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3G移动通信系统

合集下载

2024版《移动通信系统》PPT课件

2024版《移动通信系统》PPT课件

蜂窝移动通信网络规划与优化
网络规划
根据覆盖和容量需求,确定基站 位置、配置参数、频率规划等,
以保证网络质量和覆盖效果。
网络优化
针对网络运行中出现的问题,进 行参数调整、干扰排查、覆盖优 化等,以提高网络质量和用户满
意度。
规划与优化方法
包括传播模型校正、仿真模拟、 路测数据分析、参数调整等手段。
04
访问控制策略
根据用户身份和权限控制其对系统资源的访 问
审计与监控
对系统的访问和操作进行审计和监控,及时 发现和处理安全事件
08
未来移动通信发展趋势与 挑战
5G/6G愿景与关键技术挑战
5G/6G愿景
实现全球覆盖、超高速率、超低时延、超大连接, 构建万物互联的智能世界。
关键技术挑战
高频谱利用、大规模天线技术、超密集组网、全 频谱接入等。
无线城域网可应用于城市范围内 的多种场景,如智能交通、智能 电网、安防监控、应急通信等。
通过无线城域网,可以实现城市 范围内的快速、便捷、高效的无 线通信服务,推动城市的信息化 和智能化发展。
05
卫星移动通信系统
卫星移动通信概述及特点
卫星移动通信是利用地球静止轨 道卫星或中、低轨道卫星作为中 继站,实现区域乃至全球范围的
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
02
物联网在移动通信中的应用场景
包括智能家居、智能交通、智能医疗、智能物流等。
03
物联网在移动通信中的技术实现
物联网在移动通信中的技术实现主要包括传感器技术、无线通信技术、
云计算技术等。通过这些技术,物联网可以实现与移动通信网络的深度
融合,为人们提供更加便捷、高效、智能的服务。
03

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精品PPT课件

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精品PPT课件

本章提示
后3G(Beyond 3G)技术已显露端倪。由于人们希望能在移动 环境中数据传输速率更高,即从2Mbit/s提高到100Mbit/s,因此还 需要研究更高传输速率的调制技术、软件无线电技术、智能天线技 术和广带(Broad band)IP网络技术,这就是4G移动通信技术研究。
1.1 概述
3.智能天线技术
其特点在于以较低的代价换得无线覆盖范围、系统容量、业务质量、 抗阻塞和掉话等性能的显著提高。
二、 第三代移动通信新技术
4.多用户检测
多用户检测的基本思想是把所有用户的信号都当做有用信号,而不 是当做干扰信号。
考虑到复杂度及成本等的原因,多用户检测主要围绕基站进行。
二、 第三代移动通信新技术
二、 第三代移动通信新技术
1.高效信道编译码技术
在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中都采用了卷积码和Turbo码两种纠错编码。 在高速率、对译码时延要求不高的数据链路中使用Turbo码以利于其
优异的纠错性能;考虑到Turbo码译码的复杂度、时延的原因,在语 音和低速率、对译码时延要求比较苛刻的数据链路中使用卷积码, 在其他逻辑信道中也使用卷积码。
1.IMT-2000的主要目标和要求
(3)提供高质量的多媒体业务 包括高质量的语音、可变速率的数据、高分辨率的图像等多种业务,实 现多种信息一体化。 (4)足够的系统容量,强大的多种用户管理能力,高保密性能和服务 质量。
1.IMT-2000的主要目标和要求
为实现上述目标,ITU对无线传输技术提出了以下要求:
二、 第三代移Hale Waihona Puke 通信新技术2.软件无线电技术
基本思想: 高速模/数(A/D)和数/模(D/A)转换器尽可能靠天线处理,所有 基带信号处理都用软件方式替代硬件实施。

3G介绍

3G介绍

2) 补充工作频段 补充工作频段 (1) 频分双工 频分双工(FDD)方式 1755~1785 MHz、 方式: 方式 、 1850~1880 MHz。 。 (2) 时分双工(TDD)方式 2300~2400 MHz, 与无线 时分双工 方式: 方式 电定位业务共用, 均为主要业务, 共用标准另行制定。 电定位业务共用 均为主要业务 共用标准另行制定。 3) 卫星移动通信系统工作频段 卫星移动通信系统工作频段 1980~2010 MHz、 2170~2200 MHz。 、 。
2. 实现目标 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的目标包括以下几个主要方面: 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的目标包括以下几个主要方面 (1) 与第二代移动通信系统及其他各种通信系统 固定电话系统、 无绳电 与第二代移动通信系统及其他各种通信系统(固定电话系统 固定电话系统、 话系统等)相兼容。 话系统等 相兼容。 (2) 全球无缝覆盖和漫游。 全球无缝覆盖和漫游 无缝覆盖和漫游。 (3) 支持高速率 高速移动环境 支持高速率(高速移动环境144 kb/s; 室外步行环境 高速移动环境 室外步行环境 环境384 kb/s; 室内环境 2 Mb/s)的多媒体 话音、 数据、 图像、 音频、 视频等 业务。 的多媒体(话音 业务。 的多媒体 话音、 数据、 图像、 音频、 视频等)业务
服 务 质 量 控 制 无线资源管理算法 QoS 频率分集 分组数据 下行发分集 可采用Rake接收机 接收机 可采用 进行多径分集 基于负载的分组调度 支持, 支持,以提高下行链 路的容量
主要技术标准- 主要技术标准-WCDMA
基站同步方式: 基站同步方式:支持异步和同步的基站运行 信号带宽: 信号带宽:5MHz 码片速率: 码片速率:3.84Mc/s 发射分集方式: 发射分集方式:TSTD、STTD、FBTD 、 、 信道编码:卷积码、Turbo码 信道编码:卷积码、 码 调制方式: 调制方式:QPSK 功率控制:上下行闭环、 功率控制:上下行闭环、开环功率控制 解调方式: 解调方式:导频辅助的相干解调方式 语音编码: 语音编码:AMR

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3G)的发展历史

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3G)的发展历史

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3G)的发展历史ITU TG8/1早在1985年就提出了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的概念,最初命名为FPLMTS(未来公共陆地移动通信系统),后在1996年更名为IMT-2000(International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2000)。

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的目标是:世界范围内设计上的高度一致性;与固定网络各种业务的相互兼容;高服务质量;全球范围内使用的小终端;具有全球漫游能力;支持多媒体功能及广泛业务的终端。

为了实现上述目标,对第三代无线传输技术(RTT)提出了支持高速多媒体业务(高速移动环境:144Kbps,室外步行环境:384Kbps,室内环境:2Mbps)、比现有系统有更高的频谱效率等基本要求。

第三代移动通信标准发展大事记1985年,未来公共陆地移动通信系统(FPLMTS)概念被提出。

1991年,国际电联正式成立TG8/1任务组,负责FPLMTS标准制订工作。

1992年,国际电联召开世界无线通信系统会议(WARC),对FPLMTS的频率进行了划分,这次会议成为第三代移动通信标准制订进程中的重要里程碑。

1994年,ITU-T与ITU-R正式携手研究FPLMTS。

1997年初,ITU发出通函,要求各国在1998年6月前,提交候选的IMT-2000无线接口技术方案。

1998年6月,ITU共收到了15个有关第三代移动通信无线接口的候选技术方案。

1999年3月,ITU-R TG8/1第16次会议在巴西召开,此次会议确定了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的大格局。

IMT-2000地面无线接口被分为两大组,即CDMA与TDMA。

ITU-R TG8/1巴西会议结束不久,爱立信与高通达成了专利相互许可使用协议。

1999年5月,国际运营者组织多伦多会议上30多家世界主要无线运营商以及十多家设备厂商针对CDMA FDD 技术达成了融合协议。

1999年6月,ITU-R TG8/1第17次会议在北京召开,这次会议不仅全面确定了第三代移动通信无线接口最终规范的详细框架,而且在进一步推进CDMA技术融合方面取得了重大成果。

3G-3(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简介)

3G-3(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简介)

(b)在移动系统的IP应用; (b)在移动系统的IP应用; 在移动系统的IP应用 (c)自适应天线; (c)自适应天线; 自适应天线 (d)如何使无线通信技术满足发展中国家的需求 (d)如何使无线通信技术满足发展中国家的需求
2010/6/5
3G-3
9

WP8F下设6个工作组和一个特设组: WP8F下设6个工作组和一个特设组: 下设
3G-3 7
2010/6/5

WP8F的职Leabharlann WP8F的职责(a)负责IMT-2000及 后续系统的总体研究; (a)负责IMT-2000及 后续系统的总体研究; 负责IMT 负责IMT 2000及后续系统地面部分的研究 IMT- 及后续系统地面部分的研究; 负责IMT-2000及后续系统地面部分的研究; 与WP8D密切配合进行IMT-2000及后续系统卫星部分 WP8D密切配合进行IMT-2000及后续系统卫星部分 密切配合进行IMT 的研究; 的研究; (b)更新现有IMT-2000有关建议的主导组,其中卫星 (b)更新现有IMT-2000有关建议的主导组, 更新现有IMT 有关建议的主导组 部分与WP8D密切配合; 部分与WP8D密切配合; WP8D密切配合 (c)负责与ITU- (c)负责与ITU-T,ITU-D在IMT-2000及后续系 负责与ITU ITU- IMT-2000及后续系 统有关问题的联络; 统有关问题的联络; (d)保持与其他标准化组织(SDO)的合作关系 (d)保持与其他标准化组织(SDO)的合作关系 保持与其他标准化组织(SDO)
WCDMA cdma2000 TD-SCDMA UWC-136
2010/6/5 3G-3
DECT
13

3GPP与3GPP2 与

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3G

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3G

目前国际电联接受的3G标准

目前国际电联接受的3G标准主要有以下三种: WCDMA、CDMA2000与TD-SCDMA。CDMA是 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码分多址)的缩写, 是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的技术基础。第一代移动通信 系统采用频分多址(FDMA)的模拟调制方式,这种系 统的主要缺点是频谱利用率低,信令干扰话音业务。 第二代移动通信系统主要采用时分多址(TDMA)的数 字调制方式,提高了系统容量,并采用独立信道传送 信令,使系统性能大为改善,但TDMA的系统容量仍然 有限,越区切换性能仍不完善。CDMA系统以其频率规 划简单、系统容量大、频率复用系数高、抗多径能力 强、通信质量好、软容量、软切换等特点显示出巨大 的发展潜力。
三个技术标准的比较

1、双工模式
WCDMA与CDMA2000都是采用FDD(频分数字双工)模式,TD-SCDMA采用TDD (时分数字双工)模式。FDD是将上行(发送)和下行(接收)的传输使用分 离的两个对称频带的双工模式,需要成对的频率,通过频率来区分上、下行, 对于对称业务(如语音)能充分利用上下行的频谱,但对于非对称的分组交 换数据业务(如互联网)时,由于上行负载低,频谱利用率则大大降低。TDD 是将上行和下行的传输使用同一频带的双工模式,根据时间来区分上、下行 并进行切换,物理层的时隙被分为上、下行两部分,不需要成对的频率,上 下行链路业务共享同一信道,可以不平均分配,特别适用于非对称的分组交 换数据业务(如互联网)。TDD的频谱利用率高,而且成本低廉,但由于采用 多时隙的不连续传输方式,基站发射峰值功率与平均功率的比值较高,造成 基站功耗较大,基站覆盖半径较小,同时也造成抗衰落和抗多普勒频移的性 能较差,当手机处于高速移动的状态下时通信能力较差。WCDMA与CDMA2000能 够支持移动终端在时速500公里左右时的正常通信,而TD-SCDMA只能支持移动 终端在时速120公里左右时的正常通信。TD-SCDMA在高速公路及铁路等高速移 动的环境中处于劣势。

2024版第三章移动通信系统ppt课件[1]

2024版第三章移动通信系统ppt课件[1]
2024/1/29
数据脱敏与匿名化处理
对敏感数据进行脱敏或匿名化处理,降低数 据泄露风险。
法规遵循与合规性检查
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和行业标准,定期进行合 规性检查和评估。
26
PART 07
未来发展趋势与挑战
REPORTING
2024/1/29
27
5G/6G愿景及技术特点
5G/6G愿景
实现超高速度、超低时延、超大 连接、超高可靠性等特性,满足
第五代移动通信(5G)
超高速、低时延、大连接数通信, 如NR等系统。
2024/1/29
4
移动通信统组成与分类
2024/1/29
组成
移动通信系统由移动终端、基站、 移动交换中心等组成。
分类
按照覆盖范围可分为广域网、城域 网、局域网等;按照业务类型可分 为语音通信、数据通信、多媒体通 信等。
5
移动通信标准化组织
3
移动通信发展历程
第二代移动通信(2G)
数字语音通信,如GSM、CDMA 等系统。
第三代移动通信(3G)
宽带数据通信,如WCDMA、 CDMA2000、TD-SCDMA等系 统。
第四代移动通信(4G)
高速数据通信,如LTE、LTEAdvanced等系统。
第一代移动通信(1G)
模拟语音通信,如AMPS、TACS 等系统。
PART 02
无线传输技术
REPORTING
2024/1/29
7
无线电波传播特性
无线电波的基本性质
阐述无线电波的定义、频率范围、传 播速度等基本概念。
无线电波的传播特性
深入剖析无线电波传播过程中的衰减、 多径效应、多普勒效应等特性。
无线电波的传播方式

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

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
IMT-2000定义了3G系统的基本网络结构。其中包括:UIM-用户识别模块, MT-移动终端,RAN-无线接入网,CN-核心网。
UIM
家族成员的CN
UIM-MT接口
UNI无线接口 终端侧
RAN-CN接口 NNI网间接口 网络侧
第1.2节、3G的网络结构
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分为终端侧和网络侧两大部分。终端侧主要包括:用 户识别模块(UIM)和移动终端(MT)。网络侧主要包括:无线接入网 (RAN)和核心网(CN)。他们之间的接口关系如下。 UIM-MT接口:用户识别模块(UIM)和移动终端(MT)之间的接口 (终端设备的内部接口),MT只有插入了相应的UIM才能使用。 UNI无线接口:用户终端(MT)与无线接入网(RAN)之间的无线接 口,这是3G系统最重要的接口,体现了3G系统最显著的特征。不同的 3G标准之间的主要区别就体现在无线接口的无线传输技术上。 RAN-CN接口:无线接入网(RAN)与核心网(CN)之间的接口。 NNI网间接口:IMT-2000家族成员之间互连互通的网络-网络接口,这 是保证网络互通和移动台漫游的关键接口。
无线通信技术基础
内容介绍
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3G)的概念是国际电信联盟(ITU)早在1985年 就提出来的。直到1997年,由于第二代移动通信系统的巨大成功,用户的高 速增长与有限的系统容量和业务类型之间的矛盾日渐明显,特别是用户对宽 带数据业务的需求急剧增加,促使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的标准化和系统研制 工作正式进入实质阶段。
IMT-2000后续的标准化主要集中在“IMT-2000增强”和“后IMT-2000系 统”的研究,目标是采用更加先进的技术达到更高的性能指标,其中包括: CDMA2000向1X EV-DO和1X EV-DV的演进、3G系统向全IP结构的演进、 高速下行分组接入协议(IPv6)、软件无线电、智能天线等等,还有扩展 频谱的规划、不同系统间的干扰分析、不同系统的共存方案等技术领域。

第三代移动通信(3G)简介

第三代移动通信(3G)简介
• 从40年代中期至60年代初期,在西德、法国等国 家随后陆续发展了公用移动电话系统;其间完成 了从专用网向公用移动网的过渡,采用人工接续 的方式解决了移动电话系统与公用市话之间的接 续问题,这时的通信网的容量较小。
8/10/2024
3G-1
• 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后期,主要是改进和 完善移动通信系统的性能,包括直接拨号、 自动选择无线信道等。同时解决了自动接 入公用电话网的问题,这时的系统都采用 大区制,选择的频段和容量都较以往有了 很大的提高。
1 k SMS
话音
97
98
99
00
01
时间
8/10/2024
3G-1
02
03
• GPRS(General Packet Radio Service) 也叫通用分组无线业务,是GSM phase2 +阶段引入的内容之一,属于2.5G,是 GSM网络向3G演进的第一步:1993年由英 国BT Cellnet公司提出。
• 由于拥有更大的容量和良好的服务质量,很快 GSM网就遍布欧洲,取代了模拟制式的网络。在 欧洲大陆的成功运营,使得GSM向全世界扩展, 夺取了大部分的蜂窝网络的市场份额。
8/10/2024
3G-1
• 欧洲的爱立信(Ericsson),诺基亚( Nokia)等凭借GSM的优异表现而成为新的移 动通信巨人,与美国的MOTOROLA并驾齐驱。
8/10/2024
3G-1
速率bps >2 M
1M
100 k 64 k
10 k
IS-95A 电路型
14.4 9.6
CDMA的演进
cdma2000-1x
分组型
2.4M/
WCDMA? cdma2000-3X?

三大3G移动通信系统的比较

三大3G移动通信系统的比较

通信工程系移动通信技术111班赵凯学号20110203113三大3G移动通信系统的比较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简称3G)是一种较第一,第二代,包括2.5代移动通信系统更为先进的移动通信系统。

它的最高目标就是使个人终端用户能够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与任何人通过任意方式高质量的实现任何信息的传递。

由于它十分重视个人在通信系统中的自主因素,并突出其在通信系统中的主导地位,因此又被称为未来个人通信系统。

其中有三大移动通信系统,分别是CDMA2000,TD-SCDMA和WCDMA,其中,WCDMA和CDMA2000基于FDD方式,TD-SCDMA基于TDD方式,三者各有自己的特点。

一,WCDMA系统WCDMA是一个ITU标准,全称是Wideband 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宽带码分多址)。

它是从码分多址(CDMA)演变而来,从官方看被认为是IMT-2000的直接扩展,它能够为移动和手提无线设备提供更高的数据速率。

WCDMA采用直接序列扩频码分多址(DS-CDMA)、频分双工(FDD)方式,码片速率为3.84Mchip/s,载波带宽为5MHz.基于Release 99/ Release 4版本,可在5MHz的带宽内,提供最高384kbps的用户数据传输速率。

W-CDMA能够支持移动/手提设备之间的语音、图象、数据以及视频通信,速率可达2Mb/s (对于局域网而言)或者384Kb/s(对于宽带网而言)。

输入信号先被数字化,然后在一个较宽的频谱范围内以编码的扩频模式进行传输。

窄带CDMA使用的是200KHz宽度的载频,而W-CDMA使用的则是一个5MHz宽度的载频。

WCDMA是GSM的升级,其演进过程是GSM、GPRS、EDGE、WCDMA。

WCDMA是全球用户最广、技术和商业应用最为成熟的3G技术。

目前中国联通公司采用的就是此技术。

WCDMA运营商遵循WCDMA、HSPA、LTE演进路线。

移动通信标准

移动通信标准
1.2.1第一代移动通信系统(1G)
时间: 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
代表:美国的AMPS系统 ,英国的TACS系统,北欧的NMT 系统,德国的C系统以及日本的HCMTS和NTT系统等
缺点:频谱利用率低,系统容量有限,抗干扰能力差,业务 质量比有线电话差,而且当时国际标准化落后,有多种系统 标准,跨国漫游很难,不能发送数字信息,不能与综合业务 数字网(ISDN)兼容等,目前1G已逐步被各国淘汰。
图2.2 电信业重组结构
重组后的中国联通、中国移动以及南方的中国电信讲形成 三大全业务运营商全面竞争的格局。在电信改革重组完成 之后,国家发放了三张3G牌照:TD-SCDMA牌照给了中国移 动;WCDMA牌照给了中国联通;CDMA2000的牌照给了中国电 信。3G牌照的发放形成了三家拥有全国性网络资源、实力 与规模相对接近、具有全业务经营能力和较强竞争能力的 市场竞争主体,使电信资源配置进一步优化,竞争构架得 到完善。中国电信业降进入一个崭新的时代,3G的发展也 将呈现出良好的势头。
3.2 移动通信的工作方式
在移动通信中,按无线通信的使用频率和信息传输方式,其 无线电路工作方式可分为以下几种 (1)单工制(同频单工)
(2)半双工 (3)全双工
3.3移动通信系统的使用频率
第三章 移动通信的基本知识
3.1移动通信的特点
与其他通信方式相比较,移动通信有以下几个特点。
(1)移动通信的电波传播环境恶劣; (2)多普勒频移会产生附加调制; (3)移动通信受干扰和噪声影响; (4)频谱资源紧缺; (5)建网技术复杂; (6)由于移动环境恶劣,对设备的可靠性和工作条件要求较 高。
移动通信标准综述
一、绪论 二、我国移动通信的发展 三、移动通信的基本知识 四、第三代移动系统及其演进 五、4G的研究

(初级)通信专业实务-移动通信系统-第3节第3代移动通信系统

(初级)通信专业实务-移动通信系统-第3节第3代移动通信系统

(初级)通信专业实务-移动通信系统-第3节第3代移动通信系统[单选题]1.WCDMA系统支持的切换方式不包括()。

A.硬切换B.接力切换C.软切换D.更(江南博哥)软切换正确答案:B参考解析:WCDMA系统支持软切换、更软切换、硬切换和无线接入系统间切换,也可以表述为同频小区间的软切换、同频小区内扇区间的更软切换、同一无线接入系统内不同载频间的硬切换和不同无线接入系统间的切换。

[判断题]2.移动通信需要给移动用户提供在运动过程中的不间断通信,因此只能采用无线通信的方式;同时由于通信双方或一方处于运动状态,位置在不断变化,所以对于移动通信系统需要特别关注以下特点和要求。

①电波传播环境复杂,传播条件十分恶劣;②无线传输信道开放,干扰十分严重;③频谱资源有限,业务量与日俱增,需解决频率资源复用问题:④网络结构多样、交换控制、网络管理复杂,是多种技术的有机结合;⑤移动通信设备(主要是移动台)必须适于在移动环境中使用,其可靠性要求高。

WCDMA系统只支持FDD双工方式,不支持TDD双工方式,其上行链路和下行链路分别使用两个独立的5MHz的载频。

A.正确B.错误正确答案:B参考解析:工作频段和双工方式。

WCDMA支持两种基本的双工工作方式:FDD和TDD。

在FDD模式下,上行链路和下行链路分别使用两个独立的5MHz的载频,发射和接收频率间隔分别为190MHz和80MHz。

此外,也不排除在现有的频段或别的频段使用其他的收发频率间隔;在TDD模式下只使用一个5MHz的载频,上、下行信道不是成对的,上、下行链路之间分时共享同一载频。

[判断题]4.WCDMA系统中,多址干扰与多径效应是一个相同的概念,可以通过Rake接收技术进行解决()?A.正确B.错误正确答案:B参考解析:本小题是对WCDMA技术中常见基本概念的考察。

多径主要有直射波与反射波形成的多径,其次还有低空大气层大气效应造成的几种途径并存的多径;多址干扰是指同CDMA系统中多个用户的信号在时域和频域上是混叠的。

第三章 新一代信息技术_PPT课件

第三章 新一代信息技术_PPT课件
流进行区别、分级,在基本规范中增加了安全强制性和数据完整性功能。
三、高性能集成电路
• 技术介绍
– 集成电路(Integrated Circuit,IC)是20世纪 60年代初期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半导体器件
– 电子信息产品中的核心部件,信息产业的核心 – 集成电路技术:包括芯片制造技术与设计技术,主要体现在加工
• 以机构区分的最高域名7个 • com(商业机构)、net(网络服务) • gov(政府机构)、mil(军事机构) • org(非营利性组织)、edu(教育部门) • int(国际机构)移动通信的灵魂
– 下一代互联网的核心是IPV6 – 现有互联网IPv4地址正在枯竭。IPv4网络地址资源有限,采用A、B、C编址后
产业投资强度 和技术门槛将 不断提高
新型封装及测试 技术成为主流
国内外市场将呈 现低速增长
二十五期间 发展趋势
新兴领域将成 为带动市场增 长的主要动力
集成电路设计领 域新技术将不断 涌现
32纳米及以下工 艺将实现产业化
四、云计算
• 云计算内涵
– 云是网络、互联网的一种比喻说法 – 狭义云计算:IT基础设施的交付和使用模式,指通过网络以按需、
设备、加工工艺、封装测试、批量生产及设计创新的能力上。 – 集成电路类型:按其功能、结构的不同,集成电路可以分为模拟
集成电路、数字集成电路和数/摸混合的集成电路三大类。
三、高性能集成电路
• 形式与需求
–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崛起为产业发展注入新动力 – 集成电路技术演进路线越来越清晰
• 追求更低功耗、更高集成度、更小体积是技术竞争的焦点 • 产品功能多样化趋势明显,在追求窄线宽同时,实现集成数字和非数字的更
– 3G(third generation)或“三代”是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的简 称,是指支持高速数据传输的蜂窝移动通讯技术,是将无线通信 与国际互联网等多媒体通信结合的新一代移动通信系统。

3G移动通信系统的安全机制

3G移动通信系统的安全机制
维普资讯
电信技 求
3 移 动 通 信 系 统 的 G
_ 全 机-= 安 ■- 1 ■ - 制 — ’ ■ _■ ■ .=一 — 1 -。 — ■ r 一 ■ ■■ _ 【 ■ ●
夏玉 溪
贵 州 移 动 通 信 有 限 公 司 贵阳 50 0 50 2
这 个 用 户 离 开 该 区 域 时 , 该 临 时
为这样不会影响到所有运 营商 ;
用 户身份 就被 分配给 另一个用 户 , 从 而 减 小 了 真 实 用 户 身 份 在 空 中 接 口暴 露 的风 险 。 G PR S 系 统 为 了 保 护 用 户 身
份 的 机 密 性 , 采 用 TL 与 RAI LI 来 鉴 别 用 户 ,而 不 是 直 接 用 I S M I来 鉴 别 用 户 身 份 。 TLLI与 I S M I的
系 统 包 含 了 更 严格 的安 全 保 障机 制 ,并
开 发 了 一 种 新 的 专 用 于 uM Ts的 安 全 架 构 ,包 括 用 户 身 份 机 密 性 、认 证 与 密 钥 协
w w w .ir .or . 7 5 1 a c n cn
维普资讯
钥 。 这 种 密 钥 被 窃 取 的 难 度 比较 大 , 从 而
使 第 二 代 移 动 通 信 系 统 的 安 全 性 得 到 大 幅 提 升 。 例 如 ,在 被 称 为 25 的 GP .G RS移 动 通 信 系 统 中 , 通 过 在 无 线 接 入 链 路 上 使 用 临 时 逻 辑 链 路 标 识 (TLLI) 与 路 由 区域 标 识 ( RAI )来 鉴 别 用 户 , 并 且 T LLI 与 I S 的 关 系 保 存 在 S N ( 务 GP M I GS 服 RS

移动通信原理与系统——第三章 移动通信中的信源 编码和调制技术

移动通信原理与系统——第三章 移动通信中的信源 编码和调制技术

根据ak ,h ,Tb可以重写一个码元内 2FSK信号表达式:
sFSK
(t)
cos(ct
akd t
k
)
cos ct
ak
h
Tb
t
k
cosct k (t)
式中
k (t) ak
h
Tb
k
kTb t (k 1)Tb
称作附加相位。
Mobile Communication Theory
3.3.1 相位连续的FSK
Mobile Communication Theory
3.2.2 移动通信中的信源编码
移动通信中的信源编码与有线通信不同,它不进需 要对信息传输有效性进行保障,还应该与其他一些系统 指标密切相关,例如容量、覆盖和质量。以GSM为例 说明。
以GSM系统中普通的全速率和半速率话音编码来说, 其速率分别为13kbps和6.5kbps,前者的话音质量好 于后者,但占用的系统资源是后者的两倍左右。当系统 的覆盖不是限制因素时,使用半速率编码可以牺牲质量 换取倍增的容量,即提高系统的有效性。而当系统的容 量相对固定时,可以通过使用半速率编码牺牲质量换取 覆盖的增加,因为半速率编码对于接收信号质量的要求 降低了。
f2
f1
f1
f2
f2
(a) 相位不连续的FSK波形
(b) 相位连 续的FSK波形
图 3.4 2FSK信号的波形
Mobile Communication Theory
3.3.1 相位连续的FSK
由图3.4可以看出,相位不连续的2FSK信号在码元交 替时刻,波形是不连续的,而CPFSK信号是连续的, 这使得它们的功率谱特性很不同。图3.5分别是它们的 功率谱特性例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包括以可视电话为代表的实时多媒体业务
以在线新闻、在线体育转播等应用为代表的基于流 媒体的宽带分组型实时多媒体业务。 支持多媒体文件下载播放或转发的非实时存储转发 型多媒体消息业务等。
WCDMA移动通信系统

WCDMA系统发展历程
从GSM移动通信系统经GPRS平滑过渡而成的。

UMTS

UMTS(Universal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System), 通用移动通信系统。
WCDMA系统结构

WCDMA系统由无线网络子系统和核心网组成。 无线网络子系统(Radio Network Subsystem,RNS)


UMTS中,RNS为UTRAN;
NodeB:逻辑上对应于GSM系统中的基站BTS;
无线网络控制器(Radio Network Controller,RNC), 逻辑上对应于GSM系统中的BSC。
接收RNC传输来的信号并加以处理。
无线网络控制器RNC

主要功能:

提供寻呼、系统信息广播、功率控制等基本业务功能;


移动台接入控制、切换、软容量等控制管理;
信道资源的管理,如动态信道分配等;
电路域数据业务和分组域数据业务的承载;
终端操作维护管理:配置、维护、告警和性能统计等。
WCDMA网络架构
4G基本特征: (1)网络覆盖的无缝化,即用户在任何时间、任 何地点都能实现网络的接入。 (2)宽带化:高速数据传输。 (3)融合趋势明显加快,包括技术融合、网络融 合、业务融合。 (4)数据速率更高,频谱带宽更宽,频段越来越 高,覆盖距离缩小。 (5)终端智能化越来越高。 (6)支持IP网的“无所不在,无所不能”的普遍 特征,支持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任何人采用任何终 端可实现任何业务传输。
4G的关键技术: (1)调制与信号传输技术 MIMO,OFDM,RAKE扩频接收、跳频、 高性能前向纠错FEC编码技术等。 定位技术 (2)基于移动终端的定位、基于移动网络定 位和混合定位。 4G支持移动终端在不同系统间进行通信, 对其定位和跟踪是实现高速率和高质量移动通 信的前提和保障。
(3)切换技术
6.4.1 基本概念
无线局域网(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 WLAN)是利用无线电波或红外线(Infrared, IR)等无线传输媒体构成的局部区域网络。 在开放环境中,WLAN的覆盖范围约为 250~300米;而在有间隔的半开放性空间, WLAN的覆盖范围仅为35~50米。
典型的ESA覆盖范围在几公里以内。
有中心的集中控制方式
BSA中有一个中心控制站,主要完成MAC控制及 信道分配等功能。
网中的其他站在该中心站的协调下互相通信。由于 对信道资源分配和MAC控制采用集中控制的方式, 中心站可根据网内业务量的具体情况改变控制策略及 参数,使网络性能(吞吐量、延迟等)趋于最佳,信 道利用率大大提高。 引入中心站也使得BSA结构复杂,且中心站需要进 行信道资源分配和站点管理等较复杂的处理。
联合检测和干扰对消,降低了多址干扰,从而提高系统 的容量。

Rake接收机
TD-SCDMA移动通信技术
TD-SCDMA移动通信技术
采用技术: (1)采用时分双工TDD模式,能在不同的时隙 中发送上行业务或下行业务,可以根据上下行业务量 的多少分配不同数量的时隙。可在上下行非对称业务 时实现最佳的频谱利用率。
(2)TD-SCDMA同时采用了频分多址 FDMA、 码分多址CDMA和时分多址TDMA三种多址技术。
(3)采用了智能天线技术。把不同方向性的波束 分配给不同的用户,可以有效减弱用户间的干扰,扩 大小区的覆盖范围,提高系统的容量。
(4)采用了多用户联合检测技术,把同时存在的多 个用户信号及多径信号联合处理,精确地解调出用户 信号,因而它可以降低对功率控制的要求。 (5)采用了软件无线电技术。
2. 基础设施结构的无线局域网(集中式无 线局域网):
若干WLAN站通过接入点AP(Access Point)与有线网络互连。
Internet
图6-34 集中式无线局域网组成示意图
图6-34中,每一小区称为一个基本服 务区(Basic Service Area,BSA)。
BSA通常的范围在100米以内。 扩展服务区(Extended Service Area, ESA):由若干个通过有线骨干网桥接 的基本服务区(BSA)构成。

核心网(Core Network,CN)

电路域 分组域
WCDMA/UMTS网络架构
UTRAN:UMTS Terrestrial Radio Access Network, UMTS 陆地无线接入网
Node B

主要功能:

扩频、调制和信道编码;


解扩、解调和信道解码;
射频信号接收、发送;
移动通信系统
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
第三章 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
国际电信联盟ITU在1985年提出的未来公用陆地移 动通信系统 FPLMTS (Future Public Land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 System)。 1996 年更名为 IMT-2000 ,意为工作在 2000MHz 频 段、在2000年前后投入商用的全球移动通信系统。 欧洲商用时间:2003年
(3)智能业务,继承了GSM网络的智能网业务, 如号码携带业务,被叫集中付费业务,亲密号码业务, 预付费业务等。 (4)承载业务。
提供高带宽面向数据服务的承载业务,支持QoS的 保障。
(5)位置业务。与位置信息相关的业务,如分区计 费、紧急定位以及其他很多基于位置的应用等。与物 联网应用结合,具有广阔前景。 (6)多媒体业务。
2、WLAN的发展 WLAN是20世纪90年代计算机网络与无线通信技 术相结合的产物。 1990 年 11 月, IEEE成立委员会,着手制定 WLAN 标准。1997年6月制定出全球第 1个WLAN标准IEEE 802.11。 IEEE 小 组 又 相 继 推 出 了 新 的 高 速 标 准 IEEE 802.11b , IEEE802.11a , IEEE 802.11g , IEEE 802.11n。 欧洲电信标准化协会( ETSI )的宽带无线接入网 络 ( BRAN ) 小 组 着 手 制 定 了 Hiper (HighPerformance Radio)接入标准,已相继推出 Hiper AN/1和Hiper LAN/2标准。
GMSC Gateway Mobile Switching Center 网 关移动交换中心
WCDMA的核心网
WCDMA的核心网部分由电路域部分和分组域部分组成。

电路域

移动交换中心MSC,移动台归属位置寄存器HLR和拜 访位置寄存器VLR。
为实现业务控制和承载的分离,MSC分离成 MSC Server和MGW两个部分

支持软切换和更软切换
WCDMA移动通信系统框图
WCDMA系统的关键技术

智能天线


多用户检测技术
高效信道编码:纠错编码/译码(包括速率适配), 交织/解交织,传输信道映射至/分离出物理信道。 软件无线电:用软件来操纵、控制传统的“纯硬件 电路”的无线通信,如WCDMA与GSM之间切换。

智能天线技术
中国3G商用时间:2009年
3G移动通信系统特点

提供全球无缝覆盖和自动漫游。 提供固定终端 2Mbit/s 、步行 384Kb/s 、车辆行 进144Kb/s的多媒体通信。 适应多种业务环境,如蜂窝、卫星移动、 PSTN 、 因特网等。 具有全球唯一的用户号码。 频谱利用率高、容量大。



原理:
可变天线阵列、多天线,可以判定信号的空间信息, 采用可跟踪、定位信号源的智能算法,并且可以根据 此信息,进行空域滤波的天线阵列。 实现空分复用(SDMA),利用在信号传播方向上的差 别,将同频率、同时隙的信号区分开来。 基站为每个用户提供一个窄的定向波束,使信号在有 限的方向区域发送和接收,充分利用了信号发射功率 ,降低了信号全向发射带来的电磁污染与相互干扰。
包括同一网络内的切换(水平切换),不同网络之 间的切换(垂直切换),实现硬切换和软切换相结合。
(4)软件无线电技术 建立一个无线电通信平台,通过平台实现多通路、 多层次和多模式的无线通信。
(5)智能天线技术
智能天线具有抑制干扰、自动跟踪信号、智能化 时空处理算法形成数字波束等功能。
6.4 无线局域网
TD-SCDMA的缺点:
(1)支持移动终端的速度较FDD模式移 动终端低得多。TDD模式的速度为 120km/h,FDD模式的速度为500km/h。
(2) 覆盖半径小,TDD模式不超过10km, 而FDD模式可达几十公里。
二、第四代移动通信的发展趋势
4G:宽带移动通信系统,可提供的最大带 宽为100Mbps。 4G系统定位于宽带多媒体业务,使用更 高的频带,提供更高传输容量。
UMTS是采用WCDMA技术的3G移动通信系统

GSM网络结构
GSM基站子系统(BSS)
BSS由BTS和BSC组成。
• BTS 的功能
实现BSS与MS之间通过空中接口的无线传输。
• BSC的功能 对BTS进行控制、管理,包括无线信道的分配、 释放和越区切换管理,提供MS与网络子系统(NSS) 之间的接口管理。
智能天线技术
智能天线技术
智能天线技术
智能天线性能提升:


扩大系统的覆盖区域;
增加系统容量; 提高频谱利用效率; 降低基站发射功率,节省系统成本,减少信号间干 扰与电磁环境污染。
多用户检测技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