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阶实录 丁卫军
《台阶》课堂实录与分析——谈黄厚江小说教学“提问”的艺术
![《台阶》课堂实录与分析——谈黄厚江小说教学“提问”的艺术](https://img.taocdn.com/s3/m/975bccc1a32d7375a5178074.png)
018!教学案$I《台阶》课堂实录与分析——谈黄厚江小说教学“提问”的艺术◎南小妍实录呈现:(课前5分钟)指导学生读书°师:读完之后你有什么问题?生:“为什么这篇课文的题目为“台阶”而不是“父亲”?师:你呀,把老师问住了,等你深入理解完课文后自会明初读课文,文中出现了几个台阶?生:旧台阶和新台阶,师:旧台阶共有几阶?生:3阶,新台阶共有9阶。
师:父亲对两个台阶的态度分别是什么?父亲总说我们家的台阶低,表现出父亲对旧台阶的不满意或者"不满足”,"不满足”更好,那对新台阶就满足了、满意了?生:不习惯。
师:课文有个词是什么?生:不自在、不习惯师:好,现在可以归纳了,这篇小说写的是?生:一个父亲和两个台阶的事。
师:这样说没有意义,谁能造个句子,说一句完整的话?生1:父亲在台阶的最高一层抽烟。
师:说的是具体事件。
生2:父亲台阶,但却没在台阶上得到想得到的。
师:你说的更深刻了。
生3:台阶高了,父亲老了。
师:比作者都写的好,只用两句话。
生4:父亲喜欢高台阶,但是得到高台阶后又不习惯。
生5:台阶是父亲一辈子的心血。
生6:父亲把他的心血献给台阶。
师:不仅是心血,还又那么多年,几乎一辈子,你倒过来说。
生6:台阶是父亲一辈子的心血。
生7:父亲爱台阶。
师:你从哪里看出来"爱”呢,明明是“不满足”“不满意”!生8:父亲想要高台阶,想要高地位。
生9:台阶是父亲日夜的期盼。
师:一个人日夜期盼,倾注了一生的精力。
总之,这篇小说通过一个台阶,写出了一个父亲,你这个父亲是一个什么样的父亲?生1:不懈势力的,非常执着的父亲。
生2:想获得尊重的父亲。
师:精神层面的解读,你是一个思考的学生。
生3:—个执着的父亲。
师:这个前面已经有了,不要重复,要有新的补生4:吃苦耐劳的父亲。
生5:想到什么做什么的父亲°生6:要强,不甘低人一等的父亲°师:好,如果让你们从生活的角度出发,这样的父亲你喜欢还是不喜欢?生1:父亲总是自己吃苦,不会把自己吃的苦告诉孩子,我觉得我会心疼他,的苦都自己承担了°师:善良、懂事的孩子°生2:我觉得父亲应该多陪陪孩子°师:想要得到更多爱的孩子,那我们到底怎样理解这位父亲,理解父亲与台阶的关系呢?能否将题目“台阶”换为“父亲”、课文「'台阶”做题目的好处是什么、用“父亲”做题目有什么不好之处?生1:在课文中是直接描写台阶与父亲的关系,小说是围绕“台阶”来写的,一直再写台阶°师:我们提炼一下,小说是以“台阶”为线索的,课文内容是用“台阶”串联起来的°有没有要补充的?生:还可以点明中心°师:利于主题的表达,是什么样的主题呢?主题的表达就寄托在台阶里,寄托了丰富的内涵°生1:台阶是父亲的寄托,所以用“台阶”会好一点°I教学案0I语文教学与&'•下半月刊2020年02月019生2:“台阶”更形象,能,起阅读兴趣。
第11课《台阶》省优质课一等奖教案-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河南省叶县教研室)
![第11课《台阶》省优质课一等奖教案-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河南省叶县教研室)](https://img.taocdn.com/s3/m/79607a6f42323968011ca300a6c30c225901f0a4.png)
今天在教授《台阶》这一课时,我尝试了多种教学策略,希望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和象征手法。课后,我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了反思,有一些收获和感悟。
首先,我发现通过提问的方式导入新课很有效,学生们对于我提出的与生活相关的问题表现出浓厚的兴趣,这为接下来的课文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讲授过程中,我注意到学生们对“台阶”象征意义的理解存在一定难度,这是我需要在后续教学中重点关注和加强的地方。
在学生小组讨论中,我尽量扮演好引导者的角色,但在实际操作中,我发现自己在某些时候还是过于主导,可能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因此,我认识到在今后的教学中,应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学会倾听他人的意见。
最后,总结回顾环节,我强调了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和运用,但从课后反馈来看,有些学生对文章主题和象征手法的理解仍不够深入。我打算在下一课时安排一次复习巩固,通过设计一些有针对性的练习题,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文章结构分析以及“台阶”的象征意义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对比和具体例句分析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台阶”象征意义相关的实际问题。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小型的写作练习,尝试用象征手法表达自己的情感。
二、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旨在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提升审美鉴赏能力与文化理解力。通过学习《台阶》,使学生能够:1.提高阅读理解能力,把握文章主旨与作者情感,培养同理心;2.深化对字词句的理解与运用,增强语言表达能力;3.分析课文结构与写作手法,培养文学鉴赏能力;4.感悟“台阶”象征意义,增进对传统文化的认识与尊重;5.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提升沟通协作与问题解决能力。以此,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为终身学习与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台阶》课堂实录
![《台阶》课堂实录](https://img.taocdn.com/s3/m/73c4e904842458fb770bf78a6529647d2728340b.png)
汇报人:
2023-12-29
目录
• 课程导入 • 课文内容解析 • 课堂互动环节 • 课堂总结与反思 • 课后作业布置
01
课程导入
课程背景介绍
背景
介绍《台阶》的作者及创作背景,阐述小说所反映的社 会历史背景和时代特征。
目的
帮助学生了解小说的创作背景,加深对作品主题和人物 形象的理解。
05
课后作业布置
课文阅读理解题
总结文中父亲的形象 特点,并分析其在全 文中的作用。
分析文中父亲对“台 阶”的情感变化,并 探究其深层原因。
解释文中“台阶”的 象征意义,以及其在 故事情节中的重要性 。
主题思想分析题
探究《台阶》一文所表达的主 题思想,并分析其现实意义。
分析文中父亲所面临的困境和 挑战,以及他如何通过“台阶 ”这一象征来展现自己的奋斗 精神。
03 问题3
在阅读过程中,你们觉得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有什 么特点?他们为什么会呈现出这样的特点?
02
课文内容解析
课文结构分析
课文结构
文章以“台阶”为线索,按照“父亲为什么渴望建高台阶的房屋”、“父亲是怎样建成高台阶 的房屋的”和“新台阶建成后父亲怎么样的”三个部分展开。
重点段落
课文中“父亲坐在绿阴里……一片片旱烟雾在父亲头上飘来飘去。”这一段,通过描绘父亲抽烟 时专注的神态,表现他对建高台阶的渴望和追求。
结合现实生活,谈谈你对《台 阶》一文所表达的价值观的理 解和认识。
人物性格特点分析题
分析文中父亲的个性特点,并探究其 形成的原因。
结合文中具体事例,分析父亲在面对 困难和挑战时的心理变化和行为特点 。
描述文中其他人物对父亲的态度和反 应,并分析其对故事情节的影响。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台阶》课堂实录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台阶》课堂实录](https://img.taocdn.com/s3/m/3b15d4330029bd64793e2c5d.png)
《台阶》课堂实录一、导语说起台阶,我们城里的孩子都很熟悉:每天,踏着台阶,我们就进入了高楼大厦,迈上了更高的殿堂。
而在我国一些地方的农村,房前也有台阶,其中蕴含着多少感人的故事呢?今天,作者李森祥就带我们去一户农家的确良台阶上走一走!二、容及步骤(一)自主学习师:这节课,让我们师生走进语文学习的乐园。
老师为大家提供了四方面的学习内容:1.读台阶——朗读小组;2.说台阶——人物评论组;3.品台阶——语言赏析组;4.画台阶——板书设计组。
同学们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喜好,自主选择其中一方面的学习内容,然后组成学习小组,稍微考虑一下。
1.2.3.4,行动!师:现在,大家都有自己的选择,接下来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探讨学习,10分钟后汇报你们的学习成果,如果你还需要帮助,小组可以派一名同学上来点击鼠标,老师会给你一些提示。
好,开始!(二)交流学习师:看得出来,大家研讨很热烈,接下来我们四个小组互相交流一下学习成绩,这期间,大家可以各抒己见,畅所欲言。
第一组,朗读小组生:本文是一篇小说,故事情节大致是这样的:父亲家的老屋只有三级台阶,在当地有一种说法,台阶高,主人的地位就高,于是父亲决心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
他辛辛苦苦地劳动,攒了大半辈子,终于盖起了新屋子,台阶高了,父亲却老了,身体也累垮了。
由于篇幅较长,我们在这选读其中的一部分,10~~~16自然段,不是文章的高潮,但我们认为小说的主题在这里得到了体现。
朗读10~~~16自然段师:大家认为他们读得怎么样啊?生:我觉得他们安排得非常好,通过他们的朗读我们就很容易发现,这部分是按总—分—总的结构来写的,有的同学读的是父亲总的辛苦,有的同学读的是具体描写在大热天和冬天父亲是如何辛勤地劳动,安排得非常合理,而且语气也特别舒缓,很好地表现出了父亲在准备过程中的那份艰辛与漫长。
师:可以说读得很投入,听的也很认真,点评的也很专业。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通过研究,提出了人类需要的层次论,认为人的需要由低到高,共有五个层次,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尊重的需要。
有的突破 删繁就简 伸缩有度——听特级教师丁卫军老师《台阶》有获
![有的突破 删繁就简 伸缩有度——听特级教师丁卫军老师《台阶》有获](https://img.taocdn.com/s3/m/c8488aeb4793daef5ef7ba0d4a7302768e996fab.png)
25扫描二维码,获取更多本文相关信息精品课堂2020年17期式,一方面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交流,另一方面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例如,在课堂前,教师可以通过引导教学,带领学生复习上节课的知识:“上节课我们讲到了“一战”爆发的背景、导火索和经过,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上节课具体讲了什么内容。
”这样,教师通过简要的叙述让学生对上节课的知识点进行了复习巩固。
之后教师可以继续引导学生学习:“这节课我们依旧讲‘一战’,让我们来看一下,一战结束对世界造成了什么样的影响,世界格局都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运用适当的教学手法构建高效课堂,要求教师提升自身教学水平。
高中历史不同于初中历史,对学科知识的要求会更加严格,随着年级的提升,历史教学会涉及政治学、地理学、哲学、书法、绘画、美学等知识,因此,教师需要不断学习,努力提升自身学科素养,加深对历史知识的分析,加强对其他学科知识的学习。
只有这样,教师才能更好地构建高中历史高效课堂。
结 语综上所述,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构建高效课堂十分重要。
在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改变传统的“学生被动学习”的观念,树立“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教育理念,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历史学习习惯。
教师则应合理地使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对学生加以正确的引导,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从而真正实现构建高效课堂的目标。
[参考文献][1] 于春丽.对高中历史高效课堂构建的认识和思考[J].学周刊,2017,05(15):65.[2] 杨芳.浅论高中历史课堂的有效构建策略[J].中国校外周刊,2018(01):145.作者简介:刘海潮(1978.8-),男,河北辛集人,一级教师,曾获辛集市“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优秀辅导教师”称号,多次获辛集市评优课一等奖。
引 言《台阶》这篇小说中的人物很简单——父亲;事件很简单,父亲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时间线很长——父亲的大半辈子;主旨很深刻,反映了特定年代中国农民的生活状态——既有物质期待,又有精神追求。
部编七下语文第11课《台阶》课文朗读+视频微课+图文讲解+知识点+同步练习
![部编七下语文第11课《台阶》课文朗读+视频微课+图文讲解+知识点+同步练习](https://img.taocdn.com/s3/m/552b33b0856a561252d36f60.png)
知识点一、作者简介李森祥,生于1956年,浙江衢州人。
1986年在《烟雨楼》杂志发表处女作《半个月亮爬上来》后迅速成长。
1991年调到南京军区政治部创作室任专业作家。
李森祥的小说以农村、军营两大生活为主要题材,塑造出一系列生动的普通人,尤其是农民的质朴形象,著有小说《传世之鼓》《村野子弟》《屋脊丘陵》等。
二、故事背景《台阶》是作者亲历农村生活的深刻感受。
李森祥远离故乡,从戎军营,时空的距离,使他对故乡产生了一种极其亲切、真实的回忆。
作者根据当时中国农村经济落后、生产力水平极低,许多农民以一种坚韧不拔的意志,立志改变现状这一现实写下了这篇小说。
三、文体知识小说三要素:人物、故事情节、环境。
(1)人物是小说的第一要素,塑造人物形象是小说反映社会生活的主要手段。
(2)故事情节通常包括: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几个部分,有时前面还有序幕,后面还有尾声。
这几个部分组织在一起,形成完整的故事情节,用以展现人物性格,表达中心思想。
(3)环境包括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重点是社会环境。
四、理解词义自言自语:自己跟自己说话;独自低声说话。
低眉顺眼:形容驯良恭顺的样子。
微不足道:非常渺小,不值得一提。
尴尬:神色、态度不自然。
大庭广众:人很多的公开场合。
若有所失:感觉好像丢掉了什么,形容心情怅惘。
五、课文结构第一部分(1-5):破题。
交代台阶的来历、台阶给“我们”带来的惬意和欢乐及家庭的贫苦。
第二部分(⑥-⑧):开端。
写父亲认为台阶低。
第三部分(9-15):发展。
写筑高台阶造新屋的艰辛准备过程。
第四部分(16-23):高潮。
写造屋及筑高台阶的过程。
第五部分(24-31):结局。
写父亲的心愿实现了,但人也老了。
发人深思,回味无穷。
六、问题归纳1. “台阶”这个标题有什么作用?“台阶”是文章命题立意的核心,也是贯穿全文的线索。
2. “他的脚板宽大,裂着许多干沟,沟里嵌着沙子和泥土。
”这句话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怎样的作用?运用细节描写,写父亲的脚板,写出了父亲终年辛劳的形象和农民的本色,也说明家庭的贫困。
七年级下册 12《台阶》教学实录
![七年级下册 12《台阶》教学实录](https://img.taocdn.com/s3/m/5333fe0d30126edb6f1aff00bed5b9f3f90f722b.png)
七年级下册12《台阶》教学实录《台阶》教学实录教学目标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了解故事情节,体会作者的感情。
2.抓住关键语句,把握父亲形象的特点。
3.理解课文围绕“台阶”组织材料,安排详略的方法。
4.感受父亲性格中艰苦创业的精神和坚忍不拔的毅力,培养对待人生的积极健康的心态,培养学生热爱父亲、尊重父亲的感情。
导入: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李森祥的《台阶》。
台阶……我们太熟悉了,司空见惯。
你会想到与之相关的什么?请把关键词写在笔记本上。
让我们一起走进这篇小说,了解关于台阶的故事。
一、那些事儿请大家默读,找寻故事。
按行文先后顺序概括故事,要求语言简洁。
生:父亲从山上一下子背回家三块很重的石板。
多年来,石板的变化。
我在石板上玩。
父亲洗脚。
父亲有心病一一觉得“我们家的台级低J父亲准备造新屋,一年四季忙不停。
父亲造新屋时更加忙碌的场景。
造新台阶踏黄泥的情景。
父亲让我放鞭炮时的情景。
父亲坚持要抬青石板。
父亲按要求打理台阶。
父亲忍不住在台阶上磕烟灰。
父亲不习惯坐在新台阶上。
父亲挑水上台阶闪了腰。
母亲用土方为父亲治腰病。
闲着的父亲又觉得烦躁。
刚才,我们找到了关于台阶的许多事,在此基础上,概括本文的主要故事,看谁讲得简明扼要,尽可能用30个字。
生:父亲造台阶的故事。
师生:他说出了主要人物、部分事件。
生:父亲觉得自家台阶低,于是不停劳动,造好了台阶。
师:他说出了父亲造台阶的原因,还陈述了过程。
生:父亲总觉得自家台阶低,一直准备造有高台阶的新屋,最终造成了九层高台阶的新屋。
师:大家发现他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特点了吗?生:奥……他用了课文中的句子。
师:我们可以用文中的关键词或重要句子来概括内容。
我们把同学们的话合并一下,使语句更简洁。
师生:父亲总觉得自家台阶低,准备并建造了九层高台阶的新屋。
(概括课文主要内容,可用文中的关键词或重要句子)师:请同学们在文中勾画并朗读。
师生齐读:“父亲总觉得我们家的台阶低。
”“我们家的台阶低J“准备着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
江苏省特级教师 丁卫军
![江苏省特级教师 丁卫军](https://img.taocdn.com/s3/m/dca5c35330b765ce0508763231126edb6f1a768f.png)
江苏省特级教师丁卫军
佚名
【期刊名称】《江苏教育》
【年(卷),期】2017(0)11
【摘要】丁卫军江苏省特级教师江苏省教学名师全国优秀语文教师全国中语学术先锋人物丁卫军,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育才中学语文教师。
坚守农村初中语文讲台20余年,被赞誉为“把自己磨在课堂、养在课堂”的实践者和思想者。
他是南通市丁卫军名师工作室领衔人,被北京大学、南京师范大学、江苏师范大学等多所高校聘为国培班、省培班主讲导师,兼任江苏省苏派作文教学研究中心(初中)副主任、全国初中语文名师工作室发展联盟秘书长。
他是“简约语文”的倡导者和践行者,主张“
【总页数】1页(P2-2)
【关键词】特级教师;江苏省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
【相关文献】
1.耕耘人生播种希望——记全国优秀教师、江苏省特级教师丁翌平 [J], 陶艺芸
2.耕耘人生播种希望--记全国优秀教师、江苏省特级教师丁翌平 [J], 陶艺芸
3.倡领简约风——记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石港中学丁卫军 [J], 张永修; 王玲玲
4.有的突破删繁就简伸缩有度——听特级教师丁卫军老师《台阶》有获 [J], 张昊
5.课堂点评与语文深度对话——评丁卫军《天净沙·秋思》中的课堂点评 [J], 谭晓云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巧设“问题链”,引领学生解读文本
![巧设“问题链”,引领学生解读文本](https://img.taocdn.com/s3/m/41a3f51cf68a6529647d27284b73f242336c313e.png)
课堂·NEW WRITING巧设“问题链”,引领学生解读文本◎江苏如东县大豫镇兵房初级中学·张海兵“问题链”是教师为了实现一定的教学目标,根据学生已有知识或经验,针对学习过程中将要产生或可能产生的困惑,将教材知识转换成为层次鲜明、具有系统性的一连串的教学问题,是一组有中心、有序列、相对独立而又相互关联的问题。
从形式上看,“问题链”是一问接一问,一环套一环;从内容上看,它是问问相连,环环相扣;从目标上看,它是步步深入,由此及彼。
它的每一问都使学生的思维产生一次飞跃,它像一条锁链,把疑问和教学目标紧紧地连在一起。
“问题链”不是教师提几个问题加上学生的回答,而是师生双方围绕环环相扣的问题情境,进行多元、多角度、深层次的探索和发现。
下面结合相关课例,谈谈如何借助“问题链”,引领学生思维向文本更深处漫溯。
在执教《明天不封阳台》一文时,当课进行到教学流程的第三环节“品读语言,探究题旨”时,我设计了这样的主问题:9-12自然段没有写到“封阳台”,可以删去吗?学生们大声、有感情地朗读了9-12自然段,可面对老师的提问,依然是一头雾水——“你的柔情我不懂”,不知老师“葫芦里买的什么药”。
延时等待了两分钟,没有看到一只手举起来。
于是,我白板呈现了12段的相关内容。
并且设计了以下“问题链”:这段运用什么修辞手法?→写了什么?→为什么这样写?→与前文“鸽子的故事”有关联吗?当探究有困难时,适时链接“人类破坏自然”的3分钟视频,帮助学生解读文本。
在我一环接一环,环环相扣的线性追问下,学生终于弄明白了“不能删”的原因。
原来这段议论作者用排比、拟人的手法,写出了人类对大自然破坏的严重,令人触目惊心,而大自然对人类的惩罚,也是惨不忍睹的——洪峰咆哮、山林焚毁、水土流失、农田龟裂。
从侧面呼吁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不能过度地向自然索取,我们要保护自然,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此处的议论不仅深化了文章主题,而且与前文记叙“鸽子的故事”有关联,作者是想从点到面,由特殊到一般,深度开拓、挖掘主题。
2015台山市义务教育阶段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培训实施方案(完善)
![2015台山市义务教育阶段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培训实施方案(完善)](https://img.taocdn.com/s3/m/15b86c2edd36a32d73758112.png)
2015台山市义务教育阶段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培训实施方案为切实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国发[2012]41号)、教育部《关于深化中小学教师培训模式改革全面提升培训质量的指导意见》(教师〔2013〕6号)等文件精神,进一步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升台山市义务教育阶段教师教育教学能力,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根据台山市2015年教师培训工作的总体安排,特制定本方案。
一、培训对象台山市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教师二、培训目标通过课堂教学知识研习,帮助参训教师了解备课上课的基本技术,掌握课堂教学规范;通过课例研修方法的学习及教学课例的观摩,进一步增强参训教师的教学反思能力。
三、培训内容本次培训42学时。
具体课程设计如下:模块一:课堂教学基本知识研习(18学时)作业1:好课辨析。
一堂好课的标准是什么?请结合您的认识谈一谈。
模块二:课例研修(24学时)由学科教学专家主持专题讲座,辅以名师典型视频课例,开展课例研修。
作业2:教学案例。
请结合本模块的课程所学,撰写一篇案例,反思并分享您在驾驭课堂教学方面的经历,可以是成功的,也可以是失败的,请详述事件过程及您对此的反思总结。
四、培训时间安排五、考核评价本项目的考核以课程学习、课程作业、参与互动等方面作为评价指标项,将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有机结合起来,平台综合系统客观评价与辅导教师的主观评价,形成最终培训成绩,60分为合格。
具体办法如下:六、组织管理1.项目管理团队由台山市教师进修学校和中国教师研修网联合设立本次培训的项目组,负责项目的组织管理和实施。
2.课程专家团队由研修网专家团队和台山市教师进修学校遴选的各学科骨干教师组成,共同负责学员研修指导工作。
3.技术保障由研修网负责项目实施过程中平台、网络维护及相关项目技术保障工作。
4.分学科建立网络学习班级以学科为单位建立网络班级,原则上每个班级不少于100人,小学科根据具体情况建立班级,每班配备一名指导教师,负责学员的研修指导和班级管理工作。
初中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12《台阶》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12《台阶》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e82a9c57f68a6529647d27284b73f242326c317f.png)
聚焦反复的运用与打破—七下12《台阶》课堂实录教学目标1.聚焦反复的运用,梳理小说情节,理解人物形象2.聚焦反复的打破,探究小说主题,获得人生启示教学重难点聚焦反复的运用,梳理小说情节,理解人物形象;聚焦反复的打破,探究小说主题,获得人生启示教学过程导入师:快速地读一读课件上的歌词。
没有新闻,没有人评论,要拼尽所有,换得普通的剧本,曲折辗转,不过谋生。
无名的人啊,我敬你一杯酒,敬你的沉默和每一声怒吼,敬你弯着腰,上山往高处走,头顶苍穹,努力地生活。
--《无名的人》(生自由朗读。
)师:关注红字的部分,你会发现什么?生:红字反复出现。
师:我们关注这些词语就能快速地把握歌唱者对“无名的人”的态度。
生:尊敬。
师:是啊,有尊敬也有同情。
我们今天,尝试抓住反复来学习今天的小说。
请同学们大声地齐读学习目标。
(生齐读。
)(教后反思:反复读《台阶》,越发觉得文本与歌曲《无名的人》在情感上的契合,即饱含敬佩与悲悯。
但真正想用这首歌导入,是在正式上课前一天,一之前一直是直接入题。
“关注红字的部分,你会发现什么?”目的是引入“反复”,力图干脆利落而不旁逸斜出,但缺点也是明显的,课堂多了牵引,少了生成的味道。
)任务一:聚焦反复的运用,梳理小说情节。
师:围绕这个目标,我们先完成第一个任务。
默读课文,尝试用自己的话,讲一讲父亲和台阶的故事。
咱们课前预习了,现在可以浏览一下,组织一下语言。
(生默读课文3分钟。
)师:可以讲这个故事的同学举手示意我。
生1:刚开始父亲觉得自己家的台阶很低,梦想着造台阶,后来父亲准备材料造台阶,准备完材料之后,父亲就开始造台阶,造完台阶之后,父亲就觉得不适应台阶,最后父亲觉得自己老了。
师:你概括地相当简练啊,而且关键情节都包含在内。
我注意到你用了这样的关键词,一开始……后来……最后,这样就把情节的前后关系说清楚了。
我还注意到,我布置这个任务之后,咱们好多同学,包括你也在翻书啊,你能说一说,概括这么长的文章有什么技巧吗?生1:挑关键词关键句。
为孩子播下思索的种子——《台阶》教学片段实录
![为孩子播下思索的种子——《台阶》教学片段实录](https://img.taocdn.com/s3/m/105f4167b84ae45c3b358c54.png)
生 : 位再 低 , 地 也要 有 目标 。 生 : 济再 差 , 可 以有 远 大 的理 想 。 经 也 生 : 碌 比 闲散 好 , 实比 空虚 有 意 义 。 忙 充
生 : 实 的 日子 , 实 就 是 快 乐 的 日子 。 充 其
师 : 亲想 要 得 到 快 乐 的话 , 该 怎 么做 呢 ? 父 应
动 。 怕 吃 苦 , 者说 以 苦 为 乐 ! 不 或
《 台阶》 教学 片段 实录
画 李 爱梅
生 : “ 亲抽 烟 时专 注地望 着别人 家 高高的 台 从 父 阶 ,可 以 看 出 父 亲尽 管 很 羡慕 , 是他 很 充 实 。 在 向 ” 但 他
往 谋 划 怎 样加 快 准备 . 取 能 早 日造 起 高 台阶 的 新 在 争 屋, 像人 家 一 样 气 派 , 叫 人 羡 慕 。 也
水 很 “ 心 地 洗 ” 可 以 看 出 一 家人 其 乐 融 融 。 干 净 耐 . 洗
了 . 亲却 反 而说 脚 “ 飘 飘 的 没 有 着 落 ” 很 自豪 的 感 父 轻 .
觉
生 : 如 不 造 台阶 的 话 , 亲 身 体 依 然会 老 . 体 假 父 身
也 会 在 某天 垮 下
生: 因为 父 亲 觉得 自己老 了
师 : 的 . 我 苦 。 是 , 我 们再 看 看造 台 阶前 的 父 亲 , 的如 辛 但 让 真 同 学们 所 言很 痛 苦 吗 ? 大 家从 文 中找 出相 关 的 句子 请
来说 说 你 的理 解
非 常 羡 慕 人 家 高 高 的 台阶 . 是 花 了 大 半 辈 子 的心 血 于 造起 了 有 九 级 台 阶 的 新 屋 , 是 , 阶 做 好 后 , 体 垮 可 台 身 了心 情 也 失 落 了 , 尬 不 已 。 中 的 细 节 描 写 很 多 , 尴 文 一
台阶》教学实录与评点
![台阶》教学实录与评点](https://img.taocdn.com/s3/m/15d46a3702768e9950e73818.png)
执教:余映潮评点:苏丽时间:2013年9月11日。
地点: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伊克昭中学。
师:同学们好生:老师好师:这节课我们学习一篇小说,一篇讲父亲的小说。
大家先把作者简介读一读。
(屏显):李森祥,浙江人。
当代作家,浙江省作协的专业作家。
(生齐读)师:再读作品简介。
(屏显):《台阶》以“农民的儿子”作为故事的叙述者,叙述了“父亲”为盖新屋而拼命苦干的一生,表现农民艰难困苦的生存状态和他们为改变现状而不懈努力的精神,作品兼有崇敬和怜悯双重感情色彩。
(生齐读)师:请做三个字的笔记——“叙述者”,大家记在书上。
读小说,就要看它的叙述者是谁,为什么呢因为我们要学习作者构思的技巧。
比如说,我们学过的《最后一课》的叙述者是一个小孩儿,他是从儿童的角度来观察世界的。
而这篇文章的叙述者,是“我”,从“我”的角度来观察他的父亲。
好,这节课,我们欣赏两个重点。
(屏显):人物细节评:简洁的导入,直奔教学内容,为后面的学习作了很好的铺垫。
同时,强调学生作笔记——“叙述者”,渗透了小说的文体知识。
余老师的课,从上课的第一分钟就在学语文。
师:我们先开始第一个学习活动——品析人物。
(屏显):用一句话概说“父亲”是个什么样的人,句中要用上一个四字短语。
师:想挑战难度的同学,也可用上两个四字短语。
给大家三分钟时间,开始吧!师:(提醒)用你们手中的笔,随时把你的思考所得变成文字。
(学生读书、思考)师:好了,咱们开始说话。
为什么要用含有四字短语的句子说话呢?有两个目的:第一训练概括能力,第二让大家学用语言。
生1:父亲是一个执着追求、吃苦耐劳、坚韧不拔、坚持不懈的人。
师:一口气用了四个,核心关键词是吃苦耐劳,为他的新屋准备了大半辈子。
生2:父亲是一个老实厚道的人。
师:是啊,父亲低眉顺眼了一辈子。
生3:父亲是一个不辞辛劳、不甘落后的人。
师:对,因为不甘落后,因为想自己家的台阶高一点,因为要自尊,所以不辞辛劳。
生4:父亲是一个忠厚老实、热爱劳动的人。
《台阶》课文原文
![《台阶》课文原文](https://img.taocdn.com/s3/m/62805553bceb19e8b9f6ba29.png)
《台阶》课文原文台阶父亲总觉得我们家的台阶低、我们家的台阶有三级,用三块青石板铺成。
那石板多年前由父亲从山上背下来,每块大约有三百来斤重、那个石匠笑着为父亲托在肩膀上,讲是能一口气背到家,不收石料钱、结果父亲一下子背了三趟,还没觉得花了太大的力气。
只是那一来一去的许多山路,磨破了她一双麻筋草鞋,父亲感到太可惜、那石板没经石匠光面,就铺在家门口、多年来,风吹雨淋,人踩牛踏,终于光滑了些,但磨不平那一颗颗硬币大的小凹、台阶上积了水时,从堂里望出去,有许多小亮点。
天若放晴,穿堂风一吹,青石板比泥地干得快,父亲又用竹丝扫把扫了,石板上青幽幽的,宽敞阴凉,由不得人不去坐一坐,躺一躺、母亲坐在门槛上干活,我就被安置在青石板上。
母亲讲我那时好乖,我乖得坐坐就明白趴下来,用手指抓青石板,划出细细的沙沙声,我就痴痴地笑。
我流着一大串涎水,张嘴在青石板上啃,结果啃了一嘴泥沫子。
再大些,我就喜爱站在那条青石门槛上往台阶上跳。
先是跳一级台阶,蹦、蹦、蹦!后来,我就跳二级台阶,蹦、蹦!再后来,我跳三级台阶,蹦!又觉得从上往下跳没意思,便调了个头,从下往上跳,啪、啪、啪!后来,又跳二级,啪、啪!再后来,又跳三级,啪!我想一步跳到门槛上,但摔了一大跤。
父亲拍拍我后脑勺讲,如此是会吃苦头的!父亲的个子高,她觉得坐在台阶上特不舒服。
父亲把屁股坐在最高的一级上,两只脚板就搁在最低的一级。
她的脚板宽大,裂着许多干沟,沟里嵌着沙子与泥土、父亲的这双脚是洗不干净的,她一般都去里洗,拖着一双湿了的草鞋唿嗒唿嗒地走回来。
大概到了过年,父亲才在家里洗一次脚。
那天,母亲就特不快乐,亲自为她端了一大木盆水、盆水冒着热气,父亲就坐在台阶上特不耐心地洗。
因为沙子多的缘故,父亲要了个板刷刷拉刷拉地刷。
后来父亲的脚终于洗好了,终于洗出了脚的本色,却也是黄几几的,是泥土的颜色、我为她倒水,倒出的是一盆泥浆,木盆底上还积了一层沙、父亲讲洗了一次干净的脚,觉得这脚轻飘飘的没着落,踏在最硬实的青石板上也像踩在棉花上似的。
唤醒语文灵魂 搭建精神台阶——《台阶》教学实录与教学评析
![唤醒语文灵魂 搭建精神台阶——《台阶》教学实录与教学评析](https://img.taocdn.com/s3/m/d9150daa70fe910ef12d2af90242a8956becaaf7.png)
唤醒语文灵魂搭建精神台阶——《台阶》教学实录与教学评
析
孙鸿飞;孙红
【期刊名称】《黑龙江教育:中学版》
【年(卷),期】2015(0)7
【摘要】授课背景:当时接到“第五届名家人文教育高端论坛暨名师课堂研讨会”的授课邀请时,我十分激动。
这是中国语文界份量很重、规格很高的教学交流活动,参加前四届会议时,我只是坐在台下观摩这些中国语文界名师精彩课堂的听众。
余映潮、韩军、王君、王崧舟、贾志敏、孙双金、薛法根……听着这些如雷贯耳的名字,感受着他们的风采,认真揣磨每位名家的课堂教学,以此来审视自己,不断修正与学习。
而如今竟有机会和我心目中的偶像、名家们同台上课,对我来讲真是难以形容的兴奋与激动。
而随之而来的,就是巨大的压力和强烈的紧张。
【总页数】6页(P18-23)
【关键词】中国语文;《台阶》;教学评析;教学实录;灵魂;唤醒;精神;教学交流活动【作者】孙鸿飞;孙红
【作者单位】哈尔滨市风华中学;哈尔滨市香坊区进修学校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33.3
【相关文献】
1.如何依据文本定位理论教学《台阶》?有效品鉴,破译细节里的台阶梦——《台阶》课堂教学实录之一 [J], 丁洁;
2.精心设计『台阶』加强应用指导——第十二册第十二课『景阳冈』课堂教学实录与评析 [J], 王双红;杨淑荣
3.小说自读课到底该怎样上——黄厚江《台阶》教学实录评析 [J], 汲安庆
4.小说自读课到底该怎样上——黄厚江《台阶》教学实录评析 [J], 汲安庆
5.形象分析:聚焦篇性的审美建构——蒋兴超《台阶》教学实录评析 [J], 汲安庆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王君《陋室铭》《爱莲说》整合教学实录片断经过钻研教材,我发现《陋室铭》和《爱莲说》两篇文章的精神血脉息息相通。
于是,我对这两篇文章进行了整合教学。
两课时连堂进行。
以走进刘禹锡的精神世界为教学核心目标。
第一课时的主要任务是指导朗读,质疑字词,尝试背诵。
第二课时则结合学生疑问引导他们紧扣关键字词感受人物心灵律动,探寻古代一类知识分子人格追求。
实录的是第二课时。
第一部分:蓄势:走进周敦颐的精神世界师:第一节课,陈禹杭就《爱莲说》提出了一个很有价值的问题,就是关于最后几个句子的顺序安排。
同学们的争论很热烈。
王悦同学的发言更是引发了大家的不同意见。
这节课,我们就以这个问题为切入点开始讨论。
王悦认为菊和牡丹对莲都是反衬,有些同学不同意。
看来,周敦颐对陶渊明的态度如何这个问题分歧还很大,现在请大家在字里行间去寻找证明自己观点的证据。
生:我认为周敦颐很欣赏陶渊明。
我从这句可以看出来,“晋陶渊明独爱菊”,“独”字挺有力量的,我读出了一种欣赏。
生:我也是,后文中周敦颐说自己爱莲也用的是“独”,看来这“独”有与众不同之意,含有褒义的。
师:“独”是独特,独到,“独”是特立——生:独行。
师:我想到毛主席有一首著名的词第一句就是“独立寒秋”,好一个“独”!生:周敦颐称菊花为“隐逸者”,就是隐居避世之人,不含贬义。
师:隐逸者?注意,为何不说是“花之隐者”呢?生:“逸”有一种飘逸安逸的感觉,周敦颐称其为“隐逸者”,看来对其生活状态是欣赏的。
生:周敦颐只在最后一句“牡丹之爱,宜乎众矣”用“矣”字加重情感,表达出深深的惋惜之情,而对“菊花”的表达比较庄重,只是说“菊之爱,陶后鲜有闻”,从这里也可以看出作者对陶渊明绝无贬义。
师:说得真好,同学们读书非常仔细。
看来,作者写陶渊明,绝非反衬,而是正衬。
写陶渊明只是铺垫,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表达自己。
在周敦颐眼里,陶渊明是美的,但周敦颐认为谁更美?生:他自己更美(众笑)师:那好,如果你自己就是周敦颐,请你结合文中的关键句来夸夸自己,请用第一人称。
(引导学生再次大声朗读“予独爱”一句)生:我像莲花一样高洁,生活于世俗的社会但不被污染。
生:我的美名远播,像莲花的香气一样越远越沁人心脾。
生:我庄重高雅,绝不对权贵献媚求荣。
我才德出众但绝不妖媚。
生:我像莲花一样中通外直,表里如一,个性刚直。
生:我像莲花一样让人敬重不可侮辱,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生:我不蔓不枝,心意专一,目标明确。
……师:说得不错,再背一背这句。
(生齐背“予独爱”一句)师:现在,周敦颐们,咱们换个角度自夸,你和陶渊明都是美的,但你认为你和陶渊明的不同之处在哪里啊?生:陶渊明隐居避世了,我还坚守在官场。
生:我是出淤泥而不染,陶渊明是躲淤泥躲得远远的。
(众笑)师:聪明!我们才学习了《桃花源记》,也背诵过陶渊明的《归园田居》。
面对混浊的官场和肮脏的世风,不愿意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选择了隐居。
他吟诵着《归去来兮辞》,在自己的心里幻想出了一片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的桃花源,他最后选择的生活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但周敦颐不是这样的。
据历史记载,周敦颐也有“山林之志”,他胸怀洒脱,颇有仙风道气。
他虽在各地作官,但俸禄甚微,即使这样,来到九江时,他还微薄的积蓄捐献给了故里宗族。
他不仅是中国理学的开山祖师,在为官上也有卓越建树。
黄庭坚曾盛赞他“人品甚高,胸怀洒落,如光风霁月”(板书)。
同学们,这就是周敦颐和陶渊明的不同。
面对淤泥,陶渊明的选择是远离,他到红尘边上去寻找一片净土。
而周敦颐的选择是生长,哪怕是淤泥之中,依旧成长为高洁独立的荷花。
这不同的人生选择和诗人的个性气质理想有关,也和当时具体的时代背景有关。
选择虽不同,但都显著有别于趋同富贵失掉自我的芸芸众生,所以其人格都同样伟大。
来,让我们再朗读一遍那流传千古的名句。
(齐深情诵读“予独爱”一句)第二部分:探究:走进刘禹锡的心灵深处师:我们读懂了周敦颐和陶渊明,那么,现在,我们回过头去再看刘禹锡。
我们重点讨论一个问题,你认为刘禹锡的人生选择是陶渊明式的呢,还是周敦颐式的?请大家注意不要空谈,扣紧诗文的关键字词来证明自己的观点。
请先自由朗读一遍。
(生自由诵读)生:我认为刘禹锡的选择是周敦颐式的。
你看,他对自己陋室的评价是“斯是陋室,唯吾德馨”,他认为自己的品德是美好的,可以让陋室生辉。
师:你能够一下子就抓住关键词语“德馨”来思考,非常难得。
但是,难道陶渊明的品德就不“馨”吗?(众笑,生被问住了,不好意思地笑着坐下)生:我认为刘禹锡的选择是陶渊明式的,你看他的居住环境“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这不也是一种隐居的环境吗?生:我不同意。
刘禹锡的生活其实很丰富的,来来往往的都是博学的大儒,他还经常弹琴看书,这种生活是隐居的生活吗?生:老师,这地方有点儿矛盾,既然鸿儒谈笑往来,地上怎么可以生青苔呢?矛盾的!(众笑)。
生(急切地):我还是认为刘禹锡的选择是陶渊明式的。
请注意,他读的书是“金经”,金经就是佛经,金经有南华经……(众大笑),一个读佛经的人难道不是在隐居吗?师:有意思!再深入一点点,为什么刘禹锡说自己是“调素琴”,而不是“弹古琴”呢?生:“调”更悠闲更随意,“素琴”说明他的生活是非常清苦的。
师:品得妙!这个“调”让我想起了那著名的“悠然见南山”的——生:见!师:对,异曲同工之妙。
一样的闲适和自得。
生:我也觉得刘禹锡的选择是陶渊明式的选择,你看他的生活“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清静优雅,自由自在,不是隐居之人是什么?生:他的生活并不清雅,“谈笑有鸿儒”就可以证明。
一个隐居之人,还会和世俗间的读书人来往频繁吗?一个真正心灵幽静的人,还会拒绝和没有文化的老百姓来往吗?我们背诵的陶渊明的很多诗歌,他可都是把自己打扮成农民的样子啊。
师:有意思有意思!确实,陶渊明过的是真正的田园生活。
他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他的思想,他的行为,包括他的文字,都有泥土的气息了。
生(急切地):我坚决不同意刘禹锡的选择是陶渊明式的。
你看,他以南阳诸葛庐和西蜀子云亭来比方自己的陋室。
诸葛亮和杨子云都是历史上名声显赫的人物,一个在政治上建立奇功,一个在文学上很有造诣。
看来,刘禹锡是希望自己也能像诸葛子云一样建功立业的。
师(惊喜地):好!真知灼见!生:还有,结尾点题句刘禹锡用的是孔子的名句。
孔子是儒家主张建功立业的代表人物。
这段时间班里读《论语》,孔子表扬颜回说…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在老师的提示下说完这个句子)。
我想孔子更赞成周敦颐的人生选择,虽然身处逆境但是依旧要建功立业。
刘禹锡引用孔子的话也应该是对自己的一种勉励。
生:对。
老师讲过孔子是坚决主张入世的,他自己便是终生为实现政治理想在奋斗。
刘禹锡引用他的话,可见是非常尊崇孔子的。
他不可能去隐居。
师:有见解,活学活用,半学期的《论语》没有白读!大家注意到了结尾,为什么不同样注意一下开头呢?(引导学生齐读开头两遍。
)生(恍然大悟):开头其实也证明了刘禹锡的选择其实是周敦颐式的。
山不再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他其实是把自己比成了仙和龙。
师:哦,只不过,是和诸葛亮一般的——生:卧龙!(众笑)生:一个把自己比作龙和仙的人会真正隐居吗?生:还有,从这句话可以看出,刘禹锡并不安于寂寞,他希望自己的陋室能够“名”和“灵”,其实就是一开头就流露了自己要有所作为的想法。
这也证明了刘禹锡的选择不会是陶渊明式的。
师:这就怪了,看来《陋室铭》中表达的东西有矛盾啊!生(手举得老高):老师,我觉得是不是这样的。
刘禹锡他本来想表现的是一种安贫乐道,独善其身的生活状态,但是,他在不知觉中又暴露了自己内心真实的想法。
或者说,他当时过的的确是一种近似于隐居的生活,但是,他的心中却向往着建功立业,他从来没有放弃过建功立业的理想!师:好一个“不知觉”!这句话像一把解剖刀,就要把刘禹锡的精神世界袒露在我们面前。
现在请大家看看《名校精练》之后关于刘禹锡写《陋室铭》的背景故事,谁来讲讲。
生:刘禹锡得罪了当朝的权贵,被贬到和州当通判。
和州的知府姓策,他看到刘禹锡得罪了不少权臣,又不得势,就有意给他小鞋穿。
按照当时的规定,通判应该住衙门里三间三厦的屋子,可策知州只在城南门给了刘禹锡三间小屋。
这三间小屋面临大江,推窗便可看到浩瀚的江面,刘禹锡反倒十分高兴,并欣然在自己的房门上悬挂了这样一幅对联:“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
”这举动可气坏了策知州,他命令衙门的书丞将刘禹锡的房子由城南门调到城北门,面积由三间减小到一间半,想看看他如何再观白帆。
这一间半小屋位于德胜河的边上,附近是一排排杨柳。
刘禹锡看到这些景色,欣然命笔,又写了这样一幅对联:“杨柳青青江水平,人在历阳心在京。
”仍旧在这一间半小屋里读他的诗,写他的文。
策知州见刘禹锡仍不买他的账,连肺都快要气炸了。
他和书丞商量了好久,便又在城中为刘禹锡选了一间仅能容一床一桌一椅的小屋,逼他搬家。
半年时光,搬了三次家,刘禹锡想,这狗官也实在太不像话了,想作弄我,我偏不买你的账,你要我愁,我偏乐,于是,就提笔写下了这篇《陋室铭》,并请大书法家柳公权书碑勒石,立于门前,以示“纪念”,一时轰动朝野。
师:讲得真生动!从这个故事中,你知道了吗,刘禹锡隐居没有?生:他没有隐居,还在当官,只是被贬官了。
他还住在城里。
师:那就有意思了!那刘禹锡在《陋室铭》中描绘的生活场景岂不是虚假的?(生沉默,思考)生:他这样写是为了回击权贵的压迫,表达一种绝不低头的志向。
你越压迫我,我越要活得潇洒自得,你要我活得不像一个人,我越要活得像一个人。
生:《陋室铭》中的生活场景确实是经过了刘禹锡的夸张的。
生活是现实的。
城里的一间小屋,条件肯定很糟糕,来来往往的人也可能不会都那么高雅,环境也可能不会那么清幽,但是我认为,刘禹锡这样写不是造假,而是因为他的心。
师:分析得非常有见地。
他的心如何?房子很狭窄,但是他的心——生:很开阔。
师:房子很嘈杂,但是他的心——生:很宁静。
师:生活很单调,但是他的心——生:很饱满。
师:对了,同学们,这就是刘禹锡。
他没有选择桃花源,他和周敦颐一样,在淤泥之中还在顽强乐观地生长。
这个周的班级古诗积累,老师推荐了刘禹锡一系列的小诗,从“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情却有情”到“请君莫奏前朝曲,听唱新翻杨柳枝”,老师是要让同学们感受刘禹锡是一个多么有生活情趣的人。
以前我们还背诵过刘禹锡的《秋词》,一起来——(生齐诵: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去,便引诗情到碧霄)师:同学们,这更是刘禹锡,自然界的秋天在他的眼里尚且诗情盎然,他又怎么会躲到人生的秋天里去自怨自艾呢?师:我们还背诵过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其中有一个最著名的句子是沉舟——生: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