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积地质学课程报告
常见的沉积岩实习报告

一、实习目的通过本次实习,了解沉积岩的形成过程、特征及其在地质学中的重要性,掌握沉积岩的识别方法,提高野外地质观察和记录能力。
二、实习时间及地点实习时间:2021年X月X日至X月X日实习地点:某地质公园三、实习内容1. 沉积岩概述(1)沉积岩的定义:沉积岩是由外力作用,将母岩的风化产物、生物遗体等物质,经过搬运、沉积、成岩作用形成的岩石。
(2)沉积岩的形成过程:沉积岩的形成过程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母岩风化、物质搬运、沉积、成岩。
(3)沉积岩的分类:根据沉积岩的物质来源、成因和结构,可分为碎屑岩、黏土岩、化学岩和生物化学岩。
2. 常见沉积岩的类型及特征(1)碎屑岩:碎屑岩主要由母岩的风化产物组成,具有明显的层理构造,常见的碎屑岩有砂岩、砾岩、粉砂岩等。
1)砂岩:砂岩主要由石英、长石等碎屑颗粒组成,具有明显的层理构造,颜色多样,硬度较高。
2)砾岩:砾岩主要由大小不等的砾石组成,砾石之间充填有砂、粉砂等细小颗粒,硬度较低。
3)粉砂岩:粉砂岩主要由石英、长石等细小颗粒组成,具有明显的层理构造,颜色较浅,硬度较低。
(2)黏土岩:黏土岩主要由黏土矿物组成,具有明显的层理构造,颜色较深,质地较软。
1)页岩:页岩主要由黏土矿物组成,具有明显的层理构造,颜色较深,质地较软。
2)黏土岩:黏土岩主要由高岭石、伊利石等黏土矿物组成,具有明显的层理构造,颜色较深,质地较软。
(3)化学岩:化学岩主要由溶解、沉淀、结晶作用形成的矿物组成,常见的化学岩有石灰岩、白云岩等。
1)石灰岩:石灰岩主要由方解石、白云石等矿物组成,具有明显的层理构造,颜色多样,硬度较高。
2)白云岩:白云岩主要由白云石、方解石等矿物组成,具有明显的层理构造,颜色多样,硬度较高。
(4)生物化学岩:生物化学岩主要由生物遗体、有机质和化学物质组成,常见的生物化学岩有珊瑚礁、贝壳岩等。
1)珊瑚礁:珊瑚礁主要由珊瑚、海绵等生物的骨骼组成,具有明显的层理构造,颜色多样,质地较硬。
沉积相和沉积体系分析报告课件

实例三:某地区海底扇沉积体系分析
总结词
该实例着重研究了海底扇沉积体系的特 征、形成过程和分布规律。
VS
详细描述
海底扇沉积体系是由海底峡谷向海输送的 泥沙和砾石在海底堆积形成的沉积体系。 该实例分析了海底扇的沉积构造、粒度变 化和古水流方向,探讨了海底扇的形成机 制和演化历史。此外,海底扇沉积体系的 分析对于海洋矿产资源和海底工程的研究 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古生物壳体结构
壳体结构可以提供关于古生物生活习性和环境适应性 的线索。
地球化学特征分析
稳定同位素分析
01
利用氧、碳同位素分析指示水体盐度、温度等信息。
微量元素分析
02
某些微量元素如Fe、Mn、Sr等的含量和分布可以指示沉积环境。
有机地球化学分析
03
有机碳、脂肪酸等有机化合物可以提供关于古植被、气候等信息。
THANKS
感谢观看
实例二:某地区三角洲沉积体系分析
总结词
该实例探讨了三角洲沉积体系的形成过程、结构和分布规律。
详细描述
三角洲沉积体系是由河流携带的泥沙在海洋入口处堆积形成的沉积体系。该实例分析了三角洲的沉积 结构、相带分布和演化历史,揭示了三角洲的形成机制和变化规律。此外,三角洲沉积体系的分析有 助于了解油气资源的分布和开发前景,对于海洋工程和海岸防护也具有指导意义。
沉积构造特征分析
层面构造
如波痕、雨痕等,反映沉 积时的水动力条件。
层理构造
如水平层理、斜层理等, 指示沉积物的搬运和沉积 方式。
生物遗迹
如虫孔、生物扰动等,揭 示古生物活动和沉积环境。
古生物特征分析
古生物种属
不同种属的古生物适应不同的生存环境。
《沉积岩石学》课件

本课程将为您详细介绍沉积岩石学的基本概念,包括其分类、组成特征、形 成过程及其在地质学、环境学等领域的应用。
沉积岩分类
碎屑岩
由机械作用在原地或通过水、风等运移后形成。
化学沉积岩
由化学反应或生物过程形成,在浅海或盐湖等场所集中分布。
有机碳酸盐岩
由生物作用和沉积作用形成,以氧化碳为主要成分。
环境地质工程应用
山区公路
沉积岩的联系作用,重要地形制约功能,其稳定性 对经济建设至关重要。
土地污染治理
沉积岩中储存了全球大部分含水层的淀积物,统计 分析含水层储量分布及渗透性。
结论及参考文献
总结
沉积岩的应用涉及能源、环境、水利、土地利用 等领域,具有广泛的研究价值和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萨姆·鲁伯特(Samuel Rubert ),2019年:《沉 积岩与地球历史演变》
沉积作用
水力作用
如河流、湖泊等水体沉积物的形成过程。
风力作用
如沙漠中的沉积过程,常见的是风成岩和风积岩。
生物作用
生物形成的化学沉积物,如海洋生物活动形成珊瑚 礁、贝壳等沉积物。
古环境解译
1 岩心分析
通过岩芯的颜色、组成、 结构等特征,还原古代环 境变化的过程。
2 沉积面分析
通过不同的沉积作用类型 及他们之间的层序关系, 分析不同沉积环境形成过 程。
3 古生态学研究
通过古生物群落的组成特 征、种类分布等揭示古代 生态系统的演化过程。
石油资源勘探
地质条件
盆地、断陷、海岸线等得益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沉积岩形成环境的变迁,形成 石油的主要地质条件。
勘探技术
包括物探技术、测井技术、地 震排采及勘探技术等一系列先 进技术。
沉积岩实验报告

沉积岩实验报告一、引言沉积岩是地壳中最常见的岩石之一,形成于地质历史长河中。
为了更好地理解沉积岩的形成机制和性质特点,我们进行了一系列的实验研究。
本实验报告将介绍实验的目的、方法、结果和讨论,并对未来研究提出建议。
通过这些实验,我们希望能够更深入地了解沉积岩的形成过程,为地质学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
二、实验目的本次实验的目的在于通过模拟地质过程,探究沉积岩的形成过程和原因,并研究沉积岩的物理和化学性质。
主要的实验目标如下:1. 了解沉积岩的形成机制,如沉积作用、固结作用、压实作用等;2. 探究沉积岩中不同沉积物的沉积特点以及它们对岩石性质的影响;3. 研究不同沉积岩的物理和化学特性,包括颗粒大小、孔隙度、水含量、化学成分等。
三、实验方法1. 沉积物样品收集:从不同地质地点收集不同类型的沉积物样品,包括砂、泥、火山灰等。
2. 沉积实验:在实验室条件下,利用模拟设备进行沉积实验,模拟沉积作用,并观察沉积物变化过程。
3. 粒度分析:采用激光粒度分析仪对样品进行粒度分析,推测颗粒大小分布情况。
4. 孔隙度测定:利用气体置换法或压汞法等实验方法,测定不同沉积岩的孔隙度。
5. 物化性质测试:利用X射线衍射、扫描电镜等仪器,对沉积岩样品进行物化性质测试,以了解其成分和结构特点。
四、实验结果1. 沉积物样品收集:我们分别从江河、湖泊、海洋、火山喷发地等地收集了不同类型的沉积物样品。
这些样品具有不同的颜色、质地和粒度特征。
2. 沉积实验:通过模拟设备模拟了沉积作用,并在实验中观察到了沉积物的颗粒沉积、堆积和固结的过程。
3. 粒度分析:经过粒度分析,我们发现不同类型的沉积物样品中颗粒的大小分布有一定的差异,其中,火山灰样品的颗粒更细。
4. 孔隙度测定:通过气体置换法,我们测定了不同沉积岩的孔隙度。
结果显示,孔隙度随着颗粒细化而增加,不同类型的沉积岩孔隙度也有所不同。
5. 物化性质测试:通过X射线衍射和扫描电镜测试,我们了解了沉积岩的结构和成分特点,发现沉积岩中不同矿物质的含量和排列方式会影响岩石的性质。
沉积岩实验报告

沉积岩实验报告沉积岩实验报告引言:沉积岩是地球表面最常见的岩石类型之一,它们形成于地壳表面的沉积过程中。
本实验旨在通过模拟沉积过程,观察和分析沉积岩的特性和形成机制。
实验一:沉积物的颗粒分选在实验一中,我们使用了不同粒径的砂子和泥浆,模拟了沉积物在水流中的运动过程。
首先,将不同粒径的沉积物加入水槽中,然后通过调整水流速度,观察沉积物的分选现象。
实验结果显示,较大粒径的沉积物在水流中具有较高的沉积速度,往往首先沉积下来。
而较小粒径的沉积物则具有较低的沉积速度,往往会被水流带走,形成悬浮态。
这种分选现象是沉积过程中的重要特征之一。
实验二:沉积岩的成分分析在实验二中,我们采集了不同地点的沉积样本,并进行了成分分析。
通过对样本中的矿物和有机物进行鉴定和测量,我们可以了解沉积岩的成分组成及其来源。
实验结果显示,不同地点的沉积样本具有不同的成分组成。
一些样本中富含石英和长石等矿物,表明它们可能来自于附近的岩石风化和侵蚀。
而另一些样本中富含有机物和碳酸盐矿物,表明它们可能来自于植物和动物的遗骸。
实验三:沉积岩的岩性描述在实验三中,我们对不同类型的沉积岩进行了岩性描述。
通过观察岩石的颜色、质地、结构和成分等特征,我们可以判断它们的沉积环境和形成过程。
实验结果显示,沉积岩的岩性特征与其形成环境密切相关。
例如,粗砂岩通常具有明显的层理结构和砂粒之间的孔隙,表明它们可能在河流或海滩等高能环境下形成。
而泥岩则具有细腻的质地和均匀的颜色,表明它们可能在湖泊或海洋等低能环境下形成。
讨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深入了解了沉积岩的特性和形成机制。
沉积岩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沉积物的来源、水流的能量、气候条件等。
不同的沉积环境和过程会导致不同类型和特征的沉积岩的形成。
此外,沉积岩在地质学和石油勘探等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通过研究沉积岩的特性和分布,我们可以了解地球历史的演变过程,预测地下水资源和矿产资源的分布,以及评估石油和天然气的潜力。
地质学地质实习报告(优秀3篇)

地质学地质实习报告(优秀3篇)地质学实习报告篇一地质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因此,学生在完成普通地质室内教学之后,将进行为期三周的野外认识实习。
以达到理论联系实际、巩固和加深(!)课堂所学知识的'目的。
提高学生的地质综合思维能力以及实际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使学生具备初步的野外地质调查能力。
(一)实习任务1、使学生初步学会观察常见的地质现象,分析其相关的地质作用和形成机制,这是本次实习的主要任务。
2、认识实习区内常见的矿物、岩石、古生物、地层、构造及矿产,分析它们形成的作用。
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3、掌握地质罗盘和手持GPS的使用以及岩层产状的测量方法;初步掌握野外地质现象的观察记录方法;编写地质实习报告。
(二)实习内容及要求实习的主要内容(重点)是观察和分析内、外力地质作用及其现象,在实习中必须学习并初步掌握野外基本工作方法和工作技能。
难点是有关地质作用与地质现象的因果分析。
具体内容及要求1、观察认识外力地质作用及其现象(1)xx市湖边石灰山地质观察路线通过石炭系地层剖面的参观,初步了解实习区内的主要地层层序、接触关系,地层单位名称、地层厚度、主要岩性特征及构造变动。
初步掌握沉积作用、成岩作用的类型,沉积岩野外识别描述方法,以及岩层产状的测量方法,同时能初步辨认几种常见的古生物化石。
学习绘制信手剖面图。
通过参观煤矿、石灰岩矿,了解外生矿床的一般特征及沼泽的生物沉积与成矿作用。
普通地质实验室实习实习一、矿物(一)认识矿物的形态及主要物理性质,学习肉眼识别矿物物理性质的方法。
实习二、矿物(二)观察认识常见矿物的特征,初步掌握矿物的鉴定描述方法。
实习三、风化作用在校园后山观察、认识风化作用产生的地质现象,观察风化壳剖面特征并画素描图;初步掌握野外观察分析地质现象及地质素描的方法。
实习四、地面流水的地质作用通过教师提供的图片、录像,观察认识地面流水的种类及产生的地质现象;初步掌握冲沟、河谷的特征及河床、河漫滩的沉积物特征;观察分析河流阶地的形成和类型。
《沉积岩石学》第一章 绪论

(2)快速发展成熟阶段(1940-1980)
1948-1968:克里宁、福克等相继提出了新的 砂岩分类方案
1959-1971:福克、邓哈姆等相继提出了新 的碳酸盐岩分类方案
建立了各种沉积相的相模式 事件沉积作用
浊流沉积和浊积岩 风暴沉积和风暴岩 震积作用和震积岩 等深流沉积和等深岩 热水沉积 成岩作用研究
地球表层: 大气圈下层、 水圈 —沉积岩生成圈
地球表层的特点是什么?
---低温、低压、有生命活动
沉积岩:在地球表层,由母岩的风化产物、有机物质、 火山物质等,经搬运作用、沉积作用以及成岩作用而 形成的一类岩石。
“地球表层”的特征(低温、低压): 1、温度:地表温度,-70 ℃ ~85 ℃,一般- 30 ℃ ~40 ℃。 2、压力:地表压力,大部在0.1-2MP(1-20atm)的范围内,可达1000atm。 3、水和大气的作用活跃:水和大气是母岩风化的主要营力,也是母岩风化 产物以及火山物质等搬运的主要介质。没有水和大气,就没有沉积岩。 4、生物作用和生物化学作用活跃:生物作用和生物化学作用也是沉积岩形 成的重要因素。
非可燃生物岩
沉积岩与岩浆岩和变质岩 有何不同?如何区分?
岩石类型
三大类岩石之间的主要区别特征
成因
矿物成分 结构与构造
化石 其它
沉积岩 岩浆岩 变质岩
风化产物在地 表搬运沉积形 成
岩浆冷凝形成
暗色矿物极 少见,特有 矿物(粘土 矿物、海绿 石等)
暗色矿物常 见
颗粒磨圆;层 理发育
颗粒棱角状; 块状,气孔杏 仁,流纹,柱 状节理
三大类岩石关系
三、沉积岩的分布
三、沉积岩的分布
沉积岩主要分布在地壳的上部和表层部分。
地质学实习总结报告5篇

地质学实习总结报告5篇篇1一、实习目的与背景本次实习旨在将课堂所学的地质学理论应用于实际,增强我们对地质现象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实地操作,使我们更加深入地理解地质学的实际应用价值,为今后的工作与学习奠定坚实基础。
二、实习时间与地点本次实习于XXXX年XX月至XX月期间进行,地点位于某地质公园及附近地区。
三、实习内容1. 地质现象观察在实习期间,我们对实习地点的地质现象进行了全面观察。
包括地貌特征、岩石类型、构造形态、矿产资源等方面。
通过实地观察,我们对地质现象有了更加直观的认识。
2. 岩石鉴定与分类通过专业指导,我们学习了岩石的鉴定方法,对常见的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进行了详细分类。
此外,我们还采集了部分岩石样本,进行了室内鉴定。
3. 地质剖面测量在导师的带领下,我们学习了地质剖面的测量方法,并对实习地点的地质剖面进行了实地测量。
通过测量数据,我们绘制了地质剖面图,为地质学研究提供了基础数据。
4. 地质灾害调查在实习过程中,我们还对实习地区的地质灾害情况进行了调查。
包括滑坡、泥石流等常见地质灾害,并对防治措施进行了初步了解。
四、实习收获与体会1.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本次实习,我们将课堂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际相结合,对地质学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
实践是最好的老师,实地操作使我们更加熟悉地质学研究方法。
2. 专业技能得到提升在实习过程中,我们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很大提升。
这对我们今后的工作与学习具有重要意义。
3. 团队协作能力增强在实习过程中,我们相互学习、互相帮助,团队协作能力得到了很大提高。
这对我们今后的工作与生活具有重要意义。
五、存在问题与建议1. 实习时间较短本次实习时间较短,部分内容无法充分展开。
建议延长实习时间,以便更深入地了解地质学在实际中的应用。
2. 实习地点单一本次实习地点较为单一,希望今后能够安排多个实习地点,以便我们了解不同地区的地质特点。
3. 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建议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增加实验室操作、野外实践等课程内容,以提高我们的实际操作能力。
沉积岩实习实验报告

实习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本次实习旨在通过观察和研究沉积岩的构造与结构,以及碎屑岩—砾岩及角砾岩的特征,深入了解沉积岩的形成过程和分类,提高对沉积岩石学的基本认识和分析能力。
二、实验原理沉积岩是地表岩石经过风化、侵蚀、搬运、沉积、成岩等一系列地质作用形成的岩石。
根据沉积物质来源和形成环境的不同,沉积岩可分为碎屑岩、泥质岩、化学岩和生物岩等。
沉积岩的特征主要表现在其构造和结构上,通过观察和研究这些特征,可以判断沉积岩的形成环境和地质历史。
三、实验材料与设备实验材料:沉积岩标本、显微镜、放大镜、地质锤、样本刀、刷子、酒精灯、滴定管等。
实验设备:实验室桌椅、实验台、显微镜、放大镜、地质锤、样本刀、刷子、酒精灯、滴定管等。
四、实验步骤1.观察沉积岩的构造与结构(1)用放大镜观察沉积岩的表面特征,如层理、波痕、泥裂等。
(2)用地质锤敲击沉积岩,观察其质地和断裂特征。
(3)用样本刀切割沉积岩,观察其内部构造和层理。
(4)将沉积岩放在显微镜下,观察其微观结构,如晶体印模、槽模、结核等。
2.观察碎屑岩—砾岩及角砾岩的特征(1)用放大镜观察砾岩和角砾岩的表面特征,如颜色、粒度、分选性等。
(2)用地质锤敲击砾岩和角砾岩,观察其质地和断裂特征。
(3)用样本刀切割砾岩和角砾岩,观察其内部构造和碎屑成分。
(4)将砾岩和角砾岩放在显微镜下,观察其微观结构,如碎屑颗粒的形状、大小、自形程度等。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沉积岩的构造与结构(1)沉积岩表面特征:观察到沉积岩具有明显的层理,层理间距均匀,波痕和泥裂较少。
(2)沉积岩质地和断裂特征:沉积岩质地较硬,敲击后发出清脆的声音,断裂面较平直。
(3)沉积岩内部构造:切割后观察到沉积岩内部具有明显的层理,层理间距均匀,无明显结核和槽模。
(4)微观结构:显微镜下观察到沉积岩微观结构复杂,晶体印模和槽模较少,主要以泥质结构为主。
2.碎屑岩—砾岩及角砾岩的特征(1)砾岩和角砾岩表面特征:观察到砾岩和角砾岩颜色较深,粒度不均匀,分选性较差。
沉积地质学中的物源分析与沉积环境

沉积地质学中的物源分析与沉积环境沉积地质学是研究地壳表面或地下的沉积物形成、演化及其记录信息的科学。
其中,物源分析和沉积环境是沉积地质学的重要分支,通过物源分析可以了解沉积物来源的地质背景,分析沉积环境可以揭示地质历史中的气候、生物和地质事件等信息。
物源分析是指通过研究沉积物中的岩石和矿物组成,确定其来源地区的地质背景。
在沉积作用中,岩石和矿物会随着水流、风力等运动而被搬运到新的地点,因此沉积物中的岩石和矿物组成可以反映其来自的物源地。
物源分析常用的方法包括岩石和矿物鉴定、地球化学分析等。
例如,通过鉴定沉积物中的石英砂和长石种类,可以判断其来源地是否为近源区或远源区,从而了解当地的地壳构造和沉积环境。
在物源分析过程中,往往需要借助沉积环境的研究。
沉积环境是指沉积作用发生的地理位置和环境条件,包括水体、陆地和海洋等。
沉积环境的研究可以通过岩石和矿物组合、古生物化石、地层记录等方面来进行。
这些信息可以指示出沉积物形成时的气候、生物活动以及地质事件等。
例如,通过分析沉积岩中的古生物化石和地层记录,可以发现地球历史上的生物大灭绝事件,从而推测出其可能的原因。
物源分析和沉积环境的研究在地质学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它们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地球历史上的地质事件,如地壳运动、火山活动和构造变形等。
同时,它们也可以为石油勘探和矿产资源开发提供重要的参考。
例如,通过物源分析可以确定石油和矿产资源的形成与分布规律,为石油和矿产勘探提供指导。
在实际应用中,物源分析和沉积环境的研究也面临一些挑战。
一方面,沉积物在长时间的演化过程中可能经历多次重塑和改造,使得物源分析的结果复杂而困难。
另一方面,沉积环境的研究常常受到地质成因和气候变化等因素的干扰,需要综合多种指标进行分析。
因此,物源分析和沉积环境的研究需要综合利用地质、地球化学、生物学等多学科的方法和理论。
总的来说,物源分析和沉积环境是沉积地质学中重要的研究内容,可以为地质历史的解析、资源勘探和环境保护等提供有力支持。
地质学中的沉积学与地层学

地质学中的沉积学与地层学地质学是研究地球的物质组成、内部结构和演化过程的学科,而沉积学和地层学则是地质学的两个重要分支学科。
沉积学是研究地质过程中形成的沉积物的起源、组成、分布和演化规律的学科,而地层学则是通过研究不同地层的特征和地层序列的堆叠关系,推断地球历史上的演化过程和环境变化。
1. 沉积学沉积学是地质学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它主要研究地表和水体中形成的沉积物。
沉积物是由岩石颗粒、有机质和溶解物质等物质沉降而形成的,广泛存在于岩层中。
沉积学通过研究沉积物的岩性、矿物组成、化学成分和结构特征等,可以了解过去的环境条件、气候变化、地球构造运动和生物演化等信息。
2. 沉积物的起源与分类沉积物的起源可以分为物源岩石的物理、化学和生物作用,以及运动介质(如水、风、冰等)的搬运和沉积作用。
根据岩性和地质环境的不同,沉积物可以分为碎屑岩、化学沉积岩和生物沉积岩。
碎屑岩主要由碎屑颗粒堆积而成,包括砂岩、泥岩等;化学沉积岩主要由溶解物质沉积而成,如石膏、盐岩等;生物沉积岩主要由生物残骸、贝壳、珊瑚等有机物沉积而成,如石灰岩、煤等。
3. 沉积作用与环境条件沉积作用是沉积学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它描述了沉积物的生成、运移和沉积的过程。
不同的环境条件会导致不同类型的沉积作用,如河流、湖泊、海洋、沙漠、冰川等。
河流沉积作用是指河流中水流的冲刷和沉积作用,形成了河道、滩涂、冲积扇等地貌;海洋沉积作用是指海洋中潮汐、波浪、海流等的作用,形成了海底扇、海底丘等地貌。
4. 地层学地层学是研究地层的构造、特征和演化的学科,通过研究地层的垂直堆叠关系、岩性及其类型、化石等特征,可以推断地球历史上的地质事件和环境变化。
地层学研究的重要手段是地层剖面的测量和对比,并建立地层序列和地层柱图。
5. 地层与地质历史地层记录了地球历史上发生的各种地质事件和环境变化。
通过对不同地层的研究,可以了解地球的演化过程、生物的起源和演化、地壳构造运动等重要信息。
地质学实践教学报告(3篇)

第1篇一、前言地质学是一门研究地球的组成、结构、演化以及地球内部和外部各种地质作用及其相互关系的自然科学。
为了更好地理解地质学理论知识,提高实践操作能力,本次实践教学报告将围绕野外地质实习展开,详细记录实习过程中的观察、分析、总结以及心得体会。
二、实习时间及地点实习时间:2021年7月1日至2021年7月15日实习地点:我国某地质公园三、实习目的1. 培养学生的野外地质观测和识别能力;2. 熟悉地质图件的制作和阅读;3. 提高学生的地质分析、推理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4. 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实践操作能力。
四、实习内容1. 野外地质观测实习期间,我们首先对实习区域进行了全面的地形地貌观测。
通过实地考察,我们了解了该地区的地质构造、岩性、构造运动、地貌形态等特征。
在实习老师的指导下,我们对以下地质现象进行了详细观测:(1)地层:观察了不同地层的岩性、厚度、产状等特征,了解了地层的形成、沉积过程和演化历史。
(2)断层:观察了断层的类型、规模、性质等特征,分析了断层的成因和运动方式。
(3)褶皱:观察了褶皱的形态、规模、产状等特征,了解了褶皱的形成过程和地质意义。
(4)侵入岩和喷出岩:观察了侵入岩和喷出岩的岩性、产状、构造特征等,了解了岩浆活动的规律和地质意义。
2. 地质图件的制作和阅读实习过程中,我们学习了地质图件的制作和阅读方法。
通过实地测量和数据处理,我们制作了实习区域的地质图,并学会了如何从地质图上获取有用的地质信息。
3. 地质分析、推理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在实习过程中,我们运用所学的地质知识,对实习区域的地层、构造、岩性等进行了分析、推理和综合运用。
通过对地质现象的观察和分析,我们提高了自己的地质分析、推理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五、实习心得体会1. 实践出真知。
通过本次野外地质实习,我深刻体会到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相结合的重要性。
只有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才能真正掌握地质学的精髓。
2. 团队合作精神。
《沉积岩岩石学》课程笔记

《沉积岩岩石学》课程笔记第一章:沉积岩岩石学概念1.1 沉积岩的定义和特征沉积岩是由母岩经过物理、化学和生物作用破碎、搬运、沉积并经过长时间的压实和胶结作用形成的岩石。
沉积岩具有以下特征:- 成分:主要由石英、长石、云母、粘土矿物等碎屑物质组成,也可含有有机质、碳酸盐等自生矿物。
- 结构:沉积岩具有独特的结构,如层理、波痕、泥裂等,反映了沉积环境和沉积过程。
- 构造:沉积岩的构造多样,包括水平层理、波状层理、交错层理等,是沉积环境和沉积作用的重要标志。
- 成岩作用:沉积岩在形成过程中经历了压实、胶结、重结晶等成岩作用,影响了其物理和化学性质。
1.2 沉积岩的分类根据沉积岩的组成和形成过程,可将其分为以下几类:- 碎屑岩:由母岩破碎、搬运、沉积形成的岩石,如砂岩、砾岩等。
- 泥质岩:由细粒沉积物经长时间沉积、压实形成的岩石,如泥岩、页岩等。
- 化学岩:由化学沉积作用形成的岩石,如石灰岩、白云岩等。
- 生物岩:由生物残骸沉积形成的岩石,如礁灰岩、贝壳灰岩等。
1.3 沉积岩在地质历史中的重要性沉积岩在地质历史中具有重要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地层划分:沉积岩具有明显的层理和化石,是地质年代划分和地层对比的重要依据。
- 资源矿产:许多金属矿产、非金属矿产和能源矿产(如煤、石油、天然气)都赋存于沉积岩中。
- 环境记录:沉积岩记录了地球历史上的古气候、古地理、生物演化等信息,对了解地球演变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 工程地质:沉积岩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影响工程建设和地基处理,对工程地质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1.4 沉积岩研究方法研究沉积岩的方法主要包括:- 宏观观察:通过野外考察、露头观测等手段,研究沉积岩的宏观特征,如颜色、层理、构造等。
- 显微镜观察:利用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等仪器,观察沉积岩的微观特征,如矿物成分、结构、成岩作用等。
- 地球化学分析:通过对沉积岩样品进行元素和同位素分析,研究其物质来源、沉积环境和成岩过程。
《沉积岩石学》精品课程

课程简介《沉积岩石学》是石油地质、矿产普查与勘探、地质工程及相近专业的必修课,属主干专业基础课,是中国石油大学重点课程和品牌课程。
该课共120学时,包括《沉积岩石学》部分80学时(含20学时实验课),《岩相古地理》部分40学时。
《沉积岩石学》和《岩相古地理》是地质工程专业(石油地质专业)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之一,可为地层学、层序地层学、地球化学、石油地质学、储层地质学以及测井地质学、地震地层学学习和研究提供沉积学基础。
课程的主要内容是,全面研究沉积岩的物质成分、结构、构造、岩石产状和岩层之间的关系;总结沉积岩形成的理论,包括风化、搬运、沉积及沉积后变化的理论,特别是研究沉积作用及沉积后作用所形成的物质组分和结构、构造特点,搞清沉积物(岩)的成因和油气生成及储集的关系,并兼顾某些沉积矿床的成岩和成矿机理。
根据沉积岩的原生沉积特点和时空分布规律,阐明沉积岩的物源、沉积岩的成分、沉积岩的结构和构造、沉积岩类型和特征、沉积相的概念和分类、不同碎屑岩和碳酸盐岩沉积相的基本特征、主要识别标志和与油气分布之间的关系、沉积相模式、沉积岩形成的沉积环境、沉积砂体的时空分布,恢复沉积古地理面貌,预测沉积矿产的有利分布地区。
同时,介绍沉积岩和沉积相的综合研究方法。
岩石学(沉积岩石学)部分共80学时,5学分,其中实验课占20学时。
通过学习,要求掌握沉积岩的物质成分、结构、构造、岩石产状和岩层之间的关系,为阐明沉积岩成因及分布规律提供依据;总结沉积岩形成的理论,包括风化、搬运、沉积及沉积后变化的理论,特别是研究沉积作用及沉积后作用所形成的物质组分和结构、构造特点,搞清沉积物(岩)的成因和油气生成及储集的关系,并兼顾某些沉积矿床的成岩和成矿机理;掌握主要类型沉积岩的岩性特征,观察和描述方法,分类和命名原则,并初步掌握沉积岩的机械分析,染色分析,油浸法等常规测试鉴定办法。
了解部分先进测试鉴定方法。
要求学生有矿物学、岩浆岩、变质岩基础知识,熟练掌握矿物、岩石的描述和鉴定方法。
沉积岩实训报告

一、摘要本次沉积岩实训旨在通过实地观察和分析,深入了解沉积岩的形成过程、特征及其在地质构造中的作用。
通过实训,我对沉积岩的识别、分类和成因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并学会了运用地质学原理进行野外观察和记录。
本文将对实训过程中的观察结果、实验分析及心得体会进行总结。
二、引言沉积岩是地球表面最常见的岩石类型之一,它记录了地球历史演变过程中的许多信息。
沉积岩的形成过程、特征及其与地质构造的关系,是地质学研究的重点内容。
本次实训,我们选取了某地区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沉积岩的实地观察、实验分析,旨在提高我们对沉积岩的认识。
三、实训地点及时间实训地点:某地区实训时间:2022年X月X日至X月X日四、实训内容1. 实地观察(1)沉积岩的识别与分类在实训过程中,我们首先对实训地点的沉积岩进行了实地观察。
通过观察岩石的岩性、颜色、结构、构造等特征,对沉积岩进行了初步识别与分类。
(2)沉积岩的形成环境分析通过对沉积岩的观察,我们分析了其形成环境,如湖泊、河流、海洋等。
2. 实验分析(1)沉积岩的化学成分分析我们对采集的沉积岩样品进行了化学成分分析,以了解其化学组成。
(2)沉积岩的矿物成分分析通过对沉积岩样品的显微镜观察,分析了其矿物成分。
3. 实训心得体会(1)提高了对沉积岩的认识通过本次实训,我对沉积岩的形成过程、特征及其在地质构造中的作用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2)掌握了野外观察和记录的方法在实训过程中,我们学会了如何运用地质学原理进行野外观察和记录,为今后的地质工作打下了基础。
(3)培养了团队合作精神在实训过程中,我们相互协作,共同完成了实训任务,培养了团队合作精神。
五、结论本次沉积岩实训,通过对实训地点的实地观察、实验分析,我们对沉积岩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实训过程中,我们掌握了野外观察和记录的方法,提高了自己的实践能力。
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我们将继续努力,为地质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六、实训报告目录1. 摘要2. 引言3. 实训地点及时间4. 实训内容4.1 实地观察4.2 实验分析5. 实训心得体会6. 结论(注:本报告仅为示例,实际报告内容需根据实训具体情况调整。
沉积相研究开题报告

沉积相研究开题报告沉积相研究开题报告引言:沉积相研究是地质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它关注的是地球表面的沉积物在形成过程中的环境条件和沉积相特征。
通过对沉积相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地球历史上的环境变化以及地球内部和外部力量对地表沉积过程的影响。
本报告旨在介绍沉积相研究的意义和方法,并提出本次研究的目标和计划。
一、沉积相研究的意义沉积相研究对于地质学和环境科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通过对沉积相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地球历史上的环境变化。
沉积物中的沉积相特征可以反映出当时的气候、水文、地貌等环境条件,从而为研究地球历史提供了重要的线索。
其次,沉积相研究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地球内部和外部力量对地表沉积过程的影响。
例如,地壳运动、气候变化、水动力作用等因素都会影响沉积物的分布和特征,通过研究沉积相,我们可以揭示这些力量对地表的作用机制。
最后,沉积相研究对于资源勘探和环境保护也有重要意义。
通过分析沉积相的特征,我们可以找到矿产资源的分布规律,为资源勘探提供指导;同时,对于环境保护来说,了解沉积相变化的规律可以帮助我们预测和评估环境变化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二、沉积相研究的方法沉积相研究主要依靠野外调查和实验室分析两个方面的工作。
野外调查是沉积相研究的基础,它包括地质剖面观测、取样和记录等工作。
通过野外调查,我们可以获取沉积物的垂向和水平分布特征,进而推测沉积相的类型和环境条件。
实验室分析是对野外取样的进一步研究,它包括岩石薄片观察、物理性质测试和化学分析等工作。
通过实验室分析,我们可以进一步了解沉积物的成分、结构和性质,从而揭示沉积相形成的机制和环境条件。
三、本次研究的目标和计划本次研究旨在探讨某地区的沉积相特征及其环境意义。
具体目标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野外调查:选择目标区域进行地质剖面观测和取样工作,记录沉积物的垂向和水平分布特征,推测沉积相的类型和环境条件。
2. 实验室分析:对野外取样进行岩石薄片观察、物理性质测试和化学分析,了解沉积物的成分、结构和性质,揭示沉积相形成的机制和环境条件。
《沉积环境与沉积相》“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

Famousteacherguidance 名师指导Cutting Edge Education 教育前沿 141《沉积环境与沉积相》“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文/许中杰 程日辉摘要:《沉积环境与沉积相》是一门“将今比古”的课程,在本门课程中开展“课程思政”教学,可以发挥思政育人功能,实现立德树人的要求。
本文探讨了“思政元素”融入教学和思政案例进入课堂的环节,对“课程思政”教学进行了总结并思考了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这有助于本课程实现“育人”的目标,也为其他专业课程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提供一定的借鉴。
关键词:课程思政;沉积环境与沉积相;教学改革;案例所谓“课程思政”,即对于除思想政治课以外的其他专业课程,亦可通过挖掘其中所蕴含的思政元素、发挥其思政育人功能。
2018年,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中提出:“在“三全育人”大格局过程中着力推动高校全面加强课程思政建设”。
在2019年8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又印发了《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
可见,“课程思政”进入和融入课堂,思政教学与高等教育专业课程同向而行,是势在必行的。
通过课程思政建设,发挥思政育人的功能,实现立德树人的要求。
要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要让学生知道现今祖国的快速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树立起民族自豪感。
而“课程思政”是确保育人工作可以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的重要载体。
《沉积环境与沉积相》是吉林大学地球科学学院资源勘查工程(石油与天然气勘查方向)的学科基础选修课,是实践性、综合性、理论性很强的一门课,课程由五章,即沉积环境与沉积相的概述、大陆沉积环境及沉积相模式、过渡沉积环境及沉积相模式、陆源碎屑海洋沉积环境及相模式、碳酸盐沉积环境及相模式组成。
该课程是通过现代沉积物形成的环境、条件及其气候特征,对古代沉积岩形成环境进行推断,是建立地质作用模式到深化沉积学理论的一门课程。
沉积学课程设计

沉积学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沉积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能够识别不同的沉积环境和沉积岩,理解沉积作用的过程和沉积岩的形成机制。
1.了解沉积学的定义、研究对象和意义。
2.掌握沉积环境的分类和特征。
3.理解沉积岩的组成、结构和分类。
4.掌握沉积作用的过程和沉积岩的形成机制。
5.能够使用地质工具进行沉积环境的观察和分析。
6.能够识别不同的沉积岩并分析其形成环境。
7.能够运用沉积学原理解决实际地质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培养对地质现象的兴趣和好奇心。
2.培养对自然环境的尊重和保护意识。
3.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和自主学习能力。
二、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沉积学的基本概念、沉积环境和沉积岩的分类。
1.沉积学的基本概念:介绍沉积学的定义、研究对象和意义。
2.沉积环境:讲解陆地、湖泊、海洋等不同沉积环境的特征和形成机制。
3.沉积岩的分类:介绍沉积岩的组成、结构和分类,包括碎屑岩、化学岩和生物岩等。
4.沉积作用的过程和沉积岩的形成机制:讲解沉积作用的原理和过程,以及沉积岩的形成机制。
三、教学方法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本节课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和实验法等。
1.讲授法:通过讲解沉积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知识点,使学生掌握沉积学的基本知识。
2.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沉积环境和沉积岩的分类。
3.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实际地质案例,使学生能够将沉积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
4.实验法:通过实验室实践,让学生亲自观察和分析沉积岩的样品,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将选择和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选用权威的沉积学教材作为主要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系统的沉积学知识。
2.参考书:提供相关的沉积学参考书籍,供学生进一步深入学习和研究。
3.多媒体资料:制作精美的PPT和教学视频,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沉积环境和沉积岩的特征。
沉积岩实验报告

沉积岩实验报告沉积岩实验报告一、引言沉积岩是地球表面最常见的岩石类型之一,它由岩屑、有机质或溶解物质在水或风的作用下沉积而成。
对于地质学和地质工程学等领域来说,研究沉积岩的性质和形成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本实验旨在通过实验室模拟的方式,观察和分析沉积岩的一些基本特性。
二、实验材料和方法1. 实验材料:- 沉积岩样本:选取不同类型的沉积岩样本,如砂岩、页岩、泥岩等。
- 实验仪器:显微镜、电子天平、实验室烘箱等。
2. 实验方法:- 样本分析:首先对所选取的沉积岩样本进行外观观察,记录颜色、质地等特征。
然后使用显微镜对样本进行细致观察,研究其颗粒组成和结构特点。
- 物理性质测试:使用电子天平对样本进行质量测量,并记录下来。
将样本放入实验室烘箱中进行烘干,然后再次测量质量,计算出样本的含水率。
- 化学性质测试:对样本进行酸碱性测试,观察其与酸碱溶液的反应情况。
三、实验结果与讨论1. 样本分析:通过对不同类型的沉积岩样本进行观察和显微镜分析,我们发现它们具有不同的颗粒组成和结构特点。
例如,砂岩主要由石英颗粒组成,颗粒之间常常有明显的间隙;而页岩和泥岩则富含黏土矿物颗粒,颗粒之间紧密堆积。
2. 物理性质测试:通过质量测量和烘干实验,我们得出了样本的含水率。
结果显示,不同类型的沉积岩样本的含水率存在较大差异。
砂岩的含水率较低,而页岩和泥岩的含水率较高。
这与它们的颗粒组成和结构特点有关。
3. 化学性质测试:通过酸碱性测试,我们观察到不同类型的沉积岩样本对酸碱溶液的反应不同。
砂岩对酸碱溶液的反应较弱,而页岩和泥岩则对酸碱溶液有较强的反应。
这是因为页岩和泥岩中含有较多的黏土矿物,而黏土矿物对酸碱溶液具有较强的吸附和交换能力。
四、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对沉积岩的一些基本特性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不同类型的沉积岩样本具有不同的颗粒组成和结构特点,这直接影响了它们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研究沉积岩的性质和形成过程对于地质学和地质工程学等领域具有重要意义,可以为资源勘探、环境保护等提供科学依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2016年《沉积地质学基础》课程读书报告题目:风暴沉积作用和风暴相模式学院:地球科学学院班级: 016131学号:20131004494姓名: 冷勇辉2016年5月20号风暴沉积作用和风暴相模式冷勇辉(中国地质大学,湖北,武汉,016131)摘要:风暴沉积是20世纪70年代后期才指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被认为是沉积学理论的一次重大突破。
但是以往的研究多集中在对浅海陆棚区风暴沉积的研究,而对近岸地带潮坪风暴沉积的研究则比较薄弱。
系统总结了不同类型的风暴沉积作用和风暴相模式,同时介绍了在现代的潮坪风暴岩沉积特征,而且风暴层的辨认,对重塑地质历史的灾变事件,对恢复古板块的位置都是十分重要的。
最后指出了风暴沉积的研究意义。
关键词风暴沉积;风暴岩;风暴相模式0.引言:构造风暴沉积的研究最初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至目前已有60多年的研究史。
在国外这项研究已取得了不少突破性成果,开始建立的风暴流理论,被公认为与50年代出现的浊流理论一样,视为沉积学乃至地质学上发展的里程碑。
最早是麦基(Mckee,1959).鲍尔(Ball等,1967.1971),海伊(High,1969)等人先后研究了赤道碳酸盐沉积发育地区由大旋风、咫风及其它风暴流的风暴沉积。
斯威夫(Swift.1969),(Walton,1970),顿内克和辛(Reineek,和Singh,1972),Kumar和Sanders(1976)着重研究现代陆源风暴沉积。
70年代国外对古代的有关风暴沉积陆续鉴别出来。
其中包括:Brenlie:和Davies(1973)对北美奥尔美、蒙塔那地区的侏罗纪的风暴沉积研究。
Ager(1974)对北非摩洛哥的侏罗纪风暴碳酸盐沉积的研究,Dott(1974)对北美维思康辛洲的上寒武系风暴沉积的究,G.Kellingp.R.Mulin,(1975)对Moroeean的石炭系风暴沉积的研究,D.K.Hobday,和H.G.Reading(1972)对Finlimark地区晚前寒武世风暴沉积的研究等。
我国从80年代起陆续开展风暴沉积的研究。
孟祥化(1983)对华北地区晚寒武世风暴碳酸盐沉积的研究。
山西地质局科研所(1984)报道了山西奥陶系风暴沉积的研究。
余素玉等(1987)编译了风暴沉积教材,在国内引起研究风暴沉积的热点。
近年来对海洋盆地风暴沉积研究越来越多。
90年代初,作者在松辽盆地研究沉积相时发现英台地区白坐系湖泊风暴沉积。
到目前尚未见有国外有关湖泊风暴沉积的报道。
从报道文章来看,多数着重研究风暴浪在浅海沉积作用中的重要地位,在近滨和陆棚由风暴浪造成的风暴流沉积属于浅水的。
然而过去曾有人把它误定为浅水浊积岩或浪成浊积岩或部分定成浪成砾屑岩的,实际上是风暴流沉积。
因而风暴流概念提出和风暴沉积的研究,是对过去误认的浊流沉积和浪成沉积的一种冲击或补充。
风暴岩成分可为碳酸盐岩,也有磷酸盐沉积,还可为陆源碎屑沉积。
由于风暴流属密度流,也具重力流性质,故它的沉积物与浊流的沉积物很相似,又与复理石很相似,但也有不少较明显的区别。
一个完整的风暴沉积剖面序列由以下 6 个层段构成:A.粒序层段,具有突变底界和冲刷充填构造;B.平行层理段;C.丘状交错层理;D.波状层理段;E. 水平层理段;F.泥质层段,可具有生物扰动风暴沉积特征研究,不但对古代海洋或湖泊中的水动力条件能作进一步了解.而且有利于做深入的微相分析。
风暴沉积的许多特征可以指示古水深,还对恢复古气候、沉积盆地分析及古地理恢复有实际意义,尤其对判断古大陆边缘的构造性质及古陆内盆地构造背景等方面有更重要的意义。
T.Aigenr(1982)提出,风暴沉积作用是等时性事件。
因此,风暴岩系在一个地区范围内的地层对比上可能具有应用价值。
1. 风暴沉积的典型相序风暴沉积是以风暴事件演化和水动力条件作为判别原则,完整的碳酸盐风暴沉积相序由上至下发育如下 6段 ( 图 1) .f 水平层理,正常天气 ( 风暴间歇期)沉积段的产物;e 粉、细屑沉积物,具有纹层构造、浪成波痕交错层理、爬升波纹层理、丘状和凹状交错层理,顶部常见生物逃逸构造及准同生变形构造,如泄水构造等.d 粉、细屑沉积物,平行层理段.c 砂屑、粉屑或泥屑沉积物,具递变层理.b 砾屑或贝壳层,具块状构造.a 底面侵蚀构造,底面可见沟模、槽模等构造.如图 1所示,图1 碳酸盐风暴沉积理想相序按照上述模式,从 a段到 f 段,是风暴流的强度由大到小变化过程的一系列产物.在横向上,自风暴流沉积的近端到远端,随着风暴作用强度的逐渐减少,形成了 a~ f 段的一系列沉积.在实际情况中,由于各种原因,风暴流的纵向沉积序列与横向沉积组合常常是不完整的,以各种组合形式出现,不同的组合代表着风暴对该地影响的强度与时间等.风暴强度越大,水体深度越小,风暴作用对海底沉积物的影响越大,反之,则影响越小2.海洋风暴沉积海洋风暴沉积按盆地构造性质、物源和气候大致可归为两类:陆架陆源风暴沉积;中低纬度区被动边缘盆地内源风暴沉积。
2.1陆架陆源风暴沉积陆架风暴沉积环境特点现代和古代许多陆架(包括多数陆缘海)中,潮流作用远远小于风暴作用,气象因素控制着具强烈的季节性变化特点的水动力状态。
如Sharma等(1972)提供的资料,白令海南部布斯托尔湾是个现代处于由风暴控制的水动力状态引起结构上逐渐变化的陆架.盆地水动力能量的主要来源是强烈的冬季风暴期的风暴潮流和波浪作用,并伴有最大近表层速度为50一70m/s的平行海岸的剩余流。
在陆架上,随着水深增加和波浪搅动强度减弱,在垂直陆架方向上能量逐渐降低。
风暴的主要影响是,波浪对陆架底的影响深度远远超过好天气的浪击面,风暴潮流和风暴落潮流这种单向底流,增强了比较稳定的潮流和洋流。
在风暴期间,影响沉积的主要因素是:(l)水动力能级;(2)沉积物源;(3)风暴流方向;(4)离岸的距离及水深。
风暴沉积层系保存的可能性取决于海区随后的水动力史,由于好夭气周期的水动力能级比风暴天气低,故保存的可能性一般是存在的。
陆架陆源风暴沉积层序特征陆架陆源风暴沉积序列按沉积场所的水深、陆架斜坡的坡度、相对风暴行经的位置及风暴强度以及距海岸距离及岸线形状,可划分三种序列:近源风暴沉积序列、过渡序列、远源风暴沉积序列。
①近源风暴沉积序列:发育于具强烈风暴流和强风暴浪的内陆棚(架),在正常浪击面之上,沉积厚度大.好天气与风暴天气两种混合水动力作用下形成的序列,从下向上层序为(图2A.B):A一一冲刷面之上有砾、粗砂组成的滞留沉积物,砾常有撕裂构造及揉曲特征,具递变粒序层理。
B—具平行层理的风暴砂层。
C—具丘状交错层理的和槽状交错层理的风暴粉细砂层。
D—具强烈混合作用的粉细砂层,具好天气下的小型浪成波痕与风暴天气的大型浪成波浪及其改造过的各种干涉波痕。
E—泥质层,为风暴期后悬浮泥质沉积。
在内陆架上近源风暴沉积序列常发育较完全,在近滨带以ABCD、BCD、BC、和CD组合为常见。
②远源风暴沉积序列:发育在风暴浪击面之下的外陆棚区,缺少浪成构造,以粒序层理、小型单向交错层理及水平层理为特点。
与浊积序层相似,但又可从以下特征注意区别:①风暴远源层序中的泥岩含有特征性的底栖动物群(浅海的)化石;②层序排列明显不完整和不连续性,尤其砂层内有许多泥质夹层,都意味着沉积的不连续性,这与风暴的周期性变化有关。
远源风暴沉积序列从下向上的层序为(图2b):B—具平行层理、粒序层理砂层;C—具流水单向交错层理细砂层;D—具水平层理粉砂层;E一一具水平层理泥质层。
序列中底冲刷和侵蚀不明显,缺少丘状层理及波痕,缺乏滞留粗碎屑,粉砂和泥质,沉积明显增加,尤其以厚层泥层发育为特点,常见层序组合为:CDCEBCE、BDE、DCE、及CE,其中以后者为主。
图2风暴沉积序列类型特征A一具强风暴流的风陆棚近源风暴沉积序列;B一具强风暴浪的内陆棚近源风暴沉积序列;C一中外陆棚过渡风暴沉积序列;D一风暴浪击面之下的外陆棚远源风暴沉积序列③过渡风暴沉积序列:发育在中一外陆棚区,这里处在正常浪击面以下与风暴浪击面以上的过渡带。
在这里风暴层出现的频率低,缺少水道截切.常发生泥质充填的水道沉积。
风暴浪引起的侵蚀和冲刷作用仍然较明显。
该序列常见层序从下向上为(图2C):B—风暴浪冲刷面,其上为砂质沉积,见平行层理构造;C—具丘状交错层理的细砂层;D一一具混合作用的砂层,具小型浪成波痕与大型浪成波痕的细砂层互层;E—具水平层的泥质层夹粉砂质泥层;该序列缺乏风暴流的强烈底侵蚀和冲刷及滞留粗碎屑层(A)泥质沉积层比近源风暴沉积序列明显增多,常见层序组合为BCE、CE、及CDCE,其中以前者为主。
在风暴沉积剖面上虽然很难保存一个完整的风暴层序,但是诸多剖面可以综合得到一个除了波痕构造以外,在层序和粒度变化以及相对应的流动状态方面与浊积鲍马层序极为相似的理想的风暴沉积层序(图3).在大多数情况下,从平行层理逐渐变为波痕交错层理,属于典型的风暴沉积层序,并非是风暴后期的改造相。
图3理想的风暴沉积层序及水动力解释陆架陆源风暴沉积的识别标志陆源风暴沉积以往曾被误认为浊积或洪积。
区别出风暴、浊流、洪泛事件沉积的标志十分重要(表1)2.2被动边缘盆地内源风暴沉积特点被动边缘盆地内源风慕沉积环境特点被动大陆边缘盆地处于洋壳与陆壳过渡的地区,包括陆棚、大陆斜坡和陆隆。
陆棚宽而缓.通常在其边缘有小型陆壳块体构成的浅海台地,这种台地是大陆分裂和大洋扩张时期残留的大陆块体。
大陆边缘盆地所处陆架宽缓.又属于构造不活动地带,当处于中、低纬度区因陆源碎屑来源和输入很少,常常长期处于清水沉积盆地.十分有利浅水碳酸盐沉积.尤其在台地部位更有丰富的碳酸盆沉积。
由于中、低纬度受赤道环流影响,是强风暴的重要发源地和内源风暴碳酸盐沉积的主要场所。
在开阔浅海区域,强龙卷风形成的风暴旋涡流常以20m/S速度直接传向l的一200m深的海底。
内源风暴沉积不仅要求上述构造盆地及所处气候带条件.还需要一定的海底坡度条件.即缓斜坡带是风暴重力流和浊流沉积的有利场所。
一定的斜坡是促进风暴重力流形成和加速其作用强度的重要因素。
在这里风暴流可以把近岸的滩坝沉积破碎,拖曳形成风暴密度流带入浅海盆地处沉积。
海洋内源风基沉积层序特征在被动边缘清水盆地内由于灾变天气形成的风暴内源沉积层序为风暴流沉积与正常浅海沉积交替互层构成。
最先提出内源风暴沉积层序的是Kt,mar和Sallder(1976),划分三个组成单元:A 底部沉积单元:由风暴重力流递变层序组成。
(a)底部有冲刷面,底面见沟模、槽模、坑等;(b)砾屑或贝壳层,具块状构造;(C)砂屑、粉屑及泥屑沉积物.具递变层理。
B 中部沉积单元:由风暴旋涡流沉积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