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人性化管理的哲学思考
中国古代管理思想的总结
![中国古代管理思想的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e7393a5e58eef8c75fbfc77da26925c52cc591cd.png)
中国古代管理思想的总结中国古代管理思想源远流长,不同朝代和学派的思想家对于管理问题有着各自的独到见解。
本文将对中国古代管理思想进行总结,包括儒家、道家、法家等学派的观点,而后为读者提供一些思考。
在这些思想家的指导下,中国古代管理实践的丰富经验和智慧至今仍然对我们有所启示。
首先,儒家的管理思想强调以德治国,以德治家。
儒家注重人际关系,强调人与人之间的道德约束和和谐相处。
儒家认为管理的核心是以身作则,领导者必须具备高尚的品德和道德操守,以影响身边的人和整个团队。
儒家的管理理念依靠仁者爱人的道德准则,注重培养个人的道德品质和待人处事的技巧,促进个人发展和社会秩序的和谐。
道家的管理思想强调无为而治。
道家强调自然与人事的和谐统一,主张无为而无不为,管理者应该以柔性管理而非强制约束,让事情按照自然规律发展。
道家认为,管理者应该尊重自然,顺其自然地引导和帮助他人,减少人为干预,发挥不可思议的力量。
法家的管理思想强调以法治国,以法约束人。
法家的思想受到法治观念的影响,主张利用法律和制度约束管理,以达到秩序和效率。
法家认为,人性本恶,只有通过严格的法律规范和制度设计,才能克服人的自私和欺诈行为,维护社会的正常运行。
此外,中国古代管理思想中还有墨家的管理观念,墨家认为管理的核心是公正和公平,强调以才干而非身份衡量个人,注重选拔人才和提拔有为之人。
历史上的管理者也通过实践总结了一些成功的管理经验。
在古代中国的管理实践中,可以看到很多智慧的运用。
例如,一些领导者把重点放在选拔和培养人才上,通过业务能力和道德品质的双重考核,吸引了许多优秀的人才,提高了组织的整体素质。
同时,一些领导者注重激励员工的积极性,通过奖励和赏罚,提高员工的动力和工作效率。
还有一些领导者善于化解冲突,通过妥善处理各方利益和意见的矛盾,实现合作共赢的目标。
在总结中国古代管理思想时,我们不仅要看到这些思想的优点,也要看到其局限性。
儒家注重道德,但有时过于理想化,忽视了实际利益的考虑;道家推崇无为而治,但有时面临现实情况时缺乏应对之策;法家强调法律和制度,但过于重视条条框框而忽略了人性的复杂性。
中国式管理的人道哲学
![中国式管理的人道哲学](https://img.taocdn.com/s3/m/b26bc43feefdc8d376ee325d.png)
中国式管理的人道哲学(本文为我国著名管理专家、中国企业管理学会理事张正平在中国管理学会“2013青岛论坛”上的演讲,根据录音整理,有删节,题目为编者所加,未经本人审阅)“道”始于《老子》,是道家哲学的最高范畴,也是中国古代哲学中最重要的范畴之一。
春秋战国时期,“道”就开始分成“天道”和“人道”,“天道”是指客观世界的存在形式和规律;“人道”这是指人、人的价值、伦理道德、人的认识等。
“人道”其实就是关于主体人的人生管理的哲学,亦可称作人生哲学,强调的是在管理过程中必须“得道尊道”,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要形成一种良性互动,管理者在管理中要尊重个人的价值,要效法自然、无为而治、顺应民心,进行创新并做到和合共赢,进而引导被管理者修心养性,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全面解放。
一、“道”与中国式管理“人道”的涵义“道”是道家哲学的最高范畴,构成了其哲学体系的核心。
在中国式管理科学领域是如何定义“道”的涵义呢,人道与道的关系是什么?下面将进行一定探讨。
(一)道的涵义老子指出,“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恒名也。
”关于“道”这一个字,殷周之际的金文中已经出现。
但作为中国古代哲学中最重要的范畴之一的“道”,目前普遍认为其最早源于《老子》,其涵义博大精深。
就其原义而言,道指道路,是指行进的线路。
人们行走的线路谓之道路,物体运行的线路谓之轨道。
总起来说,它们都是“道”。
比如,《易经·履》说:“履道坦坦。
”其中的“道”就是指人行之路,意思是行走的大路平坦坦。
后来,道的内涵由具体向抽象的方向延伸,逐渐普遍化、一般化,引申出法则、规律、方法等。
如《易经》中“道”字四见,都是指道路而言;今文《尚书》言“道”,又拓展为言说、方法。
当“道”从金文、《易经》的道路之“道”,向《尚书》、《诗经》的规律、方法之“道”过渡的时候,意味着道的本身也是一个动态的变化过程,也预示着道必然要一分为二,从而演变成为中国古代哲学的重大问题——天人之辨。
中国古代思想家对人性的理解
![中国古代思想家对人性的理解](https://img.taocdn.com/s3/m/2f0866f96037ee06eff9aef8941ea76e58fa4a17.png)
中国古代思想家对人性的理解中国古代思想家对人性的理解可以追溯到公元前6世纪左右。
在各个学派中,儒家、道家和墨家等思想体系的代表人物,对于人性的本质和特点有着独特的见解。
虽然这些思想家的观点有所不同,但他们都致力于寻找人性的真谛,进而推动中国古代社会的文化繁荣。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主张人性本善。
他相信,每个人生来具有道德天性。
尽管人性中有潜在的恶的因素,但只要个人受到正确的教育和道德规范的引导,就能够实现自我完善,达到成为真正君子的境界。
孟子进一步发展了孔子的理论,强调人性中的善良和道德是可以发展和培养的,倡导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来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与儒家不同,道家强调“无为而治”。
老子认为,人性天然追求自由自在的状态,并主张追求道的境界。
道教提倡放弃功利心,回归自然,寻求个人与宇宙的和谐。
道家认为人性应该放下欲望,修身养性,追求内心的真实与纯粹。
这种对人性的理解对于中国古代社会的哲学与文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墨子是墨家学派的创始人,他对人性有着独特的认识。
墨子主张爱与利益平等,排斥仇恨和偏见,提倡广泛的人道主义。
他认为,人性中存在着对爱和公平的追求,而个体之间的差异仅仅是教育和环境造成的结果。
墨子强调了人性的共性和普遍性,对中国古代社会的道德伦理观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些古代思想家对于人性的理解,不仅深刻影响了当时中国社会的文化氛围,也为后世的思想家和学者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他们的理论观点也被广泛传承,并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然而,在现代社会中,人性的本质与古代思想家的理解有所不同。
后来的思想家如庄子、荀子等提出了更加细致和复杂的观点。
现代心理学和社会学的发展也进一步对人性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解读。
他们认为,人性不是简单的黑白分明,而是一个复杂的心理和文化结合体。
人性的本质存在着优秀和劣势,个体差异和环境影响也影响了人的行为和认知。
综上所述,中国古代思想家对人性的理解在推动中国古代文化的繁荣和进步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总结中国古代管理思想要点
![总结中国古代管理思想要点](https://img.taocdn.com/s3/m/029f1a58fe00bed5b9f3f90f76c66137ee064fd7.png)
总结中国古代管理思想要点中国古代管理思想是中国古代智慧和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涵盖了许多方面的内容,包括管理原则、组织结构、领导方式等。
下面是对中国古代管理思想的要点进行总结:1. 仁爱管理:中国古代管理思想强调以仁爱为核心的管理理念。
仁爱管理注重员工关怀和人性化,强调管理者对员工的关心和尊重,并倡导以德行影响员工。
2. 德治思想:中国古代强调德治思想,即以人的品德和道德为基础进行管理。
管理者应以身作则,树立良好的榜样,通过自己的品德和道德来影响和感化员工。
3. 社会和谐:中国古代管理思想注重维护组织内部的和谐关系。
管理者应注重员工之间的相互合作和协调,建立和谐的团队关系,以推动组织的发展和进步。
4. 员工参与:中国古代重视员工的参与和合作。
管理者应尊重员工的意见和建议,在决策过程中充分听取员工的意见,使员工参与到组织的决策和管理中来,增强员工的凝聚力和主人翁意识。
5. 学习和创新:中国古代管理思想鼓励员工学习和创新。
管理者应注重员工的培养和发展,提供学习和成长的机会,鼓励员工积极思考和创新,推动组织的创新和发展。
6. 重视沟通:中国古代管理思想强调有效的沟通。
管理者应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与员工进行及时、频繁、有效的沟通,传达信息,解决问题,增进团队合作和协调。
7. 领导者的角色:中国古代管理思想对领导者的角色有着明确的要求。
领导者应具备高尚的品德和道德修养,具备才能和智慧,善于发挥智慧和能力指导员工,推动组织的发展。
8. 管理方法:中国古代管理思想提出了一些具体的管理方法。
例如,民主集中制原则,即注重民主和集中两个方面的统一,使决策既具有集中统一的力量又具有广泛的民主参与;管理者应注重激励和奖惩,通过奖励和惩罚的方式来引导员工的行为等。
以上是对中国古代管理思想的要点进行的简要总结。
中国古代管理思想在现代管理理论和实践中仍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在推动组织的发展和员工的成长方面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中国古代管理思想之我见
![中国古代管理思想之我见](https://img.taocdn.com/s3/m/366a3d40be1e650e52ea996d.png)
浅析中国古代管理思想中国古代的管理思想可谓是博大精深,影响深远。
在世界的管理学领域上也可谓是独树一帜。
我仅从中国古代管理思想的特点和深刻内涵上来阐述一下我的看法。
一、中国古代的管理思想的特点1、中国古代的管理思想在管理方式上具有刚柔性这主要表现在谋与动、义与利、赏与罚、德与刑、上与下、中央与地方的管理关系上。
具体表现为以下九个方面:谋而后动的决策思想;义利两全的取舍思想;赏罚分明的激励思想;德刑并用的宽猛思想;上下同欲的同道思想;执要群效的统一思想;不偏不倚的中庸思想;对立转化的辨证思想;以人为本的民本思想。
2、中国古代管理思想从历史发展上来看具有一定的变通性。
春秋时期的管子非常强调管理者的创新精神。
“不慕古、不留今,与时变,与俗化”。
这就是对创新思想的高度概括。
“不慕古”反对的是因循守旧、抱残守缺;“不留今”是告诉我们不要被眼前的现实所迷惑,陶醉于今日的成就中,不思进取;“与时变”告诉我们的是要因时而变,顺应潮流;“与俗化”即随着习俗一起发展。
世间没有万能的钥匙,一把钥匙只能打开一把锁,凡事有计划必有变化,计划赶不上变化,如果在处理管理工作中不能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变通对待各种新情况、新问题,或者只知道用以前老办法解决新问题,是绝对无法做好管理工作的。
3、中国古代管理思想具有和谐性。
“以和为贵”“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中国古代管理思想强调和谐,主张协同,追求和谐的境界,使矛盾和差异的双方协调统一,共同构成和谐美好而又充满生机的社会。
“以和为贵”的人际关系准则在中国古代管理思想中一直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位置。
孟子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里的“人和”,就是指内部的团结、和睦。
《孙膑兵法·篡章》列举用兵得胜的五条:“得主未制,胜。
知道,胜。
得众,胜。
左右和,胜。
量敌计险,胜。
”他把取得下级兵将的支持和兵将和睦团结,作为用兵取胜五个条件中的两个,可见他对“和”的管理思想是多么重视啊!但是中国古代管理思想中的“和为贵”也不是无原则的,在讲“和”的统一性的同时,也十分重视其中存在的差异性,即在强调“以和为贵”的同时也非常重视“和而不同”,在同中存异。
中国古代的管理哲学
![中国古代的管理哲学](https://img.taocdn.com/s3/m/04066ff64b73f242326c5f5c.png)
古代管理哲学中的用人艺术探讨摘要:管理要以人为本,正确合理地任用人才是中国古代管理哲学的核心内容。
在考察相关的古代文献的基础上,将古代用人艺术归纳总结为知人、用人、励人和容人四方面,并结合现代管理科学,指出这种古老的用人艺术在新时代的管理实践中依旧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管理;用人艺术;古代哲学《管子·霸言》曰:“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为本。
”用今天的话来讲,就是管理要以人为本。
人是社会实践中唯一能动的要素。
管理作为一种社会实践,其主要的主体和客体就是人,人既是管理的中心也是管理的对象。
因此,人在管理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纵观中国几千年来的管理实践和理论,“以人为本”的思想始终是其核心。
古代管理哲学中“以人为本”思想体现在众多方面,而用人则是其中最主要的组成部分之一。
无论古今中外,用人都是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
自古以来,成功的统治者或者说管理者都不是孤军奋斗的,他们的成功都建立在驾驭人才的基础之上。
一名成功的管理人员,他本身也必定是一位精通用人艺术的大师。
远至古代有作为的君王如秦皇汉武之辈,近至当代成功的企业家如日本的松下幸之助等人,无一不拥有一套独特的用人之道。
小说《三国演义》中,刘备能占据益州,与曹、孙三足鼎立,建立自己的一方霸权,很大程度上在于他善于识人、善于用人(尤其是对诸葛亮这类人才的任用);而运筹帷幄、才能过人的诸葛亮之所以会估计错误失了街亭,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因为他一时用人不慎,没有很好地做到知人善任,错误地任用了马谡,以至于后来不得不唱起了“空城计”。
这些都很生动地说明了用人在管理中的重要性。
对于用人的重要性,古人很早就有所认识,于是诸子百家在各自的学说中或多或少都对用人之道进行了总结和概括。
《管子》强调用人要经过实践的检验:“言勇者试之以军,言智者试以官。
试于军而有功则举之,试于官而事治者则用之。
”墨家提出“尚贤”,要求不党父兄、不偏贵富、不嬖颜色,唯贤是用。
被儒家奉为六经之首的《易》中也有不少可以视作用人原则的内容,如《坤》卦象传曰:“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中国式管理的哲学思考
![中国式管理的哲学思考](https://img.taocdn.com/s3/m/4790edd2195f312b3169a595.png)
中国式管理的哲学思考文章来源:《企业活力》杂志作者:魏长霖刘莎一、企业管理中的方程式方程式是含有未知数的等式。
而企业的未来是未知的,就如同方程式中的未知数一样,是要用一定的方式方法去求得的。
这些求解过程的方式方法也就是企业的管理方式。
企业管理是由美国人提出来的,美国人的管理方式也一直是世界各国学习效仿的榜校。
然而,后起的日本在管理上却比美国还成功。
究其因,是因为日本人知道什么是管理哲学,他们除了使用管理科学以外,还十分重视经营理念。
中国人认为管理就是做人做事的道理,思维上讲究集思广益,重视归纳法。
美国式管理的哲学基础是个人主义,日本是集体主义,而中国是交互主义。
交互主义也就是一切看情况,因事而定,因人而异。
下面试用方程式求解的方式说明美国式管理、日本式管理和中国式管理。
美国式方程式=一个解日本式方程式=多个解中国式方程式=无解(全是解)美国式方程式有一个解。
因为美国人在200年前,地大人少,很少有邻居,彼此无人能帮忙,理想的方式就是自我保护,这也是生存环境所迫。
所以,美国人崇尚个人主义。
美国人是按照规章制度做事情,以法规作为行为准则,即使做错了也是因为制度的错。
美国人科学的运用管理科学。
日本式方程式有多个解。
从历史上看,日本属于农耕民族,农耕民族的特征首先表现为“集体内部的互助合作”,故日本人崇尚的是集体主义。
每一个日本人都会以集体为中心,全员一致,采取同样的行动。
日本人除了科学的运用管理科学以外,还十分重视哲学理念。
中国式方程式的无解(全是解)既有个人主义,但不完全;又有集体主义,即“彼此彼此”,也就是交互主义。
中国人要是先会做人,然后会做事,管理就是做人做事的道理。
做人就是要搞好人限关系,做事就是要提高工作绩效,搞好人际关系、提高工作绩效就是管理。
只会做人,不会做事,是一团和气,是和稀泥,管理上等于零。
相反,只会做事,不会做人,常常得罪人,这样的管理也等于零。
因此说,中国式的管理是无形胜有形,无解等于全是解。
中国古代文化与思想中的人性思考
![中国古代文化与思想中的人性思考](https://img.taocdn.com/s3/m/36fe6de4cf2f0066f5335a8102d276a201296069.png)
中国古代文化与思想中的人性思考中国古代文化和思想中,人性一直是一个重要的话题。
从古代的儒家思想到道家思想,再到佛教思想,都强调了对人性的探索和思考。
儒家思想中,人性是一种本质上不同于其他动物的属性。
人有德性,而德性是基于内在心灵的,这种心灵包括良知、人心、天理等。
儒家思想看重德教,强调人的修养和奉献,表达了中国传统文化对于人性的深刻理解。
在道家思想中,人性是一个更加复杂的问题。
道家的基本观点是追求人性的自由,缔造一个自由自在的世界。
他们认为人应该能够追求自己内心的愿望,超越种种界限。
其中,礼教的束缚便扼杀了人性的原罪。
佛教思想中,人性是一个更加严格的问题。
佛教指出,人性的基础是无常、无自性和无实体。
即使是自己的意识和心灵,都应该超越个人的贪欲和嗜好,在涅槃中找到“空性”和“法性”。
佛教最重要的是人性的超越,探索人性的真谛。
除此之外,中国古代文化和思想中,人性的理解和探索还涉及到其他方面。
例如在儒家思想中,性别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女性在传统观念中被认为比男性更加柔弱、纤细。
如果一个女性想要超越她的性别,必须要有非常坚强的意志力,勇气和毅力。
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古代文化和思想对于人性的关注和理解,深刻体现了中国文化的独特性。
通过对人性的理解,中华文化也在不断地发展和壮大。
今天,中国的文化和历史在世界上广为流传,成为了国际社会的宝贵财富。
总的来说,中国古代文化和思想中的人性探索具有深刻的哲学意义。
对于我们现在来说,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和思想,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也可以拓宽我们的视野,提升我们的审美水平和人文素养。
希望我们可以通过学习中国的传统文化和思想,更好地认识和理解自己。
中国古人的管理智慧
![中国古人的管理智慧](https://img.taocdn.com/s3/m/edf93c66abea998fcc22bcd126fff705cc175c38.png)
中国古人的管理智慧中国古人的管理智慧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
在数千年的实践中,中国古代先贤们总结了许多管理理念和技巧,对现代社会依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以下是一些中国古人的管理智慧:1. 以人为本:中国古代管理者强调以人为本,关注员工的成长和发展。
他们认识到,只有关心员工的需求,才能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2. 知人善任:中国古代管理者善于识别和选拔人才,根据每个人的特长和特点安排合适的职位。
这种管理方式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和团队凝聚力。
3. 诚信为本:诚信被认为是中国古代管理者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之一。
只有讲信修睦,才能赢得下属和合作伙伴的信任和支持,从而促进事业的发展。
4. 刚柔并济:中国古代管理者善于运用刚柔并济的管理方法,根据不同的情况调整管理策略。
他们既注重严格执行制度,又注重关爱员工,从而实现有效管理。
5. 与时俱进:中国古代管理者具有强烈的时代意识,能够根据社会发展的变化调整管理策略。
他们不断吸收新的知识和技术,以提高管理水平。
6. 善听谏言:中国古代管理者重视听取不同的意见和建议,善于集思广益。
他们深知,多方面的意见有利于更好地决策,避免失误。
7. 修身齐家:中国古代管理者注重自身修养,认为良好的品德和素质是成功管理的基础。
同时,他们还关注家庭建设,认为家庭和睦有利于事业的成功。
8. 平衡和谐:中国古代管理者追求平衡和谐的管理境界。
他们善于协调各种利益关系,实现团队内部的和谐稳定,从而为事业的发展创造有利环境。
总之,中国古人的管理智慧丰富多彩,具有深刻的哲理和强大的生命力。
在当今社会,我们应当汲取古人的智慧,将其应用于现代管理实践中,以促进个人和组织的成长与发展。
浅谈中国古代的管理哲学
![浅谈中国古代的管理哲学](https://img.taocdn.com/s3/m/1f3358d7760bf78a6529647d27284b73f2423612.png)
浅谈中国古代的管理哲学浅谈古代儒家、道家、法家的管理思想中国古代的管理思想十分丰富,包括儒家、墨家、道家、法家、名家等思想学派,其中尤以儒家、道家、法家的管理思想最为系统,最为突出。
这三家思想,深入到古代封建政治的各个方面,影响深远。
一、儒家的管理思想。
首先,儒家的管理思想的目标,大体上分为两块。
一块是“内圣”,也可以说是正己;另一块是“外王”,也可以说是正人。
我们可以这样认为,儒家的管理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管理自我,另一部分是管理他人。
古代读书人的目标,就是学而优则仕。
儒家四书经典《大学》提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修身、齐家可以看做正己,治国、平天下可以看做正人。
儒家的自我管理从修身开始:“知止而后能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
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
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儒家学说把政治和伦理结合,把国家和个人结合联系起来,构成了社会管理系统。
从管理角度来看,要想管理好国家,必须先管理好自己的家庭;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必须先管理好自己。
其二,儒家的管理出发点是以民为本的。
儒家的政治思想主张“仁政”“民贵君轻”。
君主的统治,应该以民意、民生为导向,一切为了人民的福祉。
统治阶层要有仁者精神:“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儒家的管理思想从群体之“人”这个中心展开,关注民生、民心和民信是儒家管理思想的重要取向。
其三,儒家的管理方法是“贵和中庸”。
和既是一种目标,又是一种管理方法。
儒家强调:“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和实生物,同则不继”。
在无关乎原则的问题上,应该以和为贵。
凡是有关原则的问题,则应该坚持自己的原则,和而不同。
怎样才能达到“和”的目标呢。
儒家提出了中庸。
何为中庸,不偏执于一端谓之中,坚持不变谓之中。
中庸即不偏不倚地走中道,执两用中。
儒家圣人孔子,在看待问题时,强调不走极端,坚持中道,以防止片面性。
中国古代管理哲学的启示
![中国古代管理哲学的启示](https://img.taocdn.com/s3/m/ed5c97fd998fcc22bcd10d90.png)
中国古代管理哲学的启示综观五千年来的历史,我国历朝历代均出现过管理大家,就管理及企业家素养中国要比西方现代管理学要早很多年,近现代西方管理学家多把人物化,侧重于刚性管理,把注意力集中在管理的具体方法,制度,措施,规章,设备机构等硬管理结构上而往往忽视对人的管理,即忽视对管理者与被管理者在思想道德和文化素质的培养。
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管理模式(如福特管理模式)突出了管理制度与管理程序等硬性指标,建立了一套完整的物化人的管理系统,使企业员工高度组织化,标准化,把整个企业变成一架精密的机器。
显然它忽视了组织中最根本、最活跃、最富有创造性的因素人,从而造成了人际关系的疏离和对抗,也影响了人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甚至会出现很多不该出现的悲剧。
如富士康员工跳楼事件。
而中国古代二千多年前,儒家为政以德的人文思想,不仅要求管理者具有崇高的德性和《论语·形象,而且在管理模式上必须做到由正己而正人,由修身而治人,由上行而下效。
子路》中指出: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从正反两方面证明管理者品行端正与否,对于被管理者具有的重要影响。
孔子之后,孟子依据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的思想提出:修身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根本之道,而这种管理思想在中国并没有发扬光大,却在日本结出了硕果,正所谓墙内开花墙外香。
东芝公司总裁土光敏夫先生在他的《经营管理之道》中指出:部下所注视的,与其说是管理者的正面,毋宁说是他的背影。
如果领导以身作则,那么即使他不说话,部下也能跟上。
日本的经营之神松下幸之助,更是提出上司应成为以身作则的老师这样的口号,为企业树立:不教而学的典范。
这进一步说明了管理者必须恪守承诺,操守和原则,更应是表率,所谓上梁不正下梁歪,就说的是这样。
实际上,管理企业如同治国治军一样,在孙子看来,合格的将帅除了具备崇高的道德情操和正确的人文价值的取向外,还必须具备五德,《孙子兵法.计篇》中指出将者,智,信,仁,勇,严也,孙子把智定义为人格第一要素,为五德之首,而不认同儒家的德(儒家认为德为品格之首),说明现代企业家所面临的环境及需经受的考验更像是经历战争。
从国学看人性化管理!
![从国学看人性化管理!](https://img.taocdn.com/s3/m/48614670f524ccbff021844a.png)
从国学看人性化管理!从国学看人性化管理!国学管理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企业领袖所重视,国学管理在国际国内管理领域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国学在佛、道、儒、医、武各家智慧中都体现了我们祖先伟大的管理思想。
然而,当今世界崇尚西方管理理念,却在管理实践中出现了严重问题!国学中的平衡管理思想为我们全面提升领导力打开了一扇光明之门!今天是一个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时代,而近年来以德治国、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社会主义荣辱观等在我国的倡导,学界与媒体联手推动,全球化背景下多元文化的沟通和交流促使我们寻找自己的民族之根和文化身份等等,造成了“国学热”的兴起。
所以,不要把国学仅仅了解成都是死的东西,它应该是一个活的东西,这样的国学才真正有生命力。
国学,是指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与学术。
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学,对民族精神的形成、民族文化的积淀和民族性格的影响,都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
国学,是我们的文化之母,是我们的精神珍馐,当我们与外来的经济文化发生碰撞以至承受灵魂流离压力的时候,我们猛然发现,原来家里还有那么醇香的陈年老酒,尽管我们也许会不胜酒力甚至不谙酒道,但一样会被它的磅礴气势和历史之美所折服。
对于我们从小许多人所具有的愿望也许就深深被打上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些国学中的思想精华。
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各种不同的学说先后出现。
司马谈把这些学说大略区分为阴阳、儒、墨、名、法、道六家。
后来刘向又把他们分成九种流派,这才出现三教九流的说法。
两千多年来,中华道统在于儒家学说,儒家学说也成为中华文化的主流。
儒家所倡导的,是尧、舜、禹、汤、文、武一以贯之的中华大道。
国学不一样,无论是“道家”、“儒家”、“法家”还是“兵家”,是千百年来人们在自然、社会生活中形成的经验总结,而且广泛地融入了人们的思想之中,已经形成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其精髓已成为世界华人道德观的根本,提倡学习国学,让国学精髓为现代管理服务,让国学精髓古为今用,可全面提升中华民族的道德素养,实现自我管理,这可能也是我国提出“以德治国”的原因之所在。
浅谈中国传统哲学对现代企业管理哲学的启示
![浅谈中国传统哲学对现代企业管理哲学的启示](https://img.taocdn.com/s3/m/d83819e859f5f61fb7360b4c2e3f5727a4e92453.png)
浅谈中国传统哲学对现代企业管理哲学的启示
中国传统哲学作为中华文化的血脉,包括了众多历史悠久的哲学流派和思想体系。
在
现代社会,这些传统哲学思想虽然已不再是人们的唯一信仰,但仍然为现代企业管理哲学
带来了重要的启示。
本文将依次从“仁爱”“中庸”“道德经”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仁爱”思想
“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体现了仁者爱人、以仁为本的思想理念。
在现代企业管理中,这一理念可以指导企业的管理者实现对员工的关爱和推崇,从而发挥员工的积极性和
创造力。
具体来说,在领导管理团队时,企业管理者应注重对员工的理解和尊重,关注员
工的福利和发展,让每一位员工感受到被尊重和关爱,这样才能够激发员工的兴趣和热情,更好地发挥他们的才能。
“中庸”思想体现了“不偏不倚”、“取中庸”等哲学思想,强调了一种平衡的管理
思路,企业管理者应注重发扬平衡理念,避免在决策过程中偏执或者盲目冲动。
在企业管
理中,应该遵循有利于企业长远发展的原则,平衡企业发展的各方面因素,避免过分依赖
任何一个因素操作,从而实现企业长远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三、道德经思想
“道德经”是老子创作的一部重要哲学作品,该著作中的“无为而治”和“以柔克刚”等思想体现了现代企业管理中的哲学精髓。
在管理中,要时刻注重“无矛盾”的管理理念,不要断桥铺路乃至贪图一时之利而失去企业与员工的信任,更应该拓展宽容度与仁爱理念,正确处理工作与员工之间的关系,以柔克刚,充分发挥企业内部的力量。
我国古代人际管理的哲学思考
![我国古代人际管理的哲学思考](https://img.taocdn.com/s3/m/a6187a2daaea998fcc220ed6.png)
我国古代人际管理的哲学思考林聪洋 10127007 行政管理101区队我国是世界文明的发源地之一,“中国已有了将近四千年的有文字可查的历史”。
我国古代有大禹治水、四大发明、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都江堰工程和贯通南北的大运河,统一的文字和度、量、衡,留下了像《孙子兵法》、《孙膑兵法》、《红楼梦》、《三国演义》等宝贵的文化遗产。
在这些光辉灿烂的文化遗产中,有许多“行为管理”和“管理心理”的资料供我们择善吸取。
而在于古代人际管理方面我国也有着许多先人智慧的结晶。
人性问题是管理理论的哲学基础。
我国古代的思想家对“人性”问题有不同的论述:春秋时期,孔子在《论语·阳货》中提出“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他对人性善恶问题还说得不具体。
战国时期,孟子主张“人之初,性本善”,他认为人人有善的萌芽,统治者能保持发展它,庶民则不能。
孟子的“性善说”是他“仁政说”的理论基础,这类似现代西方的Y理论观点。
荀子主张“人之初,性本恶”,他在《荀子·性恶》篇中指出:“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又说:“今人之性,饥而欲饱,寒而欲暖,劳而欲休,此人之性情也。
” 这种理论与现代管理的X理论认为工人天生懒惰、缺乏雄心、不愿负责任的观点是相似的。
韩非在《八经》篇提出“凡治天下,必因人情。
人情者,有好恶,故赏罚可用。
”这是自然人性论。
汉代扬雄认为人性中有善的一面,也有恶的一面,这又有点近拟于现代权变理论的观点。
中国传统管理思想侧重于对人的控制。
在这一点上,儒家强调礼治;道家讲无为;法家则依靠法治。
由于道法两派在具体管理实践中都走向极端,所以强调以礼为核心,兼用德与刑两手的儒家则成为中国传统社会管理控制的主流。
在儒家那里,“礼”是用来规范以等级为中心的社会秩序、社会结构及人们行为的基本手段,是治国的根本。
“礼,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者也”。
礼者,法之大分,类之纲纪也。
这些论述集中体现了“礼”在国家社会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
中国古代管理思想的人性剖析
![中国古代管理思想的人性剖析](https://img.taocdn.com/s3/m/d1905cd126fff705cc170ab7.png)
Legal System And Society
f.太{|}IJ占缸金
II管理视野fI
中国古代管理思想的人性剖析
彭加丽
摘要本文回顾了中国古代管理思想史上一些著名的管理思想流派关于人性研究的思想成果,并将各成果同现代管理理
论中的人性假设想结合进行比较分析,进行了个人评述。
关键词人性经济人社会人
意接受国家的管理,具有良好的合作意识,并且也对国家保持有高度 的忠实度,相信国家的管理是为了让民众过得更加富裕。另一方面, 孔孟也认为治国者应做到能切实关心民众疾苦,与民众和谐相处,关 心人的生存,注重人的情感,尊重人的人格,倡导一种和谐的氛围。治 国者是发自内心的做到这些,并希望能够为自己赢得更多的威信,稳 固自身地位。
参考文献: 【1】刘筱红,尤光付.谌虹,杨炎轩等.管理思想史.湖北人民出版社.2007.8 【2】刘筱红.论孔子仁义道德管理思想.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2(3).
作者简介:彭加丽,华中师范大学。
万方数据
187
中国古代管理思想的人性剖析
作者: 作者单位: 刊名:
英文刊名: 年,卷(期): 引用次数:
6.期刊论文 张震.邓朴 "行政人"人性设定:"经济人"还是"公共人"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4)
在行政管理或公共行政管理的理论和实践中,常涉及"行政人"人性设定的"经济人"或"公共人"两类路径走向."行政人"人性设定是认识、解决其他行 政管理或公共管理问题的基础或逻辑起点.对此如何做出选择应关注五个方面:一是"经济人"与"经济人化"有无区别;二是"经济人"的"普遍性"与"有限性 ";三是"公共人"的"行政人"设计如何定性;四是"经济人"与"公共人"孰优孰劣;五是"行政人"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
浅析中国古代管理思想_探寻中国古代管理思想的古为今用_贺竞择
![浅析中国古代管理思想_探寻中国古代管理思想的古为今用_贺竞择](https://img.taocdn.com/s3/m/f8e4ee44c850ad02de804151.png)
2009.5□贺竞择浅析中国古代管理思想中国古代管理思想主要是兵家、儒家、道家。
墨家、名家、阴阳家等学派的管理思想也有可取之处,但还不够系统和深刻。
兵家长于决策;兵家和道家都善于权变;儒家重视人性和人际关系,企图用道德修养与教化解决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矛盾。
如果从精神实质上衡量,儒家的管理思想类似现代西方的行为学派,兵家的决策思想类似现代的决策学派,道家的“与时迁移、因物变化”的思想类似西方的权变管理。
兵家讲韬略,道家尚权变,儒家贵和谐,这些积极成分对管理现代化均有一定的借鉴作用,都富有治国安民的管理思想。
下面仅对儒家、道家和法家的管理思想作简要阐述,便可以窥其一斑以见全豹。
一、儒家的管理思想儒家文化的特点是关心人生、社会问题,在伦理道德方面建立了相当完整的思想体系,其中蕴涵着丰富的政治管理和人事管理思想。
其一,修己安人的管理目标在儒家看来,治国首先是人的管理,而人的管理又可分为“修己”的自我管理和“安人”的社会管理两大部分。
首先,“修己”的自我管理,强调管理者只有不断提高自身个人修养与人格魅力,才能赢得部下的尊重与信任,管理过程才能有效地开展。
提醒管理者一定要重视自身的品行修养,必须做到安人先正己。
其次,“安人”的社会管理,是立足于自我修身的基础之上,其内容包括齐家、治国、平天下,即天下之本在于过,国之本在于家,家之本在于身的道理。
儒家学说把政治与伦理相结合,把国家、家庭和个人联系起来,构成了社会管理系统。
从管理角度看,要把天下治理好,就得使国家安定;为使国家安定,就需要人人从自己做起。
其二,民为邦本的管理意向孔子说:“惠则足以使人。
”也就是说,给民众以恩惠,就能很好地指使民众。
强调以民生为本的管理思想不失为古今中外均被看好的管理智慧。
儒家的管理思想从群体之“人”这个中心展开,关注民生、民心和民信是儒家管理思想的重要取向。
另外,就如何发展生产、缩小贫富差别等关系国计民生的问题进行探讨时,其基本思路也是如何让老百姓安居乐业进而促进社会的稳定与和谐。
浅谈中国传统哲学对现代企业管理哲学的启示
![浅谈中国传统哲学对现代企业管理哲学的启示](https://img.taocdn.com/s3/m/8c3b4f242379168884868762caaedd3382c4b571.png)
浅谈中国传统哲学对现代企业管理哲学的启示中国传统哲学是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现代企业管理哲学有着一定的启示和影响。
本文将从中庸之道、仁义道德、人才管理和企业文化四个方面探讨中国传统哲学对现代企业管理哲学的启示。
中庸之道是孔子提出的一种管理理念,即“中立而道行”。
这种管理理念强调在管理中要保持平衡和谐的状态,既不偏激也不消极,既不过于追求利益也不忽视利益。
对于现代企业管理而言,这意味着要注重管理过程中的平衡和稳定,避免极端行为和极端结果的产生。
中庸之道还强调要按照事情的具体情况来决策和管理,不可一概而论,这对于企业的灵活性和适应性有着重要的启示。
仁义道德是中国传统哲学的核心价值观之一,也是中国古代社会的重要基石。
在现代企业管理中,仁义道德的思想可以影响企业的经营理念和行为准则。
仁者爱人,义者守信,这是中国传统哲学对企业行为的要求。
在企业经营中,要注重维护员工的权益,关心员工的生活和事业发展,建立和谐的员工关系;在与客户、供应商等外部环境的交往中,要恪守诚信原则,守信用。
这些都是仁义道德的体现,也是企业发展的基础。
人才管理是现代企业管理中一个重要的领域,中国传统哲学对人才管理也有着一定的启示。
在中国传统哲学中,注重人的价值和人的发展是一项重要的思想。
在企业管理中,要注重人的发展和培养,尊重每个员工的个人才能和特长,为员工提供发展机会和成长空间,激发员工的潜力和创造力。
还要注重人的情感需求,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团队合作,创造积极向上的工作氛围,提升员工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企业文化是企业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之一。
中国传统哲学对企业文化有着重要的启示。
中国传统哲学强调尊重和谐,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
在企业管理中,要建立和谐共处的企业文化,强调员工之间的相互尊重和团队协作;同时还要注重企业与环境的和谐,承担社会责任,关注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这些都对企业文化的塑造和传承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人性化的中国式管理
![人性化的中国式管理](https://img.taocdn.com/s3/m/94a2f118de80d4d8d05a4f09.png)
人性化的中国式管理管理不只是工具,也不只是方法,而是文化。
中国的管理哲学,是以人为本的人性管理。
人性管理,管与理不同。
人性不喜欢被管,但却喜欢被理即被尊重。
“敬人者,人恒敬之”,把管做到理,你就成功了。
人性化的中国式管理曾仕强提到人性管理,我们必须很需要先概要地介绍一下中国式管理。
我们对“中”这个字一直都有误解,说“它是地球的中央”,或者“不偏不倚”,其实不是这样的。
“中”就是合理。
什么叫“中庸之道”?就是合理化主义。
所谓“管理”,就是你管得合理,对方就接受;你管得不合理,不管你是谁,不管你用什么方法,都没有用。
所以,作为一个中国人,一定要了解什么叫中国。
中国,就是任何事情都讲究合理的国家;要做到没有一件事情不合理,才有资格叫中国人。
很多人都在做中国式管理,也都接受着中国式的管理,只是没有讲出来罢了。
因为感觉不成系统,说不出所以然来。
我们两千多年已经这样做下来,可是近百年来我们却一直在否定它。
当主管的,向部属交代完一件事情,一定要再交代一句:“不要说是我说的。
”明明是自己说的,却不让说出去。
所以,外国人总觉得我们好像鬼鬼祟祟、心术不正。
有人会问,这样合理吗?非常合理。
因为尽管你说了“不要说是我说的”,部属还是要说出去的。
但是,说出去是部属的责任,不是你的责任。
你可以这样说,但部属不能照样讲出去。
这是很深层次的东西,全世界,我想大概只有我们善于想到这种很深层次的东西。
以人为本要了解中国式管理,一定要记住四个字:以人为本。
这也是我们今天非常提倡的原则。
在西方不是以人为本,而是以事为本。
我们两千五百年来都在以人为本。
孔子出生在山东,他最了解的一句话,“人活着,就有价值”。
人不是有工作、有贡献才有价值。
在中国的传统思想中,一个人活着,只要修养好且不伤害他人,这个人就有价值,这就是“上天有好生之德”。
现在有很多人盲目地接受西方的观念,整个社会不再以道德的标准衡量人,而是“一切向钱看”,致使整个社会的价值标准都发生了扭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人性化管理的哲学思考
对人性的认识是管理思想形成的重要理论依据。
管理者时刻都要面对着以人为主体的组织,只有从最大程度上了解人性,才能够形成高效的管理。
我国古代的管理理论在这方面很早就有所见解。
中国传统人性理论有儒家的人性可塑说(其中包括荀子性恶论和孟子性善论)、道家的人性自然说、法家的人性好利说等。
儒家的开山祖孔子最早提出“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他的弟子荀子和孟子都承继了这一“人性可塑”思想。
荀子认为人性是好利多欲的,他指出“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这里的“伪”并不是虚伪的意思,而是指性善是人为的。
他还说:“今人之性,饥而欲饱,寒而欲暖,劳而欲休,此人之情性也。
”所以他认为:如果放纵人的本性,依顺人的情欲,就一定会出现争夺。
因此,必须有“师法之化,礼义之道”才能使人们遵守礼法,从而最终趋于安定太平。
通过以上论述,可以看出,荀况的人性假设与西方管理学的X理论(其核心观点是要证明人是“人性恶”和“经济人”)十分相近。
与荀子截然相反,孟子则认为:人的性情天生是趋向善的,之所以会不善,不是资质的过错。
“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
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
”这与西方行为科学的Y
理论对人性的认识如出一辙。
Y理论认为:人并非天生就对组织的要求采取消极或抵制态度的,之所以产生这样的态度,只不过是他在组织内的经历和遭遇造成的。
不仅如此,该理论还认为:人们也并非是天生厌恶工作的,对人们来说,从事工作如同娱乐和休息一样是非常自然的。
道家崇尚自然,在道家看来,人的形体、衰老、生死等等都是自然的过程。
在这里,道家将人还给了自然,人性的获得当然必须到自然中寻找。
“同与禽兽游,族与万物并。
”人类只有摆脱了一切社会关系的羁绊,自然到与牛马为伍,同大自然融为一体,才能算得上真正圆满的人性。
法家的代表人物慎到、商鞅都认为人性是好利的。
“匠人成棺,不憎人死;利之所在,忘其丑也。
”韩非子继承并进一步深化了这一认识,他认为人性好利是出于人的本能,就连父母子女之间也是计算利而行事的。
人性假设是管理者采取管理措施的必要前提。
管理者依据自己对人性的了解,从不同方面提出各自的管理措施。
西方行为科学都假定人性不是一个“变数”。
管理者只有设法去适应人性。
在这一点上,与我国道家、法家的看法是一致的。
道家认为人性是原生的,是无法改变的,这就是最好的管理平衡,所以道家的措施是“无为而治”。
法家认为,人性是不能改造的,所以人力分散,无法成为一股力量,但人性趋利,只要有赏罚分明的制度吧人力汇集,那也无需改造。
但是,儒家都认为人性是可变的。
荀子主张“导人去伪”;孟子主张“领悟善端”。
他们都强调后天的塑造和引导,这就比一味被动地适应人性能取得更理想的管理效果,所以“儒家”管理思想才能发展两千年。
无论我国古代先贤还是西方行为学家都没有认识到:除了人的自然属性之外,在阶级社会里,人性首先体现为阶级性,它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产物。
人的阶级性,是由人的阶级地位决定的。
这就是说,一定集团的人们,长期站在一定的阶级地位,即站在一定的社会生产地位,以一定的方式,长期的生产着、生活着与斗争着,即产生他们的特殊生活样式、特殊的
利益、特殊的要求、特殊的心理、思想、习惯、观点和气派,及其对其他集团人们与各种事物的特殊关系等等,而与其他集团的人们不同,或者相反。
这就形成了人们特殊的性格、特殊的阶级性。
由于社会各阶级的人们有不同的利益、要求、思想和习惯,如是,各阶级的人们对于社会历史上的一切事物-—-如政治、经济、文化等等,就有各种不同的观察方法与处理方针。
统治的阶级根据他们的利益要求和观点来制订各种法律与制度,如是,社会上的一切政治、经济、文化制度,都成为统治阶级的东西,都充满着阶级性。
因此,人性中并不只有人的原本属性,后天的阶级性也要求管理者通过对不同阶级的了解,把阶级性放入人的本性中去改进管理思想,改良管理措施。
科学地、全面地认识人性对做好人性管理十分必要。
要做好人性管理,一方面,尊重人的个性差异,在管理过程中“用其所长,避其所短”,进行人性差别管理;另一方面,重视人的后天阶级性的差异,在管理过程中加以利用,以最合适的制度发挥人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