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穆论阳明

合集下载

阳明学者——钱穆先生(1895-1990)

阳明学者——钱穆先生(1895-1990)

阳明学者——钱穆先生(1895-1990)“有一年的暑假,香港奇热,他(钱穆)又犯了严重的胃溃疡,一个人孤零零地躺在一间空教室的地上养病。

我(余英时)去看他,心里真感到为他难受。

我问他:有什么事要我帮你做吗?他说:他想读王阳明的文集。

我便去商务印书馆给他买了一部来。

我回来的时候,他仍然是一个人躺在教室的地上,似乎新亚书院全是空的。

”“钱先生给我的第一个印象是个子虽小,但神定气足,尤其是双目炯炯,好像把你的心都照亮了。

”这两段文字,出自著名学者余英时先生的文章《犹记风吹水上鳞》,回忆钱穆先生上世纪50年代初在香港创办新亚书院的艰苦岁月。

新亚书院曾经是新儒学的重镇,也是香港中文大学的前身之一。

余先生曾正式受业于钱穆先生,1950年从当时的燕京大学历史系转入新亚书院,是新亚第一届毕业的三位学生之一。

国学大师钱穆先生,是完全靠自修成功的,并没有受过完整的现代教育。

因为早年的一篇文章《刘向、歆父子年谱》成名,被顾颉刚推荐、胡适认可后,到北京大学任教,现在北大的“未名湖”的名字即出自钱先生。

在北大,他与胡适都因以演讲的方式上课而驰名学校,成为北大最叫座的教授之一,在学生中有“北胡南钱”之说。

1949年以后,钱穆去了香港,1967年去了台湾,1990年去世,1992年归葬故乡江苏无锡。

钱先生去了香港之后,四个子女留在大陆,其中长子钱逊也是著名国学专家,现任中华孔子学会副会长;著名科学家钱伟长是钱先生的侄子。

“韩文公所谓因文见道者,其道别有在,于是转治晦翁、阳明。

因其文渐入其说,遂看《传习录》、《近思录》及黄、全两《学案》。

”钱先生自述为学经历,先接触了曾国藩编选的《经史百家杂抄》和姚惜抱的《古文辞类纂》,从唐宋八大家的古文读起,逐步深入,接触到程朱理学与阳明心学。

钱先生的著作中,广为人知的是《国史大纲》、《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等书;其实钱先生曾经专门介绍王学的书《阳明学述要》,原名《王守仁》,初版于1930年。

日本阳明学大师冈田武彦93岁写成的王阳明传记,主要讲了什么?

日本阳明学大师冈田武彦93岁写成的王阳明传记,主要讲了什么?

⽇本阳明学⼤师冈⽥武彦93岁写成的王阳明传记,主要讲了什么?如果想深⼊了解王阳明其⼈,推荐冈⽥武彦所著的《王阳明⼤传》,冈⽥先⽣于六⼗⼋岁时着⼿撰写,花费了⼆⼗五年⼼⾎,⾄九⼗三岁⾼龄⽅完成这本五⼗余万字的王阳明通俗传记。

虽是写王阳明⽣平,实际重点放在了⾃宋以来儒学的绵亘变迁,以及程朱陆王各派学说的传承同异,不仅是⼀本传记,也是⼀本完整阐述宋明儒学和⼼学来龙去脉的⼤作。

正如史界评论,百年以降,东亚之阳明学者,未有居于冈⽥武彦先⽣之上者。

数百年来,阳明学失于中国,却传承于⽇本,讽刺也遗憾。

如今精读这本书,⽆疑也只能算是在学问上求助邻邦,借他⼭之⽯,攻我之⽟了。

关于王阳明16世纪的宗教改⾰家马丁·路德曾说:“每个⼈都可以依靠⾃⼰的信仰,⽽不是外在的制度、牧师乃⾄教皇来得救。

”王阳明对儒学、对中国⽂化的贡献,与此类似。

⼼学的最⾼价值,便是让⾃⼰的精神,脱离世俗伦法的约束,在⽇常⽣活中,⼈⼈皆可成圣。

冈⽥先⽣认为,阳明学是“体认培根之学”,是“⾝⼼相即、事上磨炼之学”。

王阳明是⾏动圣哲,阳明学也是⾏动儒学,这种精神贯穿了王阳明⼀⽣波澜壮阔的⾏事中。

儒学本来就是以实学为本,追求经世济民、追求实⽤,通过体认领悟、在实践中掌握学问。

⽽王阳明在这种基础上更进⼀步,创⽴“良知”说,认为⾃我和圣⼈⼀样,⽣⽽伟⼤,存⽽⽆异。

这种强调⾃我的主张,也被海外史学界认为是中国⽂艺复兴开始的标志。

(⾄于后话,那另当别论了)在王阳明看来,⽆论圣⼈还是凡夫,⽆论贤⼠还是愚⼈,⽆论学者还是⽩丁,只要是⼈,⼼中皆有良知,这是永远不灭的光明,是每个⼈与⽣俱来的东西。

正如钱穆先⽣所⾔:良知既是⼈⼼⼜是天理,能把⼼与物、知与⾏统⼀起来,这不但弥补了朱陆学说的⽚⾯性,也从⼀定程度上解决了宋儒遗留下来的问题。

在中国传统中,⼈⽣所能有的成就有三:道德、学问和事功,在这三个⽅⾯都有⼤成者,⽅能成为伟⼈。

从这个⾓度来看,王阳明堪称伟⼤。

阳明学的三个阶段王阳明的⾼徒钱绪⼭指出,王阳明的“学”有三变,“教”亦有三变。

王阳明的三次悟道

王阳明的三次悟道

文化艺术68 《互联网周刊》2020.10.5文/弘毅王阳明一生悟道有三。

第一次为1508年的龙场悟道:“圣人之道,吾性自足,不假外求”,龙场悟道,得出“心即理,心外无物”之学。

龙场悟道第二年,王阳明在此基础上又提出“知行合一”的观点,阳明心学的体悟思想框架基本成形。

第二次为十二年后的平乱悟道:经过赣南剿匪、宁王之乱与忠泰之难这些坎坎坷坷后,王阳明与学生们在江西赣州通天岩讲学时,正式提出了“致良知”的思想。

从此之后,王阳明把致良知视为心学的最核心思想而对外宣扬,使得心学有了归宿,得到升华。

第三次为1527年的天泉证道:晚年王阳明在出征广西平乱前,在绍兴的天泉桥上,对两位弟子提出的疑问进行了核心解答,提出了“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的著名“四句教”。

这也是对阳明心学三大核心观点的最终解说。

著名历史学家钱穆先生认为,这是王阳明心学思想完善的三个变化阶段。

这种变化,其实符合任何成熟思想体系的发展逻辑。

新的思想往往是在旧有思想遇到关键困惑,并难以解决的情况下诞生的,必然与当时的社会普遍思想产生差异,在新旧观点碰撞中,产生实践性理论,最后达到成熟,升华为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适性思想。

20年代,当中国照搬共产国际经验,在城市发展工人武装运动接连失利时,毛泽东提出了“中国革命希望在农村”的论断,并进而在井冈山进行革命根据地的实践,最终提出了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思想。

阳明心学的诞生,给我们以事业启示。

首先,选项目,要心悟,心里想透,所谓心即理,你所想是符合天理的,符合市场发展趋势的;其次,要体悟,局部实践,体会过程,知行合一,一生只做符合社会良知的项目,方向对了,平时有小的失误,大方向也不会出错,总会有收获,如果项目本身不符合社会道德良知准则,后天再怎么努力,也是徒然;第三,要证悟,总结经验,普及推广,让更多的人参与。

致良知之天理于万事万物,则无事不可成。

“心悟、体悟、证悟”,是阳明心学的三大悟道过程。

钱穆解读王阳明的《传习录》

钱穆解读王阳明的《传习录》

钱穆解读王阳明的《传习录》阳明心学不仅是身心灵修行的法宝,还是治疗我们人生问题的灵丹妙药。

钱穆列出读《传习录》七点大纲:(1)良知、(2)知行合一、(3)致良知、(4)诚意、(5)谨独、(6)立志和、(7)事上磨炼。

一、良知讲及王学,最先联想到的是“良知”,“良知”到底是一件什么东西呢?《传习录》上说:知善知恶是良知。

良知是天理之昭明灵觉处,故良知即是天理。

天理只从人心上发,除却人心,便不见天理。

那个为天理本源的人心,便叫良知。

人心真诚恻怛地求生,那生便是天理。

一切助长生者都是善,一切摧生者都是恶。

人心真诚恻怛地求爱,那爱便是天理。

一切助长爱者都是善,一切摧爱者都是恶。

那一番求生、求爱的心,以自然明觉而发见,那便是良知,良知便是自然明觉,所以明觉的则称天理。

若舍掉良知,又何从见天理?何从别善恶?《传习录》上还说:良知只是个是非之心,是非只是个好恶。

只好恶就尽了是非,只是非就尽了万事万变。

所以说:虚灵不昧,众理具而万事出。

心外无理,心外无事。

如此说来,人心即是天理。

人心自然能明觉此天理。

二、知行合一讲王学,除良知外,要说的就是“知行合一”了。

阳明说,《大学》中指出个真知行给人看。

像“如好好色,如恶恶臭”,看到美色属知,喜好美色属行。

只要看到美色之时,心中就已经爱好了。

并不是看到后又另外立一个心去爱好。

闻到难闻的气味属于知,厌恶难闻的气味属于行。

只要闻到那难闻的气味时,厌恶之心就已经有了,并不是闻到后又另外立一个心去厌恶。

如鼻子塞住的人虽然看到了难闻的东西在眼前,但由于鼻子闻不到,也就不很厌恶。

也只是他不曾知(闻到)难闻的气味。

就像说某人知道孝顺父母,知道敬爱兄长,必定是这个人已经在行为上表现过孝顺父母、敬爱兄长了,才可以说他知道孝顺父母、敬爱兄长。

难不成只是懂得说一些孝顺父母、敬爱兄长的话,便可以称为知道孝顺父母、敬爱兄长?又比如知道痛,必定是自己已经痛了才知道痛;知道寒冷,必定是自己已经遭受了寒冷了;知道饥饿,必定是自己已经历过饥饿了,知与行怎么能分得开?这就是知行的本来面目,不曾有自我的私欲所隔断的。

论王阳明“一体之仁”的仁学思想

论王阳明“一体之仁”的仁学思想

论王阳明"一体之仁〞的仁学思想众所周知,在阳明心学的思想体系中,"万物一体〞论是其重要的理论组成局部。

这一命题的完整表述是"天地万物一体之仁〞,然而以往人们在讨论这一命题时,往往容易突出"万物一体〞而刊落后面的"仁〞字,这就使得阳明学的万物一体论与历史上其他形态的万物一体论的理论界限变得模糊不清,甚至有观点认为阳明此说与庄子"万物与我为一〞的道家观点存在*种渊源关系。

(参见吴震,第11讲)为了澄清这类似是而非的观点,有必要重新探讨王阳明"一体之仁〞的仁学思想的意蕴,以提醒阳明学万物一体论的理论特质及其思想意义。

必须指出,在"天地万物一体之仁〞的命题中,"一体之仁〞无疑是核心概念。

其中,"一体〞是对"仁〞之特质的一种描述。

具体而言,"一体〞即整体义、全体义,"一体之仁〞是强调"仁〞不仅是人心的德性存在——心体,更是遍在于万物而与万物融为一体的本体存在——仁体,说明宇宙存在一种根本的精神特质。

我们关注"一体之仁〞而非单独的"仁〞字,目的在于提醒阳明学万物一体论的思想精华唯有用"一体之仁〞的观念才能充分展现,同时也可以藉由"一体之仁〞来表示阳明学万物一体论的理论特质有别于历史上其他形态的万物一体论,我们称之为"仁学一体论〞,即仁学形态的万物一体论。

从历史上看,大致有两种形态的万物一体论,一种是先诸子时代的传统万物一体论,另一种是宋代道学思潮中出现的新形态的万物一体论。

前者可以孟子"万物皆备于我〞("孟子·尽心上")、庄子"万物与我为一〞("庄子·齐物论")、惠施"泛爱万物,天地一体〞("庄子·天下")为代表,后者可以程颢"仁者浑然与物同体〞以及"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二程集",第14、15页)的仁者境界说为代表。

【推荐】钱穆《阳明学述要》读后感word版本 (3页)

【推荐】钱穆《阳明学述要》读后感word版本 (3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钱穆《阳明学述要》读后感《阳明学述要》读后感一今日重读良知之学,反复咀嚼,终于明白它的真谛。

由此来看,如今大多论“良知”的文章书典都是错的,他们所论的“良知”是客观的是非观,善即善,恶即恶,板上钉钉,无可刊动。

可今日一读,我才发现,良知并非与美、善同类,良知所代表的是非之心也并非客观的是非之心,而是个人主义意愿的是非之心。

举例来说,人欲长生,则长寿为是,短命为非,助我延年者为善,折我寿命者为恶,相反,若此人爱财,则富为是,穷为非,予我钱财者为善,损我钱财者为恶。

说到底,良知确实是一种是非观,但并非大多数人所理解的那种是非观,而是跟怒根据个人利益所定的是非观。

由此推之,良知之不过是一个中性词,人人都有良知,意味人人都有所求之物,天理也是一个中性词,是每个人心目中自己的主观需求罢了。

再往深推,“致良知”也并非“开启”,发觉良知的意思,而应当是“矫正”之意,即将个人主观的是非观矫正到与符合正道的是非观相同,使个人所求为善,则为“致良知”。

而有些书中把良知误认为向善(客观)拒恶(客观)之心,把恶人的良知比作蒙上灰尘的镜子,这就是大错特错了,阳明子云:“无善无恶心之体”,心之本体无善无恶,又怎会生而带有明辨是非的镜子呢?从这也可以窥到孟子,荀子和阳明心学泰州学派的缪误之处,人初生时如混沌般七窍不通,不明善恶,又怎会拥有现成的是非观呢?倘若如此,那人们每日从心欲就是了,又何必要学孝弟廉耻呢?由此可见,良知人皆有之,总店在于能否“致“良知”正“良知,无欲无求谓之超凡,不忮不求谓之得道,求名求利谓之利欲。

,所求合乎者谓之圣人。

《阳明学述要》读后感二风过树摇,洒落一地嫣红,根驻岩中,揽一杯落英,恍若罗浮旧梦。

这是我梦中的岩中花树,我相信,这也是五百年前映在那双智慧的眼眸中的岩中花树。

2023年《王阳明》读书笔记13篇

2023年《王阳明》读书笔记13篇

2023年《王阳明》读书笔记13篇《王阳明》读书笔记1得道之人是可以达到不为是非左右的境界的,在生活中可以超越一切相对事物,从而得到一种超然的自由。

这种“不为是非左右的境界”就是淡泊。

中国人不仅倾慕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还欣赏他的淡泊人生观,常常借用他的一句话“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来自我勉励。

王阳明提倡淡泊的心态。

淡泊名利是王阳明家族的“传家宝”,他的六祖王纲性情淡泊,文武皆通,但是为了躲避乱世,他便往来于山水之间。

王纲和刘伯温是好友,但他对刘伯温说:“老夫性在丘壑,异时(你)得志,幸勿以世缘见累,则善矣。

”以此可见其淡泊的心境。

只有对生活琐事的淡泊,才能让我们有时间和精力去实现我们远大的理想,也只有能够安静地坐下来,我们才有时间去思考人生。

战国时齐国有位贤者,名叫颜蜀。

齐宣王十分仰慕他,便把他召进宫来。

颜蜀走进宫内,来到殿前,就停住了脚步,不再行进。

齐宣王叫他上前,颜蜀不仅一步不动,还叫齐宣王下来迎接他,还说:“如果是我走到大王面前,说明我羡慕大王的权势;如果是大王走过来,说明大王礼贤下士。

与其让我羨慕大王的权势,还不如让大王礼贤下士。

”齐宣王生气地说:“到底是君王尊贵,还是士人尊贵?”颜蜀不假思索地说:“当然是士人尊贵!从前秦国进攻齐国的时候,秦王曾经下过一道命令,有谁敢在高士柳下季坟墓五十步以内的地方砍柴的,格杀勿论!他还下了一道命令,有谁能砍下齐王脑袋的,就封为万户侯,赏金千镒。

由此看来,一个活着的君主的脑袋还不如一个死了的士人的坟墓呢!大禹的时候,诸侯有万国之多,是因为他尊重士人;到了商汤时代,诸侯有三千之多;如今,称孤道寡的才二十四个。

由此看来,重视士人与否是得失的关键。

从古到今,没有不务实事而成名于天下的,所以君王要以不经常向人请教为羞耻,以不向地位低的人学习而惭愧。

”齐宣王听到这里,才觉得自己理亏,于是对颜蜀说:“听了您的一番高论,茅塞顿开,希望您接受我拜您为师。

今后您就住在这里,饮食有肉吃,出门有车乘,您的家人个个衣着华丽。

钱穆《阳明学述要》读书笔记

钱穆《阳明学述要》读书笔记

钱穆《阳明学述要》读书笔记一、宋学里面留下的几个问题关于本体论与修养论的两部分问题,其全体一致的见解是“万物一体”与“变化气质”。

首提“万物一体”主张的是周濂溪的太极图说,次之是张横渠的西铭。

“万物一体”只有三种说法,即惟神论、惟物论、惟心论。

周濂溪的太极图说,是从惟物的观点上说明“万物一体”的。

寻因于物外,是自然主义的旧论调。

张横渠的西铭只说著天地万物之与吾为一体,却没有罗列证据,说出其所以然。

横渠西铭原名订顽,顽则是麻木不仁。

二程推尊西铭,从自己心坎上说起,只叫人反认心体,便已得到,如程明道的识仁篇,即“万物一体”只从心上说。

天地万物与我一体是宋儒所公认,只是怎样去认识或说明,才有异同。

即周张自身也有不同。

周濂溪的通书,便多从心性上来讲,横渠的正蒙,便多讲阴阳无形了。

这一歧趋,直到南宋朱晦庵和陆象山,才明白的分裂、对峙。

朱子讲格物,承著濂溪太极图说与横渠正蒙的精神。

象山只说立心,说自省自觉,说心即理,万物皆备于我,比较与二程尤其是大程为近。

他们的所谓理,便是万物一体之理,一个要即物而格,一个要反求之心。

朱子认“万物一体”之理,是外面的实在本体如此,并非吾心以意会之的。

证明之路两条,一是格物,即凡天下之物而格之,以求至乎其极,便可明得万物一体之理。

二是读书信古。

若是“以意谓之”则是空虚的、危险的。

照理论说来,天地万物是与我一体。

但事实上,小我之私与天地万物之隔阂,如何打通,泯化小我,还复大我。

横渠正蒙提出“变化气质”。

照明道的说法,变化气质,无异于革除旧习惯而养成新习惯,小我之私只是心理上相沿的一种习惯,一种思想上的积习。

宋儒意见,人生一起习惯,皆从躯体起,所谓气质,即指躯体而言,治怒、治惧,是变化气质的实际工夫,克己是泯小我,明理是复归大我,便有“存天理、去人欲”之说,明道的诀窍在于“敬”,即“敬胜而邪”。

敬的持守以前,须还有一番“致知”的工夫,即“明”的工夫。

程伊川讲到“涵养须用敬,进学则在致知”。

钱穆先生全集

钱穆先生全集

钱穆先生全集第一册:国学概论第二册:四书释义第三册:论语文解第四册:论语新解第五册:孔子与论语第六册:孔子传第七册:先秦诸子系年第八册:墨子惠施公孙龙第九册:庄子纂笺第十册:庄老通辨第十一册:两汉经学今古文平议第十二册:宋明理学概述第十三册:阳明学述要宋代理学三书随劄第十四至十八册:朱子新学案(全五册)第十九至二十册: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上、下)第二十一至三十册:中国学术思想史论丛(全十册)第三十一册:中国思想史中国思想通俗讲话第三十二册:学龠第三十三册:中国学术通义第三十四册:现代中国学术论衡第三十五册:周公秦汉史第三十六至三十七册:国史大纲(上、下)第三十八册:中国文化史导论第三十九册:中国历史精神第四十册:国史新论第四十一册:中国历代政治得失第四十二册:中国历史研究法第四十三册:中国史学发微读史随劄第四十四册:中国史学名著第四十六、四十七册:史记地名考第四十八册:古史地理论丛第四十九册:文化学大义第五十册:民族与文化第五十一册:中华文化十二讲第五十二册:中国文化精神第五十三册:湖上闲思录人生十论第五十四册:政学私言从中国历史来看中国民族性及中国文化第五十五册:文化与教育第五十六册:历史与文化论丛第五十七册:世界局势与中国文化第五十八册:中国文化丛谈第五十九册:中国文学论丛第六十册:理学六家诗钞第六十一册:灵魂与心第六十二册:双溪独语第六十三、六十四册:晚学盲言(上、下)第六十五册:新亚遗铎第六十六册:八十忆双亲师友杂忆合刊第六十七、六十八册:讲堂遗录第六十九册:素书楼余沈第七十册:总目。

钱穆: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

钱穆: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

钱穆: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钱穆自序民国二十年秋,余始任教国立北京大学,为诸生讲近三百年学术史,因撮记要指备诵览。

迄今五载,粗成首尾。

窃谓近代学者每分汉宋疆域,不知宋学,则亦不能知汉学,更无以平汉宋之是非,故先之以引论,略述两宋学术概要。

又以宋学重经世明道,其极必推之于议政,故继之以东林。

明清之际,诸家治学,尚多东林遗绪。

梨洲嗣轨阳明,船山接迹横渠,亭林于心性不喜深谈,习斋则兼斥宋明,然皆有闻于宋明之绪论者也。

不忘种姓,有志经世,皆确乎成其为故国之遗老,与干嘉之学,精气夐绝焉。

抑余治诸家书,犹多余憾。

亭林最坚卓,顾其辞荐也,则曰:「人人可出,而炎武必不可出。

」二甥既为清显宦;弟子潘次耕,亲兄备受惨毒,亦俯首为清臣。

梨洲晚节多可讥。

晚村独持夷夏之辨不变,然余读其遗训手迹,缕缕数百言,皆棺衾附身事耳,独曰:「子孙虽贵显,不许于家中演戏」,则无怪后人之入翰苑也。

船山于诸家中最晦,其子则以时文名。

习斋力唱经世干济,恕谷乃为游幕。

徐狷石所谓「遗民不世袭」,而诸老治学之风乃不得不变。

继之以潜邱、西河,此国亡不复后之所谓考据学也。

复继之以穆堂、谢山,此国亡不复后之所谓义理学也。

彼其所以与晚明诸遗老异者,岂不在朝廷哉!岂不在朝廷之刀锯鼎镬、富贵利达哉!乾隆御制书程颐论经筵剳子后有云:「夫用宰相者,非人君其谁乎?使为人君者,但深居高处,自修其德,惟以天下之治乱付之宰相,己不过问,幸而所用若韩、范,犹不免有上殿之相争;设不幸而所用若王、吕,天下岂有不乱者!此不可也。

且使为宰相者,居然以天下之治乱为己任,而目无其君,此尤大不可也。

」夫不为相则为师,得君行道,以天下为己任,此宋明学者帜志也。

今曰「以天下治乱为己任尤大不可」,无怪干嘉学术一趋训诂考订,以古书为消遣神明之林囿矣。

于此而趋风气,趁时局,则治汉学者必以诋宋学为门面,而戴东原氏为其魁杰。

起而纠谬绳偏,则有章实斋,顾曰:「六经皆史,皆先王之政典。

」然为之君者既不许其以天下治乱为己任,充实斋论学之所至,亦适至于游幕教读而止,乌足以上媲王介甫、程叔子之万一耶!嘉道之际,在上之压力已衰,而在下之衰运亦见。

钱穆对《明儒学案》评价之转变

钱穆对《明儒学案》评价之转变
王 阳明并 未作 出批 评 。
《 中国史学 名 著》 为钱 穆 1 9 7 0~1 9 7 1年 间 的 “ 讲 堂实录” 。在 此 书 中 ,钱 穆 对 《 明儒 学
案》评价很高 ,“ 即如做专门之学 , 挑个小范围也可以,《 明儒学案》 不也是在小范围里挑个小
题 目而 成 了 大 著作 吗 ? …… 《 明 儒 学 案 》 是 我 一 部 很 喜 欢 看 的 书 ,实 在 觉 得 它是 一 部 很 好 的
批评 《 明儒学案》 以阳明学为宗主。 《 中国儒学与文化传统》发表于 1 9 6 1 年,钱穆论及黄宗羲说 :“ 他的一部 《 明儒学案》 ,乃
是 一部 极好 的明代 学术史 ,或说 思想 史 …… 而且此 书 虽宗 奉 阳 明 ,依 然 罗 列各 家 ,细 大不 捐 。 ” ∞
钱穆对 《 明儒学案》一书评价仍然较高 ,而且指出此书亦介绍其他各 家学术 ,对 于黄宗羲宗奉
以 阳明致 良知 、蕺 山慎独 之说 为 主” ,然 而 又认 为黄宗 羲 思想 在 晚年 有 变化 ,“ 则 梨 洲 晚年 思 想 ,
实较其拘执蕺山慎独之训者遥为深透也 。 ” 于此可见 ,钱穆对黄宗羲 《 明儒学案序》 中所体现 出
的思想 变化较 为赞 赏 。
《< 清儒学案 >序》 一文发表于 1 9 4 2年。 ⑨ 钱穆编著 《 清儒学案》 ,对黄宗羲 《 明儒学案》
对于黄宗羲以阳明学为 《 明儒学案》之中心 ,钱穆认为 :“ 此乃梨洲一书大纲领 ,亦即其书
宗 主所在 ,论 列 明儒 而专 主性 理 ,又 于抉发 性理 中专 宗 阳 明。其 实 阳明亦 自为 明儒 之眉 目,明儒 学诣亦 自当 以研究 性理 为宗 极 ,固非梨 洲专 为 自尊其 一 己传统 之 私 而然 也 。 ” ⑨ 可 见钱 穆此 时并未

一代心学大师王阳明心学的启示

一代心学大师王阳明心学的启示

一代心学大师王阳明之阳明心学启示1阳明学说的中国影响与汗颜中国在五百年前诞生了阳阴学说,阳明学说的主要思想是“心即理”、“致良知”和“知行合一”。

王阳明不仅是明代的大师,而且更是中国的大思想家、大哲学家,他是影响中国近代思想的源头河水,他的思想不仅影响中国,还影响韩国、越南,尤其影响日本。

五百年来,阳阴学说启迪、影响和造就了无数志士仁人。

明清时期的许多名臣都是阳明学说的践行者,近代的思想家都是阳明学的传承者,阳明学说对于中国社会有一定的影响。

王阳明虽然不是启蒙思想家,但是,以他为学术宗师的思想流派竞相阐发师说,伴随着斗转星移,适应时代之变化,演变和发展阳明之学,尤其是明未清初和晚清的启蒙思想主张和当时的社会批判思想潮,却往往可以从他那里找到源头。

然而,在中国社会阳明学说的影响远不及孔孟之道。

阳明学说,五百年来,一直影响日本,尤其是近代在日本非常盛行,并成为日本明治维新的重要精神资源,日本武士道把阳明学说当的他们《圣经》。

我们应当汗颜,国人对阳明学说的理解与应用远不如日本人;我们应当汗颜,日本人把阳明学说拿去应用与实践,注重从学习与研究到应用与实践,落脚于社会实践,国人把阳明学说拿去学习与研究,重点放在文字上,热衷于文字游戏;我们应当汗颜,日本把阳明学说放进推动日本现代化进程中去,国人把阳明学说放进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不停的争论之中;我们应汗颜,日本对明阳学说着力于微言大义和世界格局上,国人对明阳学说着力于的迂腐考据和“天朝的理想”中。

日本借用了中国明阳学说完成了国家现代化,是名符其实的发达国家,我们还在国家现代化的路上。

日本应用明阳学说促进国家现代化进程的精神要领,应当给中国正在进行的国家现代化和民族的伟大复兴有意义的启示。

2龙场悟道,悟出了中国伟大的哲学1506年王阳明因反对宦官刘瑾,被廷杖四十,入狱释放后谪贬至贵州龙场(贵阳西北七十里,修文县治)当驿丞,相当于今天的乡镇邮政所所长。

1908年王阳明到龙场,龙场地处云贵高原,高拔高度1300米左右,龙场万山丛薄,充满瘴疠之气,荒凉偏僻,当地聚居的是苗族与布衣族,语言不通,自然与人文环境艰险,随时都生命危险。

钱穆的经典语录(精选45句)

钱穆的经典语录(精选45句)

钱穆的经典语录钱穆的经典语录(精选45句)在日常生活或是工作学习中,大家都接触过很多有名的语录吧,语录是中国古代散文的一种体式,常用于门人弟子记录先生的言行,也用于佛门的传教记录。

什么样的语录才具有借鉴意义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钱穆的经典语录,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钱穆的经典语录篇11、总的来说,魏晋南北朝时期是应该看重曹氏父子所领头的建安文学的。

2、即就帐籍制度言,可见每一项制度之推行与继续,也必待有一种与之相当的道德意志与服务忠诚之贯注。

否则徒法不能以自行,纵然法良意美,终是徒然。

而且任何一制度,也必与其他制度发生交互影响。

故凡一制度之成立,也绝非此制度可以单独成立的。

3、传统愈久,应该此大本大源之可靠性愈大。

换言之,即是其生命力益强。

4、其实革命的本质,应该是推翻制度来迁就现实的,绝非推翻现实来迁就制度的。

5、政治制度是现实的,每一制度,必须针对现实,时时刻刻求其能变动适应。

任何制度,断无二三十年而不变的,更无二三百年而不变的。

6、当时中国人受异族统治,乃不得不更尊孔,使外族人亦知中国有此人物,庶对中国人不敢轻视。

今君辈争言孔子乃自来专制皇帝所尊,以便利其专制。

试读此间碑碣,亦岂当时许多中国人惟恐外族人不易专制,故亦教之尊孔否。

7、男女之间往往欲胜情,夫妇之间便成情胜欲。

8、亭林的学生潘耒次耕曾为通儒定下了一个标准。

他认为:通儒必须要有匡时救世的心术,要有明体适用的学识,在著述上,要有"纵贯百家,上下千载,详考其得失之故,而断之于心,笔之于书"的具体表现。

9、从知厚积而薄发,急速成书之终非正办也。

10、今天我们把历史切断,一概想模仿外国制度,明明知道这一制度与现实不配合,却想推翻现实来迁就制度,而美其名曰革命。

其实革命的`本质,应该是推翻制度来迁就现实的,绝非是推翻现实来迁就制度的。

11、中国文化大传统,在政治社会之相互影响间,特有一深意,即政治常由社会来领导,不由政治来领导社会。

王阳明心学学习感悟

王阳明心学学习感悟

王阳明心学学习感悟民国“史学四大家”之一的钱穆曾这样评价过王阳明心学:他认为王阳明是宋儒的“克家肖子”,不仅继承了宋儒“变化气质”的学统,更在讨论心、物关系时折中了心、物两派,超越了朱熹与陆九渊两位前辈,提出了独有的“感应”一说;王阳明重视实践,境界高远,其知行合一更是旷古绝今。

我上学期间就听说过王阳明心学,但脑子里对心学的认识只停留在“知行合一”一个概念点上,很幼稚的以为知行合一就是“知道了就应该去做”,或者“知道和做到都实践了才是圣贤”,来到致良知诚意班,虽学习了几个章节,却完全颠覆我的认知,我以为的知行合一和阳明心学所讲的知行合一,差了好几个层次,天地之别。

真如钱穆所言,王阳明心学思想,旨在呼唤人的本性意识,着重强调个体本身价值和自我人性修养。

强调内心的力量,良知人人都有;强调以高度自信的姿态屹立于世间。

“一曰立志;二曰勤学;三曰改过;四曰责善。

”阳明心学讲道德,讲德才兼备,讲内圣外王,那么该如何把这些和我们的工作和生活结合起来呢?阳明心学认为大致分为两个步骤。

第一个步骤是需要将道德升华为道德生命力,也就是内驱力。

自我内驱力的第一便是立志,我理解就是从小就要有一个远大的志向,有了志向就有了努力的方向。

(这个从小志向容易受家庭的影响很大,所以说从小让孩子多读书多旅行多见见世面,不断扩充家长和孩子的边界有多么的重要)第二是要有定力,立志之后不能三心二意,猛志长存,不能轻易的更换赛道,认准一个行业或领域,不断积累,不断发力。

第三是扩充力,要内圣外王,自己严格要求自己不断进步,同时也要试着去影响别人,要把内心的仁爱之心扩充到你周围的整个世界,帮助大家,团结大家,同心同德一起干一番大事业。

第四是学术的扩充力,第三点主要讲道德境界的扩充力,第四讲学术方面的,说实在的两者的区别是什么,这点我也没听懂,希望下次再请假老师或其他同学。

阳明心学的生命力和自驱力,除了上述四点,其实还要不断的自我反省,和自我纠错,随着学习和阅历的积累和吸收,我们也要不断对自己的认知更新和升级,保持新鲜的,旺盛的生命力。

钱穆《国史大纲》摘录八

钱穆《国史大纲》摘录八

钱穆《国史大纲》摘录八1.内用聚敛之臣,外兴无名之师,嗜利黩武,并不能在文治上树立基础。

此下因蒙古未有早定储之制度,帝位相续,均由诸王拥戴,故屡起纷争。

2.【太祖西征以后,仓廪府库,无斗粟尺帛。

中使别迭等佥言:“虽得汉人亦无所用,不若尽去之,使草木畅茂以为牧地。

”太祖然其言,以耶律楚材谏而止。

直至世祖入治中国,上种观念仍未徹底变去。

】3.此由中央政府常派重臣镇压地方之上,实为一种变相之封建。

而汉、唐州郡地方政府之地位,渺不再得。

此制大体上为明、清所承袭,于地方政事之推进,有莫大损害。

自此遂只有中央临制地方,而中央、地方共同推行国政之意义遂失。

4.郑氏以怯薛拟之周官,甚是。

蒙古制度本多带有古代封建社会之意宋。

汉初郎官入仕,亦与怯薛差似。

惟汉代经董仲舒、公孙弘诸人提倡以孝廉及博士弟子补郎,遂将封建意宋改革。

蒙古则只是封建政治自己之腐烂。

要之。

他们欠缺了一种合理的政治理想,他们并不如所谓政治的责任,因此亦无所谓政治的事业。

他们的政治,举要言之,只有两项:一是防制反动,二是征敛赋税。

5.明袭元弊,不能大事荡涤者多矣。

至清则同为盗憎主人。

自乐于循用矣。

黑鞑事略:“鞑人只是撤花,【找外快钱。

】无一人理会得卖贩。

只是以银与回回,令其自去卖贩以纳息。

回回或者自转贷与人,或自多方卖贩,或诈称被劫而责偿于州县民户。

”又曰:“其贾贩则自鞑主以至伪诸王、伪太子、伪公主等,皆付回回以银,或贷之民而衍其息,一锭之本展转十年后,其息一千二十四锭,【锭五十两。

】谓之‘羊羔儿息’。

民间普通以缗取三分为常。

”【见牧庵集十三。

】回民相率殖产卜居于中原,尤以江南为盛。

【周密癸辛杂志续集。

】四十巴里失,杀一汉人其偿价与一驴相等。

世祖至元二十三年六月,括诸路马,凡色目人有马者三取其二,汉民悉入官。

成宗大德四年,定诸职官荫叙之制,诸色目人视汉人优一等。

静修文集二十一:“保州屠城,惟匠者免。

予冒入匠中,如予者亦甚众。

”又蒙古入汴,依旧制,攻城不降则屠之,耶律楚材谏不听,乃曰:“凡弓矢、甲仗、金玉等匠,皆聚此城,杀之则一无所得。

王阳明,你是封建的卫道士还是人文主义的拓荒者?——由一道习题引发的思考

王阳明,你是封建的卫道士还是人文主义的拓荒者?——由一道习题引发的思考

课例研究笔者曾遇到这样一道习题,引发了对明代思想家王阳明身份定位的相关思考。

原题如下:普罗泰格拉认为:“人是万物的尺度”。

强调人的感知是判断万物的标准,与其有相似哲学观点的我国古代哲学家是()A.荀子B.朱熹C.王阳明D.王夫之毫无疑问,本题的答案为C,因为王阳明作为心学的集大成者,曾经提出了“心外无物、心外无理”的著名论断。

这种把“心”等同于“理”的态度与普罗泰格拉的“人是万物的尺度”有异曲同工之处。

但是,疑问也就因此产生了:依据现行教材观念,千年之前的普罗泰格拉因为“人是万物的尺度”成为了西方人文主义的先驱,那为什么千年之后的王阳明因为“心外无物、心外无理”就成了固守守旧传统、维护封建伦常的恶人?带着这样的疑问与困惑,我又发现了张帆先生另一段关于王阳明的论述:“王守仁继承了陆九渊‘发明本心’的思想,主张从‘本心’八手去认识圣贤之心,以自己的内心为最高权威,反对用先验观念强制管辖心灵,体现出一定的平等和叛逆萌芽”。

张先生的文字进一步激起起了我的好奇:王阳明,你究竟是封建的卫道士还是人文主义的拓荒者?我迫切希望能够一探究竟。

在正式考察之前,我不得不首先梳理普罗泰格拉及其所在的智者学派的相关信息,毕竟他是我们考察王阳明身份的重要参照。

对于普氏及智者学派,现行高中历史教材通常如此定位:智者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是普罗塔格拉,“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其最著名的主张。

普罗泰格拉与智者学派以认识社会为讨论重点,提倡怀疑精神,反对迷信,强调人的价值和决定作用,这一切尽管过分强调了个人主观感受,给极端个人主义打开了方便之门,但是由于强调人作为认识客观事物的主体的意义,树立了人的尊严,因此相关思想构成古希腊人文主义的精神内涵。

参照已然明确,那接下来需要搞清的是王阳明为何方神圣,其思想有何特色?国学大师钱穆先生曾经这样点评:“阳明以不世出之天姿,演畅此愚夫愚妇与知与能的真理,其自身之道德、功业、文章均已冠绝当代,卓立千古,而所至又汲汲以聚徒讲学为性命,若饥渴之不能一刻耐,故其学风淹被之广,渐渍之深,在宋明学者中,乃莫与伦比。

从“高明”到“粗疏”——钱穆的阳明学研究述评

从“高明”到“粗疏”——钱穆的阳明学研究述评

条错误。稍后 陈建特著 《 学部通辨》 详加指摘 , 几
于体无完肤。从来以一代大儒 、 一代宗师来写一本
书, 总没 有像 此书般 粗疏 的 。这里 自应 有一套 学 问
思辨工夫 , 却非守仁所提致 良知 , 知行合一 , 立诚 , 事 上磨练 这几 句 话 所 能包 括 。守 仁 之 学 究 近 陆九
明理学 概述 》 两书 , 于 旧见 颇 有更 变 。及 一 九 六 O
年赴美讲学 耶鲁 , 始创 为《 论语新解》 , 前后 三年 , 逐 章逐 句 , 不惮反 复 , 乃知朱 子 深允 。 ” _ 】 ¨ 这也就是说 , 钱穆早年是“ 偏 嗜阳明” , 而晚年 是“ 乃 知朱 子 深 允” , 且 与 他 晚 年 归 宗 朱 子 形 成 鲜
渊 。朱熹 说 ‘ 九渊 之学 有首 无 尾 ’ 正 指 此等 处 。所 以, 后 来 王 学 流 弊, 也正在 有首无 尾, 空 疏 不 读书。 ” 。 他前 期认 为 阳明 “ 高 明” , 后 期却 认 为 阳 明 “ 粗
九五一年 、 一九五二年 , 写《 中国思想 史》 及《 宋

钱穆 的阳明学研究概述
( 一) “ 高 明” 的 阳明学
《 国学 概论》 是钱穆 在 1 9 2 8年 写成 的著 作。
其中, 在谈 到 阳明时 说 : “ 及 阳 明出 , 单提 ‘ 致 良知 ’

端的精神所在 , 这里才见得是 阳明精一之训。阳明
平 素教 人 , 只指点 出天 理 、 人 欲 的分 别 , 不再 主张有
语, 从行 事 着 眼 , 而后 ‘ 吾心’ 之与 ‘ 外物 ’ , ‘ 居
敬’ 之与 ‘ 穷理 ’ , 皆可 以沟贯而无 阂。盖明道 、 象 山偏于内, 其失也涵养持守而无进学, 不免于空疏。

读钱穆《阳明学述要》心得

读钱穆《阳明学述要》心得

读钱穆《阳明学述要》心得读阳明先生的论述尚浅,近来读先生的书信文章,感觉比以前更容易读懂,在读书过程中有一些观点能够进入内心,发生共鸣。

欣喜对于阳明之学已有一些了解和入门,欣喜之余,也感叹自己读阳明心学的理解尚不及十之一,二。

钱穆先生在序中提到,王学虽说简易直捷,他的简易直捷还从深细曲折中来。

断不是读几本书,读几篇文章,就能体悟的到,更别说做到。

在心上求,在事上磨是一生的功夫。

读《阳明学述要》,对以下片段有所感悟,将部分心得记录如下:知行合一和诚。

阳明先生常用“如好好色,如恶恶臭“来指点知行合一的本体,我得理解是对一件事情”知“就像闻到臭味到就要捂住鼻子厌恶一样,是心上的自然反应,这才叫知,心上有这个自然反应,就会不由自主得去行,是下意识的行。

因此这里有个诚字,”诚“字就是在心上下功夫,在时时刻刻,事事物物上带着”诚“,依”诚“而体悟自己得良知,这样就容易革除杂念,做到”精一“和”纯“,诚意之极,知行自然合一。

先生说”诚“是用工第一义,立诚如杀人在咽喉上用刀,诚是立天下之本。

此话读来有很深得触动,深知自己做的还不够。

时时刻刻带着诚意来做事情,做到知行合一,就是所谓的”敬“。

如何更好的做到诚呢?阳明先生说慎独是立诚之源。

诚意和慎独以前理解“慎独“,觉得是人独处得时候和在公众场合一样诚、敬。

此处读阳明先生原文,我的理解”独“是自己独自面对自己得内心世界,只有自己知道的那个内心之处,而不是人所共知的地方,或者别人知道的地方。

”慎独“就是于自己所独知的内心世界用力,而不是向众所周知的外部世界用力。

向内求,向自己最隐秘的内心深处去用力,真诚的面对自己的内心深处,毫无虚假,此处正是良知善恶的界头,是端本清源,也是立诚。

此处将先生原文记录如下:“人若不知于此独知之地用力,只在人所共知之处用功,便是作伪。

此处独知便是诚得萌芽。

此处不论善念恶念,更无虚假,一是百是,一错百错,正是王霸、义利、诚伪、善恶界头。

于此一立立定,便是立诚。

钱穆说王阳明:七大要点5

钱穆说王阳明:七大要点5

钱穆说王阳明:七大要点5有人问怎样立志。

阳明先生说:“只要念念不忘存天理,就是立志。

能时刻不忘存天理,日子一久,心自然会在天理上凝聚,这就象道家所说的‘结圣胎’。

天理的意念常存,能慢慢达到孟子讲的美、大、圣、神境界,也只是从这一意念存养扩充延伸而达到的。

”善念存时,即是天理,此念如树之根牙。

立志者,长立此善念而已。

吾辈今日用功,只是要为善之心真切。

此心真切,见善即迁,有过即改,方是真切功夫。

他又说:我此论学,是无中生有的工夫,诸公须要信得及,只是立志。

学者一念为善之志,如树之种,但勿助勿忘,只管培植将去,自然日夜滋长,生气日完,枝叶日茂。

树初生时便抽繁枝,亦须刊落,然后根干能大。

初学时亦然,故立志贵专一。

讲王学的人,只要先辨一个真切为善之志,专一在此,更无别念挂带,便是良知栽根处。

从此戒慎恐惧,从谨其独知处下手。

别人不知,只我自知处,是谓独知。

若能从独知处下工夫,时间久了,自能见意诚境界。

意诚了,自然就能认识“知行合一”的本体。

识得此体,自然能领悟到自己的良知。

7、事上磨炼目无体,以万物之色为体;耳无体,以万物之声为体;鼻无体,以万物之臭为体:口无体,以万物之味为体;心无体,以天地万物感应之是非为体。

这样说来,既不偏在心,也不偏在物,他在心、物之间特别指点出一个“感应”来,这是王学超过朱、陆之处。

先生游南镇。

一友指岩中花树问曰:“天下无心外物。

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关?”先生曰:“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

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

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阳明晚年讲学,特地要说一个“必有事焉”,惟其有事,乃有心与物可见。

看便是一事,只因此一看,便见此心和岩中花树同时分明;若无此一看,则此花与心同归于寂,何尝是说舍却视听声色事物感应独自存在了这一个心?阳明只说心无无念时,天机不息;除非槁木死灰,耳聋目盲,如何能不闻不见;只待闻与见,此心与外物便同时分明。

故说“心无内外”,只须在“事上磨炼”做工夫:这是王学折衷朱、陆,打通心物内外两端的精神所在,这里才见得是阳明精一之训。

钱穆:王阳明的人生大智慧就是2个词5个字

钱穆:王阳明的人生大智慧就是2个词5个字

钱穆:王阳明的人生大智慧就是2个词5个字国学大师钱穆曾说:阳明言工夫,要在“事上磨”,而主于“诚意”,亦曰“谨独”,亦曰“立志”,其实皆求能“诚意”耳。

诚意之极,即是“知行合一”。

“致良知”则即是“诚意”也。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要成就心学工夫,“事上磨”是主要,根本则在“诚意”。

阳明心学的关键词很多,诸如慎独、立志、知行合一、致良知等,根本上说的其实都是诚意。

所以修习阳明心学,要抓住两大关键词——心能诚意,事上磨练。

修心做事两不误,出世入世能兼得,这正是王阳明人生智慧的精髓所在。

修心做事两不误出世入世能兼得(资料图图源网络)诚意:向着身心中和王阳明说:“惟天下之大诚,能立天下之大本。

”诚意,就是正念头,诚实地践行良知给你的答案。

一个念头出现,良知自然知道好坏,好的保留,坏的去掉,这就是诚意。

王阳明又说,诚意就是“如好好色,如恶恶臭”。

喜欢善如喜欢美色,厌恶恶如厌恶恶臭。

这虽然听上去很简单,做起来却实属不易。

我们知道占便宜是坏的,可有时候却经不住诱惑去占了。

一旦占了,这就不是“好善恶恶”的心了。

正是因为我们总不诚,所以内心往往出现愧疚,自然就无法获得应有的平和静谧。

平和静谧(资料图图源网络)王阳明还曾说,工夫的困难之处,全部在于格物致知上面,格物致知则是诚意的事情。

意诚之后,大体上,心也自然正了,身也自然修了。

但正心修身的工夫,也各自有用力的地方,修身是在喜怒哀乐已发上用功,正心是在喜怒哀乐未发上用功;心正就是中,身修就是和。

所以,当我们做事情的时候,当我们与人交往的时候,最重要的就是诚意。

这样就能够做到喜怒哀乐未发,或者喜怒哀乐发出来但符合礼仪,这就是“中和”。

特别是与别人交往的时候,我们希望别人对我们有诚意,没有人愿意与一个没有诚意的人交往。

同时,我们要获得别人的尊重,要办成事情,我们自己也要有诚意。

诚意不仅是我们做人做事的时候别人对我们的一种要求、一种期望,更是我们自己对自己的一种要求和期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自钱穆先生的《国学概论》,是对宋明理学、也是对阳明心学的一个很好的总结。

看得出来,钱先生真是非常喜欢阳明。

--------
阳明居夷处困,而悟良知。

更不言宇宙万物,而以感应是非为心体。

是非之验,在于好恶。

故阳明言功夫,要在“事上磨练”,而主“诚意”。

诚意之极,既是“知行合一”。

“致良知”则即是“诚意”也。

故“格物”“致知”“诚意”三者,一以贯之。

即心即理,即知即行,易简直捷,无他道也。

而推其极,亦归于“以天地万物为一体”。

及阳明出,单提“致良知”一语,从行事着眼,而后“吾心”之与“外物”,“居敬”之与“穷理”,皆可以沟贯而无阂。

盖明道、象山偏于内,其失也涵养持守而无进学,不免空疏。

伊川、晦菴偏于外,其失也记诵博览而无凑泊,不免于支离。

唯阳明即本吾心之真诚发露,而一见之于行事,即知即行,相寻而长,乃可以超乎居敬穷理之上,而收心物兼济、内外交尽之功也。

故言宋明理学者,濂溪横渠究极宇宙万物本原一派,终不免为断港绝潢。

虽朱子《格物补传》之说,汪洋恣肆,汇为大观,亦复非朝宗所极。

而明道“识仁”之意,至姚江出而言“致良知”,乃然后心物兼赅,体用一源,为可以无遗憾也。

故理学之有姚江,如百川之赴海,所谓不达而不止者也。

盖阳明良知之说,本自生死中悟得,而后人欲平易承担。

学者果识此意,又何有后来“当下即是,一悟便了”之论哉?
阳明言致良知,本自“立诚”下手,而后人欲以见解传述。

于是而末流病痛,遂有不可胜言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