特点:跨文化1.中国比较文学研究最重要的特点是跨文化(1)在西方影响下发展起来的中国比较文学研究,由于比较文学学科是从西方传人,这使中国学者具有特殊的国际学术视域。

(2)同时,灾难深重的祖国又赋予中国学者以强烈的民族文学意识,因而中国比较文学从一开始就跨越了中西文化的辽阔地域和复杂多样的文化内涵,在异质文化之间的剧烈冲突与相互交融中展开。

2.重视东方各国文学之间的比较研究由于中国在历史上受到以佛教为代表的古印度文化的深刻影响,在近代又受到日本文化的深刻影响,以及中国在历史上作为东亚古代文明中心向周边邻国的文化辐射,这又使中国学者的比较文学研究带有另一个鲜明的地缘性特点,即重视东方各国文学之间的比较研究。

3.早在70年代,在香港执教的美国学者李达三就将中西比较文学视为比较文学发展的新方向,并竭力倡导建立比较文学中国学派。

(二)中国学派的折衷精神1.中国学派遵循东方所特有的折衷精神(1)受到中国古代哲学的启示,中国学派采取的是不偏不倚的态度。

(2)不是强调而是淡化世界比较文学研究中的学派差异,使之具有广泛的包容性,自觉意识到各种方法和学派之间并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

2.中国学者的传统的影响研究法和平行研究法(1)一般来说,在研究直接受到西方文学影响而发生和发展起来的中国现代当代文学领域,由于事实上的联系已经发生,所以中国学者更多的是使用了法国学派的影响研究法。

(2)在涉及中西古典文学比较研究领域,由于事实上的联系并没有发生,所以基本上是使用美国学派的平行研究方法。

(三)中国学派的阐发研究1.在国内外学术界,最引人注目和为学界所公认的就是中国学者创造的“阐发法”。

2.梁启超写于1898年的《译印政治小说序》可以算作是中国最早的比较文学论述之一。

3.王国维是中国文学研究从古典向现代转换过程中的里程碑式的人物,他于1904年发表《(红楼梦)评论》,开创了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一种主流样态而具有标志性意义。

简述比较文学中国学派的发展

简述比较文学中国学派的发展

简述比较文学中国学派的发展作者:高仁薇来源:《大观》2018年第03期摘要:比较文学是文学研究的新领域,将各种文学现象作为研究领域,将“比较”的方法一以贯之,旨在寻求两国或两国以上的文学的共同规律,以期构建更为科学的文学理论和文学史体系。

文章重点阐述中国比较文学研究发展历程及现状,以及当前发展前景下中国比较文学的学科定位。

关键词:比较文学中国学派;特征;学科定位比较文学的发展可以说经历了三个主要的时段,具体来说就是欧洲阶段、美洲阶段以及亚洲阶段。

前两个阶段毫无争议以法国学派、美国学派为代表。

其中,亚洲阶段的学科理论体系之一就是比较文学中国学派。

在全球化语境下的今天,各种学术观点之间的相互交流、沟通与碰撞已经不再是一个陌生的现象,但是就学术研究领域而言,占据学术研究制高点与主动权成了各种观点的动力与支撑,也是人们公认不讳的“守则”。

就当下的的中国学术界而言,“比较文学”这个文学术语早已不再是远离人们的认知或是被排斥,而是为大多数人所耳熟能详的一个学术研究领域。

当前,对于如何将中国学派很好定位成了严肃的一个问题。

一、比较文学流派简述以影响研究学派为主的法国学派,平行研究学派为主的美国学派,比较文艺学学派为主的苏俄学派和中国学派可以说是比较文学的四个学派,其中法国学派、美国学派、中国学派堪称当下比较文学三个主要学派。

从第一个比较文学专家戴克斯特《卢梭和世界文学主义之起源》到系统运用“考证法”来研究比较文学的巴登斯贝格,以及阐述比较文学观点的梵·第根,法国学派的发展一直延续并不断发展着。

在它看来,比较文学是文学史的一个分支,属于国际关系史,它适用于研究各国作家作品之间确实存在的关系,即事实关系。

其最鲜明的一个特点就是法国学派不用美学观点去解释作品或者是探讨不同作品之间的美学关系,这使得其研究成果在拥有扎实的基础并值得推敲之余难免出现一些固有的弊端。

其一,过于强调比较文学隶属于国际关系史存在问题。

比较逻辑学的学科框架初构——从逻辑与文化的关系角度看

比较逻辑学的学科框架初构——从逻辑与文化的关系角度看
践 。这种社会文化氛 围就决定 了先 秦时期 以伦理 纲常 、 政治

文化渊源 : 三大逻辑体 系比较研 究的连 接因素
在我 国新文化建设 的过程 中,对 文化 的研 究与 建设 应 “ 给予逻 辑 的关 注 。逻辑 是 属 于 思 维方 式 方 面 的 问题 。 从文化 的角度 剖析逻 辑 , 以让 我们触 及到逻辑发展 中较 为 可
所不同。古希腊“ 文化核心是求知 , 是寻求有关世界整体及
万物的知识 ” 。这种文化核心使古 希腊 人视 “ 知是所 有人 求 的本性” “ ,为了知而追求知识 , 不 以某种实 用为 目的” 。 并
这种认知方 式的 目的是崇 尚智 慧 、 脱无 知 , 不像 我 国先 摆 而
三大逻辑所生成的文化背景各不相同。墨家逻辑依托 于先秦文化 ; 因明逻辑依托于古印度文化 ; 亚里士多德逻辑 则依托于古希腊文化。张东荪认为:逻辑是由文化的需要 “
大逻辑体系之间的差异及其原因给出较具体的解释。
在任何一个 民族 的文化发展史上 , 思维 方式特别是 逻辑
比较而 言 , 古希腊文化 与我 国先 秦文 化 、 印度文 化有 古
体系 , 可以说是 民族文化 的核 心组成 部分。逻辑思维方式 从 不 同的角度影 响文 化 , 它是人 类思想 意识 的主要 构成 。 因此 有着不可或 缺的地位 。

从逻辑 与文化 的关系角度看
张四化 , 葛字宁
( 州大学 人文学 院, 贵 贵州 贵阳 502 ) 505
摘 要: 比较逻辑研 究的范 围是相 当宽泛 的, 不仅 包括 古代 、 近代 、 代的逻 辑之 间的纵横 比对、 现 内在 汇通 , 而
且 包括世界 三大逻辑传 统的透视性 比较 。比较逻辑 学应 当是建基 于各种逻辑 学科之 上 的一 门综合性 理论 学科 , 它

略论中国比较文学:发展脉络现状及展望

略论中国比较文学:发展脉络现状及展望

略论中国比较文学:发展脉络现状及展望中国比较文学是一门关注文学作品间相互比较和对比、探究文学现象的学科。

自20世纪初进入中国,经过百年的发展,中国比较文学已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研究脉络和学术特色。

本文将就其发展脉络、现状及未来展望进行略论。

发展脉络1. 初期阶段中国比较文学的奠基人是唐德刚。

20世纪初期,他在南洋东南海岸创办《文艺时报》,首创了文学批评和文学比较两个领域。

唐德刚在其著作中提出,“西学而不化则东废西裂,日新而不精则东厓西阁”。

他的观点表明要同时吸收西方深刻思想和思维方式,并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

2. 现代主义时期20世纪30年代至50年代,中国出现了现代主义文学和文论,涌现出一大批关注时代变迁与人性问题的杰出作家和批评家,如胡风、钱钟书、艾青等。

他们倡导以现代主义文学为楷模进行比较研究,预示了比较文学的文本志与时代志比较方向。

3. 中国文学转型时期20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是中国文学走向新时期的阶段。

这个时期,中国在经过文化大革命和改革开放的推动之后,文学出现了新的转型,多元化、现代化的文学新势力正在形成。

同时,时代变革也反映到比较文学当中,出现了以多元文化、跨文化为研究方向的比较文学研究,如黄杏林、艾力、钱莉芳等人的研究。

现状当前,中国比较文学的多元发展已展现出坚实的发展基础和多样化的研究方向:1. 文本文化比较研究在文本文化比较研究方面,首先出现的是与中国相关的外国文学比较,如中国文化与历史与希腊古典文化等。

此外,比较许多文学流派、文学风格、文学史上的某个时期或代表人物之间的差别与联系,这样的研究对于中西文化理解的互相提高至关重要。

跨文化比较研究作为研究方向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关注。

研究者以文化观念、价值观、人性观等不同的角度对西班牙、欧洲,美洲原住民等等进行了比较。

跨文化比较研究有助于我们深入了解和认识文化的多样性,促进了文化交流与融合。

媒介文化比较研究是一种对全球流行文化的探讨,它主要研究全球化之后的文化交流、文化借鉴和文化转换等问题,如全球文化产业和全球化新闻。

中国逻辑学的发展及其与西方的差异

中国逻辑学的发展及其与西方的差异

中国逻辑学的发展及其与西方的差异中国逻辑学作为一门独特的学科,在中国哲学体系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逻辑学在不断发展壮大的同时,也逐渐与西方逻辑学产生了一些差异。

本文将就中国逻辑学的发展历程以及与西方逻辑学的差异进行探讨。

中国古代逻辑思想的萌芽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的诸子百家。

在《尚书》、《周易》等经典著作中,就包含了一些逻辑思维的内容。

而孔子、孟子等儒家学派的思想中也融入了逻辑推理的元素。

然而,真正系统地发展中国逻辑学的是明清时期的理学家们。

朱熹的“格物致知”、“致知格物”思想,强调了理性思维在认识世界中的重要性,对后世的逻辑学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

随着现代科学的兴起,中国逻辑学也逐渐走向现代化。

20世纪初,胡适等学者开始将西方逻辑学引入中国,推动了中国逻辑学的现代化进程。

中国逻辑学在吸收西方逻辑学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研究体系和方法论。

在这一过程中,中国逻辑学与西方逻辑学产生了一些差异。

首先,中国逻辑学更加注重实践和应用。

中国传统文化中强调实践至上的思想影响了中国逻辑学的发展。

中国逻辑学家更加关注逻辑思维在实际问题解决中的应用,强调逻辑推理与实际问题的结合。

这与西方逻辑学在一定程度上更加理论化和抽象化的特点形成了鲜明对比。

其次,中国逻辑学在研究方法上也有所不同。

中国逻辑学更加注重整体性和系统性,倾向于将逻辑思维与中国传统文化、哲学思想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研究方法。

而西方逻辑学则更加注重形式逻辑和符号逻辑的研究,强调逻辑规律的抽象和形式化。

此外,中国逻辑学在研究内容上也呈现出一些特点。

中国逻辑学更加注重道德伦理、人文关怀等方面的逻辑思考,强调逻辑思维与人类生活、社会实践的联系。

而西方逻辑学则更加注重科学技术、形式推理等方面的研究内容,强调逻辑思维在科学领域的应用。

总的来说,中国逻辑学的发展历程丰富多彩,与西方逻辑学相比具有独特的特点和优势。

中国逻辑学在传承和发展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吸收借鉴了西方逻辑学的先进理念,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研究体系和方法论。

中国学派比较文学第三阶段学科理论的建构

中国学派比较文学第三阶段学科理论的建构

对国际比较文学发展的贡献和影响
提出了新的比较文学理论,丰富了比较文学的研究领域
推动了比较文学学科的发展,提高了比较文学的国际地位
促进了不同国家、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理解 激发了国际比较文学学者的研究热情,推动了比较文学研究的深入发 展
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的情况和展望
中国学派比较文学第三阶段在国际学术界具有重要地位,受到广泛关注和认可。
03
中国学派比较文学第三阶段的理 论建构 章节副标题
学科理论建构的必要性
学科理论建构是学科发展的基础 和前提
学科理论建构有助于提高学科的 学术地位和影响力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学科理论建构有助于推动学科的 深入研究和发展
学科理论建构有助于促进学科的 交流和合作
学科理论建构的原则和方法
第二阶段的发展背景和主要成果
发展背景:20世 纪80年代,中国 学派比较文学开 始兴起
主要成果:提出 了“比较文学” 的概念,并开始 进行跨学科研究
代表人物:钱钟 书、季羡林等
主要研究领域: 文学、历史、哲 学、宗教等
第三阶段的发展背景和主要成果
背景:20世纪 80年代以来, 中国学派比较 文学逐渐兴起, 受到国内外学 者的关注和研
地位:中国学派比较文学在国际上具有重要地位,其研究成果被广泛认可和应用
贡献:中国学派比较文学在推动比较文学学科的发展和理论创新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
前景:中国学派比较文学在国际上的前景广阔,有望成为比较文学学科的重要力量
影响:中国学派比较文学在国际上的影响不断扩大,对世界各国的比较文学研究产生 了积极影响
05
中国学派比较文学第三阶段的学 科建设章和节副人标题才培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 ! 4 % 617 . 。 会在中国呢5 ”
二、 折衷精神
在比较文学的历史发展过程中, 以研究各国文学的 事实联系为主的法国学派,和以突破这种事实联系的美 国学派, 曾经产生过激烈的争论。 作为跨越中西文化的中 国比较文学研究,也作为比较文学自欧美到东亚大陆的 连续性历史发展,中国学者对于争论已久并且各自具有 鲜明特色的法国学派和美国学派,应当采取什么样的态 这可以用比较文 度呢5 中国学者作出了自己的独特选择, 学中国学派的倡导者之一李达三的观点来阐明。 论语・子 古老的中国哲学以具有 “ 和而不同 ” % 《
较文学界普遍关心的重大学术课题,同时这也是一个引 起广泛争议的学术课题。 目前就这个课题, 热切盼望者有 之, 高声疾呼者有之, 观望者有之, 怀疑者有之, 否定者有 之。 是否果真存在一个比较文学的中国学派0 其内在逻辑 架构是什么 0 阐发法在中国比较文学研究中究竟占据什 么地位 0 如何评估中国比较文学的学术价值和不足之处 0 本文将力图就这些问题作出合乎事实本身的评说。江西社会科学
4567895 :;<56= :<5>7<>?
・文学・语言・
逻辑架构与发展前瞻
比较文学中国学派评议 !代 迅
-$$.)’ , ( 西南师范大学中文系, 重庆北碚
"摘
要 # 中国比较文学研究带有鲜明的地缘性特点, 它从自己的历史资源与现实需要出发开展研究, 逐
渐在比较诗学、 阐发研究、 东方文学比较和比较文化等领域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优势, 丰富了传统比较文学的 内涵,使国际比较文学研究走出了过去法国学派和美国学派囿于同质的西方文化的地域圈子,成为跨越中西 文化的真正意义上的国际比较文学, 在学科研究范式上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当然, 正在发展中的中国比较文学 研究能否最终成为一个学派, 还需要时间来进一步验证。 " 关键词 # 比较文学; 中国学派; 跨文化; 折衷精神; 阐发研究 " 中图分类号 # 1$ & $% " 文献标识码 # 2 " 文章编号 # )$$- & ’)/3 ( !$$% , $/ & $$!! & $’
・!"・
冯雪峰的 《 鲁迅和俄罗斯文学的关系及鲁迅创作的独立 特色 》 , 就是运用比较文学中影响研究方法, 探讨中国文 学接受俄罗斯文学影响及其原因的优秀论著,特别是后 一篇文章列举了许多事实,来说明鲁迅所受到的作为中 国现代文学的 “ 导师和朋友 ” 的俄罗斯文学的影响, 并揭 示了鲁迅受到这种影响的原因。即以 !# 世纪 $# 年代末 以来中国大陆的比较文学研究而论, 曾小逸主编的 《 走向 % 湖南人民出版 世界文学—— — 中国现代作家与外国文学 》 社 &’() 年版 * 一书, 收录了叶子铭、 王富仁、 陈平原等一 大批中青年学者研究中国现代作家受到外国文学影响的 著述, 这实际上是 “ 文革 ” 后的中国学者在现代文学领域, 运用影响研究方法所取得的学术成果的一次集中展示。 在涉及中西古典文学比较研究领域,由于事实上的 联系并没有发生,所以基本上是使用美国学派的平行研 究方法, 钱钟书的 《 诗可以怨 》 和朱光潜 《 中西诗在情趣上 的比较 》 , 就是国内比较文学界公认的平行研究的杰出典 范。 前者是一篇比较诗学的论文, 从中西文学理论的广泛 比较中, 令人信服地确立了 “ 诗可以怨 ” 即艺术的否定性 原则, 后者则从中西诗歌的爱情观比较入手, 进入到深层 的中西文化心理比较的层面,从文学差别进入文化差 别。宗白华的 《 中国诗画所表现的空间意识 》 、 钱钟书的 《 中国诗与中国画 》 ,则是中国学者所作的跨学科研究的 典范论述。 和当今中国学界不同的是, 这些前辈的学界大 师一般都是很谨慎地从一些具体的细小问题入手,似乎 并不奢望建立能够囊括中西乃至世界的共同文学理论体 系, 更不热衷于生产美学和艺术理论的普遍原理, 这也许 能够给我们当前的比较文学,特别是比较诗学研究的越 来越趋于宏大叙事而出现的某种理论偏失以某种启示。 钱钟书的 《 谈艺录 》 从许多具体的文学现象入手, 由 于涉及的大多是中西古典文学和古典诗学问题,因此主 要是采用了平行研究的方法,并广泛涉及了哲学、历史 学、 心理学、 文化人类学等诸多学科领域, 探幽烛微, 阐发 了许多跨越中西文学的共同诗心与文心,受到海内外学 界的一致推重而成为中国比较文学研究的经典著作。中 国大陆第一本以 《 中西比较诗学 》 命名的学术著作 % 曹顺 庆著, 北京出版杜 &’(( 年版 * , 也是采用了平行研究的方 法。 而在当今的文学批评走向文化批评的潮流中, 在以影 视为中心的大众文学研究中,在美学与文学基本理论的 研究中, 则更多地使用了跨学科的研究方法, 在文学与哲 学、 经济学等领域之间流动穿梭, 一大批中青年学者采用 跨学科的研究方法取得了引人注目的学术成果。
比较文学作为一种文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在中国,如 同在其他国家一样,具有久远的历史和丰富的内容。但 是, 作为一门学科在中国正式诞生, 却是在 )* 世纪末叶 和 !$ 世纪初叶在西方文学影响下发生的。 !$ 世纪上半 叶的王国维、 朱光潜、 钱钟书等人的著述, 至今仍然是中 国比较文学发展史上的标志性文本;吴宓等人率先把比 较文学研究引入南京、北平和抗战时期的昆明等地的中 国著名院校,都代表着中国比较文学所曾经拥有过的繁 由于当时特定历史条件 荣和辉煌。 从 ’$ 年代到 .$ 年代, 下“ 左” 的学术氛围, 在香港和台湾地区比较文学长足发 展的同时, 中国大陆的比较文学研究却成为禁区, 陷入沉 寂。 在日益走向国际化的学术语 随着 /$ 年代打开国门, 境中, 有着优秀学术传统的中国比较文学迅速复兴, 在以 北京大学比较文学研究所乐黛云为核心的学术群体的大 力推动和组织下,中国比较文学走向了学术上的体制化 和国际化, 其标志是中国比较文学学会于 )*/’ 年在深圳 正式成立, 并成为国际比较文学学会的分支机构, 各省、 市、 自治区的比较文学学会也相继成立, 大陆和香港、 台 湾的比较文学研究逐渐合流, 国际交流日渐频繁, 学术氛 围渐趋浓厚, 一大批有份量的研究成果纷纷问世。 比较文学中国学派的发展和建立,以及作为具有中 国比较文学鲜明方法论特点的阐发法,已成为国内外比 " 收稿日期 # !$$% & $’ & !$
云等著名学者的大力推动下再次复兴,并成为中国人文 社会科学领域的一门 “ 显学 ” , 这实际上是标志着东方比 较文学的崛起,使国际比较文学界深受鼓舞。120/ 年中 国比较文学学会成立,当时的国际比较文学学会会长佛 克玛指出: “ 国际比较文学学会非常需要中国同行的支
31 4 持, 以维持并提高文学研究的国际水准 ” 。 事实上, 比较
3" 4 “ “ .、 %《 . 的朴素 执两用中 ” 、 过犹不及 ” 路》 论语・先进 》
辩证思维传统而饮誉世界,李达三根据中国哲学的固有 传统和比较文学的历史发展经验提出,中国学派实乃中 “ 庸学派, 它遵循东方所特有的折衷精神, 采取的是不偏 不倚的态度。它是针对目前盛行的两种比较文学学派 —— — 法国学派和美国学派而起的一种变通之道。……它 不独承认上述两种学派所拥有的优点,并且加以吸收和 利用。但在另一方面,它设法避免两派既有的偏失 ” 3 7 4
% 61"2 .
。这构成了中国比较文学研究的第二个基本特点, 即
不是强调而是淡化世界比较文学研究中的学派差异,使 之具有广泛的包容性,自觉意识到各种方法和学派之间 并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 中国学者广泛使用了法国学派的影响研究、美国学 派的平行研究及跨学科研究等诸种方法。在新世纪的今 天, 回眸中国比较文学研究的时候, 我们可以大胆地这样 讲,中国学者在比较文学研究的实践过程中,使用最广 泛、运用最成功的,依然是传统的影响研究和平行研究 法, 这是为世界比较文学研究所公认的、 已经完善和成熟 并且仍然行之有效的方法,这也是中国老一辈比较文学 研究者所流传下来的优秀传统。 一般来说,在研究直接受到西方文学影响而发生和 发展起来的中国现代、 当代文学领域, 由于事实上的联系 已经发生,所以中国学者更多的是使用了法国学派的影 响研究法。瞿秋白的 《8俄罗斯名家短篇小说集 9 序 》 和
一、 跨文化
中国比较文学研究最重要的特点是跨文化。 西方比 较文学研究是在西方同质文化的圈子里发生和发展起来 的,并且由于在近代世界格局中非欧美国家和地区的从 属地位, 使“ 欧洲中心论 ” 一直占据着统治地位, 西方学者 在很长的时期里并未意识到异质文化之间开展文学比较 研究的重要意义, 他们不仅认为这没有什么不妥之处, 而 且怀疑异质文化之间能否开展比较文学研究。 其实, 这种 做法不仅有悖于比较文学学科的基本宗旨,而且妨碍了 比较文学发展成为真正的国际性学科。 和西方比较文学显著不同的,是在西方影响下发展 起来的中国的比较文学研究。由于比较文学学科是从西 方传入, 这使中国学者具有特殊的国际学术视野, 同时灾 难深重的祖国又赋予中国学者以强烈的民族文学意识, 因而中国比较文学从一开始就跨越了中西文化的辽阔地
" 作者简介 # 代迅 ( )*+% — , , 男, 重庆人, 现为西南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 主要从事文艺学研究。
・ !!・
域和复杂多样的文化内涵,在异质文化之间的剧烈冲突 与相互交融中展开。 以朱光潜、 钱钟书等人为代表的一批 优秀的中国学者, 背负中国文学的深厚传统, 远涉重洋到 西方求学,自然而然地注意到了中西文学跨文化的比较 研究,试图把这种比较引向建立跨越中西文学的共同诗 学结论, 这是过去的西方学者没有或很少作过的事情, 为 中国比较文学研究打上了鲜明的民族烙印。 与此相关的是,由于中国在历史上受到以佛教为代 表的古印度文化的深刻影响,在近代又受到日本文化的 深刻影响,以及中国在历史上作为东亚古代文明中心向 周边邻国的文化辐射,这又使中国学者的比较文学工作 带有另一个鲜明的地缘性特点,即重视东方各国文学之 间的比较研究。 在中国和印度、 中国和日本之间的比较文 学研究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在中国和韩国之间及 中国与东南亚各国之间的比较文学研究也正在稳步推 进。 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国际政治与经济格局的重 大变化, 传统的殖民主义体系土崩瓦解, 第三世界国家在 国际政治舞台上迅速崛起,以及东方国家经济的逐步发 达和政治地位的稳步上升,随着中西之间比较文学的逐 步展开, 跨文化研究对西方学者也产生了明显影响, 西方 国家也已经开始注意到跨越东西文化的研究,在西方学 界比较文学以及语言学的教学与研究中,都把跨文化的 阅读和翻译作为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前国际比较文学学 会会长佛克玛等著名的西方比较文学研究者,都充分认 识到了并呼吁过开展东西比较文学研究的重要性,美国 学者厄尔・迈勒的 《 比较诗学 》 从“ 文类 ” 角度切入, 试图 建立跨越中西的诗学体系,被认为是西方学者在这方面 的重要成果之一。 但是, 传统的 “ 欧洲中心论 ” 的影响并不是那么容易 消除,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事实上在今天仍然处于世 界政治、 经济与文化的中心地位。 东西方的文化传统与语 言符号之间的巨大差异, 种种复杂的历史与现实因素, 都 使西方学者能直接介入东西方的异质文化研究者仍是极 少数和个别,而中国恰恰是一个具有悠久文化传统和众 多人口的东方大国,中国历史上所创造的文学艺术曾经 璀璨夺目, 当今的中国又向世界敞开了大门, 中国比较文 学研究已经成为世界比较文学领域中最活跃的力量之 一。 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 使国际比较文学界自然而然把 希望寄托到了以中国为代表的中、 日、 韩和印度等东方国 家的学者身上。 早在 !# 世纪 $# 年代,在香港执教的美国学者李达 三 % &’() &* +,,),- . 就将中西比较文学视为比较文学发展 的新方向, 并竭力倡导建立比较文学中国学派。 世界比较 文学界已经意识到, 如果没有中国的积极介入和参与, 比 较文学研究就不可能成为真正的国际性学科, 因此, 他们 对中国比较文学极为关注。大陆中国比较文学在经过 /# 至 $# 年代在特殊历史条件下的沉寂后,0# 年代在乐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