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7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初中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17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优质课教学设计_6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教科书《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第十七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红军长征的路线、遵义会议及其伟大意义。
通过引导学生探究红军被迫实行战略转移和红军取得长征胜利的原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结合阅读长征示意图,培养学生读图、填图的能力,引导学生运用地图了解红军长征经过的主要省份、江河,并能说出发生在那里的重大历史事件。
2.过程与方法:课前指导学生收集红军长征的英勇故事,课堂上演讲;课堂中播放有关长征的影视资料,学生观看后分组讨论;指导学生分析长征过程的艰难,加深学生对长征的理解和崇敬之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引导学生学习红军战胜艰难困苦、勇往直前的革命英雄主义,培养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人民军队、热爱祖国的感情,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二、教学重点中央红军的长征、遵义会议三、教学难点1.遵义会议的意义。
2.红军长征胜利的意义、长征精神。
四、教学方法1.直观演示法:通过展示图片、图表、播放视频等手段进行直观演示,激发学生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直观把握。
2.活动探究法: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进行活动,从而使学生的自主性得到充分的发挥,培养学生的自觉能力、思维能力、分析能力。
3.集体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促使学生能够积极的参与课堂教学过程中,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在学习中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团结协作的精神。
4.讲授法:利用生动活泼的描述性语言讲解长征的过程,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使学生能够更容易的介绍所学知识。
5. 分析法。
通过视频资料,分析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及长征的原因。
6. 比较法。
把红军前四次反“围剿”的战略战术和第五次反“围剿”的战略战术作一个对比,有利于学生对红军长征原因的理解。
五、课时安排:一课时六、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预习导学视频展示《雯萱的疑问》。
第17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教学设计)
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教学设计教材分析《2022年历史课程标准》要求:认识遵义会议在中国革命史上的地位;通过了解长征途中红军爬雪山过草地等艰难历程的史事,感悟长征精神。
本课是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最后一课,长征是中国革命史上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重大事件,是学生学习中国历史的重要一课。
长征粉碎了国民党消灭红军的企图;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在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挽救了红军,挽救了党,挽救了中国革命;促使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有力地推动了中国革命形势的发展。
引导学生了解长征精神的内涵,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学习目标知道长征、遵义会议等基本史实重要的事件、人物、现象等,知道长征的过程,初步养成历史时序意识和历史空间感。
(唯物史观、时空观念)运用史料分析长征的原因,认识长征在中国近代社会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唯物史观、史料实证、历史解释)通过本课的学习,感受红军长征的艰难历程,体会革命先烈们不畏艰难、勇于献身的长征精神,激发爱国之情。
(历史解释、家国情怀)重点难点教学重点:遵义会议、红军胜利会师陕甘。
教学难点:红军长征及长征精神。
学情分析八年级学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期,是身体发育的关键时期,也是身心各方面发生巨大变化的时期。
青春期性成熟带来的好奇心和探究欲,促进青少年性意识的发展,在学习方面面临着更大的挑战。
经初中七年级一年多的学习,对初中历史有了较深入的了解,已掌握一定的历史学习方法。
课前要求学生通过教师网络空间收看影视作品、文学作品等相关资料,对长征的历史有所了解。
学生对本课的历史人物、各个战役比较感兴趣,这些人物性格、智慧、战役表现出中国共产党为中华民族奋发图强的精神对学生学习、生活产生深远影响。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视频导入,让学生识记视频中关键词,导入本课。
(设计意图)通过视频创设问题情境,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来进入本课。
【整体感知】壹明晰长征原因贰图画长征经过叁解读长征意义肆感悟长征精神【解读课标明确目标培育素养】【新课教学】【壹】明晰长征原因问题探究:红军为什么要长征?(设计意图)学生根据图表分析出红军长征是因为第五次反围剿失利,培养学生历史解释的核心素养。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课程教学设计
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教学设计教学目标:过对史料的分析,探讨红军长征的原因及胜利的定义,提高史论结合及从史料内涵体会不深,因此在教学中要从人和事展开,创设情境,从中获取信息的能力。
了解红军长征的路线图,提升读图看图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
了解长征的艰难险阻,体会红军战争的精神面貌,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遵义会议。
教学难点:长征精神。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播放多媒体视频《七律·长征》,然后教师提问:毛主席在什么情况荡气回肠写下这首七律诗呢?那么我们今天就一起来学习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二、讲授新课(一)一曲悲歌震宇寰教师讲解:红军长征的那个年代,中国处在半殖民半封建的黑暗境地,社会危机四伏,日寇野蛮侵略,国民党反动派置民族危亡于不顾,向革命根据地发动大规模“围剿”。
自1930年11月起,发动了五次“围剿”,前四次“围剿”皆被红军粉碎。
于是1933年秋,蒋介石又发动了第五次“围剿”。
材料一兵力,64个师,7个旅,6个团,空军11个队,飞机150架,总计百万兵力。
——王桧林主编、郭大钧副主编:《中国现代史》,231~232页,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材料二举办庐山“军事训练团”,人美英等国购买军火,增加部队的新装备;聘请一批德国专家当顾问,筹备作战计划,研究改用新的战略战术;在苏区周围修筑了几千个碉堡和建立经济封锁线。
——王桧林主编、郭大钧副主编:《中国现代史》,231~232页,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教师设问:第五次“围剿”有什么特点?(参考答案:蒋准备充分,兵力强大,战法新颖。
)(过渡)面对蒋介石的新战略,当时的中共临时中央负责人博古采取了什么样的对策呢?他的王牌就是让一年前由共产国际派来的军事顾问李德担任总指挥。
材料三李德认为,对付蒋介石的新战法,红军过去反“围剿”的方式已不适用。
他狂妄地说“游击战争的黄金时代已经过去了,现在是打正规战的时候”,坚决反对积极防御、诱敌深入的战略方针,反对以游击战和带游击性的运动战作为主要作战形式,主张打以堡垒对堡垒、阵地对阵地的正规战、阵地战,因而使红军陷入了极端被动的地位。
统编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教学设计
统编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是统编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从国共合作到国共对立”中的重要一课。
本课主要讲述了由于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红军被迫进行战略转移,开始长征。
长征途中,红军历经艰难险阻,克服重重困难,最终胜利会师,保存了革命的有生力量,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教材地位长征是中国革命史上不朽的丰碑,是中华民族的英雄史诗,也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壮举。
本课承接上一课“中国工农红军的创建与国共十年对峙”,展现了中国共产党在革命面临严重危机时,以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意志,领导红军进行艰苦卓绝的长征,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开辟了新的道路。
同时,本课也为下一课“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奠定了基础,长征的胜利为中国共产党领导全民族抗战创造了有利条件。
(二)教材内容战略转移与遵义会议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被迫进行战略转移,开始长征。
长征初期,红军损失惨重。
在危急关头,召开了遵义会议。
遵义会议纠正了博古等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左”的错误,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选举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取消了博古、李德的军事最高指挥权。
遵义会议开始确立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在极其危急的历史关头,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
过雪山草地遵义会议后,红军在毛泽东的领导下,四渡赤水,打乱了敌人的追剿计划。
巧渡金沙江,跳出了敌人的包围圈。
红军继续北上,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雪山,过草地。
红军胜利会师陕甘1935年10月,中央红军与陕北红军在吴起镇会师。
1936年10月,红二、红四方面军与红一方面军在甘肃会宁地区会师,标志着长征胜利结束。
二、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红军长征的原因、路线及重大历史事件,理解长征胜利的伟大意义。
掌握遵义会议的内容和历史意义,认识中国共产党在历史转折关头的重大决策能力。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教学设计
党从幼稚指向成熟的标志。 二、过雪山草地 总结红军后期的长征路线: 四渡赤水,打乱敌人的追剿计划→巧渡金沙 江,跳出敌人的包围圈 → 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 桥 →过雪山、草地→1935 年 10 月吴起镇会师→ 1936 年 10 月三大主力会师标志着长征胜利结束。 展示地图演示长征路线,同时出示相关图片。 出示材料, 说一说红军在长征途中遇到了哪些 困难? (恶劣的自热环境,如终年积雪的雪山,一望 无际的草原,缺衣少食;还有敌人的围追堵截。) 三、红军胜利会师陕甘 1、两次会师 1935 年 10 月中央红军和陕北红军在吴起镇的 会师;1936 年 10 月,红二方面和红四方面与红一 方面军在甘肃会宁的会师。 2、长征胜利结束 甘肃会宁三大主力会师,标志着长征胜利结 束。 3、长征胜利的意义 出示材料: 材料一 长征是历史纪录上的第一次, 长征是 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它向 全世界宣告, 红军是英雄好汉……它向十一个省内 大约两万万人民宣布,只有红军的道路,才是解放 他们的道路。……它散布了许多种子在十一个省 内,发芽、长叶、开花、结果,将来是会有收获的。
情。
了解第五次 反“围剿”的概 况,知道长征原 因,有助于理解 长征在中国历史 上的地位。
结合地图学 习,了解长征初 期受挫情况,认 识改道贵州的必 要性
教师提问: 红军在长征初期军事上的形势是怎 样的?是什么原因造成的?红军冲破四道封锁线 后为什么改道贵州? (长征开始时红军在军事上出现很大失误, 红 军渡过湘江时,人员损失过半,只剩三万多人,如 果依然按博古、李德等人的计划前行,正中国民党 下怀。 ) 4、遵义会议 列表归纳遵义会议的相关问题 时间 1935 年 1 月,贵州遵义 ①集中全力纠正博古等人在军 事上和组织上“左”的错误; ②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 内容 张,选举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 ③取消博古、 李德的军事最高指 挥权,成立由毛泽东、周恩来、王稼 祥组成的三人军事指挥小组 遵义会议确立以毛泽东为核心 意义 的新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挽救了 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成为 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 转折点 探讨: 为什么说遵义会议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 关的转折点? 结论: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独立自主地处 理党内事务,是总结中国革命正反两方面的经验, 认识到毛泽东军事思想的正确性, 从而在事实上确 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领导, 是中国共产 了解长征后 期路线,掌握长 征胜利结束的标 志,培养学生读 学生分组 讨论 培养学生合 作学生的能力, 在讨论中进一步 认识到遵义会议 的重要性。 学生阅读课本 标画重要知识 点 知道遵义会 议的相关知识, 突出重点。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7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表格式教学设计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表格式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是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的第十七课,主要内容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教材从长征的背景、长征的历程、长征的意义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历史背景、过程和意义,认识到中国共产党和红军在长征中表现出的坚定信念和英勇斗争精神。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中国的近现代史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长征这一历史事件,学生可能了解不多,对于长征的意义和影响可能理解不深。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了解长征的背景,理解长征的过程,感受长征的意义。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背景、过程和意义,掌握长征中的重要战役和事件,了解长征对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和中国革命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学会分析历史事件,理解历史发展的规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中国工农红军长征中表现出的坚定信念和英勇斗争精神,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历史责任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背景、过程和意义。
2.教学难点:长征过程中的重要战役和事件,长征对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和中国革命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长征的艰苦环境和英勇斗争精神。
2.案例教学法:以长征过程中的重要战役和事件为例,引导学生分析历史发展的规律。
3.讨论教学法: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批判性思维。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备好长征的相关资料,制作PPT,准备教学用具。
2.学生准备:预习长征的相关内容,准备好笔记本和笔。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播放长征的纪录片,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长征的艰苦环境和英勇斗争精神,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PPT呈现长征的背景、过程和意义,让学生对长征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7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教案党内“左”的错误,战略战术失误。
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直接导致中国共产党被迫转移,开始长征。
2.阅读课本81页,填写下列表格。
板块二:绝处逢生万里行——长征经过1.教师:同学们看课本82页,并根据红军长征路线图思考红军长征初期的路线。
学生讨论,教师提问,并明确答案。
教师:湘江战役后,红军损失惨重,人数由8万多锐减到3万多,这时红军长征出现了不同的声音。
一方面,博古等人执意要去敌人已埋下重兵的湘西,而毛泽东则坚持去敌人力量薄弱的贵州。
如果是你,你会怎样选择?2.教师:在这个危机时刻,毛泽东果断建议红军攻向敌人力量薄弱的贵州前进。
红军强渡乌江,攻克了贵州北部重镇遵义。
1935年1月,在遵义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
阅读课本82页,填写下列表格。
3.为什么说遵义会议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4.遵义会议后,红军经过改编,战斗力进一步提高,红军继续长征。
同学根据课本83页内容,及红军长征路线图,以小组合作的方式思考红军长征后期的路线。
5.我们做一个活动,名字叫:我是小导游。
为了纪念长征的胜利,我们举办了一个重走长征路的活动,你就是这个活动的小导游。
我选举了四个有代表的地点,你从中选一个你认为最有意义的给大家介绍一下。
小组讨论并发言。
同学选择某一个地点,讲述原因。
6.教师:伴随着一组图片,让我们一起重走长征路。
根据长征路线,教师出示长征图片。
7.胜利会师:(1)1935年10月,中央红军到达吴起镇,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
(2)1936年10月,红二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到达甘肃会宁地区,与前来接应的红一方面军胜利会师。
红军三大主力会师,宣告长征胜利结束。
板块三:三军过后尽开颜——长征意义1.结合材料分析红军长征胜利的意义是什么?长征是历史记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
······它向全世界宣告,红军是英雄好汉……它向十一个省内大约两万万人民宣布,只有红军的道路,才是解放他们的道路……它散布了许多种子在十一个省内,发芽、长叶、开花、结果,将来是会有收获的。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7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教学设计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讲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工农红军在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进行战略转移,历经艰难曲折,胜利到达陕北的故事。
本课重点让学生了解长征的原因、过程和意义,理解长征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工农红军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工农红军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对于长征这一历史事件的细节和意义可能还不够深入,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来进一步掌握。
三. 教学目标1.了解长征的原因、过程和意义,理解长征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工农红军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2.培养学生分析史料、综合归纳的能力。
3.培养学生对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精神的认同,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四. 教学重难点1.长征的原因、过程和意义。
2.遵义会议的历史意义。
3.长征精神的内涵。
五. 教学方法1.情景教学法:通过视频、图片、音乐等素材,营造氛围,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长征的艰难困苦。
2.案例教学法:以长征过程中的重要事件为例,分析长征的原因、过程和意义。
3.讨论教学法:分组讨论,让学生发表对长征精神的理解和感悟。
六. 教学准备1.教材、PPT、视频、图片等教学资源。
2.课前让学生预习,了解长征的基本情况。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视频《长征》片段,让学生初步感受长征的艰难困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通过PPT呈现长征的原因、过程和意义,让学生对长征有直观的认识。
3.操练(15分钟)分析长征过程中的重要事件,如四渡赤水、遵义会议、过大渡河等,让学生理解长征的艰难曲折。
4.巩固(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发表对长征精神的理解和感悟,巩固所学知识。
5.拓展(10分钟)介绍长征在其他国家的意义和影响,如美国作家埃德加·斯诺的《红星照耀中国》等。
6.小结(5分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长征的意义和长征精神。
人教版部编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7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学生教学设计
人教版部编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学生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是部编历史八年级上册的一课。
教材从南昌起义开始,介绍了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背景、过程和意义。
内容包括:红军被迫实行战略转移,遵义会议,红军四渡赤水河,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越雪山,过草地,到达陕北吴起镇,会宁会师等。
教材通过丰富的图片和文字资料,生动地展现了红军长征的艰苦历程和伟大精神。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了解了我国革命时期的一些历史事件,如南昌起义、国共十年对峙等。
学生对本课内容中的一些历史人物和事件可能有所了解,但对长征的整体认识和理解可能还不够深入。
学生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全面了解长征的背景、过程和意义,从中体会到红军的英勇顽强的革命精神。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学生能熟练记住长征的主要过程和重要事件,了解长征的历史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等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学生能理解并弘扬红军长征所体现的坚定信念、艰苦奋斗、团结互助、实事求是等革命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长征的背景、过程和意义。
2.教学难点:红军长征的原因、长征过程中重要事件的意义的理解。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频、视频等资料,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长征的艰苦历程。
2.问题驱动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自主学习法: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掌握长征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4.合作交流法: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提高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提前熟悉教材内容,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设计教学方案。
2.学生准备:预习教材内容,了解长征的背景和过程。
3.教学资源:准备相关的图片、音频、视频等教学资源。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红军长征的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相关知识,激发学生对长征的兴趣。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17《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教学设计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教学目标】1.了解红军长征的路线及长征过程中发生的重大事件,了解遵义会议的召开及其伟大意义;探究红军被迫实行战略转移和取得胜利的原因。
2.以长征路线为线索,加深对长征艰苦过程的了解;利用文学影视作品的感染力,让学生感知历史,形成历史概念,认识时代特征。
通过分析遵义会议的作用及影响,形成对历史史实的正确理解与判断。
3.体会先烈们不畏艰难、艰苦奋斗、勇于献身、追求崇高理想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加深对长征精神的认识和理解。
激发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人民军队,热爱祖国社会主义祖国的崇高感情。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遵义会议教学难点:长征的经过和长征精神【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多媒体展示图片——《地球上的红飘带》)这是坐落在甘肃会宁的长征纪念雕塑,雕塑的名称是《地球上的红飘带》。
在红军长征的漫漫征途中,矗立着一个又一个这样的纪念碑。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沿着当年红军的足迹,回顾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瞻仰革命的丰碑,感受伟大的长征精神!二、新课讲授师生探究一:战略转移与遵义会议1.教师讲解:由于中共临时中央负责人博古和军事顾问李德等人的错误指挥,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红军陷入及其危险的境地。
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被迫放弃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战略转移。
2.教师讲解: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开始长征,敌人调集兵力对红军实行围追堵截。
红军拼死冲杀,冲破敌人四道封锁线,渡过湘江,但八万多人只剩下三万多人。
3.出示图片:展示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路线示意图4.出示材料:正是在这危急关头,毛主席挽救了红军。
他力主放弃合二、六军团的企图,改向敌人力量薄弱的贵州前进,争取主动,打了几个胜仗,使部队得以稍事休整。
他的主张得到大部分同志的赞同,于是,部队在十二月占领湖南西南边境之通道城后,立即向贵州前进,一举攻克了黎平。
当时,如果不是毛主席坚决主张改变方针,所剩三万多红军的前途只有毁灭。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17.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教案
17.《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教学设计1934年10月党中央和中央红军从瑞金出发冲破敌人的四道封锁线,渡过湘江,强渡乌江,夺取贵州北部重镇遵义。
问题2:归纳遵义会议召开的原因、时间、地点、内容、意义?时间:1935年1月地点:遵义内容:集中全力纠正博古等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左”的错误,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选举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取消了博古、李德的军事最高指挥权。
意义:遵义会议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新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在极其危急的时刻,挽教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教了革命,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这次会议是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走向成熟的标志。
二、过雪山草地红军长征路线:1934年10月党中央和中央红军从瑞金出发冲破敌人的四道封锁线,渡过湘江,强渡乌江,夺取贵州北部重镇遵义,四渡赤水,打乱敌人追剿计划,巧渡金沙江,跳出敌人包围圈,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1935年10月吴起镇会师,1936年10月三大主力会师标志着长征胜利结束。
学生梳理后回答。
小组合作交流,回答问题。
学生阅读教材,讨论交流。
培养学生时空观念,并领会用图示表述历史知识的方法。
锻炼学生表述历史的能力及体会红军经历的艰难历程。
、培养学生从教材中提取有效历史信息的能力。
三、红军胜利会师陕甘问题3:说出长征结束的标志。
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在甘肃会宁会师问题4:探讨红军长征胜利的意义。
红军长征的胜利,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红军的企图,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红军长征播下了革命种子,铸就了长征精神,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问题5:说说你认为“长征精神”是一种怎样的精神?它包含哪些内涵?不怕牺牲、前赴后继的精神;勇往直前、坚韧不拔的精神;众志成城、团结互助的精神;百折不挠、克服困难的精神。
学生合作探究,积极思考。
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同时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课堂小结学生自主进行总结。
最新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教案
最新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教案17课工农红军长征【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红一方面军长征开始和三路主力红军胜利会师的时间;掌握遵义会议召开的时间和主要内容。
2.理解红军被迫战略转移的原因;概述红军长征的艰苦历程。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分析遵义会议前后红军所面临的不同革命形势,把握遵义会议的历史意义,从而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2.通过让学生概述红军长征的艰苦历程,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并结合《工农红军长征路线图》,增强学生的读图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了解共产党和人民军队发展的艰难历程,激发学生热爱共产党、热爱人民军队的感情。
2.体会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认识“长征精神”的深刻内涵。
3.体会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革命危机关头力挽狂澜的伟大魄力,感受伟大的人格力量。
【教学重点】遵义会议,中央红军长征。
【教学难点】遵义会议是共产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这激动人心的战斗就发生在红军长征途中,我们的红军历尽千山万水,经过千辛万苦,就要到达陕北,毛泽东主席心潮澎湃,豪情万丈地写下了《长征》这首壮丽的诗篇。
工农红军为了北上抗日,粉碎国民党反动派的围剿,保存自己的实力,于1934年10月从江西瑞金出发,一路跋山涉水,翻过五岭,突破乌江,四渡赤水,越过蒙山,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击溃了敌人的多次围追堵截。
1935年10月,红军主力终于胜利到达陕北,完成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自主学习梳理知识一、战略转移与遵义会议1.红军和根据地的发展,使国民党统治集团大为震惊。
从1930年底开始,国民党反动派对中央革命根据地连续进行了四次大规模的军事“围剿”,结果都被红军粉碎。
1933年秋,蒋介石调集50万军队,对中央革命根据地发动第五次围剿。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教学设计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是关于中国近现代史的重要内容。
本课主要讲述了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原因、过程和意义。
教材通过详细的叙述,让学生了解长征路上的艰辛,以及中国工农红军在长征中表现出的坚定信念、英勇斗争的精神。
教材内容丰富,插图生动,有助于学生全面了解长征的历史。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于长征这一历史事件的认识可能较为片面,更多地关注长征的艰苦卓绝和英雄事迹,而对于长征的战略意义和对中国革命历程的影响可能理解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审视长征,使其对长征有更全面的了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长征的原因、过程和意义,掌握长征途中重要历史事件的时间、地点和主要内容。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精神的认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中国共产党的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长征的原因、过程和意义。
2.教学难点:长征途中重要历史事件的时间、地点和主要内容。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播放长征相关视频、音乐等,营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教案、课件等教学资料。
2.长征相关视频、音乐、图片等素材。
3.课堂讨论分组安排。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长征相关视频、音乐等素材,营造氛围,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教师简要介绍长征的背景,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按照时间顺序,呈现长征的过程,重点介绍长征途中的重要历史事件。
在此过程中,引导学生关注长征的艰辛和英雄事迹。
部编版八上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教学设计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教学设计一、课程标准知道红军长征的原因、路线、艰难曲折以及胜利的意义。
知道遵义会议,认识其在中国革命史上的地位。
利用有关资料,在地图上标出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路线。
二、教材分析本课内容选自人教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17课,主要内容是讲述中国工农红军的伟大战略转移——长征,教材紧紧围绕着长征的开始,艰难行进,取得胜利这一线索展开,介绍了红军为什么要进行长征、怎样进行长征、如何获得胜利等重要内容,重点介绍了党和红军历史上的一次生死攸关的转折点——遵义会议。
在这个震惊世界的伟大历程中所体现出来的长征精神更是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它具有非常浓厚的现实意义和强大的教育功能,是对广大青少年学生进行爱国、爱党、爱军教育的一次绝好机会。
三、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好奇心强,思维积极性容易激发,但我校学生也存在认知水平和发展状况参差不齐,因而在问题设置上应注意梯度,尽量照顾到各个阶层学生的认知水平。
八年级学生对于长征,其实并不陌生,他们在语文课上学习过相关课文,对于“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等也是耳熟能详。
但本节课是要从历史的角度去思考问题,使学生对长征有一个新的认识。
对于长征精神的概括,不仅要让学生说出来,还要把长征精神渗透到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去,最终生上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
四、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知道红军被迫实行战略转移的原因。
识记遵义会议的内容和红军长征胜利的历史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遵义会议前后红军军事行动的比较,使学生认识遵义会议的历史意义。
结合《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路线图》引导学生运用地图了解长征路线上主要重大事件。
3、情感态度及价值观:通过学习红军战胜艰难困苦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培养学生艰苦奋斗的爱国主义精神。
继承和发扬长征精神,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贡献。
五、教学重难点遵义会议、长征路线、长征精神。
六、教学方法讲述法、合作探究法、比较法七、学法指导识图方法的指导、做笔记方法的指导八、教学过程【导入新课】2018年11月19日2时7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以“一箭双星”方式成功发射第四十二、四十三颗北斗导航卫星。
部编版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教案教学设计
课题: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一、教材内容分析本课主要讲述党中央和中央红军的战略转移,即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中国工农红军历经千难万险经受住了种种考验,最终取得长征的伟大胜利。
长征的胜利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红军的企图,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为新民主义革命的最终胜利奠定了基础。
所以本课在教材中占有重要位置。
二、课程标准讲述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故事,体会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知道遵义会议,认识其在中国革命史上的地位。
三、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使学生掌握红军长征的路线、遵义会议及其伟大意义。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探究红军被迫实行战略转移和红军取得长征胜利的原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结合阅读长征示意图,培养学生读图、填图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导学生学习红军战胜艰难困苦、勇往直前的革命英雄主义,培养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人民军队、热爱祖国的感情,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四、教学重点、难点重点:长征的原因、经过、胜利的原因及意义;遵义会议的历史意义难点:遵义会议在中国革命史上的地位。
五、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展示:电视剧《长征》第一集片头视频教师: 1934年,有一群共产党人为了改变国家与民族的命运,带领着一支队伍穿越千难万险、用血肉之躯走出了一条光辉之路,走向一个崭新的中国,这支队伍名叫中国工农红军,这条光辉之路名叫长征。
七十多年后的今天,当长征已如往事般渐行渐远,而长征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却历久弥新。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长征,去寻找那一段令人难忘的岁月。
(设计意图:《长征》第一集片头是诗与画的完美结合,展现了红军长征的艰难,激发学生情感,导入本课)(二)教师引领,合作探究一、绝路逢生---原因篇展示: 材料一1929年—1933年农村革命根据地示意图材料二: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日本侵占中国东北,进而向华北进逼,中国主权和领土不断沦丧。
但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政府坚持“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对日本侵略者步步退让,集中力量围剿红军。
人教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上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教案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背景及意义;遵义会议。
【难点】
遵义会议在中国革命史上的地位。
【自主学习】
1.红军长征的原因是什么??
2.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走向成熟的会议是哪次会议?
3.宣告红军长征胜利结束的标志性事件是什么?
4.什么是长征精神?
【新课导入】
(材料式导入)“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这是毛泽东在长征途中所写的一首诗,概括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赞扬了红军无所畏惧的英雄气概。那么,中国工农红军为什么要长征?他们在途中遭遇了哪些艰难险阻?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长征”,去感受长征的历程。
教师点拨:长征精神的主题是“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其最显著的特点就是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它是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的最高表现,是保证我们革命和建设事业从弱小走向强大的精神力量。
长征是中国工农红军以血肉之躯谱写的人类历史上无与伦比的英雄史诗。那传奇式的献身精神和坚忍不拔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始终是中国革命和建设赖以成功的基础。长征精神激励着我们每一个中国人朝着未来前进。
2.阅读教材P84内容及“材料研读”,分析长征胜利的历史意义。
答案提示:红军长征的胜利,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红军的企图,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红军长征播下了革命种子,铸就了长征精神,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3.活动二通过本课的学习,你认为什么是长征精神?
答案提示:乐于吃苦,不惧艰难的革命乐观主义;勇于战斗,无坚不摧的革命英雄主义;重于求实,独立自主的创新胆略;善于团结,顾全大局的集体主义。
2.结合P83插图,说一说红军在长征途中遇到的困难。
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是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7课的内容。
本节课主要讲述了红军长征的背景、过程和意义。
教材通过详细的叙述,使学生了解长征的艰辛历程,体会红军的英勇顽强,认识长征在中国革命史上的重要地位。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于红军长征的了解可能较为片面,对长征的意义和影响理解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层面去认识和理解长征。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红军长征的背景、过程和意义,认识长征在中国革命史上的重要地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红军长征精神的尊重和敬佩,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感情。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红军长征的背景、过程和意义。
2.教学难点:长征过程中重大事件的因果关系和意义。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长征的艰辛。
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自主探究,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合作学习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教案、课件等教学资料。
2.相关历史图片、视频等教学素材。
3.网络资源,了解长征的最新研究成果。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红军长征的图片,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历史知识,为新课的学习营造氛围。
2.呈现(10分钟)采用多媒体课件,生动、形象地展示红军长征的历程,让学生了解长征的艰辛。
3.操练(10分钟)学生根据教材内容,回答有关红军长征的问题,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4.巩固(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长征过程中重大事件的因果关系和意义,分享讨论成果。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关注长征精神,讨论红军长征对现代社会的启示,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教学设计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掌握长征的原因、经过及历史意义;遵义会议及历史意义。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引导学生探究“为什么要进行长征?为什么说遵义会议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长征的伟大意义体现在哪里?”等问题,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2)结合阅读长征示意图,培养学生读图能力和观察能力。
(3)通过学生描述长征经过、讲红军故事、演示长征图片,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展示自我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讲述长征历程中红军战士的感人故事,引导学生领会长征精神,学习红军百折不挠、自强不息、勇往直前、不断创新等精神,增进他们热爱党,热爱人民军队、热爱祖国的感情。
引导他们要在实际的学习生活中发扬长征精神,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通过学习长征中所经历和克服的重重困难,引导学生认识中国革命历程的艰难曲折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遵义会议,长征的经过(路线),长征精神。
2.教学难点:遵义会议的意义,长征的历史意义。
三、教学过程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部编版)第17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教案
11、请将下列长征中的事件,按时间先后顺序()
①强渡大渡河②冲破四道封锁线③解放遵义④翻越大雪山
A.①②③④B.④③②①
C.②③①④D.②①④③
12、非材料题:
红军长征是中国革命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的原因是什么?
教具和教法
教具:电脑及多媒体设备、自制教学课件、有关插图
教法:情景导入法、自主学习法、问题探究法、合作讨论法、练习检测法、线索总结法。
教学过程及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新课导入】
多媒体播放毛泽东《七律长征》:
师:毛泽东在诗中提到的五岭、乌蒙、金沙、大渡桥、岷山等地,只是长征经过的万水千山的一部分。那红军长征经过了哪些地方?经历了怎样的艰难险阻?为什么能够取得胜利?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第1生。小学时就学过一些有关红军长征的故事,如《金色的鱼钩》等。但他们的了解不是系统的、完整的,特别是对于长征精神及中国革命历程的艰难曲折的认识更容易魅力,因此,在教学中除了要让学生对长征有一个全面系统的认识外,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体会长征精神和中国革命历程的艰难曲折。让学生知道现在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要把先辈们的精神传承下去。
4.遵义会议事实上确立了毛泽东在全党的领导地位,主要理由是()
A.结束王明“左”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
B.取消了博古、李德的军事指挥权
C.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主张,并将军事指挥权交给他
D.选举毛泽东为中央最高负责人
5.长征途中,标志着红军跳出包围圈的是()
A.攻占遵义B.巧渡金沙江
C.四渡赤水D.强渡大渡河
生:学生倾听、思考。
以毛泽东的诗做为引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教材分析
本课内容选自人教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17课,主要内容是讲述中国工农红军的伟大战略转移——长征,教材紧紧围绕着长征的开始,艰难行进,取得胜利这一线索展开,介绍了红军为什么要进行长征、怎样进行长征、如何获得胜利等重要内容,重点介绍了党和红军历史上的一次生死攸关的转折点——遵义会议。
在这个震惊世界的伟大历程中所体现出来的长征精神更是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它具有非常浓厚的现实意义和强大的教育功能,是对广大青少年学生进行爱国、爱党、爱军教育的一次绝好机会。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红军长征过程中艰难险阻;知道红军长征的原因和遵义会议的内容;
2、分析理解遵义会议和红军长征胜利的意义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分析遵义会议前后红军所面临的不同革命形势,把握遵义会议的历史意义,从而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2、通过让学生概述红军长征的艰苦历程,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并结合《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路线图》,增强学生的读图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通过感受在困难面前我们红军克服困难的勇气和决心,让学生逐渐形成不怕困难、积极向上的心态;
2、通过感受地方的红色文化教育,传承红军精神,培养学生爱乡爱国责任感和使命感。
◆教学重难点
◆
【教学重点】
遵义会议,中央红军长征。
【教学难点】
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课前准备
◆
1、本节课运用图片、幻灯、课件、录像、计算机、白板等多媒体教学设备;
2、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多媒体的演示和示范。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毛泽东《七律·长征》歌曲或诗朗诵:这激动人心的战斗就发生在红军长征途中,我们的红军历尽千山万水,经过千辛万苦,就要到达陕北,毛泽东主席心潮澎湃,豪情万丈地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
那么,中国工农红军为什么要长征?他们在途中遭遇了哪些艰难险阻?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去感受红军长征的伟大征程!
二、进入新课
(一)战略转移和遵义会议
1、战略转移
红军和根据地的发展,使国民党统治集团大为震惊。
从1930年底,国民党反动派对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了四次大规模的军事“围剿”,结果均被红军粉碎。
(1)阅读教材,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的原因和结果?
原因:博古、李德在军事上的“左”的错误,导致第五次反“围剿”失败,
结果: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被迫进行战略转移,开始长征。
(2)展示《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示意图》
标记长征开始的时间、出发地等讲述长征前期的军事行动。
1934年10月,长征开始后,中共中央率领中央红军8万人西进,冲破了敌人的四道封锁线,但人员损失过半。
在这样的情况下,博古等人执意要去湘西,而敌人已经在红军去湘西的路上布置了新的防线,在危急关头,毛泽东提出了改向敌人力量薄弱的贵州前进的主张,得到多数人的支持。
1935年1月,红军强渡乌江,攻克了遵义。
过渡:红军占领遵义后,中共中央在此召开了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成为影响中国革命的一次重要会议。
2、遵义会议
(1)根据视频,结合教材识记遵义会议召开的时间、地点、主要内容和意义
时间:1935年1月,贵州遵义
内容:①集中全力纠正博古等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左”的错误;
②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选举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
③取消博古、李德的军事最高指挥权,成立由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组成的三人军事指挥小组。
意义:遵义会议确立以毛泽东为核心的新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
救了革命,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2)你怎样理解“遵义会议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从会前和会后进行对比分析,讨论)
会前:由于博古等人的错误指挥,导致第五次反“围剿”和长征初期军事上的失利。
会后:军事上由毛泽东、周恩来等负责指挥,中国革命开始走上胜利的道路。
教师:(展示示意图)
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独立自主地处理党内事务,是总结中国革命正反两方面的经验,认识到毛泽东军事思想的正确性,从而在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领导,是中国共产党从幼稚指向成熟的标志。
(二)过雪山草地
出示图片,说一说红军在长征途中遇到的困难?
(恶劣的自热环境,如终年积雪的雪山,一望无际的草原,缺衣少食;还有敌人的围追堵截。
)
过渡:遵义会议后,红军克服重重困难,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冲破敌人的包围,进入甘肃。
(三)红军胜利会师陕甘
1、请同学们阅读教材,说一说长征的胜利要关注几次会师,其结束的标志是什么?
两次: 1935年10月中央红军和陕北红军在吴起镇的会师;
1936年10月,红二方面和红四方面与红一方面军在甘肃会宁的会师。
长征结束的标志是甘肃会宁三大主力会师。
2、教师出示:《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路线示意图》
从图中可以看出,红军的长征经过了赣、闽、粤、湘、桂、黔、滇、川、康、青、甘、陕12个省,越过了五岭山脉,湘江、乌江、金沙江、大渡河及雪山、草地等,历经25000里。
这是人类历史上一次真正的前所未有的征途。
3、关于长征胜利的意义,你觉得有哪些?
红军长征的胜利,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红军的企图,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红军长征播下了革命的种子,铸就了长征精神,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探究:什么是长征精神?其内涵是什么?
乐于吃苦,不惧艰难的革命乐观主义;勇于战斗,无坚不摧的革命英雄主义;重于求实,独立自主的创新胆略;善于团结,顾全大局的集体主义。
其主题是“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其最显著的特点就是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长征精神是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的最高表现,是保证我们革命和建设事业从弱小走向强大的精神力量。
三、本课小结
长征是一种精神,是一部史诗,它不仅影响了中国的命运,也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个奇迹。
今天我们学习长征,就是要缅怀革命先辈的不朽功勋,发扬长征精神,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