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型糖尿病运动的标准是什么

2型糖尿病运动的标准是什么

2型糖尿病运动的标准是什么

一、2型糖尿病运动的标准是什么二、2型糖尿病的症状有哪些三、2型糖尿病的护理措施

2型糖尿病运动的标准是什么1、2型糖尿病运动的标准是什么

虽然,对于大多数2型糖尿病患者来说,运动是一种安全有效的糖尿病管理措施。但是,只有39%的糖尿病成年患者进行积极的运动。

1.1、有氧运动的频率

有氧运动应该进行至少3天/周,但间隔时间不超过2天,因为,运动相关的胰岛素敏感性增加具有短期效应。大多数评估2型糖尿病运动干预措施的临床试验,使用的频率是3次/周,但目前针对成人的指南,一般建议进行5次中等强度的运动。有氧运动至少应在中等强度,相当于V02ma。(最大摄氧量)的40%~60%。对于大多数2型糖尿病患者来说,快走是一种中等强度的运动。剧烈运动可能会获得额外的好处(V02m的960%)。

1.2、有氧运动的持续时间

2型糖尿病患者最低限度应进行每周150分钟中等或更高强度的运动。有氧运动应持续至少10分钟,每周进行。

2、2型糖尿病的运动处方

2.1、颈后臂屈伸

两手正握或反握杠铃或两手合握一个哑铃。将其高举过顶后,屈肘,让前臂向后下垂。该动作针对肱三头肌,患者可手持重物或双手交叉置于颈后进行练习。2.2、深蹲

该动作针对臀部肌群,患者可以借助靠墙、两臂前伸平举或手扶桌子

糖尿病患者的运动指导

糖尿病患者的运动指导 文/沙香丽 说说运动对糖尿病患者的益处: [运动的方法] (1).运动疗法的总原则是“循序渐进、量力而行、持之以恒”。(2).运动频率和时间为每周至少150分钟(3-4次/周),应在餐后1小时左右进行,每次运动持续20-30分钟为宜,避免空腹及感觉不适时运动。(3).运动强度不宜过大,运动后的心率以不超过(170-年龄)次/min为宜。(4).最好运动时有人陪伴,并随身携带糖尿病救助卡。 (5).糖尿病患者宜选择中强度的有氧运动方式,如快走、慢跑、健身操、太极拳、散步等。

(6).每周最好进行2次肌肉运动如举重训练,训练是阻力为轻或中度。(7).要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将有益的体力活动融入到日常生活中,合理的制定运动方案,克服懒惰情绪。 [运动疗法的注意事项] (1).为防发生低血糖,不要在空腹时运动,运动时要随时携带糖果,发生低血糖时立即进食。 (2).运动前先做低强度的热身运动5-10分钟,即将结束时再做5-10分钟的恢复整理运动。 (3).带足够的水,尤其是在天气较热的夏天,运动时会丢失大量水分和体液,应注意及时补充水分。 (4).穿着鞋袜柔软舒适,透气性强,每次运动后仔细检查双足皮肤有无异常情况。 (5).防寒防暑,看天行事,注意增减衣服;适可而止,心肺异常者,出现气促、心悸时,应停止运动。 (6).日常生活中,要多步行,减少乘车,或提早下车,步行一段路去上班或回家;少乘电梯,多爬楼梯;减少看电视或打电脑的时间,多进行散步、打球等活动;尽量控制连续坐在椅子上的时间,每次不超过两个小时。 北区内分泌科 2016年7月18日 如有侵权请联系告知删除,感谢你们的配合!

八段锦运动疗法有效改善2型糖尿病患者餐后血糖

八段锦运动疗法有效改善2型糖尿病患者餐后血糖 发表时间:2018-01-19T14:14:32.213Z 来源:《健康世界》2017年23期作者:唐月琴何珂朱立萍陆晶晶费莺莺[导读] 中小强度有氧运动八段锦,能有效改善2型糖尿病患者餐后血糖,其降糖作用与中强度步行运动相当. 无锡市中医医院(南京中医药大学无锡附属医院)江苏无锡 214000 摘要:目的探讨八段锦运动疗法对2型糖尿病患者餐后血糖的影响。方法 65例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八段锦组、步行运动组及对照组,运动组早餐后1h起分别行30min八段锦或步行运动,观察患者空腹、运动前、运动后、中餐前血糖,及运动前、运动中及运动后脉率,计算不同运动下的最大耗氧量(VO2max)。结果八段锦组及步行组运动后及中餐前血糖较对照组下降(P<0.05),而八段锦组运动后血糖尽管略高于步行组,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八段锦组运动中及运动后脉率(P<0.05)、VO2max(P<0.01)低于步行组。结论中小强度有氧运动八段锦,能有效改善2型糖尿病患者餐后血糖,其降糖作用与中强度步行运动相当,八段锦为2型糖尿病患者安全、经济、简便的运动治疗方式。 关键词:2型糖尿病;八段锦;运动疗法;餐后血糖 糖尿病是危害人类健康的四大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之一,2型糖尿病患病率逐年上升,运动疗法是糖尿病患者最基础的治疗方法。循证医学研究证实了运动疗法对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的效果,而有效的运动对预防和延缓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发挥重要作用[1,2]。 八段锦是中国传统的养生保健功法,其通过舒缓伸展、动静相兼的动作,有效调节全身气血运行,改善2型糖尿病患者各脏腑功能[3-5]。相比于空腹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餐后血糖对心脑血管事件及死亡影响更大。本研究在2型糖尿病人群中,观察餐后30min有氧运动八段锦对患者血糖、心率及最大耗氧量的影响,寻找2型糖尿病患者控制餐后血糖的有效运动方法。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2016.06-2016.12无锡市中医医院内分泌科确诊的2型糖尿病患者65例。纳入标准:①诊断符合1999年WHO糖尿病诊断标准;②年龄30-70周岁;③病程≥0.5年;④伴或不伴有不同程度的合并症或并发症;⑤应用口服降糖药和(或)胰岛素治疗,或目前未用降糖药。生活习惯规律,接受糖尿病健康教育,控制饮食,目前血糖控制均相对稳定,入组前三天及入组期间无降糖药物种类或剂量调整。自愿参加,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合并糖尿病急性或严重慢性并发症;严重糖尿病足或肢体残疾;严重心、肝、脑、肾、血液系统疾病;合并急性感染;合并认知障碍;不能耐受运动者。入组患者随机分为八段锦组、步行运动组及空白对照组3组。八段锦组23例,男11例,女12例,年龄(49.65±9.00)岁,病程(5.70±0.95)年;步行运动组22例,男11例,女11例,年龄(49.36±11.54)岁,病程(4.48±1.11)年;空白对照组20例,男10例,女10例,年龄(50.09±10.41)岁,病程(6.88±1.08)年。3组患者入组时一般资料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 1.2 方法 1.2.1 运动方案 八段锦运动:由医护人员对患者进行为期1周的八段锦培训,通过考核的患者正式进入试验。八段锦主要分为8个步骤:两手托天理三焦,左右开弓似射雕,调理脾胃须单举,五劳七伤往后瞧,摇头摆尾去心火,两手攀足顾肾腰,攒拳怒目增气力,背后七颠百病消。 步行运动:先快速步行(120-150步/min)5min,然后慢速步行(80-100步/min)5min,交替进行。 1.2.2 评估指标 试验期间,患者规律进食早餐,抽取静脉血,分别检测空腹、餐后1h、餐后2h及中餐前血糖。八段锦组及步行运动组分别于早餐后1h 起八段锦或步行运动30min。测量患者运动前、运动中及运动后半小时的脉率。并计算患者不同运动下的最大耗氧量(VO2max)。VO2max(%)=(运动中脉率-安静时脉率)/(运动中最大脉率-安静时脉率),运动中最大脉率=210-年龄。 1.2.3 统计学分析 应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组间差异性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差异性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八段锦及步行运动对患者血糖的影响 3组患者入组时空腹血糖、运动前血糖无统计学差异(P>0.05)。八段锦及步行运动后,运动后血糖较对照组明显下降,(8.81±1.10 vs. 11.23±1.84,P<0.05;7.52±1.11 vs. 11.23±1.84,P<0.01),而八段锦组运动后血糖尽管略高于步行组,但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八段锦及步行运动后的中餐前血糖较对照组均有下降(6.89±0.87 vs. 9.74±1.85,P<0.01;5.93±0.74 vs. 9.74±1.85,P<0.01),而八段锦与步行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版)》要点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版)》要点 2020年11月25-27日,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第二十四次全国学术会议(CDS)在苏州市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火热召开。《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版)》的发布无疑是本次大会最为引人注目的焦点之一,更新版指南结合了最新的国际糖尿病管理指南和临床证据,为我国2型糖尿病的临床诊疗提供指导。 更新要点一:糖尿病患病率 2020版指南:根据最新的流调数据,依WHO诊断标准,我国糖尿病患病率上升至11.2%。

图1 我国糖尿病患病率的变化 更新要点二:将“糖化血红蛋白”纳入到糖尿病诊断标准 2020版指南:在有严格质量控制的实验室,采用标准化检测方法测定的糖化血红蛋白(HbA1c)可以作为糖尿病的补充诊断标准。(B) 表1 糖尿病的诊断标准 更新要点三:新增个体化HbA1c控制目标设定的“主要影响因素” 2020版指南:HbA1c控制目标应遵循个体化原则,年龄较轻、病程较短、预期寿命较长、无并发症、未合并心血管疾病的2型糖尿病患者在没有低血糖及其他不良反应的情况下可采取更严格的HbA1c控制目标,反之则采取相对宽松的HbA1c目标。(B)

图2 个体化HbA1c控制目标的主要影响因素 更新要点四:高血糖的药物治疗要点 2020版指南: ?生活方式干预和二甲双胍为2型糖尿病患者高血糖的一线治疗。生活方式干预是2型糖尿病的基础治疗措施,应贯穿于治疗的始终。若无禁忌证,二甲双胍应一直保留在糖尿病的治疗方案中。(A) ?一种降糖药治疗而血糖不达标者,采用2种甚至3种不同作用机制的药物联合治疗。也可加用胰岛素治疗。(A) ?合并ASCVD或心血管风险高危的2型糖尿病患者,不论其HbA1c 是否达标,只要没有禁忌证都应在二甲双胍的基础上加用具有ASCVD获益证据的GLP-1RA或SGLT2i。(A)

2型糖尿病人应该怎样运动

2型糖尿病人应该怎样运动? 运动对 2型糖尿病人的辅助康复作用已经被公认。西医对糖尿病治疗的“五驾马车”中,运动疗法是其中一驾马车。 西医认为,运动可以消耗能量,加快2型糖尿病人体内聚集的糖、脂肪消耗掉,改善血糖、血脂水平。 运动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帮助改善2型糖尿病人四肢末端血液循环障碍。 国外已经有多项研究表明:2型糖尿病人按照计划运动之后,糖化血红蛋白水平明显降低。 西医对2型糖尿病人运动要求主要是强调有氧运动,即在运动过程中,全身大多数的肌肉都参与,运动强度在低、中等之间,以心跳和呼吸不出现明显改变为度,持续时间为15-40 分钟或更长。快走是西医推荐给2型糖尿病人最主要的运动形式。人体吸入的氧气与需求相等,体内的糖和脂肪在氧气充足的条件下,能够充分氧化,转化为能量、二氧化碳和水,不产生酮体、乳酸等酸性物质,运动后肌肉没有酸痛感。 但是,从临床的实际情况来看,有的2型糖尿病人运动后精力增加,血糖下降,有的人运动后却更加疲劳,状态更差。 这是因为没有根据2型糖尿病人身体的具体情况进行“辨证运动”。 传统的运动养生学认为,运动方式不同可以对机体产生“补”或“泻”的作用。如果运动方式不当,不但对健康没有帮助,还会对身体产生损害。西门子公司的前中国区总裁就是因为没有根据身体状态的具体情况,盲目运动而猝死在健身房里的。因此,2型糖尿病人想通过运动来辅助康复,首先必须分清运动的补泻。 缓慢的匀速的松和的运动,运动后感觉不到呼吸和心跳的异常,周身微微有温热感,不出汗,为补; 速度较快,运动后感觉呼吸和心跳比平时加速,大量出汗,为泻。适合做泻性运动的2 型糖尿病人,做泻性运动时,最快速度不要超过慢跑,可以快走,运动后的呼吸和心跳不要比平时超过10%。 功能衰退的2型糖尿病人适合补性运动;负担过重的2型糖尿病人适合泻性运动。 2型糖尿病人散步运动注意事项: ①最好是进餐完毕 30分钟以后开始慢走,太饱太饿都不要进行。 ②天气太冷太热都不要到户外慢走,以免感冒或者中暑,户内的锻炼效果也一样。 ③根据身体情况,选择补泻运动,掌握好运动量。如果身上有汗出,应及时在避风处用干毛巾把汗擦干,及时更换内衣,保持内衣干爽。无论补、泻,每次运动后四肢末端没有达到温热感,就不能起到锻炼效果。每天运动的时间累计应该能达到1-2个小时左右。体重超标者最好能到达2个小时。 ④严重下肢血管病变者、行动不便者应该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 传统运动养生学认为,用匀速松柔的方式,做特定的运动姿势,可以带动体内气血的运行,达到调整脏腑功能的目的。2型糖尿病人是脾功能出了问题。下面的运动,有利于脾功能的恢复。 方法:两腿自然分开,与肩同宽,膝关节微微弯曲,全身放松站立,双手自然下垂,然后双臂于身前交叉,缓慢由内向上划弧,高过头顶,再向外向下划弧,双手下落到起始状态,为1圈。全身一定要放松,动作一定要舒缓,才能带动内部气血的运行。 运动量:闲暇时间均可进行,每次锻炼应累计不少于100圈,才能起到锻炼效果,如果体力限制不能一次连续完成100圈,可以分组完成,每组20圈或者30圈,休息几分钟做下一组。 养生作用:此锻炼方法能调畅三焦,通顺胃肠,促进脾肺之气的宣发,促进营养成分在机体的运化输送,对肩周炎、颈椎病的康复也有好处。2型糖尿病患者每顿饭餐后用此锻炼方法,能改善糖耐量。运动后出现打嗝、排气增多,是达到养生效果的表现。 注意事项: ①全身放松,动作缓慢舒展,胸腹尽量扩展。 ②吃饭后稍事休息即可进行,太饿的时候不要进行。 ③疲劳或者下肢行动不便者可以坐着进行锻炼,一样能起到锻炼效果。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科普版)2009(部分)

糖尿病 什么是糖尿病? 糖尿病是一种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长期共同作用所导致的慢性、全身性、代谢性疾病,以血浆葡萄糖水平增高为特征,主要是因体内胰岛素分泌不足或作用障碍引起的糖、脂肪、蛋白质代谢紊乱而影响正常生理活动的一种疾病。 糖尿病有哪些特点? 1、常见病 2、终身疾病 3、可控制疾病 4、需配合部分管理的疾病 5、病情不断变化的疾病 哪些人容易患上糖尿病呢? 1、糖尿病家族史 2、超重、肥胖 3、多食少动 4、年龄>45岁 5、出生时低体重<5斤 6、有异常分娩史。如有原因不明的多次流产史、死胎、死产、早产、畸形儿或巨大儿等。

糖尿病有哪临床表现? 一、糖尿病的典型症状:“三多一少”,即多饮、多尿、多食和消瘦(体重下降)。 有典型症状的糖尿病病友通常会主动就诊,而绝大多数的糖尿病病友,特别是2型糖尿病病友都没有任何症状,或者只有一些不引人注意的不舒服,若不加以注意,则慢慢地随着糖尿病的发展,才会出现一些其他并发症症状。 二、糖尿病的不典型症状: 1、反复生痔长痈、皮肤损伤或手术后伤口不愈合; 2、皮肤瘙痒,尤其是女性外阴瘙痒或泌尿系感染; 3、不明原因的双眼视力减退、视物模糊; 4、男性不明原因性功能减退、勃起功能障碍(阳痿)者; 5、过早发生高血压、冠心病或脑卒中; 6、下肢麻木、烧灼感; 7、尿中有蛋白(微量或明显蛋白尿)。

2型糖尿病会出现在孩子身上吗? 在临床中发现,前来就诊的2型糖尿病患儿多数是“小胖墩”,他们的生活方式有很大的共性,如偏食、嗜食肉类、薯片等油炸类食品,排斥蔬菜、水果,喜欢吃肯德基、麦当劳等“洋快餐”,贪睡,不爱运动,一有时间不是玩电子游戏就是看电视。正是这些不良的生活习惯使“小胖墩”越来越多,也使2型糖尿病离孩子们越来越近。 夫妻,母子、祖孙之间会“传染”糖尿病吗? 有血缘关系的人可能具有相同的遗传基因,即父母与孩子之问、爷爷奶奶与孙子孙女之间无论哪一个人得了糖尿病,同家族的人得糖尿病的可能性也比较大。遗传因素另一方面的含义是,没有血缘关系的人不会传染糖尿病,如夫妻之间、朋友之间或同事之间,即使有紧密接触,也没有传染糖尿病的可能。 当然,妻子得了糖尿病,不会因为做家务、做饭就把疾病传染给丈夫和孩子,奶奶也不会因为带孙子就把糖尿病传染给孙子。但是,与糖尿病病友有血缘关系的人到底会不会得糖尿病,还取决于环境因素。大量的流行病学资料显示,环境因素是发生糖尿病的重要因素,其中生活方式、饮食习惯、运动习惯.性格等都与糖尿病的发生有关。

糖尿病运动疗法

糖尿病运动疗法 【关键词】糖尿病 目前糖尿病的治疗主要依赖于饮食控制、运动和药物治疗3个方面。运动治疗是糖尿病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运动对正常人和糖尿患者都有益处,如降低血糖、提高胰岛素敏感性、降低血脂、提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运动还能促进人们的心理健康。然而运动也存在着潜在危险,在指导患者运动时应该注意防止低血糖的发生及其他慢性并发症的恶化。 1 运动对糖尿病的治疗作用 运动疗法作为糖尿病治疗的一项基本原则和重要的辅助措施,早已被承认和推广。糖尿病患者进行体育锻炼,有利于控制血糖,改善脂质代谢,调整体重,防治并发症,增强体质和提高生活质量。 1.1 有利于控制血糖 体育锻炼能促进肌肉摄取葡萄糖,提高胰岛素敏感性,并使胰岛素受体数目相对增加,胰岛素与受体结合力上升及受体后作用增强,糖利用改善,因而有降低血糖的作用。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的重要原因是由于葡萄糖转运子(GLUT2)以及决定其转率的转运蛋白信

息核糖核酸(GLUT2 mRNA)的减少,运动锻炼可使葡萄糖转运子及转运蛋白信息核糖核酸的含量增加,这是运动疗法能改善胰岛素敏感性及糖代谢的主要机制。

1.2 改善脂质代谢 运动能提高肌肉脂蛋白酶活性,促进肌肉更多利用脂肪酸,使血清甘油三酯、低密度和极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降低,而提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有益于防止动脉硬化。 1.3 调整体重 过多的热量以脂肪形式储存体内,当超过标准体重的20%时就称为肥胖。运动锻炼可消耗热量,饮食控制可限制热量摄入,均可减肥。肥胖性2型糖尿病患者或单纯性肥胖者采取运动疗法和饮食疗法相结合,较单纯饮食疗法减肥和控制血糖的效果更好,也较易为患者接受。对于消瘦的糖尿病患者,采用药物加运动疗法使病情好转后,可增加体重,增强体质。 1.4 防治与糖尿病相关联的其他疾病或并发症

2型糖尿病的运动疗法

2型糖尿病的运动疗法 发表时间:2018-03-07T14:48:13.277Z 来源:《医药前沿》2018年2月第5期作者:华秀丽[导读] 糖尿病是以持续高血糖为其基本生化特征的一种慢性全身性疾病。 (上海市长宁区虹桥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上海 200051) 【摘要】糖尿病是以持续高血糖为其基本生化特征的一种慢性全身性疾病。糖尿病严重威胁健康。大量研究证实,适度运动有助于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适度运动的内容包括运动频率、量、时间安排和强度以及运动前、中、后的准备及注意事项。医疗部门应加强硬件及软件建设,有关部门应制定相应对策,医务人员应进行定期督导,提高患者知晓率,改变态度和行为。【关键词】2型糖尿病;运动疗法;适度运动;血糖控制;健康教育【中图分类号】R58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8)05-0212-02 糖尿病是以持续高血糖为其基本生化特征的一种慢性全身性疾病,糖尿病的典型症状是三高一少,即多饮,多尿,多食,体重减轻,主要是由于体内胰岛素分泌绝对缺少或由于身体上对胰岛素的需求量增多而造成的胰岛素相对不足,或由于胰岛素抵抗从而导致以糖代谢紊乱为主的糖蛋白质脂肪代谢紊乱的一种综合病症。大量的糖尿病患者散布在社区,随着现代医学模式的发展,糖尿病社区管理已纳入社区卫生服务的重点工作之一。 1.运动疗法的理论依据 国外科学家利用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在分子水平上探讨了运动疗法的机制,发现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性主要由于葡萄糖转运(gLUt 4)及其信使核糖核酸(GLUt4 mRNA)的减少,有临床试验和证明,大量的运动是利用肌肉的关节活动,可以对身心都有益的一项有氧的运动[1]。运动不仅锻炼身体还可以提高智力,陶治心境。糖尿病运动疗法,在国内外都通过临床观察和试验证实,不仅可以增强胰岛素敏感性,还可以降低稳定血糖的正常值,对肥胖患者也可以体重[2]。 2.有关运动疗法对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的研究 血糖控制不佳会造成重要脏器的损害[3]。刘志强通过糖尿病运动疗法社区应用研究提示,88例正在口服降糖药和注射胰岛素的患者,男的51人,女的37人,以每天餐后1小时锻炼一次,每次30~40min(肥胖者每次40~50min)的有规律锻炼。结果显示,运动疗法不仅可以控制血糖还可以减轻体重[4]史波英等通过2型糖尿病社区运动干预效果的研究发现,运动疗法对血糖控制有一定作用[3,5,6,7]。 3.适度运动的作用 适量运动可以增强肌肉,提高人体免疫力。有规律的运动,比如慢步、快走、太极拳、瑜伽、打羽毛球等都是很好的有氧运动锻炼。早餐和晚餐后60min锻炼血糖值变化不大,如果在餐后90min后运动最合适。因为这段时间消化吸收快,更有助于降低血糖。因此,应养成良好的习惯,坚持每天适度锻炼,提高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率,提高生活质量,减轻、延缓并发症的发生[2,8]。 4.适度运动的频率、量、时间安排和强度 为患者制定运动方案,科学运动,缺乏运动可使人体新陈代谢功能下降[5]。应做到每周至少3~5次,每次不少于30分钟。运动强度以运动后的心率来衡量。简易衡量方法:运动后心率=170-年龄,以50岁者心率120次/分钟、60岁者心率110次/分钟为宜,这样能保持一个有氧的代谢,起到运动的作用[9]。人体运动是吸入大量的氧气与机体所需相等,其运动的特点强度低、有节奏、持续时间长为特点,机体运动所需的能量ATP主要靠糖、脂肪完全氧化来供给,有氧的运动是目前最有效的方法[2]。运动分为中、低等强度。低等强度运动包括购物、散步、做操、打太极拳、练气功等;中低等强度运动包括游泳、快走、慢跑、跳绳、打兵乓球等[10]。 5.运动前,运动中和运动后的注意事项 运动最适宜的对象是糖尿病患者,肥胖患者更要加强锻炼,适个人情况决定运动量。并随身携带糖块和饼干备用,年龄大的一些老年人最好有家人陪同,选择安静空气新鲜的地方。 6.运动疗法实施中可能会遇到的问题及对策 “说的容易,做起来难”,对于运动疗法要必须坚持,规定是每天都要有规律的坚持锻炼。有些人应缺乏专业知识,不能正确应用运动疗法。因此,有必要加强糖尿病社区管理,制定相应的对策:(1)邱健等研究提示社区健康教育,可使2型糖尿病患者饮食控制、适量运动、规范药物治疗、定期复查等遵医行为的依从性明显提高(P<0.001)[11,12]。我们可借助社区卫生服务站、医生工作室平台及居委老年活动室等,使大家知晓糖尿病的危害性和治疗的重要性,提高糖尿病随访质量和服务能级。 (2)对糖尿病患者进行定期、规范随访,关注每个慢性病患者,了解病情,进行针对性指导。 (3)提高糖尿病随访质量和服务能级,制定个体化运动疗法计划,定期督导。 (4)加强软件建设,提高社区医护人员有关糖尿病运动疗法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 (5)加强硬件建设,备用一套辅助运动疗法的血糖仪器,每一个季度开展社区免费测量血糖、血压活动,与街道、居委会联合,提高人们参与的积极性。2型糖尿病是多因素疾病,包括遗传基因、毒素、免疫功能紊乱、精神因素、生活行为方式等各种因素。生活行为方式因素可通过干预,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控制改善。运动疗法对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延缓或减轻并发症的发生、改善生活质量有较高价值。 【参考文献】 [1]张燕.步行运动对2型糖尿病患者抗氧化能力的影响[J].中国全科医学,2012,15. [2]高春兰.2型糖尿病运动疗法研究进展[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1,17. [3]韩冠宙.早期2型糖尿病患者餐前和餐后运动疗效观察[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14,36. [4]刘志强.糖尿病运动疗法的社区应用[J].吉林医学,2012,33. [5]史波英,2型糖尿病社区运动干预效果的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1,14. [6]黄雪兰.饮食与运动对糖尿病患者血糖影响分析[J].当代医学,2011,17.

2型糖尿病的运动治疗

2型糖尿病的运动治疗 2型糖尿病的运动治疗 摘要:糖尿病(Diabetes)是由多种环境因素和遗传因素联合作用而导致的一种慢性高血糖状态的全身代谢性疾病,且近年的发病率有逐年增高的趋势。其中95%患者属于2 型糖尿病,严重危害人们的身体健康及生活质量,积极预防此类疾病的发生成为关注的热点。但关于其发病的原因目前尚不十分清楚,但是人们一直在寻找着糖尿病的治疗方法,本文从运动、饮食、药物等方面来说明2型糖尿病的治疗。 1 2型糖尿病 2型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多发的内分泌代谢失常性疾病,具有难治、并发症多、发病率较高的特点,现已成为仅次于肿瘤和心血管疾病之后的第三大非传染性疾病。现在2型糖尿病的治疗方法主要有饮食治疗、运动治疗、药物治疗。 2 运动治疗 数十年来,运动与饮食和药物一起被认为是糖尿病基础疗法。然而,直到近年来,才有确凿证据证明运动健身对于治疗糖尿病的重要性。 运动疗法也称医疗体育,是利用人体肌肉关节的活动,达到防治疾病,促进身心功能恢复和发展的一种方法。运动疗法常根据患者的情况,以运动处方的形式,选择合适的运动方法和运动量。运动疗法是治疗糖尿病的基本方法之一,国内外大量的临床观察和动物实验证实:运动疗法不仅有助于减轻体重和消除肥胖,促进机体代谢,还有提高胰岛素敏感性和降低与稳定血糖的作用。运动疗法已得到广大医务人员和患者的认可。运动模式则是具体的运动方法、频率、时间、强度的选择,作用是使运动干预的效果最优化。 2.1 2型糖尿病的运动风险评估 并不是所有的糖尿病人都可以参加运动,在运动前相关的医学检查是必要的,这些检查应该定期反复做,用以判定运动疗效,运动前

运动对2型糖尿病的影响

运动对2型糖尿病的影响 糖尿病是一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的内分泌一代谢疾病,其发病逐年增多,1997年WHO报道,1995年全世界约有糖尿病患者1.25亿,到2025年将增至299亿。其中2型糖尿病病人占全部糖尿病人的80%以上,这种疾病的主要特征是胰岛素抵抗,胰岛β细胞功能衰竭和胰岛素分泌相对不足。从而引起高血糖,高血糖导致大血管,微血管病变,严重时会危机病人生命。 2型糖尿病的发生除与遗传有关外,还与环境因素有密切的联系。现在认为糖尿病的增加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生活方式的改变,尤其与高能量食品摄取过多,饮食结构改变,缺乏运动有关。缺乏运动是2型糖尿病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糖耐量受损(impaired glucse tolerance,IGT)是糖耐量正常向糖尿病过渡的中间状态,防治IGT恶化为糖尿病是糖尿病早期预防的关键。而胰岛素抵抗是2型糖尿病最主要的发病机制。运动是预防糖耐量受损和胰岛素抵抗的有效措施。目前,对于2型糖尿病患者来说最佳的治疗方案包括非药物治疗和药物治疗。非药物治疗非常关键,即饮食结合运动治疗。本文主要就有氧运动和抗阻性运动在2型糖尿病中的预防和控制方面的作用作一综述。 1有氧运动在2型糖尿病中的作用 1.1有氧运动对糖代谢的影响2型糖尿病的治疗主要以血糖正常化为主要目标,来预防和延缓大血管和微血管并发症的发生和降低死亡率。有氧运动可以促进骨骼肌细胞对血液中葡萄糖的直接利用,提高胰岛素转运血糖的活性,纠正胰岛索相对不足所造成的糖代谢紊乱。 Boule通过14项临床实验分析发现50%~60%VO摘要2摘要max踏车练习使2型糖尿病人的糖化血红蛋白(HbAlc)下降了O。66%,表明了血糖控制的提高。2型糖尿病患者葡萄糖输注(GIR)明显比正常对照组低,即糖尿病人葡萄糖利用较差。在随后的30分钟运动中,两组的GIR均显著增加,运动30~60分钟后下降。不同的是在糖尿病组,运动后GIR显著高于运动前休息状态,说明了运动能增加2型糖尿病患者胰岛素诱导的葡萄糖利用率。 运动使骨骼肌对葡萄糖的利用增加,促进骨骼肌对血液中葡萄糖的直接摄取。运动时,肌肉首先利用肌糖原,因肌糖原储备有限,继而利用循环中的葡萄糖和游离脂肪酸(FFA)。正常情况下,运动中肌肉对葡萄糖的摄取与肝脏葡萄糖的产生保持平衡,使血糖维持稳定,如果运动继续进行(大约90分钟左右),肝脏产生的葡萄糖不能维持肌肉对糖的摄取的需要,血糖逐渐下降。对于2型糖尿病患者来说,急性运动引起血糖下降,理论上;这可能是由于肝糖输出减少(肝糖元分解和肝葡萄糖异生受损)造成,也可能是2型糖尿病患者运动过程中对血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7版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7版目录:

一、编写说明 贾伟平陆菊明DOI: 10.3760/cma.j.issn.1674-5809.2018.01.002 作者单位:200233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贾伟平);解放军总医院内分泌科(陆菊明) 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于2003年首次发表,2007、2010和2013年进行了三次修订。近年来国内外2型糖尿病的研究取得了许多重要进展,中华医学会对指南的编写有了明确要求,因此有必要在2013版指南[1]的基础上对我国糖尿病防治指南再次进行修订[2]。为了使读者更好地了解本版指南修订的主要内容,特作如下编写说明。 一、编写要求 在本版指南的每章伊始,增加了要点提示和证据级别,根据证据质量、临床意义、普遍性、适用性等将证据级别分为A、B、C。本版指南对证据级别水平定义表述如下:证据级别A:证据基于多项随机临床试验或Meta分析。证据级别B:证据基于单项随机临床试验或多项非随机对照研究。证据级别C:仅为专家共识意见和(或)基于小规模研究、回顾性研究和注册研究结果。指南工作组制定了具体的文献检索和评价策略,综合评价筛选出相关文献。检索文献库分别为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中国知识资源总库(CNKI)、美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PubMed)和荷兰医学文摘检索系统(EMBASE)。 修订本版指南参考了WHO、中华医学会临床指南制订的标准流程,并要求以2013年后中国作者的文献(中英文)和中国已颁布的相关指南为基础,适当参考欧美国家及国际糖尿病联盟的相关指南。 二、中国糖尿病的患病率

本版指南所列出的中国糖尿病的患病率是依据WHO(1999年)标准。2007至2008年,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在全国14个省市的糖尿病的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我国20岁以上的人群糖尿病患病率为9.7%。2010年及2013年,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的18岁以上人群的糖尿病患病率分别是9.7%和10.4%。还报道了2013年部分少数民族的糖尿病患病率。 三、糖尿病的综合控制目标 本版指南中血糖控制目标与2013年版相同。关于血脂和血压的控制目标与最新版《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3]和《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一致,即血脂一级预防控制目标为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2.6 mmol/L,二级预防控制目标为LDL-C<1.8 mmol/L;血压控制目标为<130/80 mmHg(1 mmHg=0.133 kPa)。 四、心血管危险因素的综合治疗 心血管疾病是2型糖尿病的主要致残和致死原因。包括生活方式干预、降血糖、降血压、调节血脂和抗血小板等综合治疗是降低心血管事件的主要措施,本版指南修订了伴高危心血管病变一级预防的抗血小板治疗年龄为≥50岁。五、糖尿病眼底病变的治疗中增加了新的治疗方法 玻璃体内注射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可用于治疗中心型糖尿病性黄斑水肿。六、降糖药物的选择和治疗流程图 关于糖尿病治疗流程图,分为单药治疗、二联治疗(二联治疗分为口服类和注射类)、三联治疗和胰岛素多次注射。进一步强调了二甲双胍在治疗中的重要地位。二联治疗时可以选择多种药物,包括胰岛素和胰高糖素样肽-1受体激动剂。鉴于预混胰岛素多次注射与基础胰岛素加餐时胰岛素多次注射方案在有效性和安全性方面相似,因此该二种方案可以互换。药物的有效性、安全性和卫生经济学指标仍然是本版指南制定降糖药物治疗流程图的重要参考依据。对使用时间长、经过大型临床试验和其他循证医学研究证明有良好疗效及安全性的药物放在优先选用的位置上。此外,本版指南及时跟进了各种降糖药物在中国人群中的临床证据并更新了相关内容,已在附录中全部列出。

中国肥胖及2型糖尿病外科治疗指南(2019版)

中国肥胖及2型糖尿病外科治疗指南(2019版) 中国医师协会外科医师分会肥胖和糖尿病外科医师委员会 (Chinese Society for Metabolic & Bariatric Surgery,CSMBS)于2014年组织国内减重代谢外科及内分泌科专家共同制定了我国首个减重代谢外科指南——《中国肥胖和2型糖尿病外科治疗指南(2014)》[1]。在该指南的指导和规范下,尤其在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甲状腺及代谢外科学组成立后,我国的减重代谢外科取到了长足的发展,特别是全国各地区相继建立了临床研究中心,并开展了多中心合作,不断积累详实的多中心临床数据。我国减重代谢手术已经由2014年的4000例增长到1万例以上,术式方面也与欧美等发达国家没有明显差异[2-3]。2017年,美国和欧洲肥胖代谢外科指南进行了相应更新,包括胃束带手术(AGB)等治疗方式基本退出历史舞台[4-5]。鉴于此,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甲状腺及代谢外科学组联合CSMBS组织专家对2014年版指南进行修订和更新,参考西方国家指南及立场声明更新,并采纳我国近5年的临床数据及相关文献,在适应证和禁忌证、手术方式的合理选择、术前评估与准备、术后并发症以及围手术期管理等方面进行阐述说明,以更好地适应减重代谢外科的发展,规范疾病的治疗,共同推进学科健康快速发展。 1 手术适应证及禁忌证 1.1 手术适应证 单纯肥胖病人手术适应证:(1)BMI≥37.5,建议积极手术;32.5≤BMI<37.5,推荐手术;27.5≤BMI<32.5,经改变生活方式和内科治疗难以控制,且至少符合2项代谢综合征组分,或存在合并症,综合评估后可考虑手术[6-7]。(2)男性腰围≥90cm、女性腰围≥85cm,参考影像学检查提示中心型肥胖,经多学科综合治疗协作组(MDT)广泛征询意见后可酌情提高手术推荐等级[8]。(3)建议手术年龄为16~65岁。 注:(1)代谢综合征组分(国际糖尿病联盟定义)包括:高三酰甘油(TG,空腹≥ 1.70mmol/L)、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h,男性空腹<1.03mmol/L,女性空腹<1.29mmol/L)、高血压(动脉收缩压≥130mmHg或动脉舒张压≥85mmHg, 1mmHg=0.133kPa)。(2)合并症包括糖代谢异常及胰岛素抵抗,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内分泌功能异常、高尿酸血症、男性性功能异常、多囊卵巢综合征、变形性关节炎、肾功能异常等,尤其是具有心血管风险因素或2型糖尿病(T2DM)等慢性并发症。(3)对BMI为27.5~<32.5的病人有一定疗效,但国内外缺少长期疗效的充分证据支持,建议慎重开展。(4)如双能X线吸收法测量Android脂肪含量与腹部脂肪及内脏脂肪分部相关,如Android脂肪含量显著升高提示中心型肥胖。或MRI对腹部内脏脂肪含量进行评估

适合2型糖尿病患者的运动方式

适合2型糖尿病患者的运动方式 不可否认,糖友运动是有许多好处的。其一,提高胰岛素敏感性,改善血糖控制。其二,加速脂肪分解,减轻体重,改善脂代谢。其三,增强体力及免疫力功能。 2型糖尿病患者的运动 运动计划的制定 制定运动计划不能偏离以下原则:1。量力而行,适度运动,循序渐进,持之以恒;2。不宜参加激烈的比赛和剧烈的无氧运动,而应进行有一定耐力、持续缓慢消耗能量的有氧运动;3。运动项目和运动量要实现个体化。值得提醒的是,所有患者在制定运动计划前要进行全面的健康体检(包括监测运动前后的血糖、心电图或运动试验、眼底检查、足部检查、关节检查、肾脏检查),以排除潜在疾病或损伤,并了解其慢性并发症情况,从而选择适合的运动方式。 运动计划应包括运动时间、运动量、运动强度和运动项目4个方面。 运动时间 2型糖尿病患者应从第一口饭算起的饭后1小时开始运动。此时血糖 较高,运动时不易发生低血糖。早晨运动时,只要运动持续时间掌握得当,无明显不适,亦可接受;只要有运动的观念,在平时的生活和工作中都可以进行运动,运动时间和内容可以灵活选择;避开药物作用高峰,以减少低血糖的发生。 运动量对体重正常的患者,运动所消耗的能量应与其饮食摄入的能量保持平衡;对肥胖和超重的人要求运动消耗的能量大于饮食摄入的能量,才可达到减肥目的。年龄在70岁以下,无严重合并症者,在注意控制饮食的条件下,一日的运动量消耗在300千卡左右为宜。 运动强度 2型糖尿病患者每周应进行3~5次,每次30分钟左右的中等强度运动;进行中等强度运动时心率应该达到最大心跳数的60%~70%。运动后,患者应感觉周身发热,微微出汗,但不是大汗淋漓。2型糖尿病患者运动时最大心率为220-年龄。 运动项目适合2型糖尿病患者的运动主要包括以下几种:高强度运动如跳绳、运动球类、游泳、快跑;中等强度运动如快走、慢跑、骑车、爬楼梯、健身操;轻度运动如广播操、太极拳;非常轻度运动如购物、散步、做家务。 2型糖尿病患者在运动前应进行5~10分钟的热身运动,如肢体伸展的运动等, 以增加肌肉和关节的弹性,动作宜由大至小。运动后再进行适当的整理运动。 适合2型糖尿病的减肥运动 1、跳舞:跳30分钟消耗热量为165卡,1小时为330卡。 2、爬坡快走:30分钟可消耗热量320卡,1小时达650卡。

我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8版)(四)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7年版)(四) 高血糖的药物治疗要点提示●生活方式干预是糖尿病治疗的基础,如血糖控制不达标(HbA1c≥7.0%)则进入药物治疗(A)●二甲双胍、α-糖苷酶抑制剂或胰岛素促泌剂可作为单药治疗的选择,其中,二甲双胍是单药治疗的首选(A)●在单药治疗疗效欠佳时,可开始二联治疗、三联治疗或胰岛素多次注射(B) 一口服降糖药物高血糖的药物治疗多基于纠正导致人类血糖升高的两个主要病理生理改变——胰岛素抵抗和胰岛素分泌受损。根据作用效果的不同,口服降糖药可分为主要以促进胰岛素分泌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磺脲类、格列奈类、DPP-4抑制剂)和通过其他机制降低血糖的药物(双胍类、TZDs、α-糖苷酶抑制剂、SGLT2抑制剂)。磺脲类和格列奈类直接刺激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DPP-4抑制剂通过减少体内GLP-1的分解、增加GLP-1浓度从而促进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双胍类的主要药理作用是减少肝脏葡萄糖的输出;TZDs的主要药理作用为改善胰岛素抵抗;α-糖苷酶抑制剂的主要药理作用为延缓碳水化合物在肠道内的消化吸收。SGLT2抑制剂的主要药理作用为通过减少肾小管对葡萄糖的重吸收来增加肾脏葡萄糖的排出。 糖尿病的医学营养治疗和运动治疗是控制2型糖尿病高血糖

的基本措施。在饮食和运动不能使血糖控制达标时应及时采用药物治疗。

2型糖尿病是一种进展性的疾病。在2型糖尿病的自然病程中,对外源性的血糖控制手段的依赖会逐渐增大。临床上常需要口服药物间及口服药与注射降糖药间(胰岛素、GLP-1受体激动剂)的联合治疗。 (一)二甲双胍目前临床上使用的双胍类药物主要是盐酸二甲双胍。双胍类药物的主要药理作用是通过减少肝脏葡萄糖的输出和改善外周胰岛素抵抗而降低血糖。许多国家和国际组织制定的糖尿病诊治指南中均推荐二甲双胍作为2型糖尿病患者控制高血糖的一线用药和药物联合中的基本用药。对临床试验的系统评价显示,二甲双胍的降糖疗效(去除安慰剂效应后)为HbA1c下降1.0%~1.5%,并可减轻体重[101-103]。在我国2型糖尿病人群中开展的临床研究显示,二甲双胍可使HbA1c下降0.7%~1.0%[104-105]。在500~2 000 mg/d剂量范围之间,二甲双胍疗效呈现剂量依赖效应[104,106],在低剂量二甲双胍治疗的基础上联合DPP-4抑制剂的疗效与将二甲双胍的剂量继续增加所获得的血糖改善程度和不良事件发生的比例相似[107-108]。UKPDS结果证明,二甲双胍还可减少肥胖的2型糖尿病患者心血管事件和死亡[78]。在我国伴冠心病的2型糖尿病患者中开展的针对二甲双胍与磺脲类药物对再发心血管事件影响的临床随机分组对照试验结果显示,二甲双胍的治疗与主要心血管事件的显著下降相关[109]。单独使用二甲双胍不导致低血糖,但二

康复运动治疗2型糖尿病72例临床观察

康复运动治疗2型糖尿病72例临床观察 摘要】目的比较康复运动治疗前后血糖的变化,为中老年糖尿病患者选择合适的运动方式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随机将2011年4月~2011年8月期间来我院就诊的72例2型糖尿病患者分为两组,试验组36例采用快步走的有氧运动;对照组36例采用饮食和药物治疗。结果试验组空腹血糖及餐后2h血糖均较治疗前有所下降,治疗4个月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采用快步走,不受场地和时间的限制,无任何副作用,还能较好的控制血糖,值得在糖尿病病人中推广应用。 【关键词】康复运动2型糖尿病 随着人类平均寿命的延长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2型糖尿病发病率逐年升高,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为了延缓2型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进一步降低患者的治疗费用,本文通过对72例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康复运动疗法,观察血糖控制情况,为中老年糖尿病患者选择合适的运动方式提供理论依据。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选取2011年4月~2011年8月我院门诊治疗2型糖尿病患者72例,男50例、女22例,年龄50岁~72岁,平均59.1±8.2岁。将所选72例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2组,实验组36例,其中男24例,女12例;年龄50岁~70岁,平均59.1±8.2岁;对照组36例,其中男26例,女10例;年龄52岁~72岁,平均61.2±6.2岁。两组年龄、性别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1.2入选标准⑴发病时间在0.5—10年;⑵单纯饮食控制或加用降糖药物治疗,临床症状控制良好,但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控制不能达标。⑶均符合2002年美国糖尿病协会2型糖尿病诊断标准; 1.3排除标准⑴严重糖尿病肾病级眼底改变;⑵血糖未较好控制者,血糖>16.8mmol/l;⑶合并各种急性感染;⑷严重肺肝肾疾病;⑸长期卧床,生活不能自理及不能参加康复运动者[1]。 1.4方法 1.4.1治疗方法要求每位糖尿病患者的饮食和用药在康复运动干预前后保持不变。实验组采取快步走的有氧运动方式,分别在早、晚饭后1小时后进行,每次持续50分钟,每周进行10次,连续观察4月;步行速度以达到运动最高心率的60%-80%为靶心率,且该心率维持时间为30分钟。在康复运动开始前及治疗后的每周进行血糖测定,包括空腹血糖及餐后2小时血糖各1次,每月取4次血糖值的平均值,共观察4个月。对照组血糖检测频率同观察组。 1.4.2统计学处理数据处理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检验正态分布后的计量资料用(x-±s)表示,采用配对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空腹血糖变化 两组患者空腹血糖比治疗前均有所下降。试验组治疗4个月时空腹血糖值较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两组空腹血糖变化 组别空腹血糖(mmol/L) 试验前 1月 2月 3月 4月 试验组 8.61±2.25 8.30±2.20 8.32±2.07 7.34±1.63 6.31±1.08*

2型糖尿病运动指南

2型糖尿病运动指南 美国运动医学学院 GDM的防治 考虑到全球糖尿病患病率持续不断地上升,迫切需要确定此类疾病的高危人群,并需要采取战略性措施来预防或延缓其发生。 曾有GDM既往史的妇女,2型糖尿病风险会大幅增加;研究表明,PA (physical activity)可用来预防GDM以及远期2型糖尿病的发生。虽然相关妊娠的研究很少(一项病例对照研究,一项回顾性研究,以及一项旨在观察PA显著益处的西班牙裔妇女队列研究),但一般认为,孕前的PA可以降低GDM的发生风险。 在没有内科或产科并发症的妊娠女性,通常建议进行中等强度的PA(如,快走)30分钟,每周2.5小时。 然而,很少有初级预防研究对“PA降低GDM发生风险”进行探讨。研究人员在2006年对4项随机对照试验进行了荟萃分析,结果显示,在确诊有GDM的妊娠女性,进行骑车或阻力训练(每周3次,每次20分钟~45分钟)可以使血糖控制更好(空腹和餐后血糖水平降低),心肺功能获得改善。但是,胰岛素使用频率和运动前的差异性不明显,妊娠结局也没有明显改变。 运动前的安全性评估 如果糖尿病患者存在并发症(如,心血管疾病、高血压、神经病变或微血管病变),运动的安全性问题就比较复杂。 对于希望进行低强度PA(如,散步)的患者,医务人员应考虑是否需要进行运动前的评估。像散步这种运动,就没有必要在运动前进行负荷试验。 对于久坐和老年糖尿病患者,在进行高强度PA(和快走相比)之前,进行CVD风险相关的运动前评估可能有益处;因为评估结果会显示某些活动不适合或容易导致损伤。 如果患者存在严重的周围神经病变、严重的自主神经病变、以及增殖前期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或增生性视网膜病变,在进行高强度PA之前,应接受详细的评估,内容包括血糖控制情况、身体自身的限制、药物禁忌、以及大血管和微血管并发症。 CVD风险相关的运动前评估指的是一项分级负荷试验,它是依据患者的年龄、糖尿病病程以及存在的除糖尿病之外的其他CVD危险因素而定的。考虑到2型糖尿病患者的冠心病(无论有症状还是无症状)发病率较高,最高负荷试验,可以识别一小部分有严重冠状动脉阻塞的无症状患者。 对于大多数年轻人(低CVD风险人群)而言,没有必要进行运动前的负荷试验,因为不能获益。 AHEAD试验结果显示,在最高负荷试验,22.5%的受试者(1303名)出现了运动相关的异常,这种异常的增加和年龄较大相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