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貌学与第四纪地质学》实验指导书
第四纪地质学与地貌学
②
火山锥
火山锥以火山口为中心,四周堆积着由 火山熔岩及火山碎屑物(包括火山灰、火 山砂、火山砾、火山渣和火山弹等)组成 ) 的山体。形态主要有锥状火山、盾状火山 和低平火山等三种。火山锥的形态与喷发 的熔岩性质有关。
2、熔岩地貌
① 熔岩高原及台地 由裂隙式或中心式喷出的玄武岩熔岩,冷凝后可形成 高度较大的玄武岩高原和高度较小的玄武岩台地。冰岛高 原、印度德干高原和美国的哥伦比亚高原;我国的琼雷台 地,它是我国第一大玄武岩台地,面积共7 290平方千米。
③ 断层谷 剖面特征 断层线通常是一构造破碎带,容易被风化侵蚀,在断 层线上发育的谷地称为断层谷。形态上一般为深窄的峡谷。 如果它出现在上、下盘间的断层线上时,谷地的两坡不但 地层位置不对应,而且地形上也不对称,在上升盘一坡高 而陡,下降盘一坡低而缓。
平面特征 在单一断层线上发育的断层谷走向平直,在两组不 同走向的断层线上发育的谷地, 走向随断层而变化,呈 “之”字形走向或不自然的转弯,如雅鲁藏布江在宿瓦卡 附近的大转弯,是受北东向和北西向两组断层线支配的。 当平移断层切过多条老河谷时,它们都会被截断和发 生位移,但都会在断层线上共同发育出一段新的断层谷, 这段谷地沉积物年代较新,谷地两坡的地貌如阶地等也与 老河谷相异。
② 断层线崖
在断层崖形成后,在构造运动长期稳定的场合下, 河流侵蚀作用和其他风化作用及剥蚀作用进行下去,一 条断层崖的上部可以被改造成为一些彼此分离的剥蚀丘 陵或山岳,以至断层崖的形态荡然无存;而其下部则可 以被保存于冲积物和其他松散堆积物的掩埋之下。断层 崖地形于是消失。
当断层运动再度活动,重新使断层的一侧地形相对 升高,一侧相对降低时,则在原剥蚀残留形态的基础上, 重新形成崖的形态特征,称复活的断层崖。 当断层崖两侧由于构造上升运动相对于周围地区升 高时,复盖断层崖的沉积物被河流和其他剥蚀作用所破 坏,被埋藏的断层崖被剥露出来,形成剥露断层崖。剥 露断层崖是一种受断层构造控制的主要由侵蚀作用所形 成的剥蚀(侵蚀)构造地形, 叫做断层线崖。
地貌学试验指导书
《地貌学》实验指导城市与环境学院二〇一五年六月修订实验一坡地地貌(2学时)1.说明滑坡是山坡后退的重要过程之一,灾害性地貌的一种。
所给的滑坡实例是洒勒山,位于兰州市西南约65公里处,属黄土高原陇西地区的一部分。
附近出露的地层有:N2,微西倾的红色河湖相地层,以粘土层为主,夹薄层砂砾层;砂砾层含水,构成本区泉水来源。
N2之上是Q1-3的黄土层,最厚可达百余米(图1)1. 界线2.坡积黄土3.砂砾石层(河床相)4.亚粘土(湖相)5.砂砾和冲积黄土6.马兰黄土7. 黄土(Q1-2) 8.红色粘土(N2)T1-4 ---各级河流阶地 P---河漫滩 n1----河床 n2-----人工河道图1 那勒寺河洒勒山附近河谷剖面洒勒山位于那勒寺河北岸,为东西向延伸的黄土梁,长3公里多。
其北岸是近直线型缓坡,南岸是凹坡。
那勒寺河河谷断续分布着4级基座阶地,,一级高3~5米,河漫滩高1~2米。
山的南坡不稳定,有大小不等、新老不一的滑坡、崩塌体存在。
1983年3月7日17时46分,南坡突然发生滑坡(图2),历时仅20~55秒,起始滑动的最低点在二级阶地前缘附近,最高点在梁脊,瞬间几千万立方米的土体迅速滑落,使近3Km2范围内的四个村庄、道路、3000多亩农田和一座水库毁于顷刻之间。
滑坡前一年多,梁脊出现裂隙,并不断扩大和增多。
1983年2月以来,裂隙扩展加快,山泉变混,水窖变形,3月3日起感到地动,夜间听到如牛吼般的“山鸣”,鸡犬出现异常。
于是,政府动员群众外迁。
尽管如此,仍死亡220多人,损失财产数十万元。
图2 洒勒山滑坡剖面图2.实验内容和要求(1)掌握从平面图和剖面图上分析滑坡形态特征的方法(2)辨认滑坡地貌各种次级类型(3)熟悉滑坡形态计量的主要内容(4)判断滑坡形成的主要因素和成因3.讨论和分析(1)滑坡的垂直滑距和水平滑距(2)滑坡体平均厚度取40米,估算滑坡体的体积(3)在图中找出滑坡壁、滑坡床、滑坡阶地、滑坡鼓丘、滑坡洼地,并标注在图上(4)分析洒勒山滑坡形成的因素有哪些?哪些是主要的?说明判断的依据。
地貌与第四纪地质学实习报告
地貌与第四纪地质学实习09农资环一班贾晨曦09128007一、实习目的1、为了贯彻课堂教学与野外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初步掌握对一个地区自然地理进行综合调查分析的方法2、认识第四纪堆积物的类型、成因,能够简单分析实习地区的地貌发育过程,培养认识和分析地貌的能力以及学习地貌野外实习的基本方法;了解植物群落与环境的关系,认识植物群落在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分布规律。
3、对实习地点土壤类型和成因简单调查和分析。
二、实习内容1、实习时间:2012年5月15日、16日、17日(每天一地);2、实习地点:合肥下派河入巢湖河口、肥西县紫蓬山、南淝河节制闸段滁河河滩地;3、实习老师:周俊、朱江、徐启荣老师等及农资环09级部分学生。
三、实习过程1、下派河河口三角洲派河:派河源出肥西县江淮分水岭枣林岗及紫蓬山脉北麓。
东南向流,自枣林岗经城西桥、三官庙、上派镇、中派河,于下派河注入巢湖,全长60公里,流域面积584平方公里。
三官庙以上为高丘区(地面高程25-65米),三官庙以下为低丘区(地面高程15-25米),沿河两岸为一狭长的平畈圩区(地面高程7.5-15米)。
上派镇至入巢湖口,河道经1987年整治后,已由原长25公里缩短为19公里,老大桥以上河底宽30米,老大桥以下河底宽40米,河底高程5米,比降1/5000,两岸堤顶高程均为15-13.5米,顶宽6米。
1984年上派镇最高洪水位达到14.89米。
我们实习的派河河口位于巢湖西区,下车后即到巢湖湿地,因为保护需要,基本没有农作物种植,派河两岸以及巢湖岸边生长着一些人为或自然生长的高大乔木,据我观察大多为白杨树,有部分梧桐树,另外派河两岸生长着一些芦苇以及低矮灌木,环湖路的两侧生长着一些低矮灌木,环湖路靠近巢湖的湖滩地上没有作物种植,大部分地方湖水退后长满了野草。
(河滩地:是指大的河流经过流域的河边由于泥沙沉积而形成的天然滩涂土地。
7《地貌学》实验指导书
《地貌学》实验指导书地貌是组成自然地理环境的基本要素。
课堂上讲授的地貌知识,一般是各种地貌类型的典型特征,地貌形成和发展最一般、最普遍的原理,是高度概括归纳、模式化的结果,具有高度的抽象性、理论性。
实际上,地貌的类型众多、形态各异、成因复杂、规模大小悬殊,往往与课本上介绍的有很大差别,学生不容易识别。
通过实习有利于把抽象的理论与真实的地貌形态和过程结合起来,巩固和理解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培养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实际观察技能。
地貌课堂实习,主要是利用地貌模型、地形图、航空像片、卫星像片等,观察和判读典型的地貌形态,识别地貌类型及其组合,推断地貌的成因及其形成过程。
地貌野外实习,往往选定几个典型地区作为相对固定的实习地点,并由指导教师介绍实习地区的地质、地貌概况,使学生对实习地区有一个总体认识,以利于通过野外实习启发、培养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
课堂实习需要的资料和用具,包括地形图、航空像片、卫星像片、立体镜、描图纸、铅笔、三角尺、圆规等;野外实习需要的资料和用具,包括地形图、地质罗盘、放大镜、地质锤、气压高度计、望远镜、照相机、皮尺、野外记录本等。
配合地貌教学需要,本实验指导书选编了地形图地貌判读、航空像片地貌判读,以及一些常见地貌类型的野外实习观察和室内航片、卫片判读,以帮助学生巩固和掌握基本地貌知识,学会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1. 地形图的地貌判读1.1目的与要求通过实习初步掌握地形图的地貌判读方法。
学会从地形图上读出图面范围内的地形大势,地表形态的各种特征,初步确定野外观察的主要路线、地点和内容。
1.2主要内容(1)熟悉地形图中的图式符号,了解不同符号所反映的地形、地物及其数量与质量的特征。
(2)熟悉各种类型地貌形态、形态组合、成因类型及相应物质组成的具体特征;(3)分析与各种地貌形态对应的地形等高线典型图式。
1.3仪器用品:地形图1.4原理方法地形图是地貌研究的重要工具,地形图的地貌判读,就是从等高线形式的变化出发,利用等高线形式与地貌形态间的对应关系、等高线形式变化与地貌形态类型组合的一致性,分析地貌形态与形态类型组合,判译地貌形态成因类型及物质组成。
地貌及第四纪实习报告
地貌及第四纪实习报告一、实习概况地貌及第四纪实习是地质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旨在通过野外实地考察,巩固和深化对地貌及第四纪地质学理论的认识,掌握地貌及第四纪地质调查的基本方法和技能。
本次实习于2023年6月1日至6月10日在我国某地质公园进行,实习内容包括地貌观察、第四纪地层划分、构造分析等。
二、实习内容1.地貌观察实习地点的地貌类型主要有山地、盆地、峡谷、河谷等。
通过实地观察,我们对各种地貌类型的成因、特征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例如,山地地貌主要由地壳运动和侵蚀作用形成,具有陡峭的山坡和相对平缓的山顶;盆地地貌则是由于地壳下沉和河流冲积作用形成,具有平坦的地面和丰富的水资源。
2.第四纪地层划分实习过程中,我们对实习地点的第四纪地层进行了详细划分。
通过观察地层的岩性、颜色、厚度、化石等特征,识别出不同地层的时代和环境。
例如,某地层呈红色,质地较软,含有大量化石,判断为上新世红层;另一地层呈灰色,质地较硬,含有少量化石,判断为晚更新世灰层。
3.构造分析实习地点的构造复杂,包括断裂、褶皱等。
我们通过观察构造的产状、走向、倾向等特征,分析了构造的形成和发展过程。
例如,某断裂带呈 NW-SE 走向,断层面清晰,断层泥较新,判断为近期活动断裂;另一褶皱带呈 NE-SW 走向,褶皱紧密,轴面倾向 NW,判断为燕山期褶皱。
三、实习收获通过本次实习,我们系统地学习了地貌及第四纪地质学的基本知识和实地调查方法,提高了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实习过程中的团队协作、吃苦耐劳的精神也得到了锻炼。
具体收获如下:1.掌握了地貌及第四纪地质学的基本理论,如地貌成因、地层划分、构造分析等。
2.学会了地貌及第四纪地质调查的基本方法,如野外观察、采样、实验分析等。
3.提高了地理信息系统(GIS)在地质调查中的应用能力,如地层划分、构造分析等。
4.培养了团队合作精神和吃苦耐劳的品质,为今后从事地质工作奠定了基础。
四、实习总结本次地貌及第四纪实习让我们在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方面取得了显著提高。
地质大《地貌学及第四纪地质学》教学大纲
《地貌学及第四纪地质学》教学大纲课程名称:地貌学及第四纪地质学适用专业:资源勘查工程总学时:32 理论学时:32编写人:审订人: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地貌学及第四纪地质学》是资源勘查工程专业的一门专业限选课。
本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在修完《普通地质学》与《构造地质学》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地球在第四纪的基本地质特征及其研究方法,为今后进行综合性的地质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课程内容与学时分配第一章概论4学时第四纪地质学与地貌学的研究内容;第四纪地质历史的基本特点、地形的形态、发展与成因及命名;地形和第四纪堆积物的成因分类第二章风化作用对地貌的影响、残积物及古土壤 1学时风化作用对地貌的影响;影响风化作用的因素;风化壳的类型;残积物的特点;古土壤第三章重力地貌及其堆积物 1学时定义与分类;地形与堆积物及发展演化第四章流水地貌及堆积物 2学时表流、洪流、河流地貌及冲积物;河流阶地;水系与河流类型第五章岩溶地貌及其堆积物 2学时岩溶及其发育条件;岩溶堆积物;岩溶地形的研究第六章海滨、湖沼地貌及其堆积物 2学时第七章冰川地貌及其堆积物 2学时山岳冰川、大陆冰川地貌及其堆积物;冰缘、冻土地形与堆积物第八章风力地貌及堆积物 2学时风沙作用与地貌;风积物;荒漠类型;黄土及地貌第九章构造地形、火山地形与堆积物 2学时第十章第四纪生物界及其地层意义 4学时第四纪哺乳动物群;无脊椎动物群;植物群;古人类与古文化第十一章第四纪气候变化与第四纪年代学 2学时气候变化的证据、原因及地层学意义;相对年龄测定法;第四纪年代学第十二章第四纪地层 6学时第四纪地应划分与前第四纪地层划分;中国第四纪地层第十三章第四纪地质及地貌学的研究方法与制图 2学时三、基本要求1、掌握第四纪地质及地貌的基本研究方法;2、掌握第四纪地质与地貌的基本类型及地质演化;3、了解第四纪生物特征,掌握中国第四纪地层基本特征。
四、大纲说明本课程的重点在第四、五、六、八、十二章的基本内容,以理论讲授为主,本应配合的适当的实践教学,但因学时少,故在教学中将实践内容适当的柔合在一起进行讲授。
地质地貌实习指导书
《地质地貌学》教学实习指导书地质地貌学是环境科学专业的基础课,又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
无论是解决生产实践问题,还是进行地质、地貌学的理论研究,都要通过野外调查,以获得大量的实际资料作为工作的依据。
因此,野外教学实习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一方面是对课堂讲授基本理论的检验,达到巩固理论知识的目的;另一方面又是对基本方法的实际操作训练,熟悉和掌握野外调查、资料整理、报告编写的基本方法与程序,达到具有独立工作能力的培养目标。
一、实习准备野外教学不同于校内课堂教学,内容多、时间紧,再加上一些不可预知的因素,为了防止发生不必要的意外,因此要作好实习前的各项准备工作。
(一)学习资料及文具实习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的补充环节,外出应带上教学用课本(或讲义),以方便随时复习、查看;带好“实习指导书”,以明确实习的目的与内容;备好自己常用文具、记录纸或记录本等。
(二)实习仪器及用品地质罗盘地质锤地质包检验用稀盐酸放大镜海拔仪(或GPS)钢卷尺和布卷尺调查区1/10000地形图、图板、图钉专用记录本采集样品用具:铲、刀、样品袋、土盒等。
(三)生活用品个人生活用品尽量从简,注意天气变化,带上外套、防晒、防雨用具,穿适宜于野外活动的衣服与鞋子;再备适量常用药品,以保证实习正常进行。
二、实习纪律要求1、提前划分5-8人左右的小组,每班4组,每组指定一人为小组长配合教师管理学生。
2、遵守纪律,服从安排,文明礼貌,团结互助,表现出我校学生良好的道德修养和精神风貌。
3、认真听取老师的讲解,作好实习记录。
4、统一行动,严格遵守作息时间,有事外出必须向带队老师请假。
5、注意安全,防止意外事故的发生,遇重大情况或特殊问题及时向带队老师报告。
三、实习日程安排以教学实习计划为准,包括野外观测与室内作业两部分。
四、实习的基本内容与方法(一)地质观测1、观测内容:三大类岩石、地质构造、黄土的垂直剖面、岩层产状、地层的接触关系等。
2、观测方法:在选好的天然露头(沟壁、陡坎或土坑),根据宏观和细微的特征,将剖面分成若干层,然后分层观测:1)沉积物颜色:干、湿颜色及次生色2)岩性3)结构、构造、产状(对产状进行测量)、层理性质、特殊结构、构造4)厚度及其它测量:分层测量、分析成因的测量等。
第四纪地质学及地貌学工作方法
常见的剖面图包括: (1)实测剖面图 实测剖面图应在对工作区有相当的了解后,选择地貌形态较完整,地貌类型和第四纪地层层序较齐全,剖面露头良好的具有代表性的地点。剖面线一般均横切过不同的地貌单元。照顾到实际分布情况,剖面线可适当转折。剖面线的实际位置应准确地标注在地貌图或第四纪地质图中。测制剖面线一般使用皮尺、罗盘、手持水准仪等简单测量工具,但在一些重要工区,如水电站厂房区要求的精度高,须采用经纬仪等进行测量。
10.1 第四纪地质学及地貌学的野外调查
第四纪地质学及地貌学的研究分为野外和室内两部分。野外是最基本的、最重要的方法,是取得第一手资料的可靠保证;室内研究法是通过各种实验手段对野外所取得的地质样品作成分、结构、沉积年代等各种测试,提供定性和定量的科学数据。
10.1.1 调查路线和调查点的布置 (1)调查路线的布置 统一布置 由于地貌形态和第四纪沉积物在成因上密切关联,决定其研究目的、对象和方法上有许多相似之处,调查路线应统一布署。 有目的、有重点地布置 调查路线应在全面分析基础资料(航片、地形图和其它资料(如已有的各种比例尺的区域地质图))基础上,既要考虑填图要求又要考虑已有的研究程度及研究区块地貌及第四纪地质的复杂程度。
面构造有波痕、泥裂;层间构造有水平层理、斜层理和交错层理等;⑤风化现象,描述风化层次及古风化壳;⑥坚实程度,在工程地质勘察中用密实、中密和稍密来描述,如有胶结,须指明是胶结、半胶结、微胶结和胶结类型(如钙质、铁质、泥质等);⑦素描、摄影及取样,剖面的素描或摄影能直观地将实际内容展示出来,取样包括定向取样,它是对研究对象进行进一步研究的基础。
10.1 第四纪地质学及地貌学的野外调查 10.1.1 调查路线和调查点的布置 10.1.2 调查点的记录内容和要求 10.2 地貌和第四纪地质制图 10.2.1 地貌及第四纪地质剖面图 10.2.2 地貌类型图 10.2.3 第四纪地质图
地貌学及第四纪地质学课程设计
地貌学及第四纪地质学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掌握基本的地貌学概念,理解地貌发育的基本规律;•熟悉第四纪地质学研究的基本内容和方法,了解全球第四纪气候变化的历史;•能够运用基本的地貌学和第四纪地质学知识进行实地调查和分析。
二、课程大纲第一章地貌学概论•地貌学的基本概念和定义•地貌分类及其特征•地貌发育的基本规律•地理信息系统在地貌学研究中的应用第二章风蚀地貌•风力作用及其形成的地貌•沙丘形态与分类•风蚀地貌的形成机制和地理分布•典型风蚀地貌的案例第三章水蚀地貌•水力作用及其形成的地貌•河流地貌的分类和特征•湖泊地貌的分类和特征•水蚀地貌的形成机制和地理分布•典型水蚀地貌的案例第四章冰蚀地貌•冰川的定义和分类•冰蚀地貌的形成机制和地理分布•冰蚀地貌的形态和特征•冰川的退缩和冰后地貌的形成•典型冰蚀地貌的案例第五章第四纪地质学•第四纪的概念和分类•第四纪气候变化与全球环境的演变•第四纪地质事件和地层划分•第四纪地层的形成和意义•全球各地典型第四纪地层的案例第六章实地调查和研究方法•实地调查的基本方法和技巧•测量和制图的基本技能•资料的搜集和整理•实地调查和研究案例的分析和报告三、教学方法•讲授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包括理论讲解、案例分析、实地调查等环节;•组织学生参加地貌学、第四纪地质学等领域的学术会议和考察活动;•鼓励学生组织小组形式开展实地调查和研究,并撰写报告和汇报。
四、考核方式•平时成绩(包括出勤、作业、实验等)占总评成绩的20%;•中期考试占总评成绩的30%;•期末考试占总评成绩的50%;•将学生实地调查和研究的报告和汇报作为考核的重要依据。
五、教材和参考书目主要教材•《地貌学导论》•《第四纪地质学》参考书目•《全球环境变迁——第四纪的特征与影响》•《地貌学实习教程》•《地理信息系统在地貌学中的应用》六、课程总结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掌握地貌学和第四纪地质学的基本概念和方法,加深理解地球表面的形成和演化规律,提高实地调查和研究的能力。
地貌学及第四纪地质学教学大纲
《地貌学及第四纪地质学》教学大纲课程代码:070622015课程名称:地貌学及第四纪地质学课程英文名称:Geomorphology and Quaternary Geology课内学时:32学分:2编写人:程新民一、课程目的与要求是使学生掌握与矿产、水文、工程、环境地质、等有关的地貌与第四纪地质基本知识的同时,对第四纪环境的气候与海平面变化、动植物群的演变与人类发展和新构造情况也有一定程度的了解,以利于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二、课程简介:地貌学及第四纪地质学是以第四纪地质学和地貌学基本知识为主体,并吸收沉积学、自然地理学、古气候学、古植物学、新构造运动学和地质年代学等有关知识组成的一门综合课程。
第四纪地质学是研究距今二三百万年内第四纪的沉积物、生物、气候、地层、新构造运动和地壳发展历史规律的科学。
地貌学是研究地表形态特征、成因、分布和形成发展规律的学科。
两者都以地表自然环境的重要及其演变历史为研究对象,都是研究地表环境的学科,常以不同的角度研究同一问题,研究结果互相补充,关系十分密切,具有多种理论与应用实际价值。
课程英文简介:The Geomorphology and Quaternary Geology is a synthesize curriculum ,including the Sedimentary ,the physical Geology ,the old Climatology ,the Palaeoantology the Newtectonism ,the Geology Chronology and so on. The basic knowledge of geology is its main parts. The Quaternary Geology is a discipline which studies the sediment, biology ,climate ,stratigraphy ,neotectiontic movement and history development regularity of the Earth’s crust about two or three million years .The Geomorphology is a discipline which studies the surface form, feature ,factor ,distribution and so on. Both the Geomorphology and the Quaternary Geology look on the surface natural environment and their evolution history as their research object. They also study identical problem from distinct angle. Their research results are mutually supplement and very intimate with a lot of theories and practical application values.三、课程内容与学时安排(一)课程安排第一章绪论 2学时第二章第四纪、地貌和地球环境变化概述 2学时第三章风化和重力地貌与堆积作用 2学时第四章流水、湖泊沼泽地貌与沉积物 2 学时第五章岩溶地貌与岩溶堆积物 2学时第六章冰川和冻土地貌与堆积物 2学时第七章风力地貌和堆积物与黄土 2学时第八章海洋与海岸带地貌和沉积物 2学时第九章第四纪沉积物年龄测方法 2学时第十章第四纪气候与海平面升降 2学时第十一章第四纪生物与古人类演化 2学时第十二章第四纪地层 2学时第十三章新构造运动 2学时(二)实验课程安排实验1:航、卫片的构造与冰川地貌观察 2学时实验2:航、卫片的流水地貌的观察 2学时实验3:早更新世哺乳动物化石鉴定 2学时实验4:晚更新世哺乳动物化石鉴定 2学时四、教学参考书曹伯勋《地貌及第四纪地质学[M]》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 1995《地貌学及第四纪地质学》实验教学大纲(1)课程名称:《地貌学及第四纪地质学》实验课(不独立设课)(2)课程代码:070622015(3)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4)所属学科:地理科学(5)实验总学时:8学时(6)判定实验教学大纲的依据:自编教学大纲(7)本课程中实验教学在培养实验能力的地位和作用:地貌学及第四纪地质学要求学生在航、卫片中认识构造地貌、冰川地貌及流水地貌,同时认识第四纪地层中常见的哺乳动物化石。
《第四纪地质学与地貌学》课程笔记
《第四纪地质学与地貌学》课程笔记第一章:第四纪地质与地貌学概论一、第四纪地质与地貌学基本概念1. 第四纪的定义第四纪是地质历史上最新的一个时期,开始于大约258万年前,一直持续到现在。
这个时期以全球性的气候波动、冰期和间冰期的交替、哺乳动物的快速演化以及人类的出现和文明的发展为特征。
2. 第四纪地质学第四纪地质学是研究第四纪时期地质现象和过程的学科,包括冰川作用、海平面变化、沉积物特征、地壳运动、火山活动等。
3. 第四纪地貌学第四纪地貌学关注的是第四纪期间地表形态的形成、发展和变化,以及这些形态与地质构造、气候、水文和生物过程的相互关系。
二、第四纪地质与地貌学研究意义1. 环境演变研究第四纪地质与地貌学有助于我们理解地球环境在过去数百万年中的演变过程,这对于预测未来环境变化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具有重要意义。
2. 资源开发第四纪沉积物中蕴含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如地下水、煤炭、石油、天然气、金属和非金属矿床等。
研究这些资源的分布和形成条件对于资源勘探和开发至关重要。
3. 人类活动第四纪地质与地貌学研究为人类活动提供了背景信息,包括城市规划、灾害防治、农业布局、历史考古等。
三、地貌学的基本知识1. 地貌形态- 侵蚀地貌:由水流、风力、冰川等侵蚀作用形成的地貌,如峡谷、峭壁、峰林。
- 堆积地貌:由沉积物堆积形成的地貌,如沙丘、三角洲、冲积扇。
- 构造地貌:由地壳运动形成的地貌,如褶皱山脉、断层崖。
- 火山地貌:由火山活动形成的地貌,如火山锥、火山口。
- 冰川地貌:由冰川作用形成的地貌,如冰川槽谷、冰斗、角峰。
2. 地貌成因与发展- 内力作用: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地震等地球内部力量导致的地貌变化。
- 外力作用:风化、侵蚀、搬运、沉积等地球外部力量作用下的地貌形成。
- 生物作用:生物活动对地貌形态的影响,如植物根系侵蚀、动物挖掘等。
3. 地貌发育的地带性- 山地地貌:通常分布在板块边缘,如喜马拉雅山脉、安第斯山脉。
地貌学与第四纪地质学 (1)
(3)、河床平衡剖面:在河流长期作用下,河床纵剖面发展到一定阶段时,就趋向于平衡,这时的纵剖面称为平衡剖面。所谓平衡主要是指“动力平衡”,平衡时的河流侵蚀力与河床阻力相等,即河流既不侵蚀,也不堆积,水流动力正好消耗在搬运泥沙和克服水流内外摩擦阻力上,此时由河流上游带来的泥沙等于河流带走的泥沙,即冲淤平衡。
八、河谷地貌的组成因素河谷由谷坡和谷底两大部分组成 谷底由河床及河漫滩组成 河床是河谷中最低部分 它有经常性的水流 在它两侧为高起的河漫滩 它只是在洪水泛滥时才被淹
一.试述河漫滩的形成过程
河漫滩(Floodplain)是河流发育过程中的产物,它是河流侧向侵蚀和河床横向迁移过程中形成的。
最原始的河漫滩出现在年青时期的V形谷内,由于河流的侧向侵蚀,使谷坡逐渐后退,谷底开始展宽,在河弯的凸岸处形成狭窄的和由粗大砾石所组成的雏形滨河床浅滩。
七、环流及其对河床地貌的发育的影响单向环流作用下 凹岸表流集中而且下沉 能量增大 一方面使河岸受到侵蚀后退 另一方面河底也冲成深槽 而凸岸是底流上升处 加上水流分散 能量减少 因而发生堆积形成边滩 上下游两个深槽之间 同样是底流上升处 也同样发生堆积形成浅滩 浅滩多半是洪淤、枯冲 而深槽则洪冲、枯淤。
随着侧向侵蚀作用的不断进行,凹岸继续后退,凸岸处雏形浅滩不断扩大加高,以致在河流平水期也大片露出,发展成为雏形河漫滩。
雏形河漫滩形成以后,谷底进一步扩宽,滩面再度淤高,洪水时由于滩面水深变浅而流速减小,洪水中的大量悬移质就可以在那里沉积下来,构成由粉沙及粘土组成的沉积层,形成真正的河漫滩。
二.何谓河流冲积物的二元相结构
地貌学及第四纪地质学
16
现在全球平均温度
14
12
石炭-二叠纪
10
冰期?
小冰期 Little ice age
中世纪暖期 Mediaeval wam period
8
前寒武纪冰期?
第四纪
1010 109 108 107 106 105 104 103 102 101 100
(Ma)
(ka)
(a)
年代
2.第四纪的基本特点(4)
第四纪沉积物特征及其研究
第一部分:第四纪基本特征 第二部分:第四纪沉积物研究 第三部分:第四纪钻孔钻孔资
料整理及分析
第一部分:第四纪基本特征
第四纪与第四纪地质学 第四纪的基本特点 为什么设立第四纪
1.第四纪与第四纪地质学
第四纪(Quaternary )——是地球发展的最
近的一个地质时代。国际上认为是距今1.8Ma, 我国将第四纪的下限定在距今2.6Ma
3、为什么设立第四纪—实际意义(2)
地质灾害防治。地震、火山等内力 地质灾害与第四纪地壳运动有关; 崩塌、滑坡、泥石流、塌陷等外力 地质灾害则与沉积物岩性、结构、 构造以及地貌条件有关。因此,预 测、预报和治理地质灾害都会用到 地貌学和第四纪地质学的知识。
3、为什么设立第四纪—实际意义(3)
环境保护。水土流失防治、核肥料 处理、垃圾埋藏地选择、地下水污 染防治等,都要用到地貌和第四纪 地质学的知识。
3、为什么设立第四纪—实际意义(4)
资源开发。砂矿(如砂金、金刚石、 锡石等)、化学矿(如岩矿、硼矿、 钾矿等)、建筑材料(砂、砾石、 黏土)以及地下水资源等,往往分 布在一定的地貌单元内,赋存于不 同时期不同成因类型的第四纪沉积 物中。
第四纪地质学与地貌学教学设计
第四纪地质学与地貌学教学设计1.引言第四纪地质学是研究过去200万年至今的地质过程和地貌形态及其关系的学科,是地球科学的重要分支。
地质学和地貌学是学生接触自然的契机,也是培养学生自然科学素养的重要途径。
本篇文档旨在探讨第四纪地质学和地貌学的教学设计,以期提高教育教学的效果。
2.教学目标通过教学,学生应该达到以下目标:•掌握地质时代和地质年代表达方式;•了解第四纪地质学和地貌学的基本理论和实践;•掌握基本的地质力学知识和地貌地形认识;•了解地球历史演化和气候变化的关系。
3.教学内容3.1 第四纪地质学概述•第四纪地质时代的划分;•地壳变形的基本概念;•地质面和地层对地壳变形的响应。
3.2 地貌学概述•岩溶地貌的形成和发育特征;•水文地貌和冰川地貌的形成和发展;•风蚀和沙漠地貌的形成和发展。
3.3 第四纪地质与地貌的联系•第四纪冰期的地质事件;•冰川的形成、发展和消退;•地壳变形和冰川变化的关系。
4.教学方法教学采用讲授和实验相结合的方式。
讲授部分主要通过PPT、图表、案例展示等方式进行;实验部分要求学生在实验室中探究出地质和地貌的规律,合理地分析和解决问题。
5.教学评估课程结束后,需要进行教学评估,其主要内容包括两部分:5.1 学生个人评估对学生进行个人能力评估,包括知识掌握情况、实验操作能力、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等方面进行评估。
5.2 教学效果评估对本次教学进行总体评估,评估指标包括课堂效果、教材有效性、实验安排合理性、教学过程中的秩序和规范等方面。
6.教学反思本次教学设计中,我们强调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但存在一些不足之处,需要进一步反思和改进:•教学内容的设计可以更具体和实用,更符合学生的需求和兴趣;•实验环节的安排可以更加详细和周全,充分考虑实验室条件和学生技能水平;•教学评估可以更加科学和全面,包括学生动态评估和教师反思评估等多方面考虑。
7.结论第四纪地质学和地貌学是学生接触自然的重要途径,是培养学生自然科学素养的必经之路,教学设计的合理性和实用性对提高教育教学的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第四纪地质学与地貌学》课程笔记 (2)
《第四纪地质学与地貌学》课程笔记第一章:第四纪地质学与地貌学概述一、第四纪地质学概述1. 定义与时间范围- 第四纪地质学:研究地球表层在第四纪时期(约258万年前至今)的地质现象、过程及其规律的学科。
- 第四纪:是地球历史上最新的一个地质时代,分为早更新世、中更新世、晚更新世和全新世。
2. 研究内容- 第四纪地质年代划分:基于地质事件、生物地层、同位素地层等方法,对第四纪进行详细划分。
- 第四纪地层对比:研究不同地区第四纪地层的相互关系,进行地层对比。
- 第四纪气候变化:探讨第四纪期间气候的周期性变化、重大气候事件及其对环境的影响。
- 第四纪生物群演变:研究第四纪生物群落的演替、灭绝与新生。
- 第四纪沉积学与沉积环境:分析第四纪沉积物的类型、特征、分布及其形成环境。
- 第四纪地貌:研究第四纪期间地貌的形成、演化及其与地质构造、气候、生物等因素的关系。
- 人类活动对第四纪地质环境的影响:探讨人类活动如何改变地质环境,以及这些变化的地质记录。
3. 研究方法- 地质调查与观测:包括野外考察、剖面测量、岩心取样等。
- 地球化学分析:利用元素、同位素等地球化学指标,研究地质过程。
- 古生物学研究:通过化石分析,重建古环境和生物演化历史。
- 同位素地质学:利用放射性同位素和稳定同位素,测定地质年龄和追踪物质循环。
- 遥感与GIS技术:通过卫星遥感图像和地理信息系统,分析地表形态和地质现象。
二、地貌学概述1. 定义- 地貌学:研究地球表面形态、成因、分布及其发展规律的学科。
2. 研究内容- 地貌类型及特征:分类描述各种地貌形态,如山地、平原、丘陵等。
- 地貌形成过程及影响因素:探讨地貌形成的内外动力作用,如构造运动、水流、风力等。
- 地貌发育与演化:分析地貌随时间的演化过程及其控制因素。
- 地貌与人类活动的关系:研究人类活动对地貌的影响和地貌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3. 地貌分类- 按成因分类:构造地貌(如褶皱山脉、断层崖)、侵蚀地貌(如峡谷、河流阶地)、堆积地貌(如沙丘、三角洲)、气候地貌(如冰川地貌、风化地貌)、生物地貌(如珊瑚礁、泥炭沼泽)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貌学与第四纪地质学》
实验指导书
中国矿业大学资源与地球科学学院
2009.1
实验一坡地地貌(2学时)
1.说明
滑坡是山坡后退的重要过程之一,灾害性地貌的一种。
所给的滑坡实例是洒勒山,位于兰州市西南约65公里处,属黄土高原陇西地区的一部分。
附近出露的地层有:N2,微西倾的红色河湖相地层,以粘土层为主,夹薄层砂砾层;砂砾层含水,构成本区泉水来源。
N2之上是Q1-3的黄土层,最厚可达百余米(图1)
1.界线
2.坡积黄土
3.砂砾石层(河床相)
4.亚粘土(湖相)
5.砂砾和冲积黄土
6.马兰黄土
7.
黄土(Q1-2)8.红色粘土(N2)
T1-4 ---各级河流阶地P---河漫滩n1----河床n2-----人工河道
图1 那勒寺河洒勒山附近河谷剖面
洒勒山位于那勒寺河北岸,为东西向延伸的黄土梁,长3公里多。
其北岸是近直线型缓坡,南岸是凹坡。
那勒寺河河谷断续分布着4级基座阶地,,一级高3~5米,河漫滩高1~2米。
山的南坡不稳定,有大小不等、新老不一的滑坡、崩塌体存在。
1983年3月7日17时46分,南坡突然发生滑坡(图2、3),历时仅20~55秒,起始滑动的最低点在二级阶地前缘附近,最高点在梁脊,瞬间几千万立方米的土体迅速滑落,使近3Km2范围内的四个村庄、道路、3000多亩农田和一座水库毁于顷刻之间。
滑坡前一年多,梁脊出现裂隙,并不断扩大和增多。
1983年2月以来,裂隙扩展加快,山泉变混,水窖变形,3月3日起感到地动,夜间听到如牛吼般的“山鸣”,鸡犬出现异常。
于是,政府动员群众外迁。
尽管如此,仍死亡220多人,损失财产数十万元。
图2 洒勒山滑坡剖面图
1. 滑坡床界线
2.滑坡体堆积界线
3.滑坡影响带界线
4.滑坡洼地
5. 滑动前已存在的冲沟
6.村庄
7.滑动后找到的村庄、房屋位置
图3 洒勒山滑坡平面图
2.实验内容和要求
(1)掌握从平面图和剖面图上分析滑坡形态特征的方法
(2)辨认滑坡地貌各种次级类型
(3)熟悉滑坡形态计量的主要内容
(4)判断滑坡形成的主要因素和成因
3.讨论和分析
(1)滑坡的垂直滑距和水平滑距
(2)滑坡体平均厚度取40米,估算滑坡体的体积
(3)在图中找出滑坡壁、滑坡床、滑坡阶地、滑坡鼓丘、滑坡洼地,并标注在图上(4)分析洒勒山滑坡形成的因素有哪些?哪些是主要的?说明判断的根据。
1.说明
流水地貌的类型非常多,包括冲积扇、河漫滩、河流阶地、迂回扇、牛轭湖、河流裂点、深切河曲等。
共提供20多个立体像对,包括暂时性流水地貌、河谷地貌、河床地貌、河漫滩地貌以及流域地貌等。
不同的流水地貌类型所处的河流地段或者发育阶段是不同的,河流的平面形态也不同。
2.要求
选择6种不同的流水地貌类型进行观测和描述,包括立体像片中各种地貌单元的色调、形态测量特征、形态组合特征、所处的部位或者发育阶段,对各种流水地貌要仔细观察,注意其细节。
根据立体观察的结果,结合视差杆的使用,推断切割深度。
3.回答问题
(1)河谷分哪些部分,各部分的组成是什么?
(2)深切曲流时如何形成的,有何意义?
(3)河漫滩的形成过程分哪几个阶段?
(4)迂回扇是如何形成的,如何根据其形态判断古河流的流向?
1.说明
岩溶流水地貌的类型很,包括峰林、峰从、溶蚀洼地、岩溶漏斗、溶蚀盆地、干谷和盲谷等等。
共提供20多个立体像对,这些都是地表常见的岩溶类型,它们分别处于岩溶发育的不同阶段,这些地貌在将来会按照岩溶地貌的演化规律进一步发展,这就是岩溶地貌发育的阶段性。
2.要求
选择6种不同的岩溶地貌类型进行观测和描述,包括立体像片中各种地貌单元的色调、形态测量特征、形态组合特征、所处的发育阶段。
要求描述各种地貌类型的平面形态,并根据立体观察的结果,结合视差杆的使用,推断地貌的高度和坡度。
3.回答问题
(1)岩溶地貌形成的基本条件有哪些?
(2)影响岩溶发育的因素是什么?
(3)找出不同地区的立体像对,并比较不同地区岩溶发育的不同特点
(4)所给的立体像对都是地表的岩溶地貌类型,那么相片上反映不出来的地下岩溶地貌有哪些?
1.说明
在高纬极地和高山地区,年平均温度长年在0℃以下,大气降水几乎全为固态的雪花。
由于积雪长期不化并逐年加厚,因此经过一系列物理变化后就会形成具有可塑性的冰川冰,在自身压力作用下冰川冰沿着斜坡缓慢地流动,这种运动的冰体称作冰川。
根据形态和规模的不同,可将冰川划分为以下类型:
1. 大陆冰川
2.山岳冰川(1)冰斗冰川(2)悬冰川(3)山谷冰川
3.高原冰川
4.山麓冰川
根据冰川的物理性质,还可将其分为海洋性冰川和大陆性冰川。
所给的立体像对中的冰川均为现代冰川,以山岳冰川为主,也有少量的高原冰川。
冰川运动过程中所发生的侵蚀、搬运和堆积作用,形成各种类型的冰川地貌。
在对冰川地貌观察时,首先必须明确是哪一种冰川地貌。
所给的冰川地貌类型包括冰斗、刃脊和角峰、冰川槽谷、冰碛物、侧碛堤、终碛堤等。
2.要求
选择3种不同的冰川地貌类型进行观测和描述,包括立体像片中各种地貌单元的色调、形态测量特征、形态组合特征。
要求描述各种冰川地貌类型的平面形态,并根据立体观察的结果,结合视差杆的使用,推断冰斗的高度和坡度。
3.回答问题
(1)冰川形成的条件有哪些?
(2)常见的冰川侵蚀地貌有哪些?堆积地貌有哪些?
(3)冰斗的的基本组成是什么?在利用冰斗推断古雪线位置时应注意什么问题
1.说明
风力作用主要发生在干旱地区。
干旱区气候干燥,降水稀少,蒸发量大,蒸发量常超过降雨量几倍至几十倍。
地面植被极其稀疏,昼夜的温度变化也十分强烈,日温差可达35℃-50℃,白天太阳暴晒地表裸露的大片砂砾,岩屑和基岩地面,使地面温度剧增;入夜后气温迅速降低,因此昼夜温差引起的岩石热胀冷缩和盐类结晶撑裂等物理风化作用十分强烈,致使岩石崩解破碎,形成一片荒漠景象。
半干旱地区广泛发育黄土半干旱区,降水虽较干旱区有所增加,但降雨季节集中,片流和洪流的侵蚀强烈,不仅造成黄土区的大量水土流失而且形成了许多特殊的黄土地貌。
黄土地貌在西北地区的新疆、青海、甘肃、宁夏和内蒙等地有大面积的沙漠和戈壁分布,在陕西北部、甘肃的中部和东部、宁夏南部及山西西部等地黄土亦广泛发育。
所给的风成和黄土地貌多处于以上地区,风成地貌分为风蚀地貌和风积地貌,包括风蚀蘑菇、风蚀城堡、风蚀垄槽、风蚀洼地和各种类型的沙丘、沙陇。
黄土沟间地貌分为黄土塬、黄土梁和黄土峁。
2.要求
选择3种风成地貌和3种黄土地貌(黄土塬、黄土梁、黄土峁)分别进行观测和描述,包括立体像片中各种地貌单元的色调、形态测量特征、形态组合特征。
对于风成地貌中的沙丘,要对两侧的坡度进行比较,对于新月形沙丘和抛物线型沙丘要判断出风向。
3.回答问题
(1)风沙搬运的方式有哪些?
(2)风蚀地貌和风积地貌各有哪些类型?
(3)新月形沙丘和抛物线型沙丘分别是如何形成的?
(4)黄土的基本性质是什么?成因有哪些?
(5)什么是黄土滑坡?形成的条件是什么?
1.说明
陆地和海洋之间的接触地带称为海岸带。
海岸带的地貌是由波浪、潮汐、海流等海水动力和河水动力共同作用所形成的。
现代海岸带从陆向海方向可分为海岸、海滩和水下岸坡三个部分。
海岸地貌分为海蚀地貌和海积地貌。
常见的海蚀地貌有:
(1)海蚀穴与海蚀崖(2)海蚀平台与海蚀阶地(3)海蚀拱桥和海蚀柱
常见的海积地貌有:
(1)海滩与海岸沙堤(2)水下沙堤、离岸堤和泻湖(3)沙咀(4)连岛沙坝河口地貌主要观测和描述三角洲。
2.要求
选择2种海岸地貌和河口的三角洲地貌分别进行观测和描述,包括立体像片中各种地貌单元的色调、形态测量特征、形态组合特征。
3.回答问题
(1)影响海岸发育的因素有哪些?
(2)海水的运动方式有哪些?
(3)海岸地貌的类型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