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工程土石坝枢纽设计说明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水利工程土石坝枢纽设计说明书
水利枢纽特征参数表
目录
第1章某水利枢纽工程基本资料 (6)
1.1 地形地质条件 (6)
1.1.1、地理位置及枢纽任务 (6)
1.1.2、地形条件 (6)
1.1.3、地质条件 (6)
1.1.4、水文气象 (7)
1.2 建筑材料及其他 (8)
1.2.1、建筑材料 (8)
1.2.2、对外交通 (8)
1.2.3、其他 (8)
1.2.4、附图 (8)
第2章水文水利计算 (9)
2.1 水文计算 (9)
2.1.1、确定枢纽等别以及建筑物级别 (9)
2.1.2、水文计算 (9)
2.2 水利计算 (11)
2.2.1、确定泄洪方式 (11)
2.2.2、防洪库容推求 (12)
2.2.3、淤沙高程及死水位 (13)
2.3 水能利用计算 (13)
第3章坝型选择及枢纽布置 (15)
3.1 坝型选择 (15)
3.1.1、坝址特点 (15)
3.1.2、各种坝型特点 (15)
3.1.3、确定坝型 (17)
3.2 枢纽布置 (17)
3.2.1、水利枢纽的建筑物 (17)
3.2.2、枢纽总体布置 (18)
第4章混凝土面板堆石坝设计 (20)
4.1 坝体剖面设计 (20)
4.1.1、坝顶构造设计 (20)
4.1.2、坝坡及马道设计 (21)
4.1.3、排水体设计 (22)
4.1.4、趾板设计 (23)
4.2 坝体材料分区设计 (23)
4.2.1、混凝土面板尺寸和分缝 (24)
4.2.2、坝体垫层区及过渡层设计 (24)
4.2.3、坝体主堆石区设计 (24)
4.3 混凝土面板设计 (25)
4.3.1、面板的形式尺寸设计 (25)
4.3.2、面板的混凝土及接缝设计 (25)
4.3.3、面板接缝止水设计 (26)
4.4 坝基处理 (27)
4.4.1、趾板地基处理 (27)
4.4.2、坝基开挖与处理 (28)
4.5 混凝土面板堆石坝稳定校核与变形估算 (28)
4.5.1、混凝土面板堆石坝坝坡稳定分析 (28)
4.5.2、混凝土面板堆石坝变形估算 (29)
第5章溢洪道设计 (30)
5.1 引水渠设计 (30)
5.2 控制段设计 (30)
5.2.1、溢流堰堰型及选择 (30)
5.2.2、溢流堰闸门闸墩设计 (31)
5.3 泄槽形式及水力设计 (32)
5.3.1、槽的形式及水面曲线设计 (32)
5.3.2、泄槽弯道设计 (33)
5.3.3、弯道冲击波设计 (34)
5.4 消能防冲段设计 (35)
5.4.1、溢洪道沿程水头损失和局部水头损失 (35)
5.4.2、水舌设计 (35)
5.4.3、溢洪道挑坎与冲沟的处理 (36)
第6章隧洞及厂房平面设计 (37)
6.1 隧洞布置原则与路线选择 (37)
6.1.1、水工隧洞总体布置原则 (37)
6.1.2、隧洞路线选择 (37)
6.2 发电引水隧洞及厂房平面设计 (38)
6.2.1、进口段结构设计选择 (38)
6.2.2、洞身段设计 (39)
6.2.3、机型选择及厂房平面确定 (41)
6.3 排沙孔结合导流洞设计 (41)
6.3.1、导流方案选择 (42)
6.3.2、龙抬头式连接处的设计 (43)
第7章施工组织设计 (44)
7.1、导流洪水设计 (44)
7.2、围堰设计 (45)
7.1.1、上游围堰设计 (45)
7.1.2、下游围堰设计 (45)
7.3、施工组织容与施工进度计划 (46)
7.3.1施工组织容 (46)
7.3.2、施工进度计划 (46)
第1章某水利枢纽工程基本资料
1.1 地形地质条件
地形地质条件包含四个方面:地理位置及枢纽任务;地形条件;地质条件和水文气象。
1.1.1、地理位置及枢纽任务
某水利枢纽位于南河中游,距复兴场三公里,至县城20公里。南河全长42公里,河床平均比降8‰。河流由北向南流入洪水河。
某枢纽是一座以发电、防洪及灌溉为主的综合利用水库,建成后,可以保护下游中等城镇,并保证上下有城镇人民的生活用水及工农业用电的需求,同时可利用电站尾水灌溉农田。
1.1.2、地形条件
枢纽坝址河谷呈梯形,河谷宽30~160米,两岸基本对称,左岸平均坡角32°,右岸平均坡角约为35°。但在高程450米以上,山势急剧变缓。坝址下游右岸约150米处,有一条冲沟切割;左岸下游110米处有一山湾地形。坝址上游50米以外,河谷地势逐渐开阔,是水库的主要蓄水区。上游没有淹没条件的限制。
坝址上游集雨面积44平方公里。流域两岸坡面,木林丛生,植被良好,沿河两岸分布有耕地。地貌特征属构造剥蚀型地形。
1.1.3、地质条件
经地表开挖勘测及深部钻探资料分析,坝区地质构造简单,无大的断裂构造,库岸稳定,地下水主要向库补给。坝区岩层走向为N80度E。与河流流向近乎垂直,倾向NW,倾角5度。
坝区地层为中生代上侏罗系(J
3
)砂页岩互层。坝址河谷谷底以下,上部为厚达
21米的厚层石英砂岩(J 2-6
3),中部为厚6米的砂质页岩(52
3
-
J),下部为15米厚的石英砂
岩(42
3-
J),本层厚度为40米以上,是大坝的主要持力层。两岸以石英砂岩为主,上部有厚度约10米的砂质页岩。石英砂岩强度比较高,其表层节理裂隙较为发育,特别是两岸基岩出露部位尤为明显。经测定,坝区裂隙主要有两组:一组为走向N50°~60°E,另一组为N40°~55°W,倾角近乎直立,两组走向近乎正交。岩石的物理力学特性如表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