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力学计算题解题技巧
第4次初四物理力学计算专题1(自己总结)
![第4次初四物理力学计算专题1(自己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2d86f38aec3a87c24028c49e.png)
望成教育中心 2015春季初四物理辅导学案(4)初中物理力学计算专题训练(一)有关压强的计算[知识回顾]1. 压力与重力不同,只有孤立于水平面的物体对于水平面的压力才等于重力。
2.压强⑴压强 单位: Pa (表示1m 2面积上受到的压力是多少牛) ⑶ 公式:sF p 。
3.液体的压强⑵ 公式:p = ρg h (;h 表示液体深度,该式表明液体压强只与液体密度和液体深度有关,而与其它因素如质量、体积、容器形状等无关。
⑶ 液体对容器底的压力不一定等于重力,只有容器是柱形,且竖放在水平面上时液体对容器底的压力才等于重力。
⑷ 连通器:①上端开口、下端连通的容器叫连通器。
②原理:连通器里只有一种液体,在液体不流动时,各容器中液面总保持相平。
[例题解析]【例1】如图所示,放在水平面上容器内装有质量为1kg 的水,若水深h =18cm ,容器底面积S =50cm 2,不计容器的质量。
求:⑴离容器底8cm 的A 点处受到水的压强和方向;⑵水对容器底的压力和压强;⑶容器对桌面的压力和压强。
【例2】如图所示,盛有一定质量水的封闭容器放在水平面上,液体对容器底部的压力和压强分别为F 1和p 1,如果将容器倒过来放在水平面上,液体对容器底部的压力和压强分别为F 2和p 2,比较F 1、F 2和p 1、p 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F 1>F 2, p 1<p 2B.F 1<F 2, p 1>p 2C.F 1>F 2, p 1>p 2D.F 1<F 2, p 1<p 2【例3】如图所示,甲、乙两只完全相同的圆台形容器内分别装有质量相等的水和煤油,设它们对容器底部的压强分别为p 1、p 2,则( )A. p 1= p 2B. p 1> p 2C. p 1< p 2D.无法确定(例3图)甲 乙[针对性练习]1.一个重为89N 的实心正方体铜块,放在面积为l m 2的水平桌面的正中央,它对桌面的压强为___________Pa 。
高考物理题型知识点归纳总结大全
![高考物理题型知识点归纳总结大全](https://img.taocdn.com/s3/m/1b9675a8f9c75fbfc77da26925c52cc58bd69081.png)
高考物理题型知识点归纳总结大全物理是高中阶段的一门重要科目,也是高考中的一项必考科目。
在高考物理考试中,各种不同类型的题目都可能出现。
为了帮助考生更好地备考,本文将对高考物理题型的知识点进行全面归纳总结,以便考生能够更好地掌握各个题型的解题技巧和注意事项。
一、选择题选择题是高考物理考试中常见的题型之一,主要测试考生对基本物理概念和常识的掌握情况。
下面是高考物理选择题的主要知识点归纳总结:1. 力学知识点:1.1 牛顿运动定律:包括一、二、三定律的内容和应用。
1.2 动能和功:对动能和功的概念理解,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
1.3 机械能守恒定律:机械能守恒定律的表述和应用。
1.4 质点系的平衡:质点系平衡的条件和相关问题的解决思路。
2. 热学知识点:2.1 热力学第一定律:热力学第一定律的表述和应用。
2.2 热传导和传热:关于热传导和传热的基本概念和计算方法。
3. 光学知识点:3.1 光的折射和反射:光的折射和反射规律的应用,特别是空气和介质之间的折射问题。
3.2 光的波动性和粒子性:光的波动性和粒子性的基本概念和相互转化关系。
二、计算题计算题是高考物理考试中的重点和难点,需要考生对所学的物理理论进行深入理解,并能够熟练运用相关公式进行计算。
下面是高考物理计算题的主要知识点归纳总结:1. 力学计算题:1.1 牛顿定律:对质点所受合力进行分析,运用牛顿定律进行计算。
1.2 动能、功和机械能守恒:利用动能和功的关系以及机械能守恒定律进行计算。
1.3 重力和弹力:关于重力和弹力的计算问题。
2. 热学计算题:2.1 热力学第一定律:对热力学第一定律的应用进行计算。
2.2 热传导和传热:关于热传导和传热的计算问题。
3. 光学计算题:3.1 光的折射和反射:对光的折射和反射问题进行计算。
3.2 光的波动性和粒子性:对光的波动性和粒子性的计算问题。
三、解答题解答题是高考物理考试中的较为综合性和应用性的题型,主要测试考生对物理知识的深入理解和能力的综合运用。
高中物理 20个力学经典计算题汇总及解析
![高中物理 20个力学经典计算题汇总及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ca9126770812a21614791711cc7931b764ce7b6f.png)
高中物理 20个力学经典计算题汇总及解析1. 概述在力学领域中,经典的计算题是学习和理解物理知识的重要一环。
通过解题,我们能更深入地了解力学概念,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本文中,我将为您带来高中物理领域中的20个经典力学计算题,并对每个问题进行详细解析,以供您参考和学习。
2. 一维运动1) 题目:一辆汽车以30m/s的速度行驶,经过10秒后匀减速停下,求汽车减速的大小和汽车在这段时间内行驶的距离。
解析:根据公式v=at和s=vt-0.5at^2,首先可求得汽车减速度a=3m/s^2,然后再求出汽车行驶的距离s=30*10-0.5*3*10^2=150m。
3. 二维运动2) 题目:一个质点在竖直平面内做抛体运动,初速度为20m/s,抛体初位置为离地30m的位置,求t=2s时质点的速度和所在位置。
解析:首先利用v=vo+gt求得t=2s时的速度v=20-9.8*2=-19.6m/s,然后再利用s=s0+vo*t-0.5gt^2求得t=2s时的位置s=30+20*2-0.5*9.8*2^2=30+40-19.6=50.4m。
1. 牛顿运动定律3) 题目:质量为2kg的物体受到一个5N的力,求物体的加速度。
解析:根据牛顿第二定律F=ma,可求得物体的加速度a=5/2=2.5m/s^2。
2. 牛顿普适定律4) 题目:一个质量为5kg的物体受到一个力,在10s内速度从2m/s 增加到12m/s,求物体受到的力的大小。
解析:利用牛顿第二定律F=ma,可求得物体受到的力F=5*(12-2)/10=5N。
3. 弹力5) 题目:一个质点的质量为4kg,受到一个弹簧的拉力,拉力大小为8N,求弹簧的弹性系数。
解析:根据弹簧的胡克定律F=kx,可求得弹簧的弹性系数k=8/0.2=40N/m。
4. 摩擦力6) 题目:一个质量为6kg的物体受到一个10N的水平力,地面对其的摩擦力为4N,求物体的加速度。
解析:首先计算摩擦力是否达到最大值f=μN=6*10=60N,由于摩擦力小于最大值,所以物体的加速度a=10-4/6=1m/s^2。
中考物理计算题解题方法全攻略力学专题.力学综合计算题
![中考物理计算题解题方法全攻略力学专题.力学综合计算题](https://img.taocdn.com/s3/m/a6eab65c84254b35effd3477.png)
专题2.7 力学综合计算题一、解决力学体系内综合计算题需要用到的公式 1.根t s v =可求路程vt s =和时间vs t = 2.重力的计算公式:G =m g ,(式中g 是重力与质量的比值:g=9.8 N /k g ,在粗略计算时也可取g =10N /k g );重力跟质量成正比。
3.二力平衡的条件: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的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在同一直线上。
4.压强公式S F p =, 导出公式 pS F =和PFS = 5.液体压强计算:gh p ρ=,(ρ是液体密度,单位是kg/m 3;g=9.8 N/kg ;h 是深度,指液体自由液面到液体内部某点的竖直距离,单位是m )6.浮力产生的原因: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液体对它的向上和向下的压力差。
7.阿基米德原理:浸入液体里的物体受到向上的浮力,浮力大小等于它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
(浸没在气体里的物体受到的浮力大小等于它排开气体受到的重力)阿基米德原理公式:排液排浮gV G F ρ==8.计算浮力方法有:(1)秤量法:F 浮= G- F 拉 (G 是物体受到重力,F 拉是物体浸入液体中弹簧秤的读数) (2)压力差法:F 浮=F 向上-F 向下(3)阿基米德原理:排液排浮gV G F ρ== (4)平衡法:F 浮=G 物 (适合漂浮、悬浮)9.杠杆平衡的条件:F 1L 1=F 2L 2 。
这个平衡条件也就是阿基米德发现的杠杆原理。
10.滑轮组:使用滑轮组时,滑轮组用 几段绳子吊着物体,提起物体所用的力就是物重的几分之一,即F =G /n11.功的计算:功(W)等于力(F)跟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 距离(s) 的乘积。
功的公式:W =F s ;单位:W →焦(J);F →牛顿(N);s →米(m)。
(1焦=1牛·米). 12.功率(P):单位时间(t )里完成的功(W),叫功率。
知识回顾计算公式:tWP =。
单位:P →瓦特(w);W →焦(J);t →秒(s)。
高考物理全程备考二轮课件:1.2.2-“能量观点”和“动量观点”破解力学计算题
![高考物理全程备考二轮课件:1.2.2-“能量观点”和“动量观点”破解力学计算题](https://img.taocdn.com/s3/m/120cfb1b2e3f5727a5e96297.png)
第2讲
命题点一
应用动能定理求解多过程 问题
[研一题]
(2019 届高三·南昌调研)如图所
示,质量为 m=1 kg 的小物块由静止 轻轻放在水平匀速转动的传送带上, 从 A 点随传送带运动到水平部分的最 右端 B 点,经半圆轨道 C 点沿圆弧切 线进入竖直光滑的半圆轨道,恰能做圆周运动。C 点在 B 点的 正上方,D 点为半圆轨道的最低点。小物块离开 D 点后做平抛 运动,恰好垂直于倾斜挡板打在挡板跟水平面相交的 E 点。已 知半圆轨道的半径 R=0.9 m,D 点距水平面的高度 h=0.75 m, 取 g=10 m/s2,求:
命题点二
机械能守恒定律的综合应用
[研一题]
如图所示,竖直平面内固定着由两个半径为 R 的四分之一圆 弧构成的细管道 ABC,圆心连线 O1O2 水平且与管道的交点为 B。 轻弹簧左端固定在竖直挡板上,右端靠着质量为 m 的小球(小球 的直径略小于管道内径),长为 R 的薄板 DE 置于水平面上,板 的左端 D 到管道右端 C 的水平距离为 R。开始时弹簧处于锁定 状态,具有一定的弹性势能。重力加速度为 g,解除锁定,小球 从起点离开弹簧后进入管道,最后从 C 点抛出(不计小球与水平 面和管道的摩擦),若小球经 C 点时对管道外侧的弹力大小为 mg。
第2讲
应用“能量观点”和 “动量
观点”破解力学计算题
考法学法
应用能量和动量的观点来解决物体运动的多过程问题是高考 考查的重点和热点。这类问题命题情景新颖,密切联系实际, 综合性强,常是高考的压轴题。涉及的知识主要包括: ①动能定理;②机械能守恒定律;③能量守恒定律;④功能 关系;⑤动量定理;⑥动量守恒定律。 用到的思想方法有: ①整体法和隔离法;②全程法;③分段法;④相对运动方法; ⑤守恒思想;⑥等效思想;⑦临界极值思想。
高中物理力学计算题解题技巧
![高中物理力学计算题解题技巧](https://img.taocdn.com/s3/m/66df0a1ca22d7375a417866fb84ae45c3a35c278.png)
物理力学计算题突破物理作为一门很能拉开差距的学科,使很多同学感到头疼不已,今天我们就为大家带来了高考物理力学计算题解题技巧。
常见力学题类型:1.圆周+抛体+动能定理;2.简单轨道+叠加体;3.天体物理的计算;4.斜面问题+地面上的汽车启动;5.简单直线传送带问题+做功;6.直线运动,追击相遇临界问题。
要掌握以上题型,必须先掌握常见的物理力学公式及常用结论,现将其整理如下:一、直线运动:二、摩擦力的公式:(1 ) 滑动摩擦力: f = μN说明:①N为接触面间的弹力(压力),可以大于G,也可以等于G,也可以小于G。
②μ为动摩擦因数,只与接触面材料和粗糙程度有关,与接触面积大小、接触面相对运动快慢以及正压力N无关。
(2 ) 静摩擦力: 由物体的平衡条件或牛顿第二定律求解,与正压力无关。
大小范围: 0≤ f 静≤ f m (f m 为最大静摩擦力) 三、匀速圆周运动公式线速度:V= t s =2πRT =ωR=2πf R角速度:ω=φππtTf ==22 向心加速度:a =v R R T R 222244===ωππ 2 f 2 R向心力:F= m a = m v R m 2=ω2 R= m 422πT R =42πm f 2R四、 万有引力: (1)公式:F=G221rm m (适用条件:只适用于质点间的相互作用) G 为万有引力恒量:G = 6.67×10-11 N ·m 2 / kg 2(2)在天文上的应用:(M :天体质量;R :天体半径;g :天体表面重力加速度;r 表示卫星或行星的轨道半径,h 表示离地面或天体表面的高度))由 '422222mg ma r Tm r m r v m r Mm G =====πω可得:① 被围绕天体天体的质量:② 行星或卫星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线速度:③ 行星或卫星做匀速圆周运动的角速度:④ 行星或卫星做匀速圆周运动的周期:⑤ 行星或卫星做匀速圆周运动的轨道半径:2324GTr Mπ=rGM v =3r GM=ωGMr T 324π=3224πGMT r =⑥ 行星或卫星做匀速圆周运动的向心加速度:2r GMa = ⑦ 地球或天体重力加速度随高度的变化:22)('h R GMr GM g +==⑧ 天体的平均密度:32332323344R GT r R GT r VM πππρ=== 特别地:当r=R 时:GT πρ32=五、 功 :W = Fs cos α (适用于恒力的功的计算, α是F 与s 的夹角) (1) 动能和势能: 动能: 221mv E k = 重力势能:E p = mgh (与零势能面的选择有关)(2)动能定理:外力对物体所做的总功等于物体动能的变化(增量)。
物理计算题解题心得体会
![物理计算题解题心得体会](https://img.taocdn.com/s3/m/d21b1c40fe4733687e21aa11.png)
浅谈改物理力学计算题解题方法通过多年的物理教学,无论是在教学和班级管理中有很多的心得与体会,但对于学生力学计算题的解题教学体会颇深,现总结如下:由牛顿第一定律知:物体之所以处于不同的运动状态,是由于他们的受力情况不同。
要研究物体的运动情况,首先要分析物体的受力情况。
正确分析物体的的受力情况和运动状态,是解决力学乃至整个物理学问题的前提和关键,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功。
新课改物理计算题的解题方法目前有两种:一是运用牛顿力学,二是运用能量的观点。
本文就高中物理计算解题方式做了以下研究,总结了几点经验,和大家分享一下。
第一、如何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1.明确研究对象,并把特从周围的环境中隔离出来分析物体的受力,首先要选准研究对象,并把它隔离出来。
根据解题的需要,研究对象可以是质点、结点、单个物体或多个物体组成系统。
2.按顺序分析物体所受的力一般按照场力(重力、电场力,安培力,洛仑兹力等)、弹力、摩擦力、其它力的顺序分析较好。
总结了顺口溜“场力一定有,弹力看四周,摩擦分动静,方向要判准。
”弹力和摩擦力都是接触力,环绕研究对象一周,看研究对象与其他物体有几个接触面(点),每个接触面对研究对象可能有两个接触力,应根据弹力和摩擦力的产生条件逐一分析。
3.只分析根据性质命名的力只分析根据性质命名的力,如重力、电场力、安培力、洛仑兹力、弹力、摩擦力,不分析根据效果命名的力,如向心力、下滑力、动力、阻力等。
4.只分析研究对象受到的力,不分析研究对象对其他物体所施的力研究物体a的受力时,只分析“甲对a”、“乙对a”、“丙对a”的力,不分析“a对甲”、“a对乙”、“a对丙”的力,也不要把作用在其他物体上的力,错误的认为通过“力的传递”而作用在研究对象上。
5.每分析一个力,都应能找出施力物体这种方法是防止“多力”的有效措施之一。
我们在分析物体的受理力时,只强调物体受到的作用力,但并不意味着实力物体不存在,找不出施力物体的力不存在的。
初中物理力学题型及其答题模板
![初中物理力学题型及其答题模板](https://img.taocdn.com/s3/m/7d8d55c4b8d528ea81c758f5f61fb7360a4c2b56.png)
初中物理力学题型及其答题模板引言初中物理力学是物理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它研究物体的运动规律和受力情况。
在研究物理力学的过程中,我们会遇到不同类型的力学题目。
本文将介绍初中物理力学常见的题型以及相应的答题模板。
题型一:简单力学计算题这种题型通常要求根据给定的物体质量、加速度和力的大小等信息进行计算。
答题步骤如下:1. 确定所求物理量,标记为A;2. 根据所给条件,找到关系式表达式;3. 将所给条件代入关系式中,得到A的表达式;4. 根据所给数值计算A的数值;5. 以适当的单位给出答案。
题型二:物体受力分析题这种题型要求分析物体受到的力的情况,常见的有等于、平衡或不平衡、重力作用等。
答题步骤如下:1. 分析物体受力情况,标记所有已知力的大小和方向;2. 根据力的平衡条件,判断物体的运动状态(平衡或不平衡);3. 如果是不平衡状态,继续分析引起不平衡的主要力的大小和方向;4. 根据所给条件计算未知力的大小;5. 以适当的单位给出答案。
题型三:摩擦力计算题这种题型要求计算两个物体之间的摩擦力,通常给出物体的质量和施加在物体上的力的大小等信息。
答题步骤如下:1. 标记摩擦面上的摩擦力方向;2. 根据物体之间的接触情况,确定适用的摩擦力公式;3. 将所给条件代入公式中,计算摩擦力的大小;4. 以适当的单位给出答案。
题型四:斜面力学计算题这种题型要求计算物体在斜面上的受力情况,通常给出斜面的倾斜角度和物体的质量等信息。
答题步骤如下:1. 画出力的示意图,标记所有已知力的大小和方向;2. 将斜面分解为竖直方向和平行方向,确定适用的力的分解公式;3. 根据公式计算竖直方向和平行方向上的力的大小;4. 根据所给条件计算未知力的大小;5. 以适当的单位给出答案。
题型五:弹簧力学计算题这种题型要求计算弹簧受力情况,常见的有弹簧的伸长量、弹性系数等。
答题步骤如下:1. 标记弹簧伸长或缩短的方向;2. 根据给定的弹性系数和伸长或缩短的位移,计算弹簧的弹力大小;3. 以适当的单位给出答案。
高考物理力学计算题(二十二)含答案与解析
![高考物理力学计算题(二十二)含答案与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49b70008dd36a32d73758137.png)
高考物理力学计算题(二十二)含答案与解析评卷人得分一.计算题(共40小题)1.最近,台风“山竹”的出现引起多地暴雨,致使高速公路上的司机难以看清前方道路,严重影响道路交通安全。
某高速公路同一直线车道上同向匀速行驶的轿车和货车,其速度大小分别为v1=40m/s,v2=25m/s,轿车在与货车距离x0=22m时才发现前方有货车,若此时轿车立即刹车,则轿车要经过x=160m才能停下来。
两车可视为质点。
(1)若轿车刹车时货车仍以速度v2匀速行驶,通过计算分析两车是否会相撞;(2)若轿车在刹车的同时给货车发信号,货车司机经t0=2s收到信号并立即以大小为a2=5m/s2的加速度加速行驶,通过计算分析两车是否会相撞。
2.如图所示,足够宽的水平传送带以v0=2m/s的速度沿顺时针方向运行,质量m=0.4kg 的小滑块被光滑固定挡板拦住静止在传送带上的A点。
t=0时,在小滑块上施加沿挡板方向的拉力F,使之沿挡板做a=1m/s2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已知小滑块与传送带间的动摩擦因数μ=0.2,重力加速度g=10m/s2,求:(1)t=0时,拉力F的大小及t=2s时小滑块所受摩擦力的功率;(2)请分析推导出拉力F与t满足的关系式。
3.如图所示,位于光滑水平桌面上的小滑块P和Q都可视作质点,质量分别为2m和m。
Q与轻质弹簧相连(弹簧处于原长)。
设开始时P和Q分别以2v和v初速度向右匀速运动,当小滑块P追上小滑块Q与弹簧发生相互作用,在以后运动过程中,求:(1)弹簧具有的最大弹性势能?(2)小滑块Q的最大速度?4.如图所示,质量均为M的木块A、B并排放在光滑水平面上,A上固定一根轻质细杆,轻杆上端的小钉(质量不计)O上系一长度为L的细线,细线的另一端系一质量为m的小球C,现将C球的细线拉至水平,由静止释放,求:(1)两木块刚分离时,A、B、C速度各为多大?(2)两木块分离后,悬挂小球的细线与竖直方向的最大夹角多少?5.跳伞运动员做低空跳伞表演,当直升机悬停在离地面224m高时,运动员离开飞机作自由落体运动,运动了5s后,打开降落伞,展伞后运动员减速下降至地面,若运动员落地速度为5m/s,取g=10m/s2,求运动员匀减速下降过程的加速度大小和时间。
初中物理力学计算题解题技巧
![初中物理力学计算题解题技巧](https://img.taocdn.com/s3/m/359eb2f56e1aff00bed5b9f3f90f76c661374ceb.png)
初中物理力学计算题解题技巧初中物理力学计算题是考察学生对物理知识的掌握和应用,常常涉及到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时间等多个因素,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数学基础和物理常识。
下面是一些解题技巧,可供学生参考:1. 确定所求物理量在做物理计算题时,首先要明确题目中所给的信息和要求求解的物理量,比如求力的大小、物体加速度、动能等。
并且要注意单位一致性,以保证计算结果正确。
2. 绘制力的作用图在解决物理计算题时,我们可以根据已知信息绘制力的作用图,可让问题更加清晰明了。
例如,对于牛顿第二定律题目,可以画出物体所受力的方向和大小,再用加速度表达式计算出物体的加速度;对于摩擦力问题,可以把物体所受的重力和摩擦力一起画出,再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求解出加速度等。
3. 理清题意关系在解决物理计算题时,需要理清各个物理量之间的关系,比如重力和加速度、力和作用时间等,这些关系可以通过公式表达出来,然后代入已知信息,求解未知物理量。
4. 关注角度大小在解决物理计算题时,要注意角度的大小,这是影响力大小的一个因素。
如果问题中涉及到斜面、倾斜物体等角度问题,需要用三角函数计算出其大小,以确定答案的正确性。
5. 特别注意单位换算在计算物理题时,必须确定物理量的单位,并且注意单位换算,以保证计算结果的准确性。
例如,在计算力和功的问题中,常常需要将牛顿和焦耳等单位进行转换,因此在计算中一定要特别注意单位换算。
通过以上技巧,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初中物理力学计算题的解题方法和技巧,提高解题的效率和准确性。
同时,也可以让学生进一步深入了解物理知识,为之后的学习奠定扎实的基础。
高考物理真题专项解析—力学综合计算题
![高考物理真题专项解析—力学综合计算题](https://img.taocdn.com/s3/m/fb0ea9aa8662caaedd3383c4bb4cf7ec4afeb6e2.png)
(2)B光滑部分的长度d;
(3)运动过程中A对B的摩擦力所做的功 ;
(4)实现上述运动过程, 的取值范围(结果用 表示)。
【答案】(1) , ;(2) ;(3) ;(4)
【解析】
(1)设水平向右为正方向,因为 点右侧光滑,由题意可知A与B发生弹性碰撞,故碰撞过程根据动量守恒和能量守恒有
【答案】(1) ;(2) ;(3)
【解析】
(1)篮球下降过程中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有
mg-λmg=ma下
再根据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公式,下落的过程中有
v下2=2a下H
篮球反弹后上升过程中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有
mg+λmg=ma上
再根据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公式,上升的过程中有
v上2=2a上h
则篮球与地面碰撞的碰后速率与碰前速率之比
【答案】
【解析】
频闪仪每隔0.05s发出一次闪光,每相邻两个球之间被删去3个影像,故相邻两球的时间间隔为
设抛出瞬间小球的速度为 ,每相邻两球间的水平方向上位移为x,竖直方向上的位移分别为 、 ,根据平抛运动位移公式有
令 ,则有
已标注的线段 、 分别为
则有
整理得
故在抛出瞬间小球的速度大小为
【母题来源二】2022年高考全国乙卷
(1)若释放点距B点的长度l=0.7m,求滑块到最低点C时轨道对其支持力FN的大小;
(2)设释放点距B点的长度为 ,滑块第一次经F点时的速度v与 之间的关系式;
(3)若滑块最终静止在轨道FG的中点,求释放点距B点长度 的值。
【答案】(1)7N;(2) ;(3)见解析
【解析】
(1)到C点过程
C点时
(2)能过最高点时,则能到F点,则恰到最高点时
2020年中考物理重难点专练25计算专题一力学综合计算-热点题型含解析
![2020年中考物理重难点专练25计算专题一力学综合计算-热点题型含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e1c849a710661ed9ac51f37d.png)
热点题型专练重难点25 综合计算题(一)——力学综合计算【解题思路】一、力学计算主要有:1.速度;2.固体产生的压强;3.液体产生的压强;4.浮力;5.功;6.功率;7.机械效率。
力学综合计算题就是这些基本的计算中的几类题的有机综合。
最常见的组合是:压强+浮力;浮力+杠杆;浮力+滑轮组:浮力+密度+压强;功+功率+机械效率。
所以力学综合计算基本上是以“浮力”为核心的组合,我们称为“浮力+”吧。
由于浮力计算公式多,情况复杂,所以很多同学感到解题困难。
二、解题思路:其实,复杂的问题都是由简单的问题有机组合而成。
我们要先学好每一种基本题型的计算,然后分析题目中的主次与关键突破口,对题目进行分解。
把“综合题”分解为一个个相对简单的单项计算题,问题就简单了。
例1.(2019广东省)如图所示,质量为960kg、的石材A放在水平地面上,利用滑轮组水平拉动A,使其在20s的时间内匀速向墙靠近了4m,水平拉力F=500N,不计绳、滑轮组的质量以及绳与滑轮组之间的摩擦,g取10N/kg。
求:(1)A对水平地面的压强;(2)A在运动过程中受到摩擦力的大小:(3)拉力F的功率.【答案】(1)A对水平地面的压强是1.92×104Pa (2)A在运动过程中受到摩擦力的大小是1000N (3)拉力F的功率是200W【简析】本题涉及摩擦、滑轮组、压强、机械功率等,是比较多的单项计算组合了。
我们仔细分析发现,这些单项之间的相关性不强,所以将它们分成对应的三个单项问题即可求解。
(1)求A对水平地面的压强。
这是“固体产生的压强”单项计算。
公式p=F/S。
只要找到F和S,代入公式计算即可。
“A放在水平地面上”,所以A对地面的压力等于自身的重力:F=G=mg=960kg×10N/kg=9.6×103N。
“底面积为0.5m2”,告诉了受力面积S=0.5 m2。
因此P=F/S=9.6×103N/0.5m2=1.92×104Pa。
初中物理力学计算题
![初中物理力学计算题](https://img.taocdn.com/s3/m/9da034251fd9ad51f01dc281e53a580216fc5088.png)
初中物理力学计算题在初中物理学习中,力学计算题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通过解答力学计算题,我们可以深入理解物体运动中的力的作用及其相关的计算方法。
本文将为大家介绍几道常见的初中物理力学计算题,并详细解答和讲解解题过程。
1. 问题描述:一个质量为2kg的物体受力F=10N作直线运动,求物体的加速度和运动过程中的速度变化情况。
解答:根据牛顿第二定律F=ma,可得物体的加速度a=F/m=10N/2kg=5m/s²。
根据加速度的定义a=(v - u)/t,其中v为末速度,u为初速度,t为时间,由题目可知初速度为0,将已知量代入可得5m/s²=(v - 0)/t,整理可得v=5t。
由此可见,物体在运动过程中速度与时间成正比,即速度随时间线性增加。
2. 问题描述:一个质量为0.5kg的物体以5m/s的速度水平运动,受到一个25N的恒力作用,求物体运动过程中的加速度和位移。
解答:根据牛顿第二定律F=ma,可得物体的加速度a=F/m=25N/0.5kg=50m/s²。
根据加速度的定义a=(v - u)/t,其中v为末速度,u为初速度,t为时间,由题目可知初速度为5m/s,以及加速度为50m/s²,将已知量代入可得50m/s²=(v - 5m/s)/t。
但是题目没有给出具体的时间,所以无法计算速度的变化。
对于求位移的问题,我们可以使用位移公式s=ut+1/2at²,其中s为位移,u为初速度,t为时间,a为加速度。
将已知量代入可得s=5m/s×t+1/2×50m/s²×t²,整理可得s=5t+25t²。
由此可见,物体的位移与时间平方成正比,即位移随时间的平方呈二次关系。
3. 问题描述:一个物体以10m/s的初速度沿水平方向作匀加速度运动,经过2秒后速度达到20m/s,求物体的加速度和位移。
解答:根据加速度的定义a=(v - u)/t,其中v为末速度,u为初速度,t为时间,由题目可知初速度为10m/s,末速度为20m/s,时间为2秒,将已知量代入可得a=(20m/s - 10m/s)/2s=5m/s²。
高中物理热力学的计算题解题技巧
![高中物理热力学的计算题解题技巧](https://img.taocdn.com/s3/m/0443688b68dc5022aaea998fcc22bcd126ff42a5.png)
高中物理热力学的计算题解题技巧热力学是物理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涉及到能量转化和传递的规律。
在高中物理学习中,热力学计算题是一个常见的题型,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计算方法和技巧。
本文将为大家介绍一些解决高中物理热力学计算题的技巧,并通过具体的例题进行说明和分析。
一、热容量计算题热容量是物质吸收或释放热量时所需的能量,通常用C表示。
在计算题中,常常需要根据给定条件计算物体的热容量。
计算热容量的关键是利用物体的质量、比热容和温度变化来进行计算。
例如,有一块质量为200g的铁块,其比热容为0.45J/g℃,将其加热至100℃,求所需的能量。
解题思路:首先,根据物体的质量和比热容,可以求得物体的热容量。
公式为 C = m ×c,其中C表示热容量,m表示质量,c表示比热容。
代入数据可得C = 200g × 0.45J/g℃= 90J/℃。
其次,根据温度变化,可以求得所需的能量。
公式为Q = C × ΔT,其中Q表示能量,ΔT表示温度变化。
代入数据可得Q = 90J/℃ × (100℃ - 0℃) = 9000J。
通过这个例题,我们可以看出解决热容量计算题的关键是使用正确的公式,并将已知条件代入计算。
二、热传导计算题热传导是物质内部或不同物体之间热量的传递过程。
在计算题中,常常需要根据给定条件计算热传导的速率或时间。
计算热传导的关键是利用热传导方程和已知条件进行计算。
例如,有一块铝板,其厚度为2cm,面积为100cm²,温度差为50℃,铝的导热系数为0.5W/(m·℃),求热传导的速率。
解题思路:首先,根据热传导方程,可以求得热传导的速率。
公式为Q = k × A × ΔT / d,其中Q表示热传导速率,k表示导热系数,A表示面积,ΔT表示温度差,d表示厚度。
将已知条件代入计算可得Q = 0.5W/(m·℃) × 100cm² × 50℃ / 2cm = 1250W。
高中物理计算题5种题型解题技巧
![高中物理计算题5种题型解题技巧](https://img.taocdn.com/s3/m/a10729cc6294dd88d0d26bf9.png)
高中物理计算题5种题型解题技巧学好物理不仅要注重平时的积累学习,还要注意保持好心态及答题时的技巧,本文为大家介绍了高中物理计算题答题中常见的技巧,给大家平时考试及高考时做题提供了方法,希望大家能好好掌握这些高中物理答题技巧。
力学综合型力学综合试题往往呈现出研究对象的多体性、物理过程的复杂性、已知条件的隐含性、问题讨论的多样性、数学方法的技巧性和一题多解的灵活性等特点,能力要求较高。
具体问题中可能涉及到单个物体单一运动过程,也可能涉及到多个物体,多个运动过程,在知识的考查上可能涉及到运动学、动力学、功能关系等多个规律的综合运用。
应试策略1.对于多体问题,要灵活选取研究对象,善于寻找相互联系。
选取研究对象和寻找相互联系是求解多体问题的两个关键。
选取研究对象需根据不同的条件,或采用隔离法,即把研究对象从其所在的系统中抽取出来进行研究;或采用整体法,即把几个研究对象组成的系统作为整体来进行研究;或将隔离法与整体法交叉使用。
2.对于多过程问题,要仔细观察过程特征,妥善运用物理规律。
观察每一个过程特征和寻找过程之间的联系是求解多过程问题的两个关键。
分析过程特征需仔细分析每个过程的约束条件,如物体的受力情况、状态参量等,以便运用相应的物理规律逐个进行研究。
至于过程之间的联系,则可从物体运动的速度、位移、时间等方面去寻找。
3.对于含有隐含条件的问题,要注重审题,深究细琢,努力挖掘隐含条件。
注重审题,深究细琢,综观全局重点推敲,挖掘并应用隐含条件,梳理解题思路或建立辅助方程,是求解的关键.通常,隐含条件可通过观察物理现象、认识物理模型和分析物理过程,甚至从试题的字里行间或图象图表中去挖掘。
4.对于存在多种情况的问题,要认真分析制约条件,周密探讨多种情况。
解题时必须根据不同条件对各种可能情况进行全面分析,必要时要自己拟定讨论方案,将问题根据一定的标准分类,再逐类进行探讨,防止漏解。
5.对于数学技巧性较强的问题,要耐心细致寻找规律,熟练运用数学方法。
015届中考物理核心考点专项训练:专题07 计算题专题―力学部分(原卷版)
![015届中考物理核心考点专项训练:专题07 计算题专题―力学部分(原卷版)](https://img.taocdn.com/s3/m/7d5a5c523b3567ec102d8a1a.png)
[力学计算题常考知识点]速度 密度 重力 压强 浮力 功与功率 机械效率[力学计算题常考公式];;;;;;t ;;();100%.s m F v G mg P P gh F gV V SW W F G W Fs P FV t W ρρρη===========⨯浮液液液排有浮物总[力学计算题命题规律]从近三年的中考题来看:(1)对于速度、密度、重力计算公式通常以填空题或选择题进行考查,计算难度很小,只需要准确地代入相关数据,计算出结果即可:如2013天津市中考填空题第20小题第一空考查的公式为F =G =mg ,第二空考查的公式为ts v =;(2)在计算题中,各地着重考查密度、浮力、压强和机械效率的计算,如2013重庆市中考计算题第18小题同时考查浮力和液体压强、压力的计算公式;(3)力学题的试题题材来源:物理实验中的拓展性实验,如2013年南京中考物理计算题第31小题;日常生活生产中力学知识的应用实例,如2013年河北中考物理计算题第37小题;国防、科技领域的力学应用,如2013年兰州中考计算题第35小题;(4)力学计算结果的呈现方式有时并不是要得出一个准确的数值而是以代数式的方式呈现,体现了物理知识的一般规律:如2011年江西中考物理计算题第20小题,对于压强和浮力的计算结果均是用题中所给出的物理量列出表达式。
解速度计算题时要注意:(1)在利声、光的反射测距离时,要清楚声或光走的路程是所测距离的两倍。
(2)在计算时,各个物理量要采取统一的单位。
终物体在液体中是处于什么状态,若最终漂浮,则用公式F 浮=G 物来计算;若最终是浸没的状态,则用公式F 浮=ρ液gV 排来计算。
要特别注意区分V 排与V 物的关系。
解功和机械效率计算题时要注意:(1)做功题要注意三种不做功的情况,谨防见到数字就套公式计算;(2)滑轮组机械效率题要注意如果被提升的物体重力改变,则滑轮组的机械效率1.(2013天津市中考物理第20小题)一座平直的跨海大桥全长1.6km,桥头立着图7-1所示的两个标志牌。
高中物理二轮教学案:第二板块-力学(计算题)(,含解析)
![高中物理二轮教学案:第二板块-力学(计算题)(,含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aee6f29333687e21ae45a978.png)
第10讲 |应用“动力学观点”破解力学计算题[考法·学法]考查点一 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的应用题点(一) 多过程运动1.运动学公式中正、负号的规定直线运动可以用正、负号表示矢量的方向,一般情况下,我们规定初速度v 0的方向为正方向,与初速度同向的物理量取正值,反向的物理量取负值,当v 0=0时,一般以加速度a 的方向为正方向。
2.多过程问题如果一个物体的运动包含几个阶段,就要分段分析,各段交接处的速度往往是连接各段的纽带,应注意分析各段的运动性质。
[例1] 甲、乙两人在某一直道上完成200 m 的赛跑,他们同时、同地由静止开始运动,都经过4 s 的匀加速,甲的爆发力比乙强,加速过程甲跑了20 m 、乙跑了18 m ;然后都将做一段时间的匀速运动,乙的耐力比甲强,匀速持续时间甲为10 s 、乙为13 s ,因为体力、毅力的原因,他们都将做匀减速运动的调节,调节时间都为2 s ,且速度都降为8 m/s ,最后冲刺阶段以8 m/s 的速度匀速达到终点。
求:(1)甲做匀减速运动的加速度; (2)甲冲刺阶段完成的位移大小。
[解析] (1)在匀加速过程,设甲的位移为x 1,所用的时间为t 1,达到的末速度为v 1, 由x 1=v 1t 12,解得v 1=10 m/s ;甲做匀减速运动的末速度为v 2,匀减速运动的加速度为a 2,由a 2=v 2-v 1Δt得a 2=-1 m/s 2。
(2)甲匀速运动的位移:x 2=v 1t 2=10×10 m =100 m甲匀减速的位移:x 3=v 1+v 22Δt解得x 3=18 m最后甲冲刺的位移为:x 4=200 m -(x 1+x 2+x 3)=200 m -(20+100+18)m =62 m 。
[答案] (1)-1 m/s 2 (2)62 m题点(二) 自由落体运动与竖直上抛运动 1.竖直上抛运动的两种研究方法(1)分段法:将全程分为两个阶段,即上升过程的匀减速阶段和下落过程的自由落体阶段。
深圳市中考物理专题四力学计算题
![深圳市中考物理专题四力学计算题](https://img.taocdn.com/s3/m/e320da4c28ea81c759f57838.png)
例题1图专题四 力学计算题1.会利用密度、速度、重力、压强、浮力、功、功率和机械效率等物理量的基本公式及其变形公式或导出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或者解决有关问题。
2.运用同一直线上三力合成、二力平衡条件、杠杆平衡条件、物体的浮沉条件等解决有关问题。
年份题型分值 考点要求 2019年 计算题 7 求斜面中的有用功、机械功率、摩擦力和机械效率会 2018年 计算题 7 求圆柱体的浮力、体积及其浸没后水对容器底部的压强(含F - h 图) 会 2017年 计算题 8 求滑轮组中的绳子自由端的拉力大小及其功、功率与机械效率 会 2016年 计算题 8 利用基本公式求路程、重力、固体压强和功率(或导出式) 会2015年 计算题8求滑轮组中的物体对地面压强和滑轮组机械效率会一、解题基本过程认真审题(弄清研究对象、已知量和所求量)→寻找关系(寻找已知量和所求量之间的关系)→规范作答 二、规范作答步骤写“解”字→列公式→代数据(代入的数据必须带单位【英文字母】,单位要统一)→写结果→写“答”字 三、力学计算分类m —质量—t (吨)、kg (千克)、g (克) 1.密度公式:mVρ=V —体积— m 3、cm 3 利用变形公式可求质量m 和体积V ρ—密度— kg/m 3、g/cm 3★ 单位换算:1 t =103 kg 1 kg =103 g ,1 cm 3=10-6 m 3 1 mL =1 cm 3 1 L =10-3 m 3,ρ水=1 g/cm 3=103 kg/m 3★例题1:把体积为500 cm 3质量为0.4 kg 的小球A 放入盛水的容器中,小球A 处于漂浮状态。
求:(1)小球A 的密度ρA 是多少?(2)与球A 同体积的水质量m 水是多少? 解:s —路程— m (米)、km (千米) 2.速度公式:sv t=t —时间— s (秒)、h (小时) 利用变形公式可求路程s 和时间t例题3图 v —速度— m/s 、km/h★ 单位换算:1 m/s =3.6 km/h ,1 m =10 dm =102 cm =103 mm ,1 h =60 min =3 600 s (3.6×103 s ) ★ 例题2:现有一辆电动自行车,可以电动骑行,也可以脚踏骑行。
初中物理计算题分力学、热学、电学三个部分,对有关概念、规律及其公式总结如下:
![初中物理计算题分力学、热学、电学三个部分,对有关概念、规律及其公式总结如下:](https://img.taocdn.com/s3/m/7cf5e49977eeaeaad1f34693daef5ef7ba0d1203.png)
有关概念、规律及其公式:
概念规律
公式
常用公式变形
各物理量的单位
说明
速度
v=s/t
s=vt、t=s/v
S—米,t—秒
V—米/秒(千米/小时)
力
密度
ρ=m/v
M=ρv
V=m/ρ
m—千克(克)
v—米3(厘米3)
ρ—千克/米3
重力
G=mg
m=G/g
m—千克G—牛
g—9.8牛/千克
F—牛s-米W-功
F为作用在物体上的力,s为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F、s为作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功率
P=W/t
W=Pt t=W/P
W-焦t-秒P-瓦
机械效率
η=W有用/W总
W有用=W总ηW总=W有/η
由于W有用总小于W总,所以η总小于1
物体浸没在液体中V排=V物,部分浸入液体中,V排=V物
浮沉条件
F浮<G物下沉
F浮=G物悬浮
F浮>G物上浮
分
漂浮条件
F浮=G物
ρ液gV排=ρ物gV物
此时V排<V物
称重法测浮力
F浮=G-F
F=G-F浮
F为物体浸入液体中时弹簧秤的读数
杠杆平衡条件
F1L1=F2L2
F1/F2=L2/L1
F2/F1=L1/L2
学
压强
P=F/S
F=PS
S=F/P
F—牛S—米2
P—帕
液体压强
P=ρgh
ρ=p/gh
h=p/ρg
ρ—千克/米3
g—牛/千克
h—米
P—帕
ρ为液体的密度,h为液体的深度(该点到液体面的竖直距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物理力学计算题突破
——整理自有道精品课刘杰老师公开课“一节课急速突破物理计算题”
物理作为一门很能拉开差距的学科,使很多同学感到头疼不已,今天我们就为大家带来了高考物理力学计算题解题技巧。
常见力学题类型:
1.圆周+抛体+动能定理;
2.简单轨道+叠加体;
3.天体物理的计算;
4.斜面问题+地面上的汽车启动;
5.简单直线传送带问题+做功;
6.直线运动,追击相遇临界问题。
要掌握以上题型,必须先掌握常见的物理力学公式及常用结论,现将其整理如下:
一、直线运动:
二、摩擦力的公式:
(1 ) 滑动摩擦力: f = μN
说明:
①N为接触面间的弹力(压力),可以大于G,也可以等于G,也可以小于G。
②μ为动摩擦因数,只与接触面材料和粗糙程度有关,与接触面积大小、接触面
相对运动快慢以及正压力N 无关。
(2 ) 静摩擦力: 由物体的平衡条件或牛顿第二定律求解,与正压力无关。
大小范围: 0≤ f 静≤ f m (f m 为最大静摩擦力) 三、匀速圆周运动公式
线速度:V= t
s =2πR
T =ωR=2πf R
角速度:ω=
φ
π
πt
T
f =
=22 向心加速度:a =v R R T R 22
2244===ωππ 2 f 2 R 向心力:F= m a = m v R m 2=ω2
R= m 422πT
R =42πm f 2 R
四、 万有引力: (1)公式:F=G
2
2
1r
m m (适用条件:只适用于质点间的相互作用) G 为万有引力恒量:G = 6.67×10-11 N ·m 2 / kg 2
(2)在天文上的应用:(M :天体质量;R :天体半径;g :天体表面重力加速度;
r 表示卫星或行星的轨道半径,h 表示离地面或天体表面的高度))
由 '4222
22mg ma r T
m r m r v m r Mm G =====πω可得: ① 被围绕天体天体的质量:
② 行星或卫星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线速度:
③ 行星或卫星做匀速圆周运动的角速度:
④ 行星或卫星做匀速圆周运动的周期:
⑤ 行星或卫星做匀速圆周运动的轨道半径:
23
24GT
r M
π=r
GM v =
3
r GM
=
ωGM
r T 324π=32
2
4πGMT r =
⑥ 行星或卫星做匀速圆周运动的向心加速度:2
r GM
a = ⑦ 地球或天体重力加速度随高度的变化:22)
('h R GM
r GM g +==
⑧ 天体的平均密度:323323
233
44R GT r R GT r V
M πππρ=== 特别地:当r=R 时:G
T πρ32=
五、 功 :
W = Fs cos α (适用于恒力的功的计算, α是F 与s 的夹角) (1) 动能和势能: 动能: 2
2
1mv E k = 重力势能:E p = mgh (与零势能面的选择有关)
(2)动能定理:外力对物体所做的总功等于物体动能的变化(增量)。
公式: W 合= ∆E k = E k2 - E k1 = 21222
121mv mv -
(3)机械能守恒定律:机械能 = 动能+重力势能+弹性势能
条件:系统只有内部的重力或弹力(指弹簧的弹力)做功。
有时重力和弹力都做功。
公式: mgh 1 +2
22212121mv mgh mv +=
(4)功率: P =
W
t
=Fv cos α (在t 时间内力对物体做功的平均功率) P = F v (F 为牵引力,不是合外力;v 为即时速度时,P 为
即时功率;v 为平均速度时,P 为平均功率; P 一定时,F 与v 成反比)
(5)功能原理:外力和“其它”内力做功的代数和等于系统机械能的变化 (6)功能关系:功是能量变化的量度。
举例:摩擦力乘以相对滑动的路程等于系统失去的机械能,等于摩擦力所做功
12E E fS Q -==相对
物理虽然难克服,但我相信不服输的你一定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