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可可艺术的形成因素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洛可可艺术的形成因素

摘要:18世纪的洛可可艺术可以说是在转瞬即逝的季节中开放出来的富丽花朵,而历史的风也很快将它吹落了,但对于洛可可艺术带来的不同评价的思想背景、历史原因以及近年来洛克克艺术回归的社会、思想背景与因素却往往被忽略。

以享乐主义为核心的洛可可样式抛弃了巴洛克中的理性与幻想相结合以及男性的强劲有力的一面,这种漫无节制的风格,一点也不是巧合之事,洛可可出现在西欧前所未有的经济繁荣与成长时代,一段极少看见战事、经济与人口大幅扩张的时期。

洛可可艺术流传区域不广,于十八世纪中叶逐渐衰微,而为新古典主义所取代。

关键词:洛可可欧洲资本主义沙龙

十八世纪初叶,巴洛克风格的艺术虽然继续在欧洲各地流行,但同时则有一种叫做「洛可可」[Rococo]的艺术风格在法国产生,并且逐渐盛行,取代了巴洛克风格。Rococo一字是从法国字 rocaille演变而来,原是指一种混合贝壳小石子制成的室内装饰物。洛可可风格虽保有巴洛克风格之综合特性,但却缺乏巴洛克风格之宗教气息和夸张的情感表现,尤其强调精美柔软的气氛并大量使用光线,力求色彩奢丽柔美,绘画的题材是爱情的追逐,为使形象尽可能浓艳、富有肉感,就采用人们最易接受的希腊罗马神话。

洛可可风格的绘画,题材大多借用神话故事表现贵族男女之间的情爱关系,内容无聊且庸俗,人物形象含情脉脉又矫揉造作,体现了没落贵族所欣赏的轻巧、纤细、充满性感。色彩多清淡柔和,如白、浅绿、粉红等色。这种装饰艺术风格的总的倾向是纤巧、优雅,但是显得繁琐和矫揉造作。而这种风格的形成却具有极为复杂的背景及必然性。

社会历史背景:

从14世纪到17世纪贸易发达,资本主义萌芽出现,新兴资产阶级逐渐成为文化消费的主体。文艺复兴运动开始于意大利,提出“回到古希腊”,反对封建神学,赞美人性,尊重知识,崇尚理性,提倡个性解放和积极进取,的人生观。注重现实生活的乐趣,追求享乐。

历史进入18世纪,西欧各国资产阶级不断发展,资本主义飞速发展,社会结构发生着深刻变化。由于当时人们对路易十四的严肃风格失去兴趣,改而追求实用亲切的空间,因此许多洛可可的绘画以风俗画为主。这些画用色清淡、甜美,充满了幽雅、华丽的感觉。洛可可的绘画题材,除了豪华的贵族生活以外,还有肖像、风景、神话以及平民生活等。

从古尔比创设的东印度公司向欧洲输入印度花布起,1701年安斐特立特(Amphitrit)号直接从广东运回大批中国货后,在整个18世纪,每年都有一至几艘法国船只运入相当数量的中国货物,其数量之多,品种之广,足以形成西方人尤其是上层贵族对中国工艺品的普遍占有。我国的丝绸、瓷器、漆器等工艺上的色调是以青与黄为主,我国特有的具有东方情调的曲线美,刺激着法国的装饰工艺。

洛可可艺术在吸收中国丝绸光泽,工艺镀金,螺钿镶嵌等方面,特别是在吸收中国工艺装饰所特有的没有严格对称的唐草纹样与漩涡纹样方面,有着明显的摹仿痕迹。当时宫内以摆设中国工艺品为最高品格的陈设就是例证之一。

人文因素影响:

路易十四常在凡尔赛宫开各种舞会,藉著繁琐的礼仪与无意义的职务折腾贵族们,再以富丽堂皇的宫廷装饰营造悠闲的环境,有利搞风流韵事,以便消耗贵族们的精力,使他们无暇去策划造反。因此艺术家授命编造一种理想生活的极乐世界情景,其唯一的目的是塑造出一个悠闲的、实际上是懒惰的社会快乐。

另外,法国作为西欧文化艺术的中心,沙龙成为社交中心,18世纪的文化就是的以沙龙为心。沙龙中的人们只追求现世的幸福和官能的享乐,特别注重发展人类生活的外部要素,这就使人们的感觉异常敏锐和高雅,形成了不同于巴罗克那庄重豪华拘泥虚礼的宫廷文化的文化形态,这就是著名的洛可可样式。

同时,洛可可是社交性、精致的、有礼的欧洲贵族社会的最后艺术成就,我们从现代的角度审视18世纪的洛可可艺术,应该说蓬帕杜夫人是那些喜欢豪华风格者的代表人和组织者,是“众望所归”的时尚代表人物。所以,才有洛可可风格作品出现后在贵族引起“共鸣”的时尚。也可以说,贵族们崇尚华丽的风气,诱发了洛可可艺术。洛可可虽源自巴洛克,但是比巴洛克更为讲究,更为矫饰,也更为柔弱。如果说巴洛克是一种阳刚的艺术,洛可可则无疑应属于一种阴柔的美。

其他因素:

18世纪初,由于化学的进步,出现了色数丰富、水洗不掉色的耐水性染料,木版印染这种新型产业应运而生,这些技术上的革新,使英国被称为“世界的工厂”。为洛可可绘画的缤纷提供了可靠保障。

并不是洛可可时期的代表画家们创造了洛可可艺术,洛可可艺术中我们可以看到不少前人的影子,如善用弧形线条、画面色泽亮雅的波提切利,题材甜美的鲁本斯等。

总述:

洛可可艺术在路易十五时代达到鼎盛,但是一朝天子一朝臣,蓬皮杜夫人尸骨未寒,迪

巴里夫人作为路易十五的新宠,断然改变了洛可可的风格,走向希腊化的均衡中。这并不是说18世纪中后期的艺术开始返璞归真了,华丽依旧是必要的,但这种华丽亦然不是时尚的“前卫”,而是新古典主义的兴起。

路易十六时代是洛可可风结束、新古典主义兴起的样式转换期,洛可可风已走上穷途末路,宫廷贵族和上流阶级的过于奢华与市民阶级之间的矛盾日趋深化,当时的帝国已经是风雨飘摇,路易十六处心积虑地为这个即将倾颓地大厦涂灰抹泥,从他的日记中可以看出他的日常生活是多么的小心节约。

同时,早期的“工人阶级”在这一时期开始了出现,社会阶层间的对立开始逐渐激化。

面对任何一种艺术,需要同时具备三种理解维度:艺术欣赏、社会思考和哲理批判。在判明艺术的特征与价值之后,必须将那些炫目的流光溢彩还原到物与人的关系上,最终得出有关历史的认识。在这一组物与人的关系中,以物为中心分明联系着制造者、出售者、所有者和波及者。此四项虽然各有所指,彼此之间联系发生的形式并不相同,但结果却很相似,都是物压倒了人的存在,物挤占了人的位置,物异化了人的本质,最终物改变了人的历史,物对人的改变开始于自身的否定。

18世纪中的洛可可艺术品并没有独立存在的价值,它们一旦被制成后就在得到赞叹的同时面临被抛弃的危险。这种物物更迭对于物种距离的跨越,实在令人不易接受,物品上凝结着工匠劳动已经不能确保它的根本价值,为物而造物,而不是为人而造物的反向思维使18世纪的洛可可在成就自身荣耀的同时也否定了自身的品格独立。

代表作品及简要分析:

其实,18世纪的法国美术中开始出现两种对立的流派,即代表没落贵族的利益和审美情趣的洛可可艺术和受启蒙思想影响的反映市民生活和新兴资产阶级道德观念的写实主义艺术。

华铎《发舟苔丝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