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文学的魅力
生态文学类作品
生态文学类作品生态文学类作品:《自然之美——生态文学的独特魅力》一、引言自古以来,人类与自然环境息息相关。
然而,随着现代工业化的迅猛发展,人类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和环境破坏已经引起了严重的生态危机。
为了唤起人们对生态环境的重视,生态文学应运而生。
生态文学以自然环境为主题,通过文学作品传递对自然的热爱和保护之情,引导人们与自然和谐共生。
本文将探讨生态文学的独特魅力以及它对我们的启示。
二、生态文学的特点生态文学作品以自然为背景,通过文学语言表达对自然的感悟和思考。
它以真实、生动的描写方式展现自然景观,使读者身临其境,感受大自然的美妙与宏伟。
例如,余光中的《河岸》一文,通过细腻的描写,勾勒出了一幅湿地的壮美画卷,使读者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河岸的静谧与神秘。
三、生态文学的价值生态文学作为一种文化形态,不仅仅是文学作品本身的价值所在,更重要的是它传递给人们的环保理念和价值观。
生态文学作品中表现出的对大自然的敬畏和珍视,引导人们反思自己与自然的关系,从而改变对自然的过度开发态度,推动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比如,郭沫若的《世界母亲》中,他以大自然为母亲,表达了对大自然的感恩和敬畏之情,引发了人们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思考和行动。
四、生态文学的启示生态文学作品中所揭示的生态危机问题,提醒了我们关注和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生态文学告诉我们,人类与自然是相互依存的,只有保护好环境,才能保证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生态文学作品唤起了人们对自然的关注,激发了人们的环保意识和行动,促使人们改变过度开发的行为,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五、结语生态文学以其独特的魅力和独到的视角,引领人们重新审视与自然的关系。
通过生态文学的启示,我们深刻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意识到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生的必要性。
希望更多的人通过阅读生态文学作品,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为保护环境、建设美丽家园做出自己的贡献。
让我们共同呵护自然之美,让地球变得更加美丽。
简述自然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
简述自然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自然主义文学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一种文学流派,它以对社会现实的严格描写和对人性的深刻剖析为特征。
自然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可以从题材、风格、人物塑造和艺术手法等方面进行简述。
一、题材:自然主义文学的作品多选取社会底层人士的生活为题材,如贫苦农民、工人、妓女等。
作家们通过对这些人生活的描写,展现了社会的黑暗和残酷,呈现出了悲观的社会现实。
二、风格:自然主义文学的风格追求客观性和科学性,注重对细节的描写,追求真实性和客观性。
作家们以自然科学的态度观察、描绘社会现实,以期还原真实的社会生活。
三、人物塑造:自然主义文学中的人物塑造追求真实性,对人物的心理和肢体进行了深度描写,以展示出人性的丑恶和幽暗。
自然主义文学中的人物常常是社会底层的普通人,他们对社会现实的抱怨、不满和绝望被真实地展现出来。
四、艺术手法:自然主义文学注重以客观和科学的态度来描绘现实世界,采用写实的手法,追求真实再现。
作家们善于通过对细节的描写来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和社会现实,达到了艺术再现的效果。
总结:自然主义文学以对社会的客观描写和深刻剖析为基本特征,在题材、风格、人物塑造和艺术手法等方面都有独特的表现。
尽管自然主义文学带有一定的悲观色彩,但它对人性和社会现实的深刻探讨,为当代文学的发展带来了丰富的思想资源。
个人观点:自然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体现了作家对社会现实和人性的深刻关注,其真实再现和深刻剖析的手法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自然主义文学的作品虽然带有一定的悲观色彩,但在对真实社会的客观描写中,也展现了人性的伟大和美好。
我对自然主义文学的表现形式和深刻内涵表示出了浓厚的兴趣。
希望本文的介绍对你能有所帮助,并且对自然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自然主义文学作为一种文学流派,确实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以对社会现实的严格描写和对人性的深刻剖析为特征,展现了社会黑暗的一面,呈现出了悲观的社会现实。
文学流派 了解不同文学流派的特点与魅力
文学流派了解不同文学流派的特点与魅力文学流派:了解不同文学流派的特点与魅力在文学的世界中,各种不同的流派因其独特的特点而吸引了无数读者的目光。
从古代到现代,文学流派的发展经历了繁荣与萧条交替的过程。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见的文学流派,旨在帮助读者了解不同流派的特点与魅力。
一、现实主义文学现实主义文学是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初期兴起的一种文学流派。
它以真实的社会生活为题材,批判揭示社会现实中存在的弊端和不公。
现实主义文学的作品内容真实、细腻而有力地描绘了人物的心理活动和社会环境,使读者能够深刻地认识到社会问题的重要性。
《红与黑》、《战争与和平》等许多经典作品都属于现实主义文学流派。
二、浪漫主义文学浪漫主义文学起源于18世纪末的欧洲,并在19世纪初期迅速兴起。
它强调个体情感和内心世界的表达,追求超越现实的理想和精神自由。
浪漫主义文学作品常常以奇异、富有幻想的情节和丰富的意象为特色,给读者带来了强烈的感性冲击。
《飘》、《傲慢与偏见》等作品是浪漫主义文学流派的代表作。
三、自然主义文学自然主义文学是19世纪60年代至20世纪初期的一种文学流派。
它以科学实证的方法观察和描写人类的行为和命运,认为人的行为受到遗传和环境的影响。
自然主义文学作品着重揭示社会环境对人物的塑造和决定性作用,以及人的本性与社会环境的冲突。
《委员长的晚餐》、《红字》等作品都是自然主义文学的典范。
四、现代主义文学现代主义文学是20世纪初兴起的一种文学流派,它以对传统文学形式的挑战和突破为特点。
现代主义作品通常具有碎片化、多重意义和语言游戏等特点,追求与传统文学形式创新和突破。
现代主义文学流派的代表作品有《尤利西斯》、《无人生还》等,它们在文学史上留下了深远的影响。
五、后现代主义文学后现代主义文学是20世纪后半叶以来兴起的一种文学流派。
它强调文学的多样性和相对性,拒绝权威阐释和统一范式,试图颠覆传统的真实与虚构的界限。
后现代主义文学作品常常以非线性叙事、叙述破碎和语言游戏为特征,挑战读者的理解和解释能力。
自然与文学的和谐
自然与文学的和谐自然和文学是两个看似截然不同的领域,一个强调生命的自然生长,一个注重人类的文化创造。
然而,深入思考后可以发现,在自然与文学之间存在一种独特的和谐,这种和谐将两者联系在一起,互相滋养。
首先,自然是文学的灵感之源。
自然界中的各种奇妙景观、多样生物、以及天象变化,都是作家们创作的源泉。
许多文学作品通过描绘大自然的美丽和神奇,表达了人们对自然的敬畏和赞美之情。
例如,英国诗人威廉·华兹华斯的《悲叹者》中描述了自然的恢弘和力量,以及人类与自然的联系。
而中国古代文学中,大量的山水诗也将自然景色与人情并茂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了独特的文学风格。
其次,文学可以更深入地揭示自然现象的内涵。
自然界中的变化和规律常常超出我们的直观认识,而文学则能够通过抒发情感和想象力,将这些复杂的自然现象融入故事情节中,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感受。
例如,法国作家马克·吐温的小说《百万英镑》中,通过讲述主人公在地震中发现金矿的故事,表达了人类对于自然力量的感到敬畏和探索欲望。
这种文学作品不仅给读者带来娱乐,还激发他们对自然的思考和探索。
此外,文学也可以改变人们对自然的态度和行为。
通过文学作品中对自然环境的描写和描述,人们更容易对自然充满尊重和保护的意识。
例如,加拿大作家玛格丽特·劳伦斯在她的小说《黑马》中,通过描写北极圈内的自然景观和生态环境,向读者传递了环境保护的信息。
这样的文学作品引发了人们对环境责任的思考,推动了环保意识的提升。
最后,自然和文学的和谐还体现在人们对于它们的共同追求。
自然和文学都是对于真理和美的追求,都要求人们用心去感受和领悟。
自然界中的一草一木都蕴含着奥妙,而文学作品中的每一个字句都承载着作者的情感和思考。
人们通过欣赏自然和阅读文学作品的过程中,追求的是共同的感知和体验。
这种追求使得自然和文学在人们的心灵中形成了一种共鸣,达到了心与自然、灵与文学的和谐。
总之,自然与文学的和谐体现了人类与自然之间密切的联系和互动关系。
自然文学的概念
自然文学的概念自然文学是一种文学流派,致力于将自然界的美和人与自然的关系描绘出来。
它以乡土风景、动植物、自然环境、季节变化等自然元素为素材,通过文学形式的艺术创造来表达人们对自然的感受、体验以及对自然环境和生态平衡的思考。
自然文学的概念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如古希腊的《牡蛎》和《飞跃世界》。
然而,自然文学在18世纪欧洲启蒙时代才得到广泛的发展和探讨,其中著名的自然文学作品包括奥修伯尔的《保护论》和卢梭的《爱弥儿》。
这些作品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反对人类对自然的破坏和过度开发。
自然文学在19世纪和20世纪得到更大的发展和认可。
美国的梭罗写下了《瓦尔登湖》和一系列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散文,他通过过去经验的记述来探讨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可能性。
爱默生的《自然》则强调了人类与自然的相互依存性和心灵的与自然的连结。
自然文学在中国也有着悠久的历史,并在近现代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中国古代文人墨客的诗词中常常出现山水自然景观的描绘,如王维的《山居秋暝》和苏轼的《赤壁赋》,这些作品中融入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感悟。
在现代,自然文学已成为一个独立的学科领域,并与环境保护、生态学以及可持续发展等话题密切相关。
许多作家和学者通过自己的文学作品和研究来弘扬自然文学的精神,倡导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
自然文学的核心思想之一是对自然界的赞美和审美。
自然被看作人们休憩、调解心灵的圣地,作家通过描绘自然的美景和独特的气息,追求艺术的表达和审美的享受。
例如,英国作家哈代的小说《德伯家的苔丝》中的乡村风景和自然景观描绘,与主人公的情感交织在一起,展示了人与自然之间微妙的关系。
除了赞美自然的美丽,自然文学也关注人类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和对可持续发展的反思。
这种关注使自然文学在现代社会中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
例如,美国作家乔治·亚当斯的小说《契巴巴河岸》以及瑞典作家斯图尔特·恩德的小说《罗伯特森先生的茅舍》等作品,表达了对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等问题的忧虑和反思。
文学_感受自然的魅力
感受自然的魅力感受自然的魅力1感受大自然的魅力大自然有着鬼斧神工的美丽风景,有着清脆悦耳的独特声音,大自然给予我们最舒适的生活环境,让我们一起感受大自然的魅力,体会大自然的美好。
春雨潇潇时,总会牵动着我的心弦,把我带入那如烟、如雾、如沙、如尘的世界。
那丝丝细雨,像滴滴甘露,让我感受着生命的活力,让我摆脱人间约束,放逐心情,在虚空中狂奔,在寂寞中追逐。
夏天轻轻吹拂时,绿色向我扑面而来。
山绿如碧,山清如镜,徜徉其中,你会感受到自然无穷的魅力。
空闲时,我喜欢坐在窗前,打开窗户,让夕阳的余晖照在脸上,让夏日的凉风无私地吹来。
不管心中有多少怨恨、多少惆怅都可以任它吹走,只留下心灵的蓝天,任思绪飞翔,此时,我总是禁不住在心里高呼:多么美好的人生啊!秋月掠过大地时,我总喜欢趴在床上,打开音乐,听一段欢快的乐曲。
窗外虽然秋雨不断,夜空虽然风急云低,但我的内心却丝毫没有染上半点愁绪。
冬雪慢慢飘落时,屋内外的灯光交织着飘落的雪花,像一曲飘扬的乐章,像一幅美丽的图画,让你浮想联翩。
再过一阵,小孩们便会欢呼着堆起了雪人,打起了雪仗。
想想自己小时候的情景,一种欢乐莫名地涌上心头。
要是遇上圣诞节,这雪花便成了自然送给我们的最好礼物,看着窗外的雪花,带着期待的幻想,美梦会伴你到天明。
品味大自然,感受大自然的魅力,你会发现生活如此美好,世界如此精彩!感受自然的魅力2感受大自然的魅力走出门,就与微风撞了个满怀,风中夹着栀子花的气息,沁人心脾。
不坐车,不邀游伴,就带着满怀的好心情,去感受那大自然的魅力。
天,蓝悠悠的,像深邃的潭水;云,软绵绵的,像柔柔的棉花糖;太阳,暖烘烘的,像个红红的火球.....这片宽阔的草坪,像铺上了一层绿色的地毯。
草绿油油的,随着微风轻轻地,柔柔地飘动着,时不时弯下腰,亲吻着“地毯”,给人以“风吹草低见牛羊”的感觉。
鲜花们也不甘示弱,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争着开花,五颜六色,千姿百态,好不美丽!“哗哗...”小河正在唱着悦耳动听的交响乐。
描绘《归园田居》中的自然美与文学魅力-教案
教案描绘《归园田居》中的自然美与文学魅力-教案一、引言1.1.背景介绍1.1.1.陶渊明与《归园田居》1.1.2.田园诗的历史地位1.1.3.课程的目的与意义1.1.4.与现代生活的联系1.2.教学目标1.2.1.理解田园诗的文学价值1.2.2.分析陶渊明的创作风格1.2.3.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1.2.4.提升文学鉴赏能力1.3.教学方法1.3.1.讲授与讨论结合1.3.2.作品阅读与分析1.3.3.视觉与听觉辅助教学1.3.4.学生参与与互动二、知识点讲解2.1.陶渊明的生平与创作2.1.1.生平简介2.1.2.创作背景2.1.3.主要作品概览2.1.4.田园诗的特点2.2.《归园田居》的文本分析2.2.1.主题思想2.2.2.结构与风格2.2.3.语言艺术2.2.4.情感表达2.3.田园诗的文学价值2.3.1.历史与文化意义2.3.2.对后世的影响2.3.3.当代价值2.3.4.与其他文学体裁的比较三、教学内容3.1.《归园田居》选读3.1.1.诗歌选段3.1.2.难点词汇解释3.1.3.情感与意境分析3.1.4.学生朗读与讨论3.2.田园诗的写作技巧3.2.1.比喻与象征3.2.2.自然描写3.2.3.情感抒发3.2.4.创作实践3.3.田园诗的现代意义3.3.1.环保与自然保护3.3.2.生活哲学3.3.3.心灵慰藉3.3.4.艺术与生活的结合四、教学目标4.1.知识与理解4.1.1.学生能够概述陶渊明的生平和创作风格。
4.1.2.学生能够解释《归园田居》的主要内容和文学特点。
4.1.3.学生能够分析田园诗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4.1.4.学生能够识别并解释诗歌中的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
4.2.技能目标4.2.1.学生能够运用文学鉴赏技巧分析诗歌。
4.2.2.学生能够通过讨论和写作表达对田园诗的理解和感受。
4.2.3.学生能够创作简单的田园诗,运用所学的写作技巧。
4.2.4.学生能够使用多媒体工具进行诗歌的展示和分享。
2023-2024学年山西省部分名校高三10月联考语文试题
2023-2024学年山西省部分名校高三10月联考语文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散文写作的自然意识表现并非草木虫鱼等寻常存在的生长规律及其在某些阶段的本体状态,或者朝露曦光、暮色山河等简单的自然时刻,而应当是一个相当宽泛甚至可以涵盖天地万物的普遍状态,包罗各种表现甚至是极致表现高度综合的生命、非生命的交互与探索平台。
在这个大的背景当中,文学的自然意识才得以成立。
如果仅仅是人,或者把人和万物单独看待和书写,文学的自然性和基调就不存在。
世界是一个容纳所有地球生命的“肉身的、精神的、灵魂的鲜活现场”。
这个“现场”之中,生命与生命相连,此物和彼物纠结,“众物”和“终生”相依。
如斯的景象,从其诞生之时起,就循环往复,永无休止,持续至今,也演变至今。
《荀子·修身》中说:“趋舍无定,谓之无常。
”万千事物都有共同的规律。
无论是人,还是物,其本身都在不断变化当中,前一刻和后一刻之间,可能大相径庭,面目全非。
因此,地球以内,“变化”和“不断变化”才是其本质所在。
其中有些物种自然消亡或“洗心革面”的原因,也在于它们遵循了优胜劣汰的残酷法则。
这种残酷性其实与群体生命此消彼长的本质、特性和现实性是相通的。
文学书写的自然性,就是要发现万物自身存在的合理性和诸多可能,当然包括万物在不同的环境、气候,以及周边的事物发生变化以后,所体现出的生命存在特征及其细微、独特、深切的自身和外部因素的变化规律,以及对人和其他生物存在的诸多影响。
万物既是个性的,也是共性的。
而个性才是其真正的存在价值。
各种动植物的自身,既与这个世界息息相关,又以单独的名义,在万物之中,以独特的品性与特质跻身于芸芸物种之间,当然还有空气、泥土和水。
它们都会在某些时刻绽放和体现出神秘的姿态和动作,以及意想不到的极致状态与变化中的诸多令人惊艳的特征,这些都是自然文学写作应当捕捉与精当呈现的主要方面。
当然,作为文学作品,自然写作并非对事物简单的观察、描摹与呈现。
论大自然文学的听觉艺术
ʏ㊀文㊀史㊀哲山东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论大自然文学的听觉艺术Ѳ张静若[内容提要]刘先平在创作大自然文学时ꎬ除了运用了大量纪实性的视觉叙事描写ꎬ还运用了听觉感官进行叙事性的描写ꎮ在他的大自然文学文本之中ꎬ以实虚并存的声音ꎬ形成了 虚实结合 奇特的声音景观ꎻ以聆听的角度来探索大自然所蕴含的有机性ꎬ在一定程度上调和了当下文学之中人的异化情感ꎬ展现了对于大自然的深厚情感ꎮ而在听觉艺术的背后ꎬ大自然与人都被置于 听 与 被听 这对关系之中ꎬ大自然具有治疗人们的情感作用ꎬ而人们也赋有对于大自然独特的伦理道德与人文情怀ꎮ[关键词]刘先平ꎻ大自然文学ꎻ听觉ꎻ声音ꎻ艺术手法[中图分类号]I206㊀㊀㊀㊀㊀㊀[文献标识码]A㊀㊀㊀㊀㊀㊀[文章编号]1008-8091(2020)04-0133-06ʌ收稿日期ɔ2020-03-15ʌ基金项目ɔ本研究系安徽大学大自然文学研究协同创新中心研究生项目 论大自然文学的听觉艺术(项目编号:ADZWY19-03) 阶段性成果ꎮʌ作者单位ɔ安徽大学文学院ꎬ安徽合肥ꎬ230039ʌ作者简介ɔ张静若(1996-㊀)ꎬ女ꎬ安徽省马鞍山人ꎬ安徽大学文学院文艺学在读研究生ꎬ研究方向:视觉美学ꎮ刘先平是最早在中国提出 大自然文学 这一理念ꎬ进行实地考察创作的作家ꎬ并创作了«呦呦鹿鸣»㊁«追梦珊瑚»㊁«走进帕米尔高原 穿越柴达木盆地»㊁«爱在山野»等一系列的作品ꎬ在他的倡导之下ꎬ大自然文学逐渐蓬勃发展起来ꎬ并形成了一定的大自然文学作家规模ꎬ如胡东林的«原始森林手记»㊁«狐狸的微笑»和陈曙光的«环游塔里木»ꎬ更有君早㊁王蜀㊁刘亮程㊁程亚星等一批描写大自然的作家ꎮ进一步来说ꎬ大自然文学不等同于生态文学ꎬ所谓的大自然文学是以大自然为重要的描写对象ꎬ它主要特征有:土地伦理的形成ꎻ强调地域感ꎻ具有独特的文学形式和语言[1]ꎮ可是刘先平所创作的大自然文学不仅具有鲜明的探索姿态㊁生态主义的现代观念㊁独特的精神内涵追求ꎬ还拥有跨文体的形式创新㊁神秘东方的文化风格和自然的审美空间ꎮ再者ꎬ关于当下大自然文学的研究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类研究:第一是生态文明视域下的大自然文学ꎬ从当下的生态问题来分析大自然文学中的生态观ꎻ第二是大自然文学创作方面ꎬ主要研究以刘先平为主的大自然文学创作ꎻ第三是大自然文学产业化ꎬ在当下数字化的时代ꎬ如何传播和推广大自然文学ꎬ产业化是推广大自然文学的有效方式之一ꎮ尽管对于中国的大自然文学研究颇多ꎬ但是中国大自然文学作家及其创作与同时代作家㊁外国大自然文学作家及其创作的比较研究㊁大自然文学与传统文学㊁国外大自然文学的比较研究等方面比较少ꎮ与此同时ꎬ大自然文学的魅力不仅是通过大自然的图景给人们来了一定视觉感官上的冲击ꎬ展现出了最为真实原生态的自然风光面貌ꎬ刘先平笔331ʏ㊀文㊀史㊀哲二ʻ二ʻ年第四期㊀总第八十七期下的世界充满属于自然强大的生命力ꎬ更是打开了人们身体的感官来体验大自然奇妙的世界ꎬ尤其是关于听觉所叙述的自然世界ꎬ所谓的听觉叙事是将声音作为中间的媒介ꎬ从发现㊁倾听㊁还原文本中的声音这一系列过程中ꎬ探究声音与听觉之间微妙的联系ꎮ那么ꎬ在大自然文学创作之中ꎬ刘先平运用了听觉感官对于大自然的声音进行再次编码ꎬ建构出专属于大自然文学的声音景观㊁创作的语言机制和蕴含的情感ꎬ读者就能够清晰地听声辩音ꎬ仔细地聆听属于大自然的声音ꎬ发掘声音的叙事效果和具备的文学意义ꎮ所以ꎬ从听觉角度来解读属于大自然文学的叙事艺术ꎬ建构属于大自然文学丰富的话语空间和形象空间ꎬ为大自然文学进一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ꎬ而诸多声音形成的景观更是开拓了听觉叙事的文学空间ꎮ一㊁ 虚实结合 的声音景观柏拉图提出: 美只起于视觉和听觉所产生的快感 ꎬ康德则把美的艺术划分为语言的艺术㊁造型艺术和感觉的美的游戏的艺术ꎬ他又把第三种艺术划分为视觉和听觉这两种感觉的人造游戏ꎬ因而分为音乐和色彩艺术[2]ꎬ在一定程度上来说ꎬ听觉是人类接受与传递信息的重要感官ꎬ而声音和听觉是紧密相连的ꎮ一般来说ꎬ 听 是先发之于口ꎬ然后彼此之间才能接收与传递信息ꎬ所以ꎬ声音叙述在文学文本中ꎬ既是对现实声音所做出文本内容的反映ꎬ同时也是调节和控制文章叙事的节奏和实现一定叙事效果的重要手段ꎮ特别在大自然文学文本中ꎬ从发现叙述声音的来源到倾听与还原小说文本中的声音过程ꎬ声音也有自身的独特风景ꎬ并形成了一定声音景观ꎬ而 声景 一词是最初用于音乐领域ꎬ亦译为 音景 ꎬ不过近些年ꎬ声景也被用于自然文学之中ꎬ即人们从声景的角度来欣赏评述自然文学作品ꎮ进一步来说ꎬ这里的声音不仅是指文学文本中描述大自然世界所用的语言机制ꎬ也包括叙述者的声音㊁文本中的声音修辞手段等ꎮ在刘先平的大自然文学作品里ꎬ声音景观形成与叙述手法有关ꎬ文本运用了 虚实结合的手法ꎬ所谓 实 是指以人物真实的对话和旁白为主的声音叙述ꎬ从而再现出大自然的声音景观ꎬ而所谓 虚 是指使用了一定叙述的艺术手法后对于声音所产生的叙述效果ꎮ所以ꎬ一方面是以真实的人物对白和记叙性的旁白声音交错为主ꎬ用真实的手法呈现出较为完整的声音景观ꎬ而第一人称的纪实性视角也为文本内容增添些许人性的温情ꎮ这类的声音则进一步可以分为纪实性㊁探索性㊁民俗性真实的声音景观ꎮ真实性的声音叙述几乎在刘先平笔下创作的大自然文学都出现过ꎬ如在«走进帕米尔高原 穿越柴达木盆地»之中ꎬ叙述了刘先平在考察雪豹的时候ꎬ在可可西里的脚下ꎬ看到了一群雄性的藏羚羊ꎬ他不仅真实地描写了雄性藏羚羊的身体特征和 飞奔 的姿态ꎬ还写了救助雌性藏羚羊的整个过程ꎬ并讲述了雄性和雌性藏羚羊的生育和迁徙的特性ꎮ同时ꎬ在这本书中的对话与旁白里面也详细地盐湖㊁白唇鹿㊁麝等动植物具有一定纪实性质的描写ꎮ而在«追梦珊瑚»的文本书写中ꎬ人物的大量对话占据了文本主要的内容ꎬ在作者与阿山㊁皇甫晖㊁李老师等人的对话中ꎬ他们发现海中生物如红珊瑚㊁章鱼㊁太阳鱼等ꎬ并潜入了海水中ꎬ在一次次不断坚持的探索与发现中ꎬ走进千姿百态的珊瑚世界中ꎬ虽然经历曲折和冒着一定的生命危险ꎬ但是依然找到了珍贵的黑珊瑚㊁古老的蝠鲼㊁红色的珊瑚虫等ꎬ发现了属于海洋世界生物们的声音ꎮ这样具有探索性的经历在人物之间的对话之间展开ꎬ一次又一次推动了我们在海底的追梦之旅ꎬ生动地展现了我国科学家为了保护珊瑚礁生态系统所做的努力ꎮ所以ꎬ在作者笔下具有真实记录的声音景观ꎬ不仅具有纪实性和探索性ꎬ真实的声音记录更直接地传递了地域的文化底蕴ꎬ也是民俗文化的部分载体ꎬ正如戴维.盖里奥克认为音响不仅是时间的标记ꎬ更重塑了个体对于地方性的认识和感受ꎻ乡愁或者对于一地的归属感也多来自于听觉感受[3]ꎬ比如在刘先平走进盆地盐湖的时候ꎬ他对于 盐声 一系列的联想值得细细品味ꎬ在运用了第一人称叙述了盐的基本常识后ꎬ不仅联想到自己去考察金丝猴的时候ꎬ盐水给予作者继续攀爬山峰的力量ꎬ并穿插介绍了关于盐对于少数民族在他们的民俗民风重要性ꎬ又联想到安徽的定远有生产丰富的盐矿和我国的资源前景的担忧等内容ꎮ在作者叙述的旁白中ꎬ盐被认为是柴达木盆地的地方标志ꎬ当他在盐壳上行走时ꎬ就如同走在钢板上一般ꎬ清脆的响声431ʏ㊀文㊀史㊀哲山东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使得作者屏声息气ꎬ形成的盐湖美景引起作者的回忆ꎬ想到故乡安徽异曲同工的景色 黄山的雾凇和冰花ꎬ所以 盐声 在文本中成为了作者叙述的信号音ꎬ由一个点触发到多个方面对盐本身所承载的记忆和意义的不断联想ꎬ就如蒋捷在«虞美人.听雨»诗中一般 少年听雨歌楼上ꎬ红烛昏罗帐......而今听雨僧庐下ꎬ鬓已星星也 ꎬ由 雨声 跨越了自我人生的不同时间与空间ꎬ并引起了自我不同的回忆与感受ꎮ另一方面ꎬ虽然将大自然真实的声音融入到了文本的世界之中ꎬ但是在此基础上也运用了不同的表达手法ꎮ不但叙述一些神秘的传说故事ꎬ用来调节叙述的节奏和效果ꎬ而且这里的 虚幻的声音 既包括了文本中叙述作者亲身经历所出现声音的幻觉ꎬ也包括多种声音形成的因素ꎬ如噪音㊁音乐等ꎬ而这种 虚幻的声音 使得文本笼罩了一层神秘的色彩ꎬ留下令人想象的空白余地ꎬ让读者仔细揣摩由听觉触发的空间ꎮ首先ꎬ大自然文学文本之中多次叙述每个地方的传说故事ꎬ如在寻找梅华虎的途中ꎬ有关于梅花山的传说ꎬ在大漠中寻找黑颈鹤ꎬ当地牧民巴图说了关于仙鹤和接骨石的故事ꎬ为大自然渲染了一层层神秘的色彩ꎬ同时深刻也暗喻着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ꎮ其次ꎬ 虚幻的声音 来自一是指大自然中动植物所产生突如其来的声音ꎬ这类声音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叙事的节奏感ꎬ如在寻找麝的途中ꎬ经过长时间的搜索后ꎬ突然几下异常的声音结果是濒危动物 麝ꎬ而在草丛中偶然间传出窸窸窣窣的声音ꎬ竟然是异常凶猛的大蛇ꎬ所以大自然各异的声音ꎬ不论是虚幻的声音还是偶然的声音ꎬ都使得读者的内心既有惊喜与期待又有疑惑与恐惧的双重情感ꎮ二则是文本中除了对话和叙述的内容ꎬ还有直接可以发出的声音ꎬ特别是 拟声词 ㊁音乐等ꎬ 拟声词 的作用不仅是用来以声感物ꎬ而且可以使人在听觉空间里流连的同时ꎬ将刻板物体附上音响ꎬ与读者的内心产生共鸣ꎬ与文本形成并联ꎬ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4]ꎬ而在«爱在山野»记录了麂的声音是 耶 ꎬ野蜂的声音是 嘤嘤 ꎬ野猪的声音是 哼唧 等ꎬ多样性的声音在没有任何约束的大自然世界中具有鉴赏性ꎬ因为声音是属于大自然更为高级意义的语言ꎬ自然本身就构成合目的性的愉悦审美对象ꎬ声音就成为了欣赏和了解大自然界的途径之一ꎮ而古代诗人辛弃疾同样也描写了属于大自然的声音 明月别枝惊鹊ꎬ清风半夜鸣蝉ꎮ稻花乡里说丰年ꎬ听取蛙声一片 ꎬ蝉鸣与蛙声既融入了明月㊁清风㊁稻花组成的画面之中ꎬ又吸引着人们去聆听大自然之中的声音ꎬ反复品读之间使人具有身临其境之感ꎮ还有让声音具有艺术化的呈现方式之一ꎬ那就是音乐的运用ꎬ而苏珊.朗格也提出 声音在全部过程中始终是音乐概念的载体ꎬ它保持着对于情感的准备 [5]ꎬ音乐不同于拟声词ꎬ在穿越雄伟的昆仑山时候ꎬ随着山势陡峭ꎬ一步天险ꎬ作者耳边响起了韩红的«天路»ꎬ他认为只有她的歌声ꎬ才能表达出此时对仰望高山的崇敬之情ꎮ此外ꎬ还在观察黄山短尾猴时ꎬ每天负责投食的人员以唱山歌为信号ꎬ让猴子产生反应便以投食ꎮ音乐在这里变成了人与自然彼此呼应的方式ꎬ在大自然的面前ꎬ用音乐得以烘托人对大自然的敬畏ꎬ大自然的生物也回应着我们的声音ꎬ人与自然在音乐之中从而进行和谐的共鸣ꎮ总之ꎬ自然文学作家在作品中对 声景 的描述ꎬ旨在唤起那些我们曾经熟悉㊁但却渐离我们而去的自然之声的记忆[6]ꎬ而由 虚实结合 的声音景观更是构建了刘先平笔下独特的大自然世界ꎮ二、聆听与大自然文学的有机性当代社会在创造丰富的物质社会之时ꎬ割裂了人与自然的之间联系ꎬ破坏人的自然本质ꎬ导致人与自然之间的异化ꎬ正如马克思所说: 对象化表现为对象的丧失和被对象所奴役ꎬ人也不再表现自然界的本质 [7]ꎬ而大自然文学所蕴含的有机性也逐渐消失在当下的文本之中ꎮ进一步来说ꎬ可以从情节结构㊁语言机制㊁蕴含情感来解读大自然文学所蕴含的有机性ꎬ首先ꎬ亚里士多德曾定义情节的完整性 所谓 完整 ꎬ指事之有头ꎬ有身ꎬ有尾ꎬ并提出了美要依靠体积和安排ꎬ情节需拥有适当的长度ꎬ长度的限制要有规律和有顺序的出现ꎮ对于大自然文学来说ꎬ在真实的声音世界描述下ꎬ其文本本身的情节结构紧凑ꎬ每一章节都有一个以动物或者植物为主的情节叙述ꎬ章节之间衔接部分的情节结构紧凑ꎮ其次ꎬ情节叙述的有机整体性奠定了大自然文学文本叙述语言有机531ʏ㊀文㊀史㊀哲二ʻ二ʻ年第四期㊀总第八十七期性ꎬ而语言在索绪尔看来具有能指和所指的功能ꎬ不仅能够表明已经存在的事物ꎬ更能影响大众对于事物本质的认识ꎬ在这里大自然文学的语言又与自然的有机性紧密相连ꎬ自然赋予语言的穿透力以及从语言中折射出的自然意识[8]ꎮ不过虚拟的声音所塑造出的大自然文学世界吸引着我们主动去聆听ꎬ而聆听更增加了作家获得叙述语言有机性的启迪和捕捉到语言有机性的信息最为有效途径ꎬ人们也从聆听中体会到大自然文学本身具有以及所要传达出的蕴含情感ꎮ在刘先平大自然文学中ꎬ聆听是可以解读大自然文学蕴含的有机性ꎬ可聆听先需洞察大自然独特声音的存在ꎬ除了要做到 因声而听 ꎬ也需要 因听而察 和 因听而思 ꎬ在聆听大自然的同时ꎬ 观察 也是必不可少的ꎬ听与观察 的结合即称之为 聆察 ꎬ而从 聆察出发的叙述则有 边听边想 的意味ꎬ[9]ꎮ不过因听而思 相比较 因声而听 和 因听而察而言ꎬ因声而听是大自然动物之间所具有的本能ꎬ而因听而思是属于人类理性的行动ꎬ人们对于声音敏感程度不一ꎬ所以不是所有人都会响应着外来声音的冲击ꎮ首先ꎬ聆听创造出大自然文学的有机性ꎬ其一是 因声而听 跟作者自身的童年经历与情感归属有关ꎬ刘先平幼时生活在巢湖北岸的西边胡村里ꎬ有浩渺的滔天波浪㊁呦呦的白云㊁湖中的孤山等ꎬ酷爱探险的他ꎬ三次从水中逃生ꎬ之后在当学徒的生涯里ꎬ不时地想起在湖边的趣事ꎬ想念无拘无束的自由和涌现出童年时的欢声笑语ꎬ并在工作之后ꎬ在山野中跋涉ꎬ去江河湖海㊁戈壁荒漠中寻找幼时的梦ꎬ去找寻自然的爱抚ꎬ与大自然的一草一木对话ꎬ倾诉心中的欢喜与郁积ꎬ也倾听自然的声音ꎮ他深深地被自然所吸引ꎬ聆听大自然世界的声音ꎬ幼时的经历促使他在自然中寻找慰藉ꎬ对大自然有深深的情感依赖ꎬ而大自然给他带来的美好回忆让他熬过了那些苦难的岁月ꎬ自然又赋予他顽强不屈的毅力ꎬ使他在一次又一次的困境中ꎬ坚持自己对于生活和学习的热情ꎬ执着地追寻自己的理想ꎬ探险生活的经历进一步体验野生动植物世界所带来的魅力ꎬ更加坚定地把大自然当做自己的母亲ꎬ成为继续创作大自然文学的动力ꎮ其二是 因声而察 需要一定对于声音觉察力ꎬ正如韦克勒认为 每一件文学作品首先是一个声音的系列ꎬ从这个声音的系列再生出意义 [10]ꎬ而刘先平在多姿多彩的大自然世界中仔细聆听ꎬ找到了存在并被人们忽视的大自然有机语言ꎬ在对大自然的动物㊁植物或者发生的人与事的描写ꎬ都成为有机语言的载体ꎬ观察时又能敏锐捕捉到人与自然的紧密联系ꎬ并用具有大地气息的语言勾勒出大自然的生命力ꎬ将自我融入到大自然母亲的怀中ꎬ在大自然之中聆听ꎬ在聆听中学会语言ꎬ能使语言透露出大自然的气息与脉搏ꎮ并且作者在聆听大自然的声音后ꎬ在文本中描写自然时既用儿童的视角描述大自然的动植物和风景ꎬ稚气的语言里无不充满了童趣的诗意ꎬ如在«呦呦鹿鸣»小说中ꎬ蓝泉找不到小鹿 小月亮 焦虑的心情ꎬ作者却这样写到 小月亮ꎬ你快叫一声吧!哪怕是轻轻的一声ꎬ咱蓝泉也能听得清!小月亮妈妈ꎬ只要哼一哼ꎬ咱蓝泉心里也一块石头滚到底 ꎮ又在记叙自然的事物用了纯净和质朴ꎬ散发着大自然的味道ꎬ却没有现代大众所期待的精雕细琢式语言ꎬ而是运用了较为通俗易懂的语言揭示大自然本真的面貌ꎬ如一些俗字俗语里透露出大自然内在的节奏与韵律ꎬ如在记录翻车鱼的姿态时ꎬ 撮 ㊁ 昂 ㊁ 溜 等这样一系列活泼的口语字间都洋溢着翻车鱼的憨态可掬ꎮ其三是 因听而思 对人的异化思考ꎬ在一虚一实的大自然声音景观之下ꎬ无不透露着人与自然之间的息息相关ꎬ刘先平也曾说我在大自然中跋涉四十年ꎬ写了十几部作品ꎬ其实只是在做一件事:呼唤生态道德[11] ꎬ在他的笔下ꎬ我们能听到红嘴相思鸟的 三声一度 ㊁毛骨悚然的狼嚎㊁雄麝的低鸣ꎬ还有尖厉㊁粗莽的风鸣声ꎬ哗哗奔腾的水声等ꎬ不同的声音都代表了每一个奇异未知的自然世界ꎮ可是每年人们都要猎杀几十万只的香獐从中获取利益ꎬ原始森林被砍伐ꎬ湖泊退化等破坏生态的现象ꎬ当这些美好的自然都在逐渐地逝去ꎬ人类高速的发展使得大自然变得面目全非㊁物种消亡ꎬ然而人类继续在不断地向大自然索取ꎮ面对这样日益严重的环境危机ꎬ人们逐渐走向异化的道路ꎬ对于物质生活的欲望和精神世界的迷惘ꎬ导致了现代文明畸形变态的发展ꎬ而与大自然日渐的疏离使得人们陷入了外在物质的日渐缺631ʏ㊀文㊀史㊀哲山东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乏与内在精神世界的溃败与颓废怪圈之中ꎬ此时的人们丧失了自由的同时ꎬ也在逐渐地失去自我的精神家园ꎮ刘先平大自然文学中虽然描写了大千自然世界的胜景ꎬ笔下自然界的各种声音朝着我们而来ꎬ充满原始力量的声音吸引着我们的耳朵ꎮ但是现如今美妙的自然声音被噪音所替代ꎬ科技的发展甚至可以模拟出自然的声音与景色ꎬ大众沉溺于虚拟的世界ꎬ真实的边界已经被模糊ꎬ人们本身具有的自然属性被逐渐消磨ꎬ大自然原来的声音已不复存在ꎬ而大自然现在千疮百孔的面貌ꎬ让人深深思考造成悲剧的缘由ꎮ在这样深刻的思考之下ꎬ刘先平所写的大自然文学捕捉到大自然生命的活力ꎬ他仔细聆听大自然的声音ꎬ用有机的语言描述大自然的声音ꎬ笔下的语言为大自然而歌ꎬ让我们的心声融入到大自然的声音之中ꎬ与之产生共鸣ꎬ体会到人与大自然之间密不可分深厚的情感ꎮ三㊁ 听 与 被听 双重视角下的意蕴老子在«齐物论»里提及 汝闻人籁而未闻地籁ꎬ汝闻地籁而未闻天籁夫 ꎬ把声音分为 人籁㊁地籁㊁天籁 ꎬ而大自然的声音被称作为 地籁 ꎬ从古至今人们去听自然ꎬ自然却一直处于 被听 的地位ꎮ在 听 与 被听 背后ꎬ刘先平大自然文学依然赋有一定的伦理道德与人文情怀ꎬ在他的笔下ꎬ具有原生态风格的大自然无时无刻地都在发出自己的声音ꎬ处于 被听 的位置ꎬ同时吸引我们主动去倾听大自然的声音ꎬ在 听 与 被听 视角转换之下ꎬ隐喻着人与自然的关系ꎮ大自然对人的关怀在于情感的治疗作用ꎬ首先ꎬ不论是小说还是纪实性的大自然文学ꎬ文本内容既采用了儿童的视角ꎬ又采用了第一人称的纪实视角ꎬ在 听 与 被听 的关系之中又产生了双重的视角ꎮ而儿童的视角不同于成人的视角ꎬ大自然最为熟悉的声音用了陌生化的处理方式ꎬ从抽象的空间产生新意ꎬ让我们带着新的视野与热情去回归到大自然的世界中ꎬ并吸引着我们主动去倾听着自然的语言ꎮ此时的声音变为一个个韵味的声音意象ꎬ而且听觉可以弥补了从视觉层面阐释的过程中信息的遗漏与缺失ꎬ而 形象㊁图像㊁空间和视觉性 是可以 通过语言话语比喻想象出来 [12]ꎬ通过声音可以间接地展现生动的形象ꎬ成为视觉图像的中间过渡物ꎬ从而由声音联想到具体的视觉意象ꎬ这中间增加了视觉体验的韵味ꎬ调动了主体参与的积极性ꎬ延长了文本到视觉上的转换过程ꎬ身体的一部分感官被刺激出来ꎬ会导致另一种感觉的产生ꎬ增加了听觉的体验感ꎮ在这一过程中ꎬ由于意象的参与ꎬ将自我身体和精神与外界世界进行有效的沟通ꎬ人们深度地剖析了内心的自我意识ꎬ慢慢地接触那些来自我潜意识中未感知到的想法ꎬ并迎接从未体验过的感觉ꎬ重组过去那些内心深处熟悉意象与情感之间的紧密联系ꎮ所以听觉在一定程度上ꎬ不仅恢复人们的审美能力与想象力ꎬ还产生极具想象力的视觉之感ꎬ更有助于治疗人们心灵上的缺陷ꎬ唤起内心的情感ꎮ其次ꎬ在 听 与 被听 的关系之中ꎬ大自然文学更是建构了人与自然的对话理念ꎬ充满人文情怀的关怀ꎮ刘先平笔下的大自然是赋有人性化的情感ꎬ具有拟人化的特性ꎬ通过声音联系了人与自然共通的情感体验ꎬ找出人与自然之间的相似性ꎬ如雌麝月牙儿低低的鸣声似小夜曲ꎬ鸟儿们会开音乐会ꎬ动物们不仅会有悲伤与哀怨的情绪ꎬ也会表达出愉快与开心的情感ꎮ人们站在人与自然平等的位置上看待自然的世界ꎬ与之进行对话ꎬ正如刘先平自己所说 我对自然的观察ꎬ就具有了另一种视角和另一种含义 实际上是和大自然相处ꎬ融入自然ꎬ相互交流㊁对话 [13]ꎬ人们既在与大自然的无声对话中扮演者倾听者的角色ꎬ又在与大自然的喧闹对话中承担着参与人化自然的功能ꎬ如人们为大自然建构起新的听觉空间ꎬ保护大自然最为原生态的家园ꎬ在山区㊁海洋㊁高原等建立起保护区ꎬ用科学技术追寻大自然的声音秘密ꎬ记录模拟再现真实的大自然世界ꎮ同时ꎬ大自然也为人们保存着独特听觉的记忆ꎬ在建立一种自由㊁平等全新的 对话关系 基础之上ꎬ更为我们展现了属于大自然的声音景观ꎬ使得人们去欣赏㊁捕捉并体会到大自然的声音ꎬ这样才能使人们更好地融入到与大自然密不可分的归属之中ꎮ然而在刘先平笔下的话语无不充满了对于未来的担忧ꎬ在以大自然为主的儿童文学中ꎬ情节中不乏有关于现实的象征与隐喻ꎬ如在«呦呦鹿鸣中»寻找失踪的梅花鹿过程中ꎬ主人公们面对一系列的挑战之后ꎬ从打猎队的枪口下731。
荣格:自然、心灵与文学
荣格:自然、心灵与文学卡尔·荣格,一位著名的心理学家和思想家,他的思想深刻地探讨了自然、心灵和文学等方面的内涵。
在他的理论中,自然、心灵和文学三者相互交织,共同构成了人类精神世界的核心。
荣格对自然的看法具有独特的见解。
他认为,自然是人类精神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人类有着深远的影响。
他强调自然与人类的和谐共生,主张从自然中汲取灵感和力量。
荣格的自然观深刻地体现在他的心理学理论中,他认为人类的情感和意象可以通过自然元素进行表达和解读。
荣格的心灵观是他心理学理论的核心。
他主张通过深入了解人类的内心世界,来理解人类的行为和思维模式。
他认为,人的心灵是由多个层面构成的,包括意识、个人无意识和集体无意识。
他强调集体无意识是人类最深层次的内心世界,其中包含着人类共享的意象和原型。
这些意象和原型对人类的精神生活有着深远的影响,是形成人类文化和社会的重要因素。
荣格的文学批评理论独具匠心。
他主张通过文学作品来深入了解人类的心灵世界。
他认为,文学作品是作者将内心世界的意象和原型转化为外在形式的过程。
这些意象和原型在文学作品中有着深刻的表现,是构成文学价值的核心。
荣格的文学批评理论不仅为理解文学作品提供了新的视角,也为文学创作提供了新的思路。
荣格的思想深刻地探讨了自然、心灵和文学之间的关系。
他的自然观强调自然与人类的和谐共生,心灵观主张深入了解人类的内心世界,文学批评理论则强调通过文学作品来表现和了解人类的心灵世界。
这些思想共同构成了荣格心理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现代人类精神生活有着深远的影响。
在自然文学的浩瀚领域中,有一个独特而引人入胜的主题:记忆。
记忆,无论是短暂的瞬间还是漫长的历史,都在我们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在自然文学中,记忆的主题赋予了作品更深层次的内涵和影响力。
自然文学中的记忆,往往与人类对自然界的认知和体验紧密相连。
它既包含了个体对自然景观的印象,也涵盖了人类对自然规律的探索。
记忆在这个过程中,不仅塑造了我们对自然的认知,也深刻影响了我们与自然的关系。
文学中自然的象征意义
文学中自然的象征意义1.引言在文学作品中,自然与人类的关系一直被赋予极高的象征意义。
自然界的万物皆有生命,既有其自身的存在与价值,也是人类语言表达的重要媒介。
自然体现了作品背后更深层次的含义,为文学创作增色不少。
2. 自然中的象征意义自然在文学作品中扮演着重要的象征意义,其象征意义可分为以下几类。
2.1 自然的美自然中的美丽景色,反映出作者欣赏和表达的视角和心境,如“醉花阴”、“水调歌头”。
其实自然本身就是一种美的象征,从森林到荒漠、从河流到海洋,自然本身就展示着不同的美,而这些美又成为了文学作品中表达情感和人物性格的有力工具。
2.2 自然中的生命自然中的万物皆有生命,它所承载的生命,往往以某种方式反映出人类社会的现实和我们的人性,如查理·达尔文的进化论、资本主义的自私本性、人类对环境的影响等等都以自然生命为主要媒介。
2.3 自然的象征自然也可以作为一种象征,如风水、炎热、风浪等,它们可以反映出文学作品背后的深层次含义,例如一个宁静的小岛可能代表着一个宁静的心态,一个燃烧的山火可能代表着一个激烈的情感,人们通过自然的象征自然地反映了自己的情感和状态。
2.4 自然的变化自然世界中存在着各种季节、天气等变化,在文学作品中也是经常被运用的。
如春天代表新生与希望,夏天象征着热情与活力,秋天反映出了凄凉与离别,而冬天则代表着寂静与深沉。
作者可以运用自然变化的象征意义来表达故事情节的背景、人物性格的转变。
3. 自然与文学的联系自然和文学的联系在文学创作中是很重要的。
自然的形态和状态表现出作者所关注的问题、人物行为和心理,又能丰富作品中的情感和象征。
与此同时,文学作品又能进一步让人们赏识和理解自然,如一些古典作品描述了自然现象的细节,启发了我们的独立思考,促使人们去了解自然,爱护自然。
4. 结论在文学作品中,自然扮演着重要的象征意义,通过描绘生命、美感、象征以及自然变化,作者不仅能强化对自然潜意识的把握而且能更好的表达人物的情感、人际关系、社会现实等。
文学与自然感受大自然的美妙韵律
文学与自然感受大自然的美妙韵律在忙碌的都市中,人们常常忽略了身边大自然的存在。
然而,当我们抽出时间与大自然亲近时,我们会体会到那种难以言表的美妙韵律。
正是这些美妙韵律激发了文学的灵感,使文学作品充满了自然的情感和意境。
本文将探讨文学与自然相结合的力量,以及自然景象如何激发人们内心的情感。
首先,大自然中的美景和景色是无尽的灵感源泉。
当我们沐浴在阳光下,感受到微风拂面时,这些自然的感知能带给我们愉悦与满足。
许多文学作品中的自然描写都源自作者亲身经历自然的美。
例如,莎士比亚的诗歌和戏剧作品常常以花草树木的景象来描绘爱情和幸福。
而在李白的诗歌中,我们常常能读到他对山水的赞美和对自然的敬畏。
这些作品都让我们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自然的美丽之处。
其次,大自然的变化和循环也是文学作品中常见的主题。
四季更迭、白日黑夜的交替以及花开花谢,都成为文学中丰富多彩的素材。
这些变化不仅仅是自然界的表象,更是人生的真谛。
就像杜牧在《秋夕》中写道:“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这些描绘交替变化的诗句,使我们深深体会到了时间的流转和人生的瞬息万变。
此外,大自然中的动植物也给文学创作提供了灵感。
丰富多彩的鸟类、奇特的动物、美丽的花草,它们都是自然的产物,活生生的生物。
它们的美丽形态和奇妙行为,引起了很多作家的创作激情。
例如,《鹅》这首童谣就以鹅的形象来描写鹅的特点和行为,生动形象地展示了鹅的形象和特征。
同时,大自然中的植物也是文学作品中的重要元素。
白居易在《赋得古原草送别》中写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生动地描写了草木在时间中的变幻和生命的轮回。
总的来说,文学与自然相互作用,共同创造出了美妙而丰富的作品。
自然激发了文学的灵感,使得文学作品充满了情感与意境。
通过对大自然的感悟和描绘,文学作品中体现了自然的美,也启迪了人们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情。
因此,我们应该时刻保持对大自然的敏感,从中汲取灵感,创作出更多富有情感和哲理的文学作品。
什么的魅力作文600字
什么的魅力作文600字什么的魅力。
魅力,是一种无形的力量,它能够吸引人们的目光,让人们为之倾倒。
而这种魅力,可以来自于各种各样的事物,比如自然风景、文学艺术、人物风采等等。
那么,什么样的东西才能具有真正的魅力呢?首先,自然风景的魅力是无可比拟的。
站在高山之巅,俯瞰群山叠翠,感受到大自然的伟大和壮美,这种景色所散发出的魅力是无与伦比的。
或者是漫步在湖畔,清风拂面,湖水波光粼粼,这种宁静和美丽也是一种独特的魅力。
自然风景的魅力,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奇妙和神秘,让人心生敬畏和赞叹。
其次,文学艺术的魅力也是无法抗拒的。
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可以让人沉浸其中,忘却一切烦恼和烦忧。
它可以唤起人们内心深处的情感,让人感受到作者的思想和情感。
一幅优秀的艺术作品,更是可以让人陶醉其中,感受到艺术家的灵魂和创造力。
文学艺术的魅力,让人感受到人类智慧和创造力的无穷魅力。
最后,人物风采的魅力更是让人为之倾倒。
有些人天生丽质,风华绝代,他们的风采和气质可以让人心动,让人为之着迷。
有些人则是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奋斗,取得了非凡的成就,他们的风采和魅力让人感到敬佩和钦佩。
人物风采的魅力,可以激励人们向着更高的目标努力,让人们感受到生活的无限可能性。
总的来说,魅力是一种无法言喻的力量,它可以来自于自然风景、文学艺术、人物风采等各种各样的事物。
它可以让人感受到无穷的美好和魅力,让人心生敬畏和赞叹。
正是这种魅力,让世界充满了无限的可能性和美好。
让我们珍惜身边的一切,感受生活的魅力,让自己的生活充满阳光和希望。
大自然的力量在文学中的体现
大自然的力量在文学中的体现大自然是我们生活的源头,我们与大自然的紧密联系一直以来都在文学作品中得到体现。
大自然的力量在文学中展示出了它的巨大威力和无穷魅力,无论是壮丽的山河、磅礴的江河,还是绚丽多彩的季节变迁,都给作品注入了生命力和深度。
在文学中,大自然的力量可以以多种方式呈现,让我们来看看其中的一些例子。
首先,大自然的力量在文学作品中以自然景色的描绘出现。
通过描绘大自然的景色,作家可以让读者感受到大自然的雄伟和美丽。
比如,在琼瑶的《窗外》中,她用生动的描写表现了大自然的力量与美景,让读者不禁为之沉醉。
她写道:“静谧的小树林里,来了丝丝凉风,风是大地在轻轻的呼唤,世界静,神经却又在歌唱……这就是夏天。
”此外,在文学作品中,大自然的力量也可以通过自然灾害的描写来展示。
自然灾害如飓风、地震、洪水等无情而强大,它们毫不留情地摧毁着一切。
在读者看来,这些灾害给人类带来的是恐惧与绝望,但对于作家来说,它们也是创作的素材。
通过描绘自然灾害,作家传达了人类面对大自然无法改变的力量所带来的压力和挣扎。
比如,玛丽·雪莱的《科学怪人》中,作者灵活地使用了雷雨和闪电的描写,突出了怪物在黑夜中诞生的恐怖。
另外,大自然的力量还可以通过生命之源的表现展示出来。
在文学作品中,水源被用来象征生命之源。
比如,在村上春树的《挪威的森林》中,他用大自然中的河流来描绘主人公的内心世界。
水具有镇静和平和的特性,在小说中起到了平衡和安抚的作用。
这种象征不仅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故事情节,也给予了人们对生命力量的深刻思考。
此外,大自然的力量在文学中还可以作为人性的对比。
虽然大自然的力量无情而强大,但与之相比,人类的存在常常显得渺小而脆弱。
通过与大自然的对比,作家们揭示了人类的有限和自我中心。
例如,莎士比亚的作品中经常出现季节变迁,通过描绘季节的更替和大自然的力量,他强调了人类的生命短暂和无法抵挡时间流逝的现实。
总之,大自然的力量在文学中具有重要的角色,它能够以不同的方式体现,为作品注入生命力和深度。
自然文学:生态散文、诗歌与自然写作
自然文学的发展受到社会背景、文化传 统和文学创作的影响
• 社会背景的变化导致自然文学主题与 风格的演变 • 文化传统的影响使自然文学具有独特 的审美价值 • 文学创作的发展推动自然文学的不断 创新
02
生态散文的内涵与价值
生态散文的定义与特点
生态散文是一种描绘生态系统、自然现象和人与自 然关系的散文形式
自然文学的风格独特,以抒情、描绘、 反思为主
• 通过抒情表达对自然的敬畏与热爱 • 通过描绘展现自然界的美丽与神奇 • 通过反思探讨人类与自然的关系
自然文学的历史与发展
自然文学的历史悠久,可追溯到古代、中世纪和近 现代
• 古代自然文学以描绘自然景观为主 • 中世纪自然文学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 • 近现代自然文学关注生态危机与环境 保护
自然文学在生态保护实践中的价值
• 提高生态保护的公众参与度 • 促进生态保护政策的制定与实施 • 提高生态保护的实践效果与影响
自然文学与生态保护的未来展望
自然文学与生态保护的未来将更加紧密地结合
• 自然文学为生态保护提供精神动力与智慧支持 • 生态保护实践推动自然文学的不断创新与发展 • 自然文学与生态保护共同推动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 关注生态系统的完整性 • 强调生态危机与环境保护 • 倡导绿色生活方式与可持续发展
生态散文的特点包括真实性、抒情性和 思想性
• 真实性:基于对自然现象的观察与描 绘 • 抒情性:表达对自然的敬畏与热爱 • 思想性:探讨人类与自然的关系
生态散文的主题与表现形式
生态散文的主题多样,包括生态保护、自然美景、 人与自然的关系等
• 描绘自然景观的美丽与神奇 • 表达人类对自然的敬畏与热爱 • 探讨人类与自然的关系
诗歌中的自然与生态具有多重意义
古代自然文学
古代自然文学古代自然文学是古代诗词景物描述的一种文学体裁,它通过细腻地描述自然风景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犹如一幅画卷,将这些景象细腻而充满感情的描述出来。
古代自然文学的发展,使我们时刻感受到古代诗词的魅力,也让我们感受到一种深沉、温柔的情意。
在古代,自然文学以《诗经》、《楚辞》、《列子》、《山海经》等为核心,形式上以诗歌形式为主,也有歌赋、抒情诗等形式,以其高超的文学表现力,流传至今。
《诗经》是古代自然文学最具影响力的作品之一,它大量地描述了古代大自然的壮阔景观,例如“春看山花红,夏看柳色绿,秋看枫叶黄,冬看雪景白”。
这番赞美自然的精彩描述,受众的心灵得到了感动和抚慰,也引起了后世继续演绎的热潮。
古代自然文学对现代文学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古典自然文学在文章中表现出的审美情感和艺术技巧,为现代文学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现代文学也在延续古典自然文学的文学表现形式的基础上,更加多样化。
如果说古代自然文学通过描述自然风景,来表达艺术家的情感和思想,那么现代自然文学则深入到人与自然的关系,通过自然的表达,来更深层次地反映人类生存环境的变化,以及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
古代自然文学通过抒发情感,表达思想,使人们在观赏自然风景同时,产生美感,收获安宁。
它所表达的思想,又能引起人们对自然环境的保护意识和关注,如今,以绿色、低碳、生态、循环等为主题的环保文学,也正在被越来越多的读者所接受。
古代自然文学的文学表现形式,被当今文学家们广泛的接受,同时,其古典的文学形式也体现在日常生活中,比如,节日里的花灯汇景,河畔风光,都凝聚着古代自然文学的精髓。
这些古老的文学体现形式,将古典气息带入当今,使我们感觉到古代文学的神秘和迷人。
总而言之,古代自然文学以其抒情、优美、细腻的文学表现形式,使人们更深刻地感受自然的美丽与灵动,充分肯定古代自然文学在文学发展史中的重要地位。
它犹如一首长歌,唱出了对古代大自然的优美赞美,满载的深刻情意,也正是它最动人之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然文学的魅力——《寻归荒野》散记《寻归荒野》是一本评述美国自然文学的书。
应该说,美国文化就是在一片荒野中开辟出来的,所以,以荒野为关注焦点的美国自然文学就有了它特殊的地位。
有一段时间,我业余好象只关注两件事,一件事是每天清晨走出家门在附近的科普公园漫步、锻炼,另一件事是阅读程虹教授写的这本《寻归荒野》。
渐渐的两件事发生了联系。
我受了美国自然文学大师们的影响,看到科普公园里的一草一木似乎都有了感情。
当我看到每天都有人喂食公园里可爱的小松鼠,便停下脚步细细地观察,当作一件很开心的事。
特别是当我了解到在这个公园里,只有一对松鼠带着六个小松鼠生活时,我不免为它们的生计担起忧来。
与自然合为一体,是文学的固有传统。
比如中国画,山水之中总会有人的活动作点缀,而且人总是处于点缀的地位,这就是天人合一的境界。
美国自然文学也把人的中心地位让渡给自然和生态。
看来,这是人类的共性。
自然文学传统应该是人类文化共有的财富。
但是,直到上世纪80年代,自然文学才被作为约定俗成的名称,表示一种关于人与自然的非小说散文体的文学形式。
从这个意义上说,自然文学与我们传统意义上讲的带有自然特色或以自然为描写对象的文学作品又有所不同。
“在西方文明的传统中,人们总是倾向于把精神与物质、自我与环境、人与自然分隔开来,区别对待。
而自然文学的发展动力则是要将精神与物质、自我与环境、人与自然融为一体。
它由最初纯粹的自然史,到将文学的气息揉进自然史;由早期的以探索自然与个人的思想行为关系为主的自然散记,到当代主张人类与自然共生存的自然文学。
”美国自然文学源于17世纪,奠基于19世纪,形成于当代,是一种具有美国特色的文学流派。
阅读《寻归荒野》,可以遴选出13位较有影响的代表人物:1.浪漫主义风景画家科尔。
科尔1825年创建了美国哈德逊河画派。
他认为,如果自然没有被人类之手所触摸,那么人们就会更易于与上帝之手接触。
他们视荒野为精神升华的媒介,视艺术为自然与人类合二为一的载体。
这个画派坚信:如果美国的风景是一个新的伊甸园,那么作为艺术家的他们,则持有进入伊甸园的钥匙。
他们一反传统画家只限于在画室中作画的做法,提出了“以大自然为画布”的宣言。
他的代表作是组画《人生旅程》,分别以春夏秋冬代表人生的童年、青年、成年、老年,寓意深刻。
2.超验主义作家爱默生。
爱默生呼唤人们用一种新目光看自然,要人们从自然中寻求精神和自我。
他笔下的自然,是一种理性的自然,抽象的自然。
他的同代人钱宁谈到有四类作家:第一类是黄昏追日,他们执意朝着地球相反的方向走去,满怀敬慕之情去追随那正在退去的昔日之辉煌;第二类是子夜沉思,其思想抽象而落落寡合,其目光关注的是远方夜空中那微笑着的永恒真理;第三类是拂晓初醒,他们凝神着火红的东方,以一种宗教似的崇拜迎接初生的太阳,心中充满了希望;第四类是正午抒怀,他们拥有和关注的是眼前阳光最明媚的时光。
而爱默生基本上可归为第二类作家。
爱默生的《论自然》被誉为一首长长的散文诗。
他笔下的自然充满了哲理,闪烁着理性的光辉,像夜幕上的星光,美好而遥远。
3.瓦尔登湖的神话人物梭罗。
随着现代人“回归自然,返璞归真”的趋势,人们对梭罗的迷恋有增无减。
《瓦尔登湖》是以作者的亲身经历为样板,教人们怎样明智地生活、鲜活地思考。
在《秋色》一文里,他写在走完了自己的历程,回报了大地阳光的培育之恩,完成了一生的绝唱之后,树叶优雅地走向死亡。
“在墓地平静地安息之前,它们曾有过多少次的飘动!它们曾经飞得那么高,如今重归泥土又是那么满足,躺在下面,安详地在树根下腐朽,给新一代的树叶提供养料,让它们也高高地飞起!它们教我们如何死亡。
”梭罗一生中都在寻求一种内心隐藏的甜美,一种与自然的亲情,一种个人精神之喜悦而并非世人所瞩目的功名,这也许正是他的成功之所在。
4.自然的歌手惠特曼。
惠特曼从本质上说是一位旷野诗人,他的《草叶集》,歌唱的就是大自然。
在撰写《草叶集》的过程中,惠特曼常常在旷野中朗读他写的诗句,在生活和自然的环境中推敲文字,看它们是否像自然那样真实而充满活力。
《草叶集》的主题依然是歌颂自我,这个自我不是象牙塔中的自我,而是自然中的自我。
散文集《典型的日子》,以自传体的形式回忆往事,人们看到的是一个静下心来认认真真观察自然、思索自然、研习自然的惠特曼,一个与自然朝夕相处、形影不离的惠特曼,一个把自然中的阳光树影、蓝天白云、小草野花、鸟儿的歌声都揉进自己的生命和书籍的惠特曼。
5.走向大自然的向导巴勒斯。
巴勒斯把自然散文作家比作蜜蜂,把写作过程比作酿蜜。
他认为,花蜜只有经过蜜蜂体内的化学作用才能变成蜂蜜。
同样,对自然的观察也必须在作家心灵中进行。
解析自然并非美化自然,而是与自然进行情感的交流,去吸收消化她,然后用心去重新创造她。
最终的产品,依然是保持了原始材料的真实,但是却又是其精华所在。
他一生追求的,是人与自然的亲情与和谐。
他把周围的自然景物看作是内心自我的外在表现,他的心境与情感已与外在的自然紧密相连。
土地和树木已不再是无知麻木的物质,被人注入了感情,成了一道道精神的风景。
6.荒野的卫士缪尔。
缪尔反对人对自然的双重标准,即以自然是为了支撑和服务人类为借口,任意地、唯利是图地利用自然。
他批评了这样一种文化观:在物质主义者的眼中,所有为人类谋福利的东西都可以代表文化,而自然永远站在这些文化的对立面。
在他的心目中,植物和动物跟人一样都有灵性、有知觉。
他称植物为“植物的人们”,把动物称作“我的有毛的兄弟”。
实际上,他是把自己与自然界的动植物完全放在一个平等的位置上。
他认为,心灵和身体接受的是两种不同的营养和锻炼。
在城里毫无生气地活着,会使我们病恹恹的,从来不会认知我们自己。
我们麻木的心灵和我们麻木的四肢搅和在一起。
所以登山者的生活,似乎对心智的发展特别有利。
“走向外界,就是走向内心”。
7.走向沙漠深处的奥斯汀。
奥斯汀是一位超验主义女性。
她把目光投向了荒凉严酷,甚至连男性都望而却步的沙漠,并以女性柔和的笔调,给枯燥而抽象的荒原增添了魅力,使那原本无人问津的沙漠有了一种摄人魂魄的力量。
她厌恶纽约那种急功近利的环境,想念西部清新的空气和阳光。
她知道西部才是她生活和写作的根基。
她的代表作是被誉为“沙漠经典”的《少雨的土地》。
这本书向人们传递了一个信息,即现代人应当逐渐放弃以人为中心的观念,以平等的身份去接近自然,经历自然,融于自然。
比如,她面对一棵柳树,是这样书写自然的:“窗外,有棵垂柳,它那长长的柳枝来回地摆动着,象是飘动的头发,像是我记忆中母亲那漂亮的长发。
”8.寻找土地伦理的利奥波德。
他认为,人们必须改变只从经济增长的角度来看待自然、只用金钱价值来衡量土地的旧观念。
“保护荒野对美国意味着一种高质量的生活——那种超越了物质需求的国家福利。
”他在散文集《沙乡年历》中指出,土地是一个复杂的有机体,一个由交错联结的食物链和能量循环组成的有机组织。
土地功能的继续,靠的是它不同部分的合作与竞争,而人只是其中之一。
然而,人类却常常把自己摆错了位置,视自己为土地的主人,而不是土地社区的一个公民。
由此产生了人类肆意破坏土地的行为和恶果,因此,人类与土地都需要一套新的价值观念,一套有利于土地的健康、恢复保持人类与土地和谐关系的观念。
这就是“土地伦理”,即人类对土地要有义务感和责任感,要有一种生态良心。
9.体验宁静之美的艾比。
他生活的时代,是美国工业化突飞猛进的时代。
在那个时代,消费主义的盛行导致了社会的商品化。
困惑与苦恼缠绕着人世。
人们精神的空虚、信仰的丧失以及与自然界的隔离,仿佛预示着世界末日的来临。
他的代表作《大漠孤行》,用亲身经历告诉躁动不安的现代人,在这个世界上还有一片荒野,它可以缓和现代社会的矛盾,纯洁人的心灵,呼唤人与人之间的温情,以及人类与自然的原始关系。
“航行于海上,我们可以到达彼岸,攀登高山,我们可以到达山顶,但在沙漠中我们难以找到类似的感觉,我们感到的只是无边无际的黄沙的漠然。
”正是这种不带任何目的性的“漠然”吸引了人们,这是一片独特的风景,一片人们可以从中获取对人类及宇宙的洞察力的特殊地带,一片人们用以对抗文化的疯狂行为的缓冲地带。
沙漠以其理智,引导现代人走出自相矛盾的山谷,以其广漠给急躁的人们以精神上的平衡,以其博大宽容给现代文明以新的启示。
10.自然的朝圣者迪拉德。
迪拉德以乐观的态度看自然,在自然中发现了神灵、美丽、惊奇与精神。
她的代表作《汀克溪的朝圣者》。
她的心中充满了现代人的困惑与矛盾。
她迷恋纯净的山水,但也离不开现代的书房。
她面临这样一个困境:她走向汀克溪,是期望走向自然,像一滴水、一片树叶、一条鱼一样成为自然的一部分。
可是她的自我意识是如此地真实与确切,令她无法长期地与自然融为一体。
她的矛盾是有代表性的。
尽管20世纪美国自然文学作家倡导人们持一种由自我中心到生态中心的观点,然而,他们依然无法逃避自我。
无法解决“我们有别于自然,同时又是自然的一部分”这一对矛盾。
因此,不妨说,美国自然文学作家的特征之一便是沉溺于这种矛盾,描述并分析这种矛盾,甚至玩赏这种矛盾。
11.敬重大地的哲人贝斯顿。
在充斥着“文化快餐”的现代社会中,当许多作家以作业流水线的速度来出书时,贝斯顿的著述堪称是一种当今社会久违了的“精耕细作”。
“只有当他成为风景的一部分时,他才动手写作。
”“他总是用铅笔或钢笔写,几乎从不用打印机,唯恐打字的声音扰乱他最看重的句子的韵律。
有时他花整个上午的时间来推敲一个句子。
”《遥远的房屋》充满了乐感,“是一本请求人们朗读的书”。
在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主旋律的21世纪,《遥远的房屋》带给人们的不仅仅是文学方面的兴趣,还有对人类与自然关系的思索与领悟。
12.寻找心灵慰藉的威廉斯。
《心灵的慰藉:一部非同寻常的地域与家族史》,是威廉斯的代表作,被誉为美国自然文学的“经典之作”。
它讲述的是在现代社会中,当人类面对诸多不稳定的因素,甚至灾难及人生悲剧时,如何从自然中寻求心灵的慰藉,精神的升华。
“我讲述这个故事,是为了医治自己,是为了面对我尚无法理解的事物,是为了给自己铺一条回家的路,国为我认为,记忆是唯一回归家园之路。
我一直在避难,这个故事就是我的归程。
”在母亲去逝的当天晚上,作者走到室外,眺望星空,将她内心的感触浓缩成两句话:“一轮满月悬挂在繁星点点的夜空中。
那是母亲的脸在闪闪发光。
”深夜里,作者被母亲去逝的噩梦惊醒,在战栗中,有一种挥之不去的感觉:“失去了母亲,你就永远不再拥有做孩子的奢侈。
”13.崇尚野性的斯奈德。
斯奈德在自然文学中的独特贡献在于:首先,出于对东方及印第安土著文化的浓厚兴趣,他是为数不多的从东西方文化角度来观察自然、描述自然的西方作家。
他的作品体现出东西方文化在围绕人与自然这一主题上跨越时空的沟通。
其次,他诠释了在当今多元文化的背景下,怎样从保护生态的角度,将个人栖居的一方水土与整个世界联系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