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理学课件 第十六章 解热镇痛抗炎药
药理学之解热镇痛抗炎药护理课件
06
解热镇痛抗炎药的
发展趋势与展望
新药研发进展
01
02
03
新型非甾体抗炎药
随着对炎症机制的深入了 解,开发出新型非甾体抗 炎药,具有更高的疗效和 更低的副作用。
靶向治疗药物
针对特定炎症因子或炎症 相关靶点,开发出更具针 对性的靶向治疗药物。
复方制剂
为提高治疗效果和方便使 用,开发出多种解热镇痛 抗炎药的复方制剂。
适用症状与用途
适用症状
适用于缓解轻至中度疼痛,如头痛、关节痛、肌肉痛和牙痛等;也可用于退热, 如感冒、流感等引起的发热。
用途
解热镇痛抗炎药在临床广泛应用于疼痛管理、退热和抗炎治疗,是常用的药物 类型之一。
02
常用解热镇痛抗炎
药介绍
阿司匹林
历史悠久的解热镇痛抗炎药
阿司匹林于1899年上市,是最早的解热镇痛抗炎药之一,具有镇痛、抗炎、解 热和抗风湿的作用。它通过抑制前列腺素和缓激肽的合成,发挥药理作用。
分类
根据作用机制和化学结构,解热 镇痛抗炎药可分为非选择性COX 抑制剂和选择性COX-2抑制剂。
药理作用机制
抑制COX酶
解热镇痛抗炎药通过抑制COX酶( 环氧化酶)的活性,减少前列腺素( PGs)的合成,从而发挥解热、镇痛 和抗炎作用。
抑制炎症反 应
通过抑制COX酶,解热镇痛抗炎药可 以抑制炎症反应,减轻红肿、热痛等 症状,缓解关节肿胀和肌肉疼痛等炎 症相关疾病。
评估患者用药史
了解患者是否曾经使用过解热镇痛抗 炎药,以及是否存在过敏反应或不良 反应,避免重复使用或误用药物。
给药方式与剂量
选择合适的给药方式
根据患者的病情和药物特性,选择口服、肌内注射、静脉注射等合适的给药方式,确保 药物能够有效地进入体内。
药理学解热镇痛抗炎药【共20张PPT】
第二节 常用药物
二 、苯胺类
对乙酰氨基酚
❖对乙酰氨基酚 (acetaminophen),又名扑热息痛
❖ 是非那西丁在体内的活性代谢物,仅有解热、 镇痛作用,无抗炎抗风湿作用。
❖ 起效较阿司匹林快,镇痛作用较弱。 ❖ 主要经肝脏代谢,肾脏排泄,给药剂量过大、
间隔时间过短或肝功能减退时,易引起中毒, 引起肝损伤。
药物抑制COX活性,体温调节中枢PG合成减少, 调定点下移,达到解热作用。
第一节 概述 NSAIDs
一、解热作用
❖ 注意: 1.降低发热病人的体温,但不会降到正常体温 以下。 2.作用于散热过程,对产热无影响。 3.对正常人的体温无影响。
解热镇痛抗炎药的解热作用与氯丙嗪的 降温作用有何不同?
?
第一节 概述 NSAIDs
❖ 不能消除炎症病因,不能阻断炎症病理过程和并 发症,属对症治疗。
第二节 常用药物
❖ 解热镇痛药分类:
1. 水杨酸类(salicylates) 2. 苯胺类(aniline) 3. 吡唑酮类(pyrazoketone) 4. 其他有机酸类
第二节 常用药物
一、水杨酸类 ❖ 水杨酸类药物包括:
▪ 阿司匹林 (aspirin) ▪ 对氨基水杨酸钠 (sodium salicylate)等 ❖ 本类药物最常用的是阿司匹林。
图17-1
吡P不前口本P过急GG服唑列良类量性具具吸酮腺反药可中有有收类素一一应物引毒快(是定定p较抑起可且y重的的r完少 制 高 采a要z致 致全o,炎铁用的k,痛 痛e偶症血洗t炎滑o作 作n见局红胃症膜e用 用)腔皮部蛋、介, ,浓质疹白催C且 且度O,、症吐能 能X较P药和、显 显活高GE著 著热肝应。性、提 提、、用,P高 高G粒肾乙减I神 神2细损酰少等经 经胞害半P除末 末G减。胱直梢 梢生少氨接对 对成引等酸缓 缓,起变或激 激能的肽 肽态 硫明炎等等反 乙显症其其应 胺减反他他。 等应轻致致措外炎痛痛施,症物物。还质质的可的的红增敏敏、强感感肿其性性、他,,热炎产产、症生生介痛持持质等续续的的的症致钝钝状炎性性,作疼疼可用痛痛缓。。。解风湿性及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症状。
中枢神经系统的药物—解热镇痛抗炎药(药理学课件)
(5) 肝肾功能不全者应慎用或禁用,尤其是扑热息痛可引起急性肝坏死。 本类药物之间有交叉过敏反应,对肝肾有不同程度的毒性。
(6) 孕妇禁用。阿司匹林、水杨酸盐、消炎痛等易透过胎盘诱发畸胎。
常用复方制剂
抗炎作用区别
解热镇痛抗炎药:
❖ 抑制外周PG合成与释放,具有消炎、抗风湿作用 ❖ 对病原菌所致的炎症无效 ❖ 对症处理
甾体抗炎药(糖皮质激素)
❖ 具有抗炎和抗免疫作用 ❖ 对症处理
抗微生物药
❖ 杀灭和抑制致病微生物 ❖ 对因处理
二、常用NSAIDs的分类
二、常用NSAIDs
阿司匹林 (aspirin,乙酰水杨酸)
➢ 应立即停药、i.v.碳酸氢钠碱化尿液,加 速排泄。
二、常用NSAIDs
阿司匹林 (aspirin,乙酰水杨酸)
【不良反应】 5. 瑞夷反应综合征(Reye’s syndrome)
国外报道,病毒感染伴发热的儿童 或青少年服用Aspirin有发生Reye综合 症危险,表现为肝衰竭合并脑病。虽少 见,但可致死,宜慎用。
控制急性风湿热疗效确切,是临床的首选药之 一,并可用于该病的鉴别诊断。
二、常用NSAIDs
阿司匹林 (aspirin,乙酰水杨酸)
【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
3、抗血栓
➢ 小 剂 量 ( 50-100mg/ 日 ) , 抑 制 血 小 板 中 的 环 氧 酶 , 使 血 栓 素 A2 (TXA2)的合成减少,抑制血小板聚集,阻止血栓形成。治疗心肌梗 死等疾病。 ➢ 大剂量可能抑制血管壁中前列环素生成, 易促进血小板聚集和血栓形成。
二、常用NSAIDs
药理学解热镇痛抗炎药PPT
第42页/共50页
第43页/共50页
测试
1、阿司匹林的不良反应不包括
A.胃肠道反应 B. 过敏反应
C.凝血障碍
D.粒细胞减少
2、解热镇痛药镇痛的特点,正确的是 A.对各种疼痛均有效 B.抑制PG的合成,可用于锐痛 C.镇痛部位在中枢 D.减轻PG的致痛作用和痛觉增敏作用
一、解热作用 可降低发热者的体温,
使病人的体温恢复正常。而对正 常人的体温则没有影响。
第3页/共50页
解热镇痛第药4页的/共解50热页 机制
解热镇痛抗炎药与氯丙嗪对体温 的影响
药物 作用 对体温 对正常 配合物 临床
机制 中枢的 体温 理降温 应用 作用
解热镇 抑制前 使体温 无影响 无需
痛抗炎 列腺素 调控点
1 、儿童,青年伴病毒性(流感、水痘、麻疹)
感染和发热
2 、少见,但后果严重。
表现严重肝功能不良合并脑病(短暂发热、 惊厥、频繁呕吐、颅内压增高、昏迷及严重 肝功能异常)。
10岁以下患病毒感染的儿童禁用。
第27页/共50页
药物相互作用
1、血浆蛋白结合的置换—增加香豆素类 抗凝药、磺酰脲类降糖药、苯巴比妥、 苯妥英钠、糖皮质激素的作用
第44页/共50页
3、小剂量阿司匹林用于
A.发热
B.关节痛
C.防止血栓形成 D.胃肠绞痛
4、具有解热镇痛及抗炎作用的药物是
A.哌替啶
B.吗啡
C.乙酰水杨酸 D.对乙酰氨基酚
5、下列何药不适用于抗风湿治疗
A.阿司匹林
药理学解热镇痛抗炎药课件
NSAIDs药理作用机制
通过抑制环加氧酶(cyclooxygenase, COX) 而抑制前列腺素 (prostagladins, PGs)的合成,
从而缓解或消除PGs(特别是PGE2) 的致痛、致热和致炎作用。
Cox-1(结构型)和Cox-2(诱导型)
NSAIDs的药理作用
需立即停药,并施行各种对症治疗, 输氧、给维生素K、静滴碳酸氢钠的 葡萄糖生理盐水溶液以纠正酸血症和 碱化尿液促进水杨酸排泄。
5. 瑞夷综合征:严重肝损害和脑病。 罕见(患病毒感染性发热的儿童和青 少年)
第二节 苯胺类
• 非那西丁(Phenacetin),仅用 于复方。
• 对乙酰氨基酚(Acetaminophen, Tylenol),是非那西丁的体内活 性代谢产物又名扑热息痛,是本 类药的常用药物。
体内过程: • 阿司匹林口服后小部分在胃吸收,
大部分在小肠吸收,0.5-2小时达 峰浓度 • 阿司匹林血浆浓度甚低,吸收后 水解为水杨酸 • 水杨酸血浆蛋白结合率80-90%
水杨酸盐主要经过肝药酶代谢 • 小剂量水杨酸(1g 以下)按一级
动力学进行,半衰期2-3小时, • 大于1g以上按零级动力学进行,
质,它们不仅能使血管扩张,通透性增 加,引起局部充血,水肿和疼痛,还能 增强缓激肽等的致炎作用。
NSAIDs通过抑制PGs合成而产生抗炎 作用.
药物分类
1. 水杨酸类-阿司匹林 2. 苯胺类-对乙酰氨基酚 3. 吡唑酮类-保泰松 4. 其他-吲哚美辛 5. 选择性COX-2抑制剂-塞来昔布
第一节 水杨酸类
2. 镇痛作用:
中等程度镇痛,对慢性钝痛镇痛 效果好(如头痛、牙痛、神经痛、 肌肉或感与成瘾性,临床广 泛应用。
药理学课件解热镇痛抗炎药
皮疹、荨麻疹、瘙 痒、呼吸困难等。
肾损害
血尿、蛋白尿、肾 功能异常等。
胃肠道反应
恶心、呕吐、腹痛、 腹泻等。
肝损害
黄疸、肝功能异常 等。
血液系统反应
粒细胞减少、血小 板减少等。
安全性评价方法和标准
01
02
03
04
临床试验
通过随机、双盲、对照等方法 ,评估药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
药物警戒
监测药物的不良反应和安全性 问题,及时发现和处理潜在风
临床应用价值
解热作用
通过抑制中枢PG合成而发挥解热作用,这类药物只能使发热者的体温下降,而对正常体 温没有影响。
镇痛作用
解热镇痛药仅有中等程度的镇痛作用,镇痛作用部位主要在外周。对各种创伤引起的剧烈 疼痛和内脏平滑肌绞痛无效。对慢性疼痛如头痛、关节肌肉疼痛、牙痛等效果较好。
抗炎作用
大多数的解热镇痛药都有抗炎作用,对控制风湿性和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症状疗效肯定。
02
药物作用机制与靶点
解热镇痛作用机制
抑制前列腺素合成
通过抑制环氧化酶(COX)活性, 减少前列腺素(PG)的合成,从 而发挥解热镇痛作用。
影响中枢神经系统
某些解热镇痛药可通过作用于中 枢神经系统,抑制下丘脑体温调 节中枢,使周围血管扩张、出汗 增多,达到解热作用。
抗炎作用机制
抑制炎症反应
通过抑制炎症反应中的多种炎症介质 和细胞因子的释放,减轻炎症反应和 组织损伤。
分类
根据化学结构的不同,解热镇痛抗炎药可分为水杨酸类、苯胺类、吡唑酮类及其他有机酸类等。
发展历程及现状
发展历程
自19世纪末发现水杨酸类药物具有解热镇痛作用以来,解热 镇痛抗炎药经历了多次发展阶段,从最初的天然药物提取到 后来的合成药物,再到现在的选择性COX-2抑制剂等。
制药第十六章解热镇痛抗炎
在某些情况下,可将不同种类 的解热镇痛抗炎药联合使用, 以增强疗效或减少不良反应。 但联合用药需在医生指导下进 行,避免药物相互作用或加重 不良反应。
个体化治疗策略
根据患者情况调整剂量
选择合适的药物剂型
考虑患者的特殊需求
不同患者的疼痛、发热和炎症程度不 同,因此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调 整药物剂量,以达到最佳治疗效果。
治疗方案设计
一般治疗
对症治疗
联合用药
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选择合 适的解热镇痛抗炎药进行治疗 。对于轻度疼痛、发热和炎症 ,可选用非处方药进行治疗; 对于中度至重度症状,建议在 医生指导下使用处方药。
针对不同症状,采取相应的治 疗措施。如对于头痛患者,可 选用具有镇痛作用的药物;对 于发热患者,可选用具有解热 作用的药物。
药理作用
阿司匹林属于非甾体抗炎药,具有抗炎、镇痛、解热作用。它通过抑制环氧化酶,减少前列腺素的合成,从 而产生抗炎、镇痛、解热作用。
临床应用
阿司匹林广泛用于缓解轻度或中度疼痛,如头痛、牙痛、月经痛、肌肉痛及关节痛等,也可用于感冒和流感 等引起的发热。此外,阿司匹林还可用于防治缺血性心脏病、心绞痛、心肺梗塞、脑血栓形成等。
03 药物作用机制与药理作用
解热作用机制
抑制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
通过抑制该中枢,使周围血管扩张,血 流量增加,出汗增多,散热增加,从而 起到解热作用。
VS
阻断致热原的作用
某些解热镇痛药可阻断致热原对体温调节 中枢的作用,使体温调定点恢复正常。
镇痛作用机制
要点一
抑制外周炎症组织局部前列腺素 的合成
注意事项
长期使用解热镇痛抗炎药可能会导致肝肾功能损害、胃肠道出血等不良反应;患者应遵医嘱,按时按 量服药,避免过量使用。
药理学课件第十六章解热镇痛抗炎药
常用解热镇痛药作用强度比较
【特点】
(二)镇痛作用
痛的产生:
疼痛
组织损伤炎症刺激
致炎致痛物质释放增多
提高痛觉对致炎致痛物质的敏感性
刺激感觉神经末梢
除苯胺类外,都可以控制风湿,类风湿病的症状,不能根治,也不能控制并发症。
[机理] 抑制环加氧酶(COX)→PG合成减少,产生抗炎、抗风湿作用。 PG是参与炎症反应的体内活性物质,对致炎致痛物质有增敏作用。
胃肠道反应:最常见。表现为上腹不适、胃出血(无痛性出血)及加重胃溃疡。胃溃疡患者禁用。
原因:①口服可直接刺激胃粘膜;②血浓度高则兴奋 CTZ;③抑制胃粘膜PG 合成,增加胃酸分泌,削弱了屏障作用。
【不良反应】
凝血障碍:出血时间延长,用VitK防治。与抑制血小板聚集和抑制凝血酶原形成有关。
01
02
Hale Waihona Puke 图16-1 解热镇痛药的解热机制
[发热] 当外热原(微生物、内毒素等)进入机体后→刺激中性粒细胞产生和释放内热原(白介素1)→作用于下丘脑前部→ PG合成与释放↑ →刺激体温调节中枢→调定点上移→体温↑。
机理:抑制中枢环加氧酶(COX),使PG合成减少从而发挥解热作用。其解热作用的强弱与抑制COX活性呈正相关。
抗炎、抗风湿作用也较强,且随剂量增加而增强。用于风湿性及类风湿性关节炎。应根据患者用药后的反应及监测患者血药浓度确定给药剂量及给药间隔时间。血药浓度比一般解热镇痛用量大1~2 倍。
主要用于防止冠脉血栓和脑血栓的形成、急性心肌梗死等。
抑制环加氧酶,使血栓素A2(TXA2)形成减少,从而抗血小板聚集及抗血栓形成。
措施:饭后服药,同服抗酸药或服用肠溶片可减轻。
过敏反应:偶见荨蔴疹、血管神经性水肿、过敏性休克。 某些可诱发哮喘--阿斯匹林哮喘。
《药理学》第16章-解热镇痛抗炎药
PHARMACOLOGY药理学第十六章解热镇痛抗炎药学习目标●掌握:解热镇痛抗炎药的作用及作用机制;阿司匹林的作用特点、临床应用、不良反应及注意事项。
●熟悉:对乙酰氨基酚、吲哚美辛的作用特点及临床应用。
●了解:其他解热镇痛抗炎药的作用特点及临床应用。
2常用解热镇痛抗炎药一、定义解热镇痛抗炎药(antipyretic-analgesic and anti-inflammatory drugs)是一类具有解热、镇痛,且大多数还具有抗炎、抗风湿作用的药物。
因其化学结构及抗炎机制与甾体类抗炎药糖皮质激素不同,故又称为非甾体类抗炎药(non-steroidal anti-inflammatory drugs,NSAIDs)。
二、作用及作用机制(一)解热作用人体正常体温的维持是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通过对产热和散热两个过程精细调节的结果。
当各种外热原(如病原微生物及其毒素、组织损伤、抗原—抗体复合物等)刺激中性粒细胞产生并释放内热原,内热原作用于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刺激该处PG合成酶,增加PG(主要为PGE2)合成和释放,使体温调定点上调至37℃以上,这时机体产热增加、散热减少,从而引起发热。
NSAIDs通过抑制体温调节中枢PG合成酶活性,减少PG的合成,阻断内热原对体温调节中枢的作用,使体温调定点恢复到正常水平,通过散热增加而降低发热者体温。
二、作用及作用机制(二)镇痛作用当组织受损或有炎症时,局部产生和释放某些致痛化学物质,如缓激肽、PG、组胺等,作用于神经末梢,可以致痛。
NSAIDs通过抑制外周组织及炎症局部PG的合成,对此类由致痛化学物质所致的慢性钝痛(如牙痛、头痛、神经痛、肌肉痛、关节痛及月经痛等)有良好的镇痛效果,但对严重创伤性剧痛及内脏平滑肌绞痛无效。
目前认为本类药的镇痛作用部位主要在外周。
无呼吸抑制作用,长期应用一般不产生耐受性和依赖性,临床应用较广。
二、作用及作用机制(三)抗炎抗风湿作用炎症是机体对外界伤害性刺激产生保护性病理反应的一种复杂过程。
解热镇痛抗炎药
27
解热镇痛抗炎药仅有中等程度镇痛作用, 对各种严重创伤性剧痛及内脏平滑肌绞 痛效果一般; 对临床常见的慢性钝痛如头痛、牙痛、 神经痛、肌肉或关节痛、痛经等则有良 好镇痛效果; 不产生欣快感与成瘾性,故临床广泛应 用。
28
镇痛机制
一般认为,本类药物镇痛作用部位主要在 外周,另外可能还有中枢机制参与。
PGs合成增加
组胺、缓激肽、5-HT等释放 扩张血管、毛细血管通透 性增加,致痛
扩张血管、毛细血管通 透性增加,痛觉增敏
炎症 (红斑、水肿、疼痛等 )
35
四、不良反应:
NSAIDs引发的药物不良反应占所 有药物不良反应的1/3 。
36
消化道不良反应:所有NSAIDs在治疗 时均有可能发生程度不同的胃肠道反 应。 肾不良反应:如低钠血症、高钾血症、 水肿、氮质血症等。 心血管不良反应:个别敏感患者出现 轻度升高血压等。 另外,还有凝血障碍、过敏反应等, 在后面将会讲到。
46
两药厂生产的阿司匹林肠溶片的生物利用度 不一,在用药量为每日1.8g时,病人的血药浓度 有差别: 南京第二制药厂的阿司匹林为200-230μg/ml, 上海信谊制药厂的阿司匹林为125-165μg/ml。
47
排泄:
从肾脏排泄,尿液pH值对水杨酸盐排泄影 响很大,水杨酸为弱酸性,尿液碱化时药物解 离多,肾小管重吸收少。 如药物过量中毒时,可用NaHCO3碱化尿液, 使排泄加速,降低血药浓度。
12
13
14
多数NSAIDs与AA竞争环氧酶的活性 部位,阿司匹林使环氧酶发生不可 逆变化而抑制酶活性。
15
NSAIDs对环氧酶(COX)的作用机制
《药理学》课件—解热镇痛抗炎药
组织损伤、炎症或过敏
化学物质的生成和释放
组织胺、缓激肽
PG (—) 解热镇痛药
(PGE1、PGE2、PGF2α)
致痛 痛觉增敏
致痛
感觉神经末梢
致痛
镇痛作用特点
• 适用于中等程度的疼痛如牙痛、头 痛、肌肉痛等慢性钝痛
• 无效:创伤引起的剧痛,内脏平滑 肌绞痛
• 无欣快现象,无呼吸抑制作用 • 长期使用一般不产生耐受性和依赖
NSAIDs的分类
依椐NSAIDs 对COX同工酶抑制作用的强度和选择性 不同,分类如下: (1) 特异性COX1抑制剂:如小剂量阿斯匹林<0.5g/d (2) 非特异性COX抑制剂:指对COX1和COX2具有不 同抑制作用的制剂,如大多数常用的NSAIDs。 (3) 选择性COX2抑制剂:主要抑制COX2的制剂,如 美洛昔康、尼美舒利、萘丁美酮、依托度酸 等。 (4) 特异性COX2抑制剂:只对COX2起抑制作用的制 剂。如塞来昔布,Rofecoxib 等。用,对控制风
湿性和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症状有肯定的 疗效。
解热镇痛药 非特异性致炎物质和抗原
(—)
PG合成增加
协同作用
组织胺、缓激肽、5-HT等 释放
扩张血管、毛细血管通 透性增加、痛觉增敏
扩张血管、毛细血管通 透性增加、致痛
炎症 (红斑、水肿、疼痛 )
解热镇痛抗炎药临床药理学特点
作用和应用 1. 解热、镇痛、抗炎、抗风湿 2. 抑制血小板聚集 3. 其它作用:老年性痴呆;先兆子痫
血小板膜磷脂
磷脂酶A2
花生四烯酸
环氧化酶
环内过氧化物 (PGG2、PGH2)
(—)
阿司匹林
TXA2
血小板释放AD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