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性离散系统的数学模型
线性离散系统数学模型和分析方法
线性离散系统数学模型和分析方法目录一、内容简述 (3)二、线性离散系统的数学模型 (3)2.1 离散系统的概念 (5)2.2 离散系统的描述方法 (6)2.2.1 差分方程 (7)2.2.2 马尔可夫过程 (8)2.2.3 状态空间表示 (10)2.3 线性离散系统的特性 (11)2.3.1 稳定性分析 (12)2.3.2 脉冲响应与收敛性 (13)2.3.3 系统性能评估 (14)三、分析方法 (16)3.1 拉普拉斯变换法 (17)3.1.1 基本概念 (19)3.1.2 应用分析 (20)3.1.3 收敛性与应用局限 (21)3.2 状态空间方法 (23)3.2.1 基本理论 (24)3.2.2 控制器设计 (25)3.2.3 参数估计 (26)3.3 Z变换法 (27)3.3.1 基本原理 (28)3.3.2 系统分析 (30)3.3.3 系统的性能评估 (31)3.4 时域分析方法 (33)3.4.1 序贯逼近法 (34)3.4.2 数值仿真 (34)3.4.3 基于数字模型的算法 (36)四、应用实例 (37)4.1 控制系统设计 (39)4.1.1 系统建模 (40)4.1.2 控制器设计与仿真 (42)4.2 信号处理 (43)4.2.1 离散信号处理 (45)4.2.2 滤波器设计 (46)4.3 通信系统 (47)4.3.1 调制与解调 (49)4.3.2 语音编码与加密 (51)五、结论与展望 (52)5.1 研究成果总结 (53)5.2 未来研究方向 (54)5.3 实际应用前景 (55)一、内容简述本文档旨在全面介绍线性离散系统数学模型的构建及其分析方法。
线性离散系统在现代科技、工程和经济学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因此对其数学模型的理解和分析显得尤为重要。
我们将从线性离散系统的基本概念出发,详细阐述线性离散系统的定义、特点以及类型。
通过实例演示如何建立线性离散系统的数学模型,包括状态方程、传递函数等基本形式。
离散时间系统的数学模型—差分方程
一.用差分方程描述线性时不变离散系统
线性:均匀性、可加性均成立;
x (n) 1
离散时间系统
y (n) 1
x 2 ( n ) 离散时间系统
c x (n ) + c x (n )
x1n+ x2n
x2 n
乘法器:
x1n x1n+ x2n
x2 n
x1 n
x1n x2 n
x2 n
系统框图
乘法器
xn
延时器
axn
a
yn
1
yn 1
E
xn a axn
yn
yn 1
z 1
五.差分方程的特点
(1)输出序列的第n个值不仅决定同一瞬间的输入样值, 而且还与前面输出值有关,每个输出值必须依次保留。
11
22
离散时间系统
y2 (n )
c y (n ) + c y (n )
11
22
时不变性
xn yn,xn N yn N 整个序列右移 N位
x(n)
y(n)
1 1 0 1 2 3 n
1
系统
1 o 1 2 3 4 n
x(n N )
y(n N )
1
1
系统
1 0 1 2 3
yt ynT yn
f t f nT f n
yn yn 1 ayn+ f n
T
yn 1 yn 1+ T f n
1 aT
1 aT
当前输出 前一个输出 输入
离散系统的数学模型
离散系统的数学模型
1.1 离散时间系统的数学模型
为激励信号,
为响应信号
离散时间系统 将激励序列转换为响应序列的系统,其 输入输出都是离散信号。在数学上,离 散系统的输入-输出关系可表示为
离散系统可以用差分方程来描述 差分方程 由输入序列、输出序列以及它们的差分所组
成的方程。 例如:
无反馈差分方程 某ຫໍສະໝຸດ 时刻的输出只与输入有关,而余 ,月利率为1%。写出结余 与净存款
的
关系式。
解: 当月的净存款
月末结余
月末利息
所以有
或
例5.3.2 试写出第k 节点电压 的数学模型。
解: 整理得
例5.3.3 假设离散时间系统的差分方程为 求其传输算子
解:算子方程为 即
所以
离散系统的模拟框图表示
差分方程的基本元算符号
例5.3.4 某离散系统的差分方程为
与该时刻之前的输出无关 。
有反馈差分方程 某一时刻的输出不仅与输入有关,还 与该时刻之前的输出有关。
系统的差分方程的一般形式 :
前向差分方程
后向差分方程
差分算子 离散系统的传输算子
差分方程 算子方程
传输算子
系统的输入-输出模型
1.2离散时间系统数学模型的建立
例5.3.1 某一银行按月结余。设第 个月末的结
试用模拟框图表示此系统。 解:系统的差分方程可化为 框图来表示为
信号与系统
7-4离散系统的数学模型全篇
2. 线性常系数差分方程及其解法
c(k
)
a1c(k b1r(k
11))ba22rc((kk22))bamnrc((kk
n) m);
n
m
c(k) aic(k i) bjr(k j);
i 1
j 1
后向差分方程:时间概念清楚,便于编制程序。
c(kn) a1c(kn 1) a2c(kn 2) anc(k) b1r(kn 1) b2r(kn 2) bmr(kn m);
n
m
c(k n) aic(k n i) bjr(k n j);
i 1
j 1
前向差分方程:便于讨论系统阶次、使用Z变换 法计算初始条件不为零的解。
上述几个差分方程在书写上都很烦琐,为书 写简便可采用时间移动算子。
0.1 0.4 16k 0.3 81k
c(nT
)
0.1 0.8 16k 0.1 1.6 16k
0.9 81k 2.7 81k
0.1 3.2 16k 8.1 81k
k 0, 1, 2, 3, 4, ;
n 4k
n 4k 1 ; n 4k 2
n 4k 3
3. 脉冲传递函数(定义、意义) 使用 脉冲传递函数,便于分析和校正线性离
c(k) 0.5c(k 1) 0.5c(k 2) r(k); r(k) 1(k); c(k) 0, k 0;
试用递推法计算输出序列c(k),k= 0,1,2,…。
解例7采-16用-1递续推关系 c(k) = 1+0.5c(k-1)– 0.5c(k-2);
c(0) 1; c(1) 1 0.5 1.5;
c(2) 1 0.51.5 0.5 1.25; c(3) 1 0.51.25 0.51.5 0.875;
离散系统的数学模型
2326.4 离散系统的数学模型为研究离散系统的性能,需要建立离散系统的数学模型。
线性离散系统的数学模型有差分方程、脉冲传递函数和离散状态空间表达式三种。
本节主要介绍差分方程及其解法,脉冲传递函数的定义,以及求开环脉冲传递函数和闭环脉冲传递函数的方法。
有关离散状态空表达式及其求解,将在第8章介绍。
6.4.1 线性常系数差分方程及其解法对于线性定常离散系统,k 时刻的输出)(k c ,不但与k 时刻的输入)(k r 有关,而且与k 时刻以前的输入 ),2(),1(--k r k r 有关,同时还与k 时刻以前的输出 ),2(),1(--k c k c 有关。
这种关系一般可以用n 阶后向差分方程来描述,即∑∑==-+--=mj jni i j k r bi k c a k c 01)()()( (6-34)式中,i a ,i =1,2,…,n 和j b ,j =0,1,…,m 为常系数,n m ≤。
式(6-34)称为n 阶线性常系数差分方程。
线性定常离散系统也可以用n 阶前向差分方程来描述,即∑∑==-++-+-=+mj jni i j m k r bi n k c a n k c 01)()()( (6-35)工程上求解常系数差分方程通常采用迭代法和z 变换法。
1. 迭代法若已知差分方程式(6-34)或式(6-35),并且给定输出序列的初值,则可以利用递推关系,在计算机上通过迭代一步一步地算出输出序列。
例6-10 已知二阶差分方程)2(6)1(5)()(---+=k c k c k r k c输入序列1)(=k r ,初始条件为1)1(,0)0(==c c ,试用迭代法求输出序列)(k c , ,5,4,3,2,1,0=k 。
解 根据初始条件及递推关系,得0)0(=c 1)1(=c6)0(6)1(5)2()2(=-+=c c r c 25)1(6)2(5)3()3(=-+=c c r c 90)2(6)3(5)4()4(=-+=c c r c301)3(6)4(5)5()5(=-+=c c r c2. z 变换法233设差分方程如式(6-34)所示,对差分方程两端取z 变换,并利用z 变换的实数位移定理,得到以z 为变量的代数方程,然后对代数方程的解)(z C 取z 反变换,可求得输出序列)(k c 。
离散时间系统的数学模型
2.线性差分方程 a0(n)y(n)+ a1(n)y(n-1)+ …... aN(n)y(n-N)
= b0(n)x(n)+ b1(n)x(n-1)+ …... bM(n)x(n-M) 其中ai(n) 、bj(n)、 x(k) ,i=0,1,……N; j=0,1,……M; k=n-M,……n。
返回
二、差分方程
在连续时间系统中,系统内部的数学运算关系可归结 为微分(积分)、乘系数、相加的关系,即:微分方程。
在离散时间系统中,基本运算关系是延时(移位)、 乘系数、相加的关系,即:差分方程。 这是由于系统的组成以及所处理的信号的性质不同, 因此描述系统的数学手段也不同。
(一)数学模型的基本单元 (二)差分 (三)差分方程 (四)差分方程的建立 (五)差分方程的特点
i
2
2
d i un
n
n
i
n
in+1 u n u
n
1 iu i n n + 1 u n 2 i
i
1 2 i u i n n + 1 2 n + 1 u n 6 i
n + 1 1 a i a u i u n 1 a i n
xi xn
n
a 1
返回
(三)差分方程
1.一般差分方程
ky(n))=0 表达式F(n,y(n), y(n), …… 或 Q(n,y(n), y(n-1), ……, y(n-k))=0 称为未知序列y(n)的差分方程,F、Q是已知函数。
k
(k阶差分)
3.典型序列的差分(后向) n = n -(n-1)=1 u(n) = u(n) -u(n-1)=d (n) n2= n2 -(n-1)2= 2n - 1 n2u(n) = n2u(n) - (n-1)2u(n-1)= (2n-1)u(n-1) 2 n 1 sin n sin n sin n 1 2 sin cos 4.差分的逆运算———求和 典型序列的求和
数学模型之离散模型
离散模型的应用领域
计算机科学
离散模型在计算机科学中广泛 应用于算法设计、数据结构、
网络流量分析等领域。
统计学
离散模型在统计学中用于描述 和分析离散数据,如人口普查 、市场调查等。
经济学
离散模型在经济学中用于描述 和分析离散的经济现象,如市 场交易、人口流动等。
生物学
离散模型在生物学中用于描述 和分析生物种群的增长、疾病
强化学习与离散模型
强化学习通过与环境的交互来学习最优策略。离散模型可以用于描述环境状态和行为,为 强化学习提供有效的建模工具。
离散模型在人工智能中的应用
1 2
决策支持系统
离散模型在决策支持系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通 过建立预测和优化模型,为决策者提供科学依据 和解决方案。
推荐系统
离散模型常用于构建推荐系统,通过分析用户行 为和偏好,为用户提供个性化的推荐服务。
03
分布式计算与并行化
为了处理大规模数据集,离散模型需要结合分布式计算和并行化技术,
以提高计算效率和可扩展性。
机器学习与离散模型的结合
集成学习与离散模型
集成学习通过结合多个基础模型来提高预测精度。离散模型可以作为集成学习的一部分, 与其他模型进行组合,以实现更准确的预测。
深度学习与离散模型
深度学习具有强大的特征学习和抽象能力。将深度学习技术与离散模型相结合,可以进一 步优化模型的性能,并提高对复杂数据的处且依赖于过去误差项的平方。
GARCH模型
定义
广义自回归条件异方差模型(Generalized AutoRegressive Conditional Heteroskedasticity Model)的简称,是ARCH模型的扩展。
特点
离散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
即
Y (z)
z2
z 3z
2
(z
z 1)( z
2)
利用反演积分法求出z反变换,得 y(k) 1 2k k 0,1, 2,
y(t) (1 2k ) (t kT ) k 0
1.2 脉冲传递函数
1.脉冲传递函数定义
在线性定常离散控制系统中,当初始条件为零时,系统离散输出信号的z
变换与离散输入信号的z变换之比,称为线性定常离散控制系统的脉冲传递函
R(z) 1 G1 (z)HG2(z)
自动控制原理
例1-13 试用z变换法求解下列二阶前向差分方程 y(k 2) 3y(k 1) 2y(k) 0
其中,初始条件为 y(0) 0, y(1) 1 。
解:对方程两端取z变换,得
z2Y (z) z2 y(0) zy(1) 3zY (z) 3zy(0) 2Y (z) 0
即 (z2 3z 2)Y (z) y(0)z2 ( y(1) 3y(0))z 代入初始条件,得 (z2 3z 2)Y (z) z
(2)串联环节之间无采样开关时
设开环离散系统如图1-18所示,在两个串联连续环节G1(s)和G2(s)之间没 有理想采样开关。此时系统的传递函数为 G(s) G1(s)G2 (s)
上式作为一个整体进行z变换,由脉冲传递函数定义得
G(z)
Y (z) R(z)
G1G2 (z)
图1-18 环节之间无理想采样开关的开环采样系统
自动控制原理
离散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
1.1 线性常系数差分方程
对于线性定常离散控制系统,一般可用n阶后向差分方程描述,即
n
m
y(k) ai y(k i) bir(k j)
i 1
j 1
《自动控制原理》离散系统的数学模型
K (t) L1[G(s)]
(7-55)
再将 K (t) 按采样周期离散化,得加权序列 K (nT ) ;最后将 K (nT ) 进
行 z 变换,按式(7-53)求出 G(z) 。这一过程比较复杂。其实,如果把 z 变
换表 7—2 中的时间函数 e(t) 看成 K (t) ,那么表中的 E(s) 就是 G(s) (见式 (7-55),而 E(z) 则相当于 G(z) 。因此,根据 z 变换表 7—2,可以直接从 G(s) 得到 G(z) ,而不必逐步推导。
本章所研究的离散系统为线性定常离散系统。 注意 zx:离散系统有本质连续和本质离散两种情况
本质连续的离散系统:如液位 炉温采样控制系统中的被控对象 本质离散的离散系统:如计算机。系统直接进行离散计算 问题:如何建立离散系统的数学模型? c(n) F[r(n)] F 的具体形式? 分析:本质连续的离散系统的方框图, 能否 G(s)?G(z)=?
众所周知,利用传递函数研究线性连续系统的特性,有公认的方便 之处。对于线性连续系统,传递函数定义为在零初始条件下,输出量的 拉氏变换与输入量的拉氏变换之比。对于线性离散系统,定义类似。
设开环离散系统如图 7-22 所示,如果系统的初始条件为零,输入信号
为 r(t) ,采样后 r*(t) 的 z 变换函数为 R(z) ,系统连续部分的输出为 c(t) ,
微分方程的经典解法类似,差分方程的经典解法[EX]*也要求出齐次方程 的通解和非齐次方程的一个特解,非常不便。这里仅介绍工程上常用的 后两种解法。
(1)迭代法 又称递推法 若已知差分方程(7-49)或(7-50),并且给定输入序列和输出序列的初 值,则可以利用递推关系可以一步一步地算出输出序列。 例 7-14 已知差分方程
第七章 离散系统的数学模型
第四节 离散系统的数学模型
例
系统结构如上图所示,求G(z).
-1)G (z) 1 1 G ( z ) = (1 -z G1(s)= S(S+1) G2(s)=2S2(S+1) T = 1S (z-1) z[(z-e-1)-(-Ts z-1)( z-e-1) + (z-1)2] (1-e ) 2 1 = 解: -1) z · G(s)= ( z-1) S (z-e (S+1) S e-1z+(1-2e-1) 0.386 z +0.264 1 1 1 1 = = 1 ] 2-1.368 ] + = Z [ G2(z)(= Z[ z-e z-1)( ) z z+ 0.386 S+1 S S2 S2(S+1)
四、开环系统的脉冲传递函数
采样系统的脉冲传递函数的求取与 连续系统求传递函数类似。但脉冲传递 函数与采样开关的位置有关。当采样系 统中有环节串联时,根据它们之间有无 采样开关,其等效的脉冲传递函数是不 相同的。
第四节 离散系统的数学模型
1.串联环节间无采样开关
G1(s)和G2(s)的两个环节相串联如图:
n阶离散定常系统脉冲传递函数为: b0 b1 z 1 bm1 z ( m1) bm z m C( z) G( z ) R( z) 1+a1 z 1 a2 z 2 an1 z ( n1) an z n
第四节 离散系统的数学模型
例:已知差分方程 c(k ) r (k ) 5c(k 1) 6c(k 2) 输入序列r(k)=1,初始条件c(0)=0,c(1)=1,试用迭代法求 输出序列c(k),k=0, 1, 2, · · · , 10。 解:根据初始条件及递推关系,得 c ( 0) 0
离散系统Matlab仿真
G1 (s)
s
1
1,G2
(
s)
s
1
, 2
采样周期T=1s,求该系统的脉冲传递函数G(z)。
G1=tf(1,[1 1]); G2=tf(1,[1 2]); G=G1*G2 Gd=c2d(G,1, 'imp')
14
2、闭环离散系统
例:闭环采样系统结构如图所示,其中
G(s) 1
H (s) 1
s(s 1)
20
例:闭环采样=1s,试求其单位阶跃响应。
sys=tf(1,[1 1 0]); sysd=c2d(sysc,1, 'zoh'); closysd=feedback(sysd,1); [num,den]=tfdata(closysd) dstep (num,den,25 )
25
Ts=1; dtime=(0:Ts:50) ; R1=dtime; R2=0.5*dtime.*dtime; subplot(2,1,1);dlsim(num,den,R1) subplot(2,1,2); dlsim(num,den,R2)
26
例:闭环采样系统结构如图所示,其中 G(s) 1
试用MATLAB创建系统的数学模型。
num=[0.01 0.03 -0.07]; den=[1 -2.7 2.42 -0.72]; G=filt(num,den) printsys (num, den, 'z')
5
二、数学模型旳互相转换
这两种数学模型之间是可以互相转换旳,其调用格式分别为: tf (sys) ——将零极点增益模型转换成传递函数模型; zpk (sys)——将传递函数模型转换成零极点增益模型。
线性离散系统的数学模型和分析方法
§10-2 线性离散系统的数学模型和分析方法大多数计算机控制系统可以用线性时不变离散系统的数学模型来描述。
对于单输入单输出线性离散系统,人们习惯用线性常系数差分方程或脉冲传递函数来表示。
离散系统的线性常系数差分方程和脉冲传递函数,分别和连续系统的线性常系数微分方程和传递函数在结构、性质和运算规则上相类似。
对于多变量、时变和非线性系统用状态空间方法处理比较方便。
一、线性离散系统的数学描述1. 差分方程对简单的单输入单输出线性离散系统,其输入)(kT u 和输出)(kT y 之间的关系可用下列线性常系数差分方程来表示)()()()()()(101nT kT u b T kT u b kT u b nT kT y a T kT y a kT y n n -++-+=-++-+ (10.17)(10.17)式也可以写成如下紧缩的形式∑∑==-=-+n i ni i i iT kT u b iT kT y a kT y 1)()()( (10.18)如果引入后移算子1-q ,即)()(1T kT y kT y q -=- (10.19)则(10.18)式可写成多项式的形式)()()()(11kT u q B kT y q A --= (10.20)式中n n q a q a q A ---+++= 1111)( n n q b q b b q B ---+++= 1101)(方程(10.17)、(10.18)和(10.20)中假设左右两端阶次相同,这并不失一般性,差分方程中最高和最低指数之差n 被称为差分方程的阶数。
如果(10.17)式中右端的系数项i b ,n i ,,1,0 =,不全为零,则此方程被称为非齐次方程。
方程右端又被称为驱动项。
方程的阶数和系数反映系统的结构特征。
用差分方程作为物理系统的数学模型时,方程中各变量代表一定的物理量,其系数有时具有明显的物理意义。
如果(10.17)式右端的系数全为零,则被称作齐次方程。
数学建模专题汇总离散模型
数学建模专题汇总离散模型精⼼整理离散模型§1离散回归模型⼀、离散变量如果我们⽤0,1,2,3,4,…说明企业每年的专利申请数,申请数是⼀个离散的变量,但是它是间隔尺度变量,该变量类型不在本章的讨论的被解释变量中。
但离散变量0和1可以⽤来说明企业每年是否申请专利的事项,类似表⽰状态的变量才在本章的讨论中。
在专利申请数的问题中,,虚拟因l 的因变量i y YES 则(/)1(1/)0(0/)i i i i i i E y p y p y =?=+?=x x x =(1/)i i p y x =。
根据经典线性回归,我们知道其总体回归⽅程是条件期望建⽴的,这使我们想象可以构造线性概率模型描述两个响应⽔平的线性概率回归模型可推知,根据统计数据得到的回归结果并不⼀定能够保证回归模型的因变量拟合值界于[0,1]。
如果通过回归模型式得到的因变量拟合值完全偏离0或l 两个数值,则描述两项选择的回归模型的实际⽤途就受到很⼤的限制。
为避免出现回归模型的因变量预测值偏离0或1的情形,需要限制因变量的取值范围并对回归模型式进⾏必要的修正。
由于要对其进⾏修正,那么其模型就会改变,模型改变会导致似然函数改变,这就是我们下⾯要讨论的。
现在我们讨论的模型与判别分析的⽬的是⼀样的,但有区别。
§2⼆元离散选择模型⼀、效⽤函数为了使得⼆元选择问题的有进⼀步研究可能,⾸先建⽴⼀个效⽤函数。
在讨论家庭是否购房的问题中,可将家庭购买住房的决策⽤数字1表⽰,⽽将家庭不购买住房的决策⽤数字0表⽰。
⽤1i U 表⽰第i 个⼈选择买房的效⽤,0i U 表⽰第i 个⼈选择不买房的效⽤。
其效⽤均为随机变量,于是有10i i U U 将故p 型。
数形式。
采⽤累积标准正态概率分布函数的模型称作Probit 模型,或概率单位模型,⽤正态分布的累积概率作为Probit 模型的预测概率。
另外logistic 函数也能满⾜这样的要求,采⽤logistic 函数的模型称作logit 模型,或对数单位模型。
离散系统数学模型
零阶保持器的幅频特性及相频特性
sin(T / 2) 2π sin( π / s ) Gh ( j ) T T / 2 s π / s
h ( )
π
s
sin( π / s ) π / s
---零阶保持器有无限多个 截止频率c=ns(n=1, 2,…),在0s内,幅值 随增加而衰减。 ---零阶保持器允许采样信 号的高频分量通过,幅 值是逐渐衰减的。 ---零阶保持器是相位滞后 环节,相位滞后与信号 频率及采样周期T成正 比 T π , 0 T / 2 2 s h ( ) ( T ), T / 2 2 2
理想采样信号的时域描述
1)理想采样开关的数学描述 用函数来描述 理想采样开关---其时域数学表达式为
T
k
(t kT )
(t kT )
---表示延迟kT时刻出现的脉冲,定时作用.
理想采样信号x*(t)可以看作是连续信号x(t) 被单位 脉冲序列串T调制的过程。
f (k 2) 2 f (k 1) f (k )
n 阶向前差分-- 一阶向后差分--二阶向后差分--n 阶向后差分---
n f (k ) n1 f (k 1) n1 f (k )
f (k ) f (k ) f (k 1)
2 f (k ) [f (k )] f (k ) 2 f (k 1) f (k 2)
数字 调节器
u (kT )
D/ A 转换器
u * (t )
u * (t )
保持器
u (t )
e(t )
e * (t )
e(kT )
离散系统的数学模型
z (1 e T ) Kz (1 e T ) Kz z K 2 T T T T z 1 z e ( z 1)(z e ) z (1 e ) z e
K 1 1 K Z s s 1 s( s 1)
Z 2c(k ) 2C( z )
2
Z 3c(k 1) 3zC( z) 3zc(0) 3zC( z)
Z c(k 2) z 2 C( z) z 2 c(0) zc(1) z 2 C( z) z
( z 3z 2)C( z) z
*
C( z)
e* (t ) (t 2) 7 (t 3) 35 (t 4)
差分方程解法II — z 变换法
k 1 k n Z e(t kT ) z E ( z ) e(nT ) z n 0
e(k 2) 6e(k 1) 8e(k ) 1(k ) 解.
0.632Kz 1 1 1.368z 1 0.368z 2
(2) 系统z平面零极点图 (3) 1 1.368z 1 0.368z 2 C ( z ) 0.632Kz 1 R( z )
c(k ) 1.368c(k 1) 0.368c(k 2) 0.632Kr (k 1)
注:加ZOH 不改变系统的阶数,不改变开环极点,只改变开环零点。
闭环系统脉冲传递函数F(z)
C(z) G( z ) F( z ) R( z ) 1 GH ( z )
例.
F( z )
C(z) G1 ( z ) R( z ) 1 G1 H1 ( z ) G1 ( z ) H 2 ( z )
线性离散系统的数学模型
有干扰信号的采样系统
R( s )
N (s)
E ( s)
*
T
G1 ( s )
G2 (s)
C (s)
C(s) G2 (s) N (s) G 1(s)G2 (s)E* (s)
* G N ( s) * 2 C ( s) * 1 G1G2 (s)
E* (s) C* (s)
G2 N ( z ) C( z) 1 G1G2 ( z )
R( z )
G1(s)
d (t )
G2(s)
c(t )
系统连续信号的拉氏变换为C(s) G1 (s)G2 (s)R* (s)
R (s) r (nT )e nsT
* n 0
注意:G1G2* (s) G1* (s)G2* (s)
* *
* * C* ( s ) G ( s ) G ( s ) R ( s ) G ( s ) G ( s ) R (s) 2 1 2 1
C( z) G1G2 ( z) R( z)
注意:G1G2 ( z) G1 ( z)G2 ( z)
没有采样开关分隔的两个线性环节串联时,其脉冲传递函数为这 两个环节的传递函数相乘之积的Z变换。 •推广:没有理想采样器隔开的n个线性连续环节串联的脉冲传递函数 等于n个环节乘积后的z变换。
3、有零阶保持器的开环系统脉冲传递函数
* *
* RG ( s) RG( z ) * C ( s) C( z) * 1 HG ( s) 1 HG( z )
*
6、Z变换的局限性及修正Z变换
Z变换的局限: •Z变换的推导建立在采样信号可以用理想脉冲序列来 近似的基础上。 •不能反映采样间隔的信息 •系统连续部分传递函数的极点要比零点多至少2个,即 G(s)的脉冲过渡函数K(t)在t=0时没有跳跃。否则用z变换 法得到的系统输出采样信号c*(t)与实际l连续输出c(t)差别 较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解 :k 0 y(1) ay(0)bu(0)
k 1
y(2) ay(1)bu(1) a2y(0)abu(0)bu(1)
k1
y(k) ak y(0) ak1ibu(i) 通 解特 解
i0
线性离散系统的数学模型
解法二:解析法——差分方程通解求法
y ( k n ) a 1 y ( k n 1 ) a n y ( k ) b 0 u ( k m ) b 1 u ( k m 1 ) b m u ( k )
➢第二种形式:称为 (n,m) 阶差分方程,其中 m≤n,是在输入 输出的最低阶上统一。
y ( k n ) a 1 y ( k n 1 ) a n y ( k ) b 0 u ( k m ) b 1 u ( k m 1 ) b m u ( k )
连续定常系统的 n 阶微分方程(m≤n)
m0 线性离散系统的数学模型
例 3-3-1 已 知 离 散 系 统 脉 冲 响 应 h(k),求 在 u*(t)1*(t) 作 用 下 系 统 的 输 出 y*(t)。
1,k0 u*(t)1*(t) 0,k0
解: 由卷积和公式:
k
y(k) u(k)* h(k) u( j)h(k j) j0
k
3.2.2 差分方程解 =通解+特解
➢ 通解是齐次方程的解,为零输入解,代表系统在无外力 作用下的自由运动,反映了离散系统自身的特性。
➢ 特解是由非零输入产生的解,对应于非齐次方程的特解, 反映了系统在外作用下的强迫运动。 差分方程求解有两种方法:解析法与递推法。
线性离散系统的数学模型
解法一:递推法——从初始值递推求解
数 学 模
连续系统 微分方程 脉冲过渡函数
—— ——
离散系统 差分方程 脉冲响应
型 S传递函数
—— Z传递函数
状态空间表达式 —— 离散状态空间表达式
主要内容: ➢线性定常离散系统的四种数学模型及其互相转换; ➢线性定常离散系统的求解方法。
线性离散系统的数学模型
3.2 线性常系数差分方程(时域表达式)
它的齐 y (k 次 n ) a 1y ( 方 k n 1 程 ) 为 a ny (k ) 0 它 的 特rn 征 a1rn 方 1a2程 rn2 为 an0 有n个特征根: (1)若解为 n个单根 r1 , r2 ,, rn ,则方程通解为:
y(k) c1r1k c2r2k cnrnk; (2)若解有m重根,则m重根的解的形式为
y ( k ) a 1 y ( k 1 ) a n y ( k n ) b 0 u ( k ) b 1 u ( k 1 ) b m u ( k m )
y(k)b0u(k)b1u(k1)bmu(km)
[a1y(k1)any(kn)]
m
n
biu(ki)ai y(ki)
i0
i1
例322 y(k1) ay(k)bu(k),设y(0)、u(k)已知 ,用递 推法
有n个 特 征 根 : (1) 若 解 为n个 单 根 x1, x2 ,, xn ,则 方 程 通 解 为 :
y(t) c1e x1t c2e x2t cne ; xnt (2) 若 解 有m重 根 , 则m重 根 的 解 的 形 式 为
e xt , te xt , t 2e xt,,t m1e xt的 线 性 组 合 , 通 解 中 的 系 c数n由 系 统 的 初 始 条 件 确。定
线性离散系统的数学模型
3.3 脉冲响应与卷积和
Impulse Response —— Convolution Summation
设系统输入为单位脉冲 序列
d
*
(t)
1, k 0, k
0 0
其输出脉冲序列 h * (t )称为系统的脉冲响应,也称权序列
( weighting sequence )。
r k , krk , k 2r k,,k m-1r k的线性组合, 通解中的系数cn由系统的初始条件确。 定
➢特解求法——试探法,略
线性离散系统的数学模型
对照:连续系统微分方程解析法求通解
连续系统的齐次方程为 y(n) a1y(n1) any(t) 0
它的特征方程为 xn a1xn1 a2xn2 an 0
δ*(t) δ*(t)
h*(t) h*(t)
离散系统
t
t
根据线性系统叠 ,加 已h原 知 *(t理 )后,任意输入脉 u*(冲 t),序
可得系统输出为
y*(t)u(0)h*(t)u(1)h*(t T)u(n)h*(t nT)
k
k
y(k)u(j)h(kj)h(m)u(km)u(k)*h(k)—卷积和
j0
——Difference Equation
3.2.1 差分方程表达式
➢第一种形式:表示 y(kT) 与本时刻及前 m 个时刻输入、前 n 个时刻的输出有关,称为 n 阶常系数差分方程,是在输入输 出的最高阶上统一。
y ( k ) a 1 y ( k 1 ) a 2 y ( k 2 ) a n y ( k n ) b 0 u ( k ) b 1 u ( k 1 ) b m u ( k m )
第3章 线性离散系统数学描述
, 它们是分析和设计数字控制系统的基础。
线性离散系统的数学模型
3.1 引言
离散系统( Discrete System ),又称离散时间系统 (Discrete-Time System ) 。本章研究线性定常离散系统的 数学描述及求解方法,这是分析和综合数控系统的基础。
d d n n y ( t ) t a 1 d d n n 1 1 y ( t ) t a n 1 d d y ( t ) 线a t n 性y ( 离t ) 散 b 系0 统d d m 的m u 数( t 学) 模t b 型1 d d m m 1 1 u ( t ) t b m 1 d d u ( t ) b t m u ( t )
k
h(k j) h(m)
j0
m0
——反过程:已知离散系统的阶跃响应y(k),可求得离散 系统的脉冲响应h(k)为
h (k)y(k)y(k1)。
线性离散系统的数学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