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最大功率点跟踪(MPPT)技术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6/12/30
济南大学物理学院
7-3333
• 与扰动观测法的区别:
扰动观测法: P P k P k 1 电导增量法
P UI IU
2016/12/30
济南大学物理学院
7-3434
电导增量法跟踪误差分析
• 电导增量法的数学依据是在最大功率点处功率对
电压的导数为0。由于P-U曲线为一单峰曲线,因 此采用导纳增量法进行最大功率跟踪时无原理性 误差,为一个较理想的MPPT 跟踪方法。 由于采用ΔI / ΔU 近似代替 dI / dU,所以电导增量 法也存在振荡和误判问题
2016/12/30
济南大学物理学院
5
第七章 最大功率点跟踪技术
7.1 概述 光伏电池由于受外界因素(温度、日照强度等)影 响很多,因此其输出具有明显的非线性。 不同的外界条件下,光伏电池可运行在不同且唯一 的最大功率点(Maximum Power Point, MPP)上。
2016/12/30
济南大学物理学院
第六章 光伏并网逆变器控制策略
电力电子系统的控制主要包括对给定信号的跟 随(跟随性)和对扰动信号的抑制(抗扰性) 两个方面。 两个基本控制要求: 一是要保持前后级之间的直流侧电压稳定 二是要实现并网电流控制
2016/12/30
济南大学物理学院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1
显然通过控制交流侧Ui的幅值和相位,便可 控制UL的幅值和相位,也即控制了电感电流 的幅值和相位。
7-2032
• 电导增量法的特点
(1)控制效果好;
(2)控制稳定度高,当外部环境参数变化时系统能平
稳的追踪其变化,且与光伏光伏电池组件的特性及
参数无关; (3)控制算法较复杂,对控制系统要求较高; (4)控制电压初始化参数对系统启动过程中的跟踪性 能有较大影响,若设置不当则可能产生较大的功率
损失。
2016/12/30
济南大学物理学院
7-3535
7.5 最大功率点跟踪的实现 • 两级式光伏并网逆变器的MPPT控制
2016/12/30
济南大学物理学院
7-2336
2016/12/30
济南大学物理学院
37
• 单级式光伏并网逆变器的MPPT控制
dI I dU U
济南大学物理学院
30
工程中以ΔI / ΔU 近似代替 dI / dU 可得电 导增量法(INC)法进行最大功率时的判 据如下: 最大功率点左边 最大功率点 最大功率点右边
2016/12/30
济南大学物理学院
31
电导增量法 流程图
图7-9 电导增量法流程图
2016/12/30
济南大学物理学院
济南大学物理学院
28
• 如右图所示:光伏阵列 的电压功率曲线是一个 单峰的曲线,在输出功 率最大点处, 功率对电 压的导数为零,要寻找 最大功率点,只要在功 率对电压的导数大于零 的区域增加电压,在功 率对电压的导数小于零 的区域减小电压,在导 数等于零或非常接近于 零的时候,电压保持不 变即可。
2016/12/30
济南大学物理学院
9
• 图7-2分别给出了光伏电池在不同的温 度,日照强度下的P-U特性曲线。
图7-2 光伏电池不同温度、日照强度下的P-V特性曲线
2016/12/30
济南大学物理学院
10
•从图7-2中可以看出,在一定的温度和日照强度下, 光伏电池具有唯一的最大功率点,当光伏电池工作 在该点时, 能输出当前温度和日照条件下的最大 功率。
2016/12/30
济南大学物理学院
22
最优梯度法最大功率点搜索过程图
2016/12/30
济南大学物理学院
23
2. 逐步逼近法
假设初始工作点工作在P-U特性曲线最大功率点的 左边,并且远离最大功率点,此时应以某一较大 的步长m进行搜索,当满足Pi+1<Pi时,说明当前工 作点在最大功率点的右侧,此时便可以估算出最 大功率点的范围应在两个初始步长2m范围内;接 着应改变搜索的方向,并且以m/2为步长进行搜索, 直到出现搜索方向的第二次改变时,届时最大功 率点的范围应在一个初始步长m范围内,此后再改 变搜索方向,并且以m/4步长进行搜索,以此类推, 找到最大功率点,而且精度逐步提高。
济南大学物理学院
7-2020
产生振荡现象
2016/12/30
济南大学物理学院
21
• 扰动观测法的改进 一、基于变步长的扰动观测法 基本思想:远离MPP区域,采用较大的步长,在 MPP附近,采用较小的步长。 1. 最优梯度法 最大功率点搜索过程:当工作点位于最大功率点 左侧斜率较大的区域时,电压以一个较大步长的 扰动量增加,并随着向MPP靠近,自动变小扰动 的步长。反之,过程相反。
图7-1 光伏电池不同温度、日照强度下的I-V特性曲线
2016/12/30
济南大学物理学院
8
• 由图7-1可知,光伏电池既非恒压源,也非恒流 源,是一种非线性直流源。输出电流在大部分 工作电压范围内相对恒定,最终在一个足够高 的电压之后,电流迅速下降至零。 • 光伏电池的输出特性近似为矩形,即低压段近 似为恒流源,接近开路电压时近似为恒压源。 • 温度相同时,随着日照强度的增加,光伏电池 的开路电压几乎不变,短路电流有所增加;日 照强度相同时,随着温度的升高,光伏电池的 开路电压下降,短路电流有所增加。
济南大学物理学院
18
扰动观测法的特点: • 扰动观测法实质上是一个自寻优过程,通过对阵 列当前输出电压与电流检测,得到当前阵列输出 功率,再与已被存储的前一时刻阵列功率相比较, 舍小存大,再检测, 再比较,如此不停的周而 复始,便可使阵列动态的工作在最大功率点上。
• 此方法的优点是算法简单,容易实现,但对于光 强快速变化的环境易产生错误的跟踪,有较大的 功率损失。有时还会发生程序控制在运行中的失 序,出现“误判”,还可产生振荡现象。
2016/12/30
济南大学物理学院
2
并网控制的工作原理:首先由并网控制给定 的有功、 无功功率指令和电网电压矢量,计 算出输出电流矢量I*; 再由 Ui = U L+E ;可得交流侧输出电压指令 Ui * jLI * E
通过SPWM或SVPWM 控制逆变器输出所需交流侧 电压矢量,实现逆变器并网电流的控制。
27
7.4 电导增量法
• 电导增量法 (Incremental Conductance, INC) 是 通过比较光伏电池阵列的瞬时导抗与导抗的变化 量的方法来完成最大功率点跟踪的功能。
电导增量法避免了扰动 观测法的盲目性,它 能够判断出工作点电 压与最大功率点电压 之间的关系。
2016/12/30
2016/12/30
济南大学物理学院
16
• 扰动观测法示意图如图7-4所示
图7-4 扰动观测法示意图
2016/12/30
济南大学物理学院
17
• 扰动观测法程序流程如图7-5所示
图7-5 扰动观测法流程图
扰动观测法按照每次扰动的电压变化量是否固 定,可分为定步长和变步长扰动观测法。
2016/12/30
2016/12/30
济南大学物理学院
7-1111
• 从上面的分析中看出,光伏电池的输出是一个 随机的、不稳定的供电系统。工作时由于光伏 电池的输出特性受负荷状态、光照强度、环境 温度等的影响而大幅度变化, 其短路电流与日 照量几乎成正比关系增减,开路电压受温度变 化的影响较大。 • 最大功率点时刻在变化。因此,就不能用等效 电阻的方法获取最大功率。 • 由于光伏电池的输出特性是复杂的非线性形式, 难以确定其数学模型,无法用解析法求取最大 功率。
2016/12/30
光伏电池P-U特性的
dP/dU变化特征
济南大学物理学院
29
光伏电池的瞬时功率:
dP dI I U dU dU dP 0 极大值时: dU
P IU
两端对U求导,并将I作为U的函数,可得:
所以,工作点位于最大功率点时的条件:
dI I U 0 dU
2016/12/30
2016/12/30
济南大学物理学院
26
然后,在 (k+1/2)T时刻使参考电压增加ΔU,并 令在(k+1)T时刻测得电压Uk+1处的功率为 P(k+1),这样P(k+1)和P‘(k)就是在同一辐照度 下P-U特性曲线上 电压扰动前后的两个 工作点,因此,就没 有误判的问题。
2016/12/30
济南大学物理学院
7-6
6
光伏系统应寻求光伏电池的最优工作状态, 以最大限度的实现光能转换为电能 利用控制方法实现光伏电池最大功率输出运行 的 技术称为最大功率点跟踪(Maximum Power Point Tracking, MPPT)技术。
2016/12/30
济南大学物理学院
7-7
7
• 图7-1分别给出了光伏电池在不同的温度, 日照强度下的I-V特性曲线。
2016/12/30
济南大学物理学院
15
7.3
扰动观测法(爬山法)
• 扰动观测法(Perturbation Observation, PO)是 目前实现 MPPT常用的方法,它通过不断扰动 光伏系统的工作点来寻找最大功率点的方向。
• 工作原理:先扰动输出电压值,然后测其功率 变化并与扰动之前的功率值比较,如果功率值 增加,则表示扰动方向正确,继续朝同一方向 扰动,如果扰动后功率值小于扰动前的值,则 往相反的方向扰动。
2016/12/30
济南大学物理学院
7-1212
常见几种MPPT方法: (l)恒定电压跟踪法; (2)扰动观测法(爬山法); (3)导纳增量法; (4)智能控制的方法。
2016/12/30
济南大学物理学院
13
7.2 定电压跟踪法
由图7-3可以看出,在光伏电池温度变化不大时, 光伏电 池的P-U输出特性曲线上的最大功率点几 乎分布于一条垂直直线的两侧,因此将光伏电池 输出电压控制在其最大功率点电压处,此时光伏 电池将工作在最大功率点。
最大功率点电压与开 路电压之间存在近 似的线性关系
图7-3 光伏电池不同日照强度下的P-V特性曲线
Umpp K1Uoc
14
2016/12/30
济南大学物理学院
定电压跟踪法特点:
(1)开环控制,控制简单,控制易实现; (2)系统不会出现因给定的控制电压剧烈变化而引起 振荡,具有良好的稳定性; (3)控制精度差,系统最大功率跟踪的精度取决于给 定电压值选择的合理性; (4)控制的适应性差,当系统外界环境,如太阳辐射 强度,光伏电池板温度发生改变时系统难以进行准 确的最大功率点跟踪。
• 在最大功率点左侧,光伏电池的输出功率随着工 作点电压的增加而增大;在最大功率点右侧,光伏 电池的输出功率随着工作点电压的增加而减小。 • 当结温增加时,光伏电池的开路电压下降,短路 电流略有增加,最大输出功率减小, 当日照强度增 加时,光伏电池的开路电压变化不大,短路电流增 加明显,最大输出功率增加。
2016/12/30
济南大学物理学院
3
间接电流控制:通过控制并网逆变器交流侧电压来
间接控制输出电流矢量。 直接电流控制方案依据系统动态模型构造电流闭 环控制系统,
2016/12/30
济南大学物理学院
4
• 相对于电网电压矢量位置的电流矢量控制, 称为基于电压定向的矢量控制(VOC)。 • 相对于电网电压矢量位置的功率控制,称为 基于电压定向的直接功率控制(V-DPC)。 以上两种并网逆变器控制策略的控制性能取决于 电网电压矢量位置的精确获得。
2016/12/30
济南大学物理学院
图7-6 扰动观测法误判示 例
25
令kT时刻电压UK处工作点测得的功率为P(K), 此时不给参考电压加扰动,而在kT时刻后的半 个采样周期的(k+1/2)T时刻增加一次功率采样。 若令测得的功率为 P(k+1/2),则可以得到 基于一个采样周期的预 测功率为
P(k ) 2P(k 1 / 2) P(k )
2016/12/30
济南大学物理学院
7-1919
• 误判的例子:在光强变化快速的情况下, 假定系统一开始工作在S1曲线上①点, 由于扰动的作用,这时工作点向右移动到 了S2曲线上的②点,并且P②>P①,系统 便认为此时最大功率点应该在②点的右边, 仍向右调节工作点。
图7-6 扰动观测法误判示 例
2016/12/30
2016/12/30
济南大学物理学院
24
二、基于功率预测的扰动观测法 对于误判的问题,如果能够在同一时刻测得 同一辐照度下的P-U 特性曲线上电压扰动前、 后所对应的工作点功率,就不会存在误判问 题。 然而这在实际中是做不到的,但是可以通过预 测算法而获得。 这就是基于功率 预测的扰动观测 法的基本思路。
济南大学物理学院
7-3333
• 与扰动观测法的区别:
扰动观测法: P P k P k 1 电导增量法
P UI IU
2016/12/30
济南大学物理学院
7-3434
电导增量法跟踪误差分析
• 电导增量法的数学依据是在最大功率点处功率对
电压的导数为0。由于P-U曲线为一单峰曲线,因 此采用导纳增量法进行最大功率跟踪时无原理性 误差,为一个较理想的MPPT 跟踪方法。 由于采用ΔI / ΔU 近似代替 dI / dU,所以电导增量 法也存在振荡和误判问题
2016/12/30
济南大学物理学院
5
第七章 最大功率点跟踪技术
7.1 概述 光伏电池由于受外界因素(温度、日照强度等)影 响很多,因此其输出具有明显的非线性。 不同的外界条件下,光伏电池可运行在不同且唯一 的最大功率点(Maximum Power Point, MPP)上。
2016/12/30
济南大学物理学院
第六章 光伏并网逆变器控制策略
电力电子系统的控制主要包括对给定信号的跟 随(跟随性)和对扰动信号的抑制(抗扰性) 两个方面。 两个基本控制要求: 一是要保持前后级之间的直流侧电压稳定 二是要实现并网电流控制
2016/12/30
济南大学物理学院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1
显然通过控制交流侧Ui的幅值和相位,便可 控制UL的幅值和相位,也即控制了电感电流 的幅值和相位。
7-2032
• 电导增量法的特点
(1)控制效果好;
(2)控制稳定度高,当外部环境参数变化时系统能平
稳的追踪其变化,且与光伏光伏电池组件的特性及
参数无关; (3)控制算法较复杂,对控制系统要求较高; (4)控制电压初始化参数对系统启动过程中的跟踪性 能有较大影响,若设置不当则可能产生较大的功率
损失。
2016/12/30
济南大学物理学院
7-3535
7.5 最大功率点跟踪的实现 • 两级式光伏并网逆变器的MPPT控制
2016/12/30
济南大学物理学院
7-2336
2016/12/30
济南大学物理学院
37
• 单级式光伏并网逆变器的MPPT控制
dI I dU U
济南大学物理学院
30
工程中以ΔI / ΔU 近似代替 dI / dU 可得电 导增量法(INC)法进行最大功率时的判 据如下: 最大功率点左边 最大功率点 最大功率点右边
2016/12/30
济南大学物理学院
31
电导增量法 流程图
图7-9 电导增量法流程图
2016/12/30
济南大学物理学院
济南大学物理学院
28
• 如右图所示:光伏阵列 的电压功率曲线是一个 单峰的曲线,在输出功 率最大点处, 功率对电 压的导数为零,要寻找 最大功率点,只要在功 率对电压的导数大于零 的区域增加电压,在功 率对电压的导数小于零 的区域减小电压,在导 数等于零或非常接近于 零的时候,电压保持不 变即可。
2016/12/30
济南大学物理学院
9
• 图7-2分别给出了光伏电池在不同的温 度,日照强度下的P-U特性曲线。
图7-2 光伏电池不同温度、日照强度下的P-V特性曲线
2016/12/30
济南大学物理学院
10
•从图7-2中可以看出,在一定的温度和日照强度下, 光伏电池具有唯一的最大功率点,当光伏电池工作 在该点时, 能输出当前温度和日照条件下的最大 功率。
2016/12/30
济南大学物理学院
22
最优梯度法最大功率点搜索过程图
2016/12/30
济南大学物理学院
23
2. 逐步逼近法
假设初始工作点工作在P-U特性曲线最大功率点的 左边,并且远离最大功率点,此时应以某一较大 的步长m进行搜索,当满足Pi+1<Pi时,说明当前工 作点在最大功率点的右侧,此时便可以估算出最 大功率点的范围应在两个初始步长2m范围内;接 着应改变搜索的方向,并且以m/2为步长进行搜索, 直到出现搜索方向的第二次改变时,届时最大功 率点的范围应在一个初始步长m范围内,此后再改 变搜索方向,并且以m/4步长进行搜索,以此类推, 找到最大功率点,而且精度逐步提高。
济南大学物理学院
7-2020
产生振荡现象
2016/12/30
济南大学物理学院
21
• 扰动观测法的改进 一、基于变步长的扰动观测法 基本思想:远离MPP区域,采用较大的步长,在 MPP附近,采用较小的步长。 1. 最优梯度法 最大功率点搜索过程:当工作点位于最大功率点 左侧斜率较大的区域时,电压以一个较大步长的 扰动量增加,并随着向MPP靠近,自动变小扰动 的步长。反之,过程相反。
图7-1 光伏电池不同温度、日照强度下的I-V特性曲线
2016/12/30
济南大学物理学院
8
• 由图7-1可知,光伏电池既非恒压源,也非恒流 源,是一种非线性直流源。输出电流在大部分 工作电压范围内相对恒定,最终在一个足够高 的电压之后,电流迅速下降至零。 • 光伏电池的输出特性近似为矩形,即低压段近 似为恒流源,接近开路电压时近似为恒压源。 • 温度相同时,随着日照强度的增加,光伏电池 的开路电压几乎不变,短路电流有所增加;日 照强度相同时,随着温度的升高,光伏电池的 开路电压下降,短路电流有所增加。
济南大学物理学院
18
扰动观测法的特点: • 扰动观测法实质上是一个自寻优过程,通过对阵 列当前输出电压与电流检测,得到当前阵列输出 功率,再与已被存储的前一时刻阵列功率相比较, 舍小存大,再检测, 再比较,如此不停的周而 复始,便可使阵列动态的工作在最大功率点上。
• 此方法的优点是算法简单,容易实现,但对于光 强快速变化的环境易产生错误的跟踪,有较大的 功率损失。有时还会发生程序控制在运行中的失 序,出现“误判”,还可产生振荡现象。
2016/12/30
济南大学物理学院
2
并网控制的工作原理:首先由并网控制给定 的有功、 无功功率指令和电网电压矢量,计 算出输出电流矢量I*; 再由 Ui = U L+E ;可得交流侧输出电压指令 Ui * jLI * E
通过SPWM或SVPWM 控制逆变器输出所需交流侧 电压矢量,实现逆变器并网电流的控制。
27
7.4 电导增量法
• 电导增量法 (Incremental Conductance, INC) 是 通过比较光伏电池阵列的瞬时导抗与导抗的变化 量的方法来完成最大功率点跟踪的功能。
电导增量法避免了扰动 观测法的盲目性,它 能够判断出工作点电 压与最大功率点电压 之间的关系。
2016/12/30
2016/12/30
济南大学物理学院
16
• 扰动观测法示意图如图7-4所示
图7-4 扰动观测法示意图
2016/12/30
济南大学物理学院
17
• 扰动观测法程序流程如图7-5所示
图7-5 扰动观测法流程图
扰动观测法按照每次扰动的电压变化量是否固 定,可分为定步长和变步长扰动观测法。
2016/12/30
2016/12/30
济南大学物理学院
7-1111
• 从上面的分析中看出,光伏电池的输出是一个 随机的、不稳定的供电系统。工作时由于光伏 电池的输出特性受负荷状态、光照强度、环境 温度等的影响而大幅度变化, 其短路电流与日 照量几乎成正比关系增减,开路电压受温度变 化的影响较大。 • 最大功率点时刻在变化。因此,就不能用等效 电阻的方法获取最大功率。 • 由于光伏电池的输出特性是复杂的非线性形式, 难以确定其数学模型,无法用解析法求取最大 功率。
2016/12/30
光伏电池P-U特性的
dP/dU变化特征
济南大学物理学院
29
光伏电池的瞬时功率:
dP dI I U dU dU dP 0 极大值时: dU
P IU
两端对U求导,并将I作为U的函数,可得:
所以,工作点位于最大功率点时的条件:
dI I U 0 dU
2016/12/30
2016/12/30
济南大学物理学院
26
然后,在 (k+1/2)T时刻使参考电压增加ΔU,并 令在(k+1)T时刻测得电压Uk+1处的功率为 P(k+1),这样P(k+1)和P‘(k)就是在同一辐照度 下P-U特性曲线上 电压扰动前后的两个 工作点,因此,就没 有误判的问题。
2016/12/30
济南大学物理学院
7-6
6
光伏系统应寻求光伏电池的最优工作状态, 以最大限度的实现光能转换为电能 利用控制方法实现光伏电池最大功率输出运行 的 技术称为最大功率点跟踪(Maximum Power Point Tracking, MPPT)技术。
2016/12/30
济南大学物理学院
7-7
7
• 图7-1分别给出了光伏电池在不同的温度, 日照强度下的I-V特性曲线。
2016/12/30
济南大学物理学院
15
7.3
扰动观测法(爬山法)
• 扰动观测法(Perturbation Observation, PO)是 目前实现 MPPT常用的方法,它通过不断扰动 光伏系统的工作点来寻找最大功率点的方向。
• 工作原理:先扰动输出电压值,然后测其功率 变化并与扰动之前的功率值比较,如果功率值 增加,则表示扰动方向正确,继续朝同一方向 扰动,如果扰动后功率值小于扰动前的值,则 往相反的方向扰动。
2016/12/30
济南大学物理学院
7-1212
常见几种MPPT方法: (l)恒定电压跟踪法; (2)扰动观测法(爬山法); (3)导纳增量法; (4)智能控制的方法。
2016/12/30
济南大学物理学院
13
7.2 定电压跟踪法
由图7-3可以看出,在光伏电池温度变化不大时, 光伏电 池的P-U输出特性曲线上的最大功率点几 乎分布于一条垂直直线的两侧,因此将光伏电池 输出电压控制在其最大功率点电压处,此时光伏 电池将工作在最大功率点。
最大功率点电压与开 路电压之间存在近 似的线性关系
图7-3 光伏电池不同日照强度下的P-V特性曲线
Umpp K1Uoc
14
2016/12/30
济南大学物理学院
定电压跟踪法特点:
(1)开环控制,控制简单,控制易实现; (2)系统不会出现因给定的控制电压剧烈变化而引起 振荡,具有良好的稳定性; (3)控制精度差,系统最大功率跟踪的精度取决于给 定电压值选择的合理性; (4)控制的适应性差,当系统外界环境,如太阳辐射 强度,光伏电池板温度发生改变时系统难以进行准 确的最大功率点跟踪。
• 在最大功率点左侧,光伏电池的输出功率随着工 作点电压的增加而增大;在最大功率点右侧,光伏 电池的输出功率随着工作点电压的增加而减小。 • 当结温增加时,光伏电池的开路电压下降,短路 电流略有增加,最大输出功率减小, 当日照强度增 加时,光伏电池的开路电压变化不大,短路电流增 加明显,最大输出功率增加。
2016/12/30
济南大学物理学院
3
间接电流控制:通过控制并网逆变器交流侧电压来
间接控制输出电流矢量。 直接电流控制方案依据系统动态模型构造电流闭 环控制系统,
2016/12/30
济南大学物理学院
4
• 相对于电网电压矢量位置的电流矢量控制, 称为基于电压定向的矢量控制(VOC)。 • 相对于电网电压矢量位置的功率控制,称为 基于电压定向的直接功率控制(V-DPC)。 以上两种并网逆变器控制策略的控制性能取决于 电网电压矢量位置的精确获得。
2016/12/30
济南大学物理学院
图7-6 扰动观测法误判示 例
25
令kT时刻电压UK处工作点测得的功率为P(K), 此时不给参考电压加扰动,而在kT时刻后的半 个采样周期的(k+1/2)T时刻增加一次功率采样。 若令测得的功率为 P(k+1/2),则可以得到 基于一个采样周期的预 测功率为
P(k ) 2P(k 1 / 2) P(k )
2016/12/30
济南大学物理学院
7-1919
• 误判的例子:在光强变化快速的情况下, 假定系统一开始工作在S1曲线上①点, 由于扰动的作用,这时工作点向右移动到 了S2曲线上的②点,并且P②>P①,系统 便认为此时最大功率点应该在②点的右边, 仍向右调节工作点。
图7-6 扰动观测法误判示 例
2016/12/30
2016/12/30
济南大学物理学院
24
二、基于功率预测的扰动观测法 对于误判的问题,如果能够在同一时刻测得 同一辐照度下的P-U 特性曲线上电压扰动前、 后所对应的工作点功率,就不会存在误判问 题。 然而这在实际中是做不到的,但是可以通过预 测算法而获得。 这就是基于功率 预测的扰动观测 法的基本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