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大爆炸论文-选修课作业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天文学选修课

姓名郭珊珊

学号20140381116

系别地理系

专业14级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

一千多年前,托勒密创立“地心说”,认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哥白尼起来反对他,认为太阳才是宇宙的中心。可后来的人们却发现,把太阳作为宇宙的中心,同样也有很多问题。伽利略的发现,牛顿的研究以及开普勒和多普勒的结论,都使人类认识到,太阳也不是宇宙的中心。这些伟大的科学家用毕生的精力为我们铺垫的通向真理的道路,那让我们跟随他们的足迹揭开宇宙神秘的面纱。

首先我们应该了解我们居住的地球本身的结构,地球的形状到底是怎样的、

日月星辰之间相隔有多远,我们的邻居月球是如何运动的等等这些问题。公元前5世纪,爱琴海的萨摩斯岛上,有一位发明了几何学中勾股定理的数学天才毕达哥拉斯,他创造了自己的宙模型,从最完美的几何体的观点出发,他认为大地是球型的,而且所有天体都是球型的,它们的运动是匀速圆周运动。并认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周围是空气和云,再往外是围绕地球做圆周运动的行星,如月亮、太阳等,再往外是恒星所在之处,最外面是永不熄灭的天火。但他并没说明地球有多大,日月星辰离地球有多远。最早算出地球大小的人是希腊天文学家埃拉托西尼,他通过测量两个地区之间的太阳高度角,并用几何的方法算出了地球的周长约是三万九千多千米(现在实测是四万千米,几乎相差无几了)。

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地球的天然卫星,月球。其实几何数学对月球到地球的距离的测量有很大的帮助。月球离地球有多远呢?出生于萨莫斯岛的阿利斯塔克提出,测量月食(当时希腊人已经猜测到,月食是因为地球走到太阳与月球之间而引起的)时掠过月面的地影与月球的相对大小,利用几何学方法,可以算出以地球直径为单位的地球至月球的距离。但是他没有得出具体的数据,但并不能否认他的工作对后来的科学家有很大的帮助,公元前150年,古希腊一位叫依巴谷的天文学家重复了这项工作,得出地球到月球距离是地球直径的三十倍,约等于三十八万公里,他还同时得出了地球与太阳的距离,相当于地月距离的19倍,当然这个精度与现在相比相差很多,但他的结果显示出太阳比地球要大得多。依巴谷认为,一个很大的天体不可能围绕一个小的天体来运行,这里又为日心说做了伏笔。

了解了地球的形状大小,那地球是怎样运动的呢?宇宙星辰之间是围绕什么在运动呢?宇宙何处是中心呢,是地球呢还是太阳。许多科学家探索过,猜想过,但即使是真理也有对错,在科学上没有对错而只有坚持不懈的探索精神。公元140年,埃及的亚历山大城的希腊裔天文学家托勒密提出的理论认为,所有能观测到的行星都是围绕着地球做顺时针周周运行,并提出了本轮和均轮的概念来解释所观测到的行星的运动规则。然而到16世纪的时候,波兰天文学家尼古拉·哥白尼勇敢地站出来表达了相反的观点。他认为,宇宙没有托勒密所描述的那么复杂,是地球绕太阳,而不是太阳绕地球旋转。这一日心学说改写了托勒密延续千年的宇宙模型,开启了宇宙学革命性的一刻。1609德国天文学家开普勒在年《新天文学》一书中宣布,他用丹麦天文学家第谷留下的精密观测资料,发现行星是沿着椭圆轨道围绕太阳运动,从而打破了天体必须做匀速圆周运动的传统观点,并彻底消除了托勒密体系中的本轮和均轮。1609年底,意大利物理学家伽利略,用一台放大率三十二倍的望远镜开始观测天体,他发现在木星周围有四个暗弱的星体在围绕着它运转(也就是后来我们称的伽利略卫星),这彻底宣告了托勒密地心体系的终结,因为人类第一次发现了有天体围绕不是地球的行星在

运行。既然日心说已被证实,但有一个问题还没解决:究竟是什么原因维持着这些天体的运动?开普勒曾经猜想也许是磁力,这个时候,牛顿终于出场了,这就是我们高中物理都学过的"万有引力":一个大质量的物体,才可以把一个较小的物体吸引到自身上来,所以,苹果才会从树上落下来。也是"万有引力"使得人能够站在移动的地球上。"万有引力"让宇宙中所有的行星保持运动,宇宙也因此而永恒不变。

科学工作不可能到此而至,日心说只是一大进步,我们仍然有很多的疑问不明白,既然可以通过几何的方法测出地月距离,而且拥有了更加先进的天文望远镜,我们能否通过各种天文现象测出地球与太阳之间的距离吗?日心说能否满足我们的科学家呢?1772年,法国天文学家潘格雷在分析了1769年金星凌日时各国天文学家的全部观测资料后,得出太阳与地球的距离为1.5亿公里。这时人们开始在想能否测量恒星到地球的距离呢。其实伽利略早就提出了测量恒星到地球距离的方法:由于地球围绕着太阳运转,如果把地球围绕着太阳运转的轨道两端作为观测点,看看两点上所观测到的恒星的位移,这就是三角测量,就可计算出来。我们现在知道织女星离我们有26 光年,也就是说织女星发现的光要过26年后,才能到达地球,这么远的距离,曾经在我们的思想中几乎没有概念。1845年,爱尔兰中部的第3代罗斯伯爵威廉·帕森斯,建造了一架口径1.8288米,重达10吨的当时世界上最大和倍率最高的望远镜。用这架望远镜,帕森斯伯爵看到了有史以来人类所没有见过的旋涡星系。天文学家们后来了解到,这个旋涡星系的距离为2100万光年,远远超出了银河系10万光年的范围。看来太阳在广阔的银河系面前真的很渺小,我们不免有些失望,但科学就是这样,总给人惊喜也给人失落。1880年前后,哈金斯对太阳光谱中构成谱线的化学元素进行分析,发现太阳和恒星的光谱线中,都有着清晰的氢和氦的特征线。太阳和恒星主要是由氢和氦构成的。太阳只不过是一颗普通的恒星。我们这时应该明白,地球不是宇宙的中心,太阳也同样不是宇宙的中心。

宇宙是怎样产生的呢?我们先不急于讨论这个,你也许听说过相对论这个词语,但是他对部分人来说太难以理解了,试想一下,如果我们的世界不是牛顿所设想的那样建立在经典物理学上,一切物理规律都失效,那真正的宇宙世界会多么的神奇、多么让人不可思议。天才爱因斯坦也承认宇宙来源于一次大爆炸,这个结论如何得出呢,让我们用最专注的目光聚焦于这伟大理论的发展历程。1905年,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发表了一篇关于运动物质中电磁现象的论文,狭义相对论由此诞生;10年之后,他又提出了广义相对论。20世纪以前的物理学建立在牛顿绝对时空观的基础上:时间永恒地均匀流逝,空间是不动的舞台,两者相互独立并且不受物质的影响。爱因斯坦的革命性发现是:时间和空间是不可分割的统一体,时空告诉物质如何运动,而物质告诉时空如何弯曲。在爱因斯坦的理论中,每个物体会对周围的时空产生影响,它们在时空中造成凹陷或扭曲,一个物体经过另一个物体的旁边,路径就会受到扭曲而偏向,这就好像是物质互相吸引一样。我们将广义相对论通俗话来说,时空就像一个表面上由网格标记的橡胶膜,放在橡胶膜上的重物看成是恒星或整个星系,网格代表时间和空间,重物的质量越大,空间和时间凹陷的程度也越深,那些从附近经过的东西,也就越难逃脱坠落在这个大质量物体上的命运。可为什么时间和空间会是弯曲的呢?我们可以通过下面的事例来解释:

古希腊的时候,数学家欧几里德,发展了一套几何学理论,也就是我们初中学过的几何,其中的第五公设,可以推出三角形的三个内角之和为180度,于是我们就把符合欧几里德这套几何学的空间叫做平直空间。

19世纪初,德国数学家高斯、匈牙利数学家鲍耶、俄国数学家罗巴切夫斯基等人提出了非欧几何的概念,他们认识到,除了平直空间以外,没有第5公设的非平直空间在逻辑上是可能的,三角形的内角之和未必是180度,如在球面上画一个三角形,其内角和是大于180度的。所以空间是会发生弯曲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