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的探索和发现
探究式教学法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运用的探索与实践
探究式教学法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运用的探索与实践探究式教学法是一种以教师为引导,学生为主体,通过各种情境、材料、问题、任务,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主动探究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模式。
它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要特征,在学生的认知、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进行培养,鼓励学生各显其能,减轻教师讲课的负荷,增强学生的学习效果。
本文将探究探究式教学法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运用及其探索和实践。
1、营造宽松、开放、和谐的学习氛围探究式教学法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第一步是营造一个宽松、开放、和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自由、放松、高效的环境中逐步自主学习,逐步发扬自己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将学生的好学、好问、好思考、好行动等思想和行动进行充分的尊重和鼓励,以此打破学生对严谨传统教学的依赖,让学生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主动学习能力。
2、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探究式教学法强调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学生应该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自己的实际探究和实践,发挥自己的主体作用,提高自己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创造出好的学习氛围。
因此,教师要尽可能地减少在教学中的指令和实施,让学生的主体性能够充分发挥,从而增加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学习效果。
3、注重学习问题的开放性、探究性和创造性探究式教学法中的学习问题需要表达开放性、探究性和创造性。
这样才能真正让学生在探究中获得知识、发现问题、探索规律、解决问题。
教师一定要根据小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思维特点,提出能够激发学生思维和兴趣的问题和任务,激励学生自主探究、认识、理解、发现、归纳和演绎数学知识和思想。
4、教师引导和鼓励学生自主探究教师是以引导方式来教学的,他不是Issue官方网站本文作者,也不是借助讲义来讲解课程内容的。
他通过各种途径,引导学生进行自主的探究和发现,使学生能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
这样才能真正掌握学习内容,完成自主学习。
5、鼓励学生在团队合作中发挥自己的才智团队合作是探究式教学法的重要环节,学生在团队合作中能够发挥自己的思考和创造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小学四年级数学《探索与发现(二)三角形边的关系》教案三篇
小学四年级数学《探索与发现(二)三角形边的关系》教案三篇小学四年级数学《探索与发现(二)三角形边的关系》教案范本一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三角形边的关系〞.教材分析:《三角形边的关系》是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认识图形中的第四课内容,是小学〝空间与图形〞领域中新增添的内容,是在线段.角.顶点.三角形分类等三角形知识学习的基础上的延伸.为今后学习三角形面积和应用提供了重要条件.学生分析:从接触三角形以来,都是针对已成立的三角形进行学习和研究的,从未涉及到:〝两边之和小于第三边的三条线段不能围成三角形〞这一陌生领域.在生活实际中缺乏鲜活实例和经验,固而学生在学习该段内容时,会有与生活实践相割裂的感觉.学生对较抽象的问题无法明白其含义.所以这段知识的理解对学生来说有相当的难度,学生不够自信,没有勇气参与,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不足,无法完全独立的进行探究活动.需要老师以学生体验过程为主,以感知探索的方法为重,给予指导.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发现并理解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并能运用规律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培养归纳.概括能力和推理能力.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分析数据,体验探索和发现三角形边的关系的过程,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意识及提出问题的能力,积累探索问题的方法和经验.3.情感态度价值观:提高学生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能力.激发对数学的探究兴趣,引导学生树立自己探索真理的勇气和信心,享受成功的喜悦.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小棒若干.教学过程:一.导入1.师:同学们,最近几天咱们一直在围绕哪种图形进行学习? (生:三角形).师:什么是三角形?(生:由三条线段首尾相接围成的平面图行就是三角形.) 师:围成三角形的三条线段是三角形的什么?(生:边.)2.解释课题今天咱们就来共同研究三角形的三条边之间有什么奥秘.二.探究活动1.用4组不同长度的小棒围三角形,初步感受能否摆成三角形与小棒的长度有关.①师:刚才咱们说了〝由三条线段首尾相接围成的平面图行就是三角形〞,那么如果用小棒代替线段来围三角形,得用几根小棒?师:是不是只要给你3根小棒你就一定能围成一个三角形?师:怎么验证咱们说得对不对呢?(生:实际动手摆一摆.围一围.)师:那好,课前咱们都准备了几组长度不同的小棒,接下来咱们就来摆一摆.在动手之前咱们先来一起看一看〝活动要求〞.②课件出示〝活动要求〞.学生自读活动要求,师:清楚活动要求了吗?开始吧!.③学生动手摆一摆并完成活动记录表.④汇报活动结果.师:通过刚才的活动,是不是只要是3根小棒就一定能摆成三角形?(生:不一定.)师:在刚才的4组小棒中,那几组能摆成三角形?哪几组摆不成三角形?你觉得能否摆成三角形跟小棒的什么有关?(生:小棒的长度.)2.进一步探究怎样的3根小棒能摆成三角形.①课件分别演示4组小棒摆三角形的过程.②两根短小棒长度之后小于长小棒时摆不成三角形.出示第3组小棒(2,3,6).师:这3根小棒能摆成三角形吗?最后会出现什么情况?(2厘米和3厘米的两个短小棒与6厘米的小棒重合并且没能首尾相接.)师:为什么这3根小棒摆不成三角形?(生:小棒太短了.)师:为什么太短了?(生:2厘米加3厘米都不到6厘米,有缺口,接不上.)师板书:2+3 6师:这3根小棒能摆成三角形吗?(1,2,5 2,2,8)师:咱们来观察一下这几组小棒之间的关系,什么情况下的3根小棒摆不成三角形?归纳:两根短小棒长度之后小于长小棒时摆不成三角形.③两根短小棒长度之后等于长小棒时摆不成三角形.师:既然你们觉得小棒太短了围不成三角形,那我现在把2厘米的小棒延长1厘米,这时就成了第4组小棒(3,3,6)的长度,你们刚才摆成三角形了吗?课件演示.师:出现了什么情况?(3厘米和3厘米的两个短小棒与6厘米的小棒刚好重合.) 板书:3+3=6师:那么3,5,8这3根小棒能摆成吗?5,6,_呢?师:那么怎样的3根小棒也摆不成三角形呢?归纳:两根短小棒长度之后等于长小棒时也摆不成三角形.④小结师:咱们能不能用一句话概括摆不成三角形的两种情况?生:两根短小棒长度之后小于或等于长小棒时摆不成三角形.⑤探究怎样的3根小棒能摆成三角形.师:现在咱们知道了两根短小棒长度之后小于或等于长小棒时摆不成三角形,那大家能不能大胆猜测一下,怎样的3根小棒能摆成三角形?生:两根短小棒长度之后大于长小棒时能摆成三角形.师:是这样吗?咱们再来看看能摆成三角形的那两组小棒的长度,算一算是否验证了咱们的猜想.学生算一算验证猜测.师:那么怎样的3根小棒能摆成三角形?归纳:两根短小棒长度之后大于长小棒时能摆成三角形.3.进一步探究三角形边之间的关系①师:这是咱们摆成三角形的那2组小棒.当我们用小棒摆成三角形后,小棒相当于三角形的什么?(生:三角形的边.)②师:请你算一算,比一比.学生同桌两人交流.个别学生汇报计算结果.③师:那么三角形的三条边之间有什么关系?学生思考.④归纳总结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板书)师:这就是三角形边之间的关系.刚才咱们是从这两个三角形发现的这个结论.现在咱们利用课前画的任意三角形来算一算,看是不是任意一个三角形都具备这样的规律.(学生计算验证)三.随堂练习师: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规律.但学习的最终目的是学以致用.下面陈老师准备了一些习题,敢不敢试一试?1.淘气从家到学校有两条路可以走.从下图中你能看出那条路近吗?用今天所学的知识说说你的理由.《三角形边的关系》教学设计2.完成〝练一练〞1-3四.布置作业练一练.4五.全课小结小学四年级数学《探索与发现(二)三角形边的关系》教案范本二教学目标:1.探索并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2.在实验过程中,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能力.3.应用发现的结论,来判断指定长度的三条线段,能否组成三角形. 教学重难点:1.探索并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2.应用发现的结论,来判断指定长度的三条线段,能否组成三角形. 教具准备:直尺.小棒教学过程:课前可以请学生准备四组小棒,课上组织学生摆一摆,让学生边操作边把有关的数据记录在表内.当学生完成操作活动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先讨论能围成三角形的两组小棒的数据,并在填出〝〞〝〞或〝=〞.一.数学活动1.出示一组长短不一的几根小棒,请你挑选几根围成三角形.不重复,你还可以怎么围?通过实验,发现并不是任意三根小棒都可以围成三角形.出示不能围成三角形的情况,你发现了什么?想一想,为什么?2.三角形形路线,从邮局到杏云村,走哪条路最近?为什么?3.是不是任意两条边的程度的和一定比第三条边大呢?画一画,算一算.把计算结果填写在第33页的表上.二.运用知识模型1.第1题:下面各组线段能围成三角形吗?2.第2题:组织学生用小棒摆一摆,并填入表中.3.第3题:摆一摆,填一填.4.第4题:如果三角形的两条边的长分别是5厘米和8厘米,那么第三条边可能是多长?有多个答案,第三边只要大于3厘米小于_厘米即可.鼓励学生尽可能多的得到答案.三.总结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想法?板书设计:三角形边的关系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小学四年级数学《探索与发现(二)三角形边的关系》教案范本三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三角形边的关系〞.教材分析:《三角形边的关系》是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认识图形中的第四课内容,是小学〝空间与图形〞领域中新增添的内容,是在线段.角.顶点.三角形分类等三角形知识学习的基础上的延伸.为今后学习三角形面积和应用提供了重要条件.学生分析:从接触三角形以来,都是针对已成立的三角形进行学习和研究的,从未涉及到:〝两边之和小于第三边的三条线段不能围成三角形〞这一陌生领域.在生活实际中缺乏鲜活实例和经验,固而学生在学习该段内容时,会有与生活实践相割裂的感觉.学生对较抽象的问题无法明白其含义.所以这段知识的理解对学生来说有相当的难度,学生不够自信,没有勇气参与,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不足,无法完全独立的进行探究活动.需要老师以学生体验过程为主,以感知探索的方法为重,给予指导.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发现并理解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并能运用规律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培养归纳.概括能力和推理能力.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分析数据,体验探索和发现三角形边的关系的过程,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意识及提出问题的能力,积累探索问题的方法和经验.3.情感态度价值观:提高学生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能力.激发对数学的探究兴趣,引导学生树立自己探索真理的勇气和信心,享受成功的喜悦.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小棒若干.教学过程:一.导入1.师:同学们,最近几天咱们一直在围绕哪种图形进行学习? (生:三角形).师:什么是三角形?(生:由三条线段首尾相接围成的平面图行就是三角形.) 师:围成三角形的三条线段是三角形的什么?(生:边.)2.解释课题今天咱们就来共同研究三角形的三条边之间有什么奥秘.二.探究活动1.用4组不同长度的小棒围三角形,初步感受能否摆成三角形与小棒的长度有关.①师:刚才咱们说了〝由三条线段首尾相接围成的平面图行就是三角形〞,那么如果用小棒代替线段来围三角形,得用几根小棒?师:是不是只要给你3根小棒你就一定能围成一个三角形?师:怎么验证咱们说得对不对呢?(生:实际动手摆一摆.围一围.)师:那好,课前咱们都准备了几组长度不同的小棒,接下来咱们就来摆一摆.在动手之前咱们先来一起看一看〝活动要求〞.②课件出示〝活动要求〞.学生自读活动要求,师:清楚活动要求了吗?开始吧!.③学生动手摆一摆并完成活动记录表.④汇报活动结果.师:通过刚才的活动,是不是只要是3根小棒就一定能摆成三角形?(生:不一定.)师:在刚才的4组小棒中,那几组能摆成三角形?哪几组摆不成三角形?你觉得能否摆成三角形跟小棒的什么有关?(生:小棒的长度.)2.进一步探究怎样的3根小棒能摆成三角形.①课件分别演示4组小棒摆三角形的过程.②两根短小棒长度之后小于长小棒时摆不成三角形.出示第3组小棒(2,3,6).师:这3根小棒能摆成三角形吗?最后会出现什么情况?(2厘米和3厘米的两个短小棒与6厘米的小棒重合并且没能首尾相接.)师:为什么这3根小棒摆不成三角形?(生:小棒太短了.)师:为什么太短了?(生:2厘米加3厘米都不到6厘米,有缺口,接不上.)师板书:2+3 6师:这3根小棒能摆成三角形吗?(1,2,5 2,2,8)师:咱们来观察一下这几组小棒之间的关系,什么情况下的3根小棒摆不成三角形?归纳:两根短小棒长度之后小于长小棒时摆不成三角形.③两根短小棒长度之后等于长小棒时摆不成三角形.师:既然你们觉得小棒太短了围不成三角形,那我现在把2厘米的小棒延长1厘米,这时就成了第4组小棒(3,3,6)的长度,你们刚才摆成三角形了吗?课件演示.师:出现了什么情况?(3厘米和3厘米的两个短小棒与6厘米的小棒刚好重合.) 板书:3+3=6师:那么3,5,8这3根小棒能摆成吗?5,6,_呢?师:那么怎样的3根小棒也摆不成三角形呢?归纳:两根短小棒长度之后等于长小棒时也摆不成三角形.④小结师:咱们能不能用一句话概括摆不成三角形的两种情况?生:两根短小棒长度之后小于或等于长小棒时摆不成三角形.⑤探究怎样的3根小棒能摆成三角形.师:现在咱们知道了两根短小棒长度之后小于或等于长小棒时摆不成三角形,那大家能不能大胆猜测一下,怎样的3根小棒能摆成三角形?生:两根短小棒长度之后大于长小棒时能摆成三角形.师:是这样吗?咱们再来看看能摆成三角形的那两组小棒的长度,算一算是否验证了咱们的猜想.学生算一算验证猜测.师:那么怎样的3根小棒能摆成三角形?归纳:两根短小棒长度之后大于长小棒时能摆成三角形.3.进一步探究三角形边之间的关系①师:这是咱们摆成三角形的那2组小棒.当我们用小棒摆成三角形后,小棒相当于三角形的什么?(生:三角形的边.)②师:请你算一算,比一比.学生同桌两人交流.个别学生汇报计算结果.③师:那么三角形的三条边之间有什么关系?学生思考.④归纳总结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板书)师:这就是三角形边之间的关系.刚才咱们是从这两个三角形发现的这个结论.现在咱们利用课前画的任意三角形来算一算,看是不是任意一个三角形都具备这样的规律.(学生计算验证)三.随堂练习师: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规律.但学习的最终目的是学以致用.下面陈老师准备了一些习题,敢不敢试一试?1.淘气从家到学校有两条路可以走.从下图中你能看出那条路近吗?用今天所学的知识说说你的理由.《三角形边的关系》教学设计2.完成〝练一练〞1-3四.布置作业练一练.4五.全课小结一元二次方程优秀教案一元二次方程是初中数学的主要内容,在初中代数中占重要地位.学生积极动手.动脑.动小学四年级数学备课教案一堂好的数学课,当然应当生动.有趣,课堂活跃,吸引学生的参与也是重要的.但这仅仅关于七年级上册数学教案范文合集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新课标人教版七年级数学教案使学生初步体验到数学是一个充满着观察.实验.归纳.类比和猜测的探索过程.一起看看。
引导小学生发现数学问题的教学方法
引导小学生发现数学问题的教学方法数学是一门需要逻辑思维和推理能力的学科,对于小学生来说,培养他们主动发现数学问题的能力非常重要。
通过引导他们主动思考和发现问题,可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
本文将探讨几种引导小学生发现数学问题的教学方法。
一、启发式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是一种通过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和发现问题的教学方法。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提供一些启发性的问题或情境,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和思考,自己发现问题并寻找解决方法。
例如,在教学中引入一个有趣的数学游戏,让学生通过游戏的规则和操作,发现其中的数学规律和问题。
这样的教学方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主动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探究式学习法探究式学习法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通过学生自主探索和实践,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提供一些实际的问题或情境,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发现其中的数学问题。
例如,在学习几何图形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观察周围的物体,发现其中的几何图形,并思考它们的属性和关系。
这样的学习方式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思维能力,激发他们主动发现数学问题的兴趣。
三、情境教学法情境教学法是一种通过创设情境和情景,引导学生主动发现问题的教学方法。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实际的情境和场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维能力。
例如,在学习数学运算时,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实际的问题,让学生在情境中进行数学运算,并发现其中的问题和解决方法。
这样的教学方式可以增加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
四、思维导图法思维导图法是一种通过图形化的方式,帮助学生整理和梳理思维的教学方法。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使用思维导图的方式,将问题和解决方法进行整理和归纳。
通过思维导图,学生可以清晰地看到问题的结构和关系,从而更好地理解和解决问题。
这样的教学方法可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归纳能力,提高他们的数学问题解决能力。
五、合作学习法合作学习法是一种通过合作和协作,帮助学生共同解决问题的教学方法。
小学一年级数学学习中的探索与发现
小学一年级数学学习中的探索与发现数学作为一门学科,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发展逻辑思维的重要工具。
小学一年级是学生首次接触数学的阶段,这个阶段是培养学生数学兴趣和基础的关键期。
在小学一年级数学学习中,通过探索和发现,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概念和方法,提高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接下来,我们将探讨小学一年级数学学习中的探索与发现的重要性以及如何进行探索与发现。
一、探索与发现的重要性1.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数学是一门抽象的学科,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可能会觉得数学很难、很枯燥。
而通过探索与发现的方式,学生可以自主地发现问题背后的规律和方法,培养对数学的兴趣。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使他们更加主动地参与数学学习。
2.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小学一年级的数学学习中,通过探索与发现,学生可以培养自己的观察、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学生可以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学概念,并通过探索与发现的过程,发展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数学学习中的探索与发现,可以鼓励学生敢于尝试和创新。
学生在探索过程中,可以提出自己的猜想,并通过实践验证猜想的正确性。
这种探索与发现的过程,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他们勇于尝试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如何进行探索与发现1. 相似与差异的探索小学一年级的数学学习以相似和差异为主题,学生可以通过观察和比较的方式,探索事物的相似和差异。
比如学生可以观察不同形状的物体,并找出它们之间的相似和差异之处。
2. 推理与猜想的探索学生可以通过对已知信息进行推理和猜想,提出自己的猜想并验证其正确性。
比如学生可以猜想两个数的和与它们的大小有关系,并通过实践验证猜想的正确性。
3. 问题与解决的探索提出问题并通过解决问题的过程来进行探索与发现。
学生可以从日常生活中提出一些实际问题,通过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来解决问题,并通过解决问题的过程来发现数学的规律和方法。
三、案例分析以下是一个小学一年级数学学习的案例分析,用于展示探索与发现的过程。
课题:探索与发现二——小学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
课题:探索与发现㈡——乘法结合律和交换律主备教师:刘宏凌使用教师:教学内容:四年级北师大版数学上册书45-46页。
教学目标:1、经历探索过程,推导出乘法结合律和交换律,会用字母表示。
2、会对一些算式进行简便计算。
3、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科学的学习方法。
教学重、难点:重点:引导学生探索概括出乘法结合律和交换律,并初步理解运用、进行简便计算。
难点:乘法结合律和交换律的探索推导过程与运用。
教具准备:PPT课件等。
教学流程:一、创设情境、操作体验:PPT课件出示书45页的长方体图,算一算打这个长方体一共用了几个小正方体?二、合作学习、探究新知1、教师出示导学提要:①从上面看,每层有几个小正方体?有4层,一共多少个?②从前面看,每层有几个小正方体?有4层,一共多少个?③分析比较:上面两种不同的方法列出的算式,为什么计算结果都一样呢?是巧合还是蕴涵着规律?④学生提出假设,同桌学生可以随意举例,看看计算结果来验证是否相等?⑤如果用a、b、c表示三个数,你能写出发现的规律吗?2、学习汇报:①学生汇报,教师板书:(3×5)×4=60 3×(5×4)=60②引导学生举例验证,教师用展示台出示算式:3、归纳概括出乘法结合律:在乘法运算中,三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前两个数相乘,再把所得的积与第三个数相乘;也可以把后两个数相乘,再把所得的积与第一个数相乘;结果不变。
如果用a、b、c表示三个数,规律表示为:(a×b)×c=a×(b×c)三、反馈练习、实践应用:1、完成书46页“试一试”第1题:用课件出示,让学生独立完成;汇报时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
2、完成书46页“试一试”第2题:此题可以指名3位学生上台板书,其他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导有困难的学生,最后集体订正。
3、乘法交换律的推导:①从“试一试”第2题中寻找规律,同桌交流,小组讨论。
四年级上册数学《探索与发现(一)有趣的算式》教案及教学反思
四年级上册数学《探索与发现(一)有趣的算式》教案及教学反思探索与发现(一)(第43-44页)教学目标:1、通过有趣的探索活动,巩固计算器的使用方法。
2、在探索的过程中体会探索的方法。
教学重点:在探索的过程中巩固计算器的使用方法,体会探索的方法。
教学准备:教学挂图、学生每人准备一个计算器。
教学过程:一、第一关:奇妙的宝塔1、出示题目:1×1= 11×11= 111×111= 1111×1111=2、观察与发现让学生观察前三个算式的因数与他们的结果有什么特点。
3、使用规律快速说出答案让学生根据发现的规律迅速说出第四个算式的答案。
请学生自己出类似的算式并说出答案。
二、第二关:奇怪的1428571、出示题目:142857分别乘1、2、3、4你发现了什么?2、小组内计算,并找规律。
3、全班交流所发现的规律4、使用发现的规律写出乘5、6的得数。
三、第三关:神奇的91、出示题目:99×99= 999×999= 的得数有什么特点。
2、小组内计算,并找规律。
3、全班交流所发现的规律4、使用发现的规律写出9999×9999,99999×99999的得数。
四、第四关:寻找神秘的数1、出示题目。
2、小组内计算,并找规律。
3、全班交流所发现的规律4、使用发现的规律教案二教学目标:1、通过有趣的探索活动,使学生巩固计算器的使用方法。
2、使学生在探索过程中,体会探索的方法。
3、通过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感悟数学知识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维灵活性。
教学重点:在学习过程中体会探索数学规律的方法。
教学难点:发现、归纳算式的特点。
教学准备:电脑课件,计算器教学方法:引导发现法,自主探究讨论法。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教师:从一年级到四年级我们已经学了很多算式,在这些算式中,同学们有没有发现一些有趣的算式呢?(有)那谁能举一个例子呢?(学生举例:1+2+3+......+20=21×10=210。
探究式教学法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运用的探索与实践
探究式教学法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运用的探索与实践1. 引言1.1 研究背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常常面临着抽象概念和难以理解的数学知识,传统的教学方式可能会让他们感到枯燥乏味。
如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提高他们的数学学习兴趣和能力成为了教师们亟待解决的问题。
探究式教学法的引入为小学数学课堂注入了新的活力,为学生提供了更多展示自己的机会,培养了他们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力。
研究探究式教学法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运用,对于促进学生的数学学习,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具有重要的意义。
1.2 研究意义探究式教学法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运用,对于学生的数学学习和思维能力的提升具有重要的意义。
探究式教学法能够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让学生自己探索和发现知识,可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动力,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探究式教学法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在探究式教学过程中,学生需要与同学一起合作讨论问题、分享思考,这不仅可以促进他们之间的交流和合作,还能够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探究式教学法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通过让学生自己动手解决问题、提出疑问、思考方法,可以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思维,提高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创造性思维。
探究式教学法在小学数学课堂的运用,对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以及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具有重要的意义。
2. 正文2.1 探究式教学法概述探究式教学法是一种强调学生主动参与和探索的教学方法,旨在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它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实际操作和实践体验来促进学生的学习。
探究式教学法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实践能力,帮助学生建立自主学习的意识和方法。
在探究式教学法中,教师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知识传授者,而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组织者。
教师通过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进行实验和观察,帮助学生探索新知识,并引导他们分析问题、提出解决方案。
小学四年级数学《探索与发现(一)三角形内角》教案模板五篇
小学四年级数学《探索与发现(一)三角形内角》教案模板五篇“三角形内角和”的度数推理是三角形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空间与图形”领域中的重要内容之一,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小学四年级数学《探索与发现(一)三角形内角》教案模板,欢迎大家阅读!小学四年级数学《探索与发现(一)三角形内角》教案模板一教学目标:1、掌握三角形内角和是180 ,并能应用这一规律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让学生经历“猜想、动手操作、直观感知、探索、归纳、应用”等知识形成的过程,掌握“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
3、在活动中,让学生体验主动探究数学规律的乐趣,体验数学的价值,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同时使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让学生经历“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度”这一知识的形成、发展和应用的全过程。
教学难点:三角形内角和的探索与验证。
教学准备:量角器各种类型的三角形(硬的纸板) 三角板教学过程:一、设疑激趣,导入新课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位朋友(课件)出示三角形,师:对于三角形你有哪些认识与了解。
生:三角形有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生: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平面图形叫三角形。
师:介绍内角、内角和三角形中每两条边组成的角叫做三角形的内角。
师:三角形有几个内角。
生:三个。
师:这三个角的和,就叫做三角形的内角和。
你知道三角形内角和是多少度?生1:我通过直角三角板知道的生2:我通过长方形中四个角都是直角,是360度,三角形是长方形的一半,所以是180度生3:我预习了,三角形内角和就是180度)师:是不是向他们说的一样,所有的三角形内角和都是180度呢?二、自主探索,进行验证师:你打算怎样验证呢?生1用量角器量出每个角的度数,再加一加看看是不是180度生2:把三角形撕下来师:怎么撕?象这样撕吗?(作乱撕状),能说的详细些具体些吗? 生2:(补充),把三个角撕下来,拼在一起,看能不能拼成一个平角生3:把三个角顺次画下来也可以生4:拼一拼的方法师:好!同学们想出了这么多办法,下面就用你喜欢的方法验证师:CAI多媒体课件展示操作要求:合作探究:1、每四人一组,每组至少选两个三角形,用你喜欢的方法验证2、看那个小组验证的方法新、方法多师:在巡视,并进行个别操作指导三、交流探索的方法和结果孩子们探索的方法可能有三个:生1:一是用量角器量各个角,然后再算出三角形中三个角的度数和,用这种方法求的结果可能是180度也可能比180度小一些,也可能比180度大一些。
小学数学教育教学方法创新与实践9篇
小学数学教育教学方法创新与实践9篇第1篇示例:小学数学教育一直是备受关注的问题,如何有效地教授小学生数学知识,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是每一位数学教师都需要思考和探索的问题。
本文将结合教学实践,探讨小学数学教育的创新方法。
一、注重启发式教学启发式教学是一种注重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索问题的教学方法。
在数学教育中,启发式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和创造力,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老师可以通过提出具有启发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引导他们主动思考和探索。
在教授小学生加减法运算时,可以设计一些有趣的问题让学生自己尝试解答,通过启发式教学的方式培养他们的数学思维。
二、运用教具和技术手段在小学数学教育中,教具和技术手段可以有效地辅助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教具可以直观地展现数学概念,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使用小学生常用的算盘、拼图等教具,可以帮助他们理解数学概念和运算规律。
利用计算机、互联网等技术手段,可以为小学生提供更丰富、生动的学习资源,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提高学习兴趣。
三、注重实践和体验在小学数学教育中,实践和体验是非常重要的教学方法。
通过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培养他们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面积计算时,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实地测量和计算,让他们亲自体验数学知识的应用,提高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和实际操作能力。
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小学数学教育的重要任务。
教师可以通过设计富有趣味性和挑战性的数学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利用游戏、竞赛等方式,增加学生学习数学的乐趣,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数学知识。
注重与学生的情感交流和互动,关心、理解他们的需求和困扰,激发他们学习的内在动力,培养他们积极进取的学习态度。
小学数学教育的创新与实践应当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注重启发式教学、运用教具和技术手段、实践和体验以及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只有通过不断地探索和尝试,教师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学习数学,培养他们的数学素养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未来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小学数学教学实践并反思(3篇)
第1篇一、教学背景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小学数学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
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我深知自己肩负着培养孩子们数学素养的重要使命。
为了提高数学教学质量,我积极进行教学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反思和总结。
二、教学实践1.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至关重要。
我尝试通过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数学。
例如,在教学“分数的意义”时,我设计了“分蛋糕”的情境,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理解分数的意义。
2. 注重基础,培养能力在数学教学中,我注重培养学生的基础知识,帮助他们建立良好的数学思维。
例如,在教学“小数乘法”时,我首先让学生复习整数乘法,然后引导他们逐步过渡到小数乘法。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力。
3. 分层教学,关注个体差异由于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风格和兴趣爱好都存在差异,因此在教学中,我采用分层教学的方法,关注个体差异。
对于学习较好的学生,我鼓励他们进行拓展学习,提高数学素养;对于学习困难的学生,我给予更多的关爱和指导,帮助他们克服学习困难。
4. 引导探究,培养创新意识在数学教学中,我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
例如,在教学“图形的面积”时,我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测量、计算和比较,发现图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这种探究式学习方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5. 注重评价,激发学习动力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评价学生的数学学习成果,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
我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如口头评价、书面评价、实践评价等,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教学反思1. 教学内容的选择与处理在教学实践中,我发现教学内容的选择与处理对学生的学习效果有很大影响。
因此,我注重研究教材,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调整教学内容。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关注教材,优化教学内容。
2. 教学方法的运用在教学过程中,我尝试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如情境教学法、探究式教学法、合作学习法等。
小学数学的奇妙世界探索数学的乐趣和智慧
小学数学的奇妙世界探索数学的乐趣和智慧小学数学的奇妙世界:探索数学的乐趣和智慧数学是一门独特而神奇的学科,它既有着严密的逻辑性,又融入了创造力和想象力。
在小学数学的学习过程中,我们将会发现数学的奇妙世界,体验数学的乐趣,并培养智慧的种子。
一、数学游戏:学习中的乐趣数学游戏是小学数学教育中的一种重要形式,它以趣味性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我们可以通过数独游戏训练逻辑思维和空间想象力,通过拼图游戏锻炼数学形状认知能力,甚至通过益智玩具培养观察和推理能力。
这些游戏不仅可以巩固和应用数学知识,而且能够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数学思维:培养创造力与逻辑思维在小学数学学习中,培养数学思维是至关重要的。
数学思维是指通过数学的方法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它既包括创造性思维,又包括逻辑思维。
例如,学生在解决数学问题时,需要通过分析问题、寻找规律和运用合适的计算方法来解决。
这种过程能够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逻辑思维,并培养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数学智慧:探索数学的深度数学不仅仅是一堆简单的运算题,它是一个深奥而广阔的领域。
小学数学教育应该引导学生发现数学的智慧。
例如,通过解决一些趣味的数学问题,学生可以体会到数学的美妙和深度。
同时,数学的智慧也来自于将数学运用于生活的能力。
学生可以通过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比如计算面积、体积等。
这样的学习方式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还可以让他们更好地理解数学的智慧所在。
四、数学启示:发现数学的实际应用随着学生的年龄增长,他们可以逐渐发现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小学数学教育应该引导学生发现数学的实际应用,并借助实例来说明数学的重要性。
例如,通过计算身高和体重来观察人体指数,通过测量距离和时间来计算速度等等。
这样的实际应用使学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数学的重要性,并激发他们对数学的兴趣和求知欲。
结语:小学数学的学习不仅仅是为了应付考试,更重要的是发现数学的奇妙世界,体验数学的乐趣,并培养智慧的种子。
浅谈小学数学探索规律的教学方式及重要性
浅谈小学数学探索规律的教学方式及重要性【摘要】小学数学规律探索的教学方式对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激发学习兴趣起到了重要作用。
引导学生发现数学规律的方法、鼓励他们探索问题解决的过程,可以有效提高他们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能力。
通过示范数学规律的应用案例,学生可以更直观地理解数学规律的应用。
小学数学探索规律的教学方式具有重要性,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能力。
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引导学生主动思考,让他们在探索规律中享受到学习的乐趣,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通过这种教学方式,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数学水平,还可以培养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他们未来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小学数学,规律,探索,教学方式,独立思考,学习兴趣,数学规律,解决问题,创新思维,结论1. 引言1.1 探讨小学数学规律的意义小学数学规律的探索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探讨数学规律,可以帮助学生建立起对数学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的认识。
数学规律是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和结构,通过探索规律,可以帮助学生理清数学知识之间的逻辑关系,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
探讨数学规律可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在探索数学规律的过程中,学生需要通过观察、总结和推理等方法来发现规律,这样可以促使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逻辑性得到提升,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探讨数学规律还可以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数学规律中蕴含着美和奥秘,学生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会感受到数学的魅力,从而激发对数学的兴趣和探索欲望,提高学习动力和积极性。
探讨小学数学规律的意义在于帮助学生建立系统完整的数学知识体系,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这些都为小学数学探索规律的教学方式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1.2 引入小学数学探索规律的教学方式引入小学数学探索规律的教学方式,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和有趣的学习体验。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探究学习和发现学习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探究学习和发现学习数学作为一门重要的学科,对于学生的学习和思维能力的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传统的教学方法往往注重知识的传授和机械的计算,而探究学习和发现学习则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和探索,使学生通过问题解决和发现规律的方式学习数学。
本文将探究小学数学教学中探究学习和发现学习的重要性,并介绍如何运用这些方法来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
一、探究学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意义探究学习是一种基于实践和问题解决的学习方式,能够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观察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探究学习可以帮助学生从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参与者,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
此外,探究学习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使他们学会与他人合作、分享和交流,这对于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也具有重要作用。
在探究学习中,教师的角色是引导者和支持者,他们需要提供问题、建立情境、引导学生思考,并及时给予学生指导和帮助。
相对于传统的教师讲解,探究学习更加关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能够激发学生的思维潜能,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发现学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发现学习是指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和实践,主动发现数学规律和问题的解决方法。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通过发现学习可以锻炼学生的观察力、分析能力和推理能力。
同时,发现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为了进行有效的发现学习,教师需要创设具有挑战性和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尝试各种方法和策略来解决问题。
教师还可以设计一些情境或案例,让学生在实际的情境中应用数学知识,通过实践和观察来发现数学规律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探究学习和发现学习的结合运用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探究学习和发现学习可以相互结合,发挥最大的教学效果。
教师可以设计一系列的问题和活动,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和实践,在实践中发现问题,通过解决问题来理解数学知识。
同时,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相互讨论和合作,分享他们的思考过程和解决方法,促进彼此之间的学习和思想碰撞。
数学毕业论文小学数学探究式教学探索论文4篇
小学数学探究式教学探索论文4篇第一篇一、创设数学研究情境,提出探究问题1.创设趣味研究情境.数学本就属于一门逻辑性较强、思维要求高的学科,如果单纯的只讲理论知识,课堂必然会单调无聊,缺乏一定的活跃生气,因此老师在教学中可以开展一些有益的教学活动,如,猜谜语、讲笑话、做游戏、演角色等形式,让学生在活动发现数学的原身,从而将抽象化的数学从活动中抽离并提出.2.创设日常生活情境.数学来源于生活,并融入于生活,它不似艺术形式般高贵,却也足够生活化、平易化,隐藏在商品的买卖中、日常的计算中和多样的形状里,是需要我们自己去发现、去寻找的,进而调整学生的学习状态,然他们乐于也善于在生活中发现数学的踪迹.3.创设矛盾冲突情境.某一确定的数学知识点,可能并不具有普遍性,而是受一定的条件限制,但是小学生可能根本不会注意到这一点,他们潜意识的认为知识点均具有普遍性,所以在出现不适宜的情况时可能会表现得手足无措,对此,老师需要常常为学生制造这样的冲突情境,在冲突问题中引发他们思考,提出一些值得探究的问题.二、深入探究所提问题,寻找内在规律探究所提出的数学问题,是探究式数学课堂教学模式构成的一个重要程序,也是整个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的核心所在,所以老师和学生两者都需要重视此问题.对于老师来说,他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得他们在观察到某一数学知识点时,能够从中发现问题并提出值得探究的问题;对学生来说,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善于提问,培养自己不懂就问的良好学习习惯,并乐于去完成问题探究的过程,乐于解决问题.如,老师在讲“三角形”这一内容时,必然会涉及到“三角形内角和为180°”这一定理,但应该注意的是,这一定理只适用于平面图形,立体图形并不适用,也就是说在立体图形中根本无法运用此定理,但学生并不清楚这一点.因此,老师可以将此问题的探究分成三个步骤,分别是个体独自探究、小组沟通交流、全班论辩解决,首先带领学生将符合原理的平面图形先行探究,再将立体图形计算探究,便于清楚地对照;其次,将此计算结果在自己小组中进行沟通交流,分享学生各自的看法,在小组中达成统一意见;最后,由老师作为主持,给学生足够的自由空间在全班进行探究论辩,在想与说的过程中渐渐理清思路,在论辩中激起思想的火花和知识的冲突,创造出新的知识态度.而且,这种探究式的学习方法,不但有利于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而且极大地提升了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并找到了知识的内在规律,为他们进一步的知识探索做好了铺垫.三、概括数学探究结论,力求学以致用概括学生数学探究结论,这是老师所要完成的一项重要工作,主要是要求老师将各小组学生提出的问题、探究的结果予以统计,自己在课下的时间里进行整理分析,总结概括出探究问题的最终合理结果,于下次课堂教学中给学生详细讲解这个探究问题,在二次教学、二次探究中升华数学知识、学习能力.例如,在学习“有限小数”这一节内容时,老师必然会把无限小数和有限小数进行对比,从而解释清楚两者的差别和异同,还会提及到有限小数的基本分数特征这一知识点,通过列举一系列可以化为有限小数的分数作为范例,像“分母可以整除10、100…”“分母中只有2和5这两种质因数”……教师可以利用这些有效地举例迅速发现这其中的规律,为学生概括总结出一条具体的数学理论,即“已经化为最简分数的一个分数,如果它的分母除了2和5以外没有别的质因数,那么这个分数就可以转化为有限小数”.这样的探究后总结的工作,是老师辛苦所得,他融会了老师缜密的思维和严密的语言,相当于二次增强了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力,同时也明白了知识之间具有某些奇妙的规律,便于学生在以后的日常生活中将数学知识学以致用.纵观全文,笔者主要从三方面对小学数学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具体开展做了详细研究,力求通过此种探究式课堂模式的建构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为学生学习兴趣的启发、学习思想的开放、学习能力的提升做了充分的准备,希望对于此课题的研究有所建树,对于读者也有所帮助.第二篇一、探究式教学的介绍传统的教学方式相对落后,尤其是小学生,缺少专注力和控制能力,教师长时间讲课,会让学生对课堂产生厌倦,而数学又是比较理论的知识,如果教师总是以“填鸭式”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学生就会觉得数学比较枯燥无聊,使学生的学习效率提不上来。
探索与发现小学数学教案
探索与发现小学数学教案
课题:探索数字之间的关系
课时:1课时
适用年级:小学三年级
一、教学目标:
1. 理解数字之间的大小比较关系;
2. 通过实际操作探索和发现不同数字之间的大小关系;
3. 提高学生的数学逻辑思维能力。
二、教学准备:
1. 数字卡片;
2. 比较符号“>”“<”“=”的卡片;
3. 小组讨论的桌面。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教师出示一张数字卡片,让学生观察并讨论这个数字的大小,引导学生思考数字之间的大小关系。
2. 探究:教师将数字卡片分发给学生,让学生相互比较数字的大小,并用比较符号“>”“<”“=”进行组合。
3. 发现:学生通过讨论和比较,发现数字之间的大小关系,例如2<5,6>4,7=7等。
4. 总结:教师带领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并进行反思,加深学生对数字大小关系的理解。
四、教学延伸:
1. 让学生利用数字卡片进行比较游戏,巩固数字大小关系;
2. 设计更复杂的比较题目,引导学生进一步深入思考。
五、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在探索和发现数字大小关系的过程中提高了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数学逻辑思维能力。
【课后作业】:
1. 完成课堂练习;
2. 自己设计一道数字比较题目,并和同学们分享。
以上为探索与发现小学数学教案范本,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数学的挖掘小学数学中的数学发现和隐藏规律
数学的挖掘小学数学中的数学发现和隐藏规律数学的挖掘—小学数学中的数学发现和隐藏规律数学是一门充满奇妙的学科,它不仅仅是一堆公式和计算,更是一门探索规律和发现奥秘的科学。
在小学数学中,我们可以发现许多有趣的数学现象和隐藏规律,让我们一起来挖掘这些宝藏吧!一、巧妙的乘法规则在小学数学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乘法运算。
而在乘法规则中,有很多值得探究的现象和规律。
举个例子,在两个相邻的数中,如何高效地计算它们的积呢?我们以25和26为例。
很多人可能会选择使用传统的列竖式相乘,但其实有一个更加简易的方法:先求这两个数的平均数,再用平均数乘以两个数之间相差的个数。
具体计算步骤如下:1. 计算平均数:(25 + 26) / 2 = 25.52. 计算相差的个数:26 - 25 = 13. 将平均数乘以相差的个数:25.5 × 1 = 25.5可以看到,结果正好是25和26的积。
这一方法的优势在于,计算过程简单,能够帮助我们快速得到正确答案。
二、神奇的九九乘法表我们大家都知道,九九乘法表是小学数学中的必修课。
但你知道吗,九九乘法表中的数字其实隐藏了一些规律。
首先,我们可以观察到九九乘法表中,行和列的数字从上到下、从左到右逐渐增大。
但是,我们还能发现什么呢?如果我们仔细观察每个数字的个位和十位,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
比如,当行数和列数相同时,乘积的个位和十位数字相同。
例如,在表中的9×9位置,个位和十位都是81。
同样地,8×8位置的乘积为64。
这种规律也适用于其他位置的数字。
这个规律的背后是什么原因呢?实际上,它与数的位数和乘法的运算法则有关。
通过理解这个规律,我们可以更好地记忆九九乘法表,并且在实际计算中更加灵活高效。
三、奇妙的数列数列是小学数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而在数列中,有一些特殊的数列隐藏着奇妙的规律,值得我们去挖掘和探究。
首先,我们来看一个经典的斐波那契数列。
该数列的规律是:第一个数为1,第二个数为1,从第三项开始,每一项都等于前两项的和。
小学数学教学研究实践(3篇)
第1篇摘要:本文通过对小学数学教学的研究和实践,探讨了如何在教学中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精神。
文章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方面进行了分析,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措施,旨在为小学数学教师提供有益的教学参考。
一、引言数学是小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往往面临着诸多挑战,如教学内容与学生的认知水平不匹配、教学方法单一、评价方式不科学等。
因此,开展小学数学教学研究实践,探索有效的教学策略,对于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二、教学内容的研究与实践1.教学内容与学生认知水平的匹配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教师应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确保教学内容既符合课程标准,又符合学生的实际需求。
具体措施如下:(1)分析学生的认知特点,制定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教学计划。
(2)将抽象的数学概念与具体的生活情境相结合,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3)设计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教学内容与生活实际的联系(1)将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2)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数学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分析能力。
三、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实践1.多样化教学方法的运用(1)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知识。
(2)探究式教学法: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合作学习法:通过小组合作,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2.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融合(1)利用多媒体技术,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
(2)利用网络资源,拓宽学生的视野,提高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四、教学评价的改革与实践1.多元化评价方式的运用(1)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及时发现问题,调整教学策略。
(2)结果性评价:关注学生的学习成果,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水平。
2.评价标准的制定(1)制定符合学生认知水平和发展需求的评价标准。
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探索规律
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探索规律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探索规律数学教学探索规律一1、提高“探索规律”在数学教学中的地位既然探索规律性内容是小学数学教学内容的组成部分之一,教师就需要重视起这类内容的作用。
首先,在公式、法则或计算方法这类知识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发现与探索中,发现数学知识的正确性。
其次,将探索规律类知识作为数学中数与代数中间的独立体,有利于探索规律教学内容重要地位的明确。
小学数学教学中,规律大都是通过数与形的方法展示出来的,比如在学习“表面涂色的正方体”时,规律探索内容就展示在图形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图形中分析出公式类的结论,会大大提高学生数学学习成就感,促进学生更加喜数学。
2、加强探索规律教学内容设计教学内容的科学程度,对于小学数学教学的质量有着重要的影响。
新时代的小学数学教学内容应当更多地取自于,教师可以利用生活情境的有效创设,给小学生呈现多样化的课堂氛围。
教师要多联系和融合小学生身边的事物,从实际入手,利用学生可以感受到的具体事例,组织学生去探究与发现规律。
比如在学习“间隔排列”知识时,教师可以利用生活中的场景进行举例,描述一个小学生可以感知的场景,从而促进学生形象地了解知识。
教师可以说:“工人设计树木栽种时,为了美观,做出了这样的设计,不同树木的栽种设计不同”,同时为学生展示一个生动形象且真实的图片,让学生去发现其中的规律,促使小学生成为规律的主要探究者。
数学教学探索规律二一、“探索规律”的教育价值审视数学中探索规律的过程,实际上是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综合运用的过程。
过去我们比较强调演绎推理,弱化了合情推理,影响到学生创造力的培养。
合情推理是丰富多彩的,归纳推理、类比推理是两种用途最广的合情推理。
合情推理常常要借助于直觉。
因此,在探索数学规律的思维活动中,既要用合情推理发现数学规律,又要用演绎推理加以论证,以保证结论的正确性,两者缺一不可。
这就好比人在迷雾中前行的眼睛与双腿,既要用眼睛观察方向、探寻道路,又要靠双腿循序渐进、达到目标。
小学数学教研心得体会(实用15篇)
小学数学教研心得体会(实用15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合同协议、工作计划、活动方案、规章制度、心得体会、演讲致辞、观后感、读后感、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contract agreements, work plans, activity plans, rules and regulations, personal experiences, speeches, reflections, reading reviews, essay summarie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of sample essays, please stay tuned!小学数学教研心得体会(实用15篇)当我们备受启迪时,常常可以将它们写成一篇心得体会,如此就可以提升我们写作能力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数学教学的探索和发现【内容提要】为了和国际教育接轨,提高我国教育教学水平,国家出台一系列政策提高素质教育,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应试教育仍然处于主导地位,就是因为大部分教师的教学观念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转变,教师不应该注重表面上变化,思想上的“课改”才是本质,这就需要通过深入实践教学中去探索和发现。
关键词:教学反省探索发现课堂幽默化建立平台我们应该在实践中去探索,在学术交流中去发现,在解放教学思想的前提下,得出新的教学理念,运用符合科学而客观的教学方法进行施教,这样我们的教学水平才能上一个新的台阶。
对于数学教学,我将课堂看作一种学术交流,我和学生共同研究,共同探讨,共同实践验证,得出大家共识的结论。
我们在民主平等的环境里共同学习,学生接受能力快,我的教学水平在实践教学中也不断得到更新,具体如下:一、在教学中寻求反省1、给教学“充电”教学实践是教师自身价值观的体现,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首先,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应该不断总结自己的教学经验,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应该应用和推广,不能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并且不能引起学生兴趣的教学方法就应该在摸索中改进。
其次,不断征求学生对课堂教学的意见和建议,从而使教学更加完善,提高教学的艺术性。
再次,着眼学习国际教育教学的新理念,保持自己教学思想的先进性。
另外多听观摩课,多与有经验的教学能手进行交流,进而使自己的教学理念在原来的基础上有一个新的突破。
2、“爱”在教学中有一种爱叫“弯下身子与花朵对话”,有一种尊重叫“给学生一片放飞的天空”,有一种开放叫“世界是我们的教科书”,有一种教师叫“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一切为了祖国的腾飞,一切为了人类的进步。
”如果教师能达到上面境界,我们教育才体现和谐,我们校园才能充满和谐,爱的阳光才能洒满天下。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和谐全面发展的核心是高尚的道德。
”师德建设从来都是教师队伍建设的重点,爱既是体现师德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构建和谐校园重要因素。
教师的爱对学生的教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是打开学生闭锁的心灵钥匙。
教师的教育只有溶解在对学生爱的情感里,才能转化为学生自身的需要,引起他们积极的反应,从而达到教育目的,获得教育的成功。
我们常说“只有不会教的教师,没有教不好的学生”但是在实际生活中,部分教师往往为了追求眼前的利益,将对学生的恨汇编成“爱”,将体罚学生演变成“希望他们成才”;将伤害学生人格狡辩为“对他们进行思想教育”,最终取得相反的结果,那么这些教师也将会为自己所造成的不良后果而买单。
二、幽默化课堂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曾经说过:“兴趣是成功的秘诀”,如何激发兴趣,让学生主动地参与整个教学的全过程,变被动为主动地学习,形成教与学的良性循环,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方面。
创建幽默化课堂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一个重要因素,幽默化课堂就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一个方面。
老师在课堂上的幽默化表现实际上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零距离”接触,学生存在的问题容易浮出水面,课堂幽默化也可以减轻学生在学习中的心理压力,构建这样的学习氛围可以使学生在心里上对数学产生依赖性,他们会无意识的感觉到对数学的学习就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为了更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老师在课堂上也可以出一些比较幽默性的习题,激发他们善于动脑,多思考的好习惯。
如:小王比小李大3岁,问小李几年就可以赶上小王的年龄?如果学生没有将数学问题和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他们就会很快说出:3年就能赶上。
然而他们没有想到的是小李的年龄在增长过程时小王的年龄也在增长,这即培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也锻炼了他们的思维应变能力。
再如:学生进行植树活动,每隔1米植一棵树,问:10米可以植多少棵?如果学生的思维不能得到转变就很容易得出10棵树的结论,但实际动手画一画线段图就不难发现:10+1=11棵。
这样的题型看似简单,却容易出错,这就是数学的幽默性,如此的陷阱不但可以培养学生探索欲望和动手操作能力,而且也逐渐地提高了学生审题能力。
幽默化课堂不局限于习题,可以是老师的动作,语言,表情以及师生之间各种互动,它们均能使学生在幽默化环境中掌握新的知识。
三、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的培养我认为,创新就是对一个问题的不同看法,数学教学上的创新就是一题多解。
课堂上我大力提倡一题多解的教学思想,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如:奶糖每千克20元,巧克力糖每千克25元,每千克奶糖比巧克力糖便宜百分之几?方法1:(25-20)÷25=20%先求出奶糖比巧克力糖少的数量,在求少的那部分数量是巧克力糖的百分之几。
方法2:20÷25=80% 100%-80%=20%将巧克力糖看作单位“1”(100%),先求出奶糖是巧克力糖的百分之几,再用100%减去它即可。
方法3: 应用方程设:每千克奶糖比巧克力糖便宜的百分数为X,依据题意得,25×(1-X)=20,解之得X=20%。
另外,发散思维还包括对现有的问题提出更多的问题并作出解答。
所以对上题还可以提出其它问题如:(1)奶糖是巧克力糖的百分之几?20÷25=80%(2)巧克力糖是奶糖的百分之几?25÷20=125%通过一题多解及一题多问的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就可以得到充分训练,他们对所学知识将会更透彻地理解;学生的创新意识就会加强,他们寻求探索问题的兴趣将更加浓厚。
对学生聚合思维能力的培养实质上就是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善于发现规律和总结规律的过程。
发散思维是聚合思维的延伸和扩张,聚合思维是发散思维收缩和总结,它通过发散思维训练的这个载体得到的最终结果。
我们对学生思维的训练应该是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统一,它们互相联系而不可分割。
如:(1)2名教育专家和8名教师进行座谈,如果每两个人握一次手,则一共握了多少次手?(1)12名同学进行中国象棋比赛,如果每两人赛一场,一共要赛多少场?(3)有红、黄、蓝、绿、白5种颜色的铅笔,请你把两种不同颜色的铅笔分成一组,最多可以搭配几组?以上三道题,我们可以通过列表或者画图的方式得出答案,在计算答案的过程中我们就会发现其中的规律:1+2+3+…+(n-1)=正确答案(n表示总数量)。
因此(1)的答案就是2+8=10,1+2+3+4+5+6+7+8+9=45次,(2)的答案就是1+2+3+4+5+6+7+8+9+10+11=66场,(3)的答案就是1+2+3+4=10组。
再如:(1)有12支足球队参加比赛,比赛以单场淘汰制进行,一共需要进行多少场比赛才能产生冠军?(2) 学校六年级有6个班参加友好杯羽毛球比赛,如果采用单场淘汰制比赛决出冠军和亚军,一共需要多少场比赛?以上两道题也可以通过列表或者画图的方式得出答案,但是我们在得出答案的过程中也发现了这样的规律:正确答案=n-1(n表示总数量),故(1)的答案为12-1=11场,(2)的答案为6-1=5场。
四、构建展示学生表现的平台小学阶段的学生是天真烂漫的,他们在课堂上总想表现自己,从而得到老师的夸奖和学生的羡慕,他们人小心大,想象的内容是极其丰富的,想象的空间是极为宽广的,如果老师能给他们建立一个自我表现的舞台,让他们在属于自己蓝天下自由飞翔,他们的智慧才能达到更好的发挥,惊人的奇迹才能不断涌现。
1、改革提问教学为了保证学生课堂上的主体地位,老师设计的各种活动都应该为学生自身着想,提问就是一个很有代表性的典范。
课堂上,学生和教师之间互相提问是传授知识的重要桥梁,老师在课堂上对学生提问得到的结果可能是不一致的,那么老师和学生可以通过讨论或者举例的方式进行验证。
学生向老师提问非常关键,它是消除学生心理谜团的重要途径,老师可以自己向学生回答,也可以让学生给学生解释,当然学生对学生充当“小老师”进行讲解的效果将会更好。
老师和学生的互相提问是建立在平等的地位上进行的,这样才能显示出课堂的科学性,学生的理性思维就会得到更好的开拓和提高。
老师的提问方式应该覆盖全班学生,提问内容应该多样化。
让学生在自愿的前提下回答,学生对老师的提问应该是寻求知识的最大化,老师就应该作出合理答复。
老师和学生在交流中提问,同时也在探讨中回答。
2、广开言路课堂上要给学生充分的思维空间,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鼓励多发言就是学生展示自我的一个重要方面。
老师应该积极倾听学生在课堂上的心声,改变学习的程式化、机械化的倾向。
如果学生没有得到发言的机会,他们萌发出的新观点就会被埋没掉,思想就会被束缚,主观能动性就会退化,“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也就是这个道理。
老师只有做到“广开言路”,才能达到“门庭若市”的效果。
要体现课堂的民主性就是老师应该让学生对同一个问题表达自己的观点,老师的观点和学生的观点都应该放在同一个平台上进行考证,有的时候,学生的观点胜过老师,在我的身上就发生过。
如:我国国旗的标准长宽比为3:2,如果我国国旗的长为42厘米,那么宽应该是多少?此题出现的时候,我们当时只学到比的化简,很多方法还不能使用,所以我只能根据比的化简对此题做了这样解答:长:宽=3:2,长是42厘米,就相当于比的前项3扩大14倍得到的,要保持比值不变,那么比的后项2也应该扩大也扩大14倍就得到宽的长度:2×14=28厘米。
当我讲完时就有一个学生站起来说他还有一种方法:2=28厘米,他解释是这样的:将国旗的长看作单位42×3“1”,那么比中的前项3就相当于将单位“1”平均分成3份,2就比的后项2就相当于国旗的宽占了其中的2份,42×3相当于标准长度乘以宽所占的分数,所得结果就应该是宽2”进行解释,的长度。
这位学生的算式还引用“宽是长的3但是这位学生的解释新颖、独特,同时也得到了学生及老师的肯定和认可,他灵活地应用以学过的单位“1”知识进行解释是老师和其他学生都没有想到的,通过他的解释同学们也掌握一种新的解题思路。
以上的这些论述归结为一点就是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如果将学生看作地球,那么教师就是始终围绕地球运转卫星,教师离不开学生,学生也抛不开教师。
无论是加强教师自身建设,还是建立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和谐关系,都是为“教”与“学”创造良好的环境氛围。
教师在教学中创造环境,并在环境中探索并寻求进步,学生也在学习中适应环境,并在环境中提高并获得硕果。
教师和学生都在探索和学习,共同推动教学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