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讲柏格森的生命哲学
生命哲学
![生命哲学](https://img.taocdn.com/s3/m/fb1b9b7648d7c1c708a1458a.png)
狄尔泰的释义学以经历-表达式-理解的三角关系
整体为基本理论构架,以人的历史存在(生命) 为真正对象,要象人所生活的那样去理解生命 释义学循环:要理解部分就要理解整体,要理 解整体就必须理解部分(狄尔泰的观点:是生产 性过程)
三、柏格森及其哲学
1.生平简介
亨利〃柏格森 (Henri Bergson,1859-1941) 最具原创性、现代最重要的法国 哲学家之一 《时间与自由意志》(1889) 《物质和记忆:身心关系论》(1896) 《创造进化论》(1928) 《笑》(1900) 《形而上学导论》(1903) 《道德和宗教的两种起源》(1932)
表现
知觉
思想 情感 表现
语言 道德
宗教 国家
哲学
法律 艺术
社会制度
历史
一切社会生活现象都是“生命”的客观
3.精神科学 生命既是精神科学的基础,也是精神科学的对 象;精神科学是认识和把握生命的途径 “社会-历史实在的科学”“道德-政治科学” “人-社会和国家的科学” “实践世界的科 学”“行动的人的科学”
生平
1833年11月19日出生于莱茵河畔小城,父及祖父是
宫廷牧师,母亲是名指挥家之女。 中学即读康德的《逻辑学》 1852年在海德堡大学学神学 1860年对施莱尔马赫释义学的历史与批判的研究被施 莱尔马赫学会授予双倍奖金 1864年以《施莱尔马赫的伦理学原理》获博士学位, 同年以《道德意识试析》获教授资格,先后在柏林、巴 塞尔、基尔、布雷斯劳等地大学教书 1883年回柏林任教授 1886年成为普鲁士科学院院士 1907年退休
我们做什么取决于我们是什么 ,但必须附加一句,我们是自己的 创造者,我们在不断地创造自己。
作业:
如何理解柏格森哲学中的“绵延”?
柏格森生命哲学视角下的大学生生命教育
![柏格森生命哲学视角下的大学生生命教育](https://img.taocdn.com/s3/m/44b86ad1cc1755270622081e.png)
柏格森生命哲学视角下的大学生生命教育近年来,一些大学生对生命存在的意义性、生命实现的创造性、生命发展的超越性认识不足,这导致了部分大学生生命价值观存在严重偏差,加强大学生生命教育迫在眉睫。
柏格森的生命哲学把握生命的本质,其生命哲学中的绵延、直觉、创造、生命冲动等思想为大学生生命教育提供了重要启示。
标签:柏格森;生命哲学;大学生生命教育亨利·柏格森是二十世纪初法国生命哲学的主要代表人物,他从非理性主义的视角去把握生命,提出的“绵延”、“直觉”、“创造”、“生命冲动”等思想对于当前我国大学生生命教育提供了重要启示。
一、柏格森生命哲学的主要思想柏格森的生命哲学将由叔本华、尼采等人开辟的“生命”哲学发展到了一个全新高度。
他认为,绵延是生命本质的体现,只有通过直觉才能体验和把握到生命存在的“绵延”,生命是一种向上的冲动,生命的本质是创造。
(一)绵延绵延是柏格森生命哲学的核心概念,它贯穿于柏格森生命哲学的始终。
柏格森说:“我们的绵延不仅仅是一个瞬间替换另一个瞬间;假如是这样,那么除了现在就不再会有任何别的——没有过去向现实的延长,没有进化,没有具体绵延。
绵延乃是一个过去消融在未来之中,随着前进不断膨胀的持续过程。
”〔1〕柏格森认为,绵延是由多个瞬间组成的,不是一瞬间到另一瞬间的取代,各个瞬间之间并没有明确的界限,它们相互渗透、相互融合,构成一个有机整体。
在绵延中,现在总是包含了过去并向未来“持续地涌进”,过去、现在、未来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揭示了生命状态的流动连续性,每一个人的生命都是流动的、连续的和生成着的。
此外,柏格森把自我区分为两个不同的层次:一种是表层自我,另一种是深层自我。
表层自我是不真实的,只有深层自我才是真实的、自由的,是行动与言论的深层动力。
人应该不断反思和探索,在绵延中去把握那个真实的自我。
(二)直觉柏格森认为直觉是把握世界本质的最根本的能力和方法,只有直觉才能体验和把握生命存在的“绵延”,才能把我们引入生命深处,把握生命之流,认识世界的本质。
柏格森的生命哲学
![柏格森的生命哲学](https://img.taocdn.com/s3/m/15192e0403d8ce2f00662393.png)
柏格森的生命哲学:柏格森倡导的生命哲学是对现代科学主义文化思潮的反拨。
他提倡直觉,贬低理性,认为科学和理性只能把握相对的运动和实在的表皮,不能把握绝对的运动和实在本身,只有通过直觉才能体验和把握到生命存在的“绵延”,那唯一真正本体性的存在。
“它使人置身于实在之内,也不是从外部的观点来观察实在,它借助于直觉,而非进行分析。
”《形而上学导论》这种体认、领悟实在的方法,在哲学史上叫做直觉主义。
在《创造的进化》中,他还提出和论证了生命的冲动。
“生命冲动”即是主观的非理性的心理体验,又是创造万物的宇宙意志。
“生命冲动”的本能的向上喷发,产生精神性的事物,如人的自由意志、灵魂等;而“生命冲动”的向下坠落则产生无机界、惰性的物理的事物。
柏格森的生命哲学具有强烈的唯心主义和神秘主义的色彩,但它对种种理性主义认识形式的批判和冲击,对于人类精神解放确有重要意义,因而不仅成为现代派文学艺术的重要哲学基础,而且对现代科学和哲学也影响很大。
同时代的哲学家詹姆斯·怀特海,文学家普鲁斯特,画家莫奈,音乐家德彪西等都对柏格森学说非常称赏。
柏格森认为,他的思想既不同于经验主义只研究其实在事物,而不研究其实在性;也不同于唯理主义只研究概念,而不研究思想;更不同于实证主义只研究形式,而不研究意识。
他们的共同特点是只从外部静止的角度去考察事物,而不是从内在的、活动的方面去考察事物,因而不可避免地陷入唯物主义或唯心主义的片面性中。
柏格森围绕着时间——生命问题,以直觉为方法,提出了一系列与当时思想界的科学主义和理性主义不同的新见解。
在哲学的本体论上,他提出创造进化论来说明世界的本原。
他一反传统的哲学,认为世界的真实的实在和本原,既非精神,又非物质,而是一种神秘的“生命冲动”,只有它才构成哲学研究的对象,才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而所谓“生命冲动”则是指内在于生命中的“生命欲”或意志,有了这种冲动,生命就变化、发展,因此,生命的冲动是创造进化的动力,也就是说世界上一切事物的产生,都是以生命(心理意识或精神)的冲动为根本动因的,它们的发展、变化都不过是在无限的生命之流中,亦即在一种意识之流中。
柏格森的生命(直觉主义)美学 20世纪西美史课件
![柏格森的生命(直觉主义)美学 20世纪西美史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d2c06436af1ffc4fff47ac50.png)
其实也有“含泪的笑”:阿Q、卓别林;黑色幽默(海勒)
笑是一种社会行为
孤立者体会不到滑稽,笑需要回声:
剧场气氛(情景喜剧中的配笑);火车上一群人的笑;牧师讲道,大家落泪 (一个人不落泪,因为“我不是这个教区的”)
笑的社会性和文化性:
有时无法翻译:法国式幽默;英国式幽默;中国传统相声;《我爱我家》; 歇后语的不可译性
柏格森的生命(直觉主义)美学
本部分的主要参 考书
柏格森:《笑》
柏格森生平
Henri Bergson(1859.10.15-1941.1.4) 生于巴黎,卒于巴黎 犹太家庭:
其父波兰犹太人后裔;其母爱尔兰犹太人后裔 七个孩子的第二个
求学:
1868-1878:在芳汀中学(现名孔多塞中学)
1914年,成为法国科学院院士
1928年,获得1927年诺贝尔文学奖; “为了表彰其丰 富而生气勃勃的思想和的卓越技巧”
柏格森的基本哲学思想
生命哲学 直觉主义
生命哲学
19世纪末20世纪初流行于德、法等国 所受影响:
叔本华、尼采唯意志论 达尔文、斯宾塞的进化论
核心观点:
用生命的发生和发展来解释宇宙人生 反对严酷的理性和因果决定论,认为这是对个性、人格、
是复合的、相对的 “概念提供给我们的不过是实在的一些影子而已”
只有直觉才能真正“认识”和把握“绵延”
一些例子:
小说人物:与人物打成一片 城市照片:无法穷尽它;瞎子摸象;百闻不如一见 一首诗的意蕴:任何解释和翻译都是不完满的
艺术与直觉
艺术乃绵延的方式之一
创作和欣赏都离不开直觉
我们所感到的任何一种情感都会具有审美的性质,只要这情感是 通过暗示引起的,而不是通过因果关系产生的。
柏格森生命哲学
![柏格森生命哲学](https://img.taocdn.com/s3/m/9a86b5d10342a8956bec0975f46527d3240ca685.png)
柏格森生命哲学是指瑞典哲学家阿尔弗雷德·柏格森的生命哲学思想。
柏格森是近代著名的哲学家,他的生命哲学思想对当代哲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柏格森的生命哲学思想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人类的存在意义:柏格森认为,人类的存在意义在于不断地创造
自己的生命。
人类的生命不是被动地存在,而是要自己创造自己的意义。
2 人类的自由:柏格森认为,人类是自由的主体,可以自己决定自
己的人生。
人类有责任自己创造自己的生命,并且要承担后果。
3 人类的责任:柏格森认为,人类有责任创造自己的生命,并且要
承担后果。
人类要自己创造自己的生命意义,并承担自己的责任。
4 人类的自我意识:柏格森认为,人类有自我意识,是一种自我反
思的能力。
人类能够意识到自己的存在,并能够反思自己的生命意义。
5 人类的生命价值:柏格森认为,人类的生命价值在于人类的自我
创造。
人类的生命价值取决于人类自己的创造力,并不取决于外部的任何因素。
总之,柏格森生命哲学是一种著名的哲学思想,强调人类的自由、责任和自我意识,并认为人类的生命价值在于人类自己的创造力。
柏格森生命美学探析
![柏格森生命美学探析](https://img.taocdn.com/s3/m/1f4cdd4cb42acfc789eb172ded630b1c59ee9b89.png)
柏格森生命美学探析【摘要】近年来,柏格森的生命美学逐渐成为哲学研究的热点。
本文从柏格森哲学背景入手,探讨了他关于生命美学的核心思想,包括持续流动的时间观念和强调直观体验的重要性。
文章还分析了柏格森生命美学在文学艺术中的体现,以及对当代哲学的影响。
还剖析了柏格森生命美学的跨学科应用,展示了其在不同领域的价值。
文章指出柏格森生命美学的现实意义和未来发展潜力,强调其对于人们审美观念和价值观念的影响。
柏格森生命美学的重要性不仅体现在哲学领域,还对社会与文化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关键词:柏格森、生命美学、哲学背景、核心思想、文学艺术、跨学科、现实意义、未来发展、价值。
1. 引言1.1 柏格森生命美学探析概述柏格森生命美学是法国哲学家亨利·柏格森在其著作中提出的一个重要理论,深刻地影响了当代美学和哲学领域。
本文将对柏格森生命美学进行探析,并着重探讨其在哲学背景下的涵义以及其在文学艺术、当代哲学等领域的具体应用和影响。
柏格森生命美学强调生命的流动性和变化性,认为真正的美学体验应当超越形式和概念,直面生命的本质。
通过对柏格森生命美学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美学与生命的关系,拓展美学领域的研究视野,探索美学的现实意义及未来发展方向。
柏格森生命美学的探索将带给我们更深入的思考和启发,促使我们在当代社会中更加关注生命的本质和美学的意义。
2. 正文2.1 柏格森哲学背景与生命美学观念柏格森(Henri Bergson,1859-1941)是20世纪著名的法国哲学家,他对生命美学的探究在当代哲学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柏格森的哲学背景可以追溯到他在法国巴黎的高等师范学校学习时期,受到康德哲学和德国浪漫主义的影响。
他在《物质与记忆》一书中提出了“直觉哲学”的概念,强调直觉是认识世界的最高形式,而非思维或理性分析。
在柏格森看来,生命是一个持续流动、不断变化的过程,它与理性和形式主义的静态观念不同。
他认为,生命的本质是创造、发展和流动的力量,只有在这种力量中才能体现真正的美。
柏格森生命哲学
![柏格森生命哲学](https://img.taocdn.com/s3/m/b5347572168884868762d63c.png)
一、生命哲学概述1、生命哲学的基本特征生命哲学是19世纪末20世纪上半时期在德、法等国流行的一种具有非理性主义特征的哲学思潮。
它把揭示人生命的性质和意义作为全部哲学研究的出发点,进而推及人的存在以及全部的认识和实践。
换言之,就是说由对生命的揭示而推及对整个世界的揭示。
第一,生命被生命哲学家赋予了本体论意义。
生命在这里不再是自然科学所研究的物质性存在,生命是一种富于创造性的可以自由释放的能量,世界就是一个具有活力、能动性和创造性的生命存在;生命就是主体对自己存在的体验、领悟,也就是心灵的内在冲动、活动和过程;第二,生命哲学提供了不同于传统哲学的世界观。
传统哲学的关注点是世界的本质和本体,在那样的观点之下,世界是孤寂的、静止的和分裂的,哲学所探索的是世界的精神或者物质本原;生命哲学认为世界是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整体,世界是生命的自由创造,是一个人化的和有价值的世界。
第三,生命哲学强调生命和激情对理性和经验的超越作用。
生命哲学所反对的理性是以机械论为基础的理性,反对对生命和世界做机械的分割,而认为生命和世界都是连续不可分的整体,都是有激情的蓬勃发展的绵延的存在。
2、生命哲学的历史背景和思想渊源生命哲学的研究思潮最早出现于19世纪末,当时的西方世界科学和文化的发展开始出现一系列重要变更,对生命现象的研究就成了当时人们关注的一个核心话题。
科学方面的变更主要表现在近代生物科学的产生,它促使人们对生命现象有了新的认识,并进行着新的探索。
文化方面主要表现为以德国为中心的浪漫主义运动,它发扬和突出了西方思想中强调生命和激情的传统,超越了近代以来的在形而上学阴影之下的理性的界限。
3、生命哲学的发展生命哲学的流传主要是在德法两国。
德国的生命哲学的代表人物主要有哲学家狄尔泰、齐美尔等。
他们主要是从对生命意义的揭示出发,来探讨精神生活、文化——历史和价值问题,并且把这种探讨作为全部哲学的核心。
与德国生命哲学思考同时,法国也出现了类似的思潮。
生命哲学专业术语(3)
![生命哲学专业术语(3)](https://img.taocdn.com/s3/m/e4773a602a160b4e767f5acfa1c7aa00b52a9d07.png)
绵延:(法durée)法国柏格森用语。
指在内心深处连绵不断地变化着的心理流。
最初在《时间与自由意志》一书中提出。
柏格森认为,由思想上清晰地存在着的感觉、表象、概念等等组成的表层心理只是意识的外壳,有如河面上结成的冰,意识的真正本质是潜伏于冰层之下的心理绵延,唯有绵延才是“基本的自我”。
绵延与表层心理不同,它不是清晰的、固定的,而是没有间断性的质的连续变化,是一种没有确定流向的,不可预测的流动。
它是既无方向也无阶段可分的生成、变化过程。
它是真正的自我,也是真实的时间。
人的记忆可分为习惯记忆和真正记忆,前者全凭大脑的功能,后者则是精神的活动,它不凭大脑而能通过形象把过去的全部经验保存下来。
绵延的概念不仅表达柏格森的意识理论,而且表达了他的时间观、运动观,并以此为基础论证其本体论和认识论。
在时间观上,强调只有绵延才是“真实的时间”,其中过去、现在、将来相互渗透、浑然一体,没有截然分明的界限,它是不可度量的意识活动;物理学上的可以计量的时间,尤其是牛顿力学的绝对时间,是人为的;时间不是物质存在的形式,只是内在的心理的东西。
在运动观上,认为运动不是事物存在的形式,只是纯粹的流变,即心理绵延;这一变化是没有相对稳定性的,没有量变作准备的连续的质变,没有方向和规律可循的纯变化即“生成”。
柏格森把绵延视为真正的实在,断言“实在就是可动性,没有已造成的事物,只有正在创造的事物,没有自我保存的状态,只有正在变化的状态”,又用绵延描述作为宇宙本体的生命和生命进化的特征,提出了创造进化论和唯心主义的生命哲学。
在认识论上,柏格森把绵延视为认识所要把握的真正实在,认为理性和科学用静止的分析的方法无法把握绵延的运动,只有诉诸于直觉,以此论证其反理性主义的直觉主义。
理智的交融:(英immersion in the indivisible flow of consciousness)法国柏格森用语。
用以说明直觉的特征。
柏格森的生命哲学对现代教育的意义
![柏格森的生命哲学对现代教育的意义](https://img.taocdn.com/s3/m/c911ee07ec630b1c59eef8c75fbfc77da3699774.png)
存档日期:存档编号:浅析柏格森的生命哲学对现代教育的意义[摘要]柏格森是20世纪初最有影响力的哲学家之一,他的生命哲学思想值得我们梳理和思考。
他的哲学思想包括生命的冲动、绵延、直觉等,而这些思想对现代的教育具有重要积极意义。
[关键词]生命哲学,现代教育,意义亨利·柏格森是法国著名的哲学家,也是生命哲学的主要代表人物。
他的生命哲学思想关注自我主观的、非理性的心理体验,鼓励人们用直觉去感受渗透着生命本质的绵延。
所以,认识和了解柏格森的哲学思想对当前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的开展有着一定的启示作用。
一、柏格森生命哲学思想的形成背景〔一〕时代背景在柏格森生活的时代中,科学技术迅速开展的同时也造成了人的内心世界以及精神生活的空虚。
因此,柏格森呼吁哲学家们应该承当起拯救生命于困境和危机的责任。
他认为哲学是非常真实而普遍的人类冲动的一种反映,哲学应该满足个人的需要并效劳于社会。
〔二〕思想根底〔1〕早期生命哲学思想的影响。
希勒开展了康德的"美是感性与理性钱桥梁〞的思想,并以"形式冲动〞来统率"感性冲动〞,认为审美者仅仅通过形式化的游戏冲动,就能够获得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理性认识,将感性直观引入哲学中,开辟了以感性生命为对象的哲学。
叔本华和尼采是最早以现实与感性的人作为哲学的出发点,以"生命〞为核心建立哲学体系的哲学家,他们都把"生命意志〞看作世界的根源,试图从感性的现实生命而不是从理性地抽象生命出发,去解释整个世界。
狄尔泰认为要把握生命现象,不能依靠传统的理性主意方式,而是通过感性体验生命。
〔2〕进化论的影响。
达尔文"物种起源"一书影响很大,柏格森也受到进化论额影响。
柏格森从不同的角度对达尔文的理论做出了自己的独特反响。
他首认为,无论在日常生活还是科学研究中,我们分析心灵主要是一种生命的实用器官,其兴趣不在于真实存在的实在,而是在于它潜在的效用,它不是依据世界本身的自然构造,而是依据人的生物学需要来切割和重建世界。
柏格森生命哲学之初探
![柏格森生命哲学之初探](https://img.taocdn.com/s3/m/dcd9c52802020740bf1e9b20.png)
柏格森生命哲学之初探一、生命哲学生命哲学产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对现代西方哲学流派,如实用主义、存在主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当时社会处于濒临瓦解的状态,人类对生命现象认识的绝对性与普遍性是生命哲学产生的基础。
19世纪前形而上学的认识方法在自然科学领域占据主导,物质被看作是僵死的,运动则被认为是简单位移。
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了德国狄尔泰和齐尔美生命哲学,他们认为个人心理体验与客观实际没有相关性。
狄尔泰理论的特征是把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对立起来,他作为生命哲学的开创者,为柏格森的绵延说提供了可能,为柏批判作为科学的形而上学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联盟二、柏格森生命哲学的基本思想1.柏格森哲学的核心。
绵延在柏格森的哲学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
在他看来世界、宇宙、人类的本质在于绵延,它是一种运动变化、无限连续的意识之流。
绵延就是世界的本源,过去、现在和未来都交织其中。
柏格森的绵延说从宇宙论来看,绵延处于不断创造中的实体;从意识来看,绵延是连续不可分割的意识状态。
柏格森反对西方哲学重永恒轻变化的传统,认为绵延是变化的唯一实在。
2.绵延的主要特征。
绵延最大的特征就是连续不断的意识流。
意识流是由美国心理学家詹姆士首先使用的。
柏格森在书中多次引用他的的论述,并将这一概念活用在自己的绵延学说里。
詹姆士认为在人的意识中,思想是不断变化的。
意识并不是固定不动的,它是流动的,形容意识最贴切的比喻是河或是流。
因此后世学者在说到意识时,把它叫做意识流。
意识本身是一个过程,任何意识都是动态的。
詹姆士基于心理研究而总结出的意识流观念经过柏格森的继承与发展,演化成绵延说。
柏格森认为绵延作为意识状态的连续不断出现,意味着彼此之间相互渗透,并形成动态变化的意识流。
绵延渗透性决定了如同感觉一样,发生作用不是数目的累积,而是性质的变化。
因此,绵延不能用数量来测量,它与空间无关。
空间的事物是独立的个体,无法互相渗透。
而意识中的事物却能相互渗透,不可分割。
生命哲学——精选推荐
![生命哲学——精选推荐](https://img.taocdn.com/s3/m/83d37469dcccda38376baf1ffc4ffe473368fdab.png)
⽣命哲学⽣命哲学产⽣于19世纪末20世际上半期的⽣命哲学思潮,吸取近代⽣物科学的成果并受浪漫主义的直接影响,既具有⾮理性主义和直觉主义特征⼜具有⼀定的现代科学⾊彩,它以对内在于并激荡着整个世界的⽣命――即作为主体对⾃⼰存在的经历、体验和领悟的⼼灵的内在冲动、活动和过程――的探索代替传统哲学对世界的物质或精神本原的探究,从对⽣命的意义的揭⽰出发来探讨精神⽣活、⽂化――历史和价值问题,在20世纪头⼆⼗年⾥在西⽅世界产⽣了⾮常引⼈注⽬的影响。
本章主要介绍狄尔泰、齐美尔、柏格森的⽣命哲学思想。
⽣命哲学概况⼀、⽣命哲学的基本特征⽣命哲学是19世纪末⾄20世纪上半期在德、法等国流⾏的⼀种具有⾮理性主义特征的哲学思潮。
它把揭⽰⼈的⽣命的性质和意义作为全部哲学研究的出发点,进⽽推及⼈的存在及其全部认识和实践,特别是⼈的情感意志等⼼理活动,再由⼈的⽣命和存在推及⼈的历史和⽂化,以⾄⼈与周围世界(社会和⾃然)的关系。
换⾔之,由对⽣命的揭⽰⽽推及对整个世界的揭⽰。
⽣命哲学家都不把⽣命看做是物质或精神、感性或理性的实体,⽽看做是主体对⾃⼰存在的体验、领悟,也就是⼼灵的内在冲动、活动和过程。
他们都强调⽣命的变异性和创造性以及作为⼈的⽣命的体现的⼼灵世界的独特性,并由此强调说明科学和物理科学的差异性,特别是⼈⽂科学和⾃然科学以及它们的研究⽅法的差异性。
他们都强调⽣命和激情对理性和经验的超越,从⽽具有⾮理性主义倾向,但⼜并未完全否定经验和理性在⼀定范围内的作⽤。
从基本思想倾向说,⽣命哲学与以叔本华和尼采为代表的唯意志主义有很⼤共性。
事实上,他们也因其⽣活意志和权⼒意志均属⽣命意志⽽往往被归属于⽣命哲学家之列。
另外,⽣命哲学的⽣命也可以理解为与死亡相对⽴的⽣存,因⽽⽣命哲学在⼀定意义上将引向当代存在主义。
⼆、⽣命哲学的由来和主要类型对⽣命现象从哲学上进⾏研究和阐释在西⽅由来已久、古代和近代哲学家对⼼物关系的探讨在⼀定意义上也是对⽣命的研究。
新编现代西方哲学(精)
![新编现代西方哲学(精)](https://img.taocdn.com/s3/m/209019cb28ea81c758f57836.png)
目录
• • • • • • • • 第十八章 当代西方科学哲学 第一节 波普尔的朴素否证论 第二节 拉卡托斯的精致否证主义 第三节 历史主义学派的兴起 第四节 费耶阿本德的多元方法论和相对主义 第五节 劳丹与历史主义尾声 第六节 科学实在论 第七节 科学实在论与反实在论之争
目录
• • • • • • • • • • • • • 第十九章 现代西方宗教哲学 第一节 现代西方宗教哲学概况 第二节 马利坦与新托马斯主义 第三节 鲍恩与美国人格主义 第四节 穆尼埃与法国人格主义 第五节 蒂利希与新正统主义神学 第十二章 当代西方哲学的发展趋势与后现代主义 第一节 当前西方哲学发展的主要倾向 第二节 当代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兴起及其基本倾向 第三节 利奥塔对“后现代状况”的描述 第四节 罗蒂的新实用主义与后现代文化 第五节 当代后现代主义对现代西方哲学的继承和超越 第六节 后现代主义与当代哲学的走向
新编现代西方哲学
• 刘放桐等 编著
• •
复旦大学哲学系 2004年12月30日
目录
• • • • • • • 序言 绪论 第一章 实证主义 第一节 实证主义概况 第二节 孔德的实证主义 第三节 穆勒的归纳主义 第四节 斯宾塞的综合哲学
目录
• • • • • • • • • • • 第二章非理想主义和唯意志主义 第一节 非理想主义和唯意志主义概况 第二节 叔本华的生活意志论 第三节 克尔凯郭尔的非理想主义 第四节 尼采的权力意志论 第三章 新康德主义 第一节 新康德主义概况 第二节 早期新康德主义者朗格的哲学 第三节 柯亨和马堡学派 第四节 文德尔班和弗莱堡学派 第五节 新康德主义的伦理学社会主义
目录
• • • • • • • 第十五章 弗洛伊德主义 第一节 弗洛伊德主义概况 第二节 弗洛伊德早期的两大“发现” 第三节 两大“发现”在社会历史领域的广泛应用 第四节 阿德勒和荣格对弗洛伊德理论的改造和发展 第五节 新弗洛伊德主义 第六节 弗洛伊德主义和马克思主义
柏格森的生命哲学思想及影响
![柏格森的生命哲学思想及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7a761f4010a6f524ccbf85f1.png)
柏格森的生命哲学思想及影响作者:林蓉来源:《时代经贸》2013年第22期【摘要】柏格森是20世纪早期世界最著名的哲学家之一,生命哲学最主要的代表。
柏格森的生命哲学认为,生命是世界的本原,万物的始基,柏格森把本能的最佳状态称作直觉,认为生命本身是积极的力量,内在的冲动和欲望是进化的动力。
柏格森认为,时间象空间一样是基本的,正是时间包含了生命的本质。
柏格森认为,生命不是物质,而是一种盲目的、非理性的、永动不息而又不知疲惫的生命冲动。
柏格森的直觉主义认为哲学的研究对象和自然科学不同,哲学研究的是宇宙的本质、真正的实在,这种本质、实在是一种生生不息、运动不休的“绵延”、“生命之流”。
柏格森的生命哲学对后世起着重大的影响。
【关键词】柏格森;生平与著述;生命哲学的主要思想;后世的影响柏格森1927年以“丰富而生机勃勃的思想以及卓越的表现技巧”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柏格森的思想在20世纪早期曾一度风靡世界,在哲学、文学、科学、政治、绘画艺术、音乐等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
他的思想不仅为法国存在主义铺平了道路,而且为现象学进入准备了充分条件。
一、柏格森生平与著述柏格森,1859年10月18日生于法国巴黎。
父亲米切尔·柏格森是一位波兰音乐家,母亲凯特·刘易逊是苏格兰人,双亲都是犹太人。
柏格森出生后不久,全家迁往伦敦,1868年,当柏格森9岁时,全家又迁回巴黎,柏氏进孔多塞国立中学念书。
在国立中学从学十年间,数学成绩名列前茅,18岁时,在数学班应征得一数学论文获奖,由于解题有特殊创见,《数学年报》破例将其全文刊登。
19岁从国立中学毕业进巴黎高等师范学院学习文学和哲学,学业十分优秀。
3年后毕业获文科硕士和“哲学合格教师”证书。
从1881年开始,他在国立中学教哲学,职位逐年上升。
1889年,将《论意识的直接材料》一书提交巴黎大学获博士学位。
1896年发表《物质与记忆》。
1898年受聘回母校巴黎高师任正讲师,1900年,被任命为法兰西学院教授,主持希腊哲学讲座,后主讲现代哲学讲座20年,此间的著作和讲座给他带来了巨大的国际声名。
柏格森生命伦理思想探析
![柏格森生命伦理思想探析](https://img.taocdn.com/s3/m/20b601ba85868762caaedd3383c4bb4cf6ecb750.png)
柏格森生命伦理思想探析柏格森的生命伦理思想是20世纪初法国哲学家伯格森对自由意志、时间、生命等问题的哲学思考,他强调生命与时间的不可分割,提出了精神生命对于世界和存在的根本性质的理解和阐述。
以下将探析柏格森生命伦理思想的主要观点及其意义,并举出5个例子加以论证。
一、生命是自由的体现柏格森认为,生命是自由的体现,生命的本质在于自由本身。
自由不是一个外在实体,而是随着时间的流逝创造的一种状态。
生命是在时空涌动中自我实现、自我超越的过程。
柏格森强调生命是自由的,是因为生命是不定的,是自我超越的过程,生活总是产生新的行动选择,而这些选择都是具有真正意义的选项。
柏格森生命伦理思想的这一观点在现代社会和哲学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和实际意义。
在个人自由方面,如果生命的本质在于自由本身,那么我们应该充分保障自己的权利,不受外部环境和舆论的限制。
现代社会中充满了种种束缚,不少人由于种种原因放弃了自由权利,尤其是在政治环境紧张的国家,不少人更是面临不同程度的限制,柏格森的思想有助于提醒人们反思自己生活的真正意义,不断探索自由的基础,保障自己的生存与发展。
二、时间是沉重的负担柏格森的生命哲学中,时间被看作是沉重的负担,在时间这个绝对的幕布之上,生命的糅合和流动,呈现了一个涌动、万化、不断向前发展的势流。
只有在时空中自由运动的生命才是可以被认为是真正的生命。
生命与时间的这种关系是指时间中的存在是一种动态的状态,是一种流动的非静态的现象。
所以,时间是一种永恒的流动和变化的存在,从而建立了一个全新的世界观。
柏格森的这一观点提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生活是否已被时间所淹没?如果我们不断地沉迷于过去或者未来,那么我们就会在时间镜头下消失,失去了真正的生命。
通过时空的涌动和变化,我们需要舞蹈在时间的调节之中,发现自己真正的目的,向前发展,探索世界的不同角度和壮丽景象。
三、生命中的精神柏格森的生命伦理思想中强调了生命中的精神。
这里的精神不是指人类的思维方式和知识结构,而是指超越时空局限的本质属性。
柏格森的生命哲学
![柏格森的生命哲学](https://img.taocdn.com/s3/m/1ffc4e0c6ad97f192279168884868762cbaebb5c.png)
柏格森的生命哲学柏格森的生命哲学柏格森的生命之流柏格森继承并发展了狄尔泰的生命哲学思想,并把它进一步生物学化,认为生命冲动或生命之流是世界的本质、万物的根源。
他认为,生命不是物质,而是一种盲目的、非理性的、永动不息而又不知疲惫的生命冲动。
这种冲动变化是在时间上永不间歇地自发地流转,故称为“绵延”或“生命之流”;它像一条永流不息的意识长河,故又称为“意识流”。
柏格森的“绵延”是个颇为神秘的范畴,他说,人们能直觉到自己的绵延,但用概念来表达绵延却是不可能的。
根据柏格森的看法,绵延的真正本质在于它总在川流不息。
其大致有如下一些特征:(1)绵延是绝对连续性,是没有间断的连续性。
在绵延之流的每一点上它都既是现在、又包含着过去,同时又预示着未来。
拿人的意识来说,任何一种意识状态都包含着过去的记忆,而当下的感受又总是前一时刻的感受的连续,这就构成了绵延。
(2)纯绵延是完全性质式的。
它不是一种数量,因而是不可测量的。
作为内在绵延的心理状态,例如美的感受,有时表现为强弱的不同,但强度是性质,而不是数量。
当人们用数量来计算它时,那只是一种象征的表示。
(3)绵延没发生在空间中,而只在时间上进展。
绵延没有广延性,与空间无关。
柏格森以物体的运动为例来论证其无空间。
他说,物体运动有两个因素:一是物体运动所经过的空间,这是可分的;二是经过空间的动作,这是不可分的。
人们常错把这两者混为一谈。
其实,物体由一个位置到另一个位置的运动,是不占空间的过程,是一种在绵延中开展的过程。
绵延只是在时间中流动的。
然而,柏格森所谓的时间与我们通常所说的时间完全不同。
他认为,人们通常所说的时间是把计量物体的广度的方法应用于计量时间,是空间化的时间,这与绵延的本性是不相容的。
“真正的时间”是绵延不绝的、不可分割的,因而是不可测量的。
(4)绵延是自由的。
它不像工匠制造器皿,严格地依从概念、图纸,或千篇一律地用同一个模子去翻制固定的产品。
绵延犹如艺术家的创作灵感,它随机、自然、无所拘束,无法捉摸。
柏格森:对生命哲学的评价
![柏格森:对生命哲学的评价](https://img.taocdn.com/s3/m/a05bf13503d8ce2f0166230c.png)
柏格森:对生命哲学的评价
柏格森思想的伟大之处:
1。
认识到生命处于世界的核心地位,将其置于哲学的中心范畴,开辟了哲学上出认识论外另一块基本的研究领域。
2。
认识到现代科学的局限性,否定了物理学适用于生命的可能性,批判了生命学的机械论倾向。
3。
试图提出超越物理知识的新理论。
4。
将精神这一哲学基本范畴扩大为生命,弥补了人与生物之间的鸿沟,实现了人与生物的统一。
柏格森思想的的缺陷:
1。
其所称智慧不能认识生命的观点,随着生物学的发展显得不合时宜。
2。
直觉的说法缺乏可操作性,在其后的发展中未取得实践上和理论上的突破。
对其思想的修正:
1。
坚持生命与物理领域的巨大分野,看待生命应采取与物理领域截然不同的知识体系。
避免套用物理领域几何、空间、逻辑等基本概念。
2。
放弃智慧与直觉的区别,采取统一的认识形式。
生命柏格森的生命哲学
![生命柏格森的生命哲学](https://img.taocdn.com/s3/m/ede62a0955270722182ef707.png)
生命柏格森的生命哲学2011-06-18生命柏格森的生命哲学生命柏格森的生命哲学beautiful life!~~相信自己是优秀的,相信自己可以做的更好!~一、柏格森的生平及哲学概况柏格森(Henri Bergson 1859-1941)是20世纪上半叶法国哲学界影响最大的人物,对现代哲学、科学、文学与宗教都有广泛的影响。
柏格森出身于一个音乐家的家庭,早年曾就学于巴黎高等师范,毕业后一度在外省中学任教。
1889年出版第一部哲学著:作《意识的直接材料》(英译本名为《时间与自由意志》)使他获得哲学博士学位。
1896年《物质与记忆》一书使他一举成名。
1900年至1924年任法国最高学府法兰西学院教授,在此期间发表了最著:名的《创造进化论》(1907),提出生命冲动的学说,途写了《笑的研究》(1900)和《形而上学导言》等著作。
柏格森对数学、心理学、文学和一般科学理论如达尔文进论、细胞学说等都比较熟悉,也研究过贝克莱、休谟以及英、法实证主义者的学说。
在任法兰西学院教授期间,他的讲课非常常成功,吸引了许多人包括巴黎的一些上流社会人物前去听讲,这使他声名大振,一度在法国出现"柏格森狂"。
1914年柏格森被选为法国科学院院士,1928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1932年他发表了《道德和宗教的两种起源》,至此他的哲学兴趣逐渐转向道德和宗教方面,他晚年接近天主教会,但并未正式成为天主教徒。
1941年:月4日他在巴黎去世,时年82岁。
柏格森哲学公开举起非理性的旗帜,围绕时间-生命问题,提出一系列与当时思想界的科学主义和理性主义相左的新见解。
这些见解既吸收、利用了现代自然科学成果,又试图超越科学和理性,达到一种"新的形而上学",它以生命冲动为基石,以时间为本质,以直觉为方法,包罗与人有关的一切理论领域。
处在世纪之交,柏格森哲学同时具有两个思想时代的特征:一方面,他承诺了19世纪哲学家们研究的中心问题,仍致力于寻求绝对、实在和唯一不可辩驳的真理,而这个真理在他看来就是纯粹绵延的理论;他的《物质与记忆》一书专门讨论身心二元论,也表明他仍在寻求解决传统哲学问题方法。
论柏格森生命哲学的核心思想
![论柏格森生命哲学的核心思想](https://img.taocdn.com/s3/m/a8bdd638b5daa58da0116c175f0e7cd1842518e4.png)
论柏格森生命哲学的核心思想陈勇【摘要】人的生命是绵延的,这是柏格森生命哲学的核心思想.论述了柏格森的所谓绵延的特征,认为柏格森的绵延是连续不断的意识流,是不可测量、陆续出现的真正时间,是真正的自我意识状态,在生命的绵延中有着绝对的自由.【期刊名称】《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0(000)011【总页数】3页(P4-6)【关键词】亨利·柏格森;生命哲学;绵延;意识;时间;自我;自由【作者】陈勇【作者单位】金陵科技学院,江苏,南京,21003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B565.51法国哲学家亨利·柏格森(Henri Bergson,1859-1941)一生写下了很多著作,如《时间与自由意志》《物质与记忆》《创造进化论》等,这些著作勾勒出了他的哲学思想的整体面貌。
他提倡直觉,贬低理性,认为科学和理性只能把握相对的运动和实在的表皮,不能把握绝对的运动和实在本身,只有通过直觉才能体验和把握到生命存在的“绵延”,那唯一真正本体性的存在。
“绵延”是柏格森生命哲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
在他看来,人乃至整个世界的本质就在于生命之流的“绵延”。
柏格森的“绵延”指连续不断的意识状态、真正的时间、生命的本质、深层的自我,等等。
柏格森反对西方哲学重视永恒、轻视变化的传统,他认为绵延是变化的,它是唯一的实在(一种运动、变化)。
绵延的第一个特征是连续不断的意识之流。
“意识流”(the stream of thought)一词,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首先创用的。
柏格森在《时间与自由意志》一书中论到意识的时候多次引述了詹姆士的论述,他将“意识流”概念活用在他的“绵延”概念里。
“意识流”这个概念对20世纪的心理学、哲学以及文学有着深远的影响。
詹姆士认为,在每个人的意识之内,思想永远是变化的,思想感觉是连续的。
“意识,并不像切成碎片的,像‘锁链’(chain),‘贯穿’(train)之类的名词,在意识才现的当儿,并不能够形容得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讲柏格森的生命哲学——理解生命“所谓的生命,就在于记忆和延续。
”——柏格森19和20世纪之交是新旧哲学的交替时期,西方主要国家(英、法、德等)涌现出林林总总、形形色色的哲学派别和哲学家。
他们对传统哲学都持不同程度的批判态度,但又自觉或不自觉地保留着传统哲学的痕迹。
本讲主要讲生命哲学,说明新旧哲学交替时期的过度特征。
生命哲学是广泛传播于西方各国、并贯穿于20世纪的哲学流派。
它的主要代表人物在德国有狄尔泰、奥伊肯、在英国有怀特海,在法国有柏格森。
生命哲学这些倡导者的理论没有明显的因袭相承关系,但他们的理论有一些相似性,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教材31——32页)1、生命哲学家赋予生命的本质以本体论的意义,生命的本原不是自然科学研究的物质,也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精神,而是一种富有创造力的活力,一种可以自由释放的能量,可称为“活力”或“生物能”。
2、生命哲学提供了一种与传统哲学不同的世界观。
传统哲学的中心是“存在”,它的意义是本原、本质;生命哲学的中心点是:“生成”,它的意义是过程,是创造。
生命本质是活动,活动本质是自由创造。
更重要的是,世界不是冷漠、孤寂的,它是有价值的、“人化”的世界。
3、生命哲学又是一种新的人生观和道德观,几乎所有的生命哲学家都涉足伦理和美学领域。
他们普遍认为,人的道德生活应当是创造,而不是服从;应该是实践,而不是沉思;应该是进取而不是保守。
生命哲学家中有两位诺贝尔文学奖的得主——奥伊肯和柏格森,足见这一哲学思潮的影响和贡献之大。
柏格森的哲学是一种非理性哲学,就这个特征而言,他的哲学与叔本华、尼采一脉相承。
在柏格森看来。
当时盛行的崇拜理智以及以理智为工具的科学都是有缺陷的,都不能了解生命与自我、运动与世界等等的真相,而他的哲学就是要改正这些缺陷,建立一门真正科学的形而上学,让人们真正地认识自我、生命、时间、运动与世界。
一、柏格森其人及主要著作柏格森是最具原创性的现代法国哲学家之一,他在世时,俨然是现代法国哲学的代表,名声如日中天,甚至远播西方以外的世界,20世纪一二十年代我们中国人就曾经被他的哲学所吸引,西方世界的柏格森热也在中国发生过。
然而,与黑格尔的命运相仿佛,柏格森死后,曾一度几乎被人遗忘,不仅是热衷时尚的法国人,其他各国的哲学研究者,包括我们中国人,都将他只作为一个文化遗迹来看待。
柏格森的名字可能有些陌生,这不是他的责任,而是他的学派的责任,因为柏格森所代表的学派——生命哲学——已经像一件古董一样,被淹没在历史的陈堆里了,于是他也一样。
然而,有两个理由我们现在不能不提柏格森,因为19世纪末20世纪上半叶最显赫的哲学流派乃是生命哲学,而柏格森是生命哲学的主要代表;二是柏格森不但是伟大的哲学家,还曾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在整个现代哲学史,也只有柏格森、萨特、罗素、奥伊肯四位有这样的荣幸。
一个这样的人物,自然应当介绍一番了。
亨利·柏格森(Henri Bergson,1859-1941)法国哲学家。
生于巴黎。
父亲是波兰犹太人后裔,音乐家,母亲是爱尔兰籍犹太人。
柏格森自小便接受典型的法国式教育,对哲学、数学、心理学、生物学有深厚兴趣,尤其酷爱文学。
在中学学习期间,柏格森表现非常出众。
数学和人文学科成绩尤为突出。
数学论文被权威的《数学年报》全文发表,参加全国竞赛获得拉丁文演说、英语、法语、作文第一名。
柏格森并没有因自己的成绩出众而傲慢自大,据说,毕业时老师给她的评语是:“从来没有见过这样彬彬有礼的中学生”。
中学毕业时,柏格森站在了人生的第一个十字路口,这时候他可以选择文科,也可以选择理科,如果学理科,他也许可以成为法国的高斯或欧拉;学习文科的话,他也可以成为一个卢梭或者伏尔泰。
经过再三权衡,审视自己内心深处的所爱,柏格森最终选择了文科,因为他发现自己的志向所在乃是哲学。
于是,1878年他以优异的成绩进入了法国最好的大学之一巴黎高等师范学院,1881年获哲学学士学位。
毕业后一直在外省和巴黎的许多中学任教。
他每次讲课都吸引了大量旁听生,有一个人听完柏格森的讲座后,发表了这样的感慨:“柏格森所说的每一句话,都是治理世界的箴言。
”1889年,柏格森抓紧时间完成了自己的博士论文《论意识的直接材料》,并交给巴黎大学,申请博士学位,并顺利通过,获哲学博士学位。
后来被译成英文,书名改成《时间与自由意志》,成为他的第一本著作。
1896年,柏格森出版了他的新作《物质与记忆》引起了很大的轰动。
1897年任巴黎高等师范学院讲师,1900年任法兰西学院教授,主持希腊哲学讲座。
他在那里讲座吸引了众多的听众,他的演讲本身成了巴黎的一种时尚。
当时有人形容这种盛况是:“除了参观巴黎的埃菲尔铁塔之外,没有什么比得上的。
”1903年发表了《形而上学导言》,这是柏格森最重要的作品之一,被认为是了解柏格森思想的必读作品;1907年发表了更有影响的著作《生命进化论》。
这本书使柏格森树起了生命哲学的大旗,也使生命哲学思想迅速成为传播最广的哲学思潮。
柏格森则更上一层楼,成为全世界最具知名度的哲学家之一。
1901年他当选为伦理政治科学院的研究员,1914年当选为该科学院主席,并被膺选为法兰西科学院院士。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他以学者身份步入政界,历任驻西班牙和美国大使。
1919年任法国政府文教最高会议委员,1922年担任国际联盟文化合作委员会第一任主席。
赢得了“外交家”的美誉。
1925年,他突然患病,全身瘫痪。
这无疑是命运之神对柏格森的致命一击,不过命运之神并没有彻底地抛弃柏格森,在另一方面眷顾了他,这就是1927年的诺贝尔文学奖。
1927年,“为了表彰其丰富而生气勃勃的思想和卓越的技巧”,他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
瑞典学院高度评价了柏格森的生命哲学在批判传统哲学的理性主义机械论和决定论,解放人类思想方面的巨大意义,认为《创造进化论》是“一篇震憾人心的雄伟诗篇,一个含蕴不竭之力与驰骋天际之灵感的宇宙论”,“他亲身穿过理性主义的华盖,开辟了一条通路。
由此通路,柏格森打开了大门,解放了具有无比效力的创造推进力……向理想主义敞开了广阔无边的空间领域。
”(《颁奖辞》)晚年的柏格森目睹了人类历史上最黑暗的一幕:纳粹迫害犹太人。
1933年希特勒在德国上台后,立即大肆迫害犹太人,1939年9月发动了第二次世界大战,1940年5月进攻法国,紧紧六个星期后,贝当政府就签署了投降协定。
贝当傀儡政府上台后,随即搞起了反犹运动。
1940年12月贝当政府通过了反犹法令,要求所有的犹太人进行特别登记,但鉴于柏格森的崇高声誉,特许他免予登记。
柏格森毫不犹豫地拒绝了,他早就下决心与他苦难的同胞同受苦难。
1941年1月3日,82岁高龄病在病床上躺了十余年的柏格森,在家人的搀扶下,勉强地站在了巴黎犹太人登记的长长队伍里。
这时候是一年中最冷的日子。
柏格森在寒风中一连站了好几个小时,他可怜的体质如何承受得了,他一下子染上了肺炎,第二天就离开了人世。
巴黎人民在巴黎圣母院为他举办了弥撒,既表达了人们对他的敬意,也表达了他们对纳粹的抗议。
柏格森的主要著作有《时间与自由意志》(1889)、《物质与记忆:身心关系论》(1896)、《笑的研究》(1900)、《形而上学导论》(1903)、《创造进化论》(1907)、《生命与意识》(1911)、《道德与宗教的两个起源》(1932)等。
二、柏格森的主要思想1、柏格森哲学的出发点柏格森哲学的基本出发点和动力是要改造形而上学,或者说建立新的形而上学。
虽然形而上学一词产生于希腊时代,但早在中世纪,它就已经像哲学一词那样,成了最高科学的名称。
到了近代,它被正式引进哲学之后,几乎成了哲学的代名词。
形而上学的危机,就是哲学的危机;而改造形而上学,就是要改造哲学;要建立新的形而上学,就是要建立新的哲学。
生活在世纪之交的柏格森,虽然不像德国哲学家那样对西方文明持严重的悲观态度,但这个文明的内在问题他还是深切地感到了。
他指出,过去一个世纪西方的物质文明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在精神方面并没有同时跟上,我们今天面临的许多问题,大部分产生于这种灵肉比例失调。
按照他的看法,科学处理的是物的问题,而精神的问题属于形而上学的管辖范围。
精神不能跟上物质的发展,证明形而上学出了问题。
在柏格森看来,旧形而上学的根本问题,是它不能正确地把握生命,这是因为旧形而上学往往纯粹用理智的手段来处理生命的问题,这就使它无法把握生命的本质。
为了说明这一点,柏格森从生命的本质现象——时间入手。
2、生成的存在柏格森对传统形而上学的中心概念“存在”做了新的诠释。
在他看来,存在不是实体,既不是精神,又不是物质的实体;存在只是流动和变化。
柏格森认为生命冲动或生命之流是世界的本质,万物的根源,生命不是物质,而是一种盲目的永动不息的生命冲动。
存在只是流动和变化。
他说,在现实中,运动变化比事物更恒久、更根本。
(教材34页)3、绵延(连续不断)绵延是柏格森哲学最独特的概念。
绵延或者纯粹绵延乃是柏格森哲学之焦点和最有名的概念。
时间、运动等其本质都可以归结为绵延。
了解了绵延也就了解了柏格森哲学。
绵延与柏格森哲学的重要概念都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例如,时间、运动、自我、直觉等,这些柏格森哲学的概念如果考究其核心则只有一样——绵延。
例如,时间是一种绵延,而运动无疑也是绵延。
在柏格森这里,绵延几乎就是一切,从时间到运动,到直觉,到自我与实在,等等,都是绵延。
第一,时间性。
绵延指的就是科学上的时间,使时间的可以空间化的延续,是许多不同的刹那汇在一起,互相贯通,互相渗透,即在它们那里,现在、过去与将来的一切互相渗透、互相贯通,融为一体。
第二,运动性。
绵延之为绵延,意味着它是永恒变动的,永远不会有静止的一刻静止在任何时间都不是绵延的特性,静止只是由我们的心灵摄取的绵延的一张照片,而绵延自己是永远不会停止运动的。
这绵延就像一条河,一条无底无岸的河,它没有任何可以确定的方向,它的属性就是“流动”。
第三,它是一种不可分割的质的变化之流。
在柏格森看来,可分割性只是空间的特性,作为时间、运动与绵延等都是不可分割的,它们永远是一个整体,无论从哪个角度都是如此。
绵延的这种不可分割性使它不能以任何方式被分割开来,包括现在、过去与未来,它没有现在、过去与未来的分割,而是现在、过去与未来三位一体的连续过程。
在这里,过去包容在现在里,同时它们持续于未来。
第四,由于绵延只是质的变动之流,是不可分割的,永不静止的,因此,它也是无形无影的。
人的肉眼或者任何感官都无法知觉。
就像真正的时间一样,请问:我们都知道时间在流逝,但又有哪个人看得见它在流呢?4、两种时间和认识为了解释生命之流与有形事物之间的关系,柏格森由分析时间入手,时间问题也是他的思想的核心问题。
时间我们都知道,时间就是生命,时间的持续不断保证了生命的存在,生命的本质就是时间之流,时间常流,生命常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