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阅读《世说新语》二则第二套复习试题(含答案) (19)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阅读《世说新语》二则 第一套 复习试题(含答案) (18)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阅读《世说新语》二则复习试题(含答案)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乙)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
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
元方入门不顾.。
198.解释加点的词语。
(1)吾日三省.吾身:(2)传.不习乎:(3)元方入门不顾.:(4)相委.而去:199.下列各句中,与“学而时习之.”中“之”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B.四海之.内C.知之者不如好之.者200.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为人谋而不忠乎?(2)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201.读了(乙)文,说一说你认为在与朋友的交往过程中应该注意哪些问题?【答案】198.(1)省:自我检查、反省。
(2)传:传授,指老师传授的知识。
(3)顾:回头看。
(4)委:舍弃。
199.C200.(1)替别人谋划事情是否尽心竭力了呢?(2)你正午不到,就是不讲信用;你对人家的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没有礼貌。
201.第一要守信用,不能失信于朋友;第二要注重礼节,不要失礼。
(言之有理即可)【解析】198.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
解答此类题目时,应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
然后根据句子的意思推断词语的意思。
(1)句意: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
省:自我检查、反省。
(2)句意: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了呢?传:传授,指老师传授的知识。
(3)句意:(元方)连头也不回地走进了自家的大门。
顾:回头看。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阅读《世说新语》二则第二套复习试题(含答案) (5)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阅读《世说新语》二则第二套复习试题(含答案)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下列小题。
咏雪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撤盐空中差可拟。
”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公大笑乐。
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陈太丘与友期行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
过中不至,太丘含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
元方入门不顾。
37.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1)俄而雪骤.骤(2)差可拟.拟(3)去后乃.至乃(4)尊君在不.不(5)元方入门不顾.顾38.下列句子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A.左将军王凝/之妻也B.元方时/年七岁C.白雪/纷纷何所似D.君与家君/期日中3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2)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40.《陈太丘与友期行》出自《世说新语》中的《方正》篇。
方正,指人行为、品性正直,合乎道义。
有人认为元方的“入门不顾”行为太过失礼,不能体现其“方正”。
你怎么看待这一观点?请说明理由。
【答案】37.(1)急 (2)相比 (3)才 (4)同“否” (5)回头看38.D39.(1) 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白雪像什么呢?”(2)和别人约好一起走,抛下别人就离开了。
40.(语句通制、理由充分、言之成理即得全分)示例:友人失信于人,且对子驾父,失礼在先,对这种人加果宽容就失去了原则,必须让他接受教训。
元方“入门不顾”正是品性正直、合乎道义的表现。
【解析】37.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的理解能力。
要求学生在识记文言词语基本意思的基础上,根据上下文去判断。
尤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特殊现象。
需注意:骤:急(速),紧。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第8课《世说新语二则》测试题(含答案)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第8课《世说新语二则》测试题(含答案)一、单选题(本大题共8小题,共16.0分)1.下面句子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A.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B. 白雪纷纷/何所似C. 陈太丘/与友/期行D. 君/与家君期/日中2.下列下划线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 太傅(fù)俄而(é)雪骤(zhòu)B. 柳絮(xù)王凝之(níng)谢道韫(rùn)C. 无奕(yì)差可拟(chāi)撒盐(sǎ)D. 欣然(xīng)尊君在不(fǒu)陈寔(shí)3.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A. 左将军王凝/之妻也B. 与儿女讲/论文义C. 即公大兄无/奕女D. 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4.下列句中加横线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 与儿女讲论文义(儿子和女儿)B. 撒盐空中差可拟(相比)C. 太丘舍去,去后乃至(才)D. 与人期行,相委而去(丢下,丢弃)5.下列词语中加横线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A. 陈寔(shí) 太傅(fù) 何所似(sì)B. 柳絮(xù) 无奕(yì) 谢道韫(yùn)C. 雪骤(zhòu) 俄而(é) 差可拟(nǐ)D. 期行(xíng) 王凝之(níng) 尊君在不(bù)陈太丘与友期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
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
元方入门不顾。
6.下列加下划线的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 陈太丘与友期行与儿女讲论文义B. 过中不至尊君在不C. 相委而去人不知而不愠D. 下车引之知之者不如好之者7.下列句中加下划线的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太丘舍去(离开)B. 去后乃至(才)C. 友人惭(感到惭愧)D. 元方入门不顾(照顾)8.下面是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期日中,过中不至”说明客人“无信”的表现,然而客人得知太丘已去,不但反省自己,反而发怒,说明客人“无礼”的表现.B. 客人以“下车引之”表示认错,说明客人有知错能改的精神.C. “君”表示有礼貌地称呼对方,相当于“您”;“尊君”表示谦词,对人称自己的父亲;“家君”表示对别人父亲的一种尊称.D. 本文通过对话描写,着重刻画了主人公元方落落大方,明白事理的性格特点.二、默写(本大题共1小题,共10.0分)9.按要求默写填空。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阅读《世说新语》二则第二套复习试题(含答案) (7)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阅读《世说新语》二则第二套复习试题(含答案)60.写出下列句子的翻译。
①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_____②过中不至,太丘舍去。
_____【答案】时间就像这奔流的河水一样,不论白天黑夜不停地流逝; 过了中午,朋友还没有来,陈太丘便独自先走了。
【解析】【详解】文言文的翻译一般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具体到某一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
斯:这;昼:白天;至:到;舍:舍弃,抛弃;去:离开。
【点睛】翻译语句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
具体的方法是:首先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然后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做到词达句顺。
61.解释下列加点的文言词语。
①俄而雪骤._____②陈太丘与人期.行_____③人不知而不愠._____④匹夫不可夺.志也_____【答案】急约定恼怒改变【解析】【详解】文言词语的考查以实词居多,考查的词语,一般为通假字、多义词、古今异义词、词性活用词等,应以课文下面的注解为主。
学习中要注意理解,避免死记硬背,并做到重点突破,对于易错、易混词要加以积累。
①不久雪下得急了。
骤:急。
②陈太丘和别人约定好一起上路。
期:约定。
③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因此生气。
愠:生气、恼怒。
④一个普通人的志向不能被改变。
夺:改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
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
元方入门,不顾。
(乙)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第8课《世说新语二则》-2024-2025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练习(含解析)
2024-2025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同步分层练习第8课《世说新语二则》基础练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陈寔(shí) 太傅(fù) 何所似(sì)B.柳絮(xù) 无奕(yì) 谢道韫(yùn)C.雪骤(zhòu) 俄而(é) 差可拟(nǐ)D.期行(xíng) 王凝之(níng) 尊君在不(bù)2.下列加点词意思不相同的一组是( )A.俄而雪骤暴风骤雨B.太丘舍去舍生取义C.下车引之抛砖引玉D.陈太丘与友期行与儿女讲论文义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俄而雪骤骤:急B.撒盐空中差可拟差:差错C.未若柳絮因风起因:趁、乘D.即公大兄无奕女即:是4.翻译“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正确的一项是( )A.(友人)在过来的途中,陈太丘就离开了屋子,离开后朋友才到。
B.过了正午(朋友)还没到,陈太丘还是舍不得离开,(担心)离开后朋友来到。
C.过了正午(朋友)还没到,陈太丘就丢下朋友离开了,他离开后朋友才到。
D.(朋友)犯了错无法按时到来,陈太丘就丢下朋友离开了,他离开后朋友才到。
5.下列对本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咏雪》中“寒雪”“内集”“欣然”“大笑”等词语营造了一种洋溢着浓郁的书香气,其乐融融的家庭气氛。
B.《咏雪》中从上下文看“儿女”的含义与今天不同,这里的“儿女”犹言子侄辈,指家中年青的一代人。
C.《咏雪》中的“柳絮”,在写法上,将动态化为静态,把寒冷的雪天,化为秋天的萧瑟,是常景中D.《咏雪》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雪”比作“柳絮”,比作“撒盐空中”。
6.下列对《陈太丘与友期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期行”是指陈太丘与他的朋友约好一起出行,交代了故事的起因。
B.“怒”与“惭”写客人被陈元方反驳前后的神态,不仅使文章语言生动形象,同时也表明客人是一个知错能改的人。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阅读《世说新语》二则 第一套 复习试题(含答案) (8)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阅读《世说新语》二则复习试题(含答案)二、对比阅读《世说新语》两则咏雪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
”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公大笑乐。
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陈太丘与友期行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
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
元方入门,不顾。
94.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字。
(1)未如柳絮因.风起(________)(2)尊君在不.(________)(3)元方入门不顾.(________)95.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2)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96.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咏雪》中“寒雪日、内集、欣然、大笑乐”等词,营造一种融洽、欢快、轻松、和谐的家庭氛围。
B.《咏雪》只是客观地写出谢家子弟咏雪的事,对“兄子”与“兄女”的两个比喻并未加任何评论,但作者的褒贬却已在其中,一望而知。
C.“期日中,过中不至”这一句点明了不守信用的是客人而不是陈太丘。
D.陈元方小时候傲慢无礼,竟敢教训长辈,目中无人。
【答案】94.(1)凭借,趁,乘(2)通“否”,否定词(3)回头看95.(1)不一会儿,雪下得大了,太傅十分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白雪像什么?”(2)真不是君子啊!和别人相约出行,却丢下别人自己走了。
96.D【解析】【分析】94.考查对文言词语的含义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要根据平时的文言词汇积累,结合具体的语境进行解释。
还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特殊用法的字词。
(1)句意:不如比作柳絮趁着风满天飞舞。
2017-2018学年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第8课《世说新语两则》原文、译文+同步练习题及答案
<<世说新语>>两则原文《咏雪》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
”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公大笑乐。
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陈太丘与友期》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译文《咏雪》译文一个寒冷的雪天,谢太傅把家人聚会在一起,跟子侄辈的人讲解诗文。
不久,雪下得大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他哥哥的长子胡儿说:“跟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
”他哥哥的女儿道说:“不如比作风把柳絮吹得满天飞舞。
”太傅高兴得笑了起来。
她就是谢太傅的长兄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本文通过写咏雪,表现了谢道韫的聪明智慧,才华出众.《陈太丘与友期》译文陈太丘跟一个朋友约定一同出门,约好正午时碰头。
正午已过,不见那朋友来,太丘不再等候就走了。
太丘走后,那人才来。
太丘的长子陈元方那年七岁,当时正在门外玩。
那人便问元方:“你爸爸在家吗?”元方答道:“等你好久都不来,他已经走了。
”那人便发起脾气来,骂道:“真不是东西!跟别人约好一块儿走,却把别人丢下,自个儿走了。
” 元方说:“您跟我爸爸约好正午一同出发,您正午到,就是不讲信用;对人家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失礼。
”那人感到惭愧,便从车里下来,想跟元方握手,元方连头也不回地走进了自家的大字词解释作者简介刘义庆(403—444),彭城(今江苏徐州市)人,南朝宋文学家。
宋武帝刘裕侄,长沙景王刘道怜次子,继于叔父临川王刘道规,袭封临川王,征为侍中。
文帝时,转散骑常侍、秘书监,徙度支尚书,迁丹阳尹,加辅国将军。
后任尚书左仆射,加中书令,出为荆州刺史,再转任南兖州刺史,加开府仪同三司。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阅读《世说新语》二则 第一套 复习试题(含答案) (3)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阅读《世说新语》二则复习试题(含答案)选自《世说新语》作者:刘义庆年代:南朝宋参考译文: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在中午,过了中午朋友还没有到,陈太丘不再等候他而离开了,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
元方当时七岁,在门外玩耍。
陈太丘的朋友问元方:“你的父亲在吗?”元方回答道:“我父亲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已经离开了。
”友人便生气地说道:“真不是人啊!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别人先离开了。
”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正午您没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孩子骂父亲,就是没有礼貌。
”朋友感到惭愧,下了车想去拉元方的手,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
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
元方入门不顾。
40.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门外戏.(2)元方入门不顾.(3)下车引.之(4)日中不至,则是无信.41.翻译下面的句子。
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42.友人“下车引之”的用意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回答。
43.这篇课文告诉我们什么道理?请在括号中写出正确答案()A.批评别人的错误,就可以理直气壮。
B.元方是一个明白事理,落落大方的儿童。
C.做人要守信用,讲礼仪。
D.对于别人的过错要勇敢地指出来。
44.故事中友人听了元方的话后感到非常惭愧,可是元方仍然“入门不顾”,假如是你,你会怎么做?【答案】40.(1)玩耍(2)回头看(3)拉,牵拉(4)讲信用41.跟别人约定了一起走,却丢下别人走了。
42.友人惭愧,想要去讨好元方。
43.C44.开放性试题,意思对即可。
【解析】【分析】40.本题主要考查点是文言词语的理解。
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平时要注意积累并识记一些常见的文言词语。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阅读《世说新语》二则第二套复习试题(含答案) (10)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阅读《世说新语》二则第二套复习试题(含答案)阅读《陈太丘与友期行》,完成下面小题。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
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
元方入门不顾。
101.解释下列加点字在文中的意思。
①与友期.行②尊君在不.③下车引.之④入门不顾.102.翻译句子。
①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②君与家君期日中。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
③未若柳絮因风起。
《咏雪》103.元方是个怎样的孩子?你如何评价元方的“入门不顾”?【答案】101.①约定②同“否” ③拉,牵拉。
④回头看102.(1)过了中午,朋友还没有到,陈太丘丢下(他)而离开。
陈太丘离开后,他的朋友才到。
(2)您和我的父亲约定是中午。
中午了你不到,就是没有信用。
(3)不如比作柳絮乘风飘扬(而起)。
103.聪明、机智的孩子。
(明理,有礼,有信)示例一:元方这样做颇为失礼。
元方批评友人无礼,自己更应该做到有礼——友人已经认错,又是父亲的朋友,是长辈,即使有错,也应以礼待之。
示例二:元方这样做不失礼。
友人失信又失礼,行事不端,态度恶劣;元方必须用“入门不顾”的态度维护自己和父亲的尊严,这是坚持原则的一种体现,同时也是给“友人”的一个难忘的教训。
【解析】101.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理解。
①期,重点实词,这里使用本义,理解为“约定”;②不,通假字,同“否”;③引,重点实词,理解为“牵、拉、牵拉”;④顾,重点实词,理解为“回头看”。
102.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的翻译。
解答此类题首先要紧抓关键词,文言文句子翻译给分点往往是翻译句中的关键字词,关键字词如果没有准确翻译出来,就会失分;其次要注意文言特殊句式。
①注意:至,到的意思。
舍,丢下、舍弃的意思。
去,离开的意思。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阅读《世说新语》二则第二套复习试题(含答案) (2)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阅读《世说新语》二则第二套复习试题(含答案)阅读课内文言文《咏雪》《陈太丘与友期》,完成下面小题咏雪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
”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公大笑乐。
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陈太丘与友期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
元方入门不顾。
9.下列各项中加点字古今词义一致的一项是()A.未若柳絮因.风起B.则是无信.C.相委而去.D.元方入门不顾.10.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A.对/子骂父B.即公/大兄/无奕女C.与儿女/讲/论文义D.元方/入门/不顾11.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期日中,过中不至”这一句话点明了不守信用的人是陈太丘。
B.“与儿女讲论文义”一句中“儿女”指的是谢太傅的儿子和女儿。
C.“未若柳絮因风起”这句话的意思是:还不如比做风把柳絮吹得满天飞舞。
D.“尊君”、“家君”,都是敬词,前者是对别人父亲的一种尊称;后者是对人称自己的父亲。
【答案】9.B10.D11.C【解析】9.本题考查文言词古今义的理解。
在平时的学习中,必须熟记重点的课下注释,然后对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现象进行归纳整理。
A.“因”在句中是“凭借”的意思,今义是“因为”。
B.“信”在句中是“诚信”的意思,现在也指诚信。
C.“去”在句中是“离开”的意思,现在指“到、往”。
D.“顾”在句中是“回头看”的意思,现在指照顾。
故古今意思相同的一项为:B。
10.A.句意为:对着孩子骂父亲。
应划分为:对子/骂父;B.句意为:她就是谢安大哥谢无奕的女儿谢道韫。
应划分为:即/公大兄/无奕女;C.句意为:和他子侄辈的人讲解诗文。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8课《世说新语》二则课时作业02 试题试卷含答案解析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世说新语》二则课时作业一、选择题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A.陈寔.(shí)太傅.(fù)何所似.(sì)B.柳絮.(xù)无奕.(yì)谢道韫.(yùn)C.雪骤.(zhòu)俄.而(é)差可拟.(nǐ)D.期行.(xíng)王凝.之(níng)尊君在不.(bù)2.从传统文化的角度来看,下列各项中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尊君在不”中的“尊君”是对别人父亲的尊称。
B.“待君久不至”中的“君”相当于“您”,表示有礼貌地称呼对方。
C.“君与家君期日中”中的“家君”是对人谦称自己的父亲。
D.“小弟”是称呼比自己小的男性朋友,“小儿”是称呼自己的儿子。
3.下列句中的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俄而..雪骤(不久,一会儿)B.与人期.行(约定)C.相委而去.(离开)D.未若柳絮因.风起(因为)4.学校文学社开展“文学与文化”专题活动,邀请市文化馆张老师做专题讲座。
下面是邀请函草稿的正文部分。
画线词语表达都不得体的一项是()张老师您好。
我校文学社拟邀请您于6月20日9点在学校报告厅为我们做“文学与文化”的专题报告。
您学富五车,①久闻大名,如果能来我校对我们②不吝赐教,将是我们的莫大③荣幸。
本应④光临寒舍向您表达我们的愿望,无奈学习时间太紧,不能成行,敬希⑤见谅。
届时我们一定洗耳恭听,⑥不耻下问。
A.①③⑤B.①④⑥C.②③⑥D.②④⑤5.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舍弃)B.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从通道)C.险躁则不能治.性。
(治理)D.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讲述)二、情景默写6.理解性默写。
(1)《咏雪》中哪句可以看出这是一个书香之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第8课世说新语二则精编练习含答案
8 《世说新语》二则01 积累运用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柳絮.(xù) 差可拟.(nǐ) 尊君在不.(fǒu)雪骤.(zhòu) 太傅.(fù) 韫.(yùn) 无奕.女(yì)2.给下面的句子划分朗读节奏。
(1)谢太傅/寒雪日/内集(2)君与家君/期日中(3)左将军王凝之/妻也(4)待君久/不至3.解释下面加点的词。
(1)俄而..雪骤(不久,一会儿)(2)未若..柳絮因风起(不如,不及)(3)陈太丘与友期.行(约定)(4)去后乃.至(才)(5)元方时.年七岁(当时)(6)元方入门不顾.(回头看)4.仿照示例,根据下面句中加点词的意思,各写一个含有此加点词的成语。
例:元方入门不顾.义无反顾(1)友人便怒.怒不可遏(2)日中不至.,则是无信.至死不渝言而有信5.翻译下列句子。
(1)白雪纷纷何所似?白雪纷纷扬扬的像什么?(2)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和我相约同行,却丢下我走了。
6.学了《陈太丘与友期》后,有一位同学根据课文内容出了上联,请你结合《咏雪》的有关内容对出下联。
上联:陈元方驳客义正词严下联:谢道韫咏雪形神皆备02 课内精读(一)阅读《咏雪》,完成题目。
7.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1)谢太傅寒雪日内集.聚集(2)俄而雪骤.急(3)撒盐空中差可拟.相比(4)未若柳絮因.风起趁,乘8.翻译下列句子。
(1)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一个寒冷的雪天,谢太傅把家人聚集在一起,跟子侄辈谈论文章的义理。
(2)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道韫)是大哥谢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9.“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这一句总述了咏雪的背景,极精炼地交代了时间“寒雪日”、地点“内”、人物“谢太傅与儿女”、事件“讲论文义”等要素。
10.“寒雪”“内集”“欣然”“大笑”等词语营造了一种怎样的家庭氛围?营造了一种融洽、欢快、轻松的家庭氛围。
(二)阅读《陈太丘与友期》,完成题目。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阅读《世说新语》二则第二套复习试题(含答案) (28)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阅读《世说新语》二则第二套复习试题(含答案)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咏雪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曰:“白雪纷..讲论文义。
俄而雪骤.,公欣然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
”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公大笑乐。
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选自《世说新语·言语》)屋下架屋①庾仲初②作《扬都赋》成,以呈.庾亮。
亮以亲族之怀,大为其名价③云:“可三《二京》、四《三都》④。
”于此人人竞写,都下⑤纸为之贵。
谢太傅云:“不得尔此是屋下架屋耳事事拟学而不免俭狭。
”(选自《世说新语·文学》)(注释)①屋下架屋:愿意是在屋子底下再建屋子,比喻结构、内容重复。
②庾仲初:指庾阐,字仲初,和太尉庾亮同宗族。
③名价:称道、评价。
④三《二京》、四《三都》:与《二京赋》并列为三,与《三都赋》并列为四。
⑤都下:都城,此指建业。
316.下列加点词语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A.庾仲初作《扬都赋》成.大功告成.B.与儿女....讲论文义英雄儿女C.公欣然..曰欣然..自得D.俄而雪骤.风驰雨骤.317.下列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不得尔此/是屋下架屋/耳事事拟学/而不免俭狭B.不得尔此是/屋下架屋耳事/事拟学/而不免俭狭C.不得尔/此是屋下架屋耳/事事拟学/而不免俭狭D.不得尔此/是屋下架屋耳事/事拟学/而不免俭狭318.翻译下列句子。
(1)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2)于此人人竞写,都下纸为之贵。
319.明代胡应麟评《世说新语》:“读其语言,晋人面目气韵,恍然生动,而简约玄澹,真致不穷。
”请结合以上两篇文章内容,谈谈对谢太傅形象的理解。
【答案】316.B317.C318.(1)谢安在寒冷的雪天举行家庭聚会,给子侄辈的人讲解诗文。
(2) 从此人人争着传抄,京都建康的纸张也因此涨价了。
319.①谢太傅性情温和,对子侄们教育有方,循循善诱,启发引导,对生活中常见的例子的讨论,每个人都能各抒己见。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阅读《世说新语》二则第二套复习试题(含答案) (9)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阅读《世说新语》二则第二套复习试题(含答案)文言文阅读《陈太丘与友期行》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
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
元方入门不顾。
86.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太丘舍.去(2)去后乃.至(3)相委.而去(4)入门不顾.87.下列句子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A.期日/中B.对/子骂父C.下车/引之D.元方入/门不顾88.翻译下列句子。
⑴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
⑵友人惭,下车引之。
89.“元方入门不顾”的原因是什么?从文中可以看出元方是个怎么样的孩子?【答案】86.舍弃;才;丢下、舍弃;回头看。
87.C88.(1)陈太丘和友人约定一同出行,约定正午出门。
(2)友人感到很惭愧,走下车拉元方。
89.原因:友人无信,无礼。
元方是个聪颖机智,能言善辩,正直不阿,天真勇敢,懂礼识义的孩子。
【解析】86.此题考查的是文言词语的意思。
做题时要疏通文意,先把句子翻译正确,再解释字词意思,所要注意的是,在字词本义与句中意思有所差别时,最好本义和句中意都要写出来。
“太丘舍去”翻译为“陈太丘不再等候就离开了”,“舍”意思是“舍弃”。
“去后乃至”翻译为“离开后朋友才到”,“乃”意思是“才”。
“相委而去”翻译为“却丢下别人自己走”,“委”意思是“丢下,舍弃”。
“入门不顾”翻译为“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了大门”,“顾”意思是“回头看”。
87.此题考查文言句子的停顿。
在文言文中句子的停顿大概有句首发语词、关联词语后面要有停顿;根据语言顺序来处理停顿,即主谓之间应停顿,动宾之间应停顿;利用对文意的理解来确定停顿等几种常用的技巧。
A.“期日中”翻译为“约定在中午”,停顿为:期/日中。
B.“对子骂父”翻译为“当着孩子骂他父亲”,停顿为:对子/骂父。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阅读《世说新语》二则第二套复习试题(含答案) (30)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阅读《世说新语》二则第二套复习试题(含答案)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上册)(乙)荀巨伯远看友人疾,值①胡贼攻郡②,友人语巨伯曰:“吾今死矣,子可去。
”巨伯曰远来相视子令吾去败义以求生岂荀巨伯所行邪?贼既至,谓巨伯曰:“大军至,一③郡尽空,汝何男子,而敢独止④?”巨伯曰:“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宁以我身代友人命。
”贼相谓曰:“我辈无义之人,而入有义之国。
”遂班军而还。
一郡并获全。
(选自刘义庆《世说新语》)(注释)①值:适逢。
②郡:这里指城。
③一:整个。
④独止:一个人留下。
34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尊君在不.(_____)(2)不忍委.之(_____)(3)下车引.之(_____)(4)子可去.(_____)34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巨伯曰远/来相视子/令吾去败义/以求生岂荀巨伯所行邪?B.巨伯曰/远来相视子令吾/去败义以求生/岂荀巨伯所行邪?C.巨伯曰/远来相视/子令吾去/败义以求生/岂荀巨伯所行邪?D.巨伯曰/远来相视子/令吾去败义以求生/岂荀巨伯所行邪?342.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2)我辈无义之人,而入有义之国。
343.(甲)(乙)两文都通过对话描写刻画人物形象:(甲)文中的对话描写表现了陈太丘之友_______的性格;(乙)文中的对话描写表现了荀巨伯_______的性格。
【答案】340.不,通“否”,相当于“吗”委:丢下,丢弃引,牵,拉。
去,离开。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阅读《世说新语》二则第二套复习试题(含答案) (18)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阅读《世说新语》二则第二套复习试题(含答案)阅读下列文言文,回答后面小题(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
过中不至。
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
元方入门不顾。
(乙)陈元方年十一时,候①袁公。
袁公问曰:“卿父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②行?”元方曰:“老父在太丘,强者绥③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久而益敬。
”袁公曰:“孤④往者尝为邺令,正行此事。
不知卿父法⑤孤,孤法父?”元方曰:“周公孔子异世而出,周旋动静,万里如一,周公不师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
”(选自《世说新语》)注释:①候:拜访,问候。
②履行:做,实践。
③绥:安,安抚。
④孤:封建时代王侯对自己的谦称。
⑤法:效法,仿效。
198.下列加点字解释相同..的一项是A.陈太丘与友期.行/遥遥无期.B.陈元方年十一时./元方时.年七岁C.周公不师.孔子/可以为师.矣D.元方入门不顾./义无反顾.199.下列句子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A.尊君在不: 你父亲在吗?B.友人惭,下车引之:友人很惭愧,下车去拿好吃的吸引元方。
C.期日中,过中不至:约的时间是中午,过了中午还没到。
D.不知卿父法孤,孤法父:不知是你父亲效法我,还是我效法你父亲?200.甲乙两文都讲述了少年陈元方的故事,你认为两则故事都突出反映了他什么特点,请结合文章内容加以说明。
【答案】198.D199.B200.答案示例1:陈元方聪明机智。
甲文:在听到有人骂自己的父亲时,他指出了对方的两个错误,让对方认识到自己的错误。
乙文:对于袁公提出的令人难以解答的问题,他能运用类比的方法巧妙应对,“你和我老爸就像孔子周公一样,都很厉害,但是谁也不是谁的老师”更加体现了他的机智。
既照顾了对方的体面,又保存了自己的尊严,不卑不亢。
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 第二单元 8 《世说新语》二则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世说新语》二则课后习题参考答案一、朗读课文,体会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在用词上的不同,并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两个故事。
参考答案:第1问: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在用词上的不同——①古代汉语多是单音节词,一个字就是一个词,现代汉语多是双音节词或多音节词,两个字或两个字以上是一个词;②古代汉语中省略的现象比较多,承前省略很常见;③古代汉语中许多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不同。
第2问:二、把大雪纷飞的情景分别比作“撒盐空中”和“柳絮因风起”,谢安认为哪个比喻更好?你有不同看法吗?参考答案:第1问:从课文中谢安“大笑乐”的反应来看,他倾向于“柳絮因风起”的说法。
第2问:[示例一]我认为“柳絮因风起”更好,因为它写出了雪花飘舞的轻盈姿态,“柳絮”是轻盈的,“盐”却是沉重的颗粒,缺乏美感。
[示例二]我认为“撒盐空中”更好,因为文中说到“雪骤”,大雪下得猛烈密集时,只见雪粒、雪片直落,看不见雪花轻飘曼舞的样子。
“撒盐空中”的比喻,也许更为真切地描摹了当时的场景。
三、《陈太丘与友期行》出自《方正》篇。
方正,指人行为、品性正直,合乎道义。
文中哪些地方能够体现出陈元方的“方正”?参考答案:陈太丘依照约定行事,当他的朋友失约时,他决然离去。
七岁儿童元方也懂得交友以信的道理。
他们身上体现的是古人崇尚的“诚信”理念。
陈太丘的这位朋友,自己言而无信,失了约不自省,反而怒骂别人;陈元方据理抗辩,小小年纪就表现出“方正”之气:第一,他懂得“信”的重要;第二,他懂得“礼”的重要;第三,他的辩驳有理有据,落落大方;第四,他以“入门不顾”的行为,维护了父亲和自己的尊严。
四、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俄而..雪骤,公欣然曰……2.撒盐空中差可拟.。
3.未若..柳絮因风起。
4.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5.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参考答案:1.俄而:不久,一会儿。
2.拟:相比。
3.未若:不如,不及。
4.去:离开。
乃:才。
5.期:约定。
委:舍弃。
五、古人称谓有谦称和尊称的区别,像《陈太丘与友期行》中的“尊君”与“家君”,前者尊称对方的父亲,后者谦称自己的父亲。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八课《世说新语》同步练习(二)及答案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八课《世说新语》同步练习(二)及答案8 《世说新语》二则一、基础知识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字词。
(1)陈太丘与友期.行()(2)太丘舍.去()(3)与人期行,相委.而去()(4)友人惭,下车引.之()2.说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古今义。
(1)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2)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3)元方入门不顾.。
3.下列句子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A.撒盐/空中差/可拟B.白雪/纷纷何/所似C.未若/柳絮/因风起D.左将军/王凝/之妻也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2)待君久不至,已去。
5.填空。
《咏雪》《陈太丘与友期行》两篇文章都出自________,它是由________(朝代)__________组织人编写的一部志人小说集。
这两篇讲述的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故事,第一篇故事的主人公叫________,第二篇故事的主人公叫________。
二、阅读理解(一)课内阅读阅读课文,回答问题。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
”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公大笑乐。
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6.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与儿女讲论..文义()(2)俄而雪骤.()(3)撒盐空中差可拟.()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2)未若柳絮因风起。
8.“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一句总述谢太傅家人咏雪的背景,极精练地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要素。
9.为什么要在结尾交代谢道韫“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二)类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①乃通。
孔文举...年十岁,随父到洛.。
时李元礼有盛名,为.司隶校尉。
诣门者,皆俊才清称及中表亲戚文举至门,谓吏曰:“我是李府君亲。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阅读《世说新语》二则第二套复习试题(含答案) (16)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阅读《世说新语》二则第二套复习试题(含答案)阅读下面两个文言选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日: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乙]田子为相,三年归休,得金百镒①奉其母,母日:子安得此金?对曰:所受体禄也。
母曰:为相三年不食乎?治官如此,非吾所欲也。
孝子之事亲也,尽力至诚,不义之物,不入于馆②。
为人臣不忠,是为人子不孝也。
子其去之。
田子愧惭走出,造朝还金,退请就狱,王贤其母,说其义,即舍田子罪,今复为相,以全赐其母,《诗》③曰:宜尔子孙承承兮,言贤母使子贤也。
(注释)①镒:二十两。
②馆:这里指家。
③《诗》这里指《诗经》。
172.解释下面加横线的字或短语。
(1)入门不顾 (2)相委而去(3)王贤其母 (4)即舍田子罪17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两个句子。
(1)君与家君期日中。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
(2)孝子之事亲也,尽力至诚,不义之物,不入于馆,174.选出对甲、乙两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中“尊君”、“家君”,前者是敬词,对别人父亲的一种尊称;后者是谦词,是对人称自己的父亲。
B.乙文中“治官如此,非吾所欲也”中的“欲”在文中指不取不义之财,不做不忠之事。
C.乙文中“退请就狱”的朗读停顿可以这样标:“退请/就狱”D.甲文中的友人和乙文中的田子在性格方面的共同点是虚心接受批评,知错就改。
175.甲乙两文在为人处世方面各说明了什么道理?【答案】172.回头看丢下我走了认为……贤德赦免173.(1)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
正午您没到,就是不讲信用。
(2)孝顺父亲兄长的事情要亲力亲为,尽自己最大的能力和诚意,而不道义的东西,不能带回家中。
174.C175.甲文:要讲诚信;乙文,为官不贪,忠于国家才能尽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阅读《世说新语》二则第二套复习试题(含答案)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乙)魏文侯与虞人①期猎。
是日,饮酒乐,天雨。
文侯将出,左右曰:“今日饮酒乐,天又雨,公将焉之②。
”文侯曰:“吾与虞人期猎,虽乐,岂可不一会期哉?”乃往,身自罢之③。
(司马光《资治通鉴·魏文侯书》)(注释)①魏文侯:战国初年魏国国君。
虞(yú)人:管理山泽的小官。
②焉之:到哪里。
③罢之:取消这次活动。
208.下面各组加点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陈太丘与友期.行(期待)/魏文侯与虞人期.猎(约定)B.去后乃.至(才)/乃.往,身自罢之(于是,就)C.元方入门不顾.(照顾)是.日,饮酒乐,天雨(这)D.太丘舍去.(去……地方)天又雨.,公将焉之(下雨)209.下列句子中加点“之”字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A.友人惭,下车引之.B.择其善者而从之.C.送孟浩然之.广陵D.知之.者不如好之者210.翻译下面句子。
(1)君与家君期日中。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
(2)虽乐,岂可不一会期哉?211.故事中友人听了陈元方的话后感到非常惭愧,可是陈元方仍然“入门不顾”,陈元方的做法,你认为对吗?212.(甲)(乙)表现的共同主题是什么?读完两文后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答案】208.B209.C210.(1)您和我父亲约定正午。
到了正午还不到,就是不讲信用。
(2)虽然快乐,怎么可以不遵守约定呢?211.对:①耐心说明;②据理反驳;错:入门不顾。
212.为人一定要讲诚信;诚信是立身之本,无论何时我们都应该将诚信放在第一位,诚信之人才会得到别人的尊重。
【解析】【分析】208.本题考查一词多义,注意结合句意分析。
A. 陈太丘与友期.行:约定;C. 元方入门不顾.:回头看;D. 太丘舍去.:离开;故选B。
209.本题考查一词多义,注意结合句意分析。
ABD都是代词;C.动词,往,到;故选C。
210.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
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
尤其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特殊的文言现象,重点实词必须翻译到位。
本题重点词有:(1)期:约定;日中:正午时分;则:连词,就;信:信用。
(2)虽:虽然;岂:难道;会期:赴约。
211.开放性试题,答案不唯一,言之成理即可。
对于元方的做法,从“对与不对”两个方面回答都可以。
示例1:对。
元方入门不顾是可以理解的,因为他父亲的朋友自己迟到,却说他父亲不守信用,还骂他的父亲,换作是任何人都是会生气的,而他的这一举动也体现了他爱憎分明,为人方正,知事明理的特点。
示例2:不对。
元方入门不顾虽是出于对父亲的敬爱,但父亲的朋友一是他的长辈,二也向他表达了歉意,他这么不顾礼仪,也反映出了他任性,且不够宽容的一面,不免显得有些无礼。
212.本题考查对文章主旨的理解及进行个性化阅读的能力。
第一问:(甲)记述了陈元方与来客对话时的场景,告诫人们办事要讲诚信,为人要方正。
(乙)讲的是战国时期的魏国的魏文侯冒雨守信赴约的故事,它告诉我们人要诚实守信,答应别人的事一定要做到。
所以两文表现的共同主题是为人一定要讲诚信。
第二问:读完文章的感受主要围绕两文的共同点“诚信”来回答,例如答应别人的事情一定要做到,不能不去做,不能违背约定,做人一定要诚信。
【点睛】参考译文:(甲)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出行,约定在中午。
过了中午还没到,陈太丘不再等候就离开了。
离开后朋友才到。
元方当时年七岁,在门外玩耍。
朋友问元方:“你的父亲在吗?”元方回答道:“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现在已经离开了。
”朋友便生气地说道:“真不是君子啊!和别人相约出行,却丢下别人自己走。
”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
您没到,这是不讲信用;对孩子骂他父亲,这是没礼貌。
”朋友惭愧,下车去拉元方,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了大门。
(乙)魏文侯同掌管山泽的官约定去打猎。
这天,魏文侯与百官饮酒非常的高兴,天下起雨来。
文侯要出去赴约,左右的侍臣说:“今天饮酒非常快乐,天又下雨了,您要去哪里呢?”魏文侯说:“我与掌管山泽的官约好了打猎的时间,虽然现在很快乐,但是怎么能不去赴约呢!”于是文侯便前往,亲自停止了宴席。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乙)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有一人欲依附,歆辄①难之。
朗曰:“幸②尚宽,何为不可?”后贼③追至,王欲舍所携人。
歆曰:“本所以疑,正为此耳。
既已纳其自托,宁④可以急相弃邪⑤!”遂携拯⑥如初。
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
(选自《世说新语·德行》)[注]①辄:于是,就。
②幸:幸而,恰巧。
③贼:这里指作乱的人。
④宁:难道。
⑤邪(yé):通假字,相当于“吗”,表示疑问。
⑥拯:救助。
213.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相委.而去(委:抛弃,舍弃)B.元方入门不顾.(顾:回头看)C.有一人欲.依附(欲:愿望)D.遂携拯如初.(初:原来的情况)214.下列选项中“之”字的用法与例句不相同的一项是()例句:下车引之.A.歆辄难之.B.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C.好之者不如乐之.者D.学而时习之.215.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后贼追至,王欲舍所携人。
216.你认为当时的人们如何评定华歆、王朗?这样评定的原因是什么?【答案】213.C214.B215.后来贼兵追到了,王朗(怕受连累)想要丢下捎带的这个人。
216.华歆优而王朗劣。
因为华歆不会轻易应允他人的请求,事先会考虑周全;一旦应允,便会不辞危难担当到底。
【解析】【分析】213.C. 有一人欲.依附(欲:想要)。
故选C。
214.B项的“之”是助词“的”的意思。
例句“下车引之.”的“之”与其余三项的“之”都是代词,他(它)的意思。
故选B。
215.此题考查的翻译能力。
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如判断句、倒装句(宾语前置、状语后置)、被动句、反问句等。
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义为辅。
重点字词:“至”,到;“欲”,想要;“舍”,丢弃。
216.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分析。
根据“‘本所以疑,正为此耳。
既已纳其自托,宁可以急相弃邪!’遂携拯如初”得出:华歆优而王朗劣。
然后写出理由即可。
如:开始华歆不愿让那人上百船,是预见“贼追至”,足见他比王朗有远见,事先考虑周全;后来,贼真的追来,情况危急,华歆不愿抛下别人不管,可谓有担当,有责任感;而王朗事先无远见,事后又想舍人救己,自私狭隘。
据此理解作答。
【点睛】参考译文:(甲)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出行,约定在中午。
过了中午还没到,陈太丘不再等候就离开了。
离开后朋友才到。
元方当时年七岁,在门外玩耍。
朋友问元方:“你的父亲在吗?”(元方)回答道:“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现在已经离开了。
”朋友便生气地说道:“真不是君子啊!和别人相约出行,却丢下别人自己走。
”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
您没到,这是不讲信用(的表现);对孩子骂他父亲,这是没礼貌(的表现)。
”朋友惭愧,下车去拉元方,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了大门。
(乙)华歆和王朗一同乘船避难,有一个人想搭乘他们的船,华歆表示为难。
王朗却说:“好在船还比较宽敞,为什么不可以呢?”后来强盗来了,王朗就想丢下那人不管了。
华歆说:“开始我之所以犹豫不决,正是为了这一点。
既然允许他搭我们的船,怎么可以因为情况危急便把他扔下呢?”于是仍像当初那样携带关照那个人,世人凭这件事来判定华歆、王朗的优劣。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题目。
(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乙)客有问陈季方:“足下①家君太丘,有何功德而荷天下重名?"季方曰:"吾家君譬如桂树生泰山之阿②,上有万仞之高,下有不测之深;上为甘露所沾③,下为渊泉所润。
当斯④之时,桂树焉⑤知泰山之高,渊泉之深,不知有功德与无也!"(注释)①足下:对人的敬称,多用于同辈之间。
②阿:山脚。
③沾:浸润。
④斯:这⑤焉:怎么217.甲文选自《_____》,南朝宋临川王_____(人名)组织编写的一部志人小说集。
218.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1)陈太丘与友期行..(_______)(2)尊君在不.(_______)(3)元方入门不顾.(_________)(4)吾.家君(_________)219.元方从哪些方面去反驳他父亲的友人的?220.阅读甲、乙两文,从陈元方、陈季方兄弟俩的话语中,你可以读出他们与父亲怎样的关系?请结合两则短文加以分析。
【答案】217.《世说新语》或《世说新语笺疏》刘义庆218.(1)相约同行(2)同“否”(3)回头看(4)我219.元方是从信用和礼貌两个方面反驳他父亲的友人的。
从信用方面,是父亲的友人失约在先;从礼貌方面,是父亲的友人当着元方的面骂元方的父亲。
所以在两个方面他都站不住跟脚,根本没有资格指责谩骂元方的父亲。
(答出两方面即可)220.陈元方、陈季方兄弟俩非常尊敬和爱戴自己的父亲,维护父亲尊严。
甲文友人当着元方的面指责其父时,陈元方极力维护父亲,批评对方的不是;乙文中陈季方对父亲的评价很高,用泰山之高、深渊之深来衬托父亲学问之高和懂得之多。
从这些均可看出兄弟俩对父亲的感情之深。
【解析】217.本题考查文学常识的积累。
《世说新语》是由南朝宋临川王刘义庆组织编写的一部志人小说集。
218.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
解答此类题目时,应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意思,然后根据句子的翻译推断词语的意思。
课外文言文的词语解释既要充分调动知识积累,回忆该词的常用义,还要结合上下文来判断。
陈太丘与友期行: 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期,相约;行,同行。
尊君在不:你的父亲在吗?不,同“否”相当于疑问词“吗”。
元方入门不顾: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