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推进黔南苗族、布依族等少数民族聚居地文化课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也谈推进黔南苗族、布依族等少数民族聚居地文化课程

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境内的苗族布依族聚居地经过多年的积淀,形成丰富的民族文化样式和独特的文化项目,比如枫香染、蓝靛扎染制作工艺、民族建筑技艺、布依族八音坐唱、芦笙舞、布衣族唢呐等等,融健身、娱乐一体,涉及范围广泛,是作为地方教材很好的教育资源,也具有很高的社会经济开发价值。

一、苗族、布依族聚居地文化中学课程社会化的定义和目的

何为社会化?我们借用俞国良先生的界定:“社会化是个体走向社会公共生活,融入现实社会的起点。个体的社会化过程就是在社会文化的熏陶下,使自然人转变为社会人的过程。一方面,个体接受社会的影响,接受社会群体的信仰与价值观,学习生活、生产技能和行为规范,适应社会环境;另一方面,个体作用于社会,用自己的信仰、价值观和人格特征去影响他人、社会,改造旧文化,创造出适应时代需要的新文化。

苗族、布依族聚居地文化课程社会化,广义地理解,可将三级课程涵盖,使少数民族文化项目放到社会中发挥应有的社会价值,并使之得到更好的传承或再生产。狭义上从学校可操控层面的视角理解为校本课程的社会化,把苗族、布依族聚居地文化资源,通过整理或开发成地方校本教材,整合成地方教育资源。

具体的说,就以少数民族聚居地的学校为基地,以“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和“多元文化整合教育理论”为学校哲学理念,以本地域不同民族学生间的社会生活差异为基础,以教师为主体,以当地的主体民族及其它民族的社会生活资源为依托而开发的有助于少数民族聚居地各民族学生从“自然人”到“社会人”转变的课程。

苗族、布依族聚居地文化中学课程社会化的目的就是开发苗族、布依族的优秀传统文化课程资源,兼顾开发区域内其它少数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形成区域内可共同使用的,用于补充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校本课程体系。并在此过程中促进国家课程地方化,地方课程资源校本化。在主流文化中获得生存所需要的价值观念、社会规范、知识与技能。同时培养学生能正确理解各种社会现象及原因、在本民族亚文化和其它少数民族亚文化中生存所需要的和在不同文化背景中生存的能力。促使学生实现从“自然人”向“文化自觉”的“社会人”的转变,成为具有强烈民族精神又能适应多元文化社会发展所要求的现代人才。

二、苗族、布依族聚居地文化中学课程社会化的意义

苗族、布依族聚居地文化的课程社会化符合中国当前全民共筑“中国梦”的国情,党的十七大、党的十八大报告中都强调要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苗族、布依族聚居地文化的课程社会化就是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的重要措施和国家战略方针的落实,无论对民族地区本身

还是全国多元文化格局的发展和地方民族经济乃至全国经济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抓住机遇顺应历史的需要具有重要的意义

人类历史的脚步在不断向前迈进,不断发展,直至今天,我们人类无不已经明白一个颠扑不破的真理---顺应历史发展者生,逆历史发展者亡。我们黔南苗族、布依族聚居地许多优秀的文化项目,经历很多年的积淀和岁月的洗礼,好不容易保存了下来。但是由于时代的发展,电视、电影,网络的新媒体时代的到来,给少数民族地区淳朴的、原生态的优秀文化项目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如果大家对这些事情都熟视无睹,对我们少数民族的文化没有怀有该有的敬意或者支持的态度,当然挑战会更多一点,机遇就少一点了,甚至我们的少数民族文化就会淹没在现代主流文化之中,永不得见天日了,那岂不悲哉!把祖先的东西丢了,传家宝没了,提倡去吸收新的东西,那不是本末倒置了嗎?笔者觉得我们能做就是抓住时代机遇,把握好国家的大政方针,顺应历史把我们祖先的东西,想尽办法发扬光大。

通过翻阅中国各级政府部门最近工作报告、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我们可以了解到许多支持少数民族文化发展和保护民族文化的方针政策,都是要求我们当前应该去努力完成的民族文化发展任务。

党的十七大、党的十八大报告中都强调要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教育法》规定教育应当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历史文化传统,吸收人类文明发展的一切优秀成果。《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和《贵州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出台并指出在民族地区中小学和民族中小学普遍开展形式多样的民族民间文化教育活动。

《(贵州)省教育厅、省民宗委关于在我省各级各类学校开展民族民间文化教育的实施意见》(黔教发「2002口16号),要求:①普通中小学,特别是民族地区中小学应将优秀的民族民间文化作为素质教育的内容。将当地各族人民喜闻乐见的民族民间音乐、绘画、舞蹈、体育、文学、传统手工艺制作等引进教学活动中。②民族民间文化教育形式应灵活多样。可通过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开设专门课程,也可以在相关课程中有计划地安排教学内容,并结合课外活动、兴趣小组、劳动技术教育、综合实践活动等进行。③进行广泛深入地调查研究,挖掘、筛选、整理本地有代表性、适合中小学教学的民族民间文化项目,指导学校开展教育活动。

从以上的许多文件中看出,现在国家对各民族文化发展高度的重视,权利下放基层,文化发展允许百家争鸣,鼓励各方创造条件发展,进而共筑“中国梦”,应该说这是发展少数民族文化的又一个春天。我们一定要把握机遇,把黔南苗族、布依族民族优秀的文化项目社会化,实现应有的社会价值,顺应历史发展,把我们祖先的东西发扬光大,同时也完成党和各级政府部门交给我们的政治任务。

(二)苗族、布依族聚居地文化的课程社会化活动对地方文化传承有重要的意义

文化传承是指在一定意义上的文化再生产。即民族群体的自我完善,而非单个的自我行为,是在民族意识的意义方面深层次的积累,以构筑民族认同感与向心力,成为在生产的一部分。我们这里说的传承是指苗族、布依族聚居地文化的课程社会化活动对地方文化传承,是以“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和“多元文化整合教育理论”为学校哲学理念,以本地域不同民族学生间的社会生活差异为基础,以教师为主体,以当地的主体民族及其它民族的社会生活资源为依托而开发的有助于少数民族聚居地各民族学生从“自然人”到“社会人”转变的课程。在少数民族聚居地的学校,开展多种形式的社会化课程活动,有组织、有计划地从社会规范、价值观念、知识与技能等方面,向学生个体传授本地域内主体民族及其它民族优秀的文化成果,并通过社会化课程为学生开拓广泛的社会互动机会,使不同民族的学生感知、理解、欣赏并自觉传承各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使少数民族聚居地各学校的校本课程开发从“意识形态”走向“意识生态”,使正在走向消亡的众多优秀传统文化、少数民族文化遗产得以发展性的保护及传承。

(三)苗族、布依族聚居地文化的课程社会化活动对增强少数民族同胞的自信心有重要的意义

少数民族聚居地其知识本身来源于少數民族几千年的文明历程,是客观存在的,这些知识交融着少数民族大家庭的集体智慧。各少数民族的民族文化特色是中华民族内部文化构成的一部份。交融与统一形成中华民族长期以来的文化和政治特色。因此苗族、布依族聚居地文化的课程社会化活动对增强少数民族同胞的自信心有重要的意义

在当今现代化进程的影响下,许多少数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被边缘化,其实质不是优秀传统文化本身的问题,而是人的问题。经济不断发展,因为社会的人们的追求越来越向钱看齐,至于文化方面的追求越来越趋向主流文化和快餐文化,对本土的、本民族的文化反而越来越弱化,甚至把少数民族本身优秀的文化遗弃或遗失,最终失去自己民族的底蕴,从而产生了对主流文化或外国文化的盲从,对自己民族的文化缺乏自信心。实际上优秀传统文化是固有的,但在现代的家庭和学校中,无论哪个民族的学生,感知优秀传统文化的机会并不多,内心反省的强度不大。在学校与家庭教育中,没有像样的关于少数民族文化的校本教材,最终导致民族教育缺失。要解决民族自信心的问题,必须了解和学习足以让自己自信的优秀的文化,展示我们本民族优秀的文化,教育部门和学校要牢固树立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和多元文化整合教育这个教育哲学理念,以课程的方式来对学生进行教育,以课程的育人功能来影响学生的感知方式和认知方式,从而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增强民族未来的本土民族文化底蕴。

目前的中学生,无论来自哪个民族,其先天并不具备这个民族的文化特质。英国哲学家洛克(1632-1704)在《人类理解论》中认为,人刚生下来的时侯,其心灵犹如一张白纸,上面没有任何记号和痕迹,没有任何知识。洛克的观点表明,我们关于第一性质的知识来源于客观事物,而关于第二性质的知识则与我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