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文学的魅力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然文学的魅力

——《寻归荒野》散记

《寻归荒野》是一本评述美国自然文学的书。应该说,美国文化就是在一片荒野中开辟出来的,所以,以荒野为关注焦点的美国自然文学就有了它特殊的地位。

有一段时间,我业余好象只关注两件事,一件事是每天清晨走出家门在附近的科普公园漫步、锻炼,另一件事是阅读程虹教授写的这本《寻归荒野》。渐渐的两件事发生了联系。我受了美国自然文学大师们的影响,看到科普公园里的一草一木似乎都有了感情。当我看到每天都有人喂食公园里可爱的小松鼠,便停下脚步细细地观察,当作一件很开心的事。特别是当我了解到在这个公园里,只有一对松鼠带着六个小松鼠生活时,我不免为它们的生计担起忧来。

与自然合为一体,是文学的固有传统。比如中国画,山水之中总会有人的活动作点缀,而且人总是处于点缀的地位,这就是天人合一的境界。美国自然文学也把人的中心地位让渡给自然和生态。看来,这是人类的共性。自然文学传统应该是人类文化共有的财富。

但是,直到上世纪80年代,自然文学才被作为约定俗成的名称,表示一种关于人与自然的非小说散文体的文学形式。从这个意义上说,自然文学与我们传统意义上讲的带有自然特色或以自然为描写对象的文学作品又有所不同。“在西方文明的传统中,人们总是倾向于把精神与物质、自我与环境、人与自然分隔开来,区别对待。而自然文

学的发展动力则是要将精神与物质、自我与环境、人与自然融为一体。它由最初纯粹的自然史,到将文学的气息揉进自然史;由早期的以探索自然与个人的思想行为关系为主的自然散记,到当代主张人类与自然共生存的自然文学。”

美国自然文学源于17世纪,奠基于19世纪,形成于当代,是一种具有美国特色的文学流派。阅读《寻归荒野》,可以遴选出13位较有影响的代表人物:

1.浪漫主义风景画家科尔。科尔1825年创建了美国哈德逊河画派。他认为,如果自然没有被人类之手所触摸,那么人们就会更易于与上帝之手接触。他们视荒野为精神升华的媒介,视艺术为自然与人类合二为一的载体。这个画派坚信:如果美国的风景是一个新的伊甸园,那么作为艺术家的他们,则持有进入伊甸园的钥匙。他们一反传统画家只限于在画室中作画的做法,提出了“以大自然为画布”的宣言。他的代表作是组画《人生旅程》,分别以春夏秋冬代表人生的童年、青年、成年、老年,寓意深刻。

2.超验主义作家爱默生。爱默生呼唤人们用一种新目光看自然,要人们从自然中寻求精神和自我。他笔下的自然,是一种理性的自然,抽象的自然。他的同代人钱宁谈到有四类作家:第一类是黄昏追日,他们执意朝着地球相反的方向走去,满怀敬慕之情去追随那正在退去的昔日之辉煌;第二类是子夜沉思,其思想抽象而落落寡合,其目光关注的是远方夜空中那微笑着的永恒真理;第三类是拂晓初醒,他们凝神着火红的东方,以一种宗教似的崇拜迎接初生的太阳,心中充满

了希望;第四类是正午抒怀,他们拥有和关注的是眼前阳光最明媚的时光。而爱默生基本上可归为第二类作家。爱默生的《论自然》被誉为一首长长的散文诗。他笔下的自然充满了哲理,闪烁着理性的光辉,像夜幕上的星光,美好而遥远。

3.瓦尔登湖的神话人物梭罗。随着现代人“回归自然,返璞归真”的趋势,人们对梭罗的迷恋有增无减。《瓦尔登湖》是以作者的亲身经历为样板,教人们怎样明智地生活、鲜活地思考。在《秋色》一文里,他写在走完了自己的历程,回报了大地阳光的培育之恩,完成了一生的绝唱之后,树叶优雅地走向死亡。“在墓地平静地安息之前,它们曾有过多少次的飘动!它们曾经飞得那么高,如今重归泥土又是那么满足,躺在下面,安详地在树根下腐朽,给新一代的树叶提供养料,让它们也高高地飞起!它们教我们如何死亡。”梭罗一生中都在寻求一种内心隐藏的甜美,一种与自然的亲情,一种个人精神之喜悦而并非世人所瞩目的功名,这也许正是他的成功之所在。

4.自然的歌手惠特曼。惠特曼从本质上说是一位旷野诗人,他的《草叶集》,歌唱的就是大自然。在撰写《草叶集》的过程中,惠特曼常常在旷野中朗读他写的诗句,在生活和自然的环境中推敲文字,看它们是否像自然那样真实而充满活力。《草叶集》的主题依然是歌颂自我,这个自我不是象牙塔中的自我,而是自然中的自我。散文集《典型的日子》,以自传体的形式回忆往事,人们看到的是一个静下心来认认真真观察自然、思索自然、研习自然的惠特曼,一个与自然朝夕相处、形影不离的惠特曼,一个把自然中的阳光树影、蓝天白云、小

草野花、鸟儿的歌声都揉进自己的生命和书籍的惠特曼。

5.走向大自然的向导巴勒斯。巴勒斯把自然散文作家比作蜜蜂,把写作过程比作酿蜜。他认为,花蜜只有经过蜜蜂体内的化学作用才能变成蜂蜜。同样,对自然的观察也必须在作家心灵中进行。解析自然并非美化自然,而是与自然进行情感的交流,去吸收消化她,然后用心去重新创造她。最终的产品,依然是保持了原始材料的真实,但是却又是其精华所在。他一生追求的,是人与自然的亲情与和谐。他把周围的自然景物看作是内心自我的外在表现,他的心境与情感已与外在的自然紧密相连。土地和树木已不再是无知麻木的物质,被人注入了感情,成了一道道精神的风景。

6.荒野的卫士缪尔。缪尔反对人对自然的双重标准,即以自然是为了支撑和服务人类为借口,任意地、唯利是图地利用自然。他批评了这样一种文化观:在物质主义者的眼中,所有为人类谋福利的东西都可以代表文化,而自然永远站在这些文化的对立面。在他的心目中,植物和动物跟人一样都有灵性、有知觉。他称植物为“植物的人们”,把动物称作“我的有毛的兄弟”。实际上,他是把自己与自然界的动植物完全放在一个平等的位置上。他认为,心灵和身体接受的是两种不同的营养和锻炼。在城里毫无生气地活着,会使我们病恹恹的,从来不会认知我们自己。我们麻木的心灵和我们麻木的四肢搅和在一起。所以登山者的生活,似乎对心智的发展特别有利。“走向外界,就是走向内心”。

7.走向沙漠深处的奥斯汀。奥斯汀是一位超验主义女性。她把目光投向了荒凉严酷,甚至连男性都望而却步的沙漠,并以女性柔和的笔调,给枯燥而抽象的荒原增添了魅力,使那原本无人问津的沙漠有了一种摄人魂魄的力量。她厌恶纽约那种急功近利的环境,想念西部清新的空气和阳光。她知道西部才是她生活和写作的根基。她的代表作是被誉为“沙漠经典”的《少雨的土地》。这本书向人们传递了一个信息,即现代人应当逐渐放弃以人为中心的观念,以平等的身份去接近自然,经历自然,融于自然。比如,她面对一棵柳树,是这样书写自然的:“窗外,有棵垂柳,它那长长的柳枝来回地摆动着,象是飘动的头发,像是我记忆中母亲那漂亮的长发。”

8.寻找土地伦理的利奥波德。他认为,人们必须改变只从经济增长的角度来看待自然、只用金钱价值来衡量土地的旧观念。“保护荒野对美国意味着一种高质量的生活——那种超越了物质需求的国家福利。”他在散文集《沙乡年历》中指出,土地是一个复杂的有机体,一个由交错联结的食物链和能量循环组成的有机组织。土地功能的继续,靠的是它不同部分的合作与竞争,而人只是其中之一。然而,人类却常常把自己摆错了位置,视自己为土地的主人,而不是土地社区的一个公民。由此产生了人类肆意破坏土地的行为和恶果,因此,人类与土地都需要一套新的价值观念,一套有利于土地的健康、恢复保持人类与土地和谐关系的观念。这就是“土地伦理”,即人类对土地要有义务感和责任感,要有一种生态良心。

9.体验宁静之美的艾比。他生活的时代,是美国工业化突飞猛进的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