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的比较与运算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角的比较与运算 优秀教案设计

角的比较与运算  优秀教案设计

角的比较与运算【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掌握角的比较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结合图形用数学符号写角之间的和、差、倍、分关系。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体会观察、归纳、推理对数学知识中获取数学猜想和论证的重要作用,初步数学中推理的严谨性和结论的确定性,能在独立思考和小组交流中获益。

【教学重点】角的比较方法、结合图形用数学符号写角之间的和、差、倍、分关系。

【教学难点】结合图形对角的和、差、倍、分关系进行推理。

【教学安排】一、复习回顾,引入新课角是怎样形成的图形?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前面我们学习了线段的哪些内容?如图,已知线段AB 、CD ,你有哪些办法比较它们的大小?问题1:上图的两幅图中的两个角,如何能比较这两个角的大小? 学生活动:小组合作探究教师总结:方法一:直接用量角器来量出两个角的度数。

方法二:类似于比较两条线段的方法,即叠合。

二、互动新授问题2:比较两个角的大小。

DCA学生活动:小组合作探究,用量角器以及叠合法来比较。

教师总结:测出度数大的,角也大。

(1)用用量角器量出角的度数70°>30°∠ABC >∠DEF(2)利用叠合法比较两个角的大小步骤:1.将两个角的顶点及一边重合;2.两个角的另一边落在重合一边的同侧;3.由两个角的另一边的位置确定两个角的大小。

有三种可能B O A B /O /A /∠AEC =∠BOD∠AEC <∠BOD∠AEC <∠BOD问题3:图中共有几个角?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学生活动:小组合作探究教师总结:图中有三个角∠AOC 是∠AOB 与∠BOC 的和,记作∠AOC=∠AOB+∠BOC∠AOB 是∠AOC 与∠BOC 的差,记作∠AOB=∠AOC-∠BOC 类似地,∠AOC-∠AOB=∠BOC问题4:利用一副三角板,你能画出哪些度数的角?学生活动:思考并动手实验,小组合作讨论结果。

教师总结:B /()O /()A /()B O A B /O /()A /()BO A B /O /()A /()B O A CBO A问题5: 如下图,如果∠AOB =∠BOC ,那么 ∠AOC =2∠AOB =2∠BOC ,∠AOB =∠BOC =21∠AOC 。

《角的比较与运算》 教学设计

《角的比较与运算》 教学设计

《角的比较与运算》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角的大小比较的方法,会用度量法和叠合法比较角的大小。

掌握角的平分线的概念,会进行角的度数的运算。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操作、类比、推理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经历角的比较和运算的过程,体会类比的数学思想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在合作交流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角的大小比较方法。

角的平分线的概念及应用。

2、教学难点角的度数的运算。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演示法、讨论法、练习法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展示一些角的图片,如三角板的角、五角星的角等,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如何比较这些角的大小?2、讲授新课(1)角的大小比较度量法:用量角器测量角的度数,度数大的角大。

教师示范用量角器测量角的度数,并让学生练习。

叠合法:将两个角的顶点及一边重合,另一边在重合边的同侧,通过观察另一边的位置来比较角的大小。

教师通过演示,让学生直观地理解叠合法。

(2)角的和差展示两个角,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得出角的和与差的概念。

进行练习,让学生通过画图和计算,求出两个角的和与差。

(3)角的平分线展示一个角,将其对折,使角的两边重合,折痕所在的射线就是角的平分线。

给出角平分线的定义:从一个角的顶点出发,把这个角分成相等的两个角的射线,叫做这个角的平分线。

引导学生通过几何语言表示角平分线,并进行相关的计算练习。

3、课堂练习安排适量的练习题,包括角的大小比较、角的和差、角平分线的应用等,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4、课堂小结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主要内容,包括角的大小比较方法、角的和差、角的平分线的概念及应用。

5、布置作业布置书面作业,让学生完成课本上的相关习题。

布置拓展作业,让学生思考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角的比较和运算。

五、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等活动,自主探索角的比较和运算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角的比较与运算 优秀教学设计(教案)

角的比较与运算  优秀教学设计(教案)

角的比较和运算【第三课时】【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能正确运用角度表示方向,并能熟练运算和角有关的问题二、过程与方法能通过实际操作,体会方位角在是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能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教学重难点】一、重点:方位角的表示方法二、难点:方位角的准确表示【教学准备】预习书上有关内容【预习导学】如图所示,请说出四条射线所表示的方位角?【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谈话导入在现实生活中,有一种角经常用于航空、航海,测绘中领航员常用地图和罗盘进行这种角的测定,这就是方位角,方位角应用比较广泛,现什么是方位角呢?二、精讲点拨,质疑问难方位角其实就是表示方向的角,这种角以正北,正南方向为基准描述物体的方向,如“北偏东300”,“南偏西400”等,方位角不能以正东,正西为基准,如不能说成“东偏北600,西偏南500”等,但有时如北偏东450时,我们可以说成东北方向。

三、课堂活动,强化训练例1 如图:指出图中射线OA、OB所表示的方向。

(学生个别回答,学生点评)例2 若灯塔位于船的北偏东300,那么船在灯塔的什么方位?(小组讨论,个别回答,教师总结)例3 如图,货轮O在航行过程中发现灯塔A在它的南偏东600的方向上,同时在它北偏东600,南偏西100,西北方向上又分别发现了客轮B,货轮C和海岛D,仿照表示灯塔方位的方法,画出表示客轮B、货轮C、海岛D方向的射线。

(教师分析,一学生上黑板,学生点评)四、延伸拓展,巩固内化例4 某哨兵上午8时测得一艘船的位置在哨所的南偏西300,距哨所10km的地方,上午10时,测得该船在哨所的北偏东600,距哨所8km的地方。

(1)请按比例尺1:200000画出图形。

(独立完成,一同学上黑板,学生点评)(2)通过测量计算,确定船航行的方向和进度。

(小组讨论,得出结论,代表发言)五、布置作业、当堂反馈练习:请使用量角器、刻度尺画出下列点的位置。

角的比较与运算教学设计

角的比较与运算教学设计

角的比较与运算教学设计教学设计:角的比较与运算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角的比较与运算的概念,并能运用角的比较与运算进行问题的解决。

2.过程与方法:通过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实验、讨论与练习等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判断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数学兴趣、数学求知欲,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信心和独立思考能力。

二、教学内容三、教学重难点四、教学过程及设计1.激发兴趣(5分钟)通过引入问题的方式激发学生对角的比较与运算的兴趣,并提出具体问题:如何比较两个角的大小?2.观察实验(15分钟)让学生自由选取两根杆和一个角规进行实验,观察并记录两个角的大小。

引导学生总结发现,让学生猜想两个角的大小与杆的长度、角度的大小是否相关。

3.探究规律(20分钟)引导学生进行角度的比较,比较两种角度的大小时,可先比较角度的大小,再比较两根杆的长度;或者比较两根杆的长度,再比较角度的大小。

通过实验和探究,学生会发现角的大小不仅与角度的大小有关,还与角的位置有关。

4.角度运算(20分钟)介绍角度的运算:角的相加、角的相减和角的相等。

引导学生进行角度的运算练习,通过实际问题进行讨论和解答。

如:两个角度相加后的度数是多少?两个角度相减后的度数是多少?5.运用与拓展(15分钟)通过多个实际问题的运用,让学生掌握角度的比较与运算的方法和技巧。

并进行拓展,例如:三个角度相加后的度数是多少?6.小结与反思(10分钟)对本节课进行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

并请学生进行反思,提出关于角的比较与运算方面的问题或疑惑。

五、教学手段与资源1.教学手段:讲授、讨论、实验、练习、问题解决等。

2.教学资源:黑板、板书、杆、角规等。

六、教学评价与反馈1.教师在课堂上观察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同时指导学生进行角的比较与运算的练习和解答。

2.可以设计学生进行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并对学生的作业进行评价和反馈。

角的比较与运算教案

角的比较与运算教案

角的比较与运算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能够识别和比较不同类型的角(锐角、直角、钝角、周角)。

2. 学会使用量角器测量角的大小。

3. 掌握角的加减运算方法。

过程与方法:1. 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2. 学会用图形软件绘制不同类型的角,并进行运算。

情感态度价值观:1. 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2.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动手操作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识别和比较不同类型的角。

2. 使用量角器测量角的大小。

3. 掌握角的加减运算方法。

难点:1. 理解角的大小比较方法。

2. 熟练使用量角器。

3. 解决角的运算问题。

三、教学准备:教师准备:1. 教学PPT或黑板。

2. 量角器。

3. 各种类型的角模型或图片。

学生准备:1. 笔记本。

2. 彩笔。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通过展示各种生活中的角,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引出本课的主题。

2. 基本概念:介绍锐角、直角、钝角、周角的定义,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比较,理解它们的特点。

3. 测量角的大小:讲解如何使用量角器测量角的大小,并进行示范。

学生分组合作,互相测量角的大小,并记录结果。

4. 角的加减运算:讲解角的加减运算方法,引导学生通过画图或使用数学软件,进行角的运算练习。

5. 总结与拓展: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五、课后作业:1. 练习识别和比较不同类型的角。

2. 使用量角器测量一些角的大小,并记录结果。

3. 进行角的加减运算练习。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操作、交流等活动,自主探索角的大小比较和运算方法。

2. 利用多媒体技术与实物模型相结合,提高学生的直观感受和动手能力。

3. 分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4. 注重个体差异,给予学生个性化的指导和关爱,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得到锻炼和提高。

角的比较与运算教案

角的比较与运算教案

角的比较与运算教案第一章:角的定义与分类1.1 角的概念引入角的定义:由一点引出的两条射线所围成的图形叫做角。

强调角的顶点和两条边。

1.2 角的分类锐角:大于0°且小于90°的角直角:等于90°的角钝角:大于90°且小于180°的角平角:等于180°的角周角:等于360°的角第二章:角的测量2.1 量角器的使用介绍量角器的结构:中心点和两个可转动的刻度盘演示如何测量角的度数:将量角器的中心点对准角的顶点,将刻度盘对准角的一条边,读取另一条边的刻度。

2.2 角的度量单位度、分、秒:角度的度量单位,1度等于60分,1分等于60秒。

第三章:角的比较3.1 角的比较方法比较角的大小:通过观察角的度数或使用量角器进行测量。

强调锐角、直角、钝角的比较。

3.2 角的排序练习将给定的角按照大小进行排序。

第四章:角的运算4.1 角的加法介绍角的两边可以进行加法运算,强调结果仍为角的度数。

示例:30°+ 45°= 75°4.2 角的减法介绍角的两边可以进行减法运算,强调结果仍为角的度数。

示例:135°45°= 90°第五章:综合练习5.1 角的大小比较给出不同大小的角,练习比较它们的大小。

5.2 角的运算练习给出角度的加减运算题目,练习计算结果。

第六章:角的应用6.1 角的实际意义解释角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如钟表、自行车把手、房屋设计等。

引导学生理解角的概念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6.2 角的问题解决提供实际问题,要求学生运用角的知识解决问题。

示例:一个自行车的车把形成的角度是多少?第七章:邻补角的定义与运算7.1 邻补角的定义介绍邻补角的概念:两个角互为邻补角,当它们的度数之和为180°时。

强调邻补角的互补性质。

7.2 邻补角的运算演示如何计算邻补角的度数之和。

示例:若一个角的度数为50°,求其邻补角的度数。

角的比较与运算的教案

角的比较与运算的教案

角的比较与运算的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角的度量方法,会比较两个角的大小。

2.让学生理解角的和、差的含义,会进行角的加减运算。

3.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角的度量方法,角的和、差的含义及运算。

2.难点:角的大小比较,角的加减运算。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1.利用多媒体展示生活中常见的角,让学生观察并说出角的名称。

(二)探究活动一:角的度量方法1.教师展示角度器,引导学生学习角的度量方法。

2.学生分组练习,互相交流角的度量方法。

(三)探究活动二:角的大小比较1.教师展示两个大小不同的角,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哪个角更大。

2.学生分组讨论,探究角的大小比较方法。

(四)探究活动三:角的和、差的含义及运算1.教师展示两个角的和、差,引导学生观察并理解角的和、差的含义。

2.学生分组讨论,探究角的和、差的运算方法。

(五)课堂小结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互相交流学习经验。

(六)课后作业1.请学生独立完成课后作业,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

2.家长签字确认,监督学生完成作业。

四、教学反思1.本节课通过探究活动,让学生掌握了角的度量方法、角的大小比较以及角的和、差的运算,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2.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提高了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3.课后作业的布置,有助于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五、教学评价1.学生课堂表现:积极参与探究活动,善于思考、合作交流。

2.学生作业完成情况:认真完成作业,正确率较高。

3.教学效果: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提高了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六、教学建议1.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力,引导他们发现角的性质和规律。

2.在角的和、差的运算教学中,教师应通过实例讲解,帮助学生理解角的和、差的含义,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

3.鼓励学生参加数学竞赛、数学社团等活动,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3.2《角的比较与运算》教学设计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3.2《角的比较与运算》教学设计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3.2《角的比较与运算》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角的比较与运算》是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二节的内容,本节课主要让学生了解并掌握角的比较方法和角的运算规则。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角的大小比较方法,会运用角的大小比较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并掌握角的加减运算和乘除运算。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角的定义和基本性质,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操作能力。

但部分学生在角的比较和运算方面可能还存在困难,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针对这部分学生进行重点辅导。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让学生掌握角的比较方法,能够运用角的比较方法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掌握角的加减运算和乘除运算,能够运用角的运算规则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合作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数学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耐心和毅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角的比较方法,角的加减运算和乘除运算。

2.教学难点:角的运算规则的应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实例,引导学生了解角的大小比较和运算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动手操作法: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加深对角的大小比较和运算的理解。

3.小组合作法: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4.问答法: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激发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三角板、量角器、直尺等。

2.课件准备:角的比较和运算的课件。

3.作业准备: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练习题。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生活实例,如门的形状、钟表的指针等,引导学生了解角的大小比较和运算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利用课件呈现角的比较和运算的定义和规则,让学生初步了解角的大小比较和运算的方法。

3.操练(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利用三角板、量角器等教具,进行角的比较和运算的实践操作,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加深对角的大小比较和运算的理解。

角的比较与运算教案

角的比较与运算教案

角的比较与运算教案教学目标•了解角的比较与运算的基本概念•掌握角的大小比较和角度的四则运算•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与角度大小、运算相关的问题教学重点•角的比较与大小•角的四则运算教学难点•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教学过程1. 角的基本概念回顾•恢复学生对角的概念的理解,包括角的定义、顶点、边、度数等。

2. 角的比较与大小•从涉及角大小的实例出发,让学生探究角的大小的比较方法。

自己找寻或者提供材料,让学生辨认出哪一个角是锐角,哪一个是直角等,并判断它们之间的大小关系。

3. 角的四则运算1.加法:将相邻的角分别以其顶点为原点,共线边为X轴,分别标记刻度,然后相加。

–举例说明:•60度 + 30度 = 90度2.减法:将被减角和减角以其顶点为原点,共线边为X轴,分别标记刻度,然后相减。

其实,可翻折角进行建模,然后应用加法原则进行运算。

–举例说明:•180度 - 60度 = 120度3.乘法:不同角度之间的乘法,能够应用余弦公式进行计算。

–举例说明:•cos(60度) * cos(30度) = (1/2) * √(3)/24.除法:只能应用余弦公式进行计算,即除以某一角的余弦值来使角度相除。

–举例说明:•cos(60度) / cos(30度) = 1/√(3)4. 实际应用•联系实际应用场景,例如使用角的比较与运算解决一个三角形问题;或者试着去解决以下问题:–一段铁棒,一端是x度,另一端是y度,在中间钳制一把夹子,勾出了z度,问夹子的大小是多少度?教学总结•总结角的比较与运算的基本概念与方法•强调实际应用,让学生掌握角的比较与运算的解决实践问题的方法参考资料•《初中数学》•《初中数学知识同步课程》。

角的比较与运算教案

角的比较与运算教案

角的比较与运算教案教案标题:角的比较与运算教学目标:1. 理解角的概念,并学会使用度量角的单位(度)进行比较和运算。

2. 能够比较不同角度的大小,并能够进行角的加法和减法运算。

3. 能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在图形中测量角度、判断角的性质等。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投影仪、白板、彩色笔、角度测量器、角度模型等。

2. 学生准备:直尺、铅笔、作业本。

教学过程:引入活动:1. 利用投影仪或白板,呈现一些日常生活中的角度图像,如直角、锐角、钝角等,并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这些角的特点。

2. 引导学生思考角的比较和运算的必要性,让他们意识到角度的大小和关系对于解决问题的重要性。

知识讲解:1. 角的概念:角是由两条射线共享一个公共端点而形成的图形部分。

2. 角的度量:介绍角的度量单位——度,并解释1度等于360分之1个圆周角。

3. 角的比较:通过示例和练习,教授学生如何比较两个角的大小,包括通过直观观察、使用角度模型、使用角度测量器等方法。

4. 角的运算:介绍角的加法和减法运算,包括同侧角、邻补角、互补角和对顶角的概念,并通过实例演示如何进行角的运算。

示范与练习:1. 给学生提供一些角度比较和运算的练习题,让他们通过观察、测量和计算来判断角的大小和进行角的运算。

2. 引导学生在实际问题中应用所学知识,如在图形中测量角度、判断角的性质等。

巩固与拓展:1. 给学生布置一些角度比较和运算的作业题,以巩固所学知识。

2. 鼓励学生主动寻找更多关于角度比较和运算的实际应用,并在下节课进行分享和讨论。

评估与反馈:1. 在课堂上进行个别或小组评估,观察学生在角度比较和运算方面的表现,并及时给予指导和反馈。

2. 批改学生的作业,评估他们对于角度比较和运算的掌握程度,并及时纠正他们的错误。

教学延伸:1. 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究三角函数的概念和应用,拓展他们对角度比较和运算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2. 引导学生了解更多关于角度的应用领域,如航海、建筑等,并鼓励他们进行相关的研究和实践。

教案角的比较和运算

教案角的比较和运算

角的比较和运算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角的概念,能够识别和比较不同类型的角。

2. 培养学生运用角的性质和运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提高学生对几何图形的认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空间想象力。

二、教学内容1. 角的概念和分类:锐角、直角、钝角、平角、周角。

2. 角的度量:度、分、秒的换算。

3. 角的比较:大于、小于、等于。

4. 角的运算:加法、减法、乘法、除法。

5. 实际问题:运用角的运算解决生活中的几何问题。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角的分类、度的换算、角的比较和运算。

2. 难点:角的运算方法和实际问题的解决。

四、教学方法1. 采用直观演示法,通过实物和图形引导学生认识角的概念。

2. 采用讲授法,讲解角的分类、度的换算、角的比较和运算方法。

3. 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实际问题学会运用角的运算解决几何问题。

4.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准备1. 教具:角模型、度量工具、几何图形。

2. 教学素材:PPT、案例分析题。

3. 学具:学生角模型、度量工具、练习本。

六、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一个几何图形,引导学生认识角的概念。

2. 讲解角的分类:介绍锐角、直角、钝角、平角、周角的定义和特点。

3. 讲解角的度量:介绍度、分、秒的换算方法。

4. 角的比较: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学会比较不同角的大小。

5. 角的运算:讲解角的加法、减法、乘法、除法运算方法。

七、课堂练习1. 完成PPT上的练习题,巩固角的分类和度量的知识。

2. 进行小组讨论,探讨角的比较和运算的方法。

八、案例分析1. 出示一个实际问题,要求学生运用角的运算方法解决。

2. 分组讨论,引导学生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九、课堂小结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角的分类、度的换算、角的比较和运算的方法。

2. 强调角的运算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十、作业布置1. 完成练习本上的相关练习题,巩固角的比较和运算的知识。

七年级数学上册《角的比较与运算》教案、教学设计

七年级数学上册《角的比较与运算》教案、教学设计
2.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如何准确测量角的度数,以及如何比较两个角的大小。
3.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在讨论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引导学生总结角的比较方法和运算规律。
(四)课堂练习
1.教师发放练习题,题目包括角的测量、角的比较、角的运算等,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
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教师巡回辅导,关注学生的解题过程,及时发现并纠正错误。
2.量角器的使用方法:教师讲解量角器的构造和原理,演示如何使用量角器测量角的度数,并强调测量时的注意事项,如量角器的放置、视线与刻度线平行等。
3.角的运算规律:教师通过典型例题,讲解角的加减乘除运算规律,引导学生掌握运算方法,并强调运算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三)学生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组讨论
1.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发放一些角度不同的卡片,要求学生用量角器测量卡片上的角度,并进行比较。
9.教学反思方面,教师应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总结经验教训,不断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质量。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出示一张画有各种角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同学们,你们在生活中见过这些角吗?它们有什么特点?”通过这个问题,让学生从生活实际中感受角的存在,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加强操作训练,让学生在实践中熟练掌握量角器的使用方法,提高测量角的准确性。
3.通过典型例题和变式训练,帮助学生巩固角的运算规律,提高他们的运算速度和准确度。
4.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实施分层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重点:角的定义、分类、性质;量角器的使用方法;角的运算规律。
3.小组合作,设计一道关于角的运算的应用题,并给出解答过程。要求题目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和实际意义,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4.3.2角的比较与运算》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初中数学人教版12七年级上册

《4.3.2角的比较与运算》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初中数学人教版12七年级上册

《4.3.2 角的比较与运算》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角的比较基本概念和基本方法,包括角的度量、角的表示法及如何通过角的比较来解决问题。

同时,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力。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在于让学生熟练掌握角的比较方法,包括大小比较和数量关系比较。

教学难点在于如何引导学生理解并运用角的运算规则,如角度的加法、减法以及角度与弧度之间的转换等。

同时,通过例题和练习,加深学生对角的比较与运算的理解和运用。

三、教学准备为确保本节课的顺利进行,需要准备的教学资源包括:数学教材、黑板或白板、投影仪、教学课件、例题和练习题等。

同时,教师需要提前熟悉教材内容,准备好相关的教学方法和策略,确保学生能够充分理解和掌握角的比较与运算的知识点。

四、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在课堂的开始,教师首先通过生活中的实例来引导学生进入本课的主题——角的比较与运算。

可以首先展示几个不同大小的角,让学生观察并描述它们的特点。

随后,教师可以提出一些与角有关的生活问题,如“在道路上行驶的汽车转弯时,如何判断转角的大小?”等,激发学生的思考兴趣。

二、知识铺垫在正式进入角的比较与运算的学习之前,教师需要先对相关的基础知识进行铺垫。

这包括角的定义、角的表示方法、以及之前学过的与角相关的基本概念。

这一环节的目的是为了确保学生能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新的知识。

三、角的比较教学1. 比较方法介绍教师首先介绍几种常用的角的比较方法,如重叠法、度量法等。

在介绍每一种方法时,都要详细说明其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确保学生能够正确使用这些方法。

2. 实例演示教师通过具体的例子来演示角的比较过程。

在演示过程中,教师可以邀请学生参与,让他们亲自动手操作,加深对角的比较方法的理解。

3. 学生实践学生自己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角的比较实践。

教师巡视指导,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操作,确保学生能够正确掌握角的比较方法。

数学人教版(2024版)七年级初一上册 6.3.2 角的比较与运算 教学教案 教学设计01

数学人教版(2024版)七年级初一上册 6.3.2 角的比较与运算 教学教案 教学设计01

第六章几何图形初步6.3.2 角的比较与运算教学目标课题 6.3.2 第1课时角的比较与运算授课人素养目标1.能比较两个角的大小,会计算角的和、差.2.会利用三角尺拼角,锻炼动手动脑能力,培养合作交流意识.教学重点学会比较角的大小的方法,并且能够进行简单的角度加减运算.教学难点含度、分、秒的角度的和、差运算.教学活动教学步骤师生活动活动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情境引入】有一天李明和王芳各带了一把折扇(状态如下).同学们有办法帮他们进行判断吗?学习完今天这节课,大家就能轻松找到答案了!【教学建议】教师可准备好道具,现场示范,让学生有更生动的认识.设计意图从生活中的情境引入,激发学生的兴趣,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基础.活动二:实践探究,获取新知探究点1角的大小比较问题我们已经知道了比较两条线段长短的方法,怎样比较两个角的大小呢?类比线段长短的比较,你能得出哪些比较方法?度量法和叠合法.【教学建议】(1)教师可适当引导学生回顾用量角器进行度设计意图类比线段的大小比较方法探究角(1)现有如图两个角∠1和∠2,请你用量角器量出它们的度数,并比较它们的大小.通过用量角器进行度量,得到∠1=55°,∠2=40°.因为55°>40°,所以∠1>∠2.(2)下面是用叠合法比较两个角的大小所得到的不同情况,请你结合图形,判断两个角的大小.【对应训练】如图,射线OC,OD分别在∠AOB的内部、外部,下列各式错误的是④(填序号).①∠AOB<∠AOD;②∠BOC<∠AOB;③∠COD<∠AOD;④∠AOB<∠AOC.解析:根据用叠合法比较两个角的大小分析可知①②③正确,④错误..问题1(教材P173思考)类比两条线段的和与差,你能结合右图说明什么是两个角的和与差吗?教师总结:共顶点的几个角,可进行加减.问题2(教材P173探究)参考下图,借助一副三角尺的角,结合角的和、差运算,可以画出哪些度数的角?列表总结:教材P174练习第1,2题.例(教材P174例2)如图,O是直线AB上一点,∠AOC=53°17′,求∠BOC的度数.分析:AB是直线,∠AOB是平角,∠BOC与∠AOC的和是∠AOB.解:由题意可知,∠AOB是平角,∠AOB=∠AOC+∠BOC,所以∠BOC=∠AOB-∠AOC=180°-53°17′=126°43′.【对应训练】教材P174练习第3题.运算.【课堂总结】师生一起回顾本节课所学主要内容,并请学生回答以下问题:1.比较两个角大小的方法有哪些?2.借助三角尺利用角的和、差可以画出哪些角?3.如何进行度、分、秒的加、减运算?【知识结构】【作业布置】1.教材P178习题6.3第2(5),3(3),9题。

角的比较与运算课程设计

角的比较与运算课程设计

角的比较与运算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角的比较与运算的基本知识,学会使用量角器进行角的度量,掌握大小比较、加减运算等基本技能,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动手能力。

二、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角的概念和分类:介绍角的定义,区分锐角、直角、钝角、平角和周角等基本概念。

2.角的度量:讲解量角器的使用方法,引导学生学会用度量工具测量角的大小。

3.角的比较:教授比较角的大小的方法,让学生能够判断两个角的大小关系。

4.角的运算:介绍角的加减运算规则,引导学生学会进行角的加减运算。

5.实际应用: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角的比较和运算。

三、教学方法为了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将采用以下几种教学方法:1.讲授法:在讲解角的概念、分类和运算规则时,采用讲授法,清晰地传达知识信息。

2.讨论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经验,培养学生的交流能力和合作精神。

3.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4.实验法: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使用量角器进行角的度量,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我将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选用符合课程标准的教材,为学生提供权威、系统的学习材料。

2.参考书:提供相关的参考书籍,丰富学生的知识视野。

3.多媒体资料:制作课件、动画等多媒体资料,直观地展示角的概念和运算过程。

4.实验设备:准备量角器等实验设备,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五、教学评估本节课的教学评估将采用多种方式,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

评估方式包括:1.平时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小组讨论等表现,以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兴趣。

2.作业:布置相关的练习题,要求学生独立完成,通过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估学生的掌握程度。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4.3.2《角的比较与运算》教学设计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4.3.2《角的比较与运算》教学设计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4.3.2《角的比较与运算》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角的比较与运算》是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第4章“角的计算”的第3节内容。

本节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角的概念、分类以及度量单位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主要让学生掌握角的比较方法,以及学会运用角的运算规则进行计算。

教材通过角的度量工具——量角器,引导学生探究角的比较方法,并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掌握角的运算规则,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几何基础,对角的概念、分类和度量单位有所了解。

但学生在角的运算方面可能还存在一些困难,如对量角器的使用不熟练,对角的运算规则理解不深刻等。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学生的实际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让学生掌握角的比较方法,学会运用角的运算规则进行计算。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几何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角的比较方法,角的运算规则。

2.教学难点:量角器的使用,角的运算计算方法。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具体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学习角的比较和运算。

2.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3.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用具:量角器、直尺、三角板、多媒体设备等。

2.教学资源:教学课件、练习题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引出本节课的主题——角的比较与运算。

如:在几何画图中,如何比较两个角的大小?如何计算两个角的和?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角的比较与运算的相关知识,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角的概念、分类和度量单位。

同时,介绍量角器的使用方法,让学生对角的运算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数学人教版(2024版)七年级初一上册 6.3.2 角的比较与运算 教学教案 教学设计02

数学人教版(2024版)七年级初一上册 6.3.2 角的比较与运算 教学教案 教学设计02

第六章几何图形初步6.3.2 角的比较与运算第1课时教学目标1.会比较角的大小,并且能够进行简单的角度加、减运算.2.通过合作交流、探索发现的形式归纳出比较角的大小的方法,并且学会运算.3.培养自主学习、归纳比较的能力,增强数学学习的乐趣.重点难点重点比较角的大小的方法,简单的角度加、减运算.难点角的比较及角的和、差运算.教学设计教学准备课件、直尺、量角器、三角尺等.导入新课师:成功永远属于努力攀登高峰的人.在爬山时,如图1,你会选择从山的哪一面上山呢?陡坡还是缓坡?图1 图2学情预设:学生会选择缓坡.师:选择陡坡还是缓坡实际上就是比较两个角的大小问题.你们能直接观察出图2中的这两个角哪个大,哪个小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方面的知识.【设计意图】用源于生活的图片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好奇心,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感性认识,诱发学生对新知识的渴望.目高效课堂探究一:角的大小比较与线段长短的比较类似,我们可以用量角器量出角的度数,然后比较它们的大小(度量法);也可以把它们的一条边叠合在一起,通过观察另一条边的位置来比较两个角的大小(叠合法).活动要求:任意画出两个角,采用不同的方法比较两个角的大小.学生活动:度量两个角的大小或将两个角剪下来叠合在一起比较大小.提问:两个角的大小有几种情况?学情预设:学生回答出有3种,小于、等于、大于.提问:你能结合下图,描述比较/AOB与/A'O'B'大小的方法和结果吗?∠AOB<∠A′O′B′∠AOB=∠A′O′B′∠AOB>∠A′O′B′师生共同归纳总结:比较角的大小主要采取以下两种方法:(1)量出度数,再比较大小;(2)剪下来,再叠合比较大小.【设计意图】通过类比,让学生学会比较角的大小的方法.探究二:角的和与差观察下图,图中共有几个角?类比两条线段的和与差,你能结合此图说明什么是两个角的和与差吗?学情预设:学生观察思考后回答问题,图中共有3个角,分别是∠AOC,∠AOB,∠BOC.在上图中,<AOC是ZAOB与/BOC的和,记作∠AOC=∠AOB+∠BOC.∠AO是∠AOC与<BOC的差,记作∠AOB=∠AOC-∠BO.类似地,∠AOC-∠AOB=∠BOC强调:角的和与差本质上是数形结合的典型,应向学生点出这一数学思想.【设计意图】类似两条线段的和与差研究两个角的和与差,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探究三:用三角尺拼角如图,借助一副三角尺的角画出了75°,15°的角,你还能画出哪些度数的角?试一试.师生活动:教师出示问题,学生动手操作.学情预设:学生还能够画出135°,105°,150°等度数的角.教师引导学生共同得出规律:凡是15°的倍数的角(0°~180°)都能画出来.【设计意图】通过开放性的问题能使学生觉得新颖,一方面能让学生巩固角的和与差,另一方面也让学生对特殊角的大小有了直观认识.探究四:例题讲解例如图,O是直线AB上一点,,求∠BOC的度数.师生活动: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再找学生分析问题的解决思路,师生共同书写解题过程.分析:AB是直线,<AOB是平角./BOC与<AOC的和是∠AOB.解:由题意可知,∠AOB是平角,∠AOB=∠AOC+∠BOC,所以∠BOC=∠AOB−∠AOC=180∘−53∘17′=126∘43′.教师小结:进行角度的加、减运算时,要将度与度、分与分、秒与秒分别相加、减.分、秒相加时,逢60要进位;相减时,如果不够减要借1作60.本题中应借1°,先将180°化为179°60',再进行减法运算.【设计意图】通过具体问题的解决,强化角的和、差运算,规范解题过程.三作业设计基础性作业:教材练习第1~3题.提高性作业:教材习题6.3第9题.教学特色1.创设实际情境,激发兴趣设计两条上山的路,问学生从哪条路上山更省力,缓坡还是陡坡?通过追问为什么,将这个生活问题抽象出了一个数学问题-比较两个角的大小,从而揭示了本节课的课题.良好的学习情境必然会唤醒学生主动探究的欲望,必然会带给学生潜能充分的发挥.2.目标定位准确,提升素养本节课主要围绕角的大小比较、角的和与差展开,通过知识的生成,培养学生图形语言、文字语言以及符号语言三者之间的转化能力.3.课堂评价,夯实基础挑选有代表性的练习题进行知识巩固,课堂上学生自主完成,真正做到少而精,检验学生对所学新知识的掌握程度,拓展学生的思维.。

角的比较与运算教案

角的比较与运算教案

角的比较与运算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识别和比较各类角(锐角、直角、钝角、周角)。

(2)学会用度量工具(量角器)测量角的大小。

(3)掌握角的加减运算方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实践、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2)学会用图形软件(如几何画板)绘制各类角,并进行角的运算。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积极性。

(2)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各类角的概念及识别。

(2)角的大小的度量方法。

(3)角的加减运算方法。

2. 教学难点:(1)角的大小比较。

(2)角的加减运算。

三、教学准备1. 教具:量角器、直尺、三角板、多媒体设备。

2. 学具:学生用书、练习本、彩色笔。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多媒体展示各类角的图片,引导学生回顾角的概念。

(2)提问:你们知道如何比较角的大小吗?2. 探究与交流:(1)学生分组讨论,总结比较角大小的方法。

(2)小组代表分享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3. 实践操作:(1)学生用量角器测量教材中的各类角,并记录结果。

(2)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4. 课堂小结:(1)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

(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

五、课后作业1. 完成教材中的相关练习题。

2. 利用图形软件(如几何画板)绘制各类角,并进行角的运算。

3. 收集生活中的角,进行观察和分类。

六、教学策略与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角的大小比较方法。

2. 利用合作学习法,鼓励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团队协作能力。

3. 运用实践操作法,让学生动手测量角的大小,提高动手能力。

4. 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丰富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七、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回顾角的概念,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比较角的大小。

2. 探究与交流:分组讨论,总结比较角大小的方法。

3. 实践操作:用量角器测量角的大小,教师巡回指导。

七年级数学人教版上册4.3.2角的比较与运算教学设计

七年级数学人教版上册4.3.2角的比较与运算教学设计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增强学生对数学学科的兴趣和热情,激发学习积极性。
2.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学习态度,养成好的学习习惯。
3.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
4.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增强自信心。
二、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在学习角的概念和性质后,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基础。但在角的比较与运算方面,学生可能还存在以下问题:对于角的大小比较方法,部分学生可能仍感到困惑,难以准确把握;角的度量单位及换算关系,学生可能记忆不牢固,容易出现错误;在角的运算方面,学生可能会对运算规律及应用感到困惑。因此,在本章节的教学中,教师应关注以下几点:
3.角的运算:讲解角的加、减、乘、除运算规律,通过典型例题,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运算方法。
(三)学生小组讨论
在小组讨论环节,教师将组织学生进行以下活动:
1.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个角度,讨论如何比较大小,并分享比较方法。
2.学生互相测量角度,练习角的度量单位及换算关系。
3.小组内讨论角的运算规律,并尝试解决实际问题。
作业布置要求:
1.学生需独立完成基础练习题和提高练习题,确保掌握角的比较与运算的基本知识。
2.应用题和拓展题可适当发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小组合作题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加强团队合作,共同完成任务。
4.思考题旨在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培养数学思维能力。
5.教师在批改作业时,要关注学生的解题思路和过程,及时给予反馈和指导。
(二)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发现角的大小比较方法,培养观察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2.设计丰富的教学活动,如小组合作、实际操作等,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角的度量单位及运算。

4.3.2 角的比较与运算的教学设计

4.3.2 角的比较与运算的教学设计

4.3.2 角的比较与运算1.叙述角的定义?答案:(1).静态:有公共端点的两条射线组成的图形叫做角;(2).动态:角可以看成是一条射线绕着它的端点从一个位置旋转到另一个位置所形成的图形。

射线旋转时经过的平面部分叫角的内部。

2.比较线段长短,有哪些方法呢?3.如图,已知线段AB、CD,你有哪些办法比较它们的大小?4.将周角、锐角、直角、平角、钝角按从大到小排列。

答:周角>平角>钝角>直角>锐角类比线段长短的比较,你认为该如何比较两个角的大小?1.把量角器放在角的上面;使量角器的中心和角的顶点重合;2.零度刻度线和角的一条边重合;3.角的另一条边所对的量角器上的刻度,就是这个角的度数。

2. 叠合法想一想:你能用图形和几何语言说明两个角的大小关系吗?( 两个角分别记作∠AOB,∠A'O'B' )问题2:思考:图中共有几个角?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答:有三个角,关系是:∠BOC是∠AOC与∠AOB的差,记作∠BOC=∠AOC-∠AOB.∠AOC是∠AOB与∠BOC的和,记作∠AOC=∠AOB+∠BOC,∠AOB是∠AOC与∠BOC的差,记作∠AOB=∠AOC-∠BOC,动手做一做:在纸上画∠AOB,然后将其剪下来,将其沿经过顶点的线对折,使边OA与OB重合.将角展开,折痕上任取一点记作点C.类比线段中点的定义,填空:∠AOC___=__∠COB;∠AOB=_2__∠AOC概念:从一个角的顶点出发,把这个角分成相等的两个角的射线,叫这个角的平分线我们把射线OC叫做∠AOB的角平分线∵OC 是∠AOB 的角平分线,∴∠AOC=∠BOC∠AOB=2∠BOC=2∠AOC.例1.如图,O是直线AB上一点,∠AOC=53º17′,求∠BOC的度数.解:由题意可知,∠AOB是平角,∠AOB=∠AOC+∠BOC,∴∠BOC=∠AOB-∠AOC=180º-53º17′=126º43′.变式训练如图,已知∠AOB=80°,∠AOC=15°,OD是∠AOB的平分线,求∠DOC的度数.解:因为∠AOB=80°,OD是∠AOB的平分线,所以∠AOD=∠BOD=40°.因为∠AOC=15°,所以∠DOC=∠AOD-∠AOC=40°-15°=25°.例2.把一个周角7等分,每一份是多少度的角(精确到分)?解:360º÷7=51º+3º÷7=51º+180′÷7≈51º26′.答:每份是51º26′.变式训练如图,∠BOC-∠AOB=20°,∠BOC∶∠COD∶∠DOA=4∶5∶6,求∠AOB的度数.解:设∠BOC=4x°,则∠COD=5x°,∠DOA=6x°,∠AOB=360°-(4x°+5x°+6x°),因为∠BOC-∠AOB=20°,所以4x°-[360°-(4x°+5x°+6x°)]=20°,解得x=20,所以∠AOB=60°.方法总结:涉及到度、分、秒的角度的加与减,要将度与度、分与分、秒与秒分别相加、减,分秒相加时逢60要进位,相减时要借1作60.要点1角的比较1.填空:(1)∠AOC=∠AOB+∠_______;(2)∠BOD=∠COD+∠_______;(3)∠AOC=∠AOD-∠_______;(4)∠BOC=∠______-∠______-∠_____;(5)∠BOC=∠AOC+∠BOD-∠_______.答案:BOC;BOC;COD;AOD;AOB;COD;AOD2.已知∠ABC=30°,BD是∠ABC的平分线,则∠ABD=______度.答案:153.如图,OC平分∠AOD,OD平分∠BOC,下列结论不成立的是()A.∠AOC=∠BODB.∠COD=12∠AOB C.∠AOC=12∠AOD D.∠BOC=2∠BOD答案:B4.如图,直线AB,CD相交于点O,OA平分∠EOC.(1)若∠EOC=70°,求∠BOD的度数;(2)若∠EOC∶∠EOD=2∶3,求∠BOD的度数.解:(1)∠AOE =12∠COE =35°, ∠DOE =180°-∠COE =180°-70°=110°,∠BOD =180°-∠AOE -∠DOE =180°-35°-110°=35°(2)∠COE =180°×25=72°,∠DOE =180°×35=108°, ∠BOD =180°-∠AOE -∠DOE =180°-12×72°-108°=36° 5.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角的大小与角的边的长短没有关系B. 角的大小与它们的度数大小是一致的C. 用叠合法比较两个角的大小,只要把两个角的顶点和任意一边重合即可D. 用度量法比较两个角的大小,只要把两个角的度数量出,比较度数的大小即可 答案:C6. 如图所示,已知O 是直线AB 上一点,∠1=40°,OD 平分∠BOC ,则∠2的度数是( )答案:D7. 如图所示,若∠AOB =∠COD ,那么( )A. ∠1>∠2B. ∠1<∠2C. ∠1=∠2D. ∠1,∠2大小不定答案:C8. 如图所示,OD 平分∠AOC ,OE 平分∠BOC ,且∠DOE =90°,试说明:A ,O ,B 三点在同一条直线上.解:由OD 平分∠AOC ,OE 平分∠BOC ,可知∠1=∠2,∠3=∠4,∠AOB =∠1+∠2+∠3+∠4=2∠2+2∠3=2(∠2+∠3)=2∠DOE =2×90°=180°, 所以A ,O ,B 在同一条直线上.9. 如图,∠BOC -∠AOB =20°,∠BOC ∶∠COD ∶∠DOA =4∶5∶6,求∠AOB 的度数.解:设∠BOC=4x°,则∠COD=5x°,∠DOA=6x°,∠AOB=360°-(4x°+5x°+6x°),因为∠BOC-∠AOB=20°,所以4x°-[360°-(4x°+5x°+6x°)]=20°,解得x=20,所以∠AOB=60°.教材练习题1—3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角的比较与运算》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解析
角的比较和运算是在学生学习了角的基本知识之后对角的进一步认识,更是对几何图形中相关联的量
的认识的加深.本节课重点是掌握角的大小比较方法,能进行简单的角的和、差运算;难点是找到图形中
角与角的关系.学好本节课对于学生今后的几何学习有很大的启发作用.
二、学生学情分析
角的比较和运算是初中七年级上册的内容,学生刚刚开始接触数学中几何部分内容,对于几何学生仅
限于对图形的简单认识而不能了解图形中潜在的联系,对于简单的几何逻辑推理语言仅仅在线段相关问题
中使用过.借助于本节课内容的传授能够帮助学生建立简单的条件与结论对应的概念,学会使用数学语言
描述数学问题本质.
三、教学策略分析
引课
用肢体语言所能展现的几何图形引入新课,让学生意识到数学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还要最终服务
于生活.
角的比较
运用类比的方法让学生学会用已有的知识探知未知的知识,基于学生对线段大小比较方法的掌握,在
抛出角的大小比较后,让学生自行寻找角的大小比较方法.希望可以让学生养成良好的数学基本素养,为
学生提供思考的空间,养成善于思考,勤于思考的习惯.
归纳,在学生提出比较的方法之后,要培养学生归纳的习惯.数学的灵感来源于不断地对数学知识的
归纳,形成自己的数学触感.归纳能力也是学生所要具备的一种基本能力,在教学中我会多引导学生发现、总结,既可以提高学生对数学的探知兴趣还能提高学生归纳的能力,进而增加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角的和、差
辨析能力的培养,在一个图形中认识几个角之间内在联系为重点,让学生学会把一个式子转化成为多
个同等变形的式子,养成学生对同一公式不同表现形式的掌握,认识复杂图形中的内在联系.学会发现一
个变化的数学问题中不变的量或关系,并能根据这个量或关系解决相应问题.
发展逻辑推理语言,角平分线的定义中除了让学生能够将定义引申为条件与结论的对应,还要简述几
何语言,体会数学逻辑连接词的作用,并且能在今后的学习中学会恰当使用这样的连接词,来阐述数学问
题的因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