谨慎性原则要求
探析会计业务中的谨慎性原则会计毕业
探析会计业务中的谨慎性原则会计毕业一、绪论谨慎性原则在财务会计理论与实务中都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其在会计领域的地位勿庸质疑,本文将从其概念、运用、其实施的必要性和在我国会计中的正确应用等方面进行理论上的论述,肯定谨慎性原则在会计理论中的地位无法替代。
二、会计谨慎性原则概述ﻭ谨慎性原则又称稳健性原则。
它是针对经济活动中的不确定性因素要求人们在会计处理上保持谨慎小心的态度,要充分估计到未来可能发生的风险和损失,尽量少计或不计可能发生的收益,使会计报表使用者、企业决策者提高警惕,以应付纷繁复杂的外部经济环境的变化,把风险损失缩小或限制在极小的范围内。
谨慎性原则包括会计确认、计量、报告等方面谨慎稳健的内容.三、谨慎性原则在会计中的运用3。
1提取坏帐准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赊销行为是企业开展销售业务的主要方式,由此引起的一部份应收帐款无法收回在所难免,客观存在的,于是了坏账.坏账损失的会计处理方法有两种:一种是直接转销法.另一种是备抵法,虽然考虑应收帐款中可能的坏帐损失风险,通过计损坏帐准备,防止了利润虚增,资产虚增,符合谨慎性原则。
但根据近年的实际情况看,企业按千分之3~5的比率提取坏帐准备,由于准备额过低,坏帐准备金额明显不足,未能达到谨慎核算的目的.因此,新制度规定应收帐款按备抵法取坏帐准备的提取比例也可根据实际情况由自行确定,同时规定对期末应收、预收帐款、其他应收款等都应列入风险管理中,这样使企业更加谨慎地反映其财务状况,不限制估计坏帐损失的方法,让其象成本核算那样自行选择适合的核算方法,固定下来,按提取比例提取,超支者报批或督促企业管理,从根本上减少坏帐的发生。
3.2加速折旧总的来说,我国不少企业的折旧率水平还是比较低的,不能适应企业技术更新,生产的内在要求,为此现行新会计制度在强调采用直线法计提固定资产折旧的同时,允许企业采用加速折旧法。
其中原因不外乎有以下几点:第一、许多固定资产在使用初期效率高,生产能力大,早期的营业收入大,为做到收入与成本恰当配比,就应让这些资产具有最大经济效用的早期多计提折旧;第二、因技术进步而产生的无形损耗,使得固定资产的大部分价值应在短期限内收回等等。
谨慎性原则
今天我们来谈财务工作中的谨慎性原则。
谨慎性原则也叫稳健性原则,从名字就能看出来,这是一个针对会计人员态度的一个要求。
企业内部有时候会有很多钱,存在不确定性,对于这些不确定的钱,会计人员应该采用哪种态度呢?要谨慎,要稳健。
至于怎样谨慎,其实就是要保守估计。
好事儿一件不能想,坏事儿都得想全了。
举例:估计明天会有一笔收入,今儿算资产能不能算上呢?不能。
但是估计明天会有一笔损失,虽然今儿还没确定,但是要不要准备着?要,要提前把这部分钱从资产中抛出来。
这也就是为什么会计提资产减值或跌价准备。
谨慎性原则,其实就是避免企业在做经济决策时盲目乐观。
除此之外,谨慎性原则还表现在一些核算方法上的确定。
比如固定资产采用哪种方法折旧,存货采用哪种方法进行计价。
都是为了更好地呈现出特定单位最保守真实的资产状况。
谨慎性原则,更多的是财务人员的一种职业判断,并没有标准的规范,其实这也是会计这门学科真正的技术性所在。
谨慎性原则谨慎性原则要求
谨慎性原则谨慎性原则要求话题:谨慎性原则要求折旧方法存货计价方法实习证明原则论谨慎性原则在我国的正确运用——兼议谨慎性原则在新准则和新制度中的体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竞争和风险的日益加剧,会计所处的客观经济环境的不确定性程度越来越高,以投资者为主体的会计信息使用者更加重视与不确定性相关的风险信息的揭示,从而,谨慎性原则的应用成为必然。
在我国新颁布的《企业会计制度》和《无形资产》等具体会计准则中,谨慎性原则得到了进一步的体现。
谨慎性原则本身存在的局限性使得其如何正确运用成为一个需要探讨的问题。
一、谨慎性原则的基本要求谨慎性原则起源于中世纪财产托管人解脱其受托责任的策略,二十世纪初至三十年代前是一项占支配地位的会计原则,当时主要表现为对资产的低估;经济危机之后,谨慎性原则所体现的内容扩大到对收益的确认和会计报表披露。
随着会计环境的变化,会计目标从报告经管责任向为信息使用者提供决策有用的会计信息转化,谨慎性原则也逐渐成为对披露具有相关性和可靠性质量特征的会计信息的修订性原则。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中规定:会计核算应当遵循谨慎性原则的要求,合理核算可能发生的损失和费用;在《企业会计制度》中规定:企业在会计核算时,应当遵循谨慎性原则的要求,不得多计资产或收益,少计负债和费用,但不得计提秘密准备。
由此我们看到,我国会计规范中关于谨慎性原则有以下几个要求:(一)谨慎性原则存在的基础是不确定性,所处理的是“可能发生”的事项。
(二)对各种可能发生的事项,特别是费用和损失,在会计上确认和计量的标准是“合理核算”,对可能发生的费用、负债既不视而不见,又不计提秘密准备。
而对“合理”的判断则事实上取决于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
(三)运用谨慎性原则的目的是在会计核算中充分估计风险的损失,避免虚增利润、虚计资产,保证会计信息的决策有用性。
二、谨慎性原则在我国运用情况的回顾及在新会计准则和新制度中的体现谨慎性原则在我国的运用开始于1992年,在近十年的应用中,可以按其运用程度和范围的不同,分为三个阶段:(一)1992年至1997年1992年发布,并于1993年7月1日起施行的《企业会计准则》中首次明确了谨慎性原则,要求企业会计核算应当遵循谨慎性原则的要求;合理核算可能发生的损失和费用。
谨慎性原则要求
谨慎性原则要求简介谨慎性原则是会计准则体系中的基本原则之一,它要求会计人员在处理会计事项时应保持谨慎而慎重的态度,以确保财务信息的准确性、真实性和完整性。
谨慎性原则强调会计人员不应过于乐观或悲观地估计企业的财务状况和业绩,而是应该在遇到不确定性的情况下,给予潜在风险以足够的重视和处理。
下面将详细介绍谨慎性原则的具体要求和应用。
谨慎性原则的具体要求1.判断的不确定性:谨慎性原则要求会计人员在遇到不确定性的情况下,要能够做出慎重的判断。
不确定性可能来自于市场环境的变化、商业交易的特殊性等因素。
在面临这些情况时,会计人员应该考虑可能的风险和损失,并在财务报表中进行合适的预警和披露。
2.预计的不利情况:谨慎性原则要求会计人员在财务报告中充分考虑可能发生的不利情况。
即使目前没有发生,但可能对企业产生负面影响的风险和不确定因素,也需要在财务报表中进行适当的记录和披露。
3.收益披露的谨慎性:谨慎性原则对于企业的收益披露也有一定的要求。
会计人员不应该过于乐观地估计企业的收入和盈利水平,而是应该以谨慎的态度对待可能存在的风险和不确定性,合理地评估和披露企业的收益情况。
谨慎性原则的应用谨慎性原则在会计实务中的应用非常广泛,下面列举了一些常见的应用情况:1.资产减值准备:当企业的资产发生减值时,根据谨慎性原则,会计人员应该及时计提相应的资产减值准备,以准确反映企业可能面临的风险和损失。
2.收入确认:谨慎性原则要求会计人员在确认收入时要谨慎对待。
不应过于乐观地确认收入或提前确认收入,而是应根据实际的交易和合同条件进行准确确认。
3.财务报表披露:谨慎性原则要求会计人员对可能对企业产生负面影响的风险和不确定因素进行充分的披露。
包括财务报表附注、管理层讨论和分析报告等途径,以便外部用户能够充分了解企业的财务状况和业绩。
4.商誉减值测试:当企业的商誉可能存在减值风险时,谨慎性原则要求会计人员进行定期的商誉减值测试,以确保商誉的账面价值不高于其未来的可回收金额。
谨慎性原则名词解释
谨慎性原则名词解释谨慎性原则是指在决策或行为中,个人或组织应该保持审慎、小心谨慎的态度,充分考虑可能存在的风险和后果,以防范可能出现的不良结果。
谨慎性原则在各个领域都有应用,特别是在金融、法律、医疗和管理等领域具有重要意义。
在金融领域,谨慎性原则主要指的是在投资决策中,投资者应该根据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投资目标和市场情况对各项投资进行充分评估和谨慎选择,以确保资金的安全性和投资收益的合理性。
谨慎性原则的核心是风险控制,投资者应该具备风险意识,合理配置资产,避免盲目追求高回报而忽视风险。
在法律领域,谨慎性原则要求法官和律师在解释和适用法律时应该审慎小心,不得随意扩大或限制法律的适用范围,以免对当事人的权益产生不利影响。
谨慎性原则还要求法官在裁判时应当谨慎权衡各种证据和理由,以确保裁判结果的公正和合理性。
在医疗领域,谨慎性原则要求医生在诊断和治疗疾病时应该做到认真细致,慎重选择诊疗方案,充分考虑患者的身体状况和治疗风险,以确保患者得到安全有效的医疗服务。
谨慎性原则还要求医生在面对治疗选择时应当及时向患者告知可能存在的风险和不良后果,以保护患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
在管理领域,谨慎性原则要求管理者在决策和行动时应该经过深思熟虑,充分分析和评估各种可能的影响因素,以降低决策失误的风险。
谨慎性原则还要求管理者在面对不确定的环境和变化的市场时应该保持灵活性和忍耐力,及时调整战略和策略,以应对可能出现的风险和挑战。
总之,谨慎性原则是一种重要的决策原则,它要求个人和组织在决策和行为中保持审慎小心的态度,充分考虑可能存在的风险和后果,以防范不良结果的发生。
谨慎性原则在金融、法律、医疗和管理等领域具有广泛应用,对于保护利益、降低风险、提高效益具有重要意义。
谈财务管理中的谨慎性原则及应用
财务管理中谨慎原则也称稳健原则,是指在某一会计处理方法有几种方案可供选择时,要选择对净收益和财务状况产生影响的乐观程度最小的那一种方案,即要求人们在会计处理上持谨慎态度,充分估计可能的风险和损失,尽量少计和不计可能获取的收益,把风险和损失缩小到最小范围。
具体而言,就是对于资产和收益确认倾向于“从缓认可”,计量上“宁低忽高”而对负债和费用在确认上遵循“从速认可”,计量上“宁足忽缺”的方法。
对经营的不稳定性和风险性的各种因素作出谨慎的反映和处理以保持企业的稳健经营,增强企业后劲。
一、在财务管理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及其对策。
《企业会计准则》第十八条规定“会计核算应当遵循谨慎原则的要求,合理核算可能发生的损失和费用”。
这是我国会计制度改革的一大突破。
它充分体现了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客观要求。
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⒄梗企业的市场风险、经营风险、外汇风险等不确定因素急剧增长,在财务管理上都会存在很多问题,其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企业短期行为。
企业经营中的短期行为是个普遍问题。
我国经济是以国有经济为主导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国家拥有国有资产所有权,企业享有经营权,考核一个企业经营者的能力通常只是看企业的经济效益。
这就有可能造成某些企业经营者为了显示自己的业绩,只顾当前效益而忽视企业的长远利益,不对企业资产保值负责的短期行为。
其表现主要有该摊的费用不摊、该提的折旧不提或少提等,导致成本不实,潜亏挂帐,利润增大,不良资产增加,资产保值增值出现虚假成分。
按谨慎性原则要求进行资产计价,提足必要的准备基金,可以防止企业收入超分配,有效地遏制这种短期行为。
2、国有资产能否保持完整性。
长期以来,国有资产遭受的侵蚀十分严重表现在固定资产折旧率低,资产补偿不足,资产价值从分配渠道中流失;企业与外部债权债务关系日益复杂,呆帐坏帐损失随之增大,企业很多债权难以实现,虽已挂帐,却造成事实上的损失等等。
若按谨慎性原则加以处理,不仅使资产价值得到足额补偿,而且呆帐损失也可以得到弥补,从而保证了国有资产的安全和完整。
会计谨慎性原则有哪些要求
会计谨慎性原则有哪些要求会计谨慎性原则是会计准则的核心原则之一,也被称为谨慎原则或保守原则。
它要求会计人员在处理会计事项时,要保持谨慎的态度,尽量避免高估资产和收入,同时要注意低估债务和费用。
这样可以确保财务报表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对于保护企业和利益相关方的利益具有重要意义。
1.预计利润不计入财务报表:会计谨慎性原则要求会计人员在编制财务报表时,不应计入尚未实现的利润。
这是因为预计利润存在不确定性,无法确定是否能够实现。
因此,会计人员应该保持谨慎的态度,不计入预计利润,以防止虚增资产和收入。
2.成本计量原则:会计谨慎性原则要求会计人员按照成本计量原则对资产进行计量。
即使资产的市场价值高于其成本价值,也应将其按照成本计量,以保持谨慎的态度。
这样可以避免虚增资产的价值,保证财务报表的真实可靠。
3.减值测试:会计谨慎性原则要求会计人员对资产进行减值测试。
减值测试是一种评估资产价值是否已经持续下降的方法。
如果资产价值已经持续下降,会计人员应及时将其减记,避免虚增资产值。
这样可以确保企业资产的准确估值和财务报表的真实可靠。
4.计提负债:会计谨慎性原则要求会计人员在编制财务报表时,应计提所有可能发生的负债。
即使负债发生的概率较低,也应该对其进行计提,并及时披露。
这样可以避免低估负债,保证财务报表的真实可靠。
5.应计费用和收入:会计谨慎性原则要求会计人员要谨慎处理应计费用和收入。
应计费用是指在会计期间内发生的费用,但尚未支付或未确认的费用。
会计人员应该尽量将应计费用计入财务报表,避免低估费用,确保财务报表的真实可靠性。
与此同时,应计收入是指在会计期间内已经发生的收入,但尚未实现的收入。
会计人员应该保持谨慎的态度,不应过早确认应计收入,以防止虚增收入,保证财务报表的真实可靠。
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会计人员应该始终遵守会计谨慎性原则,根据具体情况合理运用这些要求。
通过遵守会计谨慎性原则,可以确保财务报表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提高企业的透明度和信誉度,保护利益相关方的权益。
所谓谨慎性原则就是要求企业在进行会计核算时
1.所谓谨慎性原则就是要求企业在进行会计核算时,应合理估计不可能发生的损失和费用,既不高估资产或收益,也不低估负债或费用,实施谨慎性所谓目的在于避免虚夸资产和收益。
抑制由此给企业生产经营带来的风险,有利于企业做出正确的经营决策,有利于保护投资者和债权人的利益,有利于提高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能力。
谨慎性原则在金融企业会计的应用突出表现在计提各种财产减值准备、关注和反映或有负债、固定资产的加速折旧等,要充分发挥谨慎性原则的重要作用,就必须认真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1给予企业会计核算自主权,是落实谨慎性原则的前提。
我国原金融企业会计制度是在93年出台并实施的,当时我国正处于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时期,财务会计制度不可避免带有计划经济的色彩,如计提坏账准备的方法和比例、固定资产的折旧年限和净残值等都有国家统一制定,金融企业只能在较小的范围内进行选择。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这些规定一方面使得金融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不能真实地反映企业的实际情况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会计信息失真。
另一方面,由于企业不能根据实际情况计提坏账准备和固定资产的折旧,无形之中削弱了企业应付风险的能力。
这些规定越多,使得金融企业在全面走向市场,不断提高市场竞争能力等方面越来越不适应。
一是更加注重资产质量。
为了将虚拟资产排除在资产负债表之外,以确保资产价值真实可靠,2001年版的《金融企业会计制度》对于待摊费用、开办费用、长期待摊费用、无形资产的摊销的会计处理规定与以往相比明显地体现出了谨慎性原则的要求。
该制度借鉴了第36号国际会计准则和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第121号准则公告关于资产减值的规定,要求金融企业对可能发生损失的资产计提减值准备,要求金融企业应计提短期投资跌价准备、应收款项坏账准备、贷款损失准备、长期投资减值准备、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在建工程减值准备、无形资产减值准备和抵债资产减值准备等八项资产减值准备。
二是收入的确认更加稳健。
会计学__浙江工商大学(11)--模拟试卷六
《会计学》模拟试卷六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1.谨慎性原则要求:不得高估,不得低估。
2.收入会引起资产的或负债的。
3.企业的货币资金包括、和。
4.累计折旧是_____________的备抵调整账户。
5._____________是反映企业在某一特定日期的财务状况的报表。
6.盈余公积是企业按规定从中提取的有特定用途的积累资金。
二、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10分)1.下列对会计核算基本前提的表述中恰当的是( )。
A、持续经营和会计分期确定了会计核算的空间范围B、一个会计主体必然是一个法律主体C、货币计量为会计核算提供了必要的手段D、会计主体确立了会计核算的时间范围2.某企业本期期初资产总额为100万元,本期期末负债总额比期初减少10万元,所有者权益总额比期初增加30万元,该企业期末资产总额是()。
A、90万元B、100万元C、120万元D、130万元3.( )是指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当事人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负债清偿的金额。
A、历史成本B、重置成本C、可变现净值D、公允价值4.某增值税一般纳税人企业出售商品一批(适用增值税率为17%),商品成本为46 800元,开出的普通销售发票金额为58 500元,款项已全部收妥入账。
商品销售收入应确认为( )元。
A、50 000B、58 500C、46 800D、40 0005.某公司只生产一种产品,9月份为生产该产品耗用原材料800,000元,生产工人工资100,000元,生产工人福利费14,000元,制造费用 50,000元,销售部开支各种费用30,000元,公司办公费用60,000元。
该产品当月全部完工,则该产品的生产成本为( )。
A、950,000元B、964,000元C、994,000元D、1,024,000元6.经批准,属于自然灾害所造成的存货毁损净损失应计入()。
A、管理费用B、制造费用C、销售费用D、营业外支出7.某企业按照应收账款余额的10%计提坏账准备。
现代会计制度的原则(3篇)
第1篇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会计作为一门科学和艺术,在市场经济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现代会计制度的原则,是会计人员在处理会计事务时遵循的基本规范和准则,它旨在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准确、完整和及时,为经济决策提供可靠依据。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现代会计制度的原则。
一、客观性原则客观性原则是现代会计制度的首要原则,要求会计人员在处理会计事务时,必须保持客观、公正的态度,不受主观意志和外界因素的影响。
具体包括以下内容:1. 实事求是:会计人员应按照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进行核算,不得随意虚构、隐瞒或歪曲事实。
2. 公正无私:会计人员应站在企业整体利益的角度,客观评价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不偏袒任何一方。
3. 一致性:会计人员应遵循统一的会计准则和制度,确保会计信息的可比性和一致性。
二、完整性原则完整性原则要求会计人员在处理会计事务时,应全面、完整地反映企业的经济活动,不得遗漏任何重要的经济事项。
具体包括以下内容:1. 完整性记录:会计人员应按照规定的会计科目和格式,完整记录企业的各项经济业务。
2. 完整性披露:会计人员应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和会计准则的要求,完整披露企业的财务报表和相关信息。
3. 完整性审计:会计人员应接受审计人员的审计,确保会计信息的完整性。
三、一致性原则一致性原则要求会计人员在处理会计事务时,应保持会计政策和方法的稳定性,不得随意变更。
具体包括以下内容:1. 会计政策一致性:会计人员应遵循统一的会计政策,确保会计信息的可比性。
2. 会计估计一致性:会计人员应保持会计估计的稳定性,不得随意调整。
3. 会计方法一致性:会计人员应采用统一的会计方法,确保会计信息的准确性。
四、及时性原则及时性原则要求会计人员在处理会计事务时,应确保会计信息的及时传递,使企业能够及时了解自身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
具体包括以下内容:1. 及时处理经济业务:会计人员应按照规定的时限,及时处理企业的各项经济业务。
会计核算12项基本原则
会计核算基本规律的高度概括和总结。
根据《企业会计准则》,我国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包括12项,它是我国会计核算工作应遵循的最基本的原则性规范,是对我国会计核算工作的基本要求。
它在我国会计准则体系中居于指导性地位,它为整个会计准则提供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对具体会计核算行为具有指导作用。
我国12项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根据其在会计核算中的作用,大体上可以划分为下面四类:一是总体性要求;二是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三是会计要素确定、计量方面的要求;四是会计修订性惯例的要求。
一、总体性要求1、客观性原则客观性原则是指会计核算必须以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及证明经济业务发生的合法凭证为依据,如实反映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做到内容真实,数据准确,资料可靠。
客观性要求是对会计核算工作的基本要求。
它包括下面三层含义:一是会计核算应当真实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二是会计核算应当准确反映企业的财务情况,保证会计信息的准确性;三是会计核算应当具有可检验性,使会计信息具有可验证性的特征。
2、可比性原则可比性原则是指会计核算必须符合国家的统一规定,提供相互可比的会计核算资料。
可比性原则是以客观性原则为基础的。
3、一贯性原则一贯性原则是指企业采用的会计程序和会计处理方法前后各期必须一致,要求企业在一般情况下不得随意变更会计程序和会计处理方法。
一贯性原则要求同一会计主体在不同时期尽可能采用相同的会计程序和会计处理方法,便于不同会计期间会计信息的纵向比较。
可比性原则强调的是横向比较,一贯性原则强调的是纵向比较。
从总的方面来说,两者都属于可比性的要求。
一贯性原则并不否认企业在必要时,对所采用的会计程序和会计处理方法作适当的变更。
二、会计信息质量要求1、相关性原则相关性原则是指会计核算信息必须符合宏观经济管理的需要,满足各有关方面了解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需要,满足企业加强内部经营管理的需要。
2、及时性原则及时性原则是指会计核算工作要讲求时效,要求会计处理及时进行,以便会计信息及时利用。
财务报告分析的基本原则(3篇)
第1篇一、引言财务报告是企业对外披露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信息的文件。
通过对财务报告的分析,可以了解企业的经营状况、盈利能力、偿债能力、发展前景等方面的情况。
财务报告分析是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投资者、债权人、政府部门等利益相关者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财务报告分析的基本原则。
二、财务报告分析的基本原则1. 客观性原则客观性原则要求财务报告分析人员在分析过程中,应保持客观、公正的态度,不受主观因素的影响。
在分析过程中,应依据财务报告的相关数据和事实,避免主观臆断和偏见。
2. 全面性原则全面性原则要求财务报告分析人员在分析过程中,应全面考虑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方面,不遗漏任何重要的信息。
只有全面了解企业的财务状况,才能做出准确的判断。
3. 逻辑性原则逻辑性原则要求财务报告分析人员在分析过程中,应遵循逻辑思维,运用逻辑推理,对财务报告中的信息进行综合分析。
在分析过程中,应确保分析结果的合理性、科学性和准确性。
4. 实用性原则实用性原则要求财务报告分析人员在分析过程中,应注重实际应用价值,关注分析结果对决策的影响。
分析结果应具有可操作性,为决策者提供有针对性的建议。
5. 发展性原则发展性原则要求财务报告分析人员在分析过程中,应关注企业的长远发展,分析企业的竞争优势、劣势、发展潜力等。
通过分析,为企业的战略决策提供依据。
6. 重要性原则重要性原则要求财务报告分析人员在分析过程中,应关注对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方面具有重要影响的信息。
对重要信息进行深入分析,有助于揭示企业的真实状况。
7. 持续性原则持续性原则要求财务报告分析人员在分析过程中,应关注企业财务状况的动态变化,持续跟踪企业的经营状况。
通过对财务报告的持续分析,可以及时发现企业存在的问题,为决策者提供及时、有效的信息。
8. 保密性原则保密性原则要求财务报告分析人员在分析过程中,应严格遵守国家有关保密规定,对获取的财务信息进行保密。
l 谨慎性原则
l 谨慎性原则谨慎性原则又称稳健性原则。
它是针对经济活动中的不确定性因素要求人们在会计处理上保持谨慎小心的态度,要充分估计到未来可能发生的风险和损失,尽量少计或不计可能发生的收益,使会计报表使用者、企业决策者提高警惕,以应付纷繁复杂的外部经济环境的变化,把风险损失缩小或限制在极小的范围内。
谨慎性原则包括会计确认、计量、报告等方面谨慎稳健的内容。
1 .1 定义谨慎性原则最早由美国学者 B l i s s 在 1 9 2 4年定义为“不预计盈利,但预计所有的损失”。
其内涵较为简单,仅强调了谨慎性会计对盈利或利润表的影响,并没有提及资产负债表要素。
1 9 8 0年,美国财务会计标准委员会第二号概念公告术语表中则定义为“对不确定性的一种保守反映,试图保证商业环境中的不确定性和内在风险被充分地考虑。
因此在未来收到或支付两个估计的金额之间有同等的可能性时,谨慎性要求采用比较不乐观的估计数( F A S B, 1 9 8 0 ) ”该定义不仅强调了对不确定性的保守处理,而且还对所影响的会计要素设置了限定是迄今美国唯一正式的官方定义。
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在《编报财务报表的框架》中对会计谨慎性的解释相对具体,认为“谨慎性是指在有不确定因素的情况下做出所要求的估计时,在判断中加入一定程度的谨慎,以便不虚计资产或盈利,也不少计负债或费用( I A S C,1 9 8 9 ) ”。
我国2 0 0 6年初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有关谨慎性规定:“企业对交易或者事项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应当保持应有的谨慎,不应高估资产或者盈利、低估负债或者费用(财政部,2 0 0 6 ) ”,该定义比较接近国际会计准则的定义。
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面临着许多风险和不确定性,例如应收款项的可收回性、固定资产的使用寿命、无形资产的使用寿命、售出存货可能发生的退货或者返修等。
会计信息质量的谨慎性要求,即需要企业在面临不确定性因素的情况下作出职业判断时,保持应有的谨慎,充分估计到各种风险和损失,既不高估资产或者收益,也不低估负债或者费用。
会计中的谨慎性原则是什么
会计中的谨慎性原则是什么
谨慎性原则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含义和作用:
1.资产负债表中的谨慎性:资产负债表反映了企业在特定时间点的财
务状况,谨慎性原则要求在计量和披露资产负债表时,对负债进行保守估计,即在不确定性较大的情况下,应当采用最不利的估计方法来计量负债。
这有助于提醒利益相关者关注企业的偿债能力和风险,并能更真实地反映
企业的财务状况。
2.损益表中的谨慎性:谨慎性原则要求在计量和披露损益表时,对收
入进行保守估计,即对于不确定性较大的收入,应当采用最不利的估计方
法来进行计量。
这有助于避免过分乐观的收入估计,降低因收入波动造成
的风险,使利益相关者能够更客观地评估企业的盈利能力。
3.预估准备:谨慎性原则还要求企业在计量和披露时对可能发生的损
失和风险进行预估,并相应地提取预计准备金。
这有助于提醒企业预防和
应对风险,保障企业的稳定经营,并能更真实地反映企业的负债情况。
4.揭示事项和风险:谨慎性原则要求在财务报告中揭示会计政策、估
计和假设的变化,以及相关的重大风险和不确定性。
这有助于利益相关者
全面了解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盈利能力,并能更准确地评估企业的风险和未
来发展前景。
谨慎性原则的实践存在一定的挑战和争议。
一方面,过分保守的估计
可能导致财务报告的失真,使企业的实际盈利能力和财务状况被低估;另
一方面,过分乐观的估计可能导致财务报告的虚假和误导。
因此,在实践中,企业需要根据具体情况和会计准则的要求,在保守和真实之间进行权衡,确保财务报告能够尽可能地真实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盈利能力。
企业会计准则之基本准则
企业会计准则之基本准则首先,谨慎性是企业会计准则的基本准则之一、谨慎性原则要求会计人员在面临不确定性和风险时应采取保守的估计和处理方法,即在核算利润和资产负债表时,要预计出现潜在风险和损失,并及时计提相关准备金。
谨慎性原则的目的是确保企业财务报表的真实性和全面性,提高会计信息的可靠性。
其次,财务报表的真实和公正是企业会计准则的基本准则之一、真实和公正原则要求企业按照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进行会计核算,并按照相关会计准则和规定对相关信息进行真实披露。
企业应该遵循财务报表编制的基本原则,包括货币计量、会计等式和会计期间的连续性等,确保财务报表反映出企业真实的经营状况和财务状况。
再次,连续性假设是企业会计准则的基本准则之一、连续性假设是指企业在编制财务报表时可以假设企业将会持续经营下去,并以此为基础进行会计核算和信息披露。
连续性假设要求企业会计人员在编制财务报表时,预测和评估企业未来的经营状况、盈利能力和支付能力,确保财务报表反映出真实的企业价值。
最后,货币计量是企业会计准则的基本准则之一、货币计量原则要求企业会计核算和报告只涉及金融金额和货币表达。
货币计量原则是由于货币具有唯一的、普遍接受的衡量和交换价值的功能而产生的。
货币计量原则规定企业会计只能计量和披露以货币形式发生的经济业务,而不能计量和披露非货币形式的经济业务。
综上所述,企业会计准则的基本准则包括谨慎性、财务报表的真实和公正、连续性假设和货币计量等四个方面。
这些基本准则的目的是确保财务报表的真实性、可靠性和全面性,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为企业的经营决策和风险评估提供有力的依据。
企业应该在会计核算和信息披露中严格遵守这些基本准则,确保财务报表的准确性和合规性。
谨慎性原则要求
谨慎性原则要求简介谨慎性原则(Principle of Prudence)是会计准则体系中的一个重要原则,旨在确保会计信息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根据谨慎性原则,会计人员在处理会计事务时必须保持谨慎和审慎的态度,遵循实际情况,正确反映实质经济活动,并在面对不确定性时采取谨慎处理。
追求准确性和可靠性谨慎性原则要求会计人员在记录会计事务和编制财务报表时必须追求准确性和可靠性。
会计人员需要对涉及的会计数据进行仔细研究和分析,确保数据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他们需要在处理会计事务时审慎选择会计估计和假设,并确保这些估计和假设符合实际情况。
在面对不确定性和风险时,会计人员需要采取谨慎处理。
他们需要充分考虑可能的风险和损失,并在财务报表中进行适当的披露。
谨慎性原则要求会计人员在编制财务报表时要反映可能的亏损和风险,而不只是关注利润和收入。
谨慎的会计估计和假设谨慎性原则要求会计人员在进行会计估计和假设时要谨慎行事。
会计估计是会计人员在处理会计事务时所做的判断和预测,例如资产的折旧和报废准备金的计提。
会计估计的准确性和合理性对于财务报表的准确性和可靠性至关重要。
根据谨慎性原则,会计人员需要对会计估计进行充分的调查和分析,以确保其合理性。
他们需要在制定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时充分考虑可能的亏损和风险,并避免过于乐观或悲观的估计。
会计人员应当始终保持谨慎的态度,以确保会计估计和假设能够正确反映实质经济活动。
谨慎性原则与法律法规的关系谨慎性原则不仅要求会计人员在处理会计事务时谨慎行事,还要求他们遵守所在国家或地区的法律法规。
会计人员应当了解和熟悉适用的法律法规,并确保其会计处理符合法律法规的要求。
谨慎性原则要求会计人员在面对不确定性和争议时采取谨慎处理,并充分考虑与法律法规的一致性。
如果有需要,会计人员应当寻求专业人士或律师的意见,以确保其会计处理符合法律法规的要求。
结论谨慎性原则是会计准则体系中的一个重要原则,要求会计人员在处理会计事务时保持谨慎和审慎的态度,追求准确性和可靠性。
什么是企业会计的谨慎性原则
什么是企业会计的谨慎性原则?应怎样正确运用?一、全面理解企业会计的谨慎性原则(一)谨慎性原则的概念。
谨慎性原则是企业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之一,它是指在企业会计环境中存在不确定因素和风险,或是会计要素的确认和计量的精确度受到影响的情况下,应运用谨慎的职业判断和稳妥的会计处理方法进行处理。
也就是按照谨慎性原则的要求,凡是可以预计的负债、损失和费用,我们都应当按照相关准则的要求进行充分的记录和确认,而对没有肯定把握的资产和收益,则应当按照相关准则的要求尽可能少计或不计,真正体现资产、负债的含义,以免使会计报表所反映会计信息失真,从而使会计信息使用者乐观预测和盲目决策。
谨慎性原则又称稳健性原则或保守性原则,它是在保守主义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但它并不意味着消极保守,更不能将其完全等同于保守主义,它是保守主义的“扬弃”,是对客观性原则的补充。
客观性原则要求会计人员客观公正、不偏不倚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生产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而企业会计的谨慎性原则却奉行适度保守的会计处理。
(二)谨慎性原则的作用。
谨慎性原则的科学运用能对会计信息的价值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目前,会计信息不透明、不真实的现象相当严重。
财政部于1996年发布《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其中在第二章第二节中专门规定了会计人员的职业品质、工作作风和工作纪律,其无疑成为会计诚信的法规保障。
笔者认为,强化企业会计谨慎性原则的应用,对于治理会计信息失真,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具有积极的作用。
企业会计的谨慎性原则要求适度少计或不计可能的资产和收益,这将对会计人员随意操纵企业会计利润的行为形成一定的遏制作用,有利于企业提供更加客观的会计信息。
从微观角度看,会计信息建立在谨慎性原则的基础上,还能有效避免管理者过于乐观估计各方面因素,有利于提高抵御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的能力。
另外,从宏观角度看,采用谨慎性原则也有利于政府部门更全面、更审慎地分析经济形势,正确处理经济发展规模和发展速度的关系,这也是政府加强宏观调控,保证整个国民经济健康、持续、稳定发展,创造和谐社会的需要。
谨慎性原则要求
谨慎性原则要求谨慎性原则是指在决策和行动中应当保持谨慎和审慎的态度,以降低风险和避免潜在的不良后果。
这一原则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包括政治、经济、科技等。
在个人生活和工作中,谨慎性原则也是一种重要的准则,可以帮助我们做出明智的选择,并避免犯错。
谨慎性原则要求我们在做决策时应该充分考虑各种可能的结果和后果,而不是盲目乐观或冲动行事。
我们需要详细了解和分析相关的信息和数据,评估各种风险和利益,以便做出正确的判断。
同时,我们还需要尽可能考虑不同的意见和观点,以便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
在投资领域,谨慎性原则更是至关重要。
投资涉及风险和不确定性,没有人能够准确预测未来的发展趋势。
因此,在投资时,我们需要有意识地减少风险,采取一些保守的策略。
我们可以分散投资组合,以降低风险集中造成的损失。
此外,我们还可以根据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和投资目标,选择适合自己的投资产品和策略。
谨慎性原则在其他领域也有广泛应用。
在管理和组织中,领导者需要谨慎地做出决策,以确保所采取的行动符合组织的长期目标和利益。
在科学研究中,研究人员需要谨慎地设计实验和解释结果,以避免错误的结论或误导他人。
在个人生活中,我们需要在做出重要决策时,比如选择职业、结婚等,谨慎地权衡利弊,并考虑长期影响。
谨慎性原则的重要性在于它能够帮助我们预防潜在的风险和错误。
通过采取谨慎的态度,我们可以更好地应对不确定性,并减少后悔和损失的可能性。
然而,谨慎性原则并不意味着我们应该消极和保守。
在某些情况下,适度的冒险和创新也是有益的,但我们需要在风险可控的范围内进行。
总之,谨慎性原则是一种重要的准则,可以帮助我们做出明智的决策,并避免潜在的不良后果。
通过全面了解和评估相关信息和风险,我们可以减少错误和后悔的可能性,增加成功的机会。
在各个领域和生活中,谨慎性原则都是一种宝贵的指导,值得我们坚持和应用。
谨慎性原则要求
谨慎性原则要求问题:谨慎性原则要求()。
[A]从会计确认方面来说,要求确认标准建立在稳妥合理的基础上[B]从会计计量方面来说,要求会计计量不得高估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和利润的数额[C]从会计报告方面来说,要求会计报告向会计信息的使用者带给尽可能全面的会计信息,个性是应报告有可能发生的风险损失[D]谨慎性原则意味着企业能够设置秘密准备答案:D【相关阅读】谨慎性原则要求一、谨慎性原则的依据谨慎性原则的产生和应用,其最根本的依据是不确定性。
那里的不确定性,除了企业经济活动具有的内在的不确定性,即各种风险外,还包括会计核算上的不确定性。
会计核算本身的不确定性,首先是源于会计核算基本前提的不确定性。
持续经营、会计分期以及货币计量,本身就是一种会计假设,虽然这是必需并且合理的,但仍然具有其不确定性。
例如货币计量假设,其隐含了币值恒定这一前提条件,但实际是不可能到达的。
其次,在会计实务中也有不确定性。
在会计核算中,不可避免地要超多运用会计估计,对于这些估计的合理性和未来的预期依据就务必做些假定。
例如,固定资产使用年限和净残值就有其不确定性,在实务中实际上是假定它是合理而且确定的,并据此计提折旧。
而谨慎性原则,则是处理这些不确定性的一种约束因素。
应用谨慎性原则的第二个依据是,为了抵消企业管理人员和投资者的过分乐观,谨慎的倾向是必要的。
这种观念能够追溯至19世纪。
当时的会计人员采用稳健主义的观念,是因为业主及经理们对自我的企业总是持乐观态度,并有可能将这种乐观态度反映在财务报表中。
迫于债权人及其他报表使用者的要求,为真实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会计人员采用稳健主义来抵消反映在财务报表中的乐观情绪。
一般来说,会计人员能够得到的会计信息比其能够传递给报表使用者的信息要多得多,因此,会计人员应试图权衡这些信息和其中的风险,并对可能发生的风险做出恰当的估价来带给信息,使报表使用者能更全面地预计到企业面临的风险,减少盲目的乐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谨慎性原则要求问题:谨慎性原则要求()。
[A]从会计确认方面来说,要求确认标准建立在稳妥合理的基础上[B]从会计计量方面来说,要求会计计量不得高估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和利润的数额[C]从会计报告方面来说,要求会计报告向会计信息的使用者带给尽可能全面的会计信息,个性是应报告有可能发生的风险损失[D]谨慎性原则意味着企业能够设置秘密准备答案:D【相关阅读】谨慎性原则要求一、谨慎性原则的依据谨慎性原则的产生和应用,其最根本的依据是不确定性。
那里的不确定性,除了企业经济活动具有的内在的不确定性,即各种风险外,还包括会计核算上的不确定性。
会计核算本身的不确定性,首先是源于会计核算基本前提的不确定性。
持续经营、会计分期以及货币计量,本身就是一种会计假设,虽然这是必需并且合理的,但仍然具有其不确定性。
例如货币计量假设,其隐含了币值恒定这一前提条件,但实际是不可能到达的。
其次,在会计实务中也有不确定性。
在会计核算中,不可避免地要超多运用会计估计,对于这些估计的合理性和未来的预期依据就务必做些假定。
例如,固定资产使用年限和净残值就有其不确定性,在实务中实际上是假定它是合理而且确定的,并据此计提折旧。
而谨慎性原则,则是处理这些不确定性的一种约束因素。
应用谨慎性原则的第二个依据是,为了抵消企业管理人员和投资者的过分乐观,谨慎的倾向是必要的。
这种观念能够追溯至19世纪。
当时的会计人员采用稳健主义的观念,是因为业主及经理们对自我的企业总是持乐观态度,并有可能将这种乐观态度反映在财务报表中。
迫于债权人及其他报表使用者的要求,为真实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会计人员采用稳健主义来抵消反映在财务报表中的乐观情绪。
一般来说,会计人员能够得到的会计信息比其能够传递给报表使用者的信息要多得多,因此,会计人员应试图权衡这些信息和其中的风险,并对可能发生的风险做出恰当的估价来带给信息,使报表使用者能更全面地预计到企业面临的风险,减少盲目的乐观。
谨慎性原则的再一个依据是,对于企业来说,高估资产、权益和利润比低估它们更加危险,因为这样可能会导致企业资产不实、虚盈实亏,使企业做出错误而不是稳健的经营决策,从而可能导致企业以后的亏损、资金周转困难、缩小生产规模,甚至破产。
从这个角度看,谨慎性原则的实质是资本维持,即只有在资本得到维护或成本得到弥补以后,才能确认收益。
相对于货币资本维护,谨慎性原则更强调实物资本维护,即只有在企业消耗掉的实物资产能够得到补偿后,才能确认收益,因此在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所发生的费用应以重置成本而不是历史成本来计量。
这种概念强调应维护的是企业的实际生产潜力,因此,谨慎性原则对于提高企业的生存、竞争潜力有着重要的现实好处。
二、谨慎性原则的缺陷作为一种对于不确定性的约束因素,谨慎性原则缺乏严格的理论依据。
首先,它只是一种原则性的要求,对于其具体应用范围、方法、计量并没有必须的标准,它本身也由此而具有不确定的特性,所以它只是处理会计核算中存在的不确定性的一种并不太好的方法,在最坏的状况下,它会导致会计数据失真。
其次,谨慎性原则的另一论据是会计人员应对可能的风险做出恰当的估价来带给信息,使报表使用者充分认识到存在的风险。
这就要求会计人员对风险做出决定和估计,但会计人员的职责应是客观反映,这种主观决定不应由会计人员来承担,会计人员应做的是带给适当的信息,由报表使用者来做出他们自我对风险的决定和估计。
由此可见,谨慎性原则的理论依据并非无懈可击。
然而,处于各种原因,谨慎性原则的观点长期以来一向都在影响着会计实务,会计上的许多处理方法都渗入了谨慎性原则的概念,有的甚至以谨慎性原则作为论证。
虽然谨慎性原则在会计实务中广泛应用,但仍有很多缺陷,受到很多的指责:(1)谨慎性原则要求在可能的状况下,少计资产、收入,多计成本、费用,由此可能会引起下期的利润偏高。
前期的稳健可能会导致后期的不稳健,这是谨慎性原则自身很难解决的矛盾。
(2)谨慎性原则的应用对会计的真实客观性有必须的影响。
客观性要求对于经济业务的核算应当不偏不依,以客观的事实为依据,真实地反映经济业务的资料,而不受主观意念的支配。
如若不一样的会计人员独立地对同一个经济业务的会计处理能得到实质上相同的结果,则其所做的会计处理能够认为是客观的、可检验的。
而谨慎性原则要求会计人员对可能的风险做出估计并计量,则难免带有个人的主观意念,不一样的会计人员可能会得出不一样的结果,这样就削弱了核算的真实。
客观性。
(3)谨慎性原则影响了经济信息的充分反映。
会计核算应充分反映会计主体的重要经济信息,而不应隐瞒或掩饰任何会影响报表使用者决策的事项。
谨慎性原则要求确认可能的费用与损失,却无视可能的收入与利润,虽说是处于稳健的思考,但终究没有做到充分反映。
(4)谨慎性原则中的某些处理方法,对会计的一贯性与可比性也有影响。
如用于存货与短期投资期末计价的成本与市价孰低法,对于期末价值是成本与市价两个计价基础交替使用,在计量上是没有一致性的,从而也影响到其可比性。
由此能够看出,谨慎性原则有可能对很多其他的会计原则构成威胁,从而影响会计报表和数据的有用性,甚至会成为建立“秘密准备”的“理论依据”,因此,谨慎性原则应恰当运用。
如果滥用谨慎性原则,《企业会计制度》规定,将按照对重大会计差错更正的要求进行相应的会计处理。
三、谨慎性原则的应用分析谨慎性原则体现于会计核算的全过程,包括会计确认、计量、报告方面谨慎稳健的资料。
(1)谨慎性原则在会计确认中,要求确认标准建立在合理稳妥的基础上。
例如,《企业会计制度》对资产的定义中规定“该资源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就体现了谨慎性。
如果企业的某项支出不具有未来的经济利益或者某项资产其内涵的未来经济利益已不复存在,将不会给企业带来净现金流人,就不应将其确认为资产,以避免虚计资产。
对于不贴合资产定义的各项财产,《制度》规定都应当计提资产减值准备,一方面避免了夸大资产,另一方面确认了可能的损失。
相对于资产确认的严格而言:负债确认则宽松的多,例如或有事项的确认。
根据或有事项准则规定,如果与或有事项相关的义务是企业承担的金额能可靠计量的现时义务,并且该义务的履行很可能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时,企业就应将其确认为负债。
那里的“很可能”是指发生的可能性为大于50%但小于等于95%。
而与此相对应的,如果该负债预期可获得补偿,则补偿金额只能在基本确定能收到时,作为资产单独确认,且确认的补偿金额不应超过所确认负债的账面价值。
那里的“基本确定”是指发生的可能性大于95%但小于100%。
这种资产与负债明显的不对等确认,正是谨慎性原则多计负债、少计资产的明显体现。
在权益确认中,也有谨慎性原则的应用。
例如,对于企业或者以权益法核算的被投资单位理解的非现金资产的捐赠,由于它在价值的确定上一般是公允价值,而公允价值往往并不准确,这就导致这些资本公积人账价值的不确定性。
出于谨慎性原则的思考,应将其先计人“理解捐赠非现金资产准备”和“股权投资准备”,在相关资产尚未被处置、其价值未随着处置而被实现前不得用于转增资本,以避免虚增资本。
(2)在会计计量中,谨慎性原则的应用很广泛,在进行会计估计时要思考的因素之一就是谨慎性。
它要求在合理的前提下,应充分思考风险因素,对资产、权益、利润的计量不应高估,不应少计负债或费用。
例如,很多资产期末计价所使用的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法(成本与市价孰低法),就历来被认为是谨慎性原则在会计实务中最典型的表现,其应用的依据也主要是为了满足谨慎性原则的要求。
以存货为例,如果存货的可变现净值降到了成本以下,此时将期末存货价值抑低为可变现净值,同时将跌价损失汁人当期费用,也就是将市价下降可能造成的损失预先计入本期,一方面避免了高估资产,另一方面确认计量了可能的费用或损失。
反之,如果市价上升,企业可能会获得额外的利益,但此时存货仍按较低的成本计价,即可能实现的收入或利润不予确认。
可见,无论市价升降,该方法都满足了谨慎性原则的要求。
加速折旧法是另一个体现了谨慎性原则的计量方法。
一般认为,使用加速折旧法的主要理由有:①使用固定资产的成本,包括折旧费用和修理维护费用,应各年大体相同,固定资产使用早期,性能较好,维护修理费用少,因而应多提折旧;②固定资产使用早期生产潜力强,企业受益大,因而应多提折旧,以与收入恰当配比;③除了有形损耗外,还要思考无形损耗,采用加速折旧可减少由于旧技术淘汰而提前报废时产生的损失;④资产一旦投入使用,便成了旧货,价值就会大大降低,因此,早期多提折旧可使固定资产账面价值更接近市价。
以上4个理由中,后两个在必须程度上体现了谨慎性原则,实际上是提前确认了固定资产处置时可能发生的损失。
采用加速折旧法也有一部分原因是因为以后年度收入的不确定性,因为早期收入比晚期收入更有把握,晚期收入相对风险更大,出于谨慎性原则的思考,为了减少风险,应将大部分成本分配于早期。
(3)在会计报告中,会计人员不仅仅要对企业正常的经营活动进行披露,还要充分揭示企业在生产经营中存在的风险。
对于那些在会计确认与计量中没有反映出来的风险,依据谨慎性原则,应在会计报告中适当披露。
最典型的应用就是或有负债的披露。
或有负债是一种最终结果需视某种事项是否发生而定的债务,由于它是一种潜在义务或者是一种不是很可能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的现时义务,所以不能被确认为负债。
对企业而言,或有负债的结果具有不确定性,是存在着发生的风险的,基于谨慎性的思考,应在会计报告中予以披露。
相反,或有资产则一般不应披露,这正是谨慎性原则的典型体现。
综上所述,虽然谨慎性原则有其理论及实务上的缺陷,但针对当前很多企业存在的资产不实、虚盈实亏、虚增利润、会计信息失真等问题,为了维护企业投资者、债权人的权益,为了使企业管理者充分认识到经营小而在的风险而不致做出盲目乐观的决策,为丁增强企业的生存、竞争潜力、恰当、合理地应用谨慎性原则具有重要的现实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