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典礼文化育人功效及其实现

合集下载

让良好的校园文化发挥其育人的功能份

让良好的校园文化发挥其育人的功能份

让良好的校园文化发挥其育人的功能(1)份让良好的校园文化发挥其育人的功能 1“学校是培养人才的重要园地。

”要充分发挥学校这个重要园地的作用,教育者必须做好的一项工作—这就是创造良好的适合小学生健康成长的教育环境。

道德、自然主义教育家卢梭一再强调,教育者的任务主要是为受教育者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

教育环境具有感染性,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往往比教师的苦口婆心具有影响力。

校园文化是教育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学校一门潜在课程,它能使学生在良好的环境中,通过目濡耳染,潜移默化的方式,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教育,具有催人奋发向上,积极进取,开拓创新的教育力量,促使学生在一种无形的巨大力量推动下,在积极向上的氛围中受到激励,健康成长。

我们知道,学校及其培养人的活动,是离不开特定的文化环境,并受到这种文化环境的强大影响。

就像一个国家或一个民族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它社会文化一样,一所学校的生存和发展也离不开它的校园文化。

多年来,我校在校园文化教育方面不断尝试,探索,大胆实践,创造摸索出一些行之有效的门径,走出一条较成功之路,创造出一个良好的校园育人环境,有力地促进了学校素质教育的开展,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

一、加强校园物质文化建设,改善育人条件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教育系统工程,我们认为首先要着力于校园物质文化环境的规划和建设。

校园物质文化环境具有“桃李不言”的特点,它能使学生自然地受到熏陶、暗示和感染。

古今中外的教育家都十分重视校园环境的教育作用,都以优美的自然环境陶冶学生情操,塑造学生美好的心灵。

我校是市政府于1995年投资1000多万元兴建的现代化学校,校园建筑美观大方,布局合理,造型独特,环境优雅。

鲜明地分成了教学区、运动区、教工宿舍区,给人既幽静又活泼之感;校园内绿树成荫,创造出优美的自然景观,构成了“园林式”的校园。

室内,领导办公室有学校的规划,工作计划,岗位职责等内容的牌板;教室里有学风、班风、标语、学习园地等牌板建设;各种功能室均有相应内容的牌板及标语;在学生视线所及的墙面上展示着学校的培养目标、校风、校训、教风、学风等。

高校校园文化育人功能

高校校园文化育人功能

高校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辅导员培训班专题报告提纲)史华楠(2006年8月25日下午3:00)这次党校、党委学工部利用暑期专门组织辅导员培训班,是一件很有眼光、意义深远的事。

培训班对讲座内容进行精心策划,其中安排了校园文化建设问题,充分说明了校部领导的真知灼见。

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指出:大力建设校园文化是努力拓展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

同年,教育部、团中央专门印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意见》(教社政【2004】16号)明确规定了高等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总体要求和主要任务。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是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应有之义,是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内容。

校园文化重在建设和创新,需要师生的共同参与,需要硬件和软件,需要载体和队伍,尤其需要处在学生教育、管理、服务第一线的班主任和辅导员的辛勤劳动。

前几年本人对校园文化有过一些兴趣和研究,曾主编过我国第一本《校园文化学》、发表了十几篇论文。

这几年因研究方向和重点发生转移,对大学校园文化建设问题,关心得不是很及时和充分。

感谢学工部和党校领导给了一次让我继续学习和思考的机会。

本讲座,既是我学习理解中共中央、国务院16号文件和教育部、团中央16号文件的心得体会,也是我接受任务后利用这一机会,学习思考有关校园文化问题的不成熟成果,现把它抛出来与大家作一交流。

校园文化涉及问题很多,今天主要讲三个问题:如何全面理解大学校园文化的内涵及其育人功能;如何正确认识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现状及存在问题;如何积极营造高品位校园文化,充分发挥校园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作用。

一、全面理解大学校园文化的内涵及其育人功能㈠关于文化的定义要研究校园文化,首先要回答什么是文化?“文化”一词并非陌生,文化这一概念在社会科学中应用得相当广泛,使用频率极高,然而歧义又特别大。

中国是如此,国外同样如此。

打造校园文化发挥育人功能

打造校园文化发挥育人功能

打造校园文化发挥育人功能随着时代的变迁,校园文化已经成为高校育人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推动了人才培养质量、学生成长成才以及高等教育的全面发展。

打造校园文化,发挥育人功能已经成为高校发展的必由之路。

本文将从校园文化的概念、校园文化的现状以及打造校园文化发挥育人功能三个方面加以探讨。

一、校园文化的概念校园文化是指高校内部基于自身特色、历史传承,为共同关注、共同认同、共同实践的一种文化,是构建学术、校园环境的有机组成部分,反映着高校的综合实力和办学理念。

在校园中,文化普遍被意识到为正面力量,通过展示和传达高校的价值观念,增强高校内部的共识和自豪感。

同时也可以在更广泛的层面上促进应该社会的文明进步和和谐共存。

因此,高校必须以校园文化为抓手,通过打造属于自己的校园文化,来推动高校育人工作的全面深入发展。

如今,高校已经成为一个多文化、全球化的社会群体,拥有着许多个性化的特点。

但是我们也要看到,由于学术价值被忽略、缺乏文化特色塑造和传承、学生自我管理意识薄弱等原因,高校文化发展仍存在缺陷,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精神文化活动缺失。

许多高校除了学习、考试之外几乎没有其他文化活动,师生交流相对较少,校园文化氛围比较单调,缺乏激发师生创造力和创新意识的活动。

二、学生服务缺失。

学生工作中关注由于课堂上枯燥的学习活动而带来的学生厌烦、失望、沮丧的情绪状态,但忽略了对学生其他非学术性需求的关注。

许多高校除了开展体育、音乐等方面的专业价值覆盖面广的文化活动,很少涉及到个性化的需求。

三、文化交流障碍。

由于历史传承、师资人才梯队、学科定位等不同因素的影响,高校间存在很大的差异性。

这就导致了高校文化的交流障碍,高校之间的文化传播没有产生必要的效果。

面对校园文化的现状,我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打造高校文化,发挥其育人功能:一、加强师生共建。

加强对师生文化参与的鼓励,促进师生共同建设、共同管理、共同享受的文化环境,营造出积极向上、融洽愉悦的文化氛围。

高校校友文化育人功能及其实现路径

高校校友文化育人功能及其实现路径

高校校友文化育人功能及其实现路径在当今社会,高校校友们都是校园文化的传承者和传播者。

他们不仅代表着学校的形象,更是高校文化育人的重要力量。

高校校友文化育人功能,是指借助校友资源和校友文化,为学生提供更多更广阔的视野和资源,促进学生成长成才的过程。

如何发挥高校校友文化育人的功能,需要探讨其实现路径,以期为高校文化建设和学生成长提供有益的启示和指导。

一、高校校友文化育人功能校友作为学校的一部分,承载着高校文化的传承和弘扬的重任。

他们具有高校文化的认同感和价值观念,是学校文化的实践者和传播者。

在高校校友文化育人中,校友们可以通过各种方式,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人文关怀和学术启迪,引导他们培养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 视野开阔。

高校校友们在社会中具有一定的社会资源和人脉关系,他们可以通过自身的经验和见闻,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视野和资源,让学生能够更好地了解社会、了解行业,做出更明智的职业规划。

2. 知识传承。

高校校友们在各行各业都有自己的专业知识和学术造诣,他们可以通过学术交流、讲座演讲等形式,为学生传授更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和成长。

3. 人格塑造。

高校校友们是学校文化的代表和实践者,他们在社会中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和威信,可以通过自身的言行举止,为学生树立正面榜样,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实现高校校友文化育人功能,需要学校和校友共同努力,形成合力。

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 建立校友组织。

学校可以建立校友组织或者校友联谊会,邀请校友加入,形成一个统一的组织平台。

通过这个平台,可以为校友们提供更多的交流和合作机会,促进校友之间的感情交流和资源共享。

2. 开展校友活动。

学校可以定期举办各种校友联谊活动,如校友论坛、校友讲座、校友亲子活动等。

通过这些活动,可以拉近校友与学校和学生之间的距离,加强联系和交流。

3. 利用校友资源。

学校可以充分利用校友资源,邀请校友们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指导和职业规划帮助,同时还可以为校友提供更多的学术交流和资源共享机会。

大学校园仪式文化育人功能及其实现路径研究

大学校园仪式文化育人功能及其实现路径研究

大学校园仪式文化育人功能及其实现路径研究大学校园仪式作为大学校园中文化传播和活动育人的桥梁和纽带,在学校的育人工作中发挥着基于理念认同的凝聚功能、基于行为认同的规范功能和基于目标认同的促动功能等文化育人功能。

在其文化育人功能实现的过程中,应从丰富其文化内涵、创新其活动形式和盘活其可用资源等方面着手,不断提升其文化育人的活动成效。

校园仪式文化育人功能实现路径我国《高等教育法》中明确提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任务。

从这个意义上讲,高等学校既承担着教书育人的任务,也承担着文化传播的任务。

而大学校园仪式作为大学校园中文化传播和活动育人的桥梁和纽带,在实现高等教育任务目标的过程中理应发挥出更大、更有效的作用。

一、大学校园仪式的概念及其表现形式对于“仪式”概念的研究,是随着人类学研究的发展而萌芽和发展的,在人类学研究的过程中,曾将“仪式”界定为“是社会秩序的某种象征”“包含着世俗的行为”和“社会都能够接受的,个人与群体之间恰当的关系体系”。

从文化育人的视角来看,在现代的大学校园中,校园仪式则是以育人为根本目的,以具有程式化的校园活动为基本载体的,以文化育人的内在规律为基本依据的体系化的文化育人活动形式。

根据当前大学校园仪式在育人工作中的不同功能,可以将其划分为纪念性仪式、过渡性仪式、号召性仪式、传承性仪式和日常性仪式。

纪念性仪式主要包括常规重大节庆日(如国庆节、五一节等)庆祝活动和具有小范围特定含义的纪念(如校庆日)活动等在内的校园文化活动。

过渡性仪式主要包括诸如开学典礼、毕业典礼和成人仪式等在内的具有标志性隔断意义的、可以实现身份转变的校园文化活动。

号召性仪式主要包括各类倡议、誓言的宣读和各类宣传、动员活动等在内的昭示性、引领性的校园文化活动。

传承性仪式主要包括各类党政群团组织的换届、重要物品的移交和校园文化符号的变更等在内的校园文化活动。

高校文化育人作用与效果评估

高校文化育人作用与效果评估

高校文化育人作用与效果评估高校作为培养人才和传承文明的重要场所,承载着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塑造良好个性的使命。

文化育人作为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的思想道德、艺术欣赏、人文素养等方面起着重要的影响。

因此,评估高校文化育人作用和效果的质量至关重要。

高校文化育人作用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评估。

首先,评估学生对国家传统文化的理解和接纳程度是一个重点。

一个好的高校文化育人工作应该使得学生具备正确的历史认知、对文化传统的尊重和理解,并能够将这些价值观和思想内化为自己的行为方式。

评估学生的国家传统文化素养可以通过开展文化知识竞赛、文化讲座等形式来进行。

其次,评估学生的文学艺术素养的提升也是评估高校文化育人作用的一个重要方面。

高校应该通过引导学生参与文学、音乐、舞蹈、戏剧等艺术活动,培养学生对美的感知、审美能力和创造力。

通过文艺鉴赏、演出、朗诵比赛等形式,可以评估学生对文学艺术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第三,评估学生的道德观念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也是高校文化育人的重要目标。

高校教育应该通过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和社会责任感,并能够以积极的行动为社会作出贡献。

评估学生的道德观念和社会责任感可以通过开展志愿服务活动、道德品质测评等方式进行。

此外,评估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也是高校文化育人的重要任务。

高校应该通过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创业训练等活动,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和团队合作能力。

此项评估可以通过学生学术成果的产出、创新创业项目的落地等进行。

对于高校文化育人效果的评估,首先要看学生是否能够将所学知识和技能转化为实际应用。

高校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并通过实习实训、科研实践等形式来提升学生的能力。

评估学生的实践能力可以通过实践报告、实验成果和项目成果来进行。

其次,评估高校文化育人的效果还需要考察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情况。

高校文化育人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多元智能、领导才能等综合素质。

试论高校校园文化活动的育人功能

试论高校校园文化活动的育人功能

试论高校校园文化活动的育人功能高校校园文化活动兼有社会文化和校园文化的基本特征。

以铸造学生灵魂、养成良好气质为核心的社会文化和以弘扬科学人文精神、造就高素质人才为核心的校园文化,在高校校园文化活动中形成有机的统一,为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有用人才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一有利于开发智力,提高文化素养,拓展知识结构重视学习、重视教育、重视能力、重视知识结构的合理与完整,是新时期社会发展对高校教育的新要求。

高校由于专业和学科因素的限制,往往在人文精神培养和人文知识的灌输方面显得欠缺,这就需要校园文化的课延教育和环境熏陶发挥补充作用。

坚持科学与人文精神并重、弘扬时代旋律的健康校园文化,将有效弥补常规教育和课堂教学的不足与缺憾,实现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有机统一,形成良好的素质教育氛围。

高校学生的智力发展并不平衡,兴趣爱好、知识水平和结构等因人而异,丰富多彩、高品位的校园文化生活为学生展示才华、实践志趣、充实自我、调整改善知识结构,提供了不可或缺的广阔天空,许多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素质教育协调并进的事实,充分说明了重视和开发校园文化活动的重要意义。

二有利于提高高校学生的政治素质和思想觉悟当代高校学生往往缺乏对历史文化和基本国情的深刻了解,加上人格心理、价值观的不定型,逆反心理和网络文化的冲击,使主课堂的政治理论教育效果程度不同地受到削弱。

主课堂的教学和灌输固然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但校园文化活动的潜移默化亦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实践证明,通过举行形式多样、内容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如先进人物事迹报告会、红色旅游、社会实践、校园征文、演讲比赛等,都能够起到很好的思想教育作用。

在校园文化活动中,学生既是受教育者,也是校园文化活动的主体,学生的主动参与容易消除逆反心理和思想障碍,正确的思想易于被学生接受,教育效果比较理想。

三有利于培养学生对社会环境和未来工作生活的适应能力学生在高校的生活虽然是短暂的,但却是他们人生旅途中极为重要的驿站。

论高校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

论高校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

论高校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摘要】高校校园文化是学生成长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学生的道德修养、学术成就、社会交往能力、身心健康和职业规划都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校园文化通过传承历史文化、丰富艺术表现和举办各类活动,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协作精神。

校园文化还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和资源提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能力,促进学术成就的提升。

在社会交往方面,校园文化提供了丰富的社交平台,帮助学生建立社交网络和发展人际关系。

校园文化也注重学生的身心健康,通过各项活动和资源的提供,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和生活方式,保障学生的身心健康。

在职业规划方面,校园文化通过举办招聘、实习和职业指导活动,帮助学生更好地规划自己的职业发展。

高校校园文化在学生成长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全面促进学生的发展,使其成为有社会责任感和创新能力的人才。

【关键词】高校校园文化、育人功能、道德修养、学术成就、社会交往能力、身心健康、职业规划、学生成长、全面发展、促进作用1. 引言1.1 高校校园文化的重要性高校校园文化是高等学校的灵魂和核心,承载着学校的传统、风气、精神和价值观,具有深厚的历史积淀和文化底蕴。

高校校园文化的重要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高校校园文化是学校的软实力和特色之一。

一所学校的文化特色往往能够吸引更多的学生和教师选择这所学校,提高学校的知名度和声誉。

通过校园文化建设,学校可以塑造出独特的校园氛围和精神风貌,形成具有吸引力的办学品牌,为学校的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高校校园文化是学生成长成才过程中的重要指导。

学生在校园中接受到的文化熏陶和教育塑造了他们的人格品质、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影响着他们的思想情感和行为表现。

良好的校园文化可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积极向上的品质和态度,使他们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

高校校园文化的培育和传承具有重要的意义,它不仅是学校的精神家园和文化沃土,更是学生成长成才、实现自我价值的重要保障和支撑。

论高校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

论高校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

论高校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高校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随着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高等教育越来越成为现代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高等教育不仅仅是为了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素质和能力,使其成为具备国际水平的专业人才,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

而高校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已经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高校校园文化是指高校具有自己的独特文化特色,包括学校的建筑、历史、传统、庆祝活动、学生组织、社交活动、艺术文化、学科特色等。

高校校园文化既有历史渊源的底蕴,也有现代时代的特色,承载着高校的使命和理念,成为高校的精神标志。

而高校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则是针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而言。

高校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弘扬学校的价值观高校校园文化作为学校价值观念的载体,通过学校传统文化、庆祝活动、学生组织等形式,传承和弘扬学校的价值观。

这些价值观包括学术追求、创新精神、社会责任,文明、和谐、包容、博爱等,这些价值观对学生的思想情操、品德素质和行为习惯都具有影响,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提供多元化的学习资源高校校园文化不仅仅是历史渊源和文化传承,更是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学习资源。

高校利用自身的文化、艺术、体育、学科等特色资源,打造了多种多样的学习环境和机会。

举例如校园博物馆、艺术展览、文化节庆等,这些活动不仅为学生提供了学习的机会,也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了想象空间和有益参考。

三、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高校校园文化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目标,通过各种学生组织和社交活动,为学生提供“自我实现”的机会,帮助学生发掘自身潜力,发展自身优势。

学生通过加入社会团体或参加社会活动,有可能会对自己的未来有更好的规划。

四、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高校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不仅仅停留在知识的传授,更注重学生的人文素养的提高。

通过艺术、文化、传统和学科等方面的教育,学生的思想得到拓展,人文素养得到提高,这对于学生的语言表达、思维和创新能力都有很大的帮助。

打造校园文化发挥育人功能

打造校园文化发挥育人功能

打造校园文化发挥育人功能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校园文化的建设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

校园文化是学校的灵魂和特色,它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如何打造校园文化,发挥其育人功能,已经成为教育工作者和学生们共同关注的问题。

在此,我们将就如何打造校园文化、发挥其育人功能进行深入探讨。

校园文化的打造需要塑造有特色的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是学校的精神风貌和价值取向的体现,它是一种开放、动态和变迁的文化形态。

在打造校园文化时,学校需要根据自身的特色和定位,发挥优势资源,深挖传统文化内涵,创新文化表达方式,创造有特色的校园文化品牌。

一些名校可以通过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特色的校园建筑、鲜明的校园标识等来打造有特色的校园文化,彰显学校的办学理念和文化底蕴,从而吸引更多的学生和家长。

校园文化的发挥育人功能需要注重学生的主体作用。

校园文化是学生的成长环境和学习空间,它应该为学生提供全面发展的机会和平台,激发学生的自主性、创造性和实践能力。

学校在打造校园文化时,应该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自觉地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之中。

学校可以设立学生自治组织,学生可以通过参与社团活动、组织文化节日、设计校园环境等形式来展现自己的特长和才能,从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和自信心。

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需要注重熏陶学生的思想道德。

校园文化是学生品格养成的重要环境和影响因素,它应该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春风化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在打造校园文化时,学校要弘扬诚信、团结、勤奋、创新的校园精神,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营造和谐的校园氛围。

学校可以选拔一些优秀学生担任文明引导员,通过开展文明礼仪宣传、组织志愿者服务、开展主题教育活动等方式,引导学生自觉遵守社会公德,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

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需要注重促进学生成长成才。

校园文化是学生成长成才的土壤和基因,它应该为学生的成长成才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和条件,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和方向。

高校校友文化育人功能及其实现路径

高校校友文化育人功能及其实现路径

高校校友文化育人功能及其实现路径
高校校友文化育人功能是指高校利用其校友资源,为在校学生提供文化、学术、职业、社交等方面的指导和支持,帮助学生发展个人潜力、提高综合素质和拓展个人网络,同时
也能够加强高校校友之间的联系,提高校友对母校的认同感和支持度。

1. 积极发掘校友资源。

高校可以通过校友会、校友创业孵化基地、企业校友俱乐部
等平台,积极联系校友并引导其参与学生文化育人工作。

同时也可以通过向校友发放问卷
调查等方式,了解其行业背景、职业经历、专业技能等信息,进而确定如何将其资源与学
生需求相结合。

2. 建立校友导师制度。

高校可以建立校友导师制度,将校友和学生匹配,通过线上
或线下方式,为学生提供学业、职业、人生规划等方面的指导和建议。

在导师和学生之间
建立良好互信关系的同时,也能够提高校友对其母校的认同感和支持度。

3. 开展校友讲座与交流。

高校可以定期邀请校友来校进行讲座与交流,分享其职业
经验、成功经历等,为学生提供指导和启示。

同时也可以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在不受地点
限制的情况下开展在线交流和互动,扩大校友文化育人的影响力。

4. 开发校友资源库。

高校可以利用互联网技术,建立校友资源库,收集整理校友联
系方式、从业领域、职位信息、工作经验等信息,为学生提供寻找校友资源的平台。

这样
不仅能够满足学生对校友资源的需求,也能够加强高校与校友之间的联系。

论高校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

论高校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

论高校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近年来,高校育人工作始终是高校发展的核心任务之一,在高校的育人领域中,校园文化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高校校园文化不仅是高校的软实力和学校形象的体现,还是高校育人的重要渠道和手段,对学生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旨在探讨高校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

高校校园文化对学生自我认知的影响高校校园文化能够对学生的自我认知产生积极影响。

在高校校园文化的熏陶下,学生们更容易认识到自己的个性特点,发现自己的优缺点,增进对自己的了解。

同时,校园文化也可以帮助学生更加珍惜自己的生命,呵护自己的健康,更好地实现自我价值。

高校校园文化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高校校园文化还能够帮助学生培养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技能。

例如,学校组织各种特色活动、社团和课程,学生可以在这些活动和课程中学习到各种实践技能和操作技巧,培养自己对未来职业的认识和兴趣,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高校校园文化对学生心理健康的保障高校校园文化还能够保障学生的心理健康。

高校的生活相对封闭,这使得学生们经常会感到孤独、焦虑和压力等心理问题。

然而,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可以缓解学生的心理问题,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社交圈和人际关系,传递积极向上的心理信念,并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潜在价值。

高校校园文化与全面发展高校校园文化还能帮助学生发挥潜力,实现全面发展。

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生活可以帮助学生探索自我、发现自我、展示自我,从而更加全面地发展自我。

校园文化生活为学生提供了多样化的参与方式,有助于学生选择自己喜欢和擅长的项目,发挥特长,掌握技能,从而全面发展自我。

结论高校校园文化是高校育人的重要手段和途径,具有多方面的育人功能。

高校应当注重校园文化建设,提高校园文化的质量和水平,为学生提供更好的育人环境,帮助学生实现全面的个人发展。

大学仪式典礼的育人功能

大学仪式典礼的育人功能

国内研究现状
• 对仪式的界定及基本问题的探讨。国内学者在仪式的基础研究上取得了许多颇有价 值的成果,仪式对个人或社会群体具有真实的转变作用,这是一套十分清楚的象征 行为;仪式是文化记忆的外化形式。 在涉及大学仪式和育人功能的关系研究现状。截至目前,在研究领域没有任何的相 关书籍是探讨在大学中仪式典礼的育人功能的,但是有一些涉及这方面专题的研究 论文。
大学仪式基本类型
• • • • 一、型仪式教育,包括开学典礼、毕业典礼、入党宣誓仪式、成人仪 式等。 二、纪念型仪式教育,纪念重大事件或重大人物的仪式活动,包括欢 快的庆祝型和严肃的铭记型。 三、竞赛型仪式教育,是指具有竞争比赛色彩的仪式活动,包括军训、 运动会、辩论赛、颁奖典礼等。 四、职业体验型仪式教育,主要是指大学生在毕业前所参与的职业教 育类活动,比如模拟法庭,校内勤工俭学活动,实训基地观摩体验活 动,创新创业实践活动,校企合作式的实习活动等。 五、日常型仪式教育,主要是指具有仪式化意味的一些活动,包括集 体形式的上下课仪式,座谈会、班会,也包括个体形式的礼貌问好等。
著名思想政治教育学者张耀灿等提出,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人的理想信念、 自由平等权利义务等方面的理论拓展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研究视野,所以,他提出 围绕人的活动来构建思想政治教育学,这一观点极具启发意义。 仪式具有文化传承、践行与整合的功能,在大学的育人工作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仪式教育是一种有效的育人工作方式,由仪式所塑造或唤起的情感体验能够长期凝结 在群体和个体的内心深处;仪式作为由文化传统所规定的一套行为方式,本身蕴含着 丰富的教育思想,并具有积极的教化功能,特别是在大学的育人工作中,仪式发挥着 重要作用;学校仪式的育人功能之社会价值是指作为思想政治教育重要形式的学校仪 式活动对社会的发展所产生的积极意义,它是学校仪式的育人价值在社会发展上的体 现。 仪式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载体,使学生在思想上得到熏陶,在情感上得 到认同,在行为上得到引导。

校园仪式的文化育人作用

校园仪式的文化育人作用

校园仪式的文化育人作用近年来,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校园教育的育人意义也日益突出。

校园仪式作为教育的一种方式,具有独特的文化育人作用。

它不仅可以表达学校的教育理念和校园氛围,同时也能够对学生进行合理引导和快速塑造。

本文将从校园仪式的意义、重要性、类型和实践等方面来探讨校园仪式的文化育人作用。

一、校园仪式的意义校园仪式,顾名思义,指的是在学校中举行的一种庄重、正式的活动形式,包括升旗仪式、开学典礼、毕业典礼等。

这些仪式不仅是学校的传统文化,更是各国学校的一种教育方式。

通过校园仪式,学校可以表现出自身的精神修养和文化传承,能够激发学生的自豪感和集体荣誉感,形成良好的校园氛围。

二、校园仪式的重要性校园仪式是一种具有特殊教育意义的仪式性活动,其重要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传承校园文化校园仪式是一种传承校园文化的方式,能够保持并发扬学校的传统文化,让学生从小就接受学校文化的熏陶,建立良好的道德观念,提高文化素养。

这样,学生就能够在日后的生活中继续发掘和传承这种文化的价值。

2. 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校园仪式是一种具有训练性质的仪式性活动,能够引导学生逐渐形成自律、自强、自信、坚定的性格特征。

让学生在校园仪式中深刻感受到集体荣誉感和自我价值感,树立健康的心理状态。

3. 塑造良好的集体形象校园仪式是一种公共场合的活动,通过组织和参与仪式,能够让学生感受到团队责任感和集体荣誉感,形成共同体的意识,塑造良好的集体形象。

三、校园仪式的类型校园仪式的类型有很多类别,其中常见的校园仪式包括:1. 升旗仪式升旗仪式是学校一年四季举行的一项庄重的校园仪式,通过升旗仪式,可以让学生在旗面的庄严和国旗的飘扬中,感受到国家的强大和荣誉,思想上获得一种精神向上的力量,形成良好的爱国主义观。

2. 开学典礼开学典礼是学年开始之际,每学年的第一天举行的一项庄重的校园仪式,其目的主要是宣告新学年开始,并传达校园秩序、校训、校规等重要内容,让学生明白自己在校园中的地位和意义。

浅谈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

浅谈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

浅谈校园文化的建设与育人功能校园文化是课堂教学的必要延续和补充,是整个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和谐校园文化,有利于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的素质,培养健全的人格,学生是祖国的希望,是后代的主力军,只有让学生学习了文化,他们才有机会对文化进行传承与积淀。

本文就校园文化的含义、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及怎样发挥校园文化的作用谈点看法。

一、校园文化的含义校园文化是以学生为主体,以课外文化活动为主要内容,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指学校所具有特定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气氛,它包括校园建筑设计、校园景观、绿化美化这种物化形态的内容,也包括学校的传统、校风、学风、人际关系、集体舆论、心理氛围以及学校的各种规章制度和学校成员在共同活动交往中形成的非明文规范的行为准则。

健康的校园文化,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启迪学生心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校园文化可分为:“精神层面”和“环境层面”,它的最主要表现是校园的特殊性、多元性。

校园文化的完善,就是充分发挥了教育导向、开发创造、娱乐调节、激励凝聚等功能,为育人营造了最优化的环境,从而实现教育目标。

它可以通过各种形式来创建优美的校园环境,使它所包括的内容广泛地播散到校园的每一个角落、每一个人,形成一种特有的校园文化现象。

二、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1、德育功能第一、有利于陶冶学生的情操。

优美的校园环境有着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作用。

如诗如画的校园风光,布局合理的校园建筑,鸟语花香的校园景致,美观科学的教室布置,文明健康的文化教育设施……无不给学生以巨大的精神力量。

学生在优美的校园环境中受到感染和薰陶,触景生情,因美生爱,从而激发学生热爱学校,进而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高尚品德。

学生在幽静的环境中学习,感到舒心怡神,从而增强环境保护意识。

丰富多彩、健康高雅的校园文化,对低俗的非理性的文化及各种消极腐败思想也能起到很好的抑制作用,所有这些都有利于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

高校文化育人功能和实现路径

高校文化育人功能和实现路径

180现代交际·2019年2期作者简介:王慧媛,西南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2016级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方向。

高校文化育人功能和实现路径王慧媛(西南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四川 绵阳 621000)摘要:党的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

高校是文化传承和创新的主要场所,担任着文化育人的重要责任。

高校文化有着引领大学生价值导向、提升大学生素质、提高大学生实践能力的育人功能。

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文化自觉性和文化自信心、加强社会实践是实现文化育人功能的必然路径。

关键词:高校 文化育人 功能 实现路径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9)02-0180-02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分析了我们的大学要办成什么样、如何才能办好和如何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等问题。

高校应该进一步实现文化育人功能,使大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才。

一、高校文化育人功能的内涵高校文化育人功能概括起来就是促进大学生升华和促进其社会化这两方面。

首先,促进大学生自我升华就是指高校开展一些积极向上的活动,将社会主流文化所倡导的正能量内化为自己所接受的思想观念,形成对自己的约束力,逐渐完善三观。

其次,促进大学生社会化主要是指大学生在日常社会交往中通过不断地观察、体验和反思能够把自身内化的价值观运用到实践中去,并形成一定的标准,成为一个优秀的人。

二、高校文化育人功能的内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大学肩负着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中流砥柱的人才的责任。

高校校园文化一方面可以顺应时代发展的规律,根据整体的教育目标,确立一定的价值观体系,对大学生形成引导作用,促进其形成正确的三观。

另一方面,高校指导大学生积极地参加实践活动,在活动的过程中促进学生各方面改进自我、完善自我、提升自我。

(一)引领功能高校文化的首要功能就是对学生的引领功能。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育人功能-2019年精选文档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育人功能-2019年精选文档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育人功能随着社会的进步,教育部分也在不断的深化改革。

教育也应顺应社会发展的趋势进行有效教学。

教育也越来越面向现代化、世界化、以及未来。

要做到能为社会培养出“三个面向”的合格人才这就要求教育要转向素质化。

面对素质化教学首先需要的就是高校进行校园文化建设育人。

一、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开展的必要性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开展的必要性高校存在的意义所决定的。

全国高校有几百所甚至上千所,每所高校的存在都不会是单纯的教给学生们知识。

高校是为国家、为社会培养出社会主义接班人的地方。

所以,高校开展校园文化育人是必不可少的。

不管哪个高校所担的任务都非常重,高校不能只培育出只能读书的人,更应该培养出能适应社会的全新的“四有”人才。

各高校教育培养的对象决定着开展高校校园文化建设。

能在学校接受教育、上课的都是些还没有接触过社会的青年人。

这些人中大部分人的可塑性都是很高的。

因为他们还没有涉足过社会,没有经过社会的晕染。

这些学生们心理上或者说生理上都还没有完全成熟,他们的可塑性都是非常大的。

但同时,他们抵抗外界的诱惑能力也是非常差的,这时就要求高校应及时开始校园文化育人,带领他们重塑他们的心理。

让学生们出了校园后面对诱惑能守住自己的做人底线。

二、各高校该如何实施校园文化建设育人以及内容实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育人是当今社会所需要的。

各高校的校园文化也是非常丰富的。

下面就以如何实施校园文化建设育人以及相关内容做如下分析。

要想实施校园文化建设育人工作增加各方面的课程是有必要的。

校园文化内容有很多种,例如: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课余文化以及人际关系文化等等。

但是有很多高校只注重知识文化的教育而忽略了学生们出了校门以后要用到物质文化、人际交往文化等等。

所以这就要求高校多增加些其他文化的课程,不能只注重文化课的教学。

因为,现在社会需要的是全能的人才而不是一个只会学习的机器人。

所以说要建设高校校园文化育人多增加各方面的课程是必要的。

高校校友文化育人功能及其实现路径

高校校友文化育人功能及其实现路径

高校校友文化育人功能及其实现路径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高校校友文化育人功能越来越受到重视。

高校校友作为母校的重要一员,他们的言传身教对当代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作为母校的一份子,校友文化不仅是校友之间情感交流的纽带,更是传承和弘扬校园文化、构建校友教育体系、开展顶岗实习、建立校企合作等重要渠道。

深入挖掘高校校友文化育人功能,并找到实现路径,对于促进校友文化的繁荣发展和提升高校育人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1、情感交流和情感传承校友文化作为母校的重要一部分,可以促进校友之间的情感交流和情感传承。

作为母校的校友,他们对母校的热爱和忠诚是长久不变的。

通过校友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可以让校友们保持对母校的情感认同,使校友之间的情感传承得以延续。

2、校友教育体系的构建校友文化还可以成为校友教育体系构建的重要依托。

通过校友之间的交流和学习,可以形成一套完善的校友教育体系,这对于提升校友的综合素质和诚信意识也具有积极的意义。

3、顶岗实习和就业创业校友文化也可以为学校的顶岗实习和就业创业提供有力的支持。

通过校友资源的整合和共享,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习和就业机会,为他们的成长和发展提供更多的资源支持。

4、校企合作和产学研合作校友作为各行各业的精英人士,他们拥有丰富的社会资源和人脉资源,可以为学校的校企合作和产学研合作提供更多的支持。

通过加强校友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可以促进校企合作和产学研合作的深入发展,为学校和社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二、实现路径1、提高校友文化的传承和弘扬意识学校要加强对校友文化的传承和弘扬意识,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校友活动,让校友们了解母校的变化和发展,加强对母校的情感认同。

学校要积极构建校友教育体系,通过建立专门的校友教育平台和渠道,为校友们提供更多的学习和交流机会,促进校友之间的资源共享和互助合作。

学校要加强对顶岗实习和就业创业的支持,通过开展校友企业招聘会、创业大赛等活动,为毕业生提供更多的实习和就业机会,促进他们的顺利就业。

校园文化的育人成效分析精品资料

校园文化的育人成效分析精品资料
(一)价值引领功能
“在校园文化的功能中,价值引导功能是最核心的功能,它以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要求,以多种形式为载体体现在大学校园的方方面面,进而对师生进行精神、行为塑造,形成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价值的认同,积极贯彻在自己的言行中。”以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为灵魂,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为主题,以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为精髓,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基础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所以,高校校园文化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导向,对师生进行正确的价值引导,使高校师生的治学理念、思维方法、行为习惯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价值引领还体现在通过校园文化的熏陶,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及价值观,帮助学生正确认知世界,认识人生,以积极的心态去迎接一切挑战,顺利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
二、校园文化建设的基本路径
大学校园文化体现着一所高校特有的精神内涵与品质,“没有文化的大学称不上一流的大学”。校园文化的形成需要进行长期的积累和积淀。建设校园文化,既要坚持正确的文化导向,有对自身进步发展的把握,又要坚持以人为本,有对大学责任使命的担当;既要继承优秀的文化传统,又要充分体现时代精神,适应青年学子的身心特点;既要在校容校貌上做文章,更需在内涵上下功夫锤炼;既要重视制度文化建设,也要在校园仪式上有所作为。
(一)坚持指导思想一元化,确保校园文化的导向性
在全球化和信息化背景下,多样化、多层次的文化氛围也深刻影响着校园文化的建设。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面临一定的挑战,表现为少数大学生政治意志淡薄,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信念不够坚定,集体主义观念弱化,对自身肩负的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认识不够。学生社团中更多的是兴趣爱好之类,马克思主义理论社团在数量和影响上处于明显弱势,社会文化中的一些消极现象在大学校园有一定市场。为此,在高校文化建设中需要坚持正确的引导,处理好主旋律和多样性的关系,坚定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把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嵌入大学素质教育之中,融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之中。提高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使他们真正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原理和思想方法,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努力拼搏中健康成长,真正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校典礼文化育人功效探析及其实现摘要:高校典礼不仅是一套仪程,更是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有机结合,是高校育人的重要途径。

尤其是针对90后大学生,传统的典礼活动已明显滞后于学生成长的现实环境。

通过探析典礼文化育人功效和湖南农业大学的工作实践,探索提炼出高校典礼改革工作的理念、方法并提出高校典礼改革的思路:高校典礼应注重传承与创新相结合,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贴近现实与崇尚精神相结合;高校典礼需与大学育人体系无缝对接;高校典礼文化应是校园文化的集中体现。

关键词:典礼文化;校园文化;思想政治教育;学生工作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08-0252-03典礼(ceremony),出自《易·系辞上》:“圣人有以见天下之动,而观其会通,以行其典礼。

”即隆重举行的庆典仪式和礼仪制度,集中而直观地反映了社会的进步发展和主流文化的价值导向[1]。

高校典礼作为大学文化内涵的典型宣教媒介,承载了大学的文化传统和精神气质,不仅是一项活动、一套仪程,更是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有机结合,是高校育人的重要途径,具有促共鸣、受启发、传价值、导言行等重要作用。

然而,针对90后大学生,目前典礼形式、内容已明显滞后于学生成长的现实环境,其单一化、形式化、固定化的内容仪程滞后于时代发展和育人要求。

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通过探析高校典礼育人功效和湖南农业大学的工作实践,探索提炼出高校典礼改革的理念、方法并提出改革高校典礼改革的思路:高校典礼应注重传承与创新相结合,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贴近现实与崇尚精神相结合;高校典礼需与大学育人体系无缝对接;高校典礼文化应是校园文化的集中体现。

一、高校典礼的育人功效探析目前高校典礼活动存在以下一些误区:偏重保持传统缺乏创新意识;典礼实施重视发言者而忽视倾听者;典礼的参与者、仪程架构、表现手段滞后于“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工作理念的客观要求。

90后大学生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日益增强,他们自然地拒绝和排斥单一的显性教育,更偏好贴近实际、充满时代气息和青春色彩的隐性教育形式。

1.高校典礼对于大学生礼教德育价值观的导向功效作为拥有五千年悠久文化传承的世界文明发源地,我们对“礼”的概念有过详细论述:《易·系辞上》记载“圣人有以见天下之动,而观其会通,以行其典礼”;《论语》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不知礼,无以立也”。

《后汉书·延笃传》:“朝则诵羲文之《易》,虞夏之《书》,历公旦之典礼,览仲尼之《春秋》。

”宋·司马光《稷下赋》:“修先王之典礼,践大圣之规模,德被品物,威加海隅。

”《铺元典章·兵部三·马》:“为治之道必先信其赏罚之道,尤宜重其典礼。

”[2]这些论述表明典礼贯穿于教育全过程,费孝通认为:“礼不是一个外在的权力来推行的,而是从教化中养成了个人的敬畏之感,使人服膺;人服礼是主动的。

”“礼”一方面指导和规范着人们的行为、凝聚社会生活的整体性;另一方面又通过历史性的延续和文化性的教化,形成中华民族的传统和习惯。

西方文明的发展也有类似特点,成为沟通意识形态与现实社会的纽带[3]。

典礼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具有立标准、领思想、导行为的重要功效。

在文化人类学的研究中,仪式通常被界定为“由传统习俗发展而来被人们所普遍接受并按某种既定程序所进行的活动与行为。

”仪式中的活动和行为通常只是具有象征意义的文化符号,通过这些象征符号,特定的文化理念和丰富的文化意蕴得以展现[4]。

正如人类学家特纳所言,象征是“仪式”的基本构成单位,一个仪式就是一个意义的象征符号体系。

在仪式的象征符号体系中,又存在着支配性象征符号和工具性象征符号[5]。

奥运冠军邓亚萍说让自己下定决心攻读剑桥大学博士学位的动力来自于她观摩的一次剑桥大学毕业典礼。

在高校典礼中,校徽、校歌、校服、学位服等就是符号。

校园典礼作为一类特殊的“仪式”,其意义就在于促共鸣、受启发、传价值、导言行,能够为学生提供一套行为标准,让其树立我们崇尚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观念,通过典礼的导向作用传播推广。

2.高校典礼是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有机统一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坚持以人为本,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努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

为此,我们必须拓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与时俱进,创新教育手段,通过高校典礼将显性与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实现其独特的育人功效。

潜在学习的思想渊源可以追溯到20世纪二三十年代杜威提出的“同时学习”(colaterallearning)。

他认为,学生的学习除正式学习外,还有情意方面的“同时学习”。

1968年,美国教育社会学家菲利普·w·杰克逊在《班级生活》中提出“隐性课程”的概念,隐性教育即脱胎于此概念。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提倡通过特定的载体与活动,以间接的、潜移默化的方式,使受教育者得到心智的改变、情感的陶冶,从而实现特定的教育目的。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教育目的隐蔽、教育内容广泛、教育方法愉悦、教育过程互动、教育结果持久等特征。

校园文化、教育者的人格魅力、优质的教育环境、高校典礼都是进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1]。

高校典礼活动是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能在情景教育中有效构建“学校—学生”、“教师—学生”、“学生—学生”、“家长—学生”、“校友—学生”的多重互动场景;能在全过程贯穿各类符号象征,如校徽、校歌、校服、学位服等构建符号互动;能将显性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观念转化为身边的榜样,身边的感动,产生共鸣,构建情感互动[6]。

3.高校典礼是校园文化的集中体现张俊伟认为:文化的本质属性就是非强制性的影响力。

对一种文化要从思想、行为、表象三个层面切入,抓住真、善、美三个主题内容,使用选择排序、表现方式、区别特征三个关键来进行认识。

英国文化人类学家泰勒在《原始文化》中指出:“文化或文明是一个复杂的整体,它包括知识、信仰、艺术、伦理道德、法律、风俗和作为一个社会成员的人通过学习而获得的任何其他能力和习惯。

”文化具有整合、协调群体成员行动的功能,也可以为人们的行为提供方向和可供选择的方式,同时还可以“迫使”下一代或后来者认同本群体的行为规范和价值[6]。

校园文化是以学生为主体,以课外文化活动为主要内容,以校园为主要空间,涵盖院校领导、教职工,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其特征主要有互动性、渗透性、传承性;其功能主要为营造氛围、提升素质、崇尚精神[7]。

高校典礼可以说完全具备校园文化的所有特征和功能,是校园文化的集中体现。

二、以湖南农业大学开学、毕业、表彰典礼工作实践为例探讨高校典礼育人价值的实现湖南农业大学2009年开始起步探索三大典礼的改革创新,与校园文化建设工作的启动是同步的。

三大典礼改革的基本思想是:突出当今时代主题、注重母校传统文化、强化典礼三大互动(参与者、内容、媒介)、实现典礼育人价值。

经过五年的摸索与实践,在具体工作中,湖南农业大学在传统校园典礼的基础上,结合90后大学生自身特点,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及内容的改进,以适应校园文化的新时代气息与面貌。

尤其是在开学典礼、表彰典礼和毕业典礼等传统典礼活动中,通过丰富高校典礼符号象征体系,实现传统文化与时代特征的有机结合;通过优化构建高校典礼三大要素互动,促共鸣、受启发、传价值、导言行;通过设计高校典礼前后期活动,形成完整的教育体系链。

1.丰富高校典礼符号象征体系,实现传统文化与时代特征的有机结合我们将国歌、国际歌与校歌在典礼开始和结束时齐声高唱来前后呼应;将国旗、党旗与校徽、校旗、校服上下映衬,如增加集体穿校服、佩戴校徽、交接校旗等仪式;将国家教育大计(横幅标识)与母校校训(校史、校训、校歌精彩视频结合师生自制入学、身边的典型、毕业专题视频)有机结合在会场开始前、典型代表发言时、结束后通过多媒体循环播放。

这样既传承爱国主义传统,增加典礼的仪式性和庄严感,又定格“湘农人”的身份烙印,无不体现以爱国爱校荣校教育为主线,创造性地增添了多个意义深刻的项目,做到时间短、内容新、手段酷、印象深。

可见,这些创新环节有效体现了高校典礼的价值引领和隐性教育功能,深化了高校典礼的育人价值。

2.优化构建高校典礼三大要素互动、促共鸣、受启发、传价值、导言行我们将三大典礼中的参与者、仪程内容、表达媒介三个要素在基本思想指导下进行针对性的优化设计,落实“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实质,以达互动、促共鸣、受启发、传价值、导言行为目标。

如参与者除了领导专家、学生代表、思政工作者、教学名师外增加学生家长代表、成功校友代表、行政管理育人、后勤服务育人典型;仪程内容除了常规讲话、报告、总结、期望等形式外更注重在内容构思中将传统典故与现代酷词的结合,社会的热点与身边的感动的结合,成功的经验与失败的教训相结合;在表达媒介上除了以往惯用的发言、讲话、颁奖外还辅以现代手段如多媒体图片展示、背景视频与背景音乐、灯光控制、微博墙留言共享、学位授予(拨穗)、师生自制互动视频、集体宣誓、齐呼口号等方式营造隐性教育氛围。

让学生们通过各种(讲—唱—呼,肢体,看,情感渲染,微博交流,回忆等)互动使学生在庄严的情境中产生强烈的思想共鸣,从而强化了立志成才的追求和感恩社会的情怀,实现了仪式的精神凝聚力和统一性作用。

可见,善于设计互动性的典礼环节,能够有效强化主流价值观念对于学生的教化和引领,使得我们所倡导的教育思想真正入口、入眼、入耳、入脑、入心。

3.设计高校典礼前后期活动,形成完整的教育体系链(校园文化品牌)我们将大学生入学教育、毕业教育以教育大纲形式,通过烘托与引导(领导、专家)、准备与设计(辅导员、学生骨干)、活动与竞争(校友、学生)等流程后才进入典礼阶段,这样的典礼才不会空洞,才会有互动与共鸣,典礼过后由于在典礼现场学生有限,为达到更大的渗透传承作用让更多学生受益,还需通过声像俱佳的视频集锦、图文并茂的汇编著作、官方网络交流平台等载体,通过民主生活会、学生组织沙龙、校内网络传播等途径将主题教育成果达到最广泛的共享,同时借助以上形式使学生的感受得以反馈,经过总结归纳再进行下一轮创新与改革。

只有这样才能将高校典礼活动这短暂而精彩的100分钟得到提炼与升华,形成完整的主题教育体系链,而典礼就是这条项链上的钻石。

品牌的形成需要具备特定的受体,特定的价值观,特定的文化,而完整的高校典礼具备成为校园文化品牌的一切潜质,关键就在于是否持续可发展,是否与时俱进,是否代表师生的根本利益。

三、高校典礼改革的发展思路高校典礼改革不是几年几十年的事,它是没有尽头的,其发展的思路前面说道:高校典礼应注重传承与创新相结合,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贴近现实与崇尚精神相结合;高校典礼需与大学育人体系无缝对接;高校典礼文化应是校园文化的集中体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