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串讲第4-5章

合集下载

自考“美学”串讲笔记(3)

自考“美学”串讲笔记(3)

名词解释: 1、什么是美学:美学是⼀门⼈⽂学科,是⼀门关于⼈的审美价值的学科。

与社会的各个⽅⾯都有着各种各样的联系。

研究的是⼈与现实的审美关系,这就是说,⼈与现实的审美关系的建⽴必定以⼈的审美价值论态度为前提,因此从根本上说,美学就是⼀门关于⼈的审美价值的学科。

2、崇⾼:崇⾼是美的⼀种范畴,⼜称壮美。

它主要指对象以其粗犷、博⼤的感性形态,劲健的物质⼒量和精神⼒量,雄伟的⽓势,给⼈以⼼灵的震撼,进⽽受到强烈的⿎舞和激越,引起⼈们产⽣敬仰和赞叹和情怀,从⽽提升和扩⼤⼈的精神境界。

(有让⼈惊喜或惊奇的⼒量) 3、优美:优美是⼀种美的范畴,⼜称秀美、纤丽美、阴柔美、典雅美等。

是指⼀种⼩巧、光滑、柔和的能引起⼈的愉悦的审美对象。

如⼩桥流⽔、风和⽇丽等。

4、上升的乘讹与下降的乘讹 上升的乘讹与下降的乘讹由英国哲学家斯宾塞提出的理论命题,“乖讹”指不和谐或不协调,这是指由期待或预期落空⽽引⼈发笑的状况,德国美学家康德曾论述过乘讹的东西如何让⼈发笑。

斯宾塞进⽽把乘讹区分为上升的乘讹与下降的乘讹两种形态。

前者指超乎期待之上,⽽引⼈惊喜的状况。

后者指期待未能实现⽽引⼈发笑的状况。

此说有⼀定的合理性,但如果仅仅⽤乘讹来囊括⼀切喜剧性,却是不恰当的,因为毕竟有些乘讹会让⼈悲痛。

乘讹:(“乖讹”指不和谐或不协调,这是指由期待或预期落空⽽引⼈发笑的状况,由康德提出,斯宾塞⼜把它分成⼆种) 简答题: 1、美和美的东西有何差异? 美和美的东西是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提出的命题。

1)美的东西只能说明它本⾝的美,却不能说明其他东西的美。

2)美的东西都是相对的,随着⼈对现实的审美关系的发展变化⽽发展变化。

3)美的东西即是漫⽆边际的,但是往往⼜⾃相⽭盾的。

4)美不是事物的某种物质属性,因⽽⽆法成为某种“东西”,⽆所不在,⼜⽆处存在。

美虽然具有⼀定的物质条件,但美却不只是某种固定的物质条件。

因此,美不是美的东西。

(5)在现实⽣活中,美的东西还往往与可欲的东西混淆在⼀起,但仅仅是可欲绝对不能成为美。

美学串讲笔记[朱立元

美学串讲笔记[朱立元
(1)审美活动首先是一种精神活动。它根本上是超越现实功能和物质需求的一种自由的心灵体验。
(2)审美活动在各种精神活动中最具有个性化。
在一般的精神生产中,主体必须从现实的生活世界抽身出来才能使世界与自己相对立并使之成为自己的研究对象。在审美活动中,主体就在自己当下直接性的生存过程中体悟着生命的意义,就在与对象相融相通的生活状态中探寻着生活的真谛。
(2)审美趣味作为主体审美心理结构的组成部分,必然要受到主体审美理想的制约。
因此,好的审美趣味必然不会完全局限于对象的具体特征,而是积极地把对象与主体的审美理想联系起来,由此做出的选择和评价才是真正具有普遍性的。
[单选]黑格尔提出了“审美带有令人解放的性质”的著名命题。
[论述]为什么说审美活动是最具个性化的精神活动?
[简答]审美需要的特征:
(1)审美需要是人所独有的一种具有内在必然性的生命需要,它植根于人的生命活动本身的独特性质。
(2)从人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互相区别和联系的角度看,审美需要属于人的一种高级的精神追求,而不仅仅是感官欲求的享受。
[名词解释]审美理想:就是主体通过想象在头脑中构造出来的理想形态的美。
[论述]论述审美活动是人最具本己性的存在方式。
(1)人在审美活动中的存在不同于在日常生活中的存在,它是种超越性的存在方式。审美活动具有开放性、可能性、超越性,它是一种面向未来、富于创造性的活动因而使人从平凡、琐屑的世界中超拔出来。
(2)人在审美中的存在不同于在异化活动中的存在,它是一种自由的存在方式。在审美活动中,人从片面走向完整、从单一走向丰富,从被肢解的实际人生中找回已经失落了的本真世界。
[单选]美学学科的核心研究方法为哲学方法。
四、审美与人生

第四章美学的基本范畴(选修系

第四章美学的基本范畴(选修系

一西方美学史上的崇高论述评

崇高作为审美范畴,是3世纪罗马美学家朗吉 弩斯在他的著作《论崇高》中首先提出来的。

崇高具有五大因素:

1、庄严伟大的思想 2、强烈激动的的情感 3、修辞的妥当运用 4、高尚的文词 5、庄严生动的布局
溪流
溪流

火山



崇高作为一种审美范畴,18世纪以后在西方受到 普遍重视 博克 《论崇高与美两种观念的根源》开创了对优美 和崇高进行比较研究的先河。 黑格尔

美的对象的另一个显著特点是:它们的各个部 分的线条不断地变换它的方向;但它是通过一 种非常缓慢的偏离而变换方向的,它从来不迅 速地变换方向使人感到意外,或者以它的锐角 引起视觉神经的痉挛或震动。
康德


优美带给人的快感属于“鉴赏判断”,而不是 “智力的情感” 优美”直接在自身携带着一种促进生命的感觉, 并且因此能够结合着一种活跃着游戏的想象力 的魅力刺激”
优美的具体表现:

自然景物
优美的具体表现:

社会生活: 融洽的关系和平静安 宁的生活氛围。比如纯 洁的友谊、爱情、亲情。 同时劳动成果和产品往 往也是社会生活的优美 的重要来源。
贝多芬《献给爱丽丝》

1808—1810年间,贝多芬已经是近四十岁的 人了。他教了一个名叫特蕾泽· 玛尔法蒂的女 学生,并对她产生了好感。在心情非常甜美、 舒畅的情况下,他写了一首《A小调巴加泰勒》 的小曲赠给她。“巴加泰勒”(Bagatelle)意 思是小玩意儿。


朱光潜先生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论述刚性美和柔性 美的区别。 “鹰和松式的美”是刚性美, “莺和柳式的美”是柔性美。
电视剧《红楼梦》中林黛玉造型

自考美学串讲笔记:美论(5)

自考美学串讲笔记:美论(5)

自考美学串讲笔记:美论(5)(3)事物与人的关系。

前两种关系是客不雅存在的,它们所产生的美,狄德罗称之为”外在于我的美”。

这第三种关系,则要”唤起”人对这一关系的感觉,是人感觉到了的美,因此,狄德罗称之为”关系到我的美”。

由于关系是客不雅的,因而美也是客不雅的。

狄德罗认为,一个物体之所以美是由于人们觉察到它身上的各种关系,这些关系存在于事物本身的真实的关系,是我们的悟性借助我们的感官而觉察到的。

于是,一方面是客不雅的关系,另一方面是对这些关系的感觉和觉察,这正是狄德罗对何以有了”关系”就美这一问题的回答,同时也已经涉及到了审美中的主体和客体的关系。

狄德罗关于”美在关系”的说法,其最大的贡献是突破了过去把美当成某种单一的现象,或者某种孤立的因素,而从自然和社会生活各种彼此的关系中来理解美。

他不仅看到了美在事物本身的关系中,并且看到了作为客体的美的事物与作为主体的人之间的关系。

关系千差万别,因而美也千差万别。

狄德罗甚至最早猜测到了一些有关美的历史不雅点。

但是,狄德罗所说的”关系”不仅还比力抽象、比力笼统,始终没有讲得十分清楚。

同时,这些”关系”是怎样建立和产生的呢?他也没有很好地说清楚,他只是从直不雅的形式来理解事物的关系,而没有从人的实践活动来探讨这些关系是怎样产生和形成的。

这样,他所说的关系,就始终带有形而上学的性质,始终不符合客不雅的实际了。

再者,美离不开关系,但关系是各种各样的,有的美,有的不美。

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可以产生美,但人对现实的政治关系就不必然美了。

因此,从事物之间的关系探求美,不失为一种重要的求解路径,但我们却不能笼统地把美看成是关系。

2.为什么说车尔尼雪夫斯基”美是生活”的命题符合生活的常识却不符合生活的辩证法? 美是一种社会现象,它与人类社会生活风雨同舟,俄国革命民主主义者车尔尼雪夫斯基第一次明确地提出”美是生活”的命题,并把生活中的美当成美学研究的主要对象。

但是,车尔尼雪夫斯基”美是生活”的命题虽然符合生活的常识,却不符合生活的辩证法。

美学原理的第五章PPT课件

美学原理的第五章PPT课件
返回首页
(2)西方:认为美感与眼耳器官有关
柏拉图:“美是由视觉和听觉产生的快
感”“从眼见耳闻来的快感”,“为什么否 认其他感觉——例如饮食色欲之类快感—— 之中有美?这些感觉不也是很愉快 吗?”“因为我们如果说味和香不仅愉快, 而且美,人人都会拿我们做笑柄。至于色欲, 人人虽然承认它发生很大的快感,但是都以 为它是丑的,所以满足它的人们都瞒着人去 做,不肯公开。” (《大希比阿斯篇》)
返回首页
3、美感还具有想象创造性。
• 人们对美的对象的欣赏与体验的过 程,既是一种情感体验的过程,同 时,也是一种充满着活跃的想象力 的过程。人们不仅能感知美的对象 所直接呈现给人的,而且还可以通 过想象创造出对象所没有呈现的。 所以,美感还具有想象创造性。
想象在美感中的作用 :
• (1)在美感中,想象一方面联系感知和表象的 感性事物,加深着对对象的认识和理解;另一方 面又凭借着自身的自由活动生发出一个广大的空 间,产生着、推动着情感体验。
返回首页
审美情感与普通情感的区别:
• 审美情感中蕴含着理性认识,比日 常生活情感有着丰富的、深刻的社 会内容,因而,它不仅在情调上比 日常生活情感更丰富、更深刻、更 充实,有着更广阔的精神上的东西, 有无限的情趣和韵味,而且比日常 生活情感更能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 陶冶和净化人们的心灵和情操。审 美情感因此也被称作是高级的情感。
返回首页
审美情感与一般生理快感的 联系:
• (1)美感必须以快感为基础,只有能引 起人们感官舒适的东西才能引起人们的 美感。
• (2)快感还可以升华为美感。比如,我 们吃荔枝,如果只是觉得它鲜甜、爽口, 这只是快感,但如果这荔枝是自己亲手 种的,那么,你就会觉得它特别的香甜, 也觉特别的自豪,其中也包含着你对自 己劳动创造能力的欣赏。

2013年365自考美学串讲笔记

2013年365自考美学串讲笔记

美学串讲笔记第一章这一章的任务是介绍美学学科的概况,要求学生系统掌握美学学科的性质和定位、美学研究的对象和方法、美学的诞生和发展、美学的哲学基础和基本问题,以及审美与人生的关系等基本内容。

其中美学学科的性质和研究对象、美学的哲学基础和美学研究的基本问题、审美与人生的关系等是需要重点掌握的问题。

本章可能出题的命题点:(一)选择题:(P1)(P17)(P22)鲍姆加登创立美学。

(P2)柏拉图提出的“美本身”问题。

黑格尔的《美学讲演录》,他对美学研究对象的看法。

(P3)维特根斯坦的著名命题:“语词的意义即用法。

”(P4)李泽厚对美学研究对象的观点,费希纳的《实验美学》,弗洛伊德对蒙娜丽莎的解读。

(P5)“距离说”代表人物布洛,格式塔心理学家阿恩海姆。

蒋孔阳论美学研究对象。

(P7)本教材对美学研究对象的看法。

(P8)英伽登对审美对象与艺术品的区分。

(P9)法国美学家杜夫海纳论艺术品是否是审美对象。

(P10)杨振宁论“狄拉克公式”的简洁美。

(P11)美学研究的真正对象。

(P17)美学研究的核心方法是哲学方法。

(P21)孔子的美善结合观。

(P22)鲍姆加登论人类心理结构的三部分。

(P23)美学一词的最初翻译。

(P24)美学史上的各种美学的哲学基础。

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哲学基础的主干。

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概念的内涵。

(P25)马克思对人的存在理解的转变过程。

(P27)马克思存在论的实践根基。

(P28)作为哲学范畴的自由的根本含义。

黑格尔论“审美具有令人解放的性质。

”(P29)自由是美学的哲学基础向美学的内在问题过渡的中介。

(P30)鲁迅论人一要生存、二要温饱、三要发展。

(P33)人生境界的特点。

(P34)冯友兰、宗白华对境界的划分。

(P36)审美关系的本质。

(P37)伽达默尔对体验概念的界定。

如何审美地欣赏陶渊明的诗。

(P38)马克思论“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

(P39)审美关系逻辑在先。

(P42)广义的美包括丑。

(P45)艺术存在方式的三环节。

美学原理第5章 美的具体形态

美学原理第5章 美的具体形态

第五章美的具体形态优美作为美的一般形态,以和谐、协调、一致、均衡、统一为特点。

优美的本质属性是和谐。

在它的内涵中,必然和自由、主体与客体之间均处于协调和完善状态。

在外在形式上,它呈现为柔媚、优雅、纤巧、秀丽、飘逸、安宁、淡雅的美。

优美能给人轻松、愉快和心旷神怡的审美感受。

从自然的角度看,优美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从社会的角度看,优美是人与社会的和谐统一。

第一节优美和壮美一、优美和壮美:两种不同形态的美(1)优美优美作为美的一般形态,以和谐、协调、一致、均衡、统一为特点。

优美的本质属性是和谐。

在它的内涵中,必然和自由、主体与客体之间均处于协调和完善状态。

在外在形式上,它呈现为柔媚、优雅、纤巧、秀丽、飘逸、安宁、淡雅的美。

优美能给人轻松、愉快和心旷神怡的审美感受。

从自然的角度看,优美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从社会的角度看,优美是人与社会的和谐统一。

画面:依次出现:自然景色:杭州西湖人物形象:唐代舞俑、蒙娜丽莎、椅中圣母、维纳斯(2)壮美壮美也是一个和谐、自由的审美范畴。

它不同于优美的只是它的表现形态,它以雄浑、刚性、壮观、粗糙、怪异、迅疾、巨大为特点。

壮美的外在形式常突破或违背形式美的法则,给人以惊心动魄、振奋精神、开阔心胸、激情荡漾的审美感受。

画面:依次出现:掷铁饼者、高山大河、海洋二、优美和壮美的区别优美和壮美没有质的区别,但从量的方面可以作如下的区分。

1.空间形体的大与小。

2.时间上的疾速与缓慢。

3.量上的强与弱。

4.性质上的刚与柔。

5.式上的规则与奇特。

第二节崇高一、崇高的特点及审美特征崇高的特点是美处于主体与客体、自由与必然的矛盾激化中。

它具有一种压倒一切的强大力量,是一种不可阻遏的强劲的气势。

其在形式上往往表现为一种粗犷、激荡、刚健、雄伟、坚韧的特征。

作为一种美的形态,崇高广泛地存在于自然、社会和艺术作品中。

画面:依次出现:自然中的崇高艺术中的崇高社会生活中的崇高二、崇高与壮美的联系和区别。

美学自考课件第五章

美学自考课件第五章

柏拉图的“理式”是其 美学观点的核心,理 式是绝对、唯一的桌子
• 柏拉图的艺术观: • 艺术不真实、不道德、没有用。 • 因为现实世界模仿理式,艺术模仿现实,艺术和 真实隔着三层。所以不真实。 • 艺术不仅模仿真善美,也模仿假恶丑。例如悲剧 迎合了人性低劣部分,因而不道德。 • 艺术不能当饭吃,不能给人带来实际的好处,因 而没有用。
• [名词解释]集体无意识说:
• • 1、代表人:荣格 2、主要观点:把“无意识”分为“个人无意 识”和“集体无意识”两种,认为 “集体无意 识”是由遗传保存下来的一种具有人类普遍性的 潜藏于意识深层的朦胧精神。艺术家正是在“集 体无意识”的驱动下进行艺术创作的,艺术起源 于集体无意识。艺术体现出人类群体的超越了时 空界限的心灵。 • 3、评价:它揭示了艺术与人类集体无意识的 某种内在联系。然而,并没有足够的生理学和神 经科学的根据;同时,这种理论抹煞了艺术家的 个性,也是不符合艺术创造的实际的。

亚里士多德的模仿说的核心就是真实地模仿一 个真实的对象。 他认为任何事物都是理念与现实, 概念与实体的统一,如果现实和实体不真实,那 么它们所代表的概念、理念、理式又怎么会真实? 既然概念、理念、理式是真实的,那么现实和实 体就应该是真实的。 • 亚里士多德不仅认为艺术是真实的,而且认为 艺术比历史、现实更真实。亚里士多德说,诗人 的职责不在于描述已发生的事,而在描写可能发 生的事,按照可然律和必然率可能发生的事。 • 亚里士多德三种模仿方式:(1)照事物本来 的样子去模仿;(2)照事物为人们所想的样子去 模仿;(3)照事物应当有的样子去模仿。第一种 是简单写实;第二种是神话和幻想,第三种才是 真正的“真实的模仿”。

其实,模仿说和表现说是一枚硬币的两 面。模仿说看见的是形象,表现说看见的 是情感。古希腊最繁荣的是再现性艺术, 如雕塑、戏剧等;中国古代最繁荣的是表 现性艺术,如音乐、舞蹈、抒情诗。所以 中国美学的艺术观,大体上是一种表现论。 • 模仿说和表现说是艺术这枚硬币的两 面,缺一不可。既然是硬币的两面,它们 迟早会掉个儿。所以,在西方近代,表现 说取代模仿说,在中国现代,反映论又称 霸一时。

自学考试“美学”串讲

自学考试“美学”串讲

自学考试“美学”串讲名词解释:1、美学:美学是一门关于人的审美价值的人文学科。

它要研究的是人类独有的审美现象2、美学研究的对象:以艺术为主要研究对象,并通过艺术来研究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进而研究各种审美对象、美感经验、审美意识、审美范畴和美学思想。

3、Aesthetiea :是德国哲学家鲍姆嘉登《美学》一书的书名译音,在德文中的意思是感性学,即美学。

4、审美意识:审美意识是对于审美现象的感性直不雅的认识。

人类审美意识的产生是一个历史过程,从根本上说是与人类生产劳动分不开的。

当人类开始把本身与自然区别开来,并按照“美的规律”创造物体,并在本身的创造物中直不雅自身,看到了本身的创造能力的时候,人类的审美意识也就形成了。

5、美学思想:是美学发展的三个阶段之一,具有两个基本特点:一是应当能够借助语言文字形式进行传播;二是美学思想具有理论的形态,美学思想具有明确的理论不雅点和概念范畴。

6、心理能量消耗的节省说:这一学说是奥地利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提出的。

他认为人的本能欲望受到压抑,压抑到无意识中,喜剧性具有一种释放性的作用,让欣赏者发泄它们,使它们浮动在意识之中,得到三种满足方式,即巧智、想象、幽默。

7、审美态度:是一种安好的、适宜于接纳对象外不雅的心理状态,使主体关注于对象的形式与结构。

其核心是要求人们在审美活动中超越自我和实际功利而达到对审美对象的审美静不雅。

审美态度是存在于审美活动中的,不同于实践、理智、道德的一种态度。

8、艺术敏感:主要是指主体感受生活、欣赏艺术、体验和孕育意向的敏锐性和悟性,天才的敏感是指这种感受体验的细致、快捷、丰富和深刻。

艺术家一般都具有对生活的不同于常人的感受能力。

9、艺术技巧:是艺术创作过程中的技能和技巧。

天才的独特性表示在他通过高超的艺术性进行创作。

10、不雅、品、悟:不雅是指接受者透过艺术的形式符号,在直不雅层次上初步感受和重建意向;品是指接受者按照各自的审美文化心理结构和经验,凝神关照,发挥想象力,细致地品味作品,充实、丰富、发展意象,使意象更具接受者的个性。

自考美学串讲笔记第四章(审美范畴论)

自考美学串讲笔记第四章(审美范畴论)

自考美学串讲笔记第四章(审美范畴论)一、基本概念(识记)1.什么是崇高崇高作为美的一种范畴,又称壮美。

它主要指对象以其粗犷、博大的感情形态,劲健的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雄伟的气势,给人以心灵的震撼,使人惊心动魄、心潮澎湃,进而受到强烈的鼓舞和激越,引起人们产生敬仰和赞叹的情怀,从而提升和扩大了人的精神境界。

2.崇高的特征(1)、在外形上,往往具有粗犷博大的感性形态。

如巍巍泰山、涛涛长江等。

(2)、在威力上,往往具有强健的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以及首屈一指的雄伟气势。

如火山、雷电、奔马等。

(3)、在心理效应上,往往给人以心灵的震撼,使人惊心动魄、心潮澎湃。

(4)、在精神效应上,总是给人以强烈的鼓舞,引人赞叹,催人奋进。

3.什么是优美优美是美的一种范畴,又称秀美、纤丽美、阴柔美、典雅美等。

常常以小巧、光滑、柔和等特征令人愉悦。

优美作为社会实践的产物,反映了社会实践中目的和现实的一致,是真与善的统一,表示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如小桥流水、风和日丽等。

4.优美的特征(1)优美的最根本的特征在于和谐,从中显示了主体和客体所达到的平衡、统一状态。

(2)这种和谐具体表示为:a.主体与对象的和谐。

b.对象的外不雅形式与内蕴的协调。

c.这种和谐表现在自然、社会人生和艺术等各个层面。

(3)优美的对象在感性形象方面具有小巧、柔和等品格。

5.悲剧性审美意义上的悲剧,被称为”悲剧”或”悲”,主要指主人公由于坚持正义或积极进取,而与现实环境之间发生冲突,冲突中主人公在感性生命遭到摧残和毁灭的同时,成就了精神生命的房屋价值,从而激起悲壮之情,使人们的心灵得以净化,精神得以提升。

其本色在于,主体所代表的正义精神与永远不能满足的现实之间发生了矛盾。

而矛盾的结果,则是正义的精神取得了胜利。

6.西方悲剧性意识的历史演变(1)希腊时盛行的”命运悲剧”。

认为人生的悲哀和痛苦,是由神支配的,先天,与生俱来的,是一种无法逃避的命运。

(2)文艺复兴以后的”性格悲剧”。

自考 美学串讲(完整精华版) 朱立元07版02

自考 美学串讲(完整精华版) 朱立元07版02

美学(完整精华版)朱立元07版第一章绪论第一节美学是一门什么样的学科1、美学研究的对象是审美现象,即处于人与世界的审美关系中的现象或审美活动,艺术活动研究是美学研究的中心。

2、美学是一门关于审美现象的综合性的人文学科(美学学科性质),包含三个层面:背☆1)美学研究对象是审美现象也即审美活动;2)美学是一门人文学科;3)美学是一门综合性的人文学科。

3、美学研究的方法是多样的、综合的。

首先,美学研究比一般人文学科更为注重感性的经验、情感的契合、心灵的碰撞,更多的要求经验科学的配合和协助;其次,美学必须广泛吸收其他人文学科以及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成果。

再次,美学的核心方法是哲学方法。

第二节美学的诞生与学科发展1、美学发展的三个阶段(或三个层次)1)审美意识:指人类在生存实践中萌发出来的有某种不明晰审美追求的意识,可分为初级审美意识和高级审美意识。

2)美学思想:奠基于审美意识,是思想主体对审美现象某些本质、特征、规律比较自觉的理性认识,以明确的理论观点和概念范围来表述自觉、系统的理论性思考。

3)美学学科:奠基于审美意识和美学思想,是以审美现象为专门课题,从整体上独立地、系统地思考审美现象所获得的理论体系。

2、美学确立的标志:一是有专门的、系统的美学著作问世;二是形成了独立的、区别于其他学科的研究对象和范围。

美学创始人为鲍姆加登(“美学之父”,他于1750年出版《美学》一书。

)第三节美学的哲学基础1、中国当代美学理论的哲学基础: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哲学基础,具体说来,是以马克思的实践论和存在论思想为主干,同时吸收人类思想史上各种哲学思想的精华。

2、马克思的实践论背☆首先,马克思的实践概念是在继承和批判西方传统时间观念、特别是德国古典哲学的实践概念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其次,马克思的实践概念是生成的。

再次,物质生产劳动是人最基础的实践活动,它最终决定着包括艺\术、审美活动在内的精神生产活动和人的一切其他实践活动。

美学 第五章

美学 第五章

2、美与善有内在的联系。 (1)善如果是指对人有益或者道德上的善。那么: A、美是从善中分化出来的。普列汉诺夫说:“劳 动先于艺术,总之,人们最初是从功利的观点来观 察事物和现象,只是后来才站到审美的观点上来看 待它们。” B、善是美的前提,是美的旨归。一事物要成为美 的,它必须是善的;美具有无功利的功利性。 (2)善如果是指人理想的生活状态,即自由的社 会实践,那么善就是美,两者就统一起来了。
b、王尔德——《快乐王子》、《莎乐美》 “艺术除了它自身外,不表现任何东西。它和思想 一样,有独立的生命,而且纯粹按自己的路线发展。 文学总是优于生活。它不是模仿它,而是按照自己 的目的浇铸它。生活摹仿艺术,远甚于艺术摹仿生 活。” c、克莱夫·贝尔 20世纪著名艺术理论家。在《艺术》一书中,他 提出了被评价为“最令人满意的现代艺术理论”— —“艺术是有意味的形式”。意思是,艺术与善、 功利无关。
(2)重视美的前提下,强调美与善的不同。 A、西方。特别是浪漫主义美学认为,美高于善。 a、戈蒂耶 1832年在长诗《阿贝杜斯》的序言中,他宣称: “一件东西一成了有用的东西,它立刻成为不美的 东西,它进入了实际生活,它从诗变成了散文,从 自由变成了奴隶。”1834年在小说集《莫班小姐》 的序言中,他又说:“只有毫无用处的东西才是真 正美的;一切有用的东西都是丑的,因为那是某种实 际需要的表现,而人的实际需要,正如人的可怜的、 畸形的天性一样,是卑污的、可厌的。”
B、中国 《诗大序》:“《关雎》后妃之德也,风之始也, 所以风天下而正夫妇也。故用之乡人焉,用之邦国 焉。风,风也,教也;风以动之,教以化之。” 周敦颐主张:“文所以载道也。”
2、强调美与善的冲突、不同。 (1)强调善的重要的前提下,重视美与善的冲突、 不同。比较典型的如中国先秦时期墨家学派的美学 思想。而在西方也有类似思想。 18世纪法国启蒙运动的思想家卢梭反对艺术。 1749年法国第戎科学院以“艺术与科学是否败坏 或增进道德”为题进行征文。卢梭以《论科学与艺 术》的论文获奖,认为艺术与科学败坏人的品性, 开始了对资本主义文明的批判,引发了浪漫主义思 潮。1758年卢梭又发表了《论戏剧——致达兰贝 尔的信》,认为戏剧使罪恶可爱,使道德可笑,反 对在日内瓦建立剧院。

美学串讲第4-5章

美学串讲第4-5章

第四章审美经验论1、选择题:柏拉图就曾经用“迷狂说”来描述和解释审美活动达到高峰时的经验状态。

(书206页)2、选择题:柏拉图的“回忆说”则显然涉及到了审美经验的一般规律。

(书207页)3、选择题:美国现代心理学家马斯洛所说的“高峰体验”。

(书207页)4、简答题:审美经验与美感含义的区别是什么?(书217页)(1)首先,美感仅仅是指主体对于对象的主观感受,而审美经验则是指人在审美活动中与对象所形成的审美关系,因而如果把两者等同起来,就是对审美经验做了片面化的理解;(2)其次,美感是指主体在瞬间的感受和体验,审美经验则是指审美对象被构成并得到感受和评价的动态过程,因而把审美经验等同于美感,就是只对审美经验做了静态化的理解;(3)美感是指主体对于某种现成对象所做出的反应,因而美感理论实际上假定美或审美对象在审美活动开始之前就已经存在了。

5、论述题:审美经验的主要特征是什么?(书220-234页老师说此题为重点)审美经验在根本上是一种非理性活动,但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理性与感性、理性与非理性的统一。

可以说,非理性的直觉是比理性更高的认识能力,从这一立场出发,才可以确定审美经验的真理性地位,才可以认识审美经验的主要特征。

(1)直观性。

①“感性直观性”。

是指主体凭借自己的感觉器官直接与对象打交道,对象也以自己的感性外观呈现给主体,从而在主客体之间建立起一种感性直观的关系;②另一方面是“本质直观性”,因为排除了概念对于理性认识的干扰,所以审美经验能够有效地把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统一起来,把握事物现象,揭示事物的本质。

(2)非功利性。

审美经验具有的非功利性,是由2个方面决定的。

①首先,从审美对象的角度来看,审美经验只是涉及到事物的外观和形式,与实际事物的存在毫无关系,是直接将事物的形式与自身的感受相联系;其次,从主体的角度来看,审美经验的基本功能在于满足人们的审美需要,这要求排除功利因素的干扰。

③不过,这并不意味着审美经验不会产生功利性的作用,因为任何形式总是与一定的内容结合在一起,纯粹形式是不可能成为理想审美对象;并且主体一定会受到对象的思想教育和道德启迪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章审美经验论1、选择题:柏拉图就曾经用“迷狂说”来描述和解释审美活动达到高峰时的经验状态。

(书206页)2、选择题:柏拉图的“回忆说”则显然涉及到了审美经验的一般规律。

(书207页)3、选择题:美国现代心理学家马斯洛所说的“高峰体验”。

(书207页)4、简答题:审美经验与美感含义的区别是什么?(书217页)(1)首先,美感仅仅是指主体对于对象的主观感受,而审美经验则是指人在审美活动中与对象所形成的审美关系,因而如果把两者等同起来,就是对审美经验做了片面化的理解;(2)其次,美感是指主体在瞬间的感受和体验,审美经验则是指审美对象被构成并得到感受和评价的动态过程,因而把审美经验等同于美感,就是只对审美经验做了静态化的理解;(3)美感是指主体对于某种现成对象所做出的反应,因而美感理论实际上假定美或审美对象在审美活动开始之前就已经存在了。

5、论述题:审美经验的主要特征是什么?(书220-234页老师说此题为重点)审美经验在根本上是一种非理性活动,但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理性与感性、理性与非理性的统一。

可以说,非理性的直觉是比理性更高的认识能力,从这一立场出发,才可以确定审美经验的真理性地位,才可以认识审美经验的主要特征。

(1)直观性。

①“感性直观性”。

是指主体凭借自己的感觉器官直接与对象打交道,对象也以自己的感性外观呈现给主体,从而在主客体之间建立起一种感性直观的关系;②另一方面是“本质直观性”,因为排除了概念对于理性认识的干扰,所以审美经验能够有效地把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统一起来,把握事物现象,揭示事物的本质。

(2)非功利性。

审美经验具有的非功利性,是由2个方面决定的。

①首先,从审美对象的角度来看,审美经验只是涉及到事物的外观和形式,与实际事物的存在毫无关系,是直接将事物的形式与自身的感受相联系;其次,从主体的角度来看,审美经验的基本功能在于满足人们的审美需要,这要求排除功利因素的干扰。

③不过,这并不意味着审美经验不会产生功利性的作用,因为任何形式总是与一定的内容结合在一起,纯粹形式是不可能成为理想审美对象;并且主体一定会受到对象的思想教育和道德启迪作用。

这种功利色彩的侵染使得审美经验不再那么纯粹和自由,但使其变得更为丰富和重要。

(3)超越性。

超越概念包含了“横向超越”与“纵向超越”两个方面,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审美经验能够实现从物质世界向精神世界的超越。

②审美经验还能实现从现实世界向理想世界的超越。

③审美经验还能实现冲经验世界向超验世界的超越。

6、选择题:审美经验的构成要素感知、想象、情感、理解。

(书234页)7、简答题:简述审美活动中产生通感的原因是什么?(书235-237页)(1)感觉的社会化是感觉出进入审美活动的基础。

(2)审美感知具有一系列的自身特点。

①首先,审美感知作为审美经验的一种构成要素,当然具有自己不同于一般感知活动的特点。

②其次,审美感知具有积极的选择能力。

③审美感知重视以完形的方式来把握对象的,因而具有整体性的特点。

8、选择题:钱钟书先生曾经对诗歌等语言艺术中的“通感”现象进行过精辟的分析,他认为,在日常经验中,各种感觉经常可以互相打通,比如颜色似乎会有温度,冷暖似乎会有重量等等。

(书236页)9、选择题:想象活动包含着初级形式和高级形式两种状态。

其初级形式是简单联想,它又可以划分为接近联想、类似联想、对比联想等多种形式。

(书239页)10、选择题:想象的高级形式则包含了再造性想象和创造性想象两种形式。

(书239页)11、简答题:情感因素在审美经验中究竟会起到审美样的作用?(书244-245页此题为次重点)(1)日常生活中的情感具有更多的个人色彩,而审美情感则具有更为显著的社会性和理性特征。

这是因为,日常生活中的情感体验通常只是由于直接的肉体或物质需要的满足而引起的生理快感。

(2)情感本身是一种价值体验,凡是能够满足人们的主观需要的对象,主体就会对其作出肯定的情绪体验,反之就会产生否定性的情绪体验。

(3)审美情感是从对象能否满足自己的审美需要和审美理想出来来作出判断的,因而具有更多的理性因素和社会色彩。

12、简答题:简述审美理解的特点是什么?(书245-248页)审美经验需要理性的参与,以作出具有普遍性的审美判断和评价。

据此我们可以把审美经验中理解的特点归结为以下两个方面:(1)审美理解具有非概念性的特点。

由于在反思判断中主体并没有明确的规律可循,而必须直接从特殊的审美对象出发去发现秦普遍性,因而他不需要也不可能把对象分解为抽象的概念,而必须保持其完整的感性形象。

(2)审美理解具有多义性的特点,从而使审美对象的含义显得丰富多彩和不可穷尽。

由于审美对象中所包含的理性因素并不是以抽象概念的形式表现出来,而是通过感性形象暗示出来的,因而对其的理解也不可能以抽象思维方式来进行,而必须通过渗透着理性因素的直观活动来进行。

与抽象的逻辑推理相比较,这种直观活动看似更较具体,实际上却更加模糊和含蓄,所把握到的意义也显得不够确定,却意蕴丰富,回味悠长。

但是,审美对象必然具有自身的规定性,所以理解活动虽然没有止境,但也不是主观任意的,而必须始终围绕对象来进行。

13、名词解释:视域融合的过程所谓视域即看视的区域,是指从一定的角度出发所看到的事物。

就艺术欣赏而言,读者总是具有一定的,由他的审美理想和阅读期待所构成的视域,而文本也具有自己的,由自身的结构和作者的意图所构成的视域,欣赏活动就是这两个视域相互融合的过程。

(书247页)14、简答题:审美经验的结构法则是什么?(书248-253页)(1)审美感知处于起点的位置,它构成了其他心理要素的基础。

(2)审美情感与审美想象的相互关系:①审美情感是审美想象的原动力;②情感不仅是审美想象的动力,而且在某种意义上也是审美想象的对象和内容;③情感活动对于审美想象的支配和调节,渗透在艺术形象之中使其染上明显的情感色彩。

(3)审美想象和审美理解之间应该是一种自由的游戏关系。

(4)审美经验中,理智渗透于情感之中,情感又受到理智的引导。

15、选择题:自调节审美的特殊要求有目的与无目的的辨证统一;反馈调节。

(书257-258页)16、简单题:简述同化与调节的区别是什么?(书256页)(1)同化的作用在于使人“审”面前能审之美;调节的作用在于使人“审”面前暂时无法能审之美。

(2)同化使人稳定在一定的水平上,使人产生自然而然的反应或反映;调节,却使人打破这种稳定,从而不断地进入新的、更高的审美层次。

17、名词解释:审美态度就是指主体在摆脱了日常的功利和实用态度之后,所产生的一种观照、欣赏的态度。

(书260页)18、论述:审美经验的动态过程是什么?(书259-272页此题为重点)审美经验的动态过程可划分为呈现阶段、构成阶段、评价阶段。

(1)呈现阶段。

审美态度的确立是审美活动开始的主观标志,审美主体并不是首先通过五官,而是通过自己的整个身心与对象建立关系,达到主体与对象的合一状态。

主体与对象的合一状态并不意味着对于对象的占有,而是摆脱物质欲望的束缚之后出现的一种忘我的状态,在此基础上建立起平等的精神交流关系。

(2)构成阶段。

审美想象在构成阶段中非常重要,想象的先验层面和经验层面具有不同的功能,先验想象力图打破主体对象之间的浑然一体状态,形成审美距离;经验想象力则能在此基础上,改造原初经验材料,形成关于审美对象的格式塔。

其实,它们并不是两种不同的想象力,而是同一思维活动的两个方面。

(3)评价阶段。

主体的理解力在评价阶段起着重要的作用。

它可以抑制想象力,松弛它在我们与世界之间结成的纽带(康德的“反思判断力”概念)。

现象学关于自我、主体间性的探讨具有重要意义:他人的存在以及主体间性都会死自明的,而个体自我则是在此基础上才逐渐形成的。

审美体验从感觉开始,也以感觉告终,但是作为结果的审美感觉与前者不仅对象不同,而且还使得主体呈现出一种新的态度,达到一种体验的深度。

这种深度也使得审美活动本质上成为一种主体间的精神交流,而审美对象实际上成为了一种准主体。

第五章艺术论(一)1、简答题:为什么说艺术是审美活动考察的中心环节?(书273页)(1)审美活动是我们的主要研究对象,这个对象中最典型,最高级的形态是艺术活动。

(2)审美活动是一种与世界的整体的精神性交流,这种交流在那些包含审美因素的活动中间也会有一些体现,但是只有在艺术活动中审美活动的最根本的特性才能最充分的体现出来。

艺术活动是审美活动的集中、完备的体现,而艺术则是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各种审美对象、美感经验和审美范畴的集中体现和典型形态。

(3)只有通过研究艺术,我们才能更准确、深刻地把握和认识各种审美现象。

2、简答题:说明给艺术下定义之所以困难的原因是什么?(书275-276页此题为重点)(1)被“艺术”范畴所指称的对象本身就处在不确定之中,处在不断的变化之中,这增加了定义的困难。

(2)在被划入“艺术”的现象世界之中隐藏着一个互动变化:现象世界是变动不拘的,我们称某一类事物为“艺术”,但并没有在这类事物和其他事物之间划定一个明确的界限。

(3)“艺术”自身的价值在人类的文化视野也不是确定不变的,“艺术”概念的外延和艺术本身的意义总是处在不断变化中,这也增加了给艺术下定义的困难。

(4)对于艺术的规定往往会受到人们对艺术的功用判断的左右,一些功能,如游戏、模仿、再现、表现、净化感情、振奋生命等等总是在某个时代内成为对艺术的规定,而这种规定又影响着“艺术”概念的内涵。

3、选择题:历史上对艺术的定义从艺术起源角度定义的:游戏说、集体无意识说;从艺术本质角度定义的:模仿说、表现说、有意味的形式说、符号说;从艺术的功能角度定义的:载道说(或教化说)、娱乐说。

(书276-280页)4、论述题:艺术品与非艺术品的区别与联系是什么?(书281-284页此题为重点)(1)两者的区别是:①艺术品是人工制品而不是自然物;②艺术品是精神产品,而不是物质产品;③艺术品主要是意象思维的结晶,而不是抽象思维的成果。

综上所述,我们提出“艺术品”的概念:艺术品是人工制品中一种美的精神产品,它以创造非现实的意象世界来传达人类的审美经验。

(2)两者的区别是相对的,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跨越的,特别是在现代社会,两者的界限有日益模糊的趋势。

艺术品与非艺术品之间的相互联系与转化的基本原因:①经过审美加工和创造,非艺术品的自然物和人工制品可以转化为艺术品。

②艺术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向非艺术品领域渗透,拓宽艺术品的领地,增添艺术品的门类和品种,并使人类物质和精神生活富有艺术情趣和审美意味。

5、选择题:艺术品的层次结构包含:物质实在层、形式符号层、意象世界层、意境超验层。

(书285-289页)6、选择题:符号学美学将艺术品分成两个层次:符号和意义;现象学美学家罗曼·英伽登则将艺术品分为四个层次:语音层、语义层、图式层、客体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