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毒素简介
内毒素知识介绍.
![内毒素知识介绍.](https://img.taocdn.com/s3/m/69a8b41dc281e53a5802ffff.png)
内毒素知识介绍内毒素是革兰氏阴性菌细胞壁中的一种成分,叫做脂多糖。
脂多糖对宿主是有毒性的。
内毒素只有当细菌死亡溶解或用人工方法破坏菌细胞后才释放出来,所以叫做内毒素。
内毒素不是蛋白质,因此非常耐热。
在100℃的高温下加热1小时也不会被破坏,只有在250℃的温度下加热1个小时,或用强碱、强酸或强氧化剂加温煮沸30分钟才能破坏它的生物活性。
与外毒素不同之处,还有:内毒素不能被稀甲醛溶液脱去毒性成为类毒素;把内毒素注射到机体内虽可产生一定量的特异免疫产物(称为抗体),但这种抗体抵消内毒素毒性的作用微弱。
内毒素脂多糖分子由菌体特异性多糖、非特异性核心多糖和脂质A三部分构成。
脂质A是内毒素的主要毒性组分。
不同革兰氏阴性细菌的脂质A结构基本相似。
因此,凡是由革兰氏阴性菌引起的感染,虽菌种不一,其内毒素导致的毒性效应大致类同。
这些毒性反应主要有:发热反应。
人体对细菌内毒素极为敏感。
极微量(1-5纳克/公斤体重)内毒素就能引起体温上升,发热反应持续约4小时后逐渐消退。
自然感染时,因革兰氏阴性菌不断生长繁殖,同时伴有陆续死亡、释出内毒素,故发热反应将持续至体内病原菌完全消灭为止。
内毒素引起发热反应的原因是内毒素作用于体内的巨噬细胞等,使之产生白细胞介素1、6和肿瘤坏死因子α等细胞因子,这些细胞因子作用于宿主下丘脑的体温调节中枢,促使体温升高发热。
白细胞反应。
细菌内毒素进入宿主体内以后,血流中占白细胞总数60-70%的中性粒细胞数量迅速减少,这是因为细胞发生移动并粘附到组织毛细血管上了。
不过1-2小时后,由内毒素诱生的中性细胞释放因子刺激骨髓释放其中的中性粒细胞进入血流,使其数量显著增加,有部分不成熟的中性粒细胞也被释放出来。
革兰氏阴性菌的伤寒沙门菌是例外,其内毒素使白细胞总数始终是减少状态,目前还不清楚是什么原因。
由于绝大多数被革兰氏阴性菌感染的患者血流中白细胞总数都会增加,所以现在医生在诊断前,为了初步区别是细菌性感染还是病毒性感染,常常要化验病人的血液,对白细胞进行总数测定和分类计数。
《内毒素及其去除》课件
![《内毒素及其去除》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ae2435207f21af45b307e87101f69e314332fafa.png)
利用某些微生物将内毒素作为营养物 质降解,从而降低其毒性,这些微生 物通常被称为“内毒素降解菌”。
05
CATALOGUE
内毒素去除技术的研究进展
新技术的研发与应用
生物膜过滤技术
利用生物膜的吸附作用去 除内毒素,具有高效、低 成本的优势。
免疫亲和技术
利用抗体与内毒素的特异 性结合,实现内毒素的特 异性去除。
纳米材料技术
利用纳米材料对内毒素的 吸附和捕获作用,实现内 毒素的去除。
现有技术的改进与优化
优化活性炭吸附技术
通过改进活性炭的孔径和表面性质,提高其对内毒素的吸附能力 。
强化超滤技术
通过提高超滤膜的孔径和膜材料的亲水性,提高超滤去除内毒素的 效果。
离子交换技术
通过优化离子交换剂的离子配比和粒径,提高其对内毒素的去除效 果。
02
内毒素的致死剂量因人而异,与机体的免疫状态、 健康状况等因素有关。
03
及时诊断和治疗内毒素中毒,可有效降低死亡率, 提高治愈率。
03
CATALOGUE
内毒素的检测与鉴定
内毒素检测的方法
01
02
03
04
鲎试验法
利用鲎变形细胞溶解物与内毒 素反应的原理,通过显色反应 或凝固反应来检测内毒素。
显色基质法
06
CATALOGUE
内毒素去除的实际应用
在医疗领域的应用
医疗设备消毒
通过去除内毒素,可以有效地降 低医疗设备上细菌的数量,从而
降低感染的风险。
药品生产
在药品生产过程中,去除内毒素可 以确保药品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血液透析
在血液透析过程中,去除内毒素可 以降低患者体内的毒素水平,提高 治疗效果。
《细菌内毒素检查》课件
![《细菌内毒素检查》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331f69795b8102d276a20029bd64783e09127d92.png)
其他检测方法
热原质鲎试剂盒法
利用鲎试剂与内毒素结合后加热,通 过凝胶形成或浊度变化来检测内毒素 的含量。该方法适用于注射剂、输液 等样品。
高效液相色谱法
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技术分离内毒素, 通过紫外吸收或荧光检测器来检测内 毒素的含量。该方法适用于生物制品 、血液制品等样品。
03
细菌内毒素检查的应用
实验后的处理和安全防护
废液的处理
实验后产生的废液应按照实验室规定进行处理, 不得随意倾倒或排放。
实验垃圾的处理
实验后产生的垃圾应按照实验室规定进行分类和 处理。
ABCD
仪器的清洗和维护
实验后应对使用的仪器进行清洗和维护,以确保 其性能和精度。
个人防护
实验人员应穿戴个人防护装备,如实验服、手套 、口罩等,以降低交叉污染和感染的风险。
饮用水监测
01
通过细菌内毒素检查,可以检测饮用水中的细菌内毒素含量,
确保饮用水安全。
污水处理监测
02
在污水处理过程中,对出水进行细菌内毒素检查,可以评估污
水处理效果和出水质量。
环境样品监测
03
对土壤、空气等环境样品进行细菌内毒素检查,可以了解环境
中的细菌污染状况,为环境治理提供依据。
04
细菌内毒素检查的注意事 项
开发新型检测方法和技术
开发多组分检测技术
将多种细菌内毒素相关分子同时纳入检测范围,实现多组分的同 时检测,提高检测效率和准确性。
开发新型免疫学检测方法
利用新型免疫学技术,如单克隆抗体、免疫磁珠等,提高检测的特 异性和灵敏度。
开发新型生物信息学技术
利用生物信息学手段,对细菌内毒素相关基因和蛋白质进行高通量 筛选和鉴定,为新型检测方法的开发提供有力支持。
《内毒素的测定》课件
![《内毒素的测定》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06a69d2a1fb91a37f111f18583d049649a660e7a.png)
研究表明,内毒素可以诱导炎症反应、细胞凋亡和免疫应答等过程,与败血症、脓毒症、肿瘤等疾病 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通过研究这些疾病中内毒素的作用机制,有助于发现新的治疗靶点和方法。
05
结论
内毒素测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诊断感染性疾病
内毒素测定可用于诊断感染性疾病,尤其是革兰氏阴性菌感染。通 过检测内毒素水平,有助于判断感染的严重程度和指导临床用药。
在医疗器械植入人体之前,如人工关 节、心脏瓣膜等,也需要进行内毒素 检测,以确保产品的安全性。
04
内毒素测定的发展趋势和展望
新型内毒素测定方法的研发
总结词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新型内毒素测 定方法不断涌现,提高了测定的灵敏 度和特异性。
详细描述
新型内毒素测定方法包括基因组学、 蛋白质组学和代谢组学等方法,这些 方法能够更准确地检测内毒素的含量 ,并且具有更高的灵敏度和特异性。
监控病情变化
内毒素水平的变化可以反映病情的进展情况,有助于监测治疗效果 和调整治疗方案。
评估器官功能
内毒素可引起机体多器官功能损害,通过测定内毒素水平,有助于评 估患者的器官功能状况,预测病情预后。
内毒素测定在科研领域的作用
1 2 3
探索疾病发病机制
内毒素在多种疾病发病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通 过内毒素测定有助于深入了解疾病的发病机制。
探究内毒素与其他生物标志物的关系
内毒素与其他生物标志物之间的关系对于疾病诊断和预后评估具有重要意义。未来研究应深入探究这些关系,以便更 全面地了解疾病进展和患者状况。
拓展内毒素测定的应用领域
目前内毒素测定主要应用于感染性疾病的诊断和病情评估,未来可进一步拓展其在其他领域的应用,如 肿瘤、免疫系统疾病等。同时,应加强与其他学科的交叉合作,推动内毒素研究的深入发展。
内毒素名词解释
![内毒素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396ef2654a35eefdc8d376eeaeaad1f3469311ae.png)
内毒素名词解释内毒素(Endotoxins)是一类由细菌产生并存储在其细胞壁内部的毒素。
它们主要存在于革兰氏阴性菌(如大肠杆菌、沙门氏菌)的细胞壁内,而革兰氏阳性菌则没有内毒素。
内毒素属于类脂多糖(LPS),是由脂多糖和内核寡糖(O-抗原)组成的复合物。
它们通常由三部分组成:脂A结构、内核多糖和O-抗原。
脂A结构与细菌细胞膜紧密结合,内核多糖部分连接在脂A结构上,并且O-抗原是外露在细菌表面的结构。
这些组分共同形成了内毒素结构。
内毒素是一种非常强大的毒素,能够触发免疫系统的炎症反应,并在某些情况下导致休克和器官功能损害。
当细菌死亡或繁殖受损时,细菌细胞壁会破裂,释放出内毒素。
内毒素与机体的免疫系统相互作用,触发炎症反应,释放出各种细胞因子,如肿瘤坏死因子、白细胞介素等,引起发热、血压下降、血管扩张、组织损伤等症状。
内毒素主要通过结合与活化细菌模式识别受体(如Toll样受体4,TLR4)来激活免疫系统,启动炎症反应。
这些免疫细胞会产生趋化因子来吸引其他免疫细胞进入感染部位,同时释放各种炎症介质以杀死细菌。
然而,在某些情况下,内毒素的大量释放会引起过度的炎症反应,导致自身组织损伤,甚至休克和多器官功能衰竭。
内毒素对人体的影响是广泛的。
除了引起炎症反应外,它还能激活凝血系统、损伤血管内皮细胞、抑制免疫细胞功能、增加氧自由基的产生等。
长期或大剂量的内毒素暴露还可能导致慢性炎症状态,与许多疾病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肝病、神经退行性疾病等相关联。
因此,对内毒素的检测和治疗非常重要。
目前,内毒素检测的常用方法是通过血液检测来检测血浆中的内毒素水平。
治疗方面,主要通过对炎症反应的调节来控制内毒素的影响。
这包括使用抗生素来清除感染源,使用抗炎药物来降低免疫反应,以及采取支持治疗来减轻症状和保护器官功能。
总之,内毒素是由细菌产生的一类毒素,具有强大的炎症激活能力。
了解内毒素的相关知识对于预防和治疗与内毒素相关的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动物实验内毒素标准
![动物实验内毒素标准](https://img.taocdn.com/s3/m/2e30a885ba4cf7ec4afe04a1b0717fd5360cb214.png)
动物实验内毒素标准一、内毒素简介内毒素是革兰氏阴性细菌细胞壁中的一种成分,主要由细菌死亡裂解后释放出来。
内毒素在细菌细胞壁中的含量相对较少,但其生物活性却相对较强,是细菌在生存状态下不释放出来,只有在细菌死亡裂解后才被释放出来。
内毒素对理化因素稳定,加热160℃2小时或180℃1小时或高压蒸气处理仍可保持其毒性。
内毒素引起的毒性作用相对较弱,且对组织无选择性。
内毒素的产生及性质由菌种和菌株决定,不同菌种或菌株的内毒素有一定差异。
二、内毒素检测方法目前,检测内毒素的方法主要包括定量检测法和定性检测法。
定量检测法又包括终点法和动态浊度法,其中终点法是通过标准品与内毒素产生凝集反应来计算内毒素的含量,而动态浊度法是通过观察培养液中浊度的变化来测定内毒素的含量。
定性检测法则通过鲎试验来检测样本中是否存在内毒素。
三、动物实验内毒素标准的应用动物实验内毒素标准在医学、生物技术和制药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
例如,在进行药物注射前,需要对药物进行内毒素检测,以确保药物的安全性。
此外,在医学研究和治疗中,也需要对患者的血液、尿液和其他体液进行内毒素检测,以帮助医生判断病情和制定治疗方案。
四、动物实验内毒素标准的制定动物实验内毒素标准的制定需要考虑多方面的因素,包括样本来源、样本处理、实验方法、数据分析等。
为了确保标准的科学性和可靠性,需要遵循国际通用的原则和方法,如采用国际标准品进行定值等。
同时,还需要根据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实际情况,制定符合当地法规和规范的内毒素标准。
五、动物实验内毒素标准的意义动物实验内毒素标准的意义在于为医学、生物技术和制药等领域提供了一个可靠的检测方法,以确保药物和其他产品的安全性。
同时,通过对内毒素的深入研究,还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细菌的致病机制和感染过程,为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更多的思路和方法。
六、未来展望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们对疾病认识的深入,动物实验内毒素标准将会不断完善和提升。
未来,需要进一步研究和开发更加灵敏、准确和便捷的内毒素检测方法,以适应不同领域的需求。
内毒素知识介绍
![内毒素知识介绍](https://img.taocdn.com/s3/m/6de198155f0e7cd1842536f6.png)
内毒素知识介绍(2010-01-16 10:00:17)转载分类:精彩推荐展示标签:抗体细胞因子蛋白酶试剂盒信号转导凋亡生化试剂干细胞生物ips细菌内毒素,英文称作Enolotoxin,是G-菌细胞壁个层上的特有结构,内毒素为外源性致热原,它可激活中性粒细胞等,使之释放出一种内源性热原质,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引起发热。
内毒素的主要化学成分为脂多糖中的类脂A细菌内毒素这个概念在1890年的时候就已被提了出来,它是在研究发热物质过程所引成的,1933年Boivin 最先由小鼠伤寒杆菌提取出来,进行化学免疫学方面的研究,到1940年时候,Morgan使用志贺氏痢疾菌阐明了细菌内毒素是由多糖脂质及蛋白质三部分所组成的复合体,到了1950年以后,随着生物学,物理化学,免疫学以及遗传学等的进步发展,细菌内毒素的研究工作,尤其是其化学结构组成及各种生物活性间的关系也更加明确起来。
细菌英文叫Bacteria :为原核生物中的一类单细胞微生物由二分裂法繁殖。
若按革兰氏染色法可将细菌分为G+菌和G-菌两大类。
这两类细菌细胞壁的结构和化学组成存在很大差异。
唯有肽聚糖为其共同成分,但其含量的多少和肽链的性质有所不同,见下表:关于细菌细胞壁结构,尤其G+/G-菌不同之处见下图所示:由以上结构模式图可以发现,G+菌与G-菌有不同之处,其中对于G-菌来说:细胞壁较薄,厚约10-15nm,结构也较复杂。
肽聚糖含量低,仅占细胞干生10%左右,层薄又较疏松,因肽聚糖之间仅四肽侧链直接联结,缺乏五肽桥;肽聚糖居于细胞最内层,外面由内向外还有脂蛋白,外膜和脂多糖的三层聚合物。
(1)脂蛋白(lipoprotein)由类脂和蛋白质构成,联结在外膜与肽聚糖层之间,类脂一端经非共价键联结到外膜的磷脂上,另一端由共价键联结到肽聚糖肽链中的二氧基庚二酸残基上,使外膜和肽聚糖层构成一个整体。
(2)外膜(outer membrane)是革兰氏阴性菌细胞壁的重要结构,位于肽聚糖的外侧,其结构类似细胞膜,为液态的磷脂双层,其中镶嵌一些特异蛋白质,穿透外膜的内外双层,呈液态镶嵌体。
内毒素的名词解释
![内毒素的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84af8df08ad63186bceb19e8b8f67c1cfad6eef1.png)
内毒素的名词解释
内毒素(endotoxin)是一种存在于细菌细胞壁中的毒素,它是一种脂多糖,由脂质和多糖分子组成。
内毒素主要存在于革兰氏阴性菌的细胞壁中,如大肠杆菌、沙门氏菌、肺炎克雷伯菌等。
内毒素是细菌的一种生物标志物,也是细菌致病性的重要因素之一。
内毒素的作用机制是通过刺激免疫系统产生炎症反应,引起血管扩张、血压下降、血小板凝集等一系列生理反应,严重时可导致败血症、休克等严重疾病。
内毒素还可以影响机体的代谢和免疫功能,抑制细胞的增殖和分化,影响细胞的信号传导等。
学习相关单词、词语、语法等技巧可以帮助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内毒素的概念。
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学习相关单词:包括endotoxin、lipopolysaccharide、gram-negative bacteria等。
可以通过词汇书、英语学习网站等途径进行学习。
2. 学习相关词语:包括immune system、inflammatory response、metabolism、cell proliferation等。
可以通过阅读相关文献、听取学术讲座等途径进行学习。
3. 学习相关语法: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等的用法。
可以通过语法书、语法练习题等途径进行学习。
4. 学习相关背景知识:包括细菌学、免疫学、生物化学等相关知识。
可以通过阅读相关教材、参加相关课程等途径进行学习。
总之,学习内毒素需要综合运用各种学习技巧和途径,不断积累相关知识和经验,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一概念。
细菌内毒素成分
![细菌内毒素成分](https://img.taocdn.com/s3/m/82c64cc2e43a580216fc700abb68a98270feac4e.png)
细菌内毒素成分细菌内毒素是一类由细菌产生的毒性物质,具有强烈的生物学活性,能对宿主产生严重的损害。
了解细菌内毒素的成分和其对人类健康的影响,对于预防和治疗相关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介绍细菌内毒素的主要成分及其相关研究进展。
1. 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脂多糖是细菌内毒素中最常见的一种成分,被称为内毒素的“母体”。
它主要存在于革兰氏阴性菌的细胞外膜上,包括内核多糖、核心多糖和O抗原。
LPS通过与宿主细胞表面的Toll样受体(TLR)相互作用,激活炎症反应,导致机体产生一系列的炎症介质,如细胞因子、血栓素等,对宿主产生广泛的损害。
LPS与炎症反应的关系已被广泛研究,对于研究感染疾病的发生机制以及开发抗感染新药具有重要意义。
2. 脱氧核酸(Deoxyribonucleic acid,DNA)DNA是革兰氏阳性菌内毒素的主要成分之一。
研究发现DNA内毒素通过与宿主细胞表面的TLR9相互作用,激活免疫细胞,导致炎症反应。
此外,DNA内毒素还能够刺激纤维连接蛋白产生,诱导细胞凋亡和细胞周期调控紊乱,表现出多种生物学效应。
DNA内毒素作为一种新的免疫活性分子,对于研究细菌感染的免疫学机制和开发新的抗菌药物具有潜在价值。
3. 蛋白多糖(Protein-polysaccharide complex,PPC)蛋白多糖是一种具有毒性的混合物,由脂质、多糖和蛋白质组成。
它主要存在于革兰氏阳性菌中,如白喉杆菌、猩红热链球菌等。
蛋白多糖与宿主机体产生的抗原抗体反应导致免疫系统的异常激活,引发过敏反应、肺炎、肝脓肿等严重疾病。
研究表明,蛋白多糖与细菌内毒素的其他成分相互作用,能够增强其毒性,加重炎症反应。
4. 其他成分除了上述主要成分外,细菌内毒素还包括一些次要成分,如脂蛋白、肽类物质、小分子化合物等。
这些成分具有不同的生物活性,能够引起细胞损伤、炎症反应和免疫系统的异常激活。
已有研究表明,这些次要成分在细菌感染中也起到重要的作用,对于感染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具有一定的影响。
内毒素介绍
![内毒素介绍](https://img.taocdn.com/s3/m/04a361b069dc5022aaea005c.png)
热原和细菌内毒素一、热原(progon)医院临床在使用药品输液剂时,常有发生冷感、寒战、发热、头痛、恶心、呕吐、肤色灰白、休克、严重时导致死亡,这种症状称为热原反应。
为提高药品质量和用药安全,人们对热原进行了广泛的研究,直到1923年Seibert提出了用家兔检测热原的方法。
在1942年美国药典首先将家兔热原检查项收入药典成为法定方法,中国药典1953年版开始收载该方法,随后的世界各国药典都以动物热原检查法作为药品质量监测的方法之一。
家兔热原检查法的优点,可在规定时间里观察到家兔的体温变化,相应反应了热原质引起哺乳类动物复杂的体温反应过程。
所以,在半个多世纪以来热原检查法,为保障药品质量和用药安全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随着制药工业的发展和临床用药的要求,该方法的局限性越来越明显。
这种热原检查法,只局限于某种药物进入体内(血循环)是否能引起体温变化或热原反应作为判断药品是否污染热原的方法,已不能满足医药工业发展的需要。
其缺点:①标准化程度低,无法判断检查样品中存在的热原质到底是什么或是哪一种物质。
②由于试验动物家兔是处在被细菌污染的环境中,通过吸入或皮肤感染细菌内毒素而被免疫,导致动物的个体差异较大。
③试验动物受到药品的药理活性干扰,而影响体温变化(如放射性药品、抗生素、生物制品等),实验结果难以判断。
④设备及实验费用昂贵(如建设动物房、水电、动物饲料等耗费),做一种药品需要几百元/次,而鲎试剂仅几十元/次。
综上情况分析,鲎试验法可避免以上动物热原检查法的不足,该技术的成功和应用真可谓是药品质量监控一场大革命。
什么是热原?目前国内外仍未有统一的认识,但从国内外文献报道中,一个共同的意见,都普遍认为:它是指细菌内毒素的脂多糖。
欧洲药典委员会副主席J.Van Noordwijk提出:“严格地讲,不是每一种热原都具有脂多糖的结构,但所有已知的细菌内毒素脂多糖都有热原活性”。
在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MP)条件下,药品生产的质量控制一般可以接受的观点是:不存在细菌内毒素意味着不存在热原。
《细菌内毒素的简介》课件
![《细菌内毒素的简介》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e5a05b48b42acfc789eb172ded630b1c59ee9be1.png)
分泌机制
01
02
03
分泌方式
细菌内毒素通常通过细菌 细胞膜上的通道或出芽方 式分泌到细胞外。
分泌调控
细菌内毒素的分泌受到多 种因素的影响,包括细胞 内的pH值、离子浓度、能 量供应等。
分泌过程
细菌内毒素的分泌过程需 要经过多个步骤,包括内 毒素在细胞内的合成、转 运和分泌到细胞外等。
影响因子与调控方式
制。
03
细菌内毒素的生物合成与分泌 机制
生物合成机制
合成原料
细菌内毒素的生物合成需要特定 的氨基酸和脂质作为原料。
合成酶系
细菌内毒素的合成涉及一系列酶促 反应,这些酶由细菌基因编码。
合成过程
细菌内毒素的生物合成过程包括初 级代谢和次级代谢,其中初级代谢 涉及细胞生长和繁殖,次级代谢则 与内毒素的合成有关。
抑制抗原提呈
内毒素能够抑制抗原提呈细胞对细菌抗原的提呈 ,降低抗原刺激T细胞的效率。
3
诱导免疫抑制细胞因子
内毒素能够诱导免疫抑制细胞因子的产生,如转 化生长因子、白细胞介素10等,从而抑制免疫细 胞的活化和功能。
05
细菌内毒素的检测与防治
检测方法与标准
检测方法
目前常用的细菌内毒素检测方法有鲎试剂法、免疫学检测法 和生物芯片技术等。这些方法具有灵敏度高、特异性强的特 点,能够快速准确地检测出细菌内毒素的含量。
细菌内毒素广泛分布于自然界,主要存在于革兰氏阴性细菌中,如大肠杆菌、 沙门氏菌、志贺氏菌等。
应用领域
细菌内毒素在医学、生物工程、制药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如用于制备 诊断试剂、疫苗和药物等。
02
细菌内毒素的结构与性质
化学结构
细菌内毒素的化学结构是由多个糖链组成的脂多糖,具有特定的化学组成和排列顺 序。
内毒素介绍
![内毒素介绍](https://img.taocdn.com/s3/m/acd55ffdaef8941ea76e05d2.png)
内毒素简介杨帆成都思来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主要内容n内毒素概念及危害n内毒素防治方法研究进展n中草药拮抗内毒素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2毒素无处不在,给的鸭梨好大!其实,我很想一身轻松。
34一、内毒素概念及危害概念内毒素(endotoxin)是革兰氏阴性细菌(gram negative bacillus,GNB)死亡时裂解出来的细胞壁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成分。
它是脂多糖和各种数量的磷酸盐以及蛋白质的一个混合物。
LPS的基本结构由0-特异性抗原多糖、核心多糖和类脂A(lipid A)三部分组成,其中lipid A是内毒素的生物学活性主要毒性成分。
5结构6成分•对于革兰氏阴性细菌来说,脂质A是最不易变的组分。
它是由两个氨基葡(萄)糖分子通过α、β(1-6)键连接组成。
•多聚糖O抗原由最多至50个重复的己糖构成,或大约由α1-4,或β1-6键连接的1至8个单糖组群构成。
这使得其成分有很大的变异性,这种特性能帮助逃避宿主的免疫保护并在血清学上用于区分不同的菌株。
78危害内毒素主要有两方面的作用: 一方面, LPS 在细菌周围形成稳定的保护屏障以逃避抗生素的作用; 另一方面, LPS 主要作用于单核细胞和巨噬细胞, 使其产生白细胞介素-1(IL-1) 、肿瘤坏死因子(TNF) 、干扰素(IFN) 、巨噬细胞炎症蛋白-1(MIP-1) 、白细胞致热源(LP) 和睫状体促神经因子(CNTF) 等。
9Rice 等(2003) 证实极低剂量内毒素(<1ng/m1)便可使人冠状动脉内皮细胞(HCAEC)、平滑肌细胞(HCASMC)及移植的人脐静脉单核细胞趋化因子-1(MCP-1)释放增加,且HCASMC 对LPS 特别敏感,只要LPS 超过基线水平达到30pg/ml ,其MCP-1释放就可增加约4倍;同样Rice 等发现另一趋化因子IL-8在极低剂量内毒素(<1ng/m1)刺激下释放也显著增加。
细菌内毒素的成分
![细菌内毒素的成分](https://img.taocdn.com/s3/m/34332f1f3069a45177232f60ddccda38376be1f1.png)
细菌内毒素的成分
细菌内毒素是一类由细菌产生的毒素,它可以对生物体产生不同
程度的毒性反应,包括发热、休克、多器官功能衰竭等。
细菌内毒素的成分主要包括三部分:脂多糖(LPS)、外毒素以及
内毒素。
1. 脂多糖(LPS):是导致感染性休克的最重要因素,主要存在
于革兰阴性菌细胞壁上。
脂多糖是一种长链多糖结构,由脂聚糖和蛋
白质组成。
其能够刺激宿主免疫系统产生大量的炎症介质,如肿瘤坏
死因子(TNF)、白细胞介素-1(IL-1)、IL-6等,导致炎症反应过度,引发感染性休克。
2. 外毒素:外毒素是细菌分泌的一种独特的毒素,包括热稳定性
毒素(如白喉毒素、破伤风毒素等)和热敏感性毒素(如痢疾毒素等)。
外毒素会导致宿主细胞的功能障碍或细胞死亡,进而引起炎症
反应。
3. 内毒素:内毒素是由细胞壁破裂的革兰阴性菌释放的毒素,包
括含毒素A(TxA)的沙门氏菌内毒素、酪氨酸酶(TevT)等。
内毒素
会通过活化血小板、激活血液凝块等机制引起凝血功能异常、微循环
障碍和器官损害。
同时内毒素还会刺激促炎症细胞产生炎症因子,导
致严重的炎症反应。
细菌内毒素的成分具有复杂性和多样性,因此在临床治疗中需要针对不同的内毒素成分采取相应的治疗手段。
内毒素的名词解释免疫学
![内毒素的名词解释免疫学](https://img.taocdn.com/s3/m/1d305e0cff4733687e21af45b307e87101f6f822.png)
内毒素的名词解释免疫学内毒素是一种重要的免疫学概念,它在人体免疫反应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所谓内毒素,是指一类细菌产生的毒素,也称为细菌内毒素或内源性毒素。
这些毒素由细菌产生并释放到体内,对机体产生严重的毒性作用。
内毒素通常由细菌细胞外膜的脂多糖组成,其结构特点是一个或多个糖丝链与脂肪酸相连,形成一个复杂的分子结构。
这种结构在细菌表面起到保护作用,但一旦进入人体,就会引发免疫反应。
内毒素通过与人体免疫系统中的特定受体结合,触发一系列免疫反应,进而引发疾病。
内毒素在免疫学领域是一个重要的研究对象。
研究表明,内毒素在感染性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中起着关键的作用。
当细菌感染进入人体时,细菌产生的内毒素通过激活免疫细胞,如单核细胞、巨噬细胞等,引发炎症反应。
这种炎症反应是免疫系统对感染的一种保护性反应,但过度的炎症反应也可能对人体产生损害。
内毒素的免疫学研究不仅有助于了解感染性疾病的机制,还为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例如,通过抑制内毒素的作用,可以减轻感染性疾病引起的炎症反应,帮助病人恢复健康。
这些研究不仅有助于深入了解免疫系统的工作原理,还为新药物的研发提供了理论依据。
此外,内毒素的研究还有助于解析一些其他疾病的发生机制。
内毒素不仅在感染性疾病中起作用,还被认为与一些慢性炎症性疾病,如肺部疾病、心血管疾病等有一定关联。
因此,对内毒素的研究也有助于寻找和探索这些疾病的治疗方法。
总之,内毒素作为免疫学领域的重要概念,在人体免疫反应和疾病的发生中起着重要作用。
对内毒素的深入研究不仅有助于深入了解免疫系统的工作机制,还为感染性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
同时,内毒素的研究也有助于解析其他慢性炎症性疾病的发生机制。
通过不断深入研究,我们可以进一步提高人们对内毒素的认识,为人们的健康保驾护航。
内毒素.doc
![内毒素.doc](https://img.taocdn.com/s3/m/cebaefc008a1284ac8504371.png)
内毒素科技名词定义中文名称:内毒素英文名称:endotoxin 其他名称:细菌内毒素定义1:只在细菌被破坏时才被释放的细菌毒素。
某些革兰阴性菌(如布鲁菌、肠杆菌、奈瑟菌、弧菌等)外膜相关的热稳定毒素,主要成分是脂多糖,在固有免疫及B细胞的多克隆激活中发挥作用。
应用学科:免疫学(一级学科);概论(二级学科);固有免疫(三级学科)定义2:革兰氏阴性菌胞壁成分中的脂多糖,由脂质A、核心寡糖和1条具有重复结构、长度可变的O-抗原糖链三部分组成。
应用学科: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一级学科);氨基酸、多肽与蛋白质(二级学科)定义3:由革兰氏阴性菌所合成的一种存在于细菌细胞壁外层、只有在细菌死亡和裂解后才释出的有毒物质。
应用学科:水产学(一级学科);水产生物病害及防治(二级学科)内毒素是革兰氏阴性细菌细胞壁中的一种成分,叫做脂多糖。
脂多糖对宿主是有毒性的。
内毒素只有当细菌死亡溶解或用人工方法破坏菌细胞后才释放出来,所以叫做内毒素。
其毒性成分主要为类脂质A。
内毒素位于细胞壁的最外层、覆盖于细胞壁的黏肽上。
各种细菌的内毒素的毒性作用较弱,大致相同,可引起发热、微循环障碍、内毒素休克及播散性血管内凝血等。
内毒素耐热而稳定,抗原性弱。
内毒素是革兰氏阴性细菌细胞壁中的一种成分,叫做脂多糖。
脂多糖对宿主是有毒性的。
内毒素只有当细菌死亡溶解或用人工方法破坏菌细胞后才释放出来,所以叫做内毒素。
其毒性成分主要为类脂质A。
内毒素位于细胞壁的最外层、覆盖于细胞壁的黏肽上。
各种细菌的内毒素的毒性作用较弱,大致相同,可引起发热、微循环障碍、内毒素休克及播散性血管内凝血等。
内毒素耐热而稳定,抗原性弱。
中文名称:热源英文名称:heat source;thermal source 定义1:大气系统中不断产生热量并向周围传递热量的地区。
应用学科:大气科学(一级学科);气候学(二级学科)定义2:向其取热而不改变其自身温度的热库。
应用学科:电力(一级学科);通论(二级学科)定义3:放出或吸入一些热量一般并不引起温度发生变化的系统。
细菌内毒素介绍
![细菌内毒素介绍](https://img.taocdn.com/s3/m/b9943c80294ac850ad02de80d4d8d15abe230025.png)
细菌内毒素介绍细菌内毒素你了解多少?1.热点引导细菌内毒素,英文称作Endotoxin,是G-菌细胞壁个层上的特有结构,内毒素为外源性致热原,它可激活中性粒细胞等,使之释放出一种内源性热原质,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引起发热,细菌内毒素的主要化学成分为脂多糖。
革兰氏阴性菌感染的危害性主要源自其释放的内毒素。
动物传染病多种细菌皆可产生内毒素,如大肠杆菌、沙门氏菌、巴氏杆菌、胸膜肺炎放线杆菌等,它们通过外源性感染和肠道系统内源性转位两种途径进入血液循环导致内毒素血症,是机体致病的重要毒力因子。
很多严重疾病(如损伤、烧伤、心、肾、消化系统、呼吸系统、肿瘤、自动免疫等方面的疾病)都直接或间接与革兰阴性菌感染及其释放的内毒素有关。
内毒素血症、休克和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等,LPS进入机体后可先后诱导细胞因子和黏附分子等炎性介质产生和释放,引起内皮细胞的损伤和屏障功能的改变,导致全身性炎症反应综合征和脓毒症,严重者可导致低血压、中毒性休克、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多器官功能衰竭(MOF),甚至死亡。
白细胞数目改变,LPS初期可使血液中白细胞数目急剧下降,数小时后骨髓粒细胞又大量释放入血引发白细胞增多症。
该过程会导致动物免疫系统紊乱,增加病原体感染几率。
此外,内毒素还能导致怀孕动物流产、早产或死胎;抑制红细胞生成;具有致敏和抗敏作用等。
2.保健误区生产实践中许多人认为细菌病可用抗菌素治疗,只要通过药敏试验筛选出敏感药物,即可产生理想疗效,其实并非如此。
因为多种因素会导致药敏结果与实际效果不一致,如药物剂量、用法、血清型等。
细菌内毒素在人医上研究较多,但在兽医临床很少有人去考虑抗生素诱导细菌释放内毒素,以及某些革兰氏阴性菌会产生内毒素的问题,以致治疗效果差。
虽然现在防治内毒素损伤的方法和途径多种多样,如LPS抗体、细菌通透性增加蛋白、细胞因子拮抗剂、抗内毒素蛋白等,但尚无一种非常有效的手段。
内毒素知识介绍
![内毒素知识介绍](https://img.taocdn.com/s3/m/e2cf221e312b3169a451a45f.png)
内毒素知识介绍(2010-01-16 10:00:17)转载分类:精彩推荐展示标签:抗体细胞因子蛋白酶试剂盒信号转导凋亡生化试剂干细胞生物ips细菌内毒素,英文称作Enolotoxin,是G-菌细胞壁个层上的特有结构,内毒素为外源性致热原,它可激活中性粒细胞等,使之释放出一种内源性热原质,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引起发热。
内毒素的主要化学成分为脂多糖中的类脂A细菌内毒素这个概念在1890年的时候就已被提了出来,它是在研究发热物质过程所引成的,1933年Boivin 最先由小鼠伤寒杆菌提取出来,进行化学免疫学方面的研究,到1940年时候,Morgan使用志贺氏痢疾菌阐明了细菌内毒素是由多糖脂质及蛋白质三部分所组成的复合体,到了1950年以后,随着生物学,物理化学,免疫学以及遗传学等的进步发展,细菌内毒素的研究工作,尤其是其化学结构组成及各种生物活性间的关系也更加明确起来。
细菌英文叫Bacteria :为原核生物中的一类单细胞微生物由二分裂法繁殖。
若按革兰氏染色法可将细菌分为G+菌和G-菌两大类。
这两类细菌细胞壁的结构和化学组成存在很大差异。
唯有肽聚糖为其共同成分,但其含量的多少和肽链的性质有所不同,见下表:关于细菌细胞壁结构,尤其G+/G-菌不同之处见下图所示:由以上结构模式图可以发现,G+菌与G-菌有不同之处,其中对于G-菌来说:细胞壁较薄,厚约10-15nm,结构也较复杂。
肽聚糖含量低,仅占细胞干生10%左右,层薄又较疏松,因肽聚糖之间仅四肽侧链直接联结,缺乏五肽桥;肽聚糖居于细胞最内层,外面由内向外还有脂蛋白,外膜和脂多糖的三层聚合物。
(1)脂蛋白(lipoprotein)由类脂和蛋白质构成,联结在外膜与肽聚糖层之间,类脂一端经非共价键联结到外膜的磷脂上,另一端由共价键联结到肽聚糖肽链中的二氧基庚二酸残基上,使外膜和肽聚糖层构成一个整体。
(2)外膜(outer membrane)是革兰氏阴性菌细胞壁的重要结构,位于肽聚糖的外侧,其结构类似细胞膜,为液态的磷脂双层,其中镶嵌一些特异蛋白质,穿透外膜的内外双层,呈液态镶嵌体。
内毒素名词解释
![内毒素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5a53f4531611cc7931b765ce0508763231127421.png)
内毒素名词解释
内毒素是指由机体内部产生的有害物质。
这些物质可能是由细菌、真菌、病毒等细胞内的微生物产生的代谢产物,也可能是由细胞内的酶反应产生的有害物质。
这些物质会对机体造成毒害,引起许多疾病,如肝脏疾病、肾脏疾病、贫血等。
内毒素可以通过肠道、肝脏、肾脏等排出体外,也可以通过血液循环运送到全身各个器官,对机体造成危害。
内毒素的来源可能是多种多样的,如饮食中摄入的有害物质、药物代谢产物、环境污染物等。
内毒素对机体的危害是多方面的,可能导致免疫系统紊乱、代谢障碍、器官功能受损等。
为了防止内毒素的产生和对机体的危害,建议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避免摄入有害物质,注意环境卫生,并定期进行体检。
为了降低内毒素对机体的危害,可以通过多种方法进行净化和排除。
其中包括:
1.排毒饮食法:通过摄入富含纤维素、抗氧化剂、抗炎物质
的食物,帮助肠道蠕动、排除毒素。
2.草本疗法:通过服用草药、中草药等,帮助肝脏、肾脏等
器官加强代谢能力,排除内毒素。
3.体质按摩:通过按摩、推拿等手法,帮助改善血液循环、
促进代谢,排除内毒素。
4.运动锻炼:通过锻炼、运动等,帮助增强机体免疫力、促
进健康。
不过,这些方法都需要在医生和专业人士的指导下使用,以防止不良反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血管舒缩机能紊乱
内毒素激活了血管活性物质(5-羟色胺、激肽释放酶与激肽)的释放。 末梢血管扩张,通透性增高,静脉回流减少,心脏输出量减低,导 致低血压并可发生休克。因重要器官(肾、心、肝、肺与脑)供血 不足而缺氧,有机酸积聚而导致代谢性酸中毒。
6
细菌内毒素的简介
细菌毒素
外毒素 Exotoxin
内毒素 Endotoxi n
7
外毒素(Exotoxin):它是一种毒性蛋白质, 是细菌在生长过程中分泌到菌体外的毒性物 质。产生外毒素的细菌主要是革兰氏阳性菌。 如白喉杆菌、破伤风杆菌、肉毒杆菌、金黄 色葡萄球菌以及少数革兰氏阴性菌。 内毒素(Endotoxin):是革兰氏阴性菌的细 胞壁外壁层上的特有结构。细菌在生活状态 时不释放出来,只有当细菌死亡自溶或粘附 在其它细胞时,才表现其毒性,内毒素的主 要化学成分是脂多糖中的类脂A成分。
30
石棉及活性炭吸附法
活性炭用于去除内毒素是由于内毒素的 相对分子质量较大,这种方法适合于组 分较为简单的小分子的溶液中或水中内 毒素的去除。比较适合纯水溶液中内毒 素的去除。 缺点:由于活性炭的选择性较差,易吸 附有效成份,且纯化后溶液中的残余活 性炭不易去除。
31
化学降解法
化学降解法是指用强酸、强碱或氧化剂 等使内毒素降解以达到去除内毒素的目 的,主要用于玻璃、塑料和其它高分子 材料器皿上内毒素的去除。 缺点:这种方法有可能造成目标产物的 流失、降解或失活,因此对于具有生物 活性物质溶液中的内毒素去除显然是不 利的。
Boivin:
Morgan:
热原
什么是热原?广义上说,微量即能引起恒温动物体 温异常上升的物质,统称为热原。广义的热原也包 括外因性热原(细菌性热原、化学热原)和内因性热原。 而狭义的热原即内毒素。在临床上,当受热原污染 的注射剂从静脉注入人体时,患者常在0.5h~1h内发 冷,继而出现寒颤、发热、出汗、呕吐等不适症状, 有时体温升高可至40℃以上,严重者甚至休克死亡, 这种现象称之为“热原反应”
外毒素与内毒素的对比
区别 来源 存在 部位 化学 成分 稳定性 作用 方式 毒性 作用 抗原性
外毒素 内毒素
G+菌与部分G分泌到菌外,少数是崩解释出 蛋白质 60~80℃,30分钟 与受体结合 强,对组织器官有选择性,引 起特殊临床表现 强,刺激机体产生抗毒素;脱 9 毒形成类毒素
G -菌 细胞壁组分,菌裂解后释出 脂多糖 160℃,2~4小时 刺激细胞分泌细胞因子、血管 活性物质 较弱,引起发热、白细胞增多、 微循环障碍、休克、DIC等 弱,抗体作用弱
25
供试品细菌内毒素检查
供试品细菌内毒素检查
结果判断 当阳性对照都为阳性、供试品阳性对照都为 阳性且阴性对照都为阴性时,实验方有效。
26
供试品细菌内毒素检查
例 某葡萄糖注射液,其内毒素限值为0.5EU/ml,设所用鲎
试剂的灵敏度为0.125EU/ml。 MVD=CL/λ=0.5/0.125=4 将样品进行4倍稀释,并做4倍稀释下的供试品阳性对照。
35
36
取规格为0.1ml/支的鲎试剂8支,每支加入0.1ml检查用水使溶解备用。 加样 8支管中2支加入0.ml供试品溶液或其稀释液作为供试品管,2支加入 0.1ml阳性对照溶液作为阳性对照管,2支加入0.1ml检查用水作为阴性 对照管,2支加入0.1ml供试品阳性对照溶液作为供试品阳性对照管。 将试管中溶液轻轻混匀后,用封口膜封闭管口,垂直放入37℃±1℃水 浴或适宜恒温器中,保温60±2分钟。
12
细菌内毒素的简介
危害:
内毒素能够直接作用于人体,激 活组织内的炎性细胞和炎症因子, 导致机体发热并产生全身性炎症 反应,继而引起弥散性血管内凝 血、休克、多脏器功能衰竭等严 重的病理生理症状,危及生命。
13
内毒素在人体引起的症状
发热反应 白细胞反应 内毒素血症与内毒性休克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
15
白细胞反应 由于绝大多数被革兰氏阴性菌感染的 患者血流中白细胞总数都会增加,所以 现在医生在诊断前,为了初步区别是细 菌性感染还是病毒性感染,常常要化验 病人的血液,对白细胞进行总数测定和 分类计数。被病毒感染的病人,其白细 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基本在正常 值范围内。
16
糖代谢紊乱
内毒素是由多糖、脂质和蛋白质组成的复合体。 脂多糖又由化学和生物性质不同的特异O 抗原、 核心多糖和类脂A(脂质A) 组成。
内毒素的多糖结构
内毒素 endotoxin
G-菌中内毒素位 置
11
内毒素的一般特性
性质稳定:具有耐热性,一般需要煮沸或更高温度才能被破 坏。 作用无特异性:内毒素致病症状和病理变化大致相同,如发热、 白细胞增高、腹泻、血管舒缩机能紊乱,糖代谢紊乱,严重时 甚至发生休克。 致热性: 内毒素作用于人体细胞,使之释放内原性热原,再 刺激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引起发热反应 分子极性:多糖链有亲水性,脂肪链具有疏水性在水中呈不均 匀分布 酸碱性:与强酸强碱水解反应 鲎反应性
14
细菌内毒素在人体引起的症状
发热反应
人体对细菌内毒素极为敏感。极微量(1-5纳克/公 斤体重)内毒素就能引起体温上升,发热反应持续 约4小时后逐渐消退。自然感染时,因革兰氏阴性菌 不断生长繁殖,同时伴有陆续死亡、释出内毒素, 故发热反应将持续至体内病原菌完全消灭为止。内 毒素引起发热反应的原因是内毒素作用于体内的巨 噬细胞等,使之产生白细胞介素1、6和肿瘤坏死因 子α等细胞因子,这些细胞因子作用于宿主下丘脑的 体温调节中枢,促使体温升高发热。
此外,内毒素还能引起早期粒细胞减少血症, 以后继发粒细胞增多血症等。
17
二.内毒素的检测方法
原理
器具的处理
供试品内毒素的检测
内毒素的 检测方法
内毒素检查方法
细菌内毒素检查包括:
浊度法
限量实验 凝胶法 半定量实验
光度测定法
动态浊度法
终点浊度法
显色基质法 动态显色法
终点显色法
可使用其中任何一种方法进行试验。当测定结果有 争议时,除另有规定外,以凝胶法结果为准。
供试品 –– 结果是否有效 结果判断
供试品阳性对照 ++
阳性对照 ++ 有效
阴性对照 ––
该葡萄糖注射液内毒素含量小于0.5EU/ml,符合规定。
27
细菌内毒素的去除
相分离法
离子交换色谱法 微孔பைடு நூலகம்膜法
内毒素的去 除
化学降解法
亲和色谱法
活性炭吸附法
250℃干烤1h以上
28
超滤膜和荷电微孔滤膜法
由于内毒素具有较大的相对分子质量,因 此可选用超滤膜去除水中的内毒素。超滤膜 的孔径及材质的选择,需视被处理药物的相 对分子质量、特性、及药品中热原的含量而 定。 缺点: 1、此时操作过程中的压力较高,另外对部 分含有较大相对分子质量成份的医药制剂也 不合适。 2、因为在除去热原的同时会阻留或吸附药 液中的有效成份,使产品收率大受影响。
原理: 利用鲎试剂与微量内毒素产生 凝集反应的现象,以判断供试品 中细菌内毒素的限量是否符合规 定的一种方法。
阳性结果
细菌内毒素的量用内毒素单位(EU)表示。
21
内毒素凝胶法检测原理
坚实凝胶
阳性“+”
22
内毒素凝胶法检测原理
未形成凝胶 凝胶不坚实
阴性“—”
23
器具的处理 耐热器皿常用干热灭菌法(250℃、60 分钟以上)去除,
塑料用具应选用标明无内毒素并且对试验无干扰的器械 (目前多为无热原的一次性用品 )或用强碱煮30分钟以 上。
24
阳性对照溶液的制备 用检查用水将内毒素标准品稀释制成2λ浓度的内毒素标准 溶液。 供试品阳性对照溶液的制备 用待检测的供试品溶液或其稀释液将内毒素标准品制成 2λ浓度的内毒素溶液。 阴性对照 即细菌内毒素检查用水。 鲎试剂的准备
3
细菌内毒素的简介
20世纪40年代青毒素刚问世的时候,医 生发现青霉素对脑膜炎奈瑟菌引起的流 行性脑膜炎疗效非常显著。因此,凡发 现这类病人,一律优选青霉素进行治疗; 且按照一般规律,用药剂量随病情严重 程度而递增。结果发生了意外,用大剂 量青霉素治疗重症脑膜炎患者时,不少 患者却发生了休克而死亡……
32
离子交换色谱法
离子交换色谱法是根据内毒素带有部分 负电荷的性质,用阴离子交换色谱来去 除内毒素。 缺点:这种方法不适合于溶液中存在其 它带负电荷物质的情况。
33
亲和色谱法
亲和色谱法是利用物质的生物学特性来 达到物质的分离,是去除内毒素的一种 较为理想的方法。只要采用适当的配基, 将它固载于亲和色谱的基质上合成出亲 和介质,就可使它成为一种去除内毒素 的高效能、高选择性方法。相对于上述 方法来说,亲和色谱法具有其显著的优 越性,去除率高、选择性好
19
鳌试剂的发现
1956年美国人Bang发现美洲鲎血液遇革兰氏阴性菌 时会产生凝胶。其后Levin和Bang又搞清楚微量革兰 氏阴性菌内毒素也可以引起凝胶反应,从而创立了 鲎试剂检测法。由于鲎试剂法简单﹑快速﹑灵敏﹑ 准确,目前已广泛用于临床、制药工业药品检验等 方面。
20
内毒素凝胶法检测原理
34
结语
由于生物制品(如干扰素、白介素、肿 瘤坏死因子等,以及其它血液制品)在 未来的基础研究和临床治疗中前景诱人, 尤其是将具有治疗作用的蛋白质经生物 工程技术在大肠杆菌中表达,所得到的 产物中含内毒素相当丰富,故生物工程 的药物生产面临着内毒素的去除问题。 从这一点看,制备无内毒素污染的生物 制品具有很大的前景。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