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论文—论诗歌的不可译性
翻译的可行性(不可行性)
2) A: Why is the letter D like a bad boy? B: Because it makes ma mad. 句中“road,broad,ma,mad”不仅起 一般词形的形式作用,而且是作为内容出现的.句中 “road”,“broad”和“B”都无法译成汉语.如当英语语言 形式本身充当内容时.不可译现象就可能出现.此外,还有 与语言父字的形式特点有关的不可译现象。这类现象大 多是利用语言文字的形式特点达到某种修辞效果。
谢谢观看!
【16】:梦想操不死你,它就会成全你。 --薛昂浩宇 【32】:其实要我放弃也不是不行,基本上跟狼改吃素一个性质。 【53】:我做过的最奢侈的梦,就是不忘初衷。 【35】:我们不比别人差,只是没有比别人努力 【32】:其实要我放弃也不是不行,基本上跟狼改吃素一个性质。 【47】:这个世界变又变,我依爱你如初见 伤肝 人处于气愤愁闷状态时,可致肝气不畅、肝胆不和、肝部疼痛。 【58】:我的梦才刚刚开始,我要努力学习!我要为生活奋斗!我……不能屈服于大大小小的困难! 科学家由此分析,人生气时的生理反应十分强烈,分泌物比任何时候都复杂,且更具毒性。因此,爱生气的人很难健康,更难长寿。 【50】:无论你犯了多少错,或者你进步得有多慢,你都走在了那些不曾尝试的人的前面。No matter how many mistakes you make or how slowly you progress, you are already ahead of those
可译性:
语言是思维的各种不同的工具和外壳, 但是思维的基础是现实,思维是统一的,不 管人们所利用的语言如何不同,它们总是反 映出实际生活,这就是说,各种不同的语言 可以反映出同样的实际。因此,人们用一种 语言表达出来的内容,也是可以用另外一种 语言来表达的,这就是可译性的依据。
浅论中英互译中的不可译性
浅论中英互译中的不可译性作者:周颖来源:《北极光》2016年第10期美国著名的诗人罗伯特·弗罗斯特曾有言:在翻译中,诗句必然会失掉它的意趣。
在翻译中,有一种情况就是目标语言和源语言间的不可互译性。
指的是不同文化历史语言间的复杂精妙的平衡点亘古如斯又倏忽闪现,上下求索,寤寐思服,最终在翻译中也只限于隔靴搔痒,终不可至。
以中英互译为例,两种语言的语音和文字特征上迥然不同,不可译的问题很难避免,其中尤数诗中不可译的现象居多。
以诗人罗伯特·弗罗斯特的《雪夜林畔小驻》为例,这首诗之于美国人就相当于《静夜思》、《登鹳雀楼》之于中国人,是家喻户晓的名诗。
罗伯特·弗罗斯特的诗歌风格非常朴实,但这并不意味着就好翻译,朴实、淡而又至味的语言其实是最难翻译的。
这首《雪夜林畔小驻》翻译的版本非常之多,但是诗歌中有一部分是绝难翻译的,几乎可以说是不可译,那就是语音的部分。
四节诗歌每一节中的第二行与第四行尾韵一致,每一节中的第三行的尾韵充当下一节诗歌的整体韵尾。
仅以此一点来衡量所有的中文翻译,就会发现大部分译文多是徒有其表。
诗歌是用来吟唱的,每一个音节以及音步的排列组合都经过诗人精心的考量,就像爱伦·坡说的,“The rhythmical of beauty”。
这种语音上的不可译性很大程度上阻碍了我们审美的渠道(如果我们仅阅读中文翻译的话)。
这致使我们的心灵不能和很多优秀经典的国外诗歌作品产生一拍即合的心理体验,对于绝大部分中国人来说,“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帶给人的感受永远要比Annabel Lee要来得更加深入骨髓。
又比如一首在中国人尽皆知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简简单单20个汉字,但是我们读到的却是每句诗句首字缀连成的无奈的“千万孤独”和是一种普世的人的缩影。
就是这样的简单质朴的诗句,却传达出最深的幽思,成为翻译中的一大难点。
然而译海茫茫,总有那么一些妙不可言,让人忘乎所以拍案而起的译句。
(德语毕业论文)诗的可译性与不可译性——里尔克《秋日》各汉译本对比研究
最新法德韩语专业外语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韩语毕业论文)对赵明熙的小说《洛东江》的研究(德语毕业论文)Unterschiede zwischen dem deutschen und chinesischen Krankenversicherungssystem(法语毕业论文)浅析法国宗教与政治关系的变化与发展(法语毕业论文)浅谈中法“勒内”现象(韩语毕业论文)论韩流在中国的传播及其盛行的原因(德语毕业论文)中德小学课程与教学对比分析(法语毕业论文)浅谈圣—埃克苏佩里小说的艺术特点--以《小王子》为例(韩语毕业论文)中韩送礼文化比较研究(法语毕业论文)La comparaison du mode du management des ressources humaines entre les groups hôteliers chinois et ceux de la France(韩语毕业论文)中韩俗语的比较研究(法语毕业论文)La Tragédie d'une Femme Chimérique—L’Analyse d’Emma dans Madame Bovary(德语毕业论文)浅析特奥多尔•施托姆小说《茵梦湖》中爱情悲剧的原因(德语毕业论文)功能翻译视角下德语说明书的汉译分析(法语毕业论文)详细题目对应提纲和论文,请联系Q1:805 990 749互相交流学习(韩语毕业论文)中韩亲族称呼语的扩大化使用的对比研究(韩语毕业论文)与“夫妻”有关的韩中谚语比较研究(德语毕业论文)“闪电战"的优点和缺点--失败的原因在执行(法语毕业论文)“地下巴黎”对法国文学的影响(韩语毕业论文)中韩拟声词•拟态词的对比研究—以拟声词的形态和功能为研究中心(韩语毕业论文)《春香传》人物性格分析(德语毕业论文)德语委婉语的语用功能研究(德语毕业论文)浅析迪伦马特悲喜剧《老妇还乡》中怪诞的艺术风格(法语毕业论文)L’Analyse Culturelle de l’Influence de la Littérature Chinoise sur la France au Dix—huitième Siècle(韩语毕业论文)从韩国语表现形式中看男尊女卑现象(法语毕业论文)埃米尔•左拉对自然主义的影响(德语毕业论文)从电影《窃听风暴》小议德国的再次统一(法语毕业论文)法国唐人街的形成与发展(德语毕业论文)浅析年汉诺威世博会对德国的影响(德语毕业论文)论德国的汽车文化(韩语毕业论文)从“我们”看韩国人的共同体意识(德语毕业论文)《莱辛寓言》中的动物形象(韩语毕业论文)中韩送礼文化的对比研究(法语毕业论文)《红与黑》中于连的性格与爱情(德语毕业论文)Über die Lüge-Frage im Roman Masken von Max von der Grün(韩语毕业论文)韩国语"主体敬语法"的误用分析(德语毕业论文)托马斯•曼小说《死于威尼斯》中的同性恋主题(韩语毕业论文)李光洙《无情》小说中表现的思想性(韩语毕业论文)中国学习者对韩国语中表“原因”的连接词尾的误用情况分析及对策研究(法语毕业论文)论法国文化在华传播对中国文化的启示(法语毕业论文)浅谈莫泊桑小说《俊友》透露出的批判精神(韩语毕业论文)中韩客套话的比较(韩语毕业论文)《春香传》中的社会伦理思想研究(法语毕业论文)赏析法国小说《局外人》(法语毕业论文)狐狸形象的分析--《列那狐传奇》与《小王子》的对比(法语毕业论文)中法爱情观之比较(法语毕业论文)L'Analyse des Oeuvres de Rimbaud qui Vont Contribuer àEnvisager Pourquoi un Prodige a AbandonnéTout(韩语毕业论文)《船歌》中所表现出来的金东仁的唯美主义(法语毕业论文)《巴黎圣母院》折射出的审美研究(韩语毕业论文)从旗袍和韩服看中韩两国不同的审美观(韩语毕业论文)中韩“身体部位惯用语"的对比研究(法语毕业论文)《巴黎圣母院》中的三个“雨果"(韩语毕业论文)中韩综艺节目比较研究(法语毕业论文)追溯断头王后的悲情根源(法语毕业论文)解读罗曼•罗兰的《约翰•克里斯朵夫》(德语毕业论文)浅析小说《猫与鼠》中的猫鼠意象(德语毕业论文)浅析克莱斯特《海尔布隆的小凯蒂》人物形象极其童话因素(德语毕业论文)德国媒体中的中国形象(德语毕业论文)从德语国家德比文化中探析其社会主要矛盾(法语毕业论文)Luc Besson et l’analyse de ses films(韩语毕业论文)崔曙海短篇小说中的中国人物形象研究(韩语毕业论文)中国儒家文化对韩国文化的影响—朝鲜时期女性和儒家文化为重点(德语毕业论文)人与自然的和谐--论歌德的诗与画(韩语毕业论文)韩流入侵对中国大学生的影响(韩语毕业论文)中韩朝鲜族传统婚礼的共同点和差异点(法语毕业论文)浅析中法咖啡文化(德语毕业论文)《再见列宁》影片中的自由和信仰(德语毕业论文)德国大学教育理念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影响(韩语毕业论文)中级韩国语考试中易混淆连接词尾的误用分析(韩语毕业论文)关于韩文中的辅助谓词(法语毕业论文)法国圣诞节与中国春节比较(法语毕业论文)《局外人》在中国(德语毕业论文)《除了幽灵,别无他物》中的女性形象分析(法语毕业论文)Inspirations que nous pouvons puiser des publicités d’intérêt général pour celles chinoises(德语毕业论文)Das Oktoberfest in München --die deutsche Bierkultur(韩语毕业论文)从韩国俗语看韩国女性的传统社会地位(德语毕业论文)从克莱斯特小说《O侯爵夫人》看当时妇女的地位(韩语毕业论文)韩国语中表示从属关系连结词尾的研究(韩语毕业论文)韩国小说《你爱香草吗》汉译文中出现的错误分析(韩语毕业论文)与“眼睛”有关的中韩成语、谚语对比(德语毕业论文)浅析路德维希•蒂克《金发艾克贝特》的艺术和思想价值(德语毕业论文)中德职业教育比较(韩语毕业论文)中韩结婚风俗比较研究(法语毕业论文)中国奢侈品消费现状分析(法语毕业论文)漫画《高卢英雄》反映现代法国人特点(韩语毕业论文)鱼玄机和黄真伊的比较研究(德语毕业论文)科技德语的词汇和句法特点(韩语毕业论文)尹东柱诗中表现的害羞美(德语毕业论文)浅析布伦塔诺诗歌《纺织女的夜歌》(韩语毕业论文)韩国中秋节的研究(法语毕业论文)通过悲惨世界分析雨果的思想感情(韩语毕业论文)韩国传统用餐礼节缺失的原因探析(法语毕业论文)中法酒文化(法语毕业论文)L'Aliénation des Esprits dans Boule de Suif(韩语毕业论文)韩国传统饮食文化研究(法语毕业论文)从《情人》看杜拉斯的女性主义思想(韩语毕业论文)韩语汉字词人称接尾词的研究--以‘者'‘家’为例(韩语毕业论文)从韩国传统民居看韩国的历史文化(德语毕业论文)认知隐喻作为一种思维工具(法语毕业论文)解读《你好,忧愁》中的爱与孤独(德语毕业论文)中德文化对比-—探析跨文化交际中的非言语行为及其文化差异。
诗的不可译性和翻译的必要性
诗 歌 是 文 学 体 裁 中重 要 的 一 种 , 是 自由 。 法 是语 言的 横 向 组 合 , 定 了语 言 它 语 决 制 形 式 和 内容 高 度 融 合 的 一 种 文 学 样 式 。 诗 必 须 表 达 的 基 本 信 息 , 约 了语 言 的 信 息 人通 过 精 妙 地 使 用 语 言 来 表 达 自 己 的 情 组 织 方 式 , 属于 强 制 性范 畴 , 翻 译 中 最为 是 感 , 文 学 体 裁 中最 凝 练 的一 种 。 是 诗歌 的 翻 复 杂 的 问题 , 翻译 的 素到 底 是 内 容还 是 形 式 ? 他说 : 与 散文相比, 在诗 歌 ( 译) 中我们 显然 更关 翻 当 注 形 式 的 因素 。 并 不 是 说 诗 歌 翻 译 必 须 这 牺 牲 内容 , 是 因 为 内 容 本 来 就 必 须 紧 紧 而 压 缩 在 特 定 的 形 式 土 壤 之 中 。 在 极 少 数 只 情 况 下 , 歌 翻 译 可 以 同 时 复 制 形 式 和 内 诗 容 。 以一般 来说 , 式往往 因为 内容而 被牺 所 形 牲掉 了。 另一方面 来说 , 成散 文的诗歌 不 从 译 是原 文的 充分 对等 物 , 虽然 它 可能 复制 概 念 内容 , 却大 大缺 乏 对情 感 强度 和原 诗风 味 的 再 现 。 么从以 上几 位 翻译 家 的研 究得 出诗 那 歌 翻译 的 困难是 很大 的 。 来 著名 翻译 学 家 后
一
翻 译 理 论 家 , 翻译 思 想 在 法 国乃 至 整 个 其 西 方 翻 译 理 论 界 具 有 重 大 的影 响 , 视 为 被 “ 国 翻 译 语 言 学 理 论 的 创 始 人 和 重 要 代 法 表 ” 他 的 代表 作 Ⅸ 译 的 理 论 问题 以 翻译 。 翻 为 研 究 对 象 , 翻 译 纳 入 了科 学 的 研 究 范 将
翻译中的不可译性因素及解决方法
管理创新○翻译中的不可译性因素及解决方法□李知娜延边大学吉林延吉133000摘要:由于不同的语言在语言特征、文化背景等方面的差异,翻译中难免存在不可译性因素。
本文对不可译性存在的原因及翻译中的方言、诗歌的不可译性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解决方法。
关键词:不可译性;语言差异;文化差异;方言;诗歌不同语言之间存在语言特征、文化背景等方面的差异。
翻译时,如果不考虑语言特征和地区、环境、制度、规则等不同性质的生活方式,就无法进行正确的翻译。
一个属于特定文化的人,理解其他文化,并翻译其语言的过程中,必然存在不可译性因素。
通过对不可译性存在的原因及翻译中的不可译性因素进行分析来探讨其解决方法。
一、不可译性存在的原因不可译性现象存在的原因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即语言上的差异和文化上的差异。
翻译是跨语言的活动。
由于不同的语言都在字形、语音、词汇、句法、文体风格等不同层面上表现出差异,若原语中的某些因素,在译语中无法找到对应的或相似的表达方式,此时则会产生不可译性。
翻译又是跨文化的活动。
由于受不同的社会制度、历史文化、地理环境、自然生态等的影响,文化之间存在着诸多不同之处。
若原语中所要表达的文化现象,在译语中不存在表达这类文化现象的词语,表达这些文化词汇或文化观念就会变的非常困难,此时会产生不可译性。
二、方言的不可译性方言是指一种语言中根据其使用地区或社会阶层而分化的语言体系或只在某地区使用而不是普通话的语言。
方言一般分为地域方言和社会方言。
地域方言是语言因地域方面的差别而形成的变体;社会方言是由社会群体的不同性质而形成的语言变体。
方言作为一种语言现象和社会现象,被广泛应用于诸多文学作品当中。
文学作品中出现的方言是作者根据特定的意图构思出来的,因此在作品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如果不考虑原文中方言所表现出来的语言、社会的意义而进行翻译,那么其译文的效果达不到原文所表现出来的效果。
且在原文所使用的语言和译文所使用的语言的方言体系不同的情况下,很难做到原文的特定方言与译文的方言相对应。
从非形式符号系统看诗歌中风格不可译性论文
从非形式符号系统看诗歌中风格的不可译性摘要:不同的作家其作品具有不同的风格。
诗歌也一样,不同的诗人其风格明显不同。
诗歌讲究的是意境和神韵,诗歌的翻译重在意韵的传达,而意韵又多具有模糊美。
本文从风格的非形式符号系统来探讨诗歌中翻译风格的不可译性。
关键字:非形式符号系统,诗歌中的风格,不可译性引言风格是“作家,艺术家在创作中所表现出来的艺术特色和创作个性。
作家、艺术家由于生活经历、立场观点、艺术素养、个性特征的不同,在处理题材、驾驭体裁、描绘形象、表现手法和运用语言等方面都各有特色,这就形成作品的风格。
”(《辞海》)不同诗歌中具有不同的风格,风格在诗歌中表现为不同的意韵。
诗歌翻译重在意韵传达。
从形式标记上讲,诗歌风格是可以被认识的,具有可认知性。
但是,非形式标记是使诗歌具有模糊美,也就是诗歌中的意境美。
本文着重从非形式标记方面来探讨诗歌意境的不可译性。
一风格标记系统风格既然不是“虚无缥缈”的素质,那就应当可以见诸于“形”,表现为风格的符号体系。
风格的符号体系就是原文是语言形式上可被我们认识的风格标记。
因此掌握风格标记,使我们能认识原文风格,就成为在译文中表现风格意义的最基本的一步。
风格标记分为“形式标记”与“非形式标记”两类。
形式标记是我们借以识别风格的最重要的手段,因为任何风格设计都通常首先考虑如何将它赋形于语言,而语言是一种符号体系,因此风格必不可免地被“语言符号化”了。
风格的符号化形式标记体系是作品风格的物质外壳,它由以下六个类属性标记组成:音系标记;语域标记,即词语的使用范围,在某一特定的使用范围中流通的词语常常具有共同的特色;风格的句法标记表现为各种有特色的句法形式,如并列、复合、平行、对仗、省略重复等;词语标记,例如,或用词平易或用词端雅以及惯于使用某些形容词或副词、常用分词,等等;章法标记,“章法”指章句组织程式,又指思维、概念的表现法。
修辞标记,如明喻、暗喻、类比、拟人、双关、对偶等。
功能对等理论视角下唐诗翻译的不可译性
功能对等理论视角下唐诗翻译的不可译性
龙璐
【期刊名称】《科教导刊》
【年(卷),期】2017(000)009
【摘要】唐诗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本文从奈达功能对等理论角度研究了唐诗英译的不可译问题.由于中西文化不对等等因素,目的语和源语相互转换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出现一定的缺失和空白.唐诗的英译是可行的,但是不可译性是存在的.
【总页数】3页(P20-21,29)
【作者】龙璐
【作者单位】浙江树人大学外国语学院浙江·杭州 31001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315
【相关文献】
1.功能对等翻译理论视角下商务英语语言翻译研究 [J], 洪伟
2.“功能对等”理论视角下的文化负载词的归化翻译——以许渊冲中诗英译中的文化负载词翻译为例 [J], 王珊
3.尤金·奈达\"功能对等\"翻译理论视角下的诗歌翻译 [J],
4.尤金·奈达"功能对等"翻译理论视角下的诗歌翻译 [J], 罗晓佳
5.功能对等翻译理论视角下的广告翻译初探 [J], 宋彦杯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论诗歌翻译的可译性与不可译性
论诗歌翻译的可译性与不可译性饶卫民【摘要】文章通过分析诗歌翻译的可译性与不可译性,探讨了诗歌可译与不可译的关系,指出在二者具有相对性的前提下,译者应不断丰富诗歌翻译的方法和策略,降低不可译性,更好地进行诗歌翻译。
%The thesis explor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ranslatability and untranslatability of poet- ry through analysis the two types of factors influences the poetry translating. Also the author points out that the relativity is the key of the question. So with the translatability and untranslatability in mind, the translators should enrich methods and strategies in poetry translating in order to get the ideal result.【期刊名称】《安顺学院学报》【年(卷),期】2012(014)006【总页数】3页(P27-29)【关键词】诗歌翻译;可译性;不可译性【作者】饶卫民【作者单位】福建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福建福州35000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059诗歌翻译是常见的文学翻译类别之一,诗歌翻译的可译性与不可译性也一直是译界讨论的热点话题。
有鉴于此,本文拟从剖析诗歌翻译的可译性因素与不可译性因素入手,对诗歌翻译的可译性与不可译性进行探讨,分析二者之间的关系,以期为诗歌翻译提供适当的策略和支持。
翻译理论认为诗歌作品可以翻译,具有可译性的原因主要有:人类不同民族的生活和文化等各个方面都存在着共通之处,于是不同民族的语言和文化交流具备了可能性,这种可能性就成为了可译性的基础。
浅析古典诗歌的不可译性
浅析古典诗歌的不可译性作者:张莉张艳苓来源:《读与写·下旬刊》2013年第08期摘要:古典诗歌是中国文学艺术的瑰宝,然而要将其译成英文却是非常困难的事,由于中西文化与语言的巨大差异,两种语之间必然存在着不可译性。
本文从诗歌的表达形式、意象和典故三个方面举例分析了中国古典诗歌翻译中的不可译性。
关键词:表达形式;意象;典故;不可译性中图分类号:G64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8-0011-01何其芳曾在《关于写诗和读诗》中写道:"诗是一种最集中的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样式。
它饱含着丰富的想象和情感,常常以直接抒情的方式来表现,而且在精练和谐的程序上,特别是在节奏的鲜明上,它的语言有别于散文的语言。
"中国古典诗歌是文学史上的瑰宝。
它具有形式整齐,内容丰富,韵律严格,修辞手段多样的特点,读起来朗朗上口,广泛受到国内外读者的青睐。
随着中西文化的不断交流和传播,中国古典诗歌英译也受到中西翻译家的重视。
翻译家们试图把中国的古典诗歌翻译成英语,然而汉语和英语两者之间存在着巨大的文化差异,必然也存在着巨大的不可译性,即使汉语诗歌的意思能够翻译成英语,诗歌的意境也会大打折扣,翻译过程中很容易造成古典诗歌的美感缺失。
诗歌由于它形式的整齐,韵律的严格以及内容的凝练,需处理的不可译的成分颇多,给诗歌的翻译带来了重重困难。
很多的翻译家与诗人都认为诗歌是不可译的。
雪莱曾说:"译诗是徒劳无益的,把一个诗人的创作从一种语言译成另一种语言,犹如把一朵紫罗兰投入到坩埚,企图探索它的香味和构造原理。
"。
美国著名诗人Robert Frost 也曾说:"Poetry is what gets lost in translation"。
(诗歌是在翻译中丢失的东西)这成为诗歌不可译性的强有力论据。
古典诗歌的不可译性究竟体现在哪几方面,本文将从表达形式、意境与典故的不可译三个方面以具体的实例来解说古典诗歌的不可译性。
诗歌翻译的不可译性
诗歌翻译的不可译性作者:康煜旻来源:《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1年第11期摘要:古今中外,致力于诗歌翻译的译者不在少数,但是正如英国诗人雪莱所言:“译诗是徒劳的,把一个诗人的创作从一种语言译成另一种语言,犹如把一朵紫罗兰投入坩埚,企图由此探索它的色泽和香味的构造原理,其为不智也。
”关键词:诗歌翻译;形似与神似;不可译性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32-0031-01一、诗歌翻译中的“形”与“神”诗歌是一国文学作品的精髓,不同时期的诗歌反映了当时不同的社会现实与历史文化的变迁。
随着时代的发展,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日益频繁,需要译者尽可能地发挥语言优势,将本国与他国的文化精髓译为交流双方所通晓的文字,彼此互通有无、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然而,诗歌创作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同时也掺杂了诗人在特定时期的个人情感和特定的价值观。
因此,诗歌翻译具有一定的难度。
在诗歌翻译中,我们既要重视译作同原作的形似,也要注重它们之间的神似。
形、神结合才是诗歌翻译的最高境界。
二、诗歌翻译的不可译性众所周知,英语属印欧语系,汉语属汉藏语系。
然而,语系的不同决定了两种语言在语音系统、文字结构和修辞方法等方面的差异,从而使我们无法从这两种不同的语言中找到彼此的对等语。
因此,在英汉互译的过程中,由于无法将原语翻译成译入语而造成的一定程度上意义的损失,称为“不可译性”。
这种不可译性在诗歌翻译中体现得尤为明显。
具体而言,诗歌翻译的“不可译”存在于下述几种情况:(一)典故不可译典故是一国文化的瑰宝,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唐朝诗人李商隐的《锦瑟》就大量应用了典故。
如文: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这首诗是李商隐的晚年回忆之作,诗意朦胧,却为后人所传颂。
此诗看似咏物,实则借物咏情。
诗人运用了典故(庄周梦蝶)、比兴(珠、玉)、象征(蝴蝶、杜鹃)的手法,创造出明朗清丽、幽婉哀怆的艺术意境。
论诗歌的“不可译性”——以《秋歌》两个中译本为例
47
2017年 7 期 总 第 408期 妥徽 文学
要徽文学
文 ANHUIWENXUE
学 研
息为窒,
究
色为灰,
思往事,
不胜悲,
泪双垂。
凤冷冷,
吹我魂,
无定栖,
如落叶,
之飘零,
东复西。
在魏尔伦被介绍到中国之后,田汉曾写过一篇短 文《可怜的侣离雁-PauvreLelian》®来把中国诗人苏曼
殊 和 魏 尔 伦 进 行 对 比 ,田 汉 认 为 ,受 李 商 隐 影 响 ,苏曼
二 、《秋歌》的两个中译本 《秋 歌 》是 魏 尔 伦 诗 歌 里 最 早 传 人 中 国 并 得 到 翻 译 的 诗 歌 。最 早 翻 译 《秋 歌 》的 是 周 吾 ®之 后 还 有 多 人 相 继 翻 译 了 此 诗 。本 文 选 出 了 具 有 代 表 性 的 两 个 译 本 ,这两个译本的译者分别是田汉和郑克鲁。 (一 )田汉的译本 秋 歌 (田汉译) 秋天里, 懷蛾璘, 长咽声, 孤调的, 没精神, 听钟声,
法国 诗 人 魏 尔 伦 (PaulVeriaine),一直以其诗歌 中 无 处 不 在 的 “音 乐 性 ”而 闻 名 于 文 学 界 ,他的代 表 作 《Chansondautomne》(中 译 为 《秋 歌 》)因 其 诗 歌 内 部 曼妙的旋律和简单明了而受到中国诗人们的关注。先 后有周吾、田汉、王 独清、覃 子 豪 、许 渊 冲 、罗 洛 、郑克 鲁 等 对 其 进 行 了 中 译 。我 们 选 择 了 《秋 歌 》的两个中译 本 进 行 对 比 研 究 ,结 果 表 明 ,魏 尔 伦 诗 歌 中 的 “音乐 性 ”很难完全用中文表达出来,两位译者都进行了合 理 的 “再 创 造 ”。
谈中文诗歌的英译的不可译性
谈中文诗歌的英译的不可译性作者:孙丽来源:《考试周刊》2013年第86期摘要:本文以《江雪》的两个英译文本为例,从“信、达、雅”的翻译理论入手,研究中文诗歌的英语译文的不可译因素。
发现译者的文化取向、语言素养,以及对语言“特质”和“表现”等的掌握,都会对译文产生重要的影响。
关键词:中文诗歌翻译不可译性信达雅《江雪》中国权威翻译家严复提出:“译事三难:信,达,雅。
”信,即遵从原作的内容和思想,这是翻译界公认的翻译最基本的前提;达,即语言通顺流畅,让人看得懂、想得通;雅的意境就更高了,要求译作要在遵从原文主旨、语言流畅的基础上,还要有意境,有文学的美感,要神似。
这就是可遇不可求的翻译至高境界。
下面以《江雪》的英译为例,分别从“信,达,雅”三个方面进行阐述,说明诗的不可译性,以及不同思维方式对译者理解原诗主旨和表达原诗意境的影响。
译文一:River Snow Liu Tsung-yuanThese thousand peaks cut off the flight of birds.On all the trails, human tracks are gone. A single boat—coat—hat—an old man! Alone fishing chill river snow.译文二:Fishing in Snow Liu ZongyuanFrom hill to hill no bird in flight.From path to path no man in sight.A lonely fisherman afloat.Is fishing snow in lonely boat.译文一为美国著名诗人Gary Snyder所译,他是在美国大学执教的专业汉学研究人员。
译文二为我国著名翻译家许渊冲先生所译。
二人对两种语言的掌握和运用,可谓技巧纯熟,独领风骚。
但不能不说,因为诗歌的种种不可译因素,两个译本还是有很多遗憾之处。
中国诗歌的模糊性与不可译性
值 译 文 是存 在 的 , 更 多存 在 的是 模 糊 等 值译 文 , 接近 或 靠 但 即
近 等值 译文 的译 文 。
在文 学 翻译 . 其是 诗 歌 的 翻译 中 , 尤 翻译 的等效 性首 先应
体现在译 出语 suc n ug ) 1 o r l gae  ̄译入语(re lnug) ea t gtagae对读 a
者 心 理刺 激 的 相 似之 上 。即便 如 此 , 论 怎 么翻 译 , 文 也会 无 译 对 其模 糊 性 造 成亏 损 。因此 , 由于 诗 歌所 具 有 的独 特 的 模糊
性 . 是 具有 不 可译 性 的 。 它
一
糊信息, 又能 表达 精 确信 息 。 首朦 胧 的诗 歌 的语 言 提供 的是 一
金 陧先 生 在 其《 等效 翻译 探索 》 序言 中说 道 :如 果 我们 的 “
精 确 性一 起 , 证 地存 在 于 世界 的各 个 方 面。 们 的 日常 生 活 辩 我 中也 充斥 着 模糊 性 。 常 用 的词 语都 带有 模糊 性。况且 , 类 最 人
生 活 也 离不 开 模糊 语 言 。 伍铁 平 教授 指 出 , 一 定 意义 上 ,没 在 “ 有 模 糊词 语 , 没 有人 类 的 自然语 言 ” 便 。人类 的 思想 情 感越 丰 富 , 复 杂性 就越 高 , 糊 性也 随 之提 高 。因为 根据 札 德 ( -. 其 模 LA Zd h 的“ 相 容 原理 ”精 确 性 和 复杂性 是 不相 容 的 。 ae ) 不 , 文学 作
的 巨大 差异 . 们 的模 糊 性 必会 出现 亏损 。 因此 。 于模 糊 性 的 亏损 . 这 个 角度 看 ,- 的诗 歌是 不 可译 的 。 他 鉴 从 q国 关 键词 : 歌 ; 糊性 ; 可译 性 诗 模 不
古典诗词英译中意境的不可译性及对策浅析
古典诗词英译中意境的不可译性及对策浅析摘要:本文从诗歌特殊性和中西语言文化的差异出发,探讨了意象与意义层面上意境的不可译性及其原因和相应的对策,突出了采用模糊处理和增加言外之意等策略对原诗意境的翻译作用。
关键词:意境不可译性汉诗英译模糊处理一、古诗英译中意境的不可译性“意境本质上是古代汉语的产物,它特别适宜在古代汉语语境中生长,也只有在古代汉语语境中才能够被广泛地理解和接受,正因为意境与古代汉语之间的内在联系,所以意境是不能用现代语言来翻译的”[1]。
既然连同一语系内都有如此大反差,那“意境”能否翻译成英文就更讳莫如深了。
要将中国古典诗歌中的意境翻译成英文,且有同样的艺术效果可以说是不可能的,尽管一些学者如英国剑桥大学教授Herbert A.Giles和我国的翻译家许渊冲先生都对此进行了探索,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无论从中英诗歌语言的差异还是意象的生成条件来看,意境皆具有不可译性。
1.中英诗歌之别的不可译性诗歌一个最重要的特征就是大量运用意象。
所谓意象,简言之,就是寓“意”之“象”,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
在中国古典诗歌中,意义是以意象为主要单位出现的。
中国诗歌“注重写意传神的粗线条勾勒,是一种仰观俯察、远望近看的空间性结构,客观物象在中国诗歌中有着重要的地位”。
西方诗歌“注重写实性的描写刻画,精致细腻,叙事性的时间链条较为分明突出,主体的议论抒情等介人诗歌是其特别之处”。
这些不同可以归结于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中国诗歌重感性的直观把握,以微妙、委婉、简洁胜;西方诗歌重理性的逻辑分析,以直率、深刻和铺陈胜。
“中国诗歌中众多的意象群落所具备的发散力和审美的不确定性内涵,使其具有较强的韵味并且意象之间相互渗透交融,浑然一体”。
[2]英汉两种思维方式及诗歌语言的差异造成了古典诗词英译时在一定程度上的意境的不可译性。
2. 生成意境的条件的不可译性综合古今有关意境的探讨,“意境指的是通过形象化的情景交融的艺术描写,能够把读者引入到一个想象的空间的艺术境界。
英语论文-不可译性及其补偿方法
不可译性及其补偿方法【Abstract】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problem of untranslatability between Chinese and English, including linguistic and cultural untranslatability. English belongs to the Indo-European language family, and Chinese belongs to the Sino-Tibetan language family. The phonemic system, character structure and figure of speech are all completely different, and most of these in one language do not have equivalent in the other language. This causes linguistic untranslatability. Different country and region have different cultural background, such as history, religion and society, and so on, these are not exist in other country and region. So it is difficult to translate. But untranslatability is not absolutely, we should understand the co-existence of translatability and untranslatability. Base on the understanding, we can use some method to compensate in order to less the barrier in translation and promotes language and culture communication.【Key words】untranslatability; linguistic untranslatability; cultural untranslatability; method of compensation【摘要】本文讨论汉英翻译中的不可译性问题,包括语言不可译性和文化不可译性。
从可译性和不可译性角度看中国古诗词的英译
从可译性和不可译性角度看中国古诗词的英译作者:丁媛来源:《青年文学家》2011年第22期摘要:可译性与不可译性不是泛指两种语言之间能否相互传译的问题,而是译文确切性的程度问题。
可译性与不可译性是一个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概念,它们虽对立却统一,因为它们同时存在于一个文本,都体现着语言的基本功能,并且一直在变化发展着。
本文从可译性和不可译性的角度分析了中国古诗词英译过程中由于语言差异,文化背景和思维方式造成的障碍。
认为不可译性通过再创造可以转化为可译性。
关键词:可译性;不可译性;古诗词;翻译作者简介:丁媛(1983-),;女,西安人,助教,西安外国语大学硕士在读,专业:外国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工作单位:西安交通大学城市学院外语系,研究方向:为翻译理论与实践。
[中图分类号]:I04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1)-22-0123-01一、翻译中的可译性与不可译性德国著名的语言学家,翻译家卡尔·威廉·冯·洪堡在对语言本质特性的深刻理解的基础之上,以一种辩证的观点对翻译问题进行了阐述。
他将语言视为两个方面的统一:既将语言视为一个系统,同时又将语言视为一个具体操作过程,即语言既有共性也有个性。
根据这种语言观,他提出了著名的语言的不可译性和可译性的二元理论。
洪堡从主观唯心主义哲学思想出发,将语言与世界观相联系。
正是由于不同民族所具有的形态各异的世界观,才造成各种语言之间的实质性差异,而这种语言的实质性差异又导致不同语言之间的不可译性,即人类语言之间是没有共性的,这是支配人类语言的法则。
因此,原作与译作之间自然不会存在可能进行翻译的融合关系,两者之间必定存在本质的区别。
我们可以看出不可译性是洪堡将语言系统视为交际的符号工具而得出的结论,是以一种相对的观点得出的结论。
与此同时,他也注意到具体言语中静止的和动态的因素的相互作用,语言之间既有个性也有共性,因此所有语言又都是可译的。
论翻译中的可译性与不可译性之争_却正强
论翻译中的可译性与不可译性之争却正强(仰恩大学 福建泉州362014)摘 要:语言的可译性与不可译性历来是翻译史上争论不休的一个话题。
文章梳理了翻译史上各流派的相关观点,分析了两者间的关系与实质,以期形成更为合理、准确的翻译观。
关键词:可译性;不可译性;翻译观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000-0129/K(2010)02-0060-05 可译性与不可译性之争一直是翻译中不可回避的一个话题。
从欧洲中世纪开始,中外先后有多个翻译流派,各个名家都对此进行了论证,至今这场论战也没有彻底地偃旗息鼓。
它促进了对翻译本质的认识并推动了翻译研究的深入发展。
有必要重新梳理翻译史上的可译性与不可译性之争,以帮助我们形成更为合理、准确的翻译观并指导我们的实践。
一、流派梳理1.20世纪以前西方可译性与不可译性之争早在14世纪,意大利诗人但丁就对诗歌翻译发表了比较悲观的看法。
他认为通过翻译,原诗的许多特征,如韵律和美感都会在译文中流失,因此,文学作品是不可译的。
[1]在他提出这一观点后,“从此,可译性与不可译性的论战就拉开了序幕”。
[2]后来20世纪意大利美学家、文学评论家克罗齐对但丁“文学不可译”的观点进行了继承和发展。
他从美学的角度看待文学翻译问题,认为文学作品不能完全移植,文学作品只能是艺术的再创造,翻译不可能完美地再现原作风貌。
[3]但欧洲中世纪意大利另一位翻译理论家阿雷蒂诺则提出了与但丁“文学不可译”观点相对立的看法。
他提出了有效的翻译在任何两种语言之间都是可能的观点,说明了译者的主观能动性和处理原文的自由。
[4]他的这一观点在20世纪得到了强调语言共性的现代语言学家和翻译理论家如费道罗夫、雅科布逊、奈达和纽马克的继承和发挥。
17世纪英国著名翻译家德莱顿认为,译者就好像戴着脚镣在绳子上跳舞,他可以小心翼翼避免摔下来,但不能指望他的动作优美。
[5]他明确提出翻译是艺术,要求在保留原作的特点和不失真的前提下,尽可能地使译作迷人,做到美的相似。
探究诗歌翻译的可行性和不可译性
教育知识观点探究诗歌翻译的可行性和不可译性何鹏诗歌是文学体裁中重要的一种,它是形式和内容高度融合的一种文学样式。
诗人通过精妙地使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情感,是文学体裁中最凝练的一种。
对诗歌的翻译,文学界一直存在可译和不可译两种声音,笔者以为两者不是完全对立的关系,不存在矛盾和冲突,随着世界文化的不断发展和融合,诗歌翻译形式、内容以及理论也在不断的丰富发展,并为翻译界的发展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
1 诗歌翻译的可行性《毛诗-大序》记载:“诗者,志之所之也。
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南宋严羽《沧浪诗话》云:“诗者,吟咏性情也”。
无论是唐诗宋词为代表的中国古典诗歌,还是希腊萨福《给所爱》、埃利蒂斯《夏天的躯体》、罗马维吉尔《牧歌》、英国莎士比亚《既然是铁石、大地、无边的海洋》为代表的西方诗歌,诗歌在传情言志的功能性语言表达上都是一致的,因此,客观上来讲,作为一种文学样式,诗歌的翻译是可以跨域国界和文化,使作者与不同区域的读者产生情感上共鸣的。
乔治·穆南(George Mounin)是法国著名的语言学家和西方翻译理论家,其翻译思想在法国乃至整个西方翻译理论界具有重大影响,被视为“法国翻译语言学理论的创始人和重要代表”。
他的代表作《翻译的理论问题》以翻译为研究对象,将翻译纳入到科学研究的范畴,并被法国教育界和学术界认可,为翻译研究登入科学研究的大雅之堂打开了通道。
他认为:(1)翻译是可行的,但存在着一定限度。
(2)翻译的可以性存在于其限度之中,而其限度也不是一成不变的。
从理论上说明了译本不断更新的必要性,也从实践上向我们更大限度地接近原文,追求译文质量的不断提高提出了客观的要求。
按着乔治·穆南对翻译工作的阐述,诗歌翻译的可行性同样是存在的,只要在“限度中”,诗歌翻译就可以追求在“形、意、韵”最大限度地接近原文,并且没有止境。
在诗歌翻译过程中,“韵律”翻译既是关键点,也是难点。
没有韵律的诗歌是苍白的,与其他文学样式翻译不同,诗歌翻译不仅讲究内容的一致,更关注诗韵步调的统一,传统的硬译往往不能准确传递原作的精神内涵。
从中诗英译看诗歌的可译性
的表达现 实事 物的方式 , 而这 种独特性恰恰是语 言间相互 翻
译 的绊脚 石。 近几 十年来 , 随着语 言学 的发展 , 姆斯 基 的普遍 语法 乔 理论逐渐 替代 了结构主义语言学 , 当代语 言学研 究领域 中 在 占统治地位 。基于心灵主义和先天论 的观点 , 氏认 为人类 乔 语言产生 于一个共同 内核 , 这个 内核就是普遍语 法。世界上 不 同语 言所具有的一切语法特征都 是人类与生俱来 的 、 大 在 脑 中已经存 在的项。如同开关一样 , 每一个项在 幼儿 早期 习 得语 言时 , 会被设定 为 “ ” “ ” 开 或 关 。先天论 认 为不 同语 言 的语 法差异即来源于 此。乔 氏的普遍 语法 理论 为普 遍论 提 供了理论依据——正是 由于不 同语 言的基本 内核是相 同的, 语 言之间的翻译是可行 的。 但这并不是说单一 论 的观点就 是错 误 的。正是 由 于人 类在后天习得语言时 , 大脑 中对普遍语 法特征的设定有所 不 同, 以及不 同的社会 族群在漫长 的发展 过程中所形成 的巨大 的文化差异 , 致了不 同的语 言具有 其独有 的特 性 , 导 而这 些 特性在翻译过 程 中对 译者 所形 成 的阻 碍也 是 显而 易 见 的。 因此 , 一种语 言是无法被精确地 翻译 成另一种语言 的观 点是 客观可信 的, 即在绝对意义上来说 , 语言是不 可译 的 。 之所 以在本 文的开始部 分首 先对语 言 的可译 性进 行简 要 的分析 , 因为语 言 既是 诗歌 的 基础 , 是 又是 诗 歌 的容 器。
第2 6卷 第 3期
V 12 o 6
No. 3
中州大学学报
J OURNAL OF Z H0NGZ H0U UNI VER I STY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诗歌的不可译性吴斐(长江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师范)10801班湖北 434023)摘要:谈到诗歌翻译的“可译与不可译”,不同的译者持有不同的观点。
美国诗人Robert Frost 认为诗是翻译中漏掉的部分。
而本文将从世界上所有诗人的共同语言——感觉出发,来追寻诗歌不可译性的根源。
总所周知,绝对忠实于原作的译文是不存在的,具体来说,对于诗歌翻译,纯粹的意义相对容易表达,而与意义和语言形式都有联系的情感、修辞与风格则常常使译者束手无策,而后者正好是一首诗歌的灵魂之所在。
因此,本文将从诗歌的外在形态——形美、音美和意义情感两方面进行分别阐述诗歌的不可译性。
关键字:诗歌翻译、可译与不可译、感觉、外在形态—形美和音美、意义情感一、引言诗歌是一种独特的语言,它作为一种文学形式,具有独特的形式和内涵。
同时,作为一种艺术美的特殊存在,是个不仅是客观事物的再现,而且是诗人在“万能规律”之上苦苦思索而创造出来的独属于自己的东西,它是诗人内心孤独的产物。
因此,诗歌同其他文体,如政府公文,学术论文等相比,诗歌的几个基本特点可概括为:第一,高度集中、概括的反映生活;第二,抒情言志,饱含丰富的思想感情;第三,丰富的想象,联想和幻想;第四,语言具有音乐美。
同时,正如埃利蒂斯说:“世界上所有诗人的共同语言是感觉”,我们不妨将诗歌中诗人所要表达的感觉,诗人所要抒发的感情作为一首诗歌的灵魂之所在。
因此,诗歌是否可译将与翻译能否准确的表达原诗的灵魂,即感觉、感情息息相关。
二、诗歌的不可译性众所周知,由于不同语言文化之间的差异,绝对忠实于原作的译文是不存在的。
具体来说,语言的扞格,文化的差异,译者与作者在社会时代、民族心理、知识架构、写作风格等方面的距离,决定了翻译实践不可能产生绝对忠实的译文。
而翻译的求“信”或求“似”中,“似”的内容大致包括思想、情感、修辞、风格等方面。
其中思想内容的“似”以至准确是对翻译最基本的要求,同时也较容易做到,但情感、修辞与风格,求“似”已不易,完全的对等几乎是一个难以企及的梦想。
也就是说,纯粹的意义相对容易表达,而与意义和语言形式都有联系的情感、修辞与风格则常常使译者束手无策。
因此,对于将情感作为灵魂的诗歌而言,其情感的载体—形美、音美、意义的翻译,难度可见一斑,甚至可由此将诗歌视为不可译。
而从认知心理学的视角看,双语转换是一种认知心理现象,其过程蕴含了日常言语交际所具有的感知、理解、产出等认知心理现象,其中的感知可理解为对源语的感觉和知觉。
随之,对应在诗歌中,对于感知的理解,本文将从诗歌的外在形态——形美、音美和意义情感两方面进行分别阐述。
2.1外在形态的不可译性2.11形美的不可译性英汉两种语言属于两种完全不同的语系,具有完全不同或大不相同的发音、书写和意义系统,它们之间没有丝毫的渊源与联系,除开英汉字形与发音的不同外,这里的“形”主要是指诗歌的体裁方面,或者说诗歌的格律。
如,唐诗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体裁,是按照一定的格律来写作的,主要分为律诗和绝句两种。
律诗在字句方面,每首限定八句,五字一句为五言律诗,简称五律,七字一句为的为七言律诗,简称七律,绝句亦然。
除去节奏和用韵,唐诗还讲求对仗,即要求上下联词性相同,词义相对。
如“昔”对“今”,“日”对“月”,“上”对“下”,“出”对“入”等等。
另外,由于汉语少有词汇的曲折变化,而词性的转换频繁。
例如“上”,可以作动词,解释为“去”,也可以作形容词,与“下”相对,还可以作副词,用在动词后,如“爬上山顶”。
而英语的词性转变远不及汉语灵活。
这一切都构成了译诗的困难。
2.12音美的不可译性凡诗皆有音乐意境。
不仅各种各样的格律诗,散文诗,自由诗也同样有音乐意境的,因为散文诗,自由诗是有音乐似的旋律的诗歌.诗歌的不可译性通常也表征出了文化语言上的一些特征.音乐性是诗歌的标志性文体特征,也是诗歌文化民族性的最好体现.文化的民族性特征具有不可通约性.换句话说,一种民族文化所特有的东西,别的民族不太可能拥有。
比如,京剧这种艺术形式也只有汉语这种语言符号系统中才可能拥有,很难想象,要是哪一天,有人能用英语或别的什么语种来唱京剧,那该是多么令人不可思议的,这就如同,作为一名英语专业的学生,看英文电影时听到的却是英文调子的中文对白时的感受一样。
中国古代的四言诗,五言古诗,律诗,绝句,词曲等诗体形式以及由这些诗体形式所产生的音乐意境也只有汉语才能拥有.音乐意境是诗歌语言的本体性或本质性特征,与诗歌语言是一种二合一的关系,在翻译的时候,会一起丧失.关于此,中国古代著名翻译家道安提出了"五失本三不易"说:"译胡为秦,有五失本也:一者,胡语尽倒,而使从秦,一失本也.二者,胡经尚质,秦人好文,传可众心,非文不合,斯二失本也.三者,胡经委悉,至于咏叹,叮咛反复,或三或四,不嫌其烦,而今裁斥,三失本也.四者,胡有义说,正似乱辞,寻说向语,文无以异,或千五百,刈而不存,四失本也.五者,事已全成,将更傍及,及腾前辞.已乃后说.而悉除此,五失本也." 其中的"失本"可理解为,一种符号系统到另一种符号系统的转换过程就是原著的"失本"过程。
道安的见解中,他说出了翻译的真理,即,一切翻译活动皆是丧失原有符号系统的本体的活动,诗歌的翻译也是如此。
此外,对于诗歌的音乐意境不可译的这一点,它已经注定了其多数译作的失败,所以,王佐良先生正确地指出:"至今英美译得比较成功的中国诗绝大多数是不押韵的."赵辛尔先生也指出:"以格律体译中国诗往往使中国古典诗歌带有繁复夸饰的维多利亚风格,这就与中国古典诗歌简朴明快的诗风背道而驰了,因而另一些诗人翻译时宁愿舍弃音步,格律,不用韵脚,所以一般评论家认为翻译中国诗的成功之作是英语自由诗,而不是格律诗."因此,对于诗歌翻译而言,其音乐意境的不可译性,由此可知。
2.2意义情感的不可译性2.21 思维方式不同,情感表达的方式不同下面以A Red,Red Rose这首使得中英文版为例进行说明A Red,Red Roseby Robert BurnsO my luve is like a red, red rose,That's newly sprung in June;O my luve is like the melodieThat's sweetly played in tune.As fair thou art, my bonie lass,So deep in luve am I;And I will luve thee still, my dear,Till a' the seas gang dry.Till a' the seas gang dry, my dear,And the rocks melt wi' the sun;And I will luve thee still , my dear,While the sands o' life shall run.And fare thee weel, my only luve,And fare thee weel a while;And I will come again, my luve,Tho'it wre ten thousand mile!我的爱人象朵红红的玫瑰王佐良译呵,我的爱人象朵红红的玫瑰,六月里迎风初开;呵,我的爱人象支甜甜的曲子,奏得合拍又和谐。
我的好姑娘,多么美丽的人儿!请看我,多么深挚的爱情!亲爱的,我永远爱你,纵使大海干涸水流尽。
纵使大海干涸水流尽,太阳将岩石烧作灰尘,亲爱的,我永远爱你,只要我一息犹存。
珍重吧,我惟一的爱人,珍重吧,让我们暂时别离,但我定要回来,哪怕千里万里!这是一首最为脍炙人口的爱情名诗,其语言淳朴清新,音韵和谐自然。
诗人把爱人比作鲜艳欲滴的红玫瑰,悦耳动听的美妙音乐,并发誓海枯石烂永不变心,爱的美好和誓言化作爱的经典。
但在此处,取中英文两个版本,并非用两者在翻译上的比较,而是就借此在中西方不同的思维方式上进行比较。
西方对感情的表达直白化而中方则趋于含蓄美。
因此,这首名诗即使被译成中文,语言如何的淳朴清新,但与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感情表达的方式相背,相反,此诗若不译,我们隔着语言这层面纱来欣赏这首A Red,Red Rose,或许效果会更好。
法国作家帕斯卡基尼亚尔给“肮脏”下的一个言简意赅的定义,他说肮脏即“某样东西不在它的位置上”。
他举例说一只沾满泥巴的鞋放在白色的桌布上就是肮脏。
那么,我们由此可以得到美的概念的一些启示,我们或许可以这样说:“美是某样东西在它的位置上”。
如此说来,未经人为改造、修饰过的自然、自然物便是最高级别的美了。
同样,对于诗歌翻译而言,有些诗歌或许不译会更好。
2.22文化差异的不可译性拿唐诗英译来说,唐诗是我国文学的一朵奇葩,在世界文学史上的地位也很高。
很多唐诗,如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是脍炙人口,妇孺皆知的。
它不知勾起了多少异乡游子的思乡愁肠。
诗中的“月光”给人以无限的遐想。
月光在中国人的心目中是纯洁的象征,人们常常用“皎洁”来形容月光之亮;同时,月光又蕴涵着另外一层深意——在中国人的心目中,月亮是故乡的化身。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杜甫),“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
”(张九龄)。
然而,月光(moonlight)在英文中却没有这层深意,相反,在英国的俚语中,该词有乘黑夜逃跑之意:e.g. moonlight flit,另外,该词用作动词还有身兼二职之意:e.g. moonlighting。
在西方人的心目中,月圆之夜是鬼哭狼嚎的不祥之夜,因此,moonlight有一种疯狂,虚妄之意。
这与中国人心目中的“月光”相去甚远。
把它翻译过来,诗意当然就大打折扣了。
同样,以Oh, Captain! My Captain! 这首诗为例,这首诗中诗人把美国比作“大船”,林肯比作“船长”,把林肯率领联邦政府军战败南方叛军的过程比作是“度过了一切风险”的“艰苦航程”。
这里诗人用象征的手法把美国比做大船,把林肯比做驾驶美国这个大船的船长,把南北战争比做艰苦的航程,通过大船的胜利返航表现林肯的功绩,形象地赞颂林肯,表达对他的爱。
而我们知道,就传统意义上讲,美国是一个偏向于海上发展的国家,而中国则偏向于内陆发展。
因此,对于“船长”的那种气势,或许会因为文化差异,我们很难理解出原诗的意义情感,就如同,我们看电影加勒比海盗系列时,其中杰克船长,captain Jack Sparrow,自由随性、勇敢不羁、幽默风趣、至善至纯,拥有令人闻风丧胆的"黑珍珠号"海盗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