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塞诗四首》教学设计
《边塞诗歌四首》导学设计
![《边塞诗歌四首》导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a8f8ff2a6c85ec3a87c2c5f4.png)
课题: 边塞诗歌四首课型:比较·探究比较·探究边塞诗歌四首课前预习1、预习课文,背诵诗词,在朗读中了解诗歌的大致意思,感受四首诗歌的景物描写与所表达的思想内容。
尝试激发学生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读出诗歌特有的节奏与韵律,感受声韵美。
2、收集边塞诗歌资料。
相关课程标准“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发展个性,培养创新精神和合作精神,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
”“培育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象,领悟诗文大意。
”加强朗读训练,让学生充分体会诗歌特有的节奏及韵律,感受其声韵美;在反复诵读中,理解诗意,感悟诗情。
分析四首诗中的景物描写,体味文中情景交融的意境,赏析作品的意境美。
揣摩品味诗中精彩语句的含义和技巧,并使之了然于心,成为自己的语言财富。
激发灵性,陶冶情操,丰富文化积累。
教学目标1.了解四首诗相关的背景知识。
2.了解四首诗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及语言风格。
3.了解把握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4.加强朗读训练,让学生充分体会诗歌特有的节奏及韵律,感受其声韵美;在反复诵读中,理解诗意,感悟诗情。
5.分析四首诗中的景物描写,体味文中情景交融的意境,赏析作品的意境美。
学习方式和学习方法的指导1.诵读教学法。
通过朗读,把握其节奏韵律,感受古典诗歌的声韵美。
通过反复吟诵,逐步加深对诗意的理解,要求眼到、口到、心到,把自己融入诗歌中去,用自己的声音传达诗人的心声。
2.联想法。
古典诗歌语言精练,内涵丰富,教学时宜让学生充分张开联想的翅膀,想像作品的画面,充分体会诗歌的意境。
3.点拨法。
抓住关键诗句进行点拨,以点带面,以利学生对作品的整体理解。
4.讨论法。
学生互动,交流读诗的感受以及对诗歌的认识。
教学准备(生字卡片,课文插图投影片,或反映边塞风光的图画。
八年级上语文教学预案边塞诗歌四首教案
![八年级上语文教学预案边塞诗歌四首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de2e6ebfb307e87100f6960f.png)
八年级上语文教学预案边塞诗歌四首教案教师寄语: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练就一点读的功夫,终生受益无穷。
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有感情的诵读这四首诗,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
2.过程与方法:结合四首诗的创作背景,了解诗的大体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
3.情感态度价值观:品味欣赏诗中佳句,体会诗人丰富的想象,丰富情感积累。
学习重难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品味欣赏诗中的佳句。
学习方法:诵读法,自主研读探究法,小组诵读讨论法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学习流程:一、课前热身1.边塞诗歌知多少?边塞诗是以边疆地区军民生活和自然风光为题材的诗。
一般认为,边塞诗初步发展于汉魏六朝时代,隋朝开始兴盛,唐朝即进入发展的黄金时代。
盛唐是边塞诗创作的鼎盛时期,涌现了著名的边塞诗派,代表诗人有高适、岑参、王昌龄、李颀。
唐朝边塞诗繁荣的原因一方面在于强大的边防和高度自信的时代风貌;另一方面在于建功立业的壮志和“入幕制度”的刺激。
文人普遍投笔从戎,赴边求功。
正如杨炯诗句“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王维诗句“忘身辞凤阙,报国取龙城。
岂学书生辈,窗间老一经”;岑参诗句“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丈夫一英雄。
”盛唐边塞诗的特点(1)题材广阔:一方面包括:将士建立军功的壮志,边地生活的艰辛,战争的酷烈场面,将士的思家情绪;另一方面包括:边塞风光,边疆地理,民族风情,民族交往等各个方面。
其中以前者为主要题材。
(2)意象宏阔:大处落笔,写奇情壮景。
(3)基调昂扬:气势流畅,富有崇高感。
(4)体裁兼善:歌行、律绝皆有佳作。
2.认识作者,写出作者的。
《边塞诗歌四首》《凉州词》《从军行(其四)》教案一等奖教学设计(北师大八年级上册)
![《边塞诗歌四首》《凉州词》《从军行(其四)》教案一等奖教学设计(北师大八年级上册)](https://img.taocdn.com/s3/m/76000bcad5d8d15abe23482fb4daa58da0111c1c.png)
让学生尝试创作简单的边塞诗歌,培养学生的文学创作能力。
03
教学反思
亮点与收获
成功激发学生的兴趣
通过引入与边塞、战争相关的历史故 事和背景,成功引起了学生的兴趣, 使他们更加投入课堂。
有效利用多媒体资源
利用多媒体展示诗歌的音韵美,帮助 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诗歌的意境。
深入挖掘诗歌内涵
不仅对诗歌进行表面的解读,还引导 学生深入挖掘其背后的历史、文化和 人性内涵。
持续进行教学反思
定期进行教学反思,总结经验教训,不断提 高教学质量和效果。
04
学生反馈
学生表现
积极参与课堂讨论
学生们在课堂上表现出了较高的参与度,能够主动发表自 己的观点和看法,与其他同学进行有效的交流和讨论。
认真完成作业
学生们能够按时提交作业,并且作业完成的质量较高,大 部分学生都能够认真对待作业,表现出良好的学习态度。
对自身发展的评估
教学能力的提升
反思自身在教学过程中的 不足之处,寻求改进和提 升的方法。
知识储备的更新
关注学科前沿动态,不断 更新自身的知识储备,提 高专业素养。
Hale Waihona Puke 教学风格的完善思考自身的教学风格特点 ,尝试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和手段,形成独特的教学 风格。
THANKS
感谢观看
表现出较强的思维能力
在回答问题和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学生们表现出了较强的 逻辑思维能力、分析能力和创造能力,这有助于他们更好 地理解和掌握课程内容。
学生反馈与建议
希望增加课堂互动
部分学生提出希望在课堂上增加更多 的互动环节,以便更好地参与课堂讨 论和交流。
希望拓展课程内容
希望改进教学方式
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语文《边塞诗歌四首》复习教案
![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语文《边塞诗歌四首》复习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a7681590db38376baf1ffc4ffe4733687e21fc34.png)
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语文《边塞诗歌四首》复习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1掌握四首边塞诗歌的基本内容与主题。
1.2理解诗歌中的关键词句和修辞手法。
1.3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2.过程与方法:2.1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深入理解诗歌内涵。
2.2学会欣赏边塞诗歌的独特魅力,提升诗歌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
3.2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认同感。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1掌握四首边塞诗歌的基本内容与主题。
1.2理解诗歌中的关键词句和修辞手法。
2.教学难点:2.1深入挖掘诗歌内涵,提升诗歌鉴赏能力。
三、教学过程1.导入1.1利用多媒体展示边塞风光图片,引导学生感受边塞的独特魅力。
1.2介绍边塞诗歌的背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诗歌复习2.1《登鹳雀楼》2.1.1学生自主朗读,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1.2分析诗歌中的关键词句,理解诗歌主题。
2.1.3体会诗人的豪情壮志,感悟诗歌内涵。
2.2《塞下曲》2.2.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歌的结构和表现手法。
2.2.2体会诗人在边塞生活中的孤独与无奈。
2.2.3探讨诗歌中的边塞风情,感受诗歌魅力。
2.3《使至塞上》2.3.1学生自主解读,理解诗歌主题。
2.3.2分析诗歌中的关键词句,体会诗人的情感。
2.3.3探讨诗歌中的边塞风光,感受诗歌意境。
2.4《出塞》2.4.1学生合作探究,理解诗歌主题。
2.4.2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体会诗歌的美感。
2.4.3感受诗人在边塞生活中的坚定信念。
3.诗歌鉴赏3.1学生分组,选择一首诗歌进行鉴赏。
3.2各组分享鉴赏成果,全班讨论。
4.课堂小结4.2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
5.课后作业5.1熟读并背诵四首边塞诗歌。
5.2选择一首诗歌,写一篇鉴赏文章。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复习四首边塞诗歌,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内涵,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
边塞诗教学设计
![边塞诗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529626ee9fc3d5bbfd0a79563c1ec5da50e2d6ed.png)
边塞诗教学设计边塞诗教学设计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可能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教学设计把教学各要素看成一个系统,分析教学问题和需求,确立解决的程序纲要,使教学效果最优化。
那要怎么写好教学设计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边塞诗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边塞诗教学设计1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边塞诗的风格特点。
2、积累边塞诗的常见意象。
3、初步了解边塞诗的常用表现手法。
过程与方法1、借助工具书和有关资料,读懂不太深的我国古代诗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古代诗文名篇。
学习古代诗词格律基础知识,了解相关的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丰富传统文化积累。
2、学习鉴赏诗歌基本方法,初步把握诗歌的艺术特性,注意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现作品意蕴,不断获得新的阅读体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古代文人的爱国情怀二、教学重点1、了解边塞诗的风格特点。
2、积累边塞诗的常见意象。
3、初步了解边塞诗的常用表现手法。
三、教学难点学习鉴赏诗歌基本方法,初步把握诗歌的艺术特性,注意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现作品意蕴。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边塞诗是以边疆地区军民生活和自然风光为题材的诗。
边塞诗形成于汉魏六朝时代,兴盛于唐代,代表诗人有王昌龄、高适、岑参等,他们被称为“边塞诗人”,形成了所谓的边塞派。
(二)整体感知:学生背诵边塞诗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整体感知边塞诗的意象。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际,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学生得出意象:塞外、衡阳、雁、角声、长烟、落日、孤城、浊酒、燕然、羌管、霜、将军、征夫总结边塞诗的主要意象:空间意象:楼兰、阴山、凉州、玉门关、天山、长城、瀚海、荒城、辕门等。
事物意象:乐器:羌笛、胡笳、琵琶、芦管、号角、鼓。
战具:金鼓、旌旗、烽火、弓、戈、战车。
景物:大漠、烽烟、黄沙、长云、秋月、雪山、孤城、飞雁、鹰扬、箭飞、马走。
6边塞战争诗四首教案
![6边塞战争诗四首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308679d60b4c2e3f5627637f.png)
6边塞战争诗四首教案一、课题研究内容及预期目标(一)课题研究的内容1、幼儿教师有效实践性知识的内容研究。
通过研究明确哪些知识为幼儿教师最需要的实践性知识。
提高幼儿教师培训内容选择的科学性、针对性。
有效实践性知识至少包括了各类幼儿教育活动设计的知识、幼儿行为引导与培养的知识、行动研究的知识等等。
2、幼儿教师有效实践性知识获得的心理机制研究。
有效实践性知识获得的过程是一个专门复杂的心理过程,厘清其中的机制,将有助于幼儿教师更好地获得实践性知识。
(二)课题研究预期目标探究一条幼儿教师专业进展的理想路径和具体做法。
在这一过程中,丰富我园教师有有效实践性知识,促进我园教师的专业成长。
二、研究操作措施(一)操作措施及做法本研究总体采纳质的研究用行动研究的方法,以我园老师所写教养笔记、教学反思笔记或我园老师设计和组织的真实幼儿教学活动为载体,在专家引领下,能过专家启发,引导幼儿教师进行反思,从而发觉、形成幼儿教育的实践性知识,获得教育聪慧。
具体做法为邀请本县知名幼儿园的有体会的教师半月来园半天,与我园教师一起听评课;听她们的专题讲课;指导开展幼儿行为观看、个案研究、撰写教养笔记;组织读书报告会;教养笔记研讨会等等。
附1、专题讲座安排1、讲座内容单元1、幼儿学习的种类及学习机制陈述性知识的学习、程序性知识的学习、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单元2、幼儿园各领域教育活动的设计与组织(语言、数学、科学、社会、艺术)单元3、幼儿分健全人格的培养(幼儿行为养成与矫正技术)感恩、助人、分享、谦让、坚强等良好个性的培养。
单元4、幼儿学习动机激发理论强化理论自我效能理论自我决定动机理论单元5、幼儿智力的进展包括幼儿多元智能的进展和幼儿情绪智能的进展单元6、幼儿区角活动的组织单元7、幼儿游戏活动的组织2、参加对象、讲课时刻及考核要求参加对象为全园教师,时刻为每个月每一周的周末,每学期终止将对教师的学习情形进行考核,并将考核结果作为学期绩效的最好依据。
《边塞诗歌四首》导学设计
![《边塞诗歌四首》导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80cfc9e1f61fb7360b4c6519.png)
课题: 边塞诗歌四首课型:比较·探究比较·探究边塞诗歌四首课前预习1、预习课文,背诵诗词,在朗读中了解诗歌的大致意思,感受四首诗歌的景物描写与所表达的思想内容。
尝试激发学生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读出诗歌特有的节奏与韵律,感受声韵美。
2、收集边塞诗歌资料。
相关课程标准“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发展个性,培养创新精神和合作精神,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
”“培育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象,领悟诗文大意。
”加强朗读训练,让学生充分体会诗歌特有的节奏及韵律,感受其声韵美;在反复诵读中,理解诗意,感悟诗情。
分析四首诗中的景物描写,体味文中情景交融的意境,赏析作品的意境美。
揣摩品味诗中精彩语句的含义和技巧,并使之了然于心,成为自己的语言财富。
激发灵性,陶冶情操,丰富文化积累。
教学目标1.了解四首诗相关的背景知识。
2.了解四首诗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及语言风格。
3.了解把握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4.加强朗读训练,让学生充分体会诗歌特有的节奏及韵律,感受其声韵美;在反复诵读中,理解诗意,感悟诗情。
5.分析四首诗中的景物描写,体味文中情景交融的意境,赏析作品的意境美。
学习方式和学习方法的指导1.诵读教学法。
通过朗读,把握其节奏韵律,感受古典诗歌的声韵美。
通过反复吟诵,逐步加深对诗意的理解,要求眼到、口到、心到,把自己融入诗歌中去,用自己的声音传达诗人的心声。
2.联想法。
古典诗歌语言精练,内涵丰富,教学时宜让学生充分张开联想的翅膀,想像作品的画面,充分体会诗歌的意境。
3.点拨法。
抓住关键诗句进行点拨,以点带面,以利学生对作品的整体理解。
4.讨论法。
学生互动,交流读诗的感受以及对诗歌的认识。
教学准备(生字卡片,课文插图投影片,或反映边塞风光的图画。
粤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一 《边塞战争诗四首》学案设计
![粤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一 《边塞战争诗四首》学案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dcc7dd078762caaedd33d4d4.png)
《边塞诗》学案执笔:审核:高二语文备课组适用年级:高二授课类型:新课使用时间:目标导学,明确要求1.了解唐代边塞诗的主要特点,领悟边塞诗的艺术风格。
2.学习鉴赏边塞诗的一般方法。
学习重点:形象分析、感情把握。
课前预习,发现问题(一)边塞诗的文学常识1.边塞诗的特点及形成:边塞诗,以歌咏边塞风光为主,充分显现了战争的状况与男儿的豪情壮志。
边塞诗兴盛于唐代,与田园诗恰成对比。
其兴起的原因,由于唐代国力强大,不断拓展疆域,许多青年投身塞外,同时有若干仕途失意的文人,把立功塞外视为求取功名的新途径。
而塞外的风光迥异,黄沙、孤城、衰草、胡尘、羌笛、边月,种种新的生活经验与不同的视野,刺激了写诗的灵感。
2.代表人物:高适、岑参、王昌龄、王之涣、李颀、王翰等。
其中以岑参、高适为最著名,故又称岑高诗派。
3.边塞诗思想主题可分为四类:(1)报效国家、渴望建功立业的豪情或者赞颂边疆将士不畏辛劳、保卫边陲的战斗精神、奉献精神。
如卢纶的《塞下曲》。
(2)表达塞外生活的艰辛、控诉战争的残酷,讽刺并劝谏拓土开边、穷兵黩武的统治者的思想内容。
如杜甫的《兵车行》、柳中庸的《征人怨》。
(3)状写将士的乡愁、家中亲人(妻子)的离恨;以及慷慨从戎与久戎思乡、卫国激情与艰苦生活、痛恨庸将与献身精神等的矛盾。
(4)描摹塞上绝域的奇异风光,歌颂祖国边塞的大好河山;4.边塞诗常用的意象:从用品看:金鼓、旌旗、烽火、羽书、戈、矛、剑、戟、斧、钺、刀、铩、箫笛、号角、战车等。
从地名和民族名看:碛(qì【字义】:1.水中沙堆,引申为沙漠)、凉州、阴山、瀚海、受降城、玉门关,金河、西、轮台、龟兹(qiūcí)、夜郎;胡、羌、羯、夷、楼兰、安西、单于等。
从景物看:大漠、烽烟、长城、黄沙、长云、秋月、雪山、孤城、雁飞、鹰扬、箭飞、马走等。
5.边塞诗体现的意境:雄奇、奇丽、奇寒、辽阔、壮阔、广阔6.边塞征战诗最能体现国运的兴衰。
盛唐:豪迈、爽朗、一往无前。
边塞诗歌四首教案
![边塞诗歌四首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d1385458f46527d3250ce007.png)
边塞诗歌四首教案教学目标1.有感情的诵读这四首诗,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
2.结合四首诗的创作背景,了解诗的大体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
3.品味欣赏诗中佳句,体会诗人丰富的想象。
教学重点:1.熟读,背诵四首古诗。
2.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品味欣赏诗中的佳句。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二、了解各诗作者王之涣,688-742,字季凌,善作边塞诗,与高适、王昌龄等唱和,名动一时。
《全唐诗》存绝句六首,皆历代传诵名篇。
王昌龄(约698-757),字少伯,早年曾漫游四方,到过塞上。
王昌龄自岭南北归,几年后,王昌龄又被贬至龙标(今湖南黔阳)县尉。
安史之乱发生,王昌龄北还,路过亳州郡时,为刺史所杀。
王维,字摩诘,唐代诗人,画家,晚年无心仕途,专诚奉佛,故后世人称其为“诗佛”。
以描绘山水田园和歌咏隐居生活一类成就最大。
他也有反映军旅和边塞生活的作品,其中写景佳句广为历代传诵不衰,如极富代表性的《使至塞上》就是其中之一。
人们常用“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来评论诗人兼画家王维的作品。
这两句出自苏轼的名言,的确抓住了王维的艺术特色,可算是不易之论。
岑参(715-770),荆州江陵(今属湖北)人,其诗风格雄浑,意想新奇,色彩瑰丽,尤以边塞诗名世,与高适同为盛唐边塞诗派代表。
有《岑嘉州集》,《全唐诗》存诗四卷。
三、学习诗歌内容(一)朗读四首诗。
1.听读。
教师范读,要求学生注意节奏和停顿。
2.学生试读。
要求注意“仞,羌,侯骑,燕然,掣,裘,衾”等字的正确读音。
3.学生自由读。
学生自由朗读,教师巡回指导。
(二)理解诗歌内容1.解题。
(见课本的课下注释,略。
)2.朗读诗歌,理解诗歌内容。
学生讨论,明确:《凉州词》前两句写关外之景,后两句抒发戍边将士的怀乡之情。
《从军行》前两句写边塞景象,勾画出一幅辽阔的边地风光图。
后两句抒发将士们乐观坚定的豪迈之情。
《使至塞上》首联写奉命出使,征途遥远。
颔联写出塞的行程。
颈联写塞外奇特壮丽的景观。
《边塞诗四首》《草原散章》导学案
![《边塞诗四首》《草原散章》导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69848ee5524de518964b7d63.png)
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五单元导学案课题:比较探究课型:新授课学生姓名:《边塞诗歌四首》《草原散章》主备教师:戴纹琦审核:【学习目标】有目标才有方向!1.扎实记忆基础知识和相关文学常识;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四首边塞诗歌,理解诗歌及散文的内容。
2.通过合作探究,品味精美凝练、生动形象的语言;赏析诗歌绘景抒情的写法,理解散文作者采取分节描述的结构形式;感悟古代诗歌的优美意境,感受草原的宽广与辽阔,领会作者对大草原深深的热爱之情。
3.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体悟到自然景物的美感,丰富情感体验,从而热爱生活。
【学习重点,难点】抓住关键,过关斩将!理解并背诵诗句,理解散文作者采取分节描述的结构形式。
第一课时3.预习自测①给加点字注音万仞.()羌.笛()候骑.()燕.然()狐裘.()锦衾.()琵琶.()屏.息()恣情..()俯瞰.()搭讪.()②.找出下列词语中的错别字并在括号内改正捉襟见衬()风合日丽()肆无忌掸()前仰后和( ) 与生俱来( ) 引亢高歌( )③写出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1.春风不度.玉门关()2.黄沙百战穿.金甲()3.属国过.居延()4.都护铁衣冷难着.(.).5.风掣.红旗冻不翻()4.自主学习(与课文对话!)⑴分别用一句话概括这四首边塞诗的主要内容或表现的情感?⑵《草原散章》这篇文章写了哪些草原事物,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第二课时质疑探究(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1.“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怎样理解这句诗?2.“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表达了什么情感?3.“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蓬草”在古代诗文中一般比喻什么?诗中的“征蓬”表达了诗人什么感情?说说这两句诗的含义及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感情?4.“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描绘的是怎样的风光?5.“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这两句使用了何种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6.“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这两句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7.“小水死去了,如秋撤走后留下一枚惨白的蝉蜕。
36边塞诗歌四首
![36边塞诗歌四首](https://img.taocdn.com/s3/m/777fb56458fafab069dc026e.png)
边塞诗歌四首教学目标1.在学生自读的基础上,结合阅读“译文”弄清诗句的意思,感受诗歌的意境,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引导学生多诵读,体味诗的意蕴,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丰富语文积累。
教学重、难点重点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理解重点诗句的意思。
2.诵读与积累。
难点展开想象,体会诗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4课时教学过程:凉州词第一课时1.简介《凉州词》“凉州词”是凉州歌的唱词,不是诗题,是盛唐时流行的一种曲调名。
开元年间,陇右节度使郭知运搜集了一批西域的曲谱,进献给唐玄宗。
玄宗交给教坊翻成中国曲谱,并配上新的歌词演唱,以这些曲谱产生的地名为曲调名。
后来许多诗人都喜欢这个曲调,为它填写新词,因此唐代许多诗人都写有《凉州词》。
2.分析这首诗王之涣这首诗写戍边士兵的怀乡情。
写得苍凉慷慨,悲而不失其壮,虽极力渲染戍卒不得还乡的怨情,但丝毫没有半点颓丧消沉的情调,充分表现出盛唐诗人的广阔胸怀。
首句“黄河远上白云间”抓住远眺的特点,描绘出一幅动人的图画:辽阔的高原上,黄河奔腾而来,远远向西望去,好像是从白云中流出来的一般。
次句“一片孤城万仞山”,写塞上的孤城。
在高山大河的环抱下,一座地处边塞的孤城巍然屹立。
这两句,描写了祖国山川的雄伟气势,勾勒出这个国防重镇的地理形势,突出了戍边士卒的荒凉境遇,为后两句刻画戍守者的心理提供了一个典型环境。
在这种环境中忽然听到了羌笛声,所吹的曲调恰好是《折杨柳》,这就不能不勾起戍卒的离愁。
“杨柳”是双关语,既是音乐的曲调,又是现实的杨柳。
“怨”和“杨柳”联系在一起,既是《折杨柳》的曲子中有哀怨(本来是离别的哀怨,引申为思乡的哀怨),又是埋怨杨柳不发青。
古人有临别折柳相赠的风俗。
“柳”与“留”谐音,赠柳表示留念。
北朝乐府《鼓角横吹曲》有《折杨柳枝》,歌词曰:“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
下马吹横笛,愁杀行客儿。
”歌中提到了行人临去时折柳。
这种折柳赠别之风在唐代极为流行。
边塞诗四首
![边塞诗四首](https://img.taocdn.com/s3/m/9e2567542e3f5727a5e9622e.png)
万丰二中八年级上册语文导学案组别设计人张秀兰参与人授课时间授课人课题《边塞诗歌四首》课型学生姓名班级导学目标知识与能力: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感知诗歌内容。
2.过程与方法:品味诗歌语言,体会作者情感,感悟诗歌意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比较阅读,培养热爱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情感。
教学重点:比较阅读,培养热爱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情感。
难点:品味诗歌语言,体会作者情感,感悟诗歌意境。
教学方法:诵读法教学流程:【预习导学】:第一课时1了解作者、作品(1)王之涣(688-742),字(),善作边塞诗,与高适、王昌龄、崔国辅等唱和,名动一时。
《全唐诗》存绝句六首。
(2)王昌龄,边塞诗人,字(),其诗含蓄、深婉、浑厚、明快,有“诗家天子王江宁”的称号。
其七绝与李白齐名,被世人誉为“七绝圣手”。
(3)王维(701-761),字(),唐代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作家。
蒲州(今山西)人,少有才名。
宋朝苏轼曾称赞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4)岑参,唐代()诗派的著名诗人。
晚年为嘉州刺史。
世称岑嘉州。
他的诗气势豪放,色彩鲜明,风格多样,与高适齐名,并称“高岑”。
2检查预习:(1)解释下列词语:万仞:仞,.羌笛:.何须:.杨柳:.度:(2)给下列生字注音:控()裘()衾()置()掣()瀚( )阑()琵琶()羌() 凝()【学习研讨】1、《凉州词》这首诗表现了什么?2、请在《凉州词》中选你喜欢的一句诗句进行简要赏析3、唐代边塞诗的代表诗人是?能说出代表作吗?4、前两首诗在写景与抒情上有什么共同特点?通过这两首诗,我们能体会到唐边塞诗有什么特点?5、分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6、诗中的哪些语句侧重于咏雪?哪些语句侧重于写送别?7、“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这两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课堂打标】.1、《凉州词》《从军行》和《使至塞上》三首都是边塞诗的代表作品,比较这三首边塞诗在写作内容、表达情感、写作方法等方面有哪些异同之处?2、诗人岑参给我们描绘了一幅别具特色的雪中送别图,表达了因友人返京而产生的无限留恋和惆怅之情。
边塞诗专题教学设计
![边塞诗专题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7b4640a908a1284ac85043fa.png)
边塞诗专题教学设计“边塞诗四首”是选修教材中的拓展阅读篇目,教材涉及的四位作者都是最有代表性的边塞诗人,然而教材所选的作品并非都是他们最有代表性的作品。
因此我们打算挑选课本中的《从军行》(其一)来重点赏析,引导学生体会边塞诗运用“寓情于景”、“虚实结合”的手法达到的表达效果。
再次选择《塞下曲》来引导学生体会边塞诗是怎样运用典故来表达思想感情的。
接着我们给学生提供了14首精心挑选出来的比较有代表性的边塞诗,希望通过批量的阅读,让学生从思想内容和写作手法两个方面对边塞诗的整体风貌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教学目标:1.了解边塞诗常用的意象和典故,体会边塞诗几类常见的思想感情。
2.分析边塞诗常用的表现手法。
3.归纳鉴赏边塞诗的一般方法。
教学重点:分析意象、把握感情教学难点:鉴赏能力的培养一、导入:播放1999年国庆大阅兵的视频资料,激发学生兴趣。
雄壮的乐曲、整齐的步划、威武的军姿、精良的装备,展现了人民解放军的力量和风采,飒爽英姿多么让人羡慕、火热的军旅生活多么令人向往,历朝历代都有许多有志之士愿意投笔从戎、戍守边关并且留下了许多美丽的诗篇。
二、概念:边塞诗是指以歌咏边塞军旅生活或描述边塞奇异风光为主要内容的一类诗歌。
盛唐时期国力强盛,拓土开疆,在边塞军旅中形成一种类似“建安诗人”的写作环境。
许多文人或投笔从戎,或漫游边塞,从而使得这类诗作蔚为大观。
边塞诗以其乐观高亢、豪迈的基调和雄浑壮美的意境典型地反映出时代的精神风貌,尤其它悲壮、雄壮的境界,使人耳目一新,令人感喟不已。
代表诗人有高适、岑参、王昌龄、李颀、王维等,高适的《燕歌行》、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王昌龄的《出塞》、王维的《使至塞上》等都是唐代边塞诗杰作。
1、边塞诗的标题:常含“塞、征、军、塞上、塞下、征人、从军”等字词2、了解边塞诗的特征A与时代特征密切相关[明确] 边塞诗有鲜明的时代特点。
唐代国力强盛,投笔从戎的知识分子大多精神昂扬,情感豪迈,在他们的诗,尤其是边塞诗,虽有塞外环境的恶劣,也有对故乡、亲人的深切的思念,但更多的是同仇敌忾的愤慨,保家卫国的决心,格调高亢,情绪激昂。
边塞诗歌教案
![边塞诗歌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effb9f3d1611cc7931b765ce0508763230127460.png)
边塞诗歌教案篇1:边塞诗歌教案边塞诗歌四首教案教学目标:1、理解诗歌,体会诗歌主题;2、进一步了解边塞诗,包括诗歌意象、主旨等;3、运用所学知识解题。
教学重难点:掌握边塞诗歌主旨,能运用所学知识鉴赏诗歌。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歌曲《出塞曲》导入二、《从军行(其一)》鉴赏(一)回顾所学边塞诗(二)王昌龄简介“七绝圣手”、“诗家夫子王江宁”(三)学生朗读诗歌评价学生朗读(四)找感情基调“愁”(五)如何写“愁”“黄昏”、“独”、“秋”、“羌笛”、“关山月”(六)曲笔表现征人思乡怀人的感情,不直接写出,而是从深闺妻子的万里愁反映出来。
用曲笔,把征人和思妇的感情完全融在一起,就全篇而言,这一句画龙点睛,使全诗神韵飞腾,而更具动人的力量。
(七)主旨表现征人思乡怀人三、总结边塞诗1、意象:明确边塞诗中常见的意象,通过典型意象的开拓,体察这些特定的景物描绘出的特定的地域特征和反映出的特定时代的精神风貌。
比如借“大漠”、“长河”、“落日”等描绘塞外景象的雄奇壮美,借“金鼓”、“旌旗”、“烽烟”等展现边关战事的壮怀激烈,借“大雪”、“秋月”、“黄草”等抒写戍守将士的悲凉愁苦。
常见意象还有:边关、玉门关、羌笛、胡人、胡马、黄河、长城、明月、阴山、黑山等。
2、掌握边塞诗常表达的思想感情。
(1)。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既表现出戍边将士奋勇杀敌的英雄气概,也赞扬了他们以身许国的豪情壮志;(2)。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既表达了对良将及早出现的渴望,也表现出对边疆和平的向往;(3)。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等描写边塞山川景物、生活艰苦的;(4)。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既表现出从军将士的洒脱,也抒发了他们心中的无奈;(5)。
“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既表现出戍边将士深深的乡思之情,也抒发了思妇无尽的思念与惆怅。
3、边塞诗歌意境边塞诗体现出来的'艺术风格,有的豪迈旷达,有的雄奇壮美,有的豪壮悲慨,有的委婉清丽。
《边塞诗歌四首》《凉州词》《从军行(其四)》 教案教学设计(北师大八年级上册)
![《边塞诗歌四首》《凉州词》《从军行(其四)》 教案教学设计(北师大八年级上册)](https://img.taocdn.com/s3/m/37706cdf0066f5335b81219d.png)
课题边塞诗歌四首凉州词从军行(其四)学习目标1.知识能力:品味文章中运用绘景抒情的写法描绘边塞的写作方法。
2.过程方法:鉴赏同类诗歌,进一步了解边塞诗的艺术特色。
重点难点重点:理解诗歌的具体内容,学习文章中运用绘景抒情的写法。
难点:感悟古代诗歌中的优美意境;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法选择诵读法参与式教学法课型新授课课前准备学生:搜集边塞诗教师:多媒体课件是否采用多媒体是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时数第1课时备课总数第51课时课堂教学过程设计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一、导入新课,揭示学习目标1.导语:盛极一时的边塞诗是构成盛唐之音的一个基本内容,它在中国诗歌史上的地位,是前无古人的。
在盛唐边塞诗人中,高适、岑参向来并称齐名。
指名背诵边塞诗《出塞》引入。
2.出示学习目标(见上)二、指导学生先学(学法导航)学习诗歌的一般方法:边塞诗歌两首的学习重点是朗读、翻译和背诵。
同学应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课文,理解诗歌含义。
三、学生先学,教师巡视学习内容及任务要求:(一)学习《凉州词》1.看课下注释和练习册走近作者,了解作者的生平及写作本诗的时代背景。
2.反复朗读诗歌,做到吐字清晰,节奏准确,重音突出,读出感情。
3.先自读结合课下注释理解诗意,弄不懂的勾下来;然后小组讨论完成自学中的疑难问题。
4.赏析诗歌,品析诗句,学习作者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方式,领悟诗人的思想感情。
5.熟读成诵,并默写诗歌。
(二)用学习《凉州词》的方法步骤学习《从军行》四、检查学生先学效果(一)《凉州词》1.王之涣,盛唐的著名诗人。
字季陵,晋阳(今山西太原)人。
他写西北风光的诗篇颇具特色,大气磅礴,意境开阔,热情洋溢,韵调优美,朗朗上口,广为传颂。
为盛唐边塞诗人之一。
“黄河远上白云间”,仅七个字,祖国壮丽山河景色跃然纸上。
凉州词,唐乐府《凉州歌》的唱词,是盛唐时期流行的一种曲调名。
凉州,今甘肃武威。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
1.师生共同背诵边塞诗《出塞》引入。
北师大版八上《边塞诗歌四首》word教案
![北师大版八上《边塞诗歌四首》word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7aac745bfd0a79563d1e7255.png)
《边塞诗歌四首》教学设计设计者:周鹏越学科教学(语文) 2009200410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目标:二、教学重难点:三、教学方法:参与式学习法四、课时安排:一课时五、教学过程:(一)导语:今天,老师与同学们分享一个故事——《旗亭画壁》。
话说,开元年间,王之涣与高适、王昌龄到酒店饮酒,遇梨园伶人唱曲宴乐。
三人便私下约定以伶人演唱各人所作诗篇情形定诗名高下。
结果三人的诗都被唱到了,而诸伶中最美丽的一位女子所唱则为:“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这首美女都喜欢的诗——《凉州词》。
(二)活动安排活动一:良“诗”益友—《凉州词》时间:15分钟过程:1.学生展示关于作者的预习成果,教师点评、补充。
(材料一)2.学生小组讨论材料二中的问题。
3.整体感知本诗意境:学生闭上眼睛,聆听教师的解说(提示一),想象当时的画面与情节。
4.学生有感情朗读全诗。
5.学生根据教师板书的提示背诵全诗。
材料一:材料二:作者由近及远、自下向上眺望黄河,看见了黄河水天相接的地方。
就在远处,依稀可见一座漠北的塞外孤城,那一定是一座戍边堡垒,堡垒中有很所戍边的征夫,他们皮肤黝黑、嘴唇干裂、眼中充满了对家乡的渴望,对家人的思念之情。
凄苦的环境中忽然传来了乐曲声,原来是一名征夫在用羌笛演奏《折杨柳》,。
唉,别再演奏下去了,何必埋怨春光迟迟呢?是春风吹不到玉门关这一带啊!只听乐曲戛然而止,只见那征夫眼中充满了无限的绝望和哀伤。
活动二:良“诗”益友—《从军行》时间:15分钟过程:1.学生小组讨论材料一中的问题。
2.整体感知本诗意境。
3.学生根据教师板书的提示背诵全诗。
材料四:青海是唐代经常与吐番作战的地方,所以杜甫说:“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首句首次就提一个白骨多得无人收的地点——青海,奠定了全诗的悲壮苍凉的基调。
雪山给人一种洁白的美感,而“长云”之后的一个“暗”字凌空一笔又涂上了一层暗黑色,使整幅画面明暗对照鲜明。
《边塞诗四首》教学设计
![《边塞诗四首》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5a2afd621711cc7931b7165d.png)
《边塞战争诗四首》教案一、从军行(其一)1.作者简介王昌龄(约698—757),字少伯,太原(今属山西)人,一说为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
开元十五年(727)登进士第,授秘书省校书郎。
天宝元年(742)迁江宁(今江苏南京)丞,后贬龙标(今湖南黔阳)尉,故世称“王江宁”或“王龙标”。
其边塞、闺怨诗轰动一时,有“七绝圣手”、“诗家夫子”之称。
《从军行》组诗共七首,是诗人用乐府旧题写的边塞诗。
2.基本解读这首诗写了边塞戍卒怀乡思亲之情。
(主旨)“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上海风秋。
”此句写了环境、时序、风物、戍卒。
在一片广漠的边塞之上,一座边城的西边,一座百尺高的烽火楼上,一个戍卒孤独地走上嘹望台,从青海湖上吹来的秋风在黄昏时分显得更加凛冽寒冷。
此时此刻,戍卒的思乡念亲之情也正是最为浓烈之时。
这是一幅悲凉而又伤感的画面。
“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当戍卒走上高台,坐下,寒风瑟瑟,本就让人愁思不已,他更用羌笛吹起了“伤离别”的乐府古曲《关山月》。
笛声呜呜咽咽,如泣如诉,如亲人在呼唤,似征人在叹息。
笛声如同一缕情思,飘向万里之遥的故乡,征人的妻子也同样在思念久戍边庭的亲人。
但是战争远未停止,征人回乡遥遥无期,只能是无可奈何的等待。
3.鉴赏要点王昌龄边塞诗的内容丰富,主题多样,表达的情感不止一种,此诗为抒写思乡之情。
以音乐入诗,表达深情,是本诗写作的一个特点。
这首诗抒情方式较有特色。
前三句叙事,后一句抒情。
叙事连贯性较强,实写所见所闻,真实感人;而抒情则虚写,宕开一层,写征人家中妻子的思念之情。
这也是暗示的表现方法。
4.相关资料①己之愁从金闺之愁衬出,便为情深。
(清朱之荆《增订唐诗摘钞》,清乾隆十五年南屏草堂刻本)②曰“更吹”,曰“无那”,形出黄昏独上之情,极缠绵悱恻。
(清黄叔灿《唐诗笺注》,清乾隆三十年刻本)⑧不言己之思家,而但言无以慰闺中之思己,正深于思家者。
(清李瑛《诗法易简录》,清道光二年+--笔舫刻本)④由高楼黄昏的海风,烘托出乐曲引起的万里相思的情感,是融景入情……写的虽是“边愁”,但意境雄浑开阔,情调激越悲凉,绝不是寻常温柔缱绻的儿女之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边塞战争诗四首》教案一、从军行(其一)1.作者简介王昌龄(约698—757),字少伯,太原(今属山西)人,一说为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
开元十五年(727)登进士第,授秘书省校书郎。
天宝元年(742)迁江宁(今江苏南京)丞,后贬龙标(今湖南黔阳)尉,故世称“王江宁”或“王龙标”。
其边塞、闺怨诗轰动一时,有“七绝圣手”、“诗家夫子”之称。
《从军行》组诗共七首,是诗人用乐府旧题写的边塞诗。
2.基本解读这首诗写了边塞戍卒怀乡思亲之情。
(主旨)“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上海风秋。
”此句写了环境、时序、风物、戍卒。
在一片广漠的边塞之上,一座边城的西边,一座百尺高的烽火楼上,一个戍卒孤独地走上嘹望台,从青海湖上吹来的秋风在黄昏时分显得更加凛冽寒冷。
此时此刻,戍卒的思乡念亲之情也正是最为浓烈之时。
这是一幅悲凉而又伤感的画面。
“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当戍卒走上高台,坐下,寒风瑟瑟,本就让人愁思不已,他更用羌笛吹起了“伤离别”的乐府古曲《关山月》。
笛声呜呜咽咽,如泣如诉,如亲人在呼唤,似征人在叹息。
笛声如同一缕情思,飘向万里之遥的故乡,征人的妻子也同样在思念久戍边庭的亲人。
但是战争远未停止,征人回乡遥遥无期,只能是无可奈何的等待。
3.鉴赏要点王昌龄边塞诗的内容丰富,主题多样,表达的情感不止一种,此诗为抒写思乡之情。
以音乐入诗,表达深情,是本诗写作的一个特点。
这首诗抒情方式较有特色。
前三句叙事,后一句抒情。
叙事连贯性较强,实写所见所闻,真实感人;而抒情则虚写,宕开一层,写征人家中妻子的思念之情。
这也是暗示的表现方法。
4.相关资料①己之愁从金闺之愁衬出,便为情深。
(清朱之荆《增订唐诗摘钞》,清乾隆十五年南屏草堂刻本)②曰“更吹”,曰“无那”,形出黄昏独上之情,极缠绵悱恻。
(清黄叔灿《唐诗笺注》,清乾隆三十年刻本)⑧不言己之思家,而但言无以慰闺中之思己,正深于思家者。
(清李瑛《诗法易简录》,清道光二年+--笔舫刻本)④由高楼黄昏的海风,烘托出乐曲引起的万里相思的情感,是融景入情……写的虽是“边愁”,但意境雄浑开阔,情调激越悲凉,绝不是寻常温柔缱绻的儿女之情。
(游国恩《中国文学史》第四编,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⑤此诗先写独坐思家,次写吹笛寄怨,再写家人念己,步步逼进,层层深入,以表夫妇相忆之情。
(沈祖菜《唐人七绝诗浅释》,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二、蓟中作1.作者及写作背景简介高适(700—765),字达夫,郡望为渤海蓓县(今河北景县)。
天宝八载(749),得睢阳太守张九皋力荐,举有道科,授封丘尉。
天宝十二载(753),辞官往河西哥舒翰幕府,任左骁卫兵曹、掌书记。
安史乱起,帮助哥舒翰守潼关。
广德元年(763)任西川节度使。
入朝后任刑部侍郎,转左散骑常侍,封渤海县侯。
后人编有《高常侍集》。
此诗一名《送兵还作》,是诗人于天宝十载(751)以封丘尉身份送兵到北部边境回程途中在蓟中所写。
蓟中,蓟城,故址在河北卢沟桥北。
2.基本解读这首诗写了边塞风光,表达自己忧心边事但请缨无路的苦闷心情。
(主旨)“策马自沙漠,长驱登塞垣。
边城何萧条,白日黄云昏。
”写在边城所见景象。
诗人骑马从塞外千里迢迢赶到蓟城,登上这座边城的城墙。
只见边塞苦寒之地,一片萧条,白日当中,黯淡无光的景象。
“一到征战处,每愁胡虏翻。
岂无安边书,诸将已承恩。
”写诗人登城所见而引发诗人忧心边事心情。
诗人看到边塞之地如此萧条,民不聊生,就为胡虏的反复叛乱而担忧。
难道没有安定边境的奏疏上陈吗?并不是,而是朝廷偏信某些无能将领,让他们无功受赏,令有志之士扼腕长叹。
“惆怅孙吴事,归来独闭门。
”尽管自己有着孙武和吴起一样的谋略,但皇帝不重视也只能空自闭门叹息。
抒发自己报国无门的郁闷之情。
3.鉴赏要点这首诗写了诗人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
高适早年落拓,延至四十余岁尚是一封丘小尉,故登上边城,触景生情,想到无才无识者巴结讨好朝廷即可尸位素餐,不管边地人民死活,弄得边地狼烟四起,民不聊生;而有才有识者上书言事,却石沉大海,不被重用,一腔忧愤尽抒笔端。
暗示手法的运用。
“岂无安边书,诸将已承恩”,语含讽刺,表面写诸将,实际写玄宗偏听偏信。
4.相关资料“欲言塞下事,天子不召见”,归咎于君;“岂无安边书,诸将已承恩”,归咎于臣。
同一忧感,不若此语得体,激切温厚。
然“已承恩”三字,偷惰、欺蔽二意俱在其中,可为边事之戒。
(明钟惺、谭元春《唐诗归》,明末刻三色套印本)三、热海行送崔侍御还京1.作者及写作背景简介岑参(约715—770),祖籍南阳(今属河南),后移居江陵(今属湖北)。
天宝三载(744),中进士,授右内率府兵曹参军。
天宝八载(749),入安西都护高仙芝幕,任掌书记。
天宝十三载(754),入安西都护封常清幕,以大理评事兼监察御史,充节度判官、支度副使。
至德二载(757),至灵武肃宗处,迁右补阙,后历任起居舍人、虢州长史等职。
永泰元年,出任嘉州(今四川乐山)刺史。
有《岑嘉州集》。
《全唐诗》编诗四卷。
热海,即今伊塞克湖,在今吉尔吉斯斯坦国,此湖乃是玄奘法师取经中途停留之地,是世界上第二大之高山湖,面积达6230平方公里。
伊塞克(Issyk)意为温暖之意,中国古书称之为热海或大清池,它跨吉尔吉斯与哈萨克之间,四周天山环绕,汇集天山山脉流下的雪水,却终年不结冰,故有热海之称。
2.基本解读这首诗写边塞热海地区的奇异风光,并借此表达了诗人对友人崔侍御的赞美之情。
(主旨)“侧闻阴山胡儿语”一句作引子,以当地胡人之语表明下文七句所说为真。
水热如煮沸的开水,热得连鸟也不敢从上面飞过,但水中却有又长又肥的鲤鱼。
在热海的岸边,青草萋萋,四季常绿,到了冬天下雪时,雪花在其高空中即迅速融化了。
连热海周围的沙石也是其热无比,似乎要把云彩燃烧着了;月亮倒影在水中,如同被煎煮一样。
“阴火”以下四句是诗人的思考和描绘。
诗人猜想必是地下的烈火在熊熊燃烧,天地仿佛成了一个奇大无比的炉子,但为何偏偏烘烤西方这一个地方呢?其蒸腾的气势延及整个西域地区。
“送君”以下四句写诗人送别友人时的临别赠言:我与你在天山城外饮酒,一醉方休,直到夕阳西下,落在热海之滨;你为官公正,清廉无私,连热海的炎威也为之消减。
3.鉴赏要点这苜诗描绘了边塞奇异风光。
诗人用浪漫主义的手法,将热海的种种神奇之处作了活灵活现的描绘,令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诗人想象奇特,用笔夸张,收到了极好的艺术效果。
此诗标题意思是写一首热海风光的诗歌送给友人崔侍御。
诗中既写了个人对边塞奇异风光的感受,也借以赞美友人的为官品行。
4.相关资料岑参诗亦自成一家,盖尝从封常清军,其记西域异事甚多。
如《优钵罗花歌》、《热海行》,古今(宋许韵《彦周诗话》,中华书局《历代诗话》本)四、塞下曲1.作者简介李益(约748—827),字君虞,陇西姑臧(今甘肃武威)人。
大历四年(768)登进士第,两年后,登制科举,授郑县主簿。
大和初,以礼部尚书致仕。
李益诗名在当时就极高,诗作多被画工入画或度为乐曲,流播一时。
有《李益集》,《全唐诗》编诗二卷。
2.基本解读这首诗情调高昂,用前代名将典故,抒发诗人报国杀敌的雄心壮志。
(主旨)“伏波惟愿裹尸还,定远何须生人关。
”这两句以两个典故表达了为保家卫国,、宁愿战死疆场也不希望活着回家。
“伏波”,东汉马援曾封为伏波将军,他说:“方今匈奴、乌桓尚扰北边,欲自请击之。
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何能卧床上在女子手中邪?”(《后汉书•马援传》)“定远”,东汉班超立功西域,封为定远侯,晚年因久处边地而思归,遂上书皇帝说:“如自以寿终屯部,终无所恨。
然恐后世或名臣为没西域,臣不取望到酒泉郡,但愿生人玉门关。
”(《后汉书•班超传》)这两个典故引用,诗人用“惟愿”、何须”二词表明自己的看法,即一褒一贬。
“莫遣只轮归海窟,仍留一箭射天山。
”这两句用两个典故表明杀敌卫边必须彻底的态度。
前典出自《公羊传•僖公三十三年》:“夏四月,晋人及姜戎败秦于觳……晋人与姜戎要之觳而击之,匹马只轮无返者。
”“海窟”,原义为大海,这里指瀚海,即塞外大沙漠,代指胡人居住之地。
在此表明了坚决彻底消灭敌人的态度。
后典出自《旧唐书•薛仁贵传》:薛镇守边疆时,“时九姓有众十余万,令骁健数十人逆来挑战。
仁贵发三矢射杀三人,自余一时下马请降。
仁贵恐为后患,并坑杀之,更就碛北安抚余众。
擒其伪叶护兄弟三人而还。
军中歌曰:将军三箭定天山,战士长歌入汉关。
九姓自此衰弱不复更为边患”。
这里是说杀敌不仅要彻底,还要留下得力将士,继续镇守边关。
3.鉴赏要点这首边塞诗格调高昂,有盛唐边塞诗余韵。
全诗写得苍凉悲壮,神采灵动,意气飞扬。
“不坠盛唐风格。
”(杨慎《升庵诗话》) 此诗最为突出之处在于对典故的使用。
四句中旬句用典,凝练形象,准确生动。
4.相关资料①李君虞生长西凉,负才尚气;流落戎旃,坎壕世故。
所作从军诗,悲壮宛转,乐人谱入声歌,至今诵之,令人凄断。
(明胡震亨《唐音癸签》,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②李尚书益久在军戎,故所为诗多风云之气。
……七绝尤高,在大历间无与颉颃者。
五、『鉴赏•探究』讲解1.第一题命题意图:了解此诗中传说和夸张手法与表现主题的关系。
参考答案:诗人先写了热海之“热”,间有边塞奇异风光的描绘;又写友人之公正威严,执法无私的为官品行居然能消减热海之“热”,其中有浪漫的想象和神奇的夸张,表达效果极其显著。
对友人的勉励之意在于言外。
2.第二题命题意图:了解古诗中典故的正用与反用,提高阅读欣赏古诗能力。
参考答案:第一句用伏波将军马援之事,是正用,即丝毫未改典故原意;第二句用定远侯班超事,则是反用,即不赞成典故中的原意,提出相反的看法,表明自己从军态度是不愿如班超那样恋乡思归,而是誓死报国,诗意已是翻进了一层;第三句用晋与姜戎合力败秦典故;第四句用薛仁贵“三箭定天山”典故,是正用典故,但又有所变化:第三句中,诗人加上了“莫遣”二字,表明了自己的态度;第四句中,诗人将原典故中“三箭”改为“一箭”,有所变化但未改典故原意。
3.第三题命题意图:通过对这二首《从军行》的比较,把握王昌龄边塞诗不同的感情色彩及其表现方法。
附:王昌龄《从军行》(其四):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参考答案:二诗在抒情上,“其一”曲笔抒情,虚写征人家乡的妻子的无奈而痛苦的思念之情;“其四”直接抒情,抒发戍边将士为国杀敌、视死如归的豪情壮志。
二诗在环境和心理描写上都有悲凉意味,只是“其一”侧重写环境的凄凉孤独,通过写羌笛之音,从听觉方面抒发思乡之情,心理描写上采用虚写方式,以想象写情;“其四”侧重写边塞环境条件的艰苦,心理描写上采用实写方式,直接写戍边将士为国尽忠、慷慨悲壮的激情。
边塞战争诗四首(二)教学内容:〈热海行送崔侍御还京〉〈塞下曲〉教学目标:1、学习边塞诗中的景物描写的方法,理解浪漫主义的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