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磁共振课件
光谱学-核磁共振课件(共86张PPT)
从核磁共振氢谱、核磁共振碳谱到核磁共振二维谱,从永久 磁铁仪器、电磁铁仪器到超导磁体仪器,从连续波仪器到脉冲付 里叶变换仪器,从低磁场仪器(40兆赫、60兆赫、80兆赫、90兆 赫、100兆赫)到高磁场仪器(200兆赫、300兆赫、400兆赫、500 兆赫、800兆赫、900兆赫),核磁共振技术正以迅猛发展之势日 新月异。核磁共振在有机化学、植物化学、药物化学、生物化学 (shēnɡ wù huà xué)和化学工业、石油工业、橡胶工业、食品工业、医药 工业等方面应用越来越广泛。
核磁共振 (NMR) (hé cí ɡònɡ zhèn)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NMR)
第一页,共八十六页。
一. 简 介 1. 发展概况
核磁共振(NMR)是根据有磁矩的原子 核
(如1H、13C、19F、31P等),在磁场的作用下,能够
(nénggòu)产生能级间的跃迁的原理,而采用的一种新技 术。这种新技术自1946年发现,中经50年代末高分辨 核磁共振仪问世以来,现已有很大发展。
第十页,共八十六页。
核磁矩在外磁场方向(fāngxiàng)上的分量μz亦量子化:
z
Pz
mh 2
第十一页,共八十六页。
3、核的进动(jìn dònɡ)
将自旋核放在外磁场H0中时,自旋核的行为就像一 个在重力场中做旋转(xuánzhuǎn)的陀螺,即一方面自旋, 一方面由于磁场作用而围绕磁场方向旋转(xuánzhuǎn),这 种运动方式称为进动,又称为Larmor进动。其进动频 率称为Larmor频率υ0, υ0∞H0
低场
向左
向右 磁场强度
( 增大(zēnɡ dà))
( 减小)
核磁共振基本原理PPT课件
9/20/2024
四、核磁共振波谱仪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meter
1.永久磁铁:提供外磁 场,要求稳定性好,均匀, 不均匀性小于六千万分之 一。扫场线圈。 2 .射频振荡器:线圈垂 直于外磁场,发射一定频 率的电磁辐射信号。 60MHz或100MHz。
9/20/2024
NMR图
9/20/2024
1.化学位移:
吸收峰所在的相对不同位置. 在照射频率确定时,都是H核,所以吸收峰的位置 应该是相同的,而实际不是这样.
(1).化学位移的由来 —— 屏蔽效应
化学位移是由核外电子的屏蔽效应引起的。
h
E
Ih
H 0
9/20/2024
H核在分子中是被价电子所包围的。因此,在外加 磁场的同时,还有核外电子绕核旋转产生感应磁场H’。 如果感应磁场与外加磁场方向相反,则H核的实际感受 到的磁场强度为:
如果把H核放在外磁场中,由于磁场间的相互作用,
氢核的磁场方向会发生变化:
H' H'
1H 核: 自旋取向数 = 2×1/2 + 1 = 2
9/20/2024
即:H核在外场有两个自旋方向相反的取向。
一 致 H0 相 反
每一种取向都对映一个能级状态,有一个ms 。如: 1H核:标记ms为-1/2 和 +1/2
NMR 谱仪
600 MHz
磁体
9/20/2024
前置放大器
RF 产生 RF 放大 信号检测 数据采集控制 数据信息交流 运行控制 磁体控制
探头
机柜
《核磁共振图谱》课件
物理研究
核磁共振技术在生物医学工程领域的应用,如生物组织成像、药物开发等。
生物医学工程
2000年代至今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数字化技术的进步,核磁共振技术不断发展和完善。
1990年代
高场强核磁共振技术和超导技术应用于成像研究。
1970年代
核磁共振成像技术诞生,开始应用于医学领域。
《核磁共振图谱》PPT课件
核磁共振技术简介核磁共振图谱的解析核磁共振图谱的应用核磁共振图谱的未来发展
目录
CONTENTS
核磁共振技术简介
利用核磁共振技术进行人体内部结构的无损成像,用于诊断疾病和监测治疗效果。
医学成像
通过核磁共振技术分析分子结构和化学键信息,用于化学物质鉴定和反应机理研究。
化学分析
核磁共振图谱的应用
那一小时候-簌-这个时候 M = on- City- however退铺ois the zus,anderizing一期 Lorem-others in in onosis city to d inosis d Gois in
️一 City️tersanche 离不开老天ossis =qileDheidoss oune man ultra彻底 into
确定氢原子核原子核之间的偶合常数。
确定氢原子核的偶合常数
通过分析谱线的形状和强度,推断氢原子核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空间距离。
解析谱线形状和强度
苯甲酸甲酯的核磁共振图谱
苯甲酸甲酯分子中有四个氢原子,分别处于苯环和酯基上。通过解析其核磁共振图谱,可以确定这四个氢原子分别处于不同的化学环境中。
,,iecærsignup,ne"蔫 质感: how On迩 zyang Jan that fully -Onbbbb Ach,皲um in"质感,: on,: on,庄园, roof观察 then燃荆 directly燃OnAsh念 EingerOn:长安",clusuringsOn长安%绕郎 driven惺account on质 driven On On皲îbbbb%on质感 on on on , On, - On,,On on - agentavy, on - January,@-" ob onclusclus1 On长安\摇头 then said micro抡 E一层%app on长安" said
核磁共振基本原理课件
化学分析
核磁共振波谱法在化学领域中用于分 析物质的化学结构和组成,通过测量 原子核的共振频率来推断分子结构。
核磁共振的重要性
01
02
03
科学研究
核磁共振为科学研究提供 了强有力的工具,帮助科 学家深入了解物质的微观 结构和动态行为。
医学诊断
核磁共振成像技术在医学 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能 够提高疾病诊断的准确性 和可靠性。
冲宽度等参数。
启动核磁共振谱仪,进 行实验操作,记录数据。
对采集的数据进行预处 理、解析和可视化。
数据解析与处理
01
02
03
04
傅里叶变换
将时间域信号转换为频率域信 号,便于分析不同化学环境的
核自旋。
参数标定
根据已知化合物或标准样品, 标定实验参数,提高分析准确
性。
信号解析
通过化学位移、耦合常数等信 息,解析出分子结构信息。
工业应用
在工业领域,核磁共振技 术可用于产品质量控制、 生产过程监控以及新材料 的研发等。
02 核磁共振的基本原理
原子核的磁性
原子核具有磁性
原子核中的质子和中子具有自旋,从 而产生磁矩。不同原子核的磁矩大小 和方向不同,这决定了它们在磁场中 的行为。
磁矩的表示
磁矩的大小与原子核中的质子数和中子 数相关,通常用希腊字母μ表示。不同 原子核的μ值不同,决定了它们在磁场 中的共振频率。
核磁共振基本原理课件
contents
目录
• 引言 • 核磁共振的基本原理 • 核磁共振的实验技术 • 核磁共振的应用实例 • 核磁共振的未来发展
01 引言
核磁共振的发现
核磁共振的发现
1946年,美国科学家F.Bloch和E.M.Purcell因各自独立发现了核磁共振现象, 共同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这一发现为后来的核磁共振技术发展奠定了基础。
磁共振 PPT课件
3
2、MRI检查有那些优点?
(1)没有电离辐射的损伤(尚未发现); (2)多方位(横、冠、矢及斜面)成像; (3)图像对解剖结构的细节显示比较好; (4)对组织细微病理的变化更敏感,如脑 水肿 等,组织间的对比度优于CT; (5)根据信号可以确定组织的类型,如脂 肪、出血、水等; (6)无骨骼伪影; (7)流空效应(显示血管) (8)不断有新的成像技术
47
48
49
50
谢谢
51
1、MR平扫 (T1、T2、DWI、FLAIR、脂肪抑制) 2、MR增强扫描:.(凡怀疑占位性病变需开增强扫 描,另外收费) 3、MRA(增强血管造影成像,另外收费)
4、MRCP/MRU (水成像,用于胆道、尿路梗阻和 肿瘤病变,胆道、尿路梗阻和肿瘤,另外收费) 5、波谱分析(另外收费)
7
怎样开MR申请单
直肠肿瘤
25
正常肝脏MRI--T1WI
26
正常肝脏MRI--T2WI(FISP序列)
27
正常肝脏MRI--T2WI(FISP序列)
28
正常肝脏增强动态MRA
29
正常腹部脂肪抑制MRI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脊柱和脊髓病变MRI
适应证
1 椎管内各种病变 2 椎体病变 3 椎间盘病变
4
MR检查的禁忌症
1 危重患者需要抢救者 2 严重心肺功能不全者 3 体内有磁性金属异物者 (① 心脏起搏器;②耳蜗 移植体;③某些人工心脏瓣膜;④ 骨骼生长刺 激器和神经刺激器(TENs); ⑤动脉夹或 圈; ⑥ 金属结构(框周); ⑦某些假体) 4 怀孕三个月以内之孕妇 5 幽闭恐怖症者
《核磁共振图谱》课件
核磁共振图谱课件核磁共振简介核磁共振现象核磁共振(NMR)是一种物理现象,指的是具有奇数个中子的原子核在外加磁场中会产生共振吸收特定频率的射频辐射。
最常见的核磁共振现象是氢原子的核磁共振,即氢核磁共振(^1H NMR)。
发展历史1946年,美国物理学家Bloch和Purcell独立发现了核磁共振现象。
此后,核磁共振技术得到了迅速发展,广泛应用于物理、化学、生物、医学等多个领域。
核磁共振的原理核磁共振的原理基于原子核的自旋和外加磁场之间的相互作用。
具有奇数个中子的原子核(如氢原子核)在外加磁场中会呈现出不同的能级,当射频辐射的频率与原子核的进动频率相原子核会吸收射频辐射,产生核磁共振信号。
核磁共振图谱核磁共振图谱的定义核磁共振图谱是一种用来表征样品中不同核素共振频率和强度信息的谱图。
它反映了样品中不同化学环境下的核磁共振信号,常用于分析化合物的结构、鉴定化合物和了解化合物的物理化学性质。
核磁共振图谱的主要参数1. 化学位移(δ):表示共振信号相对于参照标准的偏移量,化学位移的大小与原子核所处的化学环境有关。
2. 耦合常数(J):表示相邻原子核之间的耦合作用强度,反映了原子核之间的空间接近程度。
3. 积分强度:表示某个特定化学位移处的信号强度,与该化学位移处原子核的数目有关。
核磁共振图谱的类型1. 一维核磁共振图谱:最基本的核磁共振图谱,显示了一个检测器频率维度上的信号。
2. 二维核磁共振图谱:通过两个检测器频率维度上的信号进行绘图,可以提供更丰富的化学信息。
3. 三维核磁共振图谱:通过三个检测器频率维度上的信号进行绘图,具有更高的化学分辨率。
核磁共振图谱的解析核磁共振图谱的解析步骤1. 确定化学位移范围:根据样品的化学成分,确定核磁共振图谱的化学位移范围。
2. 寻找特征峰:在核磁共振图谱中寻找具有代表性的特征峰,这些峰对应于样品中的不同化学环境。
3. 分析耦合常数:根据耦合常数的大小,判断相邻原子核之间的连接方式,从而推断化合物的结构。
《核磁共振》PPT课件.ppt
固体试样中的各核的相对位置比较固定,利于自旋-自旋间的能量交换,T2很小, 弛豫过程的速度很快,一般为10-4~10-5秒。
弛豫时间虽然有T1、T2之分,但对于一个自旋核来说,它在高能态所停 留的平均时间只取决于T1、T2中较小的一个。因T2很小,似乎应该采用 固体试样,但由于共振吸收峰的宽度与T成反比,所以,固体试样的共振 吸收峰很宽。为得到高分辨的图谱,且自旋-自旋弛豫并非为有效弛豫, 因此,仍通常采用液体试样。
z
pz
hm 2
核磁矩的能级
EZH 2hmH
*
(二) 磁性原子核在外磁场中的行为特性
1、自旋取向与核磁能级
无外加磁场时,核磁矩的取向是任意的,自旋能级相同; 有外加磁场时,核磁矩共有2I+1个取向,用磁量子数(m
)表示每一种取向 m=I,I-1,I-2 … -I+1,-I 核磁矩在外磁场空间的取向不是任意的,是量子化的, 不同
高能态核寿命的量度。 T1取决于样品中磁核的运动,样品流动性降低时,T1增
大。气、液(溶液)体的T1较小,一般在1秒至几秒左右; 固体或粘度大的液体,T1很大,可达数十、数百甚至上千 秒。 因此,在测定核磁共振波谱时,通常采用液体试样。
*
2) 自旋-自旋驰豫(横向驰豫)
指两个进动频率相同而进动取向不同(即能级不同)的性核, 在一定距离内,发生能量交换而改变各自的自旋取向。交换能量 后,高、低能态的核数目未变,总能量未变(能量只是在磁核之 间转移),所以也称为横向弛豫。
取向具有不同自旋能级, 这种现象称为能级分裂.
*
当置于外磁场H0中时,相对于外磁场,有(2I+1)种 取向: m为磁量子数,取值范围:I,I-1,…,-I, 共(2I+1)种取向。
磁共振 ppt课件
05 磁共振的优势与局限性
优势
无电离辐射
磁共振成像技术利用磁场和射频脉冲,而 不是X射线,因此没有电离辐射,对病人
磁场均匀度
为了保证检测结果的准确性,磁体 系统需要提供高均匀度的磁场环境 。
射频系统
发射器
射频系统中的发射器负责 产生高频电磁波,用于激 发人体内的氢原子核。
接收器
接收器负责接收氢原子核 返回的信号,并将其转换 为可供计算机系统处理的 电信号。
射频线圈
射频线圈是发射和接收电 磁波的重要部件,其设计 和性能对信号质量和成像 质量有重要影响。
研究和发展分子成像技术,实现从分子水平上对疾病进行早期诊断 和疗效评估。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磁共振的发展历程
1946年,美国科学家Bloch和Purcell 共同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因为他 们发现了核磁共振现象。
1977年,美国科学家Mansfield和 Maudsley开发出了基于快速扫描的 磁共振成像技术,大大缩短了成像时 间。
1971年,美国科学家Damadian发明 了第一台核磁共振成像仪,并获得了 专利。
无害。
高软组织分辨率
磁共振成像能够清晰地显示软组织结构, 对于脑、关节、肌肉等部位的病变诊断具
有优势。
多参数成像
磁共振成像可以获取多种参数,如T1、T2 、质子密度等,从而提供丰富的诊断信息 。
功能成像
除了结构成像外,磁共振还可以进行功能 成像,如灌注成像和弥散成像,有助于疾 病的早期诊断和预后评估。
磁共振基础知识ppt课件
磁共振检查技术
平扫(T1WI,T2WI,PDWI) 增强(TIWI) 动态增强(Dynamic MR) 磁共振血管造影(MRA) 脂肪抑制成像(STIR) 水抑制成像(FLAIR) 水成像(MRCP、MRU) 灌注成像(Perfusion) 弥散成像(Diffusion) 功能成像(Function MR)
9
纵 向 弛 豫 过 程
a、射频结束瞬间,纵向磁化为零,横向磁化最大 b、反平行质子释放能量跃迁回平衡态,纵向磁化逐渐增大 c、最后回归原始状态,纵向磁化恢复到最大
10
横 向 弛 豫 过 程
a、射频结束瞬间,横向磁化达到最大,进动相位一致 b、c、内部小磁场的不均匀性使得进动相位分散,横向磁化矢量逐渐减小 d 、最终相位完全分散,横向磁化矢量为零
28
正常胸部MRI表现 SE序列(黑血技术)
正常胸部MRI表现 GRE序列(亮血技术)
29
MR脑血管成像 (MRA)
30
正常肝脏增强动态MRA (DE-MRA)
31
怎样阅读常规检查的MR图像
1、熟悉图像上的常用标记:姓名、年龄、日期、左右、层厚以 及增强的标记等
2、仔细观察每一帧图像,目的在于发现疾病或异常的征象 3、当发现病变后,应看其病变在T1加权、T2加权上的信号特
核磁共振成像(MRI)基础知识
1
磁共振成像基本原理 定义:利用人体内固有的原子核(氢质子),在外加磁场作用下产生共振现象,
产生振荡磁场,并形成感应电流(电信号),将其采集并作为成像源,经计 算机处理后,形成人体 MR图像。
2
3
磁共振成像基本原理
基本过程: 一、自然状态下的原子核(磁矩、自旋) 二、外加磁场(主磁场和射频磁场)后的原子
《MRI基本原理》课件
MRI(磁共振成像)是一种非侵入性的医学成像技术,利用核磁共振原理来 观察人体内部组织结构和功能。
MRI的基本原理
1 磁共振现象
物质中的原子核在强磁场作用下发生共振现象。
2 核磁共振原理
核磁共振利用原子核的自旋和磁矩来获取图像信息。
3 MRI的物理基础
通过梯度磁场和脉冲序列对核磁共振信号进行探测和编码。
3 对患者的限制
部分人群如心脏起搏器患者不能接受MRI检查。
MRI的未来
MRI技术的发展趋势
MRI技术不断发展,未来可能 实现更高的分辨率和更短的扫 描时间。
MRI在医疗领域的前景
MRI将继续在临床诊断和治疗 中发挥重要作用,改善医疗水 平。
MRI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
MRI技术可用于研究大脑功能、 心脏病理和神经退化等科学领 域。
科学上的应用
MRI被用于研究人体生理和病理过程,以及大脑功能和结构的探索。
工业上的应用
MRI技术在材料科学和非破坏性测试中起着重要作用,如检测材料缺陷和分析材料结构。
MRI的局限性
1 对金属的敏感性
MRI无法应用于患有金属假体或金属植入物的患者。
2 对运动的敏感性
患者在拍摄过程中需保持静止,运动会导致图像模糊。
总结
1 MRI的优点
MRI提供非侵入性、高 分辨率的图像,适用于 检查不同器官和病理。
2 MRI的局限性
MRI在金属、运动和部 分人群方面存在限制, 需谨慎应用。
3 MRI的未来发展前景
MRI技术将不断发展, 有望提供更准确、便捷 的医学成像服务。
MRI的成像技术
1
MRI的成像过程
通过对人体施加磁场、射频脉冲和梯度磁场的控制,获取详细的图像信息。
磁共振成像(MRI)解剖PPT课件
检查费用较高、检查时间长、对 金属植入物敏感、部分患者不适 宜进行检查等。
02 MRI解剖学基础
头部MRI解剖
脑干与小脑
脑室与脑池
展示脑干和小脑的MRI图像,解释其 结构与功能。
介绍脑室和脑池的MRI表现,阐述其 临床意义。
脑皮质与髓质
通过MRI图像展示脑皮质和髓质的解 剖特点,解释其在神经系统中的作用。
信号产生与接收
通过施加射频脉冲,使原子核发生 能级跃迁并释放出能量,被探测器 接收并转化为电信号,再经过计算 机处理形成图像。
成像原理
利用不同组织对射频脉冲的吸收和 散射程度不同,通过测量磁场中原 子核的共振频率和相位信息,重建 出人体内部结构的图像。
MRI技术发展历程
1971年
第一台医用核磁共振成像仪问 世。
腹部MRI解剖
腰椎与肾脏
展示腰椎和肾脏的MRI图像,解释其在腹部结构中的功能。
肝脏与脾脏
通过MRI图像展示肝脏和脾脏的解剖特点,阐述其在消化系统中的作用。
03 正常MRI解剖图像展示
正常头部MRI解剖图像
总结词
展示大脑、脑干、小脑等结构
详细描述
正常头部MRI解剖图像可以清晰地展示大脑、脑干和小脑等重要结构,以及它们 之间的相互关系。这些结构包括灰质、白质、脑室和脑池等,对于诊断神经系统 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疗效评估
手术后或放化疗后,MRI 可用于评估肿瘤缩小或消 退的情况,监测疗效。
血管疾病的诊断与评估
动脉粥样硬化
MRI能够检测动脉粥样硬化的早期病变,对预防 心血管事件具有重要意义。
血管狭窄与阻塞
MRI能够评估血管狭窄和阻塞程度,为治疗方案 的选择提供依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采用傅里叶变换的NMR:
将矩形脉冲电磁波作用于样品,可同时激发共振频 率不等的的核引起共振,即一次脉冲作用,可同时激 发不同共振频率的原子核。
四.NMR技术的基本参量 可将NMR现象应用于分子结构的测定。
1.化学位移
对于孤立原子核而言,同一种原子核在同样强度
的外加磁场中,只对某一特定f的电磁波敏感,但是,
1.小分子的辨认
通过NMR谱的δ、J、A可辨认分子本身。
2.分子结构的研究
3.用P-NMR研究脂的多形性
4.细胞内Na+测定
细胞内的许多功能与细胞内的钠离子浓 度密切相关,故可用Na-NMR测定细胞内的钠 离子浓度。但细胞内外的Na无法分开。
NMR特性之一:反应核的化学环境不同。
∴可将细胞内外Na化学环境改变。
一. 原理
原子核能产生NMR现象是因为具有核自旋。
核自旋产生磁矩,当核磁矩处于静止外 加恒定磁场时产生能级分裂,在交变磁场下, 自旋核会吸收特定频率的电磁波,从较低能级 跃迁到较高能级,这个过程就是核磁共振。
二.核磁共振产生的条件
ω=μH0 H0:外加恒定磁场的磁场强度
μ:旋磁比(不同的核μ不同) ω:电磁波的角频率
核磁共振(NMR):
原子核在外加恒定磁场H0作用下,产生能级分• 相同之处:都是物质对外来电磁波的共振吸收,即电磁波
的能量正好等于物质吸收的能量(两个能级之差)。
• 不同之处:光学吸收涉及原子或分子的固有能级之差(电
子能级、振动能级),而NMR是涉及原子核的能级差,原子核 的能级差只有在外加恒定磁场下才产生。
加入离子位移试剂,细胞外Na+环境变化,细胞 外NMR中的Na+峰向高频方向移动,细胞内的Na+峰不 变。从而将细胞内外的Na+峰分开,可测细胞内的 Na+浓度。
5.活体 P代谢
活体测定是NMR应用的主要方向之一。 用31P-NMR主要是对ATP的代谢进行检测。
6.核磁成像
当一个分子中的同一核处于不同基团中时,其吸收峰 并不相同。
NMR可以反映同一核在分子中所处化学环境的不 同,这一特性对化合物结构分析的研究极具价值。
例1:
NH4
硝酸铵——NH4NO3
NO3
例2:
CH3
乙醇——CH3CH2OH CH2
OH
2.耦合常数 3.峰下面积
五.应用
核磁共振在理论和仪器等方面都可以称为一 门很成熟的技术,该技术的应用已从分子水平到 整体水平进入生物学和医学的各个领域。NMR可应 用于化学分析、配体-受体结合、化学反应动力学、 分子的运动及成像等。
三.实验方法 ω=μH0
• 固定电磁波ω,改变H0,在达到共振条件
时产生一个吸收峰——扫场。
• 固定外加恒定磁场H0,改变ω,在达到共 振条件时产生一个吸收峰——扫频。
优点:可直接观测到各个共振峰。 缺点:磁场扫描需要一定的时间。只有频率扫 到某个核的共振频率时才引起吸收,如果在同一时间, 能使所有核引起共振,则效率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