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政治生活与哲学一轮复习集体备课教案

合集下载

XX届高三一轮复习《生活与哲学》教学案一体化【DOC范文整理】

XX届高三一轮复习《生活与哲学》教学案一体化【DOC范文整理】

XX届高三一轮复习《生活与哲学》教学案一体化第七课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目标导航】一、课标要求内容目标观察社会现象和自然现象,领会世界是普遍联系的,学会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解析事物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尝试用系统优化的方法安排工作。

提示与建议演示: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的实例。

如生物链的存在,病毒的出现与人口密度、生活习惯、环境之间的关系。

策划一个项目:如学习生活中的课程组合、经济生活中的资源配置,用系统优化的观点和方法制定实施方案,并说明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道理。

二、高考考点唯物辩证法: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联系的普遍性联系的客观性联系的多样性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整体和部分的关系系统优化方法【知识梳理】联系的普遍性含义:所谓联系就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事物的联系具有普遍性。

主要表现:,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

第二,每一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第三,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是一幅由种种联系交织起来的丰富多彩的画面,其中没有一个事物是孤立存在的。

联系具有客观性及要求联系的客观性是指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它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联系之所以是客观的,从根本上讲是因为事物的客观性决定了事物联系的客观性,具体说来,事物的联系就其与实践的关系来说可分为自在事物的联系与人为事物的联系。

联系的客观性要求我们,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

离开事物的真实联系,抓住事物的表面相似之处,主观臆造并不存在的联系,是诡辩论的一重要特征。

人与事物联系的关系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在人的意识之外独立存在。

人们虽然不能否定事物的客观联系,但可以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建立新的具体联系。

这充分体现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它使联系的具体形式更加多样了。

联系的多样性及表现世界上的事物千差万别,事物的联系也是多种多样的。

高三政治高考一轮复习教案《生活与哲学》第三单元知识结构(高度概括)

高三政治高考一轮复习教案《生活与哲学》第三单元知识结构(高度概括)
唯物
辩证
法的
本质
与核
心〔对
立统
一规
律〕
矛盾根本属性
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对立和统一的哲学范畴,即对立统一。矛盾的根本属性是同一性和斗争性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同一性内涵:①矛盾双方的互相依赖互为存在前提。②矛盾双方互相包含浸透,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
斗争性内涵:矛盾双方互相排斥、互相对立的属性。
关系:同一性以斗争性为前提;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并为同一性所制约。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由此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开展。
联络的条件
联络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客观的,但详细联络是相对的、有条件的。
用联络的观点看问题
坚持整体与局部的统一
原理
整体居于主导地位,整体统率着局部,具有局部所不具备的功能,整体的功能状态及其变化也会影响到局部;局部服从和效劳于整体,局部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关键局部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
方法

①树立全局观念,立足于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正确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的。
②同时必须重视局部的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开展推动整体的开展。
注意
整体的性质和功能,并不是构成它的各个要素的性质和功能的简单相加;整体功能不一定大于局部功能之和,只有当局部以合理、有序、优化的构造形成整体时,整体功能才大于局部功能之和。
方法论
①亲密关注变化开展着的实际,敢于打破与实际不相符合的成规陈述,敢于破除落后的思想观念;②注重研究新情况,擅长提出新问题,敢于寻找新思路,确立新观念,开拓新境界。
创新的作用
①任何社会的进步和开展,归根到底都与创切相关。②创新推动社会消费力的开展。③创新推动消费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④创新推动人类思维和文化的开展。⑤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隆兴隆的不竭动力,是一个政党永葆活力的源泉。创新是时代的引擎,是社会开展的动力。

2023届高三一轮复习《生活与哲学》教学案一体化 《求索真理的历程》

2023届高三一轮复习《生活与哲学》教学案一体化 《求索真理的历程》

2023届高三一轮复习《生活与哲学》教学案一体化《求索真理的历程》1.2023届高三一轮复习《生活与哲学》教学案一体化《求索真理的历程》篇1XX届高三一轮复习《生活与哲学》教学案一体化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目标导航】一、课标要求1.内容目标列举现实生活中的实例,阐明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揭示实践在发现真理、检验真理、发展真理过程中的重要作用,确信追求真理要与时俱进。

2.提示与建议(1)例如,过去人类探索自然和社会的历程,当前尚未破解的自然之谜和新出现的社会问题。

讨论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动力、目的和检验标准。

(2)追求真理的信念与坚持实践标准相统一,就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保持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

(3)撰文:《实践论》读后感。

二、高考考点1.实践:实践的概念实践的特点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3.真理:真理的客观性真理的具体性真理的条件性真理和谬误4.认识过程:认识的反复性认识的无限性【知识梳理】1.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原理内容】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真理性的认识对实践有推动作用。

【方法论】要求我们积极参加实践活动,坚持理论联系实际。

2.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原理【原理内容】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方法论】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知识体系】实践的含义实践及其特点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实践的三个特点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真理的客观性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认识具有反复性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认识具有无限性【重难点释疑】误区1:实践是人类特有的活动,因此,人的一切活动都是实践。

政治必修4《生活与哲学》一轮复习教学案

政治必修4《生活与哲学》一轮复习教学案

政治必修4《生活与哲学》一轮复习教学案002 第二课百舸争流的思想东台中学高三政治备课组[高考考点]1.理解: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两方面的内容2.了解: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3.理解: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及其三种基本历史形态4.理解: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及其两种基本形态[应知应会]一、哲学的基本问题1.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它包括哪两个方面的内容?2.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二、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1.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是什么?2.什么是唯物主义(或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是什么)?唯物主义有哪三种基本历史形态?怎样正确认识这三种基本形态?3.什么是唯心主义(或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是什么)?唯心主义有哪两种基本形态?4.唯物主义、唯心主义和辩证法、形而上学的关系是怎样的?[释疑解惑]“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不能等同于“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1)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物质和意识哪个是世界的本原,谁决定谁;二是意识能否反映物质。

(2)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也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物质决定意识,二是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包括意识对物质具有巨大的反作用,但意识的反作用再大,也要受物质决定作用的制约。

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属于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哲学基本问题的回答。

(3)哲学的基本问题是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而不是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问题。

[能力训练]一、单项选择题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A.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B.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C.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D.思维与存在谁决定谁的问题2.下列各项属于哲学基本问题内容的是①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②思维和存在是否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③思维和存在是否具有同一性④思维能否正确地反映存在A.①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3.在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上,如果认为思维和存在没有同一性,则这种观点属于A.唯物主义 B.唯心主义 C.不可知论 D.形而上学4.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是A.是否承认存在决定思维 B.是否承认思维反映存在C.是否承认世界是可以被正确认识的 D.是否承认人能认识和改造世界5.划分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标准是A.思维决定存在的问题 B.存在决定思维的问题C.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D.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6.“你最好接受自己的长相。

2021年高考政治一轮复习:生活与哲学第五课把握思维的奥妙教学设计

2021年高考政治一轮复习:生活与哲学第五课把握思维的奥妙教学设计
(五)总结归纳,500字
1.教师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思维的基本形式、方法以及哲学中关于思维的理论。
2.强调本节课的重点,即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并指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难点。
3.倡导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实践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为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贡献力量。
3.强调逻辑思维的重要性,讲解逻辑思维的基本方法,如归纳、演绎等,并通过实例展示如何运用逻辑思维解决问题。
(三)学生小组讨论,500字
1.教师给出几个与生活密切相关的案例,要求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分析案例中涉及到的思维方法和哲学理论。
2.各小组针对案例进行思考、分析和讨论,形成共识,并准备汇报讨论成果。
一、导入新课
1.提问:思维在我们的生活中有什么作用?为什么我们需要了解思维的奥妙?
2.学生回答,教师总结:思维是我们认识世界、解决问题的工具,了解思维的奥妙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运用它,提高生活品质。
二、课堂讲解
1.讲解思维的本质与特征,引导学生理解思维的基本形式和思维方法。
2.介绍哲学中关于思维的基本理论,如唯物论、辩证法等,并结合生活实例进行分析。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节课所学内容,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布置以下作业:
1.请学生结合课堂所学,选取一个生活中的实例,分析其中涉及到的思维方法和哲学理论,并撰写一篇500字左右的案例分析报告。
2.设计一组关于逻辑思维方法的练习题,要求学生独立完成,旨在检验他们对逻辑思维方法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2.重点: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难点:引导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形成全面、深入的见解。
3.重点: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形成科学的世界观。

[教案] 政治 人教版 高三 生活与哲学第一轮复习教案(全套)第1课时 哲学前言

[教案] 政治 人教版 高三 生活与哲学第一轮复习教案(全套)第1课时 哲学前言

哲学前言教学目的:识记:哲学含义;理解: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为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培养学生从具体到抽象的归纳、概括等抽象思维能力。

重点、难点:哲学的含义;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目的;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教学方法:分析、归纳法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哲学的基本涵义1、哲学是智慧之学,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的概括和总结。

哲学与其它科学的关系是抽象与具体、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的关系。

如物质、规律等。

2、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

世界观是人们对世界(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的本质、状态等问题的根本观点和看法。

它一般不涉及具体的领域或学科。

如运动就是指万事万物的运动,而不是讲分子或特定物质的运动。

当用某种理论形式将世界观表现出来时,便形成了哲学。

可见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了的世界观。

零散、自发、缺乏理论论证的世界观,不是哲学。

因此哲学上所讲的世界观都是可以进行论证的。

3、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当世界观运用于实际之中去指导观察、分析、处理、解决问题时,它就具有了方法论的意义。

所谓方法论就是人们认识世界的改造世界的根本原则和根本方法。

因此运用哲学观点解决实际问题时便出现了"世界观--方法论--实际问题"的基本模式。

其中方法论作为"中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如:矛盾具有特殊性--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同学科应采用不同的学习方法。

二、哲学的产生哲学的产生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

1人类的两项基本活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人类要生存发展,就要进行生产活动,这就是说改造世界的活动。

在改造世界的活动中,产生了认识世界的需要,开始了认识世界的过程。

2 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过程中,形成了具体的科学人们在改造世界的活动中,了解了很多自然现象马克思主义哲学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1、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是伟大的认识工具。

2021年高考政治一轮复习:生活与哲学第五课把握思维的奥妙优秀教学案例

2021年高考政治一轮复习:生活与哲学第五课把握思维的奥妙优秀教学案例
五、案例亮点
1.生活实例导入:以学生生活中常见的手机依赖现象作为案例背景,使学生能够紧密联系生活实际,提高学生对知识点的认同感和学习兴趣。
2.小组合作学习: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同时也能够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创新。
3.问题导向:通过提问和引导,促使学生思考和探讨意识活动的特点、物质和意识的关系等哲学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设立评价机制,让学生对自己和他人的表现进行评价,培养学生的评价能力和批判精神。
3.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综合评价,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和建议。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利用多媒体展示手机依赖症的生活场景,如学生沉迷于手机,导致注意力分散、成绩下滑等现象。引导学生关注手机依赖对生活的影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反思与评价: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手机依赖行为进行反思,培养学生的自我认知和自我成长意识,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互相评价和反馈的平台。
5.实践性作业:布置实践性作业,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运用所学知识制定克服手机依赖的计划,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
这些亮点体现了本教学案例的人性化和实用性,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同时,这些亮点也体现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符合现代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的要求。
(三)小组合作
1.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2.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共同完成实践任务,如设计克服手机依赖的计划,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3.设立小组竞争机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政治必修4《生活与哲学》一轮复习教学案

政治必修4《生活与哲学》一轮复习教学案

政治必修4《生活与哲学》一轮复习教学案007 第七课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东台中学高三政治备课组[高考考点]1.了解:联系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一个总特征。

2.理解:联系的含义和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3.说明: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及其指导意义。

4.理解:系统优化的方法。

[应知应会]一、世界是普遍联系的1.什么是联系?2.为什么事物的联系具有普遍性?联系的普遍性原理的方法论意义是什么?3.什么是联系的客观性?联系的客观性原理有什么方法论指导意义?4.联系的多样性有哪些表现?联系的多样性原理有什么方法论指导意义?二、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5.整体和部分的辩证关系是怎样的?(整体和部分有什么区别和联系?)6.整体和部分的辩证关系原理有什么方法论指导意义?7.什么是系统?系统有哪些基本特征?8.怎样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有哪些要求?[释疑解惑]1.联系是普遍的并不意味着世界上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存在着联系。

联系的普遍性是指任何事物都与周围事物之间存在着联系,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是一幅由种种联系交织起来的丰富多彩的画面,其中没有一个事物是孤立存在的。

联系的普遍性并不是指世界上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存在着联系。

因为我们所说的联系都是具体的,有条件的,不是主观任意的,只有具备一定条件,事物之间才会产生某种联系。

2.联系是客观的并不意味着人对事物的联系是无能为力的。

联系是客观的,但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具体联系。

所谓人们可以改变事物联系的状态,只是改变了事物联系的具体形式或条件,而不是改变事物客观联系本身。

如果否定了事物联系的客观性,任何新的具体联系都不可能建立。

因为联系是有条件的,人们可以改变事物联系的方式和条件,积极利用有利的联系,避免不利联系的影响,趋利避害,为人类造福。

[教材修订]1.第54页导言第1句的后面加“的”。

2019届高三一轮复习《生活与哲学》教学案一体化 第一课 美好生活的向导

2019届高三一轮复习《生活与哲学》教学案一体化 第一课  美好生活的向导

2019届高三一轮复习《生活与哲学》教学案一体化第一课美好生活的向导教学目标1.了解生活与哲学的关系,探讨哲学对生活的指导作用;2.学习与掌握美好生活的准则和原则;3.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创新意识。

教学内容本节课介绍了生活与哲学的关系,探讨了美好生活的准则和原则。

教学过程1. 课堂导入教师可以通过提问师生关于美好生活的理解,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美好生活以及如何达到美好生活。

2. 生活与哲学的关系•生活是哲学的基础,哲学是生活的指导。

哲学通过思辨来指导人们的思考和行为,进而影响人们的生活方式。

•哲学与生活相互渗透,通过哲学的思考,可以帮助人们意识到自己的生活方式是否符合美好生活的准则。

3. 美好生活的准则和原则•美好生活的准则包括自由、公正、尊重和幸福。

自由是指个体根据自己的意愿和选择生活;公正是指对待他人应该公正和平等;尊重是指尊重他人的权利和尊严;幸福是个体对于自己生活所追求的满足和快乐。

•美好生活的原则包括理性思考、个体发展和社会和谐。

理性思考是指在面对问题时,要进行冷静、客观的分析和思考;个体发展是指个体应该积极发展自己的能力和兴趣;社会和谐是指个体与社会之间的和谐关系,要注重社会责任和公益事业。

4. 练习和讨论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自己对美好生活的理解和对应的准则和原则。

然后分组展示各组的讨论结果,并进行展示交流。

5. 总结教师对本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了生活与哲学的关系,以及美好生活的准则和原则。

课后作业1.阅读完整教材《生活与哲学》,了解更多关于生活与哲学的内容;2.进一步思考什么是美好生活,思考自己的生活是否符合美好生活的准则和原则,并撰写一篇500字的小论文。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思考美好生活的概念,进而介绍了生活与哲学的关系以及美好生活的准则和原则。

通过小组讨论和展示的形式,促使学生参与互动和思考,培养了他们的思辨能力和创新意识。

同时,通过课后作业的设计,进一步深化了学生对美好生活的理解和思考。

2020届高三一轮复习《生活与哲学》教学案一体化

2020届高三一轮复习《生活与哲学》教学案一体化

2020届高三一轮复习《生活与哲学》教学案一体化[TOC]一、教学目标1.理解生活与哲学的关系,认识哲学对生活的指导意义;2.掌握《生活与哲学》中的重点概念和重要观点;3.培养思辨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4.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综合素质。

二、教学内容1.生活与哲学的关系–生活是哲学的母体–哲学是生活理性的总结和指导–哲学对生活的指导意义2.什么是哲学–哲学的定义–哲学的特点–哲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3.哲学的基本问题–存在与本质的问题–知识与经验的问题–实践与价值的问题–自由与必然的问题–个体与整体的问题4.生活与哲学的关系探究–生活中的哲学问题–哲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哲学与科学、艺术、伦理的关系三、教学过程1. 生活与哲学的关系•生活是哲学的母体:生活是哲学研究的对象,哲学不能超越生活而研究生活之外的领域。

生活中的问题和困惑是哲学思考的起点。

•哲学是生活理性的总结和指导:哲学是对生活实践的反思与总结,它通过对生活中的各种问题进行思考和探索,为人们指引正确的生活道路。

•哲学对生活的指导意义:哲学能够帮助人们认清生活的意义和价值,引导人们正确对待生活中的困惑和挑战,培养积极健康的心态和生活态度。

2. 什么是哲学•哲学的定义:哲学是一门研究人类存在、认识、价值等问题的学科,通过思辨和逻辑思维方法,探究人生、世界以及宇宙的本质和规律。

•哲学的特点:–思辨性:哲学是通过思考和推理来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学科。

–综合性:哲学涉及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包括自然界、社会现象、人类思维等。

–深层次性:哲学致力于揭示问题的本质和规律,深入探讨思维方法和认识模式。

•哲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哲学与其他学科存在相互渗透和相互影响的关系,哲学不仅为其他学科提供方法论和理论基础,同时也从其他学科中汲取养料。

3. 哲学的基本问题•存在与本质的问题:哲学探究事物存在的本质和规律,讨论宇宙、世界以及人类自身存在的意义和价值。

•知识与经验的问题:哲学关注人类的认识过程和思维方式,探究人类认识世界的能力和限制,研究真理和知识的边界和范畴。

高三政治生活与哲学一轮复习集体备课教案

高三政治生活与哲学一轮复习集体备课教案

生活与哲学集体备课教案《哲学是什么哲学的基本问题》(主备人:七中耿德金审定:区高三政治中心组)一、考点展示了解哲学与生活的关系理解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理解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理解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两方面的内容二、考点诠释1.哲学与生活的关系(1)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2)人们创造哲学是为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需要例1.“人们远在知道什么是辩证法以前,就已经辩证地思考了。

”这说明A.辩证法是本来就客观存在的B.哲学就是辩证法C.思考的力量是巨大的D.哲学思想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例2.恩格斯说:“一切观点都来自经验,都是现实的反映—正确的或歪曲的反映。

”这说明A.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B.哲学观点都是正确的C.哲学的智慧是人们主观产生的D.学习哲学使人聪明例3.马克思说:“人在怎样的程度上学会改变自然界,人的智力就在怎样的程度上发展起来。

”这句话主要说明A.哲学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B.认识世界需要智慧C.哲学是从人们的主观情绪中凭空产生的D.改变自然界,需要发挥人的智力2.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1)世界观的含义(2)哲学的含义(3)方法论的含义(4)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关系3.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区别和联系)(注意:是共性和个性、一般和特殊的关系,而非整体和部分的关系)例4.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哲学要是不同科学接触,就会变成一个空架子;科学要是没有哲学,就是原始的混乱的东西。

”据此完成(1)一(2)题。

(1)爱因斯坦的这段话表明①哲学与各门具体科学是相互区别的②哲学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③哲学以各门具体科学为基础,又对具体科学的研究起指导作用④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2)爱因斯坦上段话中的科学指具体科学,那么哲学和各门具体科学的区别在于A.哲学是一个理论体系,具体科学不是理论体系B.哲学是世界观,具体科学是方法论C.哲学是社会知识的概括和总结,具体科学是自然科学知识的概括和总结D.哲学研究整个世界的共同性质、共同规律,具体科学研究的是世界某一特定领域的问题例5.达尔文的进化论不仅是生物学上的革命,还带来哲学史上的革命。

2021年高考政治一轮复习:生活与哲学第五课把握思维的奥妙教学设计

2021年高考政治一轮复习:生活与哲学第五课把握思维的奥妙教学设计
2.教学过程:
(1)教师以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解哲学基本问题,结合生活中的实例进行分析。
(2)学生跟随教师的讲解,认真做好笔记,对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
(3)教师针对学生的疑问进行解答,确保学生掌握哲学基本问题。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学内容: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哲学观点在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批判性思维。
教学活动:展示与哲学相关的现实生活案例,如科技发展、社会现象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现象背后的哲学问题。
2.理论讲解,深入浅出:以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解哲学基本概念和观点,帮助学生学基本概念和观点进行讲解,促进学生理解。
3.小组讨论,互动交流: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批判性思维。
(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交流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解决办法。
(3)教师进行课堂小结,强调重点知识,布置课后作业。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节课所学内容,提升学生的哲学素养,特布置以下作业:
1.请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选择一个哲学观点(如唯物主义、唯心主义等),分析该观点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并撰写一篇500字左右的心得体会。
教学活动:设计具有启发性的讨论题目,引导学生展开深入讨论,互相交流观点,提高思辨能力。
4.实践活动,学以致用:结合生活实际,设计实践活动,让学生将所学哲学知识运用到实际中。
教学活动: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撰写小论文等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运用哲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5.反思总结,提升素养: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进行反思总结,提升学生的哲学素养。
2.教学过程:
(1)教师呈现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现象背后是否存在哲学问题?
(2)学生分享观察到的现象,提出自己的疑问。

2019届高三一轮复习《生活与哲学》教学案一体化

2019届高三一轮复习《生活与哲学》教学案一体化

2019届高三一轮复习《生活与哲学》教学案一体化一、教学目标本教学案一体化旨在帮助2019届高三学生复习《生活与哲学》这门课程,帮助学生全面掌握课程的主要知识点和关键概念,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和哲学思维能力。

具体的教学目标如下:1.理解《生活与哲学》的基本概念和内涵;2.掌握哲学与人的生活的关系,以及哲学思维的基本方法;3.熟悉主要的哲学流派和思想家,了解其主要观点和思想;4.能够运用哲学思维分析生活中的问题,形成自己的思考和判断。

二、教学内容本教学案一体化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哲学的基本概念和内涵:–什么是哲学?–哲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哲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2.哲学与人的生活:–哲学与科学的区别与联系;–哲学与宗教的关系;–哲学与伦理道德的关系。

3.哲学思维的基本方法:–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正反对证;–真理与辩证法。

4.主要哲学流派和思想家:–古希腊哲学;–印度哲学;–中国哲学;–西方哲学。

5.哲学思考与生活问题:–生死与意义;–自由与责任;–人生的价值和意义。

三、教学方法为了达到上述教学目标,本教学案一体化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授课讲解:通过教师的讲解,向学生传授相关的知识和概念。

2.课堂讨论与互动:引导学生通过课堂讨论、小组活动等形式,积极参与课程讨论,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3.个案分析与解答:通过引导学生分析和解答个案问题,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4.课外拓展:鼓励学生在课外阅读相关的哲学书籍和资料,扩展他们的知识面和思维广度。

四、教学评价1.课堂表现评价:对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进行评价,包括参与度、问答能力、思维活跃度等。

2.作业评价:布置相关的作业,对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进行评价,包括作业的准确性、综合分析能力等。

3.考试评价:组织定期的测试和考试,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系统评价。

考试内容包括选择题、解答题等不同类型的题目,旨在全面考察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高考政治第一轮复习教案生活及哲学

高考政治第一轮复习教案生活及哲学

生活与哲学【全书基本框架】1、前言(致同学们)和第一单元:阐述哲学的一般知识。

(1)什么是哲学?(2)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哲学?2、第二单元和第三单元:阐述马哲的辩证唯物主义。

(1)辩证的唯物论:世界的本质是什么?(2)唯物的辩证法:世界的状态怎么样?(3)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如何处理人与世界的关系?3、第四单元:阐述马哲的历史唯物主义。

(1)社会历史观。

(2)价值观。

(3)人生观。

【全书基本框架图】【全书基本框架图说明】1、哲学思考的是人与世界的终极问题,即世界的本原是什么(从何处来)?世界的状态怎么样(向何处去)?如何处理人与世界(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关系?对这些终极问题的不同回答,形成了不同的哲学派别,而其中只有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一次完整地、科学地回答了上述问题,能够帮助我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2、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各个部分是有机统一的。

如唯物论中渗透着辩证法思想,辩证法中渗透着唯物论思想,认识论中又渗透着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

世界观决定历史观,世界观、历史观又决定着价值观和人生观,人生观又内在地包含着价值观(人生价值观)。

第一单元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单元特征】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我们时代精神的精华和思想智慧,是人类美好生活的向导。

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可以帮助我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我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少走弯路;可以帮助我们形成正确的思维方法,锻炼我们的思维能力,激发我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本单元主要是从学生身边的哲学入手,引导学生了解哲学是什么,哲学研究的基本问题是什么,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时代精神精华的重要特点是什么。

在以前的高考中,本单元主要是以选择题的形式进行考查,频繁考查的知识有:哲学的含义、哲学与世界观和方法论、哲学的基本问题、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形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等。

前瞻2010年高考,考生需要注意:1、对于古今中外著名唯心主义哲学家的经典论断,能够准确辨别是主观唯心主义还是客观唯心主义;2、结合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说明它们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

2021年高考政治一轮复习:生活与哲学第十课创新意识与社会进步教学设计

2021年高考政治一轮复习:生活与哲学第十课创新意识与社会进步教学设计
1.教师总结: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创新意识与社会进步的关系,以及培养创新意识的重要性。
2.学生反馈:邀请学生分享学习收获,了解他们对课堂内容的掌握程度,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解答。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强调创新对个人成长和社会进步的意义,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五、作业布置
1.选择题:设计一些与创新意识、社会进步相关的选择题,检验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2.问答题: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回答关于创新意识与社会进步的问题,培养他们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实践题:布置一道与创新实践活动相关的题目,让学生课后完成,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五)总结归纳,500字
在总结归纳环节,我将采取以下措施:
(2)引导学生学习哲学中关于创新的论之间的联系。
(3)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创新意识在各个领域的具体体现,提高学生对创新意识的认识。
3.实践活动,培养能力:
(1)设计创新实践活动,如创意设计、小发明等,鼓励学生动手实践,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内容
1.创新意识的含义与特点
(1)创新意识的含义:创新意识是指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能够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观点、创造新事物的观念和思维。
(2)创新意识的特点:独立性、批判性、开放性、进取性。
2.创新意识与社会进步的关系
(1)创新意识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从哲学角度分析,创新是事物发展的内在动力,是推动社会历史前进的根本原因。
(一)导入新课,500字
在导入新课环节,我将采用以下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1.提问方式:向学生提问:“你们认为,是什么力量推动着人类社会不断发展进步?”通过这个问题,引导学生思考社会进步背后的原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活与哲学集体备课教案《哲学是什么哲学的基本问题》(主备人:七中耿德金审定:区高三政治中心组)一、考点展示了解哲学与生活的关系理解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理解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理解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两方面的内容二、考点诠释1.哲学与生活的关系(1)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2)人们创造哲学是为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需要例1.“人们远在知道什么是辩证法以前,就已经辩证地思考了。

”这说明A.辩证法是本来就客观存在的B.哲学就是辩证法C.思考的力量是巨大的D.哲学思想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例2.恩格斯说:“一切观点都来自经验,都是现实的反映—正确的或歪曲的反映。

”这说明A.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B.哲学观点都是正确的C.哲学的智慧是人们主观产生的D.学习哲学使人聪明例3.马克思说:“人在怎样的程度上学会改变自然界,人的智力就在怎样的程度上发展起来。

”这句话主要说明A.哲学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B.认识世界需要智慧C.哲学是从人们的主观情绪中凭空产生的D.改变自然界,需要发挥人的智力2.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1)世界观的含义(2)哲学的含义(3)方法论的含义(4)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关系3.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区别和联系)(注意:是共性和个性、一般和特殊的关系,而非整体和部分的关系)例4.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哲学要是不同科学接触,就会变成一个空架子;科学要是没有哲学,就是原始的混乱的东西。

”据此完成(1)一(2)题。

(1)爱因斯坦的这段话表明①哲学与各门具体科学是相互区别的②哲学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③哲学以各门具体科学为基础,又对具体科学的研究起指导作用④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2)爱因斯坦上段话中的科学指具体科学,那么哲学和各门具体科学的区别在于A.哲学是一个理论体系,具体科学不是理论体系B.哲学是世界观,具体科学是方法论C.哲学是社会知识的概括和总结,具体科学是自然科学知识的概括和总结D.哲学研究整个世界的共同性质、共同规律,具体科学研究的是世界某一特定领域的问题例5.达尔文的进化论不仅是生物学上的革命,还带来哲学史上的革命。

它沉重打击了上帝创造物种的神创论,摧毁了各种唯心的目的论和物种不变论,并为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提供了科学依据。

这说明①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②随着具体科学的发展,神创论的荒谬性逐渐地暴露出来③具体科学是哲学的科学前提④具体科学的发展为哲学的丰富和发展提供了条件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③D.②④例6.“推动哲学家们前进的,决不像某些人所想象的那样,只是纯粹的思想力量。

恰恰相反,真正推动他们前进的,主要是自然科学和工业的强大而且日益迅速的进步。

”这段话阐明了①自然科学的进步是哲学发展的基础②哲学的发展是纯自然的过程③科学思想是事物发展的源泉④哲学随各门具体科学的发展而发展A.①④B.①③C.②④D.③④4.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两方面的内容(1)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两个方面)(2)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例7.哲学基本问题在人们的现实活动中表现为A.人与人的关系B.社会与自然的关系C.人与世界的关系D..主观与客观的关系三、练习巩固1.孔子关于“民无信不立”“和而不同”等思想精华,对于今天建设和谐社会、增强民族凝聚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这一论述①属于唯心主义的观点②坚持了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③强调了意识的能动性④体现了意识的决定作用A.①B.②③C.③④D.①④2.对世界观、方法论、哲学三者之间的关系,表述正确的是…A.要有世界观和方法论,就必须学习哲学B.学了哲学,就会有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C.哲学既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又是关于方法论的学说D.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构成了哲学3.《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指出,哲学社会科学对社会发展的作用和自然科学一样重要,全社会都要来高度重视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和发展。

由此可见①哲学社会科学都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②哲学与具体科学对社会发展都有重大影响③既要重视自然科学,又要重视哲学和社会科学④一切哲学都是科学的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4.下列对“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认识不正确的是A.哲学具有时代性B.哲学都是自己时代在精神上的反映C.任何哲学都是精神上的精华D.哲学属于精神的范畴5.哲学的基本问题是A.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B.思维决定存在的问题C.存在决定思维D.物质决定意识的问题6.爱因斯坦说:“哲学可以被认为是全部科学研究之母。

”这句话说明A.哲学是各门具体科学的基础B.哲学是凌驾于一切科学之上的“科学之科学”C.哲学是自然科学的概括和总结D.哲学对各门具体科学的研究有指导作用7.关于哲学和世界观的关系,表述正确的是••……()A.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B.哲学就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世界观就是哲学C.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D.世界观人人都有,但一般人自发形成的世界观不等于哲学参考答案例题:1D 2A 3A 4C D 5A 6 A 7 D练习巩固1B 2C 3B 4C 5A 6D 7CD《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主备人:建平中学季克喜审定:区高三政治中心组)一、考点展示:1.了解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2.理解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及其三种基本历史形态3.理解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及其两种基本形态4.了解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5.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阶级基础、自然科学基础和理论来源6.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7.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理论成果二、考点诠释:1.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是______________。

2.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其三种基本历史形态是(1)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其两种基本形态是(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1)哲学与时代的关系:任何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产物,对时代的发展具有反作用(促进或阻碍作用)。

(2)真正的哲学是社会变革的先导:A.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阶级基础、自然科学基础和理论来源(1)阶级基础:无产阶级的产生和发展。

(2)自然科学基础:最具代表性的是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

(3)理论来源: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是德国古典哲学,其中主要是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

6.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1)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有机统一、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有机统一。

(2)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了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7.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是:实事求是,活的灵魂是: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邓小平理论的主题是: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

”三、易混知识点:1.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是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错。

划分的唯一标准是物质和意识谁是本原的,二者谁决定谁。

而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包括两个方面:(1)物质和意识谁决定谁,谁是本原的。

(2)物质和意识有没有同一性,意识能否反映物质。

2.物质和意识的关系就是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错。

物质和意识的关系包括两个方面:见上。

而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是:(1)物质决定意识。

(2)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是对物质和意识的关系的两个方面内容的科学阐释。

3.追求物质生活就是唯物主义,追求精神生活就是唯心主义。

错。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分歧,是围绕物质和意识谁是本原的问题展开的。

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世界的本原,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

而唯心主义认为:意识是世界的本原,物质依赖于意识,意识决定物质。

追求物质生活不一定就是唯物主义,追求精神生活也不一定就是唯心主义。

4.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区别: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主观精神(人的感觉、观念、经验、心、意志等)夸大为唯一的实在,当成本原的东西,认为客观事物以至整个世界都依赖人的主观精神。

如:“存在就是被感知”,“吾心便是宇宙,宇宙便是吾心”等。

客观唯心主义把客观精神(上帝、理念、绝对精神等)看作物质世界的主宰和本原,认为现实世界只是这些客观精神的外化和表现。

如“理生万物”、宗教、神创论,等。

联系:二者都是唯心主义,都认为意识是本原的,意识决定物质。

5.哲学是社会变革的先导错。

哲学有正确与错误之分,只有真正的哲学才是社会变革的先导。

四、高考回眸:1.(2008、江苏卷、26)下列观点属于唯物主义的是( )A.心外无物B.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C.理在气先D.存在就是被感知2、(2008、江苏单科、27)马克思主义哲学之所以是科学的,就在于它坚持( )A.联系的观点B.发展的观点C.实践的观点D.矛盾的观点3、(2008、广东文基、14)哲学上的“两个对子”是( )①可知论与不可知论②一元论与二元论③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④辩证法与形而上学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③4、(2008、广东文基、60)将冰凉的手伸进一盆温水感觉到水热,将湿热的手伸进去又感觉到水凉,于是有人认为“物质是感觉的集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